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主题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师德主题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师德主题论文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1

一、继续开展全国家长学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

1、召开全区创建工作现场会,通过典型带动全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评选区级示范性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校长、优秀家长学校教师及优秀学员。

2、召开家长学校教育课题研究研讨会;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教育论文;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家长学校教育研究课题;首批立项的家长学校教育课题形成中期研究实验报告。

3、加强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家长学校教师培训班,积极引导各学校研究开发家长学校校本教材,使家长学校教育更贴近家长、取得更大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内敛工程”建设,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正师表、践师德、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学师德模范事迹、演讲比赛、师德报告会、对照先进找差距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职工的师德水平。

1、与区总工会联合举办“争创工人先锋号,争当师德建设标兵”活动,以争创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争当师德建设标兵为主要内容,以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优秀教育团队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2、继续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月”,省教育工会已将每年9月份定为全省“师德建设活动月”,按照省市教育工会要求,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师德建设活动。

3、几项具体做法,制定区《教师公约》、《教师承诺书》、《师德评价考核方案》,努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促进师德、师风、校风向更好方向转变,切实解决有偿家教、以教谋私、体罚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校形象,推进全区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水平。

4、评选全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

1、建立健全区直各学校、处镇教委办工会组织,完善工会各项制度。

2、加强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教代会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努力保障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3、继续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工作,力争再创5个以上市、区级“工人先锋号”班组。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一、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新要求

(一)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正所谓:“教育质量,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魂”[1]。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本领,还要引导他们成人成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师承担的责任就是“传道、受业、解惑”。所以教师队伍的素质关乎到祖国的未来。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是教师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关的道德品质[2]。师风是学校教师所形成的风气。师德师风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只有拥有好的师德师风,就必然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能决定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高职院和高等本科院校都是教育体系的主体,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重点放在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实践型人才,而高等本科院校更偏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如今,高职院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二)新时代对师德师风提出新的要求

2018年教师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会议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另外还重点突出从6个点上培养立德树人。青年节前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会议上提出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前提是要有好的师德师风。教师也要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2014年教师节前夕,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会议上提出做一名好教师的"四有"标准。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对师德建设提出6大举措,给各大高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向。同时重点列出师德禁行的7条行为。2018年初,国务院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了5项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突出了师德建设。11月,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对于违反师德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一批批技术人才、实践型人才的责任[3]。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区别于高等本科院校的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结构单一,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缺乏解决企业一线问题的能力,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也需要具有高职特色。新时代以来,各高职院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学校除了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建设等方面,也开始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部分教师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方针政策认识不够,就给学生灌输不够成熟的理念,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2.部分教师忽视教学,偏重科研

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塑造人的责任。然而如今有些教师只认同科研重于教学,将教学和科研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以教学发展为基础来促进自身发展。因此出现了教学态度敷衍,只关注完成上课任务,不关注上课成效和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关心学生课后的状况,也不关心学生对自身的评价。

3.部分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趋利化严重

在职称评审的压力下,还是有部分教师没有坚守学术道德底线。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论文一稿多投、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部分教师学术水平不高,自身文化修养不足,盲目追求论文数目的最大化,而放弃了对学术的深入研究。这些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良好师风的形成,更不利于推进学校高质量的发展。

4.部分教师为人不师表,育人意识淡薄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4]。然而在课堂上,部分教师上课随意接听手机、照本宣科、态度敷衍了事、不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包括PPT和课件),另外随意调换课,打乱学生正常学习时间,在校接很多兼职和兼课,影响了正常的上课安排,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潮开始涌入国内,开始冲击主流价值观念,而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对每个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个别政治信仰不坚定的教师,容易迷惑,从而迷失自己。同时,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理想主义开始衰落。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开始崇尚金钱、权力,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社会上形成了以利益为驱动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使得教育经济化,给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2.评价重点的偏差导致教师对教书育人不够重视

育人考核比较难,出成效比较慢。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时间自由性大,地点不固定性,劳动形式具有不确定性,使得老师的劳动成果很难进行监管和考查。教师教书育人,出成效慢,很难说是哪个教师对其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只要学生给的评价分数不是特别差就行,得过且过。因为学生评价对教师的职务晋升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而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体现在论文的数量、拿的项目、专利发明,导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快速出科研成果上。这就导致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淡化,给学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3.部分教师自我修养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因为外在利益而不是内在兴趣驱动教学研究。而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切热爱,就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就要求首先要自身热爱从事的行业,热爱学生,以解决专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推动专业领域发展进步作为个人的幸福源泉和人生追求。另外,个别教师对教师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与现实情况相比落差太大。这种心理落差,让教师对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感到沮丧,从而产生职业懈怠。而这种懈怠容易让教师减少对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关注度,不利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一)着力提高政治教育,强化职业教育

加强教师的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方面,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能够自觉抵制不好的思想,也就遏制了不好思想在学生中的传播。2019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铁院”)积极组织开展全校教职工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职业道德教育,明确老师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内容和规范。使得学校教师明白,在教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育学生,还需要自身在职业素养。

(二)重视培养培训,发挥示范作用

首先,将师德教育融入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环节中,将师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规范等作为教师日常培训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把握整个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其次,实行青蓝工程,安排优秀的老师指导新教师,使得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好的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受到优秀教师的积极影响;最后,学习师德师风典型的事迹,请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师德典范的事迹,感受优秀师德修养的熏陶。这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南铁院聘任优秀教师曲建武教授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并邀请他来给教师做讲座,使教师对于做好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体会,营造出教师努力成为心中有学生的好教师的学校氛围。

(三)完善评价模式,落实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师德考核评估机制,使得师德规范化、制度化,也是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措施。首先,在考核中要提高教书育人的权重。在教书育人方面,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授课时数,更要看课堂教学的成效。另外,还需更进一步关注课后老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心程度、以及对学生引导的成效等方面。其次,采取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可以从学生评价、同事同行评价、专家领导评价、自我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其中,以学生和同事同行为主要形式,以定期和不定期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师德考核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师德考评应量化指标体系,增强考评的可操作性,使得师德考评工作得以实现常态化。可以将师德考评的量化结果参照年度考核的四个等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做到有据可依。

(四)健全激励制度,推动积极作为

高职院应该完善师德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师德修养情况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这就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切实结合到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切实有效的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道德修养好、职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出众的教师,在教师评比、奖励、出国培训进修等方面予以倾斜。也让教师看到未来努力的方向,有了前行的动力。另一方面,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逐步改善薪酬发放机制,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如授课量与成效,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提升薪酬对教师工作的激励效果。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新要求,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当提高政治教育,强化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培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评价模式,落实考核机制、健全激励制度,推动积极作为。文章提出从四个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怀雁,刘豫黔,刁庆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1):137-139.

[2]刘先祥.新课程实施中校本教师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周为民,王玉林.大实践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重构[J].中国科技信息,2012(9):215-216.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系统工程;长效机制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启发智慧、成长心灵的重大责任。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师德师风的含义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是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奋发向上、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等都是良好师德师风的表现。师德是师风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师德作为土壤,就不会孕育出良好的师风。同时,良好的师风又是高尚师德培育养成的环境。师风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左右着学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是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2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师德师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总体而言教师能认真教学,关心学生,潜心研究,服务社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

2.1职业道德弱化,存在功利化倾向

高校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输送人才的使命和责任,然而有的教师仅把其当成一份工作,思考的不是如何当好一名好教师,将学生培养好,而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政策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益。有的教师教学上不思进取,不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仅仅满足于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课时量,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论文撰写、项目申报、社会兼职等能够为自己带来显性成果和显性收益的工作上。有的教师科学研究上心浮气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是投机取巧、抄袭拼凑、请人、等。

2.2爱岗敬业精神不足,对学生放任自流

现在高校中存在着授课教师对学生上课不听,在课堂上睡大觉、玩手机不加干预和制止,对学生逃课视若无睹的现象。教师上课不点名,不查缺课学生,不问学生缺课原因,对于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也不加以督促,任由学生浑浑噩噩地浪费宝贵的大好青春。这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我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至于学生愿不愿意听,那我就无能为力了。有的教师虽然能认真上课,并督促学生认真听讲,但没有与学生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课后学生若有疑问,无从解决。有的班主任、辅导员,从不深入学生谈心谈话,开班会、检查宿舍、开展学生活动等更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没有从班集体建设,凝聚人心,形成良好班风的角度去开展工作。

2.3育人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高校要培养的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践行者和生力军。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要当好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好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但是,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课上好,把该讲的知识详尽地传授给学生,其他的事情与我没有关系。有的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觉得这些工作太占用时间,太辛苦。有的教师上课准时进教室,下课准时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有沟通和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

3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上述师德师风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如果不加重视,不想办法、不采取措施遏制和解决,那么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学校的发展。师德是教师的一种内在修养,师风是校园的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积淀,需要方方面面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呼应。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让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渗透到高校教学、育人、科研、管理、服务等一切工作当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同频共振

在党的报告中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要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突出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高校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对教师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注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和专题党员培训等,不断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带动和引领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3.2坚守思政工做主阵地,让思政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同步推进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作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融合、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与各二级部门签订《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将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化、项目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校领导联系服务教师的工作制度,密切学校管理高层与基层教师的思想联系、感情交流,帮助校领导了解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督促其自觉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高层次学术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各种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德师风建设注入正能量。

3.3加强宣传教育,构建良好的师德风尚

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和平台的优势作用,努力营造崇尚良好师德的舆论氛围。各高校可以依托校史馆,用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感召教师,提高教职工的思想修为。同时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将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通过宣传条幅、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宣传学校的优秀教师,挖掘和提炼他们为人、为学、为师的典型事迹,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对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以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专门制作宣传视频,在校园网上进行宣传展示。通过多渠道、立体化宣传在学校内形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在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3.4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以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主题评选活动,广泛宣传身边的先进事迹,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向这些先进典型看齐,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3.5完善师德监督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一切日常工作中

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一切日常工作中,引导教师做到“课堂讲授有纪律,学术研究讲诚信,公开言论有规矩”。加大课堂教学质量检查力度,落实听课制度,通过教师间相互听课、教学管理部门检查听课和校领导听课等方式,督促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改进陈旧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德考核,在教师职称晋升、教科研项目申报、人才项目评选以及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实行承诺制,教师签订诚信承诺书,增强教师在各类申报评选工作中的自律。同时在各类评优评选工作中要坚持公开、公示原则,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此外,还可以探索建设教师个人诚信系统,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加大明察暗访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及时掌握和记录教师失信行为。

4结语

综上所述,师德师风是一种校园文化,是教师的内在修养,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应与高校党建、教学科研、管理等日常工作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呼应、相互促进,通过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来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卫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99-101.

[2]孙延斐.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0-132,146.

[3]田爱丽.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0-12.

[4]徐文英,沈雅婕.人文视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43-45.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4

同其他社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更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关怀是高校教师职业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养,更不能仅仅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教师,而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师德则是教师专业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于师德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表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给后世的《论语》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意在告诫教师要“为人师表”。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作为老师,要严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诉世人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家们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关注。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规范,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以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分析。对于理论问题而言,比较代表性的观点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师德现状,科学、合理的制订师德规范以及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等。[4]而对于现实问题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风现实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风气浮躁导致学术道德滑坡。近年来,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我国重点的高等院校、学术科研机构,更有甚者在国家重点培养的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引人深思。第二,社会构成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陷入颇具争议的境地,而导致教师对传统师德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第三,就师德建设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指示在部分高校被当做“政治性的宣传”而非扎实、具体的工作。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师德建设存在着特殊的挑战。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笔者曾做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地方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挑战。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决定了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在生源结构、基础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更加要求教师对个体差异、对人的关注。第二,师资队伍的状况,即教师总量不足与新聘任教师增多的问题困扰着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一方面,生师比过大,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与自觉。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教育中,比较关注学历层次、职称、论文、获奖成果等硬件条件,而淡化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等软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师德建设带来挑战。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环境的塑造,客观上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思想理论建设、师德规范的机制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②而笔者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阐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路径

文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长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此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教与学的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与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价值观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断裂”又存在“传承”。说其断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园文化存在积淀不深,而通过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园文化又经历了冲突、碰撞等,使得校园文化存在“断裂”;而“传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识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更好的体认和辨识,而有利于其实现从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师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领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的校园文化,起着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拒绝和排斥错误的观点和影响,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主张“实用、实际、实惠”等极具感性的不良倾向,而此时的校园文化则是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全体教师在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渗透其中,浸润其里,在校园中,广大教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分歧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惩戒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这就是环境对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则是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凝聚力量。作为广大教师群体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无形地凝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合力,以种种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广大教师的信念情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高校教师献身科教、服务社会,并以此培育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将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同师德建设相结合,首先,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率。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传统的集合以鲜活的形态潜移默化于师德建设的工作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师德建设的内容、环境和载体融合在一起,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用现实代替想象、用生动代替乏味、用参与代替旁观,启发和诱导广大教师,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文化的凝聚、提炼的过程。师德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地方高校的文化本质。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使教师成为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大学教师的师德与品格也会形成地方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贴近教师、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倡导活动,使高校教师对所处的校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讲,即组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专家、本校的资深人士对地方及高校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宣讲。同时由于校园文化往往具有内隐性和弥散性的特征,一般不容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和理解,需要通过对学校中人、事、物的“象征性”活动得以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一些行为表象被成员所理解和耳濡目染。因此,利用地方高校的形象识别设计系统,以符号、标志等象征反复强化本校的校园文化,让师德建设具体到教师身边的“一草一木”,形成“物质”氛围。第二,围绕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同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校园的科学人文底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感悟文化、历史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自觉。

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着重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及本校校园文化的组成形式、内容;以此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同时,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本校历史与文化的整理、维护,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地方文化与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在实践中塑造自身高尚品德与情操。高校历史传统、大学精神的整理和研究的过程是对校园文化最严肃和最崇高地继承过程,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系统总结和概括。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要重视回顾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学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以此教育在校的广大教师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5

[关键词]师德师风;时代价值;实践路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强调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他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并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

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建设好人民满意的高校教师队伍,最根本的是必须要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具决定性的时代背景。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做什么样的学问,培育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教师队伍。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除了对学识学术和文化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之外,对德行情操和内在品质同样有着极高的要求,甚至更为重要。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形象和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1]师者百行,以德为先,只有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实有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清晰可辨。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师德师风建设是践行“九个坚持”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师德教育。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应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视“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时刻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师德素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自己有理想、有信仰、有梦想,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去引领学生的信仰,才能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4]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当前,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和“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体现出新的特征,这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因如此,《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要求,必须“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5]并把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内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目标任务。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

高校教师队伍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和永恒主题,是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内化为广大教师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广大教师的行为自觉,成为高校教师的普遍价值准则,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建设任务,这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更是新时代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以“塑造师德风范,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为宗旨,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与此同时,应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目前来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强化师德教育不够,难以唤起教师道德自觉自省

高校师德师风培育总体上仍处于一种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没有内化成教师个人意志,一些教师对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内省自律。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老师的中心工作无非是上课做实验、申请项目写论文,而思想政治观念是否符合主流、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则是次要的、虚的东西;同时,思想道德考核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不会对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产生什么作用,做多了反而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6]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放松了自己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政治信仰的要求,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消极现象不能正确认识、自觉抵制,甚至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扭曲等严重问题。

2.完善师德制度不够,难以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还不健全,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突出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师管理权责不明确,多数高校机构设置中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师德建设的部门,人事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都承担着一些管理或监督职能,但恰恰是由于工作部门多且往往各自为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工作职责不明确、决策不统一、政策执行不顺畅等问题,影响师德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在教师考核评价方面,一方面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有效考核办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陈旧、手段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管理和考核体制上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业绩、轻育人的政策导向依然存在。[7]

3.深化师德实践不够,难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锤炼师德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教书育人、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等传统师德精神受到了挑战,代之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观念的滋长。对待教学工作,一些高校教师仅仅把“当老师”视为一项谋生的手段、一份普通的职业,缺乏教书育人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课前不愿认真备课、课中一味照本宣科、课后无暇沟通反馈,教案一成不变,教法传统,不注重教学效果,不考虑学生的收获和感受;对待学术工作,一些高校教师放弃了科研工作追求真理、解疑释惑的初心和旨趣,急功近利、重量轻质,把写论文、拿课题、报奖项变成了挣工分、过考核、评职称、要待遇的手段,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待日常生活,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行为世范”的道德自觉,没有树立起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自律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甚至出现公开发表不当言论、生活作风不够检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声誉。

4.营造师德环境不够,难以创建涵养高尚师德的氛围

从宏观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普及,在肯定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同时,也使得不问过程只看结果、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自利与利他之间产生冲突时,个体便会对行为进行慎重考虑,即陷入了道德行为选择困境”,[8]功利至上甚至成为某种社会常态。从中观高校环境来看,作为事业单位的大学,在绩效要求和师德评价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道德调和主义倾向,面对师德师风问题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导致道德约束弱化,违规成本低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队伍的道德风险。从微观个体环境来看,高校教师往往长期深耕各自的学科领域,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伦理要求、道德准则等缺乏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加之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现实生活与心理预期存在较大落差,面对诱惑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守道德防线。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1.突出政治引领,围绕凝心铸魂加强师德建设

坚持实事求是,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德促能,把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与教师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全面加强理论武装。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高校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二是经常开展主题教育。精心设计学习研讨主题,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参加社会调查、开展咨询服务、参观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情社情民情、师德师风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准确把握,切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三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定期研判分析,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提高主动发现、防控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能力。持续扩大“红色地带”,辐射“灰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2.强化师德教育,唤起教师道德自觉自省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更加系统、细致地规划和设计教师培训体系,把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必需计划,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达到唤起师德自觉自省、实现师德内化的目的。一是加强师德理论教育。在教师培训中更加注重师德理论教育,具体包括思想政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领域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等,帮助教师掌握师德理论知识,增强对师德必然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师德规范教育。深入宣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并结合校训校规等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专题培训、讲座报告,使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和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详细要求,以此约束自身言行,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三是加强师德典型教育。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强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同时结合必要的反面典型教育,促进养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3.完善师德制度,强化师德建设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最可靠的保障”,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从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师资队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校内各项教师管理制度与政策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师德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一是完善教师准入制度。要不断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师准入制度,在新教师招录和人才引进中,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多途径了解考察其学术和师德品行,在坚决把好学校教师入口关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还应建立新入职教师宣誓制度和师德承诺制度等,增强新入职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引导他们牢记师德红线,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二是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和育人工作表现作为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等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在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中,优先考虑潜心学术、严谨治学、研究领域集中、出精品成果、应用转化效果好的教师;严格各类学生导师的选拔,把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作为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遴选任职的首要标准,坚决杜绝教师尤其是研究生指导教师滥用权力异化师生关系的现象。三是完善师德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师生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预防、调控和制约教师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对于不良的思想或行动苗头,要及时发现和规劝,督促其认识与纠正;对于有违师德的不端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对于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4.深化师德实践,在日常工作中锤炼师德

“实践出真知”,实践既是提高师风师德的根本途径,又是其目的所在。教师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能否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只有在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作出回答,也只有在实践中,教师的师德水平才能得到强化和提升。一是教育教学实践。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将人才培养作为最核心的本职工作,回归和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正道,强化立德树人责任。在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中,优先考虑教学业绩突出,学生评价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到师生公认的教师。不为本科生系统上课的专任教师,不得晋升专业技术岗位,不得申报各类优秀人才培养与支持计划。二是投身社会实践。组织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全面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引导教师既要瞄准学科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出精品力作,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为人类的知识创造作出贡献,又要运用自身所长,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政产学研”结合中作出业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5.优化师德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形式的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局面,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办教育也面临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四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民办学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各地要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民办学校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活动,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学校要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民办学校任教,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五条:引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管理,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办教育品牌,着力培养一批有理想、有境界、有情怀、有担当的民办教育家。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引领主要包括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三种模式,紧紧围绕“师德”、“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三个方面进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了有过程,没有结果反馈,或者连过程都是不完整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教师培训就是走过场,老师把培训当作一种教学负担等窘境。实际上,教师培训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来说,都是必须的,甚至应该看作是学校给的隐形“福利”。民办学校作为教育的一份子,以服务和质量为最高准绳,在教师的培养上可谓举足轻重。下面,结合自己的管理经历,探讨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引领策略。

一、理念先行

理念是行动之魂,通过培养,让老师具备两个理念:1.新时代对教师立德树人的要求;2.民办学校对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要让老师们牢牢树立一个观念:做老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既然选择,就理应全力去追求,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第36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重要指示,让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更加充满敬意,也激起了教师担当责任使命的更大热情。鉴于此,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以“大德无形”的境界,强化品德修为,加强师德修养。二是要以“大学无涯”的追求,树立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的观念。三是要以“大爱无疆”的仁心,关心学生成长,潜心立德树人。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教育的本质服务、为教育的规律服务、为贯彻教育方针服务、为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服务、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服务、为学校的功能服务、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办学,但民办学校要多一份“质量优先、服务至上”的现实要求。

二、情感引领

(一)情感是行动之托,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归宿感;2.职业幸福感。目前民办学校对老师实行绩效管理,各类考核多,考核办法量化细化,直接导致老师没有安全感,没有尊严,尤其是那些平庸平凡的教师,她们整天生活在焦虑与和学生的“斗争”中不可自拔。教师心中有了无形的包袱,就不能静下心来潜心教书育人,因而也就失去了职业的幸福感。

(二)采用方法:1.生活上主动关心,主动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例如:食宿免费;主动帮助解决教师子女就近读书问题;利用各方资源帮助有困难家庭等。2.让教师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或采取教职工大会、座谈会、茶话会等,通过教师代表,参与学校在管理方面重大的决策问题,把普通教师的心声带上来,学校和公司并给予积极回应或解决。3.通过学校工会开展一些列的节日慰问;和其它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活动,例如举行球赛、相亲会等。4.尽量减少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工作之外的杂务,例如外出学校招生、校内巡逻、宿舍管理等,即使非要求老师参与,也一定事先讲好,征得同意,而且该给报酬的一定要落实。

三、专业支撑

(一)专业是生存之根,通过培养解决一个问题:尽快尽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教师长期孜孜不倦追求的,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更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管理层,通过搭建舞台,建章立制,积极营造氛围,把老师请上属于她们的舞台即可。

(二)采用方法:1.专业比武。包括:青年教师讲(说)课比赛、教师解题比赛、教师课件(微课)制作比赛、教师命题比赛、“三字一话(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比赛、教师论文评比、教师教案评比、教师试卷命制评比等。这些专业比武必须基于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无论在学校内,还是教研主管单位,都会定期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比武,只有立足平常积累锻炼,一步一步成长,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教师职业成长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写教育论文、做教育课题研究。前期主要是跟着其他有经验的前辈参与研究,在前辈的带领下虚心学习,积极参与,主动领取任务、查阅资料、开展活动,学写教育感言、教育研究报告。后期自己具备研究能力和水平,先尝试自行写论文,参与论文评比,再在期刊杂志上。后期,参与申报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带领团队全程参与。写作和课题研究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平常点滴积累,从日常教学中用心寻找素材,总结经验,勇敢的用文字记录,假以时日,就得心应手。3.课程开发与参编著作。首先从学校的兴趣班课程、培优补差班课程为入手,学习开发简单校本课程,再上升到团队合作,立足大学科观、高考备考,开发学科校本课程,并在实际运行中加以完善,以至于形成完整科学且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开发。后期,逐步参与著作编写,从学生教辅资料的编写开始,一点一点积累。4.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无论哪个级别的比赛,带学生尽全力参与,精心准备和谋划,帮助学生指导方法、甚至要和家长学生互相协作,大胆的走出去,并乐在其中。5.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从传统的PPT设计、开个人微博,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B站,都可以大显身手。

四、团队建设

(一)团队是学校对外作战的核心力量,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方式;2.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新学校聘用的年轻老师比例大,目前,这批年轻教师都是90后,她们崇尚自由、民主,个性鲜明,追求独立的自我,因此就缺少了应有的团队协作。同时,教师长期不参与集体活动,少了现实社交,就影响心理健康,时间长了甚至导致身体问题。在诸多学校中,教师都会有“文人相轻”的观念,各自为政,单枪匹马作战比比皆是,自然效果不佳,出去缺乏竞争力。

(二)采用方法:1.校内开设学校第三课堂——教师活动。第三课堂紧紧围绕教师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包括很广,可以有:教师讲坛、读书会、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的球类、棋类比赛。教师讲坛要有主题,要让所有老师都有机会上台表达自己,主题和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读书会可以由语文组负责运行,借助学校图书馆来开展,有方案、实施、总结、成果展览,更要有一定的仪式感,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球类、棋类比赛就地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走出办公室,师生同乐,师师齐乐。2.经常到校外开展团建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带领老师们到野外爬山,农场里采摘、野炊聚餐等,让有小孩的老师能带孩子一起参加,像幸福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暑假里,可以借助旅游公司组织大规模团队外出旅游,既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交流感情,让教师的视野更开阔、心情更豁达。3.学校在公用经费预算上要有教师团队活动经费,以方便教师自发开展以备课组、科室、班级等为单位的小范围聚餐活动。教师小范围聚餐活动可以促进思想交流,业务交流,能及时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偏。

五、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解决一个问题:对教师的培养的效果进行检验。教师的培养效果必须要有必要的评估,根据效果进行方法的调整与完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面向不同的人群,评价效果要合理看待。

(二)采用方法:1.看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如果通过学校的培养途径,让老师们心静下来了,生活安定,乐教爱生,那种职业的幸福感是会写在脸上的。如果学生眼里有光芒,学生能与老师打成一片,对老师尊敬有加,热爱学校,热爱学习,那肯定说明我们对老师的培养肯定是有效的。2.看问卷调查结果。学校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设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调研,从不同的维度看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3.看教学效果。当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高昂,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必定在意料之中。4.看社会评价。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能在师生各项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教学成绩优异,自然会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也必然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轨道。以上就是关于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的实践策略介绍。方法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虽然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办学方向不同,但是对教师人才的渴求是共同的,对教师的培养需求是共同的。我们立足教师精神家园建设,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抓手,遵循教育规律,学校搭建舞台,老师们来唱戏,唱教书育人的大戏!

参考文献

[1]褚清源.《非常教师》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03;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7

一、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工作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一是落实组织生活,开展特色活动。创新学习教育形式,研发“永远的初心”主题音乐党课,积极组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深入开展书记讲党课30余次,组织集中学习百余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合格共产党员”等教育活动20余次,党员人均撰写学习笔记近2万字。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参与“烟头革命”“红色义工”“文明交通岗”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切实加强中小学卫生室建设和“无烟学校”“健康促进学校”“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全区共有9所学校被评为健康教育促进学校,海北路小学被评为第十批省绿色学校。二是夯实主体责任,开展专项整治。研究制定落实主体责任清单29项,制做党风廉政建设警示牌6块,深入开展“找问题补短板提水平创最好”主题活动,制订了《中共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落实区委第二巡察组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开展“私车公养”“有偿补课”“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等专项整治行动,修改制定了《出勤管理办法》《作风纪律专项检查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组织全系统参加“不忘初心、廉洁伴我行”创意短视频大赛和“争当贤内助,共话好家风”大赛等活动,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二、不断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1.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一是推进新一中项目建设。新建第一中学项目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于2018年12月中旬开工,目前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及设备用房主体施工已完成,预计202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是改善各校办学条件。投资730余万元,完成牛头崖小学操场改造,育花路小学和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篮球场改造及海北路小学道路硬化工程,为各中小学进行基础设施维修。

2.提升现代化教学装备水平。投资298万元,为学校更新计算机215台,更新多媒体教室设备33套,建设录播教室5个,为北二中和北三中建成图书阅读平台系统及智慧教室,为各校购置创客教育器材、大型玩教具和音体美器材、图书等,进一步满足了各校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学校对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

三、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教育。下发《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举办以“明规范,树楷模,铸师魂”为主题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风采演讲比赛,上好师德第一课,举办以“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为主题的教师节表扬暨庆祝大会,开展治理有偿家教明查暗访,正面引导与严格管理“双管”齐下,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风尚。

2.加强业务培训。深化与北京市朝阳区的教育合作,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培训6次,受训骨干校长、教师300余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培训活动百余场,受训教师2000余人次;积极发挥区域“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本年度4个工作室共举行讲座和研修活动52次,外出培训4次,观摩课例9次,送课22节,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深入开展多部门联合下校视导工作,教研员深入一线指导教学、开展教研活动每周不少于10课时。引进“国培计划”项目,提高乡村一线教师水平;扎实推进新入职教师系列培训,有效促进了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本年度,评选出省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83名,到农村及偏远学校送课86节。全区教师有390节优质课、11项教学设计及论文等在各级各类业务评比中获奖。

3.补充师资力量。面向全国招聘非在编教师52人,有效缓解了我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科专任教师不足问题。为高中直招教师12名,将于2020年7月入职,为我区高中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4.推动教师交流。9月,我区有3名校级干部、58名学科教师,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挂职、异校任职、交流和支教。4名骨干教师到青龙满族自治县乡村学校支教,1名初中英语教师到新疆支教。

四、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深化教育改革。为全面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教育十条》和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秋华书记“五个率先”的讲话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我区实际,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相关单位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目前,初稿已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待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2.加大课改力度。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化对三级课程的有效管理,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构建艺术大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市、区级教研活动200余次,承办全市作业改革跟进现场会,促进区域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举办心理剧、微电影评比、观摩活动,在今年6月举办的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域研讨会上,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积极推动大阅读工程深入开展,分别在海北路小学、北二中举办优秀项目展示交流现场会。抓好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加强规划课题研究,年内,3项省级课题、52项区级课题成功立项,21项市级课题正处在研究中期阶段。

3.深化素质教育。一是以“喜迎祖国70华诞”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我与国旗同框”合影、“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班队会及绘画、征文、摄影评选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精心组织“四节”活动。开展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活动,学生获各级奖励1200余人次,教师获市级以上奖励160人次。二是全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区中小学纷纷以节日、开学及毕业季、创卫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生态体验式特色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三是积极推动营地教育和研学旅行工作。全面推进“营地教育进校园”活动,出台研学旅行指导意见,辖区内10所小学近4500人次先后走进歌华、集发、鸟类基地、艺术村落等营地参与活动。同时,我区承担了市教育局“十三五”国家重点课题《区域研学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子课题研究任务,成立了《域研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组。四是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开设器乐、书法、机器人等30个专业的特长培训班,学员800人次;以茶艺为输出项目与东山街道、育花路社区共建青少年社区课后活动环境,深受社区青少年的喜爱。继续开展青少年生态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目前活动开展至50期共培训6000名学生,举办观鸟嘉年华、鸟类放飞等大型活动3次。北二中、蔡各庄小学申报为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我区8篇论文获评省市级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优秀论文(典型案例)。

4.开展课后服务。根据《市教育局等四部门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充分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先后召开了课后服务工作部署会和推进会,研究制定了《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我区的10所小学已全面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357名教师为1307名小学生提供课后作业辅导、兴趣特长培养等指导培训,切实解决了家长工作时间接孩子难的社会问题。

五、扶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

1.发展学前教育。扎实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次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指导,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摸底调查。年内,好孩子幼儿园、六一幼儿园顺利通过市教育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复核验收,我区普惠性民办园达到4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9%。

2.推进高中教育。制定《课堂教学严细化管理办法》,推进“八步流程,高效导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生涯教育指导,落实新高考选科分班,组织励志、感恩、远足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019年,中学高考再创佳绩,212人参考,本一上线15人,上线率7.1%;本二上线162人,上线率76.4%,再创13年来最好成绩。

3.做好成人教育。一是做好学历提高培训。电大共开设19个专业的开放和网络教育,在籍学员301人,毕业76人;成人高考报名424人,自学考试毕业2人。二是做好社区居民培训。完成东山社区、育花路社区、西山社区、安居社区和车站村社区学校挂牌,使我区城市区社区学校的挂牌率达100%,并向农村延伸。走访调研居民的学习需求,统筹安排茶艺、摄影、中医养生、家庭教育讲座等社区教育活动,组织文艺演出3场,承办观摩活动2次。东经路社区学校申报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安居社区、车站村和社区教育鸟类生态体验基地申报为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区电大被评为市级社区教育先进单位。

4.鼓励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补贴制度;将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系统大督查范围,帮助民办学校尽快提升管理和教学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学校项目,鼓励民办教育的多样性发展。

六、全面落实教育保障工作

1.抓好法制教育,创建平安校园。一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定下发了《学校周边问题隐患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并严格考核执行情况,开展学校安全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投资5.4万元为各校安装视频联网系统、聘请第三方机构为各校制定安全预案,投资150万元为学校聘请保安43人;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防溺水、防校园欺凌及食品安全教育,组织安全疏散演练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日和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校车管理,专用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全部经过审批备案。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强化校长依法治校理念,多次全面深入学校进行各项工作检查。北二中、海北路小学顺利通过市级基层法治创建示范单位复检。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组织“走进检察院、法治伴我行”参观学习活动,开展“检察长进校园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系列活动,邀请检察官做“守护花蕾”主题讲座,组织收看阳光网络普法课。在省教师和青少年学生法治征文评选活动中,我区6名师生获奖,1名学生在全国青少年宪法法律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综述

1引言

新时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建设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要求,如何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研究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高校师德建设”为主题词都能检索到论文百余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师德相关领域的专著:浦卫忠和周敏主编的《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安云凤主编的《高校师德论》,钱焕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等。以上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师德构建研究的重要性所在,也反映了目前学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师德概念及内涵:大部分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伦理”,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普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上看,例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向出发,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战略工作的高度加以重视,还从微观上具体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机制上和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的对策,如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对高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变性,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尽善尽美,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对象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将教师作为共性群体来普遍性对教师群体师德构建进行一般性的无差别研究,这种一般性研究忽视了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诸多差异,搞“一刀切”研究,很难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与时代脱节严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密集型和思维密集型群体,具有极其敏锐的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因此最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地带来的影响并发生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模式就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于此类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但从总体说来说大多数研究提出的对策都是有交叉和重复的,而且在现实中的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今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和关注的方面,也是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1研究目的

厘清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时代特征、专门针对40周岁以下高校教师队伍、可操作性强的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修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4.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有利于结合时代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有利于为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正确的师德建设路径、建立全面的师德培养模式。(2)实践意义。首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对于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觉悟高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长效机制。师德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应着力关注这支队伍,应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第三,有助于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宏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影响因子及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2]虞文娟.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