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知识范例

生物学科知识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

21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随着与物理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1]。作为生物教师,应能够以生物学科为载体,适度进行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但具体如何做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仍然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本身是分科教学模式下培养的,自身水平有限;二是可供参考的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较少,难以指导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因此,本文拟通过一些教学案例,为初中生物教师教学中实施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与语文知识相整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物虽然属于理科,但也需要运用语言或写作表达。例如,在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后更多地需要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需要运用生物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让他人理解并与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这样才能使得后续的实验探究以及交流变得更有意义。这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该能力也正是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科技论文的比赛近几年层出不穷,其实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一些初中学校与时俱进,要求学生尝试写科技论文,但培养初中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非是一个学科所能达成的,需要学科间的交融。而从学生熟悉的语文作文写作开始入手值得尝试。例如,在教学《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时,除了可将教材中“借植物抒情”和“借动物言志”模块直接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外,还可通过写作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学习绿色植物后,可让学生以《猜猜我是谁》为题目,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进行写作,内容包括植物的所属种类、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作用等。收集和展示典型的美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评一评”等活动,深刻认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学习也可让学生以《我的爱宠》为题目,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内容包括动物的种类、主要特征、运动方式等。通过这样的写作,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科技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二、与数学知识相整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数学是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数量关系上,能较直观清晰地表达事物的问题。学生学习生物较数学迟,将一些生物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现象、原理等知识。例如,在学完“植物的器官”后,学生知道根可以吸水、叶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失水以及茎具备支持作用,但对根和叶如何通过茎进行运输水分的过程认识并不充分。对此,教师可利用芹菜的茎做实验材料,和学生一起测量芹菜茎的吸水速度。把芹菜茎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再滴加少量的红墨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利用单位时间t(min)内红墨水下降的高度h(cm)来计算芹菜茎的吸水速度(v=h/t)。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芹菜茎吸水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方便学生在课后重复实验。又如,教学《病毒》一章后,大部分学生对于病毒的大小仍然只停留在一个数值上,难以想象病毒到底有多小。对此,教师可提出“如何测量注射器针头上能容纳多少病毒”的问题,并提示学生运用数学中的放大比例和周长替换的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测量。即提示学生把针头(大圆)的直径放大数倍再算其面积,把病毒所占面积近似看成圆形(小圆),直径放大相应的倍数。这样,生物问题就简化成“求大圆内有多少个小圆”的数学问题,即病毒数目可用大圆面积除以小圆面积来计算。通过这样的测量,使得学生对病毒的大小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与物理知识相整合,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学的研究进展相比生物学快和透,前者有利于推动后者的发展。因此,借助物理学科知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的本质。例如,讲授“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教师一般会提问“为什么绿叶能够制造有机物或绿叶中的什么结构使它能够制造有机物”等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叶绿体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很容易知道绿叶含有叶绿体——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但也常常陷入“叶子呈现绿色的本质是因为叶绿素是绿色的缘故”的误区。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叶绿素能吸收可见光中的大部分蓝光和红光,而绿光则被反射出去,所以我们常看到一些植物的叶子呈现绿色。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物理中“可见光”的概念,阐明它是可以被物体反射和吸收的、物体呈现的颜色与它们吸收和反射的可见光有关,再结合相关生物学概念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了。又如,“听觉”这部分内容,教材的“试一试”栏目提出了“为什么平时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听自己的录音不一样”的问题。这涉及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可先介绍声音是具有能量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样;再讲我们平时听见自己的声音,一部分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另一部分是通过头骨传播,这两种方式都会引起耳的结构振动,从而传递声音。而我们听到的录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在空气和头骨传播时,会损耗不同的能量而引起音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听录音中的声音不同。通过与物理知识的整合教学,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与地理知识相整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主要研究生命或者说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等,而这些恰恰与地理学科研究的地理空间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般地,从生物的种类、数量等可以推测环境的样貌,从环境的样貌也可以推测生物的种类等。因此,生物学与地理学相交融,有利于探究生物学现象的本质。而将生物知识与地理学科知识相整合,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因为生物的进化与地理位置和季节气候息息相关。如某海岛上因常年刮大风,许多昆虫无翅或残翅,与陆地上的昆虫差异较大。夏天,树木繁茂,雷鸟的毛色以褐色为主,中间由白色点缀;冬天,树木干枯,白雪覆盖,雷鸟的毛色与地面颜色融为一体,也变成了白色。这与它躲避天敌、保护自身的生物学特点相关。还有《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与地理学科也有关联,如森林的蒸腾作用能增加降水,而降雨量过多时,植物的根可以吸收部分雨水,茎叶也可以承接部分雨水以避免洪灾的发生。通过学习水循环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森林具有保护水土的功能,领悟“一片森林就相当于一座绿水库”,从而形成保护森林的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与其他知识相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生物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史,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结合课本“科学家的故事”栏目或提供课外阅读资料与学生一同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生物与政治知识相结合,可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学《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了解相应的法律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以保护好大自然。生物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又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如检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时,教师可解释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产生了碳酸钙沉淀。又如,检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时,可利用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即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另外,“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消化和吸收”等知识涉及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物质与能量观,为学生进入高中深度学习物质与能量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所以与化学学科结合时,须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综上,从多学科角度学习生物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物知识,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要注意适量适度,循序渐进,把握主次。另外,跨学科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想有所突破,必须不断学习与探究,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无论生物与哪个学科的知识相整合,最终都要回归到生物学科教学的本质,即不仅要跨出去,更要收得回[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2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教育价值

前言

生物科学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具体反映了生命科学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相应的变化过程,在深入探讨生物科学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方法等,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应如何彰显和体现呢?笔者以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为例,就此问题作以下探究。

一、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其学习难度相对比较大,为了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题导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导入课题呢?具体而言,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堂导入情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比如当学生学习到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节时,在课本内容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谚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否正确,它折射了什么样的生物学道理?”通过这样的课题情境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本内容阅读和思考,学生在讨论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遗传因子”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遗传之父孟德尔的故事,让学生一起回顾探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循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进行生物知识探讨,学生在探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遗传的奥秘。很显然,通过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

二、利用史料讲解生物知识点,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生物概念

在高中生物课堂讲解中,对于某些较为抽象、枯燥的公式原理以及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史料进行生物知识点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原理的来龙去脉,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概念和意义。比如当学生学习到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时,教师可以从自然进化论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到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到被大众普遍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上最早提出进化学说的学者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通过观察分析动植物得出结论,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达尔文在漫长的航海旅行中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与化石,并经过长期的总结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而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渐渐地认识到变异与遗传的本质,最终奠定了现代进化理论基础。

三、借助生物科学史进行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课本讲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物学科知识。借助生物科学史进行实验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综合技能水平。比如当学生学习到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相关内容时,该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果酒制作的原理,教师可以借助生物科学史为学生设计实验环节,首先可利用教学视频或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将果酒酿制历史以视频、动画等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和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在生物必修1中已经深入学习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内容,也对酵母菌无氧(有氧)呼吸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果醋、果酒制作实验,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告知学生相关的注意事项,继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意识。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将生物科学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及实验教学,并利用史料讲解生物知识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生物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科学素质教育;探究教学

高中生物是一门集实践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该学科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方面问题的研究,而且还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对高中生科学素质的要求通常还应体现全方位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态度、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互整合渗透等方面的素养。对高中生生物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也是如此,应在实际的教学中较好地融入这些新颖的教学理念。而这些教学理念要想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最关键的还是应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贯彻和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1.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落实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观念欠灵活,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就目前来看,存在着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等层面不能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有一部分教师甚至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何为素质教育,因而在教学中采取单调机械的教学模式。例如,有一部分年龄较偏大的教师过于强调其个人的威严,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以其个人为中心,并采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类教师通常还对一些较新颖的教学方法诸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缺乏深入的认识。当然,这一部分教师也大多不是特别认可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理念。他们通常会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尤其是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非常浪费时间,有的课堂管理不当的话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在实验室嬉戏打闹。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根本学不到考试会考到的知识。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还是因为这一部分教师是将提升高考升学率作为其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欠灵活所导致的。从评价方式方面进行分析,很多高中阶段的教师依然将分数作为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并且这些教师仅仅将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其关注的重心,没有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格发展当做关注点,这些教学观念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重结果忽略过程的欠科学的观念。这种对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甚至还会导致出现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2)教师知识储备欠缺,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专业素养具体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结构以及专业技能诸如演示讲解、课堂监控以及练习指导等方面的素质。高中生物教学要想促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常需要教师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在此过程中,生物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生指导者这一角色,也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但就目前来看,依然有一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专业技能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教师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突出

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复性特别高的特点,高中生物教师也是如此,产生职业倦怠是这一部分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的这种职业倦怠不仅使其在教学中很难体验到教学工作中的成就感,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教师本身工作热情低,情绪不稳定,在教学中心理压力大、安于现状,忽视其自身素质提升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贯彻新课改理念都极为不利。

2.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具体策略

(1)注重传授生物学知识的教学

通常意义上,高中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具体涉及以下两层内涵。其一是生物学基础知识本身。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名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且最基本的科学素质。这类知识指的是生物学知识本身,包括生物学知识提出的背景、变化、完善过程和应用这几大方面。其二,是借助于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让学生对事物以及自然等形成科学、准确的认识,具体包括对事物所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依托所掌握的细胞结构以及功能的学习和掌握,能够让学生树立结构同功能的适应、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这一生物学的观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是完美精致的这一理念,通过学习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DNA以及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而形成对生命的运动性、事物发展变化由质变到量变转化这一哲学问题的正确认识。通过学习三大类有机物的代谢还能促使学生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即合成和分解、同化和异化、内环境稳态使学生建立对立统一的观念。通过对细胞的发生、成长、衰老、死亡、永恒变化的观点,从宏观到微观,生物膜系→细胞器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系统水平→个体水平→群落水平→生态系统水平→生物圈的学习,这些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都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观点。

(2)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

要想较好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还应遵循科学的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遵循科学的逻辑过程进行生物教学,科学的核心就是围绕探究展开,并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相应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应突出科学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应该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开发手和脑,并从中体验探究过程的趣味性和成就感,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好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借助于探究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二,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精神和态度等。其三,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学习生长素的发展过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采取角色转换这一方法,可引导学生让其将当时的科学家幻想成自己,假设自己处于当时的环境下会如何进行思维,其课堂教学可进行如下结构程式的设置。在依照这一结构程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应将探究教学的思想渗透到其中。

(3)开展社会实践和科技类的活动,体现STS教学理念

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概念之后,同时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围绕实现解决实际问题和新信息题这一目的进行。具体来说,这其实是一个从知识学习到知识的深化和灵活运用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迁移和知识能动飞跃的重要体现。相应地,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生物科技活动,以对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这是对生物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扩展,也是实践STS教育的一大重要路径。

3.结语

总体来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来提升高中生的个人素质,促使其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日趋完善,并让高中生感受到生物课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亲近课堂,并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翠,刘夕芳,李艳红.简论素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落实———从教师方面探讨[J].学理论,2015(17):223-224.

[2]田晓柱,白璐,沈剑敏,冯虎元.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3):24-27.

[3]张焕焕.浅谈高中生物的科学素质教育[J].中华少年,2013(1):204.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科研素质;学术规范

生物化学是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题。生物化学实验不仅是为验证理论服务,更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科研思维意识薄弱等问题依旧存在,为此,本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微信、微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研究显示,高校本科生对科研兴趣浓厚,但参与科研活动的人数却很少[1]。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缺乏、科研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老师的专业引导[2]。高校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科研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门开设较早的实验课,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观、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教学任务。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受到很大限制,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了解有限,学生对课堂以外的相关前沿知识几乎没有了解。近年来,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便利。因此,利用微信、微博等交流互动平台拓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途径[3],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实验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1)授课教师可以针对每堂课的实验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研究动态在班级群或个人账户上,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不仅可以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有效的实验技术手段来研究未知的科学问题。例如,关于“质粒DNA的提取及琼脂糖凝聚电泳检测”,可以选择一些整合转基因技术的前沿科学技术,如光遗传学,让学生对科研工作形成初步的了解,便于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确定研究方向。(2)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以发表一些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点滴心得体会,也可以分享一些相关的科研趣闻,让学生对科研、科研生活具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3)通过以上措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具有充分的了解,在有效的交流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价值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养的差异,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重点培养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开展科研活动。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科研思维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的实验操作多是机械性的重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仍然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对于“为什么”全然不知,不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一现象,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创新科研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解实验操作之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分组。(2)通过调整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设计,改变传统实验课的思维定式,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比如,在“血糖的测定及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实验中,可以给学生三组处理因素未知的血糖样品,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哪组是正常组,哪组是肾上腺素处理组,哪组是胰岛素处理组。(3)利用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在“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测定”实验中,在测定样品的蛋白浓度之前需要对提纯的样品稀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先稀释,让学生联想到蛋白浓度测定的几种方法及灵敏度。在“葡聚糖凝胶层析”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时,其原理是截然不同的:前一个实验中大分子蛋白质流动路程短,先流出凝胶柱;而后一个实验中大分子蛋白质移动慢,迁移的距离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实验技术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将课堂表现列入实验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打分,这一评价体系有很多弊端。比如,实验课上学生应付偷懒,实验报告存在互相抄袭,篡改实验数据的不良现象。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甚至助长学术不端的风气。除此以外,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报告的批改来评价往往是不够全面的,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表现更能体现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思维的能力。因此,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生物化学实验课成绩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4]。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在实验课的讲解和演示环节,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对不明白的地方是否能及时提问。(2)是否能仔细观看关键实验的演示过程,确保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3)从实验操作规范的角度进行评价,有没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比如,在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浓度时有没有先确认波长,在实验结束时是否将仪器清洗干净,加样枪有没有及时调回最大量程等。

四、从实验报告的角度培养学术规范

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实验报告的撰写对于学生将来撰写毕业论文或学术论文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训练。通过书写实验报告,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规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学生的科研学术意识。在评改实验报告时既要关注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还要同时兼顾格式和内容是否规范书写以及科研态度是否端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考查:(1)实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是否按照要求统一书写。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往往存在格式不规范的现象,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做出明确的要求,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及思考。另外,在撰写实验报告内容时,应按照学生自己对实验的理解书写,而不是一味地抄袭实验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强调对实验结果的书写规范,例如,图表是否完整、有效数字的保留是否一致及单位是否填写等。(2)是否展示原始的实验记录。原始实验记录是研究论文的源泉,是追溯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直接证据。很多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只给出实验结果,而没有展示原始的实验数据。(3)是否存在抄袭实验报告、篡改实验记录的情况。这是关系到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篡改实验数据的不良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强调实验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实验结果,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但只要实事求是分析讨论失败的原因,同样会给予高分,而不是根据最终的实验结果来进行评判。由此激发学生端正科研态度、实事求是的学术美德。

五、结语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科学领域非常基础的课程,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要兼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忠诚,吕曜光,贾梦莹,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参与科研与学习成绩的情况调查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6):1017-1020,1031.

[2]黄家瀚,万恒阳,马廷锋.大学生科研参与度、动因及阻碍知觉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9(4):111-116.

[3]姚凝聪.微博、微信在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9(1):164-165.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医院检验科及相关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实验操作技术[1]。因此实验教学在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重复性实验为主,形式单一,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翻转过来,学生占主导地位,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吸收与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2]。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设计适合高职院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

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加之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抽象难懂,知识点较零散,联系性不强,学生存有畏难心理。

1.2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理论学习到实验操作,习惯于教师一点点的灌输和一步步的示范。最终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主动预习,实验结束后很快忘记实验内容,甚至对反复进行的操作步骤不能完整记忆。

1.3学生不喜欢思考,出现问题不会分析

高职学生虽然喜欢动手操作,但往往只是依葫芦画瓢,整个实验过程只动手不动脑。另外,由于理论知识匮乏,学生无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

1.4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高职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愿意表现,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及交流。

1.5实验考核方式过于陈旧

目前实验成绩主要以学生到课率及实验报告来评定,这使得一部分学生“钻空子”,实验课虽然从不缺勤,但是既不预习也不操作,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最终成绩合格却一无所获。

2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2.1教学需求分析

目前,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堂讲授+课堂实验+实验报告”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目前高职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2课程特点分析

实验课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占很大比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且每一章的实验都有鲜明的特点,聚焦于某一主题,适合小组讨论和探究。因此,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2.3教学资源分析

我校有完备的网络学习空间,给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微信的普及方便了师生的及时沟通;信息化教育手段不断完善,网络学习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更新和自主学习。

3基于翻转课堂的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程设计

3.1课前准备与学生预习

本研究选取2015级普专医学检验8班为试验班,共48人,将优生、差生均匀搭配,分为6个小组。课程设计坚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思路,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1)课前准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教学计划、课件、相关知识点视频、练习题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微信群发送给学生。由于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是以生物化学检验理论为主线进行的,且实验操作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所以视频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2)学生预习。学生按照教学计划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自主进行预习。如果遇到问题可查阅相关资料,或在网络学习空间的答疑区向教师请教,也可在微信群进行集体讨论。

3.2课堂活动

(1)课堂讲解与答疑。在该环节实现角色翻转,由学生代替教师讲解实验内容。教师可随机指定一个小组,由该组推选出一名组员进行讲解,达到督促学生主动预习的目的。讲解结束后,学生可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及讨论情况,对共性问题集中回答,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讲解。(2)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步骤,并找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撰写实验报告。(3)汇报交流与小组评分。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及对实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分析。汇报完毕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对汇报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反思,达到“齐分享、互交流、共进步”的目的。教师根据各组实验操作、讨论、总结汇报情况进行评分,分数纳入期末考核。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促使其在实验课上相互监督、交流、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3期末实验考核方法

学生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包括实验报告成绩、小组实验课评分以及期末实验技能考核成绩。

3.4效果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评价内容不只是学习结果,还包括学习过程。教师主要从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度、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几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主要对自己的收获和能力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理论测试、实验操作技能测试。

4总结与展望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3]。翻转课堂正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和教育创新的尝试,因此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我国已有多所高校正在进行相应的尝试[4]。而翻转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5]。本课程设计以翻转课堂核心理念为基础,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学习现状,进行师生角色翻转,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教师变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以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以期建立更加适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娟妮.“翻转课堂”在医学高职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学周刊,2015(13):14-15.

[2]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5(3):83-88.

[3]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检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1-154.

[4]刘子忱.浅谈翻转课堂与实验结合在中职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探讨,2015,33(10):49-50.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6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块、学生创新能力

    《植物学实验》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学院中生物技术、园艺、植保、林业、农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课程[1]。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一门学科,它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结合,采用验证型、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测定植物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演化的规律。通过植物学实验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传统的植物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以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笔者根据《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及教学培养目标,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内容及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让普通地州级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顺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植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现结合《植物学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全面探讨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的渠道及方法,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等创造人才条件。

    一、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精神

    目前,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材主要有:汪小凡、杨继 编著的《植物生物学实验》;金银根等主编的《植物学实验与技术》;何凤仙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姚家玲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关雪莲、王丽编著的《植物学实验指导》;赵遵田、苗明升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教程》;王英典和刘宁主编的《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指导(形态解剖部分)》;魏学智主编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这些教材均包含有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四部分内容,注重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力求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实验技能。但由于各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学时数不同、植物的地域性不同,导致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因此,应结合在内容安排上,根据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从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与人类密切的关系着手,以植物生活史为线索,系统地引入了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形态解剖特征、发育过程及植物各大类群的特点与分类地位和主要代表植物;最后安排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从而真正使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四大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整合,让学生掌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及其结构与功能→起源与演化发展”。 从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操作实验技能的独立创造精神。

    二、强化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

    在植物学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植物形态描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生物科学摄影、临时装片及染色、根尖的离析与压片、徒手切片、木材的离析制片、整体透明封片、花程式和花图式、花粉形态制片、植物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植物体的元素组成等多种基本技能[2],这些技能均是学好植物学实验,为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工作后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的基础,但如果全部均安排学时,则导致学时数严重不够,因此,采用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穿插相关基本技能,并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意识。如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的后含物”的实验中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临时装片及染色”等基本技能,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基本技能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应用到哪些研究中,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应怎样利用已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来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对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型实验是验证已知结果的实验,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其他技能[3,4]。如植物组织水势和渗透势的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根据实验要求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来验证实验原理,因此,指导教师应就本实验提出:植物栽培中施肥浓度问题?植物死亡的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现象?动物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等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进行植物“根和茎的形态与结构观察与生长”实验中向学生提出:植物根、茎、叶的表皮有何区别?各器官的生长特性及差异等探究性问题,通过突出验证性实验的对比、综合的方法使学生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形态结构和功能受环境影响等知识,甚至教师在实验中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不仅让在实验中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开拓了视野,了解到学科的前沿,又能让学生在理解研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实验材料、条件、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学会全面地分析、判断和应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课的学习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未知领域的综合设计实验研究的实验,它要求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总结、得出结论。在多年的《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综合设计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学生们均喜欢这一类型的实验,并且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质量效果比验证型实验都高。例如,在进行“植物形态与生态适应性观察”实验中,教师提出:全班每小组4-5名同学按照“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适应性相统一”两个中心来完成某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研究,各小组之间的植物种类不能相同,并提供相关实验仪器、试剂和用品后,学生即在小组间进行协作分工来完成试验植物材料采集和处理;植物生活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植物外部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及分类系统研究;植物根茎叶花果等部位的显微结构解剖;该植物在农业、医疗、化工、园林等各领域的应用;该植物的研究动态、进化演化过程等一系列的设计、综合型实验项目来完成该植物的形态与生态适应性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题目和要求后,能积极开动脑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到“看、想、说、做”过程中学习的乐趣,组员之间团结协,充分利用创造性思维来设计实验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正确的实验方案后,每个学生独立操作进行实验,完成实验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不仅让学生实现了知识从点到面,从教材、参考书籍到各种文献、从校内到校外,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学得大量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p#分页标题#e#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在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发现:在有限的学时下,教师有意识地优化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基本实验技能、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四个层次的课程模块教学体系后,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晏春耕. 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 2009, 28(10): 126 - 129.

[2]汪小凡、杨继.《植物生物学实验》(第二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 – 46.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7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从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知识,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堂的开展,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不断的将先进的生物学科技知科技成果向学生进行展示,以这种文明的进步激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认识到未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重要性,加深对生物学科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第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增加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过充分展示个人的学科魅力,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更好的生物知识学习。

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适当的通过开展探索式的学习和合作式的学习来提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一)探索式的自主学习

在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根据实验的开展来探索生物学知识。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开展探索式的自主学习。比如在高中生物的学科知识“细胞的结构”这节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然后开展探索式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对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之后对各种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实验的情况总结和教材的知识进行对比教学,提升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探索欲望。

(二)合作式的自主学习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式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地环境,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容易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比如在进行教材知识“克隆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克隆技术的概念讲给学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具体案例的搜集,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际探索,合作交流,最终形成对克隆技术的深入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新形式

(一)以学生为主开展生物教学

在开展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学生的思想为主,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建立严谨的生物学科素养,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学习,表达自己对生物学科知识的想法和态度,更好地开展学生之间或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开展线上的生物知识学习,扩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二)以人为本探索生物学知识

在高中的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的思想,可以利用这些思想来建立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新认识,开展自主的学习,更有助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探索精神,进行自主生物学科的知识学习。

1.对立统一的思想

在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有很多知识都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植物的呼吸又可以利用氧气进行有机物的分解,这种表现体现了对立又表现了统一。又比如在遗传的生物学知识中,遗传可以保持生物基本的生命形态和生理特征,但是还存在变异的现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遗传与变异之间,更好地表现了对立统一,对于培养学生思考意识的养成、主动探索意识的养成很有帮助。

2.抽象问题具体表现的思想

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上,可以利用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解决生物学科问题,建立生物学科的学习素养。比如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形、图标等元素建立模型,将抽象的学科知识具体化的表现出来。比如高中生物知识中的光合作用示意图、血糖平衡调解的模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模型等等。又比如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利用曲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影响作用。最明显的如PH曲线图、浓度对朱武细胞的影响曲线图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生物学科的知识中,还表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比如在生物知识“细胞学”的教材内容中,生物的结果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但是病毒却是一个例外。生物学知识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生物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科的魅力,解答各种生物学科问题。

4.进化探索思想

生物学科知识范文8

【关键词】基层医院;药学服务品质;满意度

随着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由传统的供应保障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服务模式从“以处方调剂为主”向“以关心患者为主”转变,从而更好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1]。顾客(包括患者及医院员工)对药房服务满意程度体现了其对药学服务的认可度,如何提升顾客对药房服务满意度、增加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是药房管理亟需考虑的问题。药学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信誉[2-3]。要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引入现代服务理念,强化药剂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4],同时采取信息化手段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东阳市人民医院通过分析药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采取措施改善门诊和病区药房服务品质,取得显著成效。

1医院药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东阳市人民医院每季度通过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机构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查找患者对药学服务不满的原因。结果显示,药师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是导致顾客对药学服务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服务态度方面,窗口服务规范执行不够,主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缺乏热情;发药时将药品直接丢给患者;工作不专注,发药速度慢;药房工作人员接听电话不及时;合理用药咨询耐心不足,病区药房药物配送不及时。服务质量方面,门诊药房药师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交代不详;年轻药师专业知识薄弱,无法满足患者用药咨询需求;门诊患者取药易排错队,导致重复排队;调配发药过程中未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存在发错药或少发药现象;住院患者口服药不正确使用;病区住院患者所有针剂全部散装混合在一起导致出现药品错拿;麻醉药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化疗药品集中配置,肿瘤药房对化疗药品停止医嘱无法及时发现,造成药品浪费。

2改善措施

2.1门诊药房改善服务品质的措施

针对门诊药房存在的问题采取如下措施提升服务品质:(1)参加医院优质服务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门急诊药房员工分6个批次,共24人参加优质服务培训。(2)编写服务剧本以规范药房窗口人员的服务标准。以患者在门诊药房窗口取药为服务场景,从员工的着装、面部表情、礼貌用语和肢体语言等进行情景模拟,制定标准发药流程。(3)在门诊药房窗口设置满意度调查二维码以便患者对窗口服务品质进行监督。科主任会定期整理患者反馈的信息,总结之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据此针对性改进。(4)若患者在其他药房有未取药品,及时提醒患者。(5)若患者走错窗口,及时提醒患者。(6)若患者遗落药品或社保卡,当天电话通知患者取回。(7)编辑用药注意事项,每天在科室微信群,方便大家学习。(8)在门诊药房窗口安装带录音的监控摄像头,方便追溯。

2.2病区药房改善服务品质的措施

2.2.1住院患者口服药品服药到口。引进自动分包机,单剂量小包装发药。将每位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药品独立包装于一个密闭透明的药包内,并贴上包含患者信息的条形码,药房药师扫描二维码发药,护士扫描二维码接收药品。护士发给患者药品时扫描患者腕带上的二维码进行人物信息匹配,匹配成功则发放药品。

2.2.2针剂临时医嘱单剂量发放。每日固定岗位的药师先调配当天早上8点的临时医嘱,结束后再调配急诊药房未发放的医嘱。一般情况下,按照临时医嘱标签上备药的时间顺序将药品放入药梯,病区药放入药梯前,要检查药和标记的病区是否一致,以免标记错误导致送错病区。药篮放入药梯后药师应马上通知病区护士取药。

2.2.3麻醉药品“一针一码”。药库对入库的麻醉药品贴上二维码信息,病区申领麻醉药品后,病区药房药师通过HIS扫描麻醉药品的二维码进行发药。系统自动生成该药品的使用记录。

2.2.4改善服务流程,注重服务礼仪。病区药房下午上班后,将其他类药品全部发放,不要等到病区电话要求后再发。药品更换厂家,及时更新病区备用药目录,并打好备用药条码,通知病区将厂家药品退回药房,换新厂家药品。改善接电话礼貌用语,禁用“不行”“不可能”“不发药”等词汇,加强沟通,尽量满足病区医生、护士的需求。

3成效和问题

门诊药房和病区药房每个季度均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调查,分析改进的成效及今后的改善重点。同时,查看录音录像,分析原因,核实各项措施的执行效果,评估执行效果是否符合预期。将2017年下半年(改善前)和2018年上半年(改善后)两个时间段内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数据分为2组,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满意数据,了解成效和问题。本研究中,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合计数×100%。

3.1患者对门诊药房工作人员满意度

顾客对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对照组调查问卷收回245份,有效率100%;观察组收回249份,有效率100%。顾客对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满意情况见表1。

3.2医护人员对病区药房工作人员满意度

对照组调查问卷收回189份,有效率100%;观察组收回193份,有效率100%。医护人员对病区药房工作人员满意情况见表2。

3.3顾客对门诊和病区药房工作人员不满意原因对比

顾客对门诊药房工作人员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为服务质量不高和服务态度不好,对病区药房工作人员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为发药不准确、不及时,以及接听电话不及时。改善前后各不满因素对比情况见表3、表4。

4讨论

医院药剂科主要负责门诊和住院患者医嘱的调配安全和合理用药,其工作涉及药品输送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疏忽均可能导致差错的发生,直接影响患者疗效[5-6]。因此,加强药剂科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药剂科服务品质、提高医嘱调配准确性已经成为医院药剂科的工作重点。东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半年的努力,门诊患者和病区顾客对药剂科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改善。在随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推行现有举措,不断提升药剂科药物服务水平,增强顾客对医院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朱建红.药学服务措施在门诊药房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周刊,2017(5):73-74.

[2]陆国红,吴隽,沈金芳,等.采用品管圈方法优化药学服务流程[J].中国医院,2009,13(9):15-18.

[3]周璇,乔丽曼,朱光辉.我院加强门诊药房管理工作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药业,2010,19(22):58.

[4]张可鑫.利用PDCA循环法提高病区对药房满意度[J].家庭医药,2017(6):109-110.

[5]王怡苹.品管圈用于提高患者对门诊西药房满意度的效果[J].中国药业,2015,24(2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