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安全范例

网络教育安全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1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舆情;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重点,通过专业课程教育的改革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安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但在实际的课程教育中,受到以往教育思想的限制,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队伍水平较低等问题的限制,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会影响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无法满足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需求,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掌握网络舆情内容,结合高校专业课程特点,针对学生的基本需求,构建完善性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概念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于舆情而言,主要包括舆情、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等内容,指在一定空间内,通过社情民意发生、发展、变化的分析,民众对相关公共事务所形成的情绪、态度及意见等,也就是民意集合的综合性反应。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网络化表现,其主体是高校师生。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参与社会生活,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教育人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教育、传播、发展等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力[1]。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谓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是党和国家根据意识心态安全总体的战略内容,对大学生成长需求进行分析,并按照目的、组织以及计划的原则,完善课程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坚定信念,加强学生对社会形态的认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特点包括:第一,教育内容的导向性。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其内容需要与国家指导思想、大政方针相符合,通过思想价值的引导,积极弘扬社会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在社会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下,学生在高校环境下若缺少正确性的引导,当面临纷杂的社会环境时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个性化教育方法的优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对意识安全教育的认识。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通过教育方法的优化及创新,可以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但是,在高校网络舆情背景下,实际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第一,部分高校教育中,主要将专业课程作为重点,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缺少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认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降低学生的网络舆情分析能力,无法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结合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的特殊性,在实际的课程教育中,存在着数据资源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无法增强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素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带来限制[2]。

(二)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机制不全面。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以及决策机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这种现象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在关联,但是,受到网络舆情监督、预警以及检测手段不完善的限制,会降低网络舆情的教育管理效果,为教育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限制,降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第二,高校课程教育中,存在着校内、校外联动处置不健全的问题,如,在网络舆情发生的情况下,如果只是依靠校内进行舆情控制,会降低舆情工作的管理效果,无法发挥各个部门的联动机制,降低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3]。

(三)高校网络舆情教育手段较欠缺。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中,信息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出现了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实际的课程教育中,受到单一教学手段的影响,使舆情教育手段相对欠缺。如,高校网络舆情背景下,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受到网络舆情传播不合理、规律不足的限制,导致学生的思维仍然存在传统的观念之中,无法跟上时代步伐,降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教育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多样化、信息化教育方法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探究环境,拓宽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展现网络舆情教育引导的创新价值[4]。

三、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思维引导方案。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高校教育人员应该改变以往思想,结合以往的教育经验,细化思维引导方案,并在实际教育引导中做到:第一,高校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育中,需要将高校网络舆情作为重点,通过核心注意价值观念的强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避免由于学生思维不足出现的思想偏差,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第二,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教师要结合网络舆情内容,完善教育方法,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安全管理内容、舆论引导方法等,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手段,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及创新提供支持。如,对于学生干部而言,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通过网络议程的设计,掌握校园舆情的主动权,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台上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为高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5]。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机制。结合高校课程教育特点,在教育管理机制协调中需要做到:第一,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针对高校课程教育状况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营造安全性的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的信息管控,通过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管、问责机制的确定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避免网络行为的出现。第二,在网络内容架设中,院校需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通过网络内容的建设、网络信息的宣传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以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网络化的教育改革目的,提高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第三,拓宽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的途径。根据高校网络舆情的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之中。如,学生在日常的知识学习中,可以定期参与到中国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团体学习中,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避免学习中思想偏差的出现,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6]。

(三)积极引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通过对高校课程教育模式的分析,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特点,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需要创新以往单一性的教育手段:第一,通过线上、线下方法的融合,创新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教育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教育者应该及时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交流方法的融合,保证教育方法的创新。在网络课程开设中,通过网络技术、管理手段以及视频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加强各项资源的共享,避免学生在单一的背景下掌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性,而且,在线上平台中,也可以积极开展安全网络教育活动,通过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拓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途径,使学生形成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第二,创新自我教育方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将网络舆情引导作为核心,通过理论知识水平教育、学生观念的教育等,加强学生对网络舆情、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践行中,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素养,实现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育的创新[7]。

四、结语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近年来,互联网时代下存在一些网络安全问题,大学生作为我国上网人群的主体之一,其网络安全教育方面仍有待补的功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往的电信诈骗犯罪与网络攻击、手机木马病毒等“融为一体”,使得网络安全形势更不明朗。针对大学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开展了高校网络安全公益广告征集等活动,教育部办公厅开展了校园网贷风险防范等集中专项教育工作。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指导开展了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要求各地各校围绕活动主题,深入学习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学习贯彻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深入宣传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贯彻《网络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共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开展全国网络安全微课征集、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宣传体验、网络安全教育主题日等活动。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每年网络安全相关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以“校园贷”为例,一些大学生本想贷款“圆梦”,却陷入无尽的噩梦,说好的“零压力”变成压力重重、不堪重负。一些大学生缺乏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不能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二)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不够。一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多数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信息化处、安全保卫部的工作人员等,缺乏专门从事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老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待加强[1]。此外,因为部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相对较低,部分高校官网存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三)网络文化环境良莠不齐。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丰富。网络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是赋予信息最显著的重要特征,互联网已经是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各种思想文化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加快捷,互联网信息庞大、传播快捷、监管环节薄弱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新媒体和自媒体给网络带来了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网络安全素养,就极容易受到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积累了一些关于网络诈骗、校园网贷、大学生误入传销的典型案例。在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专题教育宣传活动和防传销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联合学校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结合相关案例宣传,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谈话等渠道,组织开展学生校园不良网贷、传销风险问题调查和排查工作,研判评估校园不良网贷、传销潜在风险,并及时通过班级QQ群、微信、短信平台向学生预警信息;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类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向广大学生积极宣传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其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源头方面的管理。学生要掌握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改变不良上网习惯,不轻易下载来路不明的程序,不点击不明信息链接,不传播隐私信息和未经确认的信息。年轻人往往因为网上一句毫无根据的“随便说说”、“好玩”等无意识心态,造成被转发的负能量信息飞速传播。大多数个人隐私泄露主要来源于用户平日操作中对隐私保护的疏忽,为不法分子留下侵害的漏洞。此外,高校还应当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3],使学生心中能够形成网络使用的道德和法律标准,避免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学校应由专任教师承担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网络安全教育的专任教师应该定期学习网络知识,强化知识结构,提高网络教育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大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4]。全体高校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循国家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严禁公示“个人敏感信息”,如在奖助学金等评定环节,不能将学生身份证件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出生日期等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公示。此外,高校网络信息涉及的范围包括招生、教学、科研、教务、学工、人事、财务、培训、一卡通等应用系统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一旦丢失或者遭受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必须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坚持下去,高校教师应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习,深入了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提高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化素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三)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党的报告中指出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我们需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校园新媒体是学校思想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主要包括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以及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的名义建设、认证并作为其官方平台运行的社交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体,包括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网络视频、APP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要以“科学发展、积极利用、加强管理、确保安全”为指导原则,立足于教育事业及学校科学发展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规范校园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校园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校园网络素养教育,增强对互联网发展的适应性,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做好网络信息公开、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形成新媒体工作合力。学校可以成立校园新媒体联盟,加强校内各新媒体平台建设和融合,联合做好信息、舆情应对工作,促进校园媒体资源整合和服务信息共享。只要每个人都保持良好的网络素养,网络空间就一定会更加安全、稳定、清朗、良好。

参考文献:

[1]方兵.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124-127.

[2]任海波.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64-67.

[3]张青彩.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2):125-128.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高度普及,病毒攻击或者网络诈骗等事件日趋增多,手段也是千变万化。因此,进行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势在必行。特别是对刚走出高中校园,文化素质不是太高,自律性不强,自控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更加迫切。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27日成立,主席亲自担任组长。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主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1月7日,并自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社会包括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要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新高度,高职院校对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1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的“弱势”群体,网络安全教育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比较落后。入学后许多男生沉迷于游戏,整天吃吃喝喝,无所事事。许多女生以化妆为主,荒废学业。这些学生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小时候也未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不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的大门,但实际上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好这一条一点也没改变,他们也没有弥补和自我加压提高自律性、自制力的意识。基础不好、学习劲头不足,专业知识没有很好掌握,自然知识也缺乏广泛涉猎,侧面也反映了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匮乏,只有发生了影响自己的安全风险事件,才意识到其重要性。

2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办公及教学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内多数情况没有对网络和办公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进行统一的安全防护;而且很少进行安全防护策略设置、定期维护、病毒查杀等;院校内大多还在使用比较过时的操作系统,有的厂商都已不提供安全补丁维护了,为了保证其稳定,一般通过重启自动还原技术应付了事。

2.2专业人才缺乏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大幅需求,提高知名度,改进教学质量,引进大量计算机相关人才,但理论性、学术类的较多,具有实践经验、专业维护能力的较少,也不能为学校创造更多的收益,学校也不愿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网络安全设备老旧,多数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不能适时更新换代。出现既无专业人员维护,也不能适应快速迭代的网络安全环境。

2.3师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足

网络信息安全除了从网络或操作系统层面进行设置外,使用者如果有良好的上网习惯,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但在使用者的信息安全教育方面多数学校也并没有很重视。目前学校大多数师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重要数据不备份、外置存储设备交叉使用、外置无线随意安装、密码设置过于简单甚至无密码、对陌生链接或者文件无防范意识随手打开浏览等。这些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提供了便利。

3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无论是网络信息安全还是公共安全,都是投入大,效益不能立即显现的。因此大多数学校都养成能省则省,存在侥幸心理,从上到下安全意识都比较淡薄。因此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就需要一把手带头,自上而下地提升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做好学校网络安全的发展规划,从一把手开始,分管领导主抓,网络安全部门落实,形成全校师生全覆盖,全面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的制度流程办法并严格执行,让全校师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最后加强专业运维人才的培养,全面建设安全、和谐的、健康的网络环境。

3.1时刻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职院校新系统、新设备不断上线,但对系统周边的网络安全软件、设备重视不足,存在先上线系统设备,出现问题时再弥补增加网络软件安全、设备,即使有了网络软件安全、设备也不能适时完善和加固。所以需要不断宣传提升学校领导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加大经费投入,做好人财物等基础保障。

3.2建立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内外网物理隔离,根据内网的使用场景设置相应的安全策略,仅开放访问特定所需的服务;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更新和杀毒;定期更新操作系统补丁;禁止私自接入具有无线功能的设备;禁止安装可穿透局域网的远程管理的第三方工具;禁止其他反向或其他绕过现有管控体系的方法或技术手段;禁止外来存储设备使用。内部信息应在可控范围和环境中使用,禁止上传至“百度网盘”、“百度文库”等互联网平台,文件传输使用专用的存储设备或者设置内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

3.3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站在学校的高度,从学校的层面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全员参与,让老师和学生能亲身体验网络安全事件并学会处置。

3.4定期举办网络信息安全交易培训和交流

学校定期举办网络信息安全培训或者相关的活动,让学校师生了解近期发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了解网络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学习如何防范网络常见的攻击、诈骗手段,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安全上网人人有责。

3.5网络安全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习惯

防范网络安全,除了学校组织信息安全培训和交流活动外,还要鼓励师生将所学落到实处,从日常工作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1)妥善保管密码,严防泄漏密码。密码安全是最基础的防范网络安全的手段。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要设置一定复杂强度的密码,并定期修改,以防止密码被破解或者泄露。一般情况下密码的复杂程度至少由大小写字母、数字或者特殊字符组合而成的,不少于6-8位为好。在设置密码时尽力不要使用常用字词、生日、连续字符或者数字等容易猜或者破解的密码。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瓦解的,因此除了建设坚固的堡垒外,也要预防内部泄露;个人使用的计算机要妥善保管自己的密码,公用或者专用电脑规定密码定期修改或者变更的策略,以保证人员变动等原因带来的密码泄露风险。(2)办公上网安全。用户在使用办公电脑时,要提高对未知网站链接、陌生邮件附件等信息的警惕性,防范垃圾邮件、钓鱼邮件;养成良好的上网、办公习惯,不清楚的文件不打开、不清楚的链接不点击、不清楚的邮件不查看,尤其是来历不明的如.bat,.com,.exe,.vbs等文件类型的文件或者邮件附件不运行。自己发送邮件时,一定要使用普通的文本格式;客户发送邮件时,也一定要求对方发送普通的文本格式,严禁发送和接收HTML格式的邮件,附件也不要使用不安全文本类型。禁止邮件执行HTML代码,可以通过在邮件服务器上设置过滤功能,阻止接收不安全邮件。(3)有的放矢,做好办公安全防范措施。师生要养成随时更新操作系统补丁的习惯,不是等网络安全专业人员来更新,防止他人利用操作系统漏洞对学校教学办公系统进行破坏,盗取学校敏感信息。每位师生做到每个电脑都要设置屏保密码,人离机关、密码开机,不将敏感信息随意拷贝、传输,使用U盘前要查杀病毒。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安全目前仍然比较薄弱,非常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在校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基础环境的投入和建设,提升学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逐步加强高职院校的整体信息安全水平,防止初入社会、经验不足的高职院校学生发生网络信息安全风险事件,为全社会网络安全贡献高职院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裴秋芬,方辉.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1):51.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4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移动游戏;游戏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例如假咨询信息、网络购物诈骗、钓鱼网站诈骗、贷款申请费、信用卡申请等,这些对个人或集体很容易造成损失。对此而言,提升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在平台、商业模式、游戏制作和玩家偏好四方面,均体现出高度的全球化[1]。本文将设计一款提升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的教育类移动游戏,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1需求分析

在众多网络安全问题中,网络诈骗由于受害群体广,受骗金额大,手段多样且法律漏洞较大,因此长时间在网络上横行。金融诈骗为网络诈骗中的主要行骗手段,其中以贷款、投资为主要手段,骗子用自己可以操纵的APP或钓鱼网站,以高额回报哄骗受害人进行投资,并且冠以“区块链”、“数字货币”、“比特币”、“挖矿”等市场上的热门概念,进行虚拟货币诈骗。在网络诈骗受害群体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下,00后逐渐成为行骗者的目标。网络诈骗、网络人身攻击等问题之所以能够如此猖獗,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对网络的过度信任,缺乏网络安全意识所导致的[2]。如在购物中不会识别钓鱼网站、接受虚假信息、对电脑缺乏基本的常识操作等,这都会导致信息泄露,财产丢失等状况发生。学生在网络游戏中随意相信陌生人,也会被套取身份信息。针对不同的需求,本文在游戏中设计了四种情景,对玩家进行差异化游戏设计,满足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后期将会根据玩家的反馈,继续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情景。为了提高网民对于网络安全知识的认知,提高防范网络诈骗意识,基于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易接收性,通过分析教育内容相关要素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构建将学习内容游戏化的关卡任务设计策略[3]。

2游戏设计

2.1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的基于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游戏软件,是一款益智健康的网络游戏产品。该产品包括一系列可以独立执行或操作的场景,要通过模拟各种存在网络安全风险的虚拟情景,玩家创建角色选择场景进行自主探究,再根据不同场景的任务目标完成对虚拟用户信息资源的保护并安全访问场景中的信息。利用场景的独特性,充分引导用户向智力和兴趣方面发展,实现寓教于乐状态。通过各个场景的形象模拟,引导玩家在游戏的不同场景中,辨别网络安全行为,潜移默化地学会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并将其完美地与现实所结合,是一种探究体验型教育游戏。

2.2游戏内容

本产品采用RPGMakerMV工具,其优点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原始地图库,可以满足场景多样化的需要,制作者只要调用地图素材库,就能够加载出制作精美的场景地图,省时省力的同时也能满足绝大部分需求。简约的游戏画风、多场景的现实模拟、多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提示作为产品的主打,为了提高用户忠诚,增大游戏周期,初步设定以下产品策略(图1):为了延长游戏周期,将开发游戏账号系统与游戏激励系统。游戏账号系统将会完成游戏内部社交以及帮助玩家过关提供帮助的功能;等级特权主要以游戏内部角色装扮为主,且适当增加游戏难度,初步设计将会推出游戏内部奢侈品装扮,以提高高级玩家的自我认同,将会以网络安全为设计元素,融合游戏概念。本产品将会通过合理的现实模拟事件,将以上策略与游戏背景,游戏特色相结合,切实达到提高玩家网络安全意识,防范网络诈骗意识,自身财产,身份资料信息保护意识等,让玩家将游戏内部情景能够与现实生活结合(图2)。

3游戏特色

3.1多角度场景模拟

本文制作前期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资料查询统计出家庭、学校、企业和网购四个情景中最常见且失足率最高的网络安全问题。四个场景分为两条路线完成,当玩家第一次进入游戏,成功创建角色后,可进行选择:a.家庭——>网上购物,b.学校——>企业。在不同的模拟情景中,玩家充当不同的身份,在每个情景中都会有从易到难的网络安全问题等着玩家处理。在每一个场景中,都会有一个“制毒人”为玩家设计各种网络安全问题,游戏将会对“制毒人”进行全面介绍。游戏上市初期一定要获取良好的游戏口碑,本产品的主要游戏内部素材将以网络投票的方式进行确定,在社交软件、短视频软件及资讯软件等目标群体与本产品年龄相近的软件投票信息,同时大力宣传游戏特色,提高玩家期待值。

3.2游戏角色设定

由于该产品主要面向青少年,因此游戏中的人物形象都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游戏主角的形象是一名普通初中生的样貌,增强游戏的代入感和亲和力。按照游戏的剧情需要,在角色图中将他设置为一名勇士,不断地成长升级,通过职业图中的经验值曲线和特征设置,获得相对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而每个技能的效果和伤害值通过技能图进行数值计算和设计。当玩家的角色达到一定等级,对网络安全有了足够的了解后,玩家可以进入自主化的DIY库,随意进入任何一种情景,自由选择网络病毒、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组合成新的情景。可以让玩家更加熟悉网络安全的种种隐患,并且最大可能地使玩家将游戏中的情景与现实结合,并实质上对玩家的网络安全意识有所提高。

3.3游戏环境设定游戏的场景

主要通过游戏地图模块实现,除了系统自带的地图库,也可以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自主绘制地图模块,在绘制完成后,需要将图片设置为.png格式才能导入到RPGMakerMV中。其次,所有导入的素材都将通过图块组进行具体的设置,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该图块的素材数量、草木繁盛处、图案优先级、是否可以通行等属性。设置完毕后,游戏制作者就可以在主界面的地图窗口直接绘制剧情和任务所需要的地图了,如学校教室等场景。

4结论

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规划,将游戏设计过程分为三个具体阶段:市场调查、需求分析和游戏要素设计阶段。随后,结合网络安全教育要素和游戏设计要素,构建了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设计框架,达到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胡冯彬,邰子学.中国手机游戏变迁:产业转型、格局转变、玩家变革[J].新闻爱好者,2017(03):65-68.

[2]何斌.网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5):172-173.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5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民比例的不断攀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平安校园”,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仰恩大学富有实效性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通过“警校共建”模式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警校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更是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或交友”在学生“通过网络主要进行的活动”中占据前三位。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①。正是因为大学生与网络的高度黏合,国内不法分子及国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施行网络诈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如何在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保护其利益不受或少受侵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工作中一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步形成期,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真假判断未能正确把握。而网络世界犹如万花筒,网络信息技术神秘莫测,众多信息内容似是而非,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置身其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一)从网络安全认知角度看。

大学生由于对网络安全认知不到位,使用网络容易受到两个方面的侵害:一是硬件使用上,有的学生的手机或电脑不懂或没有安装有效防御和杀毒软件,存在较大安全漏洞,浏览钓鱼网站等被安装插件或感染病毒,留下安全隐患;有的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随意接入端口,没有采取杀毒等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木马、病毒在多个网络终端传播,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被盗取;二是软件使用上,一方面相较中学时期,大学自主学习的时间较为宽裕,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脱离了父母的监管,自身又缺乏自制力,深受网络游戏、BBS、各类新奇网站等的吸引,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涉毒、涉黄、涉赌、暴力等信息充斥,如何鉴别真假、好坏,避免受不法分子诱惑,掉入网络诈骗陷阱等,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从法律安全意识角度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网络安全方方面面从法律法规层面逐步进行了规范。对于频繁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互联网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有的受利益驱使使用病毒盗取数据贩卖;有的随意转发微博、微信虚假、造谣信息;有的因为意见相左,发帖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攻击诽谤;有的利用互联网组织黄赌毒活动;有的利用翻墙,浏览并传播境外敌对势力的不良信息。这些大学生因为不了解互联网法律法规基本常识,触犯法律,为自己的不懂法付出惨重的代价,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得到普及运用,但因为网络引起的校园贷致死事件,网络购物受骗事件,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这些都显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日渐提上高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但却未能根本上打开该项工作局面,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育人目标的关系。有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在顺利实现育人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提高学生网络素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意。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素养。这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和做出多大贡献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被边缘化。有的高校认为网络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予以替代,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甚至停留在应对上级文件要求的层面,网络安全教育时间被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挤占,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二)网络安全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开展系统性的富有成效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虽然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虽然成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规章制度、措施保障等不够到位,没有打通宣传、学生、网络、保卫、教学单位彼此间的壁垒,加之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打折扣、拖拉、推脱、应付,甚至不落实等情况时有出现,领导小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没有形成自己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工作开展存在力量分散,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现象,对教育的内容、时间安排、教师教学等没有统筹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有的高校仅仅停留在开展简单的宣传活动层面。

(三)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因循守旧。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终端设备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轰动全球的“维基揭秘”和“棱镜”②等网络安全事件警醒我们,网络安全教育开展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紧跟时展潮流,不仅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地及时改变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高校注重计算机基础应用,忽略网络安全教育这一模块;有的高校忽视了当前最大的网络终端智能手机的安全运用教育;有的高校则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在宣传教育中,有的高校则简单的进行横幅宣传、主题班会宣讲、传单分发等,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无法吸引广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三、构筑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探索

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切实从思想上筑牢大学生网络安全防线,增强网络素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2015年4月,仰恩大学与泉州市公安局共同举行“警校共建”启动仪式,拉开警校共建助推“平安校园”创建的帷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共建活动。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建设,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新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

仰恩大学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制度、责任“三大机制”。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并将泉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有关负责人吸纳进来,对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分管校领导负总责,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机构)、保卫处等单位协同抓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分工职责;二是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学校与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签订网络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年度网络安全教育管理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建立了安全责任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相挂钩的考核机制;三是建立警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公安局网安部门,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保卫处等构成的法制与安全教研室,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承担组建专业师资队伍,编定网络安全教育教材,研判网络安全工作形势,分析网络安全教育成效,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等。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和队伍建设。

一是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让零散的、单一的、随意的网络安全教育变得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仰恩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该课程,坚持网络安全教育从“新”抓起,力争将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程度降到最低。网络安全教育作为该课程的模块之一纳入其中。课程共16个课时,设定1个学分,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同时,为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搭建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依托法制与安全教研室,组建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自编与时俱进、符合学生需求的网络安全教育教材。聘请来自网安、国保等警务部门的优秀干警为兼职教师,配合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互联网管理反网络诈骗、网络舆情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心理预防与疏导、法制教育等教学模块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采取“1+1”的模式,即一名校内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一名来自警营的优秀干警共同为学生授课,协调配合,相得益彰。校内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了理论教学的优势;优秀干警丰富的“新鲜”的实践经验对理论进行鲜活的运用,增强的授课的效果。这样有效破解了目前众多高校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实务经验不足,教学内容无法跟上行业前沿,相关网络安全知识欠缺,导致授课效果无法保证的突出问题。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辅助校内课程教学,在洛江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点,分批次带领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体验学习。在近两年暑期,一批的学生以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到教学实践基地所在警营的工作生活中,了解基层警营文化,参与网安警务工作,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而且以学生的视角向社会各界传递了基层警营的满满正能量。2015年,仰恩大学警营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入选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加强学校网安警务室建设。在“警校共建”活动的推动下,省内首个“高校网安警务室”———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仰恩大学网安警务室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发挥了其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专职网安民警和安全员,除了积极开展联网备案、安全技术指导、案件线索协查、网络安全培训等工作,还定期为师生开展互联网安全主宣传咨询活动,强化对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掌控,并与学校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学生事务部等单位负责网络安全的工作人员组成网络安全工作小组协同开展工作,做到提前预警、有效处置。三是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站。与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共建舆情引导工作站,并组建了由党员教师、学生为骨干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下设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小组,并以课时补助、勤工俭学补助、创新学分认定等形式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该工作站在学校党委宣传部与网安警务室的双重指导下,根据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总体规划开展工作,对涉校、涉生的较为敏感性、不实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报送,对形成的网络舆情进行正面有效的引导,对网络安全常识进行形象化的生动传播。

(三)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充分利用校内宣传阵地,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上和线下宣传,做到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新媒体中心等协同发力,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做到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全年不断线,重要时间节点有加强。学校除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还搭建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安全教育官方微信、微博平台、QQ空间等大学生极为活跃的平台,将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的软文、公益短视频等与其他文化创意作品结合推送到移动终端,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如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同时还着力拓展这些平台的校园服务性功能,增强学生与平台的黏性,吸引学生关注平台内容,促使推送的内容的宣传效果最大化。在新生入学、“双十一”、就业实习、寒暑假前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开展了网络安全专项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实现育人根本目标的需要。仰恩大学以“警校共建”为抓手,协同推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对于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意识、能力具有积极的效果,为当前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解决的路径。

作者:陈章祧 单位:仰恩大学

注释: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6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网络逐渐应用于我国各个领域之中,金融、教育、国防、科技等多个方面,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为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等。网络犯罪的情况层出不穷,很多人都有收到过诈骗短信的情况,或是个人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泄露,网络犯罪正逐渐发展为一大社会问题。

1我国网络安全现状

网络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日益引人注目,外交学院院长助理王帆指出,当前网络安全不仅仅涉及信息战,还涉及舆论、公共关系、技术,更涉及公共安全。强调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是开放的,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基于TCP/IP通信协议进行的信息传输没有安全保障,在计算机上传输信息时不像纸质信息的传输一样能够明确走向,并保证信息不会在传输的过程中被他人窥探。机密信息的传输缺少特殊的路径,网络病毒也是一大安全隐患。网络是开放的、普及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具有网络安全意识,据《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统计,90%企业安全问题是由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所造成。其中,华住5亿信息泄露事件起因疑似是华住程序员误操作,导致数据库被黑客攻击。我国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普及程度不高,导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往往会因为网络意识淡薄酿成大祸。2017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法律的出台是为了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对网络安全的充分重视。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主要课程中没有明确规定要加入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各大高校也没有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导致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泄露个人信息、传播色情文化,入侵他人网络的情况,或是受到病毒攻击和网上诈骗。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支柱,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我国现阶段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院校少之又少,只有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无法满足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在网络安全人才的培育中,各大高校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只培养学生的技能是不够的,要进行全方位的教学。高校的网络安全专业所培育的人才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网络安全领域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专业就业前景良好,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育主要阵地的作用,完善自身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专业课程教学,扩大招生范围,为我国网络安全的维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3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举措

3.1网络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针对以下三类学生分别进行,首先是网络安全专业的学生,我国开设网络安全专业晚于国外许多国家,2001年武汉大学第一批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要鼓励高校开设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并针对相关课程加以完善,努力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既可以承担实际系统的开发,又可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开设网络安全相关知识普及的课程,现阶段网络安全的相关教材大多只适用于专业的学生,专业性非常强,非专业学生只需要对网络技术和规范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有一定了解并具有网络道德意识,知道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意识和安全知识为目标。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只需要加强法律道德规范的教育即可。

3.2学校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对网络安全教育在信息化时挥的作用给予充分重视,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性健康,可以使学生有能力抵御不良的网络信息,在使用网络的时候有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能够从根源上避免学生因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促进高校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发展。

3.3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知识普及教育

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要从法律、技术、管理、物理等多个领域共同着手,不能只关注技术方面的教学,要在国家发展形势和社会背景下对网络安全进行重新定位。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主要是进行信息检索和休闲娱乐,所以要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的教育,其次,对上网安全和病毒木马的防范也要多加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网络安全作为一门选修课加入课程中,也可以在相关科目的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课程中加入网络安全法律与网络道德的专题内容,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网络安全专家来进行专题课的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用较为有名的实际案例,营造网络安全教育的氛围。定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以网络攻防战的形式展开教学,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并掌握一定抵御网络攻击的能力。

3.4对专业学生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网络安全对学生的要求是动手能力强,能够将安全意识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做到技术和管理能力共同发展,在这一领域之中,信息技术是基础性的,实际应用是基于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的。网络安全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的环节,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对网络攻防的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和动手能力。

3.5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建设

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对师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要给予教师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访问其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或是参与学校访问项目。积极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行情,学习先进的主流技术,为教师教学找到正确的方向,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不仅可以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到校内进行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探索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

4结束语

我国针对网络安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前沿阵地,要针对国家法规开展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事业,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相关知识,高校要做好长期规划工作。对于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要加强专业技术以及各项相关技能的培养,成为网络安全技术性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韦俊旭.高校校园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21+148.

[2]姜德嵩.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思路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185.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识;安全教育

近几年,中国的网民数量高速增长,而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大量自媒体的出现,很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个人主张、利益诉求等,这些行为给目前的网络舆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内容也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慢慢渗透进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误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并利用好网络舆情引导的特殊性,让网络舆情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蔓延,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都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以及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长期渗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趋于‘短兵相接’,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愈加频繁激烈。”〔1〕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泛滥,新时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在网络上浏览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而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传播其所谓的价值观,并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用这样的方式来扭曲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渗透来达到其目的。西方国家不仅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极具欺骗性。国内也不乏一些网络名人为了自身利益甘愿做西方国家的“帮手”,吹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并抹黑中国。更有甚者抓住一些个别的小事件进行恶意传播,通过扭曲事实、煽风点火等方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这些网络内容都会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网络小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一旦快速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就会给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

近年来网红和网络名人数量暴增,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也充斥着各种功利主义思想,这样的网络环境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化,并投入到追逐功利的网络环境当中,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长此以往,大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也缺乏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大学生如果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就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侵蚀,被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得疏离和抵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大学生容易被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生态环境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调整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种发展可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阶层矛盾,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格局转型的必然结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抓住这些事件开始兴风作浪,为了个人的权益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消息。而在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当大学生遇到这些在网络上传播真真假假的社会负面消息时,他们同情弱者、嫉恶如仇的心理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被一些恶意编排、夸大、曲解的简单事件激发出负面情绪,最后造成不当的言论和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这样负面的网络舆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径

从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十分激烈,尤其是西方各国敌对势力,凭借其网络优势和科技优势一直在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直接面对这种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的第一阵地,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找出能够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方法,来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概括,只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避免由于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带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只有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够提高认知度,避免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提高自身抵抗力。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首要场所,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目前各高校也正在推进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举措,可以让大学生在所有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充分了解西方意识形态,剖析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这将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采取网上、网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以往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都是采用线下教学的方式,利用传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慢慢变成主流。但网上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挂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就可以了,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各种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吸收,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要提醒学生上网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并对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的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加强舆情引导,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打造良性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自律机制”。〔2〕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时了解大学生上网时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整体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对大学生错误的网络行为和言论进行指引并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尽可能地降低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网络舆情危机,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而且“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适应舆情事件的多元动态演变特点,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问题的新型媒体发言人制度”。〔3〕学校方面还要有明确的应急处理方案,在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热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比如:通过官方通告的方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避免被有心人利用;设置应急处理方法数据库,通过借鉴和参考数据库中的案例和处理方法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薇洲.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48.

〔2〕刘娜,张丽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新闻战线,2016(14):114.

网络教育安全范文8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遇;挑战

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1]。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2]。随着网络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新时代网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高校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学习能力强、接收效果好的特点,运用网络的平台优势,扩充自身教育资源,将更多、更优质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时、准确地投递给每一位大学生,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

(一)网络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平台。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高校通过不断学习借鉴、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信息革命将网络推向了时代的前沿,而网络也已然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拓展教学思路,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时空受限小、平台容量大、学习更便捷的特性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课程已逐步形成以虚拟与实际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书本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当下国内、国际形势及未来走向相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切实提升高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高校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动中去。

(二)网络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优质的教育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网络意识形态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意识形态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时代的全新样态[3]。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既注重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又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依托课堂教学、校园宣传等方式开展扎实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便利、快捷等优点,及时储备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关的视频、音频、照片、新闻报道等多种类资源提升教材内容的鲜活度、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中开展一系列相关展示教育活动。高校师生在搜集、整理活动素材中了解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讲解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因此,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扩展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空间。

(三)网络壮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力量。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3]。“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渠道资源,调动了思政课以外的课程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疏通了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阻隔,逐步形成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的模式,共同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网络不仅实现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多方联动,而且为各方在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提供了海量、详实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育开展的统一性和同步性,为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的不断发展普及,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传播介质逐渐发生了变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海量信息极易造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被淹没,而网络交互性强的特性也对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海量的信息稀释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设备的更新迭代,海量的信息瞬间汇聚网络已成为现实,而网络也因其在信息储存方面强大的兼容性而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新时代、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传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注重理论讲述,课堂展示、案例讲述等内容占比相对较小,而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更丰富、更生动、更加吸引大学生关注,分散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导致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对信息筛查、识别工作还不完善,因此,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的不但淹没了官网、官媒的官方信息,而且削弱了官方信息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永占头条,而且需要及时根据网络的发展变化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的时效性,为广大师生筑牢安全屏障。

(二)多元的渠道冲击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布局。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4]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历史机遇、风险挑战、现实境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依托于网络形成的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则严重冲击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布局。高校面对正处在成长成才时期的大学生,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经验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校园文化、理论讲授、宣传教育、“一对一”帮扶等多措并举的教育布局,而技术进步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迷失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别有用心者利用大学生分辨信息能力弱、好奇心强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包装了大量的包含其意识形态内容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以达到拉拢、腐蚀当代大学生的目的。面对网络中多元的信息渠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要巩固固有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防线,又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扩大教育布局,重视网络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三)互动的需求提升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标准。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高校教育相较于基础教育氛围比较宽松,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由此也产生了教育者与高校学生之间信息不匹配等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入心入脑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随着网络逐渐深入校园,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开阔和增长的眼界需求,逐渐显露出理念落后、交流不足等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想最大限度发挥硬件的作用需要软件的配合,高校学生在网络使用等方面更具主动性,在高校教师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高校学生更期望教师能够了解网络世界、懂得网络语言,课堂中讲授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加入网络安全的内容,课后利用网络平台与高校学生进行更广范围的互动,高校学生互动交流的需求也提升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标准。

三、新时代高校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坚持用全局的眼光发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解决问题,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全网络安全预警体系,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免疫机能,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化。

(一)落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5]。新时代是催人奋进的时代,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的便捷窗口,另一方面复杂的网络环境增加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科学的管理是成功的关键,面对正处在成长成才期的高校学生,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随着各级高校书记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逐渐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党组织在网络迅速发展大环境下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能力;其次,要明确工作责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因此,要逐渐完善分级负责制,形成以宣传部为窗口,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力争实现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切实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健全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其自身又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信息的筛选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可以有效从源头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为校园营造一个干净友好的网络学习环境。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高校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加大投入。首先,要增加对相关设备的资金支持力度。设备防护作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的硬件基础,也是校园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完善的设备更有助于开展信息甄别和防范非法攻击。其次,要明确职责、划清权责。奖惩严明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的重要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作为其中一环,责任主体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刻防范的毅力和警觉。最后,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常态化的安全检查制度。信息化工作繁琐而复杂,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网络安全管理规划,切不可一概而论、搞一刀切,因而降低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监管体系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三)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队伍。长期以来,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依托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的重要阵地,这对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与此同时,单一的思政课教学已完全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需求。因此,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队伍迫在眉睫。高校要在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继续挖掘专业课程中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内容,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在降低信息交流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吸收管理队伍、社会力量、家庭成员参与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一方面有助于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队伍,另一方面,丰富了教育内容,实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

(四)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海量信息可以在网络中瞬间形成、迅速传播,而这其中不乏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泥沙”。高校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既要通过网络资讯了解最新时政信息,又要通过相关网站查询学习资料,在此过程中,需要高校学生在网络信息中及时、准确地分辨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为进一步总结凝练做准备。因此,要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引导高校学生客观、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增强其对信息的分析解读能力;引导高校学生将目光更多关注于官微、官网等正规媒体信息,以期达到扩展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学生要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社会热点问题要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需要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配合,又需要高校学生从自身做起,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练就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主动获取和鉴别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2].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1).

[3]丁存霞.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J].湖北社会科学,2020(1):158-164.

[4]魏勃.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9,43(6):82-86+107.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