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教育范例

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1

我国高等教育在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时代对大学生群体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形成了包括“学工交替”、“订单式”、“全面渗透式”等在内的多种典型产学研合作教育运作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型运作模式

1.学工交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指的是将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培养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两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的交替进行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习惯和理念,也强调了社会实训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2.订单模式,指的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合用人的预备“员工”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已被用人单位“订制”,一方面,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由于具备了明确的培养目的和要求,因而其合作意愿和参与水平也较高;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订单式”的教育模式意味着学生自进入学校学习起就具备了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减少其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预分配“3+1+1”模式,以学习年限和固定的学习实践安排与学工结合模式相区别,是一种把人才培养过程稳定地划分为基础教育、岗位教育和专业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企业和学生双向投入的正面效应,在通过实习生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实习生自身也获得了职业认同,树立了责任意识。

4.共建实习基地模式,指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或者校外共建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基地,企业选派资深员工驻扎实习基地中负责培训、指导实习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操作演练。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现有模式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育理念产生偏差。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的教师,除了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专业教师,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方面,还是主要以企业选派的职工作为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分属不同教学阶段,从事不同内容的教学工作,由于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并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之间的错位和脱节现象。

2.合作各方利益不协调导致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运作层面而言,模式的运作需要企业(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和学校三方的共同投入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产”、“学”、“研”三方在本质上利益指向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不协调的情况,从而难以在合作教育中产生合力,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流于形式。

3.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导致教育管理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转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由直接的指令支配式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由于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校外机构的参与和加入,调动校外机构投入高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会导致教育管理的不完善。4.高校制度保障不充分导致教育评价缺乏实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传统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并没有适时作出调整,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仍然更多集中于理论教学与科研项目上,在制度的设计中对于产学研结合教育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职业素养的共赢模式建构

(一)政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行政机构,能够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合作主体在达成教育共识,形成一致利益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惠。政府可以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行业实习,从财政制度上对合作教育给予保障。此外,还可以积极倡导更多的科研资助部门加入到合作教育中;另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规范化。例如,由上海市教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推出的“上海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规定了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政策引导适当调节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矛盾,拓宽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和主体,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网络

首先,学校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管理机构,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实现合作项目和人员管理的规范化。其次,学校有必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考核体系。对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考评和实习考评。再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电子平台进行合作业务的沟通。在学生实习的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网上沟通机制,及时查看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表现;企业也能够及时地将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改进意见反馈给学校,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形成快捷有效的校企沟通渠道。

(三)企业调整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识观念

由于大部分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还坚持着单一的盈利理念,包括声誉的盈利和资产的盈利,往往容易因利益的摩擦在合作过程中与学校产生信任危机,最终影响到培育卓越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质量和效果。就企业而言,随着金融行业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企业责任意识的不断强调,企业有必要跳出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一目标思维,以开阔和长远的眼光审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树立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才培育义务;以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眼光为视角,在合作教育中借鉴学校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从理想信念、品格修养、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四个维度出发实现实习学生和企业职工职业素养的共同提升。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卓越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通过联合金融行业专家,完善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围绕具体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的主体来看,在专职金融教师进行金融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设计的同时,可以聘请金融培训机构的专家组成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委员会,参与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从教学设计的内容上看,围绕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金融专职教师可以着重从理论层面设计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思想意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园里就树立起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思想意识;而金融行业专家则可以从行业实际情况出发,从金融行业的职业技能和未来发展趋势入手设计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以丰富生动的例子和切实可操作的实习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水平。总之,财经类院校应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根据金融生产环节的基本实践技能操作要点构建实践教学模块,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通过建立金融企业俱乐部等形式,丰富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方式

一方面,可以在校企合作一致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企业俱乐部,俱乐部可以视为校企联合的纽带,定期举办讲座、参观活动、传播等活动,传播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建立教育基地,给学生和校内导师提供实训的场所,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良方。教育基地的建立应该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关键,以学生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并实现专业理论与行业实际的有机结合。校内导师和学生能够以教育基地为纽带,实现金融理念与金融实际的对接和互动,在帮助学生培养金融职业素养的同时,扩大学校金融理念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实践考核。首先,健全科技服务的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财经类高等院校应以金融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主旨,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知识能力和市场价值转化的有效平台;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银行,面向生产,积极开展金融行业服务,通过为企业单位提供服务咨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参照行业实践经验,在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基于非智力因素学习理论的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其次,地方财经院校在成果推广、金融服务过程中,要注重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金融行业;并密切校企联系,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真正了解生产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及其金融能力。同时,实训基地应以金融新技术为依托,以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与推广、生产示范与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级金融人才。同时完善院校制度环境,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和师生考核制度,保证产学研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通过开发校友资源,规范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该充分开发“双师型”教师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杰出校友资源,实现师资的多元挖掘和储备。从政策服务体系角度思考,可从强化参与主体多样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教育。

1.强化参与主体多样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参与主体多样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参与者除学校、企业和学生以外,还有社区团体、劳工组织等,学生一旦签约,就能获得暑期工作、实习训练、未来就业等机会。培育技术研发团队,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到最新的技术,要使学校服务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有更大幅度提升,教师必须站在技术研究的前沿,洞察行业发展的趋势,把握行业技术要领。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应该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构建科研平台,培育科研团队;应鼓励教师多承担科研项目,带领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

2.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通过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使科研能够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进行创新活动。为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学校将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大学生参与金融行业的科研创造活动;通过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学生搞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2

针对“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远远没有能够跟上数量发展”的现状,本文通过探索实践“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培养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强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1],因为其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创新以及学术水平的提升[2-4]。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5]。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日益增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远远没有能够跟上数量的发展,因此研究生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6],那么,如何保障并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难题[7,8]。从2010年6月国务院所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开始了对于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的重视,可以说,经过这些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其理念和实践已经逐步获得了国家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9]。而“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政府和相关政策调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部门在功能和资源上优势协同互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绕人才市场的需求,形成资源上的强强联合,从而有效的改善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和当今实际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9-11]。对于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框架培养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依托于牡丹江医学院的医药研究中心,利用此研究平台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社会实践等,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培养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现报道如下。

1教育模式开展方式

1.1建立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在牡丹江市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与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在牡丹江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建立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牡丹江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是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北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黑龙江省高校组织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生物制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所在基地,以此平台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医学、生物等相关实验技能,着重解决生物技术药物科研成果转化瓶颈,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优化和工程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1.2研究生到药厂锻炼

自2012年开始每年挑选5~8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到合作药厂实习锻炼,反响较好。这些研究生不仅参与了生产车间、质检等方面的工作,还参与企业申请了多项基金项目及国家专利,使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到进一步提高,主要获益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参与药厂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技术和管理实际问题,锻炼了研究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学校培养与进入工作单位之后的区别,通过具体的工作,适应了团队合作、不同部门协作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等,拉近了研究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真切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增强了学习动力。

2优势与不足

2.1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优势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许多研究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所从事的学习或者是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因而产生读研无用的看法[12,13]。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寻找各个领域对于人才培养的一致性需求,形成一个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基础,让学生的培养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由单纯的人才培养到社会实践应用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互利互赢的效果[14]。学术型医学类研究生的就业方向通常为高校、研究所、药厂等,因此为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学生知识资源的获取的渠道,不仅仅是来源于课堂,更可以通过政府、科研单位、药厂企业等多个部门来获取,避免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局限性。在校内外优势资源整合的合作教育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并参与到研究所、药厂企业的产品开发、行业管理、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社会实践过程中,及时了解当前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工艺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将在校内学习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学以致用。政府方面主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为医学院校、研究所、药厂以及其它研发机构或用人单位提供培养和合作的良好的政策环境;研究所、药厂方面提供最新的人才需求方向的信息,为医学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提供咨询,并选派一些企业中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参与到指导研究生学习的过程;研究所和药厂与医学院校还可以积极开发合作项目,并让研究生直接或间接参与标书的撰写、项目的开展等工作,在此过程中研究所和药厂等相关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学校反馈研究生参与的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并对学生本人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使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创新合作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对接,有利于大力发展学生的对社会适应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学术型医学研究生教育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将这些具备实践经验和研发能力的研究人员充实到企业或科研院所,可极大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及节约生产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科研成果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迅速增加[15,16],但也因为研究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伴随而来许多问题,如培养经费和科研经费的短缺、教学资源逐年减少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等,使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空间愈来愈小[17]。同时,教育方式、方法及目标比较单一、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尽管各个部门、领域都已经认识到了“政产学研”联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意义,但是具体的合作方法或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17],虽然在既有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8],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各领域在合作过程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针对医学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的起步较晚等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能够长期、稳定、完善、制度化的运行机制;第二,合作单位对于培养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性,并且相对应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也未完整建立。第三,合作单位性质构成不合理,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科研院所、药厂等机构企业单位较少,使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开展并不顺利。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发展机遇[19]。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推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20]。如何将“政产学研”教育与学术型医学硕士生的培养结合起来,如何将其纳入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应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给予重视和研究,是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拓展和反思的空白点,也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探索的创新点。

作者:武艳 袁晓环 刘洁婷 郭艳芹 李洪志 张春雷 初彦辉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56-62.

[2]姚若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9-121.

[3]何勇涛,张雪,秦永杰,等.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129-132.

[4]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5-6.

[5]姜颖.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以我校研究生教育为例[J].亚太教育,2016,(32):288.

[6]仲文晶,袁军.浅析影响我国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99.

[7]宋红,段丽萍,王晓军.从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谈医学院校导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41-42.

[8]李增森.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及应对策略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6):11-14,36.

[9]朱琰.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3):123,125.

[10]张磊,王京,史大斌,等.“政产学研用”背景下贵州药学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20):21-22.

[11]秦琴.中国工程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22):52-54.

[12]周舫,王娜,张振亚.日本研究生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33-134.

[13]崔立晶,吕颖,陈玉丙.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导师的作用发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189-191.

[14]刘思源,谢清.美日产学研合作机制对广西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4,(266):3-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6-05].

[17]张文栋.政产学研联动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0-24.

[18]沈晨,李萍萍,施卫东,等.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中权变理论的应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1(2):83-86.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3

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跳出固有的樊篱,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创业宏观过程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我们说,一切创业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2)建立考评体系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4

在当代大工程观背景下,加强政产学研四方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长效机制,政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积极作为。为此,政府在政策指向、法规制定、人才就业、财政投入等宏观调控方面理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多方共赢的基础上,促进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政产学研;大工程观;工程教育;发展机制

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界出现了“大工程”的观念与“回归工程”的呼声,这对工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工程教育不能抱着传统的过分专业化、封闭型的学科形象对学生进行谱系化的知识传递,而应该在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社会关系的大视野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工程教育体系予以改造。照此要求,工程教育的发展机制必须创新。即在原来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让政府置身于多方合作,提高政产学研的合作水平。这不仅对于提升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对于提高工程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工程观教育亟待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工程观影响甚至决定着工程教育观。简单地说,工程观就是人们关于工程问题的总体看法,是认识和进行工程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从历史的维度上看,“不同历史时期工程问题的性质不同,造物的模式也不同。工程观存在着传统工程观与当代工程观的分野。”[1]这种分野同时影响着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1.工程观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

传统工程观是建立在西方近代以来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一种工程观。它强调工程本身的学科逻辑,强调工程活动与学科理论的一一对应关系,没有把工程文化、生态与人的社会活动规律视为工程活动的基本元素,对于工程活动中的工程决策与工程评估缺乏工程哲学的理论指导。但随着科学主义的工程价值观日渐膨胀,工程活动对文化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显得十分巨大,已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愈来愈多的负面影响。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传统工程观进行深刻的反思。即当代工程活动不只是改变自然的造物活动,而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造福人类及子孙后代的造物活动;当代工程观必须抛弃传统工程观的狭隘意识,在学科相互交叉的趋势下形成对工程和工程活动的新认识;当代工程观是一种大工程观,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完整的工程观念。建立在传统工程观基础上的工程教育观主张专业划分较细,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专业结构的调整未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未能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匹配;跨门类的交叉、综合性专业设立很慢,工程教育管理体制僵化、不能互相衔接和转轨;工程教育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主要特征是侧重于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课,而学生的工程训练实践很少,没有解决好“面向工程实际”的问题;工程教育显示出浓厚的“去工程化”色彩:科学理论教育日益中心化,工程实践训练逐步边缘化、形式化。[2]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思想即为大工程观教育思想,它对传统的工程教育观提出了质疑。20世纪以来,在技术研究与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工程、经济、文化、生态综合发展的特点。于是,工程教育界呼唤用当代工程教育思想代替传统工程教育观,即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首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工程教育掀起的“回归工程”浪潮中提出的,后来逐渐被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界所认可。大工程观视野下的工程教育重在为学生提供综合的、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生态性与文化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工程意识、责任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已经引起我国工程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人们从更高的境界重新审视当代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系统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2.创新工程教育模式需要政产学研合作。

在工程教育研究学术话语中,“人们经常会听到或运用‘产学研’一词。与国内‘产学研’方面大量研究文献相比较,‘政产学’方面的文献为数不多。这一方面反映了该研究领域内的‘深度汇谈’的隔绝与艰难,另一方面并不代表‘政产学’的研究在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中不需要。”[3]事实上,由于大工程观教育思想对于工程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来主要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靠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显得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创新工程教育的模式急需新的发展机制,而新机制建立的关键在于给现行培养模式注入新的动力因素,即政府的积极作为。自我国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来,在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工程人才方面,工程院校曾经与科研机构、产业部门有过产学研方面的合作,但产学研合作模式趋于形式化。由于产学研合作涉及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三者的目标和利益均有所差别,容易产生矛盾。然而,随着大型企业、大型工程涉及多个部门或行业之间相互联动,其合作内容的多样性、系统的复杂性,造成内部分工细化,因此在大企业、大工程里工作就更需要具有大工程观素质的高级人才。解决传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工程教育发展需要在产学研的基础上,要求政府的参与。对于工程院校来说,政产学研的合作不仅对于人才培养,而且对于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都是大有裨益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仅仅停留在产学研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有的学者提出,“大力提倡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重大技术创新上拉动经济发展,不以政府为主导,没有应用的配合是不行的。”[4]对于工程教育来说,政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发展机制上的创新,是多方共赢、自主型的创新体系及其功能开发走向多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有益尝试。

二、政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

诚然,我国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很早就提出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结合得如何,是否真正发挥了各方优势,仍不清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政府有效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即在发挥各方优势的前提下,建立官产学研科学长效的合作新机制。但在这种合作的新机制中,政府与其他三方并非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是在合作中处于统摄的位置。

1.政府的政策主导作用。

政府在官产学研运行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政策或制度的制定上。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与人才,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高等(工程)院校的人才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上,制度建设比技术、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业》中说,“一个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好坏,不是决定于国家给多少钱、调多少人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创新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5]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虽然明确提出产学研结合,但是政府的作用并非仅仅是旁观其成。比如对于产业部门来说,政府可以通过营造产学研合作的环境,通过诸如公共财政科技项目的申请条件或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引导,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营造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氛围,针对政府主导和市场资源两个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化能力,才能实现企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2.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

无论是科研院所技术转化,还是工程院校人才培养,最终都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人力资源方面的供应。也就是说,企业是官产学研合作链条中的应用主体。没有政府参与的产学研合作,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很多集中在“短平快”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上,大多数的研发项目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企业不愿意接受技术水平高、转化周期较长的研发成果。但是高等(工程)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尤其是重点技术的研发项目数量还不到20%。然而,在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中,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可以把高等(工程)院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理论源头和人才来源,在创新产业链的技术方面,更多地利用高等(工程)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借助国家多年的教育投入和科技投入所累积的大量智力和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真正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企业所面临的一些切实问题,需要由政府主导,进一步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创新技术转化、转让体制。

3.高等(工程)院校的服务作用。

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中,一方面工程院校的服务作用体现在人才供应与科学研究方面提供支持力量,另一方面政产学研合作又是工程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随着“回归工程”的呼声日益高涨,为迎接大工程观的挑战,工程院校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工程院校的办学特色也已朝着“实践性”方向发展。我国的工程教育也从重视理论研究转向工程实践,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机制背景下的调适性转变。工程院校目前需要正视教育质量、结构、管理等存在的一些问题,立足大工程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文化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开发人才。随着人们对于传统工程活动反思的深入,在科学研究服务方面,工程院校在科技创新的同时,须改变原来狭窄的学科立场,在当代工程哲学的指引下,为政产学研的多方合作提供工程文化、工程生态的理论解释与支撑。

4.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作用。

尽管有的工程院校也设有科研机构,但与单独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的功能是有些不同的。大多数独立设置的科研院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给科研院所划拨的资金一般用于各行各业共性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为行业(通常是国企)的技术发展服务,科研院所对此责无旁贷。在相对刻板的体制下,科技创新的主体仍相对集中于科研机构,而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长期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分离,造成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对与自身直接有关的创新感兴趣,关注怎样把产品销售出去,收回资金用于再发展。在企业自主考虑市场前景的前提下,如果只讲产学研的结合,政府消极作为,其实就是在放弃宏观调控的职责。因此,改变原来不合理的科技体制状况,让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能够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最主要的还是建立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它们,促进真正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让它们在新机制中充分发挥技术的支撑功能。

三、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

我们暂且把工程院校作为一个官产学研中的“学”来考察,探讨四方合作的运行机制对于促进工程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1.政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基地的创建。

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由具体培养过程所构成,而培养过程是一个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高等(工程)院校本身,而且包括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培养运行过程的系统。当代大工程观为工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参与人才培养的环节与机构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可以在多因素、多界面、多主体的培养过程中起到协调者、支持者的作用。实际上,政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也是官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使然。比如,在工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地建设方面,宁波市政府近年来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作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宁波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石油化工、机电模具、IT产业等十大以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的基地建设。十大基地已于2010年基本建成,在国内尚属首创。如宁波市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宁波工程学院为该基地的主持单位,并整合了宁波各高校如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工程类教育资源,建设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和航海技术等学科专业,培养港口物流应用开发型专业人才,提升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能力。2010~2015年宁波市政府又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服务型重点专业、高校的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每个专业投入350万元,强调专业群建设,强调专业对地方的服务性,强调专业的品牌效应和专业的特色。这些专业多数都是与原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相结合的。宁波市的多数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专业人才方面成效明显:高校能够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初步形成了体现各校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以政产学合作为途径,实现了培养制度的创新,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水平和能力;初步建立了实践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合作、共建、共享机制。这也是政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2.校企、校研主动对接,政府积极介入其中,充当人才供应与需求的中介。

在产学研三方合作机制中,政府对于高等(工程)院校的人才就业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方面贡献是滞后的,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往往只是通过搭建高等(工程)院校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拓展、疏通就业渠道,沟通就业供求。实践表明,这是远远不够的。在产学研的合作体系中,高等(工程)院校的人才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的作为要有前瞻性、预判性,解决高等(工程)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偏差问题。比如,为解决这一问题,宁波市政府一方面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服务网络体系,包括产学研技术供求信息、成果信息、专家人才库等,促进政产学研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建立完善技术市场,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另一方面,为了使工程类的学科专业适应宁波的石油化工、先进制造业与港口物流等地标性的行业,对相关的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扶持重点学科或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予以宏观调控。宁波工程学院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把握人才培养基地对应的产业和产业链状况,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院所的对接。如:该校与中科院材料所共建了材料学院,与杭州湾新区和同济大学共建杭州湾汽车学院,与交通局合作成立了宁波交通研究院,与宁波教育局合作建立宁波先进制造业服务平台,真正做实合作内容。地方、企业和院所参与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适应企业岗位的人才,减少企业再培训或岗前培训的成本。校企共同研究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学科紧跟企业发展动态,企业发展反哺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科研与教学也得到了深度融合。

3.政府完善合作法规与制度建设。

在政产学研合作中,为了保持四方合作机制科学长效地运行下去,法规制定与制度供给是政府的基本作为之一。在这些方面,美国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相继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法案,比如说《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化法》、《贝赫———多尔法案》、《斯蒂文斯———韦德勒技术创新法案》、《经济复苏法》等,都为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效保障。诸如这些美国的经验,对于我国各级政府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完善四方的合作法规与制度建设都有所启益。政府根据产学研合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制定与产学研合作配套的相关政策、市场法律规范和管理办法等,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制定技术导向政策,以能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或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的高新技术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方向;制定资金支持政策,完善投融资体系,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实行财政拨款,建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鼓励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制定税收鼓励政策;制定奖励政策,鼓励高等(工程)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去,根据他们的才能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待遇;建立并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比如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技术市场、科技情报交流网络以及专家咨询服务网络等,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完善的中介服务;建立监督保障体系,如法律监督保障、审计监督保障和风险保障等。如: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支持高校与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与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等开展深度合作,以实现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使中心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转化的基地。2008年,宁波市在全国首次提出《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对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政产学研合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政府加大产学研合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在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中,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性投入,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加产学研合作抗风险能力,鼓励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基金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比如说,宁波的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五年内将投入75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基地建设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立项单位提供的配套资金和行业、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投入的建设资金。基地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及项目确定后,在建设初期、中期评估、验收合格三个阶段分别给予50%、30%、20%的建设经费。对实绩显著者将奖励,未完成项目任务者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将追回全部专项资金。宁波市对首次认定的市级协同创新中心给予理工类60万元/年,人文社科类30万元/年的经费补助。建设期第2年、第3年,对上年度绩效考核合格者按以上标准给予补助。除了政府直接参与投入产学研合作的资金之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性融资来保证产学研的财政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另外,落实并完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科技保险业,支持企业参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扶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鼓励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扶持培育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带动项目,加大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明确规定专项资金的应用范围;教育、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行业组织,可以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作为政府专项资金资助或奖励的依据。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和用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委托职业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产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综上所述,在当代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建立政产学研科学长效合作机制,也是工程学术界、工程教育界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的共同呼声。积极开展校地(政)、校校、校企和校所间的合作并形成良性互动,是高等教育快速提升层次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者:秦艳芬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应洛:《以当代工程观引领工程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3日。

[2]郑南宁:《工程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时报》2005年9月25日。

[3]王成军、王沛民:《是“产学研”,还是“官产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安全等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以及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行业应用中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还是通过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式,这种培养方式的结果就是,由于脱离企业与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投入到企业中工作,往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或者在企业中的见习实习,才能逐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真正的软件研发工作。当前,在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是软件工程专业提高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1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落后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采用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些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也主要是对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综合训练,选题基本来源于课程内容,缺乏新颖,难以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因此,这种脱离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很难毕业后就能马上投入到企业工作中去,必须在企业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实习期或者通过一定的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软件研发工作。

1.2优质合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选择机会少

要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参与企业软件产品的研发,参与科研机构项目的研究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所处地市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行业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少,开发项目以及研究课题有限,因此,与优质合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很少。

1.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不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合作教育效果与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但由于地方高校地域因素,企业工程师或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学校校内教学并未真正实施,即使偶尔参与实训实践教学指导,但也经常更换参与教学的工程师,教师队伍不稳定,而且也没有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机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1.4合作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地方高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方式主要是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校内进行部分实验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或者聘请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到校内举办科研讲座,合作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而且在合作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上,基本上也是根据学生以团队完成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或者是对学生在听了科研讲座后完成的听后感报告进行简单的报告的“完成度”“规范度”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创新性,个异性以及团队协作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研究与构建

2.1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

为改变这种脱离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毕业后就能马上投入到企业工作中去的弊端,在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基础上,应加强与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让研究机构和企业与学校合作来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在学校教育基础上,参与研究机构课题研究及企业的生产,通过在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中促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研究机构、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专业课程共建,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标准,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企业对当前人才的需求动向,加强相对应的应用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应借鉴企业应用开发主流和实习实训经验,逐步推进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二是实习实训共建,制订计划,使实习实训有序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训环节可以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环节的实训内容设计和指导;实习可以采用企业式管理方式,让学生在企业中锻炼,参与到软件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去,从而体会企业文化,掌握软件工程思想和企业技术。三是第二课堂共建,通过校企联合举办的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如“华为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华为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通过参与校企合作举办的竞赛活动,自主组建项目研发团队参赛,不仅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和软件开发实践能力,还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四是师资培养,通过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锻炼,掌握企业先进软件开发技术及项目管理模式,同时,让教师参与企业软件项目研发,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软件开发团队,既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培养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2.2培育优质合作企业和实践基地

由于地方高校区域限制,合作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相对少的现状,可以与周边省城发展较好的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与合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每学期聘请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参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二是建立优质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完成专业生产实习,企业也可以在完成专业生产实习后,学生自主在企业中实习锻炼。

2.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方面,由企业负责在校内实施实验课程、实训环节的教学和指导,以及负责在企业实施的生产实习,从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对行业技术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科研机构培训学习,参与产品研发或科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4拓展合作教育模式,完善合作教育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模式,除了企业工程师参与校内实验课程和实训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科研人员到高校进行科研讲座,以及学生到企业和科研单位生产实习等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学生到企业或科研单位的自主实习,即在学校组织的以集体方式进入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之外的,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实践或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二是企业工程师和科研单位人员共同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构建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双导师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融合的能力;三是开展校企第二课堂共建,组织由企业和科研机构赞助共同举办的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合作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根据不同合作教育方式也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大致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形式:(1)企业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参与校内实验、实训的教学指导和科研讲座的合作教育模式,则按照学校课程学习评价方法进行考核评价;(2)学生到企业或科研单位的自主实习方式,则有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以置换相应实训实践课程的学分;(3)企业工程师和科研单位人员共同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的双导师制合作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在企业或科研单位由校外导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并保持与校内导师联系,考核评价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完成评价;(4)企业和科研单位赞助的校企共建的学科竞赛活动的合作教育模式,则可以由获得的奖项,来置换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

3结束语

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投入和胜任工作岗位。基于此,提出了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合作教育模式,通过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培育优质合作企业和实践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拓展合作教育模式,完善合作教育评价体系等方式,共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向民,贾宗福,王知非,等.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8):127-129.

[2]田晓光,尹晓庆,谷峰,等.计算机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2):135-137.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作用

在职业教育当中,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促进校企共同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当中比不可少的部分,这一部分就称之为产学研结合。随着会计专业的改革创新,产学研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能够促进会计职业教育的科学创新。根据会计职业教育当中产学研结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提升对产学研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一、会计职业教育当中产学研结合现状

(一)校企之间参与度不同

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共同的科研开发可以促进校企的整体实力进行提升。国家也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一直在积极的与企业进行沟通,以寻求产学研合作。但是根据调查显示,会计职业教育对产学研结合虽然非常的积极,但是并没有特别多的企业愿意进行产学研结合,对合作的态度比较冷淡。因为企业是以利益为先,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对任何事物都会优先考虑其需要投入的多少与能产出多少的比例,这与学校教书育人以及知识传授的目标完全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二)制度有待完善

在会计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当中,经常会出现资源缺失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会计职业教育当中,教师虽然会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产学研,但是由于教师还需要担任学校的教学任务,这就导致会计职业教育当中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在会计职业产学研合作当中,参与合作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其转子研究人员不较少,就更难以抽调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学校进行合作科研开发,并且在科研开发当中,人员的抽调时间比较长,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比较大,从而加重企业的负担。在会计职业教育当中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基本上都是在响应国家号召时进行签订,学校师生以及企业人员缺少积极主动性,并且在相关了制度当中,也缺少对师生以及企业人员的激励政策,这就使的师生以及企业相关人员对产学研合作没有太大的热情,科研工作很难进行下去;企业以及学校双方都没有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有相关的管理措施,使项目多流于表面,并且人员流动比较随意,缺少有效的管理,使得人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二、产学研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进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

会计职业教学产学研能能够促进校企双方人才之间的交流。在职业教育当中,促进优秀的会计人员与企业当中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可以使学校的会计教育能够更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教师能够把握当下社会形势,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会计教学活动;在企业当中,通过与学校开展产学研活动,能够帮助企业培养相关专业的会计专业人员,使其人力资源不至于缺失,促进企业的优化生产。开展产学研合作,就需要在企业以及学校之间建设信息交流平台,以学校以及企业为主,政府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为辅,这就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以及学校的科技发展,在进行科研当中,能够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查询,并且能够加速对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升校企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创新,并且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在企业当中,由于会计专业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就会造成人才多不精,这就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有效的开展产学研结合,就可以帮助企业以及学校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及竞争力。企业与学校共同的开展科研开发,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还可以帮助企业会计技术的提升;学校在此当中,不仅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人才培养需求,还能够通过科研开发,使学校的竞争力加大,能够在众多的会计学校当中脱颖而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学研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会计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并且帮助学校提升科研实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它还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业优化。在会计职业教育当中,要积极的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以推动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7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工程造价专业

0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的基于知识传授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机制在新形势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成为高校之间的核心竞争手段和方向[1]。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产学研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新建本科应用型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合作还存在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2]。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的合作道路,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1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1.1美国高校的产学研模式

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源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模式。美国的大学鼓励教授们不仅要进行学术研究,还要求教授们走入企业将最新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切实带来实际效益。美国硅谷就是大学产学研与企业、政府结合的产物。

1.2英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英国企业与大学的合作比较少,其产学合作更喜欢收购和夸张,对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转换提供的政策支持没有美国那么强。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英国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英国政府牵线搭桥将企业和科研院校建立关系,加快产学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但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和支持,更是出资建立各种产学合作平台和工具。新成立的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近日更是启用了一个新的网络工具“konfer”,通过konfer这个平台,企业家、高校之间可以充分沟通交流,使得企业和高校能都互相结合,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模式得以成功。

1.3我国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4种典型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专家疏导模式、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双向对接模式、研发力量集成模式。现阶段国产学研缺乏有效培养机制,产、学、研还不能有效结合,出现脱钩现象。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造成就业困难,这些都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体现[4]。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合作的成效。

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调控主体和切入点

以往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更多从体制上进行分析,忽视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调控和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难点在于产学转化和产研转化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应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让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介入产学研合作教育。

2.1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企业处于生产一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主动寻求与高校科研合作,在合作方面企业应积极主动,不能坐等高校来寻求合作,在生产力一线的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应起到动力作用。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应给予倾斜,纵观我国各地政策在这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做的不够,政府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应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2.2让行业协会和科技中介机构介入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工程造价相关行业协会不少,如工程招投标协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等,但是这些行业协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所起作用甚微。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可以成为产学研的有效切入点,如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就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各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行业协会应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作为指导,充分认识自身所处行业角色,为工程造价产学研合作教育贡献力量[5]。行业协会作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纽带,应起到其相应的作用,目前行业协会基本已经完成脱钩改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可以学习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的做法,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空间,起到纽带作用。

3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机制构建

综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吸收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机制可以从教学内容改革、探寻多渠道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三个方面着手。

3.1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造价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充分体现以工程造价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具备“顶天立地”的能力,所谓“顶天”指的是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立地”指的是会一线的工程算量、BIM建模、套价能力。以学生获得相应应用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充分掌握本应掌握的工程造价应用技能,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上以“够用”、满足“需要”为尺度,特别是应用型高校不宜过多设置理论课程,工程造价实践上以“会操作”“会应用”为目标,要求教师具备一线工程造价预算能力、工程索赔能力、BIM建模能力等。让学生和教师把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方案应与国际接轨,对接英国皇家特许工料测量师学会(RICS)培养体系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2探寻多渠道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合作模式:专利许可与技术转让、企业孵化器、共建研究中心或机构、高校校办企业、设立大学科技园等形式。专利许可与技术转让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教授有许多专利专有技术,但是由于在推广上缺乏有效渠道而使得专利专有技术转化比较困难,高校管理部门及政府相应机构应起到“推销员”的作用,在专利许可与技术转化上多下功夫。共建研究中心或机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最紧密、最有效的形式,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在高校或者企业设立研究中心,利用高校高尖端人才进行最新技术开发及应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同时应鼓励教师创办校办企业,各高校及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脱产带薪创业,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带薪创业,应让高校教师学习美国斯坦福大学模式,让教师应用自身的知识及科研能力打造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4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尤为重要,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缺乏有效的操作机制来实现科研成果向专业能力体系的有效转化。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上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起到宏观调控和协调的作用,如何实现“学”“研”向“产”的转化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贻林,王美玲,邓娇娇.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56-61.

[2]黄建瓯,吴智明,赵华.工程造价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4):99-102.

[3]林雪明.课程集群嵌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08-110.

[4]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4.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8

产学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学校部分工作岗位的空缺,更利于学生安排时间,而且节约了时间成本。对于部分学生,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校内设置岗位由于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与社会还是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达到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因此探讨校内产学合作的局限性,创新产学合作教育岗位设置有很大的意义。本文旨在前期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调研访谈基础上,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为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校内产学合作;局限;对策

产学合作是一种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出发点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用户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的新型教育模式。近百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产学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超越了理论的束缚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常常也作为企业的角色,以雇主单位的身份雇用学生从事一些管理、研究或行政上的工作,通过监督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校内的产学合作岗位包括学校产学合作督察员、学生协调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不仅可以满足学校的部分工作岗位的空缺,节约时间成本,更有利于学生安排时间等;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产学合作学期有更多的选择。在学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实行“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的模式后更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校内产学合作的岗位是在学校内部的环境下,与企业的真是环境存在差异,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也有其局限性。本文旨在前期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调研访谈基础上,对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并为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局限性分析

(一)学校与真实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

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为实现“合需要性”这一教育质量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实现社会综合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产学合作最终的目的是要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生在走出学校时,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而在校内完成产学合作,学生终究还是在学校之内。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社会,也就不能成为这种“合需要性”的人才。在校内完成产学合作教程从而鼓励学生从校内实现自我的成长,但是学校毕竟不是社会,不能提供社会的真实环境。

(二)校内产学合作岗位时间不能保证

我校规定:勤工俭学,一个月最多是32个小时,在这个范围内能做到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内课余生活,把产学合作学期分配到平时的课余时间无法满足产学合作所需要的240学时,在校内在完成产学合作在课时上是明显不够的,一般的产学合作都是在产学合作学期所完成的,学校产学合作考勤与考核也是在产学合作学期结束后进行的,由于校内产学合作周期相对于其他同学是比较长的,对校内产学合作的同学进行考核则会加重教务管理的难度。

(三)产学合作资金不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一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略有报酬,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增设,学校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是雇主的身份,如果在学校开展产学合作提供产学合作岗位的部门没有专项资金,这就相当于志愿者,难以达到产学合作目的,对任职该岗位的学生会缺少一定的激励。目前,仅大学生科研训练设有专项资金,其他工作岗位如易班工作站并未设置专项资金或报酬甚微。

二、解决策略的探讨

(一)明确产学合作在高等教育中的目标

产学合作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的实践和适应能力培养,而在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是保证实践效果的非常重要一环。学校是事业单位,所以在产学合作学期,时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对学生的考核应当注重质量,真正实现产学合作的“合需求性”通过在校内产学合作教育提前让学生适应事业单位的工作。

(二)营造同等企业的严格社会环境

学校领导开设相关专项资金作为产学合作过程中的学生工资,在产学合作学期时,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课程过程中协调员老师可以是所从事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主管,在产学合作过程中给予指导,真正从产学合作学期中学到走向社会所必备的技能。

(三)增设产学合作专项资金

学校在增设校内产学合工作岗位的同时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的升级,增设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专项资金,如学校勤工俭学资金,保证学生在工作期间能够略有报酬,让学生付出的劳动得到相应的回报。

(四)调整相关教务课程的设置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其产学合作的学时可以适当做出调整,对于新生,产学合作的重点应放在鼓励上,鼓励接触社会掌握一定工作技能为主,课时可以设置的稍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产学合作的主要方向应当在与偏向实习和入职,课时可以适当加长。产学合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引入产学合作教育。

三、结语

随着产学合作教育的深入,产学合作教育的改进和推广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我校是较早实行产学合作的学校之一,产学合作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校内产学合作岗位增设,作为产学合作发展崭新的一步尤为重要,只有这第一步作为前进的基础和参考,产学合作的多方面发展才能更好更快进行。这样也能培养学生个性要求,安排相应合作岗位,让学生更能发现自己的个性,对自身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校内产学合作岗位的设置将是我校对产学合作教育的一大创新,同时解决校内产学合作的局限性也将会将产学合作教育进一步完善。

作者:何家胜 胡文峰 曹显杰 周万俊 田雷雷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宁.廖林清.罗静.胡飞.地方本科院校“三段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2]刘昌明.地方高校产学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顾佳峰.产学合作管理机制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4]葛萍产学合作条件下教学管理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