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经济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色农业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色农业经济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1

【关键词】地方特色农业经济;辣椒产业;蔬菜大棚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是利国利民的重大项目,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可以激活地方农业生产活力,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1],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形成农业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会通过市场环境将很多优质的农产品引入市场,让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的农产品。另外,农业经济具有地方特色,同类农产品就会出现竞争,这就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发展,同时给国民带来饮食种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实惠。

1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

1.1初级产品占主导。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初级产品占主导的问题,农产品具有多种销售形式,一是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二是深加工农产品。初级产品的特点是无需加工,可以直接销售,但是价格低廉,并且受市场价格影响比较大。深加工产品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利润会更高,但是需要进行深加工,需要技术支持和品牌设计。初级产品占主导对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经济收益较低,并且受市场左右。

1.2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深加工农产品比例低的问题。深加工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比较高,并且经过深加工后,农产品可以全年销售,减少农耕空档期[2]。比如,蔬菜大棚可以全年向市场输入菜品,但是市场具有一定的饱和度。如果可以将其深加工成脱水果蔬,则可以全年销售,不受市场饱和度的限制。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对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会造成农业生产能力过剩,无法占有其他相关的市场份额。

1.3农户分散种植。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农户分散种植的问题,农户分散种植的缺点是每家农户的农作物由于种植方式的差异或者地理位置的差异,会产生同类农作物长势不同,规格不同。比如,辣椒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受禄乡的主要农产品之一,由于农户分散种植,最终收集的辣椒尺寸、色泽、形状都有差异,规格不同,辣椒的品相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在市场上销售价格的提升。

1.4科技支撑不足。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虽然,科技下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提高了产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减轻了农民的劳作强度,但是在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比如,辣椒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可以作为色素和辣椒素的提取原料,色素可以用于食品或者化妆品的染料,辣椒素则可以作为海洋生物防污试剂,取代有毒杀生试剂。然而,由于科技支撑不足,在以辣椒为原料进行深加工方面,技术支持力度不够,无法实现。

1.5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虽然,地方政府在指导农业发展中做了市场调查,农民可以按照需求生产,定向销售解决了农产品的产销问题。然而,市场调查的深入和广度不够,走向市场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对深加工农村品的市场需求缺乏洞察力。市场化程度不高,就无法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2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策略

2.1改变初级产品为主的销售模式。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改变以初级产品为主的销售模式,具体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提升地方农产品的品质,作为初级产品销售时,要以质取胜,卖出较高的市场价格。第二,要对地方农业进行深度分析,将农作物进行分类,明确哪些作物要作为初级产品出售,哪些作为具有深加工价值。然后,将具有深加工价值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减少其作为初级产品出售的比例。第三,根据农产品的自身特征,将部分农产品进行粗加工,提升其经济效益[4]。例如,将辣椒制作成辣椒粉出售,制作工艺没有辣椒酱复杂,但是相比销售生鲜辣椒,收入会有所上升。

2.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关于农产品深加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要在农作物中筛选出具有深加工潜力的药材、水果、蔬菜等。第二,针对具有深加工的农产品,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其深加工的可能性,以及对应的加工费用,然后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深加工方法。如山药作为药食两用的食材,可以加工成为山药片;水果可以制作成果脯或者脱水果蔬等等。第三,对生产能力远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要发掘它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如药剂西瓜霜是从西瓜中提取有效成分,可以发掘其药用价值。

2.3种植规模化。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扩大农作物种植的规模,关于扩大农作物种植规模,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规模化是针对散户而言的,规模化对不同农作物要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只具有初级产品性质的农产品,其种植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即可;对于具有深加工潜力的农产品,种植规模可以适当扩大,但是不要超过工厂的加工能力。第二,种植规模化要与标准化同行。规模化后,种植的方式、养护方式、采摘方式要高度一致,从而保证农产品规格统一。

2.4创建农产品品牌。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创建农产品品牌,关于品牌的创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开展工作。第一,从农产品营养价值来确定其品牌。比如,是食用的还是药用的,还是药食两用的。再如,食材中富含哪些微量元素。第二,从农产品产地的乡土文化来树立品牌。看到品牌就可以知道其产地,可以赢得消费者对其品质的信赖。第三,从目标消费者的特点来创建品牌。对于深加工的农产品,受众类型增加了。脱水果蔬针对都市白领;山药片零食是针对有养生意识的中老年人。

2.5强化科学技术支持。为了推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强化农业领域的科技支持力度,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针对地方高产农作物量身定做深加工项目,并且提供相应的加工生产设备及技术。第二,针对深加工类农产品,丰富加工方式,增加深加工产品的种类,拓宽市场份额。第三,针对地方非高产农作物,研究促进其产量提升的科学技术,保证市场供应。

2.6提升市场化程度。为了突进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根据地方各类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来分析市场需求。要分析同类型农产品的各自特色,找准自己的农产品的特色,确定好市场定位,避免打价格战而影响经济收益。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消费者的购物需求,量身打造相应的产品,提高供需双方的匹配度。如中老年人重视养生,喜欢药食两用;青年白领讲究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学生党追求新奇独特等。

3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3.1农产品经营专业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盛行,农产品作为一种商品也广为大众所知。所以,消费者会对同类农产品进行各方面进行对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经营要做到专业化,全力提升农产品某些方面的品质,提升竞争力。

3.2农产品品牌乡土化。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就要树立农产品的乡土文化品牌。所以,未来地方农产品要还原其本土特色。比如,各个地方的食材有自己的特色,在烹饪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在销售农产品时,附带烹饪说明,这就可以将地方美食流传出去,也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吸纳更多的消费者。

3.3农产品销售电商化。随着电商平台的成熟和物流配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线上购物产生了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要与时代接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将农产品搬上电商平台。综上,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持续优化,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农产品特色、科技支撑力度等进行阶段性调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环保的背景下,地方特色农业要以自己本土特色为主,挖掘地方历史和地理特征,分析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文化价值、食品安全等优势,彰显食品加工中的环保特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闫志利,艾超.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28(01):46-51.

[2]谷永芬,吴倩.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8):88-93.

[3]郑榕妍.发展创意农业及其产业链的价值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3(10):72-76.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2

大姚县核桃栽培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还存在制约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1、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目前大姚核桃产量高、效益好的栽培模式是果粮间作和四旁植树两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而大面积是种在山坡、山脚、山箐、山凹等地方,这些地产核桃林大都投入低,因而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此外,在干果基地建设、扶贫攻坚项目、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等核桃造林中,由于建设和抚育管理经费标准低,导致种植效益偏低。

2、加工和烘烤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气候特殊。旱季为11月至次年5月,雨季为6至10月,核桃收获季节刚好是雨季期,农民往往采用烟火直接熏烤,致使果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不高。

3、没有一定规模的采穗圃,优良品种难以得到统一推广

我县发展核桃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没有一定规模的采穗圃,优良品种难以得到统一推广,同时偷砍采穗现象时有发生。

4、无配套设施保证,制约核桃规模化发展

无交易市场,收购商及厂家要到村社才能买到核桃,形成买卖两难;无统一的核桃产品质量标准,给质量管理带来困难。

5、 核桃种植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粗放

部分乡镇技术指导不力,群众不按照“六个一”标准种植,存在重造轻管现象,由于不懂管理技术,有的农户核桃树种下去后就没有管理过,未适时进行施肥、除草、抹芽、修剪整型,任其生长,造成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影响核桃产量。

6、 缺乏资金投入,影响核桃基地建设发展速度和水平

基地建设上,主要依托退耕还林、干果基地等项目资金来开展核桃的基地建设,其投入十分有限,年建设面积除了列入退耕还林、干果基地县能有一定补助外,其它县主要靠其它项目带动发展,县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资金扶持核桃基地建设,严重影响了核桃基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二、大姚县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把这一支柱产业进一步培强做大,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支柱产业观念,做到七个结合

近年来,核桃已成为大姚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要把核桃产业做强做大,必须以更大气魄、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和解决好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原则,做到六结合:坚持发展核桃产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连片种植与零星种植相结合;政府引导种植与群众自发种植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群众投资投劳相结合;新种植与嫁接改造相结合;生产与加工、流通相结合。聚合各方力量加快核桃产业发展,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努力把核桃产业培育成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工商、协会等部门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核桃生产经营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为核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2、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力度

各村委会要选拔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的年轻人作为技术骨干队伍,区、镇政府拿出一定培训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网络远程教育、三农科普书屋、到大型种苗公司、核桃基地进行培训,现场练兵,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病能治、有虫能防的行家里手,成为老百姓发展核桃的主心骨,增添农民发展核桃的信心。

3、建立联动指导服务机制

核桃产业发展周期长,至少要五年至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乡镇政府要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林业、农技、农办等单位或部门核桃产业发展办公室,从发展规划、苗木选购、合同签订等加强服务指导。坚持跟踪问效,督办到位,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服务到位,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同时做到换人不换牌子,换领导不换产业,持之以恒才能抓出实效。

4、提高科技水平,全面实施核桃集约化经营

目前,大姚县核桃种植还普遍存在立地条件差、重栽轻管现象。从立地条件上看,大姚县核桃种植经历了从阴凉潮湿的箐边、沟边和地边到用坡地种植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盛果期的多为箐边、沟边和地边种植核桃,坡地种植核桃由于立地条件差,人为改良跟不上而生长慢,致使挂果产量较低;从耕作方式看,多数农户没有树立早挂果、多挂果的思想,不重视水肥管理,没有落实相应的技术措施;从粗加工方面看,烤房烘烤的覆盖面还不大,核桃加工企业散、小、弱,带动力不强。为此,认真抓好以固土培肥、幼树托育、低次林改造、成熟采摘和科学烘烤为主要内容的核桃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措施的落实;抓好灌水施肥、防病治病、打护埂、环剥等工作;加强管理,凡未成熟核桃上市流通的视为制售劣质产品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理。开展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完成“大姚三台核桃”优良采穗圃建设项目工作培育优良苗木,推广“大姚三台核桃”优良品种。

5、培强做大龙头企业,搞好核桃产品深加工

大姚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核桃的附加值问题。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在大姚创办集核桃加工、交易、销售、仓储、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核桃工业园区,通过发展核桃的深加工,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核桃功能性保健食品和各种规格包装的礼品核桃、核桃仁、核桃油、核桃炒果等天然绿色食品,实现产品增值,创造财政税收。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现有核桃营销协会基础上尽快组建核桃果农协会,申报无公害产品,统一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避免恶意竞争;抓好核桃及其工业品销售网络及信息系统建设,采取委托销售、联营销售和设立专卖店等形式,不断扩大核桃及制成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规划建设以核桃为主的批发交易市场,兼营板栗、花椒等农特产品,为核桃交易流通搭建平台;加大对现有核桃加工销售企业的技改扩建,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环节入手重点培植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核桃初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品加工升值;结合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群建设,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以大姚核桃为原料,依托集团公司,在提高饮料、炒果、桃仁等核桃初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做强做大核桃深加工企业,使核桃产业由分散的粗放加工方式向集中的精深加工方式转化;六是依托鑫盛达、亿利丰、广益等现有核桃加工企业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引进外地有优势、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到大姚从事核桃产品的开发加工,推进核桃产业化发展进程,使规模以上核桃加工企业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撑。

6、挖掘开发核桃饮食文化资源,打造“大姚三台核桃”品牌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3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提供指导性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比较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有科学理论作为前提。然而在中国实际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模式十分分散,通常以农户家庭生产为主,个体生产力量十分弱小,同时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留守农村的部分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应当将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技术应用其中,帮助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1.2化解发展瓶颈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自然因素及管理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也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稳定性较差,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受环境及区位条件等各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相对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对农作物生产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运用合理的灌溉技术,这样既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能够确保灌溉效率,最终保障农产品产量及质量。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可帮助农户搭建大棚,尽量避免农作物生长环境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改善农产品生长条件,扫除发展障碍。

2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首先,缺乏专业人才。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人才对于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农民技术水平较低,且单位产量不高,无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用工荒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农村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这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下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较为分散,很难将现代化设备和农业技术应用其中,往往缺少规模效应。其次,农户品牌意识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户自主决定生产经营,因此农作物种类十分杂乱,很难展开规范化管理。最后,农业基础设施欠缺且缺乏配套服务,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地区由于在基础设施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需求[1]。

3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3.1组建管理队伍

要想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加强人才的引导和培训工作,最终做好农业人才储备及发展培育工作。组建一支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好相应的服务指导工作。通过对管理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其次,应当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应当给予激励。最后应当充分发挥人才的示范作用,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更好地开展农作物种植指导工作,最终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推进信息化建设

首先,应当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承包土地展开市场信息服务、供应服务及生产服务等。其次,通过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并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展开全面地分析,把握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最后,工作人员应当搭建共享数据平台。通过联合其他地区的经济管理人员展开数据共享,最终全面了解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且及时吸收其他地区优秀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效率[2]。

3.3打造服务组织体系

农民个体户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因此,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应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元的发展方向。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促使农民能够更加积极地与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展开沟通交流,最终盘活农村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

3.4树立品牌意识

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一,发展模式固定且缺乏特色品牌[3]。因此,应发展特色产业,促使农民树立品牌意识,推广知名农产品品牌,使得品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广具有特色的农业创新种植模式,打造农业品牌,最终形成规模优势,改变过去品牌管理杂乱的情况。其次,应充分利用不同信息资源收集订单,加强与合作社及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农民打好产品销路,提高收入。最后,应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形成产业优势,最终提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上所述,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措施,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发展农村特色企业,凸显品牌文化特色,最终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成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山西农经,2020(20):71-72.

[2]林万利.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0):207-208.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4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农业经济结构;“互联网+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城乡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调整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1]。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引导农业由当前的增产为导向转为提质为导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农产品实现高效供给[2]。为了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农业发展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创新模式,努力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在全面建成小康“三农”领域的短板。

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概述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要求,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德州市德诚区为例,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小麦、玉米、蔬菜、棉花等产量都有稳步提升,尤其是德城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多数农村地区涌现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前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再加上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推进,极大增强了乡村发展活力。比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的推广,极大的带动了周边农户开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但是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也显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农业技术落后、特色农业品牌短缺,农技人员贫乏、缺乏专业营销团队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行,进而影响农民脱贫、增收。

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营销基础薄弱,缺乏特色品牌。打造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利切入点,能够使得农业供给方面的生产符合现代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使得农业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促进农民增收[4]。近年来德城区部分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虽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建设上还有待发展。一是受传统营销观念的影响,对“互联网+农业”认识不足,多数采用“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或者“农户+零售商”等传统营销渠道建设模式,渠道中介较多,再加上冷链物流建设落后,使得农产品易腐变质,严重影响销售利润,降低顾客满意度;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狭窄并且分散,标准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5],特色农产品受季节性以及地域性影响较大,这导致了农产品上市时间存在差异,小农户家庭生产模式更是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标准化管理难度大,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特色品牌,这就导致消费者对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认知度不高,难以建立良好的品牌声誉。以糯玉米为例,德城区部分地区种植面积小并且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农户自主生产质量不一,难以通过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认证,品牌建设的难度较大。

(二)农民经济结构调整意识不强,推进难度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并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在农村,农产品的阶段性供过于求问题和供给不足问题并存,而农民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继续建设。以德诚区为例,当前,德城区小规模、分散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这就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益不理想,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以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这种模式使得当前的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降低农民收入,再加上德诚区比较靠近市区,使得很多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进入城市,这就导致了农村现有劳动力不断减少,作为职业农民而获得的收益也持续变少。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以老、弱、妇孺居多,他们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在新技术、知识等方面接受程度有限,缺乏尝试的勇气,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带来一定难度[6]。前期通过对一些农民调研发现,农民因玉米、小麦种植机械化程度高,收获、播种、劳作时间短,节省大量外出打工时间,而且打工收入比种粮高。

(三)农村优秀人力资源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取得大的进展,提升农业创新水平,就要加快农业技术攻关,而技术攻关的关键是人才,但是现阶段农村地区农业技术型人才较为缺乏,不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及农作物种植当中的相关技术问题。以德州市为例,市里下属的各个乡镇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但是工作人员较少,掌握专业农业技术的人员更少,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短缺,掌握关键农业技术的骨干技术力量不足,并且年龄偏大。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地处乡镇,地理位置偏远,收入水平较低,很难吸引优秀农技人才到乡镇服务,这就导致新的农业技术在推广比较困难,无法提高推进效率,更难科学管理。

(四)农民现有农业技术发展滞后,阻碍农业结构科学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必须实现农民现有技术与农业结构调整相匹配,才能增强农民参与调整的积极性。但是农民现有农业技术较为滞后,导致农业经济结构问题层出,比如农民对所种作物的农业技术缺乏专业技术、农业机械与所种作物不适应、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中所使用的农机缺乏培训等,这使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欠佳。例如在播种时,因为对改良播种机械技术掌握不熟,使播种难度增大,播种质量难控制。在农业技术学习上,经验传播占据主导,缺乏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短时间内农业技术学习难有成效。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建议

(一)建设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及个性化,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农业经济结构必须适应现代市场需求,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一是发挥区域性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社及生态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必须摒弃农产品的传统营销模式,创新营销渠道,加快农产品流转,减少农产品滞销,建立线上、线下混合营销模式,通过“线上展销-线下服务”和“线上定制+线下生产+线上销售”两种营销模式混合[6],打造个性化、标准化营销新模式,更好发挥区域优势,满足客户需求,打造德城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德城区而言,要紧紧抓住2020年这个德州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的“品牌创建年”,积极响应并落实《德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先行谋划,踊跃开展德城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强与专业品牌推广企业和专业品牌策划团队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及顾客信任度的德城区特色品牌,提高德城区特色农产品竞争力。

(二)加强教育培训,建设新型农民队伍。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结构的改革与升级,人力资源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宣传,普及市场、农业科技发展信息,让农民了解调整方向,科学有效地开展调整;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知识教育,建设新型农民队伍,发挥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现代化、有特色、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学习平台,同时,发挥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及社区等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农业项目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具有实用性的农业技术。比如,德城区部分乡镇创办了农村股份合作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有限公司等,发挥涉农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领农民“调结构、增收入”。

(三)加大资金扶持,夯实科技基础。《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意见》指出,要适当调整农业现有资金向农业结构优化的倾斜力度。一是优化农业资金配置,推出针对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深加工企业及农业种养大户等组织的财政资金支持计划,发挥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金融引领作用;同时,发挥民间借贷影响,强化农村信用社在农业资金支持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打造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民间农业借贷中心,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二是要建立以农业科研院所创办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发展平台,加快农业科学新技术研发,建立适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模式。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

0引言

农村的发展是国民经济提高的基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的推进,国家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并提高了对三农事业的重视度。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各地政府也设立了相符合的惠农政策,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限制条件,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发展相比,农业经济缺乏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农业技术装备和科研水平都处于下风,没有良好的实现资源分配,导致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是当前重点关心的问题,抓住根本,立足于实际,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农村经济综合水平,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

农业经济管理是运用农村优势实现良好的资源分配,随着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发挥出地理、市场经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1]。新农村建设是全方位推动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是保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保障各个经济生产活动有序的进行。农村经济管理也是三农发展的关键,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进步。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尤为重要,是对新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利用政策扶持、整合产业结构,逐渐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2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农业经济管理是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关键,现阶段,大部分农村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很少参与当地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留下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无法对农业经济管理提供积极的帮助。结合对农村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处于劳动力输出阶段,对农业的劳作模式守旧,缺乏新意,传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种养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并且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经营方法,与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相接近,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对其的宣传力度和执行情况不佳,没有积极主动的响应国家和政府下达的政策,于是在实际经营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2.2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经营规模大,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经济制度管理的支持,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时代变化较快,传统的农业经济制度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没有结合市场需要和要求进行宏观调控,使得农业经济制度不具备可行性和实际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生产经济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便会增加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难度。相关的政府部门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2],没有形成廉正的政府干部作风。目前,多处农村干部拿着国家工资只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没有切实关注农民农业的发展状况,便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并给予鼓励和资金补贴,但是有部分资金流入少数思想不正的基层干部手中,加上土地流转方式存在问题,最后到农民手中所剩无几,没有足够流动资金的支持,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

2.3缺少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我国农业经济大都来源于农村,但是大部人高能技术性人才均在城市中发展,农民与城市的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导致生产量和产出率低,提高农业生产率需要借助于人才的智慧带动,为农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但是农村人才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资源丰富的区域得不到良好利用和分配,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农村留下的村民具有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不能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农业发展,常以跟随农作物的动态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管理人员没有立体化、多层次的管理理念,在经营农作物的过程中,常以以往习惯判断产品的需求,没有足够理论知识的支撑,导致农作物的随意性,对区域特色、镇品村品开发困难,不能够有效引导农民解放思想,不利于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

2.4农业生产设备落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村设备水平有着较大的功劳,实现机械化农业建设在少数农村得到了良好的实施,但是大部分农村还没有普及到,于是农业产量和经营没有得到高效运转。农业经济设备涉及到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其中包括水利、电力、交通、收割等应用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优势突出,但是农村生产中普及率较低。在部分农村这些设备相对落后,没有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也不能够实现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另外,没有落实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于是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地没有凸显出产业特色不能够吸引更多企业为之输送高技术人才和投资,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

3.1转变农民思想。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带动农业经济水平提高,针对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相关政府必须引起重视。政府应当对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指导农民转变思想,知识改变的是理念,让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产生重视。市场具有无形的宣传力量,市场也是促使农民养成生产习惯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形成现代化市场,引进专业农业人员对农民生产加以指导。国家要重视对农民知识的培养,要让农民对今后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认可,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为农业经济发展而努力。

3.2完善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体系。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针对管理体系中的不足加以优化和改善,并针对农业经济涉及到了各个模块加以有效管理,加大管理制度,促使村民规范经营农业产品。对农产品设置各项指标,并明确其中的行为标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管理制度要充分适应市场变化,并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目标,并拓宽经营渠道。对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可以建立奖惩制度,使公职人员明确岗位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关注农业发展动态,及时向村民提供有效建议和改进方向。需要加大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创建公正廉明的政府,杜绝贪污腐败现象,严禁乱收费现象,保证正常的资金流动。通过要重视培养公职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效提高。

3.3全面优化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可以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规划,在进行规划本地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需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和水土特征,才能更加准确的判断出最佳种植物,并完成后续的生产计划和市场分析。部分农村不能够正确的选用农作物,可以邀请农业专家到本地进行分析,带领村民学习和进步。为了保证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可以招收部分经销商,对农业生产添加销售生产链[3],保证农业产品能够稳定进入市场,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种植区域可以结合本地特征种植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并创建属于本地的特色品牌,可以增加营销量,促使农业经济向特色化、乡土化方向发展。全面优化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

3.4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农村集中的劳动者普遍知识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引导和指导劳动者学习新思想、新种植方法和理论,采取系统化的专业管理培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前提,要重视劳动者基本素质与判断能力的培养。经商者通常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具有灵敏的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农业劳动是另一种经商模式,但是也需要具备洞察市场的能力。在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培养劳动者的合作和协作精神,要结合自己对农作物的需要去改善农作物,不要坐以待毙,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量与质量。要多总结和学习种植经验,并调研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农业产品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尽管国家和政府都很重视,但提高农业经济水平是需要国家、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正确的思想和眼光对待问题。相关政府要加大对管理措施执行效果的监督力度,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农村发展要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发现当地优势,给予多方位的开发,加大对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杨玉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20,(14):130-131.

[2]王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183.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逐渐朝着生态化、技术化的方向迈进,所以,为了把握机遇,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部门要结合我国国情对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有效策略。从当前我国国情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党和政府持续关注的“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当前尽管我国农业经济在时展背景下有逐渐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永续发展,就必须结合这些制约因素,设计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法律方面

从国家立法方面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当前对于农业经济这一领域的立法还表现出不健全和不完善的特点,需要结合实际民情,进行逐步改进。从国家整个法律体系来看,《农业法》是唯一一部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内容所制定的法律,所以,缺乏相关法律体系的保障。另外,在法律执行方面,我国当前对于市场经济的变化状况主要还是需要依靠政府执法来应对,本身不能体现出灵活性的特点,而且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一些执法失误,进而影响下层部门的工作,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科学技术方面

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运用能够极大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改革开放时期到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在很长时期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单纯依靠传统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在生产要素方面,用科技要素代替传统的简单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农业经济领域加大科技的投入,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1.3生产资本方面

将生产资本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农业人才的匮乏。尽管当前很多高校都逐渐开设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课程,但是受到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不愿意投身于农村经济的建设中来,使得农业生产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的支持,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另外,随着人们“城市化思想”的不断加强,很多青年人即使不上大学,也都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打工,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但缺乏专业性人才,劳动力也逐渐减少。[1]从物质资本方面来看,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发展工商产业,对于农业发展投入的资金较少,使得很多农业工程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而被搁置,对农业领域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2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2.1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实现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出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农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稳定农业经济秩序。首先,政府要逐渐突破原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指导农民逐渐由个体化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切实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政府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自己,将资源优势逐渐转变成产业优势,同时,还要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保障农民的生活环境不被破坏。[2]

2.2发展优势的农业产业

农业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农业产业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所以,各个地方政府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发展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现当地特色,能够通过这些产业带动地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实际考虑中,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全面分析,既要涉及生态环境因素,又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生活条件,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对于当地常规性的农业产业也不能完全放弃,要保留这些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对于一些经济型农作物来说,比较适合应用重点发展策略,树立起农业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实现经济类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当然,要想扩大种植规模,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所以,相关机构和部门一定要结合地区特色和农业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化农业人才,保证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2.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引导,使农民能够有组织的加入到保障体系中来,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另外,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在保障模式的选择上也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特色,更好的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综上所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还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农业发展策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波.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改进[J].建设与发展,2016(08):191.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产业理念

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农业产业面临土地资源、劳动力和科技应用等多方面问题,农业经济想要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就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方式,走现代化、产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通过加速农业产业配套体系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混合型、多样化经营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农业多产业、多领域融合建设,构建全链条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1经济新常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无论是发展速度、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农业产业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片面重视发展速度转移到更加重视发展质量上来,注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时转化产业发展动能。整体来看,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寻找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全新路径。农业产业是以土地、降水等自然资源为基础,融入现代科技、生产资料等多种资源的产业体系。第一,产业资源配置方面的影响。农业产业资源配置是农业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产业和时间之间的综合配置。经济新常态环境对农业产业资源的应用与优化配置,提出了全新要求,产业内各项要素流动性更强,集约化要求更高。第二,农业产业主导产业方面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产业要协调产业内各项要素,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优势,提高农业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资源应用效益。第三,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方面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农业产业所选择的“经济效益为先”模式,不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因此,农业经济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发展升级[1]。

2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核心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规模和内容,都会引发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连锁性”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如何突破传统的“粗放模式”,就需要从客观认识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切入。

2.1农业产业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资源吸收、整合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等多种矛盾。第一,由于土地资源缺乏有效流转,因此经营土地规模较为有限,影响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农业领域的有效推广。第二,由于农业产业投入成本大、见效慢,资金和市场化力量不愿参与农业经营,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与社会化投入。第三,农业产业领域内各项要素缺乏有效搭配。现阶段,人才主要向城市流动,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市场化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2.2农业产业主导产业缺失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但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片面追求产量,其中明显缺乏有引导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对各项资源的吸收能力较弱,削弱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第一,农产品开发的程度较低,未能形成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加工规模较小,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被大众认可的农产品品牌。第二,农业产业缺乏规模化龙头企业,很难确保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和经营效果。一方面,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与象征,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也是推进农业产品深加工的核心力量。由于缺乏规模化的龙头企业,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缺乏有效的带动和辐射能力。第三,农业产品开发缺乏系统化与层次化。大致上看,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缺乏深层次加工[2]。

2.3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对生态经济和发展模式创新缺乏足够重视,部分地区农业经济仍然以传统农业形态为主,农业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不科学,影响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一,在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上,很多地区未从科学规划角度出发,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水土流失现象。第二,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降低能耗意识,机械化水平和技术应用不足,加上化肥和农药滥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现象。第三,当前多数地区利用农业资源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高效的资源开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3]。

3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科学研判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精准识别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与新变化,并从时代环境出发,寻找适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全新路径。

3.1合理优化农业产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农业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期”。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和产业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分配和再优化,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第一,优化土地资源流转,高效利用土地。在坚持基本耕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充分整合各类土地资源,以土地规模化经营推进产业化发展。第二,重视人才建设,强化科技投入。高效利用农业产业资源的关键在于发挥现代农业科技优势,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于“人才”缺失。因此,优化农业产业资源配置时,要注重发挥政策优势,积极鼓励先进人才向农村、农业领域积极流动。同时,要发挥公共投入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农业前沿技术水平,完善农业设备研发机制。第三,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吸引社会化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经济规模化经营。通过深化农业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与协作机制,引入多元资本,着力解决农业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4]。

3.2深化农业主导产业建设,推进农业经济品牌化经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进入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多项要素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第一,深化农业主导产业建设。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经营要素,把握市场需要和产业优势,为农业经济发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新常态下要强化技术投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适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根据区域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优势主导产业,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第二,在农业经济领域,既要注重发展农业产业,也要发展非农经济产业。通过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加工技术和物流体系的应用优势,完善农产品加工机制,扩大农业经济附加值。通过发展多种农业产业形态,扎实推进绿色兴农战略,实现农业经济特色化、品牌化和优质化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第三,农业经济发展要按照本地区优势,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按照特色农产品分布、区域农业资源状况等强化品牌意识,修订质量标准,通过打造知名农业产业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3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要密切围绕农业市场的现实需要,提高农业产业供给水平,诠释生态建设理念,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应用优势。第一,发挥科技优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开辟新途径。经济新常态下,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优势更加明显。因此,要注重将互联网、大数据和绿色生态等多种理念应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孕育农业数字经济主体,提升农业产业的创新水平,打通农业产业内资金、信息和技术投入,逐步构建全新的农业经济链条,为农业经济发展寻找到共生互利的全新途径。第二,为实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要注重整合农业领域的各项要素,选择适合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经营理念,推动农业经济生态化建设。要注重发挥现代科技的应用优势,将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产业模式中,注重发挥教育、新闻传播等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塑造绿色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第三,丰富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助力农业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要从单一种植业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解决农业生产总量问题转向解决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在农业产业经营创新过程中,要及时调整、优化发展模式,确保农业产业供给与需求实现平衡发展,增强农业经济效益,加速农业产业转型[5]。

4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无论是农产品的产量,还是农业产值均大幅增长。尽管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农业产业仍然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挑战。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要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积极应用农业新科技,实施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制度,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源,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汪发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面临的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纵横,2015,(02):31-35.

[2]谭瑛.经济新思维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25-26.

[3]于扬,吴鸣然,吴兆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16):120-124.

[4]费文美.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19,(05):89.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8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农业经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经济振兴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为了有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相关部门应全面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优化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可行的经济管理机制,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农业经济管理概述与发展趋向

1.1 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指的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农业生产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活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稳定,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人力、资金、物力等方面均给予了一定支持。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客观评价地区的市场环境与经济条件,综合制定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为此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环境与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实现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发展。

1.2 发展趋向

首先是信息化趋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开始引入信息化技术,农村信息交流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在农业经济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市场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优化农业经济运行机制,为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趋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突破传统经济束缚,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产业化趋向。随着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农业经济趋向实现产业化。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与工业开始充分融合,基本建立了产业模式,克服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与不足,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2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重庆市涪陵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可达813.19亿元,比2010年净增378.7亿元,年均增长13.36%;乡镇街道GDP总量达到719.77亿元,是2010年的3.73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17亿元,比2010年净增33.19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1.69%;农业增加值52.85亿元,比2010年净增22.6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1.81%。同时,农民经济收入也得到提升,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89元,较2010年翻一番。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源。涪陵区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建设了榨菜、畜牧、桑果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发展了现代农业。

3 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体制机制建设较为滞后

一方面,是传统小农发展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受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需求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开始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缺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形式转变的根本在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无法跟上新农村的建设需求,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农业经济权责分工不到位,管理程序不明确,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管理方案,无法保障劳动生产效率,不利于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农业龙头企业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无法通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更不能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主要因为农业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户合作期间没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户与企业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制约了农业产业集约化、精益化发展[1]。

3.2 农业生产科技创新不足

一方面,农业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投入资金较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制约了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各政府部门也未重视引进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量与实际需求形成严重缺口,农业生产项目资金分散,投资效能低下,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力,无法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动应付农业经济信息转换、数据信息加工处理以及市场动态研判等工作,无法在特定范围内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 缺失总体效益评价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没有制定综合性的评定指标,无法将获取的管理成果与新农村建设任务相衔接,管理人员不注重评价分析阶段性的经济效益,或者采用的效益评价模式不系统、不全面、不科学,无法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参考。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效益评价受个人主观意识影响,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数据核算不准确,存在显著偏差。

4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4.1 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

一方面,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基本情况,当地政府部门一个建立符合农村土地特点的土地流转制度,严格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确权、登记以及管理工作。同时,乡镇政府部门应构建相关的土地档案制度,加快农村征地与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进程,严格规范管理纳入城镇或城市化建设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除此之外,政府机构应积极引导土地承包权由农户向市场流转,保证农村龙头企业发展的扩大化、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管理闲置的土地资源,促使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应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根据农业实际情况,优化升级,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相关农业部门应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将经济管理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且还应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吸引更多客户。地方政府机构应为农户与农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推广宣传现代农业技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以更好的抵御农业市场风险,为农业生产者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

4.2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经营者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偏重粮食作物产量与产出水平的管理模式,打造多元产业结构。当地政府机构应借助农业资源优势,支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面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调整,发展绿色无公害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另外,农业生产经营者还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附属产业,提高农业生产价值。在此期间,应充分运用仓储、保险、运输、包装等现代化仓储技术,降低农产品损耗,并构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具备一体化加工工序的龙头企业,在提高农产品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深加工集团。

4.3 强化建设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投入更多支持资金,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配套体系,包括农业道路运输网、供电网、防护网等,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水利设施不完备问题,经营管理者还应加大投资力度,构建完善的一体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节水产业,打造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制定合理的运行制度,促使水利设施的平稳运行,提高农田水利的运行效益。另外,农业经营管理者应重视建设机械化农业,提高农产品机械装备建设质量,减少人力与物力耗费成本,形成具备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模式。为了保证农业机械设备的规范操作与安全使用,农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制定相关的鉴定制度、从业人员培训机制以及维修制度,由机具供应商全方位培训机具使用者。

4.4 科学评价农业经济管理成效

为了科学评价农业经济管理的阶段性成效,应选择代表性的参数指标,构建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全面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评价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预,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性,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始终面向正确方向运行。同时,还应强化运用评价结果,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参考,通过全面评估农业经济管理价值,最大化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

4.5 组建专业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为了达到预期的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应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向农民宣传新农民的概念,使农民认识到自己属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重视农民职业,愿意从事农业工作。同时,还应提高农民的薪酬待遇,除了支付必要的职工薪酬外,还应给予额外补贴,在教育、医疗方面给予更多便利,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新农村的建设队伍。农村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建设高质量的新农村,才可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以此加快现代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还应定期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工作,由业内专业人士讲解经济管理新任务、新技术、新方法,强化风险与协同意识,实现全局掌控[3]。

5 结束语

受农村建设环境的影响,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新农村的实际建设情况,遵循农业经济管理基本原则,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为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为新时代三农事业的高层次发展提供保障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巧英.“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农家参谋,2021(10):24-25.

[2] 林洪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新举措[J].中国集体经济,2021(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