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相关范例

外语相关

外语相关范文1

关键词:海外工程项目;设备采购;设备运输;现场管理

0引言

孟加拉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是一项大型的EPC总承包项目,位于达卡市郊区,工程范围包括提升泵站、输水管线、污水处理厂等,设计规模为50万吨/天,合同要求设计工期12个月,建设周期36个月。该项目由我国贷款资助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实施。本工程一个要点就是海外设备的采购、运输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施工单位认真谋划和实施设备采购、运输。以下介绍该项目海外设备采购、运输的要点。

1海外工程项目设备采购要点

1.1设备采购计划的形成

在海外工程完成招投标签约后,就应着手对设备采购进行合理的考量。必须对总承包合同条款及项目所在地的基本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比如合同中约定的设备标准、项目所在国的政治、文化、风俗、法律等相关信息,同时要对当地的建筑工程规范、法律、税务等进行深入解读。在设备采购方面,需要对工程合同中关于设备的条款进行研究,首先对当地的施工设备租赁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在综合考虑海外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这三大目标后,对项目的设备采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最终制定详细的设备采购清单和设备采购计划。在设备采购计划中,要对国内采购、工程所在地采购和第三国采购的设备进行具体的划分,制定相应的设备采购计划。设备采购计划应首先满足海外工程项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应适当的考虑富余量。很多海外工程国家的租赁市场不发达,市场较小且存在垄断,导致设备的租用价格较高,对于项目周期较长的海外工程项目,长期的租用显然是不划算的。如在孟加拉国租用一台ZL50的装载机,其1年的租赁费用足够在国内购买一台同样型号的设备。采购的设备尽量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也就是说采购的设备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相同厂家的产品,这样对于厂家提供维护、使用等方面的服务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工程的正常实施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工程车辆如果需要在国内进行订购,一定要明确方向盘的位置在工程所在地是否允许,一般来说,英联邦国家是右驾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就需要对车体进行对应的改造,满足工程所在地要求。

1.2设备的采购

目前,在海外工程设备采购实践中,主要的国产设备用于运输、土石方和混凝土施工、路面路基设备、桥梁施工设备、永久机电设备等方面。非国产的设备主要有大型挖掘机、摊铺设备等因当地的施工规范必须使用的机械设备,而国产设备是占主要份额的。(1)招标。在综合考虑海外施工现场的情况后,形成设备采购计划,然后采用公开招标或者邀请招标的形式实施设备采购。在海外工程设备采购招标文件中,除了要说明重要商务条款和设备规格参数外,还需要特别指出交货的国家、地点、交货日期等信息,同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设备需要在文件中有详细说明,包括约定设备使用的配件和耗材等情况,要求投标单位承诺所供设备的质量符合海外工程的需求。在海外施工企业进行设备公开招标时,应在招标文件中注明,设备供货厂家需具备海外设备销售业绩,有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人才储备。重要的设备需要综合考量设备型号的稳定性、后期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单纯为了节约成本,而使用价格较低的产品。(2)设备采购的实施。对于需要进行现场安装调试的大型设备,一定要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能力和条款进行重点考量,要求供应商在海外施工现场配备较强的技术力量提供大型设备的售后技术服务。订购设备一定要求供应商提供工期内设备正常使用所需要的易损件、常用件建议清单,在进行设备采购和使用计划中,一定要注意海外施工场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于设备的磨损。比如在孟加拉国施工,气候干燥,风沙大,当地劳工操作技能不高,空气滤芯、轮胎、离合器、变速箱、底盘等损坏会比较严重。因此,设备的相应的配件和耗材一定要求供应商备足。一旦配件缺货很可能需要空运,一方面可能会耽误工程进度,同样也会大大增加项目的投入成本。

2海外工程项目设备运输要点

在设备采购完成后,如何将设备运送到孟加拉国工地现场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设备运输工作的关键在于进度和成本的控制,如何实现成本与进度的最优化是决定设备运输成败的关键要素,下面就对本项目的运输方案进行分析。运送到孟加拉国的设备可以选择海运和空运,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显而易见。孟加拉达卡机场内的货运机具资源有限,且仓储堆放条件简陋。非特殊物资均散落堆放在露天位置,大多通过人力自查、自取。因此,丢失、遗漏、破损情况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本项目在运输方式上选择海运,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基础上,也可以节约项目成本。

2.1国内港口报关与海运方式的选择

中国港口到孟加拉国的运输一般采用散装海船的方式进行,这就面临着散装货船运输单价较高的问题。项目部为了节约项目成本,对本项目使用设备的特性、生产厂家与生产进度以及现场工期要求等多种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选择了较为合理的集货运输的方式进行,在集货物品、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都统筹考虑了项目的要求。通过以上的优化,在节约项目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项目设备运输效率,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本项目属于援外项目,根据商务部的要求,所有货物都要在集港前商检。一般集装箱货物必须在发船的前四五天进港,在码头尽快完成装箱。散装船货物必须在发船前一周集结到货场。发运前做好货物的唛头、装箱单(体积、总量、数量)、包装(如果用实木的木箱一定要经过熏蒸或者用免熏木箱)及货品的防腐处理等。

2.2国外港口清关

在项目地孟加拉国吉大港是国外设备进口的唯一渠道,因此同时进行申报的项目非常多,快速的清关对于项目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尽量选择与当地海关部门有合作的海运公司,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清关速度。然后,应根据孟加拉国的要求,全面准备清关所需材料,以本工程设备运输为例,需要准备发票、装箱单、海运提单、产地证书、保险单等清关文件。这些海外工程公司应尽快交给收货方,以便货物能及早出关运送的工程所在地。

2.3国外内陆运输方式的选择

在设备完成清关后,就需要在孟加拉国进行内陆运输,以使得设备可以及时到达项目所在地。孟加拉国的内陆运输一般采用货运车运送,其国内大多数的路面为双向车道,道路较窄且不平,运输时速一般只能达到30km/h。可以说,孟加拉国国内的运输条件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本项目选择孟加拉的运输司机进行设备的运输,保证设备运输过程的安全。

3海外工程项目设备现场管理要点

在设备采购与运输完成后,设备运抵现场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以此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完好率,对于设备的现场管理应做到以下4点。

3.1设备到场接收

在设备运抵施工现场后,应派专人对设备进行验收,首先核对设备的数量、型号等是否与采购合同一致,然后详细查验设备有无配件丢失的情况。设备检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供货商联系,商讨配件补发和索赔事宜。保存完整的设备技术资料。目前,很多海外国家的设备信息的可用性较差,又不能及时和国内联系。因此在设备进场查验完成后,应及时对设备台账进行整理,对不同的设备进行编号,在明显的位置喷涂编号以便于管理。将在施工场地内的设备相关信息进行收整,使得设备的配件使用、使用说明书、海关文件等相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便于工程运行过程中的使用。设备的技术资料应有专人进行管理归档,做好设备目录以备工程进行中的使用。

3.2设备的使用管理

在进行现场大型设备管理过程中,应选择国内人员进行管理。对于设备数量较多且操作简便的设备可以在当地雇佣员工进行操作管理,但是外籍劳工一定要用项目部进行统一管理。比如项目上进行运输工作的司机绝大部分都是在当地招聘,对于海外招聘的员工,应有专人进行管理,在工作中发现有偷油的情况。因为项目所在国石油资源匮乏,运输线路又较长,这会造成对外籍员工的监控困难。对此能够采取的具体措施有:首先必须将油箱盖加锁,把油箱底和柴油滤清器放油螺塞处的六方螺母都“搓圆”。同时可以结合检查管理工作来控制偷油的发生。依据每日的运输里程加油,使用标尺记录油箱的油量,在当日工作结束后进行检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事项的发生。

3.3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设备一定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护和保养。对于外籍员工也要加强控制,对外籍员工进行保养的设备,一定要有中方员工的督促和检查,落实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海外工程项目也可以依据当地的条件建立小型维修车间,在车间内配备小型维修工具等设备,能够对于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简易维修和基本的调整,这样对于保证工程效率和节约施工成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设备配件的供给和储存

海外施工现场要建立配件库,用来保管运送到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的配件,设备配件应分类分型号在货架上整齐码放,需要有明显的设备编号标识,不能随意存放,这样对于使用时的寻找会造成困难。如果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再从国内准备配件运输,会损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配件管理人员应制定详细的配件使用计划,定期对使用量较大的配件进行采购补充,这样才能保证海外工程的正常实施。必须提前做好配件计划,预留出最少2个月左右的时间,以备供货准备,设备型号、厂家和配件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标注。

4结束语

我国的施工企业目前加快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海外工程使用的设备采购方面的管理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海外工程公司要在充分了解当地法规和建筑市场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购和运输方案,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加强设备的现场管理,使得海外工程项目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旭发.海外工程项目设备采购、运输与现场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8):80-81.

[2]辛修明.关于海外施工设备采购及管理情况报告[J].建筑机械设备技术与管理,2009(8):67-68.

[3]宋金刚.海外工程项目设备物资采购管理模式[J].建筑机械设备技术与管理,2015(6):36-38.

外语相关范文2

哈佛大学著名竞争力理论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即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四大要素密切相关。同时,还需要考虑机会和政府这两个重要因素的动态组合。

(一)生产要素:波特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构成。中国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拥有大量熟练、廉价劳动力;高校众多,科研机构林立,具有一定的科研设备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产品创新与升级换代提供了大量高级人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创新能力仍旧略为欠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产品在塑造海外形象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强调管理创新、能力创新和机制创新。大量的国内投资集中于出口,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了中国产品出口产业集群,资本资源丰富。同时,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交通、邮电、水电、绿化、环保、教育、商业服务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基础设施完善。

(二)需求条件:自古以来,中国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的年出口额于2009年首次赶超德国,跃居全球首位,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至2012年,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中国出口仍达到20498.3亿美元,同比增长7.9%,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笔者统计了自2003年至2012年中国的出口额,可以看出中国产品凭借其优良的海外形象,出口额呈显著上升趋势,可以预见中国产品在未来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2012年世界500强中有35家中国企业上榜,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海尔作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在经历了名牌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后,目前采用全球品牌发展战略,已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1个工业园,在全球建立了61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其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中国具有三大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即德国、美国、英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品的优势集中于物美价廉、简洁耐用,其自主创新、品牌价值、技术含量要远远落后。

(四)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的体现离不开国内的强势产业的支持。中国《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指出:中国产品在海外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超过半数的海外消费者可接受中国品牌。电脑和IT产业、家电、零售商、服饰、游戏机是中国品牌接受度最高的五大品类。这五大在海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会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的保持和提升离不开软件、制造业、零部件等行业的大力支持。

(五)机会和政府:机会作为四大要素之外的可变要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2008年的金融风暴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低潮期。中国产品在经济危机期间,其低价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品质优良、服务完善的市场形象,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保持着海外需求量大、需求稳定的优势,为世界各国人民平稳渡过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作为四大要素之外不可忽视的要素,也影响着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的形成。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这一政策的提出对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的提升创新思考

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激烈的海外竞争中逐渐占据主流。然而90%的中国制造都采用他国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在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提升中,文化内涵提升是基础,品牌价值提升是支撑,形象标识提升是表象。

(一)融入中国元素,挖掘中国产品文化内涵: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往往只能从生硬的“Made inChina”中获知其来自中国,其功能、结构、形态、材质、设计与其他国家产品毫无区别,缺乏识别性。为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文化内涵是基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在中国产品海外形象中融入中国元素,深入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来实现。一直以来古老的东方文明在海外民众的印象中是幸福和神秘的,备受海外消费者所推崇。通过在产品设计、产品造型、产品标识、产品推广中加入典型的中国元素,如在家电的外观中加入传统的龙凤、祥云、福等寓意美好的图案,赋予其深厚的中国韵味,在海外市场上刮起中国风。同时还注重适当的迎合海外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既保持了民族个性,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增加了文化创造的附加值。

(二)打造优质品牌,提炼海外品牌核心价值: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上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末端,属于中低端产品,大多凭借低价竞争吸引海外消费者,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为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品牌价值是支撑。一方面积极打造优势品牌。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成长能力强、品牌形象优、自主创新能力高的品牌,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优质品牌。另一方面,提炼海外品牌核心价值。加强品牌的专业化水平,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局限与廉价的劳动力和规模生产的优势,还取决于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的创新性、生产的持续性、顾客的忠诚性等;加强品牌的科技化水平,积极创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专利等构建知识技术壁垒,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

(三)塑造形象标识,完善产品形象识别系统: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上以“中国制造”为主,呈现出低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的特点。为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形象标识是表象。通过一系列同一化、整体化、全方位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的运用,反复植入,给海外消费者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在理念识别方面,立足于中国文化,明确中国产品的理念和企业精神,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行为识别方面,强化内部整合和外部营销推广;在视觉识别方面,采用统一的标志、名称、颜色、图案等,丰富简单的“Made in China”,使得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形成良好的印象。同时由于国家形象对中国产品海外形象具有重要影响,树立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是关键,培养中国产品的集体精神,强化中国形象的存在价值,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产品的核心精神整体传达给海外消费者。

结语

外语相关范文3

【关键词】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高校的教育培训项目在当今世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洲”理念的提出,已经成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我国高校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利用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教育规划纲要和学校自身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将教育援外工作纳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在实现教育援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现有中长期的如援外硕士博士学历学位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商务部利用对外援助资金,委托有关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由商务部,财政部和所在高校制定,财政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对资助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展开绩效评价。

一、援外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未形成系统的体系

对于中长期学历学位教育项目资助费用,财政部商务部印发《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资助费用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2008)2号文件印发了《举办援外培训班费用开支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高校内部印发援外学历学位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学历学位项目包干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党政工作要点中也对短期援外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由于每个高校的情况不一样,援外教育培训项目内容的不同,资金管理办法未形成系统的体系,造成了高校的国际交流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职能执行不方便,需要财务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政策标准,执行要求。

(二)实际资金支出多样化和监管难

由财政部文件财行(2008)2号得知,援外培训班实行预算包干和实报实销相结合,或招标定价的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实行了预算包干办法,实行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一、学院制定的《援外硕士学历学位项目包干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中指出拨付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商务部给承办范围的学员教学类费用,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论文指导课酬、教材资料、实践实习、英文授课,研究生培养以及学员相关管理支出和劳务支出的费用。如课酬标准为250元/标准课时,新开课的课酬标准为350元/课时。教材资料费为1000元/门课程。以及实践实习的支出主要包括的内容,和专家费支出的标准为1000元/天/人。指导教师课酬标准为300元/天,等等。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在实际报销中,很多情况没有完全参照相关的依据和标准,规定中规定了论文指导课时为70课时/生,却未有给出论文指导课的课酬,会造成财务人无依据核实所发放的课时补助。二、组织学生实习参观,通常采用旅行社公开招标的方式,事先给出了实习的地点和内容,规定了住宿标准和餐费标准,但在实际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人数、实习内容及时间会有调整,使财务人员在审核时有一定难度,对于实习和参观变更的内容的价格无审核依据,因此每次审核时为了保证中标执行的合理合规,财务人员经常会和经办人员多次核对,所以有时会出现报销进度较慢的情况。三,短期培训班学生生活费发放还存在现金支付的情况。短期班学生的学习周期位20-30天,银行无法及时办理各外籍学员的银行卡,出现了经办人员预支现金的情况,并由各学员在发放单上签名后经办人员发放给各学员,这使得工作人员持有较多的现金现象。四、学校给各外籍学员买了保险,但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如发生感染疾病等需要支付医疗费补贴时还是由学校垫付,由于短期培训班的学生银行卡及赔付金额等原因、所购买的保险存在没获得赔付的状况等等。

(三)财务人员缺乏认知和国际交流能力

由于高校援外学历学位教育和短期培训的项目于近几年才展开,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做过专业的培训讲解,管理制度不系统,多而杂,使得高校财务人员对援外学历学位教育和短期培训项目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因此对于发生的经费,和相关的管理核算标准并不清楚,给报销和课酬等发放增加了难度。其次,因为援外学历学位教育和短期培训是以英文为主,大多数学员都是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因此项目报销中很多会涉及外文资料,有的时候,留学生会自己来财务处报销自己的研究生费用等,财务人员在国际交流能力上的缺乏,给经费管理带来了困难。

(四)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

由于对外援助项目缺乏经验和缺乏财务专业人员的参与,使得预算编制只着重于按人头比例和基础项目进行预算分类,与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出入,执行预算的能力不强。在项目结束后的绩效评价这一块不是很注重财务这一方面。在自我总结评价报告中只囊括了与教学等相关的情况,却没有提到资金使用等情况。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报告中有关资金到位情况,实际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资金实际开支情况,财务监控情况和最后的项目绩效情况,是由财务部门协助有关部门填写的,财务人员有可能缺乏对该项目的了解和认知,并且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外部的绩效评价。

二、提升援外项目资金管理水平的方法和建议

(一)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

以商务部,财政部的文件为基础,以学校和学院,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经验,制定一套系统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内容详细,可以为实际项目资金管理提供依据。

(二)规范管理依据,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援外学历学位教育和短期培训项目中发生的大额资金和突发情况,制定系统的管理规定,依据新的系统的管理规定,对发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0,2018(CumulativetyNO.711)2018年第10期中旬刊(总第711期)的经费支出等加强监管,如需要招标的项目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招标,对于留学生没有银行卡,造成工作人员手中有大量现金和借款的情况,可以通过现如今科技支付手段,实行分配发放等,尽可能缓解借款时间长,不能及时清账的问题。对于用车实习的真实性,需要加强监管,可以规定,发生用车,需要用车人员签字确认,用以保证业务的真实性。

(三)提升财务人员的认知和国际交流能力

专门组织培训,普及财务人员对援外学位学历教育和短期援外培训项目的认识,可以邀请国际处的老师们一起交流,进行业务学习,并且可以给国际处的工作人员普及财务知识,双方互相学习,互补长短。对财务处的工作人员进行语言和国际交流能力培训掌握基本的交流方式,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四)制定有效的预算,提高执行力,加强审计方面的外部评价

相关部门在制定预算的时候,应结合本校和相类似情况高校的经费使用情况,在财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制定预算,并且以预算为大体的指导方向,使用资金,确保预算的执行力。在项目完结后的绩效评价,首先需要会计人员了解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意义,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核实。及时引进外部主体的绩效评价,特别是审计视角下的评价,以监督促进援外项目经费使用的效益发挥。

三、总结

援外教育培训项目是对外援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受援国的人力资源质量,提高他们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有利于我国和受援国进行文化交流,加深友谊,这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面对援外教育培训项目,高校要拓宽管理思路,建立系统的制度,加强相关人员的认识和合作,加强审计监督,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蒋小鹏.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究.甘肃科技[J].2017(33)03.

[2]祝蕾,胡宇,张慧波.高职院校援外项目的现实困境和行动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5(06).

[3]许俊卿,国亚萍,麦志伟.关于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的思考.高教探索[J].2016(12).

[4]张钰.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J].2017(12).

外语相关范文4

学生海外学习项目,根据所获学位,可分为双学位项目(中方高校和海外高校学位)及单学位项目(仅获得中方学位);根据学习时间,可分为一学年以上和一学年以下。双学位项目要求在海外学习时间较长,一般为一学年以上,单学位项目一般不超过一学年。

(一)双学位项目

双学位项目是指学生在跨国(境)高等教育机构中学习,在满足两个合作机构统一层次的学业要求之后,由两所合作机构各自独立颁发学位的活动。双学位项目又分本科双学位项目、本-硕连读双学位项目、研究生双学位项目等三大类。双学位项目费用较高,主要都由学生个人承担,一般没有名额限制,只要达到项目要求,成功参与项目的机会很大。

(二)单学位项目

单学位项目指仅获得一方学位的项目。合作项目中的学生在完成双方或多方合作机构共同制定的学习要求,达到合作一方学位授予标准之后,获得该方授予的学位。通常学生仅获得中方高校的学历、学位证书。单学位项目包括校际交流学习项目、国家公派项目和短期交流等三类。“校际交流学习项目”通常以“互免学费、互认学分”为基础,国家公派项目则可以享受政府的资金支持,短期交流项目主要是以短期进修、交流、访学为主,时间通常为一个月以内。这类项目个人承担的费用相对较低,但通常都有名额限制。南京农业大学派遣学生赴海外学习始于1981年,初期的派出人数每年在两位数以内,2000年以后,赴海外学习的学生人数增长迅速。2001~2014年,全校共向美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赴海外学习学生近2000人次,其中三个月以上的长期生为728人次,占总人数的近40%。其中,2007~2014年期间,参与国家公派项目的学生人数,包括攻读学位者、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学生为216人,占这期间赴海外学数的27.7%。

二、海外学习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能否成功参与海外学习项目取决于学校、学生、家庭三方因素,学校开发设计项目、学生个人达到项目要求、家庭提供经济支持方能保证成功参与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承担了主要的管理责任。笔者通过对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包括外事、学工、教务、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合对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并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访谈,梳理出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项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2013年秋季,对南京农业大学部分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852份,其中有效问卷1764份),以了解学生参与海外学习项目的意愿和需求。从调查数据来看,有22.4%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实施的海外学习项目没有适合自己的”;有56.3%的学生认为参与海外学习项目可承受的项目费用是5万元人民币以下,这通常仅能负担“单学位项目”的费用。目前学校实施的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对于专业、语言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费用更是学生参与项目的一大阻碍。“单学位项目”费用少,但名额非常有限;名额相对宽松的“双学位项目”,学生需支付高额的费用。因此目前学校提供的交流项目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有些海外学习项目交流的学校层次不高,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

(二)项目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有约38%的学生认为“学校公布项目信息渠道少或内容简单,不够吸引人”,有49.9%的学生对“海外学习项目的学分转换政策、学籍管理办法、参与项目对评奖评优的影响等相关政策不了解”。这表明项目的传播渠道与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不能良好对接,项目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有待改进。目前的项目宣传手段中,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平台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和学分认定制度不够完善

课程与学分互换互认是实现学生海外学习项目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对海外学习学生的学分和成绩认证做了具体规定,但中外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学制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其课程名称、教学时数及所得学分数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在海外高校所学课程与中方高校培养方案上的课程不一定能一一对应,学生返校转换学分时,哪些课程可直接转换,哪些课程需补修,基本上都是由学院教务秘书根据经验来把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不了解,盲目选择国外高校课程,导致回国后无法顺利转换学分,不得不延期毕业,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压力,甚至影响了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和发展。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

海外学习项目管理涉及学校多个职能部门。项目的开发和设计、项目信息的、学生的选拔、学生派出手续的办理以及与外方高校的联络由外事部门负责;学生的学分转换、课程匹配由教务处或研究生院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评奖评优由学工处或研究生工作部及相关学院负责;收费、校园卡办理等由计财处负责。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学校还没有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出现了各部门间沟通不充分、信息不对等、分工不明确、办事制度不规范等现象。在学生参与项目赴海外学习过程中,学校对其思想状况的关注和了解基本处于“真空”,学院、学工部门认为学生已赴海外学习,从地域上脱离了其管辖的范围,放松了对其管理的意识;外事部门往往更注重项目本身的管理,忽略了学生个人的管理,从而出现了部分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放任学业不管,转而干起了“海外代购”等与学业无关的事,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及派出学校的声誉,违背了海外学习的初衷。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导致各部门的管理责任不明确,从而出现管理上的漏洞。

三、改进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学生赴海外学习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海外学习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一直都是相关管理部门思考和探索的重点。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高校要结合本校校情,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拓展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丰富项目种类并扩大数量

调查数据显示:有56.7%的学生希望在校就读期间出国留学。这说明学生赴海外学习的意向比较高,因此学校应积极通过加强国际交流的实质性合作来发展更多的海外学习项目,通过与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联合培养、互派学生、合作科研、短期访学、调研实习以及参加暑期课程等多种项目,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设计项目时,应充分调研学生的需求和院系的合作意愿,既要考虑项目招生专业的覆盖范围,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降低项目费用,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保证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各院系在校际合作交流协议框架内独立组织并实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实践证明,院系开拓的学生交流项目有更好的针对性。

(二)加大项目宣传力度,打通信息传播渠道

项目启动阶段,信息的有效传递至关重要。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对于项目信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加强项目的宣传工作。传统的宣传方式,如项目手册、海报、横幅、展板、宣传单页、校内电子屏、学校主页、项目说明会和经验交流会等仍然很有必要,并且要加强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建设,完善“出国超市”和“留学菜单”信息分类检索功能,以便学生迅速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更多新兴的网络宣传手段也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人人网、校园BBS以及QQ群等学生活跃的网站和网络媒介及时推送项目信息,对海外学习项目进行实时宣传报道,扩大项目影响力。学院、学工部门与学生接触多、联系紧密,因此,应发挥学院、学工部门在项目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实现项目传播渠道和学生信息接收渠道的有效对接。总之,只有充分利用和完善各类宣传平台,加强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国际化意识,明确参与海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参加海外学习项目的积极性。

(三)完善学分认证制度,实现课程无缝衔接

学校应根据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综合考虑国内外高校课程设置的差异,科学地完善学分认证制度,认真听取一线教务老师的意见,提高学分互换互认的可操作性。为避免出现学生盲目选课的问题,建议教务部门派专人负责去海外学习的学生的教务管理工作,协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办理学生学分转换和课程对接。目前学生管理已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学生的学籍管理,包括选课、考试、成绩管理以及毕业、学位资格审核都是通过教务系统操作的,但教务管理系统中并没有海外学习学生这一特殊模块,因此在涉及这部分学生的教务管理只能通过后台修改的方式进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人工修改方式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议在教务系统中增加海外学习学生的模块,方便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

(四)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完善管理机制

外语相关范文5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效益;钻井技术

海外项目在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针和率先“走出去”发展战略,1995年,公司4566钻井队开始了国际合作之路,主要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EPC钻井服务,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五国、中东在伊朗、埃及、沙特等四国(10个子公司、1个分公司和1个合资公司)。海外项目实施“领导包区域、专家包项目、科室包井队”管理,实现“一国一策、一区一策、一司一策。”依靠严密的监督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使海外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平稳运行。

1拓市场,体系运行居上

HSE体系在公司各项目有效运行、海外各项目分别执行中东、中亚法律法规及配合当地政府的各项检查等方面,各项目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各项目经理、总监及部门负责人,对HSE有着深刻的理解,职责清楚、工作主动、配合默契、效果明显。安全经验分享活动在各层级普遍开展,HSE教育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各级HSE审核、各类安全检查成为常态。哈萨克斯坦项目全面开展“红、黄、绿”单位评比奖励活动,充分调动了各单位按照HSE体系运行的自觉性。20年的中哈油气合作,钻井勘探为当地经济发展,环境改善,HSE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当地政府及油田甲方的支持和尊重。树立了西部钻井人良好安全管理典范。按照“理念目标和顶层设计统一化、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差异化”的思路,公司建立QHSE管理体系文件,达到“三个规范”和“一个提高”,即规范QHSE管理,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公司QHSE整体管理水平,按照“简洁、实用、可行”的原则,建立一套符合公司特色的QHSE管理体系,锻炼和培养体系管理人员。在体系建立实施基础上,引入杜邦安全文化理念,结合集团公司统一要求开展“七无”HSE示范队站建设,并且实施过程跟踪和动态管理。通过示范队建设,把中国石油传统有效的“三标”管理和满足当地政府的严格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HSE业绩,赢得了当地政府执法部门的好评,得到中哈、中东员工的一致认可,实现了“体系、理念和方法”三位一体的融合。把传统安全管理体系模式与现代HSE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特别重视HSE奖励激励机制的运行,即便是在近年来油价持续低迷,各项费用压缩的情况下,HSE奖励依然继续保持[1]。

2强管理,安全效果显著

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现场重在落实。由上到下的有项目经理、平台经理、带班队长、职能部门、岗位操作人员等,通过公司运行HSE管理体系,开展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和分级治理,保障安全生产费用有效实施和安全责任落实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20年没有发生集团公司规定的一般B级以上的各类事故,安全生产业绩显著;大力引进新工具、新工艺,科技攻关推动提速提效。阿克套项目在热得拜油田Z4966井施工中,优选个性化三角齿PDC钻头和采用最大水马力水力模式钻进,以11.08天完成2430米钻井进尺,创造热迪拜区块直井钻井周期最短纪录,并成功解决了该区块1100至1400米井段高塑性致密泥岩的难题,同比提速达到40%。管理立足于市场化、国际化、一体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巩固已有海外业务经营管理格局,持续完善海外业务管理机制,培育整体协同竞争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2]。通过统一品牌管理,目视化管理开始,员工的安全安全帽标示,中东项目新员工是绿色安全帽、操作工是红色安全帽、管理层是白色安全帽来区别;统一考核:海外项目部钻井队全部实施单队单井考核,提高个人,班组、井队效益。破旧立新,搭建海外业务管理机制“四梁八柱”。公司成立国际事业部(国际工程公司)两个牌子一套人马,重组后由“职能化”到“管理+服务管理”的调整,初步完成了“统一协调、分片承包”的海外业务“四靠前”管理机制调整。这一举措改变了按照市场、经营、安全、技术、合同条法等职能“条状”划分管理模式,转为“稳中亚、拓中东”市场化模式,将统筹组织和协调职能落实到区域层面,有助于规范海外市场秩序,进一步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2]。乌国项目部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困境,树立“市场是生命线”和“市场是铁饭碗”的意识,不等不靠,全力以赴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探索市场开发模式。

3订制度,安全科学管理

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极其重要。一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细化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一岗一清单”,并坚持层层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严格落实QHSE工作考核办法,加大安全生产过程管理考核,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二是进一步强化落实部门第一责任人责任,积极践行“七个在前”,在安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要在岗在位、盯守现场,强化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三是修订完善安全履职能力考核和评价标准,持续开展干部员工安全履职能力评估,全面开展全员安全生产记分考核,推进各级员工履职到位,强化有感领导责任、直线责任、属地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3]。同时,强化了“管生产必须同时管安全”原则的落实,哈国各项目有效杜绝了现场违章现象,安全生产效果十分显著。

4重督查,错误观念破除

抓好安全督查,深入推进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事故隐患自查、自报、自改、自验的工作机制,从组织、管理、技术、操作、应急等方面强化对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如长途搬家、起下钻,下套管,固井等大型工作都需要多人、多工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班组施工,班组长管理松散,交叉工作中指挥不当,发生井喷关井不及时,动作不到位,措施不严密,衔接不紧凑,井控技术不强,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危态势,就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严格落实“岗位日查、井队周查、项目部月查、公司季查”以及各类专项检查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以查促改,积极消除安全隐患。规范现场RAA、JSA、PTW等HSE工具应用,推广成熟工具到哈国当地化队伍,通过找差距,抓落实,强化HSE管理活动的开展,有效辨识和防控现场安全风险[4]。

5抓培训,教育帮扶给力

狠抓安全监管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建设,提升安全监管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并强化基层员工的能力培训,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调整、选拔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敢抓敢管的人员充实到安全监管队伍中,提高安全监管队伍中生产、工艺、设备、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占比,并强化中方员工在现场就是HSE监督的理念,反复抓,抓反复,强化过程控制,实现风险受控,努力把公司锻造成集装备、技术、管理、文化、人才五个一流且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公司。全面加大外籍员工培训的力度和深度,首先从源头入手把好招聘关,抓好入场安全教育,抓好本土化员工的安全理念教育,把外籍员工队伍的安全环保理念提升作为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在业务技能方面组织钻井队严把使用和考核关,重点加强岗位技能操作培训,发挥导师带徒的作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等有效形式开展岗位培训,使当地员工快速成长,发挥主力军作用,并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外籍员工激励政策,在外籍员工留人用人方面出成果、见实效、出经验。

6结束语

总之,安全生产一头连着公司稳定发展大局,一头系着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能懈怠。安全生产是一项归“零”的工作,不怕千日紧,只怕一时松,必须持之以恒,永不懈怠,依靠严密的监督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公司各项安全管理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位,从制度上不断地完善,从行动上抓好落实,真正防在前、想在前、做在前,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华鑫.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变化与应对策略研究[J].世界经济,2011.

[2]张文涛.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石油工程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2008.

[3]赵士龙.关于如何提升企业安全文化的探讨[J].石化技术,2020.

外语相关范文6

关键词:海外冶金项目;项目采购;物流管理

1海外冶金项目采购与物流管理的发展背景

随着当前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带动着当前我国的资本逐步开始向海外发展,海外冶金项目也进一步增加。在海外开展冶金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所在区域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以及标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另外,这种项目往往具有非常较强的综合性,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度很大。所以在展开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采购和物流管理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2海外冶金项目管理模式概述

2.1采购管理模式

与海外引进相比,采购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使用总承包和分项目管理的模式来完成操作,在此过程中,项目总承包之后会分层进行各个区域的管理,整体管理职权逐步划分,并且逐步转向分层建设,这样可以形成完善的管控模式。在此过程中,总承包会向分项目之间进行过渡,让采购过程中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项目展开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分层控制,加强采购管理,对各项目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对资金具体的使用方向进行操控。不同于国内市场海外项目的跨度相对较大,生产过程中周期相对较长,在采购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加强管理,对整体建设实践的周期进行考虑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形成优化管理的模型,加强管控,使其与真实项目状况更为贴近。

2.2物流管理模式

在整个项目物流管理过程中,具有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等特点。通常而言,大型海外冶金项目的物流特点在于项目总承包商无法根据自身的力量对物流进行管理,需要与专业的服务商之间配合,专门对物流进行管理,这样才可以做到。跨国业主的物流服务商,主要包含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及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物流的成本降低,确保项目的利润最大化。海外项目在进行物流成本管控的过程中,需要项目地承包供应渠道相结合。由于原材料向施工地点运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和工程建设规模,这与是否能够达到一定比例息息相关,如果海外项目工程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规模较小,可能会产生成本过大的问题,导致物流成本对整体造价产生较大的影响。海外项目的管理和传统管理的过程中,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跨度相对较大,要想让物流管控优化实现,首先需要将距离造成的信息获取的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物流管理需要对货物运输的范围进行确认,确认此范围之后,再合理地选择采购,这样可以对物流运输的距离进行优化,防止在运输的时候产生物流、成本控制不当等问题。在海外项目地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与自身的规模相结合,合理地进行控制和区分,可以在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数据,也可以获得时效性。海外冶金向物流管理的过程中,供应商需要向承包商提供相应的设备成品和材料,将这些设备和材料送入到施工地点当中,在此过程中使用的方式在于将多种物流管理模式相结合,共同经营海外冶金项目的规划,依照项目的工程建设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物流管控措施,在控制的过程中达到最优化。

3海外冶金项目采购与物流管理方法

3.1构建项目管理体系

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项目管理体系构建出来。如果想让海外引进项目的采购和物流管理进一步落实,一定要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构架进行完善,让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在此过程中海外冶金项目部门需要与咨询公司以及项目业主之间形成完善的组织构架体系,将符合项目管理的组织构架建设起来。在此过程中,主管领导作为负责人,项目经理对各管理的部分进行统筹,进行相关岗位的设定,使他们各司其职,更好地做好相应的工作,加强质量管控采购管理。

3.2构建进度管理体系

另外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现代化管理软件的使用,有机地与企业的管理体系相融合,形成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在此过程中,可以设定相应的权重,依照采购和物流管理的结构,对各个事物进行分解,加强动画化的规矩和管理,形成完善的精度数据和曲线,积极把控项目的进度实施,控制整个项目流程。

3.3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很多。为了能够保证项目质量的标准化,加强统一性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加强统一技术规范的设定。比如说进行项目设计标准的编制,进行相应的出台规定,为海外引进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坚实的技术的质量把控,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

3.4构建成本控制体系

从采购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项目部门事先对海外冶金项目的采购成本控制表进行细化,并且对各个细节进行落实,细致到单体的设备,并且对目标价格进行设定,在此过程中严格地对成本进行控制,如果发现超出设定采购成本的项目,需要进行预警标准,确保项目设定利润能够实现。

3.5采用DDU物流管理模式

如果想要做好物流管控和采购管理,一定要全面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把控,在此过程中确保各管理目标实现,并且与海外冶金项目的物流管理和采购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采购平台和物流信息计划,对各工作进行细化,使其高效地将各个项目展开,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地分析工作计划,保证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确保项目的综合效益。

4海外冶金项目采购与物流管理策略总结

4.1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采购和物流管理的把控

严格地把控物流管理和采购的各个流程。从物流管理的实践角度而言,如果想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一定要构建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在具体实践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为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打下坚实的技术,加强信息共享,确保物流管理和采购的有效展开,保证管理过程中效率和质量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

4.2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如果要确保物流管理和采购管理的高质量,一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控制,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内容进行明确,形成相应的奖罚机制,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高效地进行物流管理和采购管理工作。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处理,最大化地让管理的工作力度提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海外冶金项目采购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分析研究常见的问题,形成完善的物流计划和采购计划,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搭建,积极把控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各个细节,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让管理水平提高,才能保证项目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兵,曹阳.浅谈集团公司海外项目物流服务集中采购[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2(6):104-105.

[2]吴铁,邢波.海外冶金项目采购与物流管理探究[J].冶金设备,2017(S1):149-153.

[3]刘海蓉.浅谈施工企业海外项目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10):43-45.

[4]李振平.日本钢铁业海外发展模式对我国钢铁行业海外战略启示[J].冶金管理,2011(10):34-39.

外语相关范文7

通过分析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师资力量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材选取等方面出发,提出教学改革意见,旨在实现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是面向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采矿工程领域中矿井设计与开拓、煤田地质与勘探、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煤方法、矿山环境保护和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技巧,了解外文文献检索、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和专业交流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并且具有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科研能力的精英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目标之一[1,2]。随着煤炭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被引入煤矿,而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及其应用能力成为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丰富学术交流和开拓视野的必备条件[3]。虽然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但这无法满足专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在经过公共英语和四六级应试培训后,进行外语学习内容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专业外语。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方面缺乏成熟教学方法,作者结合近几年采矿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对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

一、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目前,我校担任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师流动性大,且教学任务繁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造成上课积极性差,效果低。且教学轮次少,连续性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专业外语教师多为本土教师,在外语学习上存在“哑巴外语”的现象,虽然具有很强的听、写和读的能力,但口语表达能力差,存在开不了口的问题,采用双语教学难度大。

(二)学生认识不足,积极性差

我校采矿专业外语为大三开设,之前已学习了大学基础英语,很多同学将外语学习的重点放在四、六级考试,认为专业外语只要考试及格即可,学习积极性差。本专业学生在采用母语授课条件下的专业课学习存在理解困难,由于专业外语授课期间增加了外语部分,且外语听说能力欠缺,学生经常出现听不懂、看不懂、说不出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信心,造成厌学态度,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失去了教与学的积极互动,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学习气氛逐渐影响其他同学,使得整个学习氛围减弱,从而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形式单一

在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讲解提问,学生笔记回答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显得尤为被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目前很多教师已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代替了板书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注重专业外语课文的翻译讲解,或是教师翻译课文,或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自行翻译,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健全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考核仍然停留在课内考核加平时考勤的方式。课内考核主要通过对词汇、句子和短文的翻译,无法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没有形成一套听、说、读、写等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教学期间尝试过进行考试题型的改变,但明显发现学生表现出严重不适应,考试成绩下降明显。

(五)专业教材匮乏

适合采矿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的教材不多,原先使用的教材为蒋国安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就知识结构而言,该书是非常好的教学及科研参考书,但其涵盖内容过多且内容陈旧,涉及不少淘汰落后的采煤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没能体现出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知识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匹配,与专业课相关性及实用性低,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不重视专业外语学习。由于教材广度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吸收全部内容,导致学生积极性差,学习气氛低。

二、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建议

(一)加大专业外语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采矿工程专业外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国外高校的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和优秀的硕士。二是加大专业外语教师的出国进修学习,通过国家、省部和学校的留学资助,鼓励老师出国深造,提高外语表达能力和扩宽视野。三是定期组织老师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学习国内采矿工程专业外语先进的教学经验。四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可采取定期举办专业外语教学法研讨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以前的常规教学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查阅资料和讨论,最有由老师随机抽取小组进行回答问题。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2.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常用的专业词汇和短语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阅读采矿工程相关的外文文献等方式扩大阅读量和词汇量。3.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正式学习课堂内容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并在课堂内添加一部分课外专业内容和词汇,增加学生的学习广度。4.另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资源,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例如,课堂上通过一些煤矿开采方面的外语视频,让学生逐步意识到专业外语的重要作用,可以将专业外语教学从课堂上延伸至课堂之外,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相关知识融入到课件中,在必要的时候用动画形式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5.采用教师提出在煤矿生产中的虚拟情景,让学生进行专业外语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可采用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以卷面成绩为主,内容主要为采矿工程方面的专业词汇、句子和短文特别是学术论文摘要的英文表述等知识。平时成绩分为平时到勤率、平时作业、课堂翻译和课堂提问等方面,其中平时作业成绩避免单调的卷面作业方式,采用规定题目,学生到图书馆和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的方式完成;课堂翻译可采用下课前大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挑选出未讲课本内容的1段让学生进行翻译,下课交上来,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可避免抄袭的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课堂提问除了采用常规的提问方法外,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词汇抢答及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通过这种改革的考核方式,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外语在我校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最终选用的教材是蒋国安、付玲毓主编的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该书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学习,学生认可度高。该书共包括五大部分24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HistoryofCoalMining(煤炭开采史);OriginofCoal(煤的成因);CoalExploration(煤田勘探);SurveyingandMineMaps(测量和矿图)MinePlanning(矿井设计);MineDevelopment(矿井开拓);ShaftSinkingandTunneling(井巷工程);UndergroundPressure(矿山压力);LongwallMining(长壁开采法);Room-and-PillarMining(房柱开采);MineHaulageandHoisting(矿井运输和提升);MineVentila-tion(矿井通风);MineDrainage(矿井排水);MineElectricalPower(矿井供电);MineEnvironmentProtection(煤矿环境保护);CoalMiningunderSpecialConditions(特殊条件下采煤)。涉及面广,这五大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均和学生平时所学的五门专业课程(煤田地质学、煤炭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系统工程)内容对应,学生对课堂内容熟悉,接受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注重专业词汇的整理,而不再花费巨大精力纠结于个别单词的意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建议学生自学的一些书目,例如煤炭工业出版社《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用矿业英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质学专业英语》等。

三、结束语

在了解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可通过加大专业外语师资力量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考核方式和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最终实现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吕文玉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智刚,谭冬莲,曹权,等.轨道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225-226.

外语相关范文8

一是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的数量不足,表现在能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双语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当前西安市社会对于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需求。在笔者对没有开展实施双语教学的36所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务主任的访谈中,有17人表示没有开设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没有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在问及他们未来的规划时,其中19人(占未开设学校的52.8%)表示只要双语师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将会尽快开设相关的双语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二是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素养和双语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在笔者对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的进一步问卷调查中(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双语师资的教师类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英语水平、教学年限、双语执教年限、双语学科分布、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意见和建议等情况)发现,目前担任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历偏低,教龄偏短,双语执教时间更短,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及双语教学知识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专长的外语教师,二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科教师。这就造成学科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能力素养有限,不能用英语授课或者是不能用英文完整授课;而外语专业教师因为缺乏足够的学科知识,又不能讲授学科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合格的双语师资短缺仍是制约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

二、解决途径

(一)对传统的外语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外语师范生,虽然其外语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很强,但因为其缺乏其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很难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要对传统师范外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实习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毕业后能成为有专业特长、外语良好的跨学科双语人才,能够从事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1.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传统的外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高中文科班,他们文科综合基础知识较好,但理科和其他专业知识欠缺,所以很难将外语与某一门学科尤其是数、理、化等专业结合起来从事学科双语教学工作。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外语基础又比较差,很难用英语讲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一种招生模式都不能适应新的专业培养要求,这在生源质量上就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景。因此,笔者建议,在以后的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招生时,可以考虑录取一些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使他们成为能文能理,具有能把外语和专业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2“.双学位”模式外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外语知识水平往往是“普而不专”,他们可能了解很多领域的外语知识和词汇,但由于不够专业,不能用外语进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鉴于此,笔者建议:外语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辅修另一门专业学科,比如历史、地理、生物或者化学等,或者采取双学位的方式,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成为能够从事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二)将双语教育理念渗透到相关专业教学中

在师范院校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的训练和提高,强化英语口语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要在大学英语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的英语通识教育,为三、四年级的专业英语做好铺垫。在三、四年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开设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课程,如化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双语课程,提高学生在相关专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双语教学论课程,提升他们的双语双文化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与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学的联系,为双语专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开设“双语教育”专业

开设以中小学、幼儿园双语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如开设“2+2”小学双语、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双语特色。其对象是小学教育本科生,学前教育本科生(非英语专业)。前两年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语音、听力、口语等课程,并将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运用的能力融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英语的听说训练。后两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非语言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数学等)双语教学。前两年实现语言目标的学习,后两年实现学科目标的学习,使其毕业后能顺利从事专业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注意到的是,仅有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还不足以胜任双语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还需要相应的双语教学能力为依托。因此,有必要结合师范生特有的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多种学科的幼教、小教课程特点以及幼儿园、小学见习、实习的传统作用。加强与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联系,为双语专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在观摩双语课、协助双语课、实践双语课和反思双语课的实践活动中切实深化他们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对双语教学理念的认同,增强他们的双语教学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