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范例

外语专业

外语专业范文1

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回归人文学科本位,以通识教育为本,应当通过采取调整课程体系、确立专业知识课的主导地位、完善师资建设等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达到以培养更多人文通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外语专业教育;人文本位;通识教育

笔者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常自觉思想深度不及他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常有自我感觉捉襟见肘的窘迫。与相同专业背景的同辈人一说,发现有同感者不在少数。然而,回望历史却发现早期的外语界名人辈出,且大都是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这不得不让人们对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为了论述方便,笔者特选取英语专业为代表。

一、英语教育的人文学科本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一直被放在英语院系教学的首位。随着上世纪90年代起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快地满足商品经济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许多院校纷纷加大法律、金融、新闻等专业知识课程并大幅度削减和弱化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这样的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语言技能和复合专业背景,能够迅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但是却普遍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人文基础较差,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与其他文科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诚然,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教育需要面向市场,讲求实用性和应用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个人近期就业需要和社会当前发展的需要,就势必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南京大学王守仁曾经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为目标。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也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够完成。

二、英语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英语专业需要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而非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任何功利性的教育。尽管通识教育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所带来的深厚底蕴能让学生未来发展更具有潜力,并且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民国时期我国外语专业在通识教育方面已为后人做出了示范。当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的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理念就是通过通识教育打通学科、融汇知识,培养贯穿古今、汇通中西的通才。在这样以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这些学校培养出了外语界一大批汇通中西的知名学者。这些学者的成就确是令后辈汗颜,他们的思想高度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外语专业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正在一步步丢失……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潮流。这种教育哲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精神的大衰落。”“通识为本”是世界上广受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哈佛、耶鲁等西方名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在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就强调世代累积的智慧,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对价值判断极端重要。耶鲁的办学理念是“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在我国台湾,当地教育界也鲜明地提出了通识教育目标并整合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修习。然而在我国内地,学生一进高校直至毕业都深深地烙上了“专业”两个字,在校期间职业能力训练所占的比重和课程量非常高,通识教育学分只占课程总数的10%左右,这一数字大大低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和目前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占三分之一学分的比重。虽然近些年来内地外语院校也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于2015年底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北外、上外和广外等外语院校也都纷纷通过通识课程计划对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提出了最低要求,但是总体来说通识教育还不够明确,而且通识课程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选课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

1.重视文学经典阅读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专业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材料和有效论证的能力,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莫过于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原著。在《忆往述怀》一书中,季羡林先生曾提到他早年在清华大学读英文专业时课程中包括了很多文学课程,比如大学一年级时就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原著。他在德国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大体如此:每周仅4个小时共20个星期俄文课。教师开头就把字母讲了一讲,第三堂课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本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一星期4小时的课,学生起码得花上三天时间来准备:查语法、查生词……20个星期下来,学原文、弄语法,读完了整部小说。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原著是西方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西方18世纪一位语言学家把教外语比作教学生游泳,把学生推到池子里去,学生在水里扑腾扑腾,最终也就学会了。而阅读经典原著是最有效的通识教育的方法。正如王鲁男所说,最有效的通识教育是回到知识的源头,通过阅读原著与大师们直接交流,从而形成对人类精神文化精髓的感悟和总体架构的把握。英语专业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对于原著的阅读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将课程重点放在修读英文原著,通过经典作品的深广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言素养以及对外国语言、文化、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2.调整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野下,西方大学的英语专业纷纷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文学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研读文学和文化文本的习惯、培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组织知识的能力。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语言能力课程即专业技能课程。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虽然有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压力,但由于现阶段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已经提前至基础教育阶段,这部分课时应该适当缩减。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美文学,还涵盖中国文化课程和西方思想文化课程,理应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该部分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培养重点所在;专业能力课程是指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英语研究的课程,这部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即缩短语言技能课时、加大专业知识课时、添加英语研究能力课时,英语专业的本质就能得到基本体现。

3.师资建设

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配备相应的师资。术业有专攻,外语院校可以通过系部间甚至是校际合作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同时,不断健全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聘任制等形式鼓励那些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努力适应通识教育培养需要,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方法,逐渐形成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由多元化知识所构成的开放的、有机的知识谱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专业教育不能仅仅将培养目标放在学生和市场的近期需要上,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更好地培养具发展潜力的通才,以此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

作者:李琳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1995(4).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外语专业范文2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开宗明义地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以及多向思维能力,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工作的全部环节中,考试可以说是重要的一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都需要通过考试得到验证。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2]。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倡开展学生学习模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建立能力本位的学生评价机制,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目前使用的主要考试方式仍是配备标准答案的笔试,其主要特点是:多种固定范式题型,一张考卷,当场测试。笔试方法侧重于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特别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其优点是:(1)便于多班级在同时使用时统一试题与评分标准;(2)试卷便于保存与复查。然而,笔试的缺点也很突出,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其包括:(1)基于书本知识的题型与标准答案的笔试,将“知识掌握”变为“知识记忆”;(2)笔试过程中,作弊现象突出。而在评价考核中,引入口试方法可达到以下优点。1.兼有“标准答案式”与“论文式”考试方法的优点,既可以考出深度,又可以照顾到知识点的覆盖面。[3]2.对应试者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克服只会看英语不会说英语的弊端。3.学生在用英文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的逻辑思考与组织,为英语学术表达打好基础。4.口试中学生完全无法作弊,有助于改善学风。

一、“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教学现状分析

口试的应用与探索,首先开始于外语教学,并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普及。[4-6]在外语口试实践中,口试体现出:效度较高的同时信度却较低的特点。[7]如何提高口试的信度,是很多测试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试卷内容,考生答题过程与试卷内部结果几个角度开展研究。[8-11]与外语教学不同,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工业工程专业外语”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专业词汇和语法、句子结构外,还要求学生应用英语的逻辑思维去掌握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构建,因此针对口试评价方法,以下问题有待解决。1.“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时多,考察内容广,口试效率与知识点的覆盖程度的矛盾有待解决。2.“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中涉及的设计内容主观性强,“考判合一”的口试方法,要求设计高效的回答有效成分鉴定方法。3.全方面采用英语提问、英语回答的方式对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何进行渐进式改革。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合理地设计口试评价方法,发挥口试评价方法的优点,提高口试信度,对于在考试环节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效果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二、“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改革探究

(一)研究目标

本论文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评价体系。包括:1.口试方法设定;2.口试试题库设计;3.口试评分标准;4.口试资料库。

(二)研究内容

1.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方法研究。如前所述,在学习效果评价中,口试与笔试各有利弊,合理选择口试方法与口、笔试成绩比例,将综合影响学习效果评价的效度与信度。因此,课题组教师应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展开教学实践:选择平时测验,期中测验与期末测试,在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开展口试评价,最后通过与笔试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评价三个阶段口试工作的效果。2.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试题库设计。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口试评价需兼顾知识点覆盖,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理解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要考虑测试时间的效率问题。在此项研究中,通过合理选择试题类型与题量,探求合理的口试题型设计与题量。同时,为了提高口试的测试信度,尽量让考生在不同时间、不同考官面前表现出一致的水平,此项研究将建设大采样量的口试题库供考生抽选。3.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评分标准设计。口试具有较高的效度,同时由于考官的主观性大,因此信度较低。提高口试信度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仔细确定评分标准与评分等级。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特点,结合口试试题库设计,在此项研究中将制定各类题型的评分标准与评分原则。4.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资料库设计。与笔试相比,口试没有白纸黑字的试卷作为凭据,一旦出现争议,成绩很难复查;同时,考试资料的归档与接受教学检查也将遇到相应的困难。然而,随着计算机存储设备的进步,口试资料长期存储已经成为可能。在此项研究中,将探讨口试过程录音资料的合理存储模式,以达到高效查询与安全存储的目的。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效度与信度问题。将口试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关键在于解决口试效度与信度问题。此项研究,从口试方法,试题库建设与评分标准制定三个方面有针对性解决该问题。由于教学实验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口试效度与信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口试改革必须得到教学相关部门的长期支持。2.口试工作量问题。笔试考试可以在同一时间,对所有学生同时测试,具有多任务多线程的特点;而口试必须单独或分小组进行,具有单线程,耗时长的特点。小班教学是解决口试工作量大的方法之一;对于较大的班级,合理地选择口试分组与评分方法,兼顾口试效率与有效性是口试方法能够得以推广的关键。

三、“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改革特色与创新点

口试应用于学习效果评价中,并不是一个创新的举措。在老唐院时期,先贤就在考核中大量地使用口试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在精英化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口试由于种种缺点,逐渐在教育实践中被抛弃。本项教学改革,重拾口试作为学习效果评价手段,针对时代与专业特点,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自身特点,提出小班化教学的口试改革方案。从解决口试的效度与信度矛盾入手,提出一套由口试方法设定、口试试题库设计、口试评分标准、口试资料库四部分组成的系统地适用于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评价方法,对于在考试环节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效果评价具有现实意义,并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端正学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王军威,宫麟丰.浅谈口试在素质教育中的牵动作用———改革《法律基础课》考试方式的实践和体会[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3]魏黎波.现行考试方式的弊病和口试应用的探讨[J].教学研究,1998,(2).

[4]杨庆萍.现状与对策:大学英语口试引发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5]王保云.外语口试的形式评析———面试、录音口试和机助测试[J].外语电化教学,2006,(1).

[6]魏微.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考试周刊,2015,(38).

[7]郭茜,邢如,沈明波.口试评分规范化与信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S1).

[8]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2,(5).

[9]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度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2006,(1).

[10]文秋芳,赵学熙.全国英语四级录音口试评分的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

外语专业范文3

关键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发展

2014年,上海市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并选择了一批学校进行试点[1]。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4]。陈宝生部长的讲话,明确了专业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专业教师是高校育人的责任主体。在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各院系纷纷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学科、各专业充分挖掘专业课程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领域构建“大思政”格局。

2外语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功能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任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教育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其终极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外语专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2.1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在外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一项活动或穿插思政教育的环节,更不是把专业课“思政化”,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外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确保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从而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2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从课程实施的视域认识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将外语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摆在外语专业教育教学的首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和课程教育教学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外语课程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2.3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强调挖掘梳理外语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凸显外语教育教学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指导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活动过程,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外语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实践。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3外语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外语专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占比较大,涉及面广,影响颇大,因此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对于加强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1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外语专业学科属性的客观要求

因学科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长期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更易让目的语语言所承载的意识形态隐藏在语言“工具性”的表象下,渗透侵蚀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习得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潜移默化[5]。外语专业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外语专业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要素是专业课教师,而本科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因此,加强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课程思政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更加彰显。

3.2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外语专业课程育人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并要求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因此,外语专业教育必须用好课堂,用足课堂,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并灵活运用外语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无缝对接、有机统一,确保育人工作贯穿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

3.3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外语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具备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国际交往需要。外语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语言交际者,更要培养文化传播者,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国语言文化,并借助外国语言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因此,外语专业教育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外语专业教师必须肩负起课程育人的主体责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4外语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实行时间尚短,虽然已经形成不小的影响力,但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境。笔者对湖南境内部分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方法及所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目前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还存在以下问题与困难。

4.1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识不清晰

课程思政的推行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外语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他们大多将重心放在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外语文化的理解上,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大多落在了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身上,因此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比较弱,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外语课程教学任务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政的内容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影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还很模糊,认为外语课程很难进行课程思政;还有人认为课程思政相当于说教,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4.2具体方法不成体系,路径不明

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法与建议,但大多基于自己的经验,缺乏系统的研究。课程思政相当复杂,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甚至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课程思政方法,这无疑增加了课程思政研究的难度;课程思政是不是任何外语专业课程都可以做,具体应该如何做,效果如何,不能只凭个人经验,需要有系统的方法论研究,需要建构清晰的路径,这对于刚刚入门的广大外语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4.3配套资源不完善,执行困难

课程思政对于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说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再加上实行课程思政的配套资源不够完善,这给外语课程思政增加了更大的难度。第一,教学大纲不完善。外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对于课程思政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教师的课程思政无纲可循,成效很难保证。第二,外语教材不完善。外语教材多以传播外语文化为主,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学内容的设计多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设计。课程思政对于选材的要求很高,教材的不配套给教师的课程思政增加了难度。第三,考核手段不完善。课程思政已成为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知识和能力在课程考核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课程思政目标如何考核尚不明确,课程思政的成效无法评价,这也成为课程思政实施困难的一大障碍。

5外语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在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之前,外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与功利性,忽视语言的人文性与民族性。课程思政实施后,外语专业教育又多了一项思政教育功能。当前,大部分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仍都处在初步探索和试点实施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覆盖外语学科各专业课程的实施体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挖掘外语专业课程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外语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全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领域的外语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为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笔者认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着手。

5.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外语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要依据每个阶段、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找准思政教育融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情怀、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指导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比较完备的涵盖外语课程思政培养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2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专业教师育人职责的理性回归。外语专业教师是外语专业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是外语专业课程育人的第一责任人,外语专业教师思政内涵的提升能够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外语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外语专业教师必须时刻清醒认识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沿,必须始终牢记自己是课程育人的第一责任主体。其次,外语专业教师必须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自然娴熟地将主流价值融入外语专业知识的传授,让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要搭建外语专业教师同思政教师交流协作的平台,通过思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素材、选择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以实现外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5.3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同时教材也承载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外语专业教材编写往往强调语篇素材选取的原汁原味和习得语表达的地道纯正,却忽视了语篇素材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忽视了语篇素材对习得者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侵蚀渗透,容易导致习得者母语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失守。因此,外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必须通过语篇素材的精心选择来体现符合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的思想导向,发挥好教材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双向文化导向,凸显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5.4课程建设

外语课程思政强调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首先,要依据外语专业课程性质与内容,注重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详细规划设计,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并体现于学习成效评价当中。其次,要根据外语专业课程特点,既要紧扣教材,又要善于挖掘,要深入挖掘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隐含的德育内容和思政元素,从高处着眼细处入手,有机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高度认同,实现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最后,要打造一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示范课堂,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引导所有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预期效果。

5.5资源库建设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强调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过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的构建能够为外语课程思政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必须精心选取体现主流价值、贴近时代脉搏、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外语专业课程教学。首先,语料的选择要体现主流价值,入库素材要注重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其次,资源库的建设内容要分门别类,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分模块建设。政治模块要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外文文献和资料;经济模块要包括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等内容;文化模块要涉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地理风貌、中国风土人情等介绍中国的经典外文著作;外交模块要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外交白皮书等内容。最后,每一个模块的内容都要及时补充完善,要将《中国日报》《英语文摘》等有关时事政治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解读资料补充入库,确保资源库紧跟时代脉搏,满足教学需求。

5.6考试题库建设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手段,也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统一,考试评价必须紧扣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考试题型,精心挑选语言素材,适当增加思政元素,构建科学全面的能力评价体系。首先,考试题库中试题题型必须全面,要涵盖口语、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各类常用题型,以满足不同专业课程教学考核的选择需求。其次,考试题库中试题语言素材的选取要注重润物无声地融入中国元素,考查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及运用目的语解读母语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交际能力,以检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效度。最后,要充分发挥考试在课程教学中的“指挥棒”作用,适当增加试卷思政元素的分值权重,以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涉猎和积累。

6结语

课程思政的实施,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外语专业教师要积极投身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自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确保外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蒙成.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N].中国教育报,2019-05-07(1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新华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20-03-22].

[4]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2018-09-06)[2020-03-19].

外语专业范文4

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教育师资问题日益明显。这里指出的教育师资的“专门化”问题,会直接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对教师的通识底蕴的提高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学校各专业之间缺乏统筹协调。这一状况也是影响通识课程设置和教育师资统筹管理的实际问题。因而,能否在根本上打破专业壁垒切实开展通识教育、彰显通识理念、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提出的艰巨使命。

最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这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然需求。因为,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的着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

2、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特殊性

新时期外语专业教育已经有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教学情况。为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新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有通识理念指导下的综合素养。因而,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实际上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了。因而,国家对通识教育的倡导,正是新时期历史情形下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建设谋发展的新理路。

3、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出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在本质上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通识教育是要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

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那么怎样把这种不同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呢?看来,这不是1加1等于2的简单累加。而是要寻求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并结合每个学校和专业的实际将通识教育这一现代化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在专业教育的始终。深化通识教育首先要有学校教学理念上的根本革新,将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次,如以上课程模块的设置上体现的专业之间的融通是深化通识教育的保障;

再次,更深层次上必然要求新设课程模块的教育师资要有深厚的通识底蕴;最后,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为通识教育之下的学生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那么,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必须走深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依托学校的整体环境,善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然后,在专业资源上合理整合,在师资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上融会通识教育的理念,重在培养广识博雅,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社会和自身,以及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4、结论

外语专业范文5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保证专业理论知识份量的前提下,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随着社会信息化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一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计算机技术运用教学的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递—接收”的模式,它有利于对外语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现阶段外语专业教学仍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这些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应用越加普及。而现阶段在部分高校网络化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相对落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多媒体教学及优秀的网络课程亟待开发。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组织与呈现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核心问题。   3.计算机基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以及计算机综合素质。而现阶段,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设计及思维来操作,计算机实践教学很难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教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把期末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导致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考核,轻过程的教学现状,计算机基础教育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随着社会进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我们应把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推广到教育教学中,提高外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二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计算机技术运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借助计算机网络,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单靠计算机课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积极配合,发挥整体合力。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为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使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网络,我们要鼓励教师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师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教师主导,利用网络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结合外语专业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任课教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创造一定计算机应用环境和氛围。如外语视听说课程教师可制作网络课件,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则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搜集相关的优秀外文作品,运用相关的软件辅助阅读、理解和书写阅读报告。   (2)网上互动,教师通过网络提前布置课堂主题,并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独立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随时解答问题,随时检查监督完成任务情况,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3)上网学习,开拓视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外文搜索引擎和世界各国知名网址,鼓励学生在网上了解国外时政要闻及经济发展动态,国内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信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在网上浏览外文信息、查阅参考资料或访问外文学习网站的习惯。   (4)正确引导,网络实践。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正规交友网站,利用网络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网络的真实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异国文化氛围,提高语言学习动力。网络资源运用,是传统外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这种综合实践方式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了多维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及创新能力。   2.利用计算机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1)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鼓励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搜集各个知识点的视频资料来录制课程。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采用图片、声音、动画、投影等多种辅助手段,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学习兴趣会与日俱增,学习效果更佳。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专业教师的信息获取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教学与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依据专业特点,创新计算机实践教学。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根据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倡精心设计实践训练项目,针对不同专业语言制作日文、韩文、俄文等语种的键盘贴膜,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既提高打字的速度又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用PowerPoint制作汇报演示文稿”教学环节中,结合外语泛读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俄罗斯风情”“日本和服文化”“美容在韩国”等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制作过程中,首先适时地为学生讲解声音图像的插入、超链接、动画设置等关键步骤。其次在学生中建立若干个小组,可以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素材,按照要求,自己设计完成主题作品。最后作品完成邀请专业教师与计算机教师一起对学生的制作内容及计算机制作水平做点评。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转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需求、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   (1)关注社会需求,重视教材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创新性”,而教学内容正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内容重在教材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编写应在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一定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教材是相对静态、相对稳定的,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教材教学时,要紧跟时展的需求,不断扩充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p#分页标题#e#   (2)关注学生的需求,补充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外语专业学生对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学习兴趣浓厚,其中包括:图像的简单处理、音频视频文件的格式转化及拼接、网页制作、网络应用等。我们要与时俱进,增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又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结束语   外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既依托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在其他课程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应用综合锻炼,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及利用网络进行外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加强外语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中的计算机应用,实现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延伸和递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水平是增强外语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外语专业范文6

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教育师资问题也日益明显。这里指出的教育师资的“专门化”问题,会直接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对教师的通识底蕴的提高上有着更高的要求。第三,学校各专业之间缺乏统筹协调。这一状况也是影响通识课程设置和教育师资统筹管理的实际问题。因而,能否在根本上打破专业壁垒切实开展通识教育、彰显通识理念、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提出的艰巨使命。最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这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然需求。因为,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的着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

二、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特殊性

新时期外语专业教育已经有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教学情况。为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新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有通识理念指导下的综合素养。因而,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实际上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了。因而,国家对通识教育的倡导,正是新时期历史情形下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建设谋发展的新理路。

三、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出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在本质上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通识教育是要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那么怎样把这种不同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呢?看来,这不是1加1等于2的简单累加。而是要寻求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并结合每个学校和专业的实际将通识教育这一现代化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在专业教育的始终。深化通识教育首先要有学校教学理念上的根本革新,将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次,如以上课程模块的设置上体现的专业之间的融通是深化通识教育的保障;再次,更深层次上必然要求新设课程模块的教育师资要有深厚的通识底蕴;最后,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为通识教育之下的学生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那么,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必须走深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依托学校的整体环境,善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然后,在专业资源上合理整合,在师资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上融会通识教育的理念,重在培养广识博雅,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社会和自身,以及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

外语专业范文7

为改变当前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除去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特点,针对性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1.1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理念由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综合发展而来,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建筑学专业外语中采用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自主学习转变,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在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跳出教材和参考书的限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广泛选取与书本上知识要点相关的专业信息,并且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形成众多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师等。学生除课堂中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外,应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大量相关外文资料的研读、翻译和理解,最终撰写英语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如学生可选取生态建筑的主题,通过研读国内外知名生态建筑书籍、生态建筑案例,形成生态建筑含义、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报告,并用全英文的表达方式向所有的同学进行展示和讲演。通过设置研究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们自主选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致;还能让学生们在广泛的外文资料阅读中培养外文论文阅读能力,并通过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成果,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不同主题的交流讲解,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构架了“2+1”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大二年级作为大学英语以及建筑学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阶段,大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技能训练课。“2+1”新框架为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

1.2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虽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复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英语,形成英语语感。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体验。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物质语言环境,泛读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外文资料,提高书面阅读能力;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人文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的英语讲解视频或参加本专业的外语讲座,扩大专业词汇量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能力;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与教师同学用英语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②在情景中体验。建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协作创设相关的英语情景,如交流介绍彼此喜欢的建筑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互相点评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拟买房情景等,一方面让学生们多种途径的展示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富有趣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运用技能。

1.3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教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学习情境,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动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例如,①图像教学:图像教学如专业视频演示、课程设计作业的英语表达、案例讲解、读图识图等更为直观生动,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思维,降低记忆难度;又有利于加强趣味性以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网络现场教学:依托家庭电脑和宽带网络等较为优越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实地现场教学”方式的强有力的补充。③网络课外实践:由于目前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任务紧张等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课后辅导,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互动活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吸收和巩固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E-mail、校内BBS论坛、微信等便捷的网络通信平台,对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活动;学生也可随时随地的通过即时通话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及时答疑解惑。

1.4综合评价方法

成绩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成绩评价方法应摒弃传统的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专业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因此,在新的成绩评价模式中将平时课堂学习评比、平时检测、网络学习情况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培养他们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方法上可采用日常观察、评价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并且制作Excel考核电子表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内含已定的计算加权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和期末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预测。这样帮助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鞭策和预警的作用。

2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外语专业范文8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一般都非常长,作为普通本科生而言,他们从初中开始学习外语,到学习桥梁工程专业外语的大四时,他们最少有九年的外语学习经历,有些从小学开始接触外语的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更长,但是中国学生的外语从听、说和写三个角度来看可能还不如美国本土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不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在教和学上方法不得当。在讲授桥梁工程专业外语时我觉得图形教学法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图形教学可分为总体图形教学和局部图形教学两种,桥梁中常见的梁桥,在介绍梁桥的时候,可以用来讲述梁桥主要构件对应的专业外语,包括主梁(Girder)、桥墩(Pier)、桥台(Abutment)及基础(Founda-tion),这即是一种总体图形教学法,即对桥梁的总体进行介绍,是以大部件为主体的学习,不对局部构件进行深入的介绍,总体图形教学法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桥梁的主要构成,非常容易掌握,激起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二、局部图形教学

关注的是桥台这个构件的构造,也即是这里所说的局部图形教学。在讲授时给出桥台的构造图,并且每个部分都用英语标出,学生不仅从图2学到了桥台的基本构造,还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每个部件的名称,这种图形教学法具备清楚、简洁和明了的优点,学生也很容易记住,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对专业课起到了复习作用。

三、分类教学

桥梁结构复杂,种类繁多,记忆的词汇量也极大,我们可以采用分类的方式去进行记忆。譬如说,按照结构可将桥梁分为:梁桥(Girderbridge)、拱桥(Archbridge)、斜拉桥(Cable-stayedbridge)、悬索桥(Suspen-sionbridge);按照材料分可将桥梁分为:木(Wood)、石(Stone)、钢(Steel)、混凝土(Concrete)、复合材料(Com-posite)等类型的桥梁。实例中是按照结构和材料来分类学习桥梁工程专业词汇,在桥梁工程专业外语中,各种分类太多,这将增加了专业词汇量,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只要掌握得法,勤加训练,这些难度就会被克服,并且能够极大的增加自己的专业外语词汇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这些分类,对比记忆对应的专业词汇。

四、类比教学

桥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形式则造出的桥梁不同,比如,对于混凝土这种材料,桥梁里边用法各不相同,常见的有:混凝土(Con-crete)、普通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Pre-stressedreinforcedconcrete)及钢管混凝土(Steeltubefilledwithconcrete),其中,“Concrete”仅指素混凝土,“Reinforcedconcrete”则指混凝土中配有普通钢筋“,Pre-stressedreinforcedconcrete”是表示混凝土中配有普通钢筋的同时还布置有预应力钢束,“Steeltubefilledwithconcrete”是指在钢管中灌入素混凝土而形成的钢管混凝土。通过这种对比讲解和学习,能够区分类似专业词汇的同时更深入的掌握专业知识。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很容易引起歧义,通过这种深入的类比教学,可以极大限度的减少歧义的产生。

五、替换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语句表达相同的意思,在英语中也是一样,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词却可以表达相同的含义,为了更好的学习专业英语,学生最好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也即是本文所说的替换法,比如说动词替换,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座桥是用石头建造的。

六、综合教学

每个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譬如,综合图形教学、分类教学和类比教学。这种综合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方法,阅读起来一目了然,记忆起来也非常方便。在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推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从总体上来说,学习应该是个灵活和充满乐趣的过程,特别是专业外语,即使是美国人也很难遇到专业外语的语言交流环境,学习起来更是枯燥无谓,为了更好的学习专业外语,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兴趣,否则很难学好这门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直接使用英文版的教材,但第一遍阅读是相当费时间的,很多本科生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做极其枯燥的事情。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