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海洋经济规划完善思路

长三角海洋经济规划完善思路

本文作者:张效莉 宗传宏 李娜 姜卫红 周剑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

一、引言

特定资源禀赋支撑着特定的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同区域由于科学技术条件、产业政策、资金、人才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具有相同的海洋资源禀赋,其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效率未必相同,因而各区域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海洋产业的选择与分工协作。长三角区域在长期的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起初的从区域一体化层面进行产业布局与产业选择设计,尽管多年来各区域都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但是依然存在产业同构、产业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问题。仅以港口资源为例:《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国发[2009]19号)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而宁波港和上海港由于没有联盟持续有效的利益基础,因而,实际表现出的是上海港和宁波港都是主要以吸取腹地出口货物为主,这就导致两大港口竞争非常激烈,而且竞争主要还是争夺国内的长江货运,争夺腹地,这严重有悖于国家航运中心战略的初衷。[1]其它较为典型的问题还有:(1)长三角区域船舶产业间分工与协作问题;(2)基于产业优化布局的沿海人口布局问题;(3)沿海临港小城镇布局问题;(4)跨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联动机制问题;(5)跨区域统筹协调的完善市场体系问题;(6)跨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7)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问题;(8)跨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等等。[2]综上所述,长三角两省一市间由于体质、机制、政策原因、观念的原因、行政区域间条块分割的原因,造成省际海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间协作分工不强,海洋经济整体效益不高,为此对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经济进行优化布局是非常有必要和紧迫的。[3]

二、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4]

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要坚持海陆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长三角海洋空间布局,形成“三角两翼”发展格局。

(一)三角

三角,即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核心区,由上海市、浙江的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组成三角海洋经济区。其中,上海、宁波海洋经济居于前列。该区域区位优势突出,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是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的枢纽点。区域内有沪杭、杭甬等高速交通线路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线路。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拥有舟山群岛、崇明岛等岛屿资源和众多涉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渔业、旅游、海洋风能、潮汐能资源丰富。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地处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优越、科教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特别是海洋服务经济。上海要充分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经济中心优势,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海洋金融、海事服务等海洋服务性产业,积极发展海洋药物技术、海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向高端发展。杭州,濒临杭州湾,经济、科技、文化资源突出,涉海科技资源丰富。在未来发展中,重点:一是建设海洋经济研发、培训、管理基地。整合杭州海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技资源,联合上海科教资源,建设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攻关海洋关键技术。二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高科技产业以及海洋中介和服务业。宁波,滨江临海,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统筹宁波、舟山区域联动发展,建设成为集装箱干线港和我国大宗散货深水中转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舟山,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群岛新区。发挥舟山群岛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努力把舟山建设为: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嘉兴,紧邻上海,是杭州、宁波、绍兴连接上海的桥梁,重点发展以港口以及临海工业。其中,嘉兴港是上海港重要的南线喂给港。绍兴,位于沿海地区,没有管辖的海域,主要积极承接宁波和杭州海洋的经济辐射,利用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借助杭州湾沿岸港口,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二)北翼

北翼主要指以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沿海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北向沿海发展轴。以连云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建设沿海港口群,服务中西部、面向东亚,成为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对接中西部腹地经济区,加强苏鲁海洋经济合作。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连云港港深水大港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和大陆桥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全力打造石化产业链和钢铁产业链;积极发展核电等能源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沿海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和重化工基地。盐城,岸线、滩涂和滨海资源丰富。发挥拥有广阔滩涂湿地和部级自然保护的特色,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汽车、船舶等临海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能源、海洋生物等临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建设国内重要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南通,具有滨江和临海双重区位优势,岸线、滩涂、渔业资源丰富。积极开展苏沪海洋经济合作,进一步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江海联动,重点发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港口机械等产业,加强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建成世界一流的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三)南翼

南翼是指由台州和温州等两个沿海城市构成的长三角海洋经济南部发展轴线。该区域海岸线漫长,岛屿资源丰富,陆域经济发达。台州和温州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支线港以及浙东南、浙西南、浙中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域性港口。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成为东南沿海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台州,岸线漫长,港湾、岛屿众多。加强医药化工业污染综合整治与预防,科学有序推进滩涂围垦,形成临港工业、港口运输等基本功能。温州,是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出海口。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创新,推进温州枢纽港、滨海重点开发区建设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4]#p#分页标题#e#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的路径设计

(一)构建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

目前,长三角区域政府间合作以“二省一市省市长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及长三角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定期协调会为基础,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协调机制。长三角沿海城市要以此为基础,构建与长三角协调机制对口的综合性海洋协调组织架构,并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沿海区域要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整合南京都市圈、杭州城市群和浙东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平台,以及港口联席会议制度,加紧构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建立协调机构,,形成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与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的无缝对接。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框架设计:(1)范围:长三角沿海城市,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和温州等11个城市和所属56个县(市、区)。(2)指导与主管:长三角发展办公室进行业务指导,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负责主管,11个城市发改委组成,上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代表,56个县(市、区)一起参与。具体名称为:长江三角洲沿海城市带主任联席会议,为次区域城市带,与杭州城市群和宁镇扬城市群等次区域城市群相对应,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所属的一个区域协调发展部门,充分体现长三角沿海城镇、产业和环保等特点。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具体操作:专门设立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发展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行,下设规划、环保、产业、金融和文化等若干专题工作小组,由相关城市牵头。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市长联席会议,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最高决策机构。[5]

(二)制定综合性区域海洋规划

长三角海洋经济需要综合性的规划为指导。综合性规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体现四个特性:一是规划内容具有综合性。不仅涉及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本身,而且涉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制度和政策,要具有战略性。二是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要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特别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为指导进行海洋经济的布局,要具有全局性。三是要与地方规划相衔接。海洋经济规划布局要考虑地方规划和发展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四是要与周边海洋经济区域规划相衔接。要充分考虑与山东蓝色海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海洋经济区域的关系,在产业分工与布局、城镇体系规划、人口导入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要有协调性。[6]

(三)统筹规划海洋空间布局

重点是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城镇体系、人口三大空间布局。

1.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布局

以提升长三角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由政府为主导,长三角沿海工业园区和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以港口为主体的港口联盟。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远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正确处理沿海与沿江和沿湾产业布局,正确处理海域与陆域产业布局,做到陆、海、江、湾(杭州湾)、湖(太湖)统筹,合理分工,错位互动,形成相对完整的海洋产业链。[7]

2.统筹规划城镇体系布局

随着沿海产业园区的崛起,将随之形成若干依托产业园区和港口的新兴的沿海城镇,成为长三角地区新的人口导入地。长三角沿海城镇形成三个层面的格局体系,一是地级市主城区,二是沿海区县城区,三是原有沿海城镇与新兴城镇。对此,坚持港城联动、园区与城镇联动、城乡联动发展。新兴城镇充分吸取原有城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智慧城市为导向,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宜工宜居,形成个性。建议由国家指导,长三角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专门制订长三角沿海地区城镇发展规划。[5]

3.统筹规划人口布局

根据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人口布局,制订相应的人口导入政策。主要分二个部分,一是高端人才导入制度,二是低端但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的导入制度。与此同时,合理设计沿海城镇人口容量,做到生态环境承载、产业发展与人口数与素质相互对称,并合理引导区域人口有序流动。[8]

4、健全海洋科教创新体系

一是进一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为支撑的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鼓励沿海各地建立官产学研联动机制。二是构建海洋科研平台,组建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三是加强海洋知识产权管理。成立长三角海洋知识产权管理中心,通过联合执法,推进海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构建海洋科研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信息、知识产权交易等功能的综合性海洋信息平台。依托“数字海洋”工程,推进海洋基础数据库建设。五是完善长三角海洋人才流动的环境。完善户籍、社会保障、收入、住房等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体系,鼓励建立促进人才流动的中介服务机构。

5、构建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共同市场

近期,沿海城市要根据沿海资源要素实际,以长三角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导向,破除行政壁垒,推进沿海地区工商管理、信用体系、涉外服务等共同市场建设,促进区域沿海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