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总结范例

师德演讲总结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1

师范类大学生是教师的后备军,而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师德的养成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师德状况。本文从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入手,指出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从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课程强内化、榜样示范等方面提出措施。

关键词:

师范类;师德;养成

一个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更取决于其个人的师德素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着本行业及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师德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内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一、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师范类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少,跟其他非贫困生相比,大多数学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体贴父母,往往通过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以便减少父母的负担,尤其是个别学生可以作为师德教育标兵加以宣传。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他们自卑、自我封闭、脆弱、盲目攀比但又囊中羞涩,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这就需要高校对这部分同学加以密切关注,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爱他们的成长,使其能够主动打开心扉,增强师德内化,成为祖国教师的后备军。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整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家长及教师与他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1]师德的八大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沟通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模范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中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我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教师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勇于担当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育学生及处理各类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师的职业纪律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循的规章与条例。师德技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在教学结果中得以体现,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师德中的教师良心,是教师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师德中的教师作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的总和。师德中的职业荣誉是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肯定及赞扬,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其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师范生而言,尤其是要抓好师德教育。贫困生是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开展师德养成教育需要遵循大众化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师德教育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线下线上相结合是指线下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线上是指通过网络生活开展师德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师范类大学生。90后大学生大都属于“低头族”一类,他们善于且乐于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及娱乐,因此,师德教育必须渗透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他们时时处处被师德的良好氛围所感染,他们会自觉地受到教育,为形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二)师德教育要坚持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反思相辅相成,通过教育可以将师德理论灌输于大学生的头脑,而反思可使这个师德内容进一步内化,实现师德的养成。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师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师范类贫困生的师德养成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又要强调学生反思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有道德是非观念,自觉规范行为。

(三)师德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针对师范类贫困生,要将师德作为必修课,且要求所有课程中,高校教师都要注重师德内容的渗透。师德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之外,还应该有专门的社会实践环节,一门课程既有教学授课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针对师德课程,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完理论知识之后,用于实践操作。师德教育只有践行之后,才能内化吸收。“从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2]针对师范类中的贫困生更应该将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作为实践环节之一,让这些贫困生感觉到学校及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及关爱。

(四)师德养成要注重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师德典型,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及校园文化展示,并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在师德课中进行宣讲,尤其是“自强之星”的学生更应该成为师德标兵进行宣传,使师范类学生耳濡目染的贴近典型、认识典型。定期学习典型事迹后,要求师范类贫困生进行互动交流,谈感受,并要自觉践行师德。在师范类贫困生践行师德之后,提交总结,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自我道德、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师德养成的前提与基础。增强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内化的最佳途径是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乐于自我教育,乐于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

(一)投其所好,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必要方式,尤其是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之后,任何人都至少拥有一部手机,他们随时随处都在通过手机而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因此,师德教育要根据学生爱好上网的特点,借助QQ、微信、易班等平台,通过微电影、电子报、图片等形式,将师德教育渗透于师范类贫困生的日常网络生活中,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二)营造氛围,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里最具影响力的隐形教育形态,即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师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将师德内容通过黑板报、横幅、展板、宣传栏、晚会、才艺表演等方式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让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师德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并注重激发师范类贫困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设计及搭建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其对师德的理解与感悟。

(三)注重课堂教育,通过实践内化

“关于道德的讲授无论讲得多么好,如果与通过教育所得到的全部道德的成长作比较,那它总是想对地在数量上比较小,在影响上也是比较微弱的。”[3]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教育内化的最有效方式。首先,在各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要注重将理论教育与时事相结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注重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时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吸收及内化。其次,注重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演讲、小品等方式对某些专题进行学习及演练,不断增强学生师德教育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主观应用。最后,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老师,可给学生搭建实践基地,如:养老院,让师范类贫困生定期去照顾老人,在实践中懂得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榜样示范,评选“师德之星”,树立标兵,为其导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充满好奇的同时,却又迷茫、彷徨,这时可以通过“师德之星”为其点亮导航,不断为之而奋斗。同时,“师德之星”可制作成视频、展板等,通过网络、校园摆放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促使师范类贫困生师德素养的不断养成。

(五)人文关怀是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催化剂

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爱、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要积极掌握师范类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从工作、学习、生活中解决学生干部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真诚、关爱、关注他们。尤其是对一些因为兼职繁忙而影响学业的同学,辅导员要予以情感引导,激发学生正面的积极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增强更好的成绩。第二,要指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典型看齐,通过榜样来激励贫困生。并在适当的会议上对他们成绩或表现加以肯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第三,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针对部分自卑自闭的师范类贫困生,他们更需要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关爱与教育。教师通过主动谈话、谈心的方式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理想与现实差距,使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能主动打开心扉,乐意接受师德教育及渲染,进而促进去健康成长成才。此外,人际交往是师德内化的内驱力,教师可以调动学生骨干的力量,让他们主动关心这些贫困生,使他们乐于交往,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张慧荣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德;培养路径

师德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即为国家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又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加强师德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中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2)中把师德为先放在了首要位置,要求广大幼儿教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业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在多年前国家相关部门就已经重视了师德教育,但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师德教育虽有涉及,但仅体现在只言片语中,并且对于师德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不成体系,总体呈现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层次不够深入,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研究的特点。由此致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如极少部分学生道德水平较低,致使昔日乐园变魔窟,虐童事件屡屡发生,虽后期进行了大量的补救措施,但该事件对幼儿心灵及后期的成长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怎样系统性的进行研究,避免今后此类事件的发生是臻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机制,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

一、学校

1.转变教育观念,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的重任。现今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做到了时刻关注学校是生源问题、就业问题等,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指定的政策就存在了“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忽视了在学前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致使师德教育日渐边缘化。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德教育,就需要学校负责领导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真正认识到师德教育在学生就业后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制定相应制度和保障措施,从多方面入手保障师德教育有效进行。

2.树立师德模范团队,带动全体教师自我提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教育工作基本落在了教育课程教师身上,甄选优秀教师,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过硬、具有崇高师德素养的教师团队,作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使全体教师明确榜样目标,学习先进典型,努力提高师德教育业务水平。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师德内涵建设活动,把枯燥的师德学习融入到灵活多样的活动中,从而使师德教育理论与实际有效的衔接,让师德教育走进教师的日常生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师德培养

考核评价是完成教育的评定原则,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师德教育全面发展。从教师方面来说,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明确和细化,并结合实际案例,规范师德教育流程,并对师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使教师以身作则,实行教师自评、学校评定、学生评定等多方面综合考评;从学生层面来讲,促进学生考试由单一的试卷考试过渡到综合性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课业表现等,侧重于师德教育来进行综合评定,促进学生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使之真实反映学生师德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兴趣,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师德学习的发展。

4.健全师德教育模式;增加师德教育课程比重

将师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增加师德教育课程比重,使其不流于形式,起到真正教育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目的,真正将“师德”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与周边课程相互衔接,使师德教育在独立授课的情况下,走入相关课程教学,运用课程思政的方式,潜移默化式的提升学生的师德建设水平,让学生师德水平从思想、心理、行为三方面提升,创造以师德教育开启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5.注重师德养成教育;创造校园环境,促进师德发展

人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让课程内外渗透人文关怀。教师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既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在专业知识中促进师德教育;创造具有特色的校园师德主题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熏陶和感染人的作用,促进师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例如通过固定的师德诵读活动和师德演讲比赛,组织协调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创新方法等方式,促进师德水平的提升。

6.建立奖惩制度,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的支持是办好事情的保障,没有资金的支持,美好的设想都是镜花水月。全面协调,对于优秀的师德模范和师德标兵给予奖励,对于全面发展的班集体和学生团体给予表彰,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也能够让广大师生具有前进的动力。建立适合的奖惩制度,提供合理资金保障势在必行。

二、教师

1.提高认识,师德从自身做起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需要从自身做起践行师德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协同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师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德意识,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为学生做出榜样,并依据社会主业核心价值观,提高自我认识,主动学习,努力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

2.教材选择,突出师德要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优秀的教材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选择课程的教材时,首要突出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并要兼顾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教材能容能够引导学生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例如美术手工课程,绘画作品要求突出友爱、互助等主题,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体现团结、互助、友爱的美好愿景。

3.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师德建设途径

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现阶段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师德教育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运用,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先请学生观看教师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处理方式的一些实际案例,接着请同学们讨论哪些做法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是和师德相违背的,从自身做起应注意哪些细节内容,让学生以实际案例为镜,端正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

4.狠抓认识,学习重点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宽泛的标准,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抓住《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和《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一系列关于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一个学生熟读制度文件,熟记重点要求,使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本能的遵守并发扬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幼儿。

三、学生

1.增强学习,提高自身认识

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在校期间,除了积极学习岗位所必须的各项技能外,还用把贯彻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要对师德具有较深认识,明白不是考试通过了就具备了一定师德水平,做到主动了解师德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师德素质在教师个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经常总结,不断学习和反思。

2.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远大理想

在校期间,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向老师学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广阔发展空间,建立专业从业信心,了解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和师德规范,认真观察和发现自身知识能力道德观念现状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密切联系实际,树立远大理想,规划发展之路。总之,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希望和未来,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师德培养之路任重道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披荆斩棘,为保护祖国的花朵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培育出有担当的接班人,为了幼儿的茁壮成长培育出合格的园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4.

[2]宁敏.论师德教育在师范生就业力中的地位、作用与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85-188.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3

数学教师专业课程改革实践说明,数学教育实践课程对提高高等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多样的数学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从而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入职后教学工作的起点。平时作业评价、学业考试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综合档案评价四个方面评价方式的结合对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育;实践课程;能力;评价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三维空间上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维内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常规布局为:专业理念与师德是X轴,专业知识是Y轴,专业能力是Z轴。直观上X和Y轴是整个坐标系的基础,Z轴是高度。一名优秀的准数学教师——师范毕业生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针对我系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法。

一、平时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犹如一架照相机,静态的记录某一课程日常学习阶段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数学教育实践课程作业评价仍以书面解题、简答题作业为主要形式。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书面作业形式可是以多元化的,比如:阅读、调研、合作解决问题、小论文、听后感、综述、教学设计等。比如:课程《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设计》,讲授基础理论知识阶段时作业类型可以抄写理论知识以巩固所学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点并书写小论文;讲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业类型有查阅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调查某一教学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结果分析,数学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知识点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解决方法做小论文,一组讨论、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等。丰富的作业评价形式避免了习题作业评价导致的抄袭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师范生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编写数学教案,有效组织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学业考试评价

学业考试评价犹如一幅画,静态的展示了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某一方面的达成效果。学业考试评价是数学教学综合评价最为传统的评价方法,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其中尤为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书写论文、作品展示等方式。实践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其中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各项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但更多的偏重于实际教学活动。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可以考察师范生对“知”的掌握,同时促进师范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但实践课程不能完全按照书面考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可以辅助实践活动。比如:《规范汉字书写》、《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数学课件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业考试评价可以由三部分构成:闭卷考试比例占20%,内容为这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作品展示比例50%,内容为一幅书法稿或一段朗读音频或一段演讲视频或一个课件;鉴赏与评价比例30%。课程《数学说课训练》考查学生综合掌握数学教育实践课程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比例20%(理论知识),观摩名师教学并评价比例20%,教学设计比例20%,课堂说课比例40%。多种形式的学业考试评价有助于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同行、专家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犹如一名医生,毫不留情的指出被评价者身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肯定了身上的优点。同行、专家评价包括大学同学评价、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和实习单位学生评价四个方面。大学同学评价类似于同行评价,此评价可能局限的反映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外显基本功(粉笔字、普通话、语速、语调、表情、声音、手势、课堂气氛);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类似于专家评价,能够深入的评价师范生的内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数学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语言的艺术);实习单位学生评价作为受教育者较直接的反映师范生课堂的组织、课堂效率、课堂的流畅和传授知识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比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师范生的两门纯粹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不是让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给出单一的优秀、良、合格、不合格成绩,而是要综合四个方面教学能力评价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四、综合档案评价

综合档案评价犹如一架摄像机,动态的记录了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档案评价有别于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它立足于动态发展的学生主体和“建构主义”立场,坚持测定与评价的分离,测定仅仅为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对日常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积累。档案袋中所收集的内容,不仅包含已经完成的作品,而且还包括正在计划完成的内容。它依据档案袋中所收集的表示学生每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评价。综合档案评价以个人档案袋的形式存储,档案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学生自己保管,档案盒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自己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训练课题,制定研究或训练计划,记录研究或训练的过程,总结和反思研究或训练的结果,参加各种教学技能的获奖证书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由教师保管,档案袋的内容由任课教师完善,具体内容包括该实践课程的平时成绩、学业成绩、同学老师的评价成绩、论文、作品、读后感、教学基本功或基本技能各项比赛的成绩和证书和对学生档案袋材料的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培养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长期、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而合理、有效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乃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

作者:曹春芳 单位:泰州学院数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对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教师被人们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承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迪尔凯姆曾说:“当社会变迁的时候,道德就会有所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我国围绕师德师风的表述层出不穷。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要求教师要谨言慎行,为人师表,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柳宗元提出“交以为师”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指出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学生;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者”职业操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责任做了阐释。“传道”既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引领,还应包括教师自身高尚道德情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化,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更加重要的教育。新形势下,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青年学生正通过更便捷更宽广的途径接受来自不同文化世界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在努力打造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建设一支“德技双馨”教师队伍无疑是职业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核心。加大力度做好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和增强师德水平,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急切要求,是落实教师管理严管厚爱、激励约束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举措,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湛、具有高超育人水平的师资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就是师德师风状况。长期以来,广大高职院校教师传承和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持教书育人、开拓创新,为高职院校和社会各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但是,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有的高职院校教师与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升,少数教师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对自我的要求有所放松,履职尽责不断弱化,甚至出现了一些违反师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有所弱化

我校组织的一项针对高职院校师德现状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显示,参与调研的教师意见普遍集中在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不强、学术功利化严重、教学态度敷衍,工作投入不足三个方面,比例分别为:29.9%、21.6%、14.2%。一些教师对本职岗位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责任感,敬业精神退化,更多的追逐物质利益,只是将教师的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满足于照本宣科,不能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学风培养、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等,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部分高职院校对师德师风的重视

程度和责任意识还较为薄弱,师德建设工作配套制度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伴随着高职院校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出现错综复杂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使得高职院校过于关注教学与科研,而无暇顾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同时,由于缺少制度约束,也没有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目标和评估激励机制,导致师德教育与考核逐渐被边缘化和形式化,考核结果往往出现“人人都优秀”的现象,而真正的师德典型和先进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表彰和鼓励,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师德教育和培训的方法

创新不足、形式单调,培训内容吸引力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往往采取理论灌输、表彰获奖等表面形式,热衷于走过场,搞突击,没有真正将师德养成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反而使得部分教师产生了抵触与不满情绪。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对症下药,实施靶向治疗,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责任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借鉴部分高校成功经验,成立教师工作部,负责统筹规划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师的培养培训等。同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本单位师德建设工作部门职责分工,落实师德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常态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习宣讲,坚持思想引领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首要问题,把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课,放在教师培养培训的首位,贯穿教师教育和职业生涯全过程。通过定期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并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和实践课堂教育教学。做好新入职教师的教育培训,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师德养成、校史校情、制度规范、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实现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和优秀教师的师德榜样影响力最大化。在我校组织的师德培训调查中,教师认为最有效地三种培训形式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报告会,所占百分比分别41.7%、29.2%、17.7%;教师最渴望参加的三种培训类型依次是教学教法培训、科研创新培训、实践教学能力培训等。因此,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迫切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交流、师德演讲、知识竞答等活动,通过互动促学、交流研讨、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教师学习效果的运用与转化,强化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认同感与体验感。

(三)强化典型引路,浓厚宣传氛围

强化师德先进典型的挖掘选树工作,通过身边可亲、可信、可感、可学的榜样,不断激励广大教师崇德向善、创先争优。同时,积极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荣誉体系和师德先进表彰制度,并努力实现师德宣传与表彰的常态化多样化。通过发掘、总结与广泛宣传广大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打造身边的名人,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带动和影响力,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师德的浓厚氛围。

(四)严格师德考核,健全监督体系

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和完整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在涉及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新入职教师和新引进人才的评估与考察,从源头上把好关口。与此同时,加大对学习教育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把师德教育和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健全和完善师德惩处及问责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个别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坚决进行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整改。完善对师德的监督与检查,开设校内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发现并掌握师德动态,建立健全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等。

(五)完善师德建设服务保障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和成长有机结合,有效解决教师的合理诉求与实际困难。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和及教学团队建设健全教师发展制度,构建较为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和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组织教师参加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兼职教师培训、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重点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引智工程”、专业领军人才和后备领军人才遴选与培养“助飞工程”、创新教师团队“孵化工程”等,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专业领域,在“双师型”基础上全面推进“德技双馨”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5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学校要以制度、纪律引导和约束教师向更高的师德修养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师资管理体系。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师的岗位职责均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在全院每年评选师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活动,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评聘、职称评审和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化、数量化,通过学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培养、出国、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其“内部津贴”、晋升、晋级都要受到影响。所有这些无疑会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我校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传统的教授听课制度、老教授的传帮带机制,坚持多年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以及近年开展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对师德水平的整体推进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需要创新精神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反映了教师敢不敢、能不能创新的问题,是胆识、意志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贯通能力;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教师要把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树立师德建设的典型学院拟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有机地启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和组织师德演讲或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从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另外,我校始终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中心工作,还从促进教师合作精神、学生评教活动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政治及业务素质。

医德教育是师德教育的显著特征德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还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但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而目还要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不但要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要响应政府和社会的号召,创建文明单位建设。高等医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育人的过程,或者说是为育人创造优良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因此,只有首先把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才能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师德建设与医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服务人民、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句话,就是要为人民服务。高等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医德新风尚,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医德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如果学生没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就不可能做到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将之纳入师德建设的范畴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地进行医德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教学的体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学会树立医德意识,必须自觉重视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譬如在介绍孙思邈的养性及其他医家的生平时,我们常常会把如何对待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医患关系,如何注意奉献与回报、单位与家庭、工作与休息,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有机地穿插在教学中去,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从正面给学生以指引。

结合学生和本学科特点,通过专业课来渗透医德教育,可以克服传统德育教育单纯说教的缺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本教研室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的传统,特别是2008年以来本科室在集体备课、同行专家和学生反馈中,积极对“德育在生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作出探讨,以下是几点认识和体会。德育渗透始于第一课生理学的绪论部分的理论传授不多而德育内涵却很丰富,除了严格课堂管理以外,要着重于立志与医德教育。可介绍著名生理学家Harvey和林可胜的卓越贡献,让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激发其学习和工作动力,使其不畏艰苦,奋力拼搏,终有所成。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起到了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切实可行的。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为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参考资料,提前将病案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期刊、专著的目录及检索网站,训练他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例如肾脏一章可设置“血液透析”的案例,2011年教学中恰逢我校师生踊跃为本校2008级肾衰竭学生孙菲菲捐款,其母为她捐肾。现今学生因物质生活充实、独生子女偏多,很多学生不知怎样关心和帮助别人,对父母缺乏孝心。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6

一、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1.通过讲授优秀美文,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年一贯制大专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欣赏美文,吟诵美文,在优美的文字和语言中感受文化魅力和文学之美。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时,学生沉浸在泰山那“山岚流瀑,云开雾合,奇松怪石、山花野草、人文古迹”的美景中,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作者“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独乐之情,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深深地受到感染,自然就生发热爱祖国之情。

2.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五年一贯制大专的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处处彰显了古人仁厚的道德品行和坦荡的君子之风。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从个人琐事娓娓道来,自然过渡到国家大事,用叙事设喻的方式讲述大道理,表明自己的见解,含蓄委婉而又浅显易懂,极富感染力。齐威王勇于纳谏,以至于在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彰显了一国之君的大气和风度。诗人臧克家就认为读此文“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抓住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细节,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叹服大智慧的同时,启发道德的思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高职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学生创造有浓厚兴趣的德育教育网络课堂,使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

1.创造良好的网路教学环境

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内部安装的多媒体,补充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阅读参考资料。此外,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访问各大高校的网络图书馆及BBS网站,领略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2.制作优美的课件,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多媒体等新形式的广泛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充沛的活力。海量的高清图片、多样的音像资料和精美的动画等资源在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丰富着他们的情感体验。随着课文教学内容不断充实,课堂的内涵获得了极大地提升。如此以来,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就由单纯的文字讲解和图片演示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式”的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感受人文性的熏陶,从而使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师德魅力,利用无形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而言,语文教师所起的作用有时候比班主任或辅导员的都有效得多,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自身的个人修养和素质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标榜,使学生在积极引导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以及道德的升华。

1.高职语文教师要有意渗透

语文德育渗透虽润物无声,但可以有意渗透。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丰富的信息,掌握丰富的德育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知、探索和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直接德育渗透,只要教师有意渗透,那么学生就会有直接的德育体验。教师可以举身边鲜明的实例,比如举例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涌现的那些平凡的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或者在灭火中牺牲的消防员,为救同伴舍弃自己生命的青岛警察,语文老师可以边播放相应的视频资料,边让学生起来发言自己的体会,同时也可以上网发表自己的看法。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大到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小到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坚强意志方面,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于个人的道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职语文教师可以把德育教学与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进行有机渗透

高职语文德育教学可以同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发挥专家讲座和校企合作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注重实用性,专业技能掌握很好,十分关注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通过聆听本专业的学科榜样的讲座,与同行业的人才交流谈心,通过模范们的言传身教,更能达到育人的效果。积极配合学校邀请高水平的“接地气”的大师来校为学生做报告,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及时充分地享用这些“精神大餐”,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另外,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性格活泼和个性张扬的特点,通过演讲、征文、朗诵和辩论等形式使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充分表现自我。

四、总结

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人性化的方法感化学生,更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爱红 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

第二篇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分钟点评

每天上课后开课前的三分钟,由学生分小组按顺序轮流进行演讲,每天一人、每周一主题。如:“语文之美”、“感恩父母”、“爱满校园”、“友谊地久天长”、“我有一个梦想”、“我和我的祖国”、“小日本,滚出钓鱼岛!”等等。这些话题的内容,与语文课文都有一定的关系,算是对课文的延伸与拓展。学生三分钟演讲之后,再鼓励由其他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说体会,做点评。有时,学生们的感触深,要说的话很多,电平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这样,一方面检测了学生的听话能力,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通过演讲,潜移默化地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与信念的教育,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与同学和睦相处,少了幼稚的冲动、多了成熟的沉稳。

二、诵读国学经典,做个文化人

学习语文,必须要学习国学。职高学生缺失的人格修养和文化底蕴,在国学中都可以得到补充和畜养。在课前五分钟,我一般分周期设置话题,一周至一个月不等。比如《论语》中对职高学生针对性很强的的经典句子,我选摘了三十余则,每天讲一两则,前后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录、背诵,有时还要求他们写心得体会。我侧重于对学生做人与做学问方面的培养。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要“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人方面,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对今后学生从事任何行业都有启发。

三、评点励志故事,向英雄看齐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是我给学生渗透到一个重要的学习态度。比如学了华罗庚写的《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一文,就引导学生学习华罗庚在困境中发愤求进的精神。除了平时的语文课本里的“贤人”,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介绍励志电影、名人励志故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重塑自己的高尚灵魂。比如《亮剑》、《冲出亚马逊》、《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军事题材的电影学生都接触过,以此为教学题材,让学生谈让自己最感动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学生都以积极地精神状态踊跃发言并乐此不疲。甚至有一次,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了半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我干脆在最后的十五分钟里,让学生对照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将自己的感想写出来。下课前,学生的这篇小作文全部交回,有一个平时根本不写作文、也不交作文的同学,竟然写了四五页,足有1000多字!

四、家长里短话琐事,小事悟大理

我的语文课不只拘泥于课文的讲解,我以为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当然,德育教育也是无处不在!职高的学生们从小到大,听多了家长与老师们的批评、斥责之声,越教训学生越硬,许多看似顽劣的孩子,其实有一颗豆腐般柔弱的心。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里特点,态度上“以柔克刚”,行动上送去“理解”与“宽容”。就像触龙说赵太后一样,有很多时候,我与学生在拉家常中完成德育的渗透,虽“随风潜入夜”,但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7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校教师;新形势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还指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1]。同时,考虑到高校教师的职责,即教师是专业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要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新思想,为学生塑造生命。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努力。鉴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故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建设一支党和人民都满意的高校师资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即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的教育战略,积极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主力军。简言之,高校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陆续提出了培养“四有好老师”及“四个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本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高校意识到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性,即有必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索。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其外部环境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及网络环境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低、人格品质欠佳、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其作为全社会高尚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开拓者和引领者这一角色的扮演,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改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总体状况,使教师有能力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交流日益增多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作用由强调基础支撑作用变成了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面对这一形势,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高校是否能够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开展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映射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方面,这会间接地影响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坚定教师政治观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效落实各项教学方针,认清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有效地发挥自身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会影响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严肃认真地按照相应要求对待教学工作,这样就能为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提供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正处在三观的发展变化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教育。而高校教师的本职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觉悟、价值取向及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旦高校教师的素养达到了这一高度,就能通过人才培养工作将这些素养示范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

高校是培养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各学科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有道德的人才的重要阵地。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在专业教育、科研引导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在道德培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师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肩负起自身职责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其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较低;第二,对廉洁自律认识不足;第三,在思想认知和日常工作上存在主观性、局限性、片面性的问题,即未能完全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新事物、新情况或处理新问题。高校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不全面,使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受到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这不符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对此,如若不顺应时展潮流,在充分考虑高校现实状况的前提下改善师德师风建设,将会持续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

(二)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师生关系冷淡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换言之,大多数教师只做到了“受业”“解惑”,达到了“经师”的要求,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即既能“受业”“解惑”,又能“传道”[2]。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部分教师存在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的情况,即部分教师只是按相关要求按时上课,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道德素养关注不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课堂教学,育人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还有部分教师师表意识相对淡薄,即言行不符合教师的形象,且日常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这些高校教师未能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另外,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因教育思想未改进、敬业精神欠缺或教学态度不端正,形成了“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师生观念[4]。有前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忽略了师生相处过程中的平等性,常以命令、要求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后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不重视,也不了解学生,未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未能及时与学生交流谈心,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长此以往,会造成师生关系相对冷淡的情况,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情感,进而降低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还会伤害学生的感情,从而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不利于帮助学生架构一个正确的三观。更重要的是,从小的方面来说,师生关系冷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大的方面来说,则会影响学生对今后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三)缺乏合理且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许多明确的指示,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全盘工作进行部署,以及对党的有关政策文件执行不畅,从而导致学校内部存在教师队伍活力不足、部分教师师德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有些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只停留在口头和理论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执行措施。现阶段,虽然当前的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师德师风评估的必要性,但仍有很多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和规定过于重视教师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的考核只是在年度考核中一带而过。正是由于现行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科学研究,而忽视了自身品德素质的提升。再者,师德评价需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规范做出评价,但是部分高校在对教师师德评价时存在以下两项问题:一是未设置合适且合理的师德师风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即缺乏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指标、师德评标标准不实用,导致师德评价不易操作或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二是师德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即由于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奖励等方面对师德的要求较为空泛,致使在实际评价中,教师的师德评价结果会出现由领导主导或“拉帮结派”评判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缺乏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其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其实现长远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筑牢其思想根基

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5]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师如若想做新型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筑牢自己的思想根基,即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和民族地区建设的重任,为加快现代化教育的步伐而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增添助力。高校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应该为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设置计划、提供帮助。为此,各高校要以党对高校的全面指导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整体过程,并将师德师风学习与培训作为教师的必修课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同时细化相关安排。目前,各高校针对教师开展的理论学习主要由学校的党组织负责牵头、由各高校的政教处监督落实。基于此,高校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理论学习内容上,以“端正教师职业态度、提升教师从教水平”为目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与文化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点阐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作为重点内容予以纳入;在理论学习方式上,可灵活安排多种形式,既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周(月)”和师德大讲堂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培训的形式展开,包括专家报告、教师论坛、集中研修等形式,如设置“学习师德楷模”专题教育、组织以“教师思想作风建设”为主题的集中研修等。另外,各高校还要完善本校的官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以拓宽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渠道。具体而言,高校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校园官网上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推进,包括增加党史学习的专栏,每天及时更新专栏内容,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县委的要求及安排部署等,推进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化、常态化[6]。概言之,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从全局上对教师的理论学习进行把控,对其理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平台进行细致的安排,以此形成校领导发挥带头作用、各党务班子成员带动周边人、各专业的高校教师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良好氛围。当然,除了高校要对教师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做出安排,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进行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筑牢思想堡垒,补足精神之钙。高校教师在按照要求参加高校安排的理论学习活动和培训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学原文、听专家的讲座、看电影、听新闻,或者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政策法规、形势与政策等内容;同时,其还要多了解当下的时事政治,并且根据国家下发的文件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重点突出对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宣传,以体悟出师德的新要求、新标准,从而规范己身。另外,高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参加相关的实践,包括参加政治理论演讲比赛、“七一”党员高校升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等,坚定自身作为教师的使命信仰,进而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

(二)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最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从而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有利的条件[7]。基于此,高校要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教师端正自身的形象,做到言行举止符合教师职业规范。且这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的环节上,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因为只有求真务实,才能达成目标。基于此,为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高校可以组织各类树典型、宣传师德模范的活动,对教师进行正面的熏陶。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创新争先、创优争光”活动,以宣传教书育人模范人物为主,广泛宣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形成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效应;开展“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即评选各个高校内具有良好师德风尚、潜心教书育人、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学名师”,使其成为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开展以“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为主题的师德楷模评选活动,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用先进模范事迹感染其他教师;开展“育人故事”征文活动,让教师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以“七一”、教师节等为节点组织庆祝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如此,以多样的活动予以高校教师正向的熏陶,可使其谨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悟教书育人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在日常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中积极贯彻师德师风规范,最终增强敬业精神、端正教学态度。另外,教书育人本身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做要到为人师表,有敬业精神,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注重以德育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学生作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关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持之以恒,一视同仁,将师德之风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好“情感”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学生为本,即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并纠正其缺点,鼓励并发扬其优点;第二,换位思考,即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有助于教师做到以德育人,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最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师风水平。

(三)立足实际,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

考评是高校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了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应该梳理教师工作的全过程,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从大框架上来讲,高校各部门及学院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建立各项关于师德师风评价的制度,如建立师德师风个人承诺书的制度,即按照教师聘任合同规定的管理办法,完善实习期间的调查,综合评价聘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8];建立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问题追查、责任倒查、谈话提醒等制度,即规范教师师德失范个人行为处理程序;建立日常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如此,可确保从教师入职、评聘、奖惩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为了真正让师德师风考评机制落地见效,高校还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设定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高校可以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任务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基本依据,对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文件中关于师德师风及职业要求来设定,进而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并规定至少每学年组织一次师德评价。第二,在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将爱国爱校、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的内容作为关键指标予以纳入,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第三,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查师德诚信档案、评价量表、会议记录、工作总结、领导分工文件等方式实施。第四,在评价主体上,将学校、教师、同事、学生、社会这五者都纳入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其中教师自评就是应用自评量表、教学反思、工作总结客观分析自身的师德师风水平,占评价总体的 10%;同事评价就是通过研讨、评课等评价师德师风表现,占评价总体的 20%;领导评价就是通过日常观察、查师德诚信档案、领导分工文件对个体进行师德师风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30%;学生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20%)和社会评价(占评价总体的 20%)都是通过问卷、座谈、监督电话等途径实施的。第五,在评价结果上,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各等次的评判皆以事实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凡注明“一票否决”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若该指标为不合格,则此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等级为“不合格”。概言之,只有建成一套符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且合理全面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才能刚性约束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五、结语

师德演讲总结范文8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幼儿园园长

我们幼儿园是地处苏南经济发达的无锡,是一所设施设备比较现代化的学校,具有教职工123人,近1000个孩子,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多年来,全体教职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牢牢把握“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办园宗旨,以及“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老师得到发展”的办园理念,努力培植“崇爱、尚礼、求真”的园所文化。回顾我园的发展历程,教育价值观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忽视教育价值观的建设,其次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存在着偏差。因此,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对于园长在引领学校价值观建设上,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工作:

一、愿景作引领

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建设”,它和“校园文化建设”一样,是师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并且获得普遍认同的、通行的一种价值准则,是学校凝聚力、亲和力、渗透力和创造力的总和与根本概括,同时也是在此形成的学校全体员工的行为、心理取向和精神面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学校未来命运不是掌握在园长手里,而是在教师手中。园长们只要有正确持以“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老师得到发展”为办园理念,用“把握发展机遇,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办园品质”的发展目标来引领教职工,以幼儿园的“三年发展规划”为基础,在园所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特色建设等等方面让老师们达成共识,以此为引领,鼓励每个老师对自身的发展和教学风格的定位都有一个心理愿景。教师们每年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年初有明确的达成目标,年末进行自评和组内的评定,一年一目标,一年一个台阶。鼓励新教师“学”,青年教师“争”,骨干教师“闯”。促使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让金马的每个老师和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几年来骨干老师的层次和比例不断上升,教师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成绩显著,而园所得到了平稳的可持续发展。

二、师德营氛围

为了提升全体师生的人文素养,我们从我园特殊的建设成立背景出发,挖掘自己的课程内涵,结合特色项目,努力提炼和打造“崇爱、尚礼、求真”的园所文化,加强“教风、学风、园风”的三风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点滴的成绩鼓舞人,以勤奋的气氛培养人。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开展了“教师礼仪培训”,结合身边的好人好事开展“师德宣讲活动”,“我的个人专业成长之路”宣讲,“教师素养大讨论”以及“师德承诺”“金马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大力宣扬良好的师德风尚,明确“一个好的教师,必定是个师德高尚的人”的意识和理念,大力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以良好的师德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赢得孩子、家长和同事的认可和喜爱。更让每一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影响着家庭的幸福。以“求真”的科学态度,努力将“爱与责任”融入幼儿园精神文化的血脉之中,让幼儿的童年浸润在师爱的温情中成长。同时,注重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中层干部队伍,加强思想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要求“管好自己,理清思路,带好团队”。守得住底线,并勇当金马的风景线,注重对条线和组内管理成员的培养指导,充分利用好团队成员的力量,提高各条线“扁平化自主管理”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自我管理。通过领导班子每月开好行政例会,反思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每年初开好一个中层领导工作作风会议,给中层领导提要求压担子,年末开展民主测评和年度考核。要求班子队伍廉洁奉公,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力、执行力和领导力,作风正工作实。促进干部队伍能系统、深刻地领会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学校领导的价值观内涵和教育使命。一支是教师队伍,提倡爱岗敬业踏实勤奋互助互帮的工作作风,通过教师发言、座谈、沙龙研讨、观察教师的工作实际等途径,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取向,开展“校园文化大讨论”“夸夸我的搭档”的主题活动、“家长工作答疑”的沙龙活动、以及“我身边的感人事例”演讲活动,帮助老师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同事的闪光点,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教师团队意识和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保育员们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的热情。在校园文化大讨论中,动员每一位教师员工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以及自己的思想认识,来归纳梳理和总结提炼我们幼儿园的校园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对学校的教育使命,形成各方利益都能接受的学校教育价值观。

三、民主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