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论文范例

卫生服务论文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1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城乡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费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我国的财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费用比例偏低,在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现象。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虽然农村地区的卫生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资源总体不足的现象。在药品配备方面,现有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卫生站所能够开的药品种类仅有118种,可以采用的注射针剂也只有18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所拥有的医疗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设备更新周期缓慢,医疗器械老化,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农村的就医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对就医环境进行修缮和改建,很多街镇卫生院用房多为七八十年代建设,房屋大多数陈旧破损,面积不足。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的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县直医院或效益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很少有人喜欢到偏远山区工作,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4.5%,75%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正规学历。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老化、现有技术落后、技术教育和培训不足,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中20%不具备计生能力,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村卫生室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些主治医师虽然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年龄偏大、基本素质低等问题。一些年轻的医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部分庸医因为不懂医术,开大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外,农村还存在游医难以管理的现象。很多没有专业技术的假冒医生通过欺骗,不仅治不好病还骗取钱财,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药贩将假冒伪劣和城市过期药品倒卖到农村,这给农村地区的医药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

从监管保障机制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投入。对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进程、资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法律的层面来看,通过法律来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也是维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农民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农民来自基层,更加明晰基层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他们可以通过公共问询、行政问询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机构网点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农村大多数的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加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农村基层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比较薄弱,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药品质量不过关。受我国基层医疗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农村地区的诸多卫生所都已转为私人性质,乡镇卫生机构已没有领导卫生所的权利。即使是上级卫生部门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排查,很难做到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还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外诊疗监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实地核实或者是电话核实等原始办法。高昂的监管成本往往制约监管机构监管的频率和力度。另外,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农合开展情况所示,虽然我国新农合参合人数及参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会满意度仍然很低,社会满意度低主要源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的担忧。  虽然2013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也分别从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因缺乏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慈善资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总量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此外,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有限。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和兼并小病理赔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例如门诊、跌打损伤等并不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得农民实际受益的范围并没有预想的大。很多农民也因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他们只从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虑,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小病又不能报,加上门诊报销费用偏低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参加新农合。少数中老年农民虽然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还存在因经济困难无力按期缴纳新农合参保资金的情况。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不愿在本地缴纳新农合的情况。部分参合农民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态度、诊疗质量不满意,或者认为报账程序过于繁琐而停止缴纳。

三、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纯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在推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彰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资金的投入量,用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都指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定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进行统筹安排。政府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滞后状况。要加大对我国村镇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房屋、医疗设备不足的现状。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政府要更加重视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目前,该政策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实施,部分省市规定凡是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以上。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时,要使其待遇与大城市医院人员一样。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并采用竞争上岗、按岗择人、按事定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形成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绩效工资,按个人业绩定报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提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①就可以通过发挥城乡志愿者,推动和鼓励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到农村提供义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三)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共享,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互动。医改也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作为改革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抓住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为中心,镇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络。强力发挥该网络的整体功能,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畅通和互动,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进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2

(1)通用性:由于各地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情况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系统建设应该以丰富的知识库和先进的技术为基础,设计出灵活、适应性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业务模型。

(2)科学性:对于通过调研得到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优化,使其符合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技术发展潮流的要求。

(3)动态性:业务数据和模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应能够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的变化而调整,且应该留有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外部系统互通的接口,成为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4)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业务模型的构建必须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导向,有实用价值和适用性。

2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本研究在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结果应用、模型库管理及系统管理。

3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详解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功能是绩效管理系统的起点,该模块可以反映卫生管理部门当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引导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相关政策朝着共同的目标发展。该模块包括绩效计划类型、计划录入、计划调整、计划查询及计划分析五个模块,按照考核周期的不同分为年计划、季计划、月计划及重点计划。

3.2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功能是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用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分,应具有数据审核、自动评分及绩效查询等功能。

(1)数据审核:系统会对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自动审核,审核规则包括记录完整性、记录重复性、数据类型、数据项阈值及数据逻辑等方面的校验;

(2)自动评分:系统可以通过输入的调查信息或从其他业务系统接口自动获取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考核指标体系,计算出被评价单位的综合得分,并显示出每个机构的最好和最差项目,并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和慢性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双向转诊率及群众满意度等重点指标对同类机构进行排序;

(3)绩效查询:绩效查询可按时间、指标进行查询,可通过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同时系统也提供自定义查询方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3.3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功能用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出深层次的管理问题,督促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改善绩效的目的。该部分包括绩效标准评分、绩效预警及统计分析。

(1)绩效标准评分功能采集和存储了一定范围内的绩效数据,可以计算、分析该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绩效基准,为制定绩效管理标准提供循证支持;

(2)统计分析功能主要包括排序汇总、历史数据纵向比较、机构之间横向比较、指标偏离分析及报表生成等;

(3)绩效预警功能主要是根据绩效指标的各月完成值来计算各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按时间过半、目标过半的原则对年度目标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可用“红”“黄”“绿”灯进行直接表示,其中红灯表示指标未按期完成,黄灯用于警告管理人员已接近截止时间,绿灯表示指标已按期完成。

3.4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功能可以支持卫生管理部门和其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方便上级及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结果反馈和交流互动两个子模块。

(1)结果反馈,包括月度、季度及年度考核结果,支持实时动态反馈方式,即各类考核结果生效后,自动反馈到相关机构;

(2)交流互动,便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基层的想法上传给上级管理机构,以实现有效沟通。

3.5结果应用

结果应用功能以业务数据、绩效得分及绩效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为基础,使各种信息资源得到最优分配和充分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结果应用功能具体包括经费测算、查询分析及图形显示。

(1)经费测算,可以提取机构的基本情况数据、绩效得分数据及业务数据等,借助经费测算模型得出经费拨付额度,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查询分析,上级部门及机构管理者能够通过该模块来查询机构基本情况、人员基本情况、工作量及服务质量等的一系列考核指标。

3.6模型库管理

3.6.1考核方案知识库

考核方案知识库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指标管理、体系管理、方案测算及体系生成。

(1)指标管理,主要实现指标维护功能,包括对考核方案知识库里的指标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及查询等操作;

(2)体系管理,主要是针对指标体系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及查询等操作,其中增加指标体系包括指标抽取、指标权重计算和方法集的构建三个步骤;

(3)方案测算,通过导入历史数据计算出不同地区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同一地区的绩效得分,测试方案的代表性和区分度;

(4)体系生成,指标库提供核心指标、备选指标及扩展指标,适应具体考核方案的变化,每次绩效考核的考核指标、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都可灵活定义,即通过项目改变、权重系数改变等方法,以考核方案库中事先设定的指标体系为模板,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组合成多种新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调查表。

3.6.2评分基准库

目前,大多数绩效考核指标的得分是按经验进行设置的,缺乏数据的支撑,因此设计评分基准库的主要目的是为绩效考核树立一个标杆。绩效考核评分基准库包括历史数据库和预测模型。

(1)历史数据库,历年的相关数据资料是制定评分标准的依据,将其存放在历史数据库中,以供分析利用。数据的存放应根据绩效考核指标区分维度,根据不同指标维度的特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各个维度的数据结构应保持统一,能够实现分类检索且容易访问。数据库应保持持续更新,为评分基准的制定提供最新的依据。

(2)预测模型,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建立评分标准。通过创建计算程序,从数据库中抽取出各个指标的历史数据,运用适当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指标评分的基准,同时可对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给予可视化展示,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6.3经费测算模型库

经费测算模型库的主要目的是结合绩效考核结果,预测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为卫生行政部门向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经费提供支持。经费测算模型库主要划分为三部分,即公共参数设置、经费拨付测算及统计分析。

(1)公共参数设置,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录入统一的参数,主要包括年度拟拨付总额,机构管理、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的比例系数、难度系数、质量系数,标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等。

(2)经费拨付测算,根据选取的测算模型及计算方法测算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情况。

(3)统计分析,查询历史经费测算指标和数据,并以图形方式与历史经费测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7系统管理

3.7.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可以支持在线数据采集、本地数据上传及软件接口数据导入三种数据获取方式,对其他非在线数据可通过系统界面进行人工录入或通过其他软件导入。数据可分为基本数据和绩效数据,其中基本数据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属性数据,如服务区面积、服务人口数、年龄结构及固定资产等;绩效数据指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业绩的数据,包括公共卫生数据和基本医疗服务数据。

3.7.2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包括权限管理、角色管理和组管理3个子模块。

(1)权限管理,对不同用户设置系统资源(功能菜单项、按钮及输入控件等)的使用或访问权限。用户可以拥有一定范围的权限,分为领导用户、专家用户、工作人员用户等。

(2)角色管理,对拥有相似权限的用户进行分类管理,定义角色的概念,如系统管理员、超级管理员、用户及访客等角色。

(3)组管理,为更好地管理用户,对用户进行分组归类,实行多级指标配置,分级用户授权。如一级指标包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及机构管理;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分项指标;三级指标是绩效考核的操作指标。系统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实行分级授权,专家用户可对一、二、三级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改操作,而工作人员只能对三级指标进行修改操作。

4讨论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3

目前,国家制定和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其他重大传染病防治,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专项培训等。各地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上海市增加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江苏省增加了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安徽省增加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妇幼卫生监测等项目。从2009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投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越来越多。笔者所在的县2010年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7个,总投入241.6万元;2013年项目数增加到17个,增长了2.4倍,总投入增加到476.9万元,增长了近2倍。

2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只有管理原则,没有管理细则

为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财政部和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地根据财政部和卫生部规定也先后制定了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细则。如安徽省于2010年印发了《安徽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0]1168号),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范围和报账要求,监管主体和内容,违规责任的追究等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如何管理使用,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管理办法。

2.2只知道不能做什么,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等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如何使用管理,目前能够作为政策依据的,只有2004年财政部和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第11条规定:专项资金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卫生部、财政部下达项目管理方案规定用途之外的项目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这些原则性规定,使县级卫生和财政主管部门只知道项目资金不得用于什么开支,哪些支出是违规的,是不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的;而对于项目资金可以用于什么支出,哪些支出是合理的,是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的,却并不明确。

2.3使用部门不知道如何用,管理部门不清楚如何管

由于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使用部门不知道如何使用,管理部门不清楚如何监管。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只能根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的一般原则去分析判断某个具体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由于对政策和原则的理解不一,项目资金在具体使用管理时无章可循,各自认为各自有理的情况时有发生,项目资金使用进度慢,效率低,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效果。

3细化项目资金管理的基本要领

目前,当务之急是参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结合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实际,研究制定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细则并由财政和卫生主管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

3.1确定项目资金管理原则

项目资金管理原则包括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一般原则是指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必须符合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管理的一般原则。即: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项目资金必须专项用于项目实施,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开支。必须按项目设置明细账,专账核算每个项目资金的收支和结转余情况。未经主管部门批准项目经费不得拆借使用,不得自行留用。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特殊原则是指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应符合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特殊要求。包括符合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原则,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原则和注重实效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一是所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必须严格遵守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国家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可以开支的项目应予以保证;没有明确规定的开支项目一般不得在项目经费中列支。二是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认真编制项目经费使用预算。项目经费使用预算包括项目经费总额、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和支出进度等。项目经费预算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报卫生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备案,作为项目资金使用和监管的依据。三要注重实效。项目资金的使用必须以完成项目实施任务为标准。在不违反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范围之外,凡是能够保证项目任务完成的开支都是应该允许的,不能以各种借口阻碍实施单位使用项目资金。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这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3.2明确界定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根据国家制定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结合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实际,一般来说,项目资金开支的范围可以界定为服务对象补助费、劳务费、药品费、耗材费、误餐费、交通费、宣传费、督查费和其他费用等9个方面。服务对象补助费是指支付给项目服务对象的专项补助费用,包括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费用、重大传染病病人医药费补助和生活费补助等;劳务费是指支付给项目组织实施人员的加班等劳务费用,包括外请专家劳务费用;药品费是指项目实施直接消耗的药品费用;耗材费是指项目实施消耗的直接材料费用,包括医用耗材、办公耗材和其他材料费用;误餐费是指确因项目实施需要统一安排误餐的费用;交通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交通费用,包括租车费、加油费等;学习宣传费是指为保证项目实施开展的项目培训、会议及各种宣传活动发生的费用;督查费是指项目主管部门和技术指导单位对项目实施开展监督检查发生的费用;上述未包括的专项用于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支的经费列入其他费用。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实施方案有明确规定的,按实施方案规定的标准执行;实施方案没有明确的,按当地卫生和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标准开支,总额不得超过项目预算。

3.3使用专用报销封面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4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是社区医生了解辖区居民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基本的就业,救济,社保等群众服务工作,都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档案为基础。建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它记录社区的发展,客观反映社区面貌。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档案利用率低

当前,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多数是统计成纸质的档案信息,之后再录入到电脑中。受到信息化程度的制约,居民的各种健康信息和电子档案不能做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更新,各级就诊机构之间因为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健康档案管理的许多变化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能做到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这样就成为了“死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2.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从09年开始实施了,而建立健全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但是就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来看,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依从性差,部分居民还保留传统的“健康就是没病”心理。因此他们对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不太认可,大部分居民都是经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劝说后来同意建档。经过询问调查发现,多数居民不愿建档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其个人和家庭信息的泄露。基于此,工作人员可以和居民沟通讲解健康档案的优点,打消居民内心的顾虑。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档困难

当前,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驻居民生活小区开展建档工作,需要取得物业公司的支持。而且老人、小孩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很难敲开居民的大门。在加上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居民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依然保持着传统观念,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手受限的情况,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二、规范化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

1.加大投入,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实行民政、公安、卫生计生、物业管理等多方沟通合作,切实利用档案信息的各种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要围绕为居民服务这个宗旨,要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档案管理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辖范围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006年卫生部已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神内容,实施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连续管理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措施。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有这些项目都应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内。所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纸质档案不利于查找和进行档案动态管理,降低了档案的使用价值。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软件,实现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本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可实现健康档案的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的,逐步使居民养成预防为主的保健理念,降低居民就医费用,实现建立健康档案的初衷。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结合各种卫生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和建档意识。不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档案的依从性,及时把体检资料和健康信息反馈给社区医护人员。

3.加强人才培养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整合卫生政策研究信息资源,实现知识的准确分类、快速定位和获取,建立综合信息门户,实现用户分层管理,构建能充分满足卫生政策管理人员和卫生政策研究人员需求的知识服务平台”。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遴选,即确定该知识服务平台整合和利用的资源范围。卫生政策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为满足科研人员的不同需要,应根据其使用行为,研究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中期刊资源的遴选标准,使卫生政策研究知识平台服务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资源的准确推送。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知识服务平台的期刊资源采集标准,要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的特性,期刊遴选集合既要包含本领域的核心期刊,还要包含与本领域密切相关的其他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是面向某个学科或者某个主题的,其学科范围较明确,因此利用现有的期刊评价工具就可确定核心期刊的范围。期刊遴选集合主要是面向交叉学科,其学科范围较为模糊。该领域中作者所发表的文献刊登在不同学科的期刊上,因此界定期刊遴选集合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评价工具可确定对交叉学科期刊的遴选范围。本文主要立足于科研人员的文献使用行为,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探索知识服务平台中期刊的遴选标准,为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资源基础。

1现有期刊遴选的方法

1.1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指出,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形成核心区,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又形成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区域,每个区域中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但布拉德福定律遴选各学科领域核心期刊也存在单一数据源无法满足期刊遴选的需求和主题检索容易导致大量期刊漏检等问题[1],而卫生政策研究涉及广泛学科,仅通过主题检索很难确定其研究内容和范围。

1.2基于引文分析科学工作者的引用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引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引用是否真实地使用文献,也能够反映文献的价值(质量、重要性和影响度)[3]。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SI)建立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收录了国际上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建立了科学的文献计量指标,被科研人员用于科研绩效评价,但由于语言的限制以及源期刊分布的不均衡等原因,导致SCI在期刊收录范围上产生了很大的遗漏[4]。因此,单纯以引文分析法确定期刊的采选范围也不能全面满足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要求。

2卫生政策研究领域期刊的遴选方法

2.1期刊遴选方法D.P.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以期刊的被引次数代替期刊的载文量,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其在本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地位[5]。根据该研究成果,本文假定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期刊。因此,本文将布拉德福定律所反映的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转化为的引用文献数量累积数与引用期刊累积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以此确定期刊的遴选范围。该期刊遴选方法是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的方法,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布拉德福定律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应用特点,反映了高水平学术期刊在学科领域内的权威性,也能采用较为客观的方法从不同水平、不同学科范围的期刊中遴选出较为重要的期刊;另一方面弥补了载文量会受到期刊发文量的影响,造成低水平高载文量的期刊被遴选出来。以某一学科文献大量引用的期刊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期刊被引文献数量的多少对期刊进行排序,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被引文献划分为3个数量相等的区间,确定3个区间的期刊数量,并以第一区间的期刊作为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期刊采选范围。该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确定了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期刊遴选范围,以文献计量学理论和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引用行为基础,确定了交叉学科的期刊遴选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意义。

2.2期刊遴选步骤将引文分析与布拉德福定律充分结合,可弥补单一数据源造成的大量相关期刊漏检的现象。具体遴选步骤如图1所示。依据现有权威标准,结合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判断,确定卫生政策研究领域分析的初始数据集合和确定数据集的时间范围,采集其中文献的题录信息,分析其期刊论文引证的来源期刊的文献数量,利用布拉德福定律确定期刊的被引频次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遴选范围。

3卫生政策研究领域期刊的遴选过程

3.1数据选择

3.1.1中文数据集合的确定参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收集国内卫生政策与管理类期刊26种(表1)[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最早于1987年,最新版(2008年版)收录了1765种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基础。

3.1.2外文数据集合的确定ISIWebofScience收录了各领域的核心期刊。但是由于对学科范围的界定的不同,会导致该核心期刊范围较为狭窄,不能够充分满足卫生政策研究领域外文期刊的采选要求。因此本文拟将WebofScience中卫生政策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期刊集合,通过布拉德福定律进一步将其“小核心大范围”化,从学科领域内部的引用机制确定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期刊遴选范围。WebofScienceSCIE的172个学科类目中,与卫生政策研究相关的有2个:HealthCareScience&Services有64种期刊;Public,Environmental&Occu-pationalHealth有118种期刊。SSCI的55个学科类目中,与卫生政策研究相关的有2个:HealthPolicy&Service有43种期刊;SocialSciences,Biomedical有32种期刊。这4个学科类目的期刊去重后共有期刊220种。通过专家咨询法,将卫生政策研究核心期刊范围缩小到34种期刊[7](表2)。

3.2分析卫生政策研究领域期刊的遴选范围

3.2.1中文期刊的遴选范围以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大陆出版的6600多种核心期刊和专业特色期刊。本研究下载了26种卫生政策研究相关期刊2004-2008年发表的45672篇学术论文的题录信息及其6937种引用期刊,其中引用的中文期刊3164种,外文3773种,引用的中文期刊论文50989篇,引用的外文期刊论文7064篇。卫生政策研究中文期刊数量和被引文献数量关系见图2。按照期刊被引文献数量的多少对期刊进行统计,并按降序排列,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对其进行分析。按照期刊被引文献数量,将3164种期刊中的50989篇文献,平均分为A、B、C3个区域(每个区域平均16996篇文献)。A区域———期刊总数为22种,期刊最低被引文献数为293篇,期刊文献数为16884篇,总被引频次为25365次。B区域———期刊总数为182种,最低被引文献数为40篇,期刊文献数为17099篇,总被引频次20355次。C区域———期刊总数为2960种,最低被引文献数量为1篇,期刊文献数为17096篇,总被引频次为18433次。由于CNKI收录的引文数据不完整,会导致期刊遴选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卫生政策研究领域资源建设的要求,因此将A区域和B区域两个集合内的期刊总和作为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遴选期刊,共计204种期刊。通过A和B两个集合范围,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包括了与卫生政策研究最相关的全部26种期刊,另外还有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和护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178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数量居前30位的期刊见表3。通过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学术引用关系,充分表明了卫生政策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猎范围较广。#p#分页标题#e#

3.2.2外文期刊遴选范围以ISIWebofKnowledge数据库为采选范围,下载了2004-2008年34种卫生政策研究外文核心期刊发表的26841篇学术论文的题录信息。采用ThomsonDerwentAnalyzer[8]进行分析,经过数据清洗后,得出26841篇文献引用的117552种期刊,引用的期刊论文458666篇,平均每种期刊有3.9篇论文被引用,每种期刊平均被引频次为5.4次。按照期刊被引文献的多少对期刊进行统计,并按降序排列,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对其进行分析。按照期刊被引文献数将117552种期刊的458666篇文献,平均分为A、B、C3个区域(每个区域平均有152888篇文献)。A区域———期刊总数为250种,期刊最低被引文献数为201篇,期刊文献数为152924篇,期刊总被引频次为273637。B区域———期刊总数为5993种,期刊最低被引文献数为7篇,期刊文献数为152854篇,期刊总被引频次为199086。C区域———期刊总数为111309种,期刊最低被引文献数为1篇,期刊文献数为152888篇,期刊总被引频次为162913。根据布拉德福定律,A区域是载文密度大、质量高的核心区,期刊数为n1;B区的期刊载文密度一般,质量也一般,期刊数为n2;C区的期刊数量较大但质量不高,期刊数为n3。依照布拉德福定律,n1:n2:n3=1:a:a2,a应为一个常数,约为20。被引文献数量最多的30种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外文核心期刊具体见表4。

4问题及展望

4.1中文期刊数据库引文收录不全面,导致中文期刊遴选存在误差虽然本研究所采用的CNKI数据库是国内唯一一个学科覆盖面广、引文数据较丰富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但由于其引文标引规则的局限性,并不能真实反映文献之间的全部引用关系,造成中文期刊遴选过程中,A数据集合文献量过少的现象。因此将B集合也考虑进来,这与布拉德福定律有一定差别。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6

1疫情期间医学期刊肩负的责任

1.1快速发表疫病研究结果的责任

此次疫情,最早起始于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出现的散发病例,当时由于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也没有采取严格的疫情控制措施。随着2020年春运的到来,该病迅速从武汉传播至全国各地,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控。广大医护人员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积极治疗疫病患者。与此同时,医学研究人员也投身于对疫病的研究中,医学期刊人也在疫情造成的生活和工作不便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肩负起医学期刊应付的责任,快速征集并发表一系列疫病研究论文,以推动疫病研究进展。截止2020年2月14日,通过PUBMED查询,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已发表疫情相关研究论文57篇,其中最早的一篇论文为2020年1月15日发表在JournalofMedicalVirology的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而第一篇以“NovelCoronavirus”命名此次病毒并引起人们更加重视的论文为2020年1月24日发表于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同样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这篇论文让国际医学界更加快速地了解中国当下疫情状况。相比国际期刊的快速反应,国内医学期刊也没有过多延迟,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截止2020年2月14日,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疫病相关研究论文32篇,其中最早一篇为2020年1月29日发表于《中医杂志》关于“肺炎中医临床特征和辨证治疗”方面的文章,为此次疫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支持。

1.2开展疫病科普工作的责任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作为医学专业期刊,其主要责任是发表和传播医学专业论文,为医疗工作者提供第一手信息,是各项医学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数据来源[1]。学术期刊的读者多是科技研究人员。但这并不代表学术期刊不能科普专业知识,如一些学术期刊在开展学术研究结果发表工作的同时,也专门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传播相关专业的科普知识,以此进一步提升期刊品牌知名度、扩大期刊影响面,并可以提高普通大众的专业素养[2-4]。同样,医学期刊科普医学知识,对医疗界和社会生活都具有积极意义[5],特别在疫情背景下,医学期刊利用各种媒介形态科普疫病知识,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恐慌,提高人们抗疫防护的意识。例如,考虑到这次容易通过口腔黏膜侵入人体,而在疫情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口腔医疗机构暂缓常规门诊,为在疫情期间做好口腔防护和保健,作者所在的期刊特邀两位口腔医学专家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介绍了相关知识,于本刊微信公众号,同时编辑人员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进一步传播,发挥了学术期刊科普疫病防护知识的作用。另外,有些期刊直接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了疫情防控指南,指导机构和个人做好疫情防护工作。

2面对疫情医学期刊应具备的意识

2.1采取灵活出版模式的意识

虽然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普及,但国内的很多医学期刊依旧采用先纸刊出版,后网络的出版模式。在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种出版模式显然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和传播。面对此次疫情,国内的医学期刊不再拘泥传统的出版模式,而采用单篇网络首发的出版模式,如上文提到的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32篇论文,都采用了单篇网络首发的出版模式,显著缩短了出版周期,而且网络更利于论文的快速传播和获取,对推动疫病研究起到更加积极作用。其实,单篇网络首发模式不仅是适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种有效出版模式,也可能是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应对疫情,对出版模式积极改变,也是医学期刊人责任意识的体现。

2.2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学术期刊通过建立各种服务保障体系服务于作者和读者[6],服务意识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7-8],医学期刊也不例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期刊从业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才能更快速地获得最新研究结果,否则作者可能会选择服务水平更高的期刊发表文章。随着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学术期刊的服务水平和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比如针对此次疫情,作者所在编辑部在疫情之初,就开辟了疫病相关研究论文快速接收和发表的绿色通道,还开辟了围绕疫情防控工作而开展的管理研究论文和人物事迹报道等专栏,全方面报道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仅是医学期刊管理者和期刊编辑人员为作者主动服务的一种体现,也是医学期刊责任所在。另外,随着出版模式的转变,医学期刊从业人员应该主动提高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和社交工具的能力,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疫病研究成果和抗疫防护知识。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7

【关键词】需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基层

学术交流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成果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其本质是通过激励、激发和启迪,促进学问的总结、推广和创新[1-2]。学术交流为参与者提供了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了解动态、激发灵感的机会,促使涉足者深入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人力”掌握有系统的专门学问向“人才”转变。需求评估是在专家判断的需要和潜在需要、供给、主体诉求和可接受程度这几个因素之间找出平衡点。广州市的基层健康教育人员主要包括区级健康教育所的全职人员52人(11个区合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专责人员189人。广州市健康教育所从1997年开始,每2年组织1次学术交流会。前9次学术交流会均以论文稿件为基础开展交流,从第10次起,稿件形式有所扩充[3]。为了更好地制定未来3年的学术交流供给措施,笔者于2018年3月启动了需求评估工作。项目组在充分考虑备选措施的结构、质量、有效性[4]的基础上,根据卫生服务研究中“需求”的来源和转化关系[5]选择评估对象,以定性方法为主开展评估。

1从典型对象了解诉求并拟订备选措施

1.1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诉求

根据广州市健康教育所往年的基层学术交流措施自订小组讨论提纲,主要内容是学术交流的必要性、既往措施的可延续性和存在的问题。选取区级公共卫生服务包健康教育专线2016和2017年考核累计分数[6-7](下简称考核分数)中上和中下水平(即第3和9名)的区,每区选取基层健康教育人员代表8人参与讨论,共组织小组讨论2场。小组讨论获得的诉求如下。a1?有必要继续举办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a2?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学术交流会的功能期待主要是更新专业知识和开拓工作思路;a3?可延续以往征稿和评奖、现场交流和优秀稿件网络公开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包括:a4?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身兼数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a5?科研或科普项目主管部门面向基层的申报配额少,导致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获得科研或科普项目立项的机会甚少,足以提供交流的学术成果则更少,建议加强立项前的交流;a6?有些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认为学术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关系不够密切,建议选择与日常工作关系更密切的内容进行交流。

1.2经过半结构式访谈后得到备选措施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项目组评阅了基层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和政策文献,草拟出8条学术交流备选措施,并自订了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内容为是否支持备选措施、对政策与措施的开放性意见。项目组在充分考虑代表性的基础上设置典型对象的抽样条件及抽样要素,分别对3名典型对象开展访谈。抽样条件是:在考核分数位于前2名的区且满足要素①者1人,满足要素②③者1人,满足要素②④者1人。抽样要素包括:①区级健康教育所专职人员,从事健康教育工作6年以上,至少参加过2次广州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资历和业绩已达到申报基层副高级职称条件且即将参评基层副高级职称;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专责人员;③从事健康教育工作4年以上,至少参加过1次广州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最近3年内取得中级职称;④从事健康教育工作2年以上,已取得初级职称而未取得中级职称。3名典型对象对项目组草拟的8条备选措施没有反对意见,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和6条补充意见。访谈得知诉求a1~a3与政策“建立更好的医学创新激励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吻合;存在的问题a4、a5与政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将论文、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吻合。但是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申报基层或非基层卫生专业评审时,单位均应根据事业单位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等额推荐评审”(广东省卫计委关于做好2017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导致多人竞争一个推荐机会,科研或科普项目的立项数、论文数等反映学术水平的业绩则成为取得单位内部推荐的重要基础。以政策“应提交能够反映其业绩能力水平的材料”、“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病案分析、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应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次数等作为评审标准的重要内容”(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兼顾应对问题a6,可考虑将科普短文、实践案例、校园教案、项目或工作方案设计书、工作总结作为健康教育学术交流的稿件类型,与论文同时征集。半结构式访谈后,8条草拟的措施中有5条被修订完善,新增措施6条,备选措施增至14条。

2联系专家与基层人员对学术交流备选措施进行评判

2.1通过专家咨询开展的备选措施必要程度评判

利用上一阶段所获的信息设计备选措施的专家咨询表,联系广东省内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或高校公共卫生领域副高及以上职称、承担过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6名开展备选措施必要程度的电子邮件咨询。咨询得到专家判断这些备选措施的必要程度。项目组根据专家咨询中的开放性意见增加了3条补充措施。

2.2通过结构式访谈得到典型对象的评判

项目组在考虑可及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设置结构式访谈典型对象的抽取条件。抽样数量增多,抽样要素与研究初期的半结构式访谈相同。抽样分3层,在考核分数位于前2名、中等水平、末2名的区,分别抽取满足条件①者1名,满足条件②③者1名,满足条件②④者2名,3个层共得到12名。最终开展结构式访谈12人,得到典型对象评判备选措施的需要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对电子邮件咨询和结构式访谈结果进行赋值,5表示必要程度、对象需要程度、对象可接受程度很高,1则反之。结构式访谈结果与专家咨询结果一并在表1中列出。对于基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备选措施1~14,其必要程度中位数、对象需要程度中位数、对象可接受程度中位数3者之间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0?670(χ2=26?136,P=0?016)。对于补充措施1~3,对象需要程度和对象可接受程度的中位数均在4(比较高)及以上。

3启示

3.1有必要在保留论文和科研交流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健康教育特色的学术交流的载体

小组讨论中了解到不少人期待更新专业知识和开拓工作思路,这映射出学术交流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尽管当前有“不将论文、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的政策导向,但是从典型对象中了解到报评高级职称前,论文、科研等业绩实际上成为取得单位内部推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内部竞争不可忽视的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科研方面的交流仍然存在刚性需求。这一推论在小组讨论和半结构式访谈中得到的印证。主动的期待和职称申报政策的牵引作用决定了论文、科研仍然是基层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但是学术交流的载体远远不止包括论文和科研。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到的信息,科普短文、实践案例、校园教案等都可以成为具有健康教育特色的交流载体。而从专家的评判结果来看,增加这些载体的必要程度中位数达到4?5(5最高)。因此,在保留论文和科研交流的基础上,拓展交流的载体是改进工作的佳选。

3.2备选措施符合专家的判断和基层的需要,可优先采纳评分高的措施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8

1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络出版平台的快速反馈

1.1快速响应,免费开放相关优质学术期刊,为肺炎防控提供学术支撑

为确保中国医护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遴选了包括《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在内的刊登肺炎防治相关内容的期刊,自2020年1月31日起,先后开放41种期刊全部文献供读者免费阅读、下载,为肺炎防控提供学术支撑,开放期刊最早可追溯至1915年,预计开放全文阅读的文献总数超过30万篇。读者可以通过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各期刊的官方网站以及中华医学期刊APP访问下载。表1说明了本次疫情期间开放的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与此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共同发起《关于在中国知网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学术论文OA出版的倡议》,号召国内期刊以最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用于战胜疫情,向全国、全球广泛传播[1]。

1.2高效应对,开通肺炎相关稿件的绿色服务通道

2020年2月1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了《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征集“病毒肺炎”论文的通知》,号召系列杂志通过各种媒体(杂志、网站、微信、微博等)广泛开展肺炎专题论文征集活动。肺炎专题论文全部开通“快速审稿”通道,并免收所有稿件处理费用。全系列期刊启动稿件快速处理程序完成同行评议,杂志社总编室及社领导对各期刊上报文章在24小时内完成审核,新媒体部在收到稿件24小时内完成文章的在线。

1.3高效联动,开展入选稿件的优先出版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数字系统已经历了5年多的发展,完成了3次重大版本的迭代[2],充分体现了其在数字出版和内容传播中的中枢地位。在2020年1月30日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数字出版部门已开始对平台的优先出版服务进行部署和调试,逐渐为100多家期刊官网开通了优先出版的模块,并协调多部门和下游企业组成联动服务保障团队,7×24小时确保响应。总编室对接各期刊编辑部,数字出版部对接总编室,一旦稿件通过总编室和社领导终审,即刻通过邮件和微信双通道快速反馈给相应编辑部负责人或供稿编辑,再通过微信的一对一方式接受编辑部的修后发排稿,进入稿件文档规范审查、数据加工流程,待稿件加工回后,经由系统完成快速格式审查完成预,之后进入知识标引系统完成价格设置,最后审核后对外。疫情前期,为追求稿件的时效性,基本做到了发稿后12小时内上线,最快的文章1小时内上线。前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收稿论文的平均发表时滞仅为6.22天,可见协同作业机制的高效运作水平。所有论文在数据加工中,我们同时制备了DOI注册和PubMed注册的XML文档,在平台的同时,向中文DOI总部进行注册,并将数据上传至PubMed数据管理后台。此部分笔者获得经验是——将DOI注册权和PubMed的上传权控制在出版社自己手中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还借助于以往的由数据库运营方注册DOI,会有相当长时间的滞后,且不能指向到我们的平台,会延误向全球推广科研成果的“战机”。

1.4快速迭代,实现平台的升级改造

疫情初期,为高效地向一线医护工作者“输送弹药”,我们于2020年1月31日在中华医学期刊网开设了“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将平台优先出版的文献收录到专栏中,并按照文献的类型进行归类,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专栏的初衷是确保及时汇聚与肺炎相关的研究和诊治经验,为疫情防控和临床诊治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为适应移动端的阅读需求,同时研发了专栏的手机端页面。该专栏上线后,很快受到上级部门及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2月15日,为贯彻落实关于坚决打赢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华医学会开设专题学术交流平台[4],并指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进一步完善、运行中华医学期刊网(图2)供科技人员成果、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开展述评。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肺炎科研应急攻关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研究论文、实验数据、临床病例、重要进展等,通过这一专业性平台共享、交流探讨。2月22日,中国科协参与成为平台建设的共建机构。自此,“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重装上阵,升级为“病毒肺炎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随着平台的使命日益加强,平台的文献也越来越丰富,读者阅读体验也越加复杂,之前专栏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最新的需求,由中华医学会领导亲自指导,开始新平台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从确定原型、美工设计、前后端研发、系统部署、测试到所有数据的迁移,经过10天的紧张工作,新平台于3月5日完成所有升级优化工作,于3月7日正式上线(图3、4)[4]。新平台同样兼顾电脑端和手机端,升级改造的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

1.4.1组建学术委员会,保障平台文献学术质量

为确保平台收录文献的学术质量,中华医学会组建了交流平台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院士领衔,同时汇聚了相关学科的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主编及编委会成员,以及中华护理学会等相关专家。为进一步加强读者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杂志社还以党员为骨干,组成平台专栏编辑组,及时与专家联系,对专栏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解读,回答读者的关切,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1.4.2科学分类,实现文献快速定位和检索

鉴于肺炎相关学术成果的爆发式增长,为改善平台查阅体验,进一步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文献,升级版平台依据疾病流程、学科方向、文献类型3个维度对文献进行了科学分类,同时辅助有重要性排序、出版日期排序和点击量排序。此外,平台改进了查询功能,可满足用户通过文题、作者和期刊名称搜索平台内的相关文献。通过上述调整,丰富了用户的文献查询服务,得到了读者和编辑部的一致好评。

1.4.3图形化方式播报平台数据,让读者快速了解平台动态

平台新增的“今日概览”栏目以数据和报表形式每日播报平台文献的整体情况和变化情况,包括平台收录期刊和文献的总数,平台所有文献的阅读总量,以及每日新增的论文数和阅读数。图形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比较直观的汇总信息体现。此外,栏目编辑每天从最新发表的文献中挑选最具份量和潜在影响力的文章推荐至“今日推荐”,以吸引读者第一时间关注和阅读。

1.5不辱使命,勇担部级学术交流平台重任

为了尽快集中展示更多的肺炎科研成果、诊治防控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治一线,2月25日中华医学会、中国期刊协会联合向全国生物医药卫生期刊发出倡议,欢迎相关期刊出版单位将拟发表的肺炎相关论文通过“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进行网上集中优先。疫情防控期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提供平台服务并承担稿件处理相关费用。自此,平台优先出版内容不仅限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旗下的期刊,还发表国内其他期刊的论文,截至3月16日,共有15种期刊向平台投稿,中华医学期刊网充分发挥了部级学术交流平台作用,聚集了国内一批优质的科研成果。

2平台收录文献和期刊统计

2.1平台收录文献和文献统计

1月25日,《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收到了第一篇由中国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病毒病原发现和鉴定论文。经多方协调、共同配合,1月27日该文新闻稿上线,1月29日全文实现在线优先出版,该刊成为国内针对肺炎研究的首发期刊。自此中华医学期刊网旗下期刊陆续在线发表更多肺炎相关的文献,截至2020年3月15日24时,平台共收录文献总量为713篇,其中19篇来自国内外的卫生机构,比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的重大指导类文献;48篇来源自国外的学术期刊;646篇自中华医学期刊网的数字出版平台。图5显示了自1月29日后平台发表文献、收录期刊、被PUBMED收录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

2.2平台在线出版期刊统计

截至2020年3月15日24时点,累计97种杂志利用中华医学期刊网的在线出版平台实现网络优先。其中82种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15种为国内的其他期刊,这些文献也通过中华医学期刊网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了优先发表,数字出版流程与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无异。如图6所示,从发文量统计,最多的期刊为《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5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7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5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3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2篇)、《中华放射学杂志》(20篇),其他期刊分布见图6。专栏创建伊始,优先出版文献均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为主,2月23日,平台第一次接收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以外的期刊《协和医学期刊》并上线成功。2月25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联合中国期刊协会向全社会倡议后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兄弟期刊的来稿,截至3月16日,已有63篇文献论文通过该平台优先出版,占到发文总量的9.7%。表3显示了国内其他生物医药卫生期刊的发文情况。

2.3平台在线出版文献的阅读量统计

自专栏上线后,每天我们对文献的阅读量进行记录(图7),由于无法获取通过外链形式收录的文献数据,系统仅记录了平台优先发表文献的阅读量。截至2020年3月15日24时,中华医学期刊网平台在线文献的总阅读量超过215.9万次。从阅读量的走势来看,一开始平台的声音比较微弱,访问量不大,但随着平台的宣传的扩大和优质论文的不断涌现,平台的阅读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在2月10日左右随着几本期刊同时了重要的专家述评和指南,单日的阅读量超过了16万,之后平台的流量一直处于高位,篇均阅读量超过了5000次。进入到3月中旬,疫情逐渐好转,关注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篇均阅读量下降至3200次。总体来说,相比中华医学期刊网之前的文献访问量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从中华医学网数字出版平台的第三方统计工具来观察,也可以验证数字出版平台整体的阅读量增长趋势与我们监控的趋势基本一致(图8)。

2.4发表文献作者和文献类型统计

截至3月15日24时,平台已经发表的文献中,作者均来自疫区(湖北省)的共计109篇,占总发文的16.9%,均来自非疫区的稿件共432篇(66.9%),合作稿件共105篇(16.3%)。从文献的类型来看,发表最多的是述评/专论类文献(200篇,31.0%),在疫情的防控和诊治过程中将一线医生,尤其是专家的声音和经验快速传播出去是最为紧迫的要务。其次是论著(164篇,25.4%)。第三为指南共识类文献(137篇,21.2%),这是在疫情的防控过程中的总结出来的集体经验,非常有利于指导他们开展肺炎的防控、诊疗、预后、心理辅导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这些文献都是一线战士最核心的“武器”。其他为综述(86篇,13.3%)、病例报告(50篇,7.7%)、资讯(9篇,1.4%)。

3全面学术运营,让优质学术成果服务中国与全世界

基于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一直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近些年不断重视的议题,我们不断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疫情期间,中华医学杂志社有效地利用多种学术推广技术/工具让内容广为传播,由于篇幅所限,本研究仅探讨笔者认为中国科技期刊普遍薄弱或容易忽略的运营手段。

3.1主动掌控在线出版文献的DOI注册流程

中文科技期刊的DOI注册非常依赖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二家数据库运营公司,导致很多期刊编辑部对于DOI的注册流程及其后续的应用知之甚少,最终忽略了DOI对期刊内容快速高效传播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纸刊出版后的在线出版大部分由上述公司完成,并由他们进行DOI注册,这可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数据的在线发表速度变慢,期刊的在线需要经过纸刊寄送、数据加工、数据标引,其上线明显滞后于纸刊的出版时间;二是DOI的生效时间滞后,虽然在纸刊出版前已经赋予了文献的DOI,但如果数据库运营商不将数据加工完成上线是没有办法提前注册DOI的,这就好比论文的“身份证号”虽早已确定,但“身份证”迟迟没有,论文“身份”自然也无法确认。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2019年底主动收回了DOI数据注册的权利,改由数字出版部门上传,虽然为之需支付长期的费用,但在本次疫情中,我们发现该权利的重要性,在数据上线的同时即刻完成中文DOI注册,这个决策的转换为后续的期刊论文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打下了非常重要的物理基础。

3.2完成向国际生物医学题录数据库PubMed的数据上传

为向全世界推送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在优先发表的同时,我们也同时将数据上传至PubMed,后者提供了经由DOI规则的链出机制(LinkOut)直接跳转访问中华医学期刊网的全文页。由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DOI注册,使得该机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全球读者可以通过DOI跳转至中华医学期刊网的全文页。从PubMed提供的访问月报来看,2月份的总访问量比平时增长了2倍,倘若DOI的注册稍有延误,那读者在PubMed只能看到题录信息,优先出版的文献就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论文的曝光度,我们要求所有的文献尽可能在优先出版前配备英文文题、作者和摘要。

3.3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冠状病毒病出版物数据库的组成部分

随着武汉市方舱医院的全部休舱,中国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战逐步走向全面胜利。在肺炎全球暴发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正得到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中国经验”开始进入全球学习时。3月3日至4日,钟南山院士受邀通过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分享了中国抗击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3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分享防治2019冠状病毒病中国经验国际通报会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此次应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在科学出版领域,中国期刊发表的相关学术内容正逐步被全球各大数据库收录,不断为全球科研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公众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世界卫生组织(WHO)特别建立了冠状病毒病出版物数据库(DatabaseofPublicationsonCoronavirusDisease)[5],每天通过书目数据库搜索、相关期刊目录检索等方式从全球收集更新有关肺炎的最新科学发现和知识。截至3月16日,已有20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超过150篇文章被该数据库收录,充分发挥了中国科研成果在全球的价值。此外,我们也获悉,近期一些国际学术机构在制订本地区的诊疗方案时,也将中国的原创性研究和指南类文献作为他们的参考文献之一。

3.4启动应急共享机制,为国内行业性网站、新闻媒体提供内容和数据支持

为加快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除通过自营的100多个网站、中华医学期刊APP和官方微信矩阵(40多个微信公众号)不断和推送最新论文和平台相关讯息外,也将部分内容授权给医学媒体使用,比如丁香园、医脉通、医师报等。中国知网在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OA)的显要位置展示了本平台,引导用户阅读更多的文献[6]。此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向疫情相关的内容聚合平台定期提供一手数据,比如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肺炎(COVID-19)知识与数据信息系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易阅通”平台提供每日新增的题录信息。鉴于公众需要及时获悉肺炎相关专业科普知识,包括疾病的防控知识、流行病学数据、诊治技术进展等,一些重磅论文在上线后立即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包括新华社、科学网、凤凰网、健康报等,有效地促进了这些科学信息在公众间的传播,为科学防治提供了及时的科普支持。

4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事件下数字出版的思考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得到控制,国内肺炎相关研究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平台阶段性地完成了其使命,在经历这一个半月的“战斗”后,笔者将一些在实践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与同仁共享。

4.1强化科技期刊的文化自觉,勇担社会责任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在任何时刻都要以社会效益优先,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期刊更应发挥其公开信息、传播科学、交流技术、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为一线的抗疫战士提供最需要的学术交流服务。不论处于哪个行业,不管传播平台是否完备,我们理应向一线的同志一样,与疫情展开搏斗,只不过我们手中拿的不是医疗设备,而是我们的笔和电脑。

4.2抓住机遇、身体力行探索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早日打造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认可,中国的成功经验成为国际社会学习的模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集中精力办大事。随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9年四部委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各项措施正在逐步落实中,中国科技期刊理应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疫情期间,恰逢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通知》中强调了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地位,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这些政策的落实给予了中国科技期刊人极大的动力。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科技期刊人应责无旁贷,发挥主观能力性,确立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尤其在数字出版平台,需要群策群力,发挥中国社会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喊口号、不要空谈、撸起袖子闯出去,把先进的出版理念与中国的期刊实践融合起来,早日建成几家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出版集团,打造一批具备国际话语权的英文期刊。

4.3大胆改革,标准先行,让期刊数字出版符合真实世界的发展规律

欣喜和畏惧是业界对于数字出版的两大主流情感,由于数字出版为传统出版带来了很多红利,使得科技期刊出版人热情拥抱之;但由于其技术壁垒和商业模式的困顿又让很多科技期刊人限于被动。很多情形下,编辑部不能抵达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的核心区域,在从事数字出版工作时就陷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状。我们需要直面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勇于做出改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做好优先出版,通过杂志社学术和专家委员会的集体讨论,修订了2项编排规范:其一是DOI的命名机制,确定在3月15日之后出版文献全部实施新的DOI编排方案,调整后的DOI不再使用发表年、发表期、文章在该期中的次序来组织,而取代以采编系统的稿号作为主要命名的方式,这样发排前就确定DOI,使得优先出版与正式出版的DOI同号,避免了后续潜在的同文被引频次的累计问题。其二是制定了优先出版的引用格式规范,由于国内对于中文优先出版文献的著录规范不适用真实使用场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