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课程范例

税法课程

税法课程范文1

关键词: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税法作为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面对税收新形势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新趋势,如何提高税法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税法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进行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核算、各类纳税申报及涉税账务处理能力,是目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1税法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构思

税法课程教学设计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税法课程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1)“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来实现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税法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纳税各种问题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纳税计算申报的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结合典型案例,将税法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安排。本课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总体目标。课程中的案例列示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申报表填制──网上报税与实际业务接轨,通过学习能办理企业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并掌握和学会报税流程,使学生毕业即能从事企业报税员工作岗位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通过练习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税务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3)“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税法基本理论为基点,通过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方法-案例-实践”并行,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实训部分通过展示、演示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使学生能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税法理论知识转化为税务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2.1基于工作过程组织税法课程建设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建设。税务岗位工作主要有申报纳税,缴纳各项税款等,教学内容上,经过对税务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和提炼,融入到税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分项目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做,做中学。例如掌握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分税种的技能训练。办税员平时根据职业判断,要对会计的原始凭据进行审核,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会计实训资料里查找相关的纳税数据。根据增值税的申报流程,从发票的认证、抄报税、办理申报到税款缴纳,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税务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岗位能力的教学目标。

2.2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考核内容

企业的办税员要求具有税务和税务筹划等能力,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条件下,减轻企业的税负,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谋划和安排。如果办税员对税法相关规定不熟悉,就会造成企业的损失或者加重企业的税负,甚至造成偷税、漏税等不良后果。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重视税法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还要进行税收实务操作的训练,不能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务操作。因此,在税法课程的考核上,在传统理论知识的考核基础上,添加对实务操作的考核,避免对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实务操作不熟练而让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2.3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内容

由于目前已经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备考的会计类职业考试以初级会计师考试为主,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还要参加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等考试,这些考试内容都涉及到税法知识的考核。税收理论知识扎实、税务实务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结合学生阶段性的现实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税法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税法课程的内容组织上,基于工作过程组织对税法课程的建设,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税法课程考核内容,同时要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的税务处理能力,为将来的财税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3税法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3.1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当时许多教师有扎实的税法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在企业或者税局工作的经历,造成税法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系统掌握企业的涉税业务和申报流程,结合企业的工作经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设计,更好的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核,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达到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要求。(2)加强校企合作,引进校外税务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和企业合作,不仅解决高校的就业问题,还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校企合作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突显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特色,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丰富了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在模拟企业的环境中进行税务操作,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税法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职业自信。

3.2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1)建立校内税收模拟实验室。重视尝试实验,提供创新机会。通过税法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税法理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模拟实训,在实训中,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分设办税员、税务主管、税务公务员等岗位。先根据各税种进行分项目实训,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不同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具体税种,引导学生掌握具体企业业务的涉税情况分析,具备涉税业务的判断能力。把企业真实的业务案例带入实训课堂,在综合实训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才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利用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熟悉相关经济业务和涉税业务,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经济业务结合,让学生在复杂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具体的税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能对主要税种进行核算,全面系统地掌握主要纳税申报表的构成项目与填制的基本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3.3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应不断探索,大胆改革。首先广泛开展案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进行税法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税务处理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团队应积极研究探索案例教学,专门撰写各种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并到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室、资料上网,开展现代科学的授课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运用网络课程、微课公众号及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互动和答疑,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学生了解情况,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现有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间上做到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形式上做到考试与考查相结合。(1)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在传统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税收法规和政策中变化的最新内容,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充实考试内容,如营改增的最新政策、增值税税率的调整,环境保护税的实施等。在实践考核中,注重学生的税收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2)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课堂上,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运用中。根据税法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和能力要求等,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课后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新政策和理论前沿的了解程度,以及课后自我学习的能力。(3)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考试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同时考试尽量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在考查上,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课堂表现等总之,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学生出发,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税法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企业实际涉税业务的处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税法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月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税法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6):169-170.

[2]张元?.基于职业能力的税法课程全程多元化考核改革探讨[J].对外经贸,2018,(02):156-158.

[3]郑晓玲.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当代会计,2017,(12):66-67.

[4]康丹.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时代金融,2017,(29):55-56.

[5]李娜.适应市场需求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7,(23):46-47.

税法课程范文2

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提高整体上课水平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非常重要。本文对地方高校税法课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税法课程中更好使用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税法课程;应用研究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和技术的相结合,是对传统教育技术观念的创新和升华,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为我国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普通适用于全国各大地方高校中的课程教学。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相比法学专业的税法来说,更加侧重于将所学税法条文应用到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税法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与税法教学的整合。整合的个体对象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税法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整合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功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高校税法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税法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2税法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

2.1税法任课教师的水平不一致

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而相对应的任课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虽然目前高校教师评选专业职称需要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证书,但也只限于最基本的操作知识,完全掌握仍有一段距离。其次,地方高校往往所处二三级城市,地理位置和薪酬待遇等因素导致地方高校的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流动率较大。地方高校规模较小,往往没有设置税务这个专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比如说吉首大学,由于位于武陵山区,地理位置较偏,目前没有开设税务专业,由会计系和法律系专业的教师任课;年纪较长的教师习惯于粉笔字板书,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年轻教师并不多。

2.2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仅仅在多媒体教学这一范围,因此90%以上的教学手段局限于使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教学,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其他手段较少涉及,比如说网络讨论组、网络硬盘、慕课、微课等。PPT课件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没有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同时,税法作为计算量和适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相联系,具体的报税操作流程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工作后还是无法完全胜任。最后,有些地方高校未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在组织教师教学比武大赛时也是侧重于传统方式下的教学,比如板书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重视,导致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不尽人意。

2.3现代教育技术表达方式单一

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各种税法条例,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课程内容重要和计算量大、整体比较枯燥。同时,国家对于税法条例每年都有变动,相应的教材和课件也随之调整。在税法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将正确的知识尽可能多的传递给学生,往往在使用时只注重内容,忽视课件的展示形式。比如说课件中全是计算公式和例题、文字性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装饰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乏味和疲倦,导致教学没有活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最后,很多的税法任课教师一整节课都是在播放课件,学生只是观看和做笔记,没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兴趣。

2.4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缺乏

现代教育技术如果要很好的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中,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说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教室中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展示台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但财政拨款资金有限,导致教学设备数量有限,不能配置税法课程其他的高级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比如说报税的实训基地、开设纳税筹划课程等。相对来说,地方高校现代级教育技术的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税法课程实际的教学需求。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教室中的设备或多或少存在些许问题,导致影响整体上课氛围和进度。

3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

3.1提高税法课程教师的水平

税法课程的学科交叉性和政策性强,同时国家每年都对其进行修改调整,这些客观因素要求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地进修、丰富专业能力和调整知识结构,适应时效性强的特点。针对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地方高校应及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仅包括理论还有实践性操作方面的知识;地方高校应该为税法课程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鼓励其从事科学研究,为提高课堂效率做贡献;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去相关企业和会计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具体操作流程,以提高专业素质,将实际操作知识传递给学生。此外,应加强与当地税务部门的合作合交流,多渠道、多形式的提高任课教师的水平。

3.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

地方高校税法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方面应用,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要树立教师正确科学的观点,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也是顺应时展。第二,聘请专业的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对此培训感兴趣,同时配合教师的上课时间。第三,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税法课程教师,制定与之适应的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效果。最后,在培训时注重具体内容,涉及面广且不深入,让教师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在对税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地方高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培训指导小组,定期就教师上课中使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指导。同时,地方高校举办不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3.3丰富现代教育技术的表达方式

税法课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内容的表达形式,使用更多的装饰内容。比如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增加一些搞笑动态图片和有声音的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介绍相关税法变动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最新有趣的新闻报道,增加学生的印象;在讲解相关案例计算时,也可以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一些名人的事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讲解课件时也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税法课程适用性较强,任课教师必须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地方高校应该建立配套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和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相结合,主要配备模拟资料、电子报税软件和税法教学光盘等,提供正常实践教学等操作演示以及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岗位实训等。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和当地的税务机关合作,地方高校定期聘请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有关流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税务大厅现场观摩。

3.4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

地方高校的硬件教学环境反映最基本的教学信息化水平,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筹措必要经费。加大专项经费的拨款,引进其他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设备,比如说全新的纳税筹划系统软件等,让税法教学不仅仅限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引进的同时,结合地方高校的需求,注重硬件设备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必须加大对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力度。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多媒体教室要求教师做到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来操作,而对于一些专业设备和设施要求教师专人专管,责任到人。同时,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多多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也要配备专人来进行设备的日常维修检查和升级工作,确保教学授课的正常进行。

作者:马洁晶 单位: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玉梅.税法项目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J].家教世界,2012(18).

[2]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6):47-51.

税法课程范文3

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是单纯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技能,会自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税法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只是传话筒和知识的复制者,照搬教材,让学生去记忆,而是要结合课程特点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税法课程理论性强,涉及行业多,税收种类多,这自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要改变以往讲教材的传统教学观念,要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以教材为中心向外延伸,实现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大教学观。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才能避免枯燥而单纯地讲解,而是让学生与企业的具体运营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性,让学生快乐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学教材,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运营来深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1.阅读书籍。

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所涉及内容广泛,这正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现在各个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都会定期引进大量优秀书籍。我们要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2.上网查阅资料。

现代社会是信息多元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有着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上网查找与收集更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信息。

3.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通过参观一些管理完善的企业,亲自参与商品或产品的税金以及一个月企业缴纳税金的计算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过程,提高企业经营观念,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税法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比较与归纳,提高税法课程教学效率

税法课程计算范围广泛,整体性与系统性相对较弱,知识点零散,这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并不是说各个知识点毫无关联,我们要运用比较与归纳等方法将那些繁琐的计算公式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发现公式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可以让学生将零散的公式等串联起来。因此,教师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教学顺序进行合理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复习旧知,在复习旧知时学习新知,这样更加利于提高学生的核算能力与税法课程教学效率。如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抵扣计算的方法和委托加工生产消费品计算抵扣的办法相似,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与归纳中达到对此两部分内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股脑地全部抛出,而是善于启发与诱导,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对比与比较,让学生积极动脑,将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比较,进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真正掌握。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决定了教学时不能只是就理论本身进行讲解,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实际案例之中,这样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真实性,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制造业企业在供产销后,需要缴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有的企业还可能会有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票据等资料,让学生计算各种税的金额与缴纳总额。这样将理论学习与税额计算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整个流程与核算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税金的核算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要借助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展现更多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真实感,让学生感受到税法学科的实用性,深入地了解各行业的企业税收情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让学生具备深厚的计算机功底,这样才能在走上社会后更好地展开工作。

四、让学生走进企业,注重实践活动

税法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习税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充分运用所学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坚持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内讲清讲透理论,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要带领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企业展开广泛的调查,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企业税收实际问题。这样的实践活动给了学生真刀真枪展开实战的机会,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来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课堂理论讲述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两条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我在向学生讲清“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理论知识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走进企业,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税收的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然后再让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成果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指出其问题,并进行补充。这样通过组间的充分交流,可以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是一次发展的重要机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五、结语

税法课程范文4

关键词:税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税法》课程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课,64学时,授课主要包括税收基础理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法三部分内容。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各个税种,课后安排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尽管每节课授课内容充实,时间安排紧凑,但是学时有限导致主要只能讲授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其他税种都仅仅是简单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我国税制。课程内容比较重视理论部分的讲解、对于税收实务部分基本不讲,而税收实务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个税种,但是理论课程已经挤占了全部课时,实务部分就讲不到了,导致学生知道税种也会做题,但理解如何具体报税。因而有必要将“翻转课堂”融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方案设计,以改变现状,提升教学效果。“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前期的学习阶段是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抽取自己有空的时间,只要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教室、寝室或者其他任何环境里,都可以进行税法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做到随时暂停,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有充足时间可以记录下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问题。同时没有跟上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使学生真正对每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和掌握。翻转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其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高校教育课程内容多时间紧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的设计步骤

税法课程的知识点相对独立,适合录制教学小视频,尤其是税收实体法部分。比如流转税和所得税法等,每个税种的法律规定是根据各个税种的特征制定的。因此,每个税种都可以根据其难易程度和特点,录制不同的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观看视频内容,对于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听懂。目前我们学校采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是智慧树平台。

(一)《税法》课程课前部分

教师:(1)每次上课前通过智慧树平台推送教学任务(视频、PPT、讲义、练习、思考题、模拟实训等);(2)在线答疑。学生:(1)根据老师在智慧树平台的学习任务,在线自主观看《税法》课程视频;(2)思考老师布置的思考题;(3)通过智慧树平台的讨论区留言、知道班级群、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二)《税法》课程课上部分

教师:(1)评估学生课下的学习效果(采取方式是由易到难的习题测试学生的水平);(2)汇总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和讲解(注意课堂部分的学习任务不是课前学习任务的简单重复,而是帮助学生拓展资源、深化教学视频中的税法知识点);(3)重点税种的纳税申报讲解(结合课程中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对税务局或者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使学生熟悉掌握纳税申报工作的具体流程与方法);(4)重难点总结。学生:(1)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2)对老师讲到的重难点记录;(3)纳税申报仿真操练。

(三)《税法》课程课下部分

教师:(1)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调研小论文等进行评价、评分;(2)教学反思及调整;(3)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前学习、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1)巩固及提高练习;(2)参与同班同学任务讨论、评价;(3)完成相关作业及测试。

二、“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视频课制作、平台建设维护

教学视频制作和网络平台建设维护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技术基础,教师对于过于专业的视频的录制、剪辑、,网络平台维护等并不是十分了解,目前,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各大高校均聘请了专门的技术公司负责视频的录制、剪辑、技术加工以及网络平台的建设。而且老师在选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学生视角改进完善,根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限,建议课程应控制在15-20分钟,视频可以以某个知识点或者某几个关联知识点为单位,应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我们学校采用的是智慧树平台,它有个专门的售后QQ群,专门解决各大高校老师在平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使用高校比较多,所以会出现各种情况,比如上传网站的资源会有自动丢失的情况,有时候网站突发不能使用等情况。所以网站要保证稳定性。同时教师要准备相应配套资源,比如课程的短视频、PPT、练习题、章节测试等。

(二)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如果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成绩差距较大,说明部分学生不适应翻转课堂模式。比如学生在课前自学阶段没有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老师课上已经不再是知识点的重复,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无法领会教师的“解惑”,就会出现比传统课堂更差的效果,这也说明了翻转课堂优势的发挥是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部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翻转课堂在《税法》课程中教学设计以及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翻转课堂是未来《税法》课程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通过翻转课堂在《税法》课堂上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税法》课程中的不足,通过翻转课堂在《税法》教学中的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进一步的测试与评价。《税法》课程的特点就是每年都有新内容的增加,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使得学生将税法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进一步促进高校培养出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车启凤,方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2-46.

税法课程范文5

1.税法课程实践课时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税法课程内容繁杂,在教学中不仅涉及大量法律条款的讲授,还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企业的涉税业务相结合,但课程周学时只有4学时。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有余,实践课时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教材实用性差。

在税法课程教学时,许多高职院校沿用了传统的税法教材,税收法律法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而实践教学的内容不系统,教材的实用性差,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好。

3.教学方法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税法课程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室讲完税法整本教材之后,再到实训室进行实训,表面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并没有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也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仍然是脱节的,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标准不规范。

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局限于案例教学。案例从何取得、案例教学该如何开展,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举例当成案例,实质上形成了典型的例题式教学。在所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充分准备,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影响实践教学。

由于税法课程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很少直接从事涉税实务,因此缺乏相应的涉税处理实践经验。在税法实践教学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对企业常见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进行讲解和实训,因此,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就演变成以应纳税额的计算为主,学生对应纳税额的计算掌握得较好,但涉税处理能力较差。

6.校内实训室缺乏相应的税务软件。

由于校内实训室缺乏相应的税务软件,所以学生无法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防伪税控系统的认证、税务登记发票领用、网上纳税申报和缴销等实务操作,影响了校内实践教学。

7.校企合作未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短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接受很多学生的实习,更由于校企合作紧密度较差,导致即使学生去实习,但基于某些原因,对方也不愿意把具体业务交给学生做,从而造成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涉税处理能力。

二、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探析

以下笔者针对税法课程的特点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涉税岗位能力的要求,就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探析。

1.加强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税法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其教材的编写尤其重要。实践教材应注意税收法规的时效性,体现最新的法律法规。实践教材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讲解部分;二是学生技能训练部分。教师讲解部分应包括对不同税种的相关票据的开具,纳税申报的时间、纳税期限、地点、申报流程,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税款的缴纳及税务会计处理等内容。学生技能训练部分是在教师讲解部分的每一个税种后面,为学生设计一个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业务让学生进行实务操作训练。比如,对增值税业务处理能力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师在教材里应设计一个一般纳税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对一般纳税人进行模拟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据、税款的缴纳、认证纸质专用发票及其相应的数据电文等实践内容,再编制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最后进行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处理。通过税法实践教材的建设,使税法教学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一体化,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转化为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涉税岗位职业能力。

2.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建立各模块的职业能力标准。

按照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结合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将税法课程内容序化成四个模块:税收法律法规、税务会计、纳税筹划和纳税申报。并建立四个模块的职业能力标准:对税收法律法规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会计模块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涉税会计的账务处理;对纳税筹划模块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税法进行税收筹划并进行合理避税;对纳税申报模块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不同税种的纳税申报。将四个模块整合为税法实务进行实践教学,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变为生动的实务课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税法课程内容体系设置和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3.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税法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税法课程教学中以理论够用为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对企业税务登记、应纳税额的计算、税务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组织实践技能竞赛、毕业实习设计等。要完成这些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购买税务软件,开展网上实践教学。

为了方便税法课程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内应建立会计手工、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纳税申报实训室。在实训室里配备税法实训资料、税务软件和税法教学光盘,做到实训室软、硬件设施齐备,保证正常实践教学。教师在纳税申报实训室里对学生进行网上纳税申报操作示范,在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应纳税额的计算,进行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并为不同的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使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纳税人以及他们应该办理的各种涉税业务事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涉税处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网上税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一是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税法信息;二是将自己实践教学的课件、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和复习;三是在网上提供实训资料供学生实作演练;四是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指导,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以便更进一步地实现实践教学。

5.加强税法课程校外实践教学。

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税法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室是不够的,还必须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广泛与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型教学实训基地。因为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接受很多学生的实习,由于财务信息的机密性更让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参观或短期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这就不能实现校外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税法课程校外实践必须要走新的路子——探索建立“高校—中介机构—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代账公司顶岗实践,在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企业如何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企业所得税税款的汇算清缴、纳税申报、涉税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另一方面,校外实践教学要取得当地税务部门的支持。因为税务部门是最新税法的传播者,并且企业报税也必须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定申报,所以保证校外的实践教学效果,税务部门的支持也很关键。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保证税法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很关键。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尤其重要。由于税法课程的特点,教师应及时把握税收政策的最新动向,收集最新的税收法规政策,整理并充实到教学中;熟悉税务实际工作,熟练操作涉税事务。高职院校一可以让教师“走出去”,即鼓励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代账公司等中介机构兼职,为企业做会计、税务咨询等;也可以让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实践,开展产学研合作;也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二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即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将企业元素融入学校教育中,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放在企业、放在职场,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软着陆,迅速适应岗位工作,以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目的。

7.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进行考核。

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来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即以职业能力考核为要素,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体系。考核方式包括实践过程考核和综合实践技能考核。实践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实训态度、实训的作业、实训过程、岗位模块实训报告、实践技能比赛等。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应纳税额的计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的考核、税务会计核算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等。考核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

三、结语

税法课程范文6

【关键词】税法课程;教材建设;新型教材

一、教学环境现状

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学环境以国家角度、企业角度和学生角度分别从政策层面、企业层面和学习层面,进行分析总结现行税法课程教学背景的现状。

(一)政策层面。自2012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开始,2016年03月、2017年07月、2018年05月、2019年04月连读进行增值税内容的修订。与此同时,消费税税目税率表在2015~2016年间多次进行调整。2018至2019年多次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订和出台新的细则。2020年初疫情来袭,针对疫情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增值税等多税种频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降低疫情对纳税人经济生活的冲击,从税收角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二)企业层面。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中小微型单位,而高职高专毕业学生的用工单位多为公司、企业,这些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强调职业性。他们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初期强调单一岗位的职业化,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对员工的要求调整为综合岗位职业化。例如,会计专业毕业生入职要求能够进行开发票业务的办理,工作三年,能够进行涉税财务会计工作,能够完成核算业务、税务申报表的填制等相关工作,甚至税收筹划方案的提出等。

(三)学习层面。根据学情分析,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理论阅读能力不足,偏好动手操作,虽然岗位职业化强调动手实践,但是这背后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并以此指导动手实践操作,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判断分析,这是强化岗位实践技能的基础,而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的短板所在,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困难,学生学习兴趣受打击。

二、税法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环境现状的分析,发现影响学生税法课程学习效果问题的根源,从教材形态、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材架构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教材形态。一本教科书从作者的书桌到学生的书桌历时过长,成本过高。纸质版材料从编撰、出版到应用于教学历时至少一年,对于近年来变化快且广的税收政策、会计准则来说,教材拿到手就已经过时了。有的学校使用电子教材,但需配备平板电脑等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导致教学成本过高,难以进行大规模推广。

(二)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职业化不代表岗前培训。在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将职业化教学等同于职业培训,将专业知识过度碎片化、零散化,使专业学习变为了职业培训。笔者认为专业知识碎片化是补充教学学习的一部分,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作为主体。职业化教学是将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以解决分解的岗位工作任务为目的,对匹配的专业知识进行绪化,教师则负责搭建岗位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间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提升职业能力。

(三)教材架构。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阅读能力是他们的一大短板,而目前市场上的税法专业教材一般是由导言/概述-第一章……第N章的形式构成,导致学生学习时会形成导言/概述学了也记不住,所以有不重要的观感。笔者认为以高职高专大学生为受众,教材应向学材转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研究的兴趣。学材则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有目的性的引导他们学习,使其完成学习任务,除了能够有知识方面的收获,更要有心理上的成就感。

三、解决思路和方法

(一)解决思路。响应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教材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笔者认为针对高职高专税法专业课程教材应具备以下构成要件。1.能够实现多形态教材应用于教学。现阶段,纸质版教材仍是性价比最高的主要教材形态。电子教材等多媒体教材应作为辅助。2.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系统化。学历教育是对知识框架的搭建和知识系统的整体把握,只有对整体掌握好才能更好地理解工作岗位内容和意义。3.能够实现以任务引导下的因材施教。教学中根据学情特点,以任务为导向,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解决方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开发一种纸质版、能够随时替换知识点的系统化活页式教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针对高职高专税法课程教材建设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活页式教材。活页式教材作为一种新兴的名词进入视野,不仅体现为形式上的灵活性,如易替换,更体现为教学、学习内容上的灵活性,更新知识模块的便捷性。2.工作手册式实践教材。将岗位工作内容有效分解,进行教学化处理,形成实践教材,辅以专业知识讲解,学生进行实训时目的性明确,操作流程规范,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以高职高专税法课程中增值税部分内容为例,课前经过校企专家联合研讨将企业涉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进行有效分解,现提取“开具发票”这一工作任务。首先明确本次工作任务目的:能正确开具所需的发票。工作活动划分为选择发票类型-填开采购方信息-填开应税行为内容-填开金额并选择税率四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发票类型”匹配专业知识认识增值税发票、发票管理部分内容。增值税发票区分为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按照介质不同区分电子发票和纸质发票,根据对方纳税人身份判断开具增值书发票的类型,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回顾知识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二步“填开采购方信息”匹配专业知识采购方信息的采集,能够从许多资料如合同等中找到需要的信息,或者需要与对方沟通,这是对学生沟通和自主工作能力的锻炼。第三步“填开应税行为内容”匹配专业知识增值税应税行为。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中对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进行重新描述,增值税应税行为包括货物销售、货物进出口、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销售无形资产、不动产。第四步“填开金额并选择税率”匹配专业知识增值税税率、征收率。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2020年3月1日~5月31日增值税征收率适用减按1%。不同性质的纳税人主体要进行对应选择。到此,发票开具完成,对应专业知识也学习完毕。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需要进一步练习掌握。设置特殊情况,如“情景一:发生销售折让-开具红字专用发票”;“情景二:折扣销售开具普通发票”等。针对特殊情况匹配专业知识如折扣销售开具发票时折扣金额需在金额栏内体现,否则不能按照折扣后金额计税。通过以上形式,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形式化内化为教材体例和内容架构的体现,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同时降低教学成本,并能快速应对税收政策的变化,可以更新变化部分的工作任务单,对应理论知识和实践材料也得以迅速更新,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刘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9:12~14

税法课程范文7

关键词:纳税筹划;教学方法;改革

一、纳税筹划课程的特点

《纳税筹划》是目前高校中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里一门综合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近几年税法内容的大范围变动也决定了税收筹划课程要保持前瞻性和时效性,也给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纳税筹划是增值性的经济行为,同时依法纳税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所以在现市场经济下企业开展纳税筹划也是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因此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纳税筹划,实现利益最大化,已成为财务决策人员面临的紧迫问题。然而在高校纳税筹划教学中,师生实践的缺失,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却导致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纳税筹划。

二、纳税筹划教学的现状

(一)重税法轻筹划

税法课程是会计学等专业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书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是重视税法课程的,也在学习期间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在课时和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纳税筹划课程都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同时由于课程的顺序,在学到纳税筹划时,学生对税法的内容有所遗忘,所以在筹划的接受和理解上会有些吃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制度在不断的变革,如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这就要求在传授的思路方法上要及时的做出调整。但是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了对税务筹划课程的开展和重视,教师没有及时对教学内容做相对应的调整,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二)授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自身筹划实践不足

对于纳税筹划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全面扎实的税收法律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对实践效果进行总结来进行授课,案例授课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是民办高校专职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本专业的实践经验,虽然近些年教师的学历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很多教师都是财税专业研究生毕业,但由于没有从事任何纳税筹划实践活动,而缺乏了实际案例的讲解,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对企业复杂的纳税活动进行合理地筹划。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标准具有局限性

纳税筹划在考试内容设置上往往分为税法专业基础知识和纳税筹划两个方面的内容,但税法考核内容的设置与筹划内容关联性较小。筹划部分设置的案例题所涉及内容也较少,不具备综合性,也未考虑现实可变化要素。学生在期末多通过死记硬背方式复习,更多的是对教材模式化案例的照搬照套,未能进行综合性实证分析,其卷面成绩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筹划思维运用能力,有一定局限性。

三、纳税筹划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纳税筹划的重视和兴趣

在课程的授课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选取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案例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内容用到实际当中。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纳税筹划案例库,并随着税法内容的变化而更新。案例可以分为针对每种筹划方法的专项案例和针对整个税种内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从税额的计算开始到找出筹划的方案,这样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税法知识,也能自主地利用筹划方法和原理找出切合实际的筹划方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理论进入企业或税务部门实习,首先感受到工作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同时也能搜集一些实际案例,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回到课堂,结合案例学习纳税筹划理论。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要积极考取税务师等专业证书,同时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税务部门、会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收集丰富的实际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授实际税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成功案例。加强校企合作,将课程内容直接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对接,将理论直接对接实践。

(三)引入“互联网+”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

在期末考核方式选择中,可以选择多渠道综合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在学习过程中加强阶段性考核,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加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结合作业一起进入平时成绩中。利用互联网,通过雨课堂、学习通等软件的运用为学生随时推送课前准备作业、课上练习作业和课后复习作业等,并进行即时评价,纳入平时考核中。期末考核中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改变原来单纯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王玉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2]李攀.翻转课堂在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才智,2017(8)

[3]刘红,王娜.民办高校《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时代农机,2016(9)

税法课程范文8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小型水库、小型灌区、蓄水池以及小型排水工程等,它不仅能够方便农村灌溉,还帮助人们解决饮水问题,帮助农民解决灌溉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能够满足人们对农田水利工作的各种需求,对于农业生产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可以通过节水、蓄水等措施,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以降低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不仅保护水资源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运行机制指的是能够制约和引导决策与人、财物相关的一切事务的相应制度和基本准则。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所的因素颇多,而且各因素间相互关联,互相作用,所以要想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灵活、协调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它需要以科学的管理层次为基础,合理的组织结构为依托,高效的运行机制为核心。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

2.1科学的管理层次

是指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组织最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的工作人员间的关系和数量的安排科学合理。管理层次人员数量与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基本单位,一定要落实人员编制做到各司其责,避免农村水利设施管护出现缺位现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县、乡镇、村和工程管理。对于那些跨乡镇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小(二)型水库需要由县直接进行管理;对于那些跨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由县、乡镇进行管理;单村工程则是由县、乡镇、村进行统一管理。

2.2合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采用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除了可能逐级对下级组织结构进行指挥,还支持上级超级指挥,如:对于跨乡镇的工程和小(二)型水库可以直接由县对工程管理单位进行指挥;对于跨村的工程也可以直接由乡镇对工程管理单位进行指挥。

2.3高效的运行机制

1)要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体制。

根据相关规定,保证责权分明,对于那些自有、自用、自建、自管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产权要归个人所有;对于受益农户较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指引和扶持,在自愿的基础上,受益农户可以按其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对于那些由国家补助资金所建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资产则归水合作组织所有;而对于那些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所修建而成的集中供水工程,既可以由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也可以经协商由村民小组或村民委员会负责,其产权归投资方;对于多方投资入股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实行股份制管理。

2)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水费是工程管理资金的主要渠道,只有建立有偿用水机制,才能使工程管理得到切实的保证。为了转变农村低价水和福利水的观念,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水费的作用和价值。

3)还要建立政府扶持、引导机制。

政府对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支持和引导主要以建设为主,对其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和维修工作方面的较少。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政策、培训等手段实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可以通过补助、扶持或奖励等形式来扶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政府还需要定期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实现高效管理。对于那些较大的工程维修项目,政府还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运行。

4)还需要落实自主管理机制。

由于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所以要提高农民的管理意识,落实农民自主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认识到工程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提高农民对工程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农民自主管理机制,需要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项目实施、水价制定、用水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落实,以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运行。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