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理念范例

科技创新理念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1

【关键词】创新;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教学思考

创新是时展的关键,意味着“改革变新”,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动力。为适应高校人才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以培养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要求及课程自身特点,对其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详细阐述,突出了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和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经济应用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下亟待改革创新的课程之一。

一、探索《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经济数学是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来研究解决经济问题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概率论初步等,是经济、会计、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辅助基础性课程[1]。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手段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中各行业及各高校的各个专业对数学的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如经济类、管理类综合应用的问题也愈加严密;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的局限性和缺点也逐渐被暴露出来。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各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数学基本知识与经济的综合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数学知识专业化、经济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经济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2]。这对经济数学课程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使“教、学、用”融为一体,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对接等改革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经济数学》课程传统教学的现状改革

经济数学是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其学习的必要性和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是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无法取代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学和用”数学,课堂上没有通过构建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而现代教学的定位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风格,从而更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不仅是教学生学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及基本方法等,更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来解决经济应用型问题”。所以,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以实现学生和老师同步思考学习。二是教学模式理念的改变。“封闭传统式”转向“开放创新式”,拓展学生思维。三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过程比结果重要,注重应用,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经济的综合应用问题合理的融合渗透。四是师资队伍的加强建设。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能力提升,更新知识及教学方式方法,建设一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优秀的数学教师团队,以提高教学能力。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经济综合应用型问题,为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做好铺垫工作。

三、《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构思

1.融合数学的经济综合应用性

《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现象的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基础课程[3]。将所学的数学基本知识与经济综合应用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经济问题,体现经济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用数学手段对现阶段市场经济情况调研、预测及评估风险、分析对策等,并使用数学语言对现宏观或微观经济状态进行描述、表达、设计、构思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指导理财、保险投资等。可以说这些都是《经济数学》能实现的功能[4]。对于经济数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必需够用,与专业对接,以经济应用为主,尽可能体现出改革的创新理念。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略去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数学知识的范围不需要面面俱到,只力求突出经济数学与经济管理等专业融合的重点,融合一些经济案例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基础铺垫。学生能用掌握的数学基本概念、理论等解决经济综合应用性问题。即使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工作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知识。

2.《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

所谓的优化设计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就是根据传统的课程设计及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进行重新设置优化。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经济数学的基本知识:概念、理论、计算及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每一节知识的重难点,处理好函数、导数应用、微积分、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初步与数理统计学等课程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经济数学课与后续专业课内容的衔接;其次,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定好位,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分层次和传帮式教学,正确处理好经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最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5],定期对学生考察其对经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力争每位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经济问题中,处理好经济数学课程与经济类等专业课程体系的交融,优化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条理层次清晰、立足专业特色互融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教学,以增强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教学优设的创新性[6],主动吸收社会及高校中各相关专业、产业及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意见,从而培养出适应各行业需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3.拓展《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让学生从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公式定理、基本方法掌握开始,慢慢具备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应用能力及将经济实际问题转化为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广泛搜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案例,再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力争编写校本教材,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第二,让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用数学”解决经济方面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建模模型”的构建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过程等,提高学生“学和用”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掌握的数学方法解决管理、金融及经济类中应用问题的实例,以提高具备求解数学建模的能力。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使用Visio、Matlab、Mathematics、MathType等相关计算机绘图软件和数学公式编辑器,辅助解决经济数学中碰到的图形绘制、计算和符号问题。

4.《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多元综合性的变革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已不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它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专业知识对接和整体性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评价的古板、单一性,要创新改革,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体现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动态教学等。就这门课程教学的评价而言,不再单单以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而应增加课堂纪律、问题解答情况、课堂和课后作业、出勤及对手机课堂依赖等考核环节,改变思路,拓展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强调对学生的自控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使意识、能力、知识、素质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目的。

5.创新《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势在必行,数学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通过到各系部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调整组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与专业课程对接。其次根据课程创新与改革,建立自主学习、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课程融合,创设互动交流的教学环境。最后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技能竞赛对接,并将省、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点穿插到课程教学中来,真正实现以竞赛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教学的新理念[7]。

四、结束语

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把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与教育的供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改革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化发展趋势下,学生尽可能具有“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即“经济问题数学化”。在当今社会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下,不是简单地掌握经济数学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要转变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活动中可融入新的创新、探索教育理念与其中,使学生具备处理一些经济问题和运算能力,为社会输送“数学方法解决经济型,经济问题数学化”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林.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62-64.

[2]季霏.经济数学[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1.

[3]谢秀桔.基于创新理念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9:429-430.

[4]余英,邹俊霞.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以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探讨为例[J].管理观察,2013(17):71-72.

[5]冯国勇.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经济应用数学与会计专业教学融合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182):96.

[6]胡欢欢.“微课”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榆林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7,7(15):84-87.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摇篮,在科技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科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力军,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水平的高低。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1提升高职院校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意义

1.1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作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链上的核心要素,工科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着高职院校总体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创新型”校园建设,完善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高职院校提升总体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打下一针“强心剂”。

1.2有利于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决定了其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1]。提升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增强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技术和产品迭代更新。不仅能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更能促进经济结构变革,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1.3有利于工科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成长

从教师自身能力结构上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属于发展性能力,主要表现为独立设计、加工和创新实践的能力[2]。由于高职教师具有“教学者”和“科研者”的双重身份,因此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职工科青年教师专业化的要素体现,在教师自身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教师将已有理论和产品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应用等有机组合起来,运用到实践中。工科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教学、反哺人才培养,努力达到“双师”素质的要求,最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成长。

2高职院校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存问题分析

本文以江苏某四所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随机选取了相对比例的工科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动力与困境、校企合作创新实践、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学校科研条件等方面。通过访谈,分析得出现阶段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主要有以下两点。

2.1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欠佳

高职院校对工科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轻视科技创新、重视教学研究的现象非常普遍。校内科技创新氛围不浓,老教师榜样引导作用缺乏。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多数时间花在适应和改进理论教学工作上,无暇考虑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工科青年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支持力度不够,科研经费投入少,所提供的硬件设施、实验设备等也远远滞后于相应研究领域当前的发展水平。在绩效评价、职称评审和人事考核等各方面,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激励政策和措施也并不贴合教师实际,实施效果甚微。

2.2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缺乏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差别较大,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征理解有偏差,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认可度不高,导致青年教师缺乏职业自信,主观上不愿意开展有效的科技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刚从高校毕业不久,专业知识体系不完整,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因此,轻视创新实践,实际动手能力较弱,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在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方面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机会较少,日常科研工作中产出的科技创新成果多为学术性或项目性成果,发明专利较少且无法转化为有效生产力,难以对接产业更新的需求,无法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导致青年教师对科技创新成果价值失去正确判断,缺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

3提升高职院校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可行路径研究

3.1构建科学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科学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工科青年教师顺利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首先要建立符合工科领域科学研究特点的科技奖励和评价机制,为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提供配套资金和奖励。对具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加大奖励力度,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中的重要参考指标。要激励工科青年教师进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对于专利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的启动资金和优惠政策要制定细则,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要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根据市场和企业技术发展需要,积极打造校内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成果转化载体,形成符合院校管理实际的载体运行机制。加强研发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快设施更新换代频率,为工科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工作。最后,高职院校要弱化行政力量的影响,在校园内营造科研自由、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学术氛围,引领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帮助教师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点燃创新热情,实现自身价值,提升科研荣誉感和归属感。

3.2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工科青年教师由于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不长,缺乏实践经验,因而独自开展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高职院校应着手于创新团队建设,聘请技能大师、领军人才为团队带头人,培养经验丰富、思维活跃的中青年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统筹组建拥有跨学科、跨领域知识背景的老中青梯度化科技创新团队[3]。在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专业特长,量才使用,进一步开展分工协作和通力合作。利用学科交叉和强势学科引领作用,团队个体所获取的优势资源能够被整合利用,不仅能避免单打独斗导致的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更能避免因重复劳动而浪费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利用团队凝聚力打造协同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克技术和应用难关,能够有效提高团队成员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其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同时,院校可以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外出科技交流机会,鼓励团队走出校门,拓宽团队成员的研究视野,通过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进行前瞻性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3.3加强校地校企创新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开展实用技术和成果推广研究工作是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间的显著区别。高职院校应切实立足地方,加强与本地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找到“双赢”的着力点。一方面,要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工科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并做好教师与企业间的对接流动工作。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以技术应用型研究为主导的横向项目研究。通过从产品研发和生产一线捕捉项目难题,挖掘出某项技术的改良知识和应用途径,帮助企业寻求技术革新上的突破。针对部分初创型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努力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在校内外的技术推广与创新中,不断增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和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利用竞赛驱动创新效应,积极同企业合办各类型比赛来促进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如科技创新大赛、技能大赛等。可以将比赛成绩作为评奖评优、职称评定中科技创新能力这一项的参考指标。教师可单独参赛,也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方式[4],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3.4教师主动转变科技创新观念

高职院校工科青年教师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自身具有逻辑性强、思维活跃、知识结构更新快、自我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经历摸索入门、渐入佳境到熟练再创新的过程,因此要主动转变科技创新观念,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牢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要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科技创新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师还要消除对创新的畏惧感,敢于自我创新,不断学习科技创新理论知识,形成适合学情的创新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要有效利用自身科研工作中产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为其毕业后从事一线技术工作,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打下良好基础。在企业实践方面,教师要改变“等、靠、要”的观念,将专业特色、自身专长与市场技术人才需求相结合,主动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技术攻关的机会,时刻与市场技术前沿动态保持一致。要积极把握院校提供的生产一线实践机会,努力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强与企业互通信息与资源,在双向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灵感。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大师合作完成横向课题,对现有产品和工艺进行改良和加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4结语

高职院校工科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充分发挥其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院校、企业和教师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要从构建科学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校地校企创新合作、教师主动转变科技创新观念这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工科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教师全面成长,使其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服务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2]张玲莉,赵坚,汪文津,等.机械类专业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8):49-50.

[3]刘思佳.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问题及其路径选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9):124-125,143.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3

创客教育理念是具有较高先进性的创客思想与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理念的高度整合体,大力倡导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趣味教学、主体教学、项目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创新教学,优化学生的认知环境。因此,创客教育理念主张借助认知兴趣与科技元素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切实将生本理念与科学育人观等人文思想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创客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科技元素、人文元素与趣味元素,能够为学生开启一个有设计、有趣味、有效果的生命跃升空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出开放自由、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入松弛、自然、愉悦的良好主体认知状态之中。这样,初中生固有的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就会得以激活与科学利用,能够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切实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走向人性化、开放化、趣味化与快乐化的科学发展之中。以人教版《从网上下载图片》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从网上下载图片的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网络上下载图片的操作技术,在浏览器“搜索栏”中输入“图片”二字,然后点击“搜索”,就会得到大量的精美图片。当学生看到自己喜爱的图片时,就可以右击图片,再点击“图片另存为”,就可以将图片下载到指定文件夹之中。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认知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允许初中生利用 QQ、邮箱或微信将一些精美的图片推荐或输送给同学。这样,“从网上下载图片”的知识学习过程就转变为图片选择、在线欣赏、网络下载与友情传递等活动,创设出人性化认知氛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视野拓展与能力培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学生实现了全程的虚拟认知与直观认知。创客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先进性与兼容性,因而二者的科学融合具有突出的可行性。因此,教师要在创客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科技化、电子化、虚拟化的先进认知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以及直观认知需求。以人教版《加工图片素材》一课的教学为例,加工图片素材是初中生进行幻灯片制作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进行图片处理的基本技能。第一步,点击“插入”按钮,选择“文本框”,然后鼠标箭头就转变成一个“小十字架”,学生可以在图片上的大体位置上按下左键,向斜下方拖动左键,就会形成一个矩形文本框,接着在里面输入文字,并可以选择字体与字号。如果学生认为文本框的位置略微有所偏移,可以将鼠标左键置于图片下边,然后拖动图片到合适位置。可见,初中生完全可以通过微机进行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认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客教育理念倡导将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能够为初中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觉交流与互助成长的良好认知空间。因此,教师要以创客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快乐成长,切实提升信息技术的主体化、交互化、合作化与实效化,有效促进初中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信息交流能力。以人教版《建立表格》一课的教学为例,“建立表格”是初中生接触表格、认识表格与掌握表格的起点,因此,教师可以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新建文档”的基本方法,学生也可以模仿教师的操作。如,右击电脑的空白处,再在菜单中选择“新建”,在下拉菜单中点击“工作表”,然后,学生再为“工作表”设计一个具体的文件名称,便于以后查找。因此,学生能够参照“新建文档”的方法自主探究出“建立表格”的具体方法,因而具有突出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4

1环保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1.1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普及的关系

在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下,科技普及水平得到提高,同时科技创新是普及科技的重要条件。反之,科技普及也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创新初期推动成效显著。

1.2科技普及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科技普及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调动农业主体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

1.3科技创新活动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科技创新成果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2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2.1缺乏创新理念

目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得到巨大转变,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时间较短,创新理念相对较差,科技创新目的不明确,科技资金投入较少,科技工作者创新认识不足,对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2.2效益风险较高

新型农业环保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风险较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会对农业发展有很大影响,而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面临的效益风险较高。

2.3科研工作者紧缺

环保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创新,才能稳定发展。当前,国内农业人才缺口较大,农业专业理论知识不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4营销路径不当

有些地区即使应用了先进的农业科技,但是农产品营销路径不科学,导致农产品滞销,影响农民收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3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方针

方针政策是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改革经费使用体制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及财力资源,但目前中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还不健全,导致技术应用成果较差,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效减轻政府经费负担,建立多样化投资系统。

3.3加强培训专业人才

从长期来看,要大力培训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科技人才,提升人才待遇与社会地位,聘请著名专家讲授课,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借鉴。强化校企协作,为人才提供实践机会。

3.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5

1环保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1.1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普及的关系

在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下,科技普及水平得到提高,同时科技创新是普及科技的重要条件。反之,科技普及也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创新初期推动成效显著。

1.2科技普及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科技普及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调动农业主体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

1.3科技创新活动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科技创新成果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2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2.1缺乏创新理念

目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得到巨大转变,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时间较短,创新理念相对较差,科技创新目的不明确,科技资金投入较少,科技工作者创新认识不足,对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2.2效益风险较高新

型农业环保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风险较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会对农业发展有很大影响,而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面临的效益风险较高。

2.3科研工作者紧缺

环保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创新,才能稳定发展。当前,国内农业人才缺口较大,农业专业理论知识不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4营销路径不当

有些地区即使应用了先进的农业科技,但是农产品营销路径不科学,导致农产品滞销,影响农民收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3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方针

方针政策是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改革经费使用体制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及财力资源,但目前中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还不健全,导致技术应用成果较差,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效减轻政府经费负担,建立多样化投资系统。

3.3加强培训专业人才

从长期来看,要大力培训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科技人才,提升人才待遇与社会地位,聘请著名专家讲授课,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借鉴。强化校企协作,为人才提供实践机会。

3.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6

工商管理是指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方法的一门科学,这里面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第二个方面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行为管理。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性相对是较强的,其以管理学与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指导,在管理行为上融合了现代管理方法以及手段,当然工商管理也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往往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企业正在竞争中的地位。总的的来讲,工商管理涵盖的领域丰富广阔,几乎涉及企业中各个部门的的管理。

二、当前工商企业管理理念的实施现状

(1)社会环境影响企业管理理念的实施

我国该开放虽然取得了强劲迅猛的发展,但与国际上经济发达市场健全的国家相比,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从建国以来体制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透明和不健全的地方,官本位思想严重,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盲区与漏洞,这使得某些企业为达到利益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行贿官员、钻法律空子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早先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当前山西煤企的大肆行贿案等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公平发展的原则为能够充分的发挥,这都严重的阻碍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科学观理念的实施开展,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以人为本,崇尚科学法制和民主,面对社会的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应当充分重视,克服经营中的困难,尊法守法的同时,应当重视自身科学观理念的建设实施,不走歪门邪道,真正的做到与国家科学发展的一致;

(2)企业管理理念的落后性

目前许多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依然就为传统落后,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也都存在较大的误区,企业领导认为员工是为其工作的雇佣人员,员工只是为了得到企业薪水而工作,员工认为我只是来赚钱的,没有与企业真正的融入一家,这样的认知都是极为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企业只单纯重视利益及业绩的增长,忽视员工的的自身发展,便不利于留住有用的人才,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企业人才的流失从长远角度看,要远比眼前所取得的利益损失的多,只有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建立起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得到最大发挥,才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简而言之,管理理念的落后性,使得管理中德以人为本还停留在一个侠义的概念上,并未普及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管理理念的以人为本;

(3)管理理念实施不到位

管理理念的实施需要人来完成,企业工商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构建以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下企业要转变的管理方式,在对待管理中人的问题,其应该是相对全面的,而非单单是企业的精英,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然而根据员工价值的贡献分配利益本质上是与以人为本并不矛盾的。这里讲的以人为本本质上是对每一位员工自身价值发展以及尊重理解来说的,这和员工的能力无关,应当是每一位员工都平等享受的。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需要人才更需要每一位员工的辛苦努力,可以说员工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三、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德理念运用策略

(1)科技创新理念的实施运用

在当前企业经营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在增强企业的实力方面是有着无可匹敌的作用的,科技也是帮助和促进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前进的主要动力。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为带来的巨大利益的比例是非常之高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谷歌公司、苹果公司等,其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贡献占比非常高,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展科技创新呢,首先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或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是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理念的第一步,科技的可续发展是由人来完成的,这是一些发明创造的源头;第二便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在企业追利益的同时,要储备相应的发展研发基金,为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投产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此外,企业该应该不断鼓励员工创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提供奖励,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在经营生产上,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划,即使淘汰旧产品及生产线,投入新产品或生产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永葆科技的前沿,方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优势;

(2)资本经营的管理理念运用

在工商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资本运营的有效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资本的最重要的属性便是流通,只有处在流通中的资本才能体现出最大的真实价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资本增值的过程,流通中的资产包括增量资产、存量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企业将这些资产进行动态整合从而达到资本的增值,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创新以及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才促进资本增值,进而利用产生的利益扩大企业的规模,可以说资本的有效运营是实现工商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除此以外,企业还应该善于利用可支配的社会资源进行发展,比如融资,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资本保障,近期我国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上市融资便是一个例子,资本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但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的坚实的物质保障,更为企业长远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3)深入理性的认识工商管理理念

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实施,必然会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这对企业内部机构和员工形成的以往管理习惯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因而企业和员工应当将眼光放得长远些,运用新的视角参与到企业的新型管理中,这个适应的过程是漫长的,其中也不乏会出现一些对新理念反对或是抵触的情绪产生,对此企业务必要将以往的管理理念与新型的管理理念有效结合过渡,加强企业上下的有效沟通,消除影响,逐步转变管理模式,重视人力资源,以人为本,将人力资源看作企业宝贵的财富。所以在企业实施新型的管理理念的时候,务必要对工商管理理念有个较深和理性的认识,要有敏锐的洞察人才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珍惜人才和严谨踏实的管理理念。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这也是当下新型管理理念实施一个重要体现,要让每一位员工切身感受到自身价值,让员工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也有利于建立员工的责任感与忠诚感,从而使工作更加有效,才能使管理理念更快更好的贯彻实施,所以说奖励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结语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7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科技创新是医学高校引领医学科技发展,转变传统医疗模式,发挥科技引领与创新辐射能力的源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医科”的发展[1]。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素养成为很多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我校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介绍我校依托“三园一中心”、医学转化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等平台,通过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和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以医学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我校以临床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龙头,以其他硕士学位点为侧翼,在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新医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医学类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优势,探索与医院、医疗企业、科研院所等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拓展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三园一中心”协同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首先,“三园一中心”是依托徐州医科大学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融合了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其次,“三园一中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性、便于协同合作创新、便利化的全要素服务体系[2],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相协同的教育模式;再次,“三园一中心”包含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全要素,对于手握理想和技术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平台;最后,“三园一中心”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以创业导师的角色介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依托我校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共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通过探索两方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以在校大学生实践训练、课题兴趣小组、暑期见习等方式,积极探索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作用方式,探索医学类大学生医工结合、联合实验室、学生培养、平台申报与共享、产学研结合、校所联动等新机制:①共同开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②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对接,密切医学专业学所学知识与新兴技术的联系。

(3)依托我校和徐州经济开发区共建的徐州市东湖医学创新港,将产学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以产业发展促进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促进医学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实践应用教学联动机制,实现实践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课堂学习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整合学校师资、“三园一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和东湖医药创新港等资源,按照医学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医学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新医科”和“新工科”融合发展思路,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协同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打破“专业垄断”,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大学学习阶段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专业具有涉及内容多、专业知识面广、临床实践性强、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多的特点。在“新医科”背景下,课程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首先要认真调研、反复比较筛选医学专业相关课程教材;其次要恰当划分教学模块,凸显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课堂评价和实践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2)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三园一中心”平台机制和入园企业资源,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医院管理、影像处理、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制、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等前沿技术、产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医学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搭建校企实践训练平台和人才互聘等机制,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依托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推动“新医科”和“新工科”融合发展,引导医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立足我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科技部重点项目研发项目,借助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实验平台共享等机制,结合苏州医工所和东湖医学创新港的优势资源,医工结合、产学研融合,实现“新医科”和“新工科”协同发展、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基础科研、工程转化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3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最根本的是转变教师理念[3],让知识传授过程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师的角色由“操控者”转变为“协助者”。通过教师的积极反思,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4],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

(2)制订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的有效手段。我校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并作为学生奖学金申请的加分项目纳入考核。此外,为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基金,以公开筛选的形式每年对优质项目进行资助和培育。邀请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园入园企业家兼任创新创业项目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创新创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与大赛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常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有500余人,在校80%以上的学生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仅2019年就在14项大赛中获得各级大赛名次近30项,见表1。

参考文献:

[1]范舜,谈在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医科”建设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9(7):56-59.

[2]安益强.基于众创空间的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7-10.

[3]骆雄辉.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6-58.

科技创新理念范文8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高质量发展

0引言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关乎安全和民生的重要产业。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题中要义,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抢占国际农业竞争制高点[1-2]。为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战略部署,11月20—21日,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中国农学会联合中国农科院、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累计突破80万余人次参加论坛。论坛紧扣“科技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特别设置院士专家专场报告会,邀请沈建忠院士、桂建芳院士、李培武院士、胡培松院士和张志强研究员等5位院士专家,从更专业的视角、以更聚焦、更落地的形式,“论道”中国农业科技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形势简析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关键靠科技。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驱动力,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健康、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4],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源动力[5-6]。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志强研究员指出,“十四五”国家发展战略对科技需求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科技原创能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端化;完善科技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战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引领人民高水平生活;以科技强国为战略支撑,跻身科技强国。

2农业科技创新若干领域剖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农业的产量和供给日益充足,产品质量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吃得饱”,而是更多地追求“吃得好”和“吃得放心”。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更强,同时也关注农产品的营养成效和加工方法,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技术突破,改进农产品品质,加强标准化生产,破解高产和优质之间存在的矛盾[7]。此次论坛邀请到了粮、油、渔、肉领域最具权威的院士出席并作专题报告,跟踪和准确把握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描绘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面,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方向。

2.1水稻种业发展趋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不高、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提高单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带动了单产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8]。农业增产,品种是关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院士指出,近十年来,水稻种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质质量稳步提升,种质基地“国家队”基本建立,企业“多小散若”状况明显改善[9]。然而,种业改革正经历“倒春寒”,在于品种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育种未取得显著突破,去库存成为多数杂交稻企业突出痛点,销售方式落后,价格比拼普遍,盲目扩张,科企融合有待保障。展望未来,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国内企业收购并购重组已是常态,科企融合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中国种业亟需一批“有胸怀”、“大格局”企业家和科学家联手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互联网+种业”落地农村的条件已成熟,成为种业营销的新兴模式,需要差异化价格策略和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作支撑。

2.2植物油品质检测创新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油已逐渐取代动物油脂[10],人们对于营养健康食用油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植物油料油脂的检测长期以来聚焦基本营养成分的检测,对分子层面的特异营养成分的检测重视不够、标准匮乏,各种植物油的特征组分可作为判别是否掺假的特征指标[11],因此导致植物油营养品质优劣、真假难辨,制约品质与产业升级。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介绍,植物油品质检测的研究越发广泛和深入[12],植物油分子原位识别检测技术、全二维气质风味检测技术、特异营养成分精准检测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未来植物油料油脂质量安全检测发展趋势必然是灵敏、特异、快速、便携和高通量,并且与5G融合实现智能检测,创建智慧化的检测实验室和植物油料油脂的云平台,实现在线检测、实时传输、及时检测等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满足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食用油营养健康消费需求。

2.3渔业科技创新助推生态农业发展。水产养殖是中国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3]。从20世纪50年代“养捕之争”“养捕并举”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确立“以养为主”的方针,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政策推动,又得益于科技进步[14]。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指出,水产养殖已从追求高产步入绿色发展道路,渔业科技创新在新时代生态农业中发挥作用。新时代水产养殖业的目标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双重驱动下,促进水产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变革。一方面,朝集约化即设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优化;另一方面,朝生态化和有机化的方向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模式[15]。这些模式作为一种技术抓手,将为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发挥重要促进作用[16]。

2.4细菌耐药性防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抗菌药物在动物养殖业中的广泛使用,带来了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问题,耐药性广泛流行是多领域、多行业所共有的问题,动物养殖业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源头之一。目前,我国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具有产生较快,耐药谱越来越广及耐药强度增加等特点[17],因此,寻找来源广泛、抗菌谱广、无毒或低毒、对环境友好、有效成分多样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绿色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18]。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院士指出,在耐药性防控策略上,需从3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提高现有抗生素疗效。做好基础研究,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究广谱抗菌增效剂,设计新的剂型、制剂和配方,形成全新化合物,降低毒性并提高抗菌作用。二是开发新型抗生素。开发新的药物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长的周期,需要通过基础研究找到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的拮抗剂,中药中有非常好的活性成分具有耐药蛋白抑制作用[19],可以进行系统研究。三是寻找抗菌药替代物。植物提取物、噬菌体、酶制剂等可以作为促生长剂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促进动物生长。中国养殖业要健康发展,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农业科技创新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