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校统战文化建设论文

海峡两岸高校统战文化建设论文

一、高校统战文化内涵体系

一般而言,高校统战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先,处于最外层的是高校统战文化的物质层,也称为“硬文化”,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如统战活动室等。其次,处于中间层的是高校统战文化的制度层,包括统战工作领导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等。最后,处于核心层的是高校统战文化的精神层,也称为“软文化”,包括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人员素质和优良传统等,是高校统战文化的核心。因此,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关注表层的器物完善,还要着眼于内在的精神塑造,这就需要高校统战工作在实践中虚实结合、层层推进,在拓展工作领域的同时,渗透和传播统战文化,使其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海峡两岸高校交流与文化统战

近年来,两岸关系得到了和平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特别是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两岸关系已形成大交流的局面,不仅给政治经济带来了新的突破,而且还使两岸高校的往来更加活跃,表现在两岸高校校际互补、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与合作、科研交流与合作等诸多方面。这种彼此观摩与相互切磋,增进了两岸的了解,加强了各领域的合作。 从文化视角看,海峡两岸交流为新时期高校文化统战提供了新平台。历史证明,中华文化是海外中华儿女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海外华侨华人乃至新生代保持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和一种延绵不绝的文化情结,这也是海峡两岸高校交流的根基。因此,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要开拓以文化作为引领和感召力量的统战工作模式,通过文化的作用,使统战工作更具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通过高校统战文化的三个基本层次可以看出,海峡两岸高校交流有助于推进高校力量整合,可以在思想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中,以通过文化认同途径达成的思想认同为最高境界,也触及到了高校统战文化的最核心层。同时,这种文化统战与高校科研、教学等各领域的统战形成整体、相互促进,开阔了统战工作思路,提升了统战工作层次。可以说,形式多样的两岸交流,丰富了高校统战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三、基于丹尼森文化模型的案例分析

虽然高校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增多,对高校统战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本文借鉴经典的丹尼森文化模型,从文化四维度角度出发,整理中国高校具有代表性的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分析海峡两岸交流反映出的新时期高校统战文化的多元性。

1.高校统战文化使命维度。

文化的使命维度关注组织的目标和志向,体现在成员对未来的理想状况是否形成了共识,是否知道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否制定了一系列与使命、愿景和战略密切相关的目标等。这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一些高校举办的海峡两岸校长论坛,如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厦门大学等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作为两岸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宗旨是促进两岸高等教育的互动交流,自2006年起,论坛先后在福州、厦门、台北成功举办,在两岸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这类校长论坛成为两岸大学校长交流平台,也促进了两岸高等教育的互动,对扩展持续交流与合作管道、共同繁荣两岸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交流注重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局面,很好地体现了高校统战文化对愿景和宗旨的关注,突破了以往两岸教育界个人对个人民间小规模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局限性,形成了签订正式合约、日益频繁深入的双向、常态局面,并且构建了政策保障体系,激发了两岸高校共同为振兴中华发挥才智、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高校统战文化一致性维度。

文化的一致性维度关注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在是否存在着大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是否具有足够的领导力让大家达成高度的一致;团队是否能够密切合作等。这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针对中华传统开展的交流活动,如北京师范大学等在河南主办的“汉字之旅”交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主办的“同根•同源”和“华夏农耕文化渊源体验”交流、西南财经大学在四川主办的“大熊猫文化之旅”交流等。如在2014年8月闭幕的“汉字之旅”交流中,来自台湾的师生表示,两岸在汉字书写上虽有繁简之别,但文字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这是两岸共有的宝贵财富,希望以此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种子,建立可持续的交流机制。活动负责人表示,两岸在大陆和台湾进行传统文化实地体验,以共同的文化之根为钥匙,可以打开两岸交流的“心窗”。这类活动立足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主题,挖掘、开发、完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交流活动,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激发和沟通民族情感,从而使我国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统战工作每个环节、每个成员和每个团体之中。

3.高校统战文化适应性维度。

适应性维度关注组织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体现在是否根据外部环境设计相关流程并进行变化;是否能够从人员的需要角度出发,提高满意度;能否将外界信号视为鼓励创新和吸收新知识的良机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高校结合时代需要和自身特色开展的两岸交流活动,如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海洋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交流、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交流等。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自2004年开始,该校将交流与学术和育人结合,每年的活动主题都根据当前社会的热点而定,历年的主题包括“科技文物管理”“经济与管理学术论坛”“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与发明竞赛”等活动,紧扣当年国家发展的方针和需求,具有主题鲜明突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吸引了两岸数十所高校上千名师生参与,逐步打造成了学校的品牌交流活动。这类交流活动有助于体现统战文化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人员的需要,增强统战工作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4.高校统战文化参与性维度。

参与性维度关注成员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体现在成员是否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如何;是否重视并鼓励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是否依靠团队力量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高校成立相关组织,开展自主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成员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如四川大学海峡两岸青年互助协会、清华大学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等。一些高校通过自己的统战部门或者群众组织,开展与台湾高校对接交流活动,加强与港澳台专业人士的合作和联系,增强互信了解,切实落实对台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在对外交流联系中的桥梁作用。同时,由于高校也是留学人员的输出源和归国人员的汇聚地,所以一些高校统战部门也利用教学科研组织平台,注重海峡两岸科研工作者的交流,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发挥他们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推进统战工作的国际化服务。这些组织能够调动参与者积极投身国家社会建设,通过自身的行动打开两岸青年交流的窗口,利用社团的非官方性质排除两岸政治关系变化带来的干扰,持续有效地推进两岸民间交流以及两岸四地优秀青年的友好对话。当前,社会个体化的强化势必导致统战对象对自身权利自主支配要求的更加强烈,全民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因此,为了兼顾各方,求同存异,协调关系,化解利益矛盾,统战工作通过这种参与性强的交流活动,无疑可以更有效地从思想层面上凝聚人心和提高主人翁意识。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基于中国高校开展的海峡两岸交流的案例分析,能够看出高校统战文化的多元属性,从而可以针对文化的四个维度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使命维度看,要将海峡两岸交流纳入高校统战文化发展战略。为此,统战工作应该高瞻远瞩、宽阔包容,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中共同建构起高校统战工作新文化。其次,从一致性维度看,交流应该制度化。两岸文化交流要取得成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取得积极的成果,产生实际的效用,就需要克服浅层次、随遇性的交流,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规范化、常态化的安排,达成文化交流的共识。再次,从适应性维度看,应提高交流的广泛性。文化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两岸高校的文化交流也因此要涉及到教学、科研、育人等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需要动员起整个高校的力量,紧跟时代潮流,在组织和内容方面不断丰富和保持活力。最后,从参与性维度看,要强化交流的互动性。海峡两岸交流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根本落脚点还是要提高参与人员的思想意识,要让这种交流对统战工作甚至整个高校和社会发展有所帮助,为此,统战工作要充分调动成员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这种交流落地生根,以实现共同目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统战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全员性的努力,因此,基于海峡两岸交流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还需要遵循文化的普遍规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继续优化文化统战的效果:一是高校统战工作要关注外部环境,顺应外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二是高校统战工作要具备对内部系统、结构和流程进行动态整合的能力,以满足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高校统战工作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灵活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强化参与者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总之,我们相信,借助海峡两岸交流的平台,高校可以利用文化手段来整合和梳理统战工作,更好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华昌 嵇安奕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