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论文范例

更新时间:2023-03-29 09:35:48

卫生统计论文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1

本文作者:路杰 姚进文 王玉霞 张争妍 单位:甘肃省卫生厅统计信息中心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肃省白银市卫生局

目前全国卫生统计使用的“官方”系统是全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此系统始建设于2007年,统计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单位,填报时间按照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所要求的时点数进行填报,逐级审核报送,产出的数据是卫生系统最权威、法定的卫生统计数据。但近年来由于卫生部各司局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业务统计系统,也要求市州一级填报并经省卫生厅审核后上报卫生部,统计内容与卫生统计存在重叠、指标解释和统计口径不一,出现同一指标产出不同的数据。医改监测时段与卫生统计时段不一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医改年”概念,医改年中的“季”或“期”和自然年中的“季”或“期”不一致。大部分统计人员和各级领导不太了解这一情况,导致同一指标的数据不一致。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不严数据质量是卫生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数据质量控制不严,卫生统计就失去了意义。尽管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力,致使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分析与应用不足尽管统计直报系统产出了大量的指标数据,但领导想要的数据往往没有。目前所掌握的数据指标都是最原始数据,如医疗机构数、床位数、住院病人数等。缺少统计分析数据,如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医疗机构增减、人员增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某种疾病发病趋势数据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由于统计制度太宏观、应用层的产出指标较少等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与统计人员未能积极主动开展统计分析有关。

充分认识卫生统计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卫生统计数据已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对卫生统计数据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卫生统计数据已成为反映医改成效的主要数据来源,卫生统计工作能否为各级政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是对各级卫生统计机构的重大考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随着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享有知情权。及时准确地卫生统计信息,有利于医疗卫生单位和群众了解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增进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进医患沟通。卫生统计工作的任务日益艰巨2007年以来,从年报、半年报、季报到月报、实时报,医改监测数据报等,统计任务越来越多,统计项目也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做实统计基础,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加快统计信息化,为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提高卫生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反应医改成效加强卫生统计工作,提高卫生统计数据,使卫生统计数据能真实反应阶段性医改成果及医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从人才队伍建设、统计制度的落实、统计口径的统一等方面着手。加强卫生统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合理配备统计人员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统计数据的质量。各级卫生部门应按照《统计法》和《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合理设置卫生统计机构并配备专业统计人员;二是加强卫生统计人员培训,通过建立统计人民院在职培训、岗前培训等制度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统计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卫生统计制度及方法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做好数据收集、整理、报表制作等工作,做到数字来龙去脉清楚,上报数据有根有据;二是实现统计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明确统计口径、指标解释、计算方法,使统计人员规范开展工作,领导了解统计基本概念;三是完善卫生统计指标体系,适当减少全面报表,确保指标体系相对稳定。建立年度考核和数据质量执法检查机制一是将卫生统计工作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年度工作综合检查考核范围,利用每年召开的办公室主任会议或信息科长会议,通报当年各单位统计工作情况;二是定期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执法检查或抽查;三是建立统计数据质量通报机制,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通报各地、各单位上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加强医改数据报送管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按照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建立医改数据库完善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医改办函〔2010〕12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度医改进展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综发〔2011〕84号)要求,明确医改数据的报送管理、职责、任务分工。明确省卫生厅(局)医改数据报送职责省卫生厅(局)医改办负总责,负责工作布置、审核及协调工作,统计部门负责直报平台升级及维护,各业务处室负责监测数据审核。确定省医改办采集数据报送工作流程根据职责分工,卫生厅(局)医改办或统计部门负责指定专人负责数据收集;各业务处室确定医改数据报送联络人,负责提供和审核数据并签字确认。卫生厅(局)医改办审核数据并报主要负责人审核确认后报省医改办、卫生部。建立全省医改进展监测数据会审机制卫生厅(局)医改办组织相关处室及时对医改监测数据进行会审,通知有关单位进行数据修订,订正确认后再上报省医改办及卫生部,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卫生统计工作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下大力气弥补在卫生统计工作上欠下的帐,使卫生统计数据能真实反应医改中存在的问题和成效,根据统计数据积极调整医改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从业者的《卫生统计学》知识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常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的理解,还包括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部分多因素分析等。因此《,卫生统计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3

1.1对象

北京市市级和区县级卫生行政机构(即市、区卫生局)、疾病控制机构(即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即市、区卫生监督机构)、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在职职工。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卫生行政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市、区两级进行抽样,3家市级机构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30%的在职职工,区级按照系统抽样法各抽取6家机构,其全体在职职工为调查对象;将全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按照级别分层后,用系统抽样法按10%的比例抽取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9家和一级医院34家,将抽中医院所有在职职工姓名按照科室排序后用系统抽样法抽取20%的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员面视下的自填式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等)、个人吸烟情况、单位无烟环境创建情况等。

1.3相关定义

现在吸烟者:调查时在吸烟的成人。现在吸烟率:现在吸烟者在成人人群中的百分比。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包括吸烟与骨质疏松、肺癌、冠心病、男性性功能障碍、肺结核、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和脑卒中相关;被动吸烟与成人肺癌、儿童肺部疾病、成人心脏疾病和婴儿猝死综合征相关。每正确回答吸烟或被动吸烟与1种疾病的关系,即得1分,共12分。烟草误区:包括低焦油的烟对身体的危害小、过滤嘴可以降低吸烟的危害、烟中的尼古丁是引起大多数癌症的化学物质、外国烟的危害比国产烟的危害小和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很小等错误观点,以及对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的正确认识。每正确判定1个误区,即得1分,共6分。单位室内禁烟规定执行情况:用过去30d是否看到有人在单位室内吸烟为评判标准,若看到有人吸烟则认为执行较差,若未看到则认为执行较好。

1.4质量控制

调查方案及调查问卷借鉴2007年和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烟草控制项目以及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并经专家组论证。全市统一培训调查员和督导员,并对调查现场及问卷采取区县和市两级质量控制。问卷采用双机录入核查形式。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并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及赋值。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69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卫生行政机构7个、疾病控制机构7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医疗机构48个。调查对象5568人,收回有效问卷5527份,有效率99.3%。调查对象中男性1922人(占34.8%),女性3605人(占65.2%);年龄19~60岁[(37.6±9.9)岁];学历以本科为主,占41.4%;卫生行政机构444人,疾病控制机构1085人,卫生监督机构552人,医疗机构3446人,分别占8.0.%、19.6%、10.0%和62.3%;工作岗位以专业技术为主,占72.2%。

2.2现在吸烟情况

调查对象中现在吸烟者708人,现在吸烟率为12.8%,其中男性36.3%,女性0.3%,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14,P<0.001)。现在吸烟率和男性现在吸烟率在年龄组、教育程度、工作单位地域、工作岗位、机构类别和单位室内禁烟规定执行情况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现在吸烟率在各特征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在吸烟者中608人为每日吸烟者,占85.9%。每日吸烟量平均(13.1±9.0)支,男性(13.1±9.0)支,女性(9.7±7.8)支。

2.3男性现在吸烟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因女性吸烟率极低,仅对男性现在吸烟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男性现在吸烟为1,现在不吸烟为0。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各因素、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得分和对烟草误区的认识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变量的筛选采用逐步法。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单位室内禁烟规定执行情况、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对烟草误区的认识与男性现在吸烟有关。男性现在吸烟的可能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OR=1.031,95%CI为1.020~1.042);高中/中专及以下教育程度者男性现在吸烟率最高,且男性现在吸烟率随教育程度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室内禁烟规定执行好的单位男性职工现在吸烟率下降(OR=1.598,95%CI为1.285~1.987);吸烟及被动吸烟危害知识和对烟草误区的认识程度越高,男性成为现在吸烟者的可能性越小。

3讨论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对某小学进行分层随机抽取100名小学生,其中三年级学生有34名,四年级学生有35名,五年级学生有31名。男同学有48名,女同学有52名,他们的年龄在8~12之间岁,平均为(10.69±1.25)岁。

1.2调查方法

(1)口腔保健知识、行为的调查:用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的知识以及行为进行调查,其评估标准是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饭前饭后洗手,饭后刷牙,每天刷牙的次数在两次以上,牙刷应该选用小头软毛牙刷,因为这能够有效避免牙龈出血以及龋齿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局部细菌的滋生。(2)口腔检查方法:对全部儿童进行口腔体检,评估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口腔监测标准,监测儿童进食前口腔的牙菌斑指数,然后对所有儿童的评估结果建立档案。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就是宣传口腔的基本知识,主要请专业的口腔医师为儿童进行讲解,其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如儿童乳牙、恒牙的概念,还有牙齿的基本结构,以及牙齿有几种类型,同时介绍不同类型牙齿的功能;除此之外,应该着重向儿童介绍有关牙菌斑和龋齿的知识,明确告诉他们导致龋齿的主要病因就是细菌、口腔内碳水化合物等。

1.3.2其次是指导儿童要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饮食习惯,合理饮食,禁止暴饮暴食,禁止食用大量含有糖及淀粉的食用,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儿童口腔卫生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邹玲1,赛玉拉2(1.新疆阿拉山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博乐833418;2.新疆博州蒙医院口腔科,新疆博州833400)摘要:目的对健康教育应用于儿童口腔保健的作用以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某所小学中的小学生共100名进行研究,然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口腔卫生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并对教育前后儿童对口腔卫生知识、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状况的了解进行对比,评估结果。结果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儿童普遍缺乏对口腔的知识,在经过为期一年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之后,儿童对口腔知识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其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也显著降低。结论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儿童对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同时也能够纠正其错误保健习惯,从而显著提高口腔卫生状况,降低口腔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关键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1.180子牙菌斑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糖类和淀粉,他们会在结合后产生酸性物质,造成牙釉质的受损,并最终形成龋齿。此外,禁止儿童在睡前吃含糖较高以及淀粉的食物,因为在夜间这些食物残渣会腐蚀牙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控制食物的进食量,饭后坚持刷牙或者漱口,用温开水或者淡盐水漱口,防止糖分以及淀粉积聚在牙齿上。此期儿童可以多食富含高纤维食物,例如瘦肉和水果蔬菜,因为这些食物能够清洁牙齿比如蔬菜以及瘦肉等,因为高纤维的食物可以对牙齿产生摩擦而起到清洁的作用。

1.3.3指导儿童学会使用正确方法刷牙:最先要大力宣传进行刷牙的目的,明确告诉儿童坚持刷牙能够去除牙菌斑,同时也能够保障个人口腔健康。最好使用小头软毛牙刷进行刷牙,因为这不但适合儿童口腔的大小,而且能够充分接触到孩子牙齿的周围,可以彻底对牙周进行清扫。牙膏的选择应该使用含氟牙膏并且定期更换品牌。坚持每天刷牙两次,采用竖刷法。

1.3.4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每隔半年去口腔医院检查一次口腔卫生,做到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防止疾病的发生。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说明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对实验中的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然后对比教育前后儿童的口腔卫生知识、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状况,结果教育后儿童对于口腔知识的了解,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疾病状况均大大优于教育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术不端;统计学;科技期刊;规则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指出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问题[1]。学术不端问题不仅影响了科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尽管《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利益驱使,学术不端行为仍屡见不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论文作者的自我约束外,也需要编辑工作者的“监督”[2]。文献数据库的系统可以帮助编辑们识别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问题,但仍较难识别伪造、篡改等行为。编辑若能掌握一定的统计知识,则可以从结果中筛查结果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减少“胡编乱造”的文章。《新医学》从2014年开始,由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毕业的编辑人员担任统计学编辑,对文章进行统计学把关,杜绝了学术造假的文章发表,掌握了一定经验,现分享如下。

1统计规则帮助发现科学错误

在医学论文中,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Cox生存分析等都较为常见。这些统计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规则”。

1.1t检验和秩和检验的常见规则和使用。|t|或者|Z|若<1.96,对应的P值必然>0.05,且在相同样本量的情况下,|t|或者|Z|越大,P值越小[3]。在《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切除与TACE后二期肝切除的临床研究》[4]一文表2中,术中输血量2组间比较的t=1.952,P=0.017,与“或者若小于1.96,对应的P值必然>0.05”不符。上文同一表里术中出血量比较,t=2.547,P=0.028。《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5]一文表1中VO2max的吸烟与否2组间比较,作者给的t=7.370,P=0.012;而BMI正常与否的2组间比较,t=2.671,P=0.009。在《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6]一文表1中,2组白蛋白比较,t=2.155,P=0.134;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t=2.048,P反而为0.043。上述结果均违反“在相同样本量的情况下,|t|或者|Z|值越大,P越小”。若要较准确地验证,可以采用t检验的计算公式(见式(1)和(2)),粗略估计t值和P值,可以发现上述t值和(或)P值是完全不正确的。方差齐性时,式(1)和(2)可以录入到Excel表格中进行保存,每次只要输入2组的均数、标准差和样本量,即能得到估算的t值和P值,将其与作者的t值和P值进行比较。如果不计算,也可以在Excel中利用t分布的公式“T.DIST.2T”以及标准正态的公式“NORM.S.DIST”,根据作者给的t值和样本量(自由度)或者Z值,对应获得P值,核对该P值是否与作者给的P值相符。实际上不止t检验,方差分析等同样可以根据作者给的F值、样本量和组数(自由度),在Excel中利用公式“F.DIST.RT”核对F值与P值是否相符。另外,作者若未提供均数和标准差等具体数据,文章只有条图、直方图,编辑同样可以根据图的高度以及误差线长短估计均数和标准差,再结合样本量,利用上述公式得到估算的统计值,用于结果的粗略判断。

1.2四格表卡方检验的常见规则和使用。对于四格表的卡方(χ2)检验,即2组率的比较。χ2值若<3.84,则对应的P值>0.05;在样本量相同时,χ2值越大,P值越小[3]。《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7]一文表2中,2组产房中转剖宫产率比较χ2=11.520,P=0.010;然而2组手术时间≥1h比例比较,χ2=10.437,P=0.001。实际上,前者的P值是0.001,编辑若有基本的统计知识,则可避免这样的笔误。《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分析》[8]一文表1中,同样可以发现这类问题。2组间性别比较的χ2=1.245,P=0.141;而抗生素使用比较χ2=1.352,P=0.785。经过计算,可以发现这篇文章表1里性别、抗生素使用、新生儿湿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标的χ2值和P值均有误;表2的喂养困难组间比较χ2值也有误;表3关于logistic回归分析部分更是错得离谱。编辑要是能掌握SPSS等软件的操作[9],则根据作者给的样本量和率,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真实的χ2值和P值。1.3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生存分析的常见规则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或者Cox生存分析中,自然对数的底(e)的回归系数(B)次方,即exp(B),必须等于RO或RH值(RO为优势比,即OR;RH为风险比,即HR)。RO或RH值的95%CI的下限=exp(B-1.96Es),95%CI的上限=exp(B+1.96Es),其中Es为标准误。RO或RH值的95%CI如果包含1,那么对应的P值必然>0.05。RO或RH值的95%CI必然包含RO或RH值exp(B)[10-11]。《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2]一文表2里4个因素的exp(B)均不等于作者给的RO值,RO值的95%CI也有误。《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6]一文表2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exp(B)不等于RO值,而且多个RO值的95%CI不包含RO值。《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3]表4中PT值的exp(B)亦不等于RO值。《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7卷1期的《老年Ⅲ期右半结肠癌经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14]和《96例乳腺叶状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5]2篇文章均存在同样的问题。以文献[15]的表2为例,至少有3项RO和(或)其95%CI计算有误,见表1(原表不规范处未修改,表中最后一列为我们根据作者给的B和Es计算的结果)。其中,统计对象是手术方式的扩大切除术者,根据作者给的RO(0.435)和P值(0.007),可以认为扩大切除术局部复发的发生率较乳房全切除术低;根据作者给的RO的95%CI(0.282,1.718),由于区间包含了1,则认为2种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作者给的回归系数和标准误计算得到的RO(95%CI)为[43.510(1.034,672.579)],认为扩大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较乳房全切除术更高。那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综上可见,已发表的文献中存在统计结果错误的文章并不少见。不管是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是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最终得到的错误结果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类文章不但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甚至会给出错误的指导,造成临床事故!若编辑人员能掌握这些统计学基本知识,将大大减少这类严重错误的发生。

2我们的经验

2.1编辑人员应掌握基本统计知识,刊发文章应有多次统计审稿。编辑人员应有基本的统计知识,如掌握上述介绍的常用统计方法的几个小规则,则有助于初步筛查严重错误。如果不能把握文章统计方法或者结果的准确性,则应由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兼职人员等负责文章的统计把关工作。我们的统计审稿包含了统计初筛、统计初审、统计复审等环节,由卫生统计专业的全职编辑负责。从接收作者的投稿文章开始,统计审查就与科学性、创新性、不端检测等同时进行审核。统计初筛主要检查作者的研究设计是否合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初步核对统计数据有无问题。若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学术造假问题(如上述列举的多项错误同时存在),统计学编辑有权实行一步退稿。统计初审则是在文章通过专家外审之后,进行文章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的详细审核,除了审查统计方法使用正确与否,还对部分数据计算核对,以核对作者方法与结果的统一性,以及结果的正确性。在统计初审时,为了方便作者修改,我们不仅提出问题所在,还给出建议的分析方法,告知作者如何修改等。这样可以避免作者的反复修改,节省时间,缩短了审稿周期。若文章的统计初审有问题,则待作者修改之后,会有统计二审这个环节,主要是审核作者是否修改正确;若仍有错误,则会再次退给作者,返回的修改稿进行统计复审环节,直至没有统计问题。这些环节的存在,大大避免了投机取巧的作者编造结果来投稿,从而避免了学术不端行为。

2.2要求提供具体的统计值。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统计软件迅猛发展,各种统计学检验很容易通过统计软件实现,可以得到具体的统计值。但是,不少编辑部还允许作者只提供P值是否小于0.05。由于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有一些作者可能不经过计算,便给出P<0.05。如《顺向、逆向开通技术在颈动脉串联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16]一文中,顺向组一次取栓成功率30.0%(3/10),逆向组为52.9%(9/17),作者写P<0.05,实际上经过计算P值应该为0.424。若让作者给出具体统计值,可能可以提醒他勿造假。因此,为了减少此类情况,方便对比统计值,我们建议所有编辑部均要求作者提供具体的统计值,尤其是具体的P值。

2.3增强与作者沟通。统计初筛时,如发现作者所使用的统计学方法是正确的,但个别结果与规则存在不合之处,则应提醒作者在修改时复核统计学结果。作者经过修改之后,若仍有统计结果错误,而作者坚称并非造假,可再次与作者沟通,详细了解其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及处理步骤,提醒其注意是否抄写错误。如有的作者经常在2组定量资料的比较中,将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当作组间差异比较的结果;定性资料的分析时,经常有作者写了用卡方检验,但是P值实际是从Fisher确切概率法处获得的。若能与作者多沟通其稿件细节,提醒作者核对注意事项,则可以帮助作者避免出现统计学错误。在沟通时,应注意尽量少使用术语,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说明文章存在的明显统计学错误。如不加复核,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信,即使投寄他刊刊出也将严重影响个人的学术诚信。不少作者在与我们沟通后,重新审视研究的统计学处理步骤,仔细复核统计学数据,使文章结果更具科学性。如作者拒绝复核,也无法提供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步骤以供复核,则对其文章数据的可信性存疑,应予退稿处理。

3结束语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6

正确、合理的选题是保证毕业实习效果的前提

选题是毕业专题实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后进行选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文献阅读能力,而且从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原动力。对于毕业实习的科研选题,一定要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如“石河子市高中城食堂蔬菜中农药残留测定、分析及评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膳食调查和评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室内空气中细菌和TSP的测定及评价”、“预防医学系在校本科生学习及就业需求调查与分析”、“原花青素对氟致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干预研究”。这类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了本科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他们以积极的兴趣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从而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设计。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科生的研究课题,要注意其工作量及难度应适宜,使同学们能够在近14周的时间内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并能获得一定的成果。

科研训练是保证实习论文的重要手段

在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按照规范的科研程序进行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指导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设计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重后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如对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文献阅读的训练,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献后做出课题设计。课题设计一旦做出,将由指导老师进行修改,然后举行全体实习学生参加的开题报告会,并邀请其他教师针对课题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交流。开题报告一经确定,教研室提供研究现场和实验室,以保证学生完成收集资料、获得数据的工作。学生们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指导教师此时应指导学生运用卫生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目的。通过此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统计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切实可信的资料。

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论文撰写、答辩过程

为了保证学生撰写的论文质量,指导教师要对论文反复审阅,指出论文不足,令其反复修改。修改后的论文提交后,由教研室资深评阅教师把关,以便从不同角度分析论文水平。评阅教师对论文的立题依据、观察指标、技术方法、统计处理、结果结论以及讨论分析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价,评阅过程注意细节,从论文写作格式、统计图表制作、参考文献引用到标点符号、小数点的使用,都有评判标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作风。论文答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是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关联知识掌握程度、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5年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要规范科学、合理、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成立由3~5人组成的答辩小组,成员由副教授以上职称并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担任。答辩工作开始前,答辩小组会组织对学生完成的论文进行评阅。论文的评阅由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分别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研究成果的水平进行全面评价;评阅教师着重评判学生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水平。评阅结束后写出书面评阅意见。答辩要求学生在15~20分钟内运用简洁的语言,配合必要的文字、图表,以PPT形式介绍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提问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术交流的能力,在正式答辩前会组织课题组相关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预答辩,使学生事先熟悉答辩的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其克服心理紧张、胆怯等因素。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医院统计;原始数据

随着医院经营及发展要求的不断变化,医院统计工作面临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任务,医院统计工作需在当前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为了改善医院统计质量,使其充分迎合医院发展的要求,将数字化管理应用在实际的医院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大趋势。

1医院统计中的问题

1.1信息孤岛问题

医院统计可为医院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结合传统医院统计工作状况可知,由于医院各科室在统计方法、数据类型、统计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原始数据收集过程常常会产生数据无法共享传输的问题。对于医院各科室而言,大量无法整合的数据导致医院统计中产生较多信息孤岛,严重影响医院统计工作正常开展。以普外科为例,其统计工作主要涉及病例手术数量、病床周转率、影像检查结果等数据类型,其中,第一种原始数据属于计量资料,第二种原始数据属于计数资料,而第三种原始数据则属于图像资料。由于临床科室人员数量有限,且其统计专业水平相对有限,面对大量复杂的原始数据类型,医护人员难以在较短的工作时间内完成不同类型数据的收集工作。此外,随着就医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科室数据产生(更新)速度也发生了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原始数据收集工作很容易出现疏漏,从而会间接影响医院统计功能的有效发挥。

1.2统计成本问题

就医院统计而言,其统计成本主要包含统计工作所消耗的时间、人力、物力等。从统计工作状况来看,各科室统计工作耗时较长,且会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医院的统计成本在医院预算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升高,这种变化对开展医院成本控制工作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1.3统计质量问题

与一般统计工作相同,医院统计同样承载着咨询、服务、为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等多种功能。因此,医院统计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事实上,由于受到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医院统计中可能会出现数据重复、数据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院统计质量。

1.4统计效率问题

统计效率偏低无疑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医院统计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任务均采用人工方式完成,各任务耗时较长,且统计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例如,某医院普外科月度接诊人数、住院时间的统计平均耗时7.3天左右,严重干扰医院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优势

在医院统计中,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数字化管理在医院统计中引入网络、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人工统计向自动统计、便捷统计的转化,可有效保障原始数据、统计结果的真实性。第二,减轻临床医护人员的统计压力。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医院统计工作中的数据数量、种类显著增加。实施数字化管理后,数字化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从繁琐的原始数据收集、数据消重等任务中解放出来。因此可认为,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第三,控制医院统计误差。传统人工统计、半数字化统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对于医院而言,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医院统计数据结果的有效性,不利于制订发展决策。引入数字化管理后,医院统计收集、统计核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环节中的误差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保障医院统计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3数字化管理在医院统计中的应用

3.1医院统计收集方面

数字化管理对原始数据收集方面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原始数据收集效率方面。数字化管理为医院统计提供了适宜的数字化统计工具及统计标准,因此,在原始数据统计环节中,各科室医护人员可快速完成原始数据信息共享,或依据临床实际将原始数据录入数字化统计软件中,实现收集统计数据的目的。第二,原始数据收集质量方面。数字化管理的引入为原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与传统医院统计相比,数字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工具,保证各科室原始数据信息的无碍化共享传输,降低了原始数据收集中的误差产生率,间接提升了原始数据收集的质量。以检验科为例,为了实现数字化管理,医院为检验科配备了存档与传输系统。该系统通过不同的接口实现检验科与全院各个临床科室和职能管理科室的对接。随着检验科检查工作的开展,该存档与传输系统可自动完成检验结果阳性率、技师工作量以及费用等多类原始数据的统计收集任务。对于检验科医务人员而言,数字化管理有效减轻了其统计工作的压力,使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检验专业工作中。

3.2医院统计核查方面

结合传统医院统计状况可知,随着医院统计工作量的不断增大,传统人工核查中的错误率逐渐增加。这种变化违背了统计核查工作的初衷,但在基于数字化管理的统计核查中,来自各科室的统计数据均以互联网为媒介,将传统人工核查模式转化为计算机核查模式,在实现大量数据统一化、集中化处理的同时,提升了统计核查的有效性。此外,数字化管理可以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转化成标准格式,识别异常数据并将这类数据从医院数据库中剔除,并为医院统计中的后续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提供良好的基础。

3.3医院统计分析方面

作为医院统计的关键环节,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其在医院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价值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应注重改善统计分析质量,具体而言,统计分析部分的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数据分类方面。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运用数字化软件建立统计分类台账;在整合归类的同时,对数据进行消重,并用整合后的数据更新医院的数据库。第二,数据处理方面。在统计数据处理方面,数字化管理为医院统计工作提供了HIS、SPSS24.0、Excel等统计软件。例如,当需要计算52例患者住院时间的平均值时,医护人员可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24.0软件中,利用软件的统计功能,快速计算出正确的平均住院时间参数,为学术研究、决策制定等任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3.4医院统计运用方面

从功能方面来看,医院统计的功能主要包含学术研究、教学、院内评估等。以学术研究部分为例,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完成学术报告、学术论文撰写,需要建立在统计数据传输的基础上。在传统医院统计中,统计数据多以纸质资料形式存在,医护人员在利用这些资料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转换资料形式、整合资料,最终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统计数据结果。在医院统计中引入数字化管理后,整个院内统计流程均以数字化形式完成。以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为例,当前期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可快速导出数字化统计软件中的结果,转移到论文中,进而完成论文数据处理。例如,利用SPSS24.0软件快速分析出63例住院神经内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数据分别为(8.46±1.27)天、(1425.34±158.29)元后,将其直接导入电子文档中,作为验证护理干预有效的参照依据。与传统模式相比,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为医院统计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讲,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医院的统计效率,避免在统计数据传输中出现数据误差问题。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的价值,医院可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参照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制订培训计划。在统一培训中,医院要将各种数字化软件、技术的应用实例作为分析对象,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对数字化软件、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能力,为数字化管理在医院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4结语

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使医院统计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在实际医院统计中,数字化管理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数字化软件减轻医护人员的统计工作压力,降低医院统计中的数据重复、原始数据不真实等问题的发生率,充分发挥医院统计工作的服务功能、咨询功能,为医院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俞斌,许健,邹丽萍,等.医疗卫生统计在数字化医院环境下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7).

[2]李经才,胡梅.数字化医院环境下医疗卫生统计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14).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8

中西医临床专业长期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该专业教育的现状和“5+3”的临床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对中西医结合办学的前期研究基础,进一步提出适合我校我院“围绕‘3’、优化‘5’”的发展策略,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

“5+3”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临床培养模式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较早开办的专业。该专业已经被建设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生源和就业情况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该专业对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校及全国的兄弟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长期改革与实践中,该专业也一直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5+3”模式下,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1]尚待探索,在此仅将我院“围绕‘3’,优化‘5’”的思考与实践分述于下。首先我们应当将“5+3”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而非将其作为两个截然分开的时间段来执行,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完善人格,增强人生幸福指数这个共同的“1”而设定的。

1紧抓“黄金般”的大学新生阶段化“听基础”为“用基础”

大学新生具有其他年级不可比拟的优势:高考成功的喜悦和轻松,对新专业知识强烈的渴望,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文理基础,对社会及家庭前所未有的热心关注。因此本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要比例协调、松紧有度、动静相宜。给新生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缓冲期。英语教育要围绕医药文献的检索来展开,可以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医疗科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体育教育则须以养生保健的体育活动为主,比如可以授习“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样学生亦可以长期坚持此保健活动,将来为医生,亦可以创造适合自己未来专科活动的一些保健活动。先不忙教“为什么”,先学会简单的“怎么做”,在大学新生阶段可由附属教学医院相应科室因势利导地由教会大学新生基本功,量血压、测体温、测血糖、包扎伤口、心肺复苏ABC、院前管理、院后管理、特殊疾病饮食方案介绍、卫生统计基本表格的设计与填写、医学文献检索,在下午或者周末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即可比如开展“义诊进社区”“一对一病床陪护义工活动”“医院导医”“医院志愿者活动”“社区随访”“医患沟通”“进药园、认中药”“听名医讲故事”“十大穴位来养生”等,落实每个学生小组的任务,这样实际上就把中西医结合导论、卫生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已经贯穿到这些实践活动中了,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亦可减轻医院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担,而此活动一旦启动,则对于一届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来讲至少可以持续4~5年,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服务社会的力量。

2夯实大学2~5年级的中西医学科基础大胆推进整合课程和教学法改革

(一)整合各课程,使之更有效率地承接和过度,节约教学时间,更有效地调配教学资源。如我们尝试以五脏系统为线索,串连中基、医史、经典、中诊、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课程的内容。设置我校的特色创新课程,如经方学、仲景学说、泸州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坛、玄府学等。西医课程围绕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而重点选设相应的课程或者片段。

(二)控制选修的门类和时间,因材施教。通过学业导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中医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修学计划,注意控制选修课不宜多而杂,一定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前期教改成果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摒弃以往课程教学中主要教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方式,主动采取课前自学与课堂PBL、案例式教学、研究式学习、网络教学、WIFI校园、QQ、微信课堂、对话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不断实践与反思,最大限度地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式学习”,重点培育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课堂的知识点传授。

3跨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和“学长制”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我校和我市丰富的名医资源,以直属附属中医院为依托,重点依靠基地医院,适当运用友好协作的社区诊所,继续利用前期的教改成果,对2011级、2012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了“学业指导教师+临床实习导师的“双导师制”和“学长制”的师承教育,学校遴选大学三年级的优秀“学长”,配合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作为学业指导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全学程的专业学习,配备的临床指导教师采取流动制,定期轮换,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临床实例,提高临床诊疗经验。

4以“赛”促教学强化医学临床技能

我校近年高频组队参加泛珠三角区域中医临床技能大赛、“中医药社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均获得奖项,2014年由我校附属中医院牵头主办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大赛,组织8~9个基地医院代表队参加。“以赛促学”“以赛督教”,以中西医临床技能竞赛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学时比例,增加实训课程学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将教育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要求的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纳入诊断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课程教学计划。我校积极创建了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加大其开放力度,给予优异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条件、空间。通过医学模拟教育和实训为手段,实现医学基础向临床实践、单项技能向综合能力、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转变[1,2]。

5“5+3”全时空的过程性评价考核

考核由“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学术问题研讨、随堂随机测试、社会调查、小论文、小项目或方案设计等方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讲座、答辩等多维度的考核方式,真正把考试模式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如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已经实行将课外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大学生科研活动,设置创新性学分、“一元钱创业”等。我院2014年被评为部级中医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还是四川省的临床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包括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检验科、麻醉科、耳鼻喉科),我们先后出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住院医师带教导师遴选及考核办法”,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委员会,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实行规范化培训以来,已接受400余名住院医师进行培训,现在院人数280余人。除了轮转科室的日常培训以及外出进修会议培训外,每个月规培医院的继续教育中心将组织经验丰富的医事管理人员、临床医生集中对规培学生进行公共课程的培训(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对带教老师和学生我们分别进行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以作为每月津贴、补助发放、进修、评优的依据,其收入能够应对学生平日生活及继续学习的花销,有助于稳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军心”,使其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如何有序地建立以“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生、医院、教师、社会”多赢的局面,培养“下得去,用得好,可深造”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3],还值得广大中西医临床、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去探索。

作者:江花 王明杰 文艺苓 邓盛木 谭群英 马碧珉 杨思进 魏嵋 单位:四川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大伟,刘岩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医学,2015,36(6):1271-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