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经济范例

特色农业经济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1

【关键词】地方特色;农业经济;辣椒产业;蔬菜大棚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是利国利民的重大项目,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可以激活地方农业生产活力,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1],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形成农业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会通过市场环境将很多优质的农产品引入市场,让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的农产品。另外,农业经济具有地方特色,同类农产品就会出现竞争,这就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发展,同时给国民带来饮食种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实惠。

1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

1.1初级产品占主导。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初级产品占主导的问题,农产品具有多种销售形式,一是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二是深加工农产品。初级产品的特点是无需加工,可以直接销售,但是价格低廉,并且受市场价格影响比较大。深加工产品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利润会更高,但是需要进行深加工,需要技术支持和品牌设计。初级产品占主导对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经济收益较低,并且受市场左右。

1.2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深加工农产品比例低的问题。深加工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比较高,并且经过深加工后,农产品可以全年销售,减少农耕空档期[2]。比如,蔬菜大棚可以全年向市场输入菜品,但是市场具有一定的饱和度。如果可以将其深加工成脱水果蔬,则可以全年销售,不受市场饱和度的限制。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对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会造成农业生产能力过剩,无法占有其他相关的市场份额。

1.3农户分散种植。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农户分散种植的问题,农户分散种植的缺点是每家农户的农作物由于种植方式的差异或者地理位置的差异,会产生同类农作物长势不同,规格不同。比如,辣椒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受禄乡的主要农产品之一,由于农户分散种植,最终收集的辣椒尺寸、色泽、形状都有差异,规格不同,辣椒的品相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在市场上销售价格的提升。

1.4科技支撑不足。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虽然,科技下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提高了产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减轻了农民的劳作强度,但是在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比如,辣椒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可以作为色素和辣椒素的提取原料,色素可以用于食品或者化妆品的染料,辣椒素则可以作为海洋生物防污试剂,取代有毒杀生试剂。然而,由于科技支撑不足,在以辣椒为原料进行深加工方面,技术支持力度不够,无法实现。

1.5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虽然,地方政府在指导农业发展中做了市场调查,农民可以按照需求生产,定向销售解决了农产品的产销问题。然而,市场调查的深入和广度不够,走向市场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对深加工农村品的市场需求缺乏洞察力。市场化程度不高,就无法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2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策略

2.1改变初级产品为主的销售模式。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改变以初级产品为主的销售模式,具体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提升地方农产品的品质,作为初级产品销售时,要以质取胜,卖出较高的市场价格。第二,要对地方农业进行深度分析,将农作物进行分类,明确哪些作物要作为初级产品出售,哪些作为具有深加工价值。然后,将具有深加工价值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减少其作为初级产品出售的比例。第三,根据农产品的自身特征,将部分农产品进行粗加工,提升其经济效益[4]。例如,将辣椒制作成辣椒粉出售,制作工艺没有辣椒酱复杂,但是相比销售生鲜辣椒,收入会有所上升。

2.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关于农产品深加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要在农作物中筛选出具有深加工潜力的药材、水果、蔬菜等。第二,针对具有深加工的农产品,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其深加工的可能性,以及对应的加工费用,然后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深加工方法。如山药作为药食两用的食材,可以加工成为山药片;水果可以制作成果脯或者脱水果蔬等等。第三,对生产能力远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要发掘它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如药剂西瓜霜是从西瓜中提取有效成分,可以发掘其药用价值。

2.3种植规模化。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扩大农作物种植的规模,关于扩大农作物种植规模,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规模化是针对散户而言的,规模化对不同农作物要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只具有初级产品性质的农产品,其种植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即可;对于具有深加工潜力的农产品,种植规模可以适当扩大,但是不要超过工厂的加工能力。第二,种植规模化要与标准化同行。规模化后,种植的方式、养护方式、采摘方式要高度一致,从而保证农产品规格统一。

2.4创建农产品品牌。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创建农产品品牌,关于品牌的创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开展工作。第一,从农产品营养价值来确定其品牌。比如,是食用的还是药用的,还是药食两用的。再如,食材中富含哪些微量元素。第二,从农产品产地的乡土文化来树立品牌。看到品牌就可以知道其产地,可以赢得消费者对其品质的信赖。第三,从目标消费者的特点来创建品牌。对于深加工的农产品,受众类型增加了。脱水果蔬针对都市白领;山药片零食是针对有养生意识的中老年人。

2.5强化科学技术支持。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强化农业领域的科技支持力度,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针对地方高产农作物量身定做深加工项目,并且提供相应的加工生产设备及技术。第二,针对深加工类农产品,丰富加工方式,增加深加工产品的种类,拓宽市场份额。第三,针对地方非高产农作物,研究促进其产量提升的科学技术,保证市场供应。

2.6提升市场化程度。为了突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根据地方各类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来分析市场需求。要分析同类型农产品的各自特色,找准自己的农产品的特色,确定好市场定位,避免打价格战而影响经济收益。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消费者的购物需求,量身打造相应的产品,提高供需双方的匹配度。如中老年人重视养生,喜欢药食两用;青年白领讲究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学生党追求新奇独特等。

3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3.1农产品经营专业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盛行,农产品作为一种商品也广为大众所知。所以,消费者会对同类农产品进行各方面进行对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经营要做到专业化,全力提升农产品某些方面的品质,提升竞争力。

3.2农产品品牌乡土化。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就要树立农产品的乡土文化品牌。所以,未来地方农产品要还原其本土特色。比如,各个地方的食材有自己的特色,在烹饪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在销售农产品时,附带烹饪说明,这就可以将地方美食流传出去,也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吸纳更多的消费者。

3.3农产品销售电商化。随着电商平台的成熟和物流配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线上购物产生了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要与时代接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将农产品搬上电商平台。综上,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持续优化,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农产品特色、科技支撑力度等进行阶段性调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环保的背景下,地方特色农业要以自己本土特色为主,挖掘地方历史和地理特征,分析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文化价值、食品安全等优势,彰显食品加工中的环保特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闫志利,艾超.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28(01):46-51.

[2]谷永芬,吴倩.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8):88-93.

[3]郑榕妍.发展创意农业及其产业链的价值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3(10):72-76.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2

大姚县核桃栽培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还存在制约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1、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目前大姚核桃产量高、效益好的栽培模式是果粮间作和四旁植树两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而大面积是种在山坡、山脚、山箐、山凹等地方,这些地产核桃林大都投入低,因而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此外,在干果基地建设、扶贫攻坚项目、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等核桃造林中,由于建设和抚育管理经费标准低,导致种植效益偏低。

2、加工和烘烤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气候特殊。旱季为11月至次年5月,雨季为6至10月,核桃收获季节刚好是雨季期,农民往往采用烟火直接熏烤,致使果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不高。

3、没有一定规模的采穗圃,优良品种难以得到统一推广

我县发展核桃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没有一定规模的采穗圃,优良品种难以得到统一推广,同时偷砍采穗现象时有发生。

4、无配套设施保证,制约核桃规模化发展

无交易市场,收购商及厂家要到村社才能买到核桃,形成买卖两难;无统一的核桃产品质量标准,给质量管理带来困难。

5、 核桃种植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粗放

部分乡镇技术指导不力,群众不按照“六个一”标准种植,存在重造轻管现象,由于不懂管理技术,有的农户核桃树种下去后就没有管理过,未适时进行施肥、除草、抹芽、修剪整型,任其生长,造成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影响核桃产量。

6、 缺乏资金投入,影响核桃基地建设发展速度和水平

基地建设上,主要依托退耕还林、干果基地等项目资金来开展核桃的基地建设,其投入十分有限,年建设面积除了列入退耕还林、干果基地县能有一定补助外,其它县主要靠其它项目带动发展,县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资金扶持核桃基地建设,严重影响了核桃基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二、大姚县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把这一支柱产业进一步培强做大,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支柱产业观念,做到七个结合

近年来,核桃已成为大姚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要把核桃产业做强做大,必须以更大气魄、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和解决好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原则,做到六结合:坚持发展核桃产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连片种植与零星种植相结合;政府引导种植与群众自发种植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群众投资投劳相结合;新种植与嫁接改造相结合;生产与加工、流通相结合。聚合各方力量加快核桃产业发展,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努力把核桃产业培育成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工商、协会等部门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核桃生产经营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为核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2、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力度

各村委会要选拔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的年轻人作为技术骨干队伍,区、镇政府拿出一定培训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网络远程教育、三农科普书屋、到大型种苗公司、核桃基地进行培训,现场练兵,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病能治、有虫能防的行家里手,成为老百姓发展核桃的主心骨,增添农民发展核桃的信心。

3、建立联动指导服务机制

核桃产业发展周期长,至少要五年至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乡镇政府要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林业、农技、农办等单位或部门核桃产业发展办公室,从发展规划、苗木选购、合同签订等加强服务指导。坚持跟踪问效,督办到位,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服务到位,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同时做到换人不换牌子,换领导不换产业,持之以恒才能抓出实效。

4、提高科技水平,全面实施核桃集约化经营

目前,大姚县核桃种植还普遍存在立地条件差、重栽轻管现象。从立地条件上看,大姚县核桃种植经历了从阴凉潮湿的箐边、沟边和地边到用坡地种植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盛果期的多为箐边、沟边和地边种植核桃,坡地种植核桃由于立地条件差,人为改良跟不上而生长慢,致使挂果产量较低;从耕作方式看,多数农户没有树立早挂果、多挂果的思想,不重视水肥管理,没有落实相应的技术措施;从粗加工方面看,烤房烘烤的覆盖面还不大,核桃加工企业散、小、弱,带动力不强。为此,认真抓好以固土培肥、幼树托育、低次林改造、成熟采摘和科学烘烤为主要内容的核桃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措施的落实;抓好灌水施肥、防病治病、打护埂、环剥等工作;加强管理,凡未成熟核桃上市流通的视为制售劣质产品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理。开展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完成“大姚三台核桃”优良采穗圃建设项目工作培育优良苗木,推广“大姚三台核桃”优良品种。

5、培强做大龙头企业,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

大姚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核桃的附加值问题。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在大姚创办集核桃加工、交易、销售、仓储、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核桃工业园区,通过发展核桃的深加工,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核桃功能性保健食品和各种规格包装的礼品核桃、核桃仁、核桃油、核桃炒果等天然绿色食品,实现产品增值,创造财政税收。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现有核桃营销协会基础上尽快组建核桃果农协会,申报无公害产品,统一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避免恶意竞争;抓好核桃及其工业品销售网络及信息系统建设,采取委托销售、联营销售和设立专卖店等形式,不断扩大核桃及制成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规划建设以核桃为主的批发交易市场,兼营板栗、花椒等农特产品,为核桃交易流通搭建平台;加大对现有核桃加工销售企业的技改扩建,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环节入手重点培植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核桃初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品加工升值;结合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群建设,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以大姚核桃为原料,依托集团公司,在提高饮料、炒果、桃仁等核桃初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做强做大核桃深加工企业,使核桃产业由分散的粗放加工方式向集中的精深加工方式转化;六是依托鑫盛达、亿利丰、广益等现有核桃加工企业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引进外地有优势、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到大姚从事核桃产品的开发加工,推进核桃产业化发展进程,使规模以上核桃加工企业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撑。

6、挖掘开发核桃饮食文化资源,打造“大姚三台核桃”品牌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3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引言

坚持打造特色化、优质化、绿色化的农业产业,首先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创新,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茶叶经济发展,要结合特色农业优势,利用打造多功能农业,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时以经济带动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双收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利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制度利民等,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的有效性,为乡村建设打造良好的服务体系,通过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动特色化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乡村茶叶经济振兴。

1秉承农业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是近几年内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对“三农”问题进行重点强调,注重对不平衡发展、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解决,坚持利用农村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的振兴。农村发展离不开对产业特色的发挥,农村特色产业是发展农村的基础,更是促进地域性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始终坚持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1构筑产业融合体系,发展乡村旅游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为提升农业特色经济产业的收效,应当重视企业创新与科学研发的共同发展。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种养生态化、培育科学化、生产科技化等,同时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生产理念实现教育培训,打造农业休闲观光格局,进而提升农业生产订单。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情景分享,实现产业链条的联动升级,打造一体化观光旅游度假农业生产链条。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实现茶产业与茶旅游业的结合,在打造机械化、现代化的茶产业生产模式的同时,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茶产业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通过畜牧业与茶产业种植的生态联动,促进优良品种的种植。利用茶文化与农业特色产业的结合,不断提升农业产品文化软实力,通过产业体系的融合,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带动茶叶经济增长。

1.1.1项目定位

特色农业经济下,茶叶经济的发展应当重视科研创新与生态发展相结合,利用现有区域茶产业经济发展优势,合理规划相关项目发展前景,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通过产业体系的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餐饮鱼类、农活体验、情景消费于等一体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本区域内茶产业综合体系的构建。通过准确的项目定位,打造茶庄观光基地、茶品种种植基地等,充分提升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

1.1.2项目策划

1.1.2.1生态科技茶叶生产园

在打造茶叶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依托本地区的优良品种,结合生态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大提升生态种植的质量,提升区域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自循环效应,促进茶叶种植园内土壤利用率。进而保证种植品质的优质性,提升茶叶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大大提升单位土地的经济收益。同时可开展茶叶相关体验项目,如:茶丛打猎、茶叶私人订制、旅游体验茶农活动等,进而增加茶叶种植园的吸引力与趣味性。

1.1.2.2仙境觅茶风情园

在上述基础上,茶叶经济发展可以地域优势发展为基础,建立相应的风情体验园。如:就地取材,建立以茶树、茶花、果树等为核心的歌舞欣赏项目、采摘体验项目、观光欣赏项目等。同时可利用角色扮演等增加旅游观光的趣味性、实现经济分析与互动,促进茶叶种植园的体验观赏性、品牌影响力、综合号召力等。

1.1.2.3构建区域茶情小镇

以茶叶经济发展区域的乡村风貌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情小镇。在此过程中,可依据当地的地理优势、土壤地貌、自然气候、风土人情、建筑特色等,进行特色化改造与修建,打造区域茶情小镇。通过统一的建筑风格、热情的茶农风俗,充分展现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服务体系,提升公共设施质量,以地理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小镇。配合养生中心、温泉度假、影视基地、特色民宿等活动项目,增加乡村农业的活力,结合民俗风情、地域文化,提升茶叶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1.1.2.4配套建设茶研产业园

为了有效提升区域茶叶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除上述内容外还应重视对生态联动、科学养殖的研究与利用。对茶叶衍生产品进行开发与生产,如研发养生茶叶酒、养生茶叶小食、茶精粹化妆品等,拓展茶产业发展领域。同时,可通过工坊体验、食品制作体验等强化游客对茶叶知识的了解、拉近游客与茶产业的关系、促进游客的参与度,满足其成就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实施开展茶叶相关活动,如:茶食品美食节、茶产品竞拍会等,激发游客的参与、拓展茶产业的知名度。

1.1.3资金筹措

为了保障茶产业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可通过坚持以茶叶种植、培育为核心,以茶文化发展为导向,打造茶叶生产生态衍生行业,促进经济收效。如:通过构建茶叶农家乐、茶文化民宿、茶叶养生体验等衍生行业,与茶叶经营相配合,形成互为保障的产业链条,促进茶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资金筹集时,项目筹建初期,可以国家扶持、民间集资、大户参与、企业入股、技术入股等多元化方式为基础,筹备股份众筹,准备开发资金了;在项目发展中期可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发放散落股、出售部分原始股、保证宣传、更新技术等,促进资产负债平衡,确保投资回收的持续性;在项目发展后期,利用市场与相关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多元结合、引进人才,发展茶行市场。

2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做大做强茶产业

2.1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茶产业发展地区,多为资源充沛、气候适宜、地理优越、降雨丰沛等地区,因此,其气候独特、景色宜人、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区域面积较大。此外,茶产业发展区域,多为工业发展较弱、矿产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因此,其环境质量较好,污染较小,空气清新、无污染,适宜发展有机茶,利于开展生态游。在茶产业发展区域内,劳动资源较为充足,闲置劳动力充沛、流动性劳动力数量可观,不仅具有充沛的种植生产人员,同时具有科技研发人员,具有良好的生产种植研发基础。由此可见,在茶产业发展区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气候适宜,在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其区域优势,因地制宜,促进茶叶与生态游等项目的结合,统筹规划,积极引进人才,促进科学生产。

2.2创新管理体制,培育龙头企业,促进茶业产业化经济

茶产业生产建设需要重视科研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打造农户联合基地,构建企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产业联动链条。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龙头茶产业,强化茶叶市场体系的建设。利用茶叶生产衍生行业、加工行业的不断拓展,引进人才、建设基地,创办加工企业,提高技术服务。在此基础上,为茶叶经营提供专业的营销、系统的咨询、完善的服务,进而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利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强化管理机制,拓展茶叶生产的监督管理范围,保证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提升其竞争力。

2.3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

当前,茶叶经营容属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畴,因此,其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占有规模较小,需要不断完善与改变,促进茶叶市场的有序转化与升级。对此,需要通过拓展茶叶竞争力,提升茶叶生产规模,提高茶基地建设质量,打造品牌化茶叶产业,提茶叶市场竞争力。对此需要做到:第一,打造优质品质建设基地,实施无公害化、科学化茶园建设;第二,强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保护原产地品牌,如:注册专有商标、认证绿色食品等;第三,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多样化的宣传活动,提升市场知名度。与此同时,重视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扶持茶产业为扶贫资金重点趋向,促进茶产业发展;以茶产业为金融信贷、贴息贷款的重点倾斜;加大人才投资,注重招商引资,适当进行“绿灯”发展。结束语综上可知,我国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离不开对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叶经济的有序发展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生计问题、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不断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相适应,利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茶叶发展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袁久和.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恩施州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经济论坛,2016(09):49-53.

[2]陆汉文.东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其对精准扶贫的启示———产业链与利益相关者的交叉视角[J].当代农村财经,2016(07):9-14.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村特色经济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创业创新是国家高度重视事件,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良好创业环境,农村经济融合在这些政策推动下取得进步,同时创新创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的“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1]目的在于在今后乡村发展中积极引进大学生人才,让大学生投入到振兴农村战略中来,这条意见是2018年2月提出的,大学生等高端人才的引进有助于乡村经济快速振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乡绅在旧时代被称为“乡贤”,这与目前对大学生的称呼相似,大学生作为优秀人才可以为乡村建设做贡献,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本文基于湖南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究自2018年10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湖南大学生创业助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角力分析、影响因素、问题所在和优化路径。

1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反哺乡村,发展乡村经济,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大学生返乡创业对农村经济昌盛有着促进作用。大学生返乡创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者,他提倡由市场规律决定经济走向,反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行为,他解释市场会通过自身运作保持在一个平衡范围之内,市场上的任何波动最终都会被市场自身消化。目前大学生创业环境堪忧,能够创业成功的大学生非常少,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难免会出现失败的现象,在失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这些宝贵经验作为下次创业成功的基础,对其他创业者也是一个很好地借鉴;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一部分人解决就业难题,为社会繁荣稳定做出贡献。由于生产系统的局限性,产品厂商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将效益内在话,导致生产的最优规模将会小于需求的最优规模。如果单单只依靠市场体制发挥作用,大学生创业成功机会较小,影响其积极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帮助大学生完成创业,这些政策将会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动力,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来。[2]在完全自由的市场体制中,产品成功完全靠竞争实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大学生投入到完全自由市场进行创业所面对的风险值非常大,吸引不到资金的投入,由于自身规模和资本与大型企业无法相比,导致获取不到新的利益机会,以上原因导致大学生所创立的新企业在完全由市场主导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率降到很低。政府出面对大学生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失灵”难题,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长夜环境,让社会全员投入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氛围中,让大学生企业也有在竞争中生存的条件。市场中信息不对等也会影响大学生企业发展,当市场中影响产品的因素发生变化是,企业对市场这些变化不了解,对市场需求、价格涨跌等掌握不全面导致决策出现失误。大学生有学校走向社会,缺乏创业方面知识,对市场不够了解,没有经历过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大学生企业一般投入较小,品种复杂,一部分企业拳法行业相关信息,并且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存在局限性,对市场认知比较前段。政府部门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正确的方向,让大学生企业健康发展。[3]农村商品经济最近几年迎来了飞速发展(RunshengDuet,1995年)。如果一种经济形势具有其地方特色,利用本地优势资源,这类经济形态被称为特色经济(伍新木,顾晓焱,2008年)。农村经济结构改革离不开发展具备自身地域特点的经济,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学者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状况所做研究较少,目前国内专家目光大多聚焦在大学生村官方面,以及大学生文化在乡村管理方面发挥的效用。国内目前缺少农村特色经济方面的论证,中国专家更注重大学生创业活动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与之不同,国外学者更多聚焦在农村自身发展方面进行论证。本文主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行下,大学生企业在农村经济繁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本文以湖南省为试点,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研究,补充之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2湖南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2.1大学生返乡创业会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大学生回到乡村,创立企业可以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将学校中收到的教育应用到时间过程中,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大学生创业对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创业所需条件并不苛刻,其他行业也可以创业成功者的运营模式。

2.2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效应

大学生返乡创立企业可以对本地特有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对新资源的开发也有着促进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更加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本地资源;大学生可以帮助农村创建产业基地,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流入,将产业聚集到一起,最终形成产业基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流入,将当地产业发展成产业基地形式。

2.3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大学生收到高等教育,本身所信奉发展理念与普通农村群众存在差异,大学生返乡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理念,充分利用本地地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最终形成产业基地,帮助乡村实现经济复兴,创建新型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3湖南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分析

利用内生动力和外生推力两种理论对湖南大学生返乡创业者进行调查可以得出,大学生返乡创业动机有:

3.1内生动力

(1)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经过几年的发展,2015年大学生创业人员急剧增加,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返乡创业现象,并将其收入到“双创”战略中,“归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第全国人大代表会中重点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党的工作重点。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农村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农村已经具备创业的基础条件,将会有更多的高知识人群投入到乡村创业中,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动力,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本地资源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为家乡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2)实现人生目标大学生返回家乡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们因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产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想法,大学生经过大学殿堂的洗礼,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一定满足感,对于未来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返乡创业也成为了实现干目标的重要途径。(3)富裕自身有一部分大学生已经成功实现自身富裕的目标,回到乡村,帮助乡里实现共同富裕,帮助农村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方法。国家相继推出了多种政策帮助农村实现经济振兴,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返乡创业热潮中,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2外生推力

(1)政府政策宣传指引根据人社部和教育部在2016年颁发的《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得知,高校毕业生寻求创业和就业机会提出了新的任务。《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意见》是湖南省政府在2019年表明关大学生乡村创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加速农村产业经济转型,促进农村经济走向繁荣。[8](2)返乡创业大势驱动大学生作为返乡创业中的主要部分,要紧跟党的指挥,贯彻实行“双创”战略,回到家乡进行创业于创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得到了改善,解决了因大量劳动力流失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紧跟党的步伐,积极参与到建设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3)迎合乡村振兴战略第全国人大代表会中重点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党的工作重点。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农村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农村已经具备创业的基础条件,将会有更多的高知识人群投入到乡村创业中,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动力。衡阳市作为湖湘文化的聚集地,通过建立湖湘文化传播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宣传,从而促进本地全方面发展。衡阳市通过大批大学生的引入,让大学生更多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衡阳市目前返乡创业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000人,新增企业达到260多家,解决了当地2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提供工作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同时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建立乡村特色经济体系。

4湖南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茶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4.1政府层面:积极出台政策,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基础条件

为了为湖南省返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促进农村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积极为大学生创办的茶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政府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茶叶通道”。将有关大学生创办茶叶企业信息收集汇总,建立大学生返乡创办茶叶企业平台,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4.2市场层面:培养具有当地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

具有地方特色并且可以代表地方的茶叶企业成为龙头企业,龙头茶叶企业的发展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企业各方面在当地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茶叶企业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因此龙头茶叶企业配套的产业链形成相对简单,农村特色茶叶产业应当与当地特色茶叶资源结合,利用新思路,拓展市场,拉动经济。

4.3金融机构层面:通过金融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

政府通过政策,重新定义本地银行等金融组织的功能,在湖南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创立完善的创业体系,加大对创业大学生成本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

4.4大学生自身层面:将自身优势与当地茶叶资源优势有机结合

目前在湖南省区域内,大学生返乡进行创业,能够将自身知识优势与本地茶叶资源优势融合,在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从而更好的发展乡村特色经济,根据本地资源以及文化优势向外拓展,形成茶叶特色行业,最终实现创业目标,促进农村茶叶产业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慧.广西新乡贤返乡创业助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0:218-219

[2]陶礼军,袁向东.运用职业锚理论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9-62

[3]杨姣姣.拉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李光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府责任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张亨溢,陈政.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城乡联动研究[J].农业经济,2018.8:74-75

[6]曹润林,邵晶.大学生创业政策供给的经济学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8:38-39

[7]李强,戈艳霞,郑路.壮大中产阶层与大学生技能匹配问题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2:62-66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5

(一)河流与农业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

人类的聚居地几乎全部都在河流沿岸,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源,更是因为在乡村、城镇出现之初,人类的农耕活动更是离不开灌溉的水源。河流与农业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一种完全不需要被证明的事实。

(二)在城市景观中再现田园元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城市与城镇的规模在急剧扩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再现田园因素,具有如下优点:1.充分展现景观艺术设计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景观设施中的田园小环境2.净化城市空气,减少噪音,同时由于没有了需要有人定期修剪和维护的草皮,杜绝了城市土壤的盐碱化。3.利用景观艺术设计体现人文关怀。田园因素本身就有了让人们参与其间的可能,而这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是其他设施无法提供的。4.景观设计从其本身充分的展示了地域特色。这种并不需要花费更大成本的景观元素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城市带来更自由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构思及分区

城市河道景观有很多种设计方法,但一般都离不开岸边的绿树、堤岸、护坡以及供人们行走休息的步道和休息平台。河道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在狭长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设计,一般都是以河道在城市的起点或特定的地点作为开始,以出口或特定的节点作为结束进行整体规划,在整个流域范围内设定若干个主题区域,并利用它们之间的绿化、通道等自然元素进行联通和过渡。

河道景观的基本结构是按照沿河道路、景观带、河岸通道、堤岸这样的顺序排列的。通过布置空间形式丰富的景观建筑群落,来重新界定景观带的分区,引导交通流向。而特色农业并不仅是种植在地面上,景观建筑群落的某些上空位置也可以作为特色农业元素的载体,这样一来,特色农业就不仅是平面的形状,也可以出现带有立体的多层次的效果。

三、城市农业景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中国城市建设几年来带来了不少严重的问题。一是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即大面积的草皮和被修剪成欧式的树木和几何图样的景观道路。二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设计带来的环境问题。硬质的地面铺装导致了地面本身的蓄水和排水能力被彻底隔。三是日益加剧的模式化加剧了居民生存环境的窘迫感。

随着生存竞争的加剧,城市居民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他们更需要有这样轻松的环境来调节心理状态。因此,在城市景观中增加农业形态的景观元素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一种有益的探索。第一,它能够带来的新鲜感是其他景观设计所没有的。第二,农业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类作业的维系。第三,在表现城市地域性特征上,这是一个最能直接体现特点的好方式。(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论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6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提供指导性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比较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有科学理论作为前提。然而在中国实际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模式十分分散,通常以农户家庭生产为主,个体生产力量十分弱小,同时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留守农村的部分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应当将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技术应用其中,帮助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1.2化解发展瓶颈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自然因素及管理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也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稳定性较差,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受环境及区位条件等各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相对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对农作物生产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运用合理的灌溉技术,这样既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能够确保灌溉效率,最终保障农产品产量及质量。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可帮助农户搭建大棚,尽量避免农作物生长环境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改善农产品生长条件,扫除发展障碍。

2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首先,缺乏专业人才。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人才对于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农民技术水平较低,且单位产量不高,无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用工荒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农村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这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下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较为分散,很难将现代化设备和农业技术应用其中,往往缺少规模效应。其次,农户品牌意识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户自主决定生产经营,因此农作物种类十分杂乱,很难展开规范化管理。最后,农业基础设施欠缺且缺乏配套服务,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地区由于在基础设施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需求[1]。

3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3.1组建管理队伍

要想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加强人才的引导和培训工作,最终做好农业人才储备及发展培育工作。组建一支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好相应的服务指导工作。通过对管理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其次,应当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应当给予激励。最后应当充分发挥人才的示范作用,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更好地开展农作物种植指导工作,最终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推进信息化建设

首先,应当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承包土地展开市场信息服务、供应服务及生产服务等。其次,通过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并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展开全面地分析,把握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最后,工作人员应当搭建共享数据平台。通过联合其他地区的经济管理人员展开数据共享,最终全面了解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且及时吸收其他地区优秀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效率[2]。

3.3打造服务组织体系

农民个体户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因此,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应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元的发展方向。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促使农民能够更加积极地与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展开沟通交流,最终盘活农村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

3.4树立品牌意识

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一,发展模式固定且缺乏特色品牌[3]。因此,应发展特色产业,促使农民树立品牌意识,推广知名农产品品牌,使得品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广具有特色的农业创新种植模式,打造农业品牌,最终形成规模优势,改变过去品牌管理杂乱的情况。其次,应充分利用不同信息资源收集订单,加强与合作社及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农民打好产品销路,提高收入。最后,应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形成产业优势,最终提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上所述,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措施,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发展农村特色企业,凸显品牌文化特色,最终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成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山西农经,2020(20):71-72.

[2]林万利.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0):207-208.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7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农业经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经济振兴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为了有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相关部门应全面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优化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可行的经济管理机制,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农业经济管理概述与发展趋向

1.1 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指的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农业生产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活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稳定,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人力、资金、物力等方面均给予了一定支持。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客观评价地区的市场环境与经济条件,综合制定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为此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环境与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实现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发展。

1.2 发展趋向

首先是信息化趋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开始引入信息化技术,农村信息交流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在农业经济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市场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优化农业经济运行机制,为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趋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突破传统经济束缚,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产业化趋向。随着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农业经济趋向实现产业化。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与工业开始充分融合,基本建立了产业模式,克服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与不足,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2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重庆市涪陵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可达813.19亿元,比2010年净增378.7亿元,年均增长13.36%;乡镇街道GDP总量达到719.77亿元,是2010年的3.73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17亿元,比2010年净增33.19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1.69%;农业增加值52.85亿元,比2010年净增22.6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1.81%。同时,农民经济收入也得到提升,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89元,较2010年翻一番。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源。涪陵区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建设了榨菜、畜牧、桑果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发展了现代农业。

3 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体制机制建设较为滞后

一方面,是传统小农发展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受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需求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开始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缺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形式转变的根本在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无法跟上新农村的建设需求,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农业经济权责分工不到位,管理程序不明确,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管理方案,无法保障劳动生产效率,不利于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农业龙头企业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无法通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更不能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主要因为农业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户合作期间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户与企业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制约了农业产业集约化、精益化发展[1]。

3.2 农业生产科技创新不足

一方面,农业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投入资金较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制约了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各政府部门也未重视引进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量与实际需求形成严重缺口,农业生产项目资金分散,投资效能低下,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力,无法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动应付农业经济信息转换、数据信息加工处理以及市场动态研判等工作,无法在特定范围内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 缺失总体效益评价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没有制定综合性的评定指标,无法将获取的管理成果与新农村建设任务相衔接,管理人员不注重评价分析阶段性的经济效益,或者采用的效益评价模式不系统、不全面、不科学,无法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参考。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效益评价受个人主观意识影响,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数据核算不准确,存在显著偏差。

4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4.1 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

一方面,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基本情况,当地政府部门一个建立符合农村土地特点的土地流转制度,严格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确权、登记以及管理工作。同时,乡镇政府部门应构建相关的土地档案制度,加快农村征地与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进程,严格规范管理纳入城镇或城市化建设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除此之外,政府机构应积极引导土地承包权由农户向市场流转,保证农村龙头企业发展的扩大化、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管理闲置的土地资源,促使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应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根据农业实际情况,优化升级,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相关农业部门应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将经济管理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且还应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吸引更多客户。地方政府机构应为农户与农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推广宣传现代农业技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以更好的抵御农业市场风险,为农业生产者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

4.2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经营者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偏重粮食作物产量与产出水平的管理模式,打造多元产业结构。当地政府机构应借助农业资源优势,支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面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调整,发展绿色无公害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另外,农业生产经营者还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附属产业,提高农业生产价值。在此期间,应充分运用仓储、保险、运输、包装等现代化仓储技术,降低农产品损耗,并构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具备一体化加工工序的龙头企业,在提高农产品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深加工集团。

4.3 强化建设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投入更多支持资金,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配套体系,包括农业道路运输网、供电网、防护网等,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水利设施不完备问题,经营管理者还应加大投资力度,构建完善的一体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节水产业,打造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制定合理的运行制度,促使水利设施的平稳运行,提高农田水利的运行效益。另外,农业经营管理者应重视建设机械化农业,提高农产品机械装备建设质量,减少人力与物力耗费成本,形成具备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模式。为了保证农业机械设备的规范操作与安全使用,农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制定相关的鉴定制度、从业人员培训机制以及维修制度,由机具供应商全方位培训机具使用者。

4.4 科学评价农业经济管理成效

为了科学评价农业经济管理的阶段性成效,应选择代表性的参数指标,构建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全面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评价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预,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性,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始终面向正确方向运行。同时,还应强化运用评价结果,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参考,通过全面评估农业经济管理价值,最大化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

4.5 组建专业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为了达到预期的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应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向农民宣传新农民的概念,使农民认识到自己属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重视农民职业,愿意从事农业工作。同时,还应提高农民的薪酬待遇,除了支付必要的职工薪酬外,还应给予额外补贴,在教育、医疗方面给予更多便利,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新农村的建设队伍。农村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建设高质量的新农村,才可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以此加快现代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还应定期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工作,由业内专业人士讲解经济管理新任务、新技术、新方法,强化风险与协同意识,实现全局掌控[3]。

5 结束语

受农村建设环境的影响,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新农村的实际建设情况,遵循农业经济管理基本原则,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为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为新时代三农事业的高层次发展提供保障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巧英.“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农家参谋,2021(10):24-25.

[2] 林洪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新举措[J].中国集体经济,2021(10):40-41.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8

[摘要]农业经济转型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对当前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数据、实地调查,对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概况及其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此提出构建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发展农业综合体、激励创新农业人才成长、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等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策略,为实现福州市“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业经济;新型农业;转型发展;转型策略;福州市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农业经济转型是指在现有农业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求突破的农业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乡村农业经济从单一的形式不断发展为多种形式,出现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厉无畏等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模式,认为创意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转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推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对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并出现了“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创意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形式。这些新形式的农业发展形式都在很好地推动乡村农业经济的转型。但具体如何转型,还需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福州市发展农业历史悠久,海陆兼备,气候条件适宜,农业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差异性传统农业,非常适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近几年来,福州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较好,但总体来讲,福州市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各县(市)发展水平不一,总体实力较弱,未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本文立足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探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为实现福州市“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

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部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

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

2.2原因分析

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

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

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

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

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

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110.

[9]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10]唐凯江,杨启智,李玫玫.“互联网+”休闲农业运营模式演化研究[J].农村经济,2015(11):28-34.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第二篇: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必然过程。而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建设的保障,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一系列不足,如管理体制不完善、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等,这些矛盾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论述。最后,本研究对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但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明确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改。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不相符,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实际的农业发展情况相脱节,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执行力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管理体制的缺失,各方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使得许多经济活动无法高效地展开,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向现代化转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经济,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受到一定冲击,农业管理人才大量流失,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发展缓慢,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对其工作性质的认识不足,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部分管理人员思想陈旧,管理方式落后,许多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执行力度低,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传统农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相应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业经济的保障之一,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完善和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与时俱进地向现代化靠拢,使其与时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效果,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减少财力和人力消耗,为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提供更稳固的保障,从而加快实现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发展,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3.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大量农产品基地的建立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数目也在逐渐增多。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程度。农产品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可以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销售服务。此外,农业经济产业化可提供大量的岗位,带动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从业者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向产业化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步伐。

三、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经济建设,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发展农业经济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密不可分,政府部门应认清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地制定适合我国农业经济的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应重视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并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保障政策落实。

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相适应,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的进步。只有顺应时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使农业经济管理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对管理体制的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加快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同时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变其传统老旧的管理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新型管理模式。另外,国家应在农业技术上进行创新,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加以重视。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对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执行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农业风险基金制度,丰富农业保险业务,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加快农业经济建设增强动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2]杨小凤.浅析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95.

作者:岑家芝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形式来说,主要就是改善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稳定发展,全面增加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从而真正有效实现我国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基于此,通过研究与分析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好地提升生态农业经济,进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民;新型合作社

1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中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环境下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1.1农民科技素质较差,影响生态农业的良好普及

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中,有较高的科技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很多传统农业形式发展所无法比拟的。但由于我国农民经济在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形式的影响,只关注是否满足吃饭需求,忽视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导致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不强,影响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进步。

1.2农业土地相对比较分散,制约生态农业的推广

当前,我国的土地形式属于分田到户的生产形式,虽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温饱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1]。

1.3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国受城乡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人才向城市发展,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回归,并重视生态农业的良好建设与发展,是现今我国最为重视的话题。

1.4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周期长,经济效益显现较慢

我国的生态农业工程是非常系统化的,重视的是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并且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从而影响农民投资生态农业。

2解决生态农业经济中问题的对策

2.1重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优势的宣传,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全面认识

当前,在人们不断接触生态农业理念中,农民也正处于认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应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优化策略,区别对待,切忌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运用强制的态度,就会挫伤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还会出现反效果。所以,应根据各地区的不同而采取恰当的策略。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和较高的农民素质,可以适当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建设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园区,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机械化程度偏低,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生态农业园区,有效利用当地特色,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2.2合理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

以往的农业生产中是以家庭为组织,通过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来获得相应的收益,而且其种植的品种也相对单一,以满足家庭饮食需要为主,欠缺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无法有效综合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2]。工业化思维重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念,其具有超前的规划意识,根据当前拥有的财力、物力以及技术等条件,制定年度规划,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来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保证相应工作的顺利完成。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也可以借助工业化思维,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就是通过人工所控制的一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型系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发展情况等,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部门间的关系,发挥其优势与功能,更好地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3建立新型合作社发展形式,带动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

近年来,农村新型合作社形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农民的参与度和理解度也不断提升,为后期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型农村合作社有整合与带动的优势,其操作形式也相对灵活,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运作形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分散经营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保障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为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建立农业科技系统,为生态农业培养更多新型农民针

对当前我国农民科技素养偏低、生态意识不强等问题,相关政府应主动出击,为农民开展相应的科学技术普及讲座或培训等,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回归到农业工作中,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增强,刘小芳.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0(3):34-37.

[2]高倩.浅析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2015(15):42-43.

作者:邵丰产 单位:河南商水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管理站

第四篇: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也是长期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农业产品比较短缺,现在逐步发展为供大于求,但由此也产生了问题及矛盾,对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有效对策,提出吸收国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产物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发展

农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只有粮食自给自足,保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才能在发生危机时,确保社会的稳定,确保整个国民经济不受影响。在发展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业经济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未来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及成就

我国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耕种条件有利,农耕文明逐步发展。历代君主的政令都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比如: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到“奖励耕织”,西汉时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唐朝时的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明清时期引进农作物、先进的耕种工具及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都积极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产值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开始受到重视,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经济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废除农业税,农民从此不再上缴农业税,国家还给予相应的补贴,降低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大提高,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建设系统,农业技术体系得到了很大发展,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也在进一步完善,为农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率低下。我国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由于农村投资比较小,设备自身老化问题严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农业基

础设施。有的地方基础设备非常落后,根本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落后、工业化生产程度低。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待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顺利。我国农村人口比重相对较大,剩余劳动力比较多,供过于求,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其进行准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通过农村工业或进城打工来完成,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这也加大了劳动力转移的难度。第三,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优质率较低,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已经形成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甚至出现大量库存滞销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比如水果产品、肉类产品、花卉产品等品种较多,可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面临着质量不高、品种不优等问题。各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从整体来看,仍然没有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第四,农村资源状态不佳,农业生态环境恶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资源态势不佳的影响,过去我国农业发展一直是以粗放经济增长的方式为主,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可耕种面积大大减少,导致环境压力巨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于之前农业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土地污染问题严重,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3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实行家庭经营制度的创新。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应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然分工方式,按照市场经济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方式。加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增值收益。第二,大力发展非农业,积极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合理的转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结合实际情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全方面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农业就业岗位,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扩大农村就业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务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使其不受侵害。第三,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加强我国优质农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在实践中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计和农产品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大推广力度。加强生产技术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的一线,深化改革农业体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改善我国农业资源紧缺的现状,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提高对绿色农业的正确认识。依靠科技手段,增强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

4结语

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我们必须敢于打开农业市场,引入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挥我国农业产品的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建立并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农业向多功能、多元化、综合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玉荣.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与调整规划探究[J].品牌研究,2015,(02):38-39.

[2]桂文龙,苏治国,胡新岗.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6,(22):99-100.

[3]刘海峰.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旬刊),2014,(03):133-134.

[4]李玉保.新农业新十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管理观察,2017,(08):32-33.

[5]刘凤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与思路[J].新财经(理论版),2011,(0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