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论文范例

农业灌溉论文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1

我县现有水源11196处,其中铁管井5757眼,大口井5143眼,方塘256座,提水站3处,截潜5处,塘坝32座,全县现有水库10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3座,兴利库容3130.13万立方米,现有能发挥作用的水源8217处。

2农业生产现状及灌溉方式

义县农田以旱田为主,2013年粮食总产量14.85万吨。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产出率低,抗旱能力差,作物产量受降雨多少及时空分配差异的影响很大。虽然近几年来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的主要灌溉方式是漫灌,漫灌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很大,并且在灌溉过程中水分蒸发、渗漏的损失严重。目前各乡(镇)没有有效的灌溉设施,一直以雨养农业为主。

3节水灌溉工程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2009年辽宁省遇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义县遭遇特大旱灾,致使义县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许多村、屯由于水源工程的缺乏出现了大面积绝收的局面。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明显的认识。同时,县政府和水利局大力宣传节水灌溉工程优势,提高了当地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认同,对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各乡(镇)近年来通过政府、群众积极参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一些乡(镇)已经实施节水灌溉的地块,出现了“旱年不旱”增产增收的喜人局面,提高了农民对节水灌溉意识,有效推动了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

4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节水灌溉灌溉技术包括滴灌、管灌和喷灌。滴灌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且对地形要求不高。义县的果树、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基本种植在规整、地形起伏不大的地块,即使稍有坡度,也可以顺坡方向铺设滴灌带,受地形限制因素相对较少。同时结合滴灌技术的特点又可以根据果树的生长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控制,与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能有效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此,在义县果树种植区大规模的推广果树滴灌技术可以提高果树结果率,保证水果的质量。喷灌具有节水、省工、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管灌:管灌输水是以管道代替明渠,采用较低的工作压力将灌溉水输送到田间地块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输水时所需压力较低,出口流量较大,不易发生堵塞。因此具有较高输水效率、节能、节省渠道占地、省工、成本低等优点。我县的大田作物种植的主要是玉米、大豆和花生,根据我县的气候和玉米种植结构,玉米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微喷灌溉主要集中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低压管灌主要在玉米拔节期和抽穗期。利用喷灌技术对地形、土壤适应性强,易于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依次对项目区地块进行均匀喷洒灌溉。喷灌技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有利于改善作物局部生长条件。并且与地面灌溉相比,玉米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水资源节约效果明显。水灌溉示范项目粮食作物灌溉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经济作物采用滴灌方式。

5结语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2

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看,主要任务是执行青岛市农委指派的推广任务,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农业科技推广到户。例如2009~2012年实施的“青岛市百万亩果蔬花卉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根据青岛市区域布局、生产结构以及各市农业产业特色,市财政拨款,建设粮食、蔬菜、果茶花卉和花生四个特色品种的示范基地,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如设施栽培技术、培肥地力、绿色控害技术等关键技术,依靠基层农技推广员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从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两方面保障了该项目的落实推进。从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岛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然而,随着青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不论是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并满足农业转型需要。

2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状况,发掘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完善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决策建议,课题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来自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来我校参加青岛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的150名基层农技推广员及其对口服务村的400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和352份,有效率为89%和88%,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把握了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除了个别区市外,青岛市绝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直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区市农、林、水务业务部门的双头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推广人员的职称评聘、薪酬福利,区市业务部门只负责相关业务的分派与指导,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政府管理和业务职能混淆,不可避免出现推广员任务的重叠性和多样性及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顺,农业服务中心是隶属于乡镇党委、政府的事业单位,必然决定乡镇党委、政府对其拥有直接管理权,由于乡镇工作繁杂多样,常把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作行政干部使用,哪里需要就派到哪里,其本职工作———农、林、水利、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水土保持监测等职能被削弱,推广服务功能弱化。调查发现,51.4%的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工作是从事本职农业技术推广,余下的48.6%的人则在完成乡镇政府指派的非推广任务,或是满足农民其他需要。座谈会上,推广员也反应工作内容繁杂,有时需要身兼数职,从事一些非专业性工作,比如农业保险、防火防汛宣传、落实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信访等等。

2.2推广经费财政拨款不足,缺乏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障

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政府理应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当前,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用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三项经费偏低,被挤占或挪用的情况较为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项目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工作环境条件差,推广手段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证。调查中,有40.5%的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在3000元以下,福利待遇情况不容乐观,下乡经费、办公条件、技术装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推广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活,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运行

目前对农业服务中心推广员尚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一是推广员进入推广系统缺乏相应考核。由于推广机构编制少,为了维持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存在政策性安置人员以及临时招聘人员充抵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现象。访谈中了解到,莱西、胶南此现象比较明显,农业服务中心正式编制人员少,莱西五人,胶南九人,余下全部是“杂牌军”。这种临时拼揍的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难以担当农技推广的重任。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薪酬发放更多依靠的是资历和年龄,能够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作为有效激励方式的教育培训,目前还难以较为普遍的应用。调查显示,仅有24.3%人员能得到每年培训的机会,51.4%的农业技术人员2~3年才有机会接受培训,甚至有20%以上的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由此也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青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43.8%是本科以下学历,其中13.5%的人员只有高中学历,获得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5.4%。座谈会上了解到青岛市农技人员年龄40岁以上居多,县级单位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高中为主,年龄偏大。

2.4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落后,限制了技术的传播

当前青岛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73.2%推广员主要还是采用现场讲解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的推广方式,使用现代传播方式如网络、电视的仅占14%。从接受者看,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渠道较为混乱,有70%以上的农民选择向亲友、邻居学习,以网络、电视、报纸、短信等媒体作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政府科技下乡和村干部宣传指导的只有20%[2]。从科技信息传播与接受对照看,显然存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错位现象,究其原因,调查的农民认为,一是推广内容与自己所需不匹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二是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与推广员沟通,后续跟进指导几乎没有。

2.5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较差,农民满意度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必须注重市场和农民实际需求,才能激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才能发挥科技的现实效力。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使得农民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受阻。调查显示,在推广技术是否满足农民需要这一问题上,只有40%的推广员认为农民十分需要政府推广的新技术。在“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推广员推广的技术则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2]。由于农业服务中心推广服务未能与农民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评价较低,满意和很满意占2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则占到49%。农民对推广服务评价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广员数量少,平均三个村才有一名推广员;二是农业科技服务次数少;三是提供的技术理论性太强,难以与农业生产结合[2]。

3推进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青岛市作为现代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粮食作物的增收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发挥的作用相当明显。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于2012年围绕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2013年以科技作牵引,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项目。在青岛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成为传统农业向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转型的桎梏,亟需通过改革和创新等方式加以解决。

3.1理顺农业科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强化区市主管部门管理

青岛市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双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服务中心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推广服务功能弱化的状况。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改革的抓手,强调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解决人事分离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的管理职能收归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建立“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可以实现管人与管事的统一,保证农业服务中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有利于区市农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区市范围内的工作安排,发挥县乡农业服务机构的整体作用。另外,结合青岛市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以及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状况,可以考虑撤销现有农业服务中心,成立跨乡镇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全面负责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疫病防控、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事务,充分发挥区域站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职能。

3.2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政府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要确保每年投放到农业科技的三项经费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和推广项目经费的支持,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其次,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依据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要逐步满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农业科技需求,逐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集中统一育苗育秧等推广项目上的经费投入,针对青岛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对涉及到的重要新品种、重大新技术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顺利开展;第三,在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进推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加入农业科技推广,吸引其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拓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来源渠道,尤其要注意对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各类经营性组织或个人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

3.3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为了弥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身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方式滞后,推广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建立政府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有效结合、充分合作的农技推广长效机制。青岛市现有农业院所10余家,拥有丰富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定的技术、成果、知识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此,围绕青岛市农业主导产业,农业院所与政府合作建立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与作用,开展各种技术下乡、科技咨询、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利用农业院所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开展应用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使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取向与农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

3.4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丰富推广形式

青岛市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主要以田间地头示范讲解和发放宣传资料为主,手段陈旧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有效传播。丰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除了继续加强推广员的下乡下地直接指导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通过视频交互、远程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实时对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指导;通过广泛开展诸如专题技术讲座、农民田间学校等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逐步把农民培养成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并能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另外,强化农民合作社、农业各类协会、专业大户及科技核心户“人际传播”的科技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的示范推广模式。

3.5以农户需求为导向,驱动政府科技推广服务供给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

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

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和学院构建了学生、教师、领导、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听课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估,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点上给予了重点监控。例如,在严把教师教学关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始终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听课和试讲制度,有效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何新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4

长期以来,地方科研单位由于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处于争取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的状态,多数单位仍然存在着研究方向散、平台建设功能与实际需求吻合度不高、团队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地方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要发挥其支撑和引导本区域农业发展的作用,仍然需要重新梳理研究方向,通过优化科技资源,解决关键问题,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专家和创新平台。

2完善项目体系,提高创新水平

随着国家经费渠道和额度的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单位在组建优势学科建设方案中,充分利用了项目资源,科学设计了研究内容,构建了以创新为“主干”的“项目树”。在研究内容上,形成“基础—应用基础—应用技术—技术集成—示范转化”模式;在环节上,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创新项目链,使项目体系由“自然发展”转为“系统设计”,并围绕一个主题,产生一批论文群、成果群、专利群等,创造出理论依据充分、技术效果明显的重大成果,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做细转化项目,提高成果转化率

影响成果转化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收益。由于项目管理体制原因,多数项目是在屏蔽了其他因素之后,展示了单纯技术因素本身的效益,而忽略了农民因参加认知培训、市场价格不稳定因素、农民的兴趣等而产生的间接成本,忽略了增加配套条件,如改善灌溉条件、增加肥力成本、农业机械成本等的直接成本,所以技术多数是理论上可行,而实际上转化率不高。

这就需要各单位重视转化项目,细化研究技术的配套条件和环境,综合评价投入产出效益,为生产提供技术配套和农民易接受、收益高的成熟技术,提高成果转化率。

4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国家立项机制的不断完善,相关部门每年安排大量科技项目,支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由科研、教学和企业的国内知名专家牵头组织同行专家团队来完成,其目的就是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地方科研单位,由于资源和人员工作基础有限,很难在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团队,这就需要各个单位主动对外合作,构建创新团队,积极申请重点科技项目。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5

农民用水协会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农业社会。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曾存在由乡绅、乡民、族长、族人建立起的正式或非正式跨村界水管自治组织。建国后,传统水管组织不复存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分配等功能转移到和生产队手中。其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用水无序、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重建农村水管组织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转嫁用水责任和权利来减轻政府负担、提高灌溉效率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浪潮。这一历史背景下,湖北漳河灌区依托世行贷款于1995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用水协会———红庙支渠用水者协会。此后,农民用水协会在水利部等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据水利部农水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全国成立用水协会52700多个,管理灌溉面积1353多万hm2,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23%,其中20600个协会已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关于农民用水协会发展历程,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曾在全国农民用水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将其大致分为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试点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推广阶段(2002年后)[3]。农民用水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和规范的特征。如2002年7月湖北省荆门市出台全国第一个用水协会的地方法规文件《荆门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暂行办法》[4]。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5]。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6]。2006年7月三部委又联合在新疆召开了全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7]。同年10月水利部农水司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中国-西班牙合作中型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培训班[8],标志着重点中型灌区的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工作全面展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灌溉管理的做法[9]。2009年10月农民用水户协会高效运行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10]。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11]。

由此可见,农民用水协会经过10多年的试点、推广和发展,已经迅速普及成为我国基层水利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用水协会的大规模普及和深入探索,农民用水协会自身运行问题及其社会影响也在引起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二、农民用水协会研究回顾

研究人员主要围绕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特征、地位、分类、运行机制、作用、存在问题与对策等内容展开了广泛研究。

1.基础研究

(1)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概念界定是从事社会研究的基础。对于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有的研究人员侧重于从组织运行机制与管理职责的角度予以界定。如苏孝陆将其定义为“管理层由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实行民主管理,负责辖区内的工程管理维护、与供水单位签订供用水合同并向全体用水户配水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2]。有的研究人员侧重于从组织边界的角度界定。如李友生等界定为“按水文边界(支渠或斗渠),由渠系内的用水户共同参与组成的一个有法人地位的社团组织”[13]。丁平界定为同一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或大中型灌区同一支、斗渠灌溉范围内收益农户,在志愿的原则下,通过民主方式组建、依法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4]。

(2)农民用水协会的特征。刘其武认为漳河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具有独立性、公共性、非营利性、经济自立性4个特征[1]。张陆彪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呈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商品水的交易、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排区管理、具有明确法人地位、用水户协会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互动4个明显特征[15]。杨海燕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主要特征有以下5个方面: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关系;退社自由;专业性强;民办、民营、民受益;以水文边界为界限开展服务与合作[16]。

(3)农民用水协会的地位。冯广志认为成立具有法人地位的、性质明确的农民用水协会,既是开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试点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的主要内容[17]。苏孝陆进一步指出,农民用水协会不仅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灌区水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形式[12]。王雷等则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在实践中扮演的角色更多地是参与者和监督者,而非组织者和管理者[18]。

(4)农民用水协会的分类。研究人员从资源条件、所有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农民用水协会进行了分类。如王雷等依据动力来源将农民用水协会分为世界银行模式和其他模式,并从形式、体制、运行、管理等方面细致比较了2种类型用水协会的异同[18]。胡?琳等根据所有制形式、资源依托形式等,将北京市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划分为蔡家甸模式、蔡家洼模式、后焦家坞模式、庄头峪模式、平谷峨眉山村模式5种类型[19]。徐成波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以水资源条件为划分标准将农民用水协会划分为水资源依赖型、水资源自给型和水资源补充型3种类型;以农业水费构成类型为划分标准将用水户协会分成“两费制”和“协会综合水费制”两类[20]。

2.运行机制研究

(1)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农民用水协会的动力机制,有些研究者倾向于从制度规范、社会资本的角度予以研究。李琼等提出以协会的组织和契约性规则为正式制度,结合互惠合作为核心的群体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管水协会”的集体行动机制[21]。罗兴佐在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比较税费改革前后农田水利的制度供给后提出,由于社区组织资源不足,市场化及农民用水协会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有的收费水利供给难题[22]。也有些研究者倾向于从组织运作形式来研究农民用水协会的动力机制。如周玉玺等从组织运行效率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以水利合作社和用水协会为组织载体的农民自主协商灌溉制度与完全市场制度、政府集权制度的运行机制[23]。在农民自主协商灌溉管理制度中,农民通过一直参与规则起草、不断设计有效规则、自主选择监督管理人员等活动,增强了合作的积极性。

(2)内部合作机制。农民用水协会的自组织性决定了农民的内部合作机制是农民用水协会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学界主要结合公共选择理论、集团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对农民用水协会运行过程中的农民合作状况作了细致研究。贺雪峰、吴理财从农民的公正观、生活境遇入手解读了农民在参与用水协会过程中的行动逻辑[24-25];董磊明从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外在制度、体制对村庄影响的角度探讨了用水协会运作困境的原因[26];罗兴佐则通过分析农民合作类型与基础揭示了农民关于用水协会行为的合作精神[27]。其后,贺雪峰等又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均衡的角度指出农民用水协会是农民出资最少、最理想的农村灌溉用水方式,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小规模群体;具有强大向心力和道德感;惩罚机制健全;稳定预期;低流动性,并进一步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理想状态几乎不存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有强制力[28]。胡振鹏等通过剖析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用重复博弈理论研究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条件和合作机制。他们认为,需要凭借民主管理、处事公平、管理者的奉献精神来提高农民合作意识和凝聚力[29]。

3.作用研究

研究人员从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对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作了大量经验归纳研究。如刘其武根据漳河灌区实践经验,认为农民用水协会的建立带来了主动投入效应、自我管理效应、减负效应、市场效应4个方面的益处[1]。伏新礼认为农民用水协会的主要功能有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意识,提高水费计收及用水管理的透明度,精简管理人员,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负担[30]。高凤便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运行效果主要体现在降低灌溉成本,加大支、斗渠及以下田间工程的投入,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基层水管工作能力[31]。陈菁等运用关系链理论来分析农民用水协会作用后得出如下结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存在使得农村水利的水管理形态(纵向关系)和利用形态(横向关系)得以实现,并呈现自治-协同性,建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农村水利管理发展方向[32]。杜秀文等在分析灌区管理制度变迁时指出,对于无法明确主体的“共享产权”,农民用水协会可以通过约束用水户不当行为,降低监督费用,减少制度成本[33]。杨海燕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具有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34]。周志轩等在分析宁夏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灌区管理情况后,将农民用水协会在灌区管理中的作用归纳为理顺用水管理体制、改进田间工程管理、维持灌溉秩序、加快水费收缴进度[35]。宋力等以江苏赣榆县灌区用水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践为例,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主要成效有:理顺用水管理体制,节约灌溉水量,提高水费收缴率;拓宽工程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的民主决策意识,民主管理能力增强;规范用水秩序,提高灌溉效益[36]。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问题研究。研究人员着眼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角度,通过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方式对这些问题予以剖析,并深入阐述其中的不足。如张陆彪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用水协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农户民主参与和管理不足、用水协会无水费收集权、用水协会财务管理不公开、用水协会徒有形式、缺少用水利益补偿机制、农户对用水协会认识不清等问题[15]。由金玉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过程中存在宣传培训不到位、接收渠系工程老化破损、组建程序不规范问题;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渠系工程产权不明晰、维修资金不足问题[37]。许东屹指出当前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多数协会按行政村边界而非水文边界组建;田间工程配套差,缺乏正常运行经费;协会注册登记难,法人地位无法确立,缺乏相关法律支撑;协会规则不完善,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不同地区的协会发展不平衡[38]。赵立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建立后的潜在问题有:产生新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加,产生新的交易费用,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水费再次流失,路径依赖问题[39]。周晓平等认为我国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参与的自主性不强,工程的完好性差,计量设施缺失,缺少运作经费,人力资本缺失等[40]。苏林等指出,我国用水户协会存在的问题包括水权问题、协会人员素质教育问题、灌溉工程配套问题、协会规模问题[41]。

(2)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对策研究。对于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人员从立法与认知、政府与农民用水协会关系、农民用水协会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法制建设、组织规范建设的角度来推动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如刘其武认为需要通过明确农民用水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最终职能、进行水价和水费征收办法改革、界定工程产权、配套政策法规等方法来解决农民用水协会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1]。李鹏等指出可通过建立用水协会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大协会信息透明度等措施保证农民用水协会的有效运行。李鹏等强调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的系统性支持[42]。黄东标也认为需要通过政府支持、教育培训、法制保障、投资多元、加强水管执法、监测反馈等措施来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灌区管理[43]。

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协会定位、政府与协会关系的角度推动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如张庆华等认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与运行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他们提出要建立一套农民用水协会政府资金支持机制,根据用水协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确定资金支持力度,从政府资金支持渠道、政府资金支持的使用与管理制度2个方面落实资金支持措施[44]。董鹏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的资金需求情况[45]。与单纯考虑农民用水协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不同,陈雷等的观点更侧重于挖掘社会资本潜能[46]。他们指出政府或者其他外部机构要想在社会资本缺乏、市场机制难以奏效的地方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其脱离科层控制,且在投资方向上更加侧重于促进地方社会资本增加的项目。蔡晶晶在福建省农民用水协会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变目前的外源型合作为内生型合作,用水协会才能真正促进农户合作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47]。刘芳等着眼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关系,认为政府需要在弱化控制性组织关系的同时建立培训协会组织知识和组织能力的制度。他们指出,政府采取强控制、支持措施以物质性资源提供为主时,农民合作组织表现出强依赖性,呈现“强控制,强支持,强依赖”的组织关系[48]。

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激励机制的角度来完善农民用水协会。如王金霞等在对宁夏和河南4个大型地表水灌区进行实证调查后指出,1990年以来集体水管理制度被用水协会或承包管理替代,但名义上的改革对节水没有影响,只有建立了激励机制的管理制度才有节水效应[49]。张庆华等进一步提出农民用水协会规范运行考核内容应包括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工程管理、用水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参与管理等8个方面[50]。

三、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

纵观我国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建设问题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现有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概念、特征、分类、地位、运行机制、绩效、困境、对策等方面,整体已较为充分和详实,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重视协会功能绩效与问题对策研究。既有研究对农民用水协会的功能与影响、问题与对策的探讨较多:在研究内容上,研究人员既有从宏观上全方位地进行了经验归纳,也有侧重于细致考察农民用水协会在农民增收、农户生产方面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部分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来测量农民用水协会的特定影响,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对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也是十分丰富,涉及了内部组织管理制度问题、灌溉管理体制问题、产权问题、绩效功能问题等方面;在对策研究部分,有的研究侧重于从针对特定区域特定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也有研究通盘考虑提出了系统化的改革路径。这种偏重功能、影响、问题、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分布特征,虽然基本符合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的研究需要,但其研究侧重点仍有失偏颇,对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内涵、特征、地位、运行机制、困境根源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

第二,大多采用区域经验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中,以某一特定灌区、省份的农民用水协会为研究单位考察农民用水协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并进行经验归纳的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漳河灌区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宁夏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灌区管理的运行模式研究》等文献都属于这类研究。而这类文献研究容易由于缺乏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和严谨的理论工具而陷入主观循环论证的误区。这种严重的区域经验研究倾向也容易造成分析工具过于单一。如现有研究大都从制度规范、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农民用水协会的动力机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博弈理论分析农民用水协会的内部合作机制,而很少结合制度主义、合作主义、自组织理论、结构功能等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展开分析。

第三,研究成果过于零散、不成体系。据我们已掌握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都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而极少出现关于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问题的学术性专著。张庆华等撰写的专门研究农民用水协会的著作《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与管理》一书,也只是介绍了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内容虽全面但理论性不足[51]。此外,即便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也很少有能系统深入阐述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没有新意的理论套用或浅层次的现象描述。

通过上述对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历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在看到前人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付出大量努力,同时也看到了诸多不足。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农民用水协会既不是单纯的基层水管组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社团,政府推动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自治与合作是其运作的基本核心,未来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有别于其他一般社会组织。基于这一点根本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未来的农民用水协会研究只有充分重视以下3个方面,才能进一步更好地发掘农民用水协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第一,重视研究农民用水协会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如农民自组织行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等。这些主题内容的研究既可以加深我们对农民用水协会的认识,推动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提升农民用水协会对于学术界的理论贡献。第二,加强系统化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研究,注意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的运用。规范性研究可以在把握农民用水协会的非营利性和社会性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法团主义理论等理论对农民用水协会运作中政府、用水户、用水协会的互动关系作个案性解读,可以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类型学研究,通过总结归纳特定类型农民用水协会模式的基本特征,展开比较分析,发掘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规律。第三,重视多学科背景专家的研究团队建设。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6

1.泥沙处理系统实习

江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漏斗式排沙技术是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周著教授等人经过近20年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而获得的一项成本低、效果好的排沙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灌溉、引水式电站、工业及人畜饮水、水产养殖等诸多领域的泥沙处理。实习过程中,除了带领学生参观我院水工实验室的排沙漏斗模型,还邀请了周著教授本人给学生作报告;在呼图壁青年渠首工程、石河子红山嘴电厂引水渠首工程现场,同学们不但看到了正在运行中的排沙漏斗,也看到了正在施工的新型排沙漏斗和由基层水利工作者研发的集沉沙、除漂等功能于一体的条形滤网式河水过滤系统。通过看模型和专家讲解,了解泥沙处理系统的研发过程和工作原理,通过工程现场的实地观察了解其具体应用及工况。

2.节水设备公司实习

农业高效用水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节水设备又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关键技术所在,通过在节水设备公司实习,首先使学生了解过滤、监测、自动化控制等节水产品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生产车间参观了解管材、管件、施肥装置等设备的研发、生产及检测方法,使学生对节水设备的工作原理、研发、生产到质量控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自动化滴灌系统实习

目前,新疆的大田滴灌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滴灌逐渐推广和普及开来,并将最终成为农业高效用水的重要技术和工程措施。实习过程中我们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参观了新疆军塘湖流域棉花自动化滴灌系统,使学生了解自动化滴灌系统的组成、构建及各个子模块的作用及工作原理,认识首部过滤施肥控制器、灌溉控制器、RTU、电磁阀和电磁阀信息反馈传感器等关键设备,了解其安装和运行管理方法。

4.水厂实习(安全供水工程)

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城镇安全供水也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水厂实习,使学生建立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熟悉水厂工作流程,总体布置及处理构筑物的类型和构造特点,了解水厂运行和维护管理方法。了解安全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方法。总体来看,生产实习涵盖了蓄水、输水、供水、灌溉、泥沙处理等方面,内容涵盖了农业水利工程所涉及的绝大多数领域;学生通过实习,不仅对农业水利工程有了宏观上的了解,也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具体环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

二生产实习的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生产实习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收获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主要从实习单位和学院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且对其都有具体的要求。(1)选拔优秀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作为实习基地指导教师。(2)选派业务骨干开展教学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和研讨,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习,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梯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3)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岗前培训,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活动。(4)认真编写实践教学计划、教案,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对指导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让实践教师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有充分的认识,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5)鼓励青年教师对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发表相关的论文,申请相关的课题,并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6)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老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理论培训班。鼓励老师走出去,与同行交流,互相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三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

由于实习经费有限,时间短,任务重,学生人数多,为了保证生产实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新疆农业水利工程大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一)集中实习方式

通过学院统一组织,配车、安排住宿,按照实习计划已经设计好的实习路线,由若干名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带队集中赴实习单位实习。集中实习是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学生基本上每天上午都在会议室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往往结合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的多媒体技术,介绍工程概况、施工、作用及运行管理,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下午到工地参观,部分学生参加实际操作。晚上回到驻地,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谈心得体会。

(二)分散实习方式

在近几年扩招政策下,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人数已达200多人,集中实习相当困难。因此,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分散实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具体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家长等社会关系,以推荐形式到较大的建管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实习。如新疆额尔齐斯河建设管理局、塔里木河建设管理局、新疆昌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葛洲坝新疆工程局、兵团建工集团等诸多单位进行实习。由于分散实习每个单位去实习的人数比较少,较集中实习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摩学习和动手操作,如果实习单位能够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指导,对其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分散实习的学生将从具体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分散实习的学生大部分联系的都是毕业后的意向单位,提前实习对他们今后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对于学校来讲在推荐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的经费压力[4]。为了保证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学院对分散实习的学生也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力求使分散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质量控制。

四生产实习的考核方式

为了确保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除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外,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已完成实习内容的检查和考核。

1.实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担任实习小组的组长,协助带队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听讲、提问、讨论发言及记笔记情况及时地记录和检查。发现问题学生后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教育,确保整个实习过程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实习结果的考核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为防止网络下载,要求实习报告必须为手写,要求文理通顺、字迹清楚、绘图准确、图文并茂,字数为7000字以上。近年来,我院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实习答辩制度。实习答辩是生产实习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生产实习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每个工地至少1名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参加,学生每人给10分钟的答辩时间,通过学生陈述、评委质疑、学生回答、师生讨论等环节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组成,能够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实习的效果。

五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生产实习点多面广、跨度大农业水利工程的实习由于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水库枢纽、渠首、渠道、灌区等,实习地点不是一点,而是一个面,所以实习地点就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流动性比较大;其次虽然近年来新疆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实习地点往往在乡镇一级的单位。但目前在县城、乡镇要找到同时容纳200多人,价格适宜的宾馆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将学生安排在几个宾馆,管理非常不方便。

2.实习单位接纳能力严重不足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连年扩招,特别是新疆农业大学的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热门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面对每年200多人次的生产实习,在新疆能够同时接纳这么学生实习的单位还是寥寥无几。不像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等工程在施工前就已经考虑了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因为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新疆的水利工程在建设前没有考虑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接待几十人还可以,但是上百人次的接待就显得非常吃力。

3.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校外生产实习需要很大的花费,包括实习费、住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5]。学校本身由于经费问题很难为实习单位配套足够的经费,实习单位往往会因为承接实习活动而自己贴钱,因此对于接待大学生生产实习这样“既费时,又无利”的工作,很多实现单位就无积极性可言,多数采取的是能免就免的态度,使得学校在取得实习单位配合方面难度很大[6]。

(二)解决措施

1.集中住宿,连片实习新疆地域辽阔,再加之农业水利工程生产实习“面状分布”的特点,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集中住宿,连片实习”的方法来减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在对新疆典型水利工程分布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筛选,选择了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和呼图壁河流域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生产实习。上述的两个流域是全疆灌区管理的典型示范区,在该流域既有丰富的地形和水库、渠首、电站等水工建筑物,又集中了各种灌水方法和灌溉制度,而且各种新设备、新工艺均有应用。最近几年的实习我们都以玛纳斯县为中心(住宿)、每天驱车去东面的呼图壁县和西面的石河子,最远的地方距离住宿地点100公里左右,能够实现早晨出发,晚上回来,非常方便,学生和带队教师均对此种实习方式表示满意。

2.调整实习方式针对200人庞大的实习队伍,住宿和参观难度均较大,我们对集中实习又采取了分批的方法。将实习的学生分为5~6个实习分队,每队30~40人,配备1~2名指导教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住宿和实习问题。实习期间,实习分队奔赴不同的实习地点,这样就缓解了实习单位的接受能力,一个单位去30~40人,再分几个小组进行实习,组织起来相对容易,而且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规定的实习时间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

3.积极推进校企共建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教研室通过积极的努力,已经和5个水利单位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合,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对培训的学生,合作单位可以先进行招聘。每年假期,学校均会选派相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讲学,帮助合作单位对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对合作单位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经费。此外,学校还鼓励和支持合作单位中业务骨干攻读我校的在职研究生,对企业攻读学位和进修的骨干人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其专门制定教学大纲,毕业论文完全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来撰写。在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对于从生产一线发现的问题,由学校教师和基层的工作人员共同解决,积极申报和完成科研项目。这样既增加了高校教师研究课题,也解决了企业缺少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使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平台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者实现了共赢。经过若干年的积极探索,合作单位对学校的态度经过了抵触—认可—欢迎的思想转化过程,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结语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7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探索

信息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水利数据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各类信息技术和手段,最大程度挖掘有关水利信息相关资源,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投入,深入研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国家水利信息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相似度高、软件针对性不强、成本高维护难等问题。水利信息各组成部分如降水量、水环境信息等,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水利信息框架,并保证其能有效应用于水利事业各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国内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1.1国内方面。1.1.1关于水利信息网络应用研究。国内研究相关成果。国内水利信息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紧跟现代信息网络和管理技术,在长斯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应用成果。陶亮博士于2009年武汉大学博士论文《面向水利信息网格的混合式SOA应用技术研究》[1]中,将水利应用IT结构样式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相结合,降低了水利行业应用之间耦合度,大大降低了水利专业和行业应用的复杂性,易于被用户接受和在市场上进行推广,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在水利行业顺利应用GRID(网格)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相结合技术是基于水利行业建立了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信息网格,系统在分布式环境下具有负载均衡和准时的特征。根据不同用户的水利信息需求,选择性应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对模式进行选择与自由切换,这样的系统构建思路有助于解决信息复杂性和环境多变性的问题。1.1.2“水利信息门户”[2]模式。罗军刚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面向水利应用集成的水利信息门户的研究与应用》[2]中设计了“水利信息门户”[2]的模型。该模型系统研究了“水利信息门户”的基本构架组成,阐述了信息门户在水利信息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该论文专门研究了实现门户的两个标准—WSRP和JSR168,利用该标准建立了一套体系结构和核心关键技术。最后该研究提出了建立水利信息门户的集成方法与途径,对一个水利信息门户的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1.1.3水利数据中心框架设计研究。2011年,甘郝新等人在其论文《水利数据中心框架设计初探》[3]中对水利信息框架也有专门的论述与探讨。甘等人认为,设计水利数据或信息中心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需求分析后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进行数据信息中心的搭建。数据机构应分部署架构和数据机构。部署架构是基础设施,是用于支撑数据和应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硬软件系统。应用架构指的是数据中心面向水利各级部门、水利各行业单位以及普通社会用户如何及时提供服务,核心是支持这些应用所需要的技术及应用软件平台。最后,作者基于这些构架,设计出了水利数据中心的整体框架。1.1.4其他国内学者研究莫荣强、龚琪慧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支持大数据的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框架[4],将大数据概念和相关技术,如分布式存储技术、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和元数据技术应用于水利数据的处理中。设计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水利数据中心架构,包括数据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层次。

1.2国外方面。1.2.1澳大利亚农业产量研究机构APSIM智能灌溉系统。西方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程度高,APSRU(澳大利亚国家农业产量研究机构)对其国内农业亟需的灌溉技术开发出了APSIM(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一组互相独立的功能模块,如管理、生物和环境等独立模块共同收集信息数据,再通过引擎(通讯框架)来整合链接,将配水效率提高到90%。澳大利亚水利信息化程度之高可见一斑。水利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成果先进。1.2.2荷兰政府“数字三角洲”项目。荷兰55%居民受到洪水威胁,政府投入122亿美元的研究项目“数字三角洲”已顺利完成。该项目利用水利系统所产生的大数据,寻求各种能够发掘新型及旧有数据有效价值的架构,简化这些有价值信息的分享机制,建立一套由IBM提供数据源的集体式注册机制,有效地帮助当局预测自然灾害和组织水利管理。1.2.3美国数据共享网络平台。美国国内的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天气局(NWS)和国家大气数据中心(NWCC),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共享和水利数据。美国基于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的政策,已经建成非常成熟的部级数据共享网络平台USGS网站,很好地服务于各行业,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也走在世界前列。此外欧洲也有EEA、ETC/WTR、EIONET等相应的水利信息共享平台。

2促进中国水利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水利信息化具体讲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和数据技术对水利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传输,并整合利用,是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序化和提升的过程[5],可以大大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讲,水利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1水利信息化是国家的战略规划。“水环境污染“、“干旱缺水”、“洪涝灾害”这三个重大水资源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各国社会与民生发展。我国是一个大国。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及其流域的水患及其他各种形式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断,每年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数亿计损失。为加强水资源利用,造福人民,国家水利部把水利信息建设作为治水的基础工程,纳入了水利事业发展的“十五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切实调整管水治水思路,从工程水利的思路转到资源水利的思想,用信息资源的战略思维去管好治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实现水利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前提和基础。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信息冗余、过载等现象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因而建设系统化水利信息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2.2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利事业关系公众的利益,水利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水利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的数据管理门户或平台向公众推送传递水利信息,向社会及时服务,协助工农业生产,维护公共安全,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和公平。

2.3水利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协调国民经济发展。水资源是不光是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最大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是保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大计,也是协调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重要工具。治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事业,水利信息化,农业才能信息化,这也是全产业现代化的前提。

2.4水利信息系统建设能有效降低国家行政成本。水利信息化的成果之一就是实现水利信息的共享和系统化,这样做可以把特定区域、行业的信息连接成块,实现知识、人力、信息、方法、方式、理念、制度等资源的互通,提高水利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利行政部门的运行成本。

3水利信息系统构建的初步设想

水利信息是水利事业各项活动存和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降水量信息、汛旱情信息、水质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水利信息化就是将水利事业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数据加以归类和序化,以供人们有效检索与利用。水利信息系统就是水利信息序化建设的表现形式,构建水利信息系统就是将各类水利信息有效合理组织、统筹、规划、设计和安排,以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

3.1正确区分水利信息相关的各类概念。在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构建水利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准确区分和定义水利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是大概念,所有表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现象都可以称信息,其范围最广。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可以是符号、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情报则是相对于特定人在特定时间内,对其有用的信息。以往关于水利信息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混淆了这三个概念,没有具体区分它们,在概念使用上常常对其进行通用。事实上,水利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是相当复杂的,一定要严格区分,谨慎使用概念。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只有区分清楚水利信息、水利数据和情报的异同,才能为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要从信息本质和特征出发,并结合信息、数据和情报等几个概念的异同点,正确阐述水利信息的具体含义并明确其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比如水旱情、降水量、水利工程等信息,明确这些信息的来源、特征和用途。严格区分水利信息、水利数据、水利情报等相近的概念。

3.2信息系统框架的建立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成熟的水利信息系统推出与应用是水利信息化的外在表现和最终成果,因此构建水利信息系统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手段。从构建水利信息系统的框架入手,是实现水利信息分的必经途径。信息框架是有效地设计和组织信息,水利系统信息框架就是利用信息组织的相关方法技术对水利相关的数据、情报等信息进行有效地设计和安排,其基本逻辑框架包括基础支撑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和基础工作、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其次再理顺水利信息框架各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当中往往重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的开发,但水利相关信息却是纷繁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如果没有整体的信息资源规划战略,则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用性和效率必然打折扣。所以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信息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即信息框架的建设,这是我国水利信息化事业的基础工程之一。

3.3水利信息系统构建及评价。信息系统框架构建完成后,就是建立针对性的信息系统或数据库,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最终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需要使用者或相关机构进行客观评价。对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的要做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包括系统总体感受,各功能模块的便利性以及数据提供的准确性等。其次,在评价中要阐述系统框架的构成和具体内容,框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等。分析水利信息框架在建设水利数据共享平台的意义,分析其在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4结论

农业灌溉论文范文8

[关键词]养猪废水;废水治理;优化选择

1养猪废水说明

1.1养猪废水概述

近20年我国的肉猪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规模化养猪场越来越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但同时,养猪废水的污染为国内主要水污染源之一。规模化养猪场为了运输方便、供应及时,大多分布于大中城市及其周围,且布局密集,使得农牧脱节,猪场粪便不能及时为农业利用,并且很难进行有效处理,粪便利用率低,导致附近河道浊黑发臭,还会造成水库及湖泊的富营养化,甚至影响饮用水安全。

1.2养猪废水来源

研究表明,猪摄入的氮总体上有60%~80%从排泄物中排出,一部分直接挥发到大气中,其余大部分则被氧化成硝酸盐随排泄物转移[1-2]。太仓地区的规模养猪场多为干清粪形式,废水主要来自活猪每日排泄的尿液和定期对猪圈的冲洗废水。

1.3养猪废水特征

(1)以有机污染物为主,不含第一类污染物,主要检测指标有寄生虫卵数和粪大肠杆菌群数、生化指标(BOD、COD、NH3-N、TP),还有感官指标(恶臭)等;(2)废水中有机物、悬浮物和氨氮污染物指标浓度高,处理难度大,若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废水含有丰富的氮、磷、有机物等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成分,可用作有机肥灌溉,甚至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养猪废水的一般处理方法

2.1自然处理法

这种模式主要采用稳定塘、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系统。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或经过人工修整的池塘处理废水的构筑物,对废水的净化类似天然水体净化[3,4],有机物通过水中的微生物代谢而降解,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植被建立,目前也应用较广。

2.2沼气发酵法

沼气处理是一种厌氧废水处理技术,处理成本比好氧处理及其他处理方法要低得多,尤其是高浓度的养殖场废水(COD>1500mg/L),沼气处理方式优点是处理设备负荷高,占地少,剩余污泥量容易处理,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可季节性、间歇性运转,直接处理高浓度废水,不需要大量的稀释水等[5]。缺点是沼气发酵受地域、气温的限制,在北方冬季难以产生沼气,目前正在研究把沼气池建在猪舍地下等方案进行探索,另外沼气设备如维护、保养不当,容易发生设备腐蚀或管道堵塞现象。

2.3物理处理法

养猪废水处理常用的物理方法有过滤法、沉淀法、吸附法及气浮法。过滤、沉淀和气浮一般作为废水处理的前处理工艺,主要去除废水中的较大颗粒的悬浮物和其他易沉淀的杂质。但对于浓度较高的养猪废水,如单一采用物理处理法很难做到达标排放,需配套其他深度处理方式。

2.4混凝沉淀处理法

混凝沉淀是采用铝或铁盐为主的混凝剂(碱式氯化铝吸附架桥性能好,硫酸亚铁价格较低),辅以高分子助凝剂,将废水中的悬浮污染物和胶体污染物凝结成易于沉淀(浮选)的较大颗粒物,然后通过提供合适的沉淀(或者浮选)水力条件,使污染物与废水分离,通过排泥(排渣)的方式净化养殖废水。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管理方便、设备投资少、占地少,且对疏水性物质处理效率很高;缺点是生化物质未利用,运行成本高、泥量大且难脱水。

2.5生物氧化法

生物氧化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来降解废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包含好氧、厌氧、流化床工艺等,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养猪废水生物处理法中以表面加速曝气和接触氧化法占多数。但生物氧化法对色度去除率不高,一般在40%左右,所以当出水色度要求较高时,需辅以物理或化学处理。养猪废水是一种高COD和高NH3-N的废水,要实现去除效果,做到达到排放,理论上来说采用生化厌氧+好氧处理比较合适。

3太仓地区养猪废水处理的优化选择

3.1太仓地区养猪废水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太仓地区养猪场一般都采用干清粪,干粪不在猪场发酵产沼气,而是直接外运综合利用,废水主要来自猪尿和少量的猪舍冲洗水,废水处理设施也是仅针对猪尿和猪舍清理水,绝大部分的养猪场都设有地下化粪池(一般集水池和化粪池合建),用于收集和初步发酵;有的化粪池后设有水解处理,不收集沼气。也有一部分建有沼气池,进行厌氧处理,并收集沼气加以利用;(2)养猪场一般都设有好氧处理系统,多采用接触氧化,好氧设施用于处理水解或者沼气处理装置出水。好氧设施出水经过沉淀即排入附近河道,尚未建立有效污泥处置制度和清理周期。从化粪池、水解池、沼气池到最后的好氧曝气池和沉淀池多有积泥,有些已经被污泥堵塞,无法正常运转;(3)设施脱氮能力有限。因为养猪废水含氮量较大,因此废水工艺中各段的连续连贯尤其重要。首先化粪池/沼气池将废水中的有机氮氨化,生成氨氮,然后废水中的氨氮必须在好氧处理工段进行硝化,再回流至缺氧/厌氧工段进行反硝化,方可有效地完成脱氮;(4)设施除磷能力有限。现有设施未有物化处理工段,因此废水中的TP必须有生化处理工段被污泥中的微生物过量摄入富集于体内,然后通过排除生化污泥方可除磷。除磷也要求废水工艺中各段的连续连贯。往往脱氮处理的效率会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相互抑制。现有设施未有效排泥,并且多采用接触氧化,因此排泥也比较困难。(5)现有沼气池无有效的升温装置,冬季温度较低时,效率下降明显,无法有效处理废水。

3.2提出的优化选择

太仓市位于苏州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环境容量已近饱和,所以许多地方对畜禽养殖废水的自然处理,或者说简单处理排放,靠自然降解的方法在太仓不合适。养猪废水中的大量氮、磷会引起周围河湖的严重富营养化,进而造成水生生态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且养猪废水中可能含有的大量寄生虫卵、致病菌和病毒,在太仓这样气候温和高密集人口地区极易被传播。考虑到太仓经济和环保情况,适合太仓的养猪场废水处理工艺应具有一下特点:(1)占地面积小:太仓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因此大面积的废水处理设施(例如稳定塘等)不适合。(2)投资运行费用节省,方便运行管理:一般养猪场规模不是很大,无法承担高额的投资和专人对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的费用,所以简便易操作的废水处理工艺尤其重要。简单易操作,费用节省才可能确保各养殖场能较为主动地对废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管理。(3)绿色节能:在当前节能减排大趋势下,环保项目更应考虑绿色节能。节能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对于养殖废水富含的有机物,尽可能的转化为生物能,做到节能降耗。对于粪水和干粪都应考虑尽可能通过处理后,降低提高其无机化,不仅增加了生物能的产量,也增加了污泥和干粪的肥力,利于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负荷

3.2.1利用小型沼气发酵系统

养猪废水中所富含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厌氧将其转化为沼气,用于发电。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先将养猪废水和猪粪一起发酵生产沼气后,再将发酵产生的废水一同进行厌氧,再次产生沼气。发酵过程会产生热量,可以提高废水的温度,同时也可以有效杀死大部分的寄生虫卵和病毒。通过发酵和厌氧处理,极大地降低了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使厌氧和发酵的污泥无机化,成为有机肥,可以用于农业。发酵和厌氧降低有机污染物浓度,不仅不需要像好氧处理消耗能量,还可以通过产生的沼气提供热能。因此,发酵和厌氧是预处理养猪场废水和粪便的十分有效而且经济的工艺。但是发酵和厌氧工艺需要注意:(1)系统内经处理后的无机化的污泥及时清理,防止系统堵塞。(2)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温度、pH等,防止系统酸化,和温度过低。尤其太仓地区冬季温度较低,过低的温度厌氧无法进行,所以需考虑保温和加热。

3.2.2厌氧出水综合利用或深度处理

养猪废水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经过厌氧处理后,有机物大部分已被去除,所以富含营养元素的废水其实可作为肥水进行农业灌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灌溉必须科学控制水量,不可采用漫灌,防止灌溉过量流入周围河道或者大量渗入地下水,造成污染。肥水灌溉受到养猪场周围农田面积,施肥周期等环境制约,需要综合考虑和协调。太仓地区雨量充沛,灌溉所需水量少,绝大部分的养猪废水经过厌氧处理后,还需进行进一步处理,然后外排。为了去除废水中的剩余有机污染物,以及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仍是生化处理工艺。单纯降解有机污染物可采用好氧生化处理,倘若需考虑氮磷,则需采用AO、A2O等工艺,若出水需稳定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可考虑在排放前再增加物化处理工艺。以太仓的养猪场的具体情况,养猪场废水达到此标准较为困难,并且即使标排放后,较为合适的去向是还是农业灌溉。因为养猪场废水的排放标准较低,尤其NH3-N和TP的排放浓度较高后,会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4总结和建议

(1)养猪场需确保污水设备的正常连续运行,及时排出化粪池、沼气池底泥,方可确保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化粪池和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后,需要定期排出污泥,排出的污泥中有机物已大部分水解如废水中,或者转变为沼气,所以该底泥无机化高,可用作农业有机肥。尚有条件可少量增加部分设施,适当改善处理系统。虽然无法达标,但亦可在有限投资下,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使排放水质提高,降低环境负荷。(2)可采用第三方运营公司协助养猪场的环保工作,第三方运营公司工作内容包括:合作前期,提出进行改善工作建议,协助企业尽早恢复各系统的正常运转,不论能否达标,也需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接近国家环保的规定和要求;正常生产期间,定期不定期对各养猪场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回访,主要检查:各工段处理效率、生化系统微生物性状、设备、仪表等。发现异常可提出改善意见供企业参选改善;企业生产期间,代为督促,以期改善系统停运现象;长期对系统提出改善、改造规划,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环保方面参考,帮助企业在今后发展中对环保工作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以期今后协助企业更为经济合理的通过改善,能达到环保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集约化养猪场氮污染及减少氮污染的有效途径[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纪轩.废水处理必读,2015,35(5):58-62.

[3]杨岳平,徐新华.废水处理工程及实例分析[M].2009,38(12):527-529.

[4]王良均,吴孟周.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J].水处理技术,2012,37(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