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范例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范文1

 

随着网络与手机等现代新通讯媒介的大范围普及,出现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使得传统话语权主体逐渐消解,产生了适合于网络的时尚话语,为处于话语权边缘的平民提供了一个盛大的狂欢舞台。这种时尚语言重视文字与图画的表达效果,使用键盘输入,以论坛、博客、QQ等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具有信息流量大、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有个性、呆板套话少、人情味浓、亲和力强的特点,对语言简练、醒目的要求格外高。年龄在10-39岁之间,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群体成为创造、传播时尚话语的主要群体。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范围,成为民众宣泄的渠道和欲望的出口,平民文化的平等和参与精神渗透进了主流话语。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流行文化和娱乐方式也日趋丰富。   一、网络环境下时尚语言的狂欢性   “狂欢”是俄国现代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文化诗学的核心概念。在巴赫金那里狂欢性就意味着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虚拟性。在网络普及的当今社会,网络空间把这种性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由网络空间夸大的性质在不断地现实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兴起,正在改变着公众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并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的转变。网络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媒介,更是大众娱乐狂欢的文化广场。因而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次偶然事件都有可能衍化成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事件。网络时尚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网络时尚语言的形式不循规蹈矩,充满对规范的嘲弄,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网络时尚语言不遵循现实每一种符号的使用场景与组合要求,而是文字、图片、照片、数字、英文、拼音、图形、标点、运算符号任意组合与表意,随便链接和镶嵌,自由粘贴和插入,怪词、错字、别字、病句变成了幽默与调侃,从以下这道网上流行的“网语扫盲班入学考试”的试题可见一斑:“泥表酱紫PMP,小心偶给泥彩色笔。8147,偶只是粉想让泥开心。偶有事,==。”这段文字的准确意思是:“你不要这样子拍马屁,小心我给你点颜色瞧瞧。不要生气,我只是很想让你开心。我有事,等一等”。追求时尚个性的年轻人搭乘网络快车,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语言狂欢,网民们在集体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当中获得某种语言快乐。   第二,新兴文体带来了时尚语言狂欢及网络语言创新。网上涌现出了不少新兴文体,从火星文、LOLI体、蜜糖体、回音体、梨花体到现在流行的菊花文,不断续写着一场场网络时代的语言狂欢。网络语言的创新,就自然被新新人类选为最佳的展示方式和表达途径。当前,使用“菊花文”的网络群体多为“80后”、“90后”,各种奇形怪状的语言符号、文体形式不仅很好地宣泄掉堆积他们心中的激情,同时也起到吸引世界目光注视的作用。这些新兴文体多数采用生僻字、异体字,利用了字本身的视觉特征,符合青年人的审美习惯,与网络语言生动、创新的要求贴近。但是流行并不意味着生僻字、异体字的复苏,一些认可度低的新造字,一段时间以后,会随着人们兴趣的减弱而淡出人们的视线。   第三,网络流行语和时尚流行语的恶搞式拼贴带来了平民话语的修辞狂欢。恶搞作为一种在娱乐消费、网络影像时代下出现的新兴文化现象,以一种自由肆意的文化姿态颠覆、解构了精英文化,使原本就众语喧哗的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恶搞主要指经拍摄、剪辑和拼凑的视频、图片、音乐或者话语等,它以戏谑性和反讽性的方式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进行解构,制造出修辞狂欢的感官盛宴。网民们恶搞大腕、名人、英雄人物、红色经典,网络技术的易操作性和普及性成就了人们直接参与网络恶搞的欲望,艺术潜能从而也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尼葛洛庞帝说:“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1]   张飞穿上女人的衣裙,刘备头上长出兔子耳朵,曹操和周瑜打篮球已经不是希奇的事情。“恶搞”这一具有草根性和民间化的制作形式迅速引起共鸣,成为虚拟世界里新的娱乐形式和表达方式,一时间网络江湖菜鸟群起,“众神”狂欢。“恶搞”这种表达方式和修辞问题以及娱乐的新走势问题,说明在中国话语霸权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下的文化语境已相对宽松和宽容,话语权阵地也不再森严独断,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获得释放渠道。   二、网络时尚语言狂欢背后的内在缺失   有些网络语言粗痞,文风刻薄,对骂互损,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这些语言让许多语言文字专家与社会教育工作者忧心不已。有人提出规范网络语言,使之优化、净化、美化。网络语言文风矫情、浮华,辞藻精美,情感汹涌,咏叹不尽,充满夸张、无病呻吟、骄饰、喜剧式的打赌与发誓、江湖郎中、商贩式的吹嘘、炫耀。如“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I服了U!”这些使我们认识到话语狂欢背后存在着内在缺失。   网络虽然可以狂欢,但却是孤独、虚拟的狂欢;在线虽然自由,但却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自由。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就是从稳固的世界迈入了光怪陆离的变形王国。“如果说哪里有‘存在之轻’的话,它就在电子王国中。”[2]   沉湎于其中的人们忘记了现实,忘掉了“白昼及其烦恼的纠缠”[3],但是人终归还是要回归现实的,这种想象性的网络自由,使主客体关系扭转,主体被客体、被符号吞噬,主体的反思力已不存在。因为充其量仍然属于自言自语,它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物质的帮助,只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精神抚慰;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拓展了网民们的虚空与虚无……总之,网络时尚语言是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对生活的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但是由于受到语言意思表达上的独特性、象形、谐音等特点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词汇系统,更谈不上语法,以及形式更新快速性的限制,使它更多地流行于年轻一代中,渗透面就有了局限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网络时尚语言的狂欢不能没有原则和界限。一向缺乏道德自律和理性认知的网民们应设立自娱自乐的禁忌规范,完成道德的自我完善。#p#分页标题#e#

网络语言范文2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一些用语,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如软件、宽带、鼠标、浏览器等,另外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如QQ、电子邮件、BBS等)交流与沟通时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及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1.谐音型。

谐音型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重要的一类,主要有数字谐音型、字母谐音型和汉字谐音型三种。其中数字谐音型,主要是取数字的发音与汉语中词语发音的相似点,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字母谐音型一般是先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再选取与英语发音相似的字母,如U(You)表示“你”。汉字谐音型一般是谐音的错别字,如“神马”表示“什么”。

2.符号型。

符号型的网络词语一般是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标点以及一些特殊符号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丰富的符号图形。如:(^o^)表示哈哈大笑。

3.缩略型。

缩略型可以分为英文缩略和中文缩略两种。英文缩略是取单词的首字母,如“BF(boyfriend,男朋友)”;中文缩略是取汉语的声母,如,LG(laogong,老公)。

4.词义变化型

词义变化型的网络词语或是改变旧有的词义,如,“菜鸟”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擅长的人;或是增加新的义项,如,“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网络词语大概可以分为以上四种,它们有不同于现代汉语原有词汇的特点。

(三)网络词语的特点

1.创新性。

网络词语中谐音型、符号型和缩略型都是新创造的词语,创新性明显。词义变化型的词形虽然是旧有的,但其词义也是随着网络环境改造的,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2.简洁性。

大部分网络词语都是用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如,CU(seeyou)表示“再见”。

3.形象性。

网络词语中符号型的那部分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词义变化型也具有形象性,因为网民一般将表示具体的事物的词语的语义进行隐喻引申。如,经验丰富的网民叫“飞鸟”。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再加上教学手段的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接触到网络语言。这就使网络语言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产生在自由、无拘束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能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1.促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网络词语是网民根据特殊的情况创造出来的,创造这些词语需要大量的思考。在网络这种自由、无约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很少受到课堂上的约束,从而能够创造出简洁、新奇的词语。学生在创造网络词语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创造力的提升。词语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词语创造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升。

2.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词语运用和创新是中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词语大部分是新创造的,即使是旧词,词义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大部分是学生在网络这种虚拟的、自由的、无拘束的环境下,根据自身表达需要创造的。这种创造无疑提升了中学生创造词语的能力。提升了词语的创造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词语的使用能力。因为新创造的词语更难使用,在使用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也就提升了词语运用的能力。因此,网络语言可以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所以学生创造出来大网络词语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然而随着网络词语使用的频繁,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也会进入中学语文的教学,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不规范,也会使中学生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因此,网络词语会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网络词语也就不受太多的限制,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低俗的词汇。但学生的好奇心和使用的频率很容易使他们习惯这种低俗词汇。经常使用低俗的词汇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会让他们认为一些低俗的现象也是美的。语文课堂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网络语言有可能会阻碍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网络语言凭借自身的新颖性、简便性吸引着中学生,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正确应对网络语言

教师要应对网络语言,首先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不盲从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当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进行教学,不能盲从的批判所有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语言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肯定网络语言的优势。但网络语言也存在缺点,网络语言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规范语言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当限制低俗网络语言的使用,纠正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学生既能受到网络语言的启发又不让网络语言阻碍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规范语言的形成。

2.文明的原则。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点,有一部分网络语言是低俗、不文明的。教师在使网络语言进行教学时,应遵循文明的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网络语言,在指导学生摒弃不文明的网络词语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创造文明的网络语言,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

3.扬弃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网络语言的特点和正确的语言规范、审美观进行扬弃。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和创造网络语言时,也应同时传播语言规范的知识和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学生就会自动的学会使用和创造规范的网络语言,就会自主的进行扬弃。

(二)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网络语言有着优点和缺点,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语言,而且是传承母语知识及人文性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学人员的共识,这对于教师自觉加强语文教学语言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加强中学生对汉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本汉语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是伴随互联网兴起的一种新生物,求新、求异、求变是网络语言区别于传统语言的一大特点。当网络语言走进校园冲击语文教学时,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由教师满堂灌输的方法,通过探索研究找到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讨论中,得知学生对辩论赛、课本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讨论质疑等方法普遍持欢迎态度。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当引入课堂教学。

四、结语

网络语言范文3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需要有来源,需要有创新。   如果一种语言没有发展,那么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及其科技文化就不会有多大发展,而相反,一个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很快的话,其语言也会发展得很快。   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这对丰富现代汉语语言词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新型工具,可以超越时空,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因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网络语言文化是因为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通过网络词语的发展创新呈现出来的,它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可作为网络文化的代表。本文拟从网络语言和网络语言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网络词语   1.网络新词   网络传播加速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青少年群体往往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奇意识、叛逆(它的另一种说法应该叫革命)心理,具有强劲的创新能力。   由于课业压力的存在,同龄交往玩耍时间的受限,以及大学生活的突然放松,加上网络的无所不能,使他们成了主流网民。网络对于许多人而言,最美好的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为所欲为。网络交流非常容易激发人的激情,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让人沉入自由放松的状态,尽管真实性有时候很值得疑问,结果的好坏还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语言创造潜力也被充分挖掘出来。人们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新语。   这些词曾经或者正在一些网络小圈流传,或者在整个网络圈子中都很活跃。以下便是部分网络新词及其在网络中的意思。     网络新词的创造方法五花八门。有的用的是比喻的方法,如“纯净水”“水蒸气”;有的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进行的谐音替代,如“油墨”“表”;有的是利用词义相近进行的近义替代,如“寒”;有的只是凭一些特征进行的联想,如“恐龙”;有的用的是谐音并省略,如“酱紫”;有的可能就是错别字形成的,如“板斧”。   另外,不少网络新词是汉字、数字、拼音、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的缩略或杂糅使用。   如,GG是“哥哥”,886是“拜拜了”,537是“我生气”,∶)表示微微一笑,∶O表示尖叫,还有第N次、PK等。   在修辞上,网络新词广泛使用了夸张、拟人、象征、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发挥了网络这种新的沟通平台的自有特色。同时也使网民的个性得到极大张扬。   网络新词的创造显示,新词创造者的语言文字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显示了作者的较高水平,有的则只是因为不懂词意或者写不出想写的字出现了错误,反而歪打正着让一个网络新词产生了。分析网络新词还可以发现,网络新词的创造都没有特别的人为动机。   为什么网民喜欢用网络新词?一个新词和一个旧词如果是同义词、近义词,它们可能在许多语言里可以替换使用,但是它们一般不能在所有语言中都能换用,因为它们不会是所有方面都一致,不会是同心圆。   就像两首情歌,假定一首流行在上个世纪,一首流行在今天,或许它们的内容一致,描述的思想、表达的感情也一致,甚至在许多场合可以等同于同一首歌。但是,今天的人们宁愿唱新的歌而不想去听那首老歌,其实一个“老”已经说明了问题,“老”代表的是过去,所包含的信息与新的是不一样的,新的往往能够覆盖老的,它们所涵盖的内容更丰富,而老的则不能覆盖新的。所以,某一新的语言和某一旧的语言相比表面看来没有多大差异,但实际上一定会相去甚远。   比如网络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PK”,也许可以用打擂、单挑、决赛代替它,但是当换了之后,同样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2.网络新语   网络新语是指网络语言中出现的新短语、句子。比如:史上最牛,人肉搜索,首席忽悠官,鸟巢一代,很傻很天真等。它和网络新词一样,是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实现的网络语言创新。   网络新语一般是某一新闻事件引起网民创造出来的,或者是某一流行作品中被网民喜爱的语言。它大多是口语性较浓,有很强的渲染、鼓动色彩。下面是对较为流行的网络新语的介绍。   “人肉搜索”是网民对某人或某一事件的背后材料进行全方位的搜索并在网上公布。所谓“人肉”就是依靠所有网民的力量,所以搜索的对象应该是能引起广大民众共鸣的。也正因为此,这个词诞生以后就旋即成了一个流行词。人肉搜索可以被看作互联网时代的超自由现象。“首席忽悠官”,金融危机催生了“CHO”,被中国网民引申为首席忽悠官。   体现了网民们对曾经被奉为精英的金融界人士的嘲笑。“鸟巢一代”,2008年的北京奥运盛会催生了“鸟巢一代”,它是指一些擅长外语、擅长交流的奥运青年志愿者,显然“鸟巢一代”是网民对这个群体的褒扬。“很傻很天真”,“艳照门”事件的明星在网民中导出了“很傻很天真”一语,这可是明星自己的话,看来网民都觉得这话概括得很好,很有见地。周正龙事件也激发了众多网民的灵感,有人就创造了一个成语并煞有介事地在网上进行了解释,下面是来自网上的“正龙拍虎”的解释。   事实上,这个解释真的相当专业。正龙拍虎释义:①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作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②讽刺社会公信力缺失;③比喻无中生有;【近义词】:无中生有、指鹿为马、欲盖弥彰【反义词】:实事求是【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例句:①汉芯造假者正龙拍虎,最终咎由自取。②中国正龙拍虎,再次告诉国民双色球再创彩市中奖纪录,一名彩民独中1.02亿元,使彩民趋之若鹜。网络语言中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新语,相当一部分只是昙花一现,其中有很多词语只在网民交流、网络游戏等网络圈子中出现,有部分词语在网络新闻主体中大量应用,有少量词语已被人们在生活中认可,比如,粉丝、夸张、山寨、潜规则、雷(人)、挂了、囧、人肉搜索等。#p#分页标题#e#   3.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它不能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一般也不直接创造听觉形象,但它可以超越时空,透过想象描述出对他人及事、物的感知。所以网络语言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和规范的书面语及一本正经的口语相比,它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1)生动有趣,人情味浓。JJ(姐姐)、GG(哥哥)、MM(妹妹)这些亲切的称谓,还有各种幽默的经典对白,这使得网上的人际关系变得轻松友好。比如,在论坛、聊天室等只浏览不发言的行为被称作“潜水”。   这样的人好似潜水员,待在水下不浮出水面。长期“潜水”会导致论坛人气不足,最终会被管理员取消成员资格,但在刚刚加入某一论坛时为了了解论坛的风格和讨论的主题短时间的“潜水”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2)简洁省事,追求朴素。简单的几个数字、字母拼凑在一起就能表达出复杂的意思。本来两个字表达的意思简化成一个字表达。突破了传统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了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是网络交流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快速沟通、便于理解的需要。   (3)体现自我,个性化强。用特别的字、稀奇古怪的符号进行交流,尽情表现叛逆个性,自我的思想。用“:)”(微微一笑)等标点符号组合成表情,不仅有趣,而且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情绪外化,爱憎分明。直接展示爱恨情感,充分发泄出迷茫的或者是压抑的心情。   (5)任意性,口语化。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加上网络快速交流的需要,语言使用上呈现出鲜明的口语化特点。   (6)形象性。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代表表情和动作的图形,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网络符号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把批评叫做“拍砖”。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语言形象性的风格特点。   (7)低俗化。网络使用者身份的千差万别,网络提供的尽情发泄的环境,加上一些低俗不健康内容的蔓延,不可避免使得部分网络语言出现低俗化,尤其是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得这种低俗化更为突出,人们在交流时如果观点不一或有点误解,就有可能开骂,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等随处可见。随着网民队伍的扩大,网络地位的增强,网络语言的低俗化也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语言只是生活语言的一小部分,它会丰富现有的语言,没有能力颠覆现成的语言,也不能对现有的语言形成多大伤害。   它毕竟只是一种交际工具,需要大多数人们的认同,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只要大家都认同的,就应该不会是错误的,所以人们不必担心,没有什么人为的力量能改变人们的语言。网络语言再多再滥,它也要经得起将来大多数人的认可才能立得住脚,所谓适者生存,必然要有一部分优秀的要留下去,而大部分被淘汰。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们创新的网络语言,一般来说,那可能是因为他老了,他和社会未来的主人们有了不小的代沟。   二、网络语言文化   1.网络语言在文化层面上的体现就是网络语言文化。   它不是指网络语言本身,而是指其背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及思想观念等与传统文化相差异的地方。和主流语言文化相比,网络语言文化多被认为是另类文化,因为它是非传统的,有时是反传统的。但它又有自己出生和成长的理由:是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反映,与青少年一代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网络语言文化又是一种流行文化。流行的东西通常是短命的,能否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比如说网上流行的这些词语,如果十年八年或者几十年后还在使用,人们在非网络的语言环境下也喜欢使用,那它就自然晋升为中华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同意这样的看法:对网络语言的过分警惕或者想办法阻止它在生活中传播都将是徒劳的。有人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所以应该全力保持它的纯洁。   这种看法其实是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和静止观察,没有什么科学性并且脱离实际。   2.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   创新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作支持,需要个人的艰苦努力来支撑,这样的情况下,创造的成果才有可能经得起人们的考验经得起社会的冲刷。科学上的创新是这样的,语言文化上的创新也是这样的,主观的创造、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式的创造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创新的关键是要新,同样的东西,人们不会接受第二次。实际上,对于相同的东西,当进行第二次再创造的时候,因为人的本性导致的可能出现的某些动机目的很有可能影响创新的成功。   比如,作家写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剧,再写续集时往往很难得到观众好评。又如,有一个春节晚会的小品,不经意间一个“卖拐”的词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很快成了一个流行语。但是,当他再次创作一个“不差钱”时,明显没有那么多人应和,更为有意思的是另外一个春节晚会的小品非常有意地推出一个新语“为什么呢”,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流行语,显然观众并没有被它引导。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以网络语言的创新体现出来,主要是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的影响,以及在它的冲击下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突破性发展和变化。这种创新来自于主流网民的共同渴望。一定的语言与其相应的文化相互紧密联系。  #p#分页标题#e# 传统的语言折射出传统文化对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新一代的网络语言,敢于挑战这一传统。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多为青少年。第十三次CNNIC(2004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1%,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29.3%,其次是大专(27.4%)和本科(27.1%)。从用户职业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9.2%,尤其活跃在聊天室和BBS的人群,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了解熟识现代电脑技术,他们更有知识,头脑灵活,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具创新能力。他们追求个性,信奉自由,也最具个性和反叛精神,不满传统的束缚,喜欢借助网络语言这一工具来表达自我。在青少年中间,在网络语言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种新的文化正悄然兴起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新一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语言文化以其独有的创新特色将使其成为这一文化的代言人。3.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网络中,有些词语表现了年轻人的一种冲破现状展示个性的“极端”心理。如:超(强),夸张,囧,雷(人),史上最(牛)等。有些词语反映他们玩世不恭式的幽默心态。有些语言是他们追求简约、快捷、懒散生活方式的反映。总体来看,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明了、快餐式的文化。现在的青少年,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在某报的记者对小学生调查这个问题时,一位绰号“甲克虫”的小网民对记者说,我们打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啰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这可以说是许多中小学生们的心声。实际上,这种文化就是快餐式的文化。   (2)体现个性自由,追求平等,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务实方针,也是现代中国人强烈的要求,又是人类发展前进的必然。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和传播手段,在解放思想方面走在前面也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它的主要使用者是还没有被传统思想统治的青少年们呢?在网络中,网民的思想表现明显比传统媒体更活跃。主要体现在追求平等,体现个性自由上。比如在新词的创造上,同一个意思,不同的网民会轻易创造一个自已喜欢的词表达,说“再见”,有的说“88”,有的说“886”,有的说“5166”等,不过好像网民相互都能理解。表面上这是创造词语的自由化,实际上是个性自由的体现。网络语言有攻击、讽刺,但表现尊卑的语言往往没有市场,一旦出现会受到大量网民的攻击。这是网民们追求平等思想的明显特征。   (3)只关注眼前真实生活现实需要的世俗文化。感情和情绪这些最现实的需要在网络语言文化里上升到重要地位,明确的信仰和理想相对缺乏。在网络语言中,各种表情符号千奇百怪,数不胜数,相当数量的句子是和爱情、感情相关的。这反映了年轻的一代更多寻求的是人性化和现实性。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太高的理想是虚幻的,不现实的,不会被人采纳或实现。   (4)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多元价值取向。从文化的层面看,网络语言的幽默性、自由性、任意性乃至低俗性充分体现了其开放、兼容、多元的文化色彩。人们在担心传统语言被颠覆的时候,可能心里真正害怕的是传统文化被颠覆。事实上,网络语言难以颠覆传统语言,而新的文化思想则有能力颠覆传统文化思想。这是因为,文化的革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网络的出现为文化突破传统的限制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平台,那些旧文化思想的守卫者、殉道者再控制年青一代的思想将变得艰难。一些很难改变的文化思想,比如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必将得到改变。   (5)轻松诙谐的文化特色。幽默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才智,是一种活力,是一种魅力。我们现在的主流社会生活中,尤其是我们的政治界恰恰缺少这一点。网络语言文化在这方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那些富有才智的青少年们,他们所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炫耀了自己身上“闪耀着的智能的光辉”,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   因此网络语言文化也呈现出了轻松诙谐的光彩一面。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需要有来源,需要有创新。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这对丰富现代汉语语言词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正作着积极的贡献。网络语言拓宽了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使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在思想上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的特性就是求新,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特点自然更能让网络新闻容易接受,使其独具新色。

网络语言范文4

语言本身就是最大的修辞。一个意思,通过一句话说出来,即使是最平淡无奇的一句话,也是经过修辞的。在古代中国,我们有文言文,文言文的语音、词汇、语法就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修辞。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为了交际的最大效率,需要一套统一的语言规则进行交流,即文言文,我们今天保留下来最多的材料也是这些文字。但事实上,在社会公共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但直到晚近才引起学者注意的天地,那就是人们的私人生活。在私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是口语,使用的是白话。也就是人们说的是白话,写的是文言文。人们没有利用他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而是用一套已经被充分规范了的语言去表达。当然在民间艺术中,其实比较早就已经出现了用口语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情况,如戏曲中念白的部分。之后,到了明清时期,当文言文的修辞规范越来越严苛,基于口语白话进行创作的古代白话文小说大放异彩,经典的像《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等。为什么这个时候白话小说会如此风靡?从语言的角度上说,因为白话的思维、词汇、表达是当时的人们最熟悉的、最实时的、最鲜活的东西。进入20世纪后,新文化运动主张“我手写我口”,官方决定抛弃文言文,而从民间挪用白话资源整合为新的官方语言。一系列的政策开始实施,从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推广普通话,现代白话确实成了我们现在的官方语言,也就是文言文曾经所处的位置。现代白话的语音、词汇、语法,也在长期的普及教育中被不断地规范化。当一套语言慢慢规范化的时候,它其实也 在慢慢地脱离“此时此刻”。因为要求规范,它的产生必然是要在“之前”,才有可能在“此时”成为典范。这中间会有一个必然的时间差。当社会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的时候,时间差乘以速度,这个距离就变得很大了:我们的身体或意识已经进入了新生活、新体验,但我们使用的语言还是以鲁迅、朱自清的作品为典范的表达。主流媒体的编辑是深谙现代白话正确使用方法的,他们会通过审稿、修改,一关一关地把新的表达、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词汇以“不规范”的名义从书面世界中剔除出去。公共生活需要的是合乎规范的语言,它对部分新的语言是拒斥的。但是民间,生命力与创造力都喷薄欲出的民间,它一定是要寻找一个空间去表达新的感觉、新的想法、新的愿望的。我认为网络就是这个新的空间。

二、网络语言:新的民间语言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0.4%,网民规模达9.89亿。网络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社会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新的表达每天都在被不断地创造,它们有意挑战传统语言的规范、形式、风格,显示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2020年的新词“干饭”,原意是“吃饭”,但是将“吃”字改成“干(第四声)”字,就使得日常的吃饭变得热血起来,表达了人们对吃饭的重视;其中还包含一层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只对吃饭还保有充分激情的自嘲。又比如“笑死,企鹅肉”。这句话最早出自一张两人短信聊天的截图,一方说:“你根本不在乎我们之间的关系,每次跟你说认真的事情你都很随便。”另一方回复了一张生肉的图片(肉的形状和纹路很像企鹅),并说:“笑死,企鹅肉。”这张聊天截图在网络中获得迅速的传播,“笑死,企鹅肉”也变成了一个固定短语,用来表示两人说话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没有共同语言,或一方故意终结话题,不想再继续讨论某件事的情况。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之间的关系,或者更具体地说现代白话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就正好像这组对话。一方说的“你根本不在乎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现代白话语言及其思维,而另一方说的“笑死,企鹅肉”就是典型的网络语言、网络思维。当面对一个议题,对方主张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进行“有效的”交流的时候,即便你提出的是相反的观点,你也已经落进了一个更大的陷阱。那就是,你首先就在使用对方的语言。在这一套对方已经熟谙的语言中,你一旦与它展开对话,你就必输无疑。正如“笑死,企鹅肉”的原语境中,如果说“企鹅肉”的一方不说“企鹅肉”,而是认真地解释、辩驳,证明自己非常在乎两人的关系,他会永远处于一种需要不断自证的被动状态中。然而,当他莫名其妙地说出“企鹅肉”时,他就突然反客为主了。在他无厘头的发言后,暴露的反而是前说话者矫情、做作的本质。网络语言常常被诟病“吊儿郎当”“不认真”“不严肃”“没有实际内容”,不能展开“真正的对话”,因而是低级的、无效的。这种指责其实是很狡黠的,它依然是站在官方的立场,以官方的、规范的语言为唯一的、正统的、“真正的”语言,试图通过批评、威胁的方法,让网络语言“好好说话”。然而“好好说话”就不是网络语言了,网络语言—作为民间语言的一种,它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新的表达、新的修辞、新的说话方式。它是不可能在“有效的”对话中去完成这个事情的。我们很难归纳从“吃饭”到“干饭”,到底是什么修辞,“笑死企鹅肉”又是什么修辞,因为它就是跳脱原有的修辞程式而产生的。2021年2月初,“累丑”一词登上微博热搜,用来描述“短时间内五官没有变化,体重没有变化,皮肤没有变化。但是因为连续熬夜或加班或高强度劳动或没有良好的休息后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枯草一样被吸干的丑感。当你拍照片的时候,镜头里的自己怎么看都没有青春焕发的活力,看起来很呆很丑”。有人指出“这不就是憔悴吗”,继而引起“累丑”和“憔悴”之争。支持“累丑”的人认为“憔悴”不够准确,支持“憔悴”的人认为“累丑”没有文化。—这不与当年的“文白之争”同出一辙?文言文看不起白话文的俚俗,而白话文认为文言文僵死。曾经,鲁迅写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朱自清写“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文言文尚未走下审美主流的时代,是非常清新、非常先锋的。但是当这样的表达成为一种程式,成为典范、课本,成为所有中国学生入门就要去学习和模仿的东西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过去的东西。如果我们现在依然肯定当时白话文的意义,我们就应该更加积极地看待网络语言。我们是愿意做我们这个时代首先去接纳网络语言的人,还是那批坚持文言文正统地位的卫道者?

三、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的文学转化

最后,我想谈一谈网络语言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谐音。在现代白话文的语法中,谐音其实就是同音或近音的错别字,是语文老师从小就要纠正大家的错误,是文字编辑者校对时要一一确认不应该出现的东西。但它其实是最具民间性的一种修辞方法。2001年,当中国互联网用户尚不到2000万人的时候,网络语言就已经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王骁炜编著了《实用网络流行语》[1],于根元主编了《中国网络语言词典》[2],对网络语言展开了收集、分类、释义的工作,是早年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典类成果。这两本二十年前的网络词典记录了大量通过谐音产生的网络词语,比如:“酒屋”是Win95,“酒吧”是Win98,“伊妹儿”是邮箱地址,“屁兔”是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烘焙鸡”是主页(Homepage),“斑竹”是论坛版主。这与二十年后的今天出现的网络词语,如“举个栗子”是“举个例子”,“这河里吗”是“这合理吗”,“这恒河里”是“这很合理”,“这像画吗”是“这像话吗”等等,一模一样。难道使用的人不知道这些是错别字吗?他们没有机会改吗?不可以删除重新打字吗?为什么人们会故意去使用错误的字?这里面,我认为有对所谓正确的语法的反抗。这些谐音字、谐音词就像巴赫金提到的狂欢节中的“小丑”,他们打扮成主教或皇帝的模样,就像谐音字在读音上是“正常的”;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却是滑稽的,就像这些谐音词往往会使用一些动植物的词。这正是民间文化的特征。民间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降格,即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层面和身体的层面”[3]。当接触到陌生、不可理解的专业术语时,民间就会动用一点小聪明将抽象的“Win95”变成熟悉的“酒屋”,将“Homepage”变成香喷喷的“烘焙鸡”,严肃的变成不正经的,遥远的变成狎昵的。谐音字就是文字上的小丑,他们荒诞不经、插科打诨、戏弄权威。我一直认为,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我们已经在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不自知。网络语言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物,它就是我们现在每天接触并使用的语言。它在我们每天的微信聊天中,在我们发的每一条朋友圈状态,每一条微博中。并不是一定要用到“奥利给”“芜湖”这些非常热门的年度流行语才是在使用网络语言。流行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列出网络时代以来所有的网络流行语,可能确实可以列出一个非常长的清单,但它和一个更庞大、更隐蔽的网络表达的总体相比,仍然只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个别的部分。网络语言是应用语言,从某种角度看,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每天打得最多的字就是在网络里。这才是大家最熟悉的语言。有人可能会质疑,古代白话出现了《金瓶梅》《红楼梦》这样的杰作,网络语言有什么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完全不必着急。《金瓶梅》《红楼梦》也是后来的集大成者,它们也不是在人们说口语白话的第一天就出现的。目前的网络语言仍具有初始口语的特点,基本发生在短对话中;当人们想要发表较长篇幅的文章时,仍然会倾向使用训练得更为熟练的现代白话文体。网络文学应当是网络语言高层次的展现。正因为这个,我并不赞成一直以来将网络文学简单界定为在网络媒介上发表的文学,而应该是使用网络语言而写成的文学。大量模仿古代白话文的“古言小说”被划归为网络小说,并因为网络文学的研究热潮而引起学界重视,其实是荒谬的。我们真正应该重视并鼓励的,应该是尝试用网络语言书写的作品,这些作品才可能是实验的、先锋的。

注释:

[1]王骁炜:《实用网络流行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2]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网络语言范文5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用语言,包括在较为严肃的课堂互动甚至作业试卷当中,如果忽视这一现象,强行将网络语言列为课堂“禁语”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导致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代沟,对此,不妨采用疏导结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入一些网络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实现教学中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当然,大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当中还应该注重传统语言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要鼓励学生从传统语言中吸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有丰富发达的汉语语汇,词义丰富,容量大,表现力强。

这些为人们运用语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众多的语汇材料中选取最能表达思想的成分组成句子、篇章,使语言表达得精确、形象、生动。而网络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快餐语言”,只能作为传统语言的“辅食”,而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语言教学。

二、去粕取精,警惕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滥用

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警惕滥用网络语言,否则就给了学生肯定的暗示,大学语文课堂成了肆意表达的“网络空间”。语文教学应坚守自己规范的、标准的教育传统。尤其是面对乐于使用网络语言的自主性极强的大学生,语文教师的态度应是明确的,那就是不鼓励学生在作业试卷等严肃的场合用网络语言,即使是在语文课堂上,有时确实为了某种表达作用的需要非用不可,那就必须要对收集的网络语言进行整理、筛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适当地选择,而且网络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要求老师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主要是控制课堂情景。

三、结语

在网络普遍应用的现状之下,网络语言的出现是顺应新媒体和一种语言自发现象,对此没必要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更没必要严厉制止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事实上,对这种顺应网络时代潮流的新兴语言现象也不可能喊停,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利用。

网络语言范文6

 

所谓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更确切地说,是网络人群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尤其网聊和“网络社区”中使用的“键盘语言”。   事实上,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网上的交流活动,它的使用范围正越来越广,甚至从网络上走进了现实生活,走进了菁菁校园,在学生当中盛行,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禅,甚至在课堂上也经常听到学生在使用。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经常在随笔、周记、日记中使用这些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影响日常语文教学在网络语言中有违传统语言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故意写错别字、故意歪曲字词的本意等。这种偏离传统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已影响到正常的语文教学。网语可说,但充满网语的作文不能写,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学生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考的是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规范”(教育部官员语)。对网络语言的争论归争论,但作文的评判必须遵守教育部统一的规定和法则。   二、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1.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彰显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思维习惯与言语方式,也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只有青年能领悟的人文精神。”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志,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   年青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影响,我们要客观对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并运用网络语言,如果人为地阻止他们使用,势必导致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代沟不断加深。语言是活的,语言本身也是发展的,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不可能局限在以前形成的规矩中。   网络语言既然能够在青少年中风靡,就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强行阻止是不对的,引导是个好办法。当然也不能全盘吸收盲目顺从青少年的喜好,而要在他们运用网络语言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使他们在运用过程中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分辨能力,做出正确判断,使网络语言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生活。   2.有针对性地加强现代汉语知识的教学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基础是传统语言,无论是构词方式还是遣词造句,都借用了古今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等体系,只是在运用过程中为了适合其交际需要而有所改造和发展,形成自身的特殊性。教师使学生明白了两者的传承和两者性能的异同后,可以用所教所学的传统规范的汉语知识理论来解释网络语言,分析哪些是合理存在、有着较强生命力的,哪些是粗俗的、不规范的。   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增强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运用借喻手法构造新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将网民比喻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便成了虫类中最低等的爬虫,也有称其为菜鸟的,而高水平的网民成了高一级的飞虫。除了比喻之外,比拟、借代、摹声、反语等修辞方法都是构造网络用语的常用手段。   教师在教授传统语言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丰富的网络语言作为研究分析的语料素材,结合语言知识的教学,认识那些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探究其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并以传统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为依据,找出网络语言中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和缘由,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论上有理有据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语言范文7

本书准确知晓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在时代不断变迁中面临新一轮挑战,尤其是现代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情境下,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发展实际更是成为热度极其高涨的社会问题。基于此,本书以尽力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需求为主题,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性与个性并存的课程特点,依照普通高校专业教育目标,深层次探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进程,可为人们研究如何培育复合型汉语言专业人才提供诸多理论、实践参考。

本书为进一步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综合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全面提升个体学习能力,不但多层次归纳、总结了多位专业老师丰富课程教学经验,还在明确了解、掌握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实况与方法条件下,深究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建设的途径,可为全力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总体发展质量提供珍贵理论借鉴作用,可读性极佳。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下所产生新型语言形式,是广大网民为在网络世界交流过程中更加快速、准确表述自身思想情感,大力提高相应网络交流效率,从形式与意义层面对汉语言文学实施缩减、改编而成,能通过新媒体技术快速流传于网络世界。当下,该语言形式伴随网络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愈发深入,而被带入大众日常交际活动中,且使用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已逐渐开始形成一种新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这将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就汉语言文学基于新时代的最新发展状况不难看出,网络语言的盛行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有以下积极影响:首先,具备强烈生动性与形象性特征的网络语言,可有效赋予汉语言文学全新表述形式,以便能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普遍为对新鲜事物接纳能力极强的青年群体,可在快速接受网络语言过程中,将以网络语言形式出现的相关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至更广区域;最后,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形式,可通过有机融合外来词汇与符号的方式,赋予原有语言词汇新的内涵和意义,益于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

网络语言范文8

1、开放包容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赋予了网络语言的自由传播,宽松的网络环境、自由的网络交流和活跃的文化氛围滋养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网民们常常在各种外国语和方言中借词,补充和发展了汉语语言。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网络词语。外来元素和外来文化以及符号化、全息化的借鉴和包容,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2、简约经济

网络语言具有“快餐文化”特质,网民们为提高输入和表达速度,对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使用缩写、谐音等表现形式,随意链接和镶嵌文字、图片和符号等。这些汉字、数字和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的怪字、错字、别字甚至颠三倒四、跳跃断裂而令网下之人目瞪口呆的病句,反映出网络语言节约时间、蔑视传统的个性特征。

3、时尚流行

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化人际交往的流行使得网络语言风靡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近些年来,网络语言跳出了网络,频频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媒体中。特别是2010年网络流行词“给力”,登上了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其英文版本的gelivable也被国外的网络俚语词典UrbanDictionary收录。网络语言的蹿红速度和推崇力度无不让人惊叹,充分显示了网络词语时代性强和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4、灵活创新

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发展自我、创新不已。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网络表达的需要,从而造就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网络词汇的构词方法多种多样。语言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通过这种更加生动形象、简练明确、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的新兴语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跟着繁荣昌盛起来。

二、网络语言在高职校园文化中渗透和异化及影响

在聊天室或校园论坛中,常常可见如:“童鞋(同学)”“酱紫(这样子)”“似男似女(是男是女)”“TMD(他妈的)”等网络语言被异化的现象。人们使用这些富有新鲜感、变异美和刺激性的热门话,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不落俗套和合乎时代潮流。正是青年学生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的心理特点,使得网络语言和高职学生“一拍即合”,具体表现在:

1、网络语言改变了高职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力军,网络占据着高职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左右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话题,改变了他们的语言与思维方式。部分高职生遇到事情不愿意自己思考,过分依赖网络工具,在聊天室或论坛中对信息的来源和正确度缺乏充分的辨别和消化,长久受到网络“不良语言”的腐蚀。长此以往,很多高职生的自我辨别、判断能力下降,甚至人文精神意识出现缺失。

2、网络语言的“信息强迫症”使得高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发生改变

网络是布满着大量信息的一个平台,高职学生们常常通过网络来发泄或转移被压抑的情感,因此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充斥着高职校园聊天室和论坛中。网络语言的“信息强迫症”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对无辜者施予语言暴力,让这些无辜者受到语言污染。网络的这种“信息强迫症”工具性特性,成为支配使用者的外在强制力量。高职学生在长期的网络生活中,渐渐失去自制力,不自主地被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牵着鼻子走,渐渐地,精神世界和人生观受到影响,发生改变。网络语言的异化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淡漠,对高职学生步入社会所要形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有影响。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抛弃社会责任,失去道德感。大众媒介所带有的某种“玩世不恭”的色彩和高职学生特有的社会逆反心理不谋而合,这种网络语言的异化很容易感染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为人类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种方便的“精神快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虚拟与现实相互折射、历史与新潮相互交汇、传统与反叛相互激荡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呢?

1、积极引导热点问题,及时净化网络空间在校园网内的各种论坛中,应有数名掌握网络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的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与高职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针对热点问题,积极参与,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及时跟帖,及时更正,及时净化网络空间。

2、加强高职学生的语言修养教育加强语文文字学习,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选修课,让高职学生诵读经典著作,提高人文素质,让他们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熏陶。

3、重视和解决高职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通过论坛、QQ群、校园微博、网络心理咨询等平台,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交互形式,及时对高职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他们的意见有处提、牢骚有处发、疑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化解高职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减少他们对社会产生反感、厌世的情绪,从而使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