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教育范例

企业诚信教育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1

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电话拜访、实地走访的综合调研方法。自行设计《保险行业职业诚信教育认知调查问卷》,并区分为企业部分及人部分。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职业诚信的实施状况出发,结合关联因素,筛选设置调查指标,最终落实于行业对校企合作院校职业诚信教育方面的期待。我们对两类问卷的初稿,就近在两家实习单位及人岗位实习的医疗保险专业学生中进行小范围预测后,对问卷作出适当修改,结合行业敏感度,重点完善表意方式和可答性,对问卷数据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研结果

(一)企业问卷结果及分析

1.职业诚信水平的关联因素。该部分调查项目为单项选择,设置七个可能与职业诚信水平相关联的因素,由企业对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作出评价。关于学历层次,26.2%的部门认为对职业诚信素质的影响非常重要,54.1%的部门认为重要,11.5%的部门认为不太重要,8.2%的部门认为完全不重要。所有调查对象均认为社会责任意识、管理服从意识、法律意识及抗挫折能力对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大学期间的诚信档案记录,93.4%的部门认为非常重要,6.6%的部门认为重要。62.3%的部门认为保险知识储备对职业诚信素质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7.7%的部门认为有重要影响。在走访中,大多数部门认为,学历层次与诚信素质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国家对人条件提升至大专层次,是符合行业对提升人才综合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一种导向性要求,而且具有高等教育经历,对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具有良性促进作用。另外,保险专业知识储备至关重要,一部分失信问题是从业者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差,操作失误导致的。

2.对员工职业诚信基本评价。该部分为多项选择,主要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诚信度的认知概况,当被问及“影响员工职业自律的外部因素”时,就单项因素,80.3%的部门选择了“经济收入”因素,60.6%的部门选项中包含“保险展业困难”因素,67.2%的部门选项中包含“保险技术难度高”的因素,同时选择以上三项因素的部门占26.2%。在“销售误导”,“员工失信”的主观原因方面,68.9%的部门倾向于“业务知识不牢固”,18.0%的部门倾向于“急于完成工作任务”,13.1%的部门选择“个人道德素质差”。以上调查说明,企业对失信问题已经较为客观的看待,改变了过去单纯从道德角度对保险人员进行诟病的片面认识,开始意识到保险技术环节及业务能力等因素对诚信的影响作用。

3.职业诚信继续教育措施。在被调查对象中,所有的部门均认为必要的奖惩措施是有效的诚信教育方式,其中,62.3%的部门认为奖励的干预作用较大,27.9%的部门认为惩戒的干预作用较大,9.8%的部门认为奖励与惩戒同等重要。在与集中培训相辅助的经常性教育措施中,52.5%的部门经常采取“参与社会活动”方式,72.1%的部门经常采取典型教育方式,50.8%的部门经常采取“评比”方式,这其中,41.0%的机构经常采取两项措施,16.4%的机构经常采取三项措施。结果说明针对职业诚信教育,保险企业已经认识到单一培训模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开始创新方式,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4.企业对高职院校职业诚信教育的期待。该部分主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的期待,为增强调查结果的可视性,我们对被选超过50%的要素进行统计并整理,以表格形式说明企业希望学校重点培养的相关要素内容,结果如表1所示。在针对一些重点因素的进一步调查中获知,行业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阶段要从工作环境出发,重点提高职业诚信的践行能力。例如,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念教育,深化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能够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非理想状况。被访部门还认为学校应当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律教育,通过承袭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荣辱意识,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工作敏感度,提升岗位自律和业务自查能力。

(二)人问卷结果及分析

1.人从业背景。在工作年限方面,37.9%的人工作3年以上,44.7%的人工作1年以上3年以下,17.4%的人工作不足一年,入职3年以下的人占到62.1%,反映出该群体脱落率较高。众所周知,工作年限越短,对行业的认可度则越低,也就越难树立对企业的忠诚意识。15.4%的人选择保险是认为该行业具有发展前景,21.3%的人认为有挑战性,30.8%的人出于就业压力,32.5%的人是看到他人的成就,想尝试一下。该部分数据说明,多数人的从业理由不尽成熟。

2.职业诚信教育经历。对于“在校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职业诚信教育经历”,50.2%的人选择公共基础课,17%的人选择校园诚信教育活动,26.1%的人选择专业教学活动,6.7%的人选择不清楚。当问及“专业课教师是否经常强调职业诚信”时,15.4%的人选择经常强调,40.7%的人选择有时强调,32.8%的人选择很少强调,11.1%的人选择未强调。在诚信教育内容方面,仅有4.3%的人表示“符合需求”,26.1%的人认为“太高调,与社会现实不符”,42.3%的人认为“太空泛,与工作实际结合差”,27.3%的人认为“太单调,缺乏灵活性”。该部分表明,专业教师在职业诚信与教学的融合上还有所欠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尚不丰富,应用力不强。

3.职业诚信行为评价。保险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本身就给保险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对于守信问题,14.2%的人选择完全有信心遵守,85.5%的人选择愿意遵守,但缺乏信心,在这部分人中,28.9%的人认为职业诚信脱离社会现实,难于把握。53.5%的人认为工作环节太复杂,难以把握;17.6%的人感觉难以排除利益诱惑。对于成功拓展业务的原因,28.1%的人选择“客户从周围人群中获知对自己的高度评价”;37.5%的人认为是自己能够有效指导客户选择产品或协助赔付。其余34.4%的人则是由于客户是熟人等原因。可见,保险公司与人也都已经开始注意到改变自身公众形象对于成功推销保险的重要性。在问及“实事求是介绍产品保障的理由”时,49.8%的人选择“一旦夸大无法兑现,会损害个人形象”,31.6%的人选择“不想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18.6%的人选择“一旦夸大无法兑现,会面临处罚”,这表明从业者已经逐渐将职业诚信与个人评价及企业形象联系起来。

4.职业诚信教育期待对于“参加职业诚信教育的目的”,仅有12.6%的人选择“完成公司要求”,另外的29.2%的人选择“防止出错”,27.3%的人选择“提高个人修养”,30.9%的人选择“提升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人希望通过职业诚信教育获得工作能力及品质意志的提升。在教育措施方面,与定期集中培训相比,“参与社会服务”获得76.7%的被调查者的支持,“典型示范教育”获得58.9%的支持,传统的“考核奖励”也得到49.4%的支持;在教育内容方面,59.3%的人希望在内容上更具体,有针对性;对于典型教育,与反面警示相比,67.5%的人表示更愿意接受同行中的正面典型教育;75.5%的人希望增强挫折教育内容。

三、对保险高职教育工作的启迪

(一)深化激发学生主观能动力,着重诚信度要素培养

职业诚信是保险业生存与发展的自我价值追求,我们亦在调查中发现从业者有遵从职业诚信的内在愿望,高职教育阶段应当深化激发学生对职业诚信的主观能动力。首先要牢固职业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用人单位在选择一名符合他们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时首要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即从是否具备岗位责任意识角度考虑的。其次是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积极吸收环境中的正向资源并转化为人格动力,自觉抵制客观不利因素。在教育措施方面,整理有助于加强诚信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理念、自主的人格内涵、丰富的知识储备、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他们因尊重自我而奉行诚实劳动,因爱岗而敬业,进而对企业诚信,对社会诚信。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深化职业教育的践行效果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业者对职业诚信是认同并向往的,但会出于各方面的因素难以完好践行。这也反映出大学诚信教育的社会适应功能欠佳“,诚信教育内容与丰富的人生实践相脱节,只注重课堂教育和考试,缺乏实践或有实践却大多流于形式,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因此,职业诚信教育应当结合实际工作环境,改变空泛地高调倡导,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根据岗位内容设置训练项目,对在营销、承保、理赔等容易出现失信的重点环节,增加情境模拟教学和实践历练,提高学生对实际任务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状况的应变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加强专业教学中对职业诚信的渗透,力争实现职业诚信教育的全面跟进,深化诚信教育的践行效果。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诚信教育的实施路径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2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对于电气理工这一类实用型工程专业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在创新创业教学规划中,应当明确以提高电气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基础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二、强化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跨专业范围广和课程内容多样等特点,要求教师管理基础知识全面、实践经验丰富,所以电气理工类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必须定期加强自我培训:深入电气行业相关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前沿热点及企业专业需求,同时将收集到的行业资讯分享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对行业发展的认知。

三、丰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教学内容须以实践教育为主,一方面可以邀请行业工程师参与部分实践教学,将高新产品与技术前沿引进课堂,展开实际项目开发培训,提高学生对产品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学生定期开放物联网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增强自我实践动手能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3

关键词:机器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案例教学;高职教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关于创新创业,党的报告中多有阐述。2015年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我国要在发展中跻身创新型强国前列,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1]。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等一系列行业背景下,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对高职机电类人才提出新需求,这也为机电类专业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机电类专业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合适[2-4]。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动手能力”不等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一定是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很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学科。但过多的知识会使教学工作难于开展,探究合理和完善的教育体系非常必要[5]。

一、机器人课程教学改革

机器人课程以ABB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为核心,图1是学生在该实训平台进行实操练习。此外,该课程还涉及到自动化生产线、PLC、传感器、工业控制网络等其他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学生很容易在大量知识复制和技能模仿过程中丧失创新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案例作为素材,针对某个技术点,讲述与其对应的案例。传统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学习环境,点燃他们头脑中的智慧火种。

二、实施过程

在机器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三个基本目标。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职业技能。2.完善教师团队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3.学生创业成功,既能提升我校知名度,也能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撰写10个创新创业案例。通过沙龙、讲座、课堂等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师生一起研习这些案例,找思路,找灵感,找差距,以调动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为目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师生基于市场调研信息、社会资源、兴趣爱好等因素,寻找创新创业思路,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以产品、解决方案等形式,完成创新创业成果雏形。在这个过程中,邀请企业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前辈来我校交流指导。推进成果孵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风投、天使基金、创新创业大赛奖励金等方式,获取资金支持,了解地区创新创业帮扶政策,获取办公、生产场地等资源。扩大创新创业团队规模,增加经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将创新创业成果推向市场,获取经济收益。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机器人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善于整合和利用已有资源,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研究,会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创新创业”讲座,提供校内外创新创业比赛平台等。并且大多数学校除了机电类专业,还会开办经贸、市场、财会等专业,高效利用这些软、硬件资源有助于推动创业成果孵化。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因为科技含量高,很多高职学生望而却步,但是,一些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外包、购置套件等方式解决,从而让创新创业之路顺利展开。案例教学的教育理论成熟,可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很多,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技术门槛低、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的职业生活更加充实、充满挑战。在战胜挑战,激发潜能,突破自我的创新创业活动中,高职生和名牌大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这个起跑线就是创业成果的市场价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器人课程的专业教育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栋.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以“嵌入式智能车型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为例[J].轻工科技,2016,(12):180-181.

[2]李一.德国面向工业4.0需求的职业能力体系构建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69-73.

[3]田华,李燕,夏勇.《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与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1):27-31.

[4]胡波,冯辉,韩伟力,徐雷.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0-27.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为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污染,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还能够大幅度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环境带来的污染,对构建生态型社会具有重要价值[1]。因此,针对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课程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其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发展方向

1.1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必要性

新能源汽车具有生态性和节约性特点,其以新能源作为动力源,主要是指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合以及纯电动汽车。当前,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包括车站巡逻车、老年代步车、高尔夫球车、景点观光车、冷藏车、配送车、快递车、出租车以及公交大客车等。随着产业技术的持续更新,包括充电桩、充电站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中,国家也积极推出了各项新政策以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产业发展,在未来数十年内,新能源汽车有望完全取代传统汽车,成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新能源汽车专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课程设计和发展方向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序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2],因此,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为行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思考的关键问题。

1.2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系统方面与传统汽车存在较大差别,进而导致其在电源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以及传动系统方面,都与传统汽车不同,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为我国输送大量的专业型、高素质以及现代化人才,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3]。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位,主要技术包括整车控制、电池系统管理、机电控制等,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其关键技术,院校需要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包括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新能源汽车技术、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等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其实践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对学生开展针对性培训,进而保证学生在未来毕业后,可以快速胜任岗位,以人才为基础带动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设计分析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汽修和汽车运用课程,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进而形成符合产业发展、模块化的专业领域课程[4]。职业院校要将其技术专业课程构建为三大模块,即专业模块、基础模块以及扩展模块,分别按照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2.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帮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其课程设计为:1)《新能源汽车基础》,教学内容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类型评价、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5],通过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2)《高压防护与安全》,教学内容包括高压车间安全要求、高压防护与安全知识、高压基础理论、汽车仪器设备、仪表以及电工工具。

2.2专业模块

专业模块主要为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快速融入岗位,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其课程设计为:1)《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教学内容包括动力驱动、驱动电动机系统、能量管理、动力电池等,其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电动汽车的内部原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空调与暖风系统、冷却系统、充电系统、电源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等,其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内部系统[6];3)《新能源汽车故障与维护专业》,混合动力、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该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类型以及维护措施,锻炼学生的汽车诊断和维修操作技能。

2.3拓展模块

拓展领域主要教学目标是丰富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其课程设计为:《汽车市场预测与调查》、《汽车再生工程》、《客户接待实务》、《汽车英语》等课程;其次《消费心理学》、《质量认证与管理》、《企业管理经营》等。通过拓展模块教学,为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提供基础。

3推动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举措

3.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当前,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依然主要集中于汽车企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投入力度,因此,在知识时代下,政府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发挥主导作用,给予职业教育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7]。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地方职业院校在职业资格认证、教学资源优化以及专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并且对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开展管理和监督,保证资金专项专用;其次,政府要给予相关职业院校以政策扶持,例如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式系统,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帮助。

3.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为本地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操作型以及专业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社会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置,结合具体岗位进行重构,保证学生毕业即就业。首先,在设置课程过程中,需要打破以往的固化思想和本位主义,课程要与市场需求充分联系,走出校门乃至国门,积极开展市场人才调研工作。课程设置要满足时代要求和行业要求,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其次,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产业,并且其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以往的学科体系无法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因此,院校需要积极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汽车企业需要参与到课程的编写和制定中,进而提升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重视开展实训教学

新能源汽车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特殊性,其既具备传统汽车的特点,同时还要涉及控制和高压技术,因此,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重视开展实训教学,做好实训教学设计与规划工作,保证所有学生都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一阶段,其实践重点为提升学生基础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内部结构和安全防护知识;第二阶段,实训重点为综合能力和主要系统,提升学生的汽车故障诊断和维护技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开展顶岗实习,其实训重点为帮助学生熟悉岗位,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了切实确保实训教学质量,职业院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保证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符合岗位需求,学生通过实训锻炼能够掌握相关技能,为其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3.4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专业,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当前的教师团队无论在能力还是专业知识层面,都难以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首先,要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教师,引入“双导师”模式,缓解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其次,要对现有教师开展专业化培训,将其送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提升教师的岗位经验和专业能力,并且将有关新能源汽车的专业知识带回到学校中。

3.5深化院校企业合作

校企合作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推手,可以解决院校教学能力、师资力量以及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8]。首先,企业要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直接参与到具体教学环节中,例如参与课程设置、参与教材编写、参与实训教学等环节,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企业要给院校提供学生实训空间,并且充当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且派遣技术骨干到校进行培训和教学;最后,院校要发挥自身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攻克在技术方面遇见的难题,进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符合时展以及环境要求,想要实现产业的更好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需要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为我国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鹏飞.推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售后解决方案—专访北京浩瀚天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温庚[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S1):36-37.

[2]宫星晨.专业师资培训,有助于新能源汽车职教发展———访北京汇智慧众汽车技术研究院技术总监岳?[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S1):40-41.

[3]张晋.莱西新能源汽车制造冲击多个全国“No.1”[N].青岛日报,2018-06-25(2).

[4]孙磊.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推动产教深度融合———“2017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隆重召开[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1):19-21.

[5]张清鲁,任锦玲,郭续娜.新能源趋势下的职教改革如何“挂挡”起步[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7(S1):59-60.

[6]朱鹏飞.点亮工匠精神,提升职教能力———2017“奇瑞新能源杯”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大赛[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7(10):21-23.

[7]周峰.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7(12):19-21.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5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教育路径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教育综合化的纵深发展趋势,对高校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进行研究,有利于在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展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使高校汽车类专业培养模式更加科学系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文章本着更好促进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科学发展,完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目的,对相关观点进行了研究,特将研究思路梳理如下。

1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现状

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性知识讲授,并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汽车类专业理论课程呈现出 分化模 式,知识的统 合性、同构性意味不强,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平台检验并拓展获取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1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性差

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等,还没有完全具备统一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与高校理论课程的结合性不强。这导致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模式的脱离,使学生偏重于某一理论型知识领域或实践型技能领域的侧重发展,难以达成对汽车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型课程的综合能力提升,不利于达成对高校知识的全面掌控。

1.2教学模式“重教轻学”,缺乏实践性机会

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模式,以教师的主观讲授为主,注重对学生基础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讲解,或者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发展自身技能。例如,部分高校以公共选修课、网络课程、创新创业指导型学术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样的形式难以真正对接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点,使学生在探究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知识盲区与操作性不足的难题,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自身创新创业技能上存在阻碍。

1.3教师实践教学意识薄弱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科学的教学思路支撑教学实践。教师意识层面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实践课堂中的实践平台缺失,使学生的知识获取量止于理论传输。部分教师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好感度不高、对于高端前沿理论理解力不够的情况,直接反映了高校教师队伍的薄弱,使教师一味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不愿进行教学思路与教学理论的更新,从而使新时代汽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难以实现大跨步的发展。

2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价值

开展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在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反思中汲取先进教学经验,有效规避要害,更好对接高校汽车类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

2.1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要求将课堂教学直接对接学生的能力提升点,从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角度,真正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与方案的直接指导下挖掘真正适合自身能力的创新创业提升点,制定出展现自身水平的创新创业方案,引导学生在切身实践过程中反思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职业生涯中选取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2.2改善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体系

新型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传统理论性知识讲授与现代实践探究平台两方面整合教学的发展方向,有效改善了传统高校知识体系分布不均、发展失衡的现状。使新时代汽车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得以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发展创新创业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体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实现了头脑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紧密结合,助推了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全面发展。

2.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对传统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课堂实践模式进行守正创新式的改革,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群体在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促使其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理论型讲授与实践型探究双面教学的整合,使教师在丰富自身头脑知识储备、收集教学材料、探究新型教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激发其对传统创新创业类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整合、重构,提升课堂知识讲解的力度与强度,使学生真正获取到有价值的知识

3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潜在问题

尽管开展对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反思与整合迎合了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具有守正创新的引领性作用,但是将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高校汽车类专业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种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成功解决是事关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的命脉所在。

3.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新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堂需要以科学、公正、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化教育体系做上层理论支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质量与培养模式,直接影 响了实 践课 堂的 生成效果。部分 建校 历 史时间短、经 济基础薄弱 的 学校,难以在高校教育体系与硬件设施方面为汽车类创新创业课程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升级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撑体系,这直接对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产生了现实阻碍,使其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缺乏指导性理论作后备基础,进而难以保证教育改革的维稳前进。

3.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从学生角度而言,对汽车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进行知识体系及讲授模式的更新,直接影响了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的途径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模式,这是对学生接受知识方式的较大变革,不同水平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学生的过渡期,就可能导致学生更加忽视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培养,从而产生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难以将创新创业知识 与 汽 车 类 专 业 的 基 础 知 识 融 合 发 展 的情况。

3.3高校师资专业水平不强

高校推进将汽车类基础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举措,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学材料的组织能力、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教师面对此种新型要求,产生了教学方面的极大不适应感,对于新时代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领悟不深,这种现实困难限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型教学思路的发挥空间,使改革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成为一句空话,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新书旧教”的教学思路。

4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应用策略

为了更好的进行汽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方面的研究,推进其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守正创新,需要从多主体角度进行综合施策。以推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教学中落地生根,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转型升级。

4.1增添实践性内容,改革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的在创新创业实践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具有实践性的知识,改善传统课堂“重理论性知识,轻实用性知识”的现状,需要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与重构,适当的减少基础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加实践性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的比重,使整个知识体系倾向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体系方面的根本性改革。

4.2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发展实践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在完成探究性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 身 能力 的 长处 与不足,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真正深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情境,发展自身发现问题 与 解 决问 题的 意识,注重能力方面的提升。

4.3开发教学媒介,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互联网与现代科技技术,引用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新型知识的接受度与掌握力,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强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教师应用和掌控教学手段的能力,更增添了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的活 力,提升了 课堂教 学效果。

5结语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6

一、造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1.社会中的诚信氛围不浓厚

我国虽然有着上下五千年优良的文化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少西方思潮的涌入,社会上的诚信氛围却日益淡薄。人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报刊和新闻上看到,某某单位的某某人私吞公款;某某企业生产的某某产品涉嫌假冒伪劣等等;这些都给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们每天看到的就是,谁使用了造假的简历找到了高薪的工作,或者是谁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反而获利等等。这些信息,日复一日地混淆着大学生们的视听,给他们诚信道德的成长和成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家庭中诚信教育弊端重重

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家庭诚信教育呈现着缺失或者方法不当的问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但是一转身,自己却做出种种不诚信的行为,根本不能为孩子做好诚信示范,反而给孩子留下了表里不一的印象;还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所获得的荣誉,为了孩子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竟然帮助自己的孩子制作在考试中用的小抄等等。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对大学生们的诚信道德养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纰漏

(1)教师未能给学生做好诚信示范。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在做论文的时候多多少少也存在论文抄袭的现象;或者在评职称的时候,明明自己不符合条件,却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达到目的,这些行为,给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不能自己做到百分之百的诚信,那有什么资格要求学生去遵守诚信呢?

(2)高校的诚信教育不能落到实处。目前高校虽然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是教育方式和手段太过于僵化,机械地停留在口头说教,老师一味地强调大学生要遵守诚信,干巴巴地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当成了一种机械的灌输,丝毫不能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和兴趣,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其次,高校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一直未能摆脱形式主义的现象,并且活动的内容太过于局限性,仅仅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限于考试不作弊,而开展的诚信实践活动,只不过就是在临考前让学生在考试不作弊的诚信承诺书上签字;既然学校已经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当成了一种形式,那么在大学生的意识里,也就把这类活动当成一种形式去被动地完成,这样一来,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4.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也是造成诚信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处在思想成熟的发展中阶段,对于某些问题,有的时候,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也是常有的事情。有些大学生看到别人的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就会有样学样;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总想着做了不诚信的行为也不会被发现,而这些思想和心理上不成熟,也是造成大学生自身诚信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

1.高校教师要为大学生做好诚信示范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要时刻为学生做好诚信示范,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时刻以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无论是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必须要求自己百分之百做到诚信,以便为学生做好示范;同时,高校要强化对教师的诚信考核,无论是在招聘还是在日常对教师的操行考核中,都要把“诚信”作为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道德品质去考评。

2.改善高校诚信教育的方式

要使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努力探寻更加优质的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们进行诚信教育。鉴于目前网络盛行,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要仅仅把它当成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把它真正纳入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成大学生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从细微做起,积少成多,使大学生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

3.完善大学生诚信考评机制

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能够落到实处,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强有力措施,不断完善大学生诚信考评机制。高校每学期都要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考察,同时,为每位大学生都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在校期间各种良好优异诚信表现及不良的诚信行为,完整的诚信档案的建设,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4.大学生要自觉的加强对自身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只把诚信当作是一个口头禅,要自觉自愿地加强对自身的诚信教育;要学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诚信方面做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注意改进,这样一来,那些不正确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肯定会远离自身。

作者:付瑜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

一、诚信问题的根源性思考

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缩影,社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折射在教育过程中。当前高校诚信教育出现危机,大学生诚信出现问题,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分析社会诚信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原因对解决诚信教育困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商家追求利益,消费者贪图小利,生产消费环节重形式轻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消费者喜攀比、爱面子,在消费中注重商品包装,忽略商品质量。一部分企业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压缩成本,关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忽视商品售后服务,生产不合格产品,像双汇、家乐福等品牌屡屡出现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重形式轻内容的消费观念为诚信问题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媒体价值诉求扭曲,对成功者的界定重结果轻过程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呈现出内容庸俗、表达空洞、诉求功利等特点。由于学生对新媒体的追捧,网络媒介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尤其是网络游戏充斥暴力、色情等元素,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大众传媒偏重对富贵阶层的报道,缺少对普通民众的典型挖掘,综艺节目虽贴近群众但有庸俗化的趋向。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对成功人士的报道上,缺少成功路径的分析,导致一种扭曲的成功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并传播,严重影响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

3.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富贵阶层生活奢华,生活娱乐重物质轻精神邓小平在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时指出:“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走向富裕。”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理论。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先富已经实现,正在迈入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而这个时期贫富差距大,社会问题突出,先富起来的少数群体在生活上追求奢华,在道德上缺乏自律,其偷税漏税、包养二奶等违法和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呈现出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现象,给青年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破解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准确把握诚信教育规律,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教育模式。高校应通过重构诚信教育体系,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1.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在新媒体时代,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建立完善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首先,高校要完善培训机制,加强新媒体应用能力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的教育队伍。其次,以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为主体,以教育者和诚信典型学生微博为辅助,以信息公开为前提,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借助新媒体便捷、快速、多向的传播优势,营造良好的网络诚信教育环境。第三,充分利用自媒体传播优势,让诚信教育生活化。树立生活中践行诚信的典型,让诚信生活的感性素材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建立学校诚信网络舆论场,在潜移默化中开展诚信教育。

2.整合全党、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诚信教育合力加强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党政机关要讲诚信,取信于民,言必信、行必果,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归属感,提高公。第三,用人单位要遵守市场规则,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继续接受教育,保证诚信教育的连续性。第四,学校要系统地开展诚信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突出教育实效,不断提高诚信教育质量,让学校成为诚信教育的主阵地。第五,家庭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妻贤子孝,家庭和睦,让大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诚信教育走进生活。最后,政府要配套制定适合国情的规章制度,要有重奖、重罚的措施,为诚信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并重,丰富诚信教育形式首先,高校要制定完善的诚信准则,通过诚信教育课程、诚信主题活动、诚信实践体验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显性教育,让大学生接受外部频繁的诚信刺激,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高校要注重诚信氛围的营造,利用校园网络、电台、橱窗等媒介,大力宣扬诚信案例,并通过开展参与创建诚信校园、诚信班级、诚信标兵等活动,树立诚信模范,激活大学生潜在的诚信力量。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7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引言

基于就业指导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可以最好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从业道德品质以及人文素质,为将来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在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会计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在未来就业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实践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对高职会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点原因。第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为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本质以及未来就业的必然要求,帮助学生强化自身对会计专业职业的理解,从而树立职业道德风范。第二,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课程,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学生将来良好就业奠定基础。第三,在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内在品质,使学生明确诚信工作以及诚信与人交往的重要性,降低或者避免学生未来就业工作过程中因诚信问题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影响自我的发展,进一步帮助高职院校提高育人的教育水平和效果,同时,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就业导向下,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的过程中要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增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首先,要明确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等,并且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其次,要在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融入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教育内容的渗透,同时,还要将这些诚信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令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成长。在就业指导下,要明确社会和企业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求,进而有效保证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以及教育内容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从而更好的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水瓶和价值。最后,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企业会计管理人员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在会计工作工程中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最大程度的使学生感受到会计岗位诚信的重要性。

(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其一,在制定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调研和分析会计专业相关企业岗位需求,了解会计岗位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制定出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模式。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掌握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方面学生的需求,充分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同时,也可以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以及职业素养的教育。其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进一步突出诚信教育的职业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诚信教育,从而达到和实现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灵活性目标。其三,高职院校要积极制定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高职院校在组织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了解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职业的关系、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诚信的正确认识和认识,通过理论教育联系实际,有利于拓展学生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心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和形成职业素养。

(三)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基于就业指导的高职学生诚信教育,需要积极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高职院校要合理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对会计岗位的人才要求以及工作和管理环境,丰富学生学习视野和知识面,进一步促进“职场化”教育教学的实现,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会计岗位诚信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创建校内外企业实训基地,并且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共同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好的获取和收获诚信教育方面的要求和内容,从而培养出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帮助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在未来就业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风范,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长远发展。

三、结语

总之,基于就业导向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还要有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从而培养出更多重诚信、善沟通、会管理、能创业的技术人才,以及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风范,达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肖铁锋,杨燕.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市场,2015(44):108-109.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8

经济时代的效用最大化理念推动了协同经济的应用,各个高校也需要顺应经济时代的要求,与企业、政府等协作,在整合资源、资源共享的协同状态下,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经济时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协同经济;诚信教育;体系

目前,媒体对大学生不诚信行为屡屡曝光,大学生群体备受社会的关注与争议。那么,是经济时代促使大学生抛弃诚信向“钱”发展,还是诚信教育未跟上时代节奏而导致涉世未深的学生难以分辨是非?这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很多高校确实存在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的现象,课程安排全部被专业课程排满,认为只有提高专业技能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保障。长期诚信教育跟不上的后果显而易见:考试作弊、贷款拖欠、抄袭、作假等不诚信现象屡屡发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压力甚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诚信教育体系解决当前大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各个高校都有大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想法,但由于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诚信教育开展滞后或见效甚慢。课题组总结各个高校开展诚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学生角度

各高校表示,诚信教育难开展从学生角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课表已经被专业课程排满,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证、就业的压力中,其他课程往往受不到学生的重视,课堂效果极差。

(二)高校角度

诚信教育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材是什么?目前在各个高校都还是空白,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诚信教育如果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分专业、分时段教学。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教法都要体现专业特色,把每个专业的实际问题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实践认知的同时体会与专业结合的诚信,这种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起到督促教育作用,而且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但是问题来了,分专业、分时段的课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单凭一个高校自身,很难满足经费、时间、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三)师资角度

据了解,随着高校教师晋升职称对科研要求与日俱增的当下,很多高校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晋升职称上,对于教学的研究程度大不如从前。在这种环境下,寻找能够关注诚信教育,在课堂中贯穿诚信相关案例的老师少之又少。因此,各个高校意愿开展诚信教育但找不到老师的情况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综上所述,各个高校仅仅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构建成熟稳定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因此,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协作,资源共享,共建诚信教育体系,旨在培养有技能、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协同经济效应是1+1>2的效益,即各成员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使合作后的总体效益大于单个个体的效益总和。目前,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面临难以实施的局面,需要各高校间协作、高校与政府协作、高校与企业协作,最后高校、政府、企业都从中获得协同效益。协同的作用是能够促使各方受益,在付出资源最小化的基础上获得效益。这个效益是广义的效益,从高校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体系的完善;从学生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就业成功率的提升;从教师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自身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教学进程的顺畅;从企业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人力资源质量与经济利润的大幅增长;从政府角度而言,获得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可见,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各方所需的必要事件。

(二)可行性

信息化给协同带来便捷,应用互联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发挥协同作用。相关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共享,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互联网时代,使协同更具可行性。另外,协作会给企业、高校、政府都带来丰厚的协作效益,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学生对该企业的分析建议与学生的诚信资料,在获得学生创意的同时也为后续人才选拔建立依据。高校可以通过协作获得企业信息资源与学生校外实践场所,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又一途径。政府通过协作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社会诚信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见,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对企业、政府、高校、社会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并且可行。

三、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协同经济是以各方共同参与为主导思想,达到各方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经济运行模式,该模式应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旨在通过多方力量整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完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因为多方参与比单方独立运行更具有经济可行性与实施可行性。

(一)企业

企业主要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提供需求支撑。一方面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提供真实案例才更有说服力,这些案例需要企业提供。另一方面诚信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有需求方对接,也就是需要企业把诚信纳入就业标准。这样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才能顺利实施并不断发展。

(二)高校

高校是诚信教育开展的主体,是诚信教育体系的实施方。各个高校之间也需要进行协同发挥高校教育特长,设立适应各个高校的诚信教育体系。

(三)政府、社会公众

政府、社会主要从社会要求与政策引导方面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开展,促使该体系按照社会需求、政府要求的方向实施、发展。

四、构建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协同体系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从时间、空间、制度方面严格要求,确保1+1>2的协同效果。

(一)时间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点的开展诚信教育,例如:大学一年级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诚信认知,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信,诚信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的影响、重要性;大学二年级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专业诚信,也就是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贯穿诚信的内容;大学三年级以上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诚信行为与诚信应用。这一阶段的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触明显增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践都是学生参与企业的高校课程环节,因此,这个阶段诚信教育需要从企业实践案例、企业就业需要方面开展。

(二)空间

明确空间范围主要是指明确诚信教育体系的各方职责。企业需要提供诚信教育案例,明确诚信是招聘中的重要条件。政府起到监督、指导作用。高校是实施方,各个高校需要严格把控诚信教育内容、受教育主体,而不能把诚信教育作为一纸空文。基于协同经济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通过各方协同达到将信用管理知识与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研究并改进,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作者:张军 莫宇婷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