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行业范例

数字教育行业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1

关键词: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已应用广泛,当前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中,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向智慧农业方向快速发展。数字孪生[1]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是一项用数字技术创建真实对象的数字等效物的技术,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物联网与数字孪生的结合将进一步增强孪生数据和应用结果的可信性。

1项目的提出

1.1项目的建设背景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和福建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为指引,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省供销社乡村振兴职责,将学校特色与“乡村振兴”作为行业背景,紧密结合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具有鲜明供销特色的专业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选取乡村振兴典型应用场景作为仿真题材,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构建“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训学生动手能力,助力学校教学与研究工作,基地具备未来与行业结合将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能力。

1.2项目的建设思路

数字孪生物联网实训基地围绕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作为切入点,将“数字农业”为主题,建设与真实应用场景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的数字农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打造“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的“理、实”一体仿真平台行业应用实训仿真系统,并配套教学资源等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做到虚实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技能,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管理、行业知识、行业应用等多维度的统一和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方法在专业群中的聚合、共享。一个按照分层构架思路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实训平台如图1和2所示。

1.3项目的建设目标

以《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2]为指导,结合《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向,建设具有显著示范作用的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基地建立全要素虚拟仿真场景,线上购置数字农业等项目式教学平台。线下实训室营造与企业一致的办公环境,同时,将工作任务项目化,实现情境重现。通过平台搭建,为学校物联网专业构建虚实结合、实训即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学习基地。(2)创新创业活动支持中心基于“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可与周边地区的中小微企业等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承接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服务。学生经过平台训练,可参加物联网建设、物联网运维、农业数据分析等岗位实习,实施相关创业项目孵化。(3)技能竞赛训练平台学生在完成实训后,实训指导教师可以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组队参加相关的省级及以上大学生技能大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在实现以赛促学目标的同时,为学校争得荣誉。(4)“双师型”师资赋能中心在“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引进和培养专职物联网教师,加强校企深层次合作,开展新课程研发,或是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申报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为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创造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环境条件。(5)开放性的校外培训及社会服务平台“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后,可建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库,积极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培训、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物项目规划、联网项目建设、物联网运维、物联网设备维修等技术技能服务,提供从规划、建设到运维一揽子物联网服务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将学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物联网人才培养基地。

2项目的实施

2.1实施的路径

对接行业,业务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将结合企业实际业务,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以虚助实、虚实结合”,构建以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驱动的数智化自循环教育科技生态,再现现代农业“真实”基地。多链交叉,仿真业务流程。实训基地将产业链、数据链、技术链、商业链融合,围绕数字农业、智慧仓储、智慧溯源等业务领域,仿真多岗位融合,将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业务流程和科学管理内容,通过“迁移”互联等方式,以新业态、新产业与新技术融合的节点、内容、特征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嵌入现代农业生产,建立与企业“同步”的智能化流程,科学引导学习者,深入挖掘物联网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建设可循环、可重演、可创新的物联网相关专业虚拟仿真基地。技术赋能,仿真业务数据。实训基地着眼于解决学生难以获取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等敏感信息的困境,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同步共享,供学生实训。同时以省供销社乡村振兴为背景,虚拟仿真数智化商业场景,构建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2具体实施内容

项目建设立足对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新时代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供销《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乡村振兴工作为重点,服务三农的智慧供销为应用场景,以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搭建虚拟仿真工作场景,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式实训环境,建立“看得见、进得去、学得牢”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优化基础实训设施,建设行业应用实训系统和涵盖专业领域的优质教学资源。(1)物联网虚拟实训室从教学实际出发,按照“实训+创新+互动”原则,基于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背景,贴近企业实际的应用场景和文化氛围等,形成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重点培养学生行业规划设计能力、系统建设、平台运维等核心能力,建设从基础到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室,服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教学工作,支撑专业群学生日常学习与实训工作,同时可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为区域企业提供营销咨询服务。(2)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根据实训需要及行业应用场景需要,采用AR/VR技术,建设数字农业虚拟仿真实训,通过互联网、5G技术,将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的物联网数据进行实时共享,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实体的虚拟化映射,利用多种传感器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以及生产环境的精准还原,通过数据孪生技术使学生能够实时体验,如图3所示。(3)实训软件支持平台建设数字孪生+数字农业实训平台。依托合作企业的行业经验和先进技术,结合传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建设数字孪生+数字农业实训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3]等现代农业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行业实训应用系统,支撑学生对物联网行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根据物联网知识体系层层递进的关系以及学习过程需由易到难,从物联网认知学习、关键技术学习、行业基础知识学习、行业应用实训、最后综合应用实训,让学生全方位的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4)教学资源建设精准对接我省产业发展,遵循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升级的要求,面向现代农业企业,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依托,联合福建省区域企业共建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全面对接行业企业真实数据,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链相融合,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高适应性物联网人才。

3项目的预期成效

项目建成后,主要服务于学校各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需要,从物联网专业群共享,发展为其他相关专业共享的实训平台,最终成为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全校师生。

3.1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新提升

本项目的建设,学校物联网专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更加突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最大程度上增强学校在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物联网专业群社会影响力及示范效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将围绕教师能力成长,实施名师战略,搭建产学研一体交流平台,打开教师能力提升通道。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际交流、教师企业实践,继而将实践成果应用于教学,大幅度打开教师的企业实践空间,打开教师能力提升的通道,带动教学团队的成长。

3.3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依托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的联系,积极为行业、企业开展培训服务,为构建全社会终生教育体系作出贡献。使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既能满足校内外学生的综合实训及其开展课外活动的需要,又能为周边企业员工提供证书培训与资质认证、专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增值服务,成为具备教学、科研、培训、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良好品牌。

3.4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培养职业技能、修炼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与就业能力。依托教学成果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活动、兴趣特征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效果诊断、多维度评价学生,从中发掘学生潜质、价值倾向以及薄弱点,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精准指导、精准评价乃至精准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的精准化,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3.5助力“双高”建设

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对接“双高”建设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打造具有突出特色优势的专业群,新增物联网技术应用和网络综合实训室,完善电子实训室,整合优化原有机器人、综合布线等实训室,进一步推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方位助力“双高”建设。

4项目的保障措施

4.1组织保障

为保证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将成立“数字孪生物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领导工作,负责项目建设方案和招标文件的审定,负责施工进度的调度、监督和检查,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作需要,项目组下设技术工作小组、综合协调小组、资金保障小组、监督审计小组。

4.2资金保障

为保障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除省级财政专项投入外,争取主管单位、行业企业、学校自筹资金等形式积极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另外,在本专项资金拨付后,保证各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并做到专款专用。

4.3制度保障

健全项目建设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质量建设。建立并执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同时,建立专业群管理机制,根据项目建设任务成立项目组,专业群建设负责人为承建项目监督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组织、推进和反馈工作,确保任务清晰、责任到位、考核到位。

参考文献:

[1]经理人学堂[J].国企管理,2021.

[2]李毅,向浩,周妮笛.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虚拟仿真资源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通讯,2021(03).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2

关键词: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广告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是连接产销双方供需关系的重要环节,其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据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广告市场总体规模达到8674.2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0.88%,保持近五年来第二高位增长。近十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广告行业的内在秩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转型和业务整合成为广告设计行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广告的传播形态和运作模式上的变化在丰富广告市场的同时,对从业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应对的问题。

1新时期广告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1.1广告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十年前,国内广告行业多采用以企业为主导的单向媒体投放广告范式,以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为主要投放渠道,个人手机多以语音通话和短讯息收发业务为主。如今,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广告信息传播载体,从以往相对静态的信息传播载体,转变为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的动态信息传播载体,数字化的图像、文字、动画及声音等被全方位、精准化、个性化地提供到消费者面前[1],互联网技术下的移动终端成为新时期广告投放的主阵地。相关数据显示,至2019年,广告主在互联网投放的广告所占比重已超过50%。广告的数字化转型还体现在其多渠道、全方位的数字化营销方式上,广告不再是王婆卖瓜式的单向传输,而是通过娱乐化、生活化和社交化的形式渗透于各种网络平台中,广告形式多种多样,如微信朋友圈广告、公众号软文广告,关键词搜索推广广告、APP游戏植入广告、开屏广告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广告形式,还极大地提升了广告的投放效率,可以通过信息和人群的匹配,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与之相应的广告信息。例如大数据算法可以分析线上用户的浏览时间、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数据,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根据用户需求,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提高广告转化率。目前此类技术广泛应用于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微博等大流量应用产品平台的广告投放。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下,我国传统广告行业已经开始从产品为中心、客户为主导,进入以消费者用户为中心、消费数据为主导的数字媒体广告时代,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

1.2传统广告行业边界模糊。在广告行业,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挥着显著作用,不仅降低了广告投放门槛,还打破了传统广告行业的边界。相关数据显示,从规模和收入来看,当前占据全球十大广告营销公司绝大多数席位的公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4A级广告公司,而是埃森哲、高知特、德勤、普华永道数字服务等咨询公司和科技公司。例如埃森哲旗下的埃森哲互动为宝马、玛莎拉蒂以及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丽笙酒店集团提供数字营销服务,其中就包含传统广告服务范围所涉及的品牌策略、内容营销以及消费者体验等内容。同时,许多曾经的广告主巨头也纷纷设立品牌内部创意营销团队,来制作广告和完成社会化营销,如百事、联合利华、高盛等知名企业。

1.3广告设计行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转型中的广告行业由于其服务的多元性,以及广告主对广告公司自身服务的综合性要求增强,使其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呈现多元复合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从对创意型人才的需求到复合型广告人才的需求变化。单纯的创意表现、设计制作以及文案策划已不能满足当前广告行业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在具备以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对媒介技术、数据分析、营销策略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有所掌握。通过对比广告行业的网上招聘信息可以看出,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呈现为设计对象的设计人员需求明显增多,在岗位需求中,有关动态视频设计和界面交互设计能力的字眼在岗位描述中也出现得更加频繁。

2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快速转型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广告行业相比,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置滞后于岗位需求。新时期广告行业的数字化、去边界化的发展趋势,使广告行业的用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而在国内一些广告产业链不完备的省份,其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设置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类型单一,大多以本科课程体系来进行简化应用,同时对数字化技术在广告中的应用现状缺乏重视。课程教学仍以图形、色彩、文字、版式的形式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为主,缺少以媒介推广、数字营销以及产品运营等为内容的课程,不能满足新时期广告数字化应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较为笼统,课程间缺少过渡衔接,不利于专业知识点、技能点和创新点的有效融合。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些主干课程甚至常年由不同的外聘老师担任,课程间彼此独立,不能很好地为专业整体发展服务,课程标准不稳定,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2.2师资配备不均衡。结合网上数据以及省内高职院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高职广告专业教师主要由校内专任和校外聘任组成,校内专任教师大多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专业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创意思维活跃,但缺少行业实践经验,不能完全满足广告行业不同岗位工作和层次的需求。校外聘任教师除兄弟院校同行外,一般为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设计师和广告从业者,他们了解广告行业现状,熟悉广告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掌握最新的数字化广告应用手段,但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加上本职工作具有变动性,导致其教学组织能力较弱、教学时间不固定、缺乏连续性,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为解决广告设计专业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由于师资短缺,专业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甚至一些专任教师还要兼任辅导员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企业实践。另一方面是企业从受益角度的考虑,教师更多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对其业务开展没有明显益处,甚至还会分散企业员工的工作精力,干扰公司正常工作秩序。因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学习,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2]。然而,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尤其在不具备发达产业链的地区,由于校企环境和实践项目条件所限,广告专业的校企合作未能扎实深入开展,不能实现校企之间技术设备、人员和项目的合作流动。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讲,要实现校企之间在设备、技术、人员和项目的真实合作互动,就势必会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从人员组织配备到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监控考核、工作量认定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涉及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教学机构等多个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从企业层面来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耗时耗力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不如直接招聘熟练设计师,而且部分高职学生并不具备顶岗实习能力,只能完成初级跟岗学习的内容,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导致了校企合作不能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停留在书本和课堂,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岗位工作需要。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3]。为适应快速转型发展的数字化广告行业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适应性和职业灵活性,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具体如下。

3.1优化课程设置,拓宽就业方向。高职院校应该在充分调研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及时掌握行业动向和人才需求变化的特点,做到“两个增加”。一是增加广告关联学科课程,如数字营销、数字媒体技术、市场分析、消费者心理等课程,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做好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建立起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教学体系。在各专业课程间做好衔接,通过知识点和教学单元的延展,使学生能够按照知识学习规律和工作内容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二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方向,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能力特点的不同,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在宽口径多方向的基础上,还要给予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学习空间。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能力方向,如短视频制作、游戏交互设计、文案策划与软文写作方向等等,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能力特点,选择其感兴趣的方向强化训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合作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必须用新的思维和战略眼光来研究和对待校企合作[4]。校企合作应该创新合作内容,校企合作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还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因此,校企合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需要校企双方在人才、设备、技术、项目资源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展开充分交流合作,一方面学校作为主体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技术资源合作,鼓励教师利用假日走进企业完成挂职锻炼,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做好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资源和项目资源的合作,形成合作模式,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流程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创业实践。

3.3以竞赛为抓手,增强创新创业动力。以赛促练、以赛促改是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以广告创意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计算机设计等为代表的学科内专业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意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对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回访发现,积极参与专业竞赛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显示出更强的活力和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学生能够积极转变就业方向,快速进入以视频互动、电商直播等新兴广告职业岗位群。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学生可以围绕项目内容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组合,使不同能力水平和特点的学生得到锻炼,增加创业机会和就业可能。双创教育及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创业成功的价值感和竞赛荣誉感还能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心。2018年起笔者连续两年指导本校广告设计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见证了学生作为创业主体一步步完成公司创立、实现全面盈利的过程,公司在校园孵化平台试运营的三个月取得了营业额超72万元的业绩。两年间,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获得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1项、省赛铜奖3项的成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广告专业教学初见成效。

4结论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3

[关键词]课程超市;数字化教育服务;订单课程;社区教育

市场竞争机制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分化和重组,导致劳动力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固定专业设置的学历教育在受教育者进入工作岗位短短几年已面临知识过期的尴尬境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课程超市,设置包括社区大学、社区学校、社区教育点的三级教育基点,其建构特点包括数字营销方式、数字教育资源在内的数字化教育服务及为受教育对象提供项目订单服务。

一、课程超市的特点

课程超市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理论为指导,把需求调查和目标导向与市场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程的及时“上架”“下架”体现市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

(一)课程超市的由来。从课程超市的概念来说,其提法来自超级市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美国东部地区的超级市场,因其满足顾客日常生活各种需要、价格低廉、效率高,早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为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课程超市应运而生。

(二)课程超市的宗旨。课程超市的构建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用人单位、社会三方面的需求,彻底改变过去体制先导、理念先导、经验先导、模式先导的传统做法实现职业标准、社会需求、个人导向相结合。避免课程成为过期的滞销品,培育出营养不良的受教育者。设立课程开发部来保证课程的“上架”与“下架”与受教育者的需求同步。1.课程“上架”引入课程目标分析、课程形式设计、课程内容编制、课程方法实施四个步骤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系统设置课程、决定课程“上架”。其中课程目标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个人需求、职业分析及政府文件对社会需求来实现。整合社区学校和本地教育资源完成课程形式设计、课程内容编制,选择合适方式实施课程教学。2.课程“下架”引入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概念和设置发展动态的课程评价系统,评估决定课程“下架”。课程评价系统采取三评结合,即受教育者+社会(用人单位+行业证书考试机构+政府部门)+社区大学教学委员会=课程综合评价。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形式可行性、课程内容科学性和课程方法实用性进行综合考评。

二、课程超市的数字化构建

课程超市采用以数字化教育为主,课堂面授和数字教育相结合,网上学分银行和面授走课制互相依托的全年不休的课程超级市场。学生可通过学分兑换教育服务。

(一)运用数字营销。营销的本质是“营销是研究引导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和使用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数字营销是就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法相比,数字营销在节省成本、提供信息相关度及个性化服务上更胜一筹,是一种成本低廉、目标精准,效果可量的数字经济时代的营销方式。1.建立目标群体与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媒体、本土网络广告公司领头羊合作,直接向广大市民介绍已经进入课程超市的虚拟和实体教育教学资源,从而达到缩短分销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广告效率的作用。2.分析目标群体(1)与知名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合作,优化教育服务。提供咨询-使用-反馈的交互式、一对一的24小时服务,减低课程超市服务滞后于市民教育需求的营销信息不对称度,及时调整课程超市的课程与服务。(2)准确记录数字资源使用信息。单一的点击率计算方法形成的结论难免会有误差。因此,除此之外,如何配合使用更精准的技术手段对目标群体进行测量,使媒体直接进入到媒体受众对象是关键。(3)其他途径。一方面,通过公安民政部门的户政数据、社保部门的社会保障信息、杂志报纸的客户订阅信息等,全面了解本地社区居民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和城乡结构,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发动本地高校的社工专业进行课程需求调查。3.服务目标全体跟踪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推荐课程超市的课程,提供个性化教育教学服务,构建人性化、低成本、全程服务的课程超市。

(二)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教学内容通过音频、视频、图像、虚拟现实等方式呈现。通过这种多感官教学,刺激学习者摆脱被动学习的陋习,向自我规划-自我组织-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自主式学习转变。开辟“学子在线”“企业行业在线”“市民在线”“乡亲在线”,分别保障学历教育、在职人员及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市民生活需求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需求。1.学子在线面向高等学历教育。整合各公办、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符合SCORM标准的课程超市平台。设置多种资源检索方法和资源分类形式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和迥异的学习习惯。2.企业行业在线面向各企业、行业。聘请当地学校教师、企业专家、行业技师,设计开发“Moodle群”,根据企业、行业需求研发培训课程。将所有的数据存入统一数据库的同时建立针对每个企业、独立的前台展示界面。3.农民在线面向农村的广大学习者。设计开发支持移动学习的农村学习者专用学习资源库,提供就业、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计算机技术、物流、营销、人文教育等信息资源和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4.市民在线面向广大市民。通过引入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提供容量达500G,含1462门的课程资源。同时,由社区大学或当地电大组织教师开发新课程满足市民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将包括公办、民办学校在内的本地各教育机构招生集中放入市民在线,实现学习者一站式的超市体验和资源共享。

三、构建人性化课程超市

建设三级基点培训机制来确保不同需求层次的人群处处都能方便的接受教育。

(一)社区大学。由各地电大牵头,整合原有成人教育中心、电视大学分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教学资源,组建社区大学并在各个区设立其分校,承担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任务。

(二)社区学校。参照日本的市民终身学习馆,建立社区学校,借助社区街道内的小学教室及设施,开展社区教育,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和兴趣爱好。

(三)社区教学点。充分利用包括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歌剧院等在内的社区文化设施,提供社区教育服务。

四、设置个性化课程订单服务

郎格朗指出:“教育和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是终身教育中十分突出、人们普遍认识到的一个方面。独立的个人、有利于生产率事业以及整个社会,为了开发经济和社会正义的目的,都把目标转向教育,把它作为提高职业水平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实施了无数形式的劳工培训计划。”每个行业、企业的需求不同,统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其多样化的发展要求。社区教育课程超市的构建必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迎合劳动力岗位设置、职业定义、企业欲求多变的转型潮流。整合社区各级各类教学资源,采取设计+生产+销售=订单服务的方式量身订制符合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战略目标的教学计划,设置个性化教学内容、弹性教学方式。这种订单服务能改变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结构僵化,时间节点单一的现状,提高技能实践培训效果,解决劳动力过量和高层次劳动力紧缺、教育结果与职业要求无法对接的问题。实现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五、结语总之,课程超市的构建宗旨在于满足公民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通过从虚拟到实体教育环境的建立,从社区大学、社区学校到社区教育点的建设,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相结合的课程订单服务的确立,课程超市的建设力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社区教育服务。但由于课程超市的建设仍属起步阶段,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其构建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教育超级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军伟.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1,22(10).

[2]肖永英.论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的营销策略[A].2006年海峡两岸图书馆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C].2006:103-108.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与应用,呈现出日渐壮大的发展趋势。在国务院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要配套文件中,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支柱之一。这意味着对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政策,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专业,又是多学科交叉性专业,贯穿着人类的生活、文化、传统、科技等社会要素,高职院校就要反复不断地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型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造性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就成了必然要求。其中,如何使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高也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无疑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而言,部分实践性课程依然采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存在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问题。

(一)学生基础与跨学科的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本专业所学软件居多、内容具有难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软件掌握后要求学生综合性的运用所学软件进行设计,更加注重设计思维、创新思维进行设计作品或解决方案。然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大多为艺术专业学生,学生在高中时文化理论基础掌握得不够牢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运用到数学和英语时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导致对学习软件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课下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不能够坚持完成等特点。

(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滞后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处于新媒体的时展下,其中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中提倡通过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和任务进行综合性的项目化教学,运用形成协同合作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环节等依据数据的变化进行重新整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分析、学生间的互动讲评,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专业理论基础上还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适应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目前大部分的专业教师缺乏在企业专业岗位的实际参与项目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课堂上只能依附以前的教材内容,无法根据自身经历项目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好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内容往往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与时代脱轨,没有更新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产生代沟,无法形成共鸣,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产生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困难,学生想要学但没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要求。

(三)教学资源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专业教师常常面临课程教学资源准备的巨大压力,因其更新速度快,其中必学软件在更新速度上更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从而与新媒体时代同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资金和实力等限制,一些学校无法实时更新换代教学设备,也间接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期仍然需要进行相关岗前培训,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新鲜“血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特殊学科,体现在其作品的呈现方式为数字化的,在面向数字媒体相关的产业需求下,针对如:网页设计师、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师、虚拟现实、数字拍摄、数字视频编辑等相关的岗位技能需求,在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界面、影视、媒体等行业岗位,从事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数字化制作等工作,能够将基本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结合应用,同时,在设计时能够做到“有创意、通技术、强应用”,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些教育方式上出现了不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偏差,例如:在教育上只看中知识本身,而弱化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应采取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新突破。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复杂多样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标准,分层分类进行教学,注重个体差异,创新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应不断鼓励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利用与时代接轨的现代化手段让复杂的知识结构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习兴趣高等特点自主开发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移动资源APP,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实质性突破。首先,利用移动APP的方便快捷、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等特点突破传统上信息传播的时空性。其次,利用移动APP的双向高效的交互性,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新时代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得以充分体现,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通过移动APP能够更迅速、更准确地将把知识点和技能点指导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已掌握和未解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每位学生能接收到更适合的知识技能,从而为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往往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培养。在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要求专业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和思政教学理念,通过与时俱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独特的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做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无形中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行业标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力争做到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确保学生在掌握最新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三)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媒。体时代下创新实践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飞越数字媒体创作人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应具有敏锐力和洞察力。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内涵、又富有影响力的作品。但高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与行业要求形成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通过德育教育进行弥补。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定期举办优秀作品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定期带领学生到所在的地区进行写生,熟悉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字媒体专业技能比赛,用作品生动讲述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充分利用学院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创作优秀的动画短片、微视频、动画角色设计等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四)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网络。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分享在当今信息时代下,网络资源的意义在于更快捷、方便地使各项资源和经验得到共享。作为新兴产业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就更加要具有敏锐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将与时俱进的知识点、典型案例、实践操作剖析等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自主开发的移动APP,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以相似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接触更多不同学科知识的机会,扩大知识面和获得教学资源的范围,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探索出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飞速增长。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滞后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应用技术,普遍存在“偏技轻艺”等问题,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弱化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制定以生为本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协同教育,开展双向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引入学科最具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操能力为目标,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数字媒体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逆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时间探讨[D].科教论坛,2019.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5

关键词:社区教育;媒体融合;数字化资源;共享关系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一词由国外引进而来,包含了两层内容,一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媒介形态的过程,这种新形态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介质和通道之间无障碍传输;二是呈现为实体过程中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机构等要素的融合,要想完成媒体融合,媒介与其传输过程两者在传递信息中通过技术手段完成配合,不可分离。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社区教育的产物,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是社区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进行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研究可以明确未来资源建设的方向,能为社区教育资源的长期发展提供管理依据,能够拓展资源的传播空间,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实践奠定基础。媒体融合在新闻行业的成功发展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参考路径,在提高共享意识、缩小地域时空限制、打通学习媒体多样化的通道上有独特的研究切入点。

一影响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过程的要素

影响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因素有很多,如资源本体、资源提供者、资源共享者、资源共享场所等,在共享的过程中数字化资源的提供者、共享者和平乡平台是最基本的要素,缺一不可。

(一)资源提供者

资源的提供者指在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共享过程中拥有优质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个体或群体。资源本身一定是服务于社区教育目的的信息组合,资源的拥有者或制造者只有把资源提供出来才能进入共享的环节,才能实现它的教育意义。由于社区教育自身教育属性相较于学历教育来说更偏重于生活,课程性质在能完成完整教育目的的基础上约束条件比较宽泛,所以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提供者呈现多元化。可以是具有开发能力的学习者或学习团体,也可以是来自专业领域的行业专家或专门机构,也可以是为社区教育服务的来自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也可以是图书馆类的信息资源提供方等。总之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提供者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资源可数字化,即可通过数字渠道传播和呈现,三是有共享的意愿。不同的提供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众多的资源提供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完善更全面的资源储备。对学习者和学习团体来说,所提供的资源既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作为中介身份对他人的收藏;对行业专家或专门机构来说,提供资源一般需要一定的报酬,这也是社会叫交换理论的体现,这一途径一般会获得质量较高的数字化资源;对高等或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来说,它的优势是有一定的科学体系,大多是一门课程,学习者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时间;图书馆类的信息资源提供方,资源储备量大,和社区机构一般是合作关系,是大范围内稳定的资源提供者。

(二)资源共享者

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共享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进行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学,教师和学生就是数字化资源的共享者,二是在数字化资源传播的过程中,为达到数字化资源在时效和空间上的普及,在其中能够扩充传播途径的人、机构或平台,这时的共享者就相当于知识网络中的节点,起到桥梁和联通作用,是联结资源的重要途径,当然共享者可在资源生产、加工、服务等程序的所有环节进行。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共享者有三个基础条件,一是对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有需求,包括使用需求和接受需求,这是最根本条件,如果对这些数字化资源没有需求和关注就没有建立共享桥梁的动力,二是共享者与其他共享因素之间是合作关系,完成共享的过程要遵守平等、自愿、互惠的原则。共享关系的维护应有长期动力,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区教育流行氛围、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收获相应利益等,如果在维护共享关系的过程中有损害共享者的事故出现,会打击共享者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享者群体的壮大是数字化资源共享范围扩大和速度提升的保障。

(三)网络共享平台

现有的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网络平台大体分为三个层面,社区学院自己的网络平台、地方政府背景的区域合作网络平台,中央专门机构制作的集成网络平台。网络共享平台是承载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媒介,网络共享平台在共享过程中有着与受众沟通的作用。搭建网络共享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在相同的投入中有更大的产出,或者说相同资源的产出,有更小的投入。网络共享平台作为数字化资源的传播环境,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起着传播中介、资源整合、定位服务的作用。同时,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网络平台不限制受众人群,面向大众开放,有教无类。网络平台在共享的过程中有四种地位。一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所有权是资源的提供者,使用权必须通过平台,两者权利的分离可以使数字化资源得到有效筛选和重组,也是长期储存有效资源的重要方法。二是资源要求的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过程或结果呈现才能形成更多的共享机会。三是服务,网络共享平台不仅提供数字化资源也提供学习服务,例如学习效果考核、疑难问题讨论等反馈渠道。四是信用,一个集成的有庞大数据和服务的平台提供的资源会在使用者心中形成信用关系,长此以往就会有品牌效应的生成。

二媒体融合带来的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要素关系的变革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打通了共享的渠道,还改变了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之间的传播关系,更改变了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运营关系。这些改变加速了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与正应为这些变革社区教育资源才能再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被更多人使用。

(一)要素之间单向式到双向式的互动关系

在数字化兴起的阶段,资源与受众是存储于读取的单向关系,资源的提供者与共享者饼不参与知识的直接传播,也不会因为提供者的变更而发生变化,在单向关系中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共享,只有知识的单向传输。随着需求的增多,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共享者之间不再是单向的输出数字化资源,在共享过程中也伴随着新内容的生成,资源的提供者同时也可以是共享者,资源的共享者也可以进行内容生产转换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这就是双向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了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的行动能力。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有了融资源、渠道、组织、服务为一体的平台,在多学习途径的基础上,可以对所学资源进行评价讨论等等交流与互动,这就是互动式的资源共享,互动式资源共享更强调意愿、能力和效果。

(二)社会属性到价值观属性的传播关系

社区教育的社会属性传播是指指根据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按照社会角色、人口特征和区域特色架构的一种传播方式,社会角色主要指职业、社会阶层等,人口特征主要指年龄、性别、学历等,区域特色主要指地方文化特征的变现。早期的社区教育资源大多是根据社会属性在传播,这是由于社区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社区教育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早期的主要为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所以这种针对社会属性的教育才是解决社区居民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价值观属性的传播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因为价值观的一致而自动形成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因为价值观的一致自带认同属性,在其传播基础上共享内容的认可度会更高。共享的过程也就是产权的租让过程,是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从“私有”到“公有”的转化。这也是一种不拘泥与某种媒介直接建立在社会传播关系上的资源共享方式。随着社区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主流传播媒介的变更和社区居民学习形式的非正式化,社区教育的目的与居民的学习需求之间形态分明、形式固定的教学形式已经被改变,有无数的渠道和方式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媒体融合带来的资源传播关系的不变化、传播渠道的融合等这些情况下,网络共享平台不能只提供单一的输出渠道,共享的形式也不能只在师生之间产生,这便有了价值观属性的传播。

(三)单一发行到协作运行的运营关系

1.管理机构协作

管理机构的协作有两层意义,一是社区机构之间的协作,二是机构与网络平台之间的协作。如果要完成大范围资源的整合,一定不是一个机构可以完成的,现有的“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及平台合作联盟”就是一个在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指导下自发形成的、公益性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专业协作性民间组织。联盟成员已经含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专家组、各地市教育局以及各层次电化教育馆、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社区学院等机构。现有的社区教育机构都有政府背景,为便于控制社区教育方向和进程,完成思想调控和生活能力提升的任务,社区教育机构受政治条件管制。制作完成的资源提供给某一机构后,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特殊时期会配合社会任务置顶教育内容,这一过程是管理机构和平台技术人员协作完成。

2.生产结构重构

网络中各环节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界限变得模糊,对于传统的教师角色来说单纯的只进行内容传授满足不了全民学习的需要,一部分教师的职业角色开始向内容的多媒体制作转型。把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手段制作成数字化内容需要掌握所媒体技术,需要时刻提高技术能力,了解网络传播的渠道和趋势。如果对于传媒行业来说,现在的进步趋势是信息采集员的全能化,例如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外穿的像机器人的记者,可穿戴采发稿系统一个人可以完成信息采集、制作、传输、,这是媒体人之间时间的竞争手段,因为新闻行业竞争第一重要的是时效性,谁能第一个就意味着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眼球。与新闻行业比教育行业不需要比拼时间,核心是内容质量,谁的内容更专业,讲授方法更平易近人、生动有趣更容易收获观众。从知识外化到形成数字化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讲授和后期制作是可以分开的,这种分化的原因可能是传统教师本身制作能力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专业的分离,教师就应该更专注教学,也是一种新行业的诞生——专业资源制作,已经有很多的文化传播公司提供这种业务,例如MOOC、微课的专业制作公司,各取所长才能更专业,这也是不同工种之间的合作。

3.表现形式多样

网络共享平台为供需双方假期共享的桥梁。对地方社区机构来说,综合网络平台是接触外界的窗户,对使用者来说综合网络平台提供内容、功能、服务、应用,也就是共享资源平台包括共享内容和共享管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网络平台需要布置成近乎接近课堂的教学情境,为达到社区教育的目的,社区居民的学习过程应包括兴趣、学习内容、解答疑惑、内化、联系、外化这六个过程,网络共享平台在资讯、政策、示范等联系各地的基础上教育环境的搭建是最重要的,应从资源展示转变为信息反馈,能单一功能转变为集成互动。所谓的网络共享平台不是指一个能实现全部效果的网站式平台,比较灵活的组成结构是1+N,1是指一个平台管理中心,N是指多个资源实现途径和形式,包括多门网络课程网站、手机APP。每个学习者在平台管理中心注册一个自己的账号,账号可以登录网页平台,手机APP等所有此平台提供的资源输出渠道,平台会为每个客户提供学习计划和知识管理系统。这就是一切以学为主的平台表现形式的融合,如果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来说就是媒体组织结构的融合。综上所述,资源的提供者、资源的共享者和共享场所的全面完善是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同时在时代的发展和传播关系的变迁中,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能随波逐流而应该以主流形式影响每一个社区教育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张洪忠.社交媒体的关系重构:从社会属性传播到价值观传播[J].教育传媒研究,2016(03):28-30.

[2]任友群,徐光涛,王美.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科学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5):104-111.

[3]卫庆国.论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定位和资源整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7(06):77-81.

[4]韦书令.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05):32-36.

[5]邵晓枫,罗志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动力因素[J].职教论坛,2017(12):51-55.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6

一、高校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发展必然性

中国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的教学发展同我国现实国情紧密联系。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要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以此满足社会产业结构的总体需求,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有机协调到城乡所有行业当中,进而完善人才分布状况以及梯队建设解构,保证各行业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社会发展状况要求高职教育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将理论同实践有机运用到现实劳动过程中,并通过实践教学培训出优秀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进而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特别是在当前科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科技产品和智能仿生系统的广泛运用更是对一线生产者的理念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具有时代使命感。时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要求,更因为商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得商业设计成为该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宽广。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了高职教育发展要积极地同设计专业实行深度结合。客观上来看,高职教育也确实具有着相当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输出。第一,高职教育所追求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都同设计行业的理念吻合。现阶段,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拥有许多实践技能证书,这从客观上证明了他们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第二,高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之外,还很好地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培养,其目的就是要保证高职学生可以切实地掌握抽象化的理论,以此将其更好地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第三,高职教育还积极地构建对于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能力培养,比如与人进行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着良好的社会知识。第四,现阶段高职教育维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也是它能够发展设计专业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教育在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方面具有着优势。但是,实际化的教学过程还是凸显出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信心弱

高职教育的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就弱,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更是如此。这种认知是长久以来许多家长和老师形成的固有思维。这就使得教师对于这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不重视,进而形成了对于优质生和差等生的区别对待。我们的一些老师“从来不拿优生发火,就是要拿差生出气。总之,差生的人格和尊严给扫尽了。”这种差别在无形中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抵触和反感,使得本来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自暴自弃,放弃学习。除此之外,高职文凭在社会就业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也使得高职设计专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自卑。特别是以等级差异划分才能的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存在更是使得高职设计教学下的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所以,文凭同样成为了学生苦恼的问题。

(二)教与学环节形成二元对立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课程本身具有其特殊形式。它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程序都以切实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为目标。可这种教育要求却没有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得以有效实现。原因在于职业教育课程尚未真正地脱离整体化高等教育体系而独立存在,这就使得我们每次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最终只是以改变教学形式而无法触及教学本质而告终。由此而来所形成的教师结构依然会在新的教学环节中重复着旧有的教学知识讲授。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长期实践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教学变革,所以,缺乏有效企业实践经验的职业教育是无法真正发挥其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而这种教师的存在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思想灌输给学生,这种思想对于就读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生而言更不能很好地对其发展产生助力,相反可能还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轻视实践能力的想法,进而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这种教学对立的教育模式将会阻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展。

三、高校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实践教学创新

为了满足高校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适应时展需求,创新其实践课教学就变得很迫切。为此,在现实化的教学中利用阶梯式教学法创新实践课应有其现实意义。在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阶梯式教学方法提升整体实践课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各自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对各阶层学生制定与其适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始终将学生实际发展的多样化层次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比如,可以将整体教学过程具体分割成若干个教学阶段,每个阶段都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并且以此为起点去推动其他成功的完成,更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渐进性地恢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种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及地点获取相同的教学效果。甚至它还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表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阶梯的设置,使学生只注重同其以往的教学成果相比,而非是同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这种以我为主的教学方式更会让学生在整体化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学习快乐。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课教学要立足现实的教学过程,将学生、教师同学校三者之间有机相连,通过对课程创新发展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满足高职教育艺术设计课程的实际发展需要。

作者:俞亚山 张跃华 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市场化办学探析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职业教育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通过解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我们不难发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不仅是学校,企业也要参与其中。高职院校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典型的实用性强、市场需求变化快的专业,要使该专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合理搭建知识结构,组织专业知识内容,就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实现市场化办学

1.将企业的实际案例拿到课堂上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职教理念越来越被广大职业教育者认可。职业教育者过去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一些虚拟项目,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这些虚拟的案例不能完全代表客户方的要求和行业的标准,与真正的设计项目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将实际的商业项目拿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既能接触真实的项目,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应该如何获取这样的实际项目呢?首先,教师提供。很多专业教师在社会上都兼职做一些设计工程,那么其可以有选择性地将一些项目拿到课堂上,这样的项目教师了解充分,开展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学生自己联系一些项目。这样不但能丰富项目来源,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项目谈判能力。最后,互联网上也有许多学生可以参与的设计项目,如,猪八戒网、昵图网、汇图网等都了很多有偿的设计项目。

2.将课堂作业转化为有偿的商业项目

实际的商业项目被引入课堂以后,学生的作业也就被商品化了。这些实际的商业项目在设计质量、时效性、成本等各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完成项目,最终在各组的设计方案中选择优秀作品推荐给企业。这样做一是保证了交稿时间。二是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设计。三是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团结协作,才能设计出最好的作品。四是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因为学生可以给企业同时提供多套方案。另外,在作业评价和成绩考核上,既然实现了学生作业的商品化,那么评价主体就不能只是教师,而是要让学生的作业接受客户和社会的评价,客户和社会的评价是客观的、实际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学生设计的作品好自然会得到认可,反之就会被淘汰。

3.教师应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科研工作

无论是在科研环境还是在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高职院校与一般的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应该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针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管理上应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大多数是要就业于企业一线的,所以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也有助于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化办学的益处

1.对于学生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与市场接轨,将实际的商业项目引入课堂,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行业规则,真实体验行业工作流程,尽早进入职业角色,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工作薪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对于教师

市场化办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与社会接轨,还要求教师走出校园,深入行业、企业承揽各种设计工程,参与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会逐步提高,社会知名度也会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具备“双师”素质。

3.对于学校

市场化办学培养的学生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教师业务水平也会不断进步,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化办学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其必将丰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为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职业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程目刚 单位:辽宁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艺术设计数字出版项目教学实践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课程数字出版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数字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占据着我们的视线,社会平面媒体的多样化带来了平面设计形式的多样化,高职毕业生的平面毕业设计课程在数字媒体出现的大浪潮中也要与时俱进,原来的平面设计实训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用人的需求,在纸质平面媒介逐渐被数字媒体冲击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数字出版物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革,目前,电子书籍或许会成为人们阅读方式的主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数字出版的快捷,多样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电子杂志,数字广告在平面出版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包括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微信,也都涉及到数字出版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字出版作为一项很重要的项目教学进行实践。数字出版项目教学是一个集版面设计、图像设计、文字设计、网页设计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项目,因此数字出版项目教学要求在形式上要多样化,在知识涵盖上要更广,传达给学生最前沿的数字出版知识,让学生掌握数字出版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明确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的出版技术的进步。要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加入数字出版设计的实训项目,以适应平面设计市场的人才需要。

二、数字出版项目教学的出发点和实践要求

(一)数字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能力要求

新的发展方向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眼光提出了新的要求。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应该成为出版商对新员工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员工不但能减少企业的培训环节,而且还能提高产品的创新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平面毕业设计》课程旨在培养的就是平面设计人员,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类的学生,要想从事平面设计与制作,就必须具备自己的专业特长,而数字出版设计是当今平面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专业特长。

(二)平面毕业设计数字出版设计实训项目的方向

《平面毕业设计》是集设计与制作为一体综合实践课程,是对设计基础课程的综合运用,是针对一切平面媒介媒体的设计制作。数字出版实训项目的设置,就是面对平面媒介,填补传统出版设计的空白,以适应出版发展的要求和未来平面出版发展的方向。

(三)数字出版专业知识的构建

通过数字出版实训项目的训练,学生首先应该掌握一定的设计理念,具备较高平面设计水平,掌握利用coreldraw\Illus-trator\photoshop进行美工处理,制作图形图像,编辑排版,编辑视频等等,在知识讲解上要注重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物版面上的变化,动态的表达,文件的要求,色彩的要求。

三、数字出版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以研讨会的方式,由客户代表提出要求

与客户沟通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设计人员要了解客户所要表达的东西,客户的喜好,客户所要追求的效果,数字出版成品所要应用的领域,同时要能够把自己的设计充分表达出来展示给客户,让客户知道图形、构图、色彩所传达的特殊含义。

(二)根据客户要求绘制数字出版草图

在这个实施环节采用辅导法、演示法、讨论法、讲解法。在研讨会结束后设计小组要整理出客户要求材料,同时手绘数字出版页面草图,画面的推进方式,每张页面草图都要附有文字说明,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以及如何通过设计编排实现客户要求,小组成员要在确立设计风格以后,明确分工,绘制草图分页,协作完成草图在绘制草图,过程中教师要予以辅导,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进行案例讲解,草图及设计方案确立以后,召开方案碰头会,由客户代表和设计小组参加,每个设计小组都要通过方案草图的演示进行讲解,客户代表要提出自己对方案的想法。学生们确立最后的方案定稿。

(三)根据草图进行数字出版设计制作

在这一实施环节中教师要运用演示法、讲解法、辅导法向学生介绍关于数字出版的技术问题,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将之前的设计基础课以及传统出版设计的内容贯通入数字出版设计的实训项目教学中,在学生设计制作中给予提示和辅导,教师在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主导地位,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数字出版设计制作全过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到项目成果的转化,达到熟练运用多种软件服务数字出版设计的目的。

(四)数字出版设计成品展示

由每个设计小组的选派一名设计师,对作品进行公开演示,说明如何根据客户的设计要求,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创作的思路,以及实现设计理念的手段,并回答客户以及其他小组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为客户进行存档,体现数字出版的优势,做好数据库的管理。

(五)进行数字出版设计项目成果的总结评价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汽车检测维修;故障诊断;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研究分析可见,根据汽车检测及维修的相关设置的目标可见,专业应该能够培养出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学生整体,在具备基础素养、拥有过硬的职业素养、硬性的实践能力的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需要将理论学习及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作用,对当前的教学情况进行优化,降低职业的实践能力低引发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改善学习的效率,提升教育的公平性。

1我国汽车检测与维修的现状

任何产品只有推陈出新才能立足市场,我国的汽车行业通过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消化吸收、仿制开发到自主独立知识产权开发生产,汽车产品从简单代步,到电子化,集成化、模块化、智能化等高科技结晶,我国已成为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对汽车后市场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来说必然会有新的标准和要求,必然随着产品的升级而升级;传统汽车维修的核心是机械修理,其工艺的培养形式多是师傅带徒弟,现代汽车维修是运用各类新技术的过程。基于此,为更好地促进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的长远可持续良性发展,汽修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整体工作环节质量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为此,各大高校也更加注重汽车检测维修的专业培养。

1.1汽车检测与维修的特点

总体来说,汽车检测与维修的特点包括:汽车作为复杂的综合体,包括多重结构,不同部分需要独特的应用技术,学生在具备较高程度的知识面。同时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需要从事相关的维修检测工作,因而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同时并举。同时,汽修行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同样人才也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不断掌握行业新知识,适应时展的需要[1]。

1.2汽车检测及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汽车检测及教学的维修较为特殊,首先,在理论实践方面,教学的书面化情况严重,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教师只是讲解汽车理论,学生也只是接触到书本的理论知识,对于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结构等并不能得到深入的认知,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参与的程度及实践的效果都受到了影响。在实践方面部分学校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较低,未能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学校中汽修专业基地较少,不能提供良好的设备以及场地,部分学校基于对于设备的安全性的考虑,不能充分将设备全面提供给学生,或者不能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种种状况的出现,均会对实践的效果造成影响。此外,部分学校的师资不足,实践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同时教师的数量少更是严重而突出的问题,许多教师实习无法满足“双师素质”的要求,无法在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高效地向学生进行实践指导[2]。

2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整体来说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优势体现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2.1提升教学效益

对于汽车检测及维修专业而言,理论学习是重要的模块之一,专业文化课知识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习关于故障诊断及维修操作的相关原理,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讲述起来较为晦涩,单纯的课堂讲授,给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如果能够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则可以提供较大的便利,通过将课堂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弥补教学质量的不足,从而改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节约实践课时的同时,弥补实际操作的不足之处[3]。

2.2推进教育公平

当前我国的各个教育机构教育资源的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对于汽修行业而言,不同的地方、公司,不同的教育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因而人才资质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异,汽车维修以及检测人才培养需要较大的支出,部分机构无法负担高昂的费用,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能够降低这种教学资源不公导致的差别状况,从而使得学生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4]。

2.3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在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而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将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融合,能够实现高效资源的检索、多样教学方式的呈现,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提升教师的素养及教学的水平[5]。

3基于信息技术的培养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汽车检测、维修中的应用以及模拟仿真系统模型的实际使用,本文分别对两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3.1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通过对数字化信息处理,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投影、音视频、动画等类型,其相对于传统教学资源突出的特点为:(1)处理技术数字化。数字化技术能够将文本、声音、视频等内容整合,转换器进行信号抽样量化,能够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数字信号有更高的强度,也便于进行纠错。(2)处理方式多媒体化,通过将多媒体计算及技术存储、传输,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相较于传统的文字以及图片的信息处理方式,这种形式的处理方式使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多彩。(3)信息传输网络化。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输,学习者在异地的计算机上获取数据资源,从而能够进行信息整合[6]。(4)学习资源系列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根据资源管理人员的智能系统分类,能够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信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实现方式的智能化,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7]。根据当前的高职教育汽车检测、维修技术专业整体分析的结构可见,教育汽修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不同,能够适应不同院校的实际设备、师资、学生学习情况,灵活性更高。多媒体可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与纸质教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能够被压制成别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为教师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辅助。网络课程是另一种重要的多媒体的呈现方式,相较于光盘可见,其课程结构整体更加完善,包含更多的教学内容及学习信息,同时与其他课程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容量更大的同时还能够随时进行更新,也能够进行小组的协作以及远程学习,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应用,教师也方便管理,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小。

3.2虚拟仿真系统模型

虚拟仿真系统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实进行模拟仿真,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通过利用计算机实现三维虚拟环境的模拟,通过传感系统设置相互作用的高端技术模拟系统,这种高端的技术形式,能够将人工智能、传感、计算机仿真、网络并行处理等多种技术融合,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的应用时现实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教师以及学生的需求,这是汽车检测及维修专业学习发展的趋势,也是车辆工程及专业自身更新的基础,通过将基础学科延续以及与教学本身内容相结合,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作为设备载体,对于汽车专业的维修保养及工作有辅助作用,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训练的教学系统,改变长期以来理论偏重而实践不足的劣势[8]。在进行虚拟仿真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育的目标包括指导学生学会基础维修知识的同时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更新换代的速度,维持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同时汽修的教学应该分层次,从低到高逐步升级。教学的实际环境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配合改变。在进行虚拟汽修软件的设计时,需要做好必要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需要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找出问题解决的关键以及目的,根据提出的问题提供方法,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软件在建立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自身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汽修的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整体版块中,汽修实操问题版块必不可少。汽修软件设计需要能够为汽修教学所用,通过考试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因而设计考核模块能够对学生过得理论知识巩固[9]。在对基础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将汽修软件设计的模块确定为基础介绍模块、视频教学模块、案例分析模块以及学生考核模块等。汽修软件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首先技术路线能够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保证学生在具备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达到考核顺利过关的目的,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及储备[10]。基础介绍模块主要涉及汽车的基础模块介绍、原理知识讲解、组装知识讲解等。视频教学模块包括汽车的结构内容、原理知识、组装内容等,能够将教学的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让学生对于汽车的结构、理论有更加客观生动的认识,从而将基础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11]。案例分析模块能够针对汽车维修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对于汽车维修中出现的常见维修问题、难点问题,采用视频、解决方案同时执行,呈现案例分析的效果,从而对汽修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综合概况总结,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好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具有概念体系,为实践学习奠定好必要的基础。学生考核模块可以对其他模块的学习进行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视频教学考核、案例考核等多种途径,将之前的知识巩固学习,也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12]。

4结束语

数字教育行业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

基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内容规定,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包括媒体素材库,题库以及案例库等多种数据形式的数字资源库,为多种教学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支撑系统与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尤其是素材、习题、案例、课程等,为学习者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关键环节,突破了传统大学办学模式,为社会公众开放的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体系中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促进与支持远程教学的前提下,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与教育层次,实现继续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同步调发展。

1“互联网+”继续教育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互联网+”发展战略对现代化教育影响甚大,其中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学生学习思想与教育理念发生变化,数字化学习模式中,既要实现网络环境与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也要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使得学习者可通过网络进行直接进行学习。继续教育作为现代公众进修与提升的主要教育途径,数字化资源作为在线教育课程与学习资源的基础建设,利用数字化资源,继续教育中通过远程开放教育与慕课、在线课程等形式,建立数字化学习模式,便于公众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学习商讨与分工合作,探索、发现与再创造知识,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公众参与继续教育,以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继续教育任务的载体与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从传统高校课堂教育、夜校培训班等逐渐转变为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学习软件等等,受到信息技术、新媒体以及教育改革的影响,在网络中构建继续教育在线课程与远程开放课程愈加普遍。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通过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在各大软件与移动终端中备受关注。互联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从以往的线下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多元化、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全面发展需求的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能解决当下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服务模式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更是进一步加快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适合闲余时间学习与进修的学习服务,打造了优质继续教育项目。

2“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途径

2.1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继续教育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规范化、持续化发展,是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目标,构建适合当下数字化学习自主学习模式的开放与共享机制,依托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便于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首先,继续教育要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基于地方发展特色、教育发展趋势,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构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为社会公众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库。其次,高职与职业教育在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中,要从继续教育发展角度,通过精品课程与在线教育资源等,构建专业指向性强、具有技能教育作用、与岗位对接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确保继续教育在高校与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下,面向广大公众提供课程资源,提升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与质量。再者,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加强对在线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精品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通过课程项目不断更新精品课程资源,以精品课程竞赛、活动与高校评比等等,提高精品课程的开发质量,通过企业与院校的合作,针对各个层次群众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将精品课程进行分类与细化,确保课程能符合大众的学习需求。最后,基于地方发展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各院校与企业、社区教育体系之间的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各个专业、高校以及教育体系之间的融合与改进,打破传统教育体系之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2构建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自主开发模式

构建自主开发模式,是根据学科专业与发展目标,基于学习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面向市场发展与社会建设,通过行业与学校、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学习资源制作与资源库建设。将自建共享作为原则,引进开发模式,对已经成熟的课程和素材库,通过直接引入与采购的方式,扩充资源的内容,在纳入过程中通过使用权的购置与已有系统的对接,实现学习资源获取;对同一学科专业教学资源构建共享模式,由院校部门进行协调,基于某个专业建设资源库,在其他院系的参与下,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推广;当学校难以独立完成课程开发时,应通校企、培训机构等之间的合作,在专业企业的协助下构建联合开发模式,通过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等对学习资源的制作需求,由开发、信息技术的专业企业进行课程资源与系统开发,遵从学科专业与培训培养目标,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在合作共建形式下建设课程和素材库学习资源,通过与共享、开放机制对接,实现制作方、使用方与第三方的资源共建共享等等,实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完善。

2.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与评价机制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依据资源规范机制与技术标准,进行筛选与分类,符合要求的直接使用,不符合的进行二次加工与形式转变,利用资源化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减少资源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由于学习资源的形式多样化,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形式,构建视频、音频、动画等资源,利用微信、qq与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全方位刺激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从横向、纵向等多个维度进行资源需求分析,依据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课程质量、资源丰富度,构建涵盖多个职业与学习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企业机构的合作,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项,便于学习者全面发展;健全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机制,将目前教学多元化评价的发展趋势作为依据,引入与更新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评价主体,通过第三方评价机制,实现对课程资源建设、资源质量、学习效果的多维度评价,以全面提升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效果。

3“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改革,数字化学习资源作用显著,为加快继续教育发展,实现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放与共享,构建学习型社会,必须要基于各个层次社会群众对优质学习资源等等多样化需求,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系统。因此,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成为当下继续教育发展与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中,学生是中心,学习作为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必须要满足个体的各项学习需求,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便于学学习者搜索与下载课件;二数字化学习模式中学习是以问题或者是某个主题为核心,为便于学习者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要为学生提供案例与分析资料,协助学习者进行下一步思考与探索;三由于在数字化学习模式中整个过程都依托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共享便于学习者进行协商与合作,例如在微信小组讨论中,通过在线交流与课件资源共享,可以随时进行问题探究与交流;四数字化学习模式中,学习时创造性和再生性,创造和再生的基础正是学习者对资源的认识与理解。故而,“互联网+”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走向开放化,多态化、标准化和有序化,首先学习资源传播模式的开放化,目前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如今网络、移动电视、移动电视等成为资源传播与使用的新途径,新媒体形式多样,互动式传播、移动式接受与多终端传播等,促进学习资源传播的开放化发展;其次全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学习资源内容愈加丰富,加快了全球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新型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创新率,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选择项目;再者,学习资源建设规范标准化,实现了不同教育系统之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特别是IMS和ADL的学习技术规范后,学习资源标准化建设受到高校关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持续性推动者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的发展;由于资源形式、传播途径等多样化发展,实现学习资源组织管理的有序化,成健全数字化学习资源系统关键,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的完善,要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属性标注、分类、重组开发,从而实现有序化管理。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地向着数字化发展。因此,只有设计并开发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才能满足当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基于“互联网+”建设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利推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实现继续教育的的优质化、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能为学习者带来全面的学习体验与服务。建设有效、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优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基于“互联网+”理念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继续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形式与教育目标等有机融合,共同为继续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曾海,贾鑫鑫,陈品德,谭等.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50-54.

[2]冉利龙,朱东鸣.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33(07):95-97.

[3]邢芳.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共享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9):227-228.

[4]吴敏君.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4):35-36.

[5]方子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终身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支撑[J].继续教育,2016,30(05):8-10.

[6]邢芳.江苏省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共享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