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范文1

为进一步摸清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营、效益、市场和规范管理情况,进一步分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经验,为县委、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贫困户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县政协组织调研组于4月10日-20日分别到农牧局及水东、居仁、厍东关、左鸠戛、中岭等乡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纳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纳雍县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通过大力宣传、强化指导、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举办农民合作社培训等方式,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总体发展数量快速增长,但运行不规范,质量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截至2018年5月,全县经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户,登记成员11万余人,成员出资总额逾22亿。其中2018年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50户,注册资金22730.1万元。经营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技术服务、供应农用物资、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等,涵盖种植、养殖、林业、渔业、服务业。

目前通过农业部等部门认定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其中2家检测不合格,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5家。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引导,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特别在茶叶、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畜牧业产业建设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如左鸠戛乡珍稀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7年8月成立以来,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作原料,聘请专业人员指导,经营冬荪制种,年产菌棒500万棒,售价1万元/吨以上,安排就业人员10余人;居仁众益绿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猪规模达到1000余头,通过向贫困户无偿提供仔猪,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防疫指导,达到出栏标准时按市场价回收,也可自行销售,连续发放3年,带动26户贫困户靠养猪脱贫。

二、纳雍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社目的不明确。部分合作社违背宗旨办社,有的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获取国家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有的为取得项目资金和贷款支持;有的为了完成上级政府或业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

2.设立登记不规范。部分合作社有证无牌,有生产、无办公场地;章程不规范;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投资不到位。

3.运作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无保障,不按章办事;财务管理不规范,未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管理。

4.合作层次低。除贫困村村社一体化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其他合作社入社成员少,覆盖农户比例不高,规模小,形同家庭农场;合作层次低,含金量不高,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原材料生产、销售上,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强、商品附加值低。

5.经济实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政策性项目、资金、信贷支持不到位。合作社总体实力不强,“空壳社”占比大,做大做强难。

6.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风险大。由于农业风险较大,农业商业险种少,农民合作社实力不强、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极其有限。绝大多数合作社内部未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合作社自身无法抵御,农民利益受损。

7.多数合作社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引领,生产技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差。

8.贫困村建立的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入股贫困户利益机制不明,合作社经营效益低,贫困农户看不到分红希望。

三、推进纳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1.建立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加强对合作社管理和指导

呼吁恢复乡镇农经机构设置,加强县、乡农经体系建设,建立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涵盖技术指导、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农业法律法规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强化合作社注册登记审查,对出资额的真实性、农户参与率、基地、办公场地等进行初步审查;帮助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提供相关信息,加强经营指导;帮助建立和规范财务管理;实施合作社运营监管。实施合作社运营年审制度,对不按法律法规规定运营的、有名无实的合作社按修订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予以吊销,提升合作社总体规范程度和运营能力。

2.强化能人作用,提高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率

有没有一个能人作为合作社领头人,是注定合作社成败的关键。特别是村社一体合作社,选准领办人尤为重要。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能人、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和创办农民合作社,发挥能人效应,提高合作社影响力和凝聚力。加大合作社宣传,使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合作社的作用、性质,自觉地参与和加入合作社,提高农民的参与率。

3.以健全制度为目标,以实施制度为手段,加强管理,规范运行

农民合作社的良好运行,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要把规范内部运营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合作社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法组建、股权明晰、民主管理、规范运作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合作社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逐步建立科学的生产规程和技术规范,统一标准,规范经营。

4.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农民合作社

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辐射面积广的农民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通过签订单,拓基地,创品牌,充分和有效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好落实兑现

加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产品认证、市场营销、社员培训等服务工作;税务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合作社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农业部门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产业化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农业开发项目、科技项目和资金也要向合作社倾斜,通过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6.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安排必要资金,认真抓好农民合作社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借鉴外地经验,提高其素质,加快合作社发展步伐;积极向社会招纳人才,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贤能之士聘请到合作社进行指导和管理,逐步提高合作社人员的整体素质。

7.加强税收、信贷支持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合作社贷款难、资金周转不灵的实际困难。一是认真抓好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的落实和兑现。二是通过政府引导、协调和担保,使各类金融单位通过提供无息、低息、长期等优惠贷款,为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支持。

8.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化解机制

一是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结合商业保险,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二是引导建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由农民、合作社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合作保险组织,政府给予经济扶持。三是建立农业保险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四是由农民合作社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用于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以保护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9.抓好典型示范,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深入调查研究,重点培育和推广一批章程规范、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好的农民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加强宣传和推广,辐射带动一批覆盖面广、农户参与率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范文2

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__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20__年以来,##旗兴办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层面,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收购业等。为进一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我局成立了调研组,于4月15日-4月21日对##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之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出现,主要对合作组织的成员进行产前、产中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后,极大地推动了##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发展。据统计,目前在##旗工商局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9户,其中:种植、养殖42户、农副产品收购2户、农机服务5户,成员358人,其中:农民成员353人,出资额3057万元。

(一)##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类型

1、“龙头”支撑型。主要以企业为龙头,通过企业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既解决了企业的原料问题,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例如:兴安盟草原盛业米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旗东盛稻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旗洪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兴办的##旗惠民农副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旗索伦洪禾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旗惠民农副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的大豆、芸豆、油菜籽等产品,远销古巴、南非、印尼等地。同时,为满足收购合作社的供需,组建了##旗索伦洪禾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备在20__年与索伦镇联合嘎查共同投资种植试验田50亩,进行新品种试验种植,由村里免费提供土地、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秋末回收产品。于20__年出资50万元在索伦镇白海嘎查建成了辽宁盖县特种绒山羊养殖园区,已吸收农户10户,养殖所用饲料为收购合作社所产生的残渣。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的形成,将极大的拉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2、基地联动型。主要是依托集中连片、设施完备、条件优越的基地,采取统一商标、统一品种、统一签订合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分级包装、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走规模发展之路。例如:##旗巴拉格歹绿雨稻米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旗津义农产品农民合作社及其下设的4个分社等。##旗巴拉格歹绿雨稻米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于20__年在中安村设立试点,种植有机小米100亩,由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产品回收合同,降低了农户种植及投入的风险,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20__年,产量达到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25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旗津义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__年5月,以养殖有机林猪为主,形成了养殖基地,规模较大。采取了免费向农民提供种猪,有偿提供饲料,出栏统一收购的模式。20__年入社的20多户农民,户增加收入2万余元。

3、集体带动型。由村级领导任理事长,硬件建设、前期投入、技术培训、质量管理、对外销售等环节都由村级组织负责,农户一般只负责生产。##旗巴拉格歹新庄园脱水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合作社由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由兴安村村委集体出资成立了##旗新庄园蔬菜加工厂,兴建厂房、购置相关设施。个人出资即社员以土地出资,从种植蔬菜的那一天开始即为合作社成员,按照蔬菜的供应量分红。年末,在获得订单销售收入的同时,按销售量折合成总金额享有6.5‰的红利,另外还有在蔬菜厂打工的收入,脱水蔬菜厂的投入生产安置了村内剩余劳动力120人。社员具有三重身份,年末分红是合作社成员;农闲季节进厂打工获得劳动报酬是农民工;农忙季节是农民。生产范围包括马铃薯、大葱、甘蓝、胡萝卜、圆葱等多个品种。形成了企业+农户+基地一体化生产模式,真正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体制,起到了集体的带动作用,激发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通过种植蔬菜,群众每亩增收20__–3000元。同时,为保证脱水蔬菜厂充足的原料,扩大产业以辐射周边地区,在巴拉格歹办事处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成立了良种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4、招商引资型。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来,并由政府或村嘎查提供场地以及一些保障措施,以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例如:##旗昌盛菌业农民专业合作

社、##旗众兴香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旗康利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旗康利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旗政府派工作人员到浙江实地考查,引来项目、资金和技术人员。于20__年3月在##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成立合作社,由政府相关部门为入社的农民建菌棚、由村里免费提供培育场地以及房屋。为取得当地农民的认可,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菌棒给农民,提供栽培技术,并回收产品,统一销售。20__年,有5户当地农民入社,实现每户增收3000元-4000元。

(二)##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1、脚踏实地型。该类合作社有一批有想法敢作为的带头人,合作社分工明确,运转规范,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一部分农民实现增收,同时合作社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达到“双赢”目的。

2、自然消亡型。该类合作社在创办初期热情很高,也曾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捕捉的敏锐性,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日渐下滑,社员对合作社逐渐失去信心,最终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合作社名存实亡。

3、投机取巧型。该类合作社的创办就是为钻政策空子,套取政府补助款项。他们花力气挂起合作社的牌子,待办社扶持资金到手后,便放手不管合作社,更无心带动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挂牌合作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有效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将当地优势产业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加工大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采取统一商标、统一品种、统一签定合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分级包装、统一销售。拓展了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生产、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3.有力地推动农业品牌的创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的逐步重视,全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品牌竞争阶段。##旗农业品牌意识近几年得到了逐步的增强,尤其是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发展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我局申请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有5家,即##旗巴拉格歹绿雨稻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巴拉格歹”商标,##旗东盛稻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草原盛业”商标,##旗索伦镇联合嘎查润田蔬菜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索伦河谷”商标,##旗归流河蒙疆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蒙疆”商标,##旗康利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康利德”商标。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产业大户或购销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产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甚至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两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如合作社队伍和规模偏小、运作模式不成熟、影响力不大、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总体上不高,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模式。尤其是大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登记了,但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提供简单的技术服务,没有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等,很难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农村具有合法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特征。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及法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对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不了解,有的只是听说如果领到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及相关手续就可以贷款,或者为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增加一个硬件条件,反正办合作社执照手续简单又不收取费用,就有了办一个放着,说不定能用得上的心理。调研中发现,注册登记的收购类和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大多数为这种情况;有的乡镇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成任务下放到各个村,完全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大搞一气,更谈不上“民办、民管、民受益”,导致所建的合作社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农户不懂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少,加之我国的合作化运动曾走过弯路,一些农民对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意,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已经具备了合作社的规模和形式,但由于农民对国家的优惠政策认识不够,没有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这一经济实体的意识,更没有通过合作社这一合法形式规范经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意识。

2、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与公司组建及运作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是在注册、运行过程中,还是国家在促进其发展中,都有一定的管理弹性,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对建立制度无疑是一个难题。正是由于此才造成一些合作社发展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3、缺少人才、技术、信息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这就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者必须具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提供技术的能力。但我旗目前的情况是:农民有迫切改善现状的渴望,于是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了登记,但是在登记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的连表格的填写都有困难,我们只能帮助其填写,有的甚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根本不了解,这也就造成了在运行过程中,诸如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知识,缺乏有实践经验和市场知识的带头人等问题的存在。二是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没有专业化的技术设备,导致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进入市场的机会也相对较低。

4、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虽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相关部门都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只是停留在自己部门的工作操作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互通,结果49户合作社中就有42户是从事种植、养殖。

5、为得到国家财政补贴钻注册登记的空子。一是部分农民不明白成立合作社的真正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确实有一些比较吸引人的优惠政策,为了能得到国家财政补贴的目的,用家庭成员的名义拼凑够法律要求的成员5人以上的规定,成立合作社。这种所谓的合作社虽具有法定形式,但其生产规模仍是下的个体农民家庭,再加上相关政策不配套,合作社登记后是否经营正常,是否名存实亡,工商部门难以掌握;二是有的组织形式明明不是合作社,只属于个人投资或者合伙,考虑到工商部门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不需要验资,出资情况只需填写一张“出资清单”,提交相对注册公司简单得多的手续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再加上工商部门对合作社有着“不收费、不年检、不处罚”的优惠政策,导致个别人带着钻法律、政策空子的心理来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

6、利益联结机制较松散。##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小、实力差,绝大多数没有实行二次返利,甚至大多数没有分过红,没有与成员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目前的合作社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成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7、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监管困难。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国家惠农的大好政策,是出于对这一经济形式的鼓励和扶持而制定的。但由于既没有明确监管措施,也没有规定罚则,给工商部门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次调研中发现的一些合作社组织形式不规范、长期不运行等实际问题,都由于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而无法进行规范,甚至对于合作社的违法行为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和建议

##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官办向民办的体制转型期,官民联办,企民联办和民办的组织虽然是雏形时期,但却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角度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合作社事业。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行产销联合,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

2、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3、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在旗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信息沟通,引导农民开辟经营渠道,以促成大规模、多功能的合作社的成立,从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解决好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努力提高正在注册的“草原盛业”、“巴拉格歹”、“索伦河谷”等品牌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这些产业;另一方面应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在这次调研中,对规模较大、市场认同程度较高的产品,进行了注册商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并提出了主动上门服务的承诺。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范文3

小麦和油菜籽调研报告2017

2017年新小麦和油菜籽即将开镰收割上市,湖北省今年的小麦和油菜籽长势如何?今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能启动吗?湖北粮油企业目前生存状况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4月17日至21日赴孝感市的安陆市、云梦县,黄冈市的黄梅县、武穴市等四个县(市),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地方粮食储备库、粮油加工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今年湖北省夏粮夏油产购形势及市场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小麦情况 (一)播种面积和总产有所下降,单产有所增加

据我们初步调查,今年孝感市小麦播种面积147.34万亩,比上年减少9.82万亩,减幅6.2%;预计单产447斤/亩,比上年增加10斤/亩;总产6.6亿斤,同比减产0.3亿斤。黄冈市小麦播种面积为93.1万亩,比上年增加1.7万亩,增加1.86%;预计单产455.3斤/亩,比去年增加8.8斤/亩。总产4.24亿斤,比去年增加764万斤。单产提高原因是由于去冬今春,两市降雨充足,土壤墒情较好,无长时间极端严寒天气,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如果后期没有大的病虫害和不利天气,预计最终单产会较去年有所提高。综合两地数字,播种面积和总产比去年下降,单产略有增加。

分析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是小麦经济效益偏低,影响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孝感和黄冈均不属于我省传统的小麦主产区,受两地的土壤及气候因素影响,小麦质量大多难以达到国家最低收购价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不完善粒指标),农民种植的小麦基本上很少能按照最低收购价出售,而是随行就市卖给了粮食经纪人,毛粮价从0.6元/斤-0.8元/斤(折合净粮0.9元/斤-1.1元/斤左右)不等,售价远低于最低收购价。据安陆市辛安专业合作社介绍,该合作社总共流转了6400多亩土地,今年仅种植了300亩小麦,比去年减少了一半。他们预期盈亏情况是:一亩小麦种植成本430元,其中土地流转费50元,种子60元,肥料120元,农药30元,人工费50元,机械120元。种植成本同比上升了10%。今年亩产700斤,每斤按0.90元计算,收入630元,利润200元。

辛安合作社算是当地种植大户,按照以上他们的测算,在气候条件正常、规模种植、科学种粮、田间精细管理的前提下,每亩纯利润能有200元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益了,当然理论上规模种植还存在一项隐性成本,即秸秆粉碎费用(50元/亩)、旋耕机翻耕费用(一次50元/亩)、增加麦种费用(22元/亩),合计122元/亩。如果出现其它不利因素如:小麦成熟、收割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导致小麦赤霉病发作、引发不完善粒超标;小规模种植成本增加;种植户疏于田间管理,造成单产下降等等,那么种植户的实际收益水平就会随之不同程度地下降、直至亏本。由于边际效益低,不少新型种粮主体已经开始减少小麦种植面积。

二是国家最低收购价启动的时间晚于农民售卖小麦的时间,政策性惠农红利农民没有享受到。由于气候原因,孝感和黄冈两市的小麦上市一般在5月10日到5月26日之间,小麦收割之后就要种稻谷或者棉花了,所以农民一般都是在5月中下旬就开始卖小麦。而国家的最低收购价(包括湖北省去年的减灾救灾小麦收购)启动都是在6月份,启动时农民手中的小麦已销售临近尾声,基本没有多少存货。售价远低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虽然后期市场收购价格有所上涨,但农民没有享受到,导致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受挫。

(二)两地的小麦加工企业情况

由于两市的小麦质量相对较差,农民所种植的小麦多半被用作饲料,稍好一点的被粮食经纪人贩往各地填库。据了解,孝感市原有5、6家面粉厂大多已停产,现在还在运转的只有两家。这两家面粉厂加工所用的原料小麦多半是武汉、河南等地外采的,本地的小麦收购量只占到原料总量的三成左右。其中一家公司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最近的一笔业务:从中储粮武汉直属库外采的2012年小麦到厂价126.5元/百斤,每百斤小麦可出精粉约40斤,价格1.56元/斤;出普通粉约28斤,价格1.42元/斤;出标准粉约6斤,价格1.36元/斤;出副产品细麸11斤,价格0.82元/斤;出麸皮15斤,价格0.77元/斤。百斤小麦毛收入130.89元,扣除原料成本126.5元、电费约2元、人工约1.7元后,纯利润仅0.69元。

(三)对今年小麦的市场形势及收购预案启动分析

1.预计今年小麦开秤收购价在1.16-1.18元/斤(折合净粮价格)。2017年因灾害性天气,小麦减产,价格后期上涨了20%左右。2017年3月下旬河南省 2017年托市麦开始陆续投放市场,4月份后各地的中央及地方储备小麦轮换出库加快,供给开始宽裕,小麦价格有下滑压力。目前,孝感市粮食企业小麦出库价格1.21元/斤,预计新麦市场开秤价1.16元/斤左右,黄冈市目前小麦市场价格1.18元/斤,预计新麦市场开秤价1.18元/斤左右,启动托市预案的可能性较大。

2.两市预计收购情况。孝感市粮食部门今年预计收购托市小麦1亿斤,比上年多购9800万斤。黄冈市今年预计收购量1.4亿斤,比去年增加1630万斤。

二、油菜籽情况 (一)两市油菜籽两减一持平,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双降,单产持平。

按照统计部门的调查统计口径,孝感市油菜播种面积103.76万亩,比上年减少6.25万亩,减幅5.7%,在上年大幅减少的基础上继续减少;预计单产274斤/亩,同比持平;总产2.84亿斤,比上年减产1750万斤。黄冈市油菜种植面积239.3万亩,比上年减少5.2万亩,减幅2.13%。预计单产276斤/亩,同比持平;总产6.61亿斤,比上年减少1000万斤。同样,按照农业部门和粮食部门摸底调查的情况看,预计今年安陆、云梦、黄梅三地油菜种植面积可能实际减幅达到了20%-30%,武穴市在政府的扶持下,主推油菜花经济,面积减少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

分析孝感黄冈两市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双降原因:

一是国家取消了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农民种植油菜收益大幅下降。2017年取消菜籽托市政策,开秤价格由2.55元/斤猛跌到1.6元/斤,2017年农民就大幅减少了油菜种植面积,去年油菜籽开秤价格也是在1.6元/斤,后期涨到2.2元/斤左右。由于前期农民已经抛售,多数种粮户没有享受到后期涨价的实惠,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二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植油菜籽边际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种植意愿。据了解,目前油菜籽人工种植每亩投入480元,其中:种子10元,底肥加追肥130元,防病30元,其它10元,人工300元。撒播种植每亩投入420元左右,其中:机耕70元,种子30元,底肥加追肥170元,除草20元,防病30元,机收100元。种植成本同比上升5%。今年按目前市场价格1.99元/斤计算,亩产油菜籽276斤,每亩毛收入549.24元。一亩地农民人工种植纯收入为69.24元,不到100元,撒播种植也才129.24元。要是按去年1.6元/斤的收购价格计算,还要亏钱,农民种植的意愿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二)两市的油脂企业情况

孝感和黄冈两市规模以上油脂企业还在运转的仅剩两家,而这两家企业主要以加工棉油为主,菜籽加工天数全年不超过2周,加工出的菜油按100斤菜籽兑换40-42斤菜油的比例,跟农民兑换,利用兑换业务加工企业一方面可以减轻收购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副产品菜粕可以带来部分收入。除自己少量加工外,其余七成以上的菜籽主要用来做贸易,外销西南的湘、云、黔、川等地。

(三)对今年油菜籽的市场形势分析预测

按照目前菜籽油的市场价格水平,我们推测今年油菜籽开秤价会大幅高于去年,达到2元/斤(水杂达标)左右。

以武穴市为例,我们具体测算一下当地加工企业的成本利润情况:国产四级菜油批发价格4.4元/斤,菜粕价格1.10元/斤。按照每百斤菜籽出油34斤,出菜粕59斤计算,每百斤菜籽加工投入产出情况是:出油34斤*4.4元=149.6元、出菜粕59斤*1.10=64.9元,刨除加工费11.5元,每百斤可以产出203元。由此,我们推测,粮食收储企业菜籽收购价格在2元/斤以下,油厂接收价格在2.03元/斤以下,边收边销边加工是有利润和效益的。据我们调查摸底的情况,油厂的态度是,密切关注着市场走势,行情好的话,多收购一些,自己加工一部分、外销一部分;行情不好,边收边销,不屯货。

三、加工企业融资情况 据我们调研了解,农业发展银行收紧了对中小微粮油加工企业的贷款,孝感黄冈两市粮油加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邮储银行、农商行抵押贷款。企业用厂房设备、股权甚至私房等固定资产抵押,再找农业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后才能得到贷款;或者采取3家以上的公司之间互相联保的形式贷款。贷款年利率7.8%-10.08%不等,担保公司收取1.5%的担保费和10%的担保金,如我们调研的有三家企业均是采取此种方式融资。

(二)本土企业利用自身的信用进行社会融资。我们走访的一家公司就是利用自身信用,以年息10%的利率在当地吸收民间资金,年融资额300万元左右,当然此种融资方式不受法律保护。

(三)本地农信社给予个体粮油经纪人的信用小微贷款,办法是用户口本抵押贷款,一个户口本可以贷10万元。我们走访的云梦某粮食经纪人就是采取这种方式贷款,借了20-30个亲戚朋友的户口本,贷了200-300万元。

四、收购仓容准备情况 两市目前用于夏粮收购的仓容准备比较充足,能够满足收购需求。孝感市准备了托市收购空仓库容3.3亿斤左右, 黄冈市准备了收购仓容2.13亿斤,其中国有仓容1.83亿斤,社会仓容0.3亿斤。

五、建议 (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扶植粮油企业发展。目前粮油加工企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还是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粮食经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teaor”为你整理了这篇定点扶贫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定点扶贫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积极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于打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为指导河沿村脱贫攻坚工作,促进财政支持扶贫工作顺利推进,2020年2月至5月,河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展了“一抓双促大走访”活动,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孔店乡河沿村位于大通区东南高塘湖沿岸,属于三市交界地带。全村耕地面积4437亩,水面180亩,共有9个自然庄,521户,1661人,其中党员32人(含驻村工作队成员)。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45人。该村地势低洼,道路交通薄弱,基础设施薄弱。汛期和涝年水面上涨,浸没耕地,造成村民搬迁,收成变化无常,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村里经济社会日益空心化。村集体经济薄弱,2016年以来仅有集体水塘出租收入0.4万元/年。2017年以来着力拓展集体收入渠道,新建光伏发电站、标准化大棚等,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4年—2019年分别为0,0,0.4万,11.9万,18.1万,50.7万。2020年利用扶贫资金建设阳光大棚用于出租农户新增20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2.7万。

附:2014年——2019年村集体收入明细表

年份

收入组成

金 额(万元)

2014

2015

2016

资产出租

0.4

2017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

7.9

2018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18.1

2019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50.7

2020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82.7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孔店乡河沿村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种植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资本注入不足,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二是农业发展特色亮点不“多”,近年来,河沿村相继发展出草莓、稻虾共养等特色农产品,但是整体规划、结构形式单一,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三是农业技术应用不“广”,在大力推行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背景下,河沿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应用覆盖面窄;四是农村人才配备不“强”,村居带头人缺少农业发展思维,新型农民培育力度不够,农业专技人才匮乏,严重阻碍农业工作发展步伐。另外,畜禽养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巨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三、促进河沿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建议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厘清底数。对各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造册登记、股权认定、确权颁证,可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从而获取稳定的集体收入,各村居可确定一定比例的集体股,其余部分根据实际决定是否分红。二是开发资源。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对部分目标土地进行招拍挂,争取条件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增加集体收入,破解被征地农民生活无保障、村集体经济难持续的困难局面。三是创新形式。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农业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大户开展合作,利用龙头带动作用,引领村集发展物料供应、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多种经营,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态。四是招商引资。针对地理位置优越、和谐稳定的村组,在符合环境保护、水源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中小企业、现代集贸中心、连锁超市等新业态,以集体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参股经营,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加快多元产业发展

一是探索增收致富机制。坚持村集体经营为主导,实行村营市场化运作,适当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旅游发展层次;以村民自愿为前提,鼓励全民参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选举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村民学校”,积极开展集体产业经营培训,转变村民陈旧思想观念,提高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热情;创新集体产权收益机制,制定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鼓励村民以土地流转、房屋租赁形式参股,同时为贫户家庭留取一定比例股份,带动村民集体致富。

二是抓功能聚合,高标建设田园综合体。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打造集农业、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项目,不断开拓新型业态模式,做强做优。积极引进有意向企业来村投资。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河沿村沿湖生态园、稻虾共生、生态养殖品牌基础和优势,按照园区化设计、产业化布局思路,精细规划功能区,突出设计农耕文化体验区、综合果园区、农家乐等,不断完善硬件基础配套,打造三产融合支撑点。

三是抓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8年河沿村被大通区列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村,建成后,河沿村将通过清产核资,把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完成后将采用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利用先进生产、经营技术,多方筹集财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总结先进村项目经验,继续加大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兴建智慧温室大棚,引进数字控制技术,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控制病虫害、提高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达到节肥增收效果。

四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一是改进考核机制。精简考核指标,根据当前工作计划抓重点考核,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与班子成员年度考核、工资发放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二是加强针对性培训。组织开展村干部专题培训,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干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提升发展动力和信心。三是培树先进典型。全面带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榜样的力量,在学习先进模式的同时,积极培养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对带头人进行荣誉和物质奖励,并向上级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打造农村转型发展的样板。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56-03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必然选择。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寻找出符合黑龙江省省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对促进黑龙江省提高农业产值、稳定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模式选择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可选择的模式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开展由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的特定农作物、特定养殖品种的保险,它是政府利用保险给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政策。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可分为以下4种: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模式、政府支持下合作社经营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和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1.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模式:建立专业性的隶属于政府的农业保险公司。公司主营农业保险业务,兼顾经营其他保险;实行法定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根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少数几种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实行法定保险,其他产品的生产实行自愿保险。其优点是,社会效益是其主要任务,同时可以兼顾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缺点是,市场效率较低,营销、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够,同时还面临着较高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监督成本过高。

2.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经营的模式:由各级政府帮助组织和建立以被保险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的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可叫合作社或其他名称)。以乡或县为基础成立的该组织,由董事会领导和决策,董事会下设精干的办事机构组织经营;所有经营均非盈利性的,政府减免经营农业保险的一切税赋,并给予适当的保费补贴和费用补贴,同时在行政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实行法定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其优点是可有效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可灵活有效地为被保险人服务。缺点是偿付能力低,分散风险有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且易受地方行政的不适当干预等。

3.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成立隶属于国家的农业保险公司,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担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能,其经费由财政拨款。该公司主要负责全国农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和改进;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设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具体险种、审查申请参与或开展农业保险公司的资质,并根据各商业公司每年经营农业保险的业务量向其提供经营补贴;向各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公司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其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商业保险组织的技术、管理和网络,降低政府单独经营农业保险的成本;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抓农业保险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从而提高效率;有利于调动商业公司介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使农业保险在为农户服务方面更有效率。缺点是这种制度设计复杂而精巧,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补贴的数额和支持方法问题上,可能会长期困扰决策者。例如,补贴低,商业保险公司没有积极性;高了,则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这个博弈方程难解。

4.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成立相互制保险公司,公司是以投保人相互利益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投保人即成为公司会员,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公司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选举公司董事,并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本公司的经营方针、政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及再保险业务。其优点是,以提供给保户较低成本的保险为其经营目的,公司产权明晰,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政府不适当的过度干预,便于协调农户和公司的矛盾,提高管理水平;政府投人较少。缺点是,目前民众对其认知程度低,缺少法律上的规范;由于缺少政府经济上的支持,其费率缺乏吸引力。

(二)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为了平抑自然风险,保护生产力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垦区建立了农业互助保险机制。2005年,黑龙江垦区粮食作物承保面积达到2 200多万亩,占垦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以上;参保农户20万户,是全国承保农作物面积最大的保险公司。全年实现农险保费收入2.19亿元,占全国农险保费收入的1/3。2008年,黑龙江省确立了由阳光农业保险公司和人保黑龙江分公司负责承担农业保险的经营工作,在58个县(市、区)、39.6万户开展种植业保险(主要由阳光保险承办)试点,承保面积达2 449万亩,实现保费收入3.6亿元;养殖业(能繁母猪)保险由人保财险承办,承保头数185万头;奶牛保险由阳光和人保共办,承保头数20万头。几种保险共为农户理赔资金总额2.37亿元。2009年,黑龙江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1 620万元,赔付金额9 290万元。

垦区开展的相互制保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相互制公司是合作制的高级形式,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制度、法人管理结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相互保险公司就容易做到产权明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保证资源的优化配制。

第二,相互制保险可以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农业领域,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和农业生产的专业性等原因,导致农民欺诈保险公司的可能性增大。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会员都是精通农业技术的农户,他们熟悉本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对保险合作社及其他投保人面临的各种农业风险有清楚的认识和评价,这有助于开展农业保险的承保、查勘核损、理赔等风险管理工作,能有效地防范骗赔行为的发生。

第三,相互制保险可以调动参保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没有利润压力使得相互制保险公司更为重视那些对被保险人有利的长期保险项目,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它尤其适合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群。而农民无疑是一个收入低且波动大的群体,因而对相互制保险会形成很大的需求。

第四,合作保险形式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营形式具有天然的兼容性。相互制保险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形式,与中小经济体具有天然的兼容性。农业合作保险的乡土特色,很好地适应了农业保险需求的高度分散性,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我国农村所具有的深厚的互助合作传统,农民淳朴的扶贫济困思想观念都有助于农村合作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目前,相互制保险已发展成为世界保险市场上的主流组织形式之一,在世界主要保险市场上,相互制保险公司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近2/5。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相互制保险公司特别适合于农业保险领域,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地是作为农业体系的基础性结构而存在的。

根据国外及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黑龙江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目标应该是:在各级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将相互制保险作为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模式选择全面推广,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农业保险网络,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省外农业保险业务。

二、黑龙江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低下

一是阳光公司作为黑龙江主要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其政企没有完全分离。例如,保险公司每年都要为了减灾而动用防灾减灾设施,承担本属于政府的职能,这给保险公司增加了运营成本,而这部分成本保险公司没有从政府得到补贴。此外,农垦系统内每年要向保户补贴15%的保费,这也属于政府的职能。这些都给保险公司运营带来了负担。二是阳光公司虽然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但是还没有建立起覆盖乡镇一级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无形中也增加了农民办理农业保险的难度,难以满足农业保险事业发展需要。三是由于投入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农业保险经营管理粗放,造成服务和管理跟不上,风险管控措施单一,在成本控制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在精算运用、风险评估、条款制定、防灾防损、定损办法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保险公司没有有效体现。

(二)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不足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弱质产业,在没有财政资金支持的条件下,仅靠农户和保险公司自身力量,建立平抑自然风险的保障机制,是难以实现的。从美国农业保险经营情况来看,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相当大,不仅提供保费补贴,而且还补贴农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并通过再保险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到目前为止,黑龙江阳光公司参保农户的保费补贴机制仍没有形成法制化和制度化,还有待规范和完善。垦区内国家承担20%的保费补贴;垦区外国家还没有相关费用的补贴此外,部分地区由县级政府承担的保费补贴也很难落实,公司没有经营保障,也将没有开展业务的积极性,极易导致恶性循环,这严重阻碍了相互制保险全面推广的步伐。

(三)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强

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业仍然是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农民自给自足的观念根深蒂固,文化素质较低,对保险的认识模糊,造成了其参与保险积极性不高。同时,社会上对农业保险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甚至认为是“乱收费”。另外,在过去特殊国情下所形成“受灾靠国家,贫困靠民政,生产靠集体”的心理意识,使得部分农民一旦受灾后就想到国家和集体的救济,甚至把保险公司当作救济机构,想方设法向保险公司多要钱。

(四)农业保险缺乏规范的法律法规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基础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保持农业的稳步发展是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农业又是高风险的弱势产业,发达国家都把实施农业保险作为解决农业高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作保障。而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现行的《保险法》、《农业法》等法律都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回顾我国农业保险跌宕起伏的发展经历,导致低迷、萎缩的直接制约因素之一是无法可依。

三、黑龙江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进路径

(一)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首先,农业保险本身是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的。农业保险合同从签订到终止,保险业务从承保到理赔,无不受到法律的约束。由于农业保险业务的特殊性,除一般的民事法律条文外,还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人们在保险活动中的关系。其次,农业保险立法可作为政府保护农业生产的有效工具。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发展农业保险的前提和保障。从农业保险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来看,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农业保险的立法保护.它们对农业保险的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费率、赔偿办法、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等都有明确的法规制度。如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美国的《联邦作物保险法》、加拿大的《农作物保险法》等。这些法规在促进各自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再次,农业保险立法可加强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的最佳方式,对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使农业保险活动真正有法可依,才能调动保险人的积极性和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才能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才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

(二)设立农业风险管理机构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很强,与一般商业性保险有较大的差别,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否则,就会在如何解决农业再保险体系、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等诸多关键性问题上无从下手,最终必然会制约和延缓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进程。成立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美国于1938年在农业部成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和管理。为了加强对农业风险管理,美国又于1996年专门立法成立了风险管理局,风险管理局下设10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分管约3到14个州。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机构,在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关系。例如,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这方面的政策是由农业部和发改委制定的;而保费和管理费用补贴的投入由财政部来决定。这就要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必须具备良好的与各相关部门沟通的能力。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的扩大,我国应借鉴日、美等国的经验,在对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协调和管理上,适时考虑设立农业风险管理机构,统筹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

(三)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方式的选择可以简单分为直接和间接补贴两种。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支付能力较差,如果财政不给予补贴,完全靠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自己承担高额保费,是不现实的。因此,保费补贴是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第一选择,必须在农民投保时给予一定补贴的前提下,再考虑利用其他辅助手段来保证农民投保的参与率。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公司在经营上面临着诸如风险大、营销渠道不畅、成本过高、赔付率高、利润低等方方面面的复杂风险,会影响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因此,以保险公司作为补贴对象,财政对农业保险提供间接补贴,以提高保险公司经营保险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为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的顺利实施,降低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增强其持续经营能力,同时降低保险费率,减轻农业生产者支付保险费的负担,国家应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普及

农业保险是一件新生事物,强化宣传,营造试点良好氛围,至关重要。如何让农户了解保费补贴政策以及如何使更多的农户有资格获得保费补贴,是进一步发挥保费补贴激励作用的关键。

四、结论

建立适合国情和省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保证农业和粮食安全,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为实现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国外经验以及黑龙江实践证明,相互制农业保险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是符合黑龙江省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应该通过积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普及宣传、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和完善税收政策等有效路径,促进黑龙江省相互制农业保险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贺军伟,师高康.积极参与,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基于苏吉黑三省农经部门参与农保的市政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2010,(2):29.

[2] 王亦明,等.论政策性合作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的最佳模式[J].经济论坛,2007,(2):119.

[3] 陈圣飞,谢汪送.农业合作保险:国外的经验与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191.

[4] 韩司南.政策性农业保险调研报告――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