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培训总结范例

特岗培训总结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反思;前瞻;   

    一、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出台的背景 

    作为教育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具体方面,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出台不是政策制定者的简单主观判断,也不是问题充分暴露后自行生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逐步进入教育政策的范围,并最终由政策制定者经过一个特定的政策制定程序后形成的。

    (一)社会背景

    1、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经济背景

    城乡二元结构主要从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影响教育的发展。经济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对城乡教育投资的失衡。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筹措责任主体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因此,以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低劳动生产率农业为主的农村所致的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决定了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能力的巨大差距。文化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二元文化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农民自身经济水平有限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教育投入上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实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这种主观需求和客观可能两方面指数都较低的情况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出台的直接政治背景。人力资本理论全面揭示了教育与经济间的关系,指出与其他投资一样,用于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也是可以获得回报。其中,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投资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解决有关“三农”的表层问题,更是要从本质上为农村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而毕业师资、教育理念等软件资源的配备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政府对于师资配置的宏观调控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背景

    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政策必须承担保证儿童受教育公平的责任,同时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采取合理措施。其中,师资配置同时贯穿于这几个方面,是政府在这几个方面都不可回避的一个共性问题。

    1、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

    总体而言,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城乡教师水平的同步提高,反而会掩盖城乡师资配置不均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农村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大量存在的事实可以反映出农村中小学教师总量不足的现状。通过一年的清退工作,2005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约由49.9万降为44.8万人,其中大约有30万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1]。其次,从学历水平看,2005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城市78.01%、县镇67.17%、农村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市62.44%、县镇34.5%、农村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2]。再次,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57.83%、51.44%和41.02%[3]。此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科结构、职称职称结构与城市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总之,城乡师资水平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

    2、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次放开人才流动政策时,教师队伍中曾出现过一次“跳槽”热。近年来,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启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实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师流动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由于教师流动制度的缺失,我国当时的教师流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无序的流动: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等[4]。在这种无序流动中教育系统内部的无序流动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公平与协调发展。对此,网站由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国家必须采取相应举措逐步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以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倾向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开始,2002年后每年毕业人数均以约60万的数量逐年递增,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而西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急需大量人才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此,中央各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等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大量优惠政策,如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选聘招录优先政策等进一步明确“基层就业”这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旋律。针对农村教师匮乏、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成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又一项重要探索。#p#分页标题#e#

    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的现实意义 

    (一)为农村教育补充一批优秀师资,成功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1、特岗教师从数量上改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足的状况

    特岗计划从2006年到2008年实施三年来,共录用了5.9万多名特岗教师,分布在490多个县的6400多所农村学校,直接受益的农村孩子达到200多万人[5]。2009年,在对特岗计划试点工作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将国家计划设岗增加到5万名,实施范围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此外,部分省份在中央特岗计划实施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特岗计划新机制。如河南省在国家特岗政策的基础上以1:1的配置标准实施特岗计划,既在国家5000名特岗计划名额的基础上以单独财政支出划拨5000名特岗教师工资,加大了国家特岗政策的执行力度,特岗政策执行两年中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补充近2万名优秀师资。

    特岗计划实施范围的扩大、计划数量的提升、各省配套政策的出台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相关保障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2、特岗教师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结构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特岗计划在招聘学科及学历上都有严格规定,特岗教师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等,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特岗计划明确规定,招聘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全日制普通高校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非师范类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1978年7月1日后出生)且与原就业单位解除了劳动(聘用)合同或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特岗教师低年龄、高学历可以弥补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年龄、学历结构出现的断层空缺,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一支老、中、青合理配备、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特岗计划在招聘学科方面侧重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相关特岗教师成为服务地第一名该学科教师,为某些农村学校实现了该学科教师零的突破。如2005年10月,国家在W县投入了价值9000多万元的远程教育设备,电脑大量进入农村学校课堂,当时W县农村许多在职教师不懂电脑,导致有些学校远程教育设备闲置[6],特岗教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

    (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2006-2008年,特岗计划为农村提供特岗教师5.9万多名,2009年特岗计划的设岗规模扩大到5万以上,加之各省对于特岗计划的创新,通过特岗计划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而这相对于2010年全国630万的毕业生总数而言似乎不值一提。但是,纵观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特岗计划已经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大范围就业的典范。

    以河南省某独立学院为例,2009届毕业生总数1449人,其中通过特岗计划成功就业123人,就业率为8.49%;2010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719人,其中通过特岗计划成功就业154人,就业率为8.96%。由此可见,相对于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预征入伍等其他就业途径而言,特岗计划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国家关于基层就业的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思想也逐渐树立。但由于基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地方财力有限导致义务教育投入不足而无法引进高质量师资,加之部分地区因“普九”欠下了经济债,形成“有编不补”或“有编难补”的情况。而特岗计划明确规定,“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特岗教师经费的解决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改变农村师资配置失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三、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中的困境  

    (一)“同工不同酬”降低特岗教师自我成就感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特岗教师在基本工资方面与非特岗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但在地方财政紧张及特岗教师流动性大的情况下特岗教师在3年聘期内的三险一金、住房、艰苦地区补助津贴等福利津贴无保障(见表一[7]),被社会认为是编外教师的身份,经济待遇的偏低还导致特岗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受尊重程度同比低于非特岗教师。

    一项针对贵州省某县80名特岗教师的调查显示,45.9%的特岗教师认为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一般”,25.7%的认为“较低”,还有14.9%的特岗教师认为“非常低”;在关于受尊重程度的调查中,43.2%的特岗教师认为“一般”,认为不尊重的占24.3%,14.9%认为“非常不尊重”[8]。

    由此可见,特岗教师与非特岗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特岗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他们拿着与非特岗教师有别的工资待遇,住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临时住所[9],长期“同工不同酬”的境况会逐渐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到特岗计划这一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二)职业发展前景认识模糊,特岗教师出路难寻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定,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新聘教师入职后即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常管理范围内,有专门的入职教育、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程序,职业发展前景清晰。但是,对于聘期3年的特岗教师而言,特岗计划仅仅规定“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等,对于特岗教师的身份没有明确规定,对入职教育、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更是没有相关阐述。因此,特岗计划政策在实施中逐渐暴露出特岗教师职业发展前景认识模糊的困境。#p#分页标题#e#

     特岗计划招聘对象突破了师范类毕业生的限制,凡符合报名条件并通过考试的毕业生均可加入特岗教师的行列。但是,非师范毕业生的相关教育学知识背景与教师相关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而部分省份对拟聘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缺乏明确规定,当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上岗任教后面临更加专业的教育学类问题时,各地教育局、各学校也没有持续的入职教育,甚至有些特岗教师被安排担任非自身专业的学科教学,极大阻碍了特岗教师的职业发展。

    由于身份不明确,特岗教师职称不能按教师职称评聘程序正常参与评聘,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工资、待遇等不能正常晋级。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3年聘期内无法评聘职让部分特岗教师产生前途不明确、不稳定的感觉。

    为提高特岗计划实施的持续性与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特岗计划对于3年聘期结束后的继续留任问题及将特岗计划的实施可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但是,在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却出现了继续留任困难的情况。如四川攀枝花米易县的特岗教师就遇到如此尴尬,三年服务期已满,想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却遭到拒绝。他们去教育局讨说法,教育局的领导说:政府不批,我们没有编制。而政府编制办的领导说:我们县教师超编了,你们留不下来[10]。

    入职培训欠缺、不能参与职称评聘、留任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建设。

    四、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建议

    (一)借鉴国外相关政策

    从师资方面入手解决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由来已久,其中定期流动模式和补给模式的运用比较普遍。

    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实施40多年来有效推动了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师资配置更趋合理化、教师工作热情得以提高、学校办学更加充满活力等方面。补给模式主要针对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师资短缺问题,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奖金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该地区工作而建立的师资均衡配置模式。补给模式在美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政策和经费两个方面。政策方面,各州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向社会广泛招募教师,为均衡师资配置提供了政策保证。经费方面,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来提高教师短缺地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改善其工作环境,为均衡师资配置提供了经费保证。补给模式是政府对于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模式,突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责任。

    定期流动模式和补给模式在日本和美国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动了两国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各国相关政策出台背景的不同,如日本定期流动模式的广泛应用是以日本教师公务员身份为重要前提。《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营运法律》、《国家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以及《行政不服审查法》等从根本上明确了教师公务员的职业身份,从根本上增强了教师定期交流制的可行性,保障了该制度的实施。目前,我国教师的身份很难单纯归类于公务员、雇员还是公务雇员,而是处于一种相对复杂的境况中。

    (二)以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为特岗计划继续推进提供经费保证。

    特岗计划实施已经五年之久,中央及地方特岗计划都在不断调整。 2009年,中央财政将国家计划设岗增加到5万名,实施范围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部分省份在特岗计划实施中也不乏创新之举,如河南省在国家特岗政策的基础上以1:1的配置标准实施特岗计划。但是,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的留任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无法留任的现象势必影响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特岗计划试点县为“两基”攻坚县、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有些县还存在大量普九欠债。显然,这些试点县的经济能力无法承担留任特岗教师。如贵州省某县,如果没位特岗教师按国家补贴来算,每名特岗教师总支出得在3100元/年以上,这样县里每年得多拿2600多万元才能保证开支,这是我县财政无法承受的[11]。对此,中央、省级财政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从经费方面保证特岗教师继续留任。

    此外,地方政府要把特岗计划定位为长期政策,而不是国家对于农村教师的短期补充机制。因此,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岗位申报工作中一定要务实、严谨,以各地实际需要且3年聘期结束后可接纳并解决编制的教师数量为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想留任却留不下的尴尬境遇。

    (三)加强人本管理,为特岗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平台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的五年才能进入成熟期[12]。对此,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特岗教师必须加强人本管理,为特岗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平台。

    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提高特岗教师社会认可度。特岗教师与非特岗教师在教师身份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别,虽然3年聘期结束后特岗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去与留,但3年聘期内特岗教师就是教师队伍的一员。对此,相关媒体应该积极树立特岗教师典型并加以正面宣传,提高特岗教师的社会认可度,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给予特岗教师更多人文关怀。

    其次,重视特岗教师入职教育,科学设置入职教育内容。特岗计划在招聘程序专门设置“集中培训”环节,充分表明入职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招聘工作由各省相关部门负责,“集中培训”也就因各因地而异。如河南省要求培训为不少于30学时的师德教育、新课程理念、教材教法以及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等;四川省在特岗教师招聘简章中只提到“岗前培训由设岗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因此,针对部分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未能系统掌握教育学类相关知识;设岗县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如少数民族地区;新入职教师教学实践水平较低等现状,各设岗县及学校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及特岗教师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入职教育内容。#p#分页标题#e#

    再次,设置特岗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疏通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道路

    《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了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的学历、工作年限等条件。但是,本、专科毕业的特岗教师3年内却无法评聘职称,这对于聘期结束后想继续留任的特岗教师更是一个巨大打击。因此,各地应该设置特岗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疏通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道路,3年聘期结束后将每年考核结果纳入当地教师职称评定范围,彻底消除特岗教师3年职称评聘空白的压力。

    特岗教师为农村义务教师加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增添了活力与精彩,反思、总结特岗计划的成功与不足,配合其他农村教师补给政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教育部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背景材料——2006年第4次新闻散发材料(4)[EB/OL].

[4]王俊明.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几点思考——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启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邬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6][8][11]杨廷树.贵州省W县“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5).

[7]杨廷树,杨颖秀.西部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贵州省Z中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9]易海华,刘济远.“特岗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关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工作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6).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1小学数学电子备课的必要性

什么是电子备课呢?所谓电子备课,简单的说,就是指老师脱离原来的一本本子一支笔,利用计算机进行电脑备课。由于教师传统备课方式所用的时间占据了办公时间的相当部分比例,因此,电子备课是实现学习办公现代化要求的重要体现.改变传统的手写备课方式迫在眉睫,电子备课应当得到强烈推广和普及。

2农村开展电子备课的现状和困难

电子备课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硬性条件,首先,学校需要有全套的硬件设备来支持电子备课教学,比如: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1]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素质,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和辅助教学。据实地调查,在农村学校,开展电子备课阻力较大。第一,硬件设备设施条件差,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相应的设备,导致电子备课不能得到有效开展。第二,农村教师的教学素质不高,无法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第三,在有能力开展电子备课的学校,领导会产生一定的顾虑,他们担心教师电子备课全完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会养成教师的惰性。第四,如果教师每节课都认真进行电子备课,对计算机信息文档处理的要求较高,使得电子备课与传统备课花的时间差不多,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成效。

3农村小学开展电子备课初探究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从农村学校到中心小学,课题组队伍越来越壮大,研究的成果已初见成效。3.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力度,使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促使立项的课题有效实施,局里下大力气抓教师培训工作,先后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到全国教育发达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使他们大开了眼界,消除了课题实验中的一些困惑,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许多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让特岗教师参与到课题组中,发挥他们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优势,使他们尽快投入进去锻炼成长。目前特岗教师已成为课题组的中间力量。由老教师把关,骨干教师引领,特岗教师操作的课题组正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3.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使课题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了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们课题组的成员70%以上均为骨干教师。中心小学课题组,负责“集体电子备课”的组织协调及安排工作,组员中三分之二是骨干教师,他们负责编写教案,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进行把关诊断,最后由年轻的特岗教师进行电子操作,到校园网上。在使用电子教案时,数学教研组从校园网上进行下载,各年级段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删减。学校领导可不定期的到教室听课,课题组组长经常深入学校推门听课指导,及时了解情况,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发现问题现场解决。3.3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信息化平台,为课题实施工作铺路搭桥。为了使电子备课更有效的实施,每个农村学校都建立班班通,每个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中心学校还有电子白板室和多媒体教室,而且所有教师人手一台一体机电脑,每所小学还配置了数码摄像机和彩色打印机,为了让所有小学教师随时能看到优质的课堂教学,我校配置了高档次的电子录播室。这些举措不仅为我课题组的课题实施提供了方便和保障,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农村集体电子备课”课题实施的有效性。3.4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城市与农村帮扶活动。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师资力量较差,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实行结对帮扶工程。骨干教师与特岗教师基本上都参与到农村中心小学“集体电子备课”课题组,她们在课题组主要承担技术指导工作,课题组其他成员在这些骨干教师的帮助下进步很大,每个人能独立的设计一篇使用价值较高的教案,到校园网上后,受到了许多教师的赞同和认可。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为农村的小学送教下乡活动,并现场指导“集体电子备课”课题组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有些教师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课题组的成员建立电子教案库,将他们精心设计的电子教案积累起来,并收集一些教师修改和使用过的教案,和原始教案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在使用时的新要求,新意见和新做法。课题组的教师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知不觉中,她们有了劳动成果,这些用心情和汗水写出来的教案,凝聚着这个团队的集体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它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挥着引领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1)由于课题组部分骨干教师调动工作,给课题的有效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2)课题组年龄偏大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的精力有限,新的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不能熟练使用,新分配的特岗教师有时缺少骨干教师引领,缺乏经验。(3)继续加大城乡教师结对帮扶的力度,让“集体电子备课”走进每一所学校。(4)课题组要积极培养接班人,学校领导要重视该课题的有效实施,要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师骨干教师加入课题组中,确保课题顺利结题。

4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数学电子备课运用初探究”展开详细论述。首先,讲述了小学数学电子备课的必要性;然后,讲述了农村开展电子备课的现状和困难;最后,详细讲述了农村小学电子备课的开展和实施。相信通过长期有效地实践论证,农村小学数学电子备课可以得到有效普及。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郝丽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术期刊2014年7期

[2]马文超,高成强《高校公共创新手段的思考———基于多媒体广泛运用的视角》学术期刊《科技信息》2020年26期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3

加强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总结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经验,分析其存在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培训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思考;江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1],这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根据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分析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2015年)[2]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仅就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和校长的未来培训发展情况进行了思考,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和师资培训实践工作有所启发。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有经验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无论是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还是教师工作,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加强。2012年开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4]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国家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5],有力地加快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和项目内容得到拓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得到大力拓展。一方面,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省师培中心)为基地,负责贯彻落实了由教育厅牵头制定的覆盖全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计划。例如,在“十二五”期间,省师培中心先后举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44期、2404人次,对全省10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进行了两轮培训。另一方面,省师培中心积极参与和承担了国家师资培训计划,如参与实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服务,为内蒙、新疆、甘肃等西部各省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培训,又如争取到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近三年已举办9期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班,培训校长450余名。这些师资培训项目的推广与落实,提升了大量特殊学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和有针对性。例如,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情况,省师培中心牵头开展了设备使用的专项培训。通过举办数期特教设备使用培训班和蒙台梭利教育班等,及时帮助基层特校的老师学会使用设备及技术。针对江苏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发展的需要,举办了学前融合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针对教师对融合教育观念的了解不足,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网络远程培训《融合教育》教材,拍摄教学视频,并通过网络远程培训体系进行远程培训和网上知识竞赛,全省“十二五”期间有35万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融合教育》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普及了特殊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这些项目的开展体现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主动性和引领性,也更好地促进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6]的落实和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可能性。

2.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和监督等工作。江苏省师资培训工作首先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复进行专家论证,认真做好培训方案。比如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实施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校长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是所有校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新入职校长亟待提高的专业能力,以此确定了以学校发展诊断、学校规划能力为主线、校长专业标准学习和校长专业素质提升为副线的培训内容,按照“理论学习(了解诊断和规划发展的知识和方法)———影子培训(在先进学校跟岗、调研学习)与沙龙研讨、案例分析———返岗实践并制定所在学校发展规划”三个基本阶段依次展开校长培训。实践表明,基于实践调查的培训方案针对性强,实操性好,不仅帮助校长学到了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认识,拓宽了视野,而且还学习了先进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和校长领导艺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返岗培训制定发展规划这一综合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校长谋划和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另外,还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接地气”、针对性强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培训质量。例如,在聋校、盲校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重视学科教学、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将学科知识教学与特殊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培训学员通过上课、评课、研课等方式,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和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再如,在校长培训方面,探索并建立了以提升校长谋划学校发展能力为主线的培训方式,实行“学”(理论学习)“研”(案例研讨会)“察”(考察学校)“跟”(跟岗影子培训)“导”(返岗培训指导)一体化培训,特别是在返岗培训时,由相关专家集中对每个校长的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现场点评和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以此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存问题

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教师队伍等方面。首先,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不能满足未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逐年扩大,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都参与了各类培训,一些专业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也参加了相关专业培训,但总体而言,还有大量特殊教育教师没有机会参加高级别、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特别是随着随班就读的开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承担起随班就读工作,但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培训的普通教师数量相对不多。其次,培训内容和方式还比较陈旧和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内容还未完全跟上最新的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或思想,培训内容较多是根据传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组织和传授,还不能做到有效地适应特殊教育实践工作的一些新政策思想、新实施模式。在培训方式上仍然以讲授为主,虽然已经尝试增加了大量实践内容,创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培训模式,但仍处于摸索中。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承担起指导随班就读、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等工作,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但目前的培训内容还不足以让参训教师有效地开展实践工作。第三,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培训教师队伍人员短缺,缺乏高素养的培训教师队伍。有些承担培训任务的专家自身缺乏实践能力或理论厚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特殊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融合教育的普遍实施、送教上门等工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授课专家自身更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也需要一段过渡期,这也会造成培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无法完全满足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需求。另外,还存在授课专家库资源建设不够充分,专家库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可选择空间较小等问题,这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根据培训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授课专家。此外,培训管理机制不够优化;培训设施和硬件条件(如住宿、餐饮和培训场所等)较差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发展需求

今后,我国的特殊教育将进一步呈现转型发展新态势:一是随着特殊教育发展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发展,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二是随着大力发展随班就读,我国特殊教育将更加走向融合;三是随着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实施,特殊教育将进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过程。这一转型发展过程必将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师资培训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特殊教育发展的“两头延伸”,在职教师培训的重心亦将随之向两头延伸,大批新入职的学前教育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都面临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其次,在“十三五”期间,随班就读的新发展要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部门做好对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随班就读知识与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随班就读的能力。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师资培训工作的重心将进一步转向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上。要按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要求,提升在职“熟手”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头羊”———专家型校长和教师,即名校长、名师和一大批教学骨干教师。还要配合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开展相关课程研修培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深化改革。当然,还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和辅助技术运用的培训,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征的体现。第四,随着国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需要建立与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机制。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建议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分类培训

充分发挥省级师资培训中心的骨干作用,根据特殊教育发展新态势和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注重能力,按需施培,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首先,根据特殊教育“两头延伸”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前特殊教育以“三早”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其次,根据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配合全国特殊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采取远程网络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等方面的培训。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重点做好“熟手”教师和名师、教学骨干等方面培训。这几类教师培训要以新课标学习研修和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能力和个别化教育能力提升、必要的康复方法、辅具技术应用、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总结等为重要内容全面展开。在“熟手”教师培训方面,对工作至少五年以上、熟悉教学工作的“熟手”教师开展提高培训。这个层次是在职教师的主体,和新入职教师层次共同构成教师队伍“金字塔”型的基础。在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对教育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教学骨干分层开展培训。教育家型教师是塔尖;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教师是第二层次;一大批的教学骨干是第三层次。通过分层培训,培养出一批特殊儿童教育家、专家型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形成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合理梯队,从整体上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

校长是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灵魂和关键。所以,要继续高度重视校长的培训。校长培训需按照校长专业标准的要求和不同发展阶段校长专业化的要求,突出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谋划力和领导力、文化建设能力、校内治理能力和领导者素养的提高等。针对新上岗和转岗校长,需帮助他们了解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理论和方法(如新课标的解读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的特殊性等,初步胜任校长之职责。针对任职五年以上的校长培训,需通过问题导向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升领导力和专业素质。培训的重点是提升他们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课程领导力、校内治理能力以及以理论思维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针对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校长的研修培训,要注重把研修与系统总结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特色发展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力图通过校长培训和相关研究,培养出一批眼光超前、理念先进、能力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型校长。此外,还可以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按需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譬如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内部治理改革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积极开展与内涵建设密切相关的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主要包括课标研修、科技辅具使用、康复技术、医教结合和送教上门,继续做好手语、盲文推广服务等培训工作等。总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应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所需,按需施培,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地规划和推进。

(三)加强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创新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根据全国、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教师、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的要求,积极开展在职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真正搞清楚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和校长的共性需要和个性需要,并从时展、事业发展、地区特点和个人专业提升的不同需要,设计适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如新手—熟手—教学骨干—名师)、校长成长需要的培训方案。每种培训方案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能力训练主线,形成按需施培、长短结合、主次分明、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且具有弹性的课程模块结构。另一方面,要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培训方式改革,如加强跟岗培训、返岗培训的专家点评和指导,注重教师上“下水课”和校长跟岗学习等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培训”双向互动的现代化培训方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和效应。

(四)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保障体系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因此,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还要熟悉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相关业务,具有培训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但现有的培训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强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加强院校自己的专家队伍建设。要采取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专家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专家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取更加开放的用人政策和契约机制,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和实操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如一线校长、特级教师等)加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几年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实操性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队伍。

2.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管理体制

要围绕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认定考核标准,严格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考核制度的执行,以制度规范教师不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培训部门要切实督促教师和校长接受培训考核和平时检查,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逐步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教师、校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进一步明晰高校与基层学校在培训中的责权利,加强校际培训合作,逐步建立校内外一体、任务共担、责任分享、合作双赢、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形成高校与特校“联姻”、校内(系统理论学习、工作坊研修、个案分析、专家点评和交流、课题研究等)校外(跟岗实习、跟岗研修、教师结对、合作研修、共同成长)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资源建设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有效开展需要依赖于较好的资源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建成依托互联网双向互动的、无障碍的学校信息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还要加强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加强校外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开放的、校内校外一体化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高标准建设师资培训中心和会议中心,逐步使住宿、餐饮和会议条件能够满足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的要求。

作者:陈蓓琴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2]教育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

[4]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4

一、常思

听课后,要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优缺点,提出急需改正的毛病,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发生的原因与根源,给出相关的几个建议,帮助老师尽快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因为被听课教师不可能把教研员的建议全部记住,也不可能马上改掉所有的毛病。有时,教师在改了这个突出的教学毛病时,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所以,在教学中进行修正的同时要及时引导,思考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规划下一步成长目标。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怎样改进?改进的方法?如何为进步提速?教师努力思考的过程、设计的过程、准备的过程就自然成了提高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这种思考就是很好的教学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到对于某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对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加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慢慢形成。

二、常促

就是常督促。对教师教学和学习进行提醒、监督和管理,使教师更好地成长。听课前和听课后的交流对教师来说都是督促。听课前要提前通知讲课教师,要精心准备,包括制作PPT、设计学生活动、精选练习题等。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对教师督促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鞭策的过程。有一位特岗老师参加市级课堂教学大赛评比的初选活动,她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处理得非常恰当,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打破了课堂上教师所处的尴尬局面。课后对她点评时,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她把这节课的意外事件好好思考一下,把这个案例详细叙述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个非常鲜活的教学案例。每次听课后,我都会要求老师标记好听课时间,讲课的课题,给教师留任务,如: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分析教学事件、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这样逐渐积累,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点滴进步。如:对教学设计的修改,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或课堂随笔,对课堂上表现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鼓励他们用恰当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明确的认识后,督促他们尽快完成文字总结任务后上交,我及时阅读并写出体会和评语。

三、常夸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教练和拉拉队。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也是教研员的一个职责。多表扬,勤鼓励。平时对教师的指导尽量做到表扬说感受,批评说建议。能让老师首先从心理上接受教研员对他们的评价,心甘情愿地采纳教研员提出的相关建议,把新的做法及时反馈给我们。每次发现教师某个方面的进步,要及时表扬他们对教学过程的积极投入、努力与策略的选择、专注和坚持。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明确告诉他们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相信他们很快会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表扬与鼓励中,会自愿从多个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师自主性的专业发展。

四、常引

教研员的引领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将好的专业书籍介绍给他们,激励教师学习相关的内容,怎样去改正自己的不足,补齐短板,使大家共同成长。我用思维导图软件做了一个梳理课文的思维导图,发给老师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应用,让他们感受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成功体验;有时把我对教材归纳的思维导图手绘在纸上,用手机照相后发给教师,引导他们学习思维导图软件的操作方法,使他们逐渐学会用软件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总之,只有不断跟进,才能使教师真正在各方面有所提高,逐步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真正使新课程改变教师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吴春明,范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性开展教师培训工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农技推广模式既能为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又能快速打通农业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湖南省安乡县为了更好地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安乡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探索、总结出了适合安乡县实际情况的农技推广“五四三二一”新模式,形成了主体力量强、推广模式新、社会形象好、服务效果佳的良好局面,为安乡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1安乡县“五四三二一”推广模式的具体内容

1.1建设好五支队伍。1.1.1做好乡镇农技站队伍建设。从2012年起,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了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和目标考核管理工作。多年来,县推广中心到各乡镇农技站进行了大量的业务指导和技术考核,牵头完成了乡镇农技站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工作,按照“机构形象好、班子队伍好、管理运行好、工作绩效好、服务口碑好”的五好要求,建设了一批省、市、县星级服务机构,提升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1.1.2做好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更高的农技人员服务能力是进一步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前提,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始终把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近年来,安乡县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学历提升活动,共组织1000余人次参加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其中省级培训100余人次,县级培训900余人次,支持近50名农技人员开展学历提升,不断促进安乡县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理论学识更新和服务能力提高。1.1.3做好科技示范主体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先导体,上联农技推广人员获得技术指导,下联辐射带动户助推技术辐射面,对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吸收、转化、扩散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3]。安乡县从2012年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以来,着重打造一支创新性好、接受能力强、带动效果佳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并选派了实践经验足、技术水平高的技术指导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开展了科技示范主体集中培育,使得这批科技示范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农业产值得到提升。近年来,科技示范主体充分发挥引进吸收、示范带动作用,为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做出了贡献。1.1.4做好特聘农技员队伍建设。特聘农技员队伍是在安乡县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原本农技推广队伍对相关产业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乡土专家、种养能手等行业精英中遴选的一支针对相应产业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队伍[4]。特聘农技员队伍是对安乡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有力补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安乡县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起,县推广中心针对稻虾综合种养、黄桃、设施蔬菜、再生稻、稻鸭综合种养五个产业选聘了12人次开展特聘服务。特聘农技员们分别就相关产业对推广体系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相关种养户进行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广运用,助推产业升级;特别是对安乡县32个贫困村的相关产业开展了集中轮训,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的产业技术水平,成为了产业扶贫队伍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1.5做好农技人员预备队伍建设。在省推广总站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安乡县农技队伍现状,2019年和2020年,分别招录了12位和6位高中毕业生作为农技特岗人员免费供其在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学习,毕业之后作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带编参加工作,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实施农技特岗招生计划,培育农技人员预备队伍,为乡镇农技队伍补充新鲜血液,能够有效缓解乡镇农技队伍相对薄弱的问题。

1.2打造好四大平台。1.2.1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最直接最直观的模式。近年来,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围绕再生稻、稻虾综合种养、水稻新品种示范等大力创建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并依托示范基地开展了多次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共培训农民几千人次。1.2.2做好“三项技术”示范片创建。“三项技术”示范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模式,“百亩”“千亩”“万亩”示范片充分展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效果,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效果明显。1.2.3做好农民田间学校创建。近年来,安乡县为了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方法,大力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培训,通过本土化的实践和不断地摸索,农民田间学校已经成为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的一种新生力量,受到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喜爱。1.2.4做好信息化服务平台创建。信息化服务由于具有较好的时效性、便捷性越来越被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户所喜欢,通过创建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开展信息化服务,为安乡县的农业技术指导快捷化、覆盖全面化打下坚实基础,已经成为安乡县农技推广的一大特色。

1.3宣传好三条战线。在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同时,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也十分注重做好农技推广宣传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积极发力:首先,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内的先进评选,重点塑造一批农技推广标兵、典型;其次,安乡县所有农技人员均使用农技推广APP进行学习和工作情况上报,将自己的工作风采展现出来,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最后,通过社会媒体、报纸、网络等平台积极宣传安乡县农技推广工作,推广安乡县农技推广经验等。

1.4联合好两个团体。1.4.1做好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合推广。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积极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涉及到水稻、棉花、绿肥、稻虾等多个产业。1.4.2做好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合推广。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强化了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合推广工作,比如与安乡县辉哥家庭农场、明星大英家庭农场联合推广再生稻栽培技术;与安乡县稻虾协会联合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与安乡县大汉化肥联合推广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等,通过联合推广不仅扩宽了农技服务的主体,也提高了农技服务的效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5强化好一个核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核心是为农业发展做好技术服务,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强化这一核心,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开展了以“服务能力有保障、服务热情有高度、服务效果有成绩、服务评价有口碑”为标准的的农技人员年度考评,通过考评对比和先进表彰焕发广大农技人员赶超比拼的热情,使得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落到服务农业发展这一核心上来。

2安乡县“五四三二一”推广模式的应用效果

2.1增强了农技推广主体依靠。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五四三二一”模式重点建设了乡镇农技站队伍、农技人员队伍、科技示范主体队伍、特聘农技员队伍和农技推广预备队伍五支农技推广队伍并协同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团体共同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使得安乡县的农技推广主体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朝着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向转变。

2.2活跃了农技推广新型模式。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五四三二一”模式通过搭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三项技术”示范片、农民田间学校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活跃了安乡县的农技推广模式,特别是农民田间学校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搭建使得广大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指导和市场政策信息的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户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接受和运用程度得到极大提高。

2.3提高了农技推广鲜明形象。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五四三二一”模式在强调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强调做好农技推广宣传工作。通过三个途径的宣传与展示,安乡县农技推广人员的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农技人员成为了广大农户的致富帮手和亲密朋友,一个个鲜活的“一懂两爱”的安乡农业人的鲜明形象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爱戴,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兴佐.农民科技示范户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路小芳,刘红耀.浅析科技示范户在农技推广模式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7(9):98.

[3]何云龙.浅析安乡县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现状及作用[J/CD].基层农技推广,2020,8(4):3-5.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6

一是要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普惠资源。从今年起启动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各地要不断完善并落实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提高幼儿园的覆盖率。力争再通过三年努力,使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二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各地要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逐步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积极探索实施以奖代补方式调动基层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社会办学、民间投入、民办公助,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三是要加强规范管理,坚持科学保教。严格执行幼儿园《办园标准》和《管理办法》,继续做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抓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省示范园创建活动,引领各级各类幼儿园注重内涵、突出特色、提升质量、科学发展。四是要尽快补足配齐幼儿教师。通过公开招聘、富余教师转岗、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足配齐幼儿教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启动实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攻坚计划。

二、促公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围绕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总要求,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完善机制,指导和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和奖惩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地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这一机制,推动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促进均衡。2014年有验收任务的县(市、区)要制定创建和迎检工作方案,按照评估验收标准,逐校排查,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逐一整改。二是创新机制,推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各地落实《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督察、验收机制和媒体展示平台。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会,督促指导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标准。做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装备类项目的评估验收等收尾工作。启动实施新一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指导各地加强城镇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扩大城镇教育资源,努力化解“大班额”问题。三是继续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要在继续搞好试点的同时,重点抓好试点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一些地方实行的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交流、绿色评价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变成政策,在全省推行。

三、强内涵,破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瓶颈

2014年普通高中教育将以“多样化、特色化”为抓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内涵发展。一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动学费标准调整工作,鼓励各地完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14年普通高中改造项目建设任务,以条件改善带动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要启动学校多样化发展试点,推动内涵发展。启动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学校创建工作,各地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改革。三是要创新服务管理举措,确保招生规范有序。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信息化建设,完善中招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中招招生运行体系。四是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根据教育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研究出台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四、兜底线,保障特殊困难群体接

受教育权益一是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出台我省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贯彻实施意见,健全配套制度措施,完善服务保障机制,通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各地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校创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到2016年我省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都建成一所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扩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规模,同时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要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适时组织特教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制度,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二是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要把常住人口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要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等五厅局《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

五、求突破,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贯彻落实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及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全面深化教师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完善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中小幼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要落实政策,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农硕计划”及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要加强特岗教师面试环节的学科性,并加大到村小、教学点的比例,以及体、音、美、信息技术等短缺学科教师的补充数量。同时,要认真做好2014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工作。制定我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各地要加强与师范院校的沟通协作,通过“国培计划”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及“双导师制”的建设,共同推进高等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的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四是要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要依托“国培”“省培”,引导和启动“市培”,带动“县培”和“校培”,形成一体化管理、差异化培训的五级联动培训机制,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继续实施中原名师培育工程,形成教师梯队建设体系。要深化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各级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五是继续开展省级示范性和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创建工作。各市、县要加强指导,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六是认真做好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等各项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推进中等师范学校博雅教育计划,继续做好教师教育各项技能与优质课大赛及援疆支教等各项工作。

六、破难题,促进体卫艺及国防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以“每天两个大课间”活动为基本平台,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止跌向好。二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今年我省将组团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各地要提前布置,认真组织,积极配合。四是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8月份完成所有试点县学校食堂建设任务,9月份实现食堂提供完整午餐为主的供餐模式。各地要加大力度,提早着手,争取早日完成任务。五是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按照教育部要求,我省将在18个省辖市、4所高校开展第七次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各地要认真组织,积极推进。六是组织实施第四轮中小学校食堂等级量化评定工作,并对前三轮一级食堂进行复查,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七、抓创新,实现基础教研工作的转型升级

一是要创新教研内容,研究探索立体综合的育人模式。各地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教师对学科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学习和研究,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课程观,促进课程资源整合和优化。二是要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各地教研部门要根据国家考试改革走向,加强研究,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新路径。三是要创新教研方式,搭建便捷高效的研修交流平台。各地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名师的作用,积极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创新教师研修方式。四是要创新管理机制,保障教研工作规范运行。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不断增强教研工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标准和评估办法,开展市县教研室标准化建设评估,请各地根据自身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

八、重应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按照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强力推进。一是要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上的广泛深入应用。启动实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指导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开设网络学校和名师课堂,扩大优质资源快速共享。探索构建有效机制,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2017年年底完成全省1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各地要积极发挥底部攻坚的作用,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和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探索实施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提供针对性培训和训后跟踪服务,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统筹安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现有各类培训项目。

九、鸣警钟,全力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7

一、工作目标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单位主责、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的原则,充分认识今冬明春火灾隐患潜在的风险,牢固树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意识,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立足市场监管职能,落实监管责任,重点检查火灾高危单位和消防安全薄弱区域,及时发现和解决监管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等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时间安排

(一)组织实施阶段(即日起至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印发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强化落实监管执法措施。

(二)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后3日内)。总结经验做法,完善相关工作长效机制。

三、工作重点

(一)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行为。要依据《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坚决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特别是严格查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抄告的属于市场监管部门职责的无照经营行为,并组织配合查处危险化学品企业无证经营行为。对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抄告给市场监管部门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企业作出责令关闭、或给予停产停业处理决定的,要依法责令企业变更经营范围或注销、吊销营业执照。(责任单位:信用科,各市场监管所)

(二)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监管。要加强对生产领域列入工业生产许可目录内危险化学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对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日常监督管理,适时组织或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消防产品依法查处并依法公开抽检结果,同时抄告县消防部门。及时组织查处消防部门通报的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责任单位:消保科,各市场监管所)

(三)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日常监管。要加强消防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单位的检查,重点检查列入《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的消防产品,是否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标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是否存在擅自生产、销售强制性认证产品及伪造、冒用3C认证证书、认证标识的认证违法行为。(责任单位:质量科,各市场监管所)

(四)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的监管。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销售领域的监管,大力打击电动自行车违规改装等行为。(责任单位:信用科、消保科,各市场监管所)

(五)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要加强列入《特种设备目录》的压力容器的安全监管,依法对消防压力罐的设计、制造实施安全监察。(责任单位:特安科,各市场监管所)

(六)加强行业消防安全监管。把开展药品零售(除连锁门店外)企业,化妆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火灾隐患排查治理与其它业务监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落实火灾隐患治理的工作责任和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药品科,各市场监管所)

(七)配合开展其他专项整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危险化学品、燃气、醇基燃料、烟花爆竹、“三合一”厂房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检查执法行动。配合开展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回头看”。(责任单位:稽查科、消保科、信用科、特安科,各市场监管所)

(八)强化内部消防安全管理。要组织对本单位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留后患,对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及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保障消防安全。对灭火器材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确保火灾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按照要求开展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自检自查,对存在的重点整治问题要立即整改。(责任单位:办公室,各市场监管所、执法大队、质检所)

(九)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组织本系统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器材使用等方面的学习。一旦发生火灾要及时处置,并按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时、准确、逐级进行上报。(责任单位: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协作,增强合力。要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无照经营场所,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对不属于市场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要在消防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执法行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共同防范安全生产经营风险。

特岗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农技推广模式既能为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又能快速打通农业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湖南省安乡县为了更好地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安乡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探索、总结出了适合安乡县实际情况的农技推广“五四三二一”新模式,形成了主体力量强、推广模式新、社会形象好、服务效果佳的良好局面,为安乡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1安乡县“五四三二一”推广模式的具体内容

1.1建设好五支队伍。1.1.1做好乡镇农技站队伍建设。从2012年起,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了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和目标考核管理工作。多年来,县推广中心到各乡镇农技站进行了大量的业务指导和技术考核,牵头完成了乡镇农技站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工作,按照“机构形象好、班子队伍好、管理运行好、工作绩效好、服务口碑好”的五好要求,建设了一批省、市、县星级服务机构,提升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1.1.2做好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更高的农技人员服务能力是进一步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前提,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始终把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近年来,安乡县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学历提升活动,共组织1000余人次参加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其中省级培训100余人次,县级培训900余人次,支持近50名农技人员开展学历提升,不断促进安乡县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理论学识更新和服务能力提高。1.1.3做好科技示范主体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先导体,上联农技推广人员获得技术指导,下联辐射带动户助推技术辐射面,对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吸收、转化、扩散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3]。安乡县从2012年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以来,着重打造一支创新性好、接受能力强、带动效果佳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并选派了实践经验足、技术水平高的技术指导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开展了科技示范主体集中培育,使得这批科技示范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农业产值得到提升。近年来,科技示范主体充分发挥引进吸收、示范带动作用,为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做出了贡献。1.1.4做好特聘农技员队伍建设。特聘农技员队伍是在安乡县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原本农技推广队伍对相关产业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乡土专家、种养能手等行业精英中遴选的一支针对相应产业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队伍[4]。特聘农技员队伍是对安乡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有力补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安乡县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起,县推广中心针对稻虾综合种养、黄桃、设施蔬菜、再生稻、稻鸭综合种养五个产业选聘了12人次开展特聘服务。特聘农技员们分别就相关产业对推广体系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相关种养户进行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广运用,助推产业升级;特别是对安乡县32个贫困村的相关产业开展了集中轮训,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的产业技术水平,成为了产业扶贫队伍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1.5做好农技人员预备队伍建设。在省推广总站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安乡县农技队伍现状,2019年和2020年,分别招录了12位和6位高中毕业生作为农技特岗人员免费供其在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学习,毕业之后作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带编参加工作,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实施农技特岗招生计划,培育农技人员预备队伍,为乡镇农技队伍补充新鲜血液,能够有效缓解乡镇农技队伍相对薄弱的问题。

1.2打造好四大平台。1.2.1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最直接最直观的模式。近年来,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围绕再生稻、稻虾综合种养、水稻新品种示范等大力创建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并依托示范基地开展了多次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共培训农民几千人次。1.2.2做好“三项技术”示范片创建。“三项技术”示范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模式,“百亩”“千亩”“万亩”示范片充分展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效果,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效果明显。1.2.3做好农民田间学校创建。近年来,安乡县为了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方法,大力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培训,通过本土化的实践和不断地摸索,农民田间学校已经成为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的一种新生力量,受到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喜爱。1.2.4做好信息化服务平台创建。信息化服务由于具有较好的时效性、便捷性越来越被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户所喜欢,通过创建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开展信息化服务,为安乡县的农业技术指导快捷化、覆盖全面化打下坚实基础,已经成为安乡县农技推广的一大特色。

1.3宣传好三条战线。在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同时,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也十分注重做好农技推广宣传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积极发力:首先,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内的先进评选,重点塑造一批农技推广标兵、典型;其次,安乡县所有农技人员均使用农技推广APP进行学习和工作情况上报,将自己的工作风采展现出来,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最后,通过社会媒体、报纸、网络等平台积极宣传安乡县农技推广工作,推广安乡县农技推广经验等。

1.4联合好两个团体。1.4.1做好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合推广。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积极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涉及到水稻、棉花、绿肥、稻虾等多个产业。1.4.2做好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合推广。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强化了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合推广工作,比如与安乡县辉哥家庭农场、明星大英家庭农场联合推广再生稻栽培技术;与安乡县稻虾协会联合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与安乡县大汉化肥联合推广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等,通过联合推广不仅扩宽了农技服务的主体,也提高了农技服务的效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5强化好一个核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核心是为农业发展做好技术服务,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强化这一核心,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开展了以“服务能力有保障、服务热情有高度、服务效果有成绩、服务评价有口碑”为标准的的农技人员年度考评,通过考评对比和先进表彰焕发广大农技人员赶超比拼的热情,使得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落到服务农业发展这一核心上来。

2安乡县“五四三二一”推广模式的应用效果

2.1增强了农技推广主体依靠。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五四三二一”模式重点建设了乡镇农技站队伍、农技人员队伍、科技示范主体队伍、特聘农技员队伍和农技推广预备队伍五支农技推广队伍并协同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团体共同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使得安乡县的农技推广主体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朝着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向转变。

2.2活跃了农技推广新型模式。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五四三二一”模式通过搭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三项技术”示范片、农民田间学校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活跃了安乡县的农技推广模式,特别是农民田间学校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搭建使得广大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指导和市场政策信息的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户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接受和运用程度得到极大提高。

2.3提高了农技推广鲜明形象。安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五四三二一”模式在强调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强调做好农技推广宣传工作。通过三个途径的宣传与展示,安乡县农技推广人员的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农技人员成为了广大农户的致富帮手和亲密朋友,一个个鲜活的“一懂两爱”的安乡农业人的鲜明形象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爱戴,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兴佐.农民科技示范户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路小芳,刘红耀.浅析科技示范户在农技推广模式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7(9):98.

[3]何云龙.浅析安乡县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现状及作用[J/CD].基层农技推广,2020,8(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