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范例

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范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落实,培养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法学人才成为各所法学院、系创建的目标。在总结现有法学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依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上海海关学院的办学特色,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办学特色、学生发展需要的法学(海关法方向)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十五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作为仍然在校就读的法学专业学生,他们对于法学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怎么的态度是我们十分希望了解的问题,为此我们发放了《法学(海关法方向)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在校生)》。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了解法学专业学生对我院法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态度,并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这种模式的优劣,以求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调查内容

围绕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23位师生的前期访谈建议,我们将问卷调查内容分为4大部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部分(1,2,3);法学特色专业基本情况部分(4,5,6,7,9);法学专业课程情况部分(10,11,12);法学专业教学情况部分(13,14,15,20);学生毕业期望值部分(8,16,17,18,19)。问卷是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之上经过初测之后最终形成包括19项选择题和一项开放式问题在内的20项题目,其中包括有法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内容,问题排序基本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三)研究过程

2011年1月至3月文献资料收集阶段;4至5月问卷设计及初测阶段;6至7月问卷发放及收集阶段;8至10月问卷分析及论文撰写阶段。针对在读学生的实际人数(180人),我们共随机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4份,其中有效问卷91份,回收率达到82.7%。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占了调查总数的27.5%,二年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3%,三年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9.5%;从学生的性别来看,男女所占比例相当,男生略高为50.5%,女生略低为49.5%;从学生分布的城镇范围来看,城镇学生占了大多数(82.4%),农村学生占17.6%。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学生基本情况与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在校学生基本情况相符,其中女生所占调查比例高于实际比例,这与一年级调查对象中女生占多数有多。

(二)对法学特色专业基本情况认识

1.学生为什么就读我院法学专业与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认识密切相关。当被问及“您选择我院法学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36.3%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父母、亲朋的意见”,31.9%的学生回答是“服从调剂”,真正因为“专业特色鲜明”而就读的学生只有13.2%。“2009年刘坤轮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的调查显示,对于学习法律原因,最初原因:个人兴趣53%,父母要求占16%,亲戚推荐5%,他人推荐4%,其他原因22%;最终原因:个人爱好31%,可从事法律公职26%,外人压力2%,为人解决问题10%,可伸张正义14%,其他17%。”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海关学院法律系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受到得外界干涉较大,大部分学生并非是以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另一方面上海海关学院法学虽然有自身的特色,但专业特色的宣传力度或吸引力还是不够,以至于只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特色鲜明”而就读。

2.当学生被更直接的问及“您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时,有将近一半即46.4%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为了毕业和就业坚持学习”,只有37.3%的学生是真正因为喜欢本专业而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之中,另有5.4%的学生对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持“厌烦,基本放弃学习”的态度,这一点需要引起师生的关注。还有10.9%的选择“其它”,其中原因包括:有一定兴趣等。从本题的结论和上一题的结论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较大,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专业的学生只占小部分,由此也导致了就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

3.虽然只有37.3%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而选择就读法学专业,但是总体而言仍有超过80%的就读学生愿意学习法学专业。正因如此有58.2%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愿意把时间花在“法学专业学习”上,其次有20.9%的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之上,还有14.3%的学生把时间花在“学习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工作、人际交往等”,极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基础课学习”、“娱乐和享受”。

4.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在大学阶段把时间花在“法学专业学习”之上,那么对于上海海关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了解程度又怎么样?80%的学生选择“了解”或是“比较了解”,选择“不了解”或“很不了解”的学生只有20%;当被问及“您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时,68.1%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综合素质高、创新型海关法律人才”,18.7%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应用型专门人才”,8.7%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复合型人才”,4.5%的学生认为应该是“通才”。“2009年高振勍、白间托亚在《当前形势下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意向与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一文中曾得出34.5%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今后就业的方向。”相对而言,海关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其实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自1996年学院创建法学专业以来,一直结合社会需求、行业特色,探索法学人才培养与法律实践有效结合的途径,始终强调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海关法律人才”(海关职业法律人才)作为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不仅符合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学院特色,也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

(三)对法学专业课程情况认识

1.为培养符合海关需要的职业法律人才,我们在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将16门法学核心课程贯穿于法学专业教学中,同时以海关法课程为核心,打造鲜明的海关法专业课程,即海关法、海关国际法、海关缉私和比较海关法,同时结合行业以及学科发展,开发了比较海关法、海关国际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行政处罚等十几门课程。对此有超过67%的学生认为法学整体上课程设置“合理”或“基本合理”,认为“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比例占到了33%。当问及学生对于海关法学课程的设置认识时,有超过75%的学生认为“合理”或“基本合理”,其中“合理”的比例占到8%,认为“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比例为25%。通过访谈,学生们认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修课偏少,选择面过窄,这往往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例如有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中就直接提出“多设置选修课,将选择面加大。”从这两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当前的法学课程(海关法课程)设置,学生基本上是认同的,特别是在海关法学课程的设置上,学生们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对法学整体课程的认识。#p#分页标题#e#

2.虽然学生基本认同了法学课程的设置,但是目前与法学直接相关的海关专业必修课共有11门,哪些课程是学生们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需要老师作为重中之重给予讲解的,学生有自身的观点。在11门核心课程当中,同学们认为最重要的四门核心课程分别是:海关法、海关缉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行政处罚,认可程度分别占到了20.6%、15.4%,14.3%和12.1%。这说明法律系教师结合专业特色与行业实际所开设的新课程切合学生实际需求、得到学生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法学(海关法方向)要突出特色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丰富专业核心课程,以课程为基础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四)对法学专业教学情况认识1.在前期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共总结出我院教学中存在的十大潜在问题。通过调查,法学专业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存在的四大问题是学生“实践机会不够(15.1%)”,其次是“师生交流偏少(13%)”,再次是“师资质量不高(12.4%)”,最后是“因材施教不够(12.1%)”。学生所指出的这四大问题,在学生对第20题的回答中表现比较明显,有学生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素质、授课能力有待提高,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少。”还有学生给出了自己解决教学问题的建议,即“用优厚待遇吸引外校受欢迎、能让学生有收获的教学人才,是快速提高我系、我院水平的方法。”“因材施教,实践性再强一些。”就当前法律系师资来说,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位,副教授8位,讲师4位,具有博士学位5位,师资力量不差,基本能够满足法学专业教学要求。只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很可能是师生交流偏少,教师没有能够在有效时间里通过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2.虽然学生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四大问题,但是当请学生从13项最重要的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式中选择5项时,学生仍然认为“课堂学习与讨论(15.2%)”是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排列第二位是“校内实训或实验室或工作室教学(如模拟法庭、缉私实训)(14.1%)”;第三是“课外阅读和自习(13.4%)”;第四是“参与工作岗位实习(11.9%)”;第五是“志愿者活动等校外社会实践(8.1%)”。从学生对此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把校内学习看作是自身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首先途径,这也就使得学生对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3.当谈及对海关法学特色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程度认识是,75%的同学认为“合理”和“基本合理”,认为“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需要改善的比例共占了25%。

(五)学生对毕业期望值认识

1.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认为“很清楚自身未来发展”的占19.8%,有近一半的学生(47.2%)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33%的学习还没有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从这一题可以看出,法学专业的所有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了自身的未来职业的发展。当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问及他们对海关法律人才就业形势的看法,超过54%的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充满信心”或是认识“还可以”,有34.1%的学生表示“有些迷茫”,另有11%的学生表示“十分担忧”。“相对于2009年华东地区法学本科生中7%的学生没有考虑未来职业、58%的学生经常考虑但无具体目标的数字相比,”海关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要提早了很多,这也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就业形势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2.当我们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具体到毕业后的打算时,有近71%的学生选择了明确表示会考公务员,另有15%的同学选择考研,选择“在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就业”和“无所谓专业对口,只要工作合适”等选项的学生只到14%左右。在毕业后的具体打算上,一年级学生中选择考研的人数多于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年级有48%的学生打算毕业后考研;二年级则没有学生打算毕业后考研,除83%的学生准备考公务员以外,还有一部打算毕业后自主创业或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三年级学生中打算毕业后考研的比例也只占到5.5%,绝大部分学生将考公务员作为毕业后的打算。在校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期望基本与我院已毕业本科生的实际就业去向相符,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去向、已毕业学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也基本与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其中一年级学生和二、三年级学生在毕业后的打算上存在显著差距,这与学院的院系调整以及学生对自身就业前景的认识上密切相关。

3.在当前就读的学生中,虽然有近70%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总体上大家对自身的薪酬期望并不太高。51.5%的学生期望值在3000至5000元之间,另有38.5%的同学期望自己的薪酬能够达到5000元以上,选择2000至3000元的同学只占调查比例的10%左右。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学生的薪酬期望值符合上海实际状况,因为“2009年12月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本科生平均薪酬为3283元,”这一数据基本上达到了我院法学专业学生对薪酬的期望。

4.当被问到“您觉得有可能阻碍自己顺利找到工作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时,大家认为最大的阻碍因素是“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不足”和“个人素质不高”,所选择比例占到了34.1%和31.9%;认为“家庭缺乏社会关系”和“其它”的学生为22%和12%。

三、调查总结与思考

首先,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得到认可,但专业鲜明特色解释不够。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有超过60%的学生不是因为喜欢法学而就读法学专业,但是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办学特色、行业资源优势所提出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海关法律人才”(海关职业法律人才)作为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得到学生认同,有超过80%的学生了解并认同此培养目标。面对13.2%的学生是真正因为“专业特色鲜明”而就读的数字,我们深感到专业特色解释的不够,实质上我们所强调的培养目标它是依托了海关行业优势,注重将法律职业人才要求与海关相关的职业人才要求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海关职业法律人才,这一目标的提出、解释与落实在国内少有高校能做到。#p#分页标题#e#

其次,法学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纵横向拓展程度不足。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超过75%的学生认为海关法课程设置“合理”或“基本合理”,其中“合理”的比例占到8%,但学生对整体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讲解存在看法。第一选修课的内容少,有学生直接要求“多设置选修课,将选择面加大;多进行实践,将海关与法律有机结合起来。”“增设课程选修,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第二,专业课课时安排不够,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课时不够,希望能开足课时;(同时)对于课后需要更加重视。”更有学生写到“课程分配不平衡,有些核心课程课时太短(民刑、海关法);法律的本科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入门,入门就要培养更多兴趣,案例、实践应该是尽可能多一,把行政事务减一减吧。教师都很博学,应该把课程和海关工作结合起来,也作为一个教学重点,现在每学期只有几个课时会讲海关司法实务,有的法律课程根本也不会讲。”海关学院法学类课程确实显示出自身的特色,这一点学生基本认可,但是如何在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面、深化专业知识讲解深度,可能是法学类课程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我们建议可适当在法学教育体系中融入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容,在法学专业课程讲解中主要融入海关专业知识,并以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基础,重点对海关法、海关缉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行政处罚等内容进行深度讲解。同时鼓励教师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挖掘自身的行业资源优势,使专业课程向精、深化方向发展,走自己的教学特色之路。

特色教育范文2

私立大学在台湾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铭传大学、万能科技大学的考察分析,指出台湾私立大学的教育特色主要是注重国际交流,倡导“全人”教育,主张“学以致用”,打造数字环境,以及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

台湾私立大学;“全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元教育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分为一般高等教育和技职教育,一般高等教育称之为“大学”,偏重学术研究;高等技职教育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偏重产学结合。根据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资料,截止2012年2月,台湾共有高校159所,其中公立60所,私立99所,私立高校数量占总体的62%。铭传大学创办于1957年,设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学制,以商管类科系及设计类科系较为闻名,拥有台北市、桃园县及金门县三个校区。根据远见杂志及104人力银行的“2011年大学评鉴调查”,在“综合竞争力”评鉴中,铭传位居全台公私立大学综合评比第9名。万能科技大学位于桃园县,创立于1972年,有学士、硕士等学制,全校学生过万人,2009~2011年连续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全台湾公私立科大第一名。铭传大学属一般高等教育,万能科技大学属技职教育,这两所学校均由民间家族兴办,创立时间较长,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可作为台湾地区私立大学的代表。

一、注重国际交流,培养全球视野

台湾地区私立大学普遍注重国际交流,积极招收外籍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团队精神,成为具有国际观与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这一方面是适应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招生的现实需要,更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有效举措。铭传大学国际学院至2009年已累计招收70余国的学生,国际生达578位,人数当时居全台湾之冠。国际学院全部以英文授课,学生除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还须修习与大中华经济圈发展相关的特色课程。2010年11月,铭传大学经过数年努力,正式通过“美国中部高等教育评鉴”(MSCHE),成为亚洲第一所获美国认证、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学。学校经常举办各项国际学术交流、参访与教育展览活动,建立多项有效交流及招收外籍学生的渠道,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铭传大学的教育得以与世界接轨,同时打造国际化学习环境,拓展师生的全球性视野。

二、倡导“全人”教育,强调术德兼修

台湾高等教育素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特别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与行为规范的教育,学生文明礼貌,环保意识强。“全人”教育被许多大学作为培养思想之一。铭传大学采用本土化的教育模式,秉承“人之儿女,己之儿女”的办学理念,强调术德兼修。学校实行“严管勤教”的教学辅导政策,坚持严谨的考试制度(俗称梅花座考试,全校考试时间统一,位置为乱数排列,每个相邻座位的学生应考不同科目),并通过严教带动严管,实施品格陶冶,培养兼具责任感与团队精神的人才,追求杰出的教学、研究与服务成效,使毕业生不论继续升学或就业,都具备优越的竞争力。万能科技大学开设“专题制作”课程,以2~5位同学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有所创新或改良的专题成品。学生先通过课程学习如何选择指导老师、选择专题制作的题目、如何分组与团队合作、计划书撰写、相关数据收集、软件硬件设计与制作、专题制作报告书撰写等技能。作品完成后,学校从研究动机、方法与过程、创新性、实用性、预期效益等方面对作品内容进行初审,再根据简报、表达、仪态、技巧、海报等方面进行复审,挑出优胜者参加年度“技专校院学生专题制作竞赛”,并对优秀专题制作成果给予奖励。通过鼓励学生积极从事专题研究,发挥创新思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重视职业规划,主张“学以致用”

台湾私立大学通常强调“学以致用”,将教育内容建立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手脑并用,活学活用。同时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大力促进学术与业界交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证照”(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就业辅导及职业生涯规划。铭传大学设有专业、工具(四年英语课程、三年计算机课程等)与通识三大类课程,再通过“专题研究”“毕业论文”或“毕业制作”等深度教育与训练,力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务。对于教师,则重视专业经验与学术表现,要求授课内容与教学进度必须兼顾理论与实务,以促进知识产业化和产业知识化。万能科技大学实施“双讲师”制度。“双讲师”指的是学校教师与业界教师共同授课的制度。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广泛邀请行业嘉宾来校担任“业界讲师”,定期举办专题演讲,增进学生对实务操作的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并通过业师,加强与业界合作,安排学生至业界实习或训练。学校开设一系列创业学程,例如“e世代美学养生服务微型创业学程”,将专业训练课程设定在美容养生、经络按摩实务、养生餐饮和美容店面设计规划方面,以经络养生理论与养生餐饮课程为中心,配合专业技能训练,聘请专业人员与化妆品、餐饮和商业设计三系的师资联合授课,使学生学习到专业技术,毕业后能立即进入职场,提升就业率。在台湾地区,学生考取证照的数量列入教育主管部门对升格学校的审查范围。因此,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技职教育,非常重视证照考试。台湾地区有专门机构掌管全台证照考试事务,教育主管部门资料库系统列出证照名称及代码,积极鼓励师生考取国际专业证照。万能科技大学对于学生实施“131”制,即“1”:学历证书;“3”:专业能力证照、计算机能力证照、英语能力证照;“1”:学生护照(自治干部经验+检定证照+才艺竞赛+研习+服务)。师生人手多张证照,成为证照“明星学校”。私立学校对于就业辅导及职业生涯规划高度重视。万能科技大学设立职业训练中心,接受青辅会、劳委会及教育主管部门等公民营机构开设的委托培训班,承办各项失业者职业训练,协助当地劳工获得高技术层级的工作或转移至劳动条件较佳的行业。学校拥有的评鉴合格的技能检定术科测验考场数量,为北台湾私立科大之首。学校在台湾地区首创校园“求职媒合系统”,协助厂商求才登录,校友求职,实时公告工读及就业信息;设置职涯信息暨咨询区,每日由专任教师进驻辅导;定期参访校外实习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四、打造数字环境,提供多元教育

台湾私立大学一般具有完备的多媒体设备,拥有数字学习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多元教育及终身学习机会。教室全面E化,教学十分便利。课程大纲与教材储存于网络教学平台内,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师生也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研讨,实现教学目的。铭传大学建有学生学习历程(e-portfolio)系统,包含个人资料、个人课表、体验护照、专业能力、多元专长、历年修课纪录及生涯目标等个人学习历程项目。教师亦有专业电子履历,用于管理个人教学、研究、辅导与服务等资料。万能科技大学的教室均联通网络,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课时,教师只须输入密码,登陆课程平台,即可播放PPT课件,并可随时查询培养方案、教学进度及课程大纲,十分方便。学校设置“学生学习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及知识提升的场所,使学习通道不限于教室或老师已安排好的学习计划,而能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五、促进教师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虽然是私立大学,学校的管理者对于教师发展仍然非常重视。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专门负责教师专业上的进步,推动再教育及教学水平提高,有具体的激励、培养措施。万能科技大学依托“教师资源中心”,设立教师成长网页,办理教师成长护照,举办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开发创新教材,进行教师教学成长训练,督导改进教学,规划中长期教学发展。建设“微型教室”,结合现代化的数字摄影设备,通过回顾影音数据和讨论等方式,结合教学理论及教育技术,在可控制的教学环境中,训练在职教师和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以改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台风、教学质量与水平。学校还为每一位教师配备独立的研究室,充分提升教师职业的自豪感,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为了鼓励教师进步,万能科技大学设立完善的教师奖励制度。进修博士学位及进修第二、三硕士学位,给予全额学杂费补助,并减免来校天数。研究,考取证照,教学、辅导、服务成绩突出,均可获得奖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最近十年,民办高校呈现飞跃式发展的态势。根据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大陆地区共有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728所,在校生超过587万人。大陆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民办高校的定位大多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但是该如何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台湾私立大学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作者:余子萍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参考文献:

特色教育范文3

 

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科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我们坚持创建特色音乐教育,努力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一、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欣赏名人故事、乐曲、影视作品。   (1)教师布置课前作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调查音乐名人的故事,并进行总结、整理,然后每小组分别将各自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分享,同学听后进行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选取爵士、灵魂、舞曲、乡村、摇滚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课上为同学们放音乐,让同学们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更加全面地学习音乐知识。   (3)教师选取、剪切影视资料、音乐片段、MV,课上为学生播放,使同学更加深入、全面地进入音乐世界,在音乐的天堂里自由翱翔。   2.师生互动,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教师在课上组织游戏,师生共同参与,如:“拍案传花”,只需准备一件十分普通的道具,如书本、水杯等,由参与者顺序传递,传递过程中,有一个“中立者”,他背对着游戏者拍击桌面,拍击的过程中道具一直传递,停止拍击的同时,道具也停止传递,道具在谁手中,谁就上台表演节目———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   二、寻找并熟悉生活中的乐曲   1.走近自然,聆听自然。   大自然中蕴含着最美妙的乐曲,走近自然,聆听自然,可以使同学们更加热爱音乐。农村学校相比于城市有更加便利的条件,更加贴近大自然。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带领学生去田野、河边、树林、草原等地寻找大自然的声音,潺潺流水、幽幽鸟鸣,飞鸟自空中划过,鱼在水中穿梭,清风浮动树叶,蝗虫蹦过草原,每一处都是大自然的声音,每一处都是优美的乐符。从而让同学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总结,用心去记录,在大自然中受到启发,源于自然,而后融于自然。   2.社会也是交响曲。   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去音像店挑选自己喜欢的音像制品,回到学校后,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换,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歌曲,并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喜爱音乐,而且促进同学间友好团结。   三、培养学生想象、表演和创作能力   1.走进音乐世界,在音乐中感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音乐是一种甚至是多种情感的表达,是一个人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教师课前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课中为学生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根据音乐想象,音乐播放完毕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对各自想到的意境进行描述、讨论,每节课都做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走进音乐世界,在音乐世界中起舞。   音乐不仅是听觉上的感知,而且是视觉上的展现,更是视觉与听觉相互结合产生的完美效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的听唱能力,还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即兴表演能力。教师在课前选取多种音乐作为多媒体课件,在课上为学生播放,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出的意境想象出一段独白、一幅画面、一个场景或是一个故事。音乐结束后,教师找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去表演,可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由音乐想到的读白、画面、场景或是故事,最后由全体同学进行发言或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感受,由此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3.走进音乐世界,在音乐中创造。   音乐可以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一个人在听什么样的音乐,都可以知道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情———得意、失意、悲伤、快乐还是其他什么。   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天分不同进行不同的指导与练习,比如说对音乐很敏感的学生,可以单独为他们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选取有意义或是十分特殊的事情写出一段歌词,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为各段歌词谱曲、伴奏,完成一首歌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能帮助其养成独自创作歌曲的好习惯。   四、举行各种音乐活动   歌唱比赛不仅仅是对学生音乐感知的考验,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加强竞争与合作意识。乐队是一个组织,更是一个家庭。教师在课余时间帮助部分天分好的学生组建乐队,演唱自己的歌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和创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友善。五、校园音乐,和谐生活音乐具有感染力,并能团结联合广大群众,唤起群众崇高的思想和感情。   开放校园广播,在早晨、中午和晚间的吃饭时间播放音乐,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劳累一天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活跃气氛,体现音乐美。

特色教育范文4

1.1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

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主要由三大块组成。

1.1.1通识课程计划

低年级学生所必修的通识课程计划。通常都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基础学科领域的十多门课程。例如:俄勒冈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有关人类和自然知识的科学,即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类学科领域。它们也被称为非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或公共必修核心课程。要获得学士学位,学生必须在这三类课程中每类至少选修4门课,每门课至少3个学分;(2)培养学生辨析能力的写作和数学课程;(3)培养和深化学生对社会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的跨文化课程和外语课程。这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使学生众览各学科,寻找自已的专业方向。

1.1.2专业课程计划

高年级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计划。一般为三、四年级本科生所开设,通常分为初级专业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高级专业课程选修前必须修满初级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学分或课程门数。例如,俄勒冈大学“计划、公共政策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如表1所示。

1.1.3选修课程计划

由全校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计划。这类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只是有的课程必须完成其前导课程的学习后才能选修。以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了解其它专业领域知识为开设目的。美国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大体由此三大块构成。各专业学生都在上述三大课程模块中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各块课程比例相当,约占所修课程的1/3。学生以编码来识别每门课程。编码由大写字母缩写和编号组成,字母缩写代表学科类别,编号为课程的数字代码,代码首位数值越高课程难度越深,1~4为本科生课程,5~6为研究生课程。本科生在专门的学术顾问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识课程。这样一来,即使同时入学而且在相同学院或系或专业注册的学生,所修的通识课程也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美国大学没有班级建制。美国的本科生的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版本,每位学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专业培养人才方案的指导性原则下由学生自行选课组成。对学生个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兴趣是美国大学教育中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为其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及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2多媒体教学材料与信息化教学平台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选用和教材品种上中美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教材比较单一,特指教科书。每门课由主讲老师选定一本教材,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授课计划中要求写出与教材相对应的章节内容。上课时师生均被要求带上教材。老师按书讲,学生照书学。在美国则完全不同。主讲教师不仅为选课学生列出至少2~3本专业教材,还列出数十本教学参考书以及为数更多的相关报纸、学术期刊的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将教辅信息上传到该课程的网络空间里。学生在这种全方位、多媒体的教学材料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思索,不断丰富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知识并养成了探求知识的习惯。以俄勒冈大学为例,在笔者旁听的十几门课中,老师上课很少带教材,也不针对某一本教材进行讲授。主讲老师根据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学生认为既然教材上面已有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在课堂上重复书上的内容。学生教材来源广泛,大多自行购买二手教材或去图书馆借阅。也有在学校书店(DuckStore)购买老师自己写的或选录的相关论文册(CoursePackage)。更为普遍的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上传到所授课程的网页上,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地让全体修课的学生阅读和学习。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美国大学教学中。美国多所高校使用被称之为E-Black-board(电子黑板)的教学平台,即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课程管理系统[4]。它技术先进、操作极为简单。任课教师通过该系统建立一个空间,通过账号和密码允许选课学生自由浏览和下载。在这个网络空间里,教师可以有关课程的任何信息,如课件、授课视频、讲义、补充阅读资料、作业等;可以向全体选课同学通知,如作业上交日期、注意事项、课程异动等;可以收集电子作业、评分、登分,答疑;可以将学生课上的演讲录像上传,便于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可以下载相关信息,便于课下预习和复习、在线做练习、参加小测验,与其他选课同学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向老师及同学提问、查询作业等。美国高校,校园内网络环境无处不在,学生随时随地拿出电脑就可通过E-Blackboard学习,十分便捷。

1.3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与繁重的课程任务

美国课堂体现出自由活跃、丰富多彩的显著特点。美国大学没有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没有固定的班级也没有班干部,大家因选修同一门课程而聚集在一起。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来自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灵活机动的桌椅是促成美国大学课堂气氛活跃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美国中小型教室桌椅都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老师常常让学生呈弧形坐在自己的周围,共同探讨学科知识点,学生可随时提问,发表自已的观点,交换自已的看法。老师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是自由活跃的课堂的主导因素。教学中学生们也经常移动桌椅组成课题小组,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和讨论。课堂形式多种多样,讨论课、演示课、案例课、嘉宾演讲等。讲究知识的灵活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注重宽松、自由的教学气氛的营造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业负担上,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首先是大量的课外作业。比如笔者在俄勒冈大学旁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这门课教师一个学期(10周课)补充的阅读材料多的达到九十多篇,而其它课程最少的补充资料也有二、三十篇,每门课隔周就有报告、论文或小组演讲等任务要完成。大量的阅读、思考和作业占据了学生很多课外时间,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其次是考试多。除期中、期末考试外,随堂小测验也不少。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作业、课堂演讲、报告、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20%~30%。这种方式从更为综合的角度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2相比美国大学教育模式,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2.1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方面#p#分页标题#e#

进行人才培养必须制定教学计划。中国的本科生教学计划是针对全体专业学生,在学生入学前就制定好的,相对固定。四年间学生按专业,在规定的学期内随固定班级修完指定课程。而美国大学没有适用于各个专业的统一的教学计划[1]。大学本科生入学时不必确定专业,[2]一、二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选修通识课程,然后再确定专业。相比美国大学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我国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显得过于死板。国内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如外语、思想政治理论等)和公共选修课。虽然数量多,但各门课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体现不出综合性、跨学科性,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人文艺术、社会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框架和理念。很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比例过重,占通识课程的60%以上,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过于狭窄[3]。国内教育以完全相同的培养方案来培养本专业所有学生,无法突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个性,难以刺激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这些却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正确选择自己人生道路、工作价值的基础。因此,我国大学教育应该适当扩展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与学习中拥有自主权,拓展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范围,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整、兴趣丰富、视野广阔的人才。

2.2在多媒体教学材料与信息化教学平台方面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美国大学教学中。反观国内,仅清华、北大等名校中的个别专业有自己的网络教室。大多数学校只在教室电脑中装有课件播放软件。普遍采用的教务处理系统,主要用于辅助教师教学,查阅课表和登陆学生成绩。方便学生学习的功能还尚未开发。网络教室目前在国内大学也还没有普及,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与推广,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网络普及迅速,高校也具备了一定的上网条件,我国高校应加大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投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的教学形态,培养一流人才。

2.3在课堂教学与课程任务方面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气氛肃穆严谨,学生按固定班级同进同出。相比美国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中国的大学里,几乎所有教室桌椅都是固定的,受教学资源的影响,课堂上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全被困在固定的桌椅上,很难实现教学互动。如果学生要分组,仅仅能与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交谈讨论;难以实现自由活跃的课堂。近年来,国内教育开始注重课堂形式多样性,但不普及。大多数课程教学形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教学规范,教材内容的讲解,强调教学纪律与秩序,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课堂上互动太少,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维得不到碰撞。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任务方面,中国大学生的负担相比美国大学生要小得多。基本的课程任务由固定的章节作业构成,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含有一定的实验报告及实训论文。课程提供的课外学习任务也较少。期末评定平时成绩一般只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高达总评成绩的70%。而美国学生一门课的最终成绩由作业、课堂演讲、报告、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20%~30%。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成绩评定方法并不科学,很多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能过关,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评定模式,引入更为客观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注重平时独立的刻苦学习和长期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在高校广泛扩招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宽进严出。

特色教育范文5

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艺术专业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和全体艺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与档次。因此,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形成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

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会,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快速成长;同时,艺术教师开设并打造的“精品课程”、艺术教研室“名师梯队”的建设等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通过全面规划、强势推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最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其次,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特色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点面结合、凸显特色”的格局。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形式了解全校教师特长状况;其次通过组建教师艺术团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技能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艺术特长教师人才库,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三、艺术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开展学校所特有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使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舞台,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什么是真、善、美,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育人的关键所在。

校园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常规、形成系列,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形成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青春放飞”十八岁成人仪式“、青春杯”才艺大赛、十大杰出学生评选等主题活动以及国庆晚会、元旦游艺晚会、作品收藏、咏诗会、红歌会、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系列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除此之外,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艺术育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达到了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

四、总结

特色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专业教育;特色教学;厦门大学建筑教育;课程体系

当今飞速发展的世界面临着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也面对着技术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筑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越来越需要和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通讯和技术进行广泛合作,而与建筑行业紧密联系的建筑教育在当代也迫切需要自省、变革与转型。

1行业发展的挑战

中国建筑教育面临的来自学科外部的挑战主要有:生态可持续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等。[1]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这种挑战又在观念和技术两个层面同时凸显。1.1观念的变革观念的变革首先源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时代使知识获取的门槛越来越低,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都不断涌现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关联主义成为数字时代重要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关联的过程,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学习是将不同专业和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而关联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尤其在当代城市建设过程中,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行业管理的改革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新的城市问题、建筑问题不断产生。如何在变化的时代中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筑空间与新型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整个行业与教育要应对的重要问题。1.2技术的革新众所周知,互联网、大数据、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建筑行业的运行、设计和建造。这种技术又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带来的参数化、数据化,使原先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和艺术创作的建筑空间得以量化和科学化;一是新型材料的出现、施工技术的大幅提升使当代建筑在结构形式、建筑造型、建造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新建筑不断挑战技术难度,当代建筑已经成为体现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与之对应,如今建筑教学内容已涵盖了大量与技术紧密相关的课程,如BIM+、参数化、建筑节能等,建筑行业的设计竞赛和工程投标也十分关注新技术的运用和体现。

2建筑教育本质的反思

面对行业发展的新特征,建筑教育该如何应对?这需要对建筑教育的本质做必要的反思,而这个问题似乎和何为建筑的本质一样,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在此,笔者仅仅试图从建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和特色化教育的实现两个方面做浅探。

2.1通才+专才

建筑教育是应该培养合格的职业建筑师还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建筑师?这是建筑教育的本质问题之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职业建筑师和创新型建筑师的一些差异性:“职业建筑师的培养要求我们让学生在设计方法、建筑结构与构造、设备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建筑师则要求学生进一步地关心社会、文化等诸多问题,具有批判精神,设计课程的设置则需更多地考虑多样化和特色化。”[3]事实上,早期的中国建筑教育常常陷入这两种培养目标的争执与困惑中。21世纪以来,面对行业发展特点,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已经意识到将两者进行结合的必要性,开始纷纷建构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建筑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中,辅助性的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如语言表达、文章写作、组织协调、调研分析、社会公关能力的训练都是不可偏废的。”

2.2特色化的立足点

客观地看,与当代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不足现状相对应,当代建筑教育在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同质化、标准化等弊端。而任何学科在有其共识的同时也存在着具体的差异性,建筑学科的差异性直接构成了不同建筑院校建筑教育特色化的出发点。中国的建筑教育要适时迈进一个鼓励战胜常规、强调特色和不断开拓的新阶段,就必须强调差异性和特色化教学。依照笔者的理解,教学特色源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建筑认知,并直接反映在教学体系与方法的独创性等方面。而如何建立合理的特色化建筑教育,我们认为应该从三方面来寻求建筑教育特色化的立足点:一是从院系所在城市的地区特征上寻求其差异性;二是从所在学校的学科背景中探求其优势对建筑学科的有利点;三是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脉络出发,构建适宜性强、可行性大的课程体系。

3厦门大学建筑学科现状

厦门大学建筑学科创办于1987年,作为20世纪80年代国内成立的建筑学科代表院校之一,至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经历。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后,厦门大学的建筑学科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征。3.1综合学科优势厦门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教育部直属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作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厦门大学具有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学、医学科学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厦门大学利用学科优势,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和交叉选课,使学生获得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并明确规定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5%以上的人文课学分。综合学科优势使建筑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广泛地接触管理、人文、艺术类课程的教育。同时,厦门大学采用三学期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第三学期的各类学科专业讲座平台,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3.2自身发展脉络厦门大学建筑系是由东南大学协助创办的,有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基础。建筑学专业于2003年、2007年、2011年、2015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建筑学科自成立后就开始了寻求自身学科特点之路。2001年,时任系主任凌世德教授曾经撰文将厦门大学建筑学科喻为“古树新枝”,并以“一重二强多向”来概括厦门大学建筑学科的办学特色——“重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基础、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向发展。”[5]多年来,厦门大学建筑学科一直坚持“小而精”的办学理念,面对学科整合、专业细化的趋势,坚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在闽台建筑研究、滨海城市建筑、节能建筑设计等领域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成果。2018年,建筑系抓住发展机遇,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该项目将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型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4特色教学架构

面对历史,展望未来。厦门大学建筑学科清醒地认识到限制和影响自身发展的种种不利条件,加强国内外交流,全方位寻求差距。在反复论证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特色型教学架构。

4.1一轴两翼

近年来,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从学科发展特点出发,充分结合学科特色,提出了以“职业性、前沿性、地域性”为核心理念的“特质”建筑专业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特色教学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轴,以技术课程(BIM+、参数化、绿色建筑等)、人文课程(文化、地理、气候等)为支撑,构成“一轴两翼”的教学体系。它在满足职业教育的前提下,立足本土,建立国际视野,建构综合知识体系的教学框架,推进国际化的教学资源配备,施行地域特色型教学培养模式,强化以建筑设计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发展潜力,从单一的建筑师培养目标提升到“双一流”学科建设环节中的多元化的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图1)。

4.2三大平台

与“一轴两翼”整体架构相对应,本科系列设计课程由“三大平台”构成,分阶段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第一培养阶段是以本科的一、二年级为主的基础平台,主要教授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表达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第二培养阶段以本科的三、四年级为整体的专业平台,启发学生的自主设计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现象、发现建筑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建筑技术的学习及应用;第三培养阶段以五年级作为提高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外设计竞赛,开展与国内外建筑院校合作的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图2)。以上课程体系的架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检验。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读研、出国深造率的不断提高直接反映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厦门大学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优秀教案与学生作业评选中获奖率持续名列前茅,也证明了该教学体系的可行性。2018年在山东德州举办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厦门大学与法国布列塔尼TSB协会中的五所高校、山东大学联合组成的“JIA+”联队荣获总分第三名的佳绩,体现了综合性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的初步成效。

5结论

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已近百年,面对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其将面对新一轮的变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基于行业发展的需求,理解建筑学科的新特征,差异化的建筑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对于寻求自身发展之路的厦门大学建筑学科而言,真正实现“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强化创新”,将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晓春.对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走向与问题的思考:王建国院士访谈[J].时代建筑,2017(3):6-9.

[2]梅洪元.繁而至简——变革中建筑教育之道与路[J].时代建筑,2017(3):72.

[3]韩冬青,龚恺,黎志涛,等.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思路新探[J].时代建筑,2001(s1):16-19.

[4]孟建民.我们需要怎样的毕业生?——我国建筑教育问题谈[J].时代建筑,2001(s1):36-37

特色教育范文7

一是编印健教资料,推广健教处方。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健康教育资料取阅处,每天免费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处方、和各种健教资料。各病区设置健康教育资料取阅处,供患者免费取阅,科室还根据患者需求不断更新内容,满足患者需要。

二是推行全员健康教育。中医医院要将健康教育咨询融入日常诊疗工作中,在工作时要及时充分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病人入院后,医护人员须密切配合,利用查房、巡视病房、护理等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适时向患者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知识,并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

三是开展健教大课堂,推行重点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大课堂是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践中,由医务、科教、防保等科室牵头负责,精心选派各科专家主讲。2012年,我院就举办各种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19场次,听众达四万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6000余份。走访社区居民近700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发放“居民优惠就诊卡”1300份,取得了良好效果。

2拓展形式

构建立体化健教网络在实践中,我院创新运用当地报刊、电视、电台和院内电子显示网络、健康教育橱窗等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健教宣传网络。

一是在门珍及病区,因地制宜地设立内容丰富、科学实用与转业业务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专栏,除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诊治原理外,还普及药食同源、治未病等与人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知识、方法和养生保健理念,并确保适用性和安全性,取得了实效。

二是利用内部有线电视网络,在大堂、病区、门诊候诊区及输液观察室等处每天播放中医药健康养生讲座。截止目前已播出400余集,使健康教育宣传在全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受到患者及家属好评。

三是为了推动健康教育宣传向纵深推进,在襄阳主流媒体———《襄阳晚报》开办了“中医中药”专版,与襄阳电视台合办了“中医与健康”专题电视栏目。此外,还利用社团报刊,如《襄阳老龄》、《城市客运报》、《主流生活》杂志及院报———《襄阳中医》等,多角度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引起社会和百姓的广泛关注。

3强化硬件建设

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环境是开展健康教育和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院着力将健康教育工作与中医药科普宣传相结合,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医院在房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上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文化,努力塑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外部健康教育环境。医院在门诊楼开设了“国医堂”和“治未病”门诊,由近40位部级和省市级知名中医专家轮流坐堂应诊。近年来,还不定期引进省内外知名中医专家前来交流、坐诊,运用中医四诊手法为患者一对一把脉问诊,并传授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受到普遍欢迎。

为改善医院内部环境,我院采用仿古木刻、浮雕、画框等多种形式,在门诊大厅和住院楼制作了四季养生知识和古代名中医浮雕文化墙,在门诊和病区内张贴充满温馨和谐,体现人性化关怀的宣传标语和中医药文化对联,并将名医故事、中医故事、中医药科普知识等内容融入文化装饰中,营造出了浓厚的健康宣教和中医药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感受、认同和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健康教育效果,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色教育范文8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对体育队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通过体育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

(一)开展“阳光体育”的背景

“阳光体育”的开展是因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学生体质、体能素质指标正在持续下降:肺活量水平严重降低;超重与肥胖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城市学校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是居高不下,没有任何的改善,在小学中视力不良率为31%,高中生中达到了67%,而大学生中则是达到了恐怖的82%;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文件),其宗旨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紧接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作出决定《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文件),在该通知中鼓励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从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最后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项目、每一个班都有自己的体育活动,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有的体育特色,让学能够掌握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并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健康的体魄,并促进青少年能够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这也是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更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每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都代表着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青少年具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活力,则是一个民族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为了实现我国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因此在全国的亿万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当务之急,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阳光体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现在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而且课改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中考、高考仍然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地方仍然是以高考、中考作指挥棒,追求升学率,为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学生无法从繁重的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行体验锻炼。最后往往是只能拼命的学习,从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些都使得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虽然“阳光体育”一直都在实施,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国家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的条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时,体育课仍然是被随意的挤占挪用,有的学校的高三甚至都没有体育课。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只是摆摆样子应对检查。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要的经费。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设场地与购进器材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很多学校则没有能力修建场地与购进必要的器材。同时很多城镇学校处于市区占地面积小,体育活动场地狭窄受到自然发展空间的限制。这些都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学生缺乏足够的锻炼意识,也没有形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学生的体质之所以会下降,很多的原因时因为学习紧、考试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缺乏,这些既与体育锻炼时间内容安排问题有关,同时也与学生主观缺乏刻苦锻炼习惯和意志品质的问题有关。很多学生要么是不爱参加体育锻炼,要么就是参加活动时避重就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体本身的惰性和生活习惯,因此,学生克服惰性提高对待体育的认识,养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和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体育特色学校的认识

体育特色并不是指的一个学校是否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或者是拥有某一项体育项目比较突出的多位体育特长生。有很多人认为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是在建立一个“体育特色学校”。这只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作为一个拥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则必然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体育特长生并非就是一种“特色”。体育特长生只是体育特色学校的一个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一个体育特色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让全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促进的作用。而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很难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但是却可以在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助推剂的作用。学校所具有的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应该慢慢的想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持续的扩山,并不断的进行深化和发展,不断的对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进行提升,最终形成学校特有的整体风貌与显著的育人效益。这样学校才能够算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但是到达这个境界,并不代表学校已经是功成名就。这时还需要进行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并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继续增强学校的品牌效应。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整个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的变得显著起来。学效的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过得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起门来闭门造车的过程,学校的体育文化需要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周边的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的效应,并发挥出名牌学校体育效应。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互动的,既要有信息输出,也要有信息反馈,而信息的反馈则可促进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并打造学校的体育品牌将是一个长期进取与积淀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必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做到与时俱进。首先是规范与特色之间的关系。学校必须在规范办学基础上来发展其自己独有的体育特色。而体育特色则是在规范办学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个性优化,并以此来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通过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如为了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而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必须要避免的。其次是稳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很多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都是历经数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而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表现,往往很难打造出一个成功的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然后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改,为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则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资源。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三、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方案建议

首先是确定领导小组,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建领导小组,然后是确定指导思想。例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特色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寻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例如总体目标是以“培养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打造体育品牌”为特色办学理念,通过“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推进,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奠定坚实基础;明确思想,统一认识,研讨细化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特色建校模式,使学校声誉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进一步提升。确定实施原则。例如确定一下原则:全面性原则: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和谐全面发展;整体性原则:要体现在学样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合理的有机体系;发展性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有可持续发展。制定保障措施,确定所指定的计划活动能够顺利的实施。如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教务处具体实施过程;切实有效利用时间,利用体育课、文艺课、活动课的时间教授文体动作技巧,每天利用早、中、晚时间进行统一训练;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提供条件,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与考评制度,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不断学习各兄弟学校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在各项活动中,加强学生安全工作,坚持杜绝各种安全事故和不稳定现象发生。最后是制定具体的措施。如加强某项业余运动项目的训练,并建设一支有教育特色的育人队伍,分层制定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常规。建立特色建设的考评与激励机制,配套适合各年段的评价操作体系,力求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同时加大硬件投入,构筑保障平台,建设好健美操艺体教室,进一步添置必要的器材,为争创体育特色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铺开而奠定基石;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灵活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加强横向联系,与兄弟学校联盟,促进切磋交流,共同谋求发展;以科研引路,唱响特色教育的主旋律,构建起科研先导的管理机制,成立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将实践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与推广,培养学生,造就一支只会研究、有作为、有贡献、有特色、有声誉的骨干教师队伍;拓展学校自身优势的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有优势充分的学校特色项目,并达到水准使特色更加显著,形成传统才能以精带广,以局部带整体,推动特色学校的全面优化,创建好特色学校的校园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