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鉴赏论文范例

体育鉴赏论文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1

当前高校有不少人文课程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缺乏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艺术素材,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抽象、空洞、僵化、死板,很难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造灵感,因此,建设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课程教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正在淡化、失传,民间艺术人才发生严重断层,因此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并建设成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教材加以传承发展之,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

1.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存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关这方面建设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全球热点和国家策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学论》课程负责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美术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及其教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负责教师也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其教材。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董春雷在《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论文认为: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民族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胡俊涛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但该文更进一步地指出,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该文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意义、教学方法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事实上,许多高校艺术类或人文类的教师都已经开始投入这一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来整合艺术类课程或人文类课程,掀起一股强劲的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创新之风。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从1997年起,牵头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接着又组织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硕士点,联合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获得立项后,他们便深入地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搞科研与教学,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为一条红线,把中文系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贯穿成为相互关联的学术整体。在他的带动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审美人类学课题组积极探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方案以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及其学理依据等等,自觉形成一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文课程———审美人类学,该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05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编的《审美人类学概论》作为“十一五”部级教材开始了立项建设。

2.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开展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学改革任务。然而,面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许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门别类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形成一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难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项建设研究方面,必须选择这样的思路:从壮族开始,逐个对这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并逐个形成相关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以壮族为例,具体研究内容为:整合并利用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资源———侧重于壮族神话、山歌、舞蹈、戏曲(壮剧)、乐器、服饰、工艺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在具体的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2.1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展开多种学科理论及其方法的运用。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研究理论及其方法,对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研究,但要求在严谨的调查研究———深入壮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进行相应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民间艺术鉴赏”中的“鉴赏”来展开教材建设研究,这一“鉴赏”要求从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以及从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充分揭示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尤其是审美方面)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意义。

2.2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影视、录像、摄影、多媒体等,制作相应的课件,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教案或讲义,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材内容的编撰工作。众所周知,如果一门课程的教材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效的,则说明这部教材并非从扎实的教学实践中来,而是凭主观想象得来,而适合教学实践并能够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的教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当前,我们必须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受学生喜爱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或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总之,以壮族为例,我们对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将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意义

在高科技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危机四伏———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的精神危机等等,造成人本身的许多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怀念过去,在无所适从的时候,这只能更增加精神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解决危机,人类学家们引导人们关注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那些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族群,深入到其中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寻求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展开对当代广西共计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民间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收集整理其中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经过提炼加工,形成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事实上,这是一种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因此,该课程所讲授的“民间艺术”,专指“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指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存活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所谓“原生态”,是以自然生态之义喻指这些艺术均由该少数民族某一族群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尚保存完好的活态艺术,是非官方的、非现代的、非个人的元文化。其艺术表达可以变化发展,但其所蕴涵的该民族精神和基本话语结构没有改变,比如作为壮族族群之一的那坡县黑衣壮的山歌艺术中的“过山腔”,依然用黑衣壮话演唱,尚保留着古代完整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押韵风格,传达着古代黑衣壮特有的精神风貌。#p#分页标题#e#

毫无疑问,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一旦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就明显表现出两大相互矛盾的特性———当代性和原生态性。所谓“当代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当代的特征,反映当今时代的个性和追求。所谓“原生态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保持有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涵和话语结构,由民间集体传承着,具有原始原创性和集体传承性,任何个人或官方都无法改变。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当代性”,是因为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或多或少地受到当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侵入”或“渗入”而产生了“当代性因素”,与此同时产生了“对抗性”因素———“原生态性”。“原生态性”“对抗性”的接纳或反利用这些外来的“当代性因素”,在碰撞与交流中发生聚合性的“杂语共生”的文化景观———“原生态性”和“当代性”矛盾统一而和谐地构成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象。在这里,“当代性因素”获得了另一种表达,而“原生态性因素”也逐渐发生了当代性转型,当代性危机或原生态性危机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化解。正因为这样,学习和研究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开展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便具有了以下意义:

3.1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的需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有助于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在人类全面危机和异化爆发情势下,提供给人类消除危机和异化的精神武器,抵制现代文明和工具理性的侵害。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2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创新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思维和想象力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第一,从教材出发。如,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一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情境:让几位学生穿上色彩鲜艳的服装担当时装秀的模特并在同学面前走台。这样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色彩的强烈冲击下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第二,从生活出发。如,在讲解色彩的情感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元素,将绿色和生活中一系列事物(如交通指示灯中的绿灯、生命之树常青、陆军军服的颜色多以绿色为主色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感受绿色所蕴含的情感和所象征的意义——生命、和平、保护等。第三,从故事出发。如,在鉴赏抽象画时,教师可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某教师让学生回家画一幅名为《山羊吃草》的抽象画,有位学生没来得及画便交了一张白纸,教师问及原因,他这样说:“山羊吃草,草被吃光后,山羊也离开了。”学生听完后哄堂大笑,这样既营造了愉悦的课堂气氛,又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各国美术作品中积淀的文化底蕴。第一,在情境中融入趣味性教学元素。如,教师可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或口诀创设鉴赏情境,不动声色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将游戏、小品、相声等娱乐活动合理地插入鉴赏教学,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力和灵动性。第二,在课堂内外有效实施情境教学。如,教师可在课内举办美术知识竞赛、角色扮演、小型辩论会等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其应具备的美术鉴赏知识;也可在课外设置美术馆参观考察、专题研究和小论文撰写、书法作品收集册制作等教学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深入挖掘隐藏在社会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并使其为课堂教学所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美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第三,在情境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性。如,教师可利用音乐创设鉴赏情境,让学生于或柔美或铿锵的音乐中感知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再如,在鉴赏《掷铁饼者》时,教师可简单创设与体育竞赛有关的情境,将美术和体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提升专业素养,全方位转换和调控教学情境

在高中阶段,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当专业的美术作品分析和鉴赏能力,而是为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常葆激情。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利用自身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美术鉴赏中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促使学生对教师及其任教学科产生喜爱之心,并主动参与到美术鉴赏学习中。第一,在初步创设鉴赏情境时,教师事先要考虑到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性作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领悟新的认知框架。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简单提醒或点拨,就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茅塞顿开,并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获得的学习效果比教师直接告知结果要好得多。第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课前设置的鉴赏情境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进程,就应该果断结束该情境,及时转换成适宜的情境。教学情境和教学进程越贴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第三,课后,教师要反复琢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多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四、结语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中美术绘画教学模块教学法

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以鉴赏教学为主,学生从鉴赏课中能够了解古今中外较多的优秀美术作品。人类历史发展中存在多元化的文化内容,这些优秀的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美术鉴赏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通过鉴赏课程能够爱上美术创作,但部分学生会因缺乏绘画技能而对创作望而却步,甚至逐渐丧失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美术绘画模块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能,进而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模块教学与固有教学的区别

模块教学模式与固有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区别。首先,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模块教学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做到学以致用[1]。其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的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占据的比例较大,技能教学环节占据的比例较小;而模块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未有明显区分,而是在理论中有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再次,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以教师语言阐述为主;而模块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等以学生参与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同时提升能力,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学习时也通过边聆听边动手实践的过程掌握知识点及其应用方法。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绘画教学逐渐缺失的原因

目前,部分高中在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绘画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将绘画教学理解成针对小学生或初中生开展的教学内容,部分高中生也认为不需要学习绘画知识,认为绘画教学意义不大。二是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长期缺乏正确的绘画训练,绘画水平不高,难以创作出成型的艺术作品;并且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一周一次的美术课程难以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绘画技能。三是部分高中生认为自身的绘画水平有限,对绘画学习不感兴趣,不愿作画。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绘画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2]。

三、模块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可促进绘画教学恢复自身地位

针对绘画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的原因,高中美术教师除了需要重视绘画课程教学,还需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爱绘画课程,采用正确的绘画训练方法,在让学生喜爱绘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技能,使其具有创作绘画作品的自信[3]。将模块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美术绘画教学,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可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高中美术绘画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地体验绘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喜爱绘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绘画教学的作用,教师就需要拥有专业的绘画能力,具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绘画水平,不断感染学生,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的目的。模块教学具有非线性与生成性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归纳与整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将教的思路与学的思路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探究精神,并在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第二,可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感悟能力。美术是学生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绘画艺术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在绘画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过去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学生在学习绘画时存在功利思想;部分学生在学习绘画课程时会产生枯燥、烦闷等心理,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绘画教学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绘画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应用模块教学法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开展各种绘画活动引导学生实践。学生在绘画活动中能够提高综合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各项能力有效提升的目标。

四、高中美术绘画教学中模块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尊重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现象并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并且在学习绘画时也会因自身能力差异而存在学习效果差异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绘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教师可在前几次教学中积极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在之后的课堂上将学生分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教师不应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而应结合绘画技能的特点,根据思维活跃度、手工能力、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知三个方面分组,保证每个小组都包含有这三方面优势的学生。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知识时,可向小组学习任务,由思维活跃的学生构思策划,由手工能力强的学生制作,由对绘画具有较高认知的学生点评。最后,小组内展开艺术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每名学生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会对绘画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这幅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合作创作出一幅《日出·印象》。作品的构思由小组内思维活跃的学生完成,构思后向负责绘画创作的学生阐述;负责绘画的学生将作品创作出来;最后由对艺术认知较高的学生评价作品。三者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找出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作出改善,以敲定最终的作品。通过这样的过程,小组内的每名学生都得到了绘画艺术的培养,并且提升了创新思维,绘画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2.利用趣味教学法活跃绘画课堂氛围

绘画教学除了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绘画实践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不能采用呆板、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创作思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充分表达思想,教师就需要利用趣味教学法活跃绘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心情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创作思想的目的。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毕加索的作品《卡思维勒像》后,可以利用趣味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采用猜谜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画的内容,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画的是谁。此时,教师画的人物应是学生中的一员,而非知名人士,因为学生虽然可能认识知名人士,但是未必对其有着较多的情感,而创作学生画像会因学生之间较为熟悉、存在较深的情感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画肖像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同伴的样貌并熟悉绘画步骤。

3.注重绘画技能传授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绘画时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创作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在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后,需要注重绘画技能传授的方法。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总结自己学习绘画时所用的学习方法并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学习绘画的经验,可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还可以将绘画技能教学划分成若干个环节,针对每个环节开展精细化的教学和反复训练。因为要想保证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学生就需要熟练掌握且灵活应用每一项绘画技能。另外,教师要慎重对待反复训练的环节,因为反复训练容易降低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每次训练时设计有趣的训练方式,从而始终保持学生的训练兴趣。

4.情境教学中要注重实效性

学生要想在绘画学习中获得一定的进步,就需要感受绘画艺术作品的美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绘画艺术的美。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产生学习兴趣,并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的生活元素,但要合理地引入,避免因大量引用而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五、结语

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注重绘画教学,并采用模块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效结合、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了绘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作品创作,从而在绘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惠.浅谈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225.

[2]余红燕.合作学习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2020:151-155.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4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等院校陆续恢复大学语文课,从此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也拉开了序幕。一开始人们关注的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探讨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大增。进入21世纪,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更是全方位展开,涉及课程意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科定位等诸多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有的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则是“高标”定位,即建立“高等语文”的概念;2006年朱晓进在外研社召开的大学语文教材研讨会上提出“大语文”的概念,认为应该将大学语文置于一个大文化的背景和框架中来审视,在此基础上葛娟(2007)提出了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的建构,将大学语文定位在语言和文化的层面上;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指出:“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并提出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考路径:能力性、审美性、民族性。陈洪(2006)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兼具提升素质与能力的双重目的”;魏饴(2007)认为“大学语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的教学。……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还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生态”观念,认为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放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考察,“教学内容系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关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有学者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的提倡经典专书研习,有的提倡大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接轨。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比较深入,如网络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整合、多学科教师共同教学等。近两年理工、医学、军校、体育、卫生、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从学科及专业角度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论文增多,说明教育研究者已开始着眼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层次,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此大背景之下,对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讨论也从无到有。黄蕾等分析了我国素质教育现状,通过借鉴美国医学人文素质教学的经验,提出从树立意识、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来加强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刘春雨等对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发展、人文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作了对比分析,认为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郜晓芹认为“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应具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建议“适当增加对医家名著的鉴赏”,“实行文理分科授课”。王明强提出“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构想:“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和中轴,并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结合,构建以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主课、相关选修课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系列,并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课堂为辅、学者讲座为拓展的立体教学平台。”综上,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密切结合国内外教育形势和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变换研究视角,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

开放式教学的提出与近些年来提倡的自主性学习密切相关,导源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浙江传媒大学的葛娟等老师认为:“所谓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简言之就是课程内容及学习时间不受有限的教学篇目和教学时数规定,将课程教学作充分的扩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有限引向无限,以期实现大学语文终极教学目的。”作者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很值得借鉴。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既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也涉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与评价考核机制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1)教学内容开放。有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适量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书目、论文、教学视频或网络资源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2)教学地点开放。教和学不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外的网络平台、社会实践。(3)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革,课堂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探究、练习、实践、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4)改革考试评价机制。考评方法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在进行的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BB平台以及网络课堂建设等工作,为大学语文改革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确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作为一门仅开设一个学期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不是万能的,它教学时数固定,每周2课时,不可能像中小学那样每年都是主课,每周6~8课时。所以让大学语文承载过多的职能是不现实的。在对专家走访以及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校大学语文的三个教学目的:一是进一步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和写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三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其精神世界。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语文共36课时,其中课堂讲授27课时,网络学习9课时。首先,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我们仍以一本教材为基础。综观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专题式的,还是按照体裁或时代顺序安排的,都是以文选为主(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经典或新经典),辅以写作或文学、文化知识,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教材。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具有多样性,所以大学语文“以文化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同样一篇文章,切入的角度不同,体现出的教学目标就会有差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学习语文知识、写作方法,还是提高鉴赏水平、文化素养,或是兼顾。围绕上述教学目的,我们选择了专题教学形式,每个专题突出一个教学目标,如诗词鉴赏专题、写作专题、中医药文化专题等。其次,尽量避免与中学学习内容重复。即使有个别的经典篇目重复,但切入的角度要有不同。其三,网络课的内容以学生喜爱的经典赏析和文化学习与领会为主。网络教学以视频教学为主,主要取自大学公开课、超星学术视频、百家讲坛、地方电台的诗文鉴赏和文化专题栏目。

3.教学手段的变化。

十年寒窗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很多人不喜欢语文,甚至抵触语文。因此,大学语文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语文、对母语文化的热爱,突破中小学的讲课模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为重点。为此,我们正在探索专题讲座、多学科教师共同授课、网络课、实践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其中,除了课堂教学,还建设了以BB平台为依托的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方面,既有辩论、主题演讲、热点问题探讨、影视作品赏析等课内实践,也把课外的人文知识竞赛、诗文朗诵比赛、演讲赛、辩论赛、学术论文大赛等纳入考核范围。

4.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5

女大学生文化生活现状的形成原因

1.全媒体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女生重“键盘”轻“笔杆”,导致文化素养不平衡。“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环境下,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查询便捷,给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女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及需求对阅读内容进行即时筛选,并运用键盘完成阅读。在电子阅读过程中,有89.22%的学生经常选择浏览的方式,而经常精读的只有10.78%;有71.01%的学生只阅读不做任何记录,只有6.42%的学生写读书笔记。[4]大部分女生通过浏览电子文本,就可以又好又快地掌握所需信息,因而疏于阅读纸质书籍报刊;通过键盘输入文字,既可保存又便于搜索查询,因而无暇用笔杆记录;此外,全媒体环境下,女生缺乏对阅读内容的深度思考,也阻碍了其文化素养的积淀。2.规范化指导的不足。大部分女生重“达意”轻“规范”,导致写作水平不平衡。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及贮存,都必须依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都离不开写作。写作能力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技能,而女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却受流行语、火星文及其他不规范语言与写作行为的影响而每况愈下。事实上,“中学阶段没学好、大学阶段又不学”已经成了女大学生写作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一是高校对写作学科不重视,忽略了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写作类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大学期间不再有机会接受规范化的写作指导。二是教师对写作要求不严格,忽略了大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现今专门教写作课的教师很少,教大学语文课的老师也有限,难以完成大规模的写作指导。三是学生对写作实践不关心,忽略了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女生勤于写网络日志、发即时微博等,但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行文逻辑的思辨性却不容乐观。3.系统化服务的缺乏。大部分女生重娱乐轻文化,导致文娱层次不平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娱乐休闲是女大学生最常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艺术次之,专业实践最少。这与高校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与水平相关联,是缺乏系统化文化生活服务的表现。一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尚未健全。中央16号文件出台后,高校以学生为本,“三观”教育成效显著。但是,系统化的生活教育与文化服务相对不足,缺乏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可持续地参加文娱活动。二是高校一味追求校园文化活动现场氛围。不少高校学团部门组织的学生文化生活,“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比较多,“踏踏实实练才艺”的情况则较少。现场的参与人数、活动气氛成了衡量活动质量的主要标准。三是文娱活动的指导教师相对匮乏。一般情况下,学生文娱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群体内部互助合作或个别学生全力推进的情况下组织完成的。现如今,教师对文娱活动的指导力匮乏,女生群体喜欢热闹的娱乐活动,不甘于作静静的文化思考。4.不科学认知的干扰。大部分女生重“休闲”轻“锻炼”,导致体质健康不平衡。体育认知上的错误,导致大部分女生不愿意参加大运动量的无氧运动,而乐于把精力或财力用于有助于保持体形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逛街等。一是女生文静的特性导致她们不适合剧烈运动。大部分女生好静,过于注重外表的美丽,认为体育运动会影响其淑女形象,有的女生甚至认为剧烈运动会导致体型变化,如手臂、大腿变粗等,因而偏爱休闲活动。二是女生功利的观念导致她们不坚持体育锻炼。不少女生认为运动就是为了修身减肥,而节食减肥见效快、省力,所以不必坚持体育锻炼。也有一些女生虽然知道运动有益,却没有恒心和毅力,达到目的或失去兴趣后就不再坚持。三是女生学业的压力导致她们不喜欢体育运动。女生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容易疲劳,课余时间只求舒适懒散的生活,即要么去休闲场所解压,要么回宿舍休息,导致她们对体育活动避而远之。5.艺术鉴赏力的缺失。大部分女生重“观赏”轻“研修”,导致艺术修养不平衡。女大学生的审美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对美的鉴别力和鉴赏力不足。一是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都有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负责大学生艺术生活的策划与组织等,然而,高校往往是以公选课、报告会、主题活动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艺术生活服务,艺术教育的投入不足、组织松散、氛围淡薄、成效较差。二是教师对公共艺术的教学管理不佳。师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最为缺乏的资源,甚至无法满足规定的课程教学。三是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热情不足。大部分女生无暇或被迫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主动研修戏剧、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等课程或进行艺术实践的女生较少,只有艺术专业学生始终充当着艺术活动的生力军角色。

女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优化路径

1.引领科学阅读,积淀文化素养。第一,优化校园文化,引领科学阅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发展高校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需要。[5](P.222)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把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式上,网络浏览和纸质阅读都有可取之处,女生要根据阅读需要进行浅阅读或深度阅读,切不可沉溺于其一;同时,做必要的笔杆记录。第二,倡导阅读经典,提升文化内涵。阅读经典是积淀传统文化素养最基本的方式,它可以充实、丰富和发展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她们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女生。高校要规定各院系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为必修的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督促专任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专业类经典著作以培养专业内涵,激发女生通过阅读经典去修身养性。第三,举办主题活动,选树阅读榜样。阅读活动中,最吸引人气的往往是名家学者报告会。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每年春学期都会邀请国内外名家到校参加阅读文化节,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学生科学阅读。高校要贴近学生生活,举办网络或纸质阅读比赛、读书沙龙、文化评论等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其中,选树、追寻身边的“阅读之星”影响很大,女生群体中的“普通典型”往往最能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淀文化素养。2.加强写作指导,优化语文能力。第一,优化写作教学,规范语言行为。现今,女大学生的写作都能充分“达意”却时常“不登大雅”,不乏汉语写作口语化、外语写作汉语化的现象,这需要高校优化写作学科的教学管理。开设写作类课程、专题,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的文章,而且要教会学生擅于运用不同文体进行规范化写作。不管是网络随笔,还是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文体,都能做到深入浅出、规范得体。第二,加强文化引领,优化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着力优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师有进行写作教育、普及文化知识的义务,并引导女生优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其他专任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自觉履行“育人”使命,督促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她们写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第三,强化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女大学生只有通过长期规范的实际写作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写作能力。当前,女生写日志、发微博等随笔感悟是兴趣爱好,写请假条、课程论文等应用文则是学业要求。其中,写课程论文须经历问题意识培养、借鉴阅读、写作训练、修改讲评等步骤,无疑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理想路径。3.发展文娱爱好,提高文娱质量。第一,完善工作体系,推进生活教育。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着力完善系统化的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女大学生文娱现状不是依靠“三观”教育就能优化的,还需要系统化的生活教育与文化服务加以引导。高校要把指导女生参加文娱活动作为重要的生活教育内容,根据女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因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设计和开展文娱活动,满足女生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终身爱好的需求。第二,优化社团运行,发展文娱爱好。学生社团是学校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成学生兴趣爱好的最佳场所。优化社团的运行,一是社团活动要常态化、规范化,切实服务女生文娱生活需要,避免流于形式;二是社团活动要有重点、有亮点,着力吸引女生参与主题活动,切忌简单重复;三是社团活动要贴近女生、服务女生,重点引领女生发展文娱爱好,避免无的放矢。第三,实施导师制度,提高文娱质量。文娱活动,不能光“娱乐”不“文化”,而要兼顾差异;不仅要有热闹的场面,还要有质量的保证。当前,许多高校施行了“学业导师制”抓学习质量,其实,文娱活动也需要导师。一是引导文化活动,激发女生进行思考、阅读、写作等文化实践,提升个人文化品位;二是指导娱乐活动,指导女生做好策划、组织娱乐活动,提升女生娱乐质量。4.优化健身方式,促成健康体魄。第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健身意识。高校必须着力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激发女生健身意识。一要完善体育设施,为女生时时处处都能就近健身搭建平台;二要健全健身机制,将早锻炼、项目俱乐部等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三要优化体育文化,营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校园体育环境。第二,组织健身团体,科学锻炼身体。高校要着力调动女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女生在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上往往求同存异,高校二级学院可以通过组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美操、瑜伽等健身团队,由学院聘任高水平的同学担任队长,带领队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既锻炼身体又优化体型。第三,加强专业指导,发展兴趣爱好。就业压力和学习时间紧等客观因素是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学生体质也就容易下降。[6]只有把相关体育活动作为终身爱好的女生,才能够一如既往坚持运动。对有特长的、参加某一健身团队的女生,高校不仅要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要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业务指导,促成女生终身的体育爱好。5.推进艺术教育,提升鉴赏能力。第一,重视艺术教育,完善运行体系。当前,高校已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活动,但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组织、氛围、成效却有待加强。一要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二要完善组织制度,优化艺术教育的基本规范;三要优化艺术氛围,营造艺术教育的育人环境;四要加强组织管理,优化艺术教育的运行成效。第二,统筹艺术资源,传承艺术精品。课程学习是女大学生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全媒体环境为传承艺术精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可以通过购买相关网络精品课程的方式解决艺术资源贫乏的困境。此外,高校还能通过聘请兼职教师、加强校际人才交流等途径凝聚艺术资源,为女大学生进行艺术观赏和艺术研修提供指导。第三,组建艺术社团,丰富实践体验。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为艺术教育提供可依托的阵地。[7]艺术社团是女生艺术实践的主阵地。高校校级层面一般都设有音乐、美术、书法等大型艺术类社团;院系层面则以专业类社团居多,艺术类社团较少。可见,大部分女生缺乏艺术实践。一是校级层面要提升艺术实践层次,提高艺术活动影响力;二是院系层面要搭建各类艺术实践平台,扩大艺术实践覆盖面;三是艺术社团要积极组织主题活动,陶冶女大学生艺术情操。#p#分页标题#e#

作者:徐正兴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合作与发展处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6

1.1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古代文学教学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满腹经纶”、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更要让“满腹经纶”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及自我发展中,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对社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已然成为普遍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潜力,使其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必然追求。古代文学教学应当建立起“学有所用”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彰显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教学活动与学生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改变古代文学教学观念、方法,将研究性、学术性教学改变为应用性教学,教学中减少学术性阐释,加强应用性指导,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上,应当予以适当调整。如,可以选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应用性强的作品。在阶段教学目标设计上,重视选取不同的角度,逐步落实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先秦两汉文学重点培养学生古汉语基本功、原典阅读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字、语言功底;唐宋文学重点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元明清文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认知社会能力。

1.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2.1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

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知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在讲到某篇文学作品时,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思考,活络课堂气氛,亦可在课堂讲授结束前,对下节课所讲篇目提些问题,引导同学预习篇目,拓展阅读。这些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些是比较基础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大多数教师采纳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因此将不赘述。在互动教学中,联系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思维,古为中用,教育传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古代文学看似陈腐,实际上,若能古为今用,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从哪儿来?不会是与生俱来,需不断从对经典的学习、消化、变为己用中来。如,《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机智的应用,现代人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基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立场去欣赏经典,走近经典,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是直接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中文专业虽然不像一些新兴专业那样前景广阔,但也有其优势。面对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2)立足地方,联系实际,教育传道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相结合。

池州学院地处江南小城———池州,池州市是一座历史生态名城,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称,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古代文学史中,李白、杜牧、岳飞等著名文人曾驻足流连此地,也留下了千古风流文章。对于地域文学,学生怀有好感且有继续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地域文学的讲解,结合池州市地域风情,可以在传统体育知识与学生的心理渴求之间建立一架桥梁,可培养学生爱校、爱市,对培养有爱国情操的当代大学生也显得尤为重要。地域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青睐。在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联系地域文学或者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视角。自古以来,地域的烙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作家和作品中。学界对地域文化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目前地域文化课程相继在各大高校展开,成为了研究生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或全校公选课,其影响力、作用也越来越大。总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立足地方,联系实际,充实地域文化,将教育传道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对培育学生的家乡情结、母校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2.2再现历史的情境式教学

所谓情境式教学,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创设特定的事例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的教学方法。现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成为教学主要目标,其实现需在理论积累基础上,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而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联系现实不够、教学实践重视程度不高等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部分授课教师认为,本门课程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开展不开展都无所谓,再者,也不清楚该用何种方式去开展。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教学实践环节可采用再现历史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一是开展教学采风与观摩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杏花村文化园、齐山翠微亭等知名文化景点,联系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再现历史,进一步培养其实践探索精神。同时,配合教学活动,可组织学生观看《大明宫词》、《红楼梦》、《游园惊梦》等知名影片或戏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可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来提升同学对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在上巳节,古人喜在水边吟诗唱和,我们亦可以将古代场景还原至当代。这种情境还原法教学有助于同学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古人情怀,熏陶古典气质,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

3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应用能力高的人才

从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将古代文学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段,包含了《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主干课程。一般来说,这两门课程是先讲史,后讲作品,按部就班的进行。如今,若依旧延续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因此,对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3.1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传统课堂教学部分,即作家生平思想创作、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三大块,可交予学生课前自学,课中可进行抽查以保障自主学习之效果。课堂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内容着手:一是联系地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结合池州市情,着重讲述各种特色文学史,如地域文学史,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运用于社会,切合应用型办学定位。我校现有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可结合中心研究课题,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将学生推向科学研究,也为日后毕业论文等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二是面向市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当代文化市场,结合时下热点、焦点文化现象,在课堂上予以交流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有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等。这些作品中吸收借鉴古典文化艺术的不在少数。如方文山的创作、琼瑶的作品等是其中借鉴古典文学成功的范例。学生可能不熟悉原典,但对这些当代文化却十分熟悉,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纳、积极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化过渡到古代原著,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3.2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当包括文体写作及应用文写作,而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亦可围绕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可做以下尝试:一是穿插专门史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文体写作能力,如散文史、诗史、词史等,结合优秀作品认真学习、揣摩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字与句的推敲等方面的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学中文体发展脉络,避免断代文学史讲述中连贯性差的缺点,也可以微观上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并积累写作所需的文体知识。二是带入现代流行元素的讲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古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当代社会看似相去甚远,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立足当代,联系现实,带入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社会热点文化现象进行讲解。古代文学教学应当瞄准新兴的文化市场,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如在讲授词这个文体时,可让学生讨论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系;在讲授词的起源时,可带入词的起源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讲授具体词作时,可举当代流行歌曲中化用古典诗词的句子或歌曲,等等。这种实例的列举,充分展示了古今文艺作品的关联,帮助学生挖掘身边的古典文学,使之了解到古典文学的学习与当今现实不仅不是脱节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刺激其学习兴趣。

3.3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即审美鉴赏能力,亦称审美能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需要基础文本分析,更多的需要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如在鉴赏谢灵运的山水诗时,除了文本解读,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带入影视理论解读时就会发现,谢诗像是一部电影,不断地变换着场景,且多动态画面;用这样的角度去解读同样是山水诗行家里手的谢眺,就会发现其与谢灵运不同之处在于,谢眺的诗色彩斑斓,但多静态画面,如同油画,这样的比较既生动又具象,在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结论。

4小结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1引言

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主旋律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往来、旅游、互通越来越频繁,飞机作为当前最安全、最舒适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给正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契机,但同时也给民航服务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代表航空公司形象的空中乘务人员,她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和运营。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她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适合空中乘务工作的知识和必备的审美素养,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能够渗透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心理、形象和服务之中,能够贯穿于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规划、成长的始终。良好的审美素养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的。

2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教育部1999年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序幕。近20年的专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不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

2.1缺乏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

“空姐”是大众公认的好职业,空姐们所面向的公司是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引导的市场格局,因此,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在民企航空公司管理要求及待遇基本在同一高度,“高薪资、高福利、高保障”是基本特点,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之所以报考该专业,其原因不外乎其“空姐”高端大气的称号、光鲜亮丽的形象、畅游世界的便利、丰厚可观的收入和邻里羡慕的金饭碗。而对于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艰辛锻炼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学生把开展美育的艺术课程简单理解为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的技能课,加上艺术类课程大多为考查课,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像重视专业课那样重视艺术类课程。学生自身的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艺术类课程精神家园的效果,无法从艺术之美中感悟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同时在生活中过于强调和追求外在美而忽视对内在美的塑造,使得部分空乘专业学生把空乘之美仅仅认为是拥有漂亮美丽的脸蛋、优美的身段和甜美的微笑。因此她们更加重视化妆打扮和形体训练,忽视审美素养的内在提升和锻炼。而对于审美素养培育的认识更多的是关注在美育课程会不会让我更会化妆,让我更漂亮和更有气质上,忽视了审美对于人格培育和心灵净化的作用。甚至一些空乘人员由于追求物欲享受而对职业忠实度不够。

2.2缺乏必要的审美自律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慎独”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学生也会出现乱丢垃圾、不文明行为和对人冷漠不懂宽容的现象,和未来空姐的身份反差很大,和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更是判若两人。另外,有的学生缺乏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在网络世界里盲目自晒、自黑,随手转发一些看似好玩但充满低级趣味的文章或图片。这些现象反映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自觉意识不强,没有自觉地在工作、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的现象,没有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负面审美活动的能力。

3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美育仍是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最薄弱环节,没有真正意识到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甚至是学生辅导员对美育工作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没有认识到美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最好的载体和最好的方式,更没有将美育放在应有的位臵上来开展工作。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重应试轻素养、重特殊轻全面、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对美育活动常常是应付了之的现象,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研究美育对学生工作的促进作用。

3.1教育理念——美育地位有待加强

学校艺术教育被边缘化,形式单调。(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美育的笑话:偏远山区小学教室讲台上放着一座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像,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课。有个来视察的教育局长走进了教室问一个学生:“它怎么没有胳膊?”学生委屈的回答:“不是我弄的。”任课老师赶紧解释:“雕像买回来就没有胳膊,是个残品。”校长不好意思的打圆场说:“学校节约经费就买了个次品。”局长生气地对校长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下次一定要买好的,有胳膊的。”)这个笑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美育的整体情况。高校在审美素养培育中也表现为重技能轻素养、重少数轻多数、重比赛轻普及、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场面轻细节的特点。面对美育工作,美育的实施者经常会出现开一个会、办一场演出、做一次展览应付了事。对待大学生美育的重视力度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甚至根本无法与体育相媲美,大学生体育是必修课程,一般大学都要开设至少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而美育类课程只是选修课程。各种校级体育类活动更是层出不穷,而艺术类活动却是凤毛麟角。一场篮球赛、一次运动会获得重视远远高于一次画展、一次文艺演出。美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何谈相“爱”?

3.2教学内容——偏重基本功的训练

教学内容上重视空乘专业学生的礼仪基本功的训练,这一基本功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自身都将此作为最重要的吃饭的本事来对待。一般航空公司的招聘需要经过5关的考验:形象面试、英语口语、笔试、综合面试、答疑、体检,由此可以看到面试环节就有两次,因此大多数培养单位、教师及学生都认为礼仪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就加大了对基本功的训练,如为了保持长期微笑,平时会用嘴含着筷子的方式强化训练;为了保持最佳的站姿,平时会头上顶书、双腿夹纸的方式训练站姿。而现实中的美育往往处于很尴尬的境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美育的真实写照。基本功是能够在教学中被量化,而美育不容易被量化,短期内也看不到它的成效,因此在一些艺术课程中教师也会在教学中加大对基本功的训练,积极训练空乘专业所需的职业标准。空乘专业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能够顺利通过面试而加大对基本功的练习,而将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审美培育内容束之高阁,极少问津或不愿问津。

3.3理论研究——专门研究空乘专业学生美育的成果较少

目前关于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论文大约有15篇,这些文献都认为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素质需要加强,并且对相关教学和实践环节加以了阐释和说明,但对空中乘务专业审美素养研究的尚未发现。这些文献资料中能够查到的研究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美育相关的文章仅有常静的《本科空乘方向学生艺术教学的必要性与课程实践》和陈丽梅的《空乘礼仪与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培养》,两者都是从课程实践方面论述了空乘专业学生加强艺术技能教学和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没有从高校全方位美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另外在季正茂的《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曾提到:“《美育基础》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师编写的一门关于„美学基础知识、审美、评美、创造美‟的适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其中有很大的篇幅讲解了艺术审美的内容,使空乘学生学习后,避免今后受一些所谓„印象派艺术‟、„野兽派艺术‟、„行为艺术‟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美学‟观念,使空乘学生心中对„美‟有一个正确的标准。”论文在研究中认识到了美育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也编写了相关的美育教材,但在论述中明显对现代艺术有偏见和错误的认识。这种偏见源于我们接受的教育习惯于“写实”的手法和作品,缺乏对现代派的认识和接触,从内心深处就对现代派带有陌生感和抵触心理。

3.4美育课外活动——种类多效果不理想

当前美育活动在组织中存在重视活动的数量,轻视活动的实际效果的现象。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冠以“文化艺术节”名号,如:助学的叫“大学生助学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的叫“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艺术节”等等,但活动内容上缺乏周密安排和规划。尤其是一些艺术类大赛成了精英们的舞台,普通学生参与面小,对活动参与不感兴趣,认为反正参加也不会得奖。另外活动的经费不足,而学校对于学生外出拉赞助搞活动又比较敏感,致使很多课外活动常常是走走过场。本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美育类课外活动,要么成了美育与活动脱节的鸡肋,要么成了以成绩至上而不择手段的变质。这一过程中美育的缺失导致了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对单调乏味大学生活淡淡的失望,进而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生活。美育类课外活动很难起到促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

4审美素养培育的原则与方式

根据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现状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当前大学生美育缺失的现实问题,我们应从转变艺术教育理念、建设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和搭建美育载体等方面加强和改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

4.1加快转变艺术教育理念

从思想和行动上要转变艺术教育理念,把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式是审美教育,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关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感受,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避免把美育仅仅局限在艺术技能的提高,使美育片面化,也不能把美育等同于美术方面知识的教育,使美育表面化。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应围绕空中乘务人员必备的审美心理需求、理想人格养成为根本宗旨,避免陷入过分的灌输知识和强化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美丽心灵的教化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另外,应避免功利性教育,仅仅关注学生将来能否顺利通过面试考核,而忽视审美素养的提升,只会带来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丧失超功利性品质,出现人格上的危机和精神匮乏,凡事追逐功利。这也同时给民航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安全隐患,因此要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修养,帮助学生正确认同空中乘务人员的审美修养标准,并自觉地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标准。

4.2建设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

建设一个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创设良好的美育研究环境,注重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扩大共同体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共同体中应含有高校各个部门的研究人员,如:德育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等等。因为美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和任务,美育应渗透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从美育教材、课程、实践、活动、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只有共同体形成合力才能避免研究成果的片面和单一。要调动教学各领域的积极性,尤其是一线教学教师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学会将美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由“教书匠”身份向“研究者”转变,将实践经验加以理论梳理和创新。

4.3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高校针对空中乘务专业的美育类课程应该形成一个综合、有序、渗透、多层次的立体课程体系。当前在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臵中,有的高校只是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开设《舞蹈及形体训练》专业课,将其他艺术课程或实践放到了选修或创新实践课程中,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对美育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课程中应根据需要开设《美育基础》通识课,通过艺术知识类传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理论,并与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相联系,与日常审美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和多种元素的系列内容,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另外应将美育渗透到其他课程内容中,发挥美育的功能促进教书并且育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使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以及什么是审美,为何要审美,怎样去审美等。

4.4搭建美育载体

美育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载体的建设,通过美的事物和无形的文化使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不自觉和无意识中受到感染和影响。首先是加强美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充分考虑空中乘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审美提升为目标,创造性和艺术性地设计教学和活动的计划、思路和方法,让整个教学和活动过程充满诗情画意。其次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围绕航空文化在建筑、设施、场所、景观等方面加大投入和规划,随时随地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另外是搭建复合式美育网络平台,优化网络美育课程、网络美育氛围营造、网络美育互动,如开设一些艺术欣赏类的栏目,设计这一栏目应坚持精要的原则,选择最具典型性的艺术代表作品作为鉴赏内容定期向学生推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如何在保证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数量的同时,加强审美素养的培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如果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美育的地位,并在工作中创新审美素养的培育方式和方法,就能给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更多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感染,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健全她们的心理结构,增强她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履行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职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是今.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81-83

[2]季正茂.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3):31-33

体育鉴赏论文范文8

一 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9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19世纪初以洪堡为代表、柏林大学为标志所开创的现代高等教育,实行新人文主义,将高等教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是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倡科学精神,但弱化了人文教育;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以后,各国高等教育都重新唤起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力图使科学与人文融合,科技与人文共振。这一场改革的兴起,是因为许多发达国家优裕的物质生活常常伴随着精神的贫困和社会的危机,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必须同时面对贫困、两极分化、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人口膨胀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使许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忽视人的精神塑造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轻视人文素质的现状的需要。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如教育部的领导所指出的:“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在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为艰巨的任务……就高等教育来说,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且要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把知识、能力和做人三个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五重五轻”的现象仍然存在。“五轻”的根子在于轻素质,主要是轻人文素质,轻教学生做人。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将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升华得更为崇高,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得更为活跃与完善,有利于抵制教育中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有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3、加强师专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尤为必要。师专学生毕业之后要为人师,要从事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爱岗、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能身体力行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一句话,必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种内在的品格、气质和修养。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品位和格调,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文化底蕴,对师专学校和师专学生都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二 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1)文、史、哲;(2)艺术;(3)现代中外文化精品;(4)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对文科类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在认识、情感、意志、理想、道德等方面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人文精神,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之形成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品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解决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德育紧密结合,要拓宽德育教育的内涵和视野,开辟德育的新领域和新渠道,促使学生真正确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并以此作为精神动力、规范因素和定向定位机制。以这种原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中坚,是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备四个基本特点:能跳出个人圈子,并非成天只考虑某种事务对自身的功利价值,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能克服目光短浅,并非只看到今天和眼前的利益,而是纵向有历史的视野、横向有多维的视野,真正把握住事物的规律性、发展方向和全局意义;能独立思考,有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有深刻的分析与判断,有个人的主张与见解,有坚定的信念与追求,有创造性思维与智慧,有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与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能做到胸怀宽广,并非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者,而是对事业、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有“终极关怀”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定位为自身的成就感,从而获得生命的提升、精神的归宿。概而言之,师专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使学生具有宽广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文品质,包括政治信仰、思想品格、道德规范、法律素质等。总之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业务素质乃至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其内容十分丰富。#p#分页标题#e#

三 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具体教育环节之中,真正体现为全员教育、全时教育、全程教育;要把文化素质教育同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德育首位;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选择优秀文化成果来培育、陶冶和感召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时既要重传授,更要重陶冶,要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多种环节,把文化素质升华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师专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应该同教师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人的“素质”,作为一种比较稳定、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其根本特征是它的内在性,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把所获得的人类文化的精神变为自己的内在素质,内化成为一种基本的品质结构。文化素质的内在性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坚持从知识、能力、修养三个层面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

概括地说,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

1、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有课程保证,从师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需要,培养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出发,从师专学生在中小学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知识面窄的实际出发,师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做到涉及面广,教学内容精,理论深度适中。以此为依据,我们认为按照专业课渗透、必修课强化、选修课和讲座补充的原则,可以构建起一个有效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1)设置文化素质必修课

设置一定的文化素质必修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文化素质培养,我校1995年实施原国家教委颂布的《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三年制教学方案》以来,在公共课中设置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3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并根据各专业的实际,在特设课程中设置了4至6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如:大学美育、影视鉴赏、艺术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等,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其中选修4门以上课程,课时在150~200节之间。这些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教育理论课相结合,便形成为一个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系统,成为对师专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2)建设好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根据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设置和安排的课程。活动课程有广阔的天地,1995年以来,我们按照“与学科专业相关,为从师做人所需”的原则,制订了5大类、38个项目的活动课程计划,建立起校级主管、系级分管的两级管理体制,全部课程由学校统筹,列入课表,有计划、有组织、有大纲、有教材或讲义,有指导、有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作为能否毕业的依据。几年中,我们坚持开出了活动课程30余门,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课程,如声乐、器乐、书法、绘画、演讲、文艺创作、鉴赏与评论等,属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范畴,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建立了特长认可考核制度,每年4月组织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特长认可考核,给有特长的学生颁发特长证书,97届毕业生有8%领到了“特长证书”,98届、99届毕业生分别有20%、22%领到了“特长证书”。我校活动课程的建设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3)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讲座

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开设讲座,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条途径。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大学课堂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轻骑兵。讲座的理论可深可浅,讲座的内容无限丰富,讲座的形式灵活多样。

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讲座,从内容上讲,大致可以选择语言及文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思想、经济与管理、自然科学和法学等六大方面的内容;从形式上讲,可以是系列讲座,也可以是专题讲座;从主讲人方面看,可以是校外的专家,也可以是本校的教授,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普通人。1995年以来,我校先后开出系列讲座和专题讲座300多个,极大地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空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开设讲座,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4)开列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自学

按照文、史、哲、艺术、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化精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文化名著,是对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近几年中,我校为学生开列了阅读书目,每届新生入校时就发给学生,不但使学生阅读有了方向,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据统计,连续几年,学生每年的借书量一直保持在人均50册左右。

通过上述4种方式和途径,有效地构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有:必修课程①计算机应用基础(非计算机专业)②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③大学语文(菲中文专业)④社会科学概论(理科)⑤自然科学概论(文科)⑥大学美育⑦社会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文科)⑧艺术鉴赏或影视鉴赏(任选其一)⑨美术鉴赏或音乐鉴赏(任选其一)主要活动课程①书法艺术②器乐演奏③音乐演唱④摄影技术⑤科技制作技术⑥演讲技巧与实践⑦朗诵技巧与实践⑧新闻写作⑨应用美术○10健美操○11舞蹈○12英语沙龙○13相声小品○143·3·3……心理研究与实践○15国画○16篮球○17足球○18天文观察○19法律咨询○20服装设计主要系列讲座①礼仪知识②美学基础③旅游概论④中国传统美德⑤做人与治学⑥宗教与文化⑥英国文化与风俗⑦湖湘民俗⑧湘籍史学名人专题⑨常用法律实务○10人口生态与环境○11古今数学思想○12数学建模○13职业技术教育概论○14中国古典诗词鉴赏○15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赏析○16外国文学名著鉴赏○17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文化素质教育推荐书目(略)

2、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多种爱好和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文化素质。近几年中,我校在四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一是认真举办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

如“龙虎杯”篮球赛、“李子园杯”足球赛、“迎新杯’排球赛、广播体操比赛、“校园十大歌手”赛、“五四”艺术活动周、“元旦”文艺晚会等。二是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性,指导和支持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我校现有“摇篮文学社”、“学生笔会”、“法学会”、“文工团”、“演讲协会’、“3.3.3研究班”、“足球协会”、“协会”等九个学生社团和“无线电活动中心”、“计算机活动中心”、“园林活动中心”、“摄影活动中心”等四个学生活动中心。各个社团和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活动,做到期期有安排,月月有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学生总数的70%以上。三是配合文化素质讲座,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和读书活动。定期开展的知识竞赛活动有:“时事知识竞赛”、“文艺知识竞赛”、“科技知识竞赛”、“书法比赛”、“女子手工编织比赛”等。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向学生推荐文化素质教育阅读书目,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并做到有计划地组织检查、评比和读书竞赛等活动。四是认真组织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除规定学生每年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外,我们还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考察。如组织地理系学生到武冈云山、新宁山考察,组织政史系学生赴韶山、宁乡参观,组织中文系学生参观张家界和南岳,等等,充分利用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教育、陶冶、感召学生。#p#分页标题#e#

政史系多年来开设了《地方史》课程,在魏源、蔡锷研究和吕振羽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中文系长期开设《湖湘民俗研究》课程,撰写了专著《湖湘民俗文化》。我校从95年以来开展的“寝室文化大联赛”是一项颇有创意的第二课堂活动。它以寝室为单位参赛,比赛内容有:三笔字(钢笔、粉笔、毛笔)、普通话(演讲、朗诵)、文娱表演(舞蹈、小品、相声、音乐、话剧等)、手抄报。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系组织,决赛由学校组织。参加决赛的寝室在赛前一周用随意抽样的方式决定,因此各系都很重视,全员发动,精心组织。比赛有严格的规则,三笔字比赛要求全寝室的人都参加,当场书写。普通话比赛要求50%的人参加演讲和朗诵。文娱比赛每个寝室必备三个节目,要求有一个自编自演的节目,每个节目限时5分钟。手抄报比赛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规定时间内自行设计,一种是根据给定的材料编排。这项活动一般安排在一年级进行,其特点有二,一是全员参与,二是内容丰富。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入校伊始便感受到了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从95年开展寝室文化大联赛以来,学生反映良好,都说大联赛锻炼了大家的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思想,增强了参与意识,使大家都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3、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的教化、陶冶、激励和警策作用不可低估。

一个环境优雅、文化活跃、政治空气浓厚、学术氛围浓郁、时代气息强烈的校园,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因此,优化育人环境本身就是一项“陶冶工程”。优化育人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在自然环境建设方面,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自92年以来,先后被省委、邵阳市人民政府、省绿化委员会授予“文明校园”、“花园式单位”和“园林式单位’的荣誉称号。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认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三观”、“三德”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政治氛围,教育和引导师生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文明实体建设,培育健康、文明、高雅、有序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建设了一些人文景点,如高频天文望远镜、吕振羽生平事迹陈列室、校庆四十周年的“教育教学成果展览室”和“书法展览室”等等。

每年新生入校都要组织参观,对他们进行校史教育、地方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艺术教育。

综上所述,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开设了系列文化素质必修课、系列文化素质选修课、系列文化素质讲座,开展了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基本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一课堂与二课堂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既系统、规范,又生动活泼、内容丰富。

四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

在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是形成良好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乃至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我校自1995年起,以实施“新教学方案”为依托,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了协调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1、政治热情高涨,政治素质明显提高

近三年中,马列部进行的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了解,90%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信念比以前更坚定;学校组织部和党校的统计表明,学生参加业余马列学习小组学习的人数和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均较前增多,大致占到学生总人数的70%左右。学生的专业思想越来越牢固,近三年的毕业生,90%以上分配到农村初中任教,从没有发现不服从分配的现象。

2、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全面增强

就专业水平说,近三年中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单位统一组织的各种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9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英语水平考试,通过率达94.5%;98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86.1%。1998年5月,对中文系95级学生随机抽样的l7人进行了专业综合水平测试,共测试了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两课”知识三套试卷,进行了教学、书写、即兴演讲三项面试,并按照大学英语8%、计算机3%、专业知识30%、教育学科知识25%、“两课”知识14%、教学技能15%、特长另加10分的标准综合评分。测试结果:100%合格,其中优秀(85分以上)3人,占18%,良好(70—84分)12人,占70%,及格(60—69分)2人,占12%。

就教学水平说,据各系按教育实习情况统计,95级、96级、97级学生100%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素质较为全面的达50%以上。物理系的一组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80年代约有20%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不能很快适应教学工作,近三年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能马上适应教学的在95%以上。1998年在校学生王琪参加邵阳市青年物理教师教学比武,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增强

基础课部的心理学课程运用3.3.3理论指导以全新的观念和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毕业生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普遍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好评。近三年来,物理系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和自制教具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完成的超声波测距仪、听力时间控制器、固态录音机、同名测定仪、多功能激光演示仪等25项发明,一项获全省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制作大赛二等奖,获部级新产品银奖一个,省级新产品金奖三个。6年来学生自制教具490余件,帮校内维修电器设备1000余台件。中文系艺术作品展览室的书法、绘画、摄影、雕刻、编织等作品吸引了各方参观者,受到高度赞誉。

省级以上的各种竞赛成绩也是反映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1995年,我校组队参加全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共获奖杯9个,占专科学校奖杯总数的1/4,列全省第一,其中团体冠军4个;共获奖牌数列全省高校第三,其中金牌9块,银牌12块。1999年我校组团参加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获奖牌46枚,有4个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学校评为优秀体育代表团。1996年,我校24名学生参加全国“希望杯”书法大赛,18人分获一、二、三等奖。#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