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范例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1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师完成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关键词:

有意义学习;生物教学;教学设计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概述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而提出的。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同化。[1]奥苏泊尔还提出,有意义学习需具备如下条件[2]:第一,在认知维度上,学习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并且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第二,从情感维度上,学生需要有一种有意义学习心向,能够在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

著名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说过,“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介,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完成有意义学习对生物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如何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十分关键。下文将探讨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如何进行生物学科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一)教学前:分析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教学前,教师不能拘泥于一节课的内容,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并理解教材内容、特点及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搭建同化桥梁,[3]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中:运用有意义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学生学习内驱力,[4]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完成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

1.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习动机内驱力

生物知识应该是贴近生活的,生活亦是生物知识重要的应用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日常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与知识间的熟悉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为解释细胞吸水、失水现象,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包素馅水饺时常有水分渗出,水分从哪里来?”;“瓜子嗑多了,嘴巴会变皱起皮,这是什么原因呢?”以此进行情境导入,[5]贴近生活,加强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提供先行组织者,促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先行组织者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供脚手架,在“已知”与“须知”间搭建桥梁。[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对其呈现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要注重多种先行组织者的综合呈现。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讲解影响酶活性条件时,教师提供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向学生讲述在切洋葱时,洋葱会释放出一种叫作蒜氨酸酶的酶类物质,这种酶便是引起我们流泪的原因。[7]将洋葱浸入热水中3min或放在冰箱保鲜室冷藏几个小时再切,可以改善切洋葱流眼泪的状况。“为什么热水中浸泡或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会解除切洋葱流眼泪的困扰呢?哪些因素影响了蒜氨酸酶的活性呢?”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3.教学后:减负精练,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前,教师已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同化桥梁。教学后,教师要精选练习,加强对概念的辨析,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避免机械记忆,实现有意义学习。

三、结语

1.适度把握深度与广度,预设学生发展渠道

教师传授新知识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最近学习情况,适度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现阶段学习内容与之后所学内容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预设发展渠道。

2.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拓展学生认知结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教材时,注意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搭建同化桥梁。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知识的顺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及时进行反馈,增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德国著名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给予针对性、启发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提升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作者:于长春 吕敏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蒲丽萍.论奥苏伯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及其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6-128.

[2]陈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条件的实现[J].教学探究,2010(4):71-73.

[3]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7-70.

[4]张一鸣.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于杰.“酶的特性”新课导入[J].中学生物教学,2015(4):70-70.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2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兴趣和动机,特别是具有悬念性的导言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我们在教学“水分代谢”一节知识的时候,我就是设计了这样的引言进行新课的引入的: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过后它的重量会增加;但是如果把它放在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重量反而会减小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样一个比较有趣味性的悬念设置,可以很快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思考,他们探究知识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接着教师再把学生的这种兴趣迁移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通过讲授、讨论,让学生理解了“水分代谢”的相关知识,进而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创设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来提出问题既是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情境创设是很有必要的。

(1)通过简单的情境设置,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教学“酶的本质”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酶本质的探究历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也可以通过利用巴斯德、李比希、毕西纳、萨姆纳等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展开。这样的情境教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简单的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高中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内容的时候,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分组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玩膝跳反应的简单游戏,当一个同学伸手后另一个同学将左腿置于右腿之上,在1分钟内让伸手的同学去触摸另一同学的左腿,并且观察其的反应。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置身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的浓厚,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和提供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v生物知识的特点也是比较细微、动态并且抽象的,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新颖有趣。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我们在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这些内容就是涉及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由于学生在学校的过程中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豌豆植株,豌豆花的结构的彩色图片以及有关植物的闭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视频,通过动态视频的播放可以使学生们易于接受和理解异花传粉、杂交以及自交等的相关概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我们在讲授“遗传的基本定律”一节内容的时候,高中生物老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些关于孟德尔的生平轶事,将孟德尔的实验以及探索的定律的艰难过程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让同学们通过材料学习孟德尔的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动力。

四、课后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做好记录的反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当我们教授完一节课后要及时地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分析问题,认真反思,同时及时地与同课的老师进行交流切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然后在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总结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成果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现状十分重要,通过现状分析提出提高中学生物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教学设计;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都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的能力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科知识理论等,涉及到许多学科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一线教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以及他们对于教学设计知识的需求程度,希望能够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供现实依据和有益建议。

一、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未突出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明显不足,教学过程设计既要灵活设置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对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反映、设计教学的诸多细节。有部分教师直接照抄或部分照抄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岂不知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学生,根据课时预设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体、清晰,如果教师只是照抄参考书,那么,设置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可能是不可达到的或是难以达到,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也不可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和教学反馈,也失去了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指导地位。

(二)教学设计内容局限于课本,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新课标明确要求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有部分教师的教案只是课本知识的总结,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联想拓展的空间,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延伸,这种教学设计怎么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将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方法单一,没有结合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展现形式和实现思路,直接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效果,合理有效的方法会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形象化,学生也能在完成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然而在教案分析后我们发现,教师在方法选择上比较匮乏和单一,甚至有部分教师没有在教案上体现或是直接写明教学方法,这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在教学中仅仅是些常规的教学方法,没有灵活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更多方法,也没有根据生物学科特点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教材中涉及许多信息都是来源于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这些信息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针对这些信息教师不仅要从原理、探索过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展示科学的成果,形象直观的展现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但是对于教案的分析结果却差强人意,很多教师只是传授知识,讲授知识,单纯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例如,在高中教材“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要求教师尝试以图解或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不同形式,用模式化的方法模拟和展示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

(五)忽略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课后评价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预期效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教师犯同样的失误并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教学反思或是相关的评价,有的教师仅仅是对学生的上课进行记录或总结。

二、提升中学生物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学生需要分析。在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是只关心自己如何去教,不考虑或是欠考虑学生的学,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教学,这恰恰是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格格不入的,只有分析了学生,分析了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完善培训策略,特别是注重教师对于新教学媒体以及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师培训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会使用新的教学媒体,如果教师还是以往的课本、黑板、粉笔上讲台,显然是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的。关注教师的现代媒体的使用及操作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都是未来教师能力发展培训应该考虑的。

(三)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动力。终身学习是教师都应该有的态度,所有外在的提升策略都最终体现在教师积极接受、努力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只有在自我有充分意识和强烈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提升。教师应该时时有进步的要求,事事都求进步的态度,才能不断地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产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成果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所以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举办教学设计观摩评比等有益于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活动。

作者:李贵琴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第三中学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4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体步骤入手,总结此节内容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

关键词:

教学反思;生活实际;教师

“免疫调节”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稳态与环境中的一节,尽管我们的生活中免疫学知识无处不在,而且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缺少“免疫”相关知识的前知识。同时这一节中知识点相对冗杂、抽象,记忆量很大,大多数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到精准记忆,要想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节知识,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做好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及教学设计工作,找准并有效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以下主要是针对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优化。

一、贴近生活,做好课前导入

要想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一个生活化的课前导入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此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能使课堂的生活气息浓厚。比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老师想问下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发烧感冒不吃药、不打针就好了的情况?(学生回答说有)老师继续提问:那有没有经历过身体擦伤、破皮、流血后自动结痂然后痊愈的情况?(学生异口同声说有)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回答自己免疫力、抵抗力强,有的学生回答身体有自动恢复的功能等等)那大家想一想他们说得对吗,免疫力是什么?我们的身体真的有这样的功能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这节课的学习,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写板书)。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够很好地将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明白免疫现象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个大致了解,便于教师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知识回顾,衔接新旧知识

在引出新知识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以便学生对新知识更易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教师可以说: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当人体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的时候,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那么我们人体将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出课题:机体通过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让学生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之一,并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一起,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而不是单纯介绍免疫学知识,避免了学生存在知识断层,断章取义地认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是独立起作用的,忽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性,同时也降低了理解新知识过程的难度。

三、突破难点,细致讲解知识

首先,介绍免疫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免疫。可以举出人伤口感染和患病毒性感冒时免疫调节的实例,引出免疫细胞,并说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成熟部位及集中分布的场所,然后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其次,教师引导:免疫的功能是识别自己,排除非己,那么免疫系统具有什么功能呢?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出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由防卫功能可以回想到初中时接触过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师举例引导:假设某一健康人体周围有10000个某病原体,帮助学生回忆说出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这样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再次,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保证机体不患病的最终防线,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学生思考)下面学生结合书中示意图,阅读书中p37中间的文字,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什么是抗原?②抗原使淋巴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看图、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主要作战部队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并尝试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体过程及相互关系,进而画出流程图,培养学生文字转变成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识图,使学生概述出免疫系统的第二大功能,阐明在免疫系统防卫过强和过弱时出现的各种疾病,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搞清这些重点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好过渡句和问题串的设计工作,使知识呈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位置。

四、渗透情感,升华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由关注“免疫调节”众多的知识点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许多知识点里有意地向学生渗透情感因素。比如通过了解免疫调节仅仅是稳态维持的一种方式,意识到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作用,意识到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性。通过简单了解疫苗的原理、器官移植的发展状况和近些年成为热点的科技前沿成果———免疫细胞疗法对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回顾整节,提出优化建议

尽管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但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免疫调节”一节在高中生物中被许多教师认为难度较大,尤其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讲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做好引导工作,比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图和识图,多用比喻法、图示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疑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此外,凭借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验,以下要点需要着重考虑:(1)实施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过渡性问题时,要考虑到知识内在的逻辑,循序渐进,不要使新知识呈现的过于突兀。(2)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比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时,要利用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的人体三道防线,尽管当时对人体三道防线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并没有更深层次研究,但它却使学生较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高中这一节中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功能和作用方式。(3)教学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在“免疫调节”这一节中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比如免疫学应用中疫苗的使用、器官移植、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等。向学生简单介绍免疫学前沿热点,比如免疫细胞疗法在当今医学领域卓有成效,充分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教学时以便有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最后,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找准重难点知识,并且能巧妙运用优质教学法,就能有效突破知识目标,进而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杨鑫鑫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栗宁,吴志华.教师课堂提问教学行为分析[J].新课程探究,2009,(145).

[2]任守运.用图示法突破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的疑难[J].中学生物教学,2013,(3):44—46.

[3]金久.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3):24—26.

[4]覃智华.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Z].新课程,2012.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学习兴趣

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创新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也得到了有效融合发展。高中生物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开展生物教学应当紧密贴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探究式教学为切入点,在探究式教学理念引导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此背景下,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如何设计生物探究式教学内容:

一、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目标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好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内部思维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决定着探究式教学的方向,以及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二)诱发学生认知冲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确保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凝聚到一起,进而提高智力水平。

(三)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根据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应当合理把控,切记不要颠倒过来,也不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使学生产生心理困境,所以教师应当确保问题难易适中,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内容设计

(一)通过实验提升探究教学质量。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与操作水平。所以教师应当扭转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然后动手操作完成从失败与成功中总结提升,教师再予以引导和点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培育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二)讲解生物科学史促进探究式教学。生物科学史不只是包括生物学史料,也是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科学方法与原则的辩证统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探究生物科学发展史,能够寻求到解决规律,这也是生物学亘古不变的发展要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生物科学史为主线,将各类知识有效串联,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构建科学完善的知识框架。

(三)通过体验与调查强化探究式教学。调查与探究是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调查与探究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生物科学学习全过程,身临其境的感受生物科学知识与真理。例如:学习“酶的特性”这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洗衣粉工厂展开实地体验,感受到生物的现代化与神奇化,也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但是应当重视体验与调查、实验室有一定的区别的体验,探究式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与实验室,更加重视的是广阔的学习视野,探寻生物学习的奥秘,所以教师应当拓展学习空间,有助于强化探究式教学内容。

(四)通过计算机辅助深化探究式教学。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给生物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发展平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环境与条件是难以复制的,并且超出了实验范围,所以应用高科技技术能够有效模拟生物科学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更好理解与掌握。但是部分学校由于资金限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会有所限制,所以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并予以有效解决。

三、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策略设计

策略设计是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的具体对策,根据以上种种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于生物教学提出的目标与要求,才能够确保生物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实际效应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前提。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繁重,所以学生会感觉知识学习过于枯燥乏味,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对于此类现象开展生物教学,应当有效推行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存在的差错,以耐心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对于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失误,教师应当予以鼓励和肯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对待所有的学生必须一视同仁,予以正确的引导与启迪,才能够确保生物探究式教学有效开展。

(二)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欲望,使学生享受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应用悬念法与矛盾法、故事法与游戏法,借助多媒体等多类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减数分裂”这节知识点是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出生的吗?”然后教师在应用PPT展示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动画,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假设与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例如“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发现了什么?”等相关语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切实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度,否则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也难以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教授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知识,使学生理解并认知科学知识的来源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知识点教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同学们,你们考虑一下为什么在炒菜时加入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为什么施肥过多会对农作物出现烧苗现象呢?”通过专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学生能够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学生形成了假设与猜想后,教师在引入文本内容,从微观角度了解细胞吸水与失水过程,通过实践探究是学生感受到选择透过性膜的概念,使学生逐步掌握思考与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其实也是思想交融与碰撞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展开相互合作,切实做到合作交流,合作讨论,促使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性,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积极的引导与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波.浅谈提升生物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6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出产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时改变一下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上合理运用各种先进的科技产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微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凭借良好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被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重视,它的有效运用可以切实引导学生和教师良好地沟通和交流,使生物课堂上无法演示的教学实验以视频方式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如何更好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计和应用微课程为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高中生物;微课堂;设计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微视频方式播放给学生,不仅能直观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技巧及各种生物演化过程,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一、积极遵循微课程设计原则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课程的教学价值,以及更有效地实现生物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程的时候要积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学习水平,遵循微课程设计原则,多角度出发,力求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微课程。那么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呢?首先,短时课程原则。就微课程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微课程的应用能切实将传统生物教学时间和内容浓缩,少了花哨的教学设计,更清晰地将知识点显现出来,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高中生较小学生而言,自控力、注意力都要更强一些,却无法完全保证在45分钟的课堂内保持精神集中而不分神,因此,需要教师人为控制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点,不仅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还能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现教学效率提升。其次,内容单一原则。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每次学习少量而单一的知识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同时可以清楚地知道,微课程的优势是“微”,正是这一优势限制了生物教学内容。由此种种可见,在微课程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遵循内容单一原则,即一个微课程只讲授一个相关知识点,即使某些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也不要将其放在一个微课程中,以避免欲速则不达。最后,趣味性原则。打破课程中只有文字、符号的枯燥教课方式,积极在微课程中引入动画、图片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等,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进而实现教学效率提升。

二、合理开展微课程制作过程是保障

良好的微课程制作过程是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价值的必要措施。首先,对课程进行分析。即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微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哪些?知识点应如何分布和设计?如何借助微课程达成教学预设?等等,从而合理选出课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的是课题教学一定要细化,最好10分钟以内讲清一个知识点,以突出重点。其次,微课程设计。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时要以选题为依据,并制定一份相应的课程导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式。根据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看,微课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生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录制方式,具体录制方式有:教师讲课式、PPT播放式、课件讲解式等。教案的编写与普通教学方案有所不同,微课程的课堂教学教案主要体现的是教师讲解过程,即力求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详略有度的生物知识。然后,收集材料与视频制作。对于前者,教师要结合微课程特点,并多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元素,以增强微课程的生动性。对于后者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原创和利用已有课件进行改造。最后,微课程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光线选择,如果需要用到屏幕录制软件,则要注意对麦克风的使用,以保证录制声音的清晰度。在录制讲解时,教师还要注意看镜头,确保与摄像头进行眼神交流。

三、科学应用微课程生物教学是根本

高中生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结构、知识类型及或详细或抽象的知识点,而且随着学生所上年级增加,知识点难度随之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感到困难,进而降低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为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充分利用微课程,合理加入图片、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达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目的。如“细胞的呼吸”这一课,教师主要讲解的内容就是柠檬酸的循环过程,因为这一过程经历变化的环节较多,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以动画方式,将柠檬酸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新课之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微课程,让学生看完本节课讲述的知识内容,然后提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并让学生试着想一下细胞是怎样呼吸的,以此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光看课本,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要再次播放有氧呼吸中的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过程内容的微视频,如果学生还无法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补充讲解,直到学生将这一知识点完全理解内化。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同时它的出现切实帮助教师管理课堂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总而言之,对生物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程模型设计,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的微课程,教师还要认真分析和探究,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

作者:董巧红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破除填鸭式教学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活跃性,让学生更愿意学习高中生物知识。教师积极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推动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创设探究情境

在高中教学中,生物作为一门重要课程,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强化,推动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现如今的大多数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学的模式多为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实验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或教学设备不足或学生时间不足,都使得实验的进行并不顺利。因此我们想要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生物学,就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对于那些设备完备、时间足够的实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一同完成。而对于那些无法完成的实验,教师则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我们进行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相关实验时,虽然这一实验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流动现象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来推动学生对该现象的观察。教师可以事先将细胞质流动的现象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模拟叶绿体的形状,让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清晰地看到这种现象。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教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依然怀有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得到一个更高的成绩,这也使得他们的教学偏向于填鸭式教学方法。现如今新课改的发展使高中生物教学得到很大的改变。但是从现实中来看,依然有些生物教师过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的养成都是有极大负面作用的,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探究性式学习方式,将这种教学方式融入到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生物知识,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不再局限于小小的课堂之中,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我们研究酶的特性时,由于学生对于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是他们肯定知道洗衣粉,于是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小的探究:洗衣粉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于同一种污渍清洁度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己准备器材,自己进行探究,这种探究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材料的寻找也非常简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加自主地进行研究。

三、针对给定课题探究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对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的理解,学校也时常会寻找一些探究性课题来让学生完成,这些课题大多是从教材中选出的,其结果也能够在教材中找到。例如,在我们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课题时,就可以知道其影响条件有很多,如pH值、温度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课本的内容来进行规划,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旁指挥,小组中的每个学生也各有自己的任务,通过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科学的探讨。我们还应该开展开放式探究。在我们的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出现的几率较小,而这种活动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他们定出题目,这个题目可以从教材中进行挑选,也可以以自然现象的发生为背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问题的探究。例如,学生可以探究环境对于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同样的环境为定因,通过条件的改变来探究光合作用的不同。综上,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的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而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想要更好地使用这种方法,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整个探究式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文玉,唐贇.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困境及解决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8).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8

1.课程分析

1.1课程定位。《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的是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大纲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生化理论知识,能应用基础生化知识阐明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可以看懂简单的检验术语等。它为之后学习专业护理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1.2课程目标。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过程,基因信息传递的过程及其临床意义,能运用理论知识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发病机理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测定常用临床生化项目,并分析其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1.3课程内容分析。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三大模块共十一个章节。其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占32%,物质代谢占56%,基因信息传递占12%。整个授课按照先静态生物化学后动态生物化学的顺序讲授,这也符合学生的理解顺序,重点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调节,难点在于各种大分子的代谢途径和基因信息传递。

2.学情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为女生,文科生偏多,还有不少三校生,理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起点参差不齐,为生化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加之学生学习习惯欠佳,不爱预习及复习,学习方法单一,需要教师引导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女生偏多,课堂纪律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整体学习氛围好,学生兴趣广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较强。

3.教学设计

3.1教学设计原则。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根据学生前期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结合基层护理工作的需求,弱化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强化基本概念及生理意义。

3.2教学设计思路。重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分类归纳。

3.3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68,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2,实验课学时为6。

3.4考核评价。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由作业、随堂考、课堂表现等组成。随堂考是指每次课讲新课之前,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所有问题都是上次课的重难点,当场记录成绩。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把握住重难点,同时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此种方式对护理大专生效果很好。

4.教法及教学手段

整个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虚拟实验室等,将微观变宏观,抽象变直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本文重点介绍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4.1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呼吸链中电子在细胞色素间的传递顺序是很难记忆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讲。教师讲解:“同学们,在我读大学的时候,电脑还是很少见的,宿舍一个姓范名醌的同学(泛醌)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CytB),舍友很好奇,都想看一看,看一看用英文说是See一See(CytC1到CytC),看完之后觉得太神奇了,啊、啊、啊、啊,连叫4声(Cytaa3)吸氧去了,传递给氧了。”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印象很深刻。案例分析法:生化教学要同临床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糖酵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在剧烈运动后肌肉会感觉到酸痛呢?”通过学习,学生会明白,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在缺氧的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乳酸,导致肌肉酸痛。情景教学法:对于一些比较繁杂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整个过程。例如氧化呼吸链的组成及排列顺序、三羧酸循环的代谢过程等。对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法记忆知识。例如,在讲核酸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回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蛋白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回答:“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多肽链。”教师传授新知:“核酸是由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形成的多核苷酸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