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风险管理范例

内部风险管理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1

1.1风险的不确定性理论分析

风险在经济的研究领域通常认为是不确定性或者是信息的不完全所产生的,其中所说的不确定性就是行为人主观行为目的和对行为过程结果预测间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就是对过程未来的不可知,以及对过去或者是现在的信息没有得到完全掌握。同时在不确定上主要能够分为外生的不确定性及内生决策的不确定性。

1.2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是相互得到融合发展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对控制目标和战略目标都有了增加,在改进后的风险管理则主要是事件识别以及信息沟通等几个重要的要素。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风险识别进行的风险评估,将风险在萌芽状态中加以遏制。从我国的公司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内部风险管理的机制发展中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完善优化,其缺陷问题也是体现在多方面的,下面主要就我国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的结构没有得到完善,是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完善的公司管理结构能够保障内部控制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内部控制主体也是公司经营的必要管理层,如果是在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得不到保障,那么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就是在风险控制的意识上还有待加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进程不断的加快,我国的公司企业也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大,面临的风险也更加的多样化和复杂。但在公司的实际内部风险管理的意识上却得不到提升,存在着投机心理,没有在公司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再者就是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内部风险管理的控制体系还没有健全,主要体现在公司缺少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由于在风险控制及管理上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又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等,甚至有的公司还缺少健全风险识别及预警机制,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上较为缺乏。这些方面对公司的全面发展就形成了严重阻碍。

2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探究

2.1加强公司风险意识

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需要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所以首先公司的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内部风险管理意识要能够得到强化,现代公司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此基础上来加强自身对内部风险防范的意识,理清公司自己及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上的责任关系,进而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预防风险的机制。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对风险进行审计的文化氛围,从而创造审计软环境,将审计文化的导向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辅助公司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将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2.2 培育优质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理念

公司的发展在内部风险管理的成效上有着重要决定性作用,优质的内部风险管理理念是公司发展的关键环境要素,也是公司与其他公司竞争的基础。所以要在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的理念方面进行加强培育的力度,内部风险管理不仅会对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影响,同时也能够从另一方面反映公司的整体价值观。只有在优质的风险管理理念上得到良好的培育才能最大化的促进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使之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

2.3构建高效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公司要想在现阶段得到优越的发展就要在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上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公司的健康成长。首先要能够在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控机制层面进行健全,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并非是建立之后就合理完善的,还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进行逐步的完善和改进。结合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建立能够跟踪公司应对风险的全过程,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更正。不仅如此,还要对公司的责任追究机制进行完善建立,公司建立合理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将其得到有效落实,这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流于形式问题可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同时对人员的责任逃避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了公司各方面协作。

2.4加强公司的内部风险应对管理体系完善

这一方面主要从公司风险事项的细分开始着手,还要能够对公司风险事项进行全面的识别,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提前对风险进行识别,这样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确保管理者对公司发展战略的深化。另外就是为能够对内部风险科学的进行识别,公司可将风险进行细化,主要将其分为业务活动及公司层面风险,这样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应对。从内部的因素来看主要就是法律法规及技术因素等,在不同的行业公司就会面临不同的风险,所以在实际的解决上公司也要能够和公司自身的发展进行实施措施。与此同时公司要在内部审计主导的内部监督机制层面进一步的加强,充分的保障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结语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2

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本文针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质与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审计

一个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否在进行具有实际效果的运行,往往反映在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上,换而言之,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将一个企业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的发现与反馈,从而使企业对其自身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并对其管理机制加以及时完善。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一个企业若想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然需要对其自身在大环境中的竞争与发展进行战略性部署,然而战略性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将企业的这部分风险把控在可控范围内与如何对这部分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与预防便成为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何为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与工作特点

若想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进行透彻的了解,首先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所谓风险并不是人们口中常指的在未来时间所要发生的不好的结果,而其真正含义是对于事件结果偏离所期望值程度的一种有效衡量,因此根据这一理论,COSO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理解为,在该企业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而尚未出现的,会对企业发展过程与目标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由此将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规划入企业内部管理的工作范畴。

(一)关于其工作实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审计部门对其战略发展风险所做的良好的管理与预控工作,是使该企业的运营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以及企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多数企业而言,其首要任务便是将其内部审计部门的传统工作思路进行及时有效的突破与改良,使其脱离传统审计工作思路的束缚,将工作中心逐渐向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与预控工作方面进行偏移[1]。根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所指出的相关理念,企业通常将其内部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管理审计部分工作的工作范畴规划为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审计与评估,然而着眼于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现状,这种理念与规划是较为片面的,当前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当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审计人员对企业整体风险体系进行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的情况下,对企业可控制部分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与评价,并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部分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与评估,而后设计有效的方案将该风险尽量降至可控制范围内。

(二)关于其工作特点

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是在对于传统审计管理工作的优点进行完全汲取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范畴拓展为针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审计与管理,因此相较于传统审计工作而言,如今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在工作特点上也有所拓展与改进,其中较为主要的工作特点包括:加大对审计对象的相关运营模式与发展规划的关注力度;在审计工作进展过程中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观念进行充分有效的渗透;加大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力度从而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得以及时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等.

二.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

(一)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进行准确的评价与估算

当前形势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根据对于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规范与业内专业权威的文章报道的分析与思考,来判断自身所在企业是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合理准确的建立,于此之后将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与后续所建立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畴拓宽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将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战略风险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及时发现、预测、评估、管理以及控制等工作程序得以良好的把控与降低,是企业对于整体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更加有力度且有效率[2]。通过对COSO所指出的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原则与规范的严格遵循与执行,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层面风险与其不断变换更新的运营决策风险都将得到合理有效的初级管理,而且相较于企业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而言,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框架对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具有更高层次多角度的支持与协调,并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准确预测与全方位具体评价予以了加大力度在重视,对可控制范围内的风险进行加大管理与把控力度,对暂时不可控制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与评估,并通过有效对策与手段尽量将其降至可控制范围内,而后加以管理与把控,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重心在于将企业的运营风险与战略层面风险进行透彻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并对二者的关键因素加以周密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得以早日实现。

(二)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

提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或者控制无效风险得以有针对效果的管理与审计,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不同于企业原有的将工作重心安放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传统风险审计工作,其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对企业的相关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将企业的原有风险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规范,其还要将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之处进行严苛的分析与评价,从而检验出企业所需要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进而根据分析与评价内容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与提议,使企业管理层对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将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地发现与完善,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原有风险尽量降至最低甚至得以消除,而后在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的运营风险以及战略风险进行测试、评估与控制,是企业得以更加健康的运营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因此企业应当提早对其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得以继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周乾维 单位: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企业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后,企业更加关注随着自身发展不断扩大的经营、财务风险等,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风险是指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不利或有利影响的内外部经营管理事项。企业需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甄别与评估,对风险进行管理,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障,尽量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系列方法和措施,以保证资产完整性和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过程,是一种自我调整、控制的手段,目的是尽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主体是一致的,需企业从上到下全员的参与,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全过程,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为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相互包含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内部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方法,而风险则可通过某些内部管理活动进行规避,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使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支,可把对内部风险的控制理解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风险控制。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如果企业盲目实施风险管理,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效果会事倍功半。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要想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从内到外地把控风险,做好内部控制,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尽管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均存在诸多关联性,但也存在本质区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活动范畴不一样,风险管理存在于企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对风险的事前预估也包含其中,而内部控制只是治理企业的一种机制,重点在对风险管理的过程和事后补救的一系列工作;第二是两者在面临风险时采取的策略不同,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预估分析、过程控制和风险转移承担等,是内部控制所没有的。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1.企业缺乏内控与风险管控意识

第一是诸多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没有完整的认识机制,简单的认为是对公司员工、资产、制度的监督与管理,也没有把风险管理当作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风险管控仅停留在事后补救,管控意识薄弱;第二是部分企业管理者采取粗放式管理模式,利用诸如KPI等绩效考核模式仅注重结果,忽视潜在风险,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独立,导致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思考不全,主次不明,缺乏可操作性。第三是基层员工参与少。多数企业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当作领导层责任,基层员工参与较少,导致基层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忽视工作薄弱环节,导致对风险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控。

2.企业缺乏完整的内控标准体系

第一国内还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也未统一,国内外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存在差异,企业对新观念新模式缺乏理解;企业存在生搬硬套新理念,与企业结合性差,导致制度规范执行差。第二是在企业实践中,把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当作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等当作静态行为,忽视其是作为“过程”的一种规章制度,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不断实践制定的规范,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修正,以达到最优效果。第三是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落实不足,重视不够,造成企业落后的企业文化与资源的配置不均衡等,都会导致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制度就会成为“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表面制度。

3.企业缺乏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评估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大多数企业没有单独设置风险管控部门,不具备专业知识水平,导致风险评估没有标准参照,致使评估结果不能作为制定风险管理的依据,或导致制度缺陷而产生监管漏洞。原因无非主要有:一是标准多样化,致使参考对象复杂引起风险衡量标准不一导致结果不同;二是缺少必要的模型量化分析。企业往往依靠自身经验进行风险评估和监管,无法全方位准确识别风险,导致风险预防和化解措施无法发挥最佳效果。

4.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

因企业缺乏内控与风险管控意识、完整的内控标准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导致企业存在风险管理机制、治理结构混乱、约束不到位的现象,以上问题均急需通过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强化内外部监督和管理解决。要想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取得效果,企业需对相应机制进行监督、评估、检查与考核。国内大部分企业发挥监督作用的是内部审计机构,但仍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独立性不强,受企业管理制度与某些外部因素约束,不能进行完全监督;二是未设立独立内审部门,没有完整考核、奖惩等制度;三是各部门、各岗位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审计工作得不到支持配合,进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予以重视,将公司各级员工联动起来,从上到下贯穿内部控制理念;第二、注重企业环境建设,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可通过对企业不同的管理层和各级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强化员工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第三、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整合,使他们处于同一架构体系,避免各自独立造成决策不全面;第四、强化风险管理在企业内控的地位,管理时多思考风险管理因素。

2.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标准

第一是企业应结合国内外实际推动自身内控体系符合自身实际,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财务、采购、日常办公、财产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杜绝生搬硬套,以构建具备科学性与规范性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第二是在制定制度时把企业发展经营视为动态的过程,建立动态规范制度,在工作中不断明确重点及方向,设计动态的管理程序并随时更新,把风险管理整合进内部控制,并制定完整的应对风险策略,及时对风险隐患进行处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提高风险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

第一是提高专业人员能力和素质。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内部管理条例等针对企业员工持续培养道德意识和归属感,奖惩并举,形成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企业文化;第二是要保证企业内部交流顺畅。要有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信息收集和传递过程进行明确,能及时有效的接收处理信息,保证信息准确、及时、有效,防止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以便使员工工作顺利进行。

4.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第一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明确标准,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估,分析风险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管控技术水平,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当发现越轨行为时要及时控制,提出有效风险管理防范和预防处理措施;三是建立风险全程跟踪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已识别风险重点观察,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措施,尽量避免同类风险再次影响企业发展。

5.完善企业治理机构和监督机制

第一是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明确公司最高管理者和各级员工权利与责任,确保决策科学性。第二是建立专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部门,负责推进公司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过程管控;能客观准确地对企业财务情况、公司业务和风险管控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第三是建立长效机制,不定期对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综上所述,企业要良性运行并健康发展,需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置于同管理体系内,建立健全企业内外部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树立科学全面的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机制与评估体系,助推企业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机制,实现企业低风险高效率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大兰.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财讯,2018,(5):82-83.

[2]于颖.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J].中国商论,2018,(3):68-69.

[3]石丽.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7,(35):105-106.

[4]姜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7,(19):66.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比较

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用于指导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指导文件。2004年,COSO委员会出台了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拓宽了内部控制的含义,同时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为“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贯穿整个企业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大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在这两个《框架》的基础上,可以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概念的定义、主要目标以及构成要素等几方面做如下比较:

(一)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定义

比较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相同,都需要企业的决策、管理以及执行各方阶层的参与,而不是企业某一层级的特权;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细分之下,二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内部控制更强调财务方面的可靠性以及企业管理的效率提升,而风险管理除了主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之外更一步确保企业非财务信息的准确真实;内部控制只针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则同时兼顾内部和外部风险。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主要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指出风险管理服务的目标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以及合规目标;《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则提到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为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目标[1]。可以看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基本相近,二者间最明显的区别是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多了一个战略目标。内部控制注重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采取的一种控制的管理职能,保障日常活动不脱离目标轨迹,而风险管理更侧重事前预测和发现,但也不忽略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企业风险管理是包括内外风险的全面管理,既关心由于组织结构、制度变革、人员变换等导致的内部风险,又关心由于外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引起的外部风险,而内部控制则是在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的评估和监控,范围相对狭窄。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而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为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拓展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要素,将其演化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这四个要素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增加的内容。

(四)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现方法

内部控制主要对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定性分析,设计指导性的对策,而风险管理则是侧重量的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来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和对企业影响程度大小。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对企业经营进行管理,相对内部控制评定的方法,企业风险管理会更加准确地判断出风险的大小。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传统理论观点

从上一节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十分相似,二者的目标与构成要素也有很大部分的重叠,在理论应用中十分容易出现混淆。剖析过去对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目前对二者的关系问题有以下三种主流观点:1.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框架》是定义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参考之一,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将内部控制划入风险管理范围内的观点被广泛接受;2.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不同于美国COSO委员会,加拿大COSO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本质上是相同的:英国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在对公司所面临风险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具体到在理论实践应用中,常更倾向于实践第三种观点: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本质相同,二者在指导企业管理中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如今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有力的说明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可兼容性。1.风险管理体系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不同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是管理活动,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对环境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是其开展管理过程的前提。而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企业战略目标这一要素,风险评估的标准没有明确与企业战略目标挂钩,其特定目标是维护企业的经营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这些目标服务于实现价值创造和企业战略的终极目标。2.内部控制体系依赖于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的关注重点在财务方面,在实现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自身的风险需要其他管理体系加以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体系除关注财务外,同时强调其他方面的管理,并且可以对内部控制体系自身的风险进行防范,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体系。3.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方面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公司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管控风险的不同框架。企业所处的市场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风险是一个动态概念,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只有把握风险管理先机,才能收到实效,及时掌握尽可能真实、准确的经济动态信息。而动态风险管理过程的顺利实现必须依赖于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框架下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治理,而对于内部控制无法掌握的外部环境,应在风险管理的框架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内外双管齐下,避免企业运行偏离原定目标。

三、建立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即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首先,所有的经营活动必须在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将两者管理方法结合应用,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其次,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必须确保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执行每个业务环节。最后,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将两者进行融合。以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3],通过生产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完备的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在实施风险控制时,通过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内部控制制度上,来提高企业风险评估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来优化企业的管理功能,从而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分析制定风险管理方案。通过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企业最大化的实现了对风险的防范,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在新的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巨大的内外部各类风险,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会更利于企业的发展。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等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将是未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大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与应用[J].财会通讯,2012,(26):46-48.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预警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学校规模和教学质量不断扩大提高,高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结构呈现出越发复杂的发展趋势,同时市场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阶段,高校在经营过程中将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所以,在开展高校管理阶段,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轴心来开展高校的内控活动,对于高校的风险防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一)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具体指的是一个组织为了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并有效保护组织的资产安全完整性,并确保会计信息资料准确、可靠,经营方针可以良好贯彻执行,同时保证组织的经营活动具备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在组织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手法、手段措施与制度的制定,其控制要素包含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大内容。

(二)风险管理概念

风险管理是企业单位、机构等社会组织用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的估测、通过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可能是组织、个人、家庭,整个过程涵盖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管理以及对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估等等。当前,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独有的学科。

二、以风险管理为轴心开展高校内部控制的途径

(一)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对内控的评价和监督

高校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对其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质量、运行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在高校开展风险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围绕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所以在开展高校内控活动时,高校风险管理机构也应该承担起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①高校的风险管理机构应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高校内控体系的建设、运作开展深入研究,在充分考虑高校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聘请校外内控专家、联合高校高层管理者共同制定高校内部控制整体目标,并将高校风险管理的理念同高校日常经营、管理进行融合,确保高校的内部控制目标、风险管理以及内部管理机制处于完全平等的高度。②高校要从风险管控评估入手,定期或不定期在高校内部组织学生、教师开展内控理念培训、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充分考虑各部门运行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将高校风险管理目标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内控负责人身上,对其施行责任制管理,同时风险管理机构需要在内控体系运行期间,对高校内每个部门以及部门的内部控制负责人员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具体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在管控方式上,可借鉴当前企业中主流的自我评估法,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效果、有效性的评价工作,确保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更好的落实。最后,需要全程化的开展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将内控体系贯穿于整个高校的管理体系中,因只有对内控实现全程的控制,才能够准确的将风险管理落实,使高校内控实现日常化、规范化,最终让内控和风险管理有机融合。

(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风险预警体系

在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和活动时,首先高校必须明确,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其主要目的并非是对工作人员加以控制,而是对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规避。最有代表性的当属2008年美国发生那次特大次贷危机,这一次次贷危机十分严重,无数家企业受到了波折,而经过分析,这次次贷危机主要诱因,就是不具备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所以,若想要让一所高校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构建高校风险管理以及预警体系: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预警指标体系高校在开展风险管理为轴心的内部控制活动阶段,应该建立健全的、覆盖高校全员、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防线,在投融资活动中开展财务风险预警、在开展科研、开展教学、办理招生活动阶段也融入风险管理的要求,总体来讲,就是要将风险管理提出的要求,贯彻到高校所有经营环节当中。2.建立全程风险监控以及预警机制高校开展的风险管理,必须具备固定的管理模式,在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分的方式,对风险开展全程的监控,并建立起完善的预警机制,对各种风险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制定一套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同时对每一个指标都进行全程、动态的跟踪监控,实现对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管理,以便于高校及时发现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在高校内部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高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有高校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才能够有效的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在建设内控环境期间,高校管理者必须提升全体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所有人员对风险的理解程度,虽然一些高校的高层已经普遍接受在内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但对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和运用上仍不够系统,缺乏关联性,高校需树立完整、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就要求高校首先对治理结构进行优化,遵循现代高校治理要求,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各层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活动中的职责,实行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将部门范围的风险管理,扩展为全校范围的风险管理,将原本仅是个人行为的内部控制,转化为整个高校全员开展的管理活动,使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

(四)加强物资采购、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

在高校开展工程项目招标期间,会涉及很多的部门,同时存在很多风险管理点,主要包括:①招标文件规范性差,文件信息不具体、不明确,进而造成文件内容存在差异,缺乏可比性风险;②评标过程缺乏公正性和公开性,区别对待关系户与其它投标单位;③招标信息泄露风险。针对上述的风险点,高校需要围绕如下措施来加强风险的管理:1.定期组织部门全体人员,开展廉政文化培训学习,提升全体人员风险意识和廉政意识,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2.合理设定工作程序,对采购程序开展分段管理机制,确保做到采验分离、用采分离,依据工作程序来合理划分每个岗位的权限;3.强力执行监督机制,在开展工作期间,部门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督程序,并良好落实,主动接受学校的监督,同时学校要单独设立监督部门,对招标、采购期间的参与部门进行跟踪式的全工作程序监督工作,保证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五)加强校园安全风险管理

学校的安全管理,直接关乎着学生、教师的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我国高校普遍具有人口众多的特点,其风险管理点,主要在于校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为了加强对校园安全的风险管理,高校应围绕以下内容开展风险防控工作:1.提高领导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落实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2.完善、健全安全制度,让安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安全防控队伍的体系;3.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对新生、老生都要定期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提高安全意识;4.强化高校的治安管理,规范校园交通工具管理制度,确保校园内的交通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高校具备更好的风险防范能力,就需要开展以风险管理为轴心的内部控制活动,由高校的风险管理机构去评价内部控制体系,打造高效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将风险管理全方位的融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使风险管理由管理机构负责转化到全员负责,加强高校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期间的风险管理力度,加强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力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构建校园安全环境,将内部控制由个人行为转化到高校集体行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风险防范能力与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支南,王超辉.论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高教探索,2016(1):16-19.

[2]单英贤.关于高校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融合的研究——基于美术院校的视角[J].中国总会计师,2016(4):108-109.

[3]张稀.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5):4-4.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6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控制以及防范风险方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最初目标就是为了防范企业的潜在风险,从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来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其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互补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识别出来,再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来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又依赖于风险管理对风险的合理识别和评估,两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二)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内部控制在企业中发展的历程来看,近些年来,风险管理成为内部控制体系发挥的主要作用,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规范企业的风险管理,COSO委员会基于原有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推出了新的《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在原有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这一要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早已超越传统的经营财务等风险范畴,新的金融风险、控制风险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来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意识的缺失

我国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严格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来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文化存在缺失。首先,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企业的管理权以及控制权往往集中在少部分管理层手中,董事会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其次一些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淡漠,企业对风险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财务风险阶段,对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的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也缺乏风险意识,导致风险管理的开展缺乏环境和基础。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缺失,没有成立专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管理的机构,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能力比较低。尤其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很多企业逐步涉足资本金融市场,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为了追逐高收益,往往忽视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来的高风险,企业对新型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严重缺乏,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破产风险等大大提升,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缺乏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很多企业频繁地参与全球经贸活动,为了规避汇率波动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给企业交易带来的风险,很多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使用金融避险工具。其中,以期货期权交易、对冲工具等避险产品和套期保值交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企业使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初衷在于规避风险,但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加之大多数企业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经验不足,使得一些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很多企业因为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而爆出巨大的亏损事件,其中,以中航油的期权交易业务巨亏和中信泰富的杠杆外汇产品交易失败最为典型。这两件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缺乏,导致企业高管擅自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构建风险管理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意识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风险管理意识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土壤,企业要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从环境、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为风险管理导向下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提供保障。首先,企业要将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重点,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从组织架构的设置、公司管理层次的安排以及权责明确清晰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企业尤其要重视董事会制度建设,并引入专业的独立董事,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监督;其次,企业要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中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建立健全运行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要不断优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另外,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构建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到风险控制等全过程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即能够准确及时的对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辨别,引导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被识别之后要对其进行评估,衡量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相关的数据和模型分析风险所处的级别和可能发生的损失程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的过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持续变化的,因此企业需要对风险变量进行持续的评估;另外,企业应该针对风险选择科学的风险应对和防范策略,即结合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对风险进行应对和防范,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最后,在风险应对策略制定之后,企业还要大力强化执行力度,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并建立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督促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执行。

(三)构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一定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构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企业要为风险管理机制的发挥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一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强化其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认识,积极领导企业全体员工构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二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让其在日常工作中对风险时时留心,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为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三是要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中去,让企业文化成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土壤;其次,要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要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要将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去。在风险发生之后,要积极运用风险管理手段来对风险予以控制,并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从而以制度化的形式将风险管理机制落实。

(四)强化以内部审计为主导的内控监督机制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7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辨析

内部审计是指在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级不断增多、管理空间不断拓展的背景下,为实现对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而施展的一种监督活动。内部审计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经营评审为中心;第二阶段,以控制评审为中心;第三阶段,以参与风险管理为中心。对于内部审计的概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曾专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探讨,并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做出了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集独立性和客观性于一体的一种咨询活动,其根本目的反映在为目标机构提供服务,提高其运作效率,以此增加其价值。它借助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来分析和防范风险,最终帮助目标机构顺利达成甚至超过其既定的运营目标。”现今,内部审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积极运用监督的手段,广泛参与以风险管理为代表的诸多重要活动中去,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达成其经管目标,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对于风险管理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统一,其中威廉与汉斯提出的观点具有较大影响力,他们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中认为,风险管理是指,以风险为对象,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识别、衡量以及控制,从而在付出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削减风险损失的管理方法。笔者较为赞同我国著名经济学者陈佳贯提出的观点,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借助对潜在、意外或者损失的及时识别、有效衡量以及系统分析,并加以合理控制,基于成本最优化的原则来应对风险,最终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系数的管理方法。企业是由若干部门构成的一个集合体,这给各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能够敏锐地预测和辨析本部门乃至整个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并能够基于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各种风险,减少由此可能产生的经济上或名誉上的损失,与此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主动且合理地参与到风险管理中去。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优势剖析

1.有益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于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企业越来越聚焦公司治理的完善工作,希望通过该途径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探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不同经济学观点持有不同看法,然而不管是契约理论所探究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所探究的信息不对称,从本质来看均可被归入风险问题范畴,皆可理解为致使企业目标不能顺遂达成的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以此类可能性事件为对象而实施的管理被称作风险管理,也被人们视作公司治理的核心所在。分析公司治理不难发现,内部审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一种可以有效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工具,另外,还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配套的评估与咨询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包括审计委员会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不仅要继承传统内部控制的一些优秀做法,而且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还应不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如此一来,能够赋予内部审计更为理想的服务职能,在改进公司治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有必要在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将两者有机联系到一起,以此可持续地改进公司治理,帮助企业获得更为理想的管理效率。2.若想保证内部审计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参与到风险管理中便成了一种现实需要。内部审计部门为了获得良好的运营状态,为所在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总是试图在既有领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空间,同时企业决策层普遍十分关注风险管理工作,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国,内部审计的受重视程度经历了如下过程:不重视———重视———较重视。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使其有机参与到风险管理中去,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另外,内部审计在运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强调对风险的关注,其出具的报告更具参考价值且容易理解,因而更容易为企业管理当局所接受。3.内部审计特有作用使其具备涉足风险管理的优势。内部审计部门是接受企业董事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下属机构,在企业中扮演着监督部门的角色,但该机构不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因如此,它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了很强的优势:首先,基于客观、全局视角对风险进行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与不对称性三大特征,换而言之,某部门产生的风险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大多情况并非由其本身来承担,而是以传递的方式导致其他部门承担相关责任,甚至会连累整个企业。受此影响,个别部门有较大几率产生所谓的过度道德风险———由于风险并非已方承担。以企业的采购部门为例,出于控制采购成本的考虑,没有严格落实对材料各项关键参数的检查工作,甚至人为地选择残次品,该种做法所产生的风险不会在采购部门体现出来,而会导致生产车间无法正常生产,导致销售部门业绩不佳,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所以,在分析和防范风险时,应从全局视角来考虑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各业务部门受限于本身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更别提具体行动了。值得一提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属于监督部门,不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活动,同时和业务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正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得该部门能够基于全局的视角开展工作,能够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展开客观分析,为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及时而积极的建议。其次,能够以企业的风险策略为对象,加以适当的控制和指导。在企业董事会、总经理、各职能部门之间,内部审计部门发挥着纽带的作用,能够为各类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协调。内部审计部门有资格参与到企业长期计划的编制,并加以相应的调节,使其和短期现实高度吻合,能够为企业制定出最为理想的风险管理策略贡献重大力量。最后,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更能引发各方重视。虽然相当部分的大型企业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专门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然而普遍将其纳入管理部门的管辖之下,接受总经理的管理,容易受到管理当局的左右,因而出具的报告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三、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1.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合理建议。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公司一员,应及时提醒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并且及时提出切实可行风险管理程序的建议。基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身居企业之重要岗位,对企业业务了如指掌,尤其是对企业经营的每个部门以及生产环节的情况更是烂熟于心,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提前建立周全的审前调查计划,通过调查统计汇总企业各部门首要资料,总结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剖析,然后在预防和加强风险管理方面针对性提出可行的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2.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想要让风险管理方案顺利进行,内部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职业判断,还要充分了解风险管理的有关知识,并对其合理利用,比如企业对市场的未来方向判断、企业生产实力、筹备资金能力、预估利润率等等。内部审计人员要用全局性思维,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来考虑出发,综合考察每个待用方案的方方面面。对于可行的方案需要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准确预估其损失,严谨的对可行的、合适的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3.对具体风险管理项目给予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管理项目具体实施前,内部审计凭借统计预测与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检测是否有没被预估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检查各种风险概率的测定,考察测定方式的恰当性和参数预测的合理性,对于不恰当和不合理的地方,给于修正建议;对风险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积极进行评价,必要时,补充和修正不恰当、不完整的风险控制方案。让企业整体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之一,通过积极解决每个部门的风险管理矛盾,寻求让风险管理达到最佳效果的方案,并让身处在内部审计这个相对独立的岗位,提醒企业相关部门,聚焦企业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低效、管理欠缺、职员素质低下等易被忽略或解决难的潜在风险。4.对风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审计的风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后,要总结统计审计报告给企业领导人,并具体说明审计的程序。审计间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关于必要事项,必须专题汇报,同时提出修正方案。既要管理者提升重视度,又要果断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还有,通过掌握管理需求来对汇报内容加以补充,以管理层的反馈意见为依据,对审计方向、方法作出及时调整。而对于风险比较高、易出现比较严重后果,亦或导致潜在问题产生的风险项目,要作后续审计跟进,从而跟踪主要的审计发现,对有关部门与相关环节进行审查,查其问题是否已被予以重视并得到改正,查找修正后的效果如何,假若修正后效果不理想,要尽快查摆根源,及时处理和完善。

四、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为了帮助企业进行更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素质,内部审计师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综合能力强,而且知识面要广。这就要求定期要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培训活动,让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内部审计协会可以开设风险管理培训班,使内部审计人员相关知识得到补充。企业的管理机构应该引导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学习风险管理知识,积极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获取相关的经验。号令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参加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举办的专业考试———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除此之外,还要吸取具有相关知识的人才参加队伍。风险管理专家固然重要,但财会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同样不可或缺。一名合格的风险管理专家,除了要掌握财会及法律知识,相关的内部审计能力,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素养和能力,以及出色的信息管理技术和手段,拥有强大的专业能力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效率。还可以采取以少数的内部审计师为主导,多数的承担别的职能的内部协助审计员为辅,这就是所谓的弹性人员编制。有时为了确保内部审计职能所具有的职业化特性,在实行专项风险审计时,可以临时聘用诸如生产、市场及质量等其他部门的人才,并且采用“作业组”的形式进行审计。2.建立与完善机构,切实赋予内部审计更高的地位。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成熟做法,董事会之下设置若干名内部审计委员,且要求非执行董事在其占50%以上的比重,采用双重负责制,既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又要向总经理负责,同时利用内部审计章程的做法推动其落实,尤其要明确三大事宜,即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地位、职责范围以及业务报告所要遵守的程序。上述做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及时且准确地辨识企业日常经管所面临的风险,有助于将防范措施及时地上报给企业决策层。3.在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配套的准则体系。我国向来重视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工作,然而其当下的基本框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很好地满足内部审计运行及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对这一体系进行不断完善的工作中,应以内部审计师为重点对象,明确其在风险管理中所具有的权责,以此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内部审计应如何更好地参与风险管理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取得企业决策层的关注,为内部审计的有效落实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积极参考国际审计准则之中的相关内容,完善自身。只有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才能赋予内部审计人员更为清晰的职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外,还应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内部审计加以相关规定,明确其在风险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为其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外部环境。4.积极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引入和应用前沿的、高效的审计技术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审计信息化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这也是信息化社会蓬勃发展所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在“金审工程”的正式实施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应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和做好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领先做法。企业的各部门均应基于自身需要而引入配套的内部审计软件技术,对以资金为代表各类数据资料加以全面收集、妥善保存和高效利用,从而为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如针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展开系统的风险分析,归纳出项目可行性的高低,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鲍国明.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13.(5).

内部风险管理范文8

(1)风险的分类

财务风险是指组织财务能力不济、收益下降、财务部门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事项。针对财务风险,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企业的财务活动尽量都维持在内部审计的监控范围内,督促具体业务部门按照制度执行工作,也能督促高管层做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决定。市场风险分为定价和促销政策两种风险来源。市场是时刻变化的,一个产品的定价或是促销活动也是需要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做变化的。这时的内部审计就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判断力,帮助业务部门适应市场变化。运营风险就是指管理层在经营维护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不安全因素、环境保护不力、人力资源不充足、价格谈判不合理等。由此看来,运营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详细到业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对内部审计有更高的要求了,帮助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运营理念,改善外部环境,建全管理制度,时刻掌握企业从上至下的运营信息等是做好内部审计的基本保障。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分为知识产权纠纷和员工纠纷两类,外部还有合规性、法律变更等。企业最容易被忽略,也就是最容易产生风险的就是法律改变,如果内部审计没有时刻关注相关法律的变化,就可能使企业走上违法的道路,而没有给予防范,法律风险就会产生。

(2)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风险管理即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内,使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为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一般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而风险的存在对其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内部审计就需要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价、监控和管理,并采取措施实施风险管理,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现在的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实现目标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手段,不再仅仅是对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企业合规性等的审计,而越来越关注风险,它可以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客观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强调风险管理是否充分有效、管理措施是否能合理地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这样一来,内部审计才能及时有效地向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从单一的监管部门向管理职能转化。也是因为如此,现在的大型组织都愿意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风险、实现目标,从而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那么,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是大势所趋了。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作用

(1)监督和评价风险

评价工作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分为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估的恰当性、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成情况。对本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审计的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管理目标,之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有据可依,那么评价企业已有的目标是否适合企业发展在这里就显得更为重要。

(2)管理和控制风险

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是一名员工的一念之差,或是为了短期业绩的提高,所做的错误决定都会形成风险,那么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不进行任何具体业务活动的部门就可以客观地管理风险,协调各个部门对企业整体的利益做出最合适的方案,并适时提出建议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改正,从而实现风险方案的最优组合,把企业风险降至最低。(3)报告和防范风险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跟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就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沟通,并将重大的审计发现报告给相关部门和审计委员会,使他们能采取合适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对这些措施进行验证,对于不充分不恰当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保证企业的防范措施有所涉及,长久以此也能够培养企业上下一个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3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作用的措施

(1)风险管理制度化

企业应当树立起重视风险管理的观念,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要改变传统观念,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一个审查企业合规性的部门,同样也是给企业提供咨询和控制风险的部门。首先,管理层要把风险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把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来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开展,能够以风险为导向合理地安排审计工作的先后顺序。其次将风险管理制度化,具体做法就是将风险管理写进内部审计章程,这样做可以将内部审计的职责通过书面文件保护起来,更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开展,这样一来,高管层将依照内部审计章程对风险管理工作予以关注和执行,促使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和建议。最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帮管理层制定一套全面的、适合组织发展的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企业有了新动态,从而产生了新的风险因素,那么内审部门就应及时对现有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在风险发生以前,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被考虑进来,并采取了合适的措施来控制风险。

(2)合理定位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如今的内部审计逐渐由原来的公司内部经济警察向顾问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赋予了内部审计更主动的地位,不再仅仅是原来的监督控制,而更多的是组织的智囊团,在防范、转移、降低风险上起了更大的作用,这样的内部审计更适合做管理层的伙伴,而不是原来的敌对关系,更便于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更有利于对风险的管理。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有效沟通

现代企业通常会选择发达的信息技术来管理风险,这时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类,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当风险达到预警线时,系统会整合信息报告给相关部门。这样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保证了动态监控时也能进行风险评价。沟通是很多审计技术不能解决的时候最好的办法,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去做分析做判断,而现在的经济发展快速,有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单独做出恰当的结论,那么就需要沟通来解决问题,和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和高管层沟通,都能获得可靠的信息,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有着积极良好的作用。

(4)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确保组织内部的监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