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涉农专业集群建设探索

乡村振兴下涉农专业集群建设探索

摘要: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发力。为了担当乡村振兴的重任,职业院校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功能,主动担责、主动融入、主动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介绍如何做强涉农专业集群,赋能龙江乡村振兴的思路、模式和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专业集群;产教融合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意志和共同行动,这一战略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服务方向和发展方向。黑龙江省是国家的战略粮仓,粮食总产约占全国的10%,商品粮率达80%,居全国首位,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农业现代化路子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近年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服务龙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安全战略为己任,围绕农业生产、加工、管理、贸易等产业链条,全面优化升级涉农专业群,形成了与龙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优质专业体系。同时,深化改革,在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骨干专业群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日益攀升,更好地服务了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农业创新发展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了内涵发展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引领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2017年,学院跻身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前列,2019年获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立项。

一、精准定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建设五大专业集群

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深深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近年来,黑龙江省面临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提效益的严峻挑战,农业转型发展对农业和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提质升级的迫切要求[1]。学院坚守乡村办学62载,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于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主动融入产业体系,聚焦“绿色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全面优化升级涉农专业集群。学院立足服务国家战略粮仓建设和龙江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紧紧围绕国家和龙江农业发展战略需要,基于“贸工农结合、种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了现代农业、现代畜牧、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贸易、农业信息技术等五大专业群,确立了“根植农业,瞄准需求,服务发展,争创一流”的专业群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2]。通过涉农专业群的建设,将学院打造成区域内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成为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优质资源共享中心,积淀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寻求发展的突破点

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所在,学院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创新了校企、校校、校地合作机制,有效破解了乡村办学地域的劣势和农字的弱势,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院在产教融合的大视野下跳出“学院”办农职,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农业企业、农业行业、农业协会、农业市县、典型农户(合作社)之间建立密切的发展合作关系,整合农业产业链条相关方资源,搭建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平台,发挥学院上联农企下联农户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发挥协同攻关效应,打造多方参与的战略联盟[3],创新了“农场+农企+农职+农协(科研院所等)+农户(合作社)”“校农结合五联动”产学合作模式,资源、人员、技术、项目和文化互融,与区域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做强“研创服”平台。携手行业企业共建了现代农业技术服务、绿色食品分析检测、食用菌3个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农产品全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以及菌糠循环利用、野生菌人工驯化栽培、草腐菌综合开发等技术研究与优质品种推广。重点建设了4个部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部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5个省级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多功能实训基地,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链相关企业服务区域产业提质升级和技术革新。指导宁安、东宁等县级政府开展县域农村职教综合改革试验,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2+3”“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创新了校企共融、校校共长和校地共建机制,实现了与农业产业链条相关方的联动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赢。

三、深化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现代新农人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人才问题,农业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大批“有情怀、精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农人。一是问题导向,试点引领。学院主持完成了部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澳大利亚培训包试点、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试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中高职贯通试点等17个项目,有效破解了涉农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北大荒学院、俄速通跨境贸易学院、阿里巴巴数字商学院、农经新道商学院等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高端典型岗位核心技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了一批优质涉农专业,现有部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重点专业8个、教改试点专业2个;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标准8项;获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15项。二是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农业产业链条相关方协同育人,创新了“四融入七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前沿技术,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行企文化、强化情怀教育;实施基于人才培养全程管理的“七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合作定标准、合作建基地、合作育师资、合作建课程、合作出教材、合作教学、合作就业),有效融入行企资源,创新项目化、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平台,通过技能大师、行企名师和学院双师骨干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在真实生产、项目研发和社会服务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种植类专业师生主持了36栋果蔬棚室生产项目,50多名学生主持或参与项目,从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管理到农产品营销全程自主经营管理。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为牵动,提升精准培养和精准就业能力。开展在校大学生SIYB和GYB创业培训近3000人,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实施就业创业工作院系两级管理,推动专创融合和跨专业融合发展,健全师生团队创业机制和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创业意识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近三年,荣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9项、专利5项,学院被授予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发明教育基地,获批科技部部级第二批星创天地。四是校地协同共育,赋能新农人培养。学院面向农村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农二代,先后开设了村村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和农村实用人才“大专学历定制班”,累计培养1700人,破解了谁来种地和乡村治理的人才瓶颈问题。2018年,学院与宁安、海林、东宁、穆棱四个地市组织部合作开办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专班,共培训331人;2019年与牡丹江市委组织部合作开办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专班,共培训103人;与宁安兰岗镇、石岩镇政府合作开办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班,共培训263人,对接人才需求,创新“校地共育、农学交替”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同时,学院积极落实国家扩招百万计划,对接龙江振兴新产业、新业态,靶向式开发实用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多元化入学渠道和学习方式,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企业员工等群体开展学历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情怀的落地实用人才[4]。五是强化情怀培养,提升人才落地率。通过强化课程思政、开展主题教育,举办毕业生报告会、农业专家讲座、开展“三下乡”活动、评选“师德之星”、设立“金种子”大学生道德模范奖励基金等系列举措,强化学农、爱农、留农情怀培养,落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增强。培养了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新农人、电商新农人、管理新农人,涉农专业落地率明显提升,助力了龙江农业创新发展。学院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获留省就业专项奖励。学生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省级以上大赛奖励200余项,学院连续四届获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

四、广泛开展国(境)外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是对接国际标准培养人才。主持开发了澳大利亚培训包《农村商业》教材,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应用试点。在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开展了成果导向改革,实施IEET认证,提升了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依托学院牵头的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教育合作项目,强化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引领了学生“软技能”培养改革;二是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与韩国南首尔大学等开展专本衔接合作培养,81名学生赴国外留学;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开展专业共建,共建专业、共育师资,24名学生考取国际证照;开展俄罗斯汉语语言文化交流培训17人,接待海外师生交流来访200余人,先后在中美农业职业教育论坛、联合国教科文职教中心组织召开的“抗击疫情,促进学生发展———中国职教在行动”网络视频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三是助力中国农业走出去。承办黑龙江省首批赴俄罗斯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管理团队54人,为区域外向型农业培训农民1000余人,为农民赴老挝从事农业生产开展技术培训105人,培养孟加拉留学生23人,加入了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和职业教育课程国际交流联盟。学院主体承建了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成为牡丹江对俄交流合作的一个平台,学院对俄服务典型案例被收录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

五、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农”作为农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和推动自身发展的有力支撑。积极寻求“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最佳结合点,在服务中创声誉,在奉献中求发展,成为学院发展的法宝。学院不断创新服务“三农”的载体和模式,探索出了技术引领、合作发展、协会带动、文化传播、电商助农等科技服务模式,提高了农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入度,实现了自我发展与社会服务的双赢。学院被农业部确立为部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被科技部确立为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部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和部级星创天地。近五年来,完成新型职业农民等政府下达专项培训5000余人,委托培训及自发开展培训58000余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20余项,成功打造AAA级景区校园和3个部级5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年开展科普服务10万余人次。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共同打造《农经大讲堂》《乡约农经》电视专栏309期,被誉为牡丹江市180万农民朋友的“百家讲坛”。学院已成为地方离不开的合作体,协同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高水平服务平台11个,指导县域职教综合改革成效突出,助力19个县获批部级职成教育示范县,先后荣获省政府粮食生产贡献奖、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服务“三农”先进集体、省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乡村人才振兴蓄水池效应显现,服务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结构、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农民5万余人,他们潜心农业农村一线,成为乡村振兴的火种。学院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暨骨干专业群建设研讨会上做了《做强涉农专业集群,服务乡村振兴》主题发言,在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会议上,学院“育训并举”经验被政府部门向全国推广;乡村产业振兴加油站功能彰显。与13个地市(县、区、镇)深度共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8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研发28项,获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奖19项,助力牡丹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领跑全省,发挥了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库作用。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中国教育报》、今日头条、学习强国、黑龙江日报等广泛报道,形成了较强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作者:许纪发 姜桂娟 袁向军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