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设计范例

特色建筑设计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建筑设计;特色文化;融合

1建筑设计

1.1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不仅是建筑的主体和结构,还是一种历史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城市中地域性建筑的建设,是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底蕴,不仅能发挥建筑应有的实用功能,还能够展现地域特色、文化习俗、地理风貌、生活习性等,所以不同地域所建设的地域性建筑业不相同,但设计思维是一致的,都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特色文化。地域性建筑文化经过长时间发展,外加历史沉淀,拥有鲜明的特色。(1)地域性建筑文化本身就展现了各个地域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建筑既能满足建筑本身的功能,还能在创新的基础上展现地域文化。比如,福州市的马鞍墙,这就是特色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其装饰纹样寓意着气球夙愿,建筑造型优美,内涵丰富的文化特色。(2)地域性建筑是我国现代与历史的结合,是世界与地方的结合,是古今相融的表现。地域性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地域性,就是拥有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特色,在建筑中融入风俗、人文、历史等元素,而不是一味的引进外来设计,丢失本土文化。现阶段的建筑设计既借鉴了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还融入了各个地域不同的特点和文化,既包含了传统的图案,还包含了现代元素。

1.2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不同于别的行业,它倾注了设计师的心血与智慧,是设计师结合诸多方面全新全意打造出的精品,承载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每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之前,会对建筑本身的结构、细节、用料、框架等进行详细的解剖与分析,并且充分考虑当地周围的环境与地理条件,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既安全又舒适的综合性建筑设施。因此,建筑设计具备了经济性、实用性、美观性、安全性、多功能性等特征。

2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实现

2.1遵循地域自然法则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最合理的建筑群,使城市变为家和城市的和谐整体。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在设计之前应该充分应用生态学来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遵循自然法则,使用合理、科学的建筑技术手段完成施工。当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之后,两者之间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联系,形成一种特有的循环系统。在设计地域性建筑文化时,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建筑施工地点的气候、地貌、地形、资源、朝向、功能等,而不是固定思维、千篇一律的进行设计。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建筑成为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景观。因此必须赋予建筑人文精神,使得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实现建筑文化设计。

2.2注重节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开始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活动。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龙头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节能技术,对原有的建筑技术与理念进行创新,发挥节能的实质作用。资源的消耗必然带来环境问题,现阶段的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筑行业作为我国龙头企业,更应该影响国家的号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节能理念,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非常严重,超出其他国家很多倍,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节能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建筑照明系统中采用太阳能蓄电,光感控制照明系统,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还能满足照明需求。同时,对建筑设计进行可持续发展创新,可以融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减少建筑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2.3保护地域性文化

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设施,还是一种艺术品,具有欣赏价值和居住功能,更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建筑的个性来源有很多方面,可以是民族的风俗文化、习性,也可以是地域特性,还可以是设计师的思想源泉。在进行地域性建筑文化设计时,必须要高度重视我国的文化特色,否则设计出的建筑将是缺失灵魂和本源的躯壳。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尊崇和吸取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果,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从自己的思想角度出发,建立属于自己的建筑特色理论,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地域性建筑。只有这样,建筑设计师才能够摆脱思想的束缚,扼杀抄袭与模仿的心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卓越。举两个最为出名的例子:意大利的威尼斯世人皆知,是真正的水上城市,而威尼斯的产生则是外部侵袭时人员迁移产生的。在这座沼泽地上创造出了神话,成为世界出名的城市之一。风车王国荷兰本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国家,但是该国家风能充沛,所以开始大兴土木建设风车,最终根据自然环境特色建设了风车王国。

3结语

外国知名的建筑具有很大的参考性,但是仅仅是参考,而不是抄袭。我国传承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题材和元素,建筑设计师应该结合我国地域文化特点与元素进行设计,将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相融合,设计出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建筑,使我国建筑设计进入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魏甲锋.融合城市环境的现代商业建筑设计[J].智能城市,2017(01).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识别性;场所感;设计手法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科研建筑设计更具特色,已经不是简单的办公场所,地标性、识别性、场所感都成为设计的一项内容。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都考虑进建筑设计的关键点。

1工程概况

太原龙城大街办公楼项目基地位置位于太原龙城南街以北,西部为城市规划道路,场地基本成矩形,南北向长度约为75m,东西向长度约为100m。基地南部,紧靠星河湾住区及星河湾公园,临近汾酒文化商务中心,具有良好的景观要素与活泼的生活氛围。同时,从交通环境出发,距太原市火车南站7km,武宿机场9km,外出交通便捷,区位地理优势明显。

2规划原则

遵循城市对于龙城大街等道路的开发控制要求,合理利用片区周边便利的交通环境,同时对外界的影响有所隔离。采用合理的分区方式,完善不同的功能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既有设施的使用潜力,城市建设采取滚动式开发,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一考虑。提供合理、优化的用地布局和分区方案,创造富有个性、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突出绿色、环保、现代、共生的景观特色。结合生态、环保、智能化、信息化方面的要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人”的心理、行为需要,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良好环境。

3总体设计

3.1设计理念

城市越来越均质化,大量的毫无特色千篇一律的大楼,没有地标性,失去了识别性,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导致了场所感的缺失。场所感的缺失带来的是身份识别,感知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认同感的降低。我们要重塑场所感,创造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注重其社会职能,即对城市景观效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其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环境的内在职能。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平台,提供人性化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注重使用空间对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影响和提高,引导智能化,强化绿色环保工作中心理念,以及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继而达到国际化总部社区的标准。

3.2总体布局

总体的布局和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本案中,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基地进行空间场所的构筑是我们的设计重点,因此在设计中特别对建筑、自然、使用、可识别等四个方面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案中,建筑单体为地上16层,地下3层的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达64.55m,整体布局为“L”形敞开布置于城市道路交叉口。

3.2.1建筑环境

在本案的设计中,我们通过面向城市的体积感极强的高层建筑形象,塑造城市主干道旁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建筑单体在设计上对城市主干路有所退让,呈不断后退之势,凸显高层建筑的高耸矗立之感,也更好的与城市界面相呼应。

3.2.2自然环境

基地周边视野开阔,不仅有平坦开阔的星河湾公园,也有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的高层建筑景观视线通廊,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要素。同时,通过在高层建筑内部设置的观景中庭及建筑物顶部的观景平台,试图提供人与环境交融的媒介,也更好的享用场地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3.2.3使用环境

关注为使用者创造舒适、高效、合理的空间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强调采光、通风和绿化,在建筑材料选择上注重环保,在雨水收集渗漏系统、太阳能利用系统、可循环利用再生材料、绿化防晒墙、自然通风系统等,在园区内可以布置餐饮、半开放式茶座,观景台等非正式交流场所,为城市和使用者均提供良好的环境。

3.2.4可识别环境

作为区域的高层建筑,我们通过对建筑造型体积感的处理,现代的结构形式和artdeco形式的建筑立面,创造新与旧的碰撞与对比,提升建筑品味,塑造周边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3.3交通布局

道路交通是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地内部结构骨架,并规定了内部各种活动行为的轨迹,编排空间形态的秩序,塑造场所空间的鲜明性格。基地靠近城市道路交叉口,因此基地的主要出行口设置在基地与城市道路相邻的端部,基地内部设置环道,提供车辆通行。在主要出入口处,均设置了地下车库出入口,方便车辆进入停车库。

4建筑设计

4.1功能分布

建筑单体1层主要为科研展厅用房,局部为非机动车库,2层,3层为科研楼展厅。4层~16层均为科研用房;其中地下1层为科研展厅与停车库混合用房,地下2层主要是设备用房与机动车库;地下3层也布置为设备用房与机动车库。

4.2建筑形态

设计原则:重复的韵律和局部的突变构筑动态的简约之美———简洁而不失典雅、细致而不失大气。现实性:充分考虑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减少不必要的夸张造型和浪费空间。经济性:充分考虑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合理选择建筑体型、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等,节约造价。文化性:积极创造建筑的文化特色,追求简洁含蓄的建筑形象,有效组织绿地、广场和庭院等户外空间,凸现建筑文化内涵。统一中求变化:在统一的造型语言和材料色泽中,以若干分区为单元根据各自特点作变化。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的本质是创造空间,就是构建各种尺度和氛围的室内外场所,创造积极、多用途的户外交流空间。注重建筑单体的内外组合,安排一系列各种尺度、用途的户外空间,如宽敞、对称、气氛严谨的入口广场,两层架空的入口大堂、尺度宜人的空中内庭院等。同时建筑的整体形象、入口广场形象作为处理的重点,强调建筑的中心形象,以简洁、明快的几何形态创造积极的建筑形象。本方案立面造型定位于理性、简洁大方的风格。采用的材料和玻璃结合的幕墙体系,通过竖向递进的分割变化营造向上的形象,强调竖向线条的延伸性与挺拔性,树立标志性建筑的识别性。建筑立面体现高科技并加入artdeco建筑元素使建筑形态在现代风格中体现古典美,另外在材料上利用石材的厚重、粗糙与玻璃的轻盈、光洁形成对比,使建筑风格具有深远的年代感与品质感,形成有人文气质的稳重风格,也符合太原当地的气候。为了融于环境,同时又跳出环境,我们将建筑的实体部分处理为浅米黄色石材以及深灰色幕墙,而开放部分采用湖蓝色玻璃幕墙。建筑每层建筑功能与空间设计:1层为主要科研展厅用房,层高5.5m,2层为科研展厅,层高为4.8m,3层为科研展厅,层高为4.8m,通过中庭交错的扶梯布置,充分利用交通流线,最大限度的开发各个楼层的科研利用效率,提高科研的价值。4层~16层为科研用房,层高为3.7m。在平面布局上,采用8.4m的规整柱网,创造高利用率与高实用性。地下布置3层空间,地下停车位共370个。其中地下1层局部为科研展厅,层高4.8m,地下2层,3层均为机动车车库,层高3.6m,以此满足该栋楼的停车需求。地上停车位9个。

5景观绿化设计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特色文化;现代化;有效融合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现代工业文明大行其道,对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缺乏保护,导致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为此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地方文化特色来寻找灵感。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保护,才能够促进建筑设计更接近当地实际。

1设计原则

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以人为本的原则。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根据人的实际活动特点进行规划,并且要尊重自然原则,也就是说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与空间形态进行协调,充分运用自然条件,打造更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2建筑地域性以及特有的地域特征

建筑作为区域的产物,必然会根据具体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这就是建筑地域性特征。例如在北方地区必须要注重保暖,注意积雪等情况,而在光辐射强烈的地方,则要通风遮阳。地域性建筑特征还应该针对历史、人文、自然等环境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习俗,所以在建筑地域特征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当地建筑的风格,保证建筑的整体效果和整体质量,充分的将地域自然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区域气候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造成区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地形地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会导致风景园林的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南方建筑设计往往会采用连成一片的设计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的遮挡阳光,而且还能够在雨季方便内部交通抵御台风来袭[1]。而在北方地区,由于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室外活动非常的普遍,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自然的融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周围环境因素,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可以提高建筑特色,让整个建筑周边的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3建筑地域性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反映出时代特征,从本质上来看,如果要保留旧有建筑的特点,可以直接在老旧建筑上进行改造,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

3.1自然条件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原始的地域条件,明确自然环境的差异。例如在早期人类居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只能够依附于洞穴森林,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遮风避雨、防寒保暖的要求。气候条件是最基本也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影响因素,是能够决定地域建筑的最根本的形式。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地域性的建筑空间也大体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3.2经济条件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性特征进行分析,因为设计的预算是有一定额度的,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也是有限的,如果在设计过程中超越客观实际或者超出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会导致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针对建筑设计的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保证设计符合地域经济条件。

3.3社会条件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整个城市的人文条件进行判断与分析,尤其是注重区域特色,设计时,如果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规划,不仅达不到实际需求,而且会造成建筑设计违背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价值取向等,只有充分的结合社会人文因素让建筑设计更具有人情味,才能够充分的展现地域文化特征。

4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4.1加强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是在区域环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在一定阶段,有着相对稳定性。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当地的文化特征入手,只有加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才能够更加符合当地的文化氛围,提高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①建筑文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除了在物质层面有差异之外,在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和人文习俗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存在不同的特点,导致地域性之间缺乏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联系,也会导致建筑文化之间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等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并且要打破传统的经验限制,突破设计障碍。②设计师也应该针对地域特征进行充分的研究,这样才能够寻找到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之间的交融点,保证设计更加的自然。

4.2充分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特点

在建筑设计时,最重要的就是将人文风俗、生活习性等文化特点与建筑设计进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展现出当地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很多区域的建筑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而且也是居民在长期生活中不断形成的,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当地的自然文化以及区域特点,用现代建筑功能诠释人文历史的特色。

4.3充分运用具有特色的建筑材料

在建筑设计的同时,除了需要注意与地域文化进行融合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当地建筑材料的使用,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设计师通过对当地的地理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材料的科学选取,充分运用当地的实际资源就地取材,可以有效减少运输成本,也能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4尊重当地的实际特色

为了能够让建筑设计满足地方特色,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增强建筑的整体特点和效果。另外,建筑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民俗环境和实际的居住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吸收借鉴优秀的设计理念,保持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设计师也应该充分的了解文化差异,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将现代设计元素与当地的文化进行紧密的融合,最终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结论

总而言之,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融合,只有充分的吸收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通过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交通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整合,才能够保证设计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另外,还要保证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设计转变,传统的设计思路加上对优秀文化的创新,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来保证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光燊.探究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J].居舍,2018(33):107.

[2]胡鹏,周燕妮.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的展馆建筑设计探析———以湘潭市规划展示馆及博物馆为例[J].中外建筑,2018(09):164~166.

[3]王经纬.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秦文明广场商业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杨安杰.城市语境下的观演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赵敏,牛晓军,薛小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特色地域文化酒店建筑设计方案的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43(06):110~113.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4

1.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思想政治培养目标

树立品德先行、技能并重的教育思想,把品德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把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1.2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培养高职技能素养的人才也就成了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建筑装饰行业一线项目施工人员的工作经历,牢固掌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以施工员、造价员、设计员、质检员、材料员等技术岗位为就业岗位目标,培养学生施工预算,工程造价、组织管理等职业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特色的方向

2.1基于工作需求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企业需求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确定以“企业学校相合作、技术与工作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补充”的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培养体系。“企业学校相互合作”:充分运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企业与学校在培养和运用人才方面各自的优势,并对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用企业真实工作方面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学校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弥补企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制定、开发,岗位实习、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技术与工作相结合”: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到岗位即插即用的需要,就必须对学校课程的学习及企业真实的工作经历做到良好的对接,使教育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工作中的真实经验,实现技术与工作相互结合,社会与学校良好对接的转化过程,进一步提升学校企业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效率。

2.2针对企业人才的需求,开发设立相应的专业课程

依据多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企业对本专业专业技能和公共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应设立与就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课程。据调查,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群有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造价员、设计员等,因此,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应着重培养装饰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组卷、编制、归档以及施工图纸的绘制等能力,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可设立一些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类、组织管理类课程,同时设立绘画识图类课程作为专业技能教育的补充,为教育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相应的公共课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公共素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进行良好的补充。另外,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依据与学校的合作企业的情况,开发相应的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在求学及工作的道路上实现完美的对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2.3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应当建立以“树人先立德”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思想,通过聘请和培养专业水平的带头人、骨干教师,不断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企业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实习指导,技术服务等措施增加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其次,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促进学生专业能力,道德品质公共素养的综合提高。最后,增加学校软硬件方面的投资比率,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为学生教育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软实力,使学生对行业有整体性的长期的把握,为学校培养专业化高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3结束语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5

我国属于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根据中国建材网统计数据表明,当前80%的新房建设都是高耗能建筑。所以,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负担。如何让资源变得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伴随社会发展,人类所面临的情形越来越严峻,人口基数越来越大,资源严重被消耗,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实现城市建筑的绿色节能化转变越来越重要。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在不断加快进程。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建筑领域中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更加关注,要保证经济建设符合绿色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理念应该进行合理运用。

1绿色建筑概念界定

1.1绿色建筑定义

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宜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对于中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节能建筑能耗水平基本上与1995年的德国水平相差无几,我国在低能耗建筑标准规范上尚未完善,国内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另外,不管是施工工艺水平,还是产后材料性能,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低能耗建筑与绿色建筑的需求没有明确的规定标准,部件质量难以保证。伴随着绿色建筑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可预见,在不久将来绿色建筑必将成为常态建筑,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绿色建筑定义,可以理解绿色建筑为一定要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时段,包括建筑规划设计、材料生产加工、材料运输和保存、建筑施工安装、建筑运营、建筑荒废处理与利用,每一环节都需要满足资源节约的原则,同时绿色建筑必须是环境友好型建筑,不仅要考虑到居住者的健康问题和实用需求,还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图1)。

1.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希望能够通过工程建设来提供人们起居和办公的生活空间,让人们各项需求能够被有效满足。和普通建筑相比,其最终目的并没有得到改变,只是立足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要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在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做到物尽其用,维护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地搞房屋建设。

1.2.1健康舒适原则

绿色建筑的首要原则就是健康舒适,要充分体现出建筑设计的人性化,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于使用者的关心,通过使用者需求作为引导来进行房屋建筑设计,让人们可以拥有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其具体表现在建材无公害、通风调节优良、采光充足等方面。

1.2.2简单高效原则

绿色建筑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保证能源和资金的最低消耗率。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秉持简单节约原则,比如说在进行门窗位置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满足各类室内布置的要求,最大限度避免室内布置出现过大改动。同时在选取能源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资源选取上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3]。

1.2.3整体优化原则

建筑为区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置身于区域之中,必须要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为实现环境效益达到最佳。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建筑和周围生态平衡的规划,让建筑可以遵循社会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原则,优化配置各项因素,从而实现整体优化的效果。

2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和发展趋势探析

2.1绿色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2.1.1节地设计

作为开放体系,建筑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采光,从而降低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程度。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收集、分析当地居民资源,并根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来设计建筑项目和周围环境的良好空间布局,让人们拥有一个舒适、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4]。

2.1.2节能节材设计

倡导绿色建筑,在建材行业中加以落实,同时积极推进建筑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进程。设计师在进行施工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造型要素简约,避免装饰性构件过多;建筑室内所使用的隔断要保证灵活性,可以降低重新装修过程中材料浪费和垃圾出现;并且尽量采取能耗低和影响环境程度较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应用建筑结构材料的时候要尽量选取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当前,我国通过工业残渣制作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与通过废橡胶制作出来的橡胶混凝土均为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选取,应用这些新型材料。

2.1.3水资源节约设计

绿色建筑进行水资源节约设计的时候,首先,大力提倡节水型器具的采用;其次,在适宜范围内利用技术经济的对比,科学地收集利用雨水和污水,进行循环利用。另外,还要注意在绿色建筑中应用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用经过处理的中水和下水来冲洗道路汽车,或者作为景观绿化用水。根据我国当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商场建筑和办公楼建筑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应该超过20%,而旅馆类建筑应该超过15%。

2.2绿色建筑设计趋势探析

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个体建筑之上,相关设计师应从大局角度出发,立足城市整体规划基础上来进行统筹安排。绿色建筑实属于系统性工程,其中会涉及很多领域,例如污水处理问题,这不只是建筑专业范围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必须依靠于相关专业的配合来实现污水处理问题的解决。针对设计目标来说,绿色建筑在符合功能需求和空间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强调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污染程度的降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秉持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另外,还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让人们行为和自然环境发展能够相互统一[6]。

3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中国建材网数据表明,国内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其中超出80%都是高耗能建筑。现有建筑面积高达635亿平方米,其中超出95%都是高能耗建筑,而能源利用率仅仅才达到33%,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要落后二十余年。建筑总能耗分为两种,一种是建材生产,另一种是建筑能耗,而我国30%的能耗总能量为建筑总能耗,而其中建材生产能耗量高达12.48%[5]。而在建筑能耗中,围护结构材料并不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保温技术相对滞后,传热耗能达到了75%左右。所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3.1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从建筑行业长久的发展上看,我们得知,在建设建筑项目过程中会对资源有着大量的消耗。我国土地虽然广阔,但是因为人口过多,很多社会资源都较为稀缺。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筑行业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就要把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实际应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并结合人们的住房需求,采取最合理的办法,将建筑建设的环境水平提升,同时也要缓解在社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资源稀缺的问题。例如,可以结合区域气候特点来设计低能耗建筑;利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来使建筑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利用采取多样化节能墙体材料来让建筑室内具备保温节能功能;应用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生活热源成本;对建筑材料进行循环使用来实现建筑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切实降低。

3.2绿色建筑很大程度延伸了建筑材料的可选范围

绿色建筑发展让很多新型建筑材料和制成品有了可用之地,并且还进一步推动了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的产品的淘汰。例如,建筑业对多样化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GRC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高耗能高成本的建筑材料渐渐被淘汰出局。

3.3以持续化发展为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建筑能耗不断加剧,俨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负担,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受到限制,建筑业发展必然要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在绿色建筑中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了建筑的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让很多公共设施可以在二次循环利用中进一步发挥自身效用,实现社会的绿色发展。

3.4强化公共建筑质量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同样在建筑行业中,出现了很多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相关技术,将资源浪费的情况从根本上降低,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3]。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过去的建筑设计相比,当前设计建筑的工作,在经济、质量以及环保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突破,给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伴随人类生产生活对于能源的不断消耗,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可看出人们的生活追求正在变得逐步提升,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建筑能耗严重,绿色建筑技术水平远远落后。本文首先探析了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界定,之后从节地设计、节能节材设计和水资源节约设计三个方面对绿色建筑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详细描述了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最后阐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必要性。绿色建筑发展不仅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对建筑行业发展提出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升和对工作环境的基本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占辉,林丽霞,冯露菲,魏慧娇,周海珠.我国绿色建筑区域化发展路径探讨——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为例[J/OL].节能,2019(03):4-6.

[2]赵伟卓.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低碳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融合机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03):196-201.

[3]杨云.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以南京栖庭项目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18,25(12):92-94.

[4]赵伟卓.建筑信息模型(BIM)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498.

[5]郭丽峰,张辉,刘明?,王振国,张睿昊.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效益评估体系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05):474-480.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3D;建筑;贺卡;设计

一、建筑3D立体贺卡设计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3D立体建筑贺卡的设计与制作,运用立体贺卡这一载体,可以将喀什地区的古建筑充分的表达出来,并且在数字媒体为主流的时代将传统纸媒贺卡的悠久历史发扬光大,继续传承,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喀什,对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喀什有新的认识。以当地特色旅游建筑为主的立体贺卡设计制作,可以提高喀什旅游文化发展,从而提高喀什经济,促进喀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基于特定地域文化的设计作品都具有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喀什3D立体贺卡的设计与制作便具有传播喀什地域文化的功能,从而影响游客对喀什特色文化、建筑、人文的了解。作为西部明珠的喀什将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让全国人民关注和了解新疆喀什。

二、立体纸雕与贺卡的发展演变

立体纸雕起源能追溯到中国汉朝纸的发明和16世纪德国人对纸的改良。十八世纪50年代,一群喜爱创作的艺术家在那时起打开了纸雕艺术的新大门,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及不同的纸张来创作,创作出许多不同主题形式的优秀的纸雕作品。17世纪中叶英国的著名纸雕艺术家先驱奥古丁.华克,在1760年创作的两幅海洋作品,如今两幅作品依旧仍保留在英国格林威治国家海洋博物馆内。随着纸的种类多样化和普及,纸雕技术的不断完善,纸雕发展成一种可以盈利的插图媒体。至今纸雕仍是立体插图业的前端。许多美术学府大都设有纸雕专业,进行纸雕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立体创作方式及作品。立体纸雕式的贺卡也应用而产生。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商业不断的快速发展,立体纸雕贺卡艺术也开始出现在百货公司的橱窗中,接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将纸雕贺卡表现在不同的传媒上,因此纸雕立体贺卡得以推广。在中国古代,起初的贺卡叫做“名帖”,主要都以介绍自己,而在西汉将贺卡称为“谒”,所以今日贵宾相见时,还是会说“拜谒”。而在东候时叫做“名刺”,此词到如今依旧在使用,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见的名片。而在明清的时候,贺卡出现了一种以往不同的形式。在《坚瓠首集》卷中记载,红单就是专门用于过年和节日的时候使用的红纸制作的贺卡,红色代表吉祥如意,所以在平时都不做使用。这一红单就是中国出现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贺卡。贺卡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在古代都是由上层的士大夫使用,用于名帖互相问候,或者用于拜访使用,后来成为了一种习俗。周光在《清波杂志》中写道:“宋元佑年间,新年节贺,往往都以佣仆持名刺代往。”这里一段有趣的故事,讲述了京城有一年一位士大夫不想每家每户的亲自去拜访,于是想出的一个偷懒的好主意。送上名帖,以表示问候。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自从形成以来都是由本人亲自呈送,以表对亲朋好友的郑重和尊敬。但是到宋朝后,因为商业气息越发浓郁,人们也就逐渐的日益忙碌起来,从而贺卡成为了一种风俗,这样有很多的好处,一个人可以多送,相对于以前来说,更加便捷,更加省去了面见主人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升,也不失礼仪。后来明清时期,赠送贺卡名帖更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按照规定仆人不可以亲自用双手呈送贺卡,故而发明了拜匣,拜匣的大小,正好可以容纳贺卡的,而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自己使用的拜匣。唐宋,贺卡名称及功能都有所变化,贺卡也称为“飞帖门状”或“门状”。而到了明清时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贺卡设计的功能也越来越世俗化,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古代教育不够普及,所以认识文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贵族之间传递,从而起点较高,商业社会形成后,贺卡就多了一丝人情温暖,少了一份迂腐古板。

三、立体贺卡制作准备及步骤

1.制作立体贺卡的准备

立体贺卡有很大的应用性,同时对消费者能产生一定的趣味吸引,并且提高了喀什本地特色文创产品的丰富度和原创力。最常见标准贺卡制作尺寸为175mm×125mm,此为折叠合并后的尺寸;打开尺寸为175mm×250mm;印刷尺寸是在张开的成品尺寸基础上长宽各加20mm,也就是195mm×270mm。立体贺卡则根据不同内容,制作尺寸大小不等。对于制作贺卡材料,主要选择可塑性很强的纸,辅助材料没有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灵活性,给创意过程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通过设计实践,在各种制作技巧中,领会到三维设计制作的奥秘,享受创造的乐趣,并且在自由的立体空间中使得学识得到提升。制作前准备卡纸之外,还需要准备好胶棒和刻刀,针线,尺子。如果没有刻刀,壁纸刀也是可以代替的。贺卡的外边缘都可以用刀裁剪,贺卡内一些比较细小的镂空图案需要用刻刀来雕刻。需要准备好胶水或者胶棒,也可以用白乳胶,白乳胶比一般胶棒粘结的更加牢固,适合制作立体的贺卡粘连。

2.立体贺卡制作步骤

立体贺卡的拼接制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际制作中也会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步骤内容的微调,但总体制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所做立体贺卡的建筑物,我们主要以喀什的各种著名的旅游景点建筑物作为贺卡的主体内容,其中包括:喀什古城、吐曼河上的步行桥、喀什中坤观光塔、喀什香妃公园。先去各个景点建筑附近进行观看和拍照记录,对建筑的特色以及图案纹饰进行了解,初步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建筑的三维模型。第二步,根据建筑物画出草图,这一步很关键,这取决于贺卡在纸张上的形成和立体感,在草图中用虚线表示要裁剪,而实线表示折痕或者不动,在画线条的过程中,必须仔细认真,并且要对建筑图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步,实地拼接操作,将草图经过刻刀刻画,立体拼接后变成立体3D贺卡。立体贺卡的拼接也分为好几种,其中一种是前后拼接,第二种是上下拼接。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就是前后拼接,中间有连接将每个模块连接而成,前后距离是0.5厘米,最前端和最后端用“丁”字形状的卡纸来拼接固定,并且在最前面一张和最后面一张以三角的形状与“丁”字形状相固定。而前后层数一般以8至12层之间。在中间固定的纸张,看情况而定,并且和贺卡封面需要设计衔接。上下拼接为正方形可折叠,然后上一层和下一层之间也是由丁字型相连接,并且是两两相对拼在一起,其中有一组下方要突出0.4厘米的丁字型形状来固定下一层,以此类推,可以做出塔的形状,或者是楼的形状。上方突出的丁字型形状,由下一层刻出的“<”向上拼接,以此类推,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做出塔的形状,或者是桥梁,或者是房屋,都由设计者设计,做出不同的拼接效果,形成不同的建筑效果,更有效地表现出贺卡的特色。

四、设计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整个立体贺卡的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通过设计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论,逐个化解问题,得以使设计想法变成现实。首先,在准备纸张的过程中及市面上都很难采购到多种材质的特种纸张,没有适合硬度的纸,纸张都过于轻薄,对建筑物立体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细节无法明确表达。其次,由于我们运用的是拼接式做法,所以纸张的硬度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立体效果。对我们雕刻的纸来说,准确率更加重要,相差0.1厘米的误差都会导致无法拼接成功,又要从头再来,所以要精准的根据图纸绘制图形,再进行雕刻。并且纸张过于单薄,韧性差,所以容易损坏。最后,在制作贺卡过程中遇到纸张限制,对纸张的厚度,纸张的颜色搭配及使用的雕刻手法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如果贺卡太厚韧性差,又不容易刻透,贺卡太薄,容易撕裂,立体效果受到影响。随着工业时代的不断完善,贺卡的雕刻不再依赖于手工,可以将贺卡数据输入电脑制成平面矢量图,再用激光雕刻机雕刻,然后再拼贴制成贺卡,大大的提升了标准化制图和生产,可以形成批量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流传性和广泛性。

五、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变得越发多元化,一条微信、或是一段语音,不仅方便快捷,还能联络感情。但即使如此,贺卡这种传统纸质媒体方式,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新疆喀什地区作为特色文化遗产地区,尤其是喀什旅游产业的不断完善,旅游者不断增加,三维立体贺卡是喀什人民献给来访者、旅游者的最好名片。3D立体贺卡不但美观而且容易携带,旅游者可以带回故乡送给亲朋好友,更加传递出喀什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特色建筑物。从而更好的推广喀什旅游文化,在立体贺卡设计中将喀什地域建筑特色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贺卡的文化创意属性,而这,不仅可以为喀什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可能性,也能利用文化创意产业输出为喀什旅游经济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徐锦,卞雯静,彭天姿,等.千姿百态的立体贺卡[J].今日印刷,2019(6):58-60.

[2]风花雪月.跟2D说拜拜秀下3D贺卡[J].电脑迷,2010(5):79.

[3]风雨彩虹.立体贺卡在线秀[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10(5):30.

[4]邢庆华.立体贺卡设计(一)[J].浙江工艺美术,1995(1):23-26.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建筑设计;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注重传统字体、色彩与图形的应用,借助传统文化元素改善当前的建筑设计工作现状,不断提升建筑设计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进而满足当今时展的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我国建筑设计中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汉字具有独特的演变特点,本身也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内容,是特殊性的文化载体,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表达出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与此同时,我国历史中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还有精神文明元素。其中,汉字元素、图案元素、数字元素与色彩元素等具有显性特点,而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思想等具有隐性的特点,将这些元素应用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能够拓宽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增加更多的设计特色。新时期的环境背景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和现代化的元素相互整合,打造出独特的新型建筑风格,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树立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和传统文化相互割裂的现象。尤其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区域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设计开始应用西方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元素,而未能积极采用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甚至可能导致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掩埋”在建筑领域的历史长河中。而在建筑设计的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建筑理念、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等有机整合在一起,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有效开展创新性的设计工作。这不仅可以协调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地域性之间的关系,还能拓宽建筑设计的内涵、内容,丰富其中的设计元素。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设计措施等开展设计工作,从而打造良好的建筑设计工作模式,彰显出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和优势,系统化地开展各方面的建筑设计工作。由此可见,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设计人员应该予以重视,并在设计工作中全面应用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就要更新建筑设计理念,注重传统文化元素在工作中的应用,归纳总结丰富的成功经验,提升整体的建筑设计工作效果。具体的应用措施为:

(一)更新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有效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就必须更新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元素之内的人文观念全面融入其中,将“天人合一”的理念渗透其中,以保证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在建筑设计期间,可以按照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将自然、社会环境全面整合。比如,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可以结合传统的人文理念元素、内涵等,设置新鲜的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建筑的魅力,还可以打破传统设计工作的局限性,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化环境相互整合;另一方面,在设计工作中,还需要强化各方面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尤其是地域性的文化,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可以将城市的传统文化底蕴彰显出来,促进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二)注重建筑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应该注重空间的设计,通过充分借鉴传统的建筑空间形式、格局等,有效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例如,在空间设计期间,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四合院”元素,打造良好的庭院环境氛围。这不仅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应该按照现代化设计的理念,为人们设计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传统建筑空间与格局。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以按照“四合院”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和室外空间方面设置间隔部分,保证空间的私密性。与此同时,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居住者的需求、现代化审美观念等,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化设计风格相互整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空间布局形式,有效创新建筑设计的方式与内容,从而彰显出传统文化元素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和优势[1]。

(三)注重各种元素的协调应用

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注重各种元素的协调应用,保证诸多元素应用的协调性与合理性。

1.符号元素的合理应用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建筑符号元素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增强建筑的生命力,承载着更多的传统文化信息,有助于人们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建筑理念方面形成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相关设计人员应该积极运用相关的建筑符号元素,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建筑的影响力,促使建筑设计工作实现更好的发展。例如,某些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工作中,就采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印章符号进行点缀,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建筑设计内涵,还能够彰显出博物馆的传统风格,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建筑环境,使得设计理念和博物馆的空间、功能等相互契合[2]。

2.字体元素的合理应用

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还可以应用传统文化字体元素,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书法字体,其中蕴含着轻重、虚实、节奏韵律等特点,承载着我国各种艺术的灵魂。因此,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中字体元素的应用。例如,可以按照建筑空间的功能特点、设计需求等,采用象形文字元素、甲骨文元素、宋体文字元素等。其中,甲骨文属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属于文字和图形相互整合的部分,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弘扬我国文字发展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还能改善设计的艺术感。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书法字元素开展设计工作,既彰显了书法字的装饰美感与形式美感,又增强了设计工作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文字元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或是减少字体的设计内容,这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出来,还可以与时展相互适应,增强各方面的设计工作美感和独特性。

3.图形元素的合理应用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元素,可以获取到丰富的素材,如龙图形、凤凰图形、太极图形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与意蕴,有着消除灾难、幸福安康的良好寓意。将图形元素应用在现代的建筑设计工作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彰显出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势和积极作用。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图形元素的应用,按照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特点等,做好图形元素的提炼工作、整合工作与创新设计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传统图形元素的特色,还可以形成现代化的设计模式,不断增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丰富其中的设计元素和内容,从而打造具有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建筑物。

4.色彩元素的合理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色彩元素中,蕴含着诸多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与素材,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不仅可以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势,还能提升建筑设计的创新性水平。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传统色彩元素的应用。例如,红色有着喜庆的象征,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红灯笼元素、红色剪纸元素、红色中国结元素等,以丰富建筑设计的内涵和内容,创新相关的设计形式。与此同时,在采用传统文化色彩元素的过程中,还可以按照现代化建筑设计与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色彩元素设计方案,提升色彩设计的视觉冲击力,改善当前各方面的建筑设计工作现状,使得色彩元素和现代建筑设计相互整合、协调[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丰富设计内涵,还能够打造独特的建筑环境,对于打造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重视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和应用,合理采用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元素、字体元素、图形元素与色彩元素,丰富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积极作用和优势,从而确保各方面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吴枫.中国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元素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建筑与文化,2019,34(5):209-210.

[2]陈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9,13(4):89-99.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8

民族文化是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的独特之处,也是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质所在,因此,民族民居的传承、转变和创新必须以民族特色为原点才能使民族建筑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根据建筑设计的构成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机理,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原点效应主要表现在建筑外部造型、内部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民族化。

关键词:

民族建筑;设计;民族特色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各种政策的推进,民族地区民居建筑的规划建设力度越来越大,民族民居特色问题也因此凸显出来。建筑是文化的凝固,也是文化的表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居建筑设计中的民族特色保留不仅可以使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与民族地区风土地貌保持协调一致,更可以使民族文化借助建筑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因此,民族特色在民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中具有原点意义。目前,虽然大部分民族地区民居规划建设中也把民族特色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对于民族特色的理解片面或者缺乏合理的思路,部分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并没有完整保持民族特色,不仅影响了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也使得民族地区民族风貌的形成受到了影响。对于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民族特色问题的解决应从深层次探讨和论证,才能使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问题需要具体探讨,以便形成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民族文化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原点意义

民族文化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原点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特色的实用性。实用是建筑的第一要素,根据功能需求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是所有建筑的共同特点,而对于建筑功能的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建筑相应也进行了适应性设计,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各有不同,因此,多数少数民族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少数民族建筑,如白族的四合院格局、傣族的吊脚楼等,这些因适应民族地区气候环境而形成的建筑特点在民族民众长期的智慧沉淀中成为地区民族建筑的民族特色来源。当前的民族民居建筑同样需要适应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传统建筑沿袭下来的建筑特色借鉴可以增加民族民居建筑的实用性。二是民族特色的文化性。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种建筑都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而具有了生命力,不同民族的建筑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实际上也是对本土文化的背离,难以得到认同,因此,建筑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性,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土家族的土掌房等传统民族民居建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且在时间的积淀中,已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各种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显性表征,建筑设计中对于民族特色的结合实际是民族民居建筑形成民族文化韵味的根本来源,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特色的原点效用因建筑的文化性需要而产生。

二、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文化原点效应

(一)造型民族化

建筑分为两个主体部分:内部空间和外观造型。外观造型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在整体建筑中,外观造型是最能直观表现建筑特色、体现建筑气质的部分,因此,在各种建筑设计中,为了使建筑达成某种效果,往往会在外观造型方面尽力调整,以达到理想目标。[1]另外,从外观形式与建筑功能关系上来讲,建筑外观造型对于建筑功能有影响,但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外部造型的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功能保障要求下,建筑外观造型仍然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民居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外观造型方面的努力来促成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造型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形成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借鉴传统民族民居的建筑特点,使民族民居与民族地区风土地貌相一致。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地区环境风貌的一部分,民族民居建筑在外观造型上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民族民居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和一致,因此,各个民族地区的民族建筑都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材质等条件来设计的,最终形成了和当地风土地貌一致的特色化民族民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一方面受经济文化水平制约,主要是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这种适应也是对于民族民众居住方面的需求满足,因此,对于适应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建筑形式的借鉴,不仅可以使建筑更加适合当地民众居住需求,如冬暖夏凉、驱蚊去湿等,如侗族的“吊脚楼”建筑所使用材质是当地常见的杉木,因当地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蛇虫猛兽,建筑时层层出挑,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吊脚楼”建筑形式。另外,云南南部多竹子,因此,当地傣族、布朗族以竹子为建材,设计成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的竹楼,以此来适应当地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造型的借鉴,可以很好地实现民族民居建设设计造型的民族化。第二,结合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下民族建筑的外部造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因民族文化不同,傣族的竹楼设计灵秀飘逸,而佤族的竹楼则透露出更多的圆浑质朴气息。在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建筑造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特点。因此,现代民族民居造型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形成,可以结合民族文化进行适当创新,只要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使建筑设计在总体上和民族风土地貌达成一致,就有助于建筑造型民族特色的形成。

(二)结构民族化

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在外观造型对传统民族建筑的承袭,内部空间同样需要保持民族文化气息,才能使民族民居建筑从外内到内保持一致,浑然一体。但是相较于外部建筑造型对民族特色形成的明显视觉效果,民族民居建筑内部空间的民族性表现较为隐蔽且不容易突出,且内部空间由于要实现民族民众起居所需要的多重功能,因此,室内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中的民族特色保持相对而言更不容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民族民居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民族特色无法形成。民居内部空间为民族民众日常起居的场所,民族文化隐含于民族民众的言行举止中,因此,在民族民居的内部空间规划中,通过与民族民众日常行为活动的结合,很容易显露出民族文化气息来。这一点可以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设置上就可以看出。藏族信仰佛教,因此在藏族传统建筑的居室内外都设置有礼佛的设施,以便藏民敬奉菩萨。西南地区的侗族、哈尼族、傈僳族、怒族等民族都有火塘文化的传统,哈尼族的蘑菇房中有常年不灭的方形火塘,侗族的火塘除了有取暖、照明灯基本功能外,还有休息、娱乐和文化传承的功能,火塘边也是聚会、待客场所。火塘形成了少数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伦理文化和待客习俗。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的厅堂的板壁神龛中,从上到下供奉着祖先神台、土地神,侧面则是火塘间,室内角落简单的设施布置便体现出了当地民族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火塘文化等特有的民族文化习俗。从传统民族建筑内部空间的格局划分和功能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建筑不仅在外形上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更是在室内形成了延续民族文化习俗的结构和布局,使得民族传统建筑从内到外都具有了民族文化的神韵。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建筑格局已经成为部分民族特有的建筑特色,如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仡佬族传统民居的“长三间”或“长五间”建筑格局等,其他民族楼上楼下的空间格局功能划分也都遵循一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2]对于传统民族建筑格局的借鉴不仅可以使建筑更具民族气息,更可以使建筑设计更加适应民族民众的需求,有助于建筑功能的更好实现。对于现代民族民居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而言,同样可以通过民族文化习俗延续和现代居住功能的结合来体现现代民居建筑的民族气质。每个民族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待客习俗、伦理习俗、信仰习俗等都和民族建筑内部空间布局有紧密联系,无论是火塘习俗还是礼佛文化,都是民族建筑内部结构生成民族色彩的重要原因。随着民族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其对建筑居住条件越来越高,卫生、坚固、多功能等都成为民众对居住建筑的需求,在此需求的变迁下,传统民族建筑的卫生问题、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合拍等问题都成为现代民族民众居住希望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以上民族民众的需求,现代民族民居设计必须有所创新和改变,如根据需要设置储藏间、卫生间、工具间等,虽然原有传统建筑也可以实现此功能,但是在当前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需要对这些功能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成为整体建筑的新的组成部分。[3]在为了达到新功能而进行的空间创新活动中,同样需要根据建筑的民族特色来进行创新。因此,不同民族的民居建筑规划中在因卫生、安全、舒适等功能追求下而进行的食寝分离、人畜分离等行为展开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在民居建筑内保留民族文化习俗展开的空间和设施。建筑以人为本,文化习俗是民族民众与传统的衔接,现代民族民居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以提高民族民众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为原则,也要尊重民族民众特有的文化习俗,通过建筑内部空间的调整,为民族民众文化习俗的展开提供相应的设施和空间,使得民族民众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也能与传统文化保持沟通,使现代民居建筑成为民族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

(三)装饰民族化

内部空间和外观造型构筑了建筑的基本框架,在此之外的装饰则是建筑焕发生机的助推剂,通过刻意的装饰可以使建筑具有更多生动气息。虽然建筑设计对于外观造型和内部空间两者的用心可以使民族民居建筑形成民族气质,但是这样的处理还不能使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气息协调自然、生动,民居建筑规划设计需要通过细节方面的装饰来使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更加丰满和充实。为了使建筑更加生动有趣,多数民族传统民居都在建筑装饰方面颇费一番心机,通过木雕、石雕、彩绘等方式形成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和标志,这些图案符号除了增加民居建筑的魅力之外,同时也使建筑的民族气息更加浓重。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爱美民族,在民族独特审美下,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有较为特色的民族装饰特征,如藏族对于住所装饰十分讲究,除了吉祥图案及蓝、绿、红色带的绘制,不同地区的藏民在建筑装饰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装饰特点,如日喀则的藏民居门上会绘制日月祥云图或者悬挂标志性的风马旗,昌都芒康藏民居的彩绘装饰则别有一番特色,在各种装饰下,民居显得气势非凡。新疆伊犁地区的民居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是从墙角、窗眉等细节处仍可看到建筑者的精雕细琢。由于气候原因,喀什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内部装饰,在建筑内部随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彩画,加上其他门窗、外廊等部分的雕饰,整体建筑装饰气息浓重。白族是个十分爱美的民族,当地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使得白族人在建筑装饰方面形成了突出特色,注重装饰是白族人的建筑习俗,在白族建筑装饰中,石雕、木雕、水墨图案是其装饰的主要手段,墙角、门头、飞檐多用石雕,山墙屋顶用水墨,吊柱、走廊多用木雕,加上白族特有的三坊一照壁的空间格局,白族民居显得精美、典雅、清丽,形成了白族景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富有特色的装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而在民族传统建筑中,特有的装饰图案和符号更是增添了民族建筑的民族气息。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同样可以借助合理的装饰来增加民族气质。从以上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民族特色形成来看,其更多是借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来形成,因此,现代民居建筑设计装饰中民族气息加强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经过长期的引用和宣传,部分民族文化符号已经成为民族的表征,在建筑装饰中对相关民族图案符号的合理使用,自然可以使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民族意味加强。对于民族文化元素的在建筑装饰中的引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情境和民族审美,不同民族文化符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对于民族文化符号的引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禁忌和爱好,才能使图案在设计装饰中的运用和民族习惯保持一致。[5]另外,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审美观念,虽然民族文化符号引用自民族,但是对于民族民众而言,建筑装饰中的图案和符号如何装饰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习惯,民族文化符号的引用和使用方式需要对民族民众的审美有所观照。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不同标志的应用自然可以使建筑装饰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意味。

结束语

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民居建设设计具有原点价值,无论是民族民居的建筑造型、空间结构,还是建筑装饰设计,都需要基于民族特色形成来努力,通过民族特色合理发挥原点效用的,新时期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不但可以合理创新,还可以有效保留和延伸民族地区建筑的民族特质,形成崭新的民族风情。

作者:朱琦 徐晶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姬长武,李诗修.民族建筑环境艺术美感的整体认知[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

[2]余熙文,李晓琼.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

[3]姚栋,苗壮.新农村住宅的传承.转变与创新———映秀镇二台山安居房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探索和思考[J].建筑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