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

文化自信下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

摘要:在致信祝贺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大学生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文化的舆论导向,正是话语权中最能改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如此,谁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思想理论潮流。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明确加强网络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不断规范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和引领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创新发展。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使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先导,成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

关键词:文化自信;网络文化;话语权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党的报告中,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中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网络文化作为文化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高校大学生道德文化培育的重要阵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重要使命。何为网络文化的话语权?百度百科对“话语权”进行定义: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网络文化话语权表现为虚拟社会下,网民通过话语赋予自己的权利,它不仅是交流和交际的工具,还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延伸和折射。话语权作为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对于权力的理解,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信任—权威”模式认为:“权力只能存在于群体中,权力是个人基于利益的权衡由信任(尽管在具体个体上并不总表现如此)而出让对自身一定行动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约束机制,也就是说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让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他人掌控的一种社会行为。”基于上述表述,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大学生群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文化的舆论导向,正是话语权中最能改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谁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思想理论潮流。

一、以文化自信为指引,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必要性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高校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动权,不断规范网络文化的话语行为,指引大学生甄别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的能力。

1.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地蕴含意识形态软实力的较量,思想价值的渗透和植入,已经成为新的“西化”“分化”的重要手段。正如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所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文化,高校更应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渗透,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对营造优良的校园网络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能够正确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防止不良网络文化信息侵蚀和破坏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主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网络文化话语直接挑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防线。网络文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猛发展,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内容充满诱惑和好奇,在相对隐秘和自由的信息面前,人所表现出的判断和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获取时就会冲击人的道德防线。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以文化自信为指引,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促进网络文化话语广泛传播,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和提高网络道德的话语能力。当前,在不断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进程中,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样重要,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注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拓宽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教育新视野,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使每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

3.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是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主体,其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手段。在网络文化领域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用,将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意识形态注入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的网络文化是校园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这种文化形式虽然是新形式的,是以虚拟网络为载体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发展,但是其作为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必须坚持的,其正能量的教育作用是不能改变的,其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能动摇的。只有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网络文化,才能使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先导,成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才能发挥先进网络文化的育人效应,防止和消除不良网络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二、以文化自信为指引,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的行为成因分析

当前,网上信息纷繁复杂,舆论导向非常重要。网络作为新时代最新兴、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在其文化话语权主导和引领下的传播和导向,无时无刻不在对受众产生潜在和现实的巨大影响力。要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这是分析、创新和传播网络文化话语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熟识网络文化话语,否则就会缺乏能力和机会同各种思想文化对话、互动、争鸣、交锋,后果将是可能失去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导权。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就是要及时跟踪和全面掌握网络空间出现的各种文化话语事件和文化话语信息。近年来,一些网络媒体为抢时效、赚取点击量,不认真调查核实,甚至无视事件真假,导致新闻报道出现一次甚至多次反转,前后反差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如2016年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不少网民认为学生被应试教育培养成“应试教育受害者”“冷血的考试机器”,这些孩子被扣上“冷血”“无知”的帽子。1月18日,当地教育局公布女老师监考猝死的调查,还原了事发现场情况。通报称,学生在发现监考老师出现异常后第一时间告知其他老师。再如2016年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在某微信公众号发表,介绍了作者“每年都回”的家乡民风败坏、盛行、老无所依,并“披露”令人震惊的一些细节。这篇文章经过各大网站转载后,引发广泛关注。后经新华社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作者本人也承认“春节并未返乡,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均为虚构”。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之所以出现,固然与一些媒体抛弃新闻专业准则、不注重调查核实直接相关,更是网络文化阵地话语权失控和滥用,造成巨大负面社会效应,甚至制造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对立的生动实例。让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在法治框架下运行。这样说,并不是不让网民说话,限制网民发言。让人说实话、敢说话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必需,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但让人说话绝不是“你啥话都可以说,啥炮都可以放,让你发言也不是让你无的放矢、诈骗造谣、诬蔑诽谤、咒骂放粗”。中国是法制社会,所有的运行机制都必须有法可依,必须遵纪守法,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转[3]。作为网络社会主体的人,个体行为即人同机器的互动,实现了主体与客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社会心理体验。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中同样存在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而这种道德关系更为复杂,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网民的社会行为,一定是要遵守和履行相关的网络道德规范,才能保证虚拟化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正确的关系。如果道德底线被打破,那么网络法律法规就是重要措施,目前的技术手段既可以分辨网络空间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也可以过滤不良和垃圾信息内容,以此防范网络文化话语的舆论导向。法律法规虽是手段,但不是目的。我们需要网络社会个体的自觉行为,在规范的框架下形成一股向善、向上的氛围,去激励和激发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主动发声、正确发声,发出符合大学生风采的时代声音。

三、以文化自信为指引,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1.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4]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一种现代文明,都必须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为其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构建起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将是我们的共同挑战。发展和创新网络文化的话语权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要迎接和适应全球信息化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发出响亮的声音,这种声音既是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必要锻炼,也是大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面前所应该具备的正确姿态。要立足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创新、设置、传播、交锋实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的整体能力,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5]。党的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大学生要牢牢掌控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形成符合身份特征的话语体系,形成符合国家对于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的要求和规范。

3.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作为高校要主动参与网络领域思想文化的话语交锋。缺乏交锋的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是没有经过锤炼和检验的网络文化话语,是不可能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回应网络思想文化挑战的网络文化话语,也是不可能真正产生创造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网络文化话语。大学生不断经受着西方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不断接触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西方价值观念的大量文化产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意识形态方面的主阵地建设,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为内核,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从而掌握网络文化话语的主阵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说网络领域中的先进思想文化必须在同错误思想文化的交锋和斗争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主动同网络文化话语交锋,揭露它们隐藏于网络文化话语背后的错误,才能有效地抵御那些试图借助网络文化话语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抵御斗争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2]单丹丹.微博可否也关进制度的笼子里[N].光明日报,2013-03-02.

[3]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

作者:单丹丹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