现代工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工程论文

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的应用

【摘要】论文的研究内容是明确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提出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希望论文的研究能对我国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应用创新

1引言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统筹学以及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系统优化工作的一门技术类型学科。而工程的建设与设计离不开系统整体的优化,为力求工业系统利益的最大化,现代企业应将现代工业工程理论应用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当中。

2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的关系

2.1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之间的差异

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以科学的方式方法优化企业经营活动,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二者在本质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工业工程将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该学科门类具有极强的技术特性,其主要目的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由于现代工业工程所特有的技术特性,因此,现代工业工程和管理学的职能和作用也不相同,现代工业工程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与其职能密切相关,其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企业服务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管理学的基本职能主要针对决策方面,并且具有以下多种职能: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1]。管理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在运转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管理,并且在工作内容上更加侧重于管理,而管理的主要职能为计划、组织、引导、控制、协调。现代工业工程师属于专家技术型人才,其本身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其可根据自身理论知识为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建议、咨询和有效性方案,并且在上级管理层的领导下,能够处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技术问题。而管理人员属于管理顾问型人才,其主要针对决策、领导及企业控制方面提供顾问服务,因此,其工作范围主要为基层企业员工、工业工程人员等企业全体员工,是整个单位组织的领导及管理人员。

阅读全文

生物医学硕士学位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刘洁 单位:温州医学院研究生部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医学科学与技术等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生物医用材料、现代工程医学、远程医疗工程、智能医用仪器系统、人工器官等诸多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新领域。BME硕士教育开创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程技术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BME在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年前国家发改委高科技产业司就明确提出:尽快培育、壮大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我国BME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BME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工科或医科,存在培养方向多但培养人数少的问题,导致我国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该领域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BME硕士学位教育的规模过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融合医、理、工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据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副主任吕忠生调查,目前全国大约有6万家医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只占医院总人数的10%,与国外30%的比例相差悬殊。作为医学工程的最大产业,国内1万多家医疗设备企业也急需该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1]。我国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2008年以前仅在理工院校中进行,每年招生不足百人,发展处于徘徊状态。鉴于我国急需大量BME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提升在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的需要,开展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在医学院校开展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为使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新的突破,国务院学位办尝试在医学院校开展该项教育。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早、基础好,特别是近年来从海内外引进了一批优质人才后,形成了一支医、理、工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具备了较好开展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条件和能力。2008年我校成为开展该项教育的首所医学院校,并力求在医疗器械与医院信息管理、基因工程与基因药物方向做出特色。

(一)依托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分层次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近年来医院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医师的学位层次提升较快,而医技人员的学位层次相对滞后,对该学位教育具有较大的需求。作为医学院校,要善于发挥拥有诸多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优势,分层次招生宣传,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即先向医院主管领导介绍BME硕士专业的学位特点;再请各医院相关部门协助开展招生宣传;同时向医技科室寄送简章并进行网络招生宣传;还可尝试对相关企业开展定点招生宣传。2008年我校首届招收学生21人,招生人数列全国第二位,录取考生的GCT成绩百分位平均值81.17,列全国第四位,生源质量和数量较为理想。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何种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毕业要求。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1989年,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发起并签署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即《华盛顿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的资格互认[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学生培养体制,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是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教育。国际方面,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此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例。美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由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负责,该机构为独立的民间组织,主要工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认证工作的开展[2]。在英国,专业认证工作由皇家特许的权力机构英国工程委员会(EngineeringCouncilofUnitedKingdom)负责,该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为工程师、工艺师和技术员制定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国际性标准[3]。日本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2001年正式开展,由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pan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Education)主要负责。该机构同美国一样,是非政府机构。目前,该认证已经成为日本工程教育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评估手段。国内方面,自我国在2013年6月19日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以来,众多高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加大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努力推动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5]。目前,我国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共有七部分内容,即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其中,毕业要求覆盖12个方面的内容: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由此可见,专业认证致力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并非传统的考试能力。然而,在现阶段,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期末一纸试卷进行考核的课程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本文将基于教学实践,针对何种教学模式能够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毕业要求展开讨论。

二、教学模式的讨论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包括机械工程学、物理学、自动控制学、电子技术等,主要上课内容有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电磁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由于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上课经常感觉思维跟不上。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的知识内容表面看来浅显易懂,但仔细琢磨又很难理解透彻,出现对知识认知程度不够深入等问题,尤其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此外,目前的课程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很难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毕业要求。因此,只有对现有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本文将以《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在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正在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从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讨论。

1.课程形式。传统的上课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合适的课程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达到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为:授课人员多元化,采用教师、学生、嘉宾结合的人员配备模式;淡化教师讲解作用,突出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参考“翻转课堂”形式,提前给学生分组并布置讲解内容,课下给学生指导和答疑;每名学生讲解后,设置问答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目前,翻转课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参考了翻转课堂的形式。这种上课形式,可以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进行分组分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沟通能力。课堂增设问答、讨论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习内容。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提升。例如,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先进机器人视频,并讲解传感器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此外,课程进行中,会针对教学内容邀请有工程经验的嘉宾给学生授课,突出知识的应用。嘉宾根据工程实践经验,讲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兴趣。

阅读全文

成果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指出了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一次综合性实践环节,其教学目标和方式与其他普通课程显著不同。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下,基于成果导向的理念和毕业设计的实施特点,秉承“过程管理、定量评价、持续改进”的原则,对毕业设计建立了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其主要实施逻辑流程为:确定课程目标;反向设计毕业设计实施环节和评价单元;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式和成绩构成;计算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提出各评价单元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成果导向;本科毕业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可持续改进

1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改革的意义

经历了4年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即将离开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训练环节,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毕业设计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课程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载体,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实现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3]。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下,为了支撑所建立的基于成果导向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需针对理论课、实践课建立 相 应 的 课 程 目 标 评 价 体 系。然而,在过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中,由于课程目标不明晰、考评方式相对单一、缺少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因而不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4]。所以,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对于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至关重要,是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本科一流专业建设中的一块基石。

2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

在我国,按照惯例,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8学期,即从3月开学一直持续到6月直至毕业前夕。一般都安排有调研、开题、设计(或实验)、绘图(或撰写论文)、翻译和答辩六大环节。在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中,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可承担多个毕业要求,比如: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工程与社会、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因此,评价毕业设计的训练成果,需立足于“过程管理、定量评价、持续改进”的原则,从多目标、多角度、分阶段来实施。

2.1评价方法

阅读全文

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探析

21世纪,我国工程技术教育进入纵深发展的时期,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涵盖各个行业环节及应用标准,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工程硕士等阶段的工程技术教育内容。但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一份调查,依据“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及标准,我国高等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排名和权威性影响因子始终徘徊不前。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培育人才与市场脱节、培养模式单一落后及实验实训方案滞后等问题。对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困境和问题进行探析,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技术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一、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现代工程是由“研发—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需要一大批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没有主要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就把学生的培养计划确定下来了。在专业设置方面,论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中,由于课程教学与工程实施脱节,使学生搞不清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堂教学又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第二,许多企业自身技术及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能力为工程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习场所。同时,企业对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影响着我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由于我国制造并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数量少,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低。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一些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因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并未形成生产力。正因为科研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使我国的许多科研项目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的数量可观,但能指导工程实践的比例较低。此外,企业在人才使用过程中,有对高等学历教育期望值过高的倾向,诱导学校教育走上“重学轻术”的道路。

第三,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学校人文素养、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受到挑战。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不再是崇高的理想,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有所降低。在高等学校教师选拔和聘任中,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偏软,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兴趣不高,而将精力主要投在科研方面。

第四,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对职业背景没有明确要求,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技术教育没有合理的衔接。在一段时期内,忽视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不足导致技能型人才缺乏,社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而德国则重视各层次工程技术教育,当工业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培养重心。

第五,由于国家教育投入有限,企业没有参与教育的主动性,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在过程性和实践性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学校的实验多以验证型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小,有些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地方院校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全文

工程管理教学体系创建思路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与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侧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的运用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很熟悉,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4]。另外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不符合实际工程状态,不便于学生工程整体概念的形成,也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综合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存在着如设计(论文)课题形式单一,课题陈旧、与工程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另外此阶段学生正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干扰,故常有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等现象产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因为诸如实习场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等种种原因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熟悉、对现代工程企业运行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的设想主要为:将实习性环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化整为零;尽可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改课程实践为实践性课程,加强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强化毕业设计管理。目前工程管理的专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均不安排,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最佳发挥,如生产实习时间有3周,3周的时间学生只能了解工程某一施工阶段,而且现实中学生也不能进入工地的外业作业。因此可将实习时间划整为零分散下来,如每周固定1~2天的实习时间,学生可在工地上看到工程的进展,在项目管理处通过管理资料了解项目管理过程,熟悉某种结构型式全部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与组织。这样安排教学计划是可行的,只是指导教师工作量会比较大。指导教师需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进展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任务,同时需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并检查实习效果。改变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开设以工程实践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促进不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间知识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多模块的课程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前者包括如工程认识识别、工程图纸识读、工程测量与工程制图等,后者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在安排实践课程项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目标,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突破课程的局限。如进行房屋建筑构造实践课程时,可采用:现场教学—实地测量—资料查询—设计制图的教学模式安排,以掌握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与要求为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理论知识,实践学习过程变成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专业运用实训课程也应以工程咨询业(如设计、勘察、监理、造价、保险、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等)的职业能力与要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程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包括项目决策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它是制定融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及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预算,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款结算,以及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决算。根据以上造价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确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工程经济、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也可按工程实施单位来考虑,如从施工企业角度,在工程实施阶段开设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施工预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等。专业运用型实践课程在实训中以组为单位安排,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合作精神,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工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任务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任务组合起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发展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工程管理发展某些前沿问题所作的深入实践,如有些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作相关研究工作,或针对中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将来发展情况作针对性专业实践训练等。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可通过设计课题选择、过程考核管理、成果考核等多种手段开展,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加强毕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下食品质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要求,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开展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6年6月3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认证结果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12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集中实践和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课程体系是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根本,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4];课程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48.5学分)、专业限选课(26.5学分)、专业任选课(9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41学分)等6个模块,同时还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表1)。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门课程都支撑相关毕业要求。4学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以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和集中性实践为主。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了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会根据培养方案每2年修订1次,2019年9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大纲(2018版)》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应修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2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8%,达到通用标准中不低于15%的要求[5](表2)。3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修完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基础类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类课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合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3.5%,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30%的要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1.3%;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占总学分的12.2%[5](表3)。

阅读全文

“三结合”科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讨

摘要:科教融合整体化育人模式,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辽宁科技大学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团队,依托科研平台和学科团队,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构建“本研结合”“学用结合”“研创结合”之“三结合”科教融合一体化育人模式,为构建深层次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是破解科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设面临问题的有效方法,从理念、方法和机制等层面建立全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三结合;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为21世纪工程教育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的重要举措。为培养未来工业和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工科毕业生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要求的同时,还需具备新工业革命时代和创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工程素质。新工科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探索建立适应新工业革命时代和创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新工科建设核心任务之一。新工科教育改革已成为研究热点和高校发展的核心课题,探索建立适应新工业革命时代和创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传统教学模式科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科教融合是高校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存在着科教融合制度体系不健全、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不完善、科教融合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长期阻碍教师科研反哺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得高校普遍存在科研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两层皮”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是理念落后、创新不足,导致教育管理体制僵化、科研至上和轻视教学研究,导致教学与科研分离,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分离,人才培养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师素养缺失,专业知识应用困难,不同学科交叉困难,直接造成毕业生无法适应未来工作和产业发展需要。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和新工科建设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解决高校科教融合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二、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整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新工科教育可概括为“五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