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范例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1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其中重要的变化就是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其中58.3%的内容都与医学人文素质要求有关。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提出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34项基本要求,其中与医学人文素质相关的项目至少占1/3以上。因此,在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如何强化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相关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的工作。近10年来,齐齐哈尔医学院针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认真探索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我校做法介绍如下,旨在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   一、做好顶层设计解决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问题   任何改革工作都要理念先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2010年,我校展开了全校性的医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要以“三导向”为指导,培养有坚定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执业能力强专业素质优良、社会适应良好、身心健康的未来医生。每个“导向”都有二级培养目标,例如,“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分解出六个具体的二级培养目标:人道的职业态度、利他的价值观、人本的沟通艺术、基于责任的法律意识、基于愿景的团队精神、基于伦理的行为自觉。就是说,齐齐哈尔医学院致力于职业精神塑造的医学生人文教育,要从以上六个方面入手体现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此,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就从理念层面解决了通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特色通识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搞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   齐齐哈尔医学院除其他院校都有的通识课以外,还开设了一门特色的通识课程——《医学生成长导论》,该门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课程以“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思想理论为指导,教导学生如何才能成为有道德、有情怀、有能力、有技术、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的好医生。为使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课程有机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主干医学课程都要拿出两学时,为学生讲授本门课学者视点程的医学人文问题。例如,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最后一堂课,解剖老师要以遗体捐献者的壮举为切入点,和同学们讨论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机能学课程中生理老师要以爱护和尊重实验动物为切入点,讨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共生互利的关系;在药理学课程中药理老师要以合理用药为切入点,讨论临床医疗工作中利益驱动下的抗生素滥用和黑心大处方问题;在内科学课程中内科老师以科学的医患沟通为切入点,讨论不同疾病类型和疾病状态下的人文沟通问题;在外科学课程中外科老师要以如何提高手术病人满意度为切入点,讨论术前、术中、术后的人文关怀问题;在妇产科课程的教学中妇科老师以妇科查体为切入点,讨论尊重病人隐私的问题;在精神病学课程的教学中精神科老师要以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为切入点,讨论对精神病人的尊重问题……我们努力挖掘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学习阶段每门医学课程的人文话题,将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每门医学课程之中,将医学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每门医学课程都在践行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每位教师都在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普及做着贡献。为做好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下,校领导牵头举全校之力编写出版了《医学生成长导论》和《医学人文》两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在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知行统一   很多医学院校在谈本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往往会讲自己开设了多少门医学人文课程,认为医学人文课程开设出来了等于完成了医学人文教育。诚然,让医学人文知识走进课堂,是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前提,但让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知识,只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一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让医学人文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个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也离不开模拟和现实临床情境中的医学人文实训。我们试图通过一系列、长期的触动学生内心的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人文理念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为规范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我校组织编写了《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该手册中收录了医学生可能开展的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对每种实践活动的目的功能、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条件、活动成效评价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其成为二级学院组织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南。以“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为例,新生在开学典礼上要穿着校服高声宣誓;转段到附属医院进入临床医学阶段学习,参加入院教育时要穿着医生白服高声宣誓;下实习医院之前参加毕业实习教育时也要穿着医生白服高声宣誓;在毕业典礼上要穿着学位服高声宣誓。通过各阶段强烈仪式感下的庄严宣誓,让“医学生誓言”扎根于学生心中。再以致力于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志愿星期六”品牌活动为例,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都要参加“志愿星期六”服务活动,他们在星期六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有组织地到附属医院门诊做义务导诊员。学生做义务导诊,陪同患者就医,了解患者就医的不易,感受疾病带给病人及其家庭的痛苦,了解与病人沟通的方式,强化尊重病人和敬重医生职业的意识。我们始终坚信,在现实中被真正触动的人文思想,才能在医学生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变成善行。我校医学生临床技能实训内容中,始终把人文技能训练作为必须的训练内容,在生产实习的内容中,对人文技能的实习也有明确要求,毕业临床技能考核也会有医学人文技能的考核内容。有专家建议,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效果纳入临床医学专业评价体系,从而倒逼学校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我们十分赞同这个建议。总之,要通过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着力解决医学人文教育中的知行统一问题。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医学人文教育顺利开展   为有效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我们依据“三导向”教学改革模式的要求,全面修订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主干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依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规定医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参加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认真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情况与学分挂钩;学校督导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时,把落实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求作为重要督导内容;对学生进行的临床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必须包含医学人文技能的要求。这些规定的出台和认真执行,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制度的保障。   五、用大医校园文化实现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新校园规划设计时,精心考虑到了每个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例如,孔子铜像端坐其中的“仁园”,希望未来的医生们要树立仁爱之心;希波克拉底和孙思邈石像伫立其中的“德园”,希望未来的医生们要像医圣先贤一样贵德重道;由16道镌刻着32位中外医学史上著名医药学家铜像和生平事迹的艺术墙构成的“大医文化时光隧道”,希望未来的医生们能像医学史上的大师们一样,勇攀医学高峰,献身伟大的医学事业;校园里有座山取名“书山”,其意为书山有路勤为径;校园里有个人工湖取名为“学海”,其意为学海无涯苦作舟;校园的“大医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镌刻着校训的石碑,上面写着“大学至善,大医精诚”的校训,向未来的医生们昭示着做学问和为医的境界;即便是学生食堂,我们也起了颇有文化感的名字,一个食堂叫“春华城”,另一个食堂叫“秋实城”,用这样的名称告诉未来的医生们,没有“春华”哪里会有“秋实”的道理。置身于校园之中处处散发着寓教、劝学和育人的人文气息,校园的大医文化环境时刻渗透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新观念做好顶层设计,要千方百计让人文知识融入更多的课程、进入更多的课堂,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知行统一,要加强制度建设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有章可循,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善用环境育人功能。   作者:崔光成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2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三、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3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重。灵商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个人幸福的诉求,充分发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因而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灵商;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灵商视角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问题”(项目编号:JG20140108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着“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而且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需亟待完善。由于科学教育比人文教育更为人们所重视,进而导致二者发展失衡,这成为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深远,据此建立起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不仅严重限制了国人的知识结构,而且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性缺陷。二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化行为。市场经济运行中强调效率优先、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人们更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重视工具的效率而忽视价值的功效,重视现实得失而忽视理想追求,由此导致多数人成为功利的“经济人”而非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市场经济的这种导向对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排斥,如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形成的学科发展规划及基于此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必将使大学教育仅仅服务于市场。对于一些基础学科由于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所以发展会严重受阻;而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新兴学科及社会科学中的部分学科将被过度重视而形成热门甚至扭曲性竞争。再如,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片面地注重实用性,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惯性模式,实际上损害了人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三是科学教育作用的过度扩张。当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科技教育相应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最核心内容,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人文素质的忽视及排挤。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虽然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它能通过对人才的全面塑造来改造大自然、改造物质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以,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科技教育有用,而人文素质教育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四是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高校教师自身来看,由于知识面不宽、人文知识匮乏、综合素质不高,所以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也存在不足,进而很难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教师往往仅重视人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如有些大学生信仰迷失、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行为不文明、心理承受能力差、沉溺网络、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和同情能力匮乏,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方式方法。

二、灵商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灵商是心灵智力或灵魂智力(SQ)的简称,是20世纪人类对智力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是继智商(IQ)、情商(EQ)之后进一步揭示人类智力的又一种商。英国达纳•左哈和伊恩•马歇尔夫妇认为,灵商是一种能够治愈自己和创造自己整体的智力,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1]。所谓灵商,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能力,它可以提出和解决关于意义与价值的问题,帮助人进行创造性的、富有洞察力的、制定规则和打破规则的思维活动,从而将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系起来。灵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智商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年,虽然情商教育受到了重视,但灵商教育几乎为零,这也正是导致校园内一些极端事件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智商、情商和灵商三商协调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灵商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企业人才建设、提升个人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生存能力、生活智慧以及健全的人格。中共十八大提出,高等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培养提升创新人才。由于灵商可以内化知识成为创新的源泉,所以灵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发挥[2]。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借鉴灵商理论,培养智商、情商、灵商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型和复合型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受企业青睐。企业管理没有定式,单靠固定的理论解决不了特定的问题,企业管理中更多的是需要管理者运用自己的潜能、悟性、韧性、决断力和魅力,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见识、胆识、机运与品格力和抗挫力,而这正是灵商所涵盖的内容。可见,企业需要三商兼具的人才。智商高的人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情商高的人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灵商高的人定会成为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第三,教育要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并最终成为幸福的人,但如果受过教育的人生活没有幸福感,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没有任何意义。由于灵商是成功与幸福的缔造者,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们的幸福程度,所以灵商教育可以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人的智力从智商到情商再到灵商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生活、生命的反思和关怀,这正是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灵商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借鉴灵商理论并基于灵商理论,本文认为,深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关键点:一是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一套“智商+情商+灵商”的人才培养模式[3];二是大力推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科学认识和处理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关系、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的关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三是实现教学管理模式革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具体有如下建议。

1.构建包容性认知结构,推动学生的灵感飞跃

有一种能够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转换的场所,即所谓的包容性认知结构,它能在旧知识与新问题以及新知识与旧问题之间建立起较强的关联性,从而使新情况、新问题转变为旧问题、旧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无意识条件下,实现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了其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真正把所学知识成为自己深刻领悟、日臻完善、不断升华的特质,实现由内而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意识的加强。

2.善用点拨法提升学生的顿悟力

通过有计划、有准备的专门训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的顿悟力,尤其在教学课堂中,老师的不经意点拨是学生顿悟力得以有效提升的关键。比如,老师可以允许学生敢于思考、勇于不断试错,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未知情况的答案,以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当学生走入误区时,能及时地给予指导,使他们具有发散思维,从而激发他们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长此以往,养成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3.运用换位思考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运用常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常规思维往往会限制人们的视野。所以,当人们遇到困难时,用常规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此时,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茅塞顿开,走出困境。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如果要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课程内容,那么老师也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让自己能够融入学生的世界并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充分认识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外部环境干扰,所以授课的方式要新颖有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也要考虑年龄问题。

4.用“入心入脑”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我展示应该在教学课堂中享有更多的机会,以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出其个人的看法,采用入心入脑的评价方式方法激励大学生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其自信心。

5.用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的敏感性

危机意识作为人为人处世的重要方面,只有按照它的要求,始终拥有进取精神,时刻维持进取状态,经常处于进取模式,方可增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才会敏感地对某些事和某些人作出应有的反应[4]。将危机意识引入高等教育,对于修正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偏差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危机环境下的训练,当代大学生能够有效增强其坚强的意志、抵抗力和抗压能力,以及由小及大、防小变大的能力。

作者:郑岩 曾雪梅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英]达纳•左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0-76.

[2]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95.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不同途径逐步内化成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相对稳定的个性品格[1]。高等职业教育者应意识到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经济发达到何种地步,都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个人最为根本的素质,人文素质对个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普遍感受到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行为与心理上都产生不少的问题,通过调查信息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意在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期望为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1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挑战

1.1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本文研究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专业涵盖了文理科,主要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方面内容,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为90.7%。从表1可以看出,73.8%高职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一般”,19.2%认为“氛围不太好”,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很好”,这充分说明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不能使广大高职学生满意,达不到学生的预期,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广泛认可,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与提高。对于高职学生人文思想方面的调查,49.8%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未来人生成功起很大的作用,33.6%学生认为“有一些作用”,16.6%的学生认为“无任何作用”。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个人发展与成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14.7%的高职学生全部通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59.2%的学生曾经读过其中的两至三本名著,而26.1%的学生还从未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这说明高职学生对于传统古典名著阅读兴趣不浓,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不受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关注,从侧面印证了信息化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3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言行代表母校形象,且具有“母校光荣我光荣,我为母校争光荣”的责任意识。28.6%的学生会视实际情况而定,21.2%学生认为无所谓,10.5%学生从来不会有责任意识。这反映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自我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忽视自身社会责任意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而且符合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为缺失,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

1.2信息化环境对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

1.2.1互联网对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冲击

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渠道、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智能手机普及与互联网随时可触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所受到的冲击不容小觑。在信息化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化心理的作用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保障学生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1.2.2学生生源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改革与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与中等专业学校“3+3”中高职衔接模式招收中专毕业生,已成为高职院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招生模式。高职院校如何应对由于生源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中专毕业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其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情绪等方面更易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得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世俗轻理想、重个体轻群体、重享受轻奉献、重现代轻传统[2]。文化观念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对于高雅文化较为漠视,片面追求当前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认同或部分认同庸俗的社会潮流。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与精神追求在信息网络冲击下逐渐丧失。文化行为上,由于受到互联网的不良影响,世俗化、功利化正在逐步瓦解校园传统文化价值秩序与基础。学生在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务实倾向,只关注个人前途发展,漠视社会发展与周围环境变化。文化规范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受到网络非主流文化或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渐远离传统主流思想与文化,由此产生的漠视校园纪律与道德规范,最终出现了文化价值失范的现象。面对生源不断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2.1“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选择性地忽视人文教育,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迎合就业市场的风向标,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造成高职学生书本理论知识多而社会实践常识少,业务知识强而为人处世弱,动手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弱。这种状况将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难以真正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职场与生活环境。从学校角度看,高职院校功利主义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重技能轻素质、重应用轻基础”[3]的倾向使人文素质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向来都非常注重自身专业品牌优势,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受社会大环境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影响,高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过分重视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轻视人文课程学习,表现为平时忙着考试以获取职业等级证书与专业资格证书,而对于像思想政治课这样的人文课程无暇顾及或者敷衍了事。从上文的调查问卷中可知:26.1%的学生从未读过一本古典名著,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会导致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传统文化底蕴缺乏、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大为减弱,最终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2.2教师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模式定位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较为模糊,造成高职院校教师片面地追求和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上部分年轻高职教师刚走出大学校门,缺乏实际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实践操作技能的积累。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另外,高职教师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具有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等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的影响,普遍缺乏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性措施,致使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优秀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4]。同时在平时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出现的厌学情绪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缺乏责任心、意志力、良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教师都缺少相应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造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

3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3.1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时时刻刻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身处在校园人文氛围中使学生有美的感受,学生自我价值得以肯定,从而培养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和培育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5],在信息化环境下,优秀的校园文化资源是广大高职学生对抗网络不良文化、快餐文化的有力武器与宝贵资源,理应受到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应不断整合这些优秀的人文文化资源,培育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通过学院优良的校训、校风加以阐述,在全院师生共同倡导下,产生激励作用和精神力量,使校园人文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师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改善学院师生的人文精神风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吸引高职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增强学生人文体验的频度与深度[6],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人文、艺术讲座,让学生受到启发与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院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人文活动中陶冶情操、表达情感、提高学生作品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要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等,这些良好的人文精神都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积极影响。(1)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全体教师人文素质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院校人事部门在制定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年终评优、进修培训等制度时,尽可能把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广大高职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2)改变广大专业课教师原有观念。高职院校教师应改变原有观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教给他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即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不断积累人文知识以提高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突破、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的职业精神,以求从多个方面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成效。总之,高职教师是社会人文素质的传递者[7],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修养、和谐发展的人。

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从教师方面来说,高职教师要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下企业锻炼,从中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场所进行学习考察,并配备现场专业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并逐步体会感知企业文化。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学生要想在今后激烈竞争的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实习企业的教育资源,对相关企业文化进行初步了解。高职大三学生要牢牢把握好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顶岗实习机会,更多地接触了解企业文化。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角度转变为职场人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培养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应学会在企业的良好文化氛围中,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

3.4注重应用实践,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功能

付诸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把学生所掌握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他们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人文素质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并形成良性循环。以往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地只是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大大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随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途径和较为愉悦和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领略各地人文景观,欣赏各种古典名著、音乐、名画。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人文素质。

4结语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与探索,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希望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寻找到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79-80.

[2]陈慧敏.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迷失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9):136-138.

[3]毕红芳,金鑫.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09(18):46-49.

[4]王正莉.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92-93.

[5]刘涛.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14-15.

[6]吉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形成与拓展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83-84.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5

摘要: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人才,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基本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但学生在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却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专业课程;融合方法

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开展人文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团队协作、注重实践的良好品格,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创新能力。

一、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高职专业课注重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但同时还应该提升学生的文化软实力。所以,高职专业教学应该做到和人文教育相结合,这是新的教育体制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加入人文教育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修养。因此,要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优化和完善,在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入价值观教育,基本的关注点应该是诚信、合作、创新、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入道德观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还应该借鉴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经验,不断探索设计出符合当代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让人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常用的方法有互动式教学课堂、案例式、创设情景教学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

二、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课程的设计,构建人文艺术知识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高职院校对学生定位的影响,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开发人文艺术综合课程,需要重点把握素质教育的过程和拓展方向,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其中核心课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拓展课程,这并不是正规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课外拓展的过程,主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沟通交流的形式开展学习,这样就能实现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双丰收。

三、专业实践教学体现人文教育理念

高职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时需要另辟蹊径,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利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来开展人文素质教学课程。可以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课外实训中去,让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理解人文教育的理念,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另外一方面还能节约教学时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是否学到了实践操作技能,并不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学习。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教师要做到人文教育和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中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通过活动改正自身的不足和培养良好的素质,在活动中体验助人为乐的滋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在实训中不能体现人文教育理念,学生就难以养成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长期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学习的机器,而缺失了人文情感。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教育理念,尤其在开展校外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工作学习,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工作中学会与同事交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四、小结

高职院校把专业技能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研究,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创新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作者:李现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

[2]李作民.论民办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正德学院学报,2013(1).

第二篇:高职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单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育缺陷,而转向对综合能力过硬、高素质新型人才地培养,这也是高职教育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在高职体育教育中,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体育是构成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优化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提出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径。

1关注高职体育中“素质教育”的开展

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炼出不少成功的教学模式,同时体育教学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必须客观看到,体育在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体育不仅关系到人类肢体运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完善人格奠定良好基础,是塑造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重要的内容。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理论知识和保健知识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对体育有全面的了解,熟悉各种体育项目,了解肌体的运动原理,懂得基本的运动保护常识,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技能,了解各项体育运动的指标要求,从而掌握更科学的运动技巧,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通过体育教学,学生能够运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运动,能够深刻领会体育的运动精神,促进身心健康,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更多正能量。由于体育运动项目繁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的应变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等。此外,不少体育项目属于集体运动形式,需要队员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活动任务,增加团队的竞争力,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主人翁精神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高职体育教育需要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特色,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作用。

2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在高职院校广泛推广,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体育仍存在“为其他主课让路”的问题,这也是制约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一大瓶颈。不少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当中仍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只要考试有的内容,学校就会安排相应课程,如果考试没有相关内容,那么体育课程设置上也会取消相关项目,这就使体育教学受制于考试,学生难以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了强化高职体育的素质教育作用,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应试教育主导一切的教学思想,以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指导理念,促进高职体育教学地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利用体育活动激发强化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教师应以素质教育要求重新定位高职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成效,充分发掘体育教学潜力,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发挥其重要作用。

3提高高职体育师资质量

素质教育与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需要有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为基础,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才能将理念创新真正转化为教学创新。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着力提升高职体育师资质量,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理解其内涵和推进价值。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反思,着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在教学当中具有责任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在学习中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高职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实现从传统的理论传授、技术训练教学模式到知识型能力型教师的转变。体育教师需要起到榜样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团队精神以及运动水平。高职院校需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做到人才培训常规化,为教师创造更多机会参与体育教研、研讨等活动。通过内部素质与外部环境的优化,为高职体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现代高职教育中,主要包含了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两项内容。人文教育通过特定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高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以更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通过高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和生活当中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着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以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对体育中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发掘和利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触发点,以此为切入点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体育锻炼、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等,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仅的体能与技能的锻炼,更是人文精神与体育精神的体现,使学生在体育运动当中有更多知识技能之外的收获,这也是素质教与学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5结语

高职学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基本点,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和体育学习氛围。同时还需要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训练场地等进行改善,保证器械及场地符合体育教学要求,避免出现教育资源闲置或者浪费。高职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崔振宇 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艺术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摘要:

通过对学院的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高职艺术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艺术职业学院的人文环境一般、学院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较低,要完善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提升学院的人文环境、加强课程建设和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话题由来已久,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教育部在1998年就提出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高职院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也开始了探索历程。但是,从近几年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看,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论文主要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作用、意义。其中有些论文对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的论证;有些论文结合学院自身实际和特点的研究比较少;还有些论文缺乏对学生的特点分析,可行性和操作性不强。总体来说,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不断发展和进步,加强高职院校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形势下的时代呼唤。学院的高职艺术学生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状态急需改变。作为福建省内唯一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更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院目前办学理念的改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促进福建海峡西岸艺术人才的交流和培养。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有什么问题存在;如何结合高职艺术学生的实际,探索适合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对高职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客观深入地了解艺术职业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本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共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6份,完成率达到98.9%。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学院的人文环境、学院的课程设置、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等四方面,且每个方面又设置了多个问题。

(一)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片面地强调市场导向性。由于受职业性的影响,一些高职艺术学生重视专业课程,而轻视人文课程,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文知识匮乏和人文精神欠缺,这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共同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状况,课题组对学院大学生就“对待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重要性问题”的调查,94.8%的高职艺术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对其他的人文素质课程不关注或者很少涉及,仅有5.2%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对于人文的涵义方面,只有12.5%的学生知道人文的含义;85.4%的学生听说过人文,但是具体的内容不清楚;甚至有2.1%的学生对人文完全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过人文这个词。另外在回答人文素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的问题时,97.2%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自身的成长不重要,仅有2.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一般重要;在对待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态度方面,98.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只要及格能修满学分即可,只有1.4%的学生觉得人文素质课程应当认真学习;在是否有阅读过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文化书籍的问题上,99.2%的学生对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文化书籍的内容难以理解,读了一半就不读了,只有0.8%的学生坚持读完。此外,99.8%的学生不愿意去上人文素质的有关课程,因为对人文教育对自己收获不大,认为是浪费时间,最终对人文课程没有太大兴趣。由此可见,学生本身头脑当中就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根本不重要。

(二)学生感觉学院的人文素质环境一般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在福州的西北方向,距市区较远,处于福州市闽侯县城关甘蔗镇新区内,由于建校时间短,校园人文环境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有所欠缺,没有老校区的“人文荟萃,环境幽雅”的格局,新校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还有待加强。根据调查了解,有95.3%的学生觉得学院的人文环境一般。比如在硬件方面,学院缺乏人文景观的布局和设置,缺乏宣传栏、广播、标语等方面的内容;在软件方面,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学生的课余生活较单调,在学生身上体现不出对学习与生活的激情。(比如,有80.3%的学生生活很茫然,比较消极被动;只有19.1%的学生生活悠闲、快乐,没有太多想法;仅仅有0.6%的学生生活充实,觉得有意义和有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发现,大约有90%以上的学生居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模糊或者没有目标,这是令人感到震惊的,没有目标的人就如同一只小船在大海中毫无方向的漂泊,永远也到达不了想去的目的地。

(三)学院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市场需求选择和调整专业、改革课程结构,形成了严格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教学、“宽基础、强技能、活方向”的办学风格;以培养舞蹈、音乐、艺术设计、文化事业管理、播音主持、服装设计为主的艺术专业人才为培养方案的重点方向。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如在调查学生“对学院课程设置的看法”时,有97.2%的学生认为学院的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失衡。目前,学院的人文素质课程才10门,还包括政治、语文、英语、体育、心理和就业等课程;而专业课程多达30门,如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专业课程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产品设计等33门课程。在学时方面,以《大学语文》为例,大专三年的学时才58学时,占总学时的6.4%。由此可见,学院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较少;另外,一些课程的内容安排也不大合理,如许多课程的内容多以知识性为主,而忽略了课程内容与技能之间的联系。高职艺术学生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构建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感性的认识,在课程知识的传授方面还是针对性不足,没有结合高职艺术学生的特点。

(四)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较低

高职艺术学生的特殊性在于文化基础差,生源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艺术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如,在语文、英语、计算机、思政等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共同的现象,总有一些学生迟到、旷课,或玩手机、睡觉、或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而且学生的精神面貌无精打采。在“专业课是否有必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时,有96.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没有必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课程为例,92.8%的学生认为,会打字、会使用聊天工具、会上网等,这就算掌握计算机技能了;殊不知,这些内容仅仅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皮毛而已。尤其是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如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成绩偏差,有90.6%的学生认为“我本来英语基础就不好,会背背单词、写写英语作文、说一些简单的口语就足够了”。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上课迟到、玩手机和没有精神,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本身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即使课上老师讲得再形象生动、再精彩,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分散的、不能集中。另一方面,学生前面刚刚上完专业课,又赶来上文化课,即使想听也感觉身心疲惫,反正没有兴趣,干脆就睡觉或者玩手机,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休息,直接旷课。这就势必导致一些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

二、完善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结合高职艺术学生的特殊性和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实际,笔者认为,提高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常言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从根源上切实抓好高职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院应当制定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目标,确保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制度和规章可以遵循。学院要坚持“德艺双馨”的校训与“立德树人”的理念,一边抓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一边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学院的实际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与做法。比如,学院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放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前面,调整专业课程的安排;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调整学院人文素质课程的主要内容等。

(二)提升学院的人文环境

主要措施是深化为学院“内涵”建设,特别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学院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高职艺术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校园中,学院人文环境的变化与他们密切相关。近年来,学院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方面加大了力度。比如,在校园操场和道路边增加了一些名人名言的雕刻,在各个系部教室的墙上张贴富有人文精神方面的格言、图画;通过学院的网站、广播站、宣传栏、文化长廊、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强人文环境的影响力;开展校园宿舍卫生检查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的整洁;通过植树节、世界卫生日、环境保护日等节日活动(高职艺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院要给他们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时间),开展多种形式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发动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这些措施不仅对高职艺术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高职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还体现了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反映了校园的人文和精神。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高职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省职业技能大赛和联合国的“丝海梦寻”大型舞蹈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动。这些都为提升高职艺术学生的人文素质内涵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加强课程建设

要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认为学院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较少,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与实践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应相应地增加《人际交往》《电影欣赏》《美学概论》《社交礼仪》《文学欣赏》《演讲与口才》《中华传统文化》等以提高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为主的人文素质课程,从而构成完整的、系列的、全面的高职艺术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高职艺术学生通过系统的、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和培养健康的心理,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四)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学院要积极探索各门公共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的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从理论课程教学到实践课程教学都应有所创新,为提高艺术职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出发,创新和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高职艺术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学生日常的思想状况,改变以往用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做法,加大平时检测成绩的比重,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第30个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做一个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和要有仁爱之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院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学院目前人文素质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有思政课教师、公共文化课教师、心理健康课教师、艺术专业教师、辅导员等,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影响。近年来,学院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而且采取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效政策,为在校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与台湾高校的交流、院团之间的合作,都让教师开拓了视野,及时地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又如,学院还引进了部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这些都为提升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学院对人文环境的建设不够、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兴趣较低等。针对高职艺术学生的年龄特质和专业特点及结合本院学生的实际,创建学院人文环境,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能培养出具备良好素质的艺术人才。

作者:赖超 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红,苏谦.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调研现状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4):74-77.

[2]程华薇.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1):74-76.

[3]孙兴民.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89-91.

[4]刘晓音.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比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29-31.

第四篇:高职现代学徒制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水平,使得高职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将“现代学徒制”与“素质教育”融合,设计新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人文性”。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素质教育;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是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中提出的,这一举措将“现代学徒制”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研究推向了高潮,使得本文的选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然而,也正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埋下隐患。因此,将“现代学徒制”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在强调提高专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现代学徒制”与“素质教育”的定义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1-2]“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3-4]“现代学徒制”与“素质教育”融合的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在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和“人文性”为目标的全新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2新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现代学徒制”是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当下热门话题,而“素质教育”则是国家倡导的,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素质教育的“人文性”,是顺应时展的产物,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在将二者结合的同时,也需注意分析“现代学徒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促进新型教育模式在“文”、“工”、“学”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2.1新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建立新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内容。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新概念培养内容。采取人文素质教师、理论教师和实践师傅三管齐下的人才培养方式。人文素质教师旨在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疏导,理论教师采用讲授和实验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论原理,实践师傅则对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予以指导。面对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式,高职院校学生基于自身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必须提升其自身素质,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除了要有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增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此外还可由辅导员或班导师定期为同学进行座谈和心理辅导,或者举行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交往和信任的社科创业活动,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理论教师,就是学校中专业授课的教师,其在进行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要与实践师傅进行沟通,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之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实践师傅主要是企业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学生“学徒”过程中能够给予专业的技术指导,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2.2新教育模式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

新型教育模式下,是教育、劳动、人文三种制度的有机结合,其考核评价体系也存在不同结果,因此其评价也应从学生人文评价、理论知识评价和职业水平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学生人文评价。主要涉及学生选修人文课程、社科创业活动及学生人文精神风貌等。理论知识评价。通过过程考核和学期考核,对理论教师所教成果进行总结评价。职业水平评价。由第三方考核认证机构,对实践师傅所教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最终由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评判出“现代学徒制”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考核结果,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建立三级评价体系,第一级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即新教育模式的目标层,第二级为三个分层目标内容,第三级为分层目标中具体实施的过程和考核的方法等,这里将其称为操作目标层。

3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引入现在备受关注的两个热点话题,即“现代学徒制”和“素质教育”,并将其融合,核心目的是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探索“现代学徒制”与“素质教育”融合的高职教育模式的涵义,分析现有关于“现代学徒制”和“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构建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性”、“职业性”和“人文性”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案,为确保此设想的培养方案能够顺利进行,还对新模式的参与人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创建新模式考核评估体系。此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同时还能促进高职教育教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提升,最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杨佳 哈娜 单位: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梁幸平.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50-52.

[2]杨林叶.现代学徒制在中国职业院校实施的条件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4,19(1):59-62.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体,职业教育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毕业生是社会生产力的最直接推动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生要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职业教育院校创新人才孕育与培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新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与人才、技术与人才、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在当下开放的社会,人才的建设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扮演着科学的发现者和技术的承载者的双重身份,必将成为当下竞争最为激烈的焦点。我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的缺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张力十足。职业教育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创新人才摇篮,“肩负着培养能够直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重任。”[1]162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当面临连续的失败以后,让他们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加之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学习、工作、交流的兴趣也逐渐减少,变得脆弱、功利、迷茫,缺乏主动性。有一部分学生甚至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在面临“抉择”问题时,往往变得迷茫,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这时就需要有一个“灯塔”为其指引方向,一个“无形的手”来为学生把好舵。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技能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片面地重视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为教育体系中指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形之手”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与实践相结合,加入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爱国奉献精神、独立的人格意识的教育。把“定式”的教学模式向“动式”的教学模式推进,使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更加“接地气”,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能体会到人文的美。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学生们如何去做人,做事,它是无形的,比起有形的专业教育来说,人们往往会忽视了这无形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参与社会各个方面实践对人文价值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破除陈旧观念和偏见的束缚,才能实现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实现多元化的创新模式。所以说,作为“无形之手”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础。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对社会(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理性的认识。汇聚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科技创新辩证融合

古往今来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凡有杰出成就的历史人物,他们不仅仅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爱因斯坦认为:“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二者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重点,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教育体系的缺失。所以学生在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如果职业教育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会使学生拘泥于专业的圈子里,从而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是要减少专业素质教育,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有助于学生促进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更深层次的学习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2]1999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特别强调要关注对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并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目的加以对待。”“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人以追求‘理性’作为社会生活的目标。”[3]从而不难看出,人不但是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逻辑关系的主体,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万事皆无。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人,要充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突破陈旧的思想的束缚,创造出主体价值与客体需要相符合的成果。创新活动是人的主体活动,因此创新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人的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职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也是创新科技成果最多的地方。加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以为当下高速经济发展的社会提供大量的后备力量,从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可持续,技术转化的可持续,创新成果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要时刻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与市场需求挂钩,逐步形成与市场机制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的人才机制为社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致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有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遇事退缩,不能敢于担当,对社会贡献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打破“重技术、轻素质”的框框,形成基础性教育与素质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迎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人才的自身素质要求高于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人文素质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的协调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无形的载体,它育人的效果和技术型教育的现实表现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后期的表现也是无形的,但它的影响则是深远的。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其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具有专业的前瞻性和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当前,就业压力和人才需求成了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张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和这一对矛盾体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可以说要既能文又能武,不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沟通与表达能力,特别是个人气质、品格与修养等。后者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缩影。因此,职业院校在充分发挥其技能优势的同时,再配以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学会观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新发现的获得,新认识以及新见解的形成,不仅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善于挑战的勇气。挑战意味着对传统见解的突破,对已有认识的超越;挑战也意味着不断追求思想的解放。”[4]科学在于发现,技术在于创新。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改革同样要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拼的就是人才的质量,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贯穿到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当中。总之,凡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模式、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我们都应该实行。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只要职业院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无形作用,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培养出大量的德才兼备创新人才,就一定会使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也就会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

作者:高娟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部

[参考文献]

[1]高秀兰.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62.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EB/OL].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7

关键词:中职护校;人文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中职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构建中职护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势在必行。

一、中职护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中职护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护理行业所需的人才,因而,中职护校在注重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了坚定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中职护校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即由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向培养专业技能精湛、人文素质优秀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过渡。期间,还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设置科学、人文合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1]。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及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及优秀的个性品质。教学内容设置为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包括文学、艺术、语言、美学、历史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

二、中职护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要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做出调整,在保证专业课程学时量的同时,增加人文课程,综合人文课程及应用医学人文课程的学时量。其次,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后,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材,让学生选择必修或选修来完成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课程;变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年级不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构建合适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并且可以进一步促进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职护校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的结果,把这些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人文素质考核评价应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将人文课程教学考核与学生见习期、实习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中职护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不仅要对中职护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还要对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外出交流学习,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渐把教师培养成为能自觉将人文知识渗透到学生日常教育中去的教师,从而能够培养出各方面综合素质优秀的护理人才[2]。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可以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报告、讲座等,如南丁格尔系列讲座。在学校建设一些人文景观,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开展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演讲、人文知识竞赛等。

(四)开展人文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被称为第三课堂,面对中职护生的特殊性,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可以开展义诊活动、假期下乡实践活动、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学习活动、社区共建等活动。如小红帽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献爱心、到养老机构、孤儿院充当志愿者,在这些人文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社会,检验学到的人文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创新能力,沟通、关爱他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发挥网络媒体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可发挥网络的优势。可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平台。在校园网上定期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开展网络社团活动等。在校园吧引入社会普遍关心的医患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开通校园微博、微信等沟通平台,让师生时时互动,打造“线上线下,永不掉线”的人文素质教育渠道。还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引入先进课程,开展远程教学活动。

三、结语

中职护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中职护校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寻找可行的路径,用人文精神来引导科学教育,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职护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辛欣.浅析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及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34.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8

一、SECI模型的内涵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新求胜》一书中,对企业知识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企业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且这两类知识在创新的活动中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他们把知识转化的模式归纳为四种: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SECI模型。这四种模式分别对应四个“场”,即创始场、对话场、系统化场和练习场。四种模式代表了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一次升华,都有与之对应一个“场”存在: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对应创始场,将隐性知识通过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需要提供对话场,将各种概念组合系统化需要一个系统化场,将获得的知识变成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需要练习场。

二、SECI模型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做了诸如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开设公选课、举办各类校园活动等诸多有益探索,但是因不够全面和系统,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SECI模型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要开展好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用隐形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二是关于文学、历史、艺术、语言类等人文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创新课堂授课方式,加大课堂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人文知识;三是坚持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除了课堂上学习人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课下通过网络继续进行拓展和延伸学习;四是当学生掌握并理解知识后,引导他们通过社团活动、比赛等实践活动进行巩固和检验。

三、基于SECI模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校园文化应该为人文素质教育创设优良的创始场

作为一种环境文化,校园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创始场,能创造出人文气息浓厚的氛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感受人文精神。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校园在文化建设上,既要凸显“职”的特点,更要突出育人的功能。高职院校要在校园环境、校园建筑、图书设备、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传授学生修身之道、培养学生终身爱好、发掘学生个性特长、练就学生职业专长”。学院坚持技能和育人并重,在抓好专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育人工作。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党史国史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在学校层面,成立了聊城市学生成长研究中心、文化育人协会和海源书院,建立了党史国史馆、综合实践基地、生命科学馆、财商体验馆,精心打造了文化长廊、图书馆,成立了红色书库等;在二级学院层面,在教室、实训室、走廊等场所的醒目位置加入凸显感恩教育、榜样示范、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等元素。学生能够在在校园、教室、实训室等场所,时刻感受浓厚的人文氛围,并内化为信念、觉悟、习惯等内在品质。

(二)线下课程应该成为师生喜欢的对话场

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必须设置专门的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面对面的课程成为师生喜欢的对话场。我院专门成立了基础部,下设阅读教研室、电影欣赏教研室、音乐欣赏教研室、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还专门设立了海源书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承担全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任务。每个教研室每周召开一次教研会议,共同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教育和教学的方法。学院规定,每门课程都要制订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每名教师按照要求上好每节课。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化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一节电影欣赏课为例,这节课以党史国史教育为主题,选择6部红色电影作为载体,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电影主题、视听语言等知识,让学生在赏析电影的同时,接受党史国史教育。课堂上,教师以讲授、启发、提问为主,学生以思考、讨论、分工协作为主,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加深了对电影主题的认识,掌握了赏析电影的基本知识,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三)线上课程应该成为提供丰富资源的系统化场

人文素质相关的知识、教材、资源种类很多、数量很大,单凭课堂上十几个学时是无法讲完、讲透的,要想系统地学习,需要借助能够提供丰富资源的线上课程。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是主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对这门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还能学到学习方法和能力。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或者想继续深入了解的内容,学生都能借助线上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深入学习。线上课程因资源丰富、学习时间不受限制、能够反复观看学习等优点,能让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收益颇多。我院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加大了线上课程的建设力度,鼓励各门课程建立和申报校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得到不断丰富,为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社会实践应该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练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