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校对排版流程优化探析

科技期刊编辑校对排版流程优化探析

[摘要]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分析科技期刊编辑、校对、排版的流程结构,对流程中核心环节的任务进行了分解和梳理,采用了执行编辑责任制,针对“三校一读制”分析了作者自审、同行校对、责编互校、专家审读等环节的要点,构建出可以提升编校质量的管理模式,为科技期刊过程分析、优化与建立流程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技期刊;编辑校对

编辑人员在进行编校、排版中,需要与作者、排版人员保持沟通,而作者与排版人员不能直接交流。因此,编辑在整个过程中要基于知识管理对流程加以优化,保证校对、排版流程更加科学合理。知识管理可以“取出”个人经验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提炼和整合,获得显性化、规范的、为更多人所遵循的知识。它可以利用集体智慧提高系统的应变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外部环境输入的干扰,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科技期刊质量是编辑的责任,因此编辑要将编校排版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为了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编校排版质量,有必要针对“三校一读制”加以完善、优化,使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基于知识系统的科技期刊编校过程

科技期刊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专业性强,知识面覆盖范围广,但是编辑个人的专业水平有限。(2)科技论文会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编辑依据的规范较多。因此编辑部要结合实际,基于“三校一读制”的原则,注重优化编校流程,依据执行编辑全面负责制,实行作者自校、同行互校、责编互校、执行编辑精读、专家审阅等方式,确保科技期刊编校质量。

二、科技期刊“三校一读制”流程实施方法

(一)实行执行编辑负责制

执行编辑是指出版单位从事组织、沟通,保证期刊顺利出版的人员。现在多数期刊都设有执行编辑,采用责任编辑轮流担任的方式,执行编辑负责制。执行主编不仅是管理者,也要负责编辑质量,还参与校对工作。

(二)一校环节

编辑如果认为原稿有许多修改的内容,会建议第一作者更改,然后采用机械校对法,如进行点校,先对图表校对,再校对文字。作者校对与责任编辑校对存在一致性,要纠正责任编辑存在的疏漏与错误,还要保证编校阶段的质量与效率[1]。期刊首先要承担编辑的责任,其次要承担作者的责任。基于多年的实践,科技期刊决定把作者校对放在首要位置[2]。科技期刊初审的执行过程为:本期执行主编先将通过初审的校样以及原稿返给作者校对,然后责任编辑加以校对,之后由执行主编对红。责任编辑要尊重作者作品版权的前提下对待校样。主管编辑先对红,再按最新的编校标准核对稿件。执行编辑要结合责任编辑与作者认同的校样:(1)根据论文稿件核红,解决相关的问题。(2)初步确定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数据。(3)初步确定中英文内容以及页码。执行编辑把第一个打样完整、清晰、明确后,交给排字员重新整理打样,并制作二校校样。具体校对对象:标题、作者姓名及简介、基金名称及编号、单位和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字母大小写、标点符号、数字的表示方式、物理量和单位、错别字、形式统一、各级标题序号及名称、图题和表题、图序和表序、图表的内容、参考文献等。例如:①全文形式统一。同一内容在文本的不同位置用汉字和字母来表示,整个文本的相应内容用“查找和替换”功能统一起来,整个杂志是统一的。如果缩略语的全名或物理量含义应在第一时间给出,若未给出,可将后文中的全名或名称剪贴在第一位,以全刊统一表述的形式。②各级标题序号及名称。类似的内容要注意表达方式的一致性,有时作者的表达选择了不同的句式,要加以统一。③图表的内容。要对图序与表序加以检查,要检查图表的字体是否清晰、图纸色块是否合理、图纸文字是否正常、图纸的名称单位是否达到要求、图纸采用的比例尺线是否合理等。

(三)二校环节

针对第二次校对,要依据“校是非”的原则,通过分层校对保证质量。俞静[3]提出,在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各类编校资源,有利于挖掘出丰富的兼职编辑资源。为了消除科技期刊校对力量的影响,编辑部可聘请各学科的专家从事科技期刊的审核校对。科技期刊针对第二校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专家校对、责编校对、执行编辑对红。责任编辑先要进行对红,然后再校对。执行编辑需要在责编与作者完成校对后收集二次校样与第一次校样,步骤如下:(1)核红,与兼职编辑或责任编辑保持沟通,解决存在的问题。(2)确认期刊的学术情况、内容、页码信息等,重新编排版本,然后出三校校样。

(四)三校环节

第三次审校是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全文的标题、句子、内容以及结构。完成第二次校对与排版修订后,在第三次校对阶段常规性错误会大量减少,强调了排版与校对的异同。三校的步骤是:第一步进行责任编辑校对,第二步采用责任编辑互校的方式,第三步执行编辑完成核红。责任编辑接到三校、二校完成的纸质校样后,先对红,还要重点检查:图表排布位置、公式和变量之间的距离、换行、数与单位的表达等。编辑不仅要校对稿件的结构、文字、图表、公式,还要全面检查排版风格,保证统一性,要进行规范性互校,为主编实施最终校对打好基础。执行编辑需要组织责编进行校对并实施交叉核对,以降低差错的发生,保证编校质量,还要注重提高编校人员的专业素养。执行编辑在获取三次校样后先核红,最终保证校样中基本信息、参数、日期、内容与页码的正确性,然后提交排版人员进行排版,最后才能出通读校样。

(五)执行编辑通读,专家审读

执行编辑通读是为总编最后的校对做准备。执行编辑通读就是对校对稿进行各种规范性的验证。通读校对稿件应尽量做到“齐清定”,交主编最后校对。期刊针对内部审核需要依据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对于文章的政治水平、学术表达、编辑效果、排版印刷等问题在出版前要加以客观、严密的评审,以准确把握办刊风险,消除差错率,保证期刊的编辑水平。大量的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内部审核是科技学术期刊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编辑部要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外面有经验的专家对学术期刊实施入刊前的阅读。专家要注重学术性,注重文本性、严谨性、规范性、标准性。出版前进行专家审读可以从专业角度发现编辑校对存在的疏漏,有利于保证编辑的质量。

(六)“终审”主编终校

主编作为杂志质量的主要负责人,总的来说,主编需要有较高的编辑业务水平,需要从整体与宏观两个层面进行把关。主编借助多次通读,在忠实原创作的基础上,严格把关期刊的整体排版风格、文字质量以及表达规范性,以“终审”为重点,最大限度保证“齐清定”的基本要求。校样最终要由执行编辑交付排版方制版。执行编辑需要再次检查版式(主要针对标题与版式),然后去印刷。

三、“三校一读制”流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加强协调沟通

执行编辑要和责任编辑、作者、专家、学者注重交流。执行编辑要将校样的格式转换为PDF格式,或将校样转换成图片,然后采用电子邮件发送给作者、学者、专家。执行编辑与责任编辑要注明联系方式,如移动电话、电子邮件、QQ号等,校前与校对时要注重沟通和协调,高质量、高效率、按时校对与出版。

(二)合理设定校对时间

执行编辑要注意与责任编辑、作者以及同行专家保持联系,应全面考虑相关的客观事实。校对时间要保证合理,编校质量与效率要保证。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补救和纠正。

(三)明确校对内容和要求

(1)执行编辑向责任编辑、作者、专家提供校样时,必须排版准确,内容要保证完整、表达清楚。(2)执行编辑要向责任编辑、作者、专家提供相关的校对指导,如校对内容、要求和注意点;针对同行或专家,需要依据最新的标准与规范。(3)编辑部要结合科技期刊的特点与实际,统一校对标准,并根据政治、学术、编辑要明确标准,要求作者、专家结合实际填写。

四、结语

科技期刊采用了执行编辑责任制。将过程管理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对科技期刊的编辑排版过程加以优化。在“三校一读”体系的执行中,采取作者校对、同行校对、责任编辑互校以及专家审读的方式,实现期刊编辑流程的优势,提高了效率,还可以提高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科技期刊执行“三校一读”还需要对细节问题加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