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主题论文范例

师德主题论文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1

1.注释位置不当

注释位置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释的整体位置不当。目前,学术期刊上学术论文中,注释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页末注”,一种是“文末注”。“页末注”是指学术论文正文中每出现需要注释的部分,就会有一个注释号,并以上角标形式出现,相应地,在当页的左下角,把注释的信息呈现出来,如果该页有多个需要注释的部分,就列出多个注释号,该页的左下角就按顺序把这些注释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下一页出现新的注释,则以页为单位另排注释序号,并在该页左下角呈现注释信息。“文末注”是指学术论文正文中需要注释的部分从前到后按顺序编注释号,并以上角标形式出现,最后在文章末尾以注释号为序,把注释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页末注”和“文末注”各有千秋,也被不同学术期刊采用。“页末注”节省空间,方便读者阅读。“文末注”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注释的整体位置不当,主要是针对“文末注”的形式而言。一些作者提交的论文,会把“文末注”的注释整体放在学术论文的最末。这显然是欠妥当的。我们翻阅了大量科技杂志,发现学术论文的“文末注”的注释整体一般放在参考文献之前。注释位置不当的另一个表现是在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结论处加注。一篇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结论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部分应该语意清晰、信息显豁。对这些部分中的某个信息进行注释也是不当的。下面是某论文结尾处增加注释的例子。

2.注释内容烦琐

注释内容烦琐主要有两种表现样态。一是在正文中和注释中分别用不同语言陈述相同的观点。有些作者在正文中陈述了一个外国学者的观点,该观点是作者直接从英语原文中翻译过来的,但是作者还要以注释的形式列出该观点的原文。这样的注释显得非常烦琐,甚至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注释内容烦琐的另一种表现是注释和参考文献内容重复。一些学术论文中已列出许多注释,说明了引文或观点的出处,已包括了具体的作者、页码、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信息,但在参考文献中,还是再次一一列出上述信息。有些学术论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仅是格式不同,如参考文献标注了文献识别码,而注释则没有。有些学术论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内容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排列顺序不同。许多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中,此类现象非常普遍。

3.注释表述不清

注释的根本功能是引导读者清晰理解相关信息,并给读者更多的信息,以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但是一些学术论文中的注释却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究其原因,作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或是作者由于自身喜好或自身具有的逻辑判断能力,不能清晰地确定注释中的内容。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注释质量不高

注释虽小,但是并非所有学术论文中的注释都是高质量的。要写出高质量的注释也并非易事。注释质量不高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当注不注。许多学术论文会涉及文化常识、文化背景、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缩略词、信息来源等,这些信息以简明清晰的注释样态呈现出来,可能对读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一些作者在学术论文中频繁给出专业术语和缩略词,但又缺失加注的意识和习惯,没有给出相应的注释,这无疑会使学术论文应有的丰富信息大量缺失,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2)注释无标准,长短不均衡。不同的学术论文,注释类别不同,数目各异。一些学术期刊由于遵从独有惯例和出版规则,对注释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独特的要求。这些客观因素制约着不同学术论文注释写作应该遵从的标准,也制约着注释的长短。但是,同一篇学术论文中的注释应该遵循相同或相近的标准,长短上应均衡。一些论文中,作者会依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文化常识和专业术语给出较长篇幅的注释内容,但对其他各类别项的处理则非常薄弱。这也不妥当。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2

财务会计核心价值通过多个方面来体现,除了基础价值和功能价值外,自身价值也蕴含着核心价值,财务会计的核心价值是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表中,无论财务会计价值主体如何偏移,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各项会计活动的价值载体,信息价值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认可。在财务会计基础价值、功能价值和自身价值中,信息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基础价值,反过来基础价值又能通过高度集中的信息价值表现出来,二者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在会计中,我们把会计信息的收集到加工、产出的整体过程称作财务会计的功能价值,会计信息随着时间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能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会计的功能价值。在这三个价值中,通过会计基础信息可以看出财务会计自身价值通常受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财务会计的自身价值通常表现为财务报告信息价值。虽然上述三个价值和会计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并非所有的会计信息加起来就等同于财务会计的核心价值。财务会计核心价值的载体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不是所有的价值都会收集、加工,面对不同的会计价值,会计信息具有选择性。会计信息中包含了财务会计的核心价值,真实性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也是财务会计核心价值的基本选择要求,在财务会计价值体系中,财务会计核心价值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支配其他功能的运转,对财务会计的发展有着关键的效力。

2供给信息视角的财务会计核心价值分析

2.1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会计信息是为了给需求者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但通常需求者还要求系统告知他们未掌握的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收集者而言,这属于不确定的消息,处理这些消息是有难度的,为了满足信息需求者,信息的供给方需要使信息尽量真实、可靠,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在处理不确定性的信息时,运用计量学的方法,通过不确定性信息的描述,然后对信息内容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作为确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依据。研究预测信息会发现,历史会计信息才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的关键,对于预测会计信息起了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的来源不仅局限于一种方式,非财务会计渠道的会计信息也是财务分析师进行预测的依据,但财务会计分析师预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偏差,还是需要会计信息进行复核,如果有出入的地方,将会进行预测修正,这里还是要用到会计信息,非会计信息只是预测的依据,不能作为准确性复核的参考。在历史会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中,体现了财务会计价值,重点提高处理会计信息的确定性,控制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若预测会计信息通过历史会计信息去复核,这通常是非会计师的工作,比如财务分析师。

2.2不同阶段的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在不断地变化,财务会计报表在不同阶段产生的基础也不相同,大致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历史观、信息观和计量观。在历史观下财务会计报表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受托责任,将应计和配比引进来,信息观下反映的是决策的有效性,计量观和信息观反映的内容相同,引入了公允价值,通过历史观、信息观和计量观的分类,相应产生了历史会计信息、现时会计信息和预测会计信息。当市场背景在完善的环境下,会计盈余与公允价值慢慢的趋于一致,分别等于总现金流量,这体现了信息观在数值上和计量观趋于接近。当市场背景不完善时,需要引进应计为基础的成本效益观,在计量观和信息观达到饱和状态时,对于历史会计信息的需求会增大。以应计为基础的历史会计信息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现时会计信息受到成本效益的控制,预测会计信息也受到影响。信息观指出会计报告的实质是运用会计系统所传递的信息,其中会计系统作为一种信息渠道,对于信息的研究主要是会计盈余相关的会计信息。数据表明,会计盈余在应计制下信息量更为丰富,会计盈余通常划分为六项,其中包括毛利、一般费用、利息费用、折旧费用、所得税费用、其他费用,对于这六项的划分,可以增加信息量。当现金流量和会计盈余采用不同的信息计量法时,会计盈余在不同期间的数值进行累计相加,对于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误差,将计算期间相应延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得出结论,会计信息离不开对历史会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否则决策的有效性就缺乏相应的信息价值基础。计量观和信息观不同,会计系统对经济价值的存量和流量进行的报告是其主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开发费用或者是人力资本等计价基础不确定的资产项目,计量观都不会反映。当市场不完善时,计量基础采用公允价值时,其公允价值确定有难度,对于可比性高这一要求,需要对现行货币计量和不变购买力为基础的计量进行转换,转换的次数较多。在计量观下,通过会计估价模型,资金时间价值转化为资产价值。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总现金流量和总会计收益必须是相等的。以历史会计信息为依据,采用会计估价模型的方式,将会计收益和会计估价的信息提供给需求者。

2.3会计信息层次与结构的特征

会计信息的层次与结构很明显,可划分为基础会计信息和衍生会计信息,其中衍生会计信息又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财务结构会计信息、财务能力会计信息和财务空间会计信息。这三个会计信息反映的并非自身价值,而是会计信息的衍生价值,具有财务信息的一些特征,同时也会有会计信息的特征。凭证、账簿、报表都属于基础会计信息的范畴,将准确的信息收集起来反映会计关系,实质上是历史会计信息,基础会计信息也是预测会计信息的价值基础和信息参照。从供给信息视角进行分析,历史会计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确定或不确定的会计信息,信息观、计量观以及基础会计信息都需要参照历史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它。

3需求信息视角的财务会计核心价值分析

3.1估价和评价的目的

估价目的的会计信息含量,包括资本交易估价和资产交易估价。会计估价是会计的存量计量,一些计量方式如市场价值、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等,存在于交易为基础的估价中,估价为目的的信息需求一般情况下服务于企业外部。为了对管理团队进行评价,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会计信息也会有所需求,这种需求称为评价目的的会计信息需求。薪酬激励、道德和风险都是评价为目的的信息含量,在考虑这些因素时需要注意信息的更新,及时的信息对评价有着重要影响,评价为目的的会计信息需求通常服务于企业内部。满足估价目的或者评价目的的信息需求,很难做到同时兼顾,财务会计反映估价目的信息,对于评价目的信息则不在其假设内,所以会计信息观察到,估价目的和评价目的的会计信息只能满足其中一方面,不能同时满足。财务会计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估价目的的信息需求,对于评价信息需求尽管使用者需求较大,但主要职责在于管理会计师。

3.2会计信息的分类

会计信息分为三类:基础会计信息、预测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公司的股票价格或者价值都可能受到这三种信息的影响。在估价中非会计信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会计信息通常用两种方式来表示,一是市场为基础的指标,二是价值相关的信息变量。尽管对非会计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但财务会计师的职责不包括非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加工。

3.3会计信息的审计、披露以及披露成本分析

在我国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财务会计报告被要求进行审计,审计方是作为独立的机构,对于审计过的会计信息需要负责。审计师对于审计过的会计信息含量,其中被私自占有的会计信息可以公开化,这时已审计的会计信息和初始的会计信息相比,更被使用者所需求,这时候需要严格控制会计信息的审计过程及审计结果。会计信息的披露在一些情况下为经理人自愿披露,因为信息的不相符使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受到了影响,这时候披露会计信息也是市场的需求。对于自愿披露不好的会计信息,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避免对企业的声誉造成重大的损失,二是尽量减小对企业资产的损害。自愿披露会计信息和审计后披露会计信息相比,缺乏第三方审计的合理保证,会计师需要对会计质量负法定责任,在向审计师提供基本会计信息时,应注意财务会计的核心价值。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有的必须承担,如被审计后强制性披露的会计信息,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有些披露成本没有必要,如经理人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但也需要负担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所产生的费用。会计信息的需求多种多样,只能尽量的满足各种需求,我们始终要坚持财务会计的核心价值,对于审计过的或者有第三方保证的合理会计信息,方可提供给需求者。

4结论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3

(一)对“主题选择”的解析

这里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专题”,即它与传统的根据教材体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不同,其是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情,且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进行讨论和思想升华。因此,关键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进行主题选择。笔者认为,主题选择应有的放矢,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在遵循主流的同时,让专题教学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对“探究行为”的解析

探究行为是学生学习的高级行为层次,其中包含着两个环节:(1)问题意识导向;(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前者而言,我们需要在主题教学中前置性的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进而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后者来说,则要求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从而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对事件思想性的提炼和升华。

二、主题探究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分析

通过上述认识,该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可分析如下。

(一)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

这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其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借助现阶段教学现状来反映出来。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讲”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诉求的关注。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后,在收敛性的主题和问题导向下,便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与自身有关的思想品德问题学习中来。这种参与感将有助于减轻教师搜集案例的负担,且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获得彼此情感的增进。

(二)对学生思想提升的作用

不难发现,这是站在学生学习角度来进行分析。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包括,缺乏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课堂学习集中度不高等。另外,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欢热闹和争辩。因此,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来充实思想品德教学,就能在规避他们学习上的软肋和迎合他们学习中喜好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

三、分析基础上的实施对策

构建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对策构建。

(一)明确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该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相信自己、不畏困难的意识和情怀。紧紧抓住这两点,将使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和实效。那么,主题探究模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很明显,通过该模式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参与到“不自信产生原因”的问题讨论中来,从而借助事物参照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可见,这就明确了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即增强学生的现实感。

(二)确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边界

前面已经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即主题探究模式应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有益的补充。因此,这里就需要确立主题探究模式的实施边界。作为有益的补充一定是起到为常规教学添彩的作用,另外若要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首先,需要完成前期的课程内容学习。因此,建议将该模式放在每课教学的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呈现。如通过对“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后来实施。

(三)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

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实则在于构建起教学控制措施,这里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但重点应放在事中控制上来。评价对象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涉及教师在主题选择和课堂组织教学的绩效。因此,在引入这种模式的初期,应组织教研组的同行相互听课、评教,最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应用模式来。

四、实证讨论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随着前期教材内容的讲授,紧接着可以利用一堂课的时间来实施主体探究模式。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具有正能量的明星筛选出来,将他们的成长故事设计成一个专题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选择刘德华的演艺历程(他被演艺界称作劳动模范),首先给学生播放刘德华演唱的“十七岁”,歌词涵盖了他从艺以来的心路历程,而这种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然后,分组来组织学生来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提炼出“一个人健康成长所要具备的素养”。最终,教师给予总结指出自信的意义,以及如何向刘德华一样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五、小结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4

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做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通过收集资料进而把握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对教学提纲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先前准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课标展示,向学生展现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能够反应所讲内容主题的高质量问题。此外,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进行所讲内容的备课,争取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材、走入教材。总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听课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四、结语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贸易调整援助 制度缺陷  经济冲击 贸易摩擦   资金风险

    一、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含义及实施的必要性

    (一)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贸易调整援助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政府对因贸易或产业转移而遭受利益损失的本国产业、企业及其工人实施相关援助措施的一项公共政策工具。其基本理念是通过对因市场开放而遭受进口竞争损害的产业、企业和工人提供资金、技术、咨询服务和政策援助,帮助其帮助恢复竞争力,重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帮助受损产业的工人重新就业,以确保整个国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1]。我国实施贸易调整援助的目的是恢复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从理论上来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是一套满足帕雷托最优理论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

    (二)我国实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我国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冲击。我国加入全球和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需要相应削减贸易保护措施,开放国内市场。快速开放市场带来进口量的快速扩张,2002年至2008年,我国的年进口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21.2%、39.8%、36.0%、17.6%、19.9%、20.8%和18.5%,年均增长超过24%(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13.9%)。在如此快速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尚处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初期阶段,国民经济体系、工业体系发展并不成熟,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众多行业缺乏比较优势,存在高能耗、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绝对竞争力等问题,此时市场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对外开放,为很多企业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不少与国外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有成本比较劣势的行业和企业带来了困境。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将来,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贸形势。各国经济衰退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实际经济和工业领域的回归趋势,将对进口需求减少,给我国产品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更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我国出口状况的影响是雪上加霜。我国出口额持续萎缩,危机期间和危机后给我国实体经济将造成较大冲击,一方面使原先出口导向的产业和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众多产品无法外销滞留国内,造成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在命悬一线的境地,众多产业处于低谷,面临调整。

    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能够在一定期间内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但这些措施仅仅提供了更多的国内市场机会,并没有对已经造成损害的国内行业给予补偿和扶助。而且由于越来越显性和隐形的贸易救济措施地滥用日益遭受国际舆论的负面报道。过多运用贸易救济制度会遭遇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反对,其与WTO和区域贸易组织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有众多相悖之处,而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不存在这些问题,而且属于一国政府正常的社会政策范畴,其目的是为了使本国产业和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自由贸易[3]。并且贸易调整援助制度针对已经造成损害的国内行业给予补偿和扶助,弥补了贸易救济的不足,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亟需建立的制度。

    综上,我国实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的设计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其本身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也是这样。

    二、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实施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一)制度缺陷风险

    1、时限局限性

    就贸易调整制度来说,其制定是在我国正处于利用廉价劳动力制造业大力发展提升时期,其外贸形势与发展中工业化国家形势相匹配,就是大力发展出口,提升国内产业,提高民族企业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一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完成产业升级,那么外贸形势也会发生变化,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也会面临实施程度、范围,对象随之变化的问题。

    2、职责明晰的缺陷

    由于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执行不仅涉及到各个相关政府部门的相互协助,而且更涉及到企业真实情况的反馈程度、企业的执行力度以及企业对工人实施的援助程度。企业很有可能出现为了获得贸易调整援助而虚报经营状况,以及采取某种手段迫使工人失业,给国家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还有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考察起来也比较困难。

    3、对象不明确问题

    对于工人的援助是通过企业方式进行的,那么工人获得的援助水平是很难监控的,而且也会出现企业挪用国家给予的工人援助的资金,造成这些工人不能真正进行再培训,或者不能全额或部分获得生活补助,给工人的生活带来更多困难,甚至引起工人仇视等等负面影响,激发社会矛盾。

    4、行业、企业的风险度

    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中,没有考虑到行业、企业本身的风险控制水平问题。对于属于何种状况,何种企业类型,何种行业成熟度进行贸易调整援助,在制度设计中没有详细划分,这些会为将来制度的实际实施带来困难,也很容易让本不该进行贸易调整援助的企业进入到援助名单当中,而该进行贸易调整援助的企业却没有进入到援助名单当中,出现逆向选择现象。

    5、援助技术、信息等问题

    由于没有对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中的技术水平、信息服务的范围和水平等进行界定,很容易在对企业进行所需技术或信息服务进行援助时,出现援助技术水平不符合现实生产力要求或技改要求、信息服务质量很难适应企业战略决策要求等等现象,引发援助冲突,造成资源浪费。#p#分页标题#e#

    6、援助的时效性问题

    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与其他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差别之一就是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对产业和企业的作用是再构建性的,提高性的,而不是事后补偿,这就要求贸易调整援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真正的在企业运作的艰难时期起到雪中送碳的扶持作用。如果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设置程序繁琐,工作拖沓,该制度就很难发挥其真正的调整援助作用,而变成了简单的补偿,背离了制度设置的初衷。

    美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实施,曾被经济学家批评为“事后的一次性补偿保险资金”,美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程序上的拖沓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事后补偿和救济金性质的援助,这种滞后性和消极性,也是我国在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实行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经济冲击风险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虽然在全球经济萧条的2009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但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冲击和警示仍不可小视。我们必须考虑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对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所带来的冲击。

    1、经济衰退致使需要援助的群体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调整正处在关键时刻,国际经济动荡带来的风险需要关注。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破产。可见中小企业对经济冲击的抵御能力较差,一旦面临冲击,原本利润空间较小的中小企业就更难维系自身的发展,必然造成贸易调整援助制度需求度的激增。在此种情况下,对贸易调整援助的实施成熟度和资金规模会提出极大挑战。

    2、经济衰退情况下庞大的援助资金使政府不堪重负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可从我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各类贸易调整援助。而其中只有金用于企业和工人的贸易援助(大部分用于企业贸易援助),资金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用于申请和审核的行政维持费用(美国的经验是61%的资金)。我国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抵御冲击的能力较弱,我国贸易调整援助的主要对象是中小企业,那么援助就表现出单笔援助资金要求不高,但是援助数量众多。此外,中小企业抵抗冲击的能力弱小,就表明其风险系数较高,波动性较大,在经济运行较为平稳、进出口贸易较为稳定的时期援助对象不是很多,但遇到整个宏观经济的不景气,进口贸易的整体冲击情况下,中小企业就表现为群体性的弱势,需要贸易援助的数量骤增,金额也相应地大幅提高,原先设定的援助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

    3、经济衰退情况下已受援行业和企业面临援助失败的风险

    由于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主要扶持的是一些受进口产品冲击较大,竞争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遭遇经济冲击时,原本脆弱的竞争力更容易受到重挫。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贸易援助措施帮助行业和企业缓解燃眉之急,但是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很有可能出现重新下滑,原来的援助效果没有达到,援助失败的可能性加大,按照制度继续援助可能还会继续失败,不继续援助原来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政府贸易援助计划将会陷入两难境地。

    (三)贸易摩擦风险

    1、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可能会遭遇其他国家反补贴诉讼

    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是由政府实施的,针对面临进口产品的竞争而遭受损害的国内相关产业中的企业和工人提供救助的一种制度,虽然此种制度的目的是恢复企业竞争力,符合WTO规则,但其与补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2、贸易调整援助与SCM协议存在一定冲突

    根据SCM协议,补贴可以划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诉补贴。

    (1)禁止性补贴包括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

    (2)可诉性补贴主要包括补贴行为、专向性、构成利益和不利影响等要件

    (3)不可诉补贴包括研发补贴、为落后地区开发提供的补贴、环保补贴

    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则这种援助可能被视为补贴定义中的财政支持,在某些情况下,基于贸易调整对企业提供的财政支持则可能被认定为补贴,遭到反补贴调查。

    3、贸易调整援助与《农业协定》存在一定冲突

    WTO《农业协定》优先于SCM适用,将农业补贴分为国内支持措施和出口补贴。如果农业贸易调整措施违反了《农业协定》的禁止性规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农业贸易调整援助措施也有可能遭受反补贴调查。

    (四)资金风险

    1、援助资金筹措的风险

    实施贸易调整援助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我国实施贸易调整援助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地方财政的财政拨款和企业配套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不难发现,援助资金在一开始筹措过程中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首先地方政府拨款方面存在利益、职责难以准确界定划分,地方政府意愿拨付和能够拨付款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于政府信用贷款,又加大的资金偿还的风险。同样企业配套资金的筹措要么来源于企业自身,要么来源于银行贷款或债券、股权融资,企业本身如果经营状况不佳,能否筹措到资金本身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或风险,如果这期间需要政府加以担保,又将政府拉入了信用风险的承担者之中。

    2、资金运用低效的风险

    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内对应产业的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援助资金应达到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升级能力,提高工人就业能力,最终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效用,否则该项资金的运作就是低效的。

    3、援助资金可能面临被发放机构分流挪用的风险

    从申请,审查,到批准发放贸易调整援助资金需要经过多个机关部门,程序的复杂一方面会造成援助资金到位延迟,更容易造成资金被盘剥、挪用,分流的风险。

    4、援助资金面临着低效率运作,不能物尽其用#p#分页标题#e#

    首先,贸易调整援助审批通过后,对企业的技术援助和资金援助如何进行后续监督,企业能否按照计划利用援助资金执行改革方案,是否将资金运用到技术更新,产能升级等方面做到专款专用,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其次,通过企业实行对工人的援助,在确认工人是否具有获得援助的资格,确定援助资金可以真正发放到那些需要再就业或回到原岗位的工人手中,这些资金是否可以很好的利用于帮助工人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人产业适应性等方面,都需要完整的监督监控措施予以保障。如果这个过程中的监控机制不完善,那么调整援助资金很可能丧失其基本的作用。

    5、援助资金无法返还的风险

    由于受援助企业和行业都是在贸易冲击下面临生产、经营、转型、升级问题的部门,与平稳运行的经济体相比当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即使在长期内援助成功,在短期内要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较困难。而对于援助性贷款,企业又面临章程规定按时返还的压力,资金能否返还与援助是否到位、成功,援助企业经营运作状况,宏观经济形势都密切挂钩,存在市场性和非市场性风险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资金返还就存在较大程度的风险。

    通过对国外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实施的效果评估来看,依照美国众议院的会计办公室(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GAO)的数据统计,在1972年至1983年的十年中,对企业贸易调整援助发放的112笔贷款只有5笔被完全偿还,大量的贷款成为了产业失败的牺牲品。而1985年美国商务部下属的Inspector General所做的报告则显示,在1982年到1983年中,有96.4%的TAA-FI计划没有得到完整的实施,一部分援助没有起到调整的效果,而另一部分企业援助计划则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这些数据表明,贸易调整援助的资金在运行中存在着低效运作的可能性,如果被援助的产业,企业升级改造效果不佳,援助资金便可能无法返还。

    三、对我国实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针对性建议

    (一)在制定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时,要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灵活应对,在制度设计上为以后改进留有空间,要先试行运用,再总结改进,让制度符合调整援助宗旨,切实有效达到目标,保证制度实施顺利畅通,不存在部门职能真空。

    (二)针对经济危机时期和后危机时期的特殊性,需要在资金、风险防范、处理贸易摩擦方面有特殊处理。

    首先在资金上,在遵循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一般规则的基础上,经相关机构和专家论证在危机及恢复期需要扩大资金规模,或建立预备援助资金,或在资金筹集方式上调整。

    其次在针对援助效果存在较平常更高风险的情况,需在资金援助的同时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监督,更大地投入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技术、管理、信息方面的咨询,在援助中后期加强对被援助企业的督导,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积累相关类型企业的调整援助经验。

    最后针对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实施可能遭到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抵制和病诟,我国需在特殊时期加强对被援助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企业)的配套支持,如在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方面协助,同时不放弃实施贸易救济措施。

    (三)针对由于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实施而遭致贸易摩擦问题,我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设计要明确其调整宗旨是帮助国内产业和企业成长的产业发展政策而非贸易竞争性政策,明确调整制度的范围,针对受进口冲击的行业、企业进行援助支持而非针对出口企业和行业创造优惠条件,在实施中明确与补贴政策加以区别,破解政策和部门职责盲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因贸易调整援助遭遇国外反补贴调查,我国商务部相关机构和贸易调整援助机构要积极配合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应诉,出具相关证明,实施配套行动。

    (四)针对资金的风险,我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设计,一是需要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行业、企业间职责加以明确的划分,在保证实施效果的前提下简化制度实施中的摩擦,化解职责真空地带和冗余地带。二是援助手段中资金援助是最为重要也是风险较大的手段措施,如果有可能可以引入相关金融机构参与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配套措施,应用市场化的办法分散风险,做到风险收益相匹配,一方面能使资金状况得以保证,另一方面利用金融机构在应对风险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三是需建立资金援助方面的配套措施,对怎样的企业以资金援助为主,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不是一概而论的援助,存在行业和企业,援助手段等的选择问题。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实施机构在审批企业和行业援助申请时考虑到行业和企业对产业安全的价值时,也应时刻结合市场状况和企业状况,判断该行业企业是否具有援助价值和发展潜力,是否存在资金返还的风险,风险有多大。必要时听取风险咨询机构的建议,或建立组织内的资金风险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陈雨松.美国贸易法上的“贸易调整援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6)

(2)李宏伟.美国的贸易调整援助计划.[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1)

(3)聂婷研.论中国贸易救济法的不足与完善——从比较视觉的探讨.[D],中南大学

(4)张松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若干问题.[J],国际贸易,2008,(1)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自然辩证法课教研活动;重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 “创新”已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潮流,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早在世纪交替之际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1]在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并号召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但要创新就得有创新的人才,就得提高中华全民族创新素质等,而这一切又依赖于教育的基础作用,不仅如此,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完成好这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报道我国恢复研究生学位并招生培养研究生近30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大学扩招以来,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甚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本科化的趋势等不利因素越来越明显与严重等,另外笔者在多年的理工科研究生相关课程教研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需要迫切解决它,决非多此一举等。

    二、围绕创新目标,《自然辩证法》课教研要讲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创新本身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与工程创新等,但这里不展开论述。理工科硕士生培养目标指出,他(她)们是将来从事科技创新、特别是工程创新主战场的主力军,也是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科教兴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等,因此对他(她)们不仅要求最终能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使其能真正成为适应时代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等,而这是全部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所在。不过理工科硕士生创新素质培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专业课程,实际上他(她)们的其它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自然辩证法》在这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因为这门课是他(她)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开设它的意义也是为着更好地帮助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观、科学与技术观、科技方法论、科技价值观等等,从而与他(她)们的专业课程一道共同来完成创新目标的培养和实现。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自然辩证法》课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应如何正确贯彻执行呢?本文以为至少要注意讲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才行。

    首先,在自然观这一大块内容讲述上,要紧紧抓住自然观演变这一中心线索,着重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过程、意义及其基本内容等。要让研究生们认识到创新(含科技与工程创新)并不是拍脑袋、想当然的胡编乱造,也不是割断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的闭门造车,它实际上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并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等,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就是这样极好的例子。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时,一方面很好地归纳、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发展成果,并将它作为批判近代以来16-18世纪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有力的武器,如给予了打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第一个缺口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高度评价,认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3]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的基础”[4]等等;另一方面还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中的精华、特别是其集大成者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思想,以此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如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没有完全抛弃、置之不理不睬等,而是在批判中合理继承,既肯定它的积极、正确的一面,又十分中肯地否定了它错误、有害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对其的科学评价上面;还必须提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也不意味着真理的结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结束真理,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新的实践,已发展成为了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等新的表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反过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等,这恰好又再一次地体现出了创新的精神,正如马克思的名言所说“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5]此外当然也可以结合系统科学的产生发展,如探讨新兴重要概念“信息”本质(内涵与外延)以及系统科学新思维方式的研究等,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科技与工程创新素质与能力等;还也可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探索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创新兴趣,培养提高他(她)们的创新意识等等。

    其次,在讲授科技观与方法论这一大块内容时,考虑其知识点较多、较散等特点,作者认为教师不应当做“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讲解,而要重点出击、有舍有取,要紧紧抓住科学精神、科学规范与技术伦理、创新思维方法与科技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重点教研。如在探讨科学本质时,侧重从科学的社会、尤其是精神层面来理解把握它。科学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是器物技术层面,一般看作科学的应用;第二是解释层面,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事实、定律、理论,这是科学的基本内容;第三是社会层面,指科学的社会建制和文化环境等,这是科学的社会基础;第四是精神层面,包括科学思想、科学价值与科学方法等,这是科学的灵魂。[6]对我国理工科的研究生而言,科学知识、特别是专门的学科知识已学了不少,应试教育的机制也让他(她)掌握很多,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但问题是仅仅有较多的专业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进行科技与工程创新,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现实中这方面的教训不少,有学者戏称这样的学生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因此针对这样的实际,教师必须要少讲科学的知识,侧重于从科学的精神层面去展开阐述科学的内容,真正弄清楚科学的精神、特征与重大作用等等,而这也恰恰是理工科研究生所缺失、急需补充加强的方面。科学精神究竟指什么?目前仍有争论,现行教材认为指从科学研究过程中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涵义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其一是求真务实精神,其二是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是开拓创新精神等等。[7]这里边“求真”是科学的必然要求,自然科学就是以揭示自然界发展规律和事物的本质为目标,来不得半点虚假,并要接受逻辑的、实践的最终检验,而要真正在科研活动中做到“求真”,就要尊重事实、不迷信盲从权威、勇于探索与敢于创新等。一部人类世界科学技术史、特别是近现代科技史清楚地表明,它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不仅仅献出了其毕生的精力,有时还把十分宝贵的生命贡献出来了,为科学而早早牺牲了,诚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犹如置于地狱之口,人们若无科学精神(也要求一定的人文精神)支撑,是不可能也决不敢跨入的。至于合理的怀疑精神则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假如一切从教条、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盲从权威,那不仅不能开展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反而会导致科技与社会停滞不前,长此以往最终会亡国灭种,后果不堪设想,中国近代社会落后挨打惨重历史教训早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人早已注意到怀疑精神的重大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只可惜现代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实际上,只有立足于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大胆质疑,只有用怀疑与批判的眼光审视现行的科学知识,只有充分肯定并积极运用想象力、直觉与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式的创新作用,才能真正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推动科技与工程创新,并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关于学术规范,教材基本没讲,但考虑到它是当前社会上的热点与难点话题,教师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深入浅出展开论述,告诫研究生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还必须要学会与遵守相关学术职业伦理道德与法律等。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们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甚至挺而走险的反面事例屡见不鲜,影响很坏,当事者则往往身败名裂。就拿我国来说各地、各阶层、各行业尤其是科技文化界,这方面的人与事也不少,甚至有一些专家、学者也被作为反面典型揭露出来,令人震惊,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要让他(她)们清醒认识到,追求创新成功、一举成名天下惊必须要立足于诚信、守实,并真正依赖自已或团队聪明才智与奉献精神去努力拚博的基础上,千万不能靠耍小聪明、抱侥幸心理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这样做实际上会害人害已。还要让研究生们真正明白从事科技与工程创新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有时会劳而无功的,创新实际上一定是非常艰难并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因为创新的课题一般来说容易的已被前人碰到与解决了,要想继续向前进,那末或者发现新问题来解决、或者把前人剩下的“硬骨头”问题啃下来,除此没有别的它途。如果没有机智的头脑、奉献的精神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与决心,创新是办不到的、也不会成功的,当然这里边有一个能否抓住机遇的大问题,但并不能只凭运气、守株待兔,事实上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大脑。此外不管科研的最终结果怎样,科技与工程人员都应当坚守真实、诚信与不弄虚作假的伦理道德底线,甘做人才前进队伍中的人梯等等。科技史上有很多这方面好的典型人物与事例,可以充分挖掘出来与研究生们分享,并让他(她)们努力学习之、实践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例子略;而在讲述科技方法论内容上,要明确指出科技的思维方法、尤其是科技与工程创新的思维方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也决不能缺少的。人们常说,方法对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这是公认的硬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辩证法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是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事实上的抽象概括与总结,而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很好掌握将来从事科技与工程活动、特别是创新活动的许多好方法与工具,尽早成才,报效祖国。在方法论这一块,还要敢于与善于对国外相关学术流派的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从而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方法论内容。如正确思考研究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逻辑实证(或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和库恩等人的历史主义所反映出来的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积极引导同学们从哲学层次去探讨科技方法的本质及其局限性,弄明白为什么说科学的进步首先或者说必然伴随着方法的进步等等。另外在具体的科技方法教研中,则要把创新思维方法的内容专门、单独列出来重点讨论,力争弄清楚它的本质、特征、步骤等等,并有机结合科技史上一些著名创新典型例子——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提出的基本粒子“坂田模型”,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在地质力学方面的一系列创见,“当代毕升”王选教授完成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展开阐述。这样既加深同学们对科技与工程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也鼓励和鞭策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创新的精神与方法,为今后更上一层楼进行创新,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理想同时又为人类社会作贡献打基础与作准备等;科学的问题意识思想也很重要,讲授时教师可从现代科学认识发展模式谈起,认为科学起始于问题,然后分析、解决它,并最终接受逻辑的、实践的检验,此外科学的旧问题得到解决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以至无穷。要强调发现问题、查找问题非常关键与重要的思想,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8]所谓科研究选题实际上也就是提出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而这对随后的科研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科研方法、水平与价值,甚至科研的成功与否。还要指出问题意识反映到自然辩证法课程自身教研中,就是要求教师应当主要是提出问题而是企图解决所有问题,教师不是也不要做“万金油”,而且给同学们问题答案远不如提出问题让他(她)们自己去真正动脑筋思考更好,因为后者可以促进同学们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脑的思维得到了很好锻炼,将受用一辈子,这也是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等等。#p#分页标题#e#

    再次,在科学技术和社会观内容讲授上,针对社会上与研究生的实际,要重点研讨论大科学时代的科技与工程的许多新特征、新情况,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现代知识产权的关系,科技与工程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等重大话题。自19世纪70年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紧相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于第一生产力,科技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建制甚至于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键的社会事业等等,大科学时代来临,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作展开阐述,只是谈谈大科学时代带来的相关重要问题,如上面所述。科学、技术与工程到底是什么样关系?文章的回答是现代社会中科学与技术联系已十分密切,并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科学发现可以很快变为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而技术发明则可让技术很快转变为理论科学等,核能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就是这样的好例子;而科技与工程生产也紧紧联系在一块,甚至密不可分了,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新特征,并且工程生产问题越来越突出,工程与技术也不完全等同等等。再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现代社会也突显出来了,其实马克思主义早就深刻地指出了它们之间是存在着辩证的有机联系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9]这里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即人文精神重大问题,人文精神指什么呢?目前仍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可认为指蕴藏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规范,本质上是讲“以人为本”等。那为什么现代科技与工程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理由是一方面作为人,不管他(她)从事何种具体的职业分工,都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恰恰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体现,不讲这一点就属非人待遇了,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在科技与工程的实际活动中,没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关怀会导致科技与工程人员处处碰壁甚至以失败告终,创新当然也不会成功,甚至还会产生所谓的科技与工程异化后果,最终导致了科技与工程活动不仅没有能够造福于人类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等,反而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造成了深深伤害、甚至不可弥补的恶果。近代以来世界上有过这样的深刻教训,如所谓的全球性难题(或生态难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必须引以为戒,“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还有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知识产权的关系问题也很重要。一般地讲,科学发现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无国界,但仍有一个“优先权”的话题,且涉及人格权、财产格等切身利益,应认真对待,不可小视等;而在技术与工程方面,其发明则是要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也同样涉及人格权、财产格等切身利益,但与科学不一样的是,技术是商品,可以按经济生产中的价值规律进行买卖,并合法转让、利用等,另外评价技术的标准也与科学不同,它主要是讲效用等。如此人们在科技与工程活动中,一定要知法、守法且依法办事,切不能违法乱纪,产生腐败等等,这也是科技与工程人员必须要坚守的法律底线,否则不仅创新不成,还会害人害己,导致身陷囹晤甚至丢掉宝贵的生命等等。

    三、结论

    总之,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紧密围绕理工科硕士生创新目标展开教研究,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至少要注意讲好本文提到的几个重要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与其它课程一道共同完成好研究生创新目标的培养与实现。

参考资料

[1][2]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500

[3][4][7][8][9]教育部社科与思政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107-108、110、43

[5]宣传部理论司编,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5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7

一、继续开展全国家长学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

1、召开全区创建工作现场会,通过典型带动全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评选区级示范性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校长、优秀家长学校教师及优秀学员。

2、召开家长学校教育课题研究研讨会;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教育论文;申报第二批部级家长学校教育研究课题;首批立项的家长学校教育课题形成中期研究实验报告。

3、加强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家长学校教师培训班,积极引导各学校研究开发家长学校校本教材,使家长学校教育更贴近家长、取得更大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内敛工程”建设,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正师表、践师德、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学师德模范事迹、演讲比赛、师德报告会、对照先进找差距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职工的师德水平。

1、与区总工会联合举办“争创工人先锋号,争当师德建设标兵”活动,以争创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争当师德建设标兵为主要内容,以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优秀教育团队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2、继续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月”,省教育工会已将每年9月份定为全省“师德建设活动月”,按照省市教育工会要求,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师德建设活动。

3、几项具体做法,制定区《教师公约》、《教师承诺书》、《师德评价考核方案》,努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促进师德、师风、校风向更好方向转变,切实解决有偿家教、以教谋私、体罚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校形象,推进全区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水平。

4、评选全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

1、建立健全区直各学校、处镇教委办工会组织,完善工会各项制度。

2、加强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教代会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努力保障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3、继续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工作,力争再创5个以上市、区级“工人先锋号”班组。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一、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新要求

(一)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正所谓:“教育质量,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魂”[1]。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本领,还要引导他们成人成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师承担的责任就是“传道、受业、解惑”。所以教师队伍的素质关乎到祖国的未来。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是教师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关的道德品质[2]。师风是学校教师所形成的风气。师德师风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只有拥有好的师德师风,就必然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能决定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高职院和高等本科院校都是教育体系的主体,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重点放在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实践型人才,而高等本科院校更偏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如今,高职院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二)新时代对师德师风提出新的要求

2018年教师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会议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另外还重点突出从6个点上培养立德树人。青年节前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会议上提出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前提是要有好的师德师风。教师也要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2014年教师节前夕,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会议上提出做一名好教师的"四有"标准。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对师德建设提出6大举措,给各大高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向。同时重点列出师德禁行的7条行为。2018年初,国务院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了5项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突出了师德建设。11月,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对于违反师德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一批批技术人才、实践型人才的责任[3]。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区别于高等本科院校的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结构单一,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缺乏解决企业一线问题的能力,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也需要具有高职特色。新时代以来,各高职院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学校除了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建设等方面,也开始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部分教师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方针政策认识不够,就给学生灌输不够成熟的理念,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2.部分教师忽视教学,偏重科研

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塑造人的责任。然而如今有些教师只认同科研重于教学,将教学和科研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以教学发展为基础来促进自身发展。因此出现了教学态度敷衍,只关注完成上课任务,不关注上课成效和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关心学生课后的状况,也不关心学生对自身的评价。

3.部分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趋利化严重

在职称评审的压力下,还是有部分教师没有坚守学术道德底线。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论文一稿多投、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部分教师学术水平不高,自身文化修养不足,盲目追求论文数目的最大化,而放弃了对学术的深入研究。这些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良好师风的形成,更不利于推进学校高质量的发展。

4.部分教师为人不师表,育人意识淡薄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4]。然而在课堂上,部分教师上课随意接听手机、照本宣科、态度敷衍了事、不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包括PPT和课件),另外随意调换课,打乱学生正常学习时间,在校接很多兼职和兼课,影响了正常的上课安排,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潮开始涌入国内,开始冲击主流价值观念,而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对每个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个别政治信仰不坚定的教师,容易迷惑,从而迷失自己。同时,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理想主义开始衰落。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开始崇尚金钱、权力,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社会上形成了以利益为驱动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使得教育经济化,给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2.评价重点的偏差导致教师对教书育人不够重视

育人考核比较难,出成效比较慢。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时间自由性大,地点不固定性,劳动形式具有不确定性,使得老师的劳动成果很难进行监管和考查。教师教书育人,出成效慢,很难说是哪个教师对其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只要学生给的评价分数不是特别差就行,得过且过。因为学生评价对教师的职务晋升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而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体现在论文的数量、拿的项目、专利发明,导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快速出科研成果上。这就导致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淡化,给学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3.部分教师自我修养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因为外在利益而不是内在兴趣驱动教学研究。而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切热爱,就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就要求首先要自身热爱从事的行业,热爱学生,以解决专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推动专业领域发展进步作为个人的幸福源泉和人生追求。另外,个别教师对教师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与现实情况相比落差太大。这种心理落差,让教师对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感到沮丧,从而产生职业懈怠。而这种懈怠容易让教师减少对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关注度,不利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一)着力提高政治教育,强化职业教育

加强教师的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方面,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能够自觉抵制不好的思想,也就遏制了不好思想在学生中的传播。2019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铁院”)积极组织开展全校教职工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职业道德教育,明确老师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内容和规范。使得学校教师明白,在教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育学生,还需要自身在职业素养。

(二)重视培养培训,发挥示范作用

首先,将师德教育融入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环节中,将师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规范等作为教师日常培训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把握整个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其次,实行青蓝工程,安排优秀的老师指导新教师,使得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好的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受到优秀教师的积极影响;最后,学习师德师风典型的事迹,请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师德典范的事迹,感受优秀师德修养的熏陶。这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南铁院聘任优秀教师曲建武教授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并邀请他来给教师做讲座,使教师对于做好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体会,营造出教师努力成为心中有学生的好教师的学校氛围。

(三)完善评价模式,落实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师德考核评估机制,使得师德规范化、制度化,也是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措施。首先,在考核中要提高教书育人的权重。在教书育人方面,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授课时数,更要看课堂教学的成效。另外,还需更进一步关注课后老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心程度、以及对学生引导的成效等方面。其次,采取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可以从学生评价、同事同行评价、专家领导评价、自我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其中,以学生和同事同行为主要形式,以定期和不定期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师德考核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师德考评应量化指标体系,增强考评的可操作性,使得师德考评工作得以实现常态化。可以将师德考评的量化结果参照年度考核的四个等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做到有据可依。

(四)健全激励制度,推动积极作为

高职院应该完善师德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师德修养情况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这就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切实结合到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切实有效的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道德修养好、职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出众的教师,在教师评比、奖励、出国培训进修等方面予以倾斜。也让教师看到未来努力的方向,有了前行的动力。另一方面,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逐步改善薪酬发放机制,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如授课量与成效,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提升薪酬对教师工作的激励效果。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新要求,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当提高政治教育,强化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培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评价模式,落实考核机制、健全激励制度,推动积极作为。文章提出从四个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怀雁,刘豫黔,刁庆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1):137-139.

[2]刘先祥.新课程实施中校本教师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周为民,王玉林.大实践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重构[J].中国科技信息,2012(9):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