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下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研究

文化生态下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研究

【摘要】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是阴山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积极转变观念,强化政府主导和统一规划,建立专项保护资金,多渠道开展保护与传承,更好地促进阴山地域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阴山地域;文化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阴山地域是内蒙古中西部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区域,目前主要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西面囊括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东部地区,东面包括锡林郭勒盟西部部分地区。[1]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是阴山文化的重要载体。阴山地域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音乐、舞蹈、传统工艺、建筑等民族文化资源,承载着阴山地域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更全面、直观、真实地见证了阴山地域的历史,为当今阴山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养料。保护好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是建设阴山文化的重要基础。

一、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阴山地域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但是从整体上而言,保护理念还远未普及,没有形成科学的保护机制,使得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如履薄冰。

第一,保护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由于缺乏阴山文化生态保护的整体观念,阴山地域各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的现代感,以大量无文化底蕴的现代仿古建筑取代原来的古建筑群、街道,直接破坏了阴山文化生态的平衡,使被保护的民族文化资源失去了其真实性、完整性,对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造成了损害。例如呼和浩特市在玉泉区大召改造工程中,大召寺周围清末民初的老商铺及老戏园子、大召前街的费公祠和“绸缎庄”等老字号、古建筑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假古董”街道、高大气派的仿古建筑群,建筑体量和尺度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格局,历史文化底蕴荡然无存。

第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严重不足。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强大的财力保障,使大量的文化资源无法抢救性保护,与保护有关的普查、整理、宣传及重点保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包头市在边境地区推广警民共建“草原神鹰”工程虽然效果良好,但项目没有固定资金预算,700名文保员均为义务服务,长期执行存在一定困难。巴彦淖尔市的历代古墓群2500个,分布在二三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由于经费奇缺,文物部门一年只能巡查一两次,当地农民兼职的文物保护员例行巡查也是一周一次。[2]253财政困难是困扰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阴山地域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陷入困境。非物质文化资源对文化生态的依赖性极高,文化生态被破坏,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目前阴山地域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阴山地域的草原生态失去平衡,缩小了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生存的自然空间。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深刻影响了阴山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使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外来文化的侵入、新媒体的影响等因素使阴山地域原有传统的生存方式和完整的民族文化资源难以保持,热河炕桌制作工艺、古如歌、和林格尔剪纸、托克托县双墙秧歌、东路二人台等面临无人可传的境地;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合院、蒙古族服饰、羊皮画等文化资源也因为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政府要积极转变思路,各方协力,共同参与到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中来。目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及自治区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都为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新的契机。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工作也应当与这些战略布局高度契合。

第一,转变观念,强化政府主导和统一规划。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的总体要求,阴山地域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展认真调查和科学论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建档,按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精准保护的原则,制定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统一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部分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相关工作。2014年,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文体局编制完成《云中郡故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工作纲要》。2015年,包头市政府颁布《包头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包头市非物质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同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阴山岩画(刻)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获批。上述这些总体规划和制度确立了由政府牵头的保护机制,有利于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今后,阴山地域各级政府还要积极协同合作,推进“万里茶道”“草原丝绸之路”等重要线性文化遗产申遗、考察和合作工作,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联动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跨区域统一保护工作。

第二,建立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资金保障机制。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2016年安排传习补助经费254万元,支持全区508名重点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其中部级37人,自治区级471人;[2]265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为13176万元,重点支持全区43个文物保护项目,主要用于自治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规划编制、抢险加固和修缮维护等[2]243。2017年自治区专门安排500万元保护革命文物遗址,对王若飞革命旧址、革命旧址、乌兰夫故居等革命旧址进行重点保护。鄂尔多斯市2016年下达专项资金700万元,对全市20处藏传佛教寺庙进行了保护和修缮。[2]244这些政府专项经费,为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今后,阴山地域各级政府要设立统一的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以政府财政为主,企业、个人、社会赞助等多方筹措资金,用于补助阴山地域内民族文化资源重大项目的抢救、保护、研习、传承等工作,把专项资金保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探索建立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对因为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受损的单位和群众进行补偿,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调动群众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积极性。

第三,多渠道进行阴山地域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目前,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创设非物质文化资源传习机构,内蒙古大后山艺术团(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武川爬山调传习基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武川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传习所(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等相继成立并展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包头市土右旗政府还积极组织出版了《草原剪花人》《中国剪纸创作与创新》《吉祥剪纸入门》《梅力更葛根全集》及《固阳民俗》等书籍。[2]271一些传承人也积极投入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部级蒙古长调传承人阿拉坦其其格先后在包头等地建起8个长调基地;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蒙古族青年歌手乌兰图雅走进呼和浩特莫尼山非遗小镇,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宣传草原非遗文化等项目。[3]多地的乌兰牧骑也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阴山地域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这些工作都极大地推动了阴山地域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阴山地域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应特别注重文化生态的滋养、建设与修复。今后,阴山地域各级政府要更加着力落实“九个一批”工程,深入开展“千校万户”计划,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传承学校”,推动非物质文化资源入教材、进校园、进课堂,逐步形成学校、社会传承链。将阴山地域的传统民族节日、节庆活动如昭君文化节、那达慕等与非物质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开展传习示范活动,提高民众对文化资源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通过民众的研究、传习、参与,构建新的阴山文化生态,使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王炜民.阴山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薛文彦.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3]乌兰牧骑歌舞不停,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作者:薛文彦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