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案例范例

科技创新案例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档案;创新

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必要进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能够与时俱进地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使科技档案资源实现共享。“互联网+”是新形势的发展趋势,提高科技档案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在工作过程中适当融入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互联网对于科技档案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使科技档案的借阅等环节变得更加便捷,能够使查阅实现信息化,互联网使科技档案的发展前景更好。科技档案管理的同时,能够使科技档案实现资源共享,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档案管理优势更加明显,并非是固有的信息叠加,是对信息平台的全面运用,使科技档案管理与技术充分结合,使档案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科技档案的管理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也属于技术发展的历史潮流,在科技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对于相关的档案与文件无法在第一时间收集与整理,而互联网的出现能够保证管理更加规范,能够解决过去由于管理的不规范而造成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的现象,而且存留的档案无法形成应有的作用。因为信息的不全,会导致科技档案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这意味着管理的不规范或导致科技档案存在的作用减弱。而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互联网技术能够使科技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能够保证管理质量的提升,并积极提升管理的效率,管理的规范化能够保证科技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能够保证作用及时发挥。

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一)不够重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在开展科技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并不重视管理工作,对于科技档案管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现阶段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科技档案的管理模式逐渐脱离常规管理形式,并逐渐与互联网接轨,但是“互联网+”并非一蹴而就,应该脚踏实地发展,这是很多管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的,很多人的认识有待提高。现阶段,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也会出现数据遗留等问题,这与重视程度有着极大联系,很多科技档案在管理的同时,存在原始记录数据缺失的情况,一部分科技验收工作档案也经常出现缺失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对工作的不重视或者是对互联网的不合理认知,这样就会导致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不高,而“互联网+”的优势无法真正体现。

(二)法律缺失。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由于相关法律缺失,导致法律同现实管理工作不匹配,这样很大程度影响着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现阶段,国内的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参照并进行约束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可是这对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档案管理而言,有着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而言,极为不利,而且也无法约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若要保证管理工作的可靠,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使其适应“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否则会导致因为法律法规的缺失,造成更加大的问题,这样就得不偿失,无法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三)利用率不高。在“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利用率低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因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这样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虽然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科技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提升,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也无不受限于工作人员的实际运用能力,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依旧过于保守,未与时俱进,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无法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会导致互联网的利用率不高。若要保证互联网技术与科技档案管理之间紧密结合,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三、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在今后开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时,有必要掌握“互联网+”的内涵,准确掌握互联网与科技档案管理的关系,并积极提升对于科技档案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保证科技档案的管理质量。相关的管理人员有必要提升管理工作重视程度,需要对于科技档案管理有着正确的认识,在“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档案的管理需要逐渐与互联网形成互动,要结合实际发展,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这一点,需要提升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遗留等情况得到有效的避免。也能够有效降低原始记录数据缺失出现的概率,只要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的体现“互联网+”的优势。

(二)完善法律法规。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今后开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时,有必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相关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有必掌握“互联网+”的特点,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因为现阶段与此相关的《保密法》,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够全面,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保证,而且使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约束,在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有必要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在可行性的前提下加大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深度,这样就能够保证科技档案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三)提升利用效率。若要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注重科技档案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而这就需要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提升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利用率,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水平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保证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效果,进而使“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档案管理不断创新,并提升自身工作的质量。有关部门有必要使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与开发利用结合,并逐渐形成相关的互联网平台,这样能够使利用率提升,能够使相关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与利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通过平台的构建,需要使用合适的软件与硬件,这样才能够保证对原始科技档案的归纳、分析、筛选、计算、研究加工更加高效,进而呈现出专题汇编与专用图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重要,要在科技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结合互联网技术,而这是对时代趋势的一种顺应,能够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并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而且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互联网+”特点建设相关制度,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这样能够保证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肖会,宋峥嵘,熊鹰,晁熳璐.二维码技术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科技,2019,46(04):64-66.

[2]陈炫然.浅谈广播电视科学技术档案的管理——基于广西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科学技术档案的实践[J].城建档案,2019(01):74-75.

[3]席元肖,杜传印,夏磊,王德权,高政绪,方敏.烟草基层商业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1):216+123.

[4]张肖会,宋峥嵘,王佳莹,吴丽.新时代下关于科技档案工作的思考[J].天津科技,2018,45(08):24-26+29.

[5]郭有琴.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以白银市全膜双垄沟播一膜多茬种植技术及示范推广课题为例[J].档案,2018(06):59-61.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前言

在“互联网+”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结合“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便开始引起业界人士注意,而对于结合“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来说,科技档案工作的电子化数字化实现、保证该工作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等都属于基于“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具体表现,不过在这一优秀表现背后存在的认识不到位、法律法规发展不匹配、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希望这一重视能够为“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带来更为有力的支持。

1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科技档案管理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本文就科技档案工作现状、互联网与科技档案工作相融展开了深入分析。

1.1科技档案工作现状

对于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不同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分散、科技档案分散于独立部门与相关负责人手中、科技档案的借阅与存档过于复杂等在很多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现状,主要是由于很多单位缺乏对科技档案的重视,并认为分散的科技档案更利于科技工作的展开,这自然就使得科技档案工作不能较好满足科技项目的研发需要。此外,在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将自身管理的科技档案视作私有财产的情况也极为常见,这一情况自然也会影响科技档案本身效用的较好发挥,由此可见科技档案管理已经到了必须创新的发展阶段[1]。

1.2互联网与科技档案工作相融

除了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外,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不断发展也与互联网的发展存在着较为紧密得了联系,可以说互联网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相融合属于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实现的最直接因素。近年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互联网+”这个名词,而“互联网+”在多个领域应用取得的不俗成果,也标志着其能够在科技档案管理领域实现较好应用。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这一工作需要同时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而想要保证这一服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升,互联网与科技档案工作的融合就显得很有必要[2]。

2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了解了“互联网+”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后,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当下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而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这一问题概括为功能认识不到位、法律法规发展不匹配、利用率较低等三个方面。

2.1认识不到位

对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虽然这一工作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逐步脱离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形式,但写入政府报告的“互联网+”并不能一步登天实现所有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与相关领导的认识提高。据笔者调查得知,在当下的“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大型科技活动档案管理中原始记录等重要数据的缺失、相关科技活动科技验收工作档案的缺失等情况极为常见,这一系列情况就使得当下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较好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功能,“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也因此被大大削弱[3]。

2.2法律法规发展不匹配

除了认识不到位问题外,关于科技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基于“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较好展开。对于当下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这一工作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进行管理,但相较于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这一工作实现的大幅创新却使得《保密法》已经不能较好完成对其进行的管理,相关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无法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完成自身工作,这一工作自然较为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与缺陷[4]。

2.3利用率较低

除了上述两方面问题外,对于当下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说,科技档案利用率较低同样是这一工作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虽然“互联网+”下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始逐渐实现该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但受限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力,这一工作在当下并没有真正实现本质性突破,虽然一些单位已经开始逐步实现结合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的资源共享,但由于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缺乏,想要真正实现互联网与科技档案管理的融合,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需要走[5]。

3实现“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基于的“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而为了保证“互联网+”能够更好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实现“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内容能够为相关从业者带来一定启发。

3.1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对于结合“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想要保证这一工作能够较好为科研相关工作提供服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相关领导就必须提高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科技档案大多源于各类单位的科研生产,而为了保证科技档案能够最大化自身效用,将科技档案管理与单位管理挂钩,明晰科技档案管理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才能够较好完成的特性,才能够保证相关单位真正将精力投入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这一工作也能够在相关单位各部门的支持下实现自身的较好创新。具体来说,相关单位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需要实现专门的奖惩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借阅制度落实,这样才能够保证“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得以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6]。

3.2结合“互联网+”特点建设相关制度

除了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这一策略外,想要真正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相关单位还必须结合“互联网+”的特点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由于当下《保密法》缺乏对融合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前瞻性,这就使得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并不能较好满足其发展与创新需求,为此笔者建议相关单位结合《保密法》的主旨与自身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创建具备较高针对性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这样这一工作就能够在有制度可依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较好创新,相关单位也能够以此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升。

3.3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除了上述两方面策略外,想要真正实现“互联网+”下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相关单位还必须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投放到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建设科技项目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就是相关单位追求科技档案管理与利用更好展开而可以选择的方向,这一平台的建设能够大大提升相关单位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这自然使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最大化自身价值发挥。例如,在科技项目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建立中,除了平台的硬件与软件架构需要受到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原始科技档案的归纳、分析、筛选、计算、研究加工,并最终形成专题汇编与专用图解,这样就能够为该平台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4结论

在本文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当下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策略,而将结合这一系列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希望这一认知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王杉,刑军,孙滔.科技项目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设计实践[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6(08):143~145+151.

[2]王燕.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J].档案与建设,2016(03):87~89.

[3]郑志凯.互联网+形势下的科技档案工作探索[J].信息通信,2016,(02):174~175.

[4]董宇,安小米,钱澄,郝春红.信息化视角下国外科技档案管理研究进展与特点[J].档案与建设,2014(07):15~19.

[5]赵丹阳.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教学设计;实践能力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大,不少高校的办学目标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受毕业生升学率、就业率等硬性指标考核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承担着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创业技能,培养学生具有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等目标,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设计的现实要求

作为应用性强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其鲜明特点就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现代的“互动型”教学转变。但对于相关知识基础较弱且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而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设想实非易事。对授课教师而言,想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思考。同时,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加强其教学的直观性。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可感性的案例教学更受学生青睐。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是以教师整理和筛选的案例为载体,以案例中呈现出的真实问题为内容,通过不同方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辩驳等,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坚持以行为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主导,以学生为整个教学的中心,通过一系列行为刺激来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制定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与结果,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等。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案例教学被用来辅助学生学习理解理论知识。这样的案例教学目标是缺乏高度的。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转变思考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除了这个主要目标外,还有关于案例教学模式的目标: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的师生互动模式。2.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也是案例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首先是课前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取典型的案例,同时确定相应的学习要求和讨论主题。在挑选案例时,不仅要考虑案例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还要考虑案例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匹配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代表性。最好挑选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相匹配的信息适中、篇幅适中、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突出教学目标的最新国内典型案例。同时老师在给学生预留准备时间的前提下将案例与相关主题和要求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需要自主研读案例,小组合作探讨,熟悉案例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是课中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步:教师导入案例、学生讨论汇报和教师总结。在上课时先由老师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以及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引出案例。然后让学生针对案例组成小组讨论,再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的调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和提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素养,积累实践性知识。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求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达到思维方式的创新。这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一个主动接受的态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生展示后,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看法做一个点评与总结。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对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创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探究中暴露出的错误观点要彻底纠正,同时还要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上的启迪。最后是课后总结阶段,案例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不断修正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课后撰写学习报告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反思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虽然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但这个角色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走向,所以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的设计,并对优劣做出总结,最终改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的地方。3.教学策略。在创新创业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案例教学也算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还需要利用更多的教学策略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中来,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图片、声音、视频等,相较于传统的板书、纸质材料更形象生动,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案例的思考中来。在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导入案例、案例呈现、学生发表对案例的见解都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不仅增强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分析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让单个学生独立完成案例的课前准备、课中分析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将学生分成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的案例准备、案例分析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分工合作、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之间的想法产生碰撞从而达到思维创新的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也是为了激励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目标、要求、评分标准等措施。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评分标准可以让学生不偏离主题,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要求,增强对课程目标完成的控制能力。4.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既是对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后续改进的基础。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案例教学来说,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最终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需要通过强化平时成绩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可按照平时“成绩20%+案例分析40%+期末考试40%”的比例来进行。案例分析的评价一方面由老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表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需要学生采用组间、组内互评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增强评价的真实性。

三、结语

创新创业课程案例教学是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新型教学方式。创新创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好地满足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需要。选择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后,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案例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还需要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不断修正完善教学设计,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案例教学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提供更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5.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4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创新

前言:

就机械基础课程来讲,是机械专业的关键成分,需对机械零件等内容加以学习,学生经由学习能明确机械设备一般特征,并对机械装备运行原理加以分析。然而,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故而教师需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对案例教学法有效运用,将理论结合实际,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一、机械基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机械课程教学期间,教师经由创新教学方式,把学生视为课堂主体,与课程教学技术特征、课程形式相结合,对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在此环境下,学生可更好的学习机械理论知识,对自身专业能力予以强化,给机械设备以及加工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对此,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需对各学生主体予以明确,譬如专业能力欠缺的学生,课程实施期间需设置针对性活动,让他们经由教学活动彼此帮助、一同发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不断发展。2、教学目标。任意学科均需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予以高度关注,机械基础课程亦是如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如下:一是知识目标。学生对基础课程知识学习后,教师需对学生有效处理学习期间的难题、分析模型加以引导,且基于基础知识正确绘制受力图,对他们的专业素养加以提升;二是能力目标。设置适宜的能力目标,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提升;三是思想目标。经由课程方案的优化及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对学生较好的工匠精神加以培养。

二、机械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思路

1、对课程总体顺序合理调整。机械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设计期间,教师应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对总体顺序合理调整,变革固有的教学形式,把机械基础设置为教学要点。同时,对基础知识讲解时将工程力学为着手点,而后教授机械基础知识。经由教学总体顺序规划对机械零件设计应有的安全性予以强调,经由教学方案的融合确保教学效果,给机械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创新予以支撑。2、重视课程内容的职业性。教师经由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把学生能力发展视为要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时,需对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加以探究,以职业资格证鉴定标准为基础,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契合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所提实际需要。如机械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可把单缸内燃机拆卸与工作原理当做要点,并结合企业案例,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以培养,为他们今后就业奠定基础。3、创设学习性教育环境。机械专业课程教师需注重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基于课程热证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予以创新,注重学生专业素养及能力的发展。譬如,对轮系——主轴课程教学时,需依据齿轮、轴等零件材料,选取适宜的热处理方式,且依据结构图对零件装卸等,学生经由学习能产生系统性认知,具备较好的问题处理能力;对内燃机讲解期间,可对其结构构成加以分析,经由拆卸旧机的方案以电脑学生分析机械运动特征,并对连杆机构图进行绘制,创新教学方式。

三、机械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创新策略

1、突出教学要点,对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对教育体系创新时,教师经由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学生依据使用、管用等原则学习交叉性内容加以引导。对此,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需把机械基础、夹具等课程彼此结合,基于不重复原则对教学内容精简,达成对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目的,对教学要点进行突出,促进学生能力及专业素养不断发展。2、创新教学方式。1.实施现场教学法。该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就某些无法通过语言讲解的课程内容实施现场教学,让学生经由现场学习明确机械设备成分,经由对各构件的构成模式、运行原理加以分析,发掘学生学习潜能,从而创新教学方式并改善教学效果。2.推行小组教学法。小组教学期间,教师需与机械基础课程特征相结合,对学生划分组别,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有效观察、实践加以引导,确保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基于小组学习实情,对理论课程创新机制加以优化。3、加设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专业素养。机械基础课程教师需明确案例教学的功能价值,对教学方案予以优化改进,给学生专业素养的强化予以支撑。教师需对该课程特征予以高度关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验的机会和平台,促使他们明确机械零件加工等特征,以此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案例教学的优势特征。

四、结束语

此次研究先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了介绍,而后对机械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思路与策略进行了探讨,望以此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善予以参考,并为机械专业学生今后更好的就业给予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喜瑞,李粤,梁栋,宋雅婷,王超.案例教学在农业机械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价值工程,2015,34(31):158-160.

[2]王正初,范剑,李军.机械专业单片机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2):81-83.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5

【关键词】CDIO;案例法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1引言

与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实际结合得更密切,是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分析工具,在许多交叉学科和研究中起着桥梁作用。然而,其教学模式大多停留在课堂上的概念、定理、例题满堂灌和课后布置习题作业的模式,教师做为主动的施教者,仅仅强调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实际学习效果,最终导致整个课堂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学生被动填鸭式学习的氛围。整个课程讲授下来,学生的普遍感受是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公式烦琐,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应用脱节,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于这门课程的改革,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大多是针对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进行分析,而对应用型院校的研究还不多。论文结合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教学经验,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的该课程教学,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课程案例法教学模式,并选取了两个班级进行实践,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1]。

2CDIO教育理念的简介

CDIO是近年来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创建的先进教育模式。它包括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四个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做中学”的教育理念。2005年,该教育理念模式被引入我国,2008年召开的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CDIO教育理念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学院院系层面,更可以应用到专业甚至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当中。CDIO教育理念模式系统地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测评检验的标准,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和课程之间按照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改革措施

基于CDIO教育理念,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法教学模式,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3.1制定新的教学大纲,编纂适合的习题册

传统教学大纲比较倾向于概率论部分内容的学习,数理统计部分的课时明显不足。而且即使是概率论部分的学习,大多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知识,对其应用性基本没有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课程知识点的特点以及福建江夏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对课时进行了重新分配。并在新大纲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实用性强的题目,编写、整理成与学生水平相符的习题册。

3.2选好案例,精心设计,推行案例法教学模式

引入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彩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法教学就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结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理论中所蕴含的抽象化数学模型,进而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应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所有章节都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显然不现实。因此,可在每一章选择一到两节内容,精心设计,进行案例法教学。比如,在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用“三门问题”“狼来了”等内容进行引入,这样不仅保证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3.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兴趣的前提是参与。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轮流负责作业的批改,并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评,如果讲评不清楚或者错误时,教师随时进行补充与更正,讲评完之后,再将作业全部上交教师。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学习交流的QQ群,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在群里提问,会的同学都可以回答,无人回答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及时回答或者更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教学相长”,而且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困惑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3.4引进行程性考核机制

传统考试一般都是一张期末试卷,试卷的卷面成绩将作为学科期末的最终成绩,这样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虽然可能侥幸通过,甚至考得高分,但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更没有学习乐趣可言,对认真学习的同学来说也不公平。而行程性考核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将全书的学习内容分为三组,每一组学完之后,进行一次考试,取三次考试的平均分作为期末的最终成绩。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保持了适当的紧张感,让学习有始有终。

3.5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闭卷考试。事实上,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死记硬背定理、公式是一件痛苦而无功的事。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想知道任何知识点几乎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查阅。学会应用知识比记住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与其花很多精力在死记硬背上,不如多一些时间来理解和应用。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虽然开卷考试的形式在高校中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数学类课程中进行开卷考试较为罕见。在人们的定性思维中,数学是严谨的学科,每一道题的答案都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数学就是要记公式、背定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开卷考试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3.6合理分配平时成绩,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都包括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只是占比不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讲,平时成绩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体现。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作业与课堂表现三方面。考勤与作业不必说,就课堂表现而言,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一般会安排在大二,此时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欲已经慢慢丧失,很多同学即便会也不会回应教师,更不会主动到黑板上板演练习,即使被教师点名后,学生没有回答的意愿和热情。因此,课堂表现这一部分的分数很难拿到。为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可以把课堂表现延伸到课堂之外。比如,学生在QQ学习群中回答问题,截图发给学委进行登记,就可以拿到一定的课堂表现分数。为了观察教学效果,论文选取了四个数学基础相近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其中两个班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另外两个班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最终的结果显示,两个实验班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成绩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对照班。而且两个实验班自身的三次考试成绩,也是一次比一次高,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案例法教学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4结语

案例法教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耗时耗力,在课时比较紧张的条件下,只能筛选个别章节进行案例化教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性较为广泛的课程,如果可以引入更多的应用实例,比如布置课程大作业,或者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6

关键词:专利案例;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中学地理

0引言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创造地理知识的核心功能,如何对师范生进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专利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Assessmentof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scienceindustrylinkageinChinabypatentdatabase等论文[1-3]和《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等著作[4-6],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述了专利案例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为地理学实践教学引入专利案例指明了方向.笔者发明了“旅游智能地图”等地理教具专利[7-9]、“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专利[10-11],将其作为案例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发专利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1专利设计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1融合课程实践内容的专利案例分析

教学中,笔者施教地理专业课程时,融合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在实验装置、地图运用、教具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获得《一种地理教学用多功能地球仪》、《旅游智能地图》、《一种用于旅游行业的智能地图服务系统》等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这些专利已作为案例教学资源,在地理学专业基础课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课中得以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以《地理教学论》第10章“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为例,笔者将实践内容与专利案例相融合,以“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为实例,主要从设计背景、设计摘要、设计附图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案例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设计人:尚海龙,郭贞.发明背景:地理教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三球仪和晨昏仪演示教具,功能与结构较为单一、动态指示效果欠佳,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的需要.因此,发明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可以解决已有相关教具专利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摘要: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包括底座、固定弧架和移动圈道.使用时,地球球体通过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导轨上,移动导轨以太阳球体为中心,模拟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太阳和公转导轨三者的联系.套筒和连接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以及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球体转动连接在地球轴上,通过外界之光照射地球球体,使球体产生明暗面,同时球体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凸起物,能够展现球体表面的地理物象,转动球体可以为学生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及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时区划分知识.教学效果:该教学用具适用于大学和中学多种地理教学演示教学场合,也是一种天文教学和天文知识普及仪器.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取所需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等综合信息,有智能、快捷与人性化的特点.使用时,不仅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而且还可以根据经线,将球体进行经度分割,使每个经度区域的关键时空信息均通过移动块内置的介绍手册直观反应.本实用新型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可视化效果逼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时区划分原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理解,教具操作方便快捷,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教学与创新教育效果.

1.2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专利案例分析

笔者基于地理教学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教学中,指导师范生为黔东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出了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获得“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包装盒(塔石生态香羊)”、“包装盒(榕江生态小香鸡)”等系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部分成果已实现了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师范技能训练中,地理专业学生已能初步运用CDR软件进行地理标志产品外观设计,服务地方发展的热情极高.此实践既拓宽了专利案例资源开发的领域,又对师范生进行了科技创新训练.以《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9章第2节“区域发展优势”教学为例,为了突出地理教学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笔者特将“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作为案例,主要从设计理念、外观图片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案例2外观专利:“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设计人:尚海龙,徐宏,杨秀美.设计简介:本设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凸显黔东南苗族特色,融旅游商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特产品元素寓一体.它用于包装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突破了以往仅有的或红或白酸汤单一袋装(瓶)形式,体现养生理念,是红、白酸汤姊妹装,以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作品将养生旅游元素注入设计,对于提升苗家养生酸汤产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教学效果:实现地理学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的目标,离不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该专利实例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地标产品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地理科学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神圣使命.通过实例教学,实现了外观设计专利案例与实践教学较好的融合创新,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了案例教学的地域化,对促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产学研创新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2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将其融入高等学校师范范专业地理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地理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案例教学中,笔者将地理实用新型教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观设计等专利运用与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融合创新,既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了案例教学的科技化与地域化,又促进了学生专利素质教育水平、多元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及科技创新素养的提升.

2.1对学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笔者将专利案例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社会服务、校本课程建设等相融合,从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专利申请文件范式与专利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师范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以培养他们专利创新发展能力(见图3[12]).课堂之外,笔者常凭借学校及其他单位举办的科技与创新活动,将比赛项目与专利设计相融合,通过比赛实践对师范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

2.2训练学生多元思维能力

课外活动中,学院地理教研组以创新团队和科技社团为依托,通过地理学专利设计活动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挖掘其多元化创新思维潜力.运用“5+3”的模式进行多元思维训练,“5”代表5人组成设计组,每个成员至少参加5次创新思维训练,如创新风暴、科技沙龙、制作设计、我爱发明等;“3”指的是设计小组须结合地理专业知识,至少上交3份创新思维设计方案或作品,如自制雨量仪、夜光地图、趣味地球仪、地标产品外观等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或者小作品,作为阶段性训练考核成果.通过训练,师范生地理多元思维能力与地理核心素养明显提升.

2.3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案例教学中,笔者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互联网+”及学生课题等活动为途径,要求师范生将地理学制作、发明作为结题主要成果,提升他们对已有专利设计的运用能力,并在比较中联系专业实际进行创新.具体做法:要求师范生凭借学校的专利数据库检索与获取地理学专利信息;鼓励师范生参加各种专利文献信息运用讲座;指导师范生分析熟悉的地理学教具技术,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举办小发明、小制作,锻炼师范生的专利运用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地理学专利信息库对师范生制作能力培养与知识创造大有裨益.科技创新教育中,制作能力培养是关键.师范生通过参加地理学专利设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科技基地训练等活动,获得了较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制作能力,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

2.4地理实践教学与专利设计融合创新

在具体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改革中,笔者将VR地理教具发明专利、旅游地理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观设计专利等运用于案例教学,并将其置于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媒体运用、科技竞赛、课外实践等案例之中,试图实现地理实践教学与专利设计的融合创新,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效果良好.既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案例教学的创新性,又促进了地理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学中,通过将专利设计与案例教学进行融合创新利于提升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3地理学专利案例对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以上地理学专利案例均已应用于高师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案例教学内容,其创新性、科技性、探究性、实践性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到的“侧重于技术与实践领域”新导向高度吻合,对于提升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科技创新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与价值.

3.1普及青少年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强化地理价值观意识

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渗透知识产权教育,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作为普及地理产权知识的重要平台,以强化青少年地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教学案例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专利案例教学的深入.在中学地理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校内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以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与小发明、小制作实践能力,逐渐强化“尊重知识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主流意识与地理价值观。

3.2教师应树立创新教学观,让地理科技融入教学与生活

地理科技创新是地理学发展的灵魂,地理学专利案例是沟通教学与科技创新的桥梁.所以,中学地理教师应肩负神圣的科技创新使命,树立科技创新教学观,指导中学生在自然和生活课堂中学习、发现地理科技,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鼓励他们进行新设计、新发明、新制作,让地理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生活生产等领域,并为高等院校输送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3.3修订校本发展性课程,适当增加地理科技创新内容

依据学校发展实况,中学校本课程具体内容一般划分为3部分,即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其中,发展性课程是为拓展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造动机特设的课程.笔者建议学校领导与教师群策群力,对校本发展性课程进行修订,将地理科技创新内容作为重要部分,包括发明、设计与制作方案、成果案例等,并能够在课外活动中付诸实施,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创意”精神与科技能力.

4结语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7

关键词: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专业;就业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科技的发展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由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金融科技创新深刻地影响着金融业的业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传统金融业和新型金融业态都对金融人才有了新的需求,并进而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角度,高校金融专业必须明确金融科技创新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识现有培养模式的差距,总体设计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对金融业变革产生的影响及人才需求新趋势

(一)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通信等基础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拓展,这些创新成果在金融领域也日益推广应用,形成了金融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并且正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业的业务模式,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新的金融业态。从电话银行、自动柜员机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再到无人银行和数字货币,以及手机证券交易系统的推广使用,网上理财、网上保险的推出,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变化,表明传统金融业正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技术的变化也改变着传统金融业从营销模式、业务模式到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的转变。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支付方式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上小额贷款、P2P和众筹等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金融模式的认知。

(二)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变化。1.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传统金融行业变革对人才的新需求和新要求。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技术进步尤其是在金融行业有较为广泛和深入应用前景的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金融行业面临着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提升业务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这种压力和动力一方面来自同行业内部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一些金融新业态兴起的外部力量。就传统金融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而言,各金融机构均希望通过金融科技提升自身业务范围和业务质量,从而在行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就一些金融新业态而言,希望通过金融科技新方法,在原有稳固的金融业行业框架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传统金融业机构金融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关键要靠掌握创新技术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传统金融业对于金融科技创新人才有着迫切需求。2.金融行业的业态变化新趋势对人才的新需求和新要求。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融资模式和技术条件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金融的金融新业态,如网上银行、网上保险以及第三方支付、P2P融资、众筹、小额信用贷款等等。这些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产生的金融新业态由于业务结构、业务平台与传统金融有着很大不同,从诞生之时,就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有着不同以往的需求。首先,在业务模式方面,其基本思路和操作流程有着全新的构造,需要从业人员重新认识;其次,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再次,在业务技能方面,要求对于计算机、通讯等软硬件新的业务手段和技能有比较高的掌握和熟悉程度。这些人才新需求明显有着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二、当前模式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金融科技创新趋势的不适应性

基于上述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目标定位、内容设置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与其不适应的状况,直接影响金融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一)金融科技创新趋势下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不适应性。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在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向方面,仍然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行业和传统金融业务岗位,并未足够强调金融科技创新的理念、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金融行业和传统金融岗位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要求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适应金融科技创新的趋势要求。因此,提高金融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必须首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瞄准金融科技进步的新发展、新趋势而着眼于未来,使其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意识。

(二)金融科技创新趋势下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设置不适应性。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设置主要仍以传统金融业的业务需求为导向,与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在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等内容方面有许多不适应的情况。1.基本概念、原理的内容设置不适应性。当前金融教学在基本概念原理方面,主要针对传统金融,当然,与金融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设置是必要的,但是,没有金融科技创新的理论阐释很难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实的金融业发展动态,无法有效把握金融科技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以及金融业未来发展的科技方向,因此,适应和解释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概念、原理、趋势等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紧跟金融科技进步的趋势甚至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否则难以使学生理解和领会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性与一般规律。2.操作流程的内容不适应性。由于金融科技发展迅速,传统金融模式的科技创新与新型金融业态的业务操作流程也处于探索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当前对于应用最新金融科技的业务操作流程仍难以统一和模式化并直接纳入金融专业教材内容中,因此,当前金融专业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大多仍然是较为成熟的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业务操作流程,或者较为简单地解释金融科技的应用,并不能全面反映金融科技创新条件下的业务流程变革,较难适应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要求。3.基本技能的内容不适应性。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技能培养内容设置仍以传统金融业的需求为主,注重学生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主要金融传统行业在业务中的技能要求,如商业银行的银行财务会计、出纳点钞、储蓄、外汇结算、计划制表、信贷评估、键盘操作、银行营销等基本技能;证券公司的经纪、投行、自营、投资咨询和证券业务营销等技能;保险公司的投保、理赔、保险产品营销等技能内容。在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各项金融业务的线上开发、线上推广、线上办理等模式都与传统模式相比发生的较大变化,因而所需技能也有很大不同,在计算机软硬件技能、互联网通讯技术技能甚至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

(三)金融科技创新趋势下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性。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方式方法上,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知识学习、领会,辅之以课堂讨论、作业练习、案例分析等,技能训练方式主要通过实验室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模拟训练,培养过程中会安排一定的金融机构实习时间,能够使学生掌握传统金融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金融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处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培养方式方法难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金融科技手段进行实际检验,也难以较为熟练地掌握,同时也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创新性工作,因而就无法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金融科技创新使得传统金融业面临一次重大转变,以人才为根本的金融行业必然会对人才需求做出重大调整。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及时把握人才需求动态,及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具有就业竞争力。

(一)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1.创新性知识结构的培养目标。提升金融专业未来就业竞争力,需要学生具有适应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需要学生既懂得金融科学的传统基本概念、原理,又对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所了解和把握,能够用动态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探索性思维和前瞻性思维考虑金融业发展的热点和前沿性问题,懂得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未来趋势。所以,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创新为重要导向。2.创新性业务能力的培养目标。当前条件下,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同时金融科技创新迅猛发展。在这一特定时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业务能力目标必然具有一定的复合性,既要掌握传统金融的的业务规范与业务流程,又要为未来金融科技创新条件下的新模式做好业务能力的准备。因此,对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业务能力方面的目标定位应综合传统与创新,注重业务模式转型过程中的衔接与平稳过渡。3.创新性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适应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就业竞争力提升,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传统金融业务的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新技术条件下的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基本维护、熟悉一些常用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命令,能够适应常态化的新技术工作条件。只有综合的业务操作技能培养目标,才能适应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科技创新条件下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优化。金融科技创新条件下,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方面,因此,需要在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等具体的培养内容上进行细致的调整和优化。1.基本概念、原理的内容优化。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务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涌现出大量新的金融模式,金融理念和认识、思路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把这些新的概念、原理体现出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专业学生了解金融业态的新变化,同时,逐步掌握创新的一般趋势与规律,进而更加适应金融业未来的就业需求,更加主动地融入其中,甚至具备由适应到主动创新的转变。2.操作流程的内容优化。金融科技创新作为新的趋势,而且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操作流程内容安排上采取创新模式,比如将较为成功和典型的一些金融科技创新业务操作模式以案例的形式较为详细地呈现在课堂,师生共同从正在进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案例中总结可以推广的操作流程,使得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借助这一机会真正走入课堂。3.基本技能的内容优化。适应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要求,在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安排方面,在传统银行会计、出纳、储蓄、外汇、结算等基本技能外,加强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编程、线上业务操作、线上营销基本技能,前瞻性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的业务创新技能以适应就业环境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三)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1.在基本理论和概念原理培养方面。除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课堂学习方式之外,要更加关注使用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的运用,以适应金融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变化新趋势。2.在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培养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培养方式掌握传统金融业基本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基础上,通过引入行业专家授课、增加传统和新型金融业态工作实习等方式,使得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际,切实感受金融科技创新对金融业的改变作用,实际体验金融科技创新条件下的金融业务管理规范与业务流程,适应将来的行业要求。3.在技术方法和业务技能培养方面。在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以及实验室上机操作的技术方法、业务技能培训基础上,需要针对金融科技创新趋势条件下业务功能的复杂性,增加场景体验、实际案例的解决方案设计及其检验验证、客户实际接触、团队组织分工研讨及沟通协调等培养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姜丙毅,张平平.数字经济时代财会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5):59-64.

[2]杨彩林,罗长青,潘小文.金融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视角[J].知识经济,2018,(5):132-133.

科技创新案例范文8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学科教学;融合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也应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实施了科技创新教育,并融合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基本定位

科技创新教育,其目的不在于推动创造发明的数量多少、质量的高低,而应该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实施。学校应该把普及科技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品格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

二、领导重视

我校制定了相应的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机制,成立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研究小组,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我校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定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创意发明竞赛和创新发明体验活动;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考核与奖励办法,对创新发明教育成果予以奖励,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还积极地鼓励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奔赴科技工作先进区县学习经验,开阔视野。我校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力争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把科技创新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新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我校在学科教学中,坚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初二物理《托盘天平的使用》一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其构造,演示“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分组交流讨论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又如,在《物质燃烧》一课的教学时,化学教师演示物质燃烧,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坚持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融入其中。比如,语文教师在上《天上的街市》时,利用幻灯片、图片等方式展现诗歌内容,让学生对“想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想象”有关的知识,再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请问,如果由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想到什么?美丽的星空、绚丽的夜晚,等等。虽然答案不一,但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从学科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抽象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常常针对一些典型题目,引导学生以一题多解、数形结合、画章节思维导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四)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

思维速度反应到学习上,就是思维反应的快慢。很多学生由于长时间养成了拖拉的习惯,解决问题精力不集中,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学校组织各学科开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限量的任务,或者限定任务量而不定时间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搜索和处理各种信息,快速解决问题。这样反复训练,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反应速度,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处理问题效率的目的。

四、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创新品格

科技教育是不能为社会培养出没有人格底线的人才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现在的学生比较孤单、忧郁、易怒、任性、容易紧张、焦虑、冲动等。这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一些负面现象。情绪管理、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等,都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自信、独立等良好人格特征的黄金时段。我们从“问题疫苗事件”背后可以发现:人如果没有了人格底线,越是有才,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就会越大。这就需要审视我们的“人才”观:我们不能重“才能”而轻“人品”。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中,一方面要“成物”——追求创造新事物;另一方面要“成人”——对优良品德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情绪管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自信心等,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国庆在《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中认为:“创新教育,应该说是创新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关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不仅仅是创新思维。在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要素当中,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创新品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技能。因此,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品格的培养。

五、发展创新发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