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结合岗位实际和教学实际,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后备技能人才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更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探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实践,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育人,以培养符合区域化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报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日化产品、食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培养能胜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化工生物技术是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和岗位也相当广泛,不同的企业背景,其生产方式、岗位类型以及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按照学校的传统模式,其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新型制造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根据企业生产和岗位实际的需求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适用度。因此,在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和提高学生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以“师傅带徒弟”为主要培养模式,在为合作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具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其最鲜明特征是:(1)学徒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在籍学生,同时是企业在岗员工。学徒接受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并享有二者相应的权利。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工学交替,达到毕业要求。(2)学校和企业对学徒进行双元培养,学徒在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交替学习和培训,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合到企业生产中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3)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学习,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岗位适应性的提高[1,2]。

2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根据广东的地方经济需求,我校化工生物技术主要对接我省食品、日化产品、医药品等行业企业,随着我省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这些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求贤若渴。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契合广东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让人才培养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因此,为满足“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需求,同时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精准对接企业相应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不同企业往往具有其相应的产业背景、生产方式和岗位需求,其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这些企业直接从应届生中招收适合相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比较困难。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在岗培训,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毕业之后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相应岗位中,使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更精准地对接了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技能岗位人才,也为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成本[3]。其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在企业则由“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行业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企业的耳濡目染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产业趋势。同时,学生在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纪律,培养爱岗敬业的素质。因此,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解决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积极响应教育部2014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深入探讨现代学徒制在本专业实施的可行性并开始试点,在2014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的首批试点专业。从2015年开始本专业已与广东茂德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雅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得利雪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华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以“订单培养模式”为广东地区的多家食品、生物制品企业培养能适应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向进行探索实践。

3.1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联合招生、共同育人模式。我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本着立足地方产业、依靠地方企业、服务地区经济的原则,与多家地方企业采用“招生即招工”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招生。招生采用自主招生模式,由达到报考条件的学生自主报名,校企一起当考官对学生进行面试,从各自角度考察考生。对达到录取条件的考生,成为学校的“准学生”,同时,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该企业的“准员工”,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元管理。学校与企业同时作为培养学生(学徒)的主体,须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共同制定基于专业内涵和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实际岗位工作、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建立校内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学徒进行双重指导,制订学徒技能考核评价标准等。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场所交替学习,第1、2学期主要在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走进企业进行初步岗位认知,第3、4学期主要在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带着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培养,在真实情景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第5、6学期在企业的对应岗位上进行岗位综合技能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3.2构建基于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基于对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构成和对化工生物技术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充分考虑现代学徒制下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设计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课程体系(图1)。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四个主要模块:通识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徒岗位核心课程、综合能力类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在校内或在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的开发要与企业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有效对接,紧密围绕化工生物产品的生产操作与管理、检验与质量控制、销售及技术服务、工艺设计与研发等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整个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职业素养,实现学校知识技能学习和企业工作能力训练的有机统一。

3.3开展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背景的教学方式。为保证学徒“所学”精准地对接企业“所需”,教学组织紧密围绕化工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展开。在教学上采用理实一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把企业生产管理、企业新工艺新技术、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并在学校开展校内实训和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渗透到教学项目中,学徒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学习企业的先进工艺、技术,获取工作一线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得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3.4制定符合行企业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徒培养的最终目标要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学徒制的考核评价标准要结合岗位实际和教学实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素养的评价,适当引入化工生物技术行企业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考核评价过程中。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制定“笔试+任务考核+业绩考核”考核方法,偏重于技能、职业素养的考核,并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占比达,以便对现代学徒制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进行更合理的评价。

4结语

我校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双主体、双场所”的模式,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岗位和实际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此新型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校企共同培养符合行企业需要的化工生物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育人的目标和体现服务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吉利,史枫,王宇波.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66-70.

[2]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3]胡建波.校企协同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

作者:刘慧平 邓毛程 李静 叶茂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