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基础知识范例

税法基础知识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税法作为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面对税收新形势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新趋势,如何提高税法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税法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进行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核算、各类纳税申报及涉税账务处理能力,是目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1税法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构思

税法课程教学设计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税法课程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1)“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来实现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税法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纳税各种问题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纳税计算申报的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结合典型案例,将税法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安排。本课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总体目标。课程中的案例列示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申报表填制──网上报税与实际业务接轨,通过学习能办理企业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并掌握和学会报税流程,使学生毕业即能从事企业报税员工作岗位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通过练习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税务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3)“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税法基本理论为基点,通过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方法-案例-实践”并行,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实训部分通过展示、演示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使学生能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税法理论知识转化为税务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2.1基于工作过程组织税法课程建设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建设。税务岗位工作主要有申报纳税,缴纳各项税款等,教学内容上,经过对税务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和提炼,融入到税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分项目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做,做中学。例如掌握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分税种的技能训练。办税员平时根据职业判断,要对会计的原始凭据进行审核,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会计实训资料里查找相关的纳税数据。根据增值税的申报流程,从发票的认证、抄报税、办理申报到税款缴纳,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税务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岗位能力的教学目标。

2.2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考核内容

企业的办税员要求具有税务和税务筹划等能力,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条件下,减轻企业的税负,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谋划和安排。如果办税员对税法相关规定不熟悉,就会造成企业的损失或者加重企业的税负,甚至造成偷税、漏税等不良后果。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重视税法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还要进行税收实务操作的训练,不能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务操作。因此,在税法课程的考核上,在传统理论知识的考核基础上,添加对实务操作的考核,避免对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实务操作不熟练而让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2.3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内容

由于目前已经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备考的会计类职业考试以初级会计师考试为主,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还要参加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等考试,这些考试内容都涉及到税法知识的考核。税收理论知识扎实、税务实务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结合学生阶段性的现实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税法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税法课程的内容组织上,基于工作过程组织对税法课程的建设,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税法课程考核内容,同时要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的税务处理能力,为将来的财税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3税法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3.1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当时许多教师有扎实的税法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在企业或者税局工作的经历,造成税法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系统掌握企业的涉税业务和申报流程,结合企业的工作经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设计,更好的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核,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达到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要求。(2)加强校企合作,引进校外税务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和企业合作,不仅解决高校的就业问题,还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校企合作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突显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特色,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丰富了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在模拟企业的环境中进行税务操作,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税法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职业自信。

3.2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1)建立校内税收模拟实验室。重视尝试实验,提供创新机会。通过税法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税法理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模拟实训,在实训中,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分设办税员、税务主管、税务公务员等岗位。先根据各税种进行分项目实训,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不同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具体税种,引导学生掌握具体企业业务的涉税情况分析,具备涉税业务的判断能力。把企业真实的业务案例带入实训课堂,在综合实训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才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利用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熟悉相关经济业务和涉税业务,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经济业务结合,让学生在复杂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具体的税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能对主要税种进行核算,全面系统地掌握主要纳税申报表的构成项目与填制的基本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3.3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应不断探索,大胆改革。首先广泛开展案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进行税法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税务处理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团队应积极研究探索案例教学,专门撰写各种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并到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室、资料上网,开展现代科学的授课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运用网络课程、微课公众号及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互动和答疑,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学生了解情况,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现有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间上做到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形式上做到考试与考查相结合。(1)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在传统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税收法规和政策中变化的最新内容,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充实考试内容,如营改增的最新政策、增值税税率的调整,环境保护税的实施等。在实践考核中,注重学生的税收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2)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课堂上,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运用中。根据税法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和能力要求等,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课后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新政策和理论前沿的了解程度,以及课后自我学习的能力。(3)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考试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同时考试尽量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在考查上,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课堂表现等总之,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学生出发,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税法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企业实际涉税业务的处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税法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月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税法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6):169-170.

[2]张元?.基于职业能力的税法课程全程多元化考核改革探讨[J].对外经贸,2018,(02):156-158.

[3]郑晓玲.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当代会计,2017,(12):66-67.

[4]康丹.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时代金融,2017,(29):55-56.

[5]李娜.适应市场需求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7,(23):46-47.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纳税筹划;教学方法;改革

一、纳税筹划课程的特点

《纳税筹划》是目前高校中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里一门综合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近几年税法内容的大范围变动也决定了税收筹划课程要保持前瞻性和时效性,也给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纳税筹划是增值性的经济行为,同时依法纳税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所以在现市场经济下企业开展纳税筹划也是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因此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纳税筹划,实现利益最大化,已成为财务决策人员面临的紧迫问题。然而在高校纳税筹划教学中,师生实践的缺失,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却导致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纳税筹划。

二、纳税筹划教学的现状

(一)重税法轻筹划

税法课程是会计学等专业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书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是重视税法课程的,也在学习期间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在课时和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纳税筹划课程都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同时由于课程的顺序,在学到纳税筹划时,学生对税法的内容有所遗忘,所以在筹划的接受和理解上会有些吃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制度在不断的变革,如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这就要求在传授的思路方法上要及时的做出调整。但是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了对税务筹划课程的开展和重视,教师没有及时对教学内容做相对应的调整,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二)授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自身筹划实践不足

对于纳税筹划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全面扎实的税收法律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对实践效果进行总结来进行授课,案例授课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是民办高校专职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本专业的实践经验,虽然近些年教师的学历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很多教师都是财税专业研究生毕业,但由于没有从事任何纳税筹划实践活动,而缺乏了实际案例的讲解,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对企业复杂的纳税活动进行合理地筹划。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标准具有局限性

纳税筹划在考试内容设置上往往分为税法专业基础知识和纳税筹划两个方面的内容,但税法考核内容的设置与筹划内容关联性较小。筹划部分设置的案例题所涉及内容也较少,不具备综合性,也未考虑现实可变化要素。学生在期末多通过死记硬背方式复习,更多的是对教材模式化案例的照搬照套,未能进行综合性实证分析,其卷面成绩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筹划思维运用能力,有一定局限性。

三、纳税筹划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纳税筹划的重视和兴趣

在课程的授课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选取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案例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内容用到实际当中。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纳税筹划案例库,并随着税法内容的变化而更新。案例可以分为针对每种筹划方法的专项案例和针对整个税种内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从税额的计算开始到找出筹划的方案,这样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税法知识,也能自主地利用筹划方法和原理找出切合实际的筹划方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理论进入企业或税务部门实习,首先感受到工作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同时也能搜集一些实际案例,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回到课堂,结合案例学习纳税筹划理论。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要积极考取税务师等专业证书,同时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税务部门、会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收集丰富的实际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授实际税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成功案例。加强校企合作,将课程内容直接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对接,将理论直接对接实践。

(三)引入“互联网+”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

在期末考核方式选择中,可以选择多渠道综合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在学习过程中加强阶段性考核,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加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结合作业一起进入平时成绩中。利用互联网,通过雨课堂、学习通等软件的运用为学生随时推送课前准备作业、课上练习作业和课后复习作业等,并进行即时评价,纳入平时考核中。期末考核中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改变原来单纯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王玉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2]李攀.翻转课堂在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才智,2017(8)

[3]刘红,王娜.民办高校《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时代农机,2016(9)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税收筹划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有力促进提升了我国企业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结合我国税收法律法规的调整完善,在推动我国企业会计管理质量及效率提升的同时,确保了企业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下健康规范运行。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后实施范围逐年扩大,期间于2014年、2017年、2019年、2020年对基本准则、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职工薪酬、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保险合同、套期会计、金融工具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等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不断进行了相应的修订。新会计准则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制定的重要会计行业改革措施,符合进一步向着IFRS国际准则趋同的发展要求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特点,也符合财务信息共享要求。多元化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制定不同的发展理念和税收筹划策略,有利于提升会计数据可靠性,也有利于构建繁荣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积极向前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价值

(一)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机遇

新会计准则是我国结合全球经济形势而制定,通过深入剖析经济发展特点及市场需求,为企业制定的新会计准则,可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发展机遇,助力其核心竞争力提升。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促进企业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提升了相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例如:企业投资、财产使用等方面数据具备较高的可靠性,相应业务合理规范的核算处理有利于企业积极发展。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工作进行具体规范,确保其操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转型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企业面临诸多竞争,而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可促进企业规范化运转,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管理转型奠定良机,促进其蓬勃发展。

(二)保障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新会计准则的优化与创新使我国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以及整体管理思路不断发生转变,推动了企业经营质量与经营效率的提升。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会影响企业发展,也会影响企业金融投资方面工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并积极学习新会计准则,了解其内涵与价值,确保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时强化企业配置标准,改善经营方向,提升综合实力,确保企业有序发展。新会计准则既为企业提供诸多约束,也为其做大做强保驾护航,具有双重作用。新会计准则的约束可确保企业规范化运行,而有新会计准则指导的企业财务工作愈发有序化和科学化,这也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升级和转型,有利于构建我国特色化企业,完善经济结构,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会计税收筹划原则

(一)合理合法原则

税收筹划被许多国家认可,但相关筹划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约束性,也要遵守相应原则,才能实现其价值与目标。税收筹划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合理合法原则,合理合法是其应遵守的基础性原则。税收筹划需要在不违反现行税务法律的基础上制定,而税收法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税收筹划必须以相关法律为基准,不能将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混为一谈。偷税漏税本身具有违法性,而税收筹划必须在守法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使其属于税收筹划范畴内。企业税收筹划展开过程中也要遵守相关税收法律,遵守道德准则,才能促进企业健康运转。

(二)事前筹划原则

税收筹划工作应发生于税收工作前,企业履行纳税义务前,需要加强合理性及系统性税收筹划。相关投资行为发生后,纳税义务已经形成,这时在利用多元化手段减轻税负,已经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内,甚至已经触碰法律红线。因此,税收筹划必须在投资和经营相关行为产生前提前进行合理规划,才能保障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我国虽然认可税收筹划,但对税收筹划具有多重约束,企业应认真了解税收筹划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新会计准则,强化其系统性和科学性,遵守事前筹划原则,才能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推动企业发展。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有根本上的区别,了解税收筹划的本质和价值,合理进行税收筹划,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化,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但企业也需要为税收筹划而增加相应成本,而税收筹划展开过程中也要加强成本规划。由于税收规划本身是有成本的,因此税收成本规划前要了解税收筹划付出的成本与回报是否合理有效,确保整体效益最优,税收方案才有较强的合理性,成本与回报不相匹配,效益回报甚至为负,企业则没必要展开相关税收规划。税收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节约经营成本,助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税收规划时,遵守成本效益原则,构建多元化税收筹划方案进行比较,选择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案,才能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三、新会计准则视域下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策略

(一)更新会计理念,培养优秀人才

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财务及管理人员的综合培训,财务和管理人员与税收筹划方案制定息息相关,促进其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形式,能提升其危机意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危机来临时无法应对。培养优秀会计人才,需要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努力,多方积极合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提升其工作核心素养,助力税收筹划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有利于企业发展。例如,企业可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会计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引导会计全面了解税收筹划理念和税收筹划工作形式,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会计人员切实提升风险意识,关注相关会计准则、税收法规政策变化才能提升工作质量,降低企业风险,推动企业发展,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优化企业管理方向,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建议。

(二)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税务管理

政府应在相关税法基础上,积极优化相关税务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切实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制定多元化管理方案,以确保企业依法管理。企业强化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透彻了解,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合法运营,在确保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税收筹划需在业务发生前进行合理合法的设计规划,因此企业应积极鼓励所有员工参与税收筹划工作,确保相关税收筹划工作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提升税收筹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例如,企业可根据员工反馈,针对性选择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不同阶段选择的税收筹划方案也会不同。投资阶段会计人员会对相应税收类型以及企业所在地展开深入调查,了解税收筹划对企业经营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尽量提升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制定高效科学的工作方案。

(三)优化信息系统,畅通沟通体系

企业会计展开税收筹划工作时,需要全面了解财务会计信息,优化信息系统,助力多部门数据融入信息系统,促进业财融合,有利于会计税收筹划工作展开,也能使会计快速了解企业发展相关数据,优化税收筹划相关工作。我国相关税法制定时,留有一定弹性,会计应积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互动,强化对相关税法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在模糊业务或新业务中快速了解税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也确保税收筹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税务部门意见,及时调整相关税收筹划方案,会有效减少企业损失,也能不断优化工作程序,提升工作的规范化。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与企业的责任,新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税收筹划工作更加规范化和详细化,会计也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与税收部门进行沟通和互动,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确保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政策以及律法变化,及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调整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多元化管理方案,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4

本文旨在从加强中高职院校学生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生创业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创业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目的通过课程顶层设计和合理安排,提升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确保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

创业教育;财务管理;能力培养

0引言

当前,在国家鼓励大力推动“双创、四众”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创业热潮,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出现了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在各类创业大潮中,学生成为了创业的生力军,但由于学生创业群体缺乏实际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特别是财务管理经验,致使学生创业项目因为财务运营管理不当而失败。因此,在中高职院校加强在校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指导,提升学生创业群体财务管理能力十分必要,这既是中高职院校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教学需要,也是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客观需求。

1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1创业财务管理的含义

创业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在特定的创业项目运行中,关于创业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项目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创业项目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1.2加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2.1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是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

财务管理是大学生创办企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创业启动运营的第一步,更是推动创业项目顺利实施的现实需要。一是创业项目投资管理的需要。创业项目的投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停留在融资办企业层面上,而是它包含了项目财务管理即资金管理整个系统,包括融资、财务预测与外部税务、银行的工作,需要对投资创业项目的前期资金的测算,包括项目本身的投资及项目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服务成本的测算。二是企业正常运营管理的需要。三是资本运营规范操作的需要。创业项目的财务管理就是对项目的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对实物形态的管理,创业项目财务管理必须遵循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财务往来在程序的合法性和财务账目管理的规范性,这关系到创业项目能否依法有效地运作。

1.2.2加强财务管理贯穿学生创业的全过程

从预测启动资金到筹集资金,会记帐目的设立到会计信息的记录,从成本核算到流动资金的风险控制,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因此,加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是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于学生创业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一是创业项目启动前资金的筹措和管理需要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统筹规范投资资金的管理,或组织符合条件的财务管理人员成立财务管理部门都离不开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二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过程和财务部门发生关系,每一笔资金的合理使用都受到财务部门的把关和审核,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

1.2.3实施财务管理培训是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

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好,但实施创业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就创业活动的运营的好坏上讲,最终将体现到财务成果上来,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执行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的方法。创业活动决策是否正确,经营是否合理、风险是否可控、产品是否畅销、员工是否满意,这些指标都能在企业财务指标上得到反应。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培训是学生成功创业活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2培养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导向性

2.1增强创业财务管理意识

理理念,更谈不上合理的作法。导致创业者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财务信息,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混乱状态。为此,尽管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强化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思绪,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使中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加强创业理理念,更谈不上合理的作法。导致创业者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财务信息,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混乱状态。为此,尽管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强化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思绪,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使中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加强创业财务管理知识学习,着力解财务管理知识缺乏这一创业和企业正常运营的致命伤。

2.2突出专业管理基础作用

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及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是大学生创办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创业企业成立之初,由于资金有限,许多大学生创业企业都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或兼职兼任。因此,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这就会造成财务工作的遗漏、错误,甚至产生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的基本程序。原始凭证缺失、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凭证的传递与保管工作缺位、财务报表不完善或是根本没有财务报表等都是大学生创业企业缺乏规范的基本程序的表现,使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难以有序的开展工作,财务信息业无法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最终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混乱,给企业的运营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

2.3提升学生投资融资和防范风险能力

投融在创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实施创业项目的重要前提。学生创业在成立企业之初,由于创业者缺乏和银行、政府与其他企业之间稳固的合作关系,大学生很难建立起一个正常的社会关系网,由此而造成融资能力弱。缺乏对地方政策的研究和了解,无法快速高效的利用政策资源,申请地方扶持资金和其他辅助企业发展的政策也是创业者融资能力弱的具体体现。

3培养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的针对性

面向学生创业群体开展的财务管理方面创业教育,不能大而全,要突出重点,注重联系学生创业实际,根据学生创业群体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在注重财务知识等理论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搭配实习实践,在满足创业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3.1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学生财务管理培训的课程设置,要坚持实用性、突出基础性、把握方向性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科学安排人员和课时,学用结合,重点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经济、管理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学生创业群体更好的认识经济规律和管理手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从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与期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财务案例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审计学、项目评估、税法等相关专业教材中,按照授课要求和实际需要,统筹规划授课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税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务知识,会计核算基础知识,项目评估基础知识和风险控制基础知识。

3.2强化基础知识培训

创业财务管理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培训要突出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培训。一是加强财务账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法与纳税筹划、财务管理计划与分析、成本与预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知识。二是加强业务往来财务账目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规范往来帐目管理,提高企业流动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三是加强投融资知识的学习。

3.3用好政策规范操作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面向创业企业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但学生创业群体普遍对政策了解不深,运用政策能力不强。对此,学校应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系统归纳总结当地可供学生创业者利用的各类产业、资金扶持政策,并详细讲解相应的申请流程,列出需创业者提供的各类材料证明,帮助创业者迅速了解相关政策的获得方式。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性操作的学习,旨在通过结合创业公司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培养创业者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软件操作、规范票据整理,以及读懂和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财务管理规范性操作的学习应该以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为主,知识点讲解为辅,通过实验设计、模拟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创业者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规范、标准的财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方式,认识和了解财务软件的操作逻辑。

3.4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实际操作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工作当中。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创业者深入创业实践基地或合作实习企业,通过代岗、顶岗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了解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通过与企业家、财务工作人员的直接沟通交流,了解企业运营过程当中最核心的财务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芦杰.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0,(02).

[2]王棣华.我国管理会计的前瞻与反思[J].中国农业会计,1997,(10).

[3]王化成.财务管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5.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5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中职数学服务专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数学与财会专业课程整合的问题,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数学应用的工具性与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财会专业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同时深化对于数学专业学习的认识。

1.中职数学与《税收基础》的整合【案例1】数学知识———分段函数,财会专业知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2.1。

(1)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的相关知识点,并且探讨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具体计算方法。例如:关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

(2)引导学生将财会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自己擅长的数学问题,并且结合相关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将纳税人月工资超过2000元的部分假设为X元,其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则为F(X)。X≤500时,F(X)=0.05X;500<X≤2000时,F(X)=25+0.1X;2000<X≤5000时,F(X)=175+0.15X;……

(3)将解析法转变为财会专业较为常用的列表法,以形成《税收基础》中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4)教师给出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计算,以培养学生数学与财会知识相结合的专业技能。

2.职数学与《统计基础知识》的整合在中职数学与财会专业课程的整合中,笔者发现:《统计基础知识》是数学《统计》在财会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将两者进行整合具有可行性。因此,教学中应将《统计》单元安排在第一学期,在《统计基础知识》未开设前,学生应掌握《统计》中的相关知识点与计算方法,为《统计基础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的整合在以往的中职数学与财会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两者均存在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问题。在中职数学教学要为专业服务理念的推动下,两者之间的整合不但要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更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整合。中职数学与财会专业的根本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在教学方式整合中应实现由“接受型”教学向“发现型”教学的转变,使得学生在同时掌握两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笔者总结了教学方式整合中的要点,具体包括:

1)学生必须掌握数学与财会专业有机、系统的知识;

2)强调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利于解决财会专业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数学及财会专业中的奥秘。

二、中职数学与相关专业整合的效果

当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数学作为基础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而且要达到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模块是指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限定选修内容,即学生在掌握一定数学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发展规划与继续学习所需,加强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整合,通过生产、生活、专业实例的分析与解答,使得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拓展模块则是指任意选修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在数学教学的同时适当引入相关专业的知识与内容。例如:机电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三角计算及其应用、复数及其应用等扩展学习内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可以选择逻辑代数初步、三角计算及其应用、算法与程序框图等扩展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思维分析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实现中职数学与相关专业整合的预期目标。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三、结语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6

贵州商学院是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学校以管理学为主体,经济学、工学、人文学科互相支撑、互为依托,重点打造了面向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生活服务业、商业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的核心专业群,形成了结构布局合理、行业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全面覆盖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体系。

关键词:

商贸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思考

经济法基础是商贸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贵州商学院也非常重视经济法在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中的地位,但由于贵州商学院的前身是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在经济法这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本文以贵州商学院为例,对该校商贸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进行了探讨。贵州商学院(原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于1952年,前身为创建于1947年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1987年升建为贵州省商业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1月通过高等学校设置委员会投票,升格为全日制本科学校,并更名为贵州商学院。截止目前学校设有财政金融系、工商管理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会计系、旅游系、贸易经济系、设计艺术系、艺术教育系、传媒系以及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职教部、继续教育部等13个系部。现有4个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其中部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市场营销(1个),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市场营销、酒店管理(2个),省级示范专业市场营销、会计、酒店管理(3个),省级特色专业电子商务(1个),首批本科专业物流管理、国际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4个)。学校目前正处于由专科职业技术学校转变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的特殊阶段,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对商贸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贵州商学院商贸类专业目

前使用的经济法教材体系不合理。现大多数经济法教材均是以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材体系为模板的,难免有将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简单罗列的嫌疑。当前,学校只有4个本科专业,其余41个专业仍属于专科专业,在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如使用相同的经济法教材来构建所有商贸类专业学生的体系,势必缺乏经济法在商贸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对象、职业素养等方面差异性的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这样欠缺逻辑性的教材体系,也将增加商贸类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无法满足该类专业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贵州商学院商贸类

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与学校各商贸类专业的融合度不高。商贸类学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虽然学校已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为公共基础课,但由于此门课程侧重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法律基础的构建作用甚微。致使经济法老师在授课时,常常需补充大量的法律基础理论及民事相关制度等基本知识,使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雷同,教学内容的专业实用性不强。

三、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

相脱节。贵州商学院作为贵州省一所有着近30年专科办学历史和近70年行业办学特色的商科院校,作为商贸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于贵州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创新基地,学校对商贸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应用型、创新型为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而学校搬迁至新校区,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导致法律宣传、实地调研、参加庭审旁听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7

会计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的特点,经济法教学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经济法是高职会计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也是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课程,虽然名称相同但内容差异巨大,会计初级资格考试侧重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而高职会计学历课程则侧重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票据法等,共有的交集仅有经济法基础、劳动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几部分。会计专业强调实践中财会专业技能和法律思维的的综合运用,要求毕业生能运用会计和法律知识、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交叉问题。体现在经济法上就是会计专业与法学技能经验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体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挑战

(一)缺乏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经济法特色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高级人才。人才培养突出实用性,降低理论性,教材选择至关重要。在安徽首届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研讨会综述中,王仁富副教授认为,教材建设是经济法教学的基本工具与手段,现存教材结构体系不一,差异很大,无法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本科经济法教学如此,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材问题更突出:使用的教材是本科压缩版本;趣味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可以说,具有高职会计专业特色既能满足考证需要又兼具实践性、操作性的应用教材几乎没有。

(二)考证应试效应给教学带来巨大压力

会计专业同学职业目标明确,一年级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其后参加会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考证驱动大多数同学关注考试内容,在当前两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部分同学以考证为第一选择,认为考试就是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课堂教学对其没有实用性,进而对课堂教学采取应付态度。除了学习态度,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除去入学军训、毕业实践、再加上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时间,真正用于经济法学习时间很少,加之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差巨大,使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课堂学习。学生的困惑是:考试内容不同该如何把握?教师的困惑是:两种考试该如何兼顾?从而最终造成学生学习困惑,教师教学难以兼顾的尴尬境况。

(三)缺少一线体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凸显

多数经济法教师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受过系统法学训练,具有较高法律素养。但会计专业有其特殊性,即使是法学研究生毕业甚至通过司法考试的教师依然感到财会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当一个法学问题与财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时,教师就需要综合运用法学、金融、证券、会计、审计等知识、经验和技能综合解决。经济法教学不是在解决一个单纯法律问题,而是在会计专业背景下,运用会计技能综合解决涉法会计问题。目前,经济法教师继续教育处境也很尴尬。部级、省级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中无法律培训项目;律师继续培训中无财经类项目,其他培训更是缺乏针对高职法学教师的培训项目。教师中具有会计师、税务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财经职业证书的不多,具有多年会计、税务、金融、证券、票据实践经验的更少。教师缺乏法律与财会两种职业体验积累,谈不上将两种经验融于一身,更无法灵活运用。不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遇到的局限就无法解决,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趣味性和操作性为起点,抓好引导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实需要一本适宜高职会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从事教材编写的人员必须具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问题有切身感受和把握,从而可以通过教材编写将这些问题努力消除在教材进入课堂之前。”[4]经济法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一般高职院校为每学期72个学时,而该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涉及民法、商法、证券法、票据法、税法、劳动合同法、仲裁法、企业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法和产品质量法等内容,在有限时间,要学生完全掌握上述内容是不现实的。而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则往往以牺牲课程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为代价,使课堂成为输出经济法知识饼干的机器。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相关职业经验,有生活体验,课程内容才是鲜活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付出更大努力,除采取现代教学方法,通过三维动画、动漫等多种教学手段外,更要求师生互动,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原汁原味”来源于生活。比如采用同学自编自演生活中的法律小品,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设计台词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由一个被动的听课人转变为一个积极参加者。比如:在劳动合同法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劳动者,并以杨白劳与黄世仁的小品形式展出,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操作性方面,彻底摆脱“纸上谈兵”型的经济法授课模式,强调“与生活接轨”。比如劳动合同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劳资双方对抗,体会证据意识、诉讼时效意识、劳动维权意识等;可以模拟劳资纠纷,体会劳动合同文本如何签订、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如何、如何防范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带来的风险等;通过模拟交税过程,感受申报过程、体会税法的复杂性、强制性,增强纳税人遵从度等。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亲临其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引导学生走近经济法,热爱经济法。

(二)以考证和实践相结合为重点,抓好质量关

从考证角度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三年以上会计工作经验、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对于本科生考研,他们考证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烈,这是其上岗的先决条件。于是很多学生以自学、参加社会辅导班等方式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这种现象如同法学院学生依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通过司法考试一样,其最终的结果是损害课堂教学效用发挥,降低学生对该课堂学习投入度,产生极大负面效应。从实践角度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客观事实,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宁愿采用通过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直接使用会计人才,而不愿意承担再培养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在教学中要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思维,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加深体验、积累经验。高职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的必要技能和从业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考证,经济法教学要把考证和实践结合起来,既要顺利通过会计考证考试,又要达到掌握实践技能、加深实际工作体验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重视考证而不单纯以考证为唯一目的,不片面追求通过率;(2)强化实践而不忽视考证,把实践建立在学生将来有工作岗位前提之下;(3)在学时上大胆取舍,对票据、税法、劳动合同法等内容结合考证重点突出适当加大学时,对企业法、竞争法等内容可以不失重点地简略带过;(4)注重毕业生回访,针对经济法课程吸收第一手反馈信息,及时改革跟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教师培养和使用为关键,抓好育人关

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之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养之优劣。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倡导‘工学结合’模式,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但要具备知识传授能力,还要掌握专业操作示范技能。”[5]而教学质量又是动态过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知识掌握程度,更取决于教师来自一线的经验体会,以及教师对相关专业领域的驾驭。经济法作为会计专业必修课,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懂法律还要熟悉会计,即使取得律师资格“系统学习过法学基础知识,但要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合格律师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法律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6]事实上一名教师精通经济法所有内容的人不多,只是对某一领域更有兴趣或造诣,因此,加强经济法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显得尤为紧迫。

从培养上说,教师除了具有“双师素质”外,更要求具备“双体验”,即法学和财经实践的双重体验。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师资队伍结构中,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40%为优秀标准,20%为合格标准。因此,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学历,人才引进成为短期内加强师资队伍捷径。事实上,一线实践经验不是学历高低可以取代的,它需要教师花费一定时间去体验。而培养教师的实践经历,需要较长周期和较大财力,即使通过双师基地的培训,依然有“模拟仿真”的因素存在,“双师型”成为“双证书”。因此,“工学结合”必须要求教师从一线实践体验做起,通过与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如: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挂职、交流、互换、转岗等方式,盘活人才资源,在人才的流动中促进经济法教师的合理使用,并能实现与相关单位的互利双赢,最终学生受益,提升育人水平。

税法基础知识范文8

关键词:税收筹划;企业财务管理;应用分析

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得以生存发展的大前提,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运行,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财务管理而言,企业融资项目和企业资产管理是两大项目,更是其中税收筹划工作的重点对象。这项工作若想做好,财会人员应保证对其规划的科学性、合法性。

一、简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第一,税收筹划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关系密切[1]。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成本水平直接受到税负影响。唯有通过事先科学筹划与合理安排财务管理活动,做出合法科学的税收筹划,择取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具的最优纳税方案分减税收负担,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符的税收筹划,才可以真正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第二,税收筹划和制定财务管理决策关系密切。筹资、投产、利润分配以及生存经营决策是构成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四大部分。上述决策会在直接或者是间接对企业税负带来影响。以筹资决策为例,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得到资金,有关成本列支方式是位于税前还是税后均会对企业税负造成影响,由此企业应要认真综合筹划选出最佳的融资结构,而且在投资决策当中投资的地区、方式及行业等要素的选择均会受限于税收政策,加之税收政策会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也应该开展事先筹划。有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其中的存货管理、生产规模、成本与购销决策等都会对企业税负带来影响。至于企业利润决策分配,有关所选择的利润分配方式会被税法所影响,同样需要涉及税收筹划。由此可见,每个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环节都会涉及税收筹划工作,可以说其是财务决策不能或缺的内容。

二、简析税收筹划主要应用问题

第一,缺少针对性。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各类企业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企业财务建设格局也在不断完善。作为企业管理重点工作任务的税收筹划,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承受的运行压力。现阶段,一些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往往会沿用相同的税收筹划方案,没有意识到针对类型不同和方向业务不同的发展及经营特点,这样一方面会降低税收筹划水平,另一方面也会负面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第二,缺少原则性。将税收筹划有效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能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减少资金运转压力提供保障。现阶段,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存在着缺少原则性问题,和企业财务管理开展税收筹划初衷相背离,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承担的涉税风险,会进一步凸显与扩大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漏洞,提高了资金链条崩溃的可能性。第三,缺少目的性。有关税收筹划工作,在良好运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经济利益所得[2]。当前税收筹划普遍存在着缺少目的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财务管理人员未能全面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工作的问题,致使税收筹划方案的不科学不合理,阻碍企业采取管理中税收筹划的有序运行。

三、案例分析

以某有限公司为例,其主要经营范围为:提供环保、能源及有关领域的技术商务咨询、工程设计、设备进出口、资料翻译等。公司主要涉税种类如下:①增值税:销售业务适用增值税,公司销项税率是17%。②所得税:以25%的税率缴纳。③营业税:提供的劳务收入适用营业税税率是5%。2015年该公司税款解缴情况如下:公司缴纳税款总计48658771.17元。当中增值税缴纳总计38651595.50元;所得税缴纳2452352.71元;营业税缴纳3584400.48元;个人所得税缴纳4878740.43元;教育费附加税缴纳633579.84元(其他税种不做赘述)。当中增值税占据总税负约79.43%,所得税占据总税负的50.4%。工资薪金支出纳税调整增加596354.14元,在纳税年度未支付纳税中公司预提费用差旅费调增100000元。该年度弥补之前年度的亏损额为14644.12元。该公司财务管理当中的税收筹划工作,文章主要分析筹资决策中的筹划。通过该公司的财务指标比率表能知道在2014年、2015年资产负债率是90.18%与94.36%,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在40%~60%是适宜水平,针对类似该公司经营稳定但具有较高资产负债率的企业,应考虑银行贷款,充分应用借入资金带来的各种好处。该公司在向银行借款时所进行税收筹划如下:向银行贷款200万元,贷款期5年,年利率10%,预计项目年投资净收益率为18%,由此拟出的贷款偿本付息方案有4种:方案1:每年偿还等额的利息与本金。方案2:末期一次性还清所有本息。方案3:每年支付等额利息20万元而且在第五年末一次性还本。方案4:每年偿还等额年平均本金40万元并且当年期末应付的利息。该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25%,加之没有考虑其他税费。若采用方案1,公司虽然在五年内缴纳所得税最低,但是在五年内现金流的流出总和也是最多的,因此不能为企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虽然方案3在五年内总共的纳税额要高于方案1,可是和其他方案相比,能够让企业现金流出总量达到最小。所以,基于企业经济效益层面分析,该公司应做好选择方案3偿本付息。

四、提高税收筹划工作水平建议分析

第一,负责人应提高对税收筹划重视,设立相应机构确保制度化正规化开展税收筹划[3]。应知道实现企业利益所得最大化、减少企业税收是最终的税收筹划目的。事先筹划与安排经营管理活动,针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应将税收筹划放置于重要位置,设立专门机构并将具体职能分工细化,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能顺利实施。第二,财务人员应提高自身的税收筹划意识。出于顺利实施税收筹划工作,针对财务管理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应具有完善系统的财务会计制度,确保有关财务资料完备无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而言,一方面应扎实掌握有关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需熟知我国现行的税法及有关法规;而且相关财务人员应遵照税法要求设立账簿记录企业经济业务,若是发生“税会”两者处理方法不统一的问题时应将税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从而进行合理地纳税筹划。第三,更新筹划理念。若想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税收筹划的实际效果,推动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需要在税收筹划中及时转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筹划理念。以往的筹划理念,会将税收筹划当成一个非法避税借口,进而致使税收筹划工作难以在企业财务管理获得实质进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基于此,转变税收筹划理念应关注以下两方面:①有关政府部门需组织企业进行集中化培训,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税收筹划理念,而且将法律规定作为基础,在其原有思维体系上构建完善的税收筹划管理系统,确保坚实稳定地进行税收筹划理念建设。②在转变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需定组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培训与教育活动,在专家针对其进行重点、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将合法合理避税的理念充分渗透。切实帮助其在进行税收筹划工作时,严格依据不违反税收法律规定、效率以及事前筹划等原则。通过切实转变税收筹划理念,一方面有利于财务管理格局更健全,有效修复企业存在的财务管理漏洞,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企业税收筹划成效,合理调动与高效应用企业资金。第四,税收筹划应更具可操作性。合理合法针对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涉税事项加以税收筹划,减少企业税负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税收筹划也应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不要因为盲目追求最小化税负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有关筹划方案是否实施困难,应在对其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后再制定决策[4]。第五,将税收筹划落实到财务管理全过程,筹划方案应是系统的全面的。事先筹划中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充分考虑财务管理等各环节各方面的税收筹划。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