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范例

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1

1、从微观角度探讨农机安全文化建设

要想提高我国农机安全使用意识,第一,推动机手安全文化教育,在我国新农村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农机手作为核心层,要吸引家属和公众积极地参与其中,组织机手参加,从而开展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断地应用于农村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促进我国农机的安全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第二,农村机手的安全文化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在对农村的机手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对于农村发展建设的新要求进行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导原则,在农村机手的学习和安全文化培养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意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从而用实际行动证明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带动整个农村建设的安全发展。在新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使得在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农机的安全实用率不断地提高,同时对农机技术和机械设备进行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我国的农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向着更加安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在农村通过对机手的安全文化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农机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正地领悟安全文明监督水平,提高农业安全生产水平,在党的政策号召下,将安全文明发展和农机机械化技术发展相结合,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安全生产机制,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农民对农业安全发展的认识,同时促进其农机现代化操作水平,形成良好的农机安全文化氛围,建立科学的农业发展体系,确立规范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氛围,促进我国农机机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我国农机的安全使用率,加大安全文化教育力度,促进我国农机的安全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要求,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

作者:陈良红 单位: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第二篇

1、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群体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其中“有道德”即道德素质高,道德素质涵盖着廉政文化素质。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会迅速成熟起来,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廉政素质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2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对本科医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随着时代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教育的社会性、内容的复杂性和实践性以及教学组织管理的特殊性等特点对本科医学教育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看到对病人躯体疾病的救治,过分依赖于医疗高科技,忽视了对人的情感、社会、环境等诸多人文因素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重视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和培养,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本科医学生教育中“医本文末,重医轻文”的不良倾向有所抬头,过于强调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造成学生廉洁意识淡漠,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吃喝卡拿要”等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社会现象,严峻的医疗环境迫切要求在本科医学生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1.3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健康成长。

定向医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国家“两免一补”,且入学前就确定了就业岗位,既解决了考生上学的经济负担,又解决了就业出路,受到了广大农村考生的高度认同。但是就业有了保障之后,部分定向医学生不用为找工作而烦恼,因而长期职业规划不清,学习上“压力不大,动力不足”,主动学习知识以谋求更好前途的愿望不强,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失去自主能动性,更有甚者放松要求,“六十分万岁,多一分白费”,不肯在学习上多费一点功夫;部分定向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已经不愿意仅在基层建功立业,而是强烈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还有一少部分定向医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到基层工作,不甘心、不愿意,甚至持排斥的态度。这些都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使广大定向医学生提高认识,纠正错误观念,把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同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2、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廉政文化建设

2.1加大对廉政文化的宣传力度,用正面的形象引导定向医学生。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富民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定向医学生敬廉崇洁,远离腐败。积极挖掘、宣传校内外廉洁人物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示范效应,使广大定向医学生树立公平竞争意识,自觉树立“以廉洁为荣,以贪腐为耻”的观念。通过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廉政方面的报告等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廉政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突出作用,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潜移默化地进入定向医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厌腐崇廉”的意识。通过在校园公共场所中张贴廉政格言、警句等方式,将廉政教育的气息充斥于校园内的各种场所之中,让广大师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氛围。

2.2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定向医学生。

人的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应该首先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抓起,传授廉政知识,树立敬廉崇洁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到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其次,通过自学、集中学习、班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定向医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党员先进性教育理论,以廉洁清正、克己奉公精神为核心,进行廉洁意识、廉政知识的灌输,对定向医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再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对定向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注重对定向医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定向医学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逐纳入到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最后,针对定向医学生特点,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活动,如举办“寸金寸心,助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他们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伟大信念,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勤奋学习,锻炼自我,毕业后真心履诺,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良好的氛围影响定向医学生。

首先,把廉洁教育贯穿于师德建设各个环节,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如举办“教育崛起教师为基”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等升化师德、铸造师魂,弘扬甘为人梯的崇高道德风尚。其次,开展表彰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正气,引导广大教师用崇高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定向医学生。再次,要充分发挥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或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廉政文化因素,收集、整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作为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参考资料,实现廉洁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最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学工队伍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学工干部和辅导员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廉政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

2.4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定向医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导向、约束、熏陶和辐射的教育功能。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形式丰富,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长年累月的滤杂去污净化定向医学生。首先,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廉政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定向医学生,时刻结合国内外对学生有重大影响力的腐败案件、廉政典型,国家廉政文化建设最新政策,开展定向医学生参与率高、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力争得到定向医学生的认可,产生持久效果。其次,注重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定向生的参与度。积极开展定向生趣味性强、参与率高的群体性活动,尽可能使更多的定向医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力争使每位同学都树立廉洁意识,使广大定向医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廉洁教育,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再次,增强活动内容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定向医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廉洁人物纪念馆,到贫困山区进行义务支教社会实践,参与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到敬老院开展帮扶老人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定向医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悟,来震撼心灵,提升效果,使定向医学生认识到“腐败就在身边,防腐关系你我”,真正使廉洁教育落到实处。最后,通过学校组织实施校园环境的净化活动,以有力措施强力预防和制止校园腐败现象,及时纠正定向医学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苗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清正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5建立健全高校敬廉惩腐体系,用完善的机制约束定向医学生。

一是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对重大问题,按照“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讨论酝酿,最后形成决策,杜绝一言堂。二是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责任制,廉政文化学习制度,对在定向医学生中可能存在不廉洁行为的地方,建章立制加以规范。三是有法必依,一切按制度办事,一切和定向医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都严格按照程序,民主推选,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从内部机制上克服不廉政现象。四是建立由校纪委、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普通定向医学生组成的垂直监督体系,设立举报监督电话,加大对定向医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入党、国家奖助学金评选监督力度,要求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民主推选,全面公示,凡经学生反映有意见、有争议的候选人一律重新推选。五是改变定向医学生的激励机制,加大综合测评中的思想道德比重,尤其是廉政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定向医学生评价标准,加大对定向医学生不廉洁行为的惩戒力度。比如,针对有些大学生不还助学贷款的不廉洁行为,可以记录他的信用档案,并冻结其一切金融业务,让他们在社会中难以立足。

作者:李强 单位:河南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第三篇

1.二者的区别

1.1历史背景不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追本溯源是由于我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积聚的一种政治管理经验,思想政治工作被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被一直延续下俩。企业文化建设是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一种体现,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从最初的引进而逐渐向自主开发方向迈进。

1.2对企业的约束力和实践性不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是依靠对企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理念的提升来对企业进行间接的影响,其对企业的实践性和渗透力不强,企业员工可以主动、自由的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员工并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应用性的文化,在企业中一旦确立就必须通过企业管理手段在全企业进行推行,要求员工认可并遵照企业文化准则来行动。企业文化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实践性和约束力,具有明确的规范,并要求员工必须执行。

2.二者的相同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二者同时存在于企业之中,并对企业和员工的思想状态产生影响,二者在很多方面又具有相似性。正是二者之间的同一性才能保障企业思想不至于陷入混乱,能够井然有序的发展。

2.1指导思想一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我党先进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例如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的体现。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在具体的表述上千差万别,但其指导思想绝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企业中的一种体现。从这一点来说,二者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2.2途径具有一致性

企业的思想政治共组和企业文化建设在发挥作用的途径上具有一致性,都是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产生影响,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积极性。二者都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与肯定,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来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长久的影响。二者都将企业员工作为工作的主体,将员工视为企业的主人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将员工视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文化人”,而非仅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自然人”,关注员工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3目标一致

无论是企业思维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障企业不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培养员工对于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集体利益以及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2.4内容经常出现交叉

企业思想政治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二者都离不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我党优秀的政治文化,同属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对员工进行世界观、价值观、民主法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时,其方向都是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3.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过程的注意事项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二者首先是具有独立性的,不能相互混同,更不能以思想政治工作替代企业文化建设,反之亦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二者的相同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观念的渗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资源优势可可以被企业文化建设所利用和挖掘。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实现各自的发展任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必须建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将理论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虽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实行的主体不同,但都需要一个成熟的团队来对其进行宣传和研究,因此企业要引进和挖掘这方面的人才,打造高素质的团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规律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两者齐头并进。

4.结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积极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热情,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黄秀明 单位: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

第四篇

一、创新文化—创造多重效益,实现共赢共进。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和特征。如何培养员工创新的意识?从第三项目部工会组织的实践看,主要路径就是积极推进劳动竞赛模式向智力型的转化,鼓励职工群众用智慧、用技术创新向生产管理要效率和效益。他们在多个重点工程实施技术创新型劳动竞赛,组织技术创新课题小组、建立创新技术支持体系等,进一步激活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并逐步成为自主自觉行为。据统计,2010年至今该项目部各类创新成果已有10余项。在此基础上,还申报了公司级施工工法3项。创新创造,不仅增强了项目部的综合管理实力,同时也使职工群众主人翁意识得到了理性升华。

二、竞优文化—发挥先进引领,带动项目飞跃。

企业要打造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经济组织,需要通过竞优文化的整合与裂变,催化企业思想观念和经营体制的深层变革。从第三项目部实际看,一是要贯彻“高目标导向”管理。高目标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高目标与高素质、高效率、高效益等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高目标实现需要高素质支撑,高素质必然产生高效率和高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目标导向”是竞优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高目标导向”引领下,2012-2013年,第三项目部实现了连续两年经营额和产值“双超五亿”的强势发展。二是坚持“在解决问题中成长”的基本理念。要不间断地引导全员对标学习,补齐短板,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争当行业管理和岗位绩效的排头兵。三是推动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在执行力上培育全员“说了就办,办到最好”的作风,打牢竞优文化的基础。竞优文化的落地,使得第三项目部近两三年先后获评天津市“文明工地”、滨海新区十大战役先进集体和天津港“重合同守信誉保质量安全建筑安装企业”殊荣;项目部多名员工获得了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品牌员工等称号。

三、业余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汇众志聚合力。

丰富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陶冶职工情操,激发工作热情,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营造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从第三项目部业余文化生活实际看,它是职工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阵地。项目部投入资金,及时提升职工活动室、阅览室的文化品位,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拓展职工文化视野,找准自身短板,及时充电提高。它是职工展示文化修养的舞台。项目部工会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发现和培养职工文化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舞台的历练,增强职工的自信力。它是职工提升情操水准的风向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可以使职工思想道德情操不断地得以陶冶和净化,可以不断地迸发工作激情和创造力。它是项目团队凝心聚力的助推器。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集体荣誉感,是企业外塑形象、内聚发展力的助推器。

四、共享文化—注重群体价值,营造和睦家庭。

共享文化是群体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项目部这一管理单元的人员构成愈来愈多元化。它客观上要求项目部管理者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实现“共享”。第三项目部在实践中一是建立“困难职工救助基金”提供解困解忧帮扶。据统计,这几年,项目部除依靠上级工会划拨的困难职工补助基金外,还通过职工自发捐款等,每年募集经费千余元,用于特困职工帮扶、生病职工慰问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企业大家庭“共享文化”的魅力。二是重视“农民工”群体,实现“暖心工程”全覆盖。项目部领导主动走访协作单位,与其员工真诚沟通。既充当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的协调员,同时也将他们的困难员工及家庭划入“暖心工程”范围;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展示了国有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风采。三是通过文体娱乐活动建立群体间的情感沟通平台。每逢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项目部工会主动邀请协作单位员工参加文体竞技活动,在比赛和角逐中营造“凝心聚力,共建和谐”的情感氛围。文化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打造和锤炼文化力;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与项目部等最基层单位的积极践行。第三项目部工会经过不断探索,将文化建设拓展到优势共建,和谐共赢的更深层次,形成了“民主文化、创新文化、竞优文化、业余文化、共享文化”等特色文化,这些文化要素的合力,构成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坚固基石。

作者:陈聪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第五篇

一、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夯实物质基础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长久来,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致使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极不平衡,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的现象十分明显。在部分地区,即使当地政府认识到了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但面临资金的紧张,对于老年文化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老年文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贫困地区适度倾斜,可以采取政府集体采购的方式,完善农村老年文化的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所必须的“硬件”质量,因地制宜,可以以各地的特色,发展不同的文化体系,使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化、多元化。

2、完善体制建设,使得老有所依

《论语》有言:“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因为农村收入普遍偏低,在没有达到“衣食无忧,病有所医”的前提下,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积极投身到农村老年文化建设上来。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探索“老有所养”的新途径,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接触农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使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路到实处。首先,我们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大病”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其次主动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此外,还可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农村社区服务活动,为病残、高龄、“空巢”、鳏寡老人带温暖。最后,应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真正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3、丰富文化生活,使得老有所学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我国半文盲、文盲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四,相较于城市超出二十三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既没有能力读书看报,对于琴棋书画更是一窍不通,能够享受的文化活动非常少,这无疑制约着农村老年文化的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适合他们条件的文化活动项目。通过宣传学习终身制的新理念,鼓励农村老年人成立老年协会,根据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适当开设平阴十字、养生保健、法律法规、歌咏舞蹈等课程讲座,帮助老年人提升思想觉悟,培养兴趣爱好。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老年人而不是地方政府,所以要明确此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主要任务是帮助和服务,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需要农村老年人自发的进行组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也应该对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加强宣传报道,并多创办符合老年人口味的娱乐文艺节目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服务。

二、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我国老年文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它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政策的大力扶持,这从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需要端正思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为这项旷日持久的伟大工程添油助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老年文化埋头做实事,而不只是摇旗呐喊。

作者:毛磊焱 单位:江西赣南医学院

第六篇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培育。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南网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公司围绕2020年创建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发展目标,积极打造海南电网公司文化。首先是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培育出了“双创建、双连心”和党员“一带二”党建先锋工程品牌(“双创建”即创建“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双连心”即“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党员心连心”“党员与职工群众心连心”;党员“一带二”即一名党员与两名非党员员工建立相互结对帮带关系),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是以加强员工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开展“四型”员工队伍建设(即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效能型),使员工从根本上转变“松、懒、散”的不良风气,树立起“严、勤、细、实、快”的优良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再次是以增强员工队伍素质为立足点,推进责任文化建设,使员工牢记电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责任与使命;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树立起“电网安全稳定是公司生命线”的思想认识;推进服务文化建设,使员工铭记“服务永无止境”的服务理念,自觉、主动、优质做好供电服务工作;推进执行文化建设,强化了员工“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的行为理念,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提高执行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增强了员工“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廉洁理念,营造起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提炼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并加以交流和推广,公司每年都举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集中展现系统各单位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员工辅导计划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达到了以文化建设凝聚员工向心力、激发队伍干劲的目的。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模式

为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海南电网公司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方面,搭建起企业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模式。

从精神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为主线,以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制定了《海南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创先规划推进方案》,明确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并按照需求分析、计划制订、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四个步骤,建立起完整的企业文化培训体系。着力塑造企业文化“灵魂”,把南网文化理念与海南电网公司管理实践、海南地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编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化,形成全员覆盖。

从制度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管理制度,促进制度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制度体现文化,使文化融于制度,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考评机制,使之导入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效能和管理效能。抓好制度建设的废、改、立工作,消除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固有文化心理定式和心智模式,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结成牢固的共同体。

从物质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这方面,主要是将公司文化理念外化于形,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率、抗灾抢修复电和重大政治活动保供电等的内外宣传报道;通过为客户提供增值超值服务,传递企业优质服务文化;通过有效的VI系统导入塑造品牌,如企业产品标识、生产环境、建筑以及便笺纸、PPT、文件夹、档案袋等办公文档规范等,向员工和客户受众传播了公司企业文化内涵,达到宣传企业和提升企业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的目的,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

从行为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传播载体,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运作管理水平。公司每年通过评选劳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创建青年文明号、创建文明单位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并加以宣传,扩大先进典范在员工中的影响力,使之形成企业文化的精神典范。同时大力开展有关企业文化的知识竞赛、辩论、征文、论坛、拓展训练、标杆学习等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宣贯企业文化理念,达到企业文化深植员工心灵的目的。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有力推进,公司以“三个机制”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落地。

工作保障机制:公司建立领导干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参与制度,发挥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带领者和践行者的作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党政工团定期召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强化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配置专门的专职和兼职人员,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

工作指导机制:出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汇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手册,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年度推进计划,确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和细分举措,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本要求和责任部门。公司层面加强专题调研,分层分类指导,树立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公司系统整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工作考评机制: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党建、经营管理工作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管理,采取由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动态进行检查考评,建立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改进、规范和提高。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成效

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公司发展的软实力,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提高,赢得了各方面的美誉。

建设坚强海岛电网的使命感增强。着眼于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公司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了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现代化电网建设。海南电网220千伏主网架实现了从“单环网”到“双环网”、从“日”字型到“目”字型网架巨大转变,网架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500千伏海底联网工程2009年顺利投产,结束了海南孤网的运行历史。

安全生产工作的生命线抓得更牢。公司始终把握好电网安全稳定的生命线,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提高供电可靠率。2013年,公司安全生产大局保持平稳,综合电压合格率98.27%,同比提高0.58个百分点,综合供电可靠率99.81%,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实现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12年保电“零事故、零差错、零投诉”的目标。

客户服务水平上了新台阶。公司牢固树立“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以客户为尊,用心用脑做好供电服务工作。2013年,公司百万客户投诉率22次/百万户,同比下降了84次。

员工精神面貌良好,干事创业劲头足。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了员工创先工作的活力,有力推进了公司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工作的开展。公司先后获得了海南十大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海南省服务行业领军企业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公司系统有45个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和省部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7名员工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及海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作者:黄仁轲 韩灵欣

第七篇

1.社区卫生文化的发展内涵及其作用

一是约束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开放性单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是公众性职业,一言一行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响,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就是要对每一位职工的言谈举止进行规范约束,以提高卫生人的综合素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二是凝聚作用,社区卫生文化建设从更高层次上讲就是“人的建设”,通过个人的文化、精神、理念的培养和塑造,在单位内部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实现职工在中心统一目标下的自我管理,降低内耗增加合力,促进社区卫生和谐发展。四是激励作用,以先进文化理念为核心,培育和树立共同理想,满足个人精神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主创新精神,履行主人翁责任。

2.社区卫生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利用医改这一发展机遇,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提升卫生人“厚德、精医、仁爱、为民”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辖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方面赢得了老百姓认可,但还存在不足之处:

2.1对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不少人对社区卫生文化建设的内涵缺乏了解,管理者认为社区卫生文化就是工、青、妇组织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或者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做思想工作的方法来进行文化建设。职工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病人看好病或为百姓做好公共卫生服务,这些认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相对于文化建设的内涵却显得过于片面,文体活动、专业技能这些只是文化建设的内容,毋庸讳言都应该重视。但是恰恰没有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医院精神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这种认识不提高,社区卫生文化建设一定是纸上谈兵、难见成效。2.2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模式的雷同性当前社区卫生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模仿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设计院徽、谱写院歌、归纳院训、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单一,过于笼统、缺乏创意、没有真实体现行业特点,单位定位,不能真正引起职工的共鸣,从心理上讲也不会被职工认同,最终根本不可能达到激发斗志、增强战斗力、促进社区卫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2.3社区卫生文化建设缺乏常态化

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刚刚起步,为迎合时展要求,一窝蜂地追求文化建设来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内涵不丰富,形式主义成分多。对卫生文化建设重视时,刻意地开展一些活动,颁发几个文件,召开几个会议,空喊几句口号,悬挂几条横幅等,在文化建设上还未真正形成统一全面的规划和发展方向,缺乏常态化,长效化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机制,是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和谐发展的关键之处。

3.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的启迪

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多措并举地开展社区卫生文化建设,不仅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正面效应,而且对提高社区卫生机构文明程度,核心竞争力以及各项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社区卫生健康发展。

3.1强化社区卫生文化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班子及各科室负责人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理解和掌握社区卫生文化的含义和作用,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利用会议、信息平台、宣传栏等宣传形式赢造氛围,利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各自优势开展活动。通过文体活动抓职工的精神文化;通过技能操作比赛抓职工学习文化;通过法制、医德医风教育抓职工的廉政文化;通过制度建设及绩效考核抓管理文化等,建立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社区卫生文化。

3.2养成良好社区卫生行为文化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是重点

社区卫生行为文化建设,与医德医风建设是相互联系、互为促进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机构少数工作人员存在的一些回扣、红包、服务意识不强等不端行为饱受社会诟病,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迫在眉睫。一是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及法制教育,积极投身医改,转变服务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必须加强对职工技能的学习培训,更新知识,创新工作,不仅要提高职工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而且要提高职工为老百姓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必须要成立相应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考核,与个人绩效、职称晋升挂钩等,才能促进社区卫生行为文化的形成。

3.3开展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制度是保障

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包含制度建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必须从组织机构、建章立制、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要明确由院办、督查办、工会等职能科室具体落实,组织专门人员狠抓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品牌意识明显增强;二是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服务规范、学习制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岗位的职工都有章可循,依据规定定期进行考核,不定期进行督查,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三是要弘扬先进、鼓舞斗志,根据奖惩办法对先进集体和个人除经济奖励外,还要给予精神层面的激励,反之给予批评或经济处罚。只有将文化融入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中去,才能形成富有社区卫生文化特点的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持久化的开展。

3.4社区卫生品牌的塑造: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是基础

打造社区医院品牌是单位管理者的不懈追求,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是基础和源泉,而品牌的塑造是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成功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精神面貌和品格特征的体现。要塑造品牌,首先要加强职工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他们是社区文化建设主力军,也是塑造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的前提。其次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的同时利用“3+X团队”、“网格小组”走农村、进社区为辖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三是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将中心正面形象、取得的成果、先进事迹等及时通过“两台一报”进行宣传,扩大中心的知名度,树立中心良好形象。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现成模式或固定做法,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社区卫生文化,才能激发卫生活力,提升卫生形象,打造卫生品牌,促进卫生和谐发展。

作者:方道宽 单位:扬中市三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八篇

1建设学校物质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1配置富有育人功能的设施,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校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建造了各种实用美观的功能室,如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科学探究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陶艺室等,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我校还配备了校园音响设施,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了不同的钢琴曲和提示语,每天上学、放学、课间、下午习字时进行播放,给学生带来一种愉悦感和归属感。

1.2创造校园人文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我校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优化,更注重人文环境的创造,力争使校园内的每个字、每幅画、每块墙壁都成为陶冶情操、启智育能的教材。如绿化带里关于环境教育的标牌,教学楼楼梯用线和左右脚丫标识的安全路线,楼道里展示的“科学篇”“读书篇”“养成篇”“劝学篇”“方法篇”等标语,楼外墙面的“安全篇”“传统文化教育篇”“个性化班牌”,各教室内的布置等,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积极进取、茁壮成长。

2创建学校精神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研究表明,创建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方法。

2.1提炼学校核心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

回顾我校办学历史和办学过程,展望其发展的愿景,我们将“乐成”确定为学校核心理念,坚持“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崇德、笃志、勤学、力行”为校训,以“文明、守纪、勤奋、健美”为校风,以“爱生、敬业、敦品、启智”为教风,以“亲师、乐群、善学、多思”为学风,从不同方面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

2.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明行为我校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唐诗》《宋词》《古代散文》等,传承中华文化,并通过诵读、表演、说唱等形式揭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

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接受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

2.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我校常规教育制度化,以制度约束、规范学生行为。如《农大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农大附中学生一日常规》《农大附中学生荣誉申报制度》《农大附中班级管理细则》《农大附中流动红旗评选办法》《农大附中学生文明行为三字歌》《农大附中学生安全手册》《农大附中学生健康教育手册》《升国旗制度》等。另外,我校活动开展常态化,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节、纪念日活动、主题队会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入团仪式、退队仪式、表彰仪式、军训、学生两操及大课间活动等,寓德育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2.4拓展课程文化,培养学生个性品质

我校利用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优势和学校教师的特长,开发了许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如高尔夫球课、素质拓展与心理团体辅导课、专家讲坛课、文学创作课、科技实验课、竖笛课、2+1体艺项目、健康教育论坛、研究性学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创造性地培养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

作者:李旭俦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第九篇

1、和谐校园环境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基础

优化办学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是指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和学术研究水平:硬件是指实验器材、设备、建筑、图书收藏等各方面。办学条件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等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应同时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首先,应强加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建设,大力引进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提高整体的学历、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其次,高等学校还要再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的力度,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和条件,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不断优化学生的生活条件,改善住宿环境,保障后勤服务,努力从全方位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提高。

2、突出特色文化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关键

要想把大学高等学校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质量文化,以特色质量文化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一般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在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有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胜任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高等学校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使毕业生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显示强大的发展后劲;有的高等学校则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使他们在人才就业市场走俏抢手;有的高等学校则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环境并打开工作局面。因此,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和目标。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学校质量文化才会有活力,才能使高等学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和应变力,才能培养出具有本校品牌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3、营造创新氛围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核心

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被视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成本;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为此,现代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高目标,进一步普及、强化创新意识,并逐步构建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机制,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及环境,并在实际教学中一以贯之地遵循宽容性、选择性和激励性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给他们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时间与机会,多为学生设计自主创新的情境,为之创造更多的训练其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业的实践机会,并辅之以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指导,从而使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得到贯彻与实施。

4、培育学科文化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保证

学科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和学科是现代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学科是大学建设的龙头,是大学发展的主旋律,课程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建设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用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一批以教学名师领衔的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团队,使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成为专家型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迅速发展。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只要高等学校重视培育质量意识,建立质量制度,提升质量形象,以文化力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赢得社会的信任、顾客的满意,并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作者:席桢 单位: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第十篇

一、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功能

1.有利于服务专业实践,促进专业建设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专业实践的舞台,以活动延伸课堂。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特色专业实践的平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去。

2.有利于营造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得以成长成才的沃土。良好的校风学风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优秀的特色校园文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特色人才的第二课堂,不仅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焕发激情、催人奋进,还能使学生形成独特而优雅的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人文精神、优良道德风尚、高雅文化的熏陶。

3.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所高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就要杜绝雷同化和盲目跟风,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才能加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所高校都坚持特色办校,个性发展,坚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有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能够促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位不高,重行为文化轻精神文化

从校园文化环境来看,有些高校的建筑并不能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性,在人文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没有特色也没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从校园文化活动来看,一些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过分强调数量,重视文体活动却缺乏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弘扬,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疲于应付,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意识到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难以避免流于形式,以致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高校应大力提倡格调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校园文化建设,以特有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

(二)缺乏特色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有区别于其它高校的特色之处。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高校却存在盲目跟风、相互模仿的趋势,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学科专业建设大同小异,校园文化活动相互模仿,甚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出现雷同。每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往往是区别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不利。

(三)相对封闭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存在,高校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服务于社会,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因此,建设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应该打破“象牙塔”模式的封闭状态,而很多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没有对社会开放,融入社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封闭,不能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不能同社会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三、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打破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局限,克服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行为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弊端,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在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等各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各个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出展示高校自我形象、提高高校竞争力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切实强化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校园浓郁的学术气息,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学生奋发向上的求学态度,都是高校独特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展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根据学校的自身特色,制定出系统、规范、和谐的校园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突出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线,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它标志着一所大学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高校应当在深挖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的开设上不能追求“人有我有”,为了追求综合性高校的建设,不顾及自身的师资力量,发展方向,盲目跟风,最后只能造成专业开展全面却力量薄弱,整体办学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当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武汉大学的测绘专业和安徽大学的外语专业都是各自高校的特色专业、招牌专业。

(三)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打造优良的特色社团,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应该组建一些非专业的、有文化底蕴的社团,如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要从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出发,培养特色学生社团。此外,高校学生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但是社团的建设也需要学校的关注和支持,要有专业教师带队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开展社团风采展示和社团评优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在举办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应该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将学校的文化精神推向社会。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目前,一些高等院校的品牌校园文化开展得很出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如,武汉大学根据其治学和地域特色推出的“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珞珈金秋艺术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不仅关注到学校的人文发展,也关注到对外文化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四)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注重完善校园规范

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引导,因此,高校应高度关注网络可能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与引导,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改良校园广播和电视设备,发挥专业优势,打造高质量的高校特色校园广播;创设学生刊物,营造自由而轻松的氛围,鼓励师生交流学习心得,传播思想,发表观点;完善的制度是支持无形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高校更要注重完善校园规范,以制度规范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完善的校规校纪能够监督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五)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都体现着学校的校风,蕴含着独特的校园精神,高校应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首先,整体规划校园人文景观的建筑,注重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突出主题,突出人文教育内涵。比如,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优雅别致的休读点;可以建设文化艺术长廊,由各专业师生用自己的作品去美化长廊;校园内设置石刻校训和名人题词、图片等,让学生时刻谨记校训,学习名人的良好品质,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其次,加大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投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外,由于学生公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致力于学生公寓建设,打造公寓文化,强化安全保卫意识进公寓,高雅文化进公寓,党员示范进公寓,促进宿舍间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形成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

(六)增强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并服务社会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广告设计班

班级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班风班貌。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言传身教和开展活动的方式,用正确地方式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复合型学生”。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途径

1.提升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认知

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企业文化以及行业文化,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甚至没有在企业实习的机会,企业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能够体现出企业经营的特点、理念、规范及价值的存在,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的公共形象。” [1]班主任制定定期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特性,关键技能。如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人”。如笔者将一年级新生班每周周五晚自习设定为“企业文化学习日”,学习日活动由班长具体组织实施,活动日的实施方案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统一制定。比如我班活动日方案简要实施步骤为:班长介绍活动主题→观看视频→讨论学习心得→完善班规(视情况而定)。前期的活动学生尚无经验,需要班主任的引导,视频内容由班主任通过互联网进行搜集行业企业品牌相关的管理、营销、活动等视频,待后期学生对企业文化学习活动的流程熟悉后,为了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应付和厌烦情绪的产生,后期的学习内容也交给学生自己去互联网搜集整理,班主任对学生搜集的材料进行把关即可。同样的活动重复次数多了难免会倦怠,因此,班主任要在学习内容上进行拓展,不能仅仅观看视频,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举办讲座,或进班进行面对面畅快交流,这样,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和企业、行业的距离,也更加明确了他们的目标。教室墙面开辟专门的区域作为“企业文化学习心得”的张贴区,学生除了观看视频和讨论学习心得,还要将心得整理撰写成文字,张贴在“企业文化学习心得”的张贴区,使之逐渐积累和丰富,以促进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

2.坐实校企合作,以企业文化促进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俨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纷纷对校企合作进行了深而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上,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形式化、程式化问题突出。“校企双方最基本的利益共同点是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校企合作的前提在于求解和维持双方利益需求的‘交集’。因此,必须构建校企互利共赢双惠机制”。[2]只有坐实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职校、企业、市场的互利双赢。学生通过企业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市场行情,弥补在校所学的不足,为将来的对口就业做好准备。企业虽然在短时期内牺牲了一些空间和资源给学生锻炼,但从长远的发展看,正是这些企业实习的经历重塑了学生的专业认知,也促成了学生毕业后的无缝就业,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企业见习机会,本地有4家与我校长期合作的广告传媒公司和2家家装公司。作为班主任,需要跟随学生深入企业,一方面管理学生日常,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也亟须进行一线学习和锻炼,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更能检验一个班级的建设水平,包括学生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班级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企业文化更好地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总任务:每天必须把当天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行总结,并记录在专门的笔记本上,以备检查。每一周结束,班主任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把师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享,将企业文化于无形中渗透到班级的特色文化建设之中。

3.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企业文化促进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种长期的遵循才能形成文化,要建设蕴含“企业文化”的班级特色文化,除了前期的“企业文化学习日”、校企合作的“企业实习”、还要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强化企业文化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首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前期的企业实习,学生对行业的发展和自身兴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更明确,它也在无形中规约着学生的行为,激励着学生为了实现职业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样,班级就会逐渐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引导的学习氛围,企业行业文化也默默地渗透进学风浓厚的班风之中。其次,班级管理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笔者在征得学校许可的前提下,在校开办了一间创意工作室,服务内容主要为手工饰品制作和装饰、平面作品创意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服装烫印等项目。此工作室自创办之日起,就和笔者的班级仅仅的融为了一体。笔者对班级的管理依托这间工作室,由学生根据企业实习经历,自行设置了“班级-工作室”管理模式,即:客户部—创作部—印刷制作部—财务部—后勤部的管理模式。客户部的任务是开拓客户;创作部的任务是配合消费者意愿,制定整套广告方案;印刷制作部这一部门主要负责服装烫印;财务部主要负责班级班费收支与工作室收支预算运营,核发“员工”工资;后勤部主要负责班级和工作室卫生,及其他保障工作。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融入这一模式,成为“班级—工作室”主人,部门之间每隔一个月进行人员轮换或小幅度的调整,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得到全面锻炼与提升。此外,每位同学都是“班级—工作室”的“股东”,入股条件就是“好学敬业”,对于“班级—工作室”的盈利,10%作为班费,50%为学生的红利,这样每位同学都干劲十足,学习工作的劲头是普通班级不能极的,这样的特色班级文化这是基于企业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一笔宝贵财富。一个例子,为了强化班级的识别性,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笔者班级二年级时,班级曾用一个月时间的活动课在全班征集班徽、班服设计方案。最后所有学生的方案由4位企业设计总监和全体专业教师投票选出特等奖一个作为征用方案,另投票推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参与奖等奖项,获奖学生都会获得相应证书和物质奖励。此次活动最后的方案从专业角度上看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但学生每天坐在张贴着自己亲自设计班徽的教室里,穿着自己设计的班服,他们的归属感得到了满足,班级文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他们创造者丰富着,遵循着。再次,班级特色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全体同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班主任要善于和各科任教师加强沟通,及时协调班级教学中的事物,听取科任教师的建议,为建立健全的班级特色文化二共同努力。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

1.创新特色班级管理

将班级和专业工作室进行合二为一的共建,使企业管理文化融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能更加准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合生活,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更加具体明确,他们个个有事做,人人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班级的主人翁意识也越加增强,相比传统班级管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更贴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对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

2.丰富学校文化建设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直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我校近年来校企合作成效显著,校企合作的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班级特色文化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建设。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企业文化的渗透,班级要结合育人方针,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思想与兴趣点引至正确的轨道上来,建设“好学、敬业、创新、钻研”的班级特色文化,这样才能站在职业的高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苏宇欣.“企业文化”视域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33.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3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是展现班级生命力的重要载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出春天的村庄。”这就说明班级文化环境不但展现了一个班集体的良好风貌,更重要的是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班级文化环境的创造,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创建和谐优美的自然、文化环境,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农村学校教室环境普遍存在着脏乱的现象,各种饮料瓶子摆放不正,地上丢着纸片、果核,学生的课桌很乱,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存在许多问题,同学间出现了矛盾从不会用“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凡此种种,使人觉得整个育人环境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势在必行,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形象的示范,引领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班主任带头行动,把不用的瓶子做成塑料花或者插上一些鲜花,摆放在讲台和窗台上,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把班级的行为规范要求,制作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校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自己的文明用语,当遇见老师时一定要问一声“老师好”,与学生出现矛盾时学会说“对不起”。通过这样的改变,可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从而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对于一个班集体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综合素养和养成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班级制度,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学生是主体,通过班集体的通力合作,制定促进班集体共同发展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使每一个学生接受班级制度的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班级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和人文性,使制度能深入人心,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针对迟到的学生,经过班集体讨论制定的处罚方式是,写出一份 200 字左右的深刻检查,或者面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才艺表演,通过这样的处罚方式,学生迟到的次数减少了,能保证良好的出勤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活动是提升班级凝聚力,培育优良班风的重要保证,通过举办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班级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比如,可定期举办“主题演讲活动”“歌唱比赛”“才艺表演”等活动,让每一位班级成员借助活动释放自己的能量,发挥自身才能,给他们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以此来激发班集体活力。总之,班集体生活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限制,许多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缺少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兼之,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自身的专业素养较弱,很难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给学生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班主任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带领学生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辽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

特色小镇在推动经济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色小镇承载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承担着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的使命,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贯穿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主线。

一、特色小镇文化的构成及建设意义

(一)特色小镇文化的构成

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来说,特色小镇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物质文化:环境设计、建筑风格、城建设施规划、交通环境、餐饮、商贸特色、饮食、服饰等。制度文化:小镇的生活制度、家庭制度以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民俗风情、乡土礼仪、居民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小镇的流行时尚、娱乐潮流、居民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精神生活等。

(二)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意义

独特的文化积淀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鲜明的文化特色提高了小镇的辨识度,所以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利于突出特色小镇的定位

特色小镇的发展壮大主要来源于“特色”。只有实现了精准定位,特色小镇方能脱颖而出。小镇可以基于其所拥有的文化底蕴,进行定位。例如龙泉青瓷小镇就是依托于上?作为现代龙泉青瓷发祥地文化特色进行定位的,小镇瓷土资源丰富、民间制瓷盛行,瓷风古韵,传承至今,整个小镇从上至下弥漫着瓷文化的气息,从自然景观、生产生活到人情风貌,处处展示着一种小镇的瓷文化特色。

2.有利于塑造特色小镇的品牌形象

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支撑作用,每个特色小镇在历史文脉、产业文化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展示其独有的文化风貌,使人们通过小镇的自然资源景观、人居环境和历史风情建筑直观地感受小镇的外在形象;通过民风民俗、餐饮服饰、节庆展演亲身体验小镇的精神文化,彰显小镇魅力。如一些旅游特色小镇基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个性化的品牌形象。

3.有利于提升特色小镇的竞争优势

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文化融入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上就会形成小镇的竞争优势。如一些特色小镇所具有的茶文化、丝绸文化、青瓷文化、根雕文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传统地方特色产业,还有一些拥有现代新兴文化特色的小镇,如一些省份建设的航空特色小镇,这类小镇以航空文化为基础,建设发展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竞争优势突显,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省份围绕智能装备、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大力打造产业文化,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二、辽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忽视精神文化的提升

目前辽宁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注重硬环境的不断完善,开工建设了很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小镇的道路变宽了,街路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一些个性化的建筑物和景观雕塑也脱颖而出,这些确实在外观上极大地改善了小镇的风貌,向世人展示着小镇的特色。伴随着小镇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城市归属感增强,生活品味有较大提升,人文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一些特色小镇调查中发现,部分小镇居民的文化素养与小镇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文明意识淡薄,不良生活习惯依然存在;部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闲暇时间风气仍存在,积极参与健康的读书、健身等活动的人较少;合法经营意识有待提高,部分经营者仍存在以次充好、缺斤少两、欺诈消费者的现象,不能真正做到公平竞争守法经营;部分居民公德意识缺失,不遵守公共规范,在公共场所抽烟,随意闯红灯、购物或乘车不排队,乱倒乱扔生活垃圾,不参与公共活动,没有公共责任感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文化个性不突出,趋同现象严重

目前,辽宁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着文化个性不突出,趋同现象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小镇的规划、建设风格缺乏特色,没有实质内涵,既没有和当地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与没有和当地的人文景观协调一致,千篇一律的建有游乐区,并配有住宿餐饮和大众旅游纪念品店;在主要的商业区只有招商来的商户,缺乏原著居民居住,热衷于商业一条街建设,如工艺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等,置身其中无法体验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一些旅游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发展全而散、多而杂,文化定位不清晰,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缺乏持续吸引力,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三、辽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努力打造特色小镇文化IP

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识产权,主要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象。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和灵魂,是特色小镇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提高特色小镇的竞争优势,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文化IP。首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走廊,依托当地的民风民俗、民间精美小工艺、历史文化传统等,协同推进各类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文化与城、文化与产业、文化与人的融合。其次,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提升地域标识度;积极创新,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转化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标签,确立一个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文化主题,彰显现代特色,着力营造时尚、活力的文化内核,赋予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结合特色小镇地域文化元素,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文商旅融合。最后,充分整合特色小镇各类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源共融共享,如主题小镇的建设,餐饮文化的推广,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等。为此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建立文化建设统筹联动协同机制,从文化战略规划、政协衔接、具体实施等方面合作,进行整体设计、协调推进。既加大对重点文化工程的统筹协调,又鼓励基层的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使身处小镇的人们能充分感受到小镇特有的文化氛围,体验真正的精神文化享受。

(二)全面提升小镇居民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体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和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以及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规则意识,诚信做人、胸怀境界、传统习俗等方面。为了全面提升小镇居民的文化素养,增加小镇的文化内涵,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开展系列从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小镇居民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和经营中的不合规现象,定期开展宣传讲座,组织开展以“创建文明城”,“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竞赛活动,鼓励小镇居民积极参与,增强城市归属感,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开展功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宣传监督活动,鼓励小镇居民通过“随手拍”、“随时记录”等活动对小镇居民的文化行为、环保行为、守规行为以及其他体现较高文化素养的行为表现进行展示,树立典范,弘扬社会正气。第二、丰富小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书画影展,发现“小镇之美”,增强自豪感;主办民俗文化大赛、特色广场舞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感受文化的魅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构建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健身场馆等在内的一体化多功能活动中心,搭建社区居民健身休闲娱乐平台,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摒弃低俗文娱活动,培养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三)积极推进小镇文化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将成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应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的多元化的特色小镇品牌建设主体。政府牵头制定文化品牌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鼓励各方积极参与。企业应积极投入,把特色小镇文化品牌与自身发展充分融合,以文化提升企业影响力,同时企业知名度又带动小镇文化内涵的深化。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小镇品牌文化建设,发挥人人为主体的互动协作、共建共享的品牌建设氛围。其次,积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推动文化、资本与社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从战略高度去策划能充分展现小镇浓厚特色文化的艺术活动或民俗节庆活动,彰显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实现传统与时尚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活动打造小镇独特的生态环境、利用其特有的文化资源塑造特色产业品牌以及相关联服务品牌,既丰富了小镇的文化底蕴,又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以此带动招商引资,吸引特色产业投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小镇文化品牌建设与产业、环境、服务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最后,加大特色小镇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除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来宣传小镇的文化外,还要广泛应用如各类博客、专业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相关的信息与公众互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小镇的文化推广;大力推广利用抖音、视频、小游戏、小程序等工具进行小镇特色文化展示,并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性的文化宣传活动,鼓励公众的参与热情,利用各种社会化媒体来推广小镇文化。

(四)不断加快小镇文化创新

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要彰显文化底色,使置身于此的人们能感受小镇的古韵风雅,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要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引领作用,重视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内生力量。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基因的繁育为核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培育出独特的、有品质、可持续的地方文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小镇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传播核心价值,使人们的信念、习惯、价值观积极向上,实现历史传承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开创先进新文化,通过文化价值再造,实现文化附加值与无形资产的提升,带动传统产业的变革与创新发展,通过以重塑传统产业要素与价值链,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在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聚合和牵动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增强小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小镇的形象和品位。利用文化的渗透和辐射,带动小镇的产业升级,提升小镇的综合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薇,黄燕.文化IP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文化支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5).

[2]赵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市民文化素养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5

一.强化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特色学校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现代化精神和丰富的时代特色,特色学校具有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拥有个性化的外部教学环境以及独特的教学课程体系。特色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相较于我国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教育水平也更高,特色学校凝聚了在校每一位师生的良好气质、优良品质,每位在校师生都具备优良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导向,这种内化到师生心灵深处的文化动力,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1]。一所学校的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物质环境包括许多方面,校园建筑以及校园场地的布置模式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会说话的静态校园组成部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学校物质氛围的影响,接受着道德教育。比如,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入团仪式以及校级运动会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学校独特的道德理念以及教育思想。校风、校训、校规等组成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校训、校风、校规三者都可以用直接的文字形态表达,但校方也可以选择隐性彰显的模式,利用学校的建筑或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传递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便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精神文化成果以及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风气,学校的文化传统,还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体现一所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加强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培养师生的健康人格,树立师生的积极精神面貌,培养师生的坚强品质以及良好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将自身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融入到全体师生的思维中,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学校文化,遵循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学模式[2]。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开展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进而创造高品位、高质量、深层次的特色校园精神文化。

二.创新学校文化传统,夯实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基础

精神史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历史,精神史可以作为特色学校文化培育的教育源泉。每一所学校都应该珍视且正视自己的历史,部分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和深刻积淀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特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特色文化学校之所以称之为特色学校,关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具有优质且稳定的特点。特色文化学校并不是僵硬的教学理念,而是将灵活的学校理念从内而外自然的呈现,这种理念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可,且能规范师生的基本行为。建设一所特色的文化学校,不仅需要学校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积淀,更需要学校对自身地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将教育对象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一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可以体现出先辈们的教育思想,先辈们的教育思想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精神启示。我们可以从先辈优秀的人格魅力中体现出一所学校的丰厚历史文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学校自身的传统进行深刻理解,发掘并合理培育,通过不断积累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学校的历史文化基础,凝练出属于一所学校的特色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便是学校的文化标识。我国当今的学校应该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坚持“全员发展、全员特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德能兼修、己物相融的新时代人才[3]。

三.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主导特色高中文化建设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其发展的关键更在于校长的领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建设的好坏,需要通过校长的行为来体现。”在我国学校的校长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能够引领学校发展,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校长自身的行为观念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从某一角度来看,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的个性特征外显,深刻体现了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所学校要想持续地发展,校长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取向,大胆尝试新型的建设理念,在实践中促进学校创新发展。一位合格的教育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应该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渊博的学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的管理艺术。一校之长应该具备掌控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正确的指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拥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践行的魄力。校长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自身鲜明的个性与思想品质,不断创新学校的发展理念。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能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德育为首,整体推进学校工作,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学工作分层实施,实现异步发展,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利用错位引领的方式实现发展。除此之外,校长还应该配合教师积极推进课改,夯实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4]。最后,校长应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基点,以研促教,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师生主体性,强化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关键

一所学校的文化终究是要靠学校的全体师生继承并创造的,离开了师生便无所谓校园文化。因此,一所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既要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也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加强全体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自身的人格去熔铸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健康心灵熏陶学生的心灵,教育便是凭借精神文化的力量发挥了伟大的影响。一所特色学校必然充满高尚的精神文化气息,这一气息离不开道德高尚的全体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建设作用,就要调动全体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精神领域的作用。

五.培育校本文化,创造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土壤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时代;实践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着力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关键作用。”[1](P16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面临新的任务和发展机遇。成都医学院积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树立学校自身的文化自信,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成效明显。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就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除了把握好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备的继承性、创新性、包容性、多元性、先进性等特征外,还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

1.突出政治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各种文化建设活动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爱国教育是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突出学术性,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术殿堂。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摇篮,学术性是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差别,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之一,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术活动贯穿于学校各类活动的始终,在学术活动中融入校园文化,影响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不同学科的特性,会随学术活动的开展而融入师生的思想,体现到师生的言行举止上,成为学校的特色。同时,不同学科的学者互相沟通,交叉融合,也会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

3.突出育人性,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积极而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关研究表明,青年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他们所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其中,文化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成都医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紧扣育人目标,深挖特色,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1.培育高品质校园精神文化实现精神育人。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观念、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所高校的灵魂,能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它是校园文化中最为稳定的部分,是高校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内在动力。成都医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高校自身的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总结出具有军队院校优良传统、内涵独特的成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校训,“教必至精至诚,师必至善至仁”的教风,“学则精于术业,习则诚于知行”的学风,“玉汝与成,至善弘医”的成医精神,“特别讲政治,特别顾大局,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开放办学,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等,并通过学校章程修订,将学校精神文化内核固定。

2.构建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实现环境育人。校园物质文化指高校的教学楼、宿舍、图书馆、花园、林荫道等建筑风格与布局、校园生态环境等,是高校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校园文化。李时珍的塑像矗立于实验楼中,中外著名医生的画像和名言警句,由著名医者书写的成医精神、校训等,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建成了“一园、一堂、一室、一馆、一站”五项一体化的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红星广场”“天使湖”“博学楼”等充满成医特色的命名,更是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一代代成医人。“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有意识地融入了成都的地方特色文化,让特色校园文化更富生命力。

3.繁荣发展校园行为文化实现导向育人。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群团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教师、学生中群团活动的开展,使之成为师生展现风采、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平台。一是打造校园特色活动。“5.12”护士节授帽仪式、“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等活动,激发师生的内心力量,突出医德教育,受到同行、媒体、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医学人文论坛、公卫论坛、大学生读书节、“成医英才每月一辩”等品牌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二是开展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强调将岗位需求、知识学习、技能提升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课外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技文体比赛和公益文化活动,承办“成医杯”临床技能大赛、定期举办急救培训等,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积极建设大学生社团,现有科技类、人文社科类、体育类、文艺类等学生社团47个。学校工会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教职工在参加活动中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增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凝聚力量促进学校建设发展。

4.建立彰显人文情怀的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管理育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是高校实现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通过《成都医学院章程》的制定、实施,达到了固化学校发展历史、建设成效,彰显学校特色和风貌,明确学校职责使命和治理结构的目的,凝聚了学校和社会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共识,形成以章程推动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建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让师生员工在遵守、信任制度的文化氛围中,逐步产生对制度文化的认同。学校按照全面加强依法治校的要求,坚持“定规立矩”,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文体活动、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通过“废改立”工作,明确废止、修订和新建制度208件,促进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了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规范运行。同时,学校注重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扎实抓好校内报、刊、网、台、站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拓展校园文化阵地。开设了学校官方微博微信,扩大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对各二级网站、院内刊物、新媒体平台等文化载体进行监督管理和舆论把控。

参考文献:

[1]卜建华,胡玉宁,王群林.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7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三个自信”进行了拓展和完善,在原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又增加了文化自信并且肯定了其在建设当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下简称“文化建设)的历史并不短暂,但是如果放在新时代来说,文化建设的任务发生了改变,责任也更加艰巨。提起文化建设,它关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将此二者合一自然就和文化人类学产生了联系,并且文化人类学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更是有着前世今生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人类学与新时代文化建设

(一)新时代文化建设

新时代文化建设其实就是针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党的报告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集中体现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新时代文化建设面对时代的改变,其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文化使命、文化立场、文化自信等多角度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但是,无论时代怎样改变,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哲学基础的坚持是始终如一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建设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阐释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二)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在狭义上即可理解为民族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社会组织、伦理观念、宗教、魔术、语言、艺术等制度的起源、演变及传播等。文化人类学始于大发现的年代,从十九世纪中期《物种起源》和《历史中的人类》出版后文化人类学不断发展,通过文化人类学来我们可以了解、研究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这对于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以及“走出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面对新时代,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故我们需要更多丰富多样的理论支撑,文化人类学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理论选择。

(三)二者之间的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更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体地位,而马克思主义这一被文化建设视为根基的理论在发展中却也吸收了许多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并借助文化人类学众多思想结晶得以丰富、拓展其自身理论。文化人类学给马克思开辟了另一方天地、提供了对其《资本论》一些思想的佐证甚至还有方法论,只不过马克思还未能在有生之年将他对于文化人类学的思考转变为思想体系。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化人类学理论相结合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这皆以人为本的两个学术理论终于在发展长河中找到了属于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可见,文化人类学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对于秉承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核心要义的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人类学必定会发挥它原生的优势,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举措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文化建设,在注重文化影响力的同时还需要发现文化的内在价值,要从内而外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建设。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人类自身的文化责任,不单单为现在还要为将来的文化发展做出当代的回应。

(一)建设多样一体的中华文化

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治理区域内,各民族的文化除各自特色外必然还会存在几千年来传承的一些共同特征,这些共性可以帮助各民族找到文化交流的契合点,这对于我们民族大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正是使得国内民族文化形成多样一体的关键所在,同样也只有形成了多样一体的文化格局,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现如今,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当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各民族文化的保留与支持问题,也就是经常提起的“文化固守”问题。首先,新时代文化建设放在少数民族地区要面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事实,这样的事实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新时代文化建设模式的多样化。从文化模式论来看,需要探求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模式,站在“他者”的角度去考察各民族的历史、现实、环境等实际,再结合其文化特殊性打造特色型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其次,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且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够让民族与民族之间增进了解,避免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贬低,只有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内涵,才能够真正理解这种文化、客观评价这种文化,也只有尊重一种文化,才有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但同时,文化相对主义的历史经验同样警醒我们不可以陷入相对主义的怪圈,所以更要在此基础上践行优化的“文化固守”观。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建立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各民族的“四个认同”教育。最后,需要对各民族文化加以引导。泰勒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从蒙昧到文明的阶段,其中的一个阶段就是文明优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文化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也就揭示了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步性,更多时候往往是文化发展落后于时展,所以在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一些“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要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避免出现“文化滞后”的现象。

(二)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就一直热度不减,其主要倡导的是一种将人类命运连结在一起的价值观,如果就文化建设来说,显然需要一个更加精准的概念——文化共同体。认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文化相对主义来说,要深刻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涵之一其实就是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各国之间的文化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存在差异,任何两种文化都存在联系,都有可互相借鉴学习的地方,从近代以来殖民主义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坚不可摧的盾牌。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利用文化民族性的特征,充分彰显我国文化特色,寻求我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用差异走出国门,用共性走进他国文化,这对于树立大国形象以及与他国建交有着重要意义。再者,从文化的功用来说,世界文化是由各国文化构成的,如果要构建人类共同体,那么文化命运共同体必定会发挥作用,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自然也就离不开每个国家文化的贡献。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需要分成三类:基本需要、衍生需要以及精神需要,文化命运共同体现在正满足着衍生需要并向着满足精神需要的方向发展。文化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分工方面很好地满足着我们的衍生需要,各国文化也都为世界文化的精彩纷呈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制度、国际法规制定还是教育交流等等,这些都为维护世界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共同体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是,精神需求如何满足以及满足怎样的精神需求到目前为止还是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下一方向的一个难题,或许在完全满足衍生需要后会产生更深的文化迫力让我们继续走下去。

(三)承担文化中的代际责任

代际责任主要是指对于下一代人乃至以后人类的文明发展的代际责任,倘若不注重现在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的传承,那么难以想象下一代或者是今后的人们将会面对怎样的“文化空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代际责任,不妨从文化人类学来看,在田野调查中以文化为核心进行考察,仿佛是处在一种“向后看”的状态,但实则是在负“向前看”的责任。他们通过实地研究让各种文化得以被发现、被了解、被关注进而被传承,而这系列环节的背后实则是为将来的人类文明创造了莫大的福祉。未来人类的文明发展可能与我们现在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息息相关,许多隐藏在日常行为模式中的文化,如果不通过记录可能很快会被快速发展的时代冲刷,那么我们留给未来的文化将会所剩无几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但是,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仍未把准方向将其做好,我们注重历史文物的收藏、建筑物的保护,但是却忽略了一些不显于形的文化模式,而这一点需要文化人类学家付出诸多努力。

三、结语

新时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文化建设面临新时代的到来也迎来了更多新的任务,对内我们需要树立国民的文化自信,团结各个民族,保护和传承每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构建文化多样一体的格局;对外我们要凭借国家文化差异性走出去,要用文化里与他国文化的共性找到契合点,积极建交、促进发展;除此以外,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承担起大国的文化代际责任,将现有的显文化以及隐文化好好保存,保证文化的亘古流传。

参考文献: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班级文化;职业特色;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中的优秀文化借鉴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增强班级和企业的联系,使职业、专业、教学文化有机融合。建设中职班级文化时要明确班级自身的目标、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环境提前感知与体验,进一步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班级品牌文化,从而对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职班级文化建设浮于表面

中职班级管理模式单一,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时缺乏职业性与专业性,只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布置教室的文化环境,设置一定的班训、班歌,按要求出好每期的黑板报等。但是这些文化建设并不符合职业学校的职业性与专业性,也不符合中职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要求。整体来看,班级文化较为滞后,仅展现了教学管理特色,没有凸显班级文化特色。

2.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缺乏职业与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班级,应该创造属于自身班级的特色,一般而言,根据企业文化构建的中职学校班级文化中比较明显的是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每个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不同,那么职业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也就不同,此时就需要构建独特的班级文化。当前很多班级文化建设偏离了本班的专业特色,同时没有体现出职业文化,教师也没有尝试引入企业文化、岗位素质等。尽管当前社会各方都非常重视职校班级文化建设,但是班级文化缺乏个性,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

二、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相应的职业、专业文化

目前中职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主任管理为主。班主任在班级各个方面的管理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心骨的作用。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都是文化课老师,文化课老师普遍缺乏对学生专业的了解,对学生未来职业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因此,班级文化缺乏职业性和专业性。

2.中职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被动

中职学生大多数处于青少年阶段,也许因为年纪的关系,学生对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知识相当匮乏,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也显得十分被动,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班级文化建设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感觉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慢慢地,很多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了抗拒与叛逆心理,加大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中职学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以创建职业、专业文化氛围为核心

(1)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精神。企业要想实现做大做强、在市场中屹立不倒,就需要打造一支团结有爱、通力合作、富有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可以把班集体也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因此团队精神对班级的建设也十分重要。班级中学生团结互助、小组协助合作、高考冲刺时的奋力拼搏都离不开团队精神。当学生们努力赢得集体荣誉时,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感动。(2)提高学生对职业与专业的认知度。就读职业学校的每个学生目标都很明确:来学校学一技之长,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做一名“蓝领”。因此,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时需要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素养、岗位工作要求、行业文化素养等。让学生长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做事有责任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工种的认识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在职业学校,学好技术、练好技能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将来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众所周知,来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相应的职业道德文化和素养缺乏。因此,必须努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文化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相应的了解,明白相应的企业文化下所需要的职业文化素养,并对此进行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行业素养,从而达到提升自我个人职业素养的目的。

2.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物质、活动、精神文化为出发点

(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从班级的专业入手,从企业的文化为切入点,与全班学生讨论建立与企业一致的7S考核制度。以7S考核制度来制约学生的行为,这样学生也能够提前感受一下进入企业后的滋味。以汽修班为例,设置与汽修4S店相关的职位,如总经理、销售经理、服务经理等。班主任就是总经理,班长就是销售经理,副班长是服务经理,然后各条流水线下又有各自的员工,负责相应的事项。还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企业公约,并且实行岗位轮岗制,做到班级里人人参与,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当然这个设置也不能完全脱离班级脱离学校的实际。对相应的职位提出相应的要求,而且明确该职位的主要职责。(2)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布置充满特色的班级环境。物质文化是指用各种形式的物质来布置班级的教室等地方。物质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的格局规划、展板布置、班容班貌都要依据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班级的专业性,融入相对应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就业文化,明确凸显职业学校学生所学专业目标和将来的职业素养,创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教室环境布置不仅要体现职业与专业特色,还要积极向上、大方得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布置班级环境时,可以先对教室里的空白墙进行布置,并且设置相应的常规展板,如布告栏、幸福家园、卫生角、操行评定栏等。可以在教室门口醒目的地方设置布告栏,在那里张贴班级公约和班级口号,如“关注过程,重视结果”,还可以在教室后门口的空墙处设置与企业接轨的展板。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将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习,因此职业学校培养出来基本上都是“蓝领”,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要与企业文化、就业文化相结合,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提早让学生准备好去企业工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展示在墙面上。可以放置学生穿着工作服在实训车间和对应企业工作实训的照片,当然也要布置上有学校实训室、企业生产车间里的工作流程图和注意事项。(3)开展富有文化特色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职业学校班级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和职业特性,这样一来就加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班级活动开展时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深入渗透,依托学校文化、根据专业特色、深入企业文化,认真组织和开展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做到以专业为中心,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活动主题明确、方案详细,师生共同策划,保证活动开展能积极有效,成果明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如拆装发动机大赛、速度与激情(运轮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班徽设计大赛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努力融入学校的专业活动,打造阳光特色的班级文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4)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一是创建品牌班级。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讨论下确立自己班级的奋斗目标,创建具有自己班级专业特色的班集体。以学校的“一班一品”为依据,以文化为核心,凸显专业、职业的特色,为创建这么一个品牌班集体而努力奋斗。在大家确定班级奋斗终极目标后,制订班级的每个时期的不同目标和班歌、班训、班标等。二是借助名言警句。要坚信名言警句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班主任和学生可以一起收集各种名言警句,比如励志的、勤学的、工作的,让班级里擅长书法的学生用毛笔书写出来粘贴到墙上。同时,每周让学生摘抄对学专业以及将来工作有用的名句,每周由班委挑选出优秀的句子,公布到学习展板,供大家学习。实践证明,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教育意义和感染力是十分明显的。三是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里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训以及活动中共同形成的一种理念意识。这种意识对班级里的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新的班级建立时班主任就应该跟班委商量,并初步定下班级奋斗目标,然后再跟班里学生讨论,投票定下班级的奋斗目标,这就为良好的班集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训则是最能体现班级精神的。有了班训,学生就有了动力、有了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他们的明天是灿烂的,他们的班级是积极向上的。

四、小结

要建设成具有专业、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不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教师提高各方面的文化素质,也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但是只要大家认真努力配合默契,一定能建设好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彬.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职业学院文化对策研究一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