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色文化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1

1、从微观角度探讨农机安全文化建设

要想提高我国农机安全使用意识,第一,推动机手安全文化教育,在我国新农村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农机手作为核心层,要吸引家属和公众积极地参与其中,组织机手参加,从而开展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断地应用于农村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促进我国农机的安全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第二,农村机手的安全文化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在对农村的机手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当前对于农村发展建设的新要求进行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导原则,在农村机手的学习和安全文化培养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意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从而用实际行动证明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带动整个农村建设的安全发展。在新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使得在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农机的安全实用率不断地提高,同时对农机技术和机械设备进行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我国的农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向着更加安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在农村通过对机手的安全文化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农机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正地领悟安全文明监督水平,提高农业安全生产水平,在党的政策号召下,将安全文明发展和农机机械化技术发展相结合,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安全生产机制,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农民对农业安全发展的认识,同时促进其农机现代化操作水平,形成良好的农机安全文化氛围,建立科学的农业发展体系,确立规范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氛围,促进我国农机机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我国农机的安全使用率,加大安全文化教育力度,促进我国农机的安全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要求,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

作者:陈良红 单位: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第二篇

1、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群体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其中“有道德”即道德素质高,道德素质涵盖着廉政文化素质。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会迅速成熟起来,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廉政素质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2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对本科医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随着时代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教育的社会性、内容的复杂性和实践性以及教学组织管理的特殊性等特点对本科医学教育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看到对病人躯体疾病的救治,过分依赖于医疗高科技,忽视了对人的情感、社会、环境等诸多人文因素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重视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和培养,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本科医学生教育中“医本文末,重医轻文”的不良倾向有所抬头,过于强调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造成学生廉洁意识淡漠,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吃喝卡拿要”等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社会现象,严峻的医疗环境迫切要求在本科医学生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1.3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健康成长。

定向医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国家“两免一补”,且入学前就确定了就业岗位,既解决了考生上学的经济负担,又解决了就业出路,受到了广大农村考生的高度认同。但是就业有了保障之后,部分定向医学生不用为找工作而烦恼,因而长期职业规划不清,学习上“压力不大,动力不足”,主动学习知识以谋求更好前途的愿望不强,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失去自主能动性,更有甚者放松要求,“六十分万岁,多一分白费”,不肯在学习上多费一点功夫;部分定向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已经不愿意仅在基层建功立业,而是强烈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还有一少部分定向医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到基层工作,不甘心、不愿意,甚至持排斥的态度。这些都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使广大定向医学生提高认识,纠正错误观念,把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同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2、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廉政文化建设

2.1加大对廉政文化的宣传力度,用正面的形象引导定向医学生。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富民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定向医学生敬廉崇洁,远离腐败。积极挖掘、宣传校内外廉洁人物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示范效应,使广大定向医学生树立公平竞争意识,自觉树立“以廉洁为荣,以贪腐为耻”的观念。通过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廉政方面的报告等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廉政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突出作用,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潜移默化地进入定向医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厌腐崇廉”的意识。通过在校园公共场所中张贴廉政格言、警句等方式,将廉政教育的气息充斥于校园内的各种场所之中,让广大师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氛围。

2.2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定向医学生。

人的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应该首先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抓起,传授廉政知识,树立敬廉崇洁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到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其次,通过自学、集中学习、班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定向医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党员先进性教育理论,以廉洁清正、克己奉公精神为核心,进行廉洁意识、廉政知识的灌输,对定向医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再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对定向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注重对定向医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定向医学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逐纳入到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最后,针对定向医学生特点,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活动,如举办“寸金寸心,助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他们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伟大信念,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勤奋学习,锻炼自我,毕业后真心履诺,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良好的氛围影响定向医学生。

首先,把廉洁教育贯穿于师德建设各个环节,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如举办“教育崛起教师为基”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等升化师德、铸造师魂,弘扬甘为人梯的崇高道德风尚。其次,开展表彰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正气,引导广大教师用崇高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定向医学生。再次,要充分发挥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或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廉政文化因素,收集、整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作为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参考资料,实现廉洁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最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学工队伍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学工干部和辅导员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廉政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

2.4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定向医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导向、约束、熏陶和辐射的教育功能。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形式丰富,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长年累月的滤杂去污净化定向医学生。首先,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廉政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定向医学生,时刻结合国内外对学生有重大影响力的腐败案件、廉政典型,国家廉政文化建设最新政策,开展定向医学生参与率高、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力争得到定向医学生的认可,产生持久效果。其次,注重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定向生的参与度。积极开展定向生趣味性强、参与率高的群体性活动,尽可能使更多的定向医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力争使每位同学都树立廉洁意识,使广大定向医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廉洁教育,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再次,增强活动内容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定向医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廉洁人物纪念馆,到贫困山区进行义务支教社会实践,参与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到敬老院开展帮扶老人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定向医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悟,来震撼心灵,提升效果,使定向医学生认识到“腐败就在身边,防腐关系你我”,真正使廉洁教育落到实处。最后,通过学校组织实施校园环境的净化活动,以有力措施强力预防和制止校园腐败现象,及时纠正定向医学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苗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清正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5建立健全高校敬廉惩腐体系,用完善的机制约束定向医学生。

一是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对重大问题,按照“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讨论酝酿,最后形成决策,杜绝一言堂。二是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责任制,廉政文化学习制度,对在定向医学生中可能存在不廉洁行为的地方,建章立制加以规范。三是有法必依,一切按制度办事,一切和定向医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都严格按照程序,民主推选,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从内部机制上克服不廉政现象。四是建立由校纪委、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普通定向医学生组成的垂直监督体系,设立举报监督电话,加大对定向医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入党、国家奖助学金评选监督力度,要求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民主推选,全面公示,凡经学生反映有意见、有争议的候选人一律重新推选。五是改变定向医学生的激励机制,加大综合测评中的思想道德比重,尤其是廉政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定向医学生评价标准,加大对定向医学生不廉洁行为的惩戒力度。比如,针对有些大学生不还助学贷款的不廉洁行为,可以记录他的信用档案,并冻结其一切金融业务,让他们在社会中难以立足。

作者:李强 单位:河南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第三篇

1.二者的区别

1.1历史背景不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追本溯源是由于我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积聚的一种政治管理经验,思想政治工作被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被一直延续下俩。企业文化建设是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一种体现,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从最初的引进而逐渐向自主开发方向迈进。

1.2对企业的约束力和实践性不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是依靠对企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理念的提升来对企业进行间接的影响,其对企业的实践性和渗透力不强,企业员工可以主动、自由的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员工并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应用性的文化,在企业中一旦确立就必须通过企业管理手段在全企业进行推行,要求员工认可并遵照企业文化准则来行动。企业文化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实践性和约束力,具有明确的规范,并要求员工必须执行。

2.二者的相同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二者同时存在于企业之中,并对企业和员工的思想状态产生影响,二者在很多方面又具有相似性。正是二者之间的同一性才能保障企业思想不至于陷入混乱,能够井然有序的发展。

2.1指导思想一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我党先进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例如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的体现。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在具体的表述上千差万别,但其指导思想绝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企业中的一种体现。从这一点来说,二者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2.2途径具有一致性

企业的思想政治共组和企业文化建设在发挥作用的途径上具有一致性,都是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产生影响,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积极性。二者都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与肯定,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来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长久的影响。二者都将企业员工作为工作的主体,将员工视为企业的主人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将员工视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文化人”,而非仅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自然人”,关注员工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3目标一致

无论是企业思维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障企业不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培养员工对于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集体利益以及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2.4内容经常出现交叉

企业思想政治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二者都离不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我党优秀的政治文化,同属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对员工进行世界观、价值观、民主法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时,其方向都是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3.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过程的注意事项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二者首先是具有独立性的,不能相互混同,更不能以思想政治工作替代企业文化建设,反之亦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二者的相同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观念的渗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资源优势可可以被企业文化建设所利用和挖掘。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实现各自的发展任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必须建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将理论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虽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实行的主体不同,但都需要一个成熟的团队来对其进行宣传和研究,因此企业要引进和挖掘这方面的人才,打造高素质的团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规律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两者齐头并进。

4.结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积极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热情,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黄秀明 单位: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

第四篇

一、创新文化—创造多重效益,实现共赢共进。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和特征。如何培养员工创新的意识?从第三项目部工会组织的实践看,主要路径就是积极推进劳动竞赛模式向智力型的转化,鼓励职工群众用智慧、用技术创新向生产管理要效率和效益。他们在多个重点工程实施技术创新型劳动竞赛,组织技术创新课题小组、建立创新技术支持体系等,进一步激活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并逐步成为自主自觉行为。据统计,2010年至今该项目部各类创新成果已有10余项。在此基础上,还申报了公司级施工工法3项。创新创造,不仅增强了项目部的综合管理实力,同时也使职工群众主人翁意识得到了理性升华。

二、竞优文化—发挥先进引领,带动项目飞跃。

企业要打造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经济组织,需要通过竞优文化的整合与裂变,催化企业思想观念和经营体制的深层变革。从第三项目部实际看,一是要贯彻“高目标导向”管理。高目标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高目标与高素质、高效率、高效益等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高目标实现需要高素质支撑,高素质必然产生高效率和高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目标导向”是竞优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高目标导向”引领下,2012-2013年,第三项目部实现了连续两年经营额和产值“双超五亿”的强势发展。二是坚持“在解决问题中成长”的基本理念。要不间断地引导全员对标学习,补齐短板,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争当行业管理和岗位绩效的排头兵。三是推动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在执行力上培育全员“说了就办,办到最好”的作风,打牢竞优文化的基础。竞优文化的落地,使得第三项目部近两三年先后获评天津市“文明工地”、滨海新区十大战役先进集体和天津港“重合同守信誉保质量安全建筑安装企业”殊荣;项目部多名员工获得了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品牌员工等称号。

三、业余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汇众志聚合力。

丰富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陶冶职工情操,激发工作热情,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营造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从第三项目部业余文化生活实际看,它是职工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阵地。项目部投入资金,及时提升职工活动室、阅览室的文化品位,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拓展职工文化视野,找准自身短板,及时充电提高。它是职工展示文化修养的舞台。项目部工会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发现和培养职工文化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舞台的历练,增强职工的自信力。它是职工提升情操水准的风向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可以使职工思想道德情操不断地得以陶冶和净化,可以不断地迸发工作激情和创造力。它是项目团队凝心聚力的助推器。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集体荣誉感,是企业外塑形象、内聚发展力的助推器。

四、共享文化—注重群体价值,营造和睦家庭。

共享文化是群体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项目部这一管理单元的人员构成愈来愈多元化。它客观上要求项目部管理者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实现“共享”。第三项目部在实践中一是建立“困难职工救助基金”提供解困解忧帮扶。据统计,这几年,项目部除依靠上级工会划拨的困难职工补助基金外,还通过职工自发捐款等,每年募集经费千余元,用于特困职工帮扶、生病职工慰问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企业大家庭“共享文化”的魅力。二是重视“农民工”群体,实现“暖心工程”全覆盖。项目部领导主动走访协作单位,与其员工真诚沟通。既充当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的协调员,同时也将他们的困难员工及家庭划入“暖心工程”范围;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展示了国有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风采。三是通过文体娱乐活动建立群体间的情感沟通平台。每逢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项目部工会主动邀请协作单位员工参加文体竞技活动,在比赛和角逐中营造“凝心聚力,共建和谐”的情感氛围。文化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打造和锤炼文化力;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与项目部等最基层单位的积极践行。第三项目部工会经过不断探索,将文化建设拓展到优势共建,和谐共赢的更深层次,形成了“民主文化、创新文化、竞优文化、业余文化、共享文化”等特色文化,这些文化要素的合力,构成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坚固基石。

作者:陈聪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第五篇

一、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夯实物质基础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长久来,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致使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极不平衡,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的现象十分明显。在部分地区,即使当地政府认识到了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但面临资金的紧张,对于老年文化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老年文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贫困地区适度倾斜,可以采取政府集体采购的方式,完善农村老年文化的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所必须的“硬件”质量,因地制宜,可以以各地的特色,发展不同的文化体系,使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化、多元化。

2、完善体制建设,使得老有所依

《论语》有言:“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因为农村收入普遍偏低,在没有达到“衣食无忧,病有所医”的前提下,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积极投身到农村老年文化建设上来。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探索“老有所养”的新途径,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接触农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使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路到实处。首先,我们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大病”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其次主动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此外,还可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农村社区服务活动,为病残、高龄、“空巢”、鳏寡老人带温暖。最后,应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真正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3、丰富文化生活,使得老有所学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我国半文盲、文盲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四,相较于城市超出二十三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既没有能力读书看报,对于琴棋书画更是一窍不通,能够享受的文化活动非常少,这无疑制约着农村老年文化的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适合他们条件的文化活动项目。通过宣传学习终身制的新理念,鼓励农村老年人成立老年协会,根据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适当开设平阴十字、养生保健、法律法规、歌咏舞蹈等课程讲座,帮助老年人提升思想觉悟,培养兴趣爱好。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老年人而不是地方政府,所以要明确此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主要任务是帮助和服务,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需要农村老年人自发的进行组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也应该对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加强宣传报道,并多创办符合老年人口味的娱乐文艺节目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服务。

二、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我国老年文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它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政策的大力扶持,这从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需要端正思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为这项旷日持久的伟大工程添油助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老年文化埋头做实事,而不只是摇旗呐喊。

作者:毛磊焱 单位:江西赣南医学院

第六篇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培育。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南网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公司围绕2020年创建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发展目标,积极打造海南电网公司文化。首先是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培育出了“双创建、双连心”和党员“一带二”党建先锋工程品牌(“双创建”即创建“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双连心”即“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党员心连心”“党员与职工群众心连心”;党员“一带二”即一名党员与两名非党员员工建立相互结对帮带关系),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是以加强员工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开展“四型”员工队伍建设(即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效能型),使员工从根本上转变“松、懒、散”的不良风气,树立起“严、勤、细、实、快”的优良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再次是以增强员工队伍素质为立足点,推进责任文化建设,使员工牢记电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责任与使命;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树立起“电网安全稳定是公司生命线”的思想认识;推进服务文化建设,使员工铭记“服务永无止境”的服务理念,自觉、主动、优质做好供电服务工作;推进执行文化建设,强化了员工“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的行为理念,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提高执行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增强了员工“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廉洁理念,营造起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提炼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并加以交流和推广,公司每年都举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集中展现系统各单位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员工辅导计划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达到了以文化建设凝聚员工向心力、激发队伍干劲的目的。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模式

为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海南电网公司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方面,搭建起企业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模式。

从精神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为主线,以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制定了《海南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创先规划推进方案》,明确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并按照需求分析、计划制订、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四个步骤,建立起完整的企业文化培训体系。着力塑造企业文化“灵魂”,把南网文化理念与海南电网公司管理实践、海南地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编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化,形成全员覆盖。

从制度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管理制度,促进制度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制度体现文化,使文化融于制度,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考评机制,使之导入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效能和管理效能。抓好制度建设的废、改、立工作,消除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固有文化心理定式和心智模式,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结成牢固的共同体。

从物质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这方面,主要是将公司文化理念外化于形,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率、抗灾抢修复电和重大政治活动保供电等的内外宣传报道;通过为客户提供增值超值服务,传递企业优质服务文化;通过有效的VI系统导入塑造品牌,如企业产品标识、生产环境、建筑以及便笺纸、PPT、文件夹、档案袋等办公文档规范等,向员工和客户受众传播了公司企业文化内涵,达到宣传企业和提升企业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的目的,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

从行为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传播载体,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运作管理水平。公司每年通过评选劳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创建青年文明号、创建文明单位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并加以宣传,扩大先进典范在员工中的影响力,使之形成企业文化的精神典范。同时大力开展有关企业文化的知识竞赛、辩论、征文、论坛、拓展训练、标杆学习等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宣贯企业文化理念,达到企业文化深植员工心灵的目的。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有力推进,公司以“三个机制”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落地。

工作保障机制:公司建立领导干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参与制度,发挥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带领者和践行者的作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党政工团定期召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强化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配置专门的专职和兼职人员,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

工作指导机制:出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汇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手册,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年度推进计划,确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和细分举措,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本要求和责任部门。公司层面加强专题调研,分层分类指导,树立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公司系统整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工作考评机制: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党建、经营管理工作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管理,采取由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动态进行检查考评,建立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改进、规范和提高。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成效

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公司发展的软实力,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提高,赢得了各方面的美誉。

建设坚强海岛电网的使命感增强。着眼于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公司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了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现代化电网建设。海南电网220千伏主网架实现了从“单环网”到“双环网”、从“日”字型到“目”字型网架巨大转变,网架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500千伏海底联网工程2009年顺利投产,结束了海南孤网的运行历史。

安全生产工作的生命线抓得更牢。公司始终把握好电网安全稳定的生命线,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提高供电可靠率。2013年,公司安全生产大局保持平稳,综合电压合格率98.27%,同比提高0.58个百分点,综合供电可靠率99.81%,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实现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12年保电“零事故、零差错、零投诉”的目标。

客户服务水平上了新台阶。公司牢固树立“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以客户为尊,用心用脑做好供电服务工作。2013年,公司百万客户投诉率22次/百万户,同比下降了84次。

员工精神面貌良好,干事创业劲头足。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了员工创先工作的活力,有力推进了公司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工作的开展。公司先后获得了海南十大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海南省服务行业领军企业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公司系统有45个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和省部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7名员工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及海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作者:黄仁轲 韩灵欣

第七篇

1.社区卫生文化的发展内涵及其作用

一是约束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开放性单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是公众性职业,一言一行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响,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就是要对每一位职工的言谈举止进行规范约束,以提高卫生人的综合素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二是凝聚作用,社区卫生文化建设从更高层次上讲就是“人的建设”,通过个人的文化、精神、理念的培养和塑造,在单位内部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实现职工在中心统一目标下的自我管理,降低内耗增加合力,促进社区卫生和谐发展。四是激励作用,以先进文化理念为核心,培育和树立共同理想,满足个人精神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主创新精神,履行主人翁责任。

2.社区卫生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利用医改这一发展机遇,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提升卫生人“厚德、精医、仁爱、为民”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辖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方面赢得了老百姓认可,但还存在不足之处:

2.1对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不少人对社区卫生文化建设的内涵缺乏了解,管理者认为社区卫生文化就是工、青、妇组织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或者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做思想工作的方法来进行文化建设。职工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病人看好病或为百姓做好公共卫生服务,这些认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相对于文化建设的内涵却显得过于片面,文体活动、专业技能这些只是文化建设的内容,毋庸讳言都应该重视。但是恰恰没有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医院精神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这种认识不提高,社区卫生文化建设一定是纸上谈兵、难见成效。2.2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模式的雷同性当前社区卫生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模仿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设计院徽、谱写院歌、归纳院训、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单一,过于笼统、缺乏创意、没有真实体现行业特点,单位定位,不能真正引起职工的共鸣,从心理上讲也不会被职工认同,最终根本不可能达到激发斗志、增强战斗力、促进社区卫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2.3社区卫生文化建设缺乏常态化

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刚刚起步,为迎合时展要求,一窝蜂地追求文化建设来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内涵不丰富,形式主义成分多。对卫生文化建设重视时,刻意地开展一些活动,颁发几个文件,召开几个会议,空喊几句口号,悬挂几条横幅等,在文化建设上还未真正形成统一全面的规划和发展方向,缺乏常态化,长效化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机制,是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和谐发展的关键之处。

3.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的启迪

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多措并举地开展社区卫生文化建设,不仅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正面效应,而且对提高社区卫生机构文明程度,核心竞争力以及各项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社区卫生健康发展。

3.1强化社区卫生文化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班子及各科室负责人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理解和掌握社区卫生文化的含义和作用,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利用会议、信息平台、宣传栏等宣传形式赢造氛围,利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各自优势开展活动。通过文体活动抓职工的精神文化;通过技能操作比赛抓职工学习文化;通过法制、医德医风教育抓职工的廉政文化;通过制度建设及绩效考核抓管理文化等,建立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社区卫生文化。

3.2养成良好社区卫生行为文化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是重点

社区卫生行为文化建设,与医德医风建设是相互联系、互为促进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机构少数工作人员存在的一些回扣、红包、服务意识不强等不端行为饱受社会诟病,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迫在眉睫。一是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及法制教育,积极投身医改,转变服务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必须加强对职工技能的学习培训,更新知识,创新工作,不仅要提高职工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而且要提高职工为老百姓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必须要成立相应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考核,与个人绩效、职称晋升挂钩等,才能促进社区卫生行为文化的形成。

3.3开展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制度是保障

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包含制度建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必须从组织机构、建章立制、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要明确由院办、督查办、工会等职能科室具体落实,组织专门人员狠抓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品牌意识明显增强;二是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服务规范、学习制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岗位的职工都有章可循,依据规定定期进行考核,不定期进行督查,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三是要弘扬先进、鼓舞斗志,根据奖惩办法对先进集体和个人除经济奖励外,还要给予精神层面的激励,反之给予批评或经济处罚。只有将文化融入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中去,才能形成富有社区卫生文化特点的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持久化的开展。

3.4社区卫生品牌的塑造: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是基础

打造社区医院品牌是单位管理者的不懈追求,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是基础和源泉,而品牌的塑造是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成功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精神面貌和品格特征的体现。要塑造品牌,首先要加强职工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他们是社区文化建设主力军,也是塑造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的前提。其次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的同时利用“3+X团队”、“网格小组”走农村、进社区为辖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三是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将中心正面形象、取得的成果、先进事迹等及时通过“两台一报”进行宣传,扩大中心的知名度,树立中心良好形象。社区卫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现成模式或固定做法,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社区卫生文化,才能激发卫生活力,提升卫生形象,打造卫生品牌,促进卫生和谐发展。

作者:方道宽 单位:扬中市三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八篇

1建设学校物质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1配置富有育人功能的设施,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校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建造了各种实用美观的功能室,如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科学探究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陶艺室等,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我校还配备了校园音响设施,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了不同的钢琴曲和提示语,每天上学、放学、课间、下午习字时进行播放,给学生带来一种愉悦感和归属感。

1.2创造校园人文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我校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优化,更注重人文环境的创造,力争使校园内的每个字、每幅画、每块墙壁都成为陶冶情操、启智育能的教材。如绿化带里关于环境教育的标牌,教学楼楼梯用线和左右脚丫标识的安全路线,楼道里展示的“科学篇”“读书篇”“养成篇”“劝学篇”“方法篇”等标语,楼外墙面的“安全篇”“传统文化教育篇”“个性化班牌”,各教室内的布置等,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积极进取、茁壮成长。

2创建学校精神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研究表明,创建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方法。

2.1提炼学校核心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

回顾我校办学历史和办学过程,展望其发展的愿景,我们将“乐成”确定为学校核心理念,坚持“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崇德、笃志、勤学、力行”为校训,以“文明、守纪、勤奋、健美”为校风,以“爱生、敬业、敦品、启智”为教风,以“亲师、乐群、善学、多思”为学风,从不同方面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

2.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明行为我校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唐诗》《宋词》《古代散文》等,传承中华文化,并通过诵读、表演、说唱等形式揭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

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接受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

2.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我校常规教育制度化,以制度约束、规范学生行为。如《农大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农大附中学生一日常规》《农大附中学生荣誉申报制度》《农大附中班级管理细则》《农大附中流动红旗评选办法》《农大附中学生文明行为三字歌》《农大附中学生安全手册》《农大附中学生健康教育手册》《升国旗制度》等。另外,我校活动开展常态化,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节、纪念日活动、主题队会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入团仪式、退队仪式、表彰仪式、军训、学生两操及大课间活动等,寓德育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2.4拓展课程文化,培养学生个性品质

我校利用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优势和学校教师的特长,开发了许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如高尔夫球课、素质拓展与心理团体辅导课、专家讲坛课、文学创作课、科技实验课、竖笛课、2+1体艺项目、健康教育论坛、研究性学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创造性地培养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

作者:李旭俦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第九篇

1、和谐校园环境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基础

优化办学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是指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和学术研究水平:硬件是指实验器材、设备、建筑、图书收藏等各方面。办学条件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等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应同时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首先,应强加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建设,大力引进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提高整体的学历、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其次,高等学校还要再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的力度,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和条件,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不断优化学生的生活条件,改善住宿环境,保障后勤服务,努力从全方位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提高。

2、突出特色文化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关键

要想把大学高等学校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质量文化,以特色质量文化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一般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在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有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胜任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高等学校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使毕业生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显示强大的发展后劲;有的高等学校则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使他们在人才就业市场走俏抢手;有的高等学校则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环境并打开工作局面。因此,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和目标。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学校质量文化才会有活力,才能使高等学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和应变力,才能培养出具有本校品牌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3、营造创新氛围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核心

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被视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成本;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为此,现代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高目标,进一步普及、强化创新意识,并逐步构建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机制,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及环境,并在实际教学中一以贯之地遵循宽容性、选择性和激励性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给他们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时间与机会,多为学生设计自主创新的情境,为之创造更多的训练其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业的实践机会,并辅之以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指导,从而使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得到贯彻与实施。

4、培育学科文化是建设大学质量文化的保证

学科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和学科是现代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学科是大学建设的龙头,是大学发展的主旋律,课程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建设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用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一批以教学名师领衔的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团队,使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成为专家型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迅速发展。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只要高等学校重视培育质量意识,建立质量制度,提升质量形象,以文化力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赢得社会的信任、顾客的满意,并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作者:席桢 单位: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第十篇

一、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功能

1.有利于服务专业实践,促进专业建设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专业实践的舞台,以活动延伸课堂。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特色专业实践的平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去。

2.有利于营造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得以成长成才的沃土。良好的校风学风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优秀的特色校园文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特色人才的第二课堂,不仅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焕发激情、催人奋进,还能使学生形成独特而优雅的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人文精神、优良道德风尚、高雅文化的熏陶。

3.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所高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就要杜绝雷同化和盲目跟风,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才能加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所高校都坚持特色办校,个性发展,坚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有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能够促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位不高,重行为文化轻精神文化

从校园文化环境来看,有些高校的建筑并不能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性,在人文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没有特色也没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从校园文化活动来看,一些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过分强调数量,重视文体活动却缺乏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弘扬,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疲于应付,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意识到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难以避免流于形式,以致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高校应大力提倡格调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校园文化建设,以特有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

(二)缺乏特色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有区别于其它高校的特色之处。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高校却存在盲目跟风、相互模仿的趋势,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学科专业建设大同小异,校园文化活动相互模仿,甚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出现雷同。每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往往是区别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不利。

(三)相对封闭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存在,高校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服务于社会,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因此,建设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应该打破“象牙塔”模式的封闭状态,而很多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没有对社会开放,融入社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封闭,不能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不能同社会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三、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打破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局限,克服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行为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弊端,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在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等各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各个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出展示高校自我形象、提高高校竞争力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切实强化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校园浓郁的学术气息,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学生奋发向上的求学态度,都是高校独特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展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根据学校的自身特色,制定出系统、规范、和谐的校园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突出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线,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它标志着一所大学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高校应当在深挖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的开设上不能追求“人有我有”,为了追求综合性高校的建设,不顾及自身的师资力量,发展方向,盲目跟风,最后只能造成专业开展全面却力量薄弱,整体办学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当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武汉大学的测绘专业和安徽大学的外语专业都是各自高校的特色专业、招牌专业。

(三)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打造优良的特色社团,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应该组建一些非专业的、有文化底蕴的社团,如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要从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出发,培养特色学生社团。此外,高校学生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但是社团的建设也需要学校的关注和支持,要有专业教师带队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开展社团风采展示和社团评优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在举办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应该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将学校的文化精神推向社会。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目前,一些高等院校的品牌校园文化开展得很出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如,武汉大学根据其治学和地域特色推出的“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珞珈金秋艺术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不仅关注到学校的人文发展,也关注到对外文化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四)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注重完善校园规范

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引导,因此,高校应高度关注网络可能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与引导,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改良校园广播和电视设备,发挥专业优势,打造高质量的高校特色校园广播;创设学生刊物,营造自由而轻松的氛围,鼓励师生交流学习心得,传播思想,发表观点;完善的制度是支持无形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高校更要注重完善校园规范,以制度规范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完善的校规校纪能够监督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五)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都体现着学校的校风,蕴含着独特的校园精神,高校应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首先,整体规划校园人文景观的建筑,注重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突出主题,突出人文教育内涵。比如,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优雅别致的休读点;可以建设文化艺术长廊,由各专业师生用自己的作品去美化长廊;校园内设置石刻校训和名人题词、图片等,让学生时刻谨记校训,学习名人的良好品质,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其次,加大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投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外,由于学生公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致力于学生公寓建设,打造公寓文化,强化安全保卫意识进公寓,高雅文化进公寓,党员示范进公寓,促进宿舍间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形成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

(六)增强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并服务社会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广告设计班

班级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班风班貌。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言传身教和开展活动的方式,用正确地方式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复合型学生”。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途径

1.提升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认知

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企业文化以及行业文化,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甚至没有在企业实习的机会,企业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能够体现出企业经营的特点、理念、规范及价值的存在,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的公共形象。” [1]班主任制定定期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特性,关键技能。如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人”。如笔者将一年级新生班每周周五晚自习设定为“企业文化学习日”,学习日活动由班长具体组织实施,活动日的实施方案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统一制定。比如我班活动日方案简要实施步骤为:班长介绍活动主题→观看视频→讨论学习心得→完善班规(视情况而定)。前期的活动学生尚无经验,需要班主任的引导,视频内容由班主任通过互联网进行搜集行业企业品牌相关的管理、营销、活动等视频,待后期学生对企业文化学习活动的流程熟悉后,为了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应付和厌烦情绪的产生,后期的学习内容也交给学生自己去互联网搜集整理,班主任对学生搜集的材料进行把关即可。同样的活动重复次数多了难免会倦怠,因此,班主任要在学习内容上进行拓展,不能仅仅观看视频,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举办讲座,或进班进行面对面畅快交流,这样,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和企业、行业的距离,也更加明确了他们的目标。教室墙面开辟专门的区域作为“企业文化学习心得”的张贴区,学生除了观看视频和讨论学习心得,还要将心得整理撰写成文字,张贴在“企业文化学习心得”的张贴区,使之逐渐积累和丰富,以促进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

2.坐实校企合作,以企业文化促进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俨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纷纷对校企合作进行了深而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上,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形式化、程式化问题突出。“校企双方最基本的利益共同点是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校企合作的前提在于求解和维持双方利益需求的‘交集’。因此,必须构建校企互利共赢双惠机制”。[2]只有坐实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职校、企业、市场的互利双赢。学生通过企业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市场行情,弥补在校所学的不足,为将来的对口就业做好准备。企业虽然在短时期内牺牲了一些空间和资源给学生锻炼,但从长远的发展看,正是这些企业实习的经历重塑了学生的专业认知,也促成了学生毕业后的无缝就业,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企业见习机会,本地有4家与我校长期合作的广告传媒公司和2家家装公司。作为班主任,需要跟随学生深入企业,一方面管理学生日常,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也亟须进行一线学习和锻炼,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更能检验一个班级的建设水平,包括学生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班级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企业文化更好地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总任务:每天必须把当天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行总结,并记录在专门的笔记本上,以备检查。每一周结束,班主任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把师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享,将企业文化于无形中渗透到班级的特色文化建设之中。

3.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企业文化促进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种长期的遵循才能形成文化,要建设蕴含“企业文化”的班级特色文化,除了前期的“企业文化学习日”、校企合作的“企业实习”、还要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强化企业文化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首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前期的企业实习,学生对行业的发展和自身兴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更明确,它也在无形中规约着学生的行为,激励着学生为了实现职业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样,班级就会逐渐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引导的学习氛围,企业行业文化也默默地渗透进学风浓厚的班风之中。其次,班级管理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笔者在征得学校许可的前提下,在校开办了一间创意工作室,服务内容主要为手工饰品制作和装饰、平面作品创意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服装烫印等项目。此工作室自创办之日起,就和笔者的班级仅仅的融为了一体。笔者对班级的管理依托这间工作室,由学生根据企业实习经历,自行设置了“班级-工作室”管理模式,即:客户部—创作部—印刷制作部—财务部—后勤部的管理模式。客户部的任务是开拓客户;创作部的任务是配合消费者意愿,制定整套广告方案;印刷制作部这一部门主要负责服装烫印;财务部主要负责班级班费收支与工作室收支预算运营,核发“员工”工资;后勤部主要负责班级和工作室卫生,及其他保障工作。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融入这一模式,成为“班级—工作室”主人,部门之间每隔一个月进行人员轮换或小幅度的调整,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得到全面锻炼与提升。此外,每位同学都是“班级—工作室”的“股东”,入股条件就是“好学敬业”,对于“班级—工作室”的盈利,10%作为班费,50%为学生的红利,这样每位同学都干劲十足,学习工作的劲头是普通班级不能极的,这样的特色班级文化这是基于企业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一笔宝贵财富。一个例子,为了强化班级的识别性,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笔者班级二年级时,班级曾用一个月时间的活动课在全班征集班徽、班服设计方案。最后所有学生的方案由4位企业设计总监和全体专业教师投票选出特等奖一个作为征用方案,另投票推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参与奖等奖项,获奖学生都会获得相应证书和物质奖励。此次活动最后的方案从专业角度上看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但学生每天坐在张贴着自己亲自设计班徽的教室里,穿着自己设计的班服,他们的归属感得到了满足,班级文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他们创造者丰富着,遵循着。再次,班级特色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全体同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班主任要善于和各科任教师加强沟通,及时协调班级教学中的事物,听取科任教师的建议,为建立健全的班级特色文化二共同努力。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

1.创新特色班级管理

将班级和专业工作室进行合二为一的共建,使企业管理文化融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能更加准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合生活,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更加具体明确,他们个个有事做,人人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班级的主人翁意识也越加增强,相比传统班级管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更贴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对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

2.丰富学校文化建设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直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我校近年来校企合作成效显著,校企合作的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班级特色文化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建设。高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企业文化的渗透,班级要结合育人方针,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思想与兴趣点引至正确的轨道上来,建设“好学、敬业、创新、钻研”的班级特色文化,这样才能站在职业的高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苏宇欣.“企业文化”视域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33.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3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是展现班级生命力的重要载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出春天的村庄。”这就说明班级文化环境不但展现了一个班集体的良好风貌,更重要的是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班级文化环境的创造,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创建和谐优美的自然、文化环境,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农村学校教室环境普遍存在着脏乱的现象,各种饮料瓶子摆放不正,地上丢着纸片、果核,学生的课桌很乱,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存在许多问题,同学间出现了矛盾从不会用“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凡此种种,使人觉得整个育人环境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势在必行,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形象的示范,引领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班主任带头行动,把不用的瓶子做成塑料花或者插上一些鲜花,摆放在讲台和窗台上,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把班级的行为规范要求,制作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校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自己的文明用语,当遇见老师时一定要问一声“老师好”,与学生出现矛盾时学会说“对不起”。通过这样的改变,可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从而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对于一个班集体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综合素养和养成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班级制度,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学生是主体,通过班集体的通力合作,制定促进班集体共同发展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使每一个学生接受班级制度的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班级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和人文性,使制度能深入人心,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针对迟到的学生,经过班集体讨论制定的处罚方式是,写出一份 200 字左右的深刻检查,或者面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才艺表演,通过这样的处罚方式,学生迟到的次数减少了,能保证良好的出勤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活动是提升班级凝聚力,培育优良班风的重要保证,通过举办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班级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比如,可定期举办“主题演讲活动”“歌唱比赛”“才艺表演”等活动,让每一位班级成员借助活动释放自己的能量,发挥自身才能,给他们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以此来激发班集体活力。总之,班集体生活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限制,许多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缺少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兼之,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自身的专业素养较弱,很难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给学生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班主任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带领学生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化

一、我国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及现存问题

(一)陈规陋习仍有残余,文化观念亟待更新

当前我国实行农村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文化发展速度与前者相比则较为缓慢。乡村中大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上都存在遵循守旧、顽固难改的特点。首先,乡村中大部分人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意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许多乡村目前还有着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小事大办等陈规陋习;除此之外,乡村人群思想上偏于保守,对新兴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接受度不高。基于以上两点,乡村文化发展迟缓,缺乏新意。

(二)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当下,在乡村中,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具有认为文化资源无用、无法带来经济收益的思想,由此造成的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屡见不鲜。大批的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和发扬,许多物质文化资源也被随意搁置或废弃。针对以上情况,一方面,我们应对乡村群众进行教育和感化,必要时使用一些奖惩措施,遏制目前的文化资源破坏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应合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挖掘其经济效益,使人们扭转固有思维,意识到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文化建设资金不足,资金使用不当

要想在乡村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保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在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存在着资金支撑不到位,文化建设可用资金短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乡村管理层及群众对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缺少经验,在具体的资金分配和使用中,存在着资金使用不当或资金滥用的情况。

(四)乡村人才流失,文化建设缺乏内在活力

在文化建设中,人才的培养和吸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一方面,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人才追求高水平的收入和高质量的生活,认为乡村不能满足其需要,从而流向发达城市,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守在乡村多为老人和儿童,并无精力和体力来进行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对外来人才的吸纳力不强,外来人才常常因为对本地特色文化不熟悉、不感兴趣或不够重视而搁置一边。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人手短缺、内在动力不足、创意匮乏等现象。

二、以绵竹年画村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依托乡村自身原有的文化特色,采用多角度的振兴对策,因地制宜,打造出最适合于当地的乡村振兴路径。下文将以四川省绵竹市“年画村”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困难及解决办法为范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反思其受挫的原因,拓宽思路,展开论述我国乡村文化如何走出自己专属的振兴之路。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绵竹年画虽然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深厚,但发展过程却颇为坎坷:“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为兴盛,民国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没落��2002年,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开始主办‘绵竹年画节’,2007年,国家出资在成都举办非遗展览,其中绵竹文化非常受欢迎��”1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绵竹年画产业基地、画舫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事绵竹年画产业的人,从300人左右迅猛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人;年产值从200万元飞跃到2000万元。目前,绵竹年画村已被建设为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从传统文化受创到重新振兴,乃至目前的产业化发展,绵竹年画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条优秀的示范路径。

(一)紧跟党和国家政策,抓住时代机遇发展

绵竹年画在2008年地震之后,牢牢把握灾后重建的机遇,呈现出了强有力的文化生命力。绵竹年画文化的灾后重兴得益于各级党委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苏州的帮助下,将灾后新家园重建与年画生产基地重建结合起来,从而为之后的年画文化传承和发扬提供了稳固的设施基础。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分“三步走”,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应从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引导和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长期和综合的培养。实例告诉我们:乡村文化振兴,应当紧跟党和国家政策和时代步伐。争取搭乘上时展的“顺风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好党和国家为文化发展设立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

(二)做好人才保护和引进,激发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乡村文化的重振和长久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许多乡村特色文化正是因为人才凋敝才逐渐由盛转衰,绵竹年画村也曾遭遇这样的人才危机。“在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事年画产业的艺人、生意人在整个绵竹市有200多人。”2震后,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传承人胡光葵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年画艺人,确定无人遇难才放心。对传统年画手艺人的保护使得绵竹年画的“根”完好地延续下来,并对之后的年画传承及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除此之外,绵竹年画在震后在江苏对口支援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起了年画基地、年画传习所及乡风画舫等年画产销企业,年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年画订单也源源不断从社会各界飞来,年画从原来的小作坊生产到形成规模化产业,吸引了大量人才进驻,到现在,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已经有2000余人。不得不说,这样迅猛的人数增长,与年画文化本身的繁荣化和产业化有极大关系。因此,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人才危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国家、政府应大力倡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关注度,乡村也应当挖掘自身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开发,做好宣传工作。乡村文化关注度越高,产业链越完整,生命力越强,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就越高;第二,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重点保护乡村文化现存人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和精神慰问、嘉奖,使文化继承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幸福感和荣誉感,从而保持创作动力和热情,避免人才流失;第三,乡村政府应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利用优惠政策招徕人才,保障外来人才的福利。同时可与校园合作,开设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课程,印发乡村特色文化课本及宣传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同时还要认识到,文化建设是多层面的建设过程,需从管理层、实施层、宣传层、创意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

(三)年画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句话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际上,绵竹年画的重振之路,与年画的创新性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分不开。乡村文化想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应批判继承,适时创新。一门文化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对以前的成就毫无突破的话,生命力是不长久的。我们需要在保留其原有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开发,使“旧智慧”与“新思维”相碰撞,为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意和动力;其次,学习绵竹年画村的产业化发展思维,使乡村特色文化从单一的特色文化景观繁衍成具有规模的文化产业,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衍生品,从一门被观赏的文化发展成为一门被学习、被用到生活中的实用文化,发掘出乡村特色文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达成“双赢”局面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是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乡村往往大部分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而当下的旅游具有低龄化趋势,青少年人群往往不单单满足于观光享受,还有求知、学习、探索的愿望,乡村特色文化恰好满足了这种愿望,因此,乡村特别适合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文旅融合’是一种以传统旅游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产业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3目前,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偏向于“走马观花”,游客们很少深入感受乡村特色文化,因此也造成游客对景点印象不深,评价不高,重复游玩的愿望不强烈等现象。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乐在其中,并对该文化燃起兴趣,那将会有效提高景点游玩的重复性,大大推动文旅产业链的成熟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是‘文旅融合’的内在源动力��文化发展需求是‘文旅融合’的外在驱动力。”4在实际的乡村产业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发展需求,充分使“文旅融合”的内外动力有机结合起来,不生搬硬套老旧的文旅发展模式,而是在学习、分析过国内外成功的文旅发展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的特色改动及创新,使文化和旅游资源都发挥最大化优势。

三、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其产业化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方法

引言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求人才在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拥有文化意识、职业精神。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学校园不仅具有教育职能,其本质更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为了顺应时展,大学校园需要加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基础

1.科学的办学定位

在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过程中,办学定位是总基调,具体指的就是想要办成何种大学、如何办大学、大学发展方向如何、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培养人才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更是大学发展可持续发张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就是将这个基本要旨以及关键因素而展开,并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传承,最终流传下来的精神产物。办学定位的确立,主要就是从大学自身条件出发,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进而明确大学的办学层次、学校具备的功能以及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可以说,大学办学定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文化定位以及发展方向,而对于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一类的应用型大学,目标便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突显出“应用性”。闽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定位。学校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和“融入泉州、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为办学面向,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为主,以理为基,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秉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基层的“能说、会做、好就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

2.鲜明的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通过大学文化得以体现,所以说,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也是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保证。所谓办学特色主要指的就是一所大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方式,并外界所公认且具有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具有非常明显的排它性,会与其他大学在办学风格、办学特点上形成对比,通过长期发展、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所以又具有发展性、稳定性特点。要知道,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大学自我创造出来的,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办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看,经过不断发展后,落实到大学优良传统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化作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最终逐步形成了大学文化形态。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直接代表了大学,也为大学提高竞争力、实现办学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当中,更加具体来讲,则体现在校园精神、校风、人才培养、制度规范、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

大学校园作为我国人才的主要输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在构建大学特色文化中,通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校本文化与它校文化的交融,逐步形成了大学独有的特色文化。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特色,促使各个大学在多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培养出不同专业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先进性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相迎合,确保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不论哪种类型的大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有利于社会建设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促使学生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素质和能力,推动学校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文化体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

3.创新性原则

文化本身体现的就是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经过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而大学文化则是大学活动积累下的产物。从某种角度说,大学文化对大学发展、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故此,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可以激发大学文化活力,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路径分析

1.构建完善的文化组织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并需要坚持的系统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对大学校园产生直接影响。大学文化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对其加大重视度。为此,闽南理工学院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党组织与教学政务共同管理,做好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进而构建出有领导、有组织的文化管理体系,师生都可参与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

2.建立健全制度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对一所高校来讲具有内在的价值指向,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度,而高校规范和制度作为一种物化的价值观念,可以将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将文化的价值指向从里到外进行转变,转化为可见、可感、现实的内容,对人起到约束作用,可以更深层次的规范、约束、激励大学生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综合素质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价值长期作用。大学特色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积累、创新,需要在完善的组织建设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相关目标、内容以及具体落实措施。闽南理工学院以“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性、特色化”为办学定位,所以在制定相关制度上,应当以此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机制,比如激励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促使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能够统一规划、部署、推进。最终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通过建章立制,不仅要积极鼓励思想良好、有优秀学术成果的师生,还需要极大力度对腐败、道德情操低下的师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惩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对文化的正确认知,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区实小自觉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身行动的标准,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打好基础。

3.丰富校园文化

构建大学校园特色文化,需要借助相应的阵地、载体,不断创新、丰富文化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果,进而实现对校园特色文化的高效传播。首先,可以借助媒介进行传播,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途径对学校文化进行宣传,将学校相应的文化信息宣传给学生。如“组织师生收看纪念100周年大会直播”,达到了较好文化传播效果。其次,合理构建文化设施,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比如在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影视文化中心等设施场所,使其具备文化传播功能,充分利用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环境中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好传承校园文化。再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巧妙利用大环境影响力促使学生公寓文化进一步建设。从而促使高校公寓形成特色文化,富有吸引力。如将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装饰上,也可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节庆文化,开展公寓区特有的庆祝活动。最后,学校可以多组织文化活动,比如庆典文化、社团建设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并在此过程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构建特色文化氛围,比如闽南理工学院开展的以“创新•创意•创青春”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结合各学院学科特色,开展创新创意类大赛、理工讲坛、文化艺术类大赛、体育节活动。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展现理工学子的青春风采,展示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体系

在社会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教学的融合,为学校发展带去了新的生机,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当然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阵地。但在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维、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版块,合理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表达教育内容。比如,可以在文化论坛中设立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学校热点问题模块,借此吸引学生关注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到文化讨论中,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

5.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体系可以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通过科学地设定评价内容,对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可以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师生、社会各界的反馈情况,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全面完善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方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6

一.强化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特色学校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现代化精神和丰富的时代特色,特色学校具有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拥有个性化的外部教学环境以及独特的教学课程体系。特色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相较于我国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教育水平也更高,特色学校凝聚了在校每一位师生的良好气质、优良品质,每位在校师生都具备优良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导向,这种内化到师生心灵深处的文化动力,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1]。一所学校的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物质环境包括许多方面,校园建筑以及校园场地的布置模式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会说话的静态校园组成部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学校物质氛围的影响,接受着道德教育。比如,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入团仪式以及校级运动会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学校独特的道德理念以及教育思想。校风、校训、校规等组成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校训、校风、校规三者都可以用直接的文字形态表达,但校方也可以选择隐性彰显的模式,利用学校的建筑或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传递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便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精神文化成果以及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风气,学校的文化传统,还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体现一所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加强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培养师生的健康人格,树立师生的积极精神面貌,培养师生的坚强品质以及良好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将自身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融入到全体师生的思维中,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学校文化,遵循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学模式[2]。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开展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进而创造高品位、高质量、深层次的特色校园精神文化。

二.创新学校文化传统,夯实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基础

精神史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历史,精神史可以作为特色学校文化培育的教育源泉。每一所学校都应该珍视且正视自己的历史,部分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和深刻积淀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特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特色文化学校之所以称之为特色学校,关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具有优质且稳定的特点。特色文化学校并不是僵硬的教学理念,而是将灵活的学校理念从内而外自然的呈现,这种理念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可,且能规范师生的基本行为。建设一所特色的文化学校,不仅需要学校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积淀,更需要学校对自身地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将教育对象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一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可以体现出先辈们的教育思想,先辈们的教育思想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精神启示。我们可以从先辈优秀的人格魅力中体现出一所学校的丰厚历史文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学校自身的传统进行深刻理解,发掘并合理培育,通过不断积累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学校的历史文化基础,凝练出属于一所学校的特色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便是学校的文化标识。我国当今的学校应该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坚持“全员发展、全员特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德能兼修、己物相融的新时代人才[3]。

三.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主导特色高中文化建设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其发展的关键更在于校长的领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建设的好坏,需要通过校长的行为来体现。”在我国学校的校长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能够引领学校发展,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校长自身的行为观念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从某一角度来看,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的个性特征外显,深刻体现了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所学校要想持续地发展,校长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取向,大胆尝试新型的建设理念,在实践中促进学校创新发展。一位合格的教育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应该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渊博的学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的管理艺术。一校之长应该具备掌控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正确的指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拥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践行的魄力。校长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自身鲜明的个性与思想品质,不断创新学校的发展理念。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能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德育为首,整体推进学校工作,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学工作分层实施,实现异步发展,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利用错位引领的方式实现发展。除此之外,校长还应该配合教师积极推进课改,夯实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4]。最后,校长应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基点,以研促教,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师生主体性,强化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关键

一所学校的文化终究是要靠学校的全体师生继承并创造的,离开了师生便无所谓校园文化。因此,一所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既要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也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加强全体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自身的人格去熔铸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健康心灵熏陶学生的心灵,教育便是凭借精神文化的力量发挥了伟大的影响。一所特色学校必然充满高尚的精神文化气息,这一气息离不开道德高尚的全体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建设作用,就要调动全体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精神领域的作用。

五.培育校本文化,创造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土壤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7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节能;校园环境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校园绿色环境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清洁合理的布局设计、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的渗透和感染下、规章制度的引导下,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共同标准。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这种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过来鼓励人们向更高层次努力。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了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既要体现连续性,和谐性,又要注重生态性和创新性[1]。高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它依赖于师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共生和谐发展。绿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大学生的主体性,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绿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绿色大学评估指标体系,绿色大学的建设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校园环境、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指标。绿色校园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保护意识的必然保证,是实现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优美、合理规划校园环境的客观需求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具有绿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树立了绿色大学的品牌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的体现。绿色大学的存在是绿色文化的存在。高校绿色文化建设的存在创造了绿色校园建设的契机,也对绿色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绿色校园文化是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理解,人们运用各种手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发展不是一个概念和探索,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绿色潮流[3]。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需要考虑如何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将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理念渗透到绿色大学建设中,新世纪的高校被赋予重大责任和道德义务[4]。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可持续发展阶段,高校绿色文化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绿色文化着眼于未来,注重整体平衡,重视信息资源,因此,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寻求和谐平衡的人文教育环境,将开创校园绿色文化的新天地,促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全面发展的独特个性

在绿色文化的自由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开展各种校园讲座,知识竞赛,科学研究,志愿服务,言论辩论,社区活动等各类校园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5]。通过参与活动,环境意识将成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每个人尊重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6]。同时作为集体的一员,在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中,人们交流思想,观点接受碰撞,情绪交融相互融合,从而在思想信念,性格观念,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等方面形成共同目标,促进环保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四)创新和实践能力

任何创新都要体现生态文化和绿色文化价值观念,树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如果创新人才没有绿色文化素质,那么所谓的“创新”很可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包括教育和实践,要么通过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来培养人才的素质,或者通过创造有利于环境的发明成果,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7]。在绿色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充分发挥绿色社团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中,这也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校园内建立绿色校园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形成绿色社团,增加学生的绿色知识和绿色意识,并通过社团成员影响其他学生和公众,充分体现了绿色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三、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途径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林业高等教育的绿色学府,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作为办学理念,具备生态、绿色、环保学科优势,密切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坚持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学校建设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节水型学校建设,倡导学生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一)开展节能环保工程,建设节约型校园

节能环保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更是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将绿色理念贯彻到学校节能环保工作中,从节水、节电、节气出发,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在充分了解自身能源使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不断探索适合的节能减排路线;以技术为依托,制定切实合理的管理制度。有计划地逐年开展各项节能环保改造工程。在节水改造方面。引入泵房标准化管理方式,实现校园安全供水;使用无负压高层供水技术,充分利用市管网压力,大大节省能源;更换节水水龙头与节水喷淋头,提升使用效果;将学校西区中水站升级的同时在东区建立了2座中水站,采用膜处理技术且日处理能力可达220吨,实现东区4栋学生公寓均使用中水冲厕,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先后在2栋学生宿舍楼进行了小型中水站改造,利用盥洗室洗漱废水进行冲厕,每年可为学校节约用水4万吨。在节电改造方面。通过教学办公楼公共区域6800余套LED灯具改造,改善了环境照明效果的情况下每年可节约用电20万度。对全校所有电梯进行了电能回馈装置改造,每年可节约用电10万度。对教学办公楼中央空调及分体空调的智能控制改造,每年可节约用电73万度。在2栋宿舍楼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机组,每年可发电22万度。在节气改造方面。为了能在校园供暖工作中继续挖掘节能潜力,对供暖锅炉房控制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通过加装热计量控制以及控制系统,大大提高学校供暖的分时分温分区控制和气候补偿等功能的节能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响应政府政策要求,陆续完成了锅炉低氮改造工程,达到北京市环保局关于氮排放浓度的相关标准。学校节能监管平台、无人值守综合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更是绿色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重大举措。节能监管平台系统利用建立的节能信息专用传输网络,实现校园建筑水、电的实时监测与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为校园的节能规划改造提供数据支撑。无人值守综合监控系统,将远程视频监控、报警管理、分布/集中存储等系统相结合,在管理上减少巡视次数,提高配电室的运行水平,为配电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管理支持。另外,节能改造环保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节能环保减排低碳的重要措施,更是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分体式空调集中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灯控系统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专业提供实践动手机会;光伏发电以及供暖锅炉房为楼宇自动化专业提供实习参观机会。

(二)开展绿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切实开展绿色宣传工作,为鼓励和引导师生的绿色行为营建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软环境”,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校园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绿色环保宣传工作,我校加强指导绿色社团建设。有效运用学生社团的优势,将普绿色环保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社团活动目标,旨在烘托绿色校园文化氛围。目前我校共有绿色环保社团10余个,在校内外开展和承办各项绿色环保活动。我校山诺会、绿手指、源爱节约志愿者服务队,都是校园宣传节能,弘扬绿色文化的学生志愿者社团。一直以来,志愿者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发挥了宣传、倡导、示范作用,也是管理部门和广大学生沟通的渠道。通过多年的发展,他们成了一支服务绿色宣传和实践的生力军,不仅在校内宣传环保节约、绿色文化,还走入社区、走上街头,走向全国。我校山诺会更是获得“全国特色社团”荣誉称号以及全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1997年由我校学子发起,联合50余所高校学生开展的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22年。该活动已成为首都绿色、节能、环保活动的重要品牌,曾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五周年优秀项目奖”。“绿桥”活动每年吸引近三千名高校学生的参与,将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传遍祖国大地。此外,我校还开设了众多的绿色生态课程,在学生意识层面深植节能减排意识,为将来社会各界输送绿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也是增强我校学子低碳环保理念,增强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弘扬北林特有绿色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节能宣传倡议书、普及环保和节能有关的知识、组织节电模范宿舍与环保知识竞赛等。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节能习惯,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创建“低碳校园”贡献力量。

(三)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实行绿色教育

充分发挥绿色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和熏陶作用,营造绿色校园环境,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绿色最高学府,我校以“提高绿地质量,丰富植物品种,保护校园生态,建设精品景观”作为校园绿化的准则,充分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设计构建充溢现代绿色气息,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具有绿色文化特征的一体的生态型精品绿色校园。校园内丰富的园林植物品种以及优美的景观设计本身也是大学校园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多样的植物品种以及景观设计为林学类、园林类、生物类等课程在校园内开展提供了方便。目前我校校园种植木本植物250多种,草本植物另计,其中一部分植物为北林独有。每一种木本植物都有二维码树牌,并配有特征简述,便于学生更好的做植物认知,满足学生对植物认知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另外,营造绿色环境还应体现“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文特色,让师生徜徉绿色之间,感受绿色文化的熏陶。例如,以“薄房子,轻Talk”为主题的新型校园景观工程结合学校园林绿化特点,采用符合我校特色的时尚新颖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念,以钢板和木材建构“薄墙”景观装置,形成食堂和住宿区隔离的绿色屏障,有效遮挡北侧食堂道路对公寓的干扰,创造亲切、舒适且富有吸引力的自然环境。其次“轻Talk”主题提醒停留者轻声细语,减少对公寓干扰。钢板墙留出部分墙面可供磁吸粘贴海报和留言,形成校园社交中心,使校园公共交流空间充满人文气息。结合我校特色打造的“树洞花园”、“薄房子,轻Talk”将人文内涵、学科特色和绿色理念完美结合。通过打造自然、乐趣的校园景观,让学生喜爱绿色校园环境的同时接受绿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玉婷,陈丽鸿.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J].才智,2010(3):193-194.

[2]刘建秋,郭利健,段志群.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27-128.

[3]陈远书.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39-40.

[4]周景,李芳.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36-39.

[5]韩正宝,刘小华.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的互动[J].社科纵横,2014(9):154-156.

[6]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2(11):372-373.

[7]刘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174-175.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8

红色文化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挖掘和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价值

[基金项目]

赣州市社联课题“高校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3097)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载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是我党既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又吸收人类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其所蕴含的价值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高校师生廉洁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感染作用。

一、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明确表明,要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顺应时展的潮流,应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因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奋斗精神,如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蕴含着甘于奉献、奉公守法、勤俭自律、顽强拼搏的廉洁精神。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廉洁的合格公民,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作用,可以激励广大师生做一个乐于助人、对他人负责、严于律己、积极承担责任的人,使广大师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内涵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做一个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贪污腐化的消极份子。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貌,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气貌,从而打造出和谐、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红色文化有利于对高校师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载体多,形式活,覆盖广,中华大地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印记。反映我党和革命先贤崇高理想、伟大信念、激昂斗志的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红色艺术都可成为我们进行廉洁教育的活教材。将红色文化资源用于高校廉洁教育,将鲜活的革命历史传授给广大学生,使他们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有利于让他们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反腐倡廉使命感。青年学生越是对民族和历史有深刻了解,越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感情,就越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清晰认识,越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坚定执着。红色资源反映历史,其充满内涵的感召力比课堂传授、书本灌输更来得真实贴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红色文化的教育性、艺术性使青年人的心灵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得到升华。红色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让青年人既有所乐、又有所获。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高校中的腐败案件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经济腐败,即高校领导利用基建、采购中的权力收受回扣或者直接贪污、挪用公款等;二是学术腐败,即高校教师或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伪造科研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三是行业腐败,即部分高校负责人利用自主招生权或其他职务便利违规招收不符合标准学生等。可以说,高校这个原本相对纯净的领域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中贪污腐化风气的影响,而如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深入贯彻廉政文化建设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各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高校师生学习廉洁知识,传播廉洁文化,倡导廉洁风尚,做廉洁表率。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虽然说红色文化是一份很好的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素材,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可能照抄照搬。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贴近高校师生生活,让广大师生乐于接受,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能真真切切的进入广大师生头脑。这就要求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进行拓展,形成有自己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教育方式。

(一)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环境之中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表明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一个好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对于人们的廉洁行为习惯养成、人生态度形成都会有极大影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为打造廉洁校园,高校可根据本地区历史和红色文化,开发校园廉政教育资源。同时,把资源转变成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更好融进校园廉政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使师生员工在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目前,为贯彻落实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事件,红色文化风靡中华大地。高校要不失时机地作出回应,鼓励、帮助、组织师生员工参与到红色文化活动中去,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的创作中去。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廉政文化的常态形式,对师生员工进行红色廉政文化的教育。比如,红色廉政故事演讲、红色廉洁歌曲传唱等。高校更要借此东风,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历史教育,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精神教育。总之,一个有文化的校园,一个廉洁的校园,在使师生员工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让他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和净化。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关课程的教学之中

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号召,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增设有关廉政教育的专门课程,初步形成了干部、教师和学生廉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廉政党课,在新进教师培训中增加廉洁从教内容,在学生入党入团培训中开设廉洁教育课程。有些高校还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学生课堂,开设富有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课程,把握“第一课堂”这一主渠道,比如: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反腐影视赏析课、反腐倡廉案例分析课等,这些课程都包含了很多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学生廉洁品质的养成具有指导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优势,积极地利用红色文化中的廉政教育资源、开发其中蕴含的廉政精神。

(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实践之中

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理论只止于语言层面,则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红色文化中所孕育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及廉洁精神,必须借助实践这一方式才能使这些有关廉政理论“活”起来、“亮”起来,才能增强师生员工廉政教育的针对性。我国拥有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以适时组织师生员工赴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感悟先烈们身上所具备的的廉洁品质,可以使他们体验当年残酷战争中的艰苦朴素,又可使他们直接接触大量的廉政实践史实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进一步加深师生员工对廉政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认识,增强用红色廉洁文化教育资源的自觉性、坚定性,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作者:邓幸俊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纪委、监察室 赣南师范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国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肖杨伟.论红色文化在廉政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