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总结范例

师德建设总结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实用功能;建筑形式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各种建筑思潮也涌入了当代建筑设计领域,“功能美”和“形式美”这一对建筑设计领域的老搭档,也受时代影响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前,针对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相关不足,业主、使用者逐渐更加注重到了关于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美感上的综合追求,对于建筑设计的功能美与形式美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此过程中,建筑设计需要注重二者的概念区分以及相关要点的把握,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以下将针对建筑设计中的功能设计以及形式设计进行相关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提高建筑设计的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1建筑设计的功能与形式概念分析

1.1建筑功能分析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到立足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的精细设计以及有机结合。其中,建筑功能指建筑在后续的使用价值体现,包括了建筑的作用以及相关建筑内容。其中,建筑作用是指建筑的设计目的,以及建成之后能够提供的使用要求,它需要满足人们当前使用要求,并在后续使用中能够不断进行改进。建筑功能包括了对于建筑艺术审美的追求,是“建筑形式”的前提。建筑功能是建筑设计中的核心之一,对于整体的建筑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建筑形式分析

随着SHL,KPF,UNstudio之类的设计事务所涌入中国市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传统设计法则,也在发生变化以注入更多精神的美学的内涵。对于建筑形式的个性化追求,逐渐开始兴起。建筑形式设计,无论是对于建筑内部空间或是外部体形的形式设计,越来越注意将风格、风貌与各种流派的美学主旨相结合,将建筑整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体形的精密结合成一体(见图1),在满足建筑功能前提的同时给予人们流畅的感官表达。新颖的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形体与空间、场地与环境、材料与构造等几个部分的创新,对于不同的建筑来说,三组要素在形式构成中的作用不同,需要结合建筑环境以及人居环境来共同确定。

1.3二者之间关系分析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建筑功能,永远是建筑的主体要求;同时,结合建筑形式设计,弥补由于建筑功能带来的审美冲突,协调建筑功能的各部分设计,保证建筑的整体协调美观,以适应和满足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打造良好的建筑。

2建筑设计中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应用总结

2.1注重以人为本,将满足人的活动需要作为建筑核心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会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注重人文社会建设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其中,在建筑行业当中也同样要做到以人的活动为建筑核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到以人为本,旨在为人服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建筑过程中,始终注重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在建筑的使用要求方面,不仅充分考虑到基本的“使用”,同时考虑到使用者的“健康”“心理”“可持续运营”,考虑设计的本质要求及设计的优化条件。建筑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原则,就要结合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分析以及其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来综合考虑,充分借助当前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及物质技术手段和相应的经济条件,共同打造出既满足人和人际活动要求,又具备功能好与形式美的建筑。

2.2注重建筑设计与建筑周围环境协调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建设要求下,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要求。而打造同时具备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建筑,同样不能忽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的特性,结合环境特性,对于建筑设计做出相应的优化与改变,保证二者协调相处,使得能共同良好发展。在设计的过程中,在保证环境不会对于建筑产生不良的影响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周围环境,对于建筑的相关功能以及建筑整体形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借助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一个良好的建筑环境整体。这要求建筑设计师们对于建筑周围地形、环境做出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寻求解决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矛盾的途径,让建筑与环境建立有机的联系,将自然的美和建筑形式的美统一起来。

2.3注重对于多元文化的体现以及本地文化的继承统一

建筑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具备传播展示文化的重要作用。当代,在提高文化传播效率方面,建筑设计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功能性与形式美,也要注重多元文化以及当地文化的有机统一,丰富建筑整体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受到地域差异影响,建筑风格也因地域而呈现各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建筑的地域性给建筑多元化带来的改变与发展。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不能忽视地域性的文化元素。建筑师一方面需要汲取优秀的建筑经验,丰富建筑的功能,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当地的文化内涵、人民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特色等方面的体现,结合现代科技文化技术,打造良好的具备形式美与功能美的使用环境,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见图2)。

2.4注重生态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融入贯通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当中,做好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融入,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建筑的必行之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生态平衡的构建,保证建筑的功能性与形式美的健康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城市建筑必须要做到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充分的借助自然,通过生态、节能的手段来优化各种建筑使用环境,减少建筑对环境造成的负担。比如在本世纪初建成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大楼,就融入了不少生态概念,比如:热缓冲边亭、条形天窗、南向遮阳板、西向防晒墙、架空屋顶、无害材料等,将生态良好性与建筑功能形式的完善性高度结合成一体。

3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筑环境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近年来,建筑设计也逐渐开始被提出更多要求。其中,做好建筑的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结合,是当前建筑设计的基础要求之一,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做好可持续发展,注重建筑的文化载体作用,打造形式优美新颖、功能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季伟绮.建筑设计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应用[J].建设科技,2014(13):68-69.

[2]王墨晗,焦洋.装饰精神与结构本意[J].低温建筑技术,2018,40(5):15-18.

[3]李建峰.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原则与影响因素分析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2):1655.

[4]孙兆钰.浅谈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J].艺术科技,2017,30(4):329.

[5]张艺,张善庆.家居空间环境设计(功能美•形式美•意境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3-95.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2

(一)治学不够严谨,缺乏敬业精神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要以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当代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治学不严谨的现象。部分教师只看重评职称、获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成果不惜造假,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个别教师还利用手中职权,牟取私利,败坏了学术风气,玷污了高校校园净土。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疲于上课,获取超课津贴,由于教学任务过重,而忽视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和一些商业活动中,把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无心钻研教学,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有的上课甚至没有教案,手捧一本书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既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不可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不强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目前高校小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化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经常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不注意自己话语的导向性;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自己却组织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开会讲话,随意调课,讲课时接打电话或抽烟,随心所欲;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客观,动不动就发牢骚和怨气,以致对学生造成误导;还有一些教师授课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随意用参观、看电影、阅读等方式代替上课;有的甚至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的同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言行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形象。因自身缺乏修养,师表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所以在学生中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应该倾注同样的关爱,同样的尊重。眼里只有学习优秀的学生,看不见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学习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提携、指点和鼓励,而不是冷眼想看,漠视他们,更不能说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作为老师,说话一定要注意:教育他们,但是不能口不择言。师生真诚相待,用真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生,许多学生在真情感染下会慢慢改掉劣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考评、监督和激励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师德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对师德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因此,高校的师德建设首先要明确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以便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考评体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考评体系应该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内容组成,每一方面内容由若干项指标构成,可以根据具体指标分别进行考评。师德考评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进修、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本文来自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第二,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目前的师德监督、制约机制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健全测评标准,必须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德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师德监督必须自律、他律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根据师德考评体系指标认真进行自评;然后要有学生、同事和院系领导等分别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每位教师的师德情况。在师德监督过程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最后,要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高校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不仅缺乏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奖惩标准,而且未能真正贯彻执行,因此没有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反,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评优奖励、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取消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因为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绩效工资都与每年的教学成绩挂钩,使得很多教师眼里只注重优等生、中等生,不能兼顾后进生的学习。这不但挫伤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家长面前的形象。由于教师的偏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家长认为自已的孩子的确不可造就,从而让他们放弃了读书的念头。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一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地教好学生、育好学生。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兴趣盎然地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探索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并引导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积极和崇尚的境界。我们教师应该在“不抛弃、不放弃”的前提下,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关心、了解那些“后进学生”。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生就差,只是在长期的失败中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才导致厌学的。因此,对于“后进学生”我们要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给予耐心的辅导。对“后进生”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应该让他们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开始,在这期间,一旦发现他们有进步,即使只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可见,师德建设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红烛精神,更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三、总结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3

[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路径

一、工作机制创新:完善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德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师德建设直接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这个根本问题,直接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这就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强化政治领导和制度建设。

(一)完善组织领导

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同时又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此,学校结合上级精神,于2018年2月,正式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原人事处合署),专门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统筹落实师德建设各项任务。同年5月,学校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将其作为师德师风建设专门议事机构,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干部人事工作的校领导、纪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2018年12月,根据全校机构改革统一安排,学校将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与党委组织部合并组建党委组织人事部,全面打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统战、教师发展、教师考核、奖励激励等的藩篱,使学校师德建设真正有了抓手。新部门的组建,为建立健全和深化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发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培训和教师考核评价、思想动态分析研判及教师入职、聘岗、培育、考核、晋升、评奖评优等各环节师德考察等方面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

(二)强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动工作的牛鼻子,学校在全面深入自查、调研、梳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弱项基础上,连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实施意见》《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师德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8—202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修订)》《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师德考核实施办法》8个专门文件,建立起校院两级师德建设组织机构、师德状况调研制度、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等。系列制度的出台,使学校构建起宣传、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全校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贯穿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项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制度和机制保障。

二、学习教育创新:构建宣教体系,营造崇德氛围

(一)抓实政治理论学习

学校全面强化教师党支部建设,贯彻落实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全体教师每周二下午2个小时集中政治理论学习,每月不少于1次(半天)学习,推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主体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深刻内涵,增强行动自觉。2018年7月以来,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发多本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主题教育书籍,编印了四版《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资料汇编》,领导干部集中学、带头学,各级党组织带领全体教职工讨论学、研究学,不断深化全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认,切实发挥了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

(二)构建师德宣教体系

为推动师德教育落地生根,学校建设上线了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网站———“翔宇师德网”,设置《工作要闻》《院系动态》《师德先锋》《师德警钟》《规章制度》《学习资料》等栏目,目前,已打造建设成为全校师德教育、宣传、警示与监督的重要阵地。网站聚焦弘扬践行高尚师德,更加注重多形式挖掘展示师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营造出全校崇德敬德的良好氛围。学校充分利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师德先锋评选、教师节表彰慰问、新教师入职宣誓、青年教师导师制拜师仪式、退休教师荣休仪式、翔宇教学奖评选、翔宇盛典、年度十大人物评选等活动,选树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强化师德教育引导。如学校2018年教师节“‘快闪’感师恩、‘拜师’传帮带”系列庆祝活动,获得北京电视台、人民网、中国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师德宣教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媒体矩阵的广泛宣传报道,展现了学校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全校教师崇教爱生、潜心治学,争做师德典范。

三、培训体系创新:注重价值引领,融入专业发展

学校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依托,坚持贯穿结合融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将师德教育有效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着力解决部分教师对师德教育“敬而远之”的问题,推动教师师德水平与业务能力齐头并进。

(一)加强新教工入校教育

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引领全体新入职教职工签订师德承诺书并做入职宣誓,强化新教工对师德标准的认知。将新教工入校教育扩展至两周,书记、校长讲授“入校第一课”,作开班讲话,同时注重通过真实动人、震撼人心的红色教育实践强化新教工立德树人责任感、使命感。

(二)强化全员职业素养

学校面向全体教职工制定分类分层的系列培育和提升计划,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有效融入教学法提升培训、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管理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以及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素质拓展类沙龙、讲座中,并注重通过解决教师发展问题解决教师思想问题,切实提升师德教育效果。

(三)开展专题培训实践

通过探索实践,学校形成了“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师德宣教活动品牌,开展了相关专题教育报告会、师德先进人物宣讲会等,组织相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广大教师“走出去”了解国情、市情、社情、民情,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实现“四个相统一”。根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学校开展校级层面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活动30余次。

四、传承培养创新:关注青年教师,完善支持体系

学校深入分析师资队伍结构发现,40周岁(含)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50%,青年教师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抓好抓实青年教师培养,对学校未来发展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着手探索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将师德建设融入“传帮带”和后备培养支持体系,引领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制定出台《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传承弘扬学校优秀教风,充分发挥老教师师德师能“传帮带”作用,以推动新入职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尽快融入学科队伍,全方位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一杯清茶飘香来,三味人生感师恩,请向导师敬茶!”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隆重举办青年教师导师制启动仪式,在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拜师仪式上,来自15个教学单位的34位青年教师与32位导师正式达成“传帮带”结对培养师徒关系。同时,学校专门为来自英国、白俄罗斯的两位外教配备中国传统文化导师,为中外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青年教师导师制启动仪式,营造出全校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系统化“传帮带”培养体系为我校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活动被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中国网、千龙网、《北京考试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二)强化青年教师后备培养

学校着眼于师德建设与能力提升相结合,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相结合,骨干培养与整体提升相结合,着手制定《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配套文件《新教工入校教育管理办法》《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等,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为教师全方位发展提供制度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青年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考察、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选拔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校内外多渠道挂职锻炼,搭建平台、建立基地,着力强化青年教师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探索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发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干部后备人才,构建后备人才库。

五、监督考评创新:强化工作督导,完善考评体系

师德建设能否脱虚向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有针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有效工作督导,是否有针对教师全员的科学考评体系。学校不断强化对二级单位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与督查,不断推进师德考评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强化结果运用,切实推动师德建设落实落细。

(一)强化师德建设工作督导

学校结合上级要求,统筹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5个方面21项具体内容及相关活动时间节点、牵头部门、协办部门等,同时推动各二级院系全部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并制定符合院系实际的《实施方案》。活动开展后,学校先后开展多次有针对性的工作指导督查并逐渐使工作督导制度化,推动各二级单位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师生座谈会、研讨调研等形式,自查总结本单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好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及工作计划。科学化有重点的工作督导,使学校各项师德建设举措得以迅速有效落地,同时,各单位全面深入的自查总结和意见反馈,为学校摸清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现状,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

2019年7月,学校根据上级最新精神,修订颁布《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该规定明确了师德考核对象、原则、等级、方法、程序和结果运用,将师德考核明确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实行个人自评、学生测评、教师互评、单位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法。同时,科学量化各等级测评指标,避免考核形式化、随意化。早在2018年5月,学校出台的《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实施办法》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聘任管理办法》中就明确提出了“师德前置审核”原则;《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则进一步统筹师德考核与年度考核的关系,将师德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作为评优评奖的首要依据,明确“师德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教师,其年度考核结果不能评定为合格及以上档次”,“师德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其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师德考核实施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师德考核主体责任和标准流程,将师德考核结果运用于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强化了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发挥了师德考核引领作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向新时代新使命,学校将继续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用心用力、抓细抓实,引领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国际视野、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的要求。高校教师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建设,保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报告中也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重大责任,必须坚定不移的以爱国守法为基准,以潜心教学育人为守则,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师德核心素养分析

新形势下,师德建设是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中国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六大职业道德素养,分别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其中,“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师德的核心要素。下面分析六大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爱国守法是基本原则,教师必须履行教师的职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维护校园和谐,做到热爱祖国,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不做有损国际法律法规的事情。爱岗敬业是核心要素,教师必须热衷于教育事业,作为高校教学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科研事业,服务于社会,进行文化创行为己任。做到终身学习,热爱学生,严格但公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是根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做到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严谨治学是基本态度,身为高校教师,必须学术态度端正,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术自由,坚决抵制学术不正的思想和学术失范的行为。服务社会是基本担当,除了课堂时间外,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主动承担社会义务,服务公义事业,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为人师表是根本责任,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崇尚的人格魅力,丰厚的学识,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做到举止文雅,言行得到,引领社会风尚。

2从师德要素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师德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师德建设的核心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科研压力教学评审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没有在师德建设方面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执行的实施方案,因此导致教师在师德建设工作上能动性不足,难以把思想层面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至上。但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应该要以自身品德影响学生。坚持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

2.2形式化的实践模式

虽然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定期开展或开设相关师德建设的工作安排或教学活动,但是形式化严重,实践效果不佳。很多开设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因此无法使参加人员全身心的投入。或者有些活动甚至只是为了践行任务,敷衍了事,行动草率。如此一来,加大了教职人员的负担,使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师德建设的活动中。教师应主动改变自身观念,淡化功利主义,不是单纯地以开展工作而工作,应团结学生,以自身的点点滴滴影响学生。

2.3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影响践行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在与学生互动接触时,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一名榜样的角色,因此或多或少地受到教师办事风格的影响。但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或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使教学效果较差,无法真正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的甚至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如此一来,会对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会败坏学风建设和师德建设。

2.4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科研是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教师窃取他人教学成果的事情时有发生,刮起一股学术不正的风气,学术氛围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高校教师甚至出现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破坏教师的社会形象。在科研上,没有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术研究没有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科研成果严重与先经济社会脱节。

3新形势下基于师德要素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对师德建设的观念,完善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树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坚持把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打造以德立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全方位模式,自觉践行新形势新时代下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培养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潜心教学的坚守,强化自我约束,提升师德修养[4]。

3.1提高思想意识,强化立德树人责任感

高校教师必须以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深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担当感,强化敬业爱岗精神和爱国守法意识。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学生指路人的角色,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点点滴滴做起。可开展宣传活动、定期讲座、分享会、座谈会等多样化的活动,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思想教育的内容,点滴渗透到学生的课堂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水平。

3.2践行内涵建设,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师德建设应以高校内涵式发展为基调。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因加强教学素养建设,养成良好的学术修养,尊重知识,尊重学术,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到言传身教,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践行符合师德素养的行为准则。坚持以学科前沿探索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师育人的水平。

3.3深化师德践行,锤炼师德品质

所谓“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教育育人中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检验教师师德水平是否得到强化与提升。一是在教学中实践,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正道。学校在考核中应优先考虑教学业绩突出的,学生评价高的教师作为评定目标。二是投身社会实践中,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建功立业。全面了解新形势下时展的新动向,注重学科前沿的发展,敢于在学术创新中有所建设。

3.4规范师德建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5]。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师道德规范细则。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新形势下师德师风的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明确一票否决制的具体内容。根据规章制度内容,表彰师德建设模范,惩戒失范人员。通过制定包括教学、科研、实践、师德师风等综合的全方位的考核标准,强化个人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把教师岗位职责与内涵质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监督,这有助于帮助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4结语

高校教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必须恪尽职守、不断进取。面对新形势下时代的新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实践中拓宽视野,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探索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接受多元化的挑战。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把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共通谱写时展的教育风尚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1).

[2]楼巧艺.探究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及优化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7(7):227-229.

[3]孙现国.浅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7):47.

[4].在全国教育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1).

[5]郑晓东,肖军霞.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8):147-151.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综述

1引言

新时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建设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要求,如何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研究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高校师德建设”为主题词都能检索到论文百余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师德相关领域的专著:浦卫忠和周敏主编的《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安云凤主编的《高校师德论》,钱焕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等。以上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师德构建研究的重要性所在,也反映了目前学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师德概念及内涵:大部分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伦理”,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普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上看,例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向出发,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战略工作的高度加以重视,还从微观上具体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机制上和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的对策,如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对高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变性,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尽善尽美,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对象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将教师作为共性群体来普遍性对教师群体师德构建进行一般性的无差别研究,这种一般性研究忽视了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诸多差异,搞“一刀切”研究,很难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与时代脱节严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密集型和思维密集型群体,具有极其敏锐的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因此最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地带来的影响并发生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模式就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于此类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但从总体说来说大多数研究提出的对策都是有交叉和重复的,而且在现实中的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今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和关注的方面,也是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1研究目的

厘清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时代特征、专门针对40周岁以下高校教师队伍、可操作性强的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修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4.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有利于结合时代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有利于为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正确的师德建设路径、建立全面的师德培养模式。(2)实践意义。首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对于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觉悟高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长效机制。师德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应着力关注这支队伍,应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第三,有助于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宏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影响因子及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2]虞文娟.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师德建设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日益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总书记在报告中也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本文拟探讨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业务轻政治,理想信念弱化

总的来说,师德的主流表现是好的,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利益多元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有的高校教师片面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学历层次和研究成果,而轻视了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呈现出理想信念唯利化、复杂化的倾向。有的高校教师一心研究学术,在教学科研领域故步自封,导致思想僵化落伍,缺乏开拓创新思维。有的政治观念不强,忽视理论政治学习,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的对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掌握不够,致使精神上缺少追求,没有定力。

2.2重智育轻德育,育人意识弱化

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当代中国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是一个高校教师社会责任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紧密联系。而部分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只关心学生是否接受课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这些是辅导员或者学生家长的责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学校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考试通过就是完成任务,对于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一律采取反对和限制的态度。此外,一些老师没有很好地发挥榜样作用,不能自觉地用自身行动和人格引导学生,对待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是存在讽刺挖苦的情况。不注重教师形象,师德不优,师风不正,更有甚者枉顾党纪国法,有悖伦理道德,为所欲为。

2.3重名利轻奉献,敬业精神弱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在此阶段,社会上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在部分高校教师中滋生一些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甚至在某些教师看来师生关系已然成为一种利益关系,因此,社会上有人戏称某些高校教师为“老板”,学生则成为这些老师的“打工者”。“教书育人”在部分教师看来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得过且过,毫无进取精神,对工作缺乏热情,缺乏高校教师应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小成即小满,安于现状;贪图安逸,畏苦怕难,不安本职,缺乏三年不窥园、七录七烧的学术精神。甚至受利益驱使把教书育人当作副业,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冷言冷语,甚至厌教学,讽学生。更有甚者急功近利,学术东拼西凑,粘贴造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的内在关联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凝练总结。

3.1国家的价值目标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信念之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引领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富强”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客观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富强”理念,使学生真正理解国富民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而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提供安宁和谐的教育环境,才有师德建设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广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接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积极提高教学水平和优化管理模式,开展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集体荣誉感。“文明”在师德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校园文明建设。高校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发挥榜样作用,言传身教引领创建文明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学习领导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校园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和谐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力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力争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和谐”。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师生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使他们懂得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爱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

3.2社会的价值取向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道德之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理应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融入教育活动中。“自由”在师德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学术自由。在于引领学生既秉承前人的先进知识但又不局限于此,要崇尚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平等”在师德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人格平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学生有表达学术思想的权利,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权利,对于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耐心教导,而不是排斥和讥讽。“公正”在师德建设方面主要是指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在师德建设方面要求教师无论对事对人都不偏袒,要一视同仁。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发展水平必然不一,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而不能一味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同时,教师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位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法治”在师德建设方面指的是依法维权和履行义务、严格执业活动中的责任。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体现在教学方面,总体上就是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在国家政策、党纪国法、职业道德的框架内教书育人。

3.3个人的价值准则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职业之本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应遵从的价值准则。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目标服从国家价值目标,应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建立在坚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约束之下,真正成为一个“四有”好老师。以孜孜不倦地追求“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4]作为职业发展的永恒目标。“为人师表”决定教师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它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受教育者是一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代,他们模仿能力较强,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在他们看来教师极具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都对学生品行的养成起到了引领、熏陶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坚持诚信为本,不忘为人师表的使命。在做人上要“身正为范”,在治学上要“学而不厌”,在教学上要“诲人不倦”,真正做到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路径

高校教师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1提高认识,建立师德建设的管理体系

教师是师德之本,师德是高校之魂。“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应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管理,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为师德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5]推进师德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高校应从振兴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师德建设落实到实处,促进师德建设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

4.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高校教师

报告高度概括并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4.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师德环境

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师德文化的建设,师德校园文化建设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大师德典范的宣传、表彰力度,营造浓厚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展现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感染和点燃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执教热情,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激发教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约翰•施塔赫尔.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4】田贵平.高校教师师德内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8(2):34-36.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7

同其他社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更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关怀是高校教师职业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养,更不能仅仅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教师,而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师德则是教师专业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于师德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表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给后世的《论语》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意在告诫教师要“为人师表”。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作为老师,要严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诉世人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家们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关注。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规范,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以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分析。对于理论问题而言,比较代表性的观点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师德现状,科学、合理的制订师德规范以及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等。[4]而对于现实问题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风现实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风气浮躁导致学术道德滑坡。近年来,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我国重点的高等院校、学术科研机构,更有甚者在国家重点培养的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引人深思。第二,社会构成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陷入颇具争议的境地,而导致教师对传统师德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第三,就师德建设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指示在部分高校被当做“政治性的宣传”而非扎实、具体的工作。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师德建设存在着特殊的挑战。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笔者曾做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地方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挑战。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决定了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在生源结构、基础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更加要求教师对个体差异、对人的关注。第二,师资队伍的状况,即教师总量不足与新聘任教师增多的问题困扰着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一方面,生师比过大,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与自觉。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教育中,比较关注学历层次、职称、论文、获奖成果等硬件条件,而淡化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等软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师德建设带来挑战。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环境的塑造,客观上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思想理论建设、师德规范的机制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②而笔者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阐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路径

文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长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此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教与学的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与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价值观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断裂”又存在“传承”。说其断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园文化存在积淀不深,而通过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园文化又经历了冲突、碰撞等,使得校园文化存在“断裂”;而“传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识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更好的体认和辨识,而有利于其实现从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师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领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的校园文化,起着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拒绝和排斥错误的观点和影响,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主张“实用、实际、实惠”等极具感性的不良倾向,而此时的校园文化则是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全体教师在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渗透其中,浸润其里,在校园中,广大教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分歧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惩戒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这就是环境对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则是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凝聚力量。作为广大教师群体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无形地凝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合力,以种种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广大教师的信念情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高校教师献身科教、服务社会,并以此培育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将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同师德建设相结合,首先,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率。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传统的集合以鲜活的形态潜移默化于师德建设的工作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师德建设的内容、环境和载体融合在一起,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用现实代替想象、用生动代替乏味、用参与代替旁观,启发和诱导广大教师,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文化的凝聚、提炼的过程。师德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地方高校的文化本质。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使教师成为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大学教师的师德与品格也会形成地方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贴近教师、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倡导活动,使高校教师对所处的校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讲,即组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专家、本校的资深人士对地方及高校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宣讲。同时由于校园文化往往具有内隐性和弥散性的特征,一般不容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和理解,需要通过对学校中人、事、物的“象征性”活动得以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一些行为表象被成员所理解和耳濡目染。因此,利用地方高校的形象识别设计系统,以符号、标志等象征反复强化本校的校园文化,让师德建设具体到教师身边的“一草一木”,形成“物质”氛围。第二,围绕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同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校园的科学人文底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感悟文化、历史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自觉。

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着重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及本校校园文化的组成形式、内容;以此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同时,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本校历史与文化的整理、维护,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地方文化与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在实践中塑造自身高尚品德与情操。高校历史传统、大学精神的整理和研究的过程是对校园文化最严肃和最崇高地继承过程,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系统总结和概括。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要重视回顾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学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以此教育在校的广大教师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师德建设总结范文8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一、合理规范青年教师准入制度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逐年上升,高学历的青年人才比例大幅提高。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是目前高校教师准入制度的主要侧重点,但师德修养在教师准入制度中处于边缘地位,仍未成为重要指标。合理地规范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将师德一项调整为重要考评因素,甚至列为首位,是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1.全面考核青年教师入职的政治素养

大学生政治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受教的高校青年教师相关,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水平在课堂与课外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具体和长期的。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政治素质要求主要是“爱国守法”,着力筑牢思想根基[2],从中能看出青年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法律法规意识。合理规范高校教师准入制度,要将对青年教师政治素质的考核作为首要工作,把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列为岗位准入的首要评价指标。通过个人谈话、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综合评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过严格的入职前考察、评价,淘汰政治立场错误者、思想观念偏激者、与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精神背离者,从青年教师准入制度上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综合评估青年教师的择业初衷和职业理想

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决定了一位教师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青年教师的择业初衷是否为了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教师岗位的价值认同程度及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长期的职业规划、崇高的职业理想,是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对教师岗位有热爱之心,对学生有关爱之情,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追求和价值实现,这是教师正确职业理想的精神层面表现。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包括择业动机、个人职业规划、确立发展目标等方面。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将职业理想考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综合评估教师入职之前的职业态度,明确其如何看待教师行业、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对未来教师工作的个人职业规划。凡是并不热衷于高等教育事业,并不热爱高等教育教师岗位,而是由于一时的盲目选择或是因功利虚荣等原因而选择的人员,一律不建议录用,积极引导其选择理想职业。

3.综合评价青年教师职前的职业行为

教师职业行为的标准是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评价能直接反映教师履职尽责的程度。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行为主要包括学术行为和教学行为,学术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水平体现了教师职业素养。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前的职业行为主要是学术行为,具体可考察其学术态度、科研规范、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这些与教师的品德修养、职业精神紧密相关,入职后将直接对学生的科研态度与学术行为产生影响。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在这一方面的严格程度,甚至可以对学校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入职前要对其学生时期的学术行为进行调查评价,全面掌握其科研行为、学术态度是否规范严谨。对存在学术不端,抄袭、学术造假、甚至履历学历造假的人员,一律禁入高校教师队伍。

二、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成长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决定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成长机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才能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使其精神上无压力、无顾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对人性化原则的更加重视,将极大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1.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进修机制

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完善的培养进修机制,进修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完成专业理论的更新升级,以更多的知识储备投入到新阶段的工作中,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能,保证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和客观实际。因此,进修的重要机会应尽量倾斜于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完善的培养进修机制也是一种竞争机制,能激励更多青年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青年教师需要足够的进修资金支持,需要更便捷的多选项的外出学习机会、更多的差异化的培训,包括去更高水平的院校、较高层次的培训机构、国外留学进修,以及参与相关的学术活动。通过高层次、高质量的进修培训所带来的收获,青年教师一方面会切实感受到所在单位的支持与关爱,一方面会看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前途和职业发展的愿景,激发出对教师岗位的热爱,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坚定职业理想。

2.完善青年教师职称评聘机制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高校教师数量也随之增加,青年教师比例大幅上升。但是,职称职数的固定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符合年限和条件的教师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伤害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已积重难返,亟待解决。如果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是不断提高评审要求,这只会让更多青年教师压力剧增,甚至可能因为看不到希望和变化而对工作消极懈怠。从工作效率来说,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晋职称事务,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工作就会被忽视、漠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会因此下降。因此,扩大青年教师职称晋升的比例是解决目前现状的关键措施,尤其要尽快研究制定优秀青年教师职称评聘的优待政策,放宽条件、增加指标,使青年教师真正把时间和精力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用鼓励机制促进师德建设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与能力。

3.完善青年教师成才扶助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是刚从学校毕业就来到了教师岗位,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新环境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带来一定的心理困境,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建立并完善青年教师成才扶助机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以老带新是基础的扶助机制,遴选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成果颇丰、师德表现良好的老学者、老专家或中年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开展专业工作,开展一对一指导扶助,从生活上和工作上给青年教师答疑解惑。还可以定期开展团体训练、辅导活动、联谊活动,采取一对多或多点互动的形式,形成导师指导与青年教师互助相结合的良好扶助机制。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与上级、年长者、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在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中让青年教师获得更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道理,更快地成长和成为师德良好的优秀教师。

三、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培养机制

师德建设培养机制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关键在于有力的领导机制、有效创新的宣教机制及完善的约束机制等[3]。

1.有力的领导机制

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要要设立强有力的师德领导机构,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成立涵盖多部门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分工协作,责任到人。从学校到院系都要定期总结师德建设工作、出台改进方案,形成定例,并通过会议褒扬典型、通报批评反面事例,构建不断加强师德建设的氛围。院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师德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注重落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完善的约束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在职教师从业行为“十禁止”》等法规、文件对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高校“红七条”突出强调了对高校教师严禁的一系列行为。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法规文件为依据,并与本单位具体情况相结合,建立更全面、更细化、更具实际操作性的师德约束机制。在对教师进行综合测评时,将师德考核结果纳入其中,并设置较高的分值占比。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发挥师德规范的强大约束力,形成外部约束与自身约束、他律与自律的合力,将师德规范在青年教师心中内化成一种精神信念。

3.有效创新的宣教机制

师德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做得到位与否,直接决定高校青年教师能否真正了解、理解师德规范和要求,只有其内心认同才有可能时时处处践行。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结合客观实际做出改变和创新。例如,采用广大青年教师普遍接受的互联网相关媒介,把师德模范典型事迹、师德建设相关活动通过短信、网站、邮件、微博、微信等进行广泛宣传,并引导大家参与到讨论评议中来。改变传统一味灌输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和手段,在日常教学活动、科研工作中、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开展师德教育。

4.系统的心理辅导介入机制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较大,在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强迫、敌对方面存在较大隐患,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体系,丰富心理知识普及内容,针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子女教育、婚姻家庭、恋爱情感等内容,打造专题精品讲座、增加针对性心理辅导、利用EAP心理援助体系,通过多种形式使青年教师从身心上得到解放,解除教师精神上的束缚。通过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辅导介入机制的构建,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的个人意识保障。

四、健全师德建设动力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等,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保证师德培养机制顺利运行,推动师德建设目标的实现。

1.完善师德建设激励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精神激励是对思想世界的改造方法,通过宣传先进事例、典型人物、模范榜样教育影响青年教师,并在他们中间逐渐培养出具有高尚师德品质的青年教师,使榜样的力量更加具象化,激励和带动的作用更加直接切实。要充分肯定师德良好的青年教师,给予高规格的精神荣誉和称号,还应配合适当的物质奖励,让激励机制变得实实在在。如增加奖金、补贴,住房、晋升、岗位聘用优先,工作条件改善、加大科研资助力度等,使物质激励全方位发挥作用。

2.健全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师德监督机制可以保证师德建设工作有效开展,推动教师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体系中起到保障作用。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学校应有师德现象评议、反馈渠道,有专门负责师德监督的机构,面向学生、家长、社会群众、媒体公开联络地址、信箱、电话,形成齐抓共管、全面监督的氛围。发现师德不良问题及时惩处纠正,督促高校青年教师严格自我要求,不断提高道德品质水平。

3.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

师德建设考核工作是在一个时期内师德建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师德建设成果的验收阶段,也对后期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师德建设考核工作完成的质量,取决于师德建设考核机制设置的完善与否。师德建设考核机制的重要性,要通过把师德考核纳入高校教师考核范围来实现,其比重要逐年提高,形成有力的引导。考核评语和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保证连续性和可追溯性。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过程公开、合规运行,结果公正、奖惩明确。对师德考核评分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对考评不合格者,批评教育、限期改进,并可惩罚性地取消一些福利待遇。师德考核制度越具体、越结合实际就越有效,才能有力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提高,涌现出更多师德高尚的高校青年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教师〔2014〕10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Z].2014.

[2]刘建华,陈芳.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

[3]张兆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