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风险监管范例

税务风险监管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1

关键词: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税务会计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概述

(一)企业税务会计

企业税务会计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减少税法规定带来的不确定性,减少税收支出,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税款是企业的重要支出,提高税务会计管理水平有利于协调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需要对税务会计的主要职能进行相关的认识:

1、规范企业纳税的职能

在税务管理过程中,税务管理人员需要运用相关法律进行管控,如按期制定申报业务、监督纳税等。

2、维护合法权益职能

企业是纳税主体,在运行过程中,应按照税法体系相关规定,对合法权益进行维护。3、监督纳税行为的职能企业税务会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反应和监督企业纳税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全面分析税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减少经济损失。

二、税务风险管控的因素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如果公司不按照有关规定纳税,将受到税务审计机关的罚款,影响公司效率,损害相应公司的声誉,所以必须加强财务管理,降低税务风险。影响税务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分为两种因素:

(一)内部因素

由于自身管理不当,管理机制不协调造成。就会导致企业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主要因素为内部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较低,以及不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

(二)外部因素

缺乏有效的税收管理和不受管制的管理信息不对称,缺乏良好商业环境,以及对税务管理政策理解不深入。

三、企业税务会计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说,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是大势所趋,可以降低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及主体需要充分重视税务风险管理的作用。

(一)建立税务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企业为了有效预防税务管理的风险,应当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两点:

1、加强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管理的研究

风险管理是指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优化公司风险因素从而管理税务风险的目标。如在研究风险点时,应运用检查列举法,对税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分析税收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关键点,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2、建立税务风险与评估机制

为了能有良好的实效性,一般根据访谈,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税务风险评估小组,根据相关标准对风险进行排序。

(二)营造良好的税务风险预测环境

在税务风险管理中,一个良好的风险预测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加强管理才能打造良好的税务环境。在进行税务管理环境的营造时,要建立相关环境调节机制,找准切入点。

1、培养并贯彻风险管控的理念

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应侧重于管理风险管理组织和意识,合理协调企业运营机制,确保运营机制的有效性。

2、建立专门的风险事物管理制度

建立管理制度是营造良好税务风险预测环境基础保障。

3、大力引进专业的税务管理人才

加强税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企业税务风险环境。

(三)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监管

在企业税务管理中,不仅仅要加强企业管理对风险环境的预测,更要注重企业管理活动以及税务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四)协调风险管理的内外关系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止报表造假,提高防范意识,保证信息准确。(1)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日常管理工作。(2)注重各部门的合作配合,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条件。(3)加强与税务中介机构的关系。税务中介结构在解读法律更加专业,方法也更加成熟,所以要加强协调与税务中介机构的配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要加强税务管理的职能建设,逐渐完善税务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税务风险预测环境;加强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协调好企业内外部关系,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税务筹划

一、引言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执行、税务机关简政放权措施的进一步推进以及金税三期税务管控系统的不断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税务风险防控上的不足被更加充分的暴露出来。建筑行业面对税种多样、纳税流程繁杂、涉税事项广泛等客观现实和税务管控体系不完善、业务流程不规范、项目管理粗放、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等自身问题,企业应根据个体情况不断完善税务管控体系,明确各部门的税务职责,强化项目部税务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税务人员专业素质,达到多角度、全流程提升企业税务风险管控能力的目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税务风险

(一)法律风险。税法体现的是国家单方面的意志,对企业来讲,是一种义务性的法规。因此,企业在纳税申报、申请减免退税及税务筹划等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防范法律方面的风险。涉税的法律风险对企业来讲轻则是经济利益的流出,例如税务机关的税收罚款、滞纳金等,重则触犯刑法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二)信用风险。纳税信用是指纳税人已发履行纳税义务,并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一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开始施行《涉税专业服务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新的纳税信用评价分为ABMCD五个等级,信用记录将与银行等相关34个机构共享,纳税信用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诚信资产。2019年金税三期系统全面升级,对企业各项纳税情况的比对更加全面和精准。因此,企业应更加注意在税务管理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控,避免由于不良纳税信用评价影响企业的市场信任度,甚至受到国家机构的联合惩戒。

(三)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税务风险管控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金、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联系紧密。科学、高效的税务风险管控不仅能够规避涉税事项造成的风险,还能够提升企业业务活动的规范性,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真实性,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通过税务筹划,努力达到既能够防范纳税风险,又充分利用各类减税优惠政策的目的,帮助企业降低税务成本和现金流出,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升企业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三、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业务类型多样、业务分布区域广泛、涉税内容繁杂等特点,因此税务风险的管控难度更大。尤其是“营改增”之后,增值税更加严苛的征管要求,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增值税为例,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难度之一体现在税率的多样性上。建筑企业的一项合同中可能除了包含建筑服务(税率9%)以外,还会涉及部分工程勘察勘探业务或工程设计服务(税率6%)等。企业需要在混合业务合同中明确区分不同业务类型,避免因划分不清导致从高计征增值税。又如,一项清包工或者甲供材料的建筑工程,可以选择采用简易计税。一旦选择进行简易计税,36个月内不得变更。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充分沟通,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选择合适的计税方式。然而,由于业务部门税务风险防控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权责不明确、财务人员能力不足等导致合同条款规定不明确、供应商选择不合理、税务筹划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压力和法律风险,也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影响管理层的经营决策。

(二)项目部税务风险防控意识淡薄。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最基础、最重大的组织单位,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利润和经营成果的输出部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项目遍布全国,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不尽相同,如何管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的税务风险,切实减低企业整体税负、有效减少企业纳税风险,一直都是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难点之一。工程项目部作为经营部门,项目经理更关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方面,容易忽略对税务风险的防控。项目部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有些项目部没有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且由于距离原因,财务部门对项目部的管控能力有限,时常发生外管证办理不及时、逾期缴税、项目采购物资三流(合同流、资金流、发票流)不一致、报销不及时、甚至发生增值税发票丢失等情况。增加了建筑企业整体的税务风险。

(三)税务管控能力不足,人员专业水平亟待加强。国家的税务政策更新变动快,特别是近几年,税务政策的频繁调整给相关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为对新的税收政策理解不不透彻、税务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的涉税风险时有发生。税务工作人员对复杂业务的税务筹划、处理能力有限。面对相对复杂的涉税业务时,财务人员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税务预测结果不够全面、准确,难以为决策提供依据。财务人员税务专业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对税务政策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税务工作中出现如下两种情况:在条件不完全符合的情况下进行税务减免或者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形成纳税风险;或者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未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税负。财务部门对各项目的涉税工作管控不够精准、严格,造成项目部进项发票入账、抵扣不及时、对上游企业开票与对下游企业结算不同步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加大了企业当期现金流的压力也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四、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税务管理内控制度,加强信息管理建设。建筑施工企业基于行业特性建立和执行有效的税务管理内控制度是管控税务风险的必要手段。企业需要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主责,各业务部门职责明确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和会计核算方式,基于法律规定制定统一的税务工作指导手册,提供各类业务相关的税收政策,用以指导相关工作人员的涉税工作。其次,加强税务工作的业务流程管理。由于税种多样、税率不同、纳税政策繁杂,相比于资金管理、财务核算管理等,对税务工作流程的建设和管理相对更加困难,需要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加强税务工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来提升对税务风险的预警、管控和监督的能力。例如,针对上文中提及的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内容涉税条款不完善的问题,合同签订过程中利用合同评审系统,安排财务部门在合同评审中对涉税条款不明确的合同条款提出修改建议,并预测整体税负;针对供应商选择盲目的问题,可以利用工程预算管理系统对各个合同进行税负临界值测定,为各项目供应商的选择提供依据。明确不同业务部门的税务风险管控责任,权责明确,防止出现遇事“踢皮球、不作为”的现象。财务部门要转变身份,从税务防控工作的“救火员”变为“管理员”,指导、监督各业务部门对自身税务风险防控工作,必要时,对各业务部门提供培训。企业应将各业务部门税务风险管控的工作情况列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

(二)转变意识,提升项目部税务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对项目部税务风险防控的过程管理,将税务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建筑施工活动的经营活动中,预防税务风险的发生。税务部门应重视各项目涉税工作人员基础税务知识的培训,包括发票信息的完整、三流一致、发票真伪的查询、外管证的开立、注销、增值税的预缴等。项目部实行税务风险管控一把手负责制,将各项目部税务管理工作情况量化后纳入项目部经营成果考评范围,由财务部门打分,以提升税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项目部应在体系建设上重视对税务工作的管理。大型项目应安排专职的会计负责项目的税务申报及核算工作;小型项目至少应配备专人负责相关税务工作。企业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各类审批的流程和时间节点以加大对项目部税务风险的管控力度。同时,财务部应组织定期、不定期的税务检查工作,巡查各项目部在税务工作中的不足,做好税务风险的预警、控制、整改工作。

(三)加大财务部门税务管控能力,提升人员素质。在增值税不断深化改革、纳税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税务人员是企业纳税申报的主要执行者,是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把控者,因此,重视对税务人员的培训,提升税务人员综合专业素质,充实财务部门人员涉税知识、提升财务人员对新税务政策的敏感度是预防税务风险、提高税务管控质量的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重视税务部门税务筹划工作实操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复杂涉税事项,可以财务人员自行筹划同时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税务咨询,以便对比改进,在实践中切实提升税务风险防控水平。加大财务部门对项目部税务风险的监管力度,转变财务部门的工作观念,将工作重点由被动地处理各种涉税风险转变为提前预测风险主动提示防范。例如,为业主开具增值税发票后,要求各项目部按规定时间提供下游分包增值税发票入账并进行进项税抵扣,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平衡,综合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整体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基于自身经营项目复杂多样的特点,在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业务难点制定适合自身的完善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过程、全流程的税务管控框架,提升税务人员及业务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和税务知识储备,强化企业自身税务筹划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信用度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邓丰祝.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存在的重要问题及防控措施[J].价值工程,2020(39):67-68.

[2]张洁.新税制政策下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讨[J].纳税,2020(16):23+25.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压力逐渐增大,如何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稳定且可靠的资金支持,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税务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点,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直接影响着企业长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资金链的稳定性。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力度,降低企业在税务风险上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一、财务管理中控制税务风险成本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有利地位,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后盾,同时还要确保企业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收入的多寡由投入的资本决定,在盈利收入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控制税务风险成本成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提升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税务风险成本支出,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风险,以保证企业经营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健康的市场环境。以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对我国整体税务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税务制度和规定,加强税务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拓宽成本控制的辐射范围,保证整体税务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对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性,维持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切实落实相关财务管理措施,对保证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外部原因造成的税务风险。税务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申报纳税工作也较为复杂,造成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企业与税务管理部门对于税务政策的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税款征收出现问题,引发企业税务风险;其二,不同税务部门对税法和税收政策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纳税工作结果出现差异,产生税收风险;其三,市场环境变化、国家政策影响等也是导致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我国的税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环境及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因此,税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若在此结算,财务人员未及时更新税务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或认知出现偏差,在进行税务申报、纳税的过程中,只是按照常规或惯例进行操作,无疑会引发税务风险,导致税务风险成本增加。

(二)内部原因造成的税务风险。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税务人员对税法及税收政策的认识不足,或存在差异性,就会导致税收风险,致使税收成本增加。此外,税务人员业务能力或工作经验较少,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识别和预控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也会导致在税务申报时出现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状况及税务政策的了解不足,也会导致企业涉税行为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出现偷税、漏税等违规行为,同时还会影响相关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利于制度的顺利执行,影响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增加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税务人员对防控税务风险的形成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加强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对财务管理中涉及的税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进行综合且细致的考评,切实掌握和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从根本上杜绝税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因素,降低税务风险成本支出。其二,完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进一步强化税务人员的管理工作。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具有先进税务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人才,为企业税务风险成本内部控制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励原有税务人员自我提高。同时,还要加强税务专业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素质水平,增强其应对和识别税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税务风险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在税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传统税务管理受到工作方式的影响,不仅在税务核算中容易出现错误,且工作效率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在提高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的同时,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为精确、及时的财务信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构建税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税务风险的集中式管理,确保税务信息化平台的全覆盖,以保证税务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此外,税务系统信息化平台也需要覆盖所有涉及增值税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发票申请、作废以及缴纳等等,有效杜绝税务风险成本的增加,提高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力度。

(三)定期开展税务检查工作。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不断进行自检以发现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保证企业健康稳定运行。因此,只有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建立专门的税务检查部门或岗位,并安排专人负责税务检查和监督工作。企业可以通过聘请第三方对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务成本,但是专业的税务机构能更为准确的发现企业内存在的税务风险,且立场中立,检查的结果也具有权威性。此外,除了企业自检,还需要政府机构对企业财税进行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税务监督机制,落实相关监督制度,严惩企业偷税、漏税、虚开发票等行为,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对税法及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在对企业进行制约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政府的监督不仅是约束和规范企业和市场环境,同时也帮助企业有效规避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健全税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监督管理机制时,企业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等需要对企业涉税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持续的税务风险监督体系。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环境和经济环境,找出税务风险管理重点,然后依托于部门、企业、集团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其中监督体系包括环境控制、税务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以及监控反馈等内容,在此系统的支持下,对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税务处理及财务管理环境等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监督,同时结合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价体系对财务人员及税务人员进行监督,有效规范和约束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对涉税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税务环境,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税种中存在一些业务发生即征收的税种,如增值税、契税、印花税以及城建税等,也有些是分期预缴,或汇算清缴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等。针对这些汇算清缴的税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容易诱发税务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发生概率,降低税务风险成本。以所得税为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据业务活动的频率,按月缴纳税款后,对预缴情况进行监督,所得数据与全年预估情况进行对比,有效进行税务筹划工作,避免超出汇算清缴金额,导致后期出现退税或抵税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税务风险成本的增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的切入点,提高企业税务风险应对能力,并通过构建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将税务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此外,企业还需加强财务人员及税务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发现和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一帆.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探讨[J].纳税,2019,13(14):15–16.

[2]董玫.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探讨[J].纳税,2019,13(05):11+13.

[3]王明元.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控制策略[J].纳税,2018(11):7+10.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4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控

社会经济的不断积累促使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建筑企业,众多的企业也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差异,内部的税务风险管理以及控制方面的差异。有效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能力对提高建筑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税务风险的管控主要在于建筑施工企业针对风险识别、认知以及对风险控制所作出的处理。而“营改增”的实施不仅对于该行业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组织机构以及业务模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1]。因此,建筑施工行业需要在基于自身业务的同时尽可能减轻或消除“营改增”政策所产生的企业税务风险影响,同时将“营改增”政策作为新的运营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建筑企业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原经营模式所引起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资源共享情况,建筑合同的中标单位和实际施工单位存在误差的情况会加大中标单位和实际施工单位的税务风险。分析其原因,中标合同的签订方为发包方和中标单位,但部分情况下施工方并不作为合同签订方签订合同,而属于第三方。中标单位为发包方提供发票,发票所产生的工程款项将交于实际施工单位。而实际的施工单位性质普遍为中标单位的子公司,按照中标合同中规定的建筑流程进行作业。施工过程中,中标子公司同时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以及工程结算情况对内部款项进行支付。在纳入税收期间,中标公司所产生的税务发票将全部开具与发包方,施工方作为子公司,则不需要为中标单位提供发票。而在“营改增”相关政策落实后,中标单位在此过程中需要提供增值税的报备,同时根据合同的主题项目与施工项目所存在的差异,税负情况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增值税抵扣情况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影响整体建筑施工的利润。

(二)原业务模式所引起的风险。1.分包商材料调拨风险。营业税时期,建筑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材料均由承包商一并购买和提供,分包商按照建筑工程的整理设计量领用材料并进行实际的建筑作业。工程所产生的材料款项将从分包商的工程预算款中进行扣除,而新政策的实施将调拨款项纳入增值税的范畴,材料承包商在进行材料款调拨的过程中需要为分包商提供发票,若项目负责人对施工内容考虑不足的情况下依旧按照传统税务方式进行处理,则会显著增加税务负担,同时还会产生税务稽查风险。2.内部资产的调用引起的风险基于资源共享影响,建筑企业的材料物资均需要由子公司提供,而发票的抬头则必须是中标公司即母公司,所采购物资作为母公司的所有物。但根据施工现场的工作需求,子公司需要将购买的固定资产和工程剩余材料调拨至子公司中标的其他项目进行使用。如果子公司的各个项目属于非同一纳税主体下的项目,则此种形式的资源调拨应视同销售,需要补缴增值税,同时也会产生税务稽查的风险[2]。3.劳务用工形式引起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通常采用专业分包制和劳务分包制,具备建筑资质的分包队伍通常能够保证票货款三项内容的一致,涉税风险相对较低。具有建筑劳务资质的分包模式或其他形式的劳务分包模式将会逐渐成为新政策落实主要的涉税风险控制点。其原因在于,该类分包模式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无法保证能开具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进行增值税报备时,总包方无法抵扣进项税,进而促使企业的税负加重。4.供应商的选择引起的风险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新政策落实前,企业的税务通常不包含进项税,即不论从一般纳税人处购入相关货物或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买,在取得了合法和有效的发票后均能够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但“营改增”实施后,供应商的选择不当会加重企业税务负担,同时不合理的购入成本也会加重企业成本负担。如果选择个人作为供应商,除税率因素外,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通常不一定能够按照约定价格开具发票而加重税务风险[3]。5.财务核算水平引起的风险与营业税对比,“营改增”落实后,会计核算不仅在计算量上有一定的增加,同时在开具发票、报税、抵扣以及缴纳等环节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核算的复杂程度也有一定的提升。另外增值税核算过程中还需要对价税进行分离,不可抵扣项目需要进行专项核算,会计核算难度显著提升,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若财务人员存在税务核算失误现象,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企业内控不足引起的风险。1.发票开具和管理引起的风险依照国税局相关规定,“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货款、劳务费用的对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运输费用,所支付款项对象必须与开具凭证的销售单位或劳务单位一致,由此才能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由此在建筑企业的各项业务中,必须保证票货款三项一致,否则无法作为增值税进项税进行抵扣。2.合同管理不当引起的风险营业税即价内税,增值税为价外税,采用营业税的合同条款在“营改增”后需要进行大幅修改,原来的投标报价体系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若仍沿用原来的条款作为当前的税务报备标准,则无法确认纳税人类别、发票类型、开票时间等资料。不通过测算测定合理的采购价格,会显著增加税负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合同纠纷也会使企业疲于应付。例如:在原有营业税管理下,机械租赁合同通常无须准确确认是否连人带机租赁,但新政策实施需明确该项目。人带机械的租赁属于服务业,需提供6%的增值税发票,若纯租赁机械则属于有形动产租赁,提供13%的增值税发票,确认租赁类型后可显著降低多余的麻烦。3.税务稽查风险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税务稽查的主要管理企业,新政策落实后一般计税和简易计税并存,增值税的多档税率并存,加重了会计核算的困难。对账务处理不规范、纳税申报不当,会显著增加企业税务风险。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预缴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施工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还需在工程所在地国税局缴纳,由于受公司注册地和工程所在地国税局共同制约,工程所在地纳税不及时的现象会显著提升税务稽查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风险对策

(一)将加强资质升级,调整经营管理模式。基于借用资质以及共享资质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税务抵扣方面分析较少,需通过有关企业尽可能避免借用资质以及共享资质现象。而建筑企业往往需要通过自身所持有的技术水平提高其资质,另外在项目投标过程中同时需要凭借自身所持有的技术水平减轻内部任务的周转,且在该企业中,原有经营模式的调控,需根据中标单位和建筑参与单位相关合同分包模式进行规划,并由中标单位进行核算,进而完善增值税抵扣模式。

(二)改革原有业务模式。承包单位需将采购的材料分拨于各个分包队伍。新政策实施后,该内容同属于销售行为,从属于企业增值税项目,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避免分包队伍对材料的使用。可根据情况制定领用制度,根据情况对使用的材料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奖惩。另外可同时考虑材料的性质和技术标准,由承包单位按照分包队伍需求进行材料采购。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需根据其主体进行划分,同一税务主体情况调拨将不纳入增值税范围,可减少税务风险。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结构中,其风险内容主要体现在建筑劳务资源分配的分包队伍以及其他劳务中,以此提示企业需要对劳务资源以及分包商进行协定,排除无资质分包商,同时结算临时用工,其余资金将转换为劳务派遣形式所签订的合同中,并以该单位作为增值税发票开具目标,从而减少劳务用工的涉税风险产生。供应商选择中,企业常以采购成本作为最终目标,成本最低、利益最大化的采购原则是其主要目的。综合成本则是指采购和税收支出,同时包含材料款、运杂费及不可抵扣的增值税,同时还包含可抵扣进项税和教育附加费[4]。

(三)制度建设。1.规范合同条款,避免税务风险。新政策的落实需要企业对原有合同进行梳理,签订前确认纳税人身份以及服务名称等信息。同时签订合同需做好价税分离,单独列出价格和税金,避免引起合同纠纷。2.加强发票管理。增值税的扣税凭证通常不局限于增值税的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均可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建筑企业需要取得合法合规的增值税抵扣凭证,不规范的发票需及时调换并做纳税调整。

三、结语

为降低税务风险,建筑企业需要在“营改增”的新形势下加强对自身的组织建设、加快业务模式的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合同、财务、税务等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田.探究金融企业税务风险管控措施[J].商讯,2020(13):124+126.

[2]杨伏.新形势下企业增值税税务风险及管控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3):133+163.

[3]储晟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及其管理措施探讨[J].财会学习,2020(6):195-196.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5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我国的市场竞争局势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愈演愈烈,为了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企业对税务筹划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越来越严格的管理手段。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税务风险,这对企业的有效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税务筹划工作。基于此,本文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

一、企业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了维护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尽可能地减少财政税收制度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财政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面对不同种类的企业,税收制度也相应地进行划分。例如,用消费型增值税代替生产型增值税,在国内各个生产环节中出口商品产生的间接税被退换等。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更高,加强税务风险管理,能够促进税收制度的转型,使预算体制得到优化,财政支出体制也因此得到改进。同时,转移支付以及预算体制会更加规范和完善,税收执法的层次也因此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税收中出现的无信用可言以及执法不健全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这可以让企业在税收制度下获得更好的服务,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

二、企业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企业评估和识别税务风险的能力

要想有效规避风险,首先必须要学会识别风险。换言之,企业只有有效识别所存在的风险,才能以此为依据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别的方式有很多,如风险清单、报表分析等方法。其中,在财务风险识别工作中,报表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报表分析法,企业可以通过表上的具体数据将各项指标计算出来,然后再对这些指标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假如得到的数据信息与以往得到的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则说明企业中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必须要予以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识别和分析完企业的税务风险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是这些税务风险在实际中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得到具体的数据,还包括税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损伤。在评估出具体的结果之后,企业再根据最终的结果,立足自身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避免税务风险,使税务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对税务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一般来说,对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通过以下两点表现出来:首先,严格监督和评价风险管理工作。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成立监督部门,要求该监督部门实时监督和评价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通常来说,监督部门主要负责监督企业相关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状况,同时客观地评价税务风险解决措施的实施工作状况。假如企业没有条件成立专职监督机构,可以将这些评价和监督任务委托给相应的机构,要求该机构对其工作加以监督和评价。其次,应当针对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工作进行强化。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让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税务信息能够做到及时了解,譬如企业税务工作的具体实施状况、每一个经营环节中涉及到的税务信息以及适用于企业的有关政策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和相关的税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以及已经存在的税务风险等进行交流、讨论,尽可能地在得到税务部门认可情况下制定相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制定针对税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实际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可以依据对税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等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防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受损失。一般来说,企业针对税务风险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第一,尽可能地减少税务风险。对于税务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力度的加大进行规避。通常来说,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相对来说危害比较小的税务风险,对危害较大的税务风险采取这种应对措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第二,对税务风险进行转移。这是企业在财务风险处理方面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对外部相应处理机构进行外聘的方式加以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将税务风险有效转移给其他机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税务风险是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管理层必须予以重视,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税务风险对企业社会形象、商业信誉以及经济利益造成的损失,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国强.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设计[J].会计之友,2014(14):2-9.

[2]胡国强,吴春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综述与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2(31):65-69.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6

关键词:新税制政策;建筑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

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给建筑行业运营发展提供专业指导,我国相关部门于2012年全面实施新税务政策改革并获得良好结果。传统的建筑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将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所以要求建筑企业结合税务改革发展,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时找出潜藏的风险因素,制定可行性管理对策,降低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实现建筑企业长效发展。

一、新税制政策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在新税制政策深入改革的环境下,社会各行业都需要结合新税制改革要求,对其内部组织框架进行适当调整。针对建筑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数量较多,如建筑施工设备、建筑施工器材、建筑施工材料等,这些设备材料采购和使用,在新税收政策下都能实现税费抵扣,让企业在运营建设中获得更多的税务优惠政策。另外,随着新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传统企业纳税思想进行了适当改革,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应该加大关注力度,对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但是由于建筑其自身运营规模庞大,施工建设过程比较繁琐,受到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人员结构流动等因素影响,导致其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材料成本抵扣上,将会面临各种问题。基于新税收政策影响,怎样才能引导建筑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降低税务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当前建筑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新税制政策下建筑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发生几率大

在新税制改革逐渐深入的环境下,实现了由之前营业税朝着增值税的方向改变,税率也有所改变。虽然增值税税率高于营业税税率,但是增值税中包含进项税抵扣,企业可以通过获取专用发票的形式,享有一定优惠政策。但是因为抵扣流程比较繁杂,部分人员对新税务政策了解不全面,给税务风险出现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资金周转时间比较长,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到施工结束,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并且在施工建设中,需要采购大量的施工材料与设备。在新税务制度要求下,建筑企业应该提供采购设备与材料过程中发票,通过发票进行税务抵扣。但是部分建筑企业为了减少材料采购成本,一般会选择一些小规模供应商合作,这些供应商为了保证自身利益,无法向建筑企业提供专用发票,这也给企业税务抵扣带来直接影响,从而引发税务风险。部分项目为了降低税负,与不法供应商合伙进行虚假交易获取进获得发票进行抵扣,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二)纳税过程比较繁琐

从建筑企业角度来说,自身业务范畴比较广泛,可能存在多个城市同时开展工程建设工作,使得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由于从各区域采购,在价格方面上将会存在差异。随着新税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各项流程发生改变。因建筑工程施工周期偏长,涉及材料采购数量较多,受各种因素影响,时常会发生超出认证期限的状况,使建筑企业不能进行税务抵扣,提高税务风险发生几率。

(三)缺少充足资金支持

在建筑企业施工建设中,因为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所需流动资金数额大,但是部分企业没有注重资金管理,在施工建设中发生资金不足等状况,造成工程项目闲置,给企业运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中,建筑企业时常会面临工程款项回收效率慢、建筑材料采购不合理等现象,造成资金紧张,这是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不足,没有充分了解资金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并且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工程项目,为讨好甲方,不会主动去索要工程款项。或者部分业主要求先开票再付款,有时候付款时间超过开票当月甚至一直拖欠,造成垫付税金的情况,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三、新税制政策下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税务风险控制

首先,做好事前控制工作。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事前控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便于建筑企业在风险产生之前提前预测,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针对建筑企业而言,在项目招标环节中,需要尽可能具体对项目相关的税务情况进行调查,给其税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提供依据,协助企业做好税务风险事前控制管理工作。其次,加强事中控制。在出现税务风险以后,对税务风险进行全面处理的过程,也就是事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已经面临税务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已经知晓税务风险运营形式,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畴内,降低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例如建筑企业库存时常会存在材料暂估款现象,其发票开票不及时,甚至出现延后。所以建筑企业需要对该问题全面处理,分析其产生原因,降低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强化事后控制。税务风险事后控制自身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由于税务风险已经给建筑企业运营发展带来一些影响,同时无法在事中进行风险处理,只能在事后进行风险补救,总结工作经验,避免相同问题再次出现。例如,建筑企业面临的虚开发票现象,对其风险控制则包含在事后管理范畴内。

(二)优化税务管理方式

首先,制定风险规避对策。风险规避是建筑企业在遭受税务风险过程中,不能承担税务风险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通过停止可能产生此税务风险项目的方法,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例如,部分建筑企业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一般会对供应商资历、信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选择一些资历深、信誉度高的企业合作,这样保证材料供应的及时,还能获取相应的专用发票,实现进项税抵扣,减少税务风险出现。其次,完善风险降低对策。风险降低是建筑企业面临税务风险时主要采取的处理方法。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在遭受业务风险后,需要通过降低风险负面影响的方法,保证企业各个业务项目正常运行。要求业主先拨款再开票,供应商先开票后付款并提供近3个月纳税记录。为达到“四流一致”,要求项目提供真实交易证据。最后,加强风险分担。风险分担是建筑企业利用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力量,通过把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让企业税务风险进行分散,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畴内。例如建筑企业在建筑业务中,会通过采用劳务分包的方式,将不同的施工项目交由专业企业负责,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也能实现风险分担,减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重视合同管理模式

在建筑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时,合同管理模式的应用对税务管理的直接影响。通过在建筑企业各类合同签署环节中,采用规范化合同文本实现税务管理。从税务管理角度来说,对于一个规范合同内容,能够帮助企业对税务核算方法、纳税抵扣措施等进行确定。可以保证合同在执行过程中顺利完成,需要加强合同内容监督与管理,防止双方人员存在违约合同内容的状况引发各种税务风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税制政策全面改革和推广的环境下,虽然整个纳税流程比较繁琐,并且给企业税务管理增添难度,但是通过对新税制政策改革探究得知,这种税务政策更加规范和合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所以,在当前税务改革环境下,建筑企业需要严格按照新税制政策要求,对现有的运营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加强纳税筹划管理,做好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从根源上避免税务风险的出现,在缓解企业税务压力的同时,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丽.新税制政策下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

[2]张华.新税制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筹划策略浅析[J].纳税,2019(21).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体系

由于政府缺乏相关配套的制度、企业决策层对于税务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企业税务风险监督管理部门机构不健全等原因,我国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工作总体上比较落后,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这些问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工作现状

从我国一些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模式角度出发看,建筑施工企业所具备的经营分布点多、范围宽,在其所需要提供的工程服务中还具备跨越区域、项目成本周期较长、费用核算过程烦琐,以及“联营”、“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难度更大。同时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是跨区经营,国家对于施工用地和登记注册用地的税务机构进行双重监督管理,不同的管辖地区和县级税务机构对于国家相关的税务机构在政策法规中所明确的理解与执行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额外地增加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税务风险责任的影响系数,给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对建筑施工单位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看,建筑施工企业中绝大多数的管理规模被称为“经理管理项目”,项目执行的全部职权都要移交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根据经济责任制提成或分红。这种管理模式就促使项目经理目光较为狭隘,只注重了经济利益,一味地减少工程税负,以达到工程利润最大化,使得税务风险大大增加。从目前我国大型建筑施工经营企业的进行增值税征收管理本身及其出发点来看,一般还是存在减免进项抵扣困难,当下由于我国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缺乏大而全的纳税管理模式,不同建筑行业的纳税相关业务应税人与劳务之间的实际进项抵扣税金与实际抵扣进项费用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别。由于目前建筑公司生产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大都是直接对外采购销售给小中型规模的生产经营商,而这些建筑材料的直接供应商并未完全具备开具企业增值税相关专用发票的业务能力,进而直接造成了公司进项材料税金的全额抵扣困难。其次是企业履行个人纳税管理义务的具体时间很难进行确认。由于我国建筑行业通常构筑建设前期过程施工周期相对较长,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工程设计估算和施工测量处理过程烦琐,对于影响建筑施工的这些终极工程估算一般都主要是由用于建筑施工前的工程预算、施工后期过程预算中的财务核算以及建筑竣工后期的决算项目组成,部分核算项目还可能需要通过审计外部第三方的税务审计监理部门或者相关监理审计机构进行介入,因此它们的相关纳税权利义务核算期限和税额确定核算过程往往也会带来很大的财务复杂性和财务不确定性。[1]

二、施工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

在当前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税务企业风险之所以一直没能完全得到有效的防范控制,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其还没有完全建立合理的税务风险防范控制管理机制,严重地妨害了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管理效率和企业服务产品质量。首先,在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管理工作中,对于企业税务管理风险有效防范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施工项目企业的各个工程纳税场所一般分散于全国各地,出于对工程人工成本的高度关注,各个工程项目所在地一般也不需要分配任何的专业会计人员,预缴的相关工作都必须事先经过专门的专业财务人员自行准备好关于预缴的相关资料,再由工程项目所在地的专业施工人员自行负责以收代缴,工程项目地不一定愿意给作为固定的会计人员进行指派专门的人员培训或者延期缴纳,实际可操的纳税过程当中易于致使施工企业长期出现各种漏税情况或者发生纳税问题,如企业缴纳算错了工程税费期、缴纳用错了税费计税的计算方式等。[2]

(二)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

现阶段,虽然建筑行业税务的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许多大型建筑施工公司的重要事项和工作之一,在大型的集团式企业,其所承担的监督责任被划归给了集团进行审计,但是集团式的审计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人员并不能够充分了解整个建筑行业实践中的税法及相关税务工作流程,甚至他们都没有熟悉掌握过多的税务知识,其实际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条件的限制,难以真正地增强税务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它的监督措施力度远远不足,监督工作的落实也得不到位,导致了税务风险的预测与防范机构工作中还出现了空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企业遭遇税务风险的概率不断增加,对于企业的生存和社会健康发展都造成了毁灭性的威胁。[3]

(三)税务风险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第一,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岗位责任制度的认识不到位,未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对于各个岗位之间的权责分配,出现了一些人推卸责任等不好的现象。第二,纳税人风险评价的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完善,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化,不利于各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税务风险的管理和沟通体系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很难和相关的部门做到有效的沟通,出现了数据库信息丢失等问题,加大了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的税务风险。在这类管理体系并没有得到完善的条件下,它们的管理层次和技术水平都是比较差的。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策略

(一)企业内部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和企业内部应设单独的税务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税务专员,应对企业的税务风险事前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清晰的认识,积极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制度体系和工作,加强企业对税务风险的事前预先分析和防范。企业的税务经营管理各级部门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对企业在其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税务风险情况进行更为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评估,以准确地预测各种税务风险潜在的概率和其所带来的影响,以便于企业在面临各种税务风险时能够及时地采取事前已经预备好的针对性措施或者方案,从而把企业因为税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4]

(二)从合同管理入手,有效降低税务风险

企业应关注合同谈判与签订过程。在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采取适当的税务策略和筹划措施,从而降低工程项目实际的税负,通过明确合同约定的条款等方式来划清各自的责任,规避风险。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一项经营性销售行为若既涉及产品或服务,又涉及货物,为了实现混合经营,按照其主营业务也就是建筑行业所确定的增值税税率。因此,在合同中总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避免总承包合同被认定为混合经营销售或者兼营经济销售,总承包方可与其他业主分别对设计、采购和施工等部分进行合同签订。

(三)加强税务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教育所有全体员工,特别是项目管理层及实际执行者层,树立正确的对于税收风险防范意识,将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践成效与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实际业绩考核进行紧密地结合,建立有效的鼓舞和约束机制,并把对于税务风险的管理制度与对于企业其他内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其作为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在培养中配备专业的办税服务人员时,应该要求企业具备以下的条件:首先需要深刻地理解国家的税收法规,这也是最基本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是要充分了解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等进行处理,因为企业的纳税处理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处理方式为主要依据。[5]

(四)优化组织管理结构,完善企业经营模式

在"营改增"的大战略背景下,建筑企业想要更好地实现其组织和管理架构优化,同时,也就需要不断地去创新和完善其经营模式,以适应当下市场的竞争格局。建筑企业需要对以往的经营方式,例如转包、分承销或者是以其他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总分包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防止可能出现复杂的纳税流程和责任不明确的情况,规范公司、项目分包管理,促进分包商内部管理水平与现实要求有所提升。受到具备施工相关技术资质等条件的限制,建筑企业进行挂靠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表现在资质水平较低或者是没有相关技术资质的建筑企业或个人,获得了相关的工程项目,由于自身资质不足或者是无法具备技术资质,便开始挂靠具备相应技术资质的建筑企业,并向其他企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但是在被挂靠方以自己的名义提供相关技术资质来收取管理费后,并不愿意参与生产运行活动。在实际运作中,挂靠经营的模式因为资质的共享,导致了货物(服务)流、资金流和发票流不一致,所以在增值税的抵扣环节未能完全形成封闭,进项抵扣不足造成实际税负上升,在实务中也可能有虚开的风险。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务必摒弃"挂靠"管理方式,以免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信用等级降级、甚至相关人员还会受到刑事处罚等问题。[6]

四、结语

税务风险监管范文8

关键词:风险管理;水务建设行业;内部审计;作用

一、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概念界定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和控制运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最终实现增值而对日常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规范又系统的审查和评价活动。风险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可能遇到的负面影响及经济损失等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和规避以减少其破坏性的管理活动。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水务建设行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是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实施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都是为了确保企业价值增值,最终促进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二是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在管控内容中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即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管理要想充分发挥管控效果,必须以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督为前提和保障,差异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而风险管理的运行和实施需要以内部控制为媒介;三是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即随着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上升,因此管理层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对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客观上提升了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三、结合水务建设行业分析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微观促进作用

(一)水务建设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

水务建设行业的多数企业是具有国有属性的民生服务型企业,其具体业务涵盖水资源开发、城乡供水、污水处理、污水管网运维、内河治理、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市政供水工程建设等多项业务。受水务建设行业的国有属性及其业务涵盖内容的复杂性影响,该行业的多数企业存在基础设施投入大、新的业务增长点较少、市场化能力不足以及融资难度增加等问题,从而造成该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偿债压力大风险、流动性不足风险、发展能力弱化风险等,同时受其国有、民生服务等属性的影响,行业内的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造成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管控效果较差。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微观促进作用入手来探讨水务建设行业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来改善其风险管理效果,维持行业的稳定运营。

(二)从微观上来分析,内部审计能够

在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1.能够对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可以利用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来对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强化内部控制是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现风险控制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对于内部控制实施进行评价则需要内部审计来实施。通常来说,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部门是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督促水务建设行业进行整改完善的,这其中包括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要素,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能够形成一套系统化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流程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内部审计客观上能够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2.内部审计贯穿于水务建设行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对经济活动形成一个科学的监督体系,从而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较为全面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是能够参与水务建设行业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流程全过程中的,从而对每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形成全面的监督,这客观上有利于其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一个较为严谨科学的监督体系。对经济活动和业务流程形成的监督体系能够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两个优势:一是能够确保行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合法合规的,不存在违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风险;二是能够确保行业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从而为财务核算提供了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为行业降低财务风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3.能够将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在外部化之前进行防范和化解,从而大幅降低了风险的破坏性,提升了风险管理的绩效风险外部化主要是指风险已经对外表现出来,将会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情况。水务建设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往往会经过一定的过程之后才外部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在风险外部化之前对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判断,针对能够诱发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并督促单位相关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或者进行制度完善来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对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以规避和减少风险因管控不及时而造成的破坏,从而在提升风险管理靶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风险管理的绩效。

四、利用内部审计强化其风险管理的对策

结合上文水务建设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微观视角下内部审计对其风险管理的三方面促进作用,笔者建议水务建设行业的企业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加强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

(一)通过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业务

人员在组织机构中的层级以及加强独立性监督等方式来提升其实质独立,为内部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实质独立是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职能,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过程发表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在实务中可以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明确相应的部门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行监督,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开展审计工作;二是改变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层级,例如将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中的层级调整为对董事长直接负责的形式来提升其独立性;三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委派等方式来减少内部审计人员受相关部门或单位利益制约的因素,确保其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内部控制在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评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二)构建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

构建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水务建设行业价值增值的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在实务中,构建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步是在审计准备阶段,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确定审计目标,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然后利用内部控制机制中的风险评估流程和制度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分析,最后确定内部审计的审计重点;第二步在审计实施阶段,首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然后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三步是在审计报告阶段根据审计计划的实施情况形成相应的审计报告并上报给直属管理层;第四步是在后续审计阶段结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报告,监督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整个落实情况,确保各项风险应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三)拓展内部审计的内容

当前部分水务建设行业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内容为主要审计对象和内容的现象,从而将内部审计局限在了事后审计,进而弱化了风险管理的管控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绩效。在此笔者建议水务建设行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时,不仅要把内部审计的内容拓展至经济活动和业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开展一部分专项内部审计,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水务建设行业从宏观上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微观视角探讨了内部审计在水务建设行业风险管理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然后提出水务建设行业利用内部审计来提升其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对策,以期能够实现水务建设行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钱长瑜.论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9(05):140-141.

[2]黄骅.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J].会计师,2019(06):55-56.

[3]宋铭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M公司的运用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