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知识范例

生物技术知识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1

夏天高温季节福建莆田区平均温度预计在30℃以上的总共天数有100d左右,高温天气猪不能正常进食导致猪的生产性能骤降。该试验主要是探究高温天气中干式养殖法对于猪圈温度的控制情况。周边基本情况概述,试验时间2013/7/8~2013/8/7,在福建莆田某养猪场进行,猪场采用全封闭式修建,猪生产模式主要是自繁自养。试验使用了150头相同品种、出生时间相仿、体重约为(22.9±0.7)kg的猪作为试验对象。试验分2组对照进行,分别是配备降温设施的实验组和无降温设施猪圈对照组(CK)。试验期间关注了猪的体重和发病情况,记录他们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出,CK对照组猪在夏季高温季节中明显比处在高温阶段温度控制在29℃的实验组猪长势更慢。上述研究表明,在长期的高温情况下,实验组进行了控温技术的猪的体重增加明显超过无任何措施的CK对照组的猪体重,由此可见夏季高温季节对猪的饲养环境应该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有利于保持肥猪仔高温环境下正常的生产性能。

2国产活菌剂和引进诱导剂有助猪生长性能试验

干式养猪主要是利用有机垫料铺垫猪圈地面,猪排泄出的粪便被垫料掩盖,粪便在热蒸发3天以后便被分解除掉臭味,而且粪便在分解的过程中,给菌类提供了营养,形成了高蛋白的菌丝,猪食用以后既可节省饲料又可以帮助消化肠道系统提高免疫力,提高了猪的成活率、降低了喂养饲料的使用成本。对比这一情况再次参照上述的方法进行了国产活菌剂与引进技术“诱导剂”生产性能对比,为试验哪一种菌体更有助于提高猪成长性能提供依据。为了试验的准确性,试验选用地情况依旧选择了莆田同一家养猪场,时间2013/8/9~2013/11/26,选用了2种不同供试活菌剂:国产活菌剂、引进诱导剂。供试验的猪依旧是上述温度试验的猪种,数量减少到100头。进行2组对比试验,分别是对照组(CK)引进诱导剂1∶250000加入日常饮用水;实验组1∶1000加入口粮。试验期间有记录猪的初始体重和发病情况以及它们的温度变化。不同的活菌剂分别添加到水和食物里对猪的生长性能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使用不同的活菌剂对猪生长速度的快慢没有明显的影响。添加了诱导剂的CK对照组增重对比实验组国产活菌的猪增加重量不明显,只是添加了诱导剂提高了成本饲料转化率,但是缺陷是诱导剂的成本较高,使用国产活菌剂每头猪的成本预计在3.1元,使用引进诱导剂在每头猪的成本费用预计在5元。单从性价比看的话确实国产活菌剂的成本要低廉一点。

3干式养猪法和传统清粪劳动率的对比分析

环保干式养猪法在对猪的饲养期间,猪圈铺设了有机垫料对猪的粪便进行了分解,一般在3天左右分解完成达到一个除臭的效果,猪圈不用冲洗减少了用水,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猪的粪便和有机垫料混合回收制作成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作物的培育。尝试通过改造猪圈和清扫工艺对比传统人工清扫,为环保养殖技术达到一个很好的推广作用。和上述情况相同,选择同样养猪场的猪圈20个。每个猪圈大小相同都是700m2,试验分为2组对照进行,实验组10个猪圈进行改造成为半漏缝地板,方便机械式清扫,对照组(CK)10个猪圈简单地与通道隔离,采用人工清扫粪便,记录时间在6个工作日。实验结果对比表3是2组对比效率情况,不难看出机械清扫比人工清扫提高了劳动利用率,减少了人工清扫费用支付,同时也增加了养猪场的经济效应。但是修葺猪圈和进行敷料铺设增加了一定的基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采用这样的方式也提高了后期的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清扫的成本费用。从长远角度考虑,这个干式清扫方式的初期支出费用可以在后期得到更大的经济补偿,比较有利于长期发展。

4结论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2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措施

0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不断扶持,我国农业发展较好。现如今,大量的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农业发展模式呈多样化发展。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是重要的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农业,促进持续性发展。通过植物保护技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农业不符合时展的需求,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植物保护技术。

1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实施的重要性

绿色农业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为了符合时展的需求,不但要发展农业经济,还要将生态环境保护起来,改造以往的农业种植模式。充分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实施植物保护措施,促进农业持续性发展。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实施不同的植物保护技术,能够节约财力、人力以及物力,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存在病虫害的问题,实施植物保护技术,病虫害的发生率较低,促进植物成长。在传统农业种植过程中,主要实施喷洒农药的方式,减少农药使用之后,农作物的产量明显提高,且质量安全具有保证。实施植物保护技术后的农产品,更加绿色环保,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类型

2.1针对害虫给予诱杀技术

利用杀虫灯消灭害虫。害虫比较喜欢光线和光波,在设定的区域放置杀虫灯,能够将其消灭,实施这样的物理杀虫方法,具有减少药物费用的效果,对患者污染较小,符合生态农业要求。利用黏虫黄板进行杀虫,害虫具有趋黄属性,这也是一种物理杀虫方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将黏虫黄板放在田地之间,并控制其高度,一般情况下,为东西走向,防治效果较好。利用性诱杀剂,在害虫分泌激素的时间,将性激素释放,可发挥诱惑害虫的作用,能够将性激素信息搅乱,可减少幼虫的出生率,从而实现杀虫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效果显著,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公害的优势,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2.2根据害虫类型实施防虫网阻隔技术

充分分析农作物的生长区域,并在生长区域周围设置防虫网,当种植区进入害虫,可将其集中进行处理,这种方法属于物理杀虫。该杀虫方式具有减小害虫规模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治疗。除此之外,还可实施调整区域温度的方法,将疾病的发生率降低,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将防虫网的规格设置为22目。倘若出现特殊虫害现象,需增大防虫网规格,例如:在出现烟粉虱的时候,将规格调整为30目。

3基于生态农业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几点思考

3.1实施综合防治方法

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农业种植使用的农药和化肥较多,能够将农产品质量提高,但是植物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降低了农业产品的安全性。针对目前的农业生产而言,需提高病虫害的重视程度,实施综合治理防治方法,尽量少使用化学药物,避免污染农产品。

3.2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绝大多数农民都在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农业和化肥的种类丰富,对农作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随着时间的迁移,病虫害问题比较严重。出现病虫害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种植户需提高其重视程度,培养种植户的植物保护意识,形成绿色生态观念。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需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性。相关人员加大对病虫害的研究力度,定期开展相关的会议,保护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3.3建立健全病虫害防御体系

在自然灾害的背景下,针对植物病虫害现象,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防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现如今,通过检测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预防,能够避免病虫害侵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新型生产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为了发展农业过程,应该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的精确性,实施因地制宜的方法,建立完整的预防体系。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控制农田生态系统,推进农业的生产进程。相关人员将生态系统水平提高,建立高效信息管理,有助于保证预测准确性。

4结语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应用相关的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品种,并实施植物保护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农业发展中依托多种手段,对植物进行保护。与此同时,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高效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娟.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措施[J].吉林农业,2019,(21):63.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3

1.1形态结构

鱼体的下颌缝合处有明显一个凸起,两颌间无牙齿,左右两边的鳃盖膜在腹部位置相连,而与峡部相脱离,身体表面的鳞较小,头部无鳞,背鳍位于腹鳍后部的上方,基部有鳞鞘。

1.2生态习性

虱目鱼属热带、亚热带水域的鱼类,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能适应各种不同盐度且水温偏高的生长环境,在江河、湖泊、水库、河口、海洋及滩涂等地段均能进行养殖。但这种鱼类极不能耐寒,水温低于14℃时就会停止摄食,在低温水中抵抗力下降,当温度低于10℃以下就会出现死亡。虱目鱼极为活泼,喜爱运动,常进行群居群游,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也适合人工进行的投放喂养方式。近年来人工养殖方式主要有粗放式养殖和精养两种方式,北方地区进行虱目鱼养殖,可以参照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的养殖经验,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在特制的大棚或室内进行先期培育,等到温度适宜后再将鱼放入池塘进行养殖。

1.3经济价值

虱目鱼全身都是宝。食用价值:用虱目鱼肉做菜,无论是煎、煮、炸、腌等,都是肉细鲜嫩,美味爽口,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人们称为“状元鱼”。药用价值:虱目鱼体内中含有较高的EPA和DHA,并且含量远远高于其他鱼类,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血酸、预防老年痴呆等疗效,是非常好的养生保健品。同时虱目鱼的骨头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胶状物质,能保护人体的肝脏,对老、中、青年人钙、磷的补充及吸收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虱目鱼的养殖技术虱目鱼

由于生长迅速,病害较少,易于养殖,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成为咸淡水养殖中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品种。广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并试养成功,普遍的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及混合养殖等。

2.1科学准备池塘

新建池塘:对于新建鱼塘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开挖池塘面积以3×667m2~5×667m2为宜,深度在80cm左右,同时要在池塘内设置水沟,一面与进水口相连,另一面接着出水口,以方便后期的晒塘、在池塘的底部用比较肥沃的土层填充底部,能促进水中的藻类、水草及其他水生物繁殖生长,从而为虱目鱼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旧塘重新利用:要先进行清淤工作,选择适当的季节如鱼虾收捕后的时间,将塘中的水排干,露出下面的淤泥,然后对其进行曝晒,直至池底成龟裂状,便于泥中的有机物质加速分解。在进行放鱼苗前20d左右将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消毒液对其进行消毒。然后进行注水,深度至20~30cm时,再用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50g剂量泼洒消毒,待2d后再将池水排干,再进行太阳晾晒一段时间后注水,深度保持在80cm左右为宜。根据虱目鱼的生活习性,将水的盐度调节至15左右,将氮磷肥按5∶1比例2kg/667m2用量进行施肥,过一段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再追1~2次,经过一周左右的水质培育,等水体呈现绿色或草绿色,透明度在40cm左右时,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就可以投放鱼苗了。

2.2精心培育种苗

虱目鱼一般在体质量达到6kg时开始性成熟,雌鱼一般要比雄鱼要延迟一年左右,在水温30℃、盐度3~5时,便会进行繁殖。一般条件下自然繁殖即可,如果要求批量生产,最好的方式是进行人工授精。但人工催产与自然繁殖相比往往出现畸形率高、鱼苗成活率低的现象。待受精卵成熟要进行仔细观察,一般情况下健康的受精卵呈悬浮状,未受精的较差的卵则会沉于水底,要及时进行清理,以防对水质造成破坏。刚刚孵化出来的虱目鱼鱼苗体长约为3mm,要依靠卵黄中的物质提供营养,大约过2~3d,可对鱼苗进行少量喂养,可以投放一些小的卤虫等小且易消化的饵料,最初喂养的次数控制在每天5次左右,遵循数量少、次数多原则。待一周后再加一些桡足类,但要注意控制数量,防止桡足类在水中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到虱目鱼苗的正常发育。同时要加强对鱼苗的生长情况的观察,一般情况下鱼苗在初期分散在水中,约半个月后才出现聚群,沿池壁进行游动,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处理,防止事态的扩大化。

2.3及时放养种苗

在每年的5月上中旬,池塘的水温达到20℃以上时,便可以将培养好的虱目鱼鱼苗运输投放到准备好的池塘中。首先对体长10cm左右的虱目鱼苗用按5∶2混合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溶液进行浸洗消毒,然后将虱目鱼装进充满氧气的聚乙烯薄膜袋进行运输,要保证运输过程尽量平稳,运输途中要注意观察,防止出现意外造成鱼苗的伤害,确保鱼苗的安全。投放前要再次检测池水温度及盐度,一定要相关数据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投放时要控制好鱼苗数量,一般情况下精养池对体长10cm的鱼苗按1600~2000尾/667m2,混养池按500~1000尾/667m2进行投放。

2.4日常管理

2.4.1巡查

虱目鱼生长过程中,要加强巡查、观察的次数,密切关注池水状况、鱼的活动情况、进食情况、池中的含氧量,经常对池水温度、盐度、pH值等数值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标准情况及时分析、研究、处理。同时要格外关注池塘中水藻类植物状况,在鱼苗小的时期,藻床的厚度可能不够,池水要浅些,待底部藻类长到一定程度时再提高水的深度,同时也要对藻类生长进行控制,防止藻类繁殖过快,影响虱目鱼的生长。

2.4.2科学配制饲料

虱目鱼以植物性的饵料为主,在人工饵料的配制中要控制好相关配料的比例,如蛋白质、面粉、饼类、钙粉类物质等,在一般的养殖过程中,经常用豆饼、花生饼、米糠等一些以植物性的饵料为主的配料,还可以适量掺入植物粉剂等,促进鱼的吸收,蛋白质的含量不能低于20%,增加饲料中的营养含量,促进虱目鱼的健康生长。

2.4.3养成良好的投喂习惯

虱目鱼的比较容易养殖,但也要养成良好的投喂习惯,合理控制投喂的次数。可以采用牧养的方式,也就是先让虱目鱼在一个池塘中养殖,同时对另一个池塘进行藻类的培养,待另一个池塘的食物可食用后,将虱目鱼转入到这里进行养殖,更好的从不同的水域中吸取外援性食物,增强食物的多样性。在天然饵料不充足情况下,可以适时进行人工饵料投喂,并在饲料中掺入一定量的维生素,以满足虱目鱼生长的需要,增强虱目鱼的自身抵抗能力,但要控制好投喂的时间、次数及数量等。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时要进行投喂驯化,可以通过制造一些声响,比如拍打水声、敲击周边物体等,等鱼群聚集后再投放饲料,时间久了便可让虱目鱼形成条件反射,一方面能固定喂养的时间,提升饵料的利用率,还能训练鱼群与饲养员的亲近程度,更好了解鱼的习性,有利于促进虱目鱼的喂养效率。

2.5加强病害防控

虱目鱼虽然容易养殖,抗病能力也比较强,但由于受到外部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温度、疾病等,都可能对虱目鱼造成伤害,所以要加强对虱目鱼的病害的防控工作。首先要经常利用二氧化氯、石灰水、沸石粉、敌百虫等对水质进行调节处理,预防病菌、寄生虫的繁殖,为虱目鱼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要加强饲料的检测,除要防止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等问题,还要防止在食料中出现鱼鯴、锚头鳋等寄生虫,要在饲料中经常性的用石灰水等药剂进行喷洒,或在投放前用土霉素等进行拌料,可以很好的对病虫进行预防,确保饵料的安全。

3小结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

生态农业指在农业的发展中,坚持以保护生态为主的观念,使农业在发展中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是一种“新农业”形式。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病虫害都是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长期以来,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新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

1 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基本理念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发展必然趋势,生态农业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与发展造成影响。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出现了很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保护技术,植物保护就是其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进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我国对生态农业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原有的植物保护技术很难满足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植物保护新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病虫害、保护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转型,使生态农业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

2 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2.1 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依靠味、光、色以及波等,对农作物中的害虫进行诱捕,害虫在频振式杀虫灯周围大量聚集,便于集中对其进行诱捕。频振式杀虫灯不会污染生态环境。频振式杀虫灯对常见的半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害虫有着非常好的诱杀效果。在棉田中放置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间距 200 m,灯架高度设置为距离地面 1~2 m。可有效减少约 50% 棉田虫卵数量。

2.2 黄板

黄板是利用一些农作物害虫具有趋黄色的特性,集中对其进行诱杀。黄板操作简单、成本低、可控性好,在生态农业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果园、蔬菜田和茶园中。使用方法:首先将黄板放在农田内,根据农田的面积合理调整黄板的间距,然后将黄板用木棍或者砖头支撑起来,固定好。当黄板上的害虫数量较多时,使用木竹片或钢锯条等工具及时将虫体刮掉,黄板可重复使用。黄板对常见的粉虱、潜蝇成虫、茶蚜虫等具有显著的诱杀效果[2]。

2.3 性诱剂

性诱剂是通过对害虫释放出错误的性信息,造成害虫交配出现混淆,以此来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当农田中的害虫达到性成熟时,就可以广泛使用性诱剂对害虫数量进行控制。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不同害虫的成长习性判断其性成熟的时间,然后在农田里洒下大量的性诱剂,降低害虫有效交配率,减少受精虫卵数量。在使用过程中,性诱剂不会对农作物和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成本较低,符合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

3 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实施原则

在生态农业中,单一地使用植物保护新技术,不能达到对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实施植物保护新技术时,要坚持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防治方式相结合,才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在化学防治方面,可进一步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化学药剂进行改良,最大程度减少化学防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利 . 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J]. 新农民,2020(04):29.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5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环境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应用

1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现代化水处理技术,技术涵盖内容广泛,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土地处理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生物膜法处理技术以及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等。其中,生物修复技术也体现在利用微生物自身的机理性能吸收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环境的作用,实现生态平衡,满足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建设环境。生物修复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水环境污染快速治理的同时,获得高效治理成果,且具备资金投入小、方便、安全,实用性强等优势,备受各国推荐应用。随着研究深入,逐渐发展出多种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的水处理和水体修复的生态工程技术。根据植物生活形式差异,可分为漂浮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

2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2.1底泥生物修复不够重视

如今城市水环境治理中,根据底泥性质可反映出多项污染数据。首先底泥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不断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因此必须重视分析底泥指标数据。2020年对佛山市顺德区5条黑臭河涌底泥进行调研,经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结果显示5条黑臭河涌的底泥均污染严重,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所示。由于水环境具备流动性、开放性特征,底泥处理在控制黑臭水体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处理底泥沉积污染物,是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选用前的重要任务。

2.2吸附作用机理引发的二次污染

生物吸附技术作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涵盖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学、水文地质学等学科。其吸附原理为微生物细胞,特别是细菌具有胶体粒子特性。由于微生物细胞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吸附水中有机颗粒、胶体物质和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疏水性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然而部分城市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单一,被吸附去除的有机物会积累在剩余污泥中,从而引起二次污染。因此,仅仅依靠微生物投放和人工增氧方法,难以满足水环境治理要求,产生二次污染将持续危害水环境,影响治理成效。

2.3水环境的生态恢复是个缓慢过程

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能力。水生态系统组成越多样,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途径就越长、越复杂,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系统越单调,结构越简单,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然而该能力具有自限性,超过生态系统最大负荷时就不再起作用,生态系统便会破坏,如佛山市南海区盐步大涌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前,河涌的水质非常好,鱼虾成群,附近居民常下河畅泳。但随着经济发展,忽视对水环境的保护,导致盐步大涌变成一条臭水沟,在进行水质治理前,水质指标严重超标,CODcr为74.29mg/L,氨氮为11.53mg/L,TP为1.25mg/L。再如2019年[北滘镇水生态修复服务项目]中的广教工业区涌,清淤前河道水体CODcr为65.14mg/L,氨氮为9.32mg/L,TP为1.02mg/L,清淤后CODcr为54.22mg/L,氨氮为8.45mg/L,TP为0.87mg/L,清淤前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并不明显,后续经过生物修复治理后才有了明显的改善。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应积极运用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来延长水体生物链,按需稳固提升指标。

3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3.1在脱氮除磷方面运用生物修复技术

氮、磷元素作为城市水环境中污染物的重要衡量指标,由于N或P在水中含量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迅速生长繁殖引发“赤潮”或“水华”。而藻类大量生长,首先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使鱼类等其他水生物缺氧死亡,其次在赤潮消失时,大量赤潮生物的死亡和分解,分解物附带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恶臭难闻,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并通过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由此对城市水环境中的氮、磷含量的控制是非常必要、迫切的。对城市富营养污水进行针对性处理时,应当将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物质作为前提。而氮、磷元素作为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运用植物修复技术能有效帮助水环境治理。水生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根系和叶面的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可以吸收富集氮、磷营养物质,最终通过收割过盛的植物并移除水体,从而实现对水体的脱氮、除磷。在2019年[里水镇小布村池塘水生态修复项目]中,通过种植矮型苦草、金鱼藻沉水植物,菖蒲、美人蕉、鸢尾、睡莲挺水植物等对池塘水体进行生态净化,经过6个月治理后池塘水体得到明显改善,水体由原来严重的富营养化、蓝藻、绿藻爆发转变为水体清澈见底,水质氮、磷指标由劣V类水体提升达到Ⅳ类标准,具体水质指标见表2。

3.2生物修复技术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水治理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生物修复技术作为常见的治理方法,采取在污水中注入高效菌来进行控制,可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其所展现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与单一的治理措施形成了鲜明对比,能极大提升治理工作的效率。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时,发现通过在活性污泥中投入些许高效菌种,可大幅清除污水中的挥发酚物质,达到污水排放各项指标。其次,此模式结合未加入高效菌种的污水处理系统后,清除污染物的工作质量提升明显,提高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去除率。伴随科技日益进步,如今在各治理工作均广泛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治理技术,相比老旧单一的治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快速有效的优点,及时获得治理成果,同时具备资金投入小、技术方便、安全,实用性强等优势,可有效控制水环境治理工作,降低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的危害,实现节约减排的效果,助力水环境的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3生物修复技术在去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运用

重金属污染对水环境破坏严重且影响重大,对人们伤害更大。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和“痛痛病”就是由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其中包括含汞废水和含镉废水的污染。

3.3.1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方法现状

目前,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有化学法、物理化学法,虽然这2类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理和及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但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去处理重金属废水也有很多优势:如降低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无二次污染,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3.3.2运用生物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污染

生物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污染利用的是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代谢、降解、吸附、改变其形态等方法实现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应用该技术时,建议从下面几个角度开展探讨研究:(1)利用微生物修复方式,在控制重金属污染物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依据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形态来进行治理的,加速重金属元素的沉淀进程,进一步完善清除重金属污染物。其次,领域内专家学者依据活性污泥进行反复研究,了解到部分霉菌拥有吸附性特点,可以在治理工作中加速吸收水体中金属离子元素。微生物吸附去除重金属效果详细可参照国内外研究概况。(2)植物修复技术应用范围广泛,能够应用到重金属污染的处理工作中,依据植物的根部来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残留,优化城市水环境,参考相关实际数据,部分水中植物可以吸收重金属元素,同时在过滤重金属时不会对水环境形成危害。(3)在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积极应用动物修复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利用甲壳类动物可有效处理污水中重金属物质,可去除水中将近80%的重金属元素,因此动物修复方法可作为可靠的治理水环境手段。

4展望和思考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将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大趋势,也是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制高点。生物修复技术作为最绿色、环保、自然的技术是城市水环境恢复自然水生态环境的必然之路。在远离人类活动的森林,草原中的水环境是那么的自然美好,水体清澈见底,而转至人类密集活动的城市各类污染导致水环境破坏,水体出现黑臭。寻根穷究,在不断研究水生态环境及自然生长规律中,日后将更好总结利用自然生物的力量,通过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重组水生态系统,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达到水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城市水环境将持续转好,河道水体恢复干净、清澈。

5结束语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6

一、阅卷评卷信息化,精准定位目标

笔者利用爱云校教育大数据平台中的好分数阅卷系统阅卷,不断地积累获取学生的答题数据。在进行讲评课备课时,笔者登录好分数系统,查阅班级考试概括、学生成绩单等了解班级学生的薄弱点。系统在成绩分析的页面有每道题的答题情况、考点得分情况,还按照得分率高低进行排序。教师查找十分方便,可以快速定位得分率低的一些题目。基于系统的客观数据,教师在讲评课备课时能准确地抓住讲评的重难点。由于系统已经统计出每道题、每个选项的被选情况,所以教师讲评可以有侧重点。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从数据呈现的结果来看,该班级学生对该题的D选项的理解基本没有问题,但是A和B这两个错误选项的被选比例较高。笔者在讲评课上对这个题目的目标定位是既要将选C这个正确选项的原因讲清楚,又要重点帮助学生区分A、B选项的具体内容。答错这道题目的学生的思维漏洞在哪?教师根据数据明确有关题目和有关选项需要重点讲解之后,在讲解之前就应该找到学生出错根源。借助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教师只要点击统计结果的柱形图,就可以弹出相应选项的学生情况(如图2)。笔者按照名单找到学生,通过交流或课堂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思维漏洞。笔者通过交流和提问,发现选择A项的学生大多对ATP的结构组成理解不透彻,总认为ATP(腺苷三磷酸)只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组成,对腺苷的具体内容并不清楚。笔者用同样的方式了解到选择B选项的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场所认识存在局限,他们忽略了原核生物也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没有叶绿体这一细胞结构。可见,信息化阅卷可获取全面的数据。基于系统的数据的整理和呈现,让教师在讲评时能更加精准定位目标,提高了讲评课的效率和质量。

二、讲评手段多样化,动态生成教学

如何突破讲评难点,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讲,并作个别题目变式用以加强巩固,对于一些知识点模糊的内容,这样做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知识点如果理解不透彻,终究还是不能适应多变的情境。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效突破重难点,让讲评课变得生动高效?笔者的做法:利用希沃白板开展讲评课的教学。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为讲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方便。在授课模式下,教师能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随意书写(书写的内容也能随时克隆和拖动),还可利用“板中板”的功能,拥有无限的书写空间(书写内容可以回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师讲评遗传题目的时候大有用武之地。某些遗传题目的信息量、计算量比较大,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的内容也比较多。教师利用希沃白板的强大书写功能让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分享解题思路,操作简易,效果明显,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讲评课教学中有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变式巩固,如用单一的方式题目呈现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助希沃白板的游戏竞赛功能,将需要区分的知识点设计成小游戏,在课堂上让学生代表现场对决,既活跃了氛围,又巩固了知识。对讲评过程中一些需要列表总结的知识点或需要强化的生理过程图,教师可以在授课模式下利用希沃白板的文本框拖曳功能或表格的蒙层功能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拖曳文本框完善生理过程图或通过使用“橡皮”擦除蒙层以显示内容寻找答案,这样既使讲评过程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又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提高讲评课的效度,教师必须及时从学生端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笔者的做法: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讲评课教学。该平台对数据的处理速度非常快,在讲评课上,教师利用该平台能随时调出考试试题的各类数据,并实时投送拓展性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智慧教室中的平板电脑作答并提交。系统即刻进行数据处理,教师在教师端可以查看题目的得分率、选项选择情况、错选学生名单,还可以将题目直接切换到大屏幕进行点评,操作非常高效。笔者认为,讲评并不局限于对题目的讲解和练习,有些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笔者的做法:利用微课视频、实验视频、B站视频等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例如,笔者在某次监测中发现学生缺乏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相关知识,失分严重,而教材对端粒和端粒酶的介绍较少。笔者在讲评课上直接链接B站,利用B站上2分钟左右的动画片《端粒和端粒酶》(如图3所示),让这两者的关系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学生瞬间理解且记忆深刻,也为以后相关题目的解答作好铺垫。图2学生作答结果可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讲评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变得多样,提高学生在讲评课堂上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生发智慧,达成教学目标。

三、线上延伸精准化,巩固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在讲评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数据处理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方面,而且在讲评课后的延伸拓展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能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到的数据,在课后再深度地、细致地学情分析。例如,笔者查看考题与考点了解班级学情(如图4)。在该次考试中,教材必修一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考点覆盖较多,学生暴露的薄弱考点也比较多。在此基础上,笔者查看第2章的14个薄弱考点的分布情况,由此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点,针对薄弱点再利用智能系统组卷生成考后的提升版试卷,用以巩固提升,做到有的放矢。讲评课后如何巩固提升,笔者的做法是利用周六、日等假期,通过线上题目,如使用钉钉的作业功能(如图5),或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线上完成课后巩固作业(如图6)。讲评课的线上延伸和线下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充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时空。经过摸索,笔者发现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教师从统计数据的烦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基于数据的讲评课更具精准度;数字化讲评使讲评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课堂的讲评过程相比,更能吸引学生并提高参与度,有效提高了讲评效率;讲评课后线上的精准查漏补缺也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基于信息技术开展生物学试卷讲评课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针对性解决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郭卫强.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试卷讲评课的实践探究[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9):49-51.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7

关键词:双一流;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党的报告对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指导思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部分。“双一流”建设是因应时展诉求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将指引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建设、内涵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双一流”建设或者说“双一流”建设应该以什么为抓手和突破口,这成为“双一流”战略具体实践中亟待思考和破解的基础性问题。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中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的主旨发言。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陈宝生部长同时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一流的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是一流学科的根本保障。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四个回归,是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新时代“双一流”教育背景下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1]。下面我们以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发展为例,浅谈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做出的改革与探索。

一、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之后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新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体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2]。2012年,国务院将生物技术产业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省也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辽宁省内形成了以沈阳、大连、本溪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成为辽宁省支柱产业之一。大连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2011年营业收入达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结合地域优势,大连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地带有明显的海洋特色,海洋生物技术企业占入驻企业的49.1%,因此从大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看迫切需要具有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鉴于生物技术产业在辽宁,尤其大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连大学2009年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至今经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已经确定并形成了培养具有海洋生物与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然而在现有教学过程中,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双一流”建设,落实四个回归的教学改革诉求下,目前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已经确定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的特色,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即

(1)专业方向课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学时偏多,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偏少;

(2)实验教学基础实验教学学时相对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大实验相对较少;

(3)实践课程体系单一,实践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节,与教师科研方向相脱节。这些达不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跟踪学科前沿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不能实现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基于大连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我们以课程建设作为抓手,以实践教学为着眼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

(1)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时,结合企业专家进课堂,增加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

(2)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现有综合实验基础上设置贯穿上中下游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3)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应用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4)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增设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制定多维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时,结合企业专家进课堂,增加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现有生物技术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分为海洋及生物制药两大模块,以显示和突出海洋与生物制药方向特色,海洋模块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制药综合实验、海洋生物技术、海藻化学、药用海洋生物资源。这其中,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药用海洋生物资源三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复与交叉,海洋生物技术课程内容包括了海洋生物资源在药学方面的应用,与海洋药物学,药用海洋生物资源内容上存在重复。因此,我们将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药用海洋生物资源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海洋生物技术及应用课程,在现有内容基础上,使海洋生物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药物方面的应用,还要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现有专业综合实验基础上设置贯穿上中下游的生物综合大实验课程;生物技术专业现有四门综合实验,分别是基因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细胞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发酵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上述综合实验是在各专业基础实验,即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基础上开设的,每个课程虽各有侧重,但在内容上却有相当部分的重叠,比如基因工程综合实验要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发酵方法获取目的蛋白,而在发酵工程综合实验中也同样需要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和发酵进行下游的实验,再如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需要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检测,而在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中也涉及到利用SDS-PAGE进行检测。基于综合实验存在的内容重复问题和实验内容之间的上中下游关系,我们对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结合我院科研带动教学的特点,将自主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从“编码基因(TNF-α)、发酵、TNF-α蛋白分离纯最后到TNF-α细胞学效应(诱发细胞凋亡)”,即通过DNA提取、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工程菌、发酵、分离纯化、重组蛋白并应用到活体细胞,最后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现构建知识体系递进、完整、系统的综合实验,使学生既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又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α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做到了教学与科研同步,教学与生产实际同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打造“行业中坚”。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次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范围,接轨辽宁产业集群,建立了与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企业,如大连双D港医药生物产业园、大连市高新园区生物产业园、本溪医药产业园、大连市花园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合作,通过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学生创新项目、企业工程师指导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拓展了现有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增设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专任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学院多元化的实践基地(“辽宁省糖脂代谢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海洋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了保障。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次教改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入学的第4学期安排了教师和学生开展双选活动,教师公布自己研究方向和课题名称,本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自由选择,互选结为课题小组后,以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作为载体,利用课后、周末,甚至寒暑假业余时间,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融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科研项目课题撰写、文献查阅,到动手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整理结果,最后到撰写文章,撰写结题报告等一些列科研活性,让学生全程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针对目前现有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现状,通过上述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了应用实践教学,引导了学生求真学问和练真本领,实现了回归常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实现了回归本分;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倾心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了回归初心。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培养了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校创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8

 

台湾虽然地小,农业资源有限,但农业生产却涉及农林渔牧业各方面。20世纪,台湾岛创造了农业的辉煌,其小农体制与热带农业技术举世闻名,具有一流的农作技术。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台湾农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为了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调整产业结构,台湾近年来已将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技术应用,以保证台湾农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特别是其转基因产品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在部分研究领域甚至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台湾转基因农产品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安全管理体制也已具备雏形,建立起了系统合理的产品管理政策和体制。本文详细分析了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及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旨在为大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安全管理提供借鉴经验。   1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1.1研究和发展概况   台湾地区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遍及农渔牧业,涵盖范围广泛。台湾地区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举办了三次“台湾国际生物科技大展”,均设立有农业生物科技主题馆,展示了284个农业生物科技项目,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10年台湾农业生技产值约新台币46.3亿元,相较于2009年成长5.2%,主要是微生物/蛋白质饲料添加物与生物性农药两项领域产值的大幅成长;2010年微生物/蛋白质饲料添加物产值成长率为22.8%,主要受惠于抗生素被限用的影响,其需求与日俱增;2010年生物性农药产值成长15.2%。2010年植物组织培养种苗相较于2009年成长4.8%,主要由于台湾兰花种苗对欧美出口持续扩大。因为动植物疾病检测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分子检测技术发展成熟,台湾2010年农用检测诊断产值成长率为3.7%。植物组织培养种苗产值为25.1亿元新台币,微生物/蛋白质类饲料添加物为11.9亿元新台币,分别占52.07%和24.69%,是台湾主要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台湾植物组织培养种苗与动物用疫苗是发展较早且最为成熟的产业。台湾的种苗业者目前开始走向客制化服务,生产方面则强化运输技术及病毒检测技术[1-2](表1)台湾农业生技中,动物用疫苗、植物组织培养种苗产品已处于成熟期,技术成熟度高,市场稳定。基因转殖畜禽/水产处于萌芽期,市场环境尚未健全,国内对于基因转殖动、植物的管理法规仍逐步完善中,技术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生物性肥料、生物性农药与农用检验试剂等产品则步入发展期阶段,菌种筛选与量产技术逐渐成熟。在生物性肥料与生物性农药方面,台湾发酵技术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台湾生物性肥料与生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分子检测诊断技术也逐渐成熟,加上法规门槛低,2012年投入农用检测诊断产品开发的产商有增加的趋势。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根据目前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情况及国内外潜在的市场,确定了农业生物技术未来三大发展重点领域,分别是种苗及种畜禽(水产种苗、植物种苗、种畜禽),安全农业,分子农场[1-2]。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厂商多集中于台中市、屏东县与台北市等地。据统计,2010年主要业务是农业生技领域的52家厂商,其中北部有16家、中部17家、南部19家,跨领域厂商约14家。台湾农业发展以中南部为主,台中市是中部地区农业生技厂商最为集中的城市,以动物疫苗与生物性农药、肥料厂商为主,如大丰疫苗、全亚洲、普生生技、瑞基海洋生技等;屏东县则是以植物种苗、微生物/蛋白质饲料添加物等农业生技领域为主要特色,如世芥兰业、台湾孟德雨、比高畅生技等。此外也有农业生技厂商将总部设立于台北市,工厂则设置于其他地区,如金车生技于宜兰设立种苗生产基地。近年来,台湾农业生技厂商积极通过产学合作取得核心技术与产品,自行投资厂房建设,并与“公协会”合作参与公开展览争取订单。2010年上半年以来,随着经济景气带动许多订单回笼,加上国际市场对微生物饲料添加物等需求的上升,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前景较好[1-2]。   1.2促进发展的公共政策   从各国发展实践来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应归根于其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公共政策的运用。我国台湾地区为促进其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而复杂的公共政策来推动。早在1995年台湾当局第2443次院会就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的决议,决定将以农业及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台湾全力推动的重点科技计划。加强生物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将研发成果有效移转民间,落实于产业界,台湾“国科会”于1997年规划,并于1998年开始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其主要任务在选定并推动执行具有本土利益性、创新性、国际竞争力、短期内就有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课题,整合国内上、中、下游研发资源,将研发技术或产品落实于产业上,厚植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2008年,台湾当局又出台了《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以整合及扩散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能量,并进一步落实研发成果产业化,借此推动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农委会”于2009年5月22日订定《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辅导办法》,以推动该方案生技商品化计划,鼓励业界承接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成果,并独享执行计划所生的各项研发成果,以落实研发成果产业化;2011年,针对该方案,台湾拟推进产学合作项目16个,共申请经费补助0.44亿新台币。   1.3研究机构及产业发展   台湾当局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的发展。目前,台湾已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体系,对促进其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农委会下属20个研究机构,包括6个试验所、1个保育中心、1个生物科技园区和9个改良场以及金门县的3个研究所;第二类是财团法人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17个,如台湾工业研究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第三类是“中央”研究院设立的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8个;四是台湾有41所大学设立的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115个,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五是其他农业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4个,如台糖公司研究所、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台湾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等[3]。同时,台湾当局为带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各县市地区不同农业产业特色及资源,6年内投入200亿元经费,核定设置1处中央主导型的屏东县《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及彰化县《国家花卉园区》、台南县《台湾兰花生技园区》、嘉义《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及宜兰《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等4处地方主导型园区,目的是带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群聚效应,促进产业的发展。在政府规划下,目前已有两大农业生技聚落成形,分别为台南的《兰花生物科技园区》与屏东县的《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前者为台湾兰花种苗产销平台,每年3月举办的国际兰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大型兰展之一;后者则以中草药、动物疫苗、水产种苗等产业为主要规划方向,已有50余家厂商进驻。#p#分页标题#e#   2台湾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   生物安全是建构对人类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两大层面可能动机影响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1980年,台湾开始将基因工程确立为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轴,于是应用基因工程方法的生产技术成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最大内涵。目前,台湾百姓使用基因改造食品的情况相当普遍,主要以进口基因改造大豆及玉米为主。根据“农委会”进口大豆及玉米资料统计,台湾每年约有200万kg大豆及600万kg玉米进口,其中约有80%大豆属基因改造大豆,40%玉米属基因改造玉米。同时市场上还有棉花、油菜、甜菜、马鈴薯等基因改造产品[4]。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相当新颖,其潜在的危险性普遍受到关切。   2.1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架构   台湾对转基因生物产品从试验、开发到生产诸环节均对其安全性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2001年12月25日,台湾“卫生署”食品卫生处召集的“基因改造食品跨部会小组”正式运作,举行第一次会议。2003年2月25日,“基因改造食品跨部会小组”第四次会议决议,建议“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规划提升台湾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层级。4月22日“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召开会议回应,提议由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推进指导小组召集。为了建立基因改造产品的安全管理体系,行政院根据“促进技术发展,落实有效管理”的目标,于同年10月在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下设置了“基因改造产品跨部会工作小组”。小组由12名委员组成,包括政府机关的代表及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小组召集人由农委会副主任担任,以统筹推动基因改造产品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协调整合政府与民间的意见与资源。工作小组下设有秘书处,以协助行政文书、联系协调等作业。2006年,该小组的职责调整为:在各主管机关现有职掌范围内的管理基础上,通过协调架构模式,建立制度化的协调联系机制,以统合当前各主管机关的政策方向,凝聚台湾转基因科技管理法制政策[5]。转基因生物技术产品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可能造成污染,台湾在这方面的管理有一整套完善和严密的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由三个行政机关主管。即,“国科会”管理上游的研发,其目的是防止污染或危害;“农委会”负责中游的环境生态与饲料管理,目的是进一步确认其对生态系的影响;“卫生署”负责下游的食品安全管理,目的是确保生物改造食品的使用安全性,以及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利。对于进出口转基因产品,台湾尚未有专门的行政机关及法制政策进行管理,主要还是依据转基因产品所处生产阶段而纳入相应的管理阶段。   2.2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政策   为防止转基因生物产品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台湾当局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台湾“经济部”于1998年11月宣布基因改造产品倾向采取业者自愿性标示方式,2000年“卫生署”基于各界研商所获的共识,公告查验登记及标示的规定。同年11月7日,“卫生署”公告了“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评估方法”,11月29日卫生署与相关部会讨论,将基因改造食品容许量上限订为5%;而基因食品标示,将从原料产品着手,预计四年后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应完成标示[6-7]。台湾当局为了推进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建设,发起了“基因改造产品法规环境建置二年行动计划”,共分五大部分:基因科技研发管理、环境生态风险评估及管理监测、人体食用安全及管理监测、基因科技相关智慧财产权及基因改造微生物制剂之管理,分别由国科会、农委会、卫生署、智慧局及环保署主导。   3台湾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启示   台湾市场有限,农业生物技术产商多为中小企业,自行研发能力不足,产业资源有限,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厂商应积极透过国内外合作或授权,取得技术或资金支援,进驻国际市场;同时,必须借助于中小厂商工业技术转移的经验,加强专业辅导,有助于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群落的形成与成长,以突破其产业的发展瓶颈。台湾早期为了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政府资源所创造的新品种、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等,几乎都是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使得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对于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观念意识较薄弱。为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知识产权的取得、维护及管理,防止抄袭、仿冒和侵权,对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生物科技的法律管制已经是当今世界的趋势,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风险也应以法律管制为主。台湾关于生物科技的风险管制体系目前仍处于调整形成阶段,虽然有相关规范存在,但由于缺乏法源依据,其规范效果仍有限。同时,台湾的“立法进度”往往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有的规范甚至有可能阻碍科技的发展,因此台湾应按照国际标准,加速制定或修订农业生物技术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