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技术范例

生物教学技术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1

生物数字化实验平台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及实验软件包等三部分构成。其中,传感器的作用是把实验中测量的各种非电信号转换成标准的电信号,并把这些电信号传递给采集器,传感器的种类主要有PH值、电导率、呼吸、湿度、心电图、电压、温度、光强等专用设备;采集器是传感器与计算机的接口,它的作用是把实验中各种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输入到计算机中;实验软件包主要用于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数据表现与数据分析。生物数字化实验平台能够独立或与传统的仪器结合起来进行实验,通过传感器快速而高精度地完成力、热、声、光、电等各类实验数据的实时采集,并由连接的计算机完成数据的处理、计算、分析,展示真实的实验结果。

二、信息技术促进生物教学的具体优势

现如今,所有教师都应当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促进,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数字化实验室环境下的生物学科,需要老师们充分运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其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

1.在数字化实验室环境下,信息技术能够将生物教学中抽象概念、问题直观化、具体化。

抽象概念或知识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让学生吃透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将抽象的生物结构和功能或者生理过程生动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利用相关软件制作细胞分裂、分化的立体动画,使难以理解的微观生物现象直观化,这样既容易让学生理解,更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数字化实验室环境下,师生对于相关设备的操作

均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解各硬件的功能、连接方式,掌握各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促进各实验数据的正确采集,熟练各实验的正确操步骤及流程,达到既能熟练掌握生物实验操作的技能,又能正确完成生物实验的数据采集工作,为后续的实验分析打好基础。

3.在数字化实验室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4.在数字化实验室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提高教学效益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优化分析数据,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和技能的复杂度;再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样既优化了教学环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达到教学目的。

三、信息技术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要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就必须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点、把握关键点、守住根本点,不断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

1.找准切入点,提升信息素养

想要用好信息化技术,必须熟悉各种数码设备,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具体包括使用电脑对图表、文件、音视频进行编辑、处理;会使用数码相机、DV、扫描仪、投影仪等常见的数码设备;会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等。只有真正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清楚地了解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把握关键点,提高课堂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常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和生命原理,通过传统实验往往还不足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数字化生物实验设备,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和准确的数据分析,揭开表面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将教学难点变得容易认知,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官认识,为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守住根本点,落实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进行应用,有效的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信息化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多媒体网络,从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费教学资源,为生物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利用情境教学来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培养其创新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加快个性化发展的步伐。

(一)创设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设,这样学习在与现实情况下基本一致的情境下进行。

(二)自主探索

在具体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起到指导作用,学生应该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向学习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会学生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对社会和信息进行探索,从而达到认识社会和接受信息的目的。

(三)协作学习

成立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进行协商、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对问题理解,更好的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在当前有新课程教学中,更重视教与学的互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补充,从而使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以便于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确保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四)效果评价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保第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成就感,因引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评价,这样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评价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课程整合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

根据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阶梯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达到基础性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化的特长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这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助于师生平等参与、真诚合作。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且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中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成为主体。

(四)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齐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

(五)教学结果创新化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生物课程学习的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得到培养。

三、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考虑难易度、适宜性与趣味性,这样容易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要营造融洽平等的探究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和学生建立平等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动。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生物教学与信息化的整合,对教师来讲是一种考验

因为需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然后面向学生进行授课。其中激励评价非常关键,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更应该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接受生物课程知识。

(四)因为信息化的应用,会受到网络自有特征的影响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辅助,在信息资源的引用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够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控制网络带来的不利因素。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需要其制定明确的生物教学课程目标,并且对于网络信息的引用又能够恰到好处,实现信息化与生物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结束语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形式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说是全新的一种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可有效帮助顺利开展生物教学,加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跟活跃度,强化课堂氛围。不过与此同时,发现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过程中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解决,所以该文章主要对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来强化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意在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现阶段初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跟手段都比较乏味枯燥,对于学生来讲完全投身到教学课堂内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普遍偏低。另外,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生物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操能力跟发散性思维,这比直接向他们灌输理论性知识更有效的多。可是在当前所进行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发现,几乎忽视了这一教学目的。因此,怎样改变现在的初中生物教学情况,强化教学形式,是现阶段开展生物教学所必须要攻克掉的首要问题。

二、多媒体引用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的优越性

(一)化抽象为具体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多媒体这门技术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无可替代,它能够为初中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感受。所以就初中生来讲,他们不仅普遍具有较弱的自控力,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对世界有待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时期,通常情况下让他们去接受新鲜事物更加容易。而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的生物教学内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帮助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把抽象化的生物理论转换成具体事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知识。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具备反复利用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使用多媒体技术可大大节省教学成本。

(二)加强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它能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能够把图片和声音以及文字等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形式跟内容都变得极为丰富,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达到他们的耳、手、眼、脑等一起使用起来的效果,进一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例如,当进行《种子萌发的过程》这一章节的讲解时,我们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把种子萌发和发芽以及生长全过程都通过视频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帮助进一步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的注意力都达到集中状态,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跟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具备更加充足的知识量,通过它可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化,造成最终的教学效果欠佳,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板书式的讲解、在黑板上进行画图以及最后再擦掉等都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明显跟现代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使用多媒体来帮助进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则大不相同,它以课件取代了板书,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把图形映射到屏幕上,这样一来教师就不必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画图与书写上,而是有足够的时间来开拓知识量,进而为开阔学生视野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还能帮助学生展开客观的分析和推理以及观察,促使他们展开思维上的转换,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均得到全面提升。

三、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增强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

(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原则,教学课程不同,应用的多媒体技术也要不同

将《基因控制生物形状》作为案例,在进行本章节的讲解时,可根据课件展示的形式把学生照片跟学生与家长的合照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让学生对基因遗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根据动态演示的形式可帮助学生明确基因跟细胞核中染色体DNA情况。在展开生物教学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各自的反映情况。教师可根据课件形式把相对应的测试选择题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基因与性状间的关系、可遗传的性状能够直接遗传给下一代等。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时,千万要注意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原则,同时根据学生各自学习特征、不同的实验性质跟课型以及教学内容等选择和运用不一样的多媒体技术,进而跟初中生物教学发展相适应。

(二)把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生物教学的形式相结合

在进行现代化的初中生物教学时选择多媒体技术并不意味着要把传统生物教学手段全部都给摒弃掉,其指的主要是把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生物教学手段相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我们不能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跟课件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实际标本的展示与相应的实验过程、模型制作、实践活动等也一样重要。当选择多媒体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过于依赖于此技术,要注意实验活动跟实与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教材为主,通过多媒体技术展开辐散式教学

多媒体除了能有效帮助降低教学成本外,它还具备足够充足的教学资源,我们可跟其他初中生物教师展开资源交流跟共享。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及其自身特点来相应的拓宽生物教学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强化学习的内容,合理运用关于生物学科的一些望山资源展开和制作课件。围绕教材逐渐向外进行辐散,开拓生物内容。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具备的便捷性,能够大大节省时间,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对教师讲解教材内容造成时间上的影响,还会从一定程度上在课本外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而且这样也从侧面说明了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技术。

(四)明确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目的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而确保在选择多媒体课件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都变得极为容易,达到理想教学目的。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的围绕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等而展开,对此最好使三者相统一。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踩好画面节奏,要知道在什么时间播放课件最为合适,尽可能的使多媒体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化。总而言之,在进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时,一定要尽可能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并逐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在使用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课程不同所选择的多媒体技术也要相应发生改变。另外,多媒体技术要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学资源跟多媒体技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辐散式的教学等方法,强化在初中生物教学内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而帮助提升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昌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6,(11):38.

[2]杨保华.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04):30-32.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4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

[7]郭庆梅.高等医药院校应重视“中药与生物技术”的教育[J].药学教育,2000,16(1):7-9.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生物教学课堂;应用;思考和建议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使用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本为主,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而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更充实、具体、具有活力,让学们真切感觉到学习的东西就在眼前变得活灵活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1]。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整个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越走越稳。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不仅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出具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同时,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生物理论知识时,让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活泼,画面感更强,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

一、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为师生打开了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使所学的内容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3]。生物学具有抽象、细微的特点,大多数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交互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其合理利用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4]。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时,可以提前下载有关血友病、白化病等,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图片,并利用这些图片帮助学生对遗传病的病症有直观的感受,并讲解其致病因素。这样,图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前提下,便会有探究到底的冲动,这对学生记忆、了解相关的知识点非常有用。同时,也更好地完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动静结合更易于学生掌握

多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方式,还更进一步引发了教学过程的变化。学生一旦遇到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点,或者一些缺乏经验的内容时,会陷入理解困难的境地。此时,多媒体便可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代替这些静态、抽象的内容。例如,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图片、模型等,通常只是讲解一些空洞的内在机理、机制,缺乏动态生命体演变的过程。但许多生命的活动规律和本质是连续变化的过程,学生仅通过观察图片、挂图和模型等很难理解[5]。但多媒体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通过展示动画、视频等,更好地辅助教学。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演示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跨膜运输过程。其具有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动态过程。其中,在此动态过程中,配上相应的文字解说或教师口头表述运输方式的条件、特点,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物质是如何跨膜的。多媒体课件变静为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的课本、挂图和模型演示的缺陷。教师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现,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6]。

(三)增加课时内容的信息量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节省板书书写、做图的时间,还可以大密度、大信息量、连续性的进行知识传授,并利用文字的闪动、图像的移动、颜色的变换、动画、视频等手段,让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信息[7]。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知识的传递、优化解读教学内容中,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增加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教学的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知识时,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大约两个课时。手画各种细胞器会占据大量的时间,教师要一一讲解每个细胞器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解答学生的一些疑惑,需要很多时间。但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细胞内的各个细胞器,以图像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减少了上课的时间。多余的课时,教师可进行复习或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存在缺点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提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敬业程度下降

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教师备课的时间相对减少,有的教师来不及做课件时,便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上课时,直接用于教学。教师由于不熟悉课件,上课时的思路经常被打乱,学生也听得有些糊涂。同时,用课件教学后,教师减少了板书,也缩短了板书的时间,课上可以讲更多内容,这也有一些弊端。课件的使用并不能完全代替板书,有时课件一晃而过,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开个小差就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而板书的作用便是提醒学生上到哪部分内容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暂时不能摒弃。

(二)师生之间交流减少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通常是站在讲台周围操作计算机,眼睛总是盯着电脑屏幕,担心PPT页码放映错误,跟自己当前讲授的知识不符。这样,就可能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此外,由于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不能脱离电脑周围,致使教师很少与中间,或者后排的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上,依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有的教师不愿意分享自己辛苦准备的教学课件,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记录课件里的重点内容。由于PPT的切换速度有时又较快,很多内容无法记录[8],学生在学习上便产生了一些抵抗情绪,不再愿意认真听课。从而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无法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策略建议

(一)思考与总结

在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现代化教育技术推动着教育信息化与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学的过程,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得到推广和应用,不仅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升,而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各类学科与教学的深化改革,需要应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益最大化[9]。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前景,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只有合理应用、适当应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在课堂教学中价值。科技在进步,教育也在进步,教育方法需要不断地更新,以达到更好地效果。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应不仅限于以上描述的优势或缺陷,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推陈出新。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的方便,而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更多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总结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进行自我反省,以谦虚的态度学习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教育教学的方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普遍适用的[10]。使用多媒体方式教学还是传统方法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应以偏概全。

(二)关于使用与改善多媒体的几点建议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最有效的发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教师必须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因此,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在计算机操作和软件使用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同时,在教师队伍中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好处,让一些仍然坚守传统教学的老教师,也加入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队伍中,通过培训加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挖掘教师的潜能。2.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内容的量增加了许多,致使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课件记好笔记。学校应建立校内局域网络,鼓励教师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分享到局域网上,方便学生下载学习。3.关于课件制作时是否应该插入动画或者声音。笔者认为动画和声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学生的关注点不在知识点,而在课件中的动画或者声音中。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少用动画与声音。4.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能合理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方式,要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不能完全依赖,且长时间的使用多媒体,应结合新课标适当合理的选择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

四、结束语

科技运用在教育领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价值,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优势,也有弊端。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它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弊端也会越来越多。这需要人们充分认识它的优与弊,结合实际教学加以利用,以求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多媒体技术发展及在网站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87-89.

[2]王红梅.关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51.

[3]林凤桂.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4):75.

[4]郭志红.关于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应用中的几点看法[J].新课程学习,2014,(11):83.

[5]李艳丽.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2):33.

[6]肖廷荣.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2):145.

[7]黄震.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56):147.

[8]王芳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养与技能研究[J].科教文汇,2015,(2):25.

[9]王辉.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素养教学设计,2017,(01):112-112.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6

相对而言,生物属于一门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需要以学生的感性理解为基础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界具体的生物特征及其一些生活习性却往往缺少最直观的、感性的理解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生物仅仅具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很难继续深入探讨学习。教师要克服这些教学弊端,就必须把抽象的、间接的、微观的知识概念,通过有效转化,能够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展示,使其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里,还需要教师能够吃透教材,善于以教材为点,通过网络搜集资源,灵活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从而让间接的变成直接的,微观的变成直观的。例如,在学习“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时,由于学生对草履虫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它的活动视频,让学生直接感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草履虫形态结构,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放大草履虫外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再用显微镜来观察、对比,从而理解细胞的具体结构。又比如细胞分裂,即便用显微镜观察,学生也很难发现。过去仅仅依靠教材的文字描述来理解,让学生直接背诵理解,这有点形而上学;然而现在却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将细胞分裂过程通过“慢镜头”慢慢呈现,从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再比如,学习“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这一章节,如果仅仅靠说教,让学生明白这些濒临灭绝动物的现状确实有点困难,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了解东北虎、大熊猫等濒临灭绝动物的生存状况,了解环境的破坏对这些动物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这样通过演示对比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印象,从而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有效展示,巧用多媒体进行重难点突破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生物的生理功能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依靠传统的讲解说教,教师不仅感到很辛苦,而且还会事倍功半。毕竟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对此理解自然非常困难,甚至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畏难情绪。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利用快捷、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以及具体生动的文字解说,不仅图文并茂,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自然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另外,引进多媒体,通过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乃至情境再现的形式,还可以丰富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组织学生观察“鱼是怎么呼吸的”。如果单靠教师说,或者出示实物,让学生去想象是有点困难,自然理解也就很难到位。这里,教师可以把鱼的呼吸过程制作成动画,可以把鱼的呼吸道的有关位置、具体部位,以及颜色变化等,都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针对重点部分,比如腮,教师还可以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以及具体作用;针对细微部分,比如腮丝,教师可以截取,再次放大,引导学生观察血管,用动画形式表示水的流动方向,空气的行径路线等,甚至还可以用动画展现氧与二氧化碳在腮血管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样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讲解,边思考、边分析,就会明白鱼鳃为啥是红色的,水中的氧是怎样在鱼鳃中进行交换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鱼的呼吸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光合作用”的教学也是如此。教材是把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章节里,并且安排了三个实验,分别来说明原料、条件以及产物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难度,让教师便于教、学生便于学,但是如果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则可以一节课完成,并且学生也容易理解。比如,通过“天竺葵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个演示实验就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具体生成物是淀粉,而光则是必须的条件。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

三、有效呈现,善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化教学

生物学科中,具体的生理进化过程比较缓慢、比较细微,甚至抽象,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直观的、具体的。比如,血液的流动、呼吸、细胞的变化等,相对而言,属于微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微观变得宏观,可以让静态缓慢变得动画而直接。因此,教师在整合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精心选择图片,精心选择音乐,甚至还需要设计每张图片的播放形式,从而让整个播放过程与生理过程趋于一致。这样,有效的动态呈现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还需注意图片的科学性,图片线条要清晰、色彩要柔和、比例要大致相当,从而在整体上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美。通过教师精心的准备,推动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形象。例如,“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教学。过去,有很多教师喜欢直接讲解,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背诵。虽然也有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又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既能清晰呈现整个血液的流动过程和心脏的跳动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情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出具心脏模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血液先经过那个心室,后流经哪里。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用光点先把“腔”进行强化,接着再强化“瓣膜”。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用血管与腔联系,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强化。教师还可以强化“心脏”,通过多媒体呈现心跳的动画。在具体的演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时间控制。可以边讲解边显示,一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巩固知识,二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结果显示,利用多媒体教学,85%的学生能够通过回忆画出血液循环图,90%的学生能够具体描述血液循环内容。

四、结语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7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微文化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本文在微课理论和时代背景下对微生物检验检测微课程教学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实践研究,期望能为中职学校今后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现代信息技术;微生物检验检测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之下,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已经是主流,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正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这直接引发了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的变迁,微课就这样顺应时代而产生。

1.微课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微课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发明。这所学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常出现学生缺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把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配上PPT和讲解,专门发给缺课的学生用于补课。慢慢地,这两位教师又有意识地让所有学生提前在家看视频听讲解,自主学习,第二天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练习,学会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由于和传统的课堂学习正好相反,所以人们称之为翻转课堂。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理论和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程”,并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这为翻转课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教学模式直到2011年才开始在全球大热,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对微课的关注与争论,这要归功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他创办了“可汗学院”,将放在YouTube的视频同步在自己的网站上,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这样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有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及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课堂,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单元知识点繁多的课堂,认知负荷过高,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也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对重难点、要点、技能点等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短小精悍的微课恰好满足了教学理想模式的要求。

2.《微生物检验检测》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1《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分析

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重要的监控点,在食品企业中有专门设立的微生物检验岗位。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技能性强的课程,传统教学中,一般先是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模仿操作练习[11]。这就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时候,学生识记式地在大脑里过一遍,等自己动手操作时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一团乱等现象,或是不知道如何准备,或是忘记操作步骤的先后,或是不关注细节,更多的是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操作。这样一次课下来,学生会产生挫败感,导致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且操作课一般具有连贯性,缺乏对其中一个技能的掌握,就会影响到下个技能的学习,如此,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面对太多的困难,学生便会处于一种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的状态;另一方面,课程中的有些操作技能,需要教师不断地重复讲解和演示,这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且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个或小部分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正确的操作时,教师的关注力将不能分布于整个课堂,这样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学生发生的情况。此外,对于中职生来说,本门课程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解释和概念定义,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定义,如果仅有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接受并理解。针对上述的种种情况,若能设计一段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学生或能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并牢记。因此,将微课程引入微生物检验检测课堂,既能解放教师重复劳动的时间,又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观内容宏观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例如:可以将实验准备、样品称量、实验操作等环节分别录制成一段简单视频录像或制做成一段简单有趣的动画,甚至可以设计成一款通关小游戏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配合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停下来反复学习领悟,琢磨参详。

2.2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项目一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为例,在最后的检验报告中有“实测结果”这一栏需要填写,这需要学生能够分析三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平均值,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能力欠缺,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这里一直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又恰恰是该项目的重点之一,且另一项目“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也有这样类似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并能运用至实际情况。鉴于此,我们选定“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实测结果的计算与报告”为一次微课内容,并根据这个内容的特点选定采用可汗型微课,该类型的微课可使用手写板制作。教师前期需要构思好教学过程,准备好录制时所需材料,比如:确定好三个稀释度及每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计算过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小练习等。录制结束后再用相关软件进行剪辑、美化、配字幕,最后配音。根据内容特点、学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群里,通知学生下载。课上,将课堂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视频,同时要求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视频学习结束后,将组内每位成员的问题汇总,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互相帮忙解决,并列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张贴于本组的墙上;再采用画廊参观的形式:每组留守一位学生,剩余学生到其他组帮忙解决其他组的问题,且要教会那位“留守”学生,让那位“留守”的学生教会组内其余学生。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部答疑。第二阶段,检查学习情况,完成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小练习,小练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仅更改数字,其余与视频一样,第二部分更换稀释度,第三部分更换计数范围,这样逐步增加难度,以便检测学生是真的学会了,还是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三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对菌落计数的规则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能够概括出六种情况,教师再补充非常规情况的菌落计数。第四阶段,实战演练,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出自己检测报告上的实测结果。在视频学习效果检测后,班级的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主动说:“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去把握,这才是我的学习我做主!”这时,其余学生纷纷表示有兴趣,并且自信心更足了,还有学生说自主学习视频时就担心自己学不会,还反复观看了好几遍。

结束语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空间与途径。微课是新时代教学、学习的另一个方向性的导向,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参与学习,每次小小的量变引发无穷的质变。因为是微课,所以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总之,微课教学在《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在课程内容重难点选取、环节设计、内容呈现、交流反馈等许多方面还有待优化,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露娟 单位:上海食品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马红芝.教育实习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2012.4.[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国微课[OL].www.cnweike.cn.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2013:36-4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9]Shieh.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生物教学技术范文8

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师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时,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进而为研究的主题找到相关的切入点,保障分析研究的有效性。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和宽领域的名词,因此对于其解释非常的繁琐。从教育角度来说,信息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相关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方法来为课程教学提供教学资源的补充、知识展现形式的更新以及知识应用方式的优化的现代化计算机通信技术。所以,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往往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即通过信息技术与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为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材料,进而强化高等教育课程的拓展性,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第二个方面在于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结合,教师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知识展现形式,让课程的知识变得立体化,进而强化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第三个方面则是在于对实际课程知识的应用及演练,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知识应用平台,更能强化学生与教师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巩固能够得到最佳的保障。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高等教育的开展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

二、高师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我们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高师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之前,首先应明确信息技术与高师生物课程有结合应用的实际意义。高师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高等师范教学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师范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式以及开展的内容也在逐渐的更新。在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引入高师教育后,电子化课件的知识展现方式、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人机互动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及动态的移动信息都推动着高等师范教学工作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与高师生物课程的结合首先是顺应高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即在现阶段的高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必须紧随高师教育发展的步伐,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优化课程知识的展现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知识应用的平台。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高师开展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水平以达到高师教育的总体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高师生物课程教学本身的需求。

生物课程包含生理卫生、自然知识、化学知识以及相关医疗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其实际的课程教学往往带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生物课程在许多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者本身教学环境的限制,其知识的展示非常的抽象,进而使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也不深入。而高师生物课程同时具备生物课程知识传授以及生物课程教学技巧教学的双重责任,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应用好信息技术,一方面,强化生物课程的开展效果,保障高师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让高师学生在校时就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物课程教学的必要技巧,进而为社会培养综合发展的师资储备力量。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师范院校培养现代生物教师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高等教育以外,小学、初中、高中都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因此师范院校学生毕业走向教学岗位后就会开展现代化的教学工作。所以在实际的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师范院校的教师就要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用好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最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备课的内容,进而为学生现代生物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以保障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师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现阶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师生物教学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显著的必要性。因此高校生物教师应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高师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补充高师生物教学课程知识,丰富高师生物教学课堂的实际内容。

高师生物课程的教材往往对于生物知识做了详细的解释,以便于学生能够通过教材以及课程的教学对生物学的知识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教材实际的空间和知识展现方式的限制,高师生物课程的展示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理论知识介绍或者相关现象的描述,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也仅仅局限于一些表面现象的记忆,而课程实际案例的探究或者现实现象的详细解释却无法真正的知晓。所以传统高师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的内容非常的单一化,学生的课程收获也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描述的范围之中。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相关的实际案例或者新闻现象来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进而丰富高师生物教学课堂的实际内容,规避传统高师生物教学的种种短板。例如在《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事先从网络中下载相关的纪录片,并利用电脑处理技术对纪录片的内容、播放时间进行整合,以保障在备课时能够为学生准备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材料。而在实际的课程开展过程中,通过记录片中对细胞构成的动态讲解,学生对于细胞以及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直观地教学观察,最终其对于其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更加的深入,传统只能按照插图进行枯燥讲解的弊端被有效的解决,高师生物课程的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工具促进高师生物知识的立体化,降低生物课程知识的理解难度。

生物课程知识不同于传统的文科内容,其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或者实验,进而对相关现象进行把握。尤其是在高师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描述对于其日后的生物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学课堂环境的限制,现阶段,高师生物教师并不能随时随地对任意一个知识进行剖析,以完善生物知识的展现方式。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生物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实验内容进行数字化或者通过相关的器材将自己的实验现象进行录像整理,进而为生物课程知识的展现提供最为有效的方式。例如在人体的构成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体的内在构成数字化,以Flash或者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将人体结构描述出来。在高师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以人体结构模拟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课程内容的讲解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立体化展示,进而让学生充分为了解课程的内容,为师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充实自己的生物知识,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作准备。

3.以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生物知识展现和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培养合格的教师。

高师生物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为学生积累相关的生物课程教学知识,进而保障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地走向教师岗位,并开展好每一次生物课程教学工作。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了小学、初中、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化课堂的组织、生物课程知识的数字化转变都是开展好现代生物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实际的高师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应用好信息技术来开展生物课程教学外,还应当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每一个环节做充分的介绍,让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搜集课程相关资源的方法、将生物知识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以及现代化生物教学课堂组织的方法等内容,进而拓展高师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高师学习阶段既能够掌握基本教学知识又能够把握授课的技术,保障高知识储备和高教学技巧的优秀教师的成长。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