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业发展现状探究

乡村振兴下农业发展现状探究

摘要:康养农业,既是康养产业的一个分支,也是现代休闲农业的新模式,是传统农业的升级版。康养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将传统的第一产业要素与第三产业要素相融合,以健康为宗旨,以“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为载体,以科学养生方法为指导的新业态。从新时代乡村振兴视觉下重庆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功能作用,分析了重庆康养农业发展的意义和时代要求,调研了康养农业现状,提出了重庆康养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为产业发展抛砖引玉。

关键词:康养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振兴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的康养产业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兴产业。康养农业本质特征是为居民身心健康服务,是一种以农业为坚实基础、以康养为核心理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依托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生产方式,以健康的农产品,为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心生活方式。

1康养农业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地位

明确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伴随政策向“三农”与康养方向持续倾斜,康养农业产业立足于现代农业,集合康养理念,融合三大产业优势,带动市场经济增长。康养农业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现代农业新业态。现代农业发展在明确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关乎民生大计的前提下,鼓励农产品形式多样化,有效盘活现有农业资源。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要求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投资重大项目,支持项目及早落地,有效扩大农业投资。康养农业正是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现代农业向服务型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渗透的综合产业,涉及农业、食品、康养、旅游、休闲、教育、文化、扶贫诸多领域。推动乡村康养农业发展能显著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补齐农村短板,解决“三农”问题,推进脱贫攻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1.2乡村旅游新思路。康养农业强调“农旅”休闲康养产业,指明农业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包含休闲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园区等内容,突出农业在提供观光休闲和康养教育服务中的优势,能有效推动和促进全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康农”乡村旅游强调养身、养心的健康生活,重视回归自然,能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都市生活需求,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将休闲农业和健康养生现念融合发展康养农业乡村旅游,以自然休闲、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服务,依托优良生态环境、人文资源搭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1.3养老模式新思考全球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与老龄化速度均位列第一。在2019年全球老龄化国家公开统计数据中,中国老龄化高达11%,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205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数量的急剧攀升导致养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应对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养老需求逐步转向高质量产品与高品质服务。近年来康养市场在大健康政策的带动下迅速增长,具有高附加值、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性。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康养农业的兴起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为农村老龄化问题带来了农村集体养老模式的新思路。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养老机制、优化养老服务、扩大健康产业,将养老服务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开发优质康养服务产品,促进康养农业产业发展。

2重庆康养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重庆康养农业发展现状。2.1.1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重庆市市政协按市委要求,将康养产业纳入2019年度重点调研和协商计划。重庆市已出台《重庆市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八大康养产业区,多个领域的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带来政策红利,有利于康养农业实现资金、项目、人才的引进。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高附加值的康养产业融合,构建重庆特色康养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2.1.2市场需求急速扩张。《重庆市养老服务发展蓝皮书》公布,2018年重庆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719.55万,占总人口的21.1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516.24万,占15.17%。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数将逾800万,占总人口比重达24%。重庆市老龄化速度已远超全国。老年人群整体上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消费能力强、服务需求大的趋势。作为康养市场的主要服务人群,老年群体对康养商品、设施及服务在内的需求逐步扩大,导致保健、健身、养生市场规模急剧扩大。除老年群体,在家庭、工作、社会多方面高压之下的亚健康群体对生理、心理的综合治疗也有着迫切需要,低年龄人群对环境保护、生态教育、农耕体验、亲子活动等方面需求也与日俱增。此外,“颜值经济”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美容康体人群把目光转向康养市场,成为康养产业新动力源。2.1.3地方实施成效显著。重庆部分地区依托现有自然地理资源率先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品牌,使康养产业在局部地区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其中,重庆石柱顺利举办2019年中国·重庆(石柱)第三届康养大会,签订了涉及康养旅游、现代农业多个领域的22个康养项目。石柱县将康养产业作为战略支柱,强调以“生态康养”为核心,构建“6+1”产业体系,走高标准高质量康养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打造重庆康养先行示范区和全国康养旅游胜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石柱县康养经济增加42.2亿元,占GDP比重的49%,预计到2020年GDP占比达50%。

2.2重庆康养农业存在不足与挑战。目前康养农业市场需求庞大,发展前景广阔;但产业现状仍在探索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2.2.1产业布局不合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目前,重庆市生态农业、文化地理优势仍未转变成高速发展的经济优势。重庆的“两点优势”“三点作用”未能完全突显,没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城市现有资源缺乏整合,未突出“特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概念,出现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分离的矛盾。2.2.2特色产业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重庆市现有农业单向发展,与康养产业融合不足,产业效益低下。市场有效供给少,存在市场短板。现有康养服务大多局限于低端形式,尚未深入挖掘地区资源优势,创新服务能力不足、康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刚需。针对高端人群的优质服务少,难以获得经济效益。2.2.3创新与人才不足。重庆市康养农业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与康养产业结合缺乏创新,康养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化、同质化,尚未实现多样性特色农业深度发展。人才培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体系。康养农业需要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现有康养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极度缺乏,严重阻碍重庆市康养农业发展。

3重庆康养农业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即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近年来重庆又作为“网红城市”迅速累积大量流量,正是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的最佳时期。为进一步融合重庆市康养农业产业,完善现有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正确应对并规范当下康养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加大城市开放力度、响应乡村振兴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的重要问题之一。

3.1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康养农业发展。应全面贯彻党的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政府牵头完善顶层设计,将康养农业纳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作为市重点产业推进。积极响应中央支持康养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结合市康养农业市场特点,尤其在市场导向、资金投入、土地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制定产业精准扶持政策,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养农业产业体系。盘活现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为相关项目提供便利,鼓励康养产业创业创收。与企业精准对接,必要时采取政府投资、合资手段,实现产业合作共赢。在政策导向下,各级机关单位应严格落实相关产业行动方案及任务目标,形成“上承国家政策,下达各级单位”的良好态势,争做康养农业“优等生”。

3.2以康养为主题,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依托城市现有地理、资源优势,着手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康养农业产业城市形象。立足“一圈两群”城市规划发展,把握各区地域文化、生态差异形成的产业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各区县特色发展。主城区可突出“两江四岸”“四山”“小四山”等自然景观,优化康养产业布局,结合重庆处处是温泉的特点,构建以休闲药浴为卖点的医养模式。如江津区利用土壤富含硒、锰、锌等微量元素的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融合现代康养农业理念,进一步打造“柑橘之乡”“富硒之地”“长寿之乡”的形象。渝东北万州区在以柑橘、畜禽和蔬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利用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三峡库区腹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便利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结合人文特色,积极打造国家农业公园。渝东南城镇区石柱县利用现有药材资源,打造“黄连之乡”康养医药形象。

3.3以农业为核心,打造特色产品服务。发展康养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第一核心,融合现代康养休闲理念,在不干预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下,从农耕文化、农事活动等方面深入挖掘产业价值。其产品服务需要让市民获得参与感,可从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生产活动出发,顺应消费者需求,设置特色化产品服务,消除乡村旅游同质化弊端。借助城市群及交通网,搭建特色园区乡村旅游路线,传承乡村文化历史、人文风情并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利用闲置房屋、土地资源,打造康养旅游生态宜居小镇,全力打造乡村“农旅融合”康养旅游模式。融合人文特色风俗,结合园艺疗法,注重消费者的农耕采摘体验,强调农耕体验和休闲观光带来的康养效果。明确康养园区定位,可从农产业分类出发,如果树、蔬菜产业集观赏、采摘、食用、加工于一体,可从生产各环节发掘康养休闲活动;花卉产业在观赏休闲的基础功能上,打造以芳香疗法为卖点的康养休闲服务;药材产业可突出药材的珍稀性和药用价值。

3.4以创新为动力,构建智慧康养农业。打造“互联网+康养农业”模式,通过网络推广平台宣传造势,吸引大量消费者到康养农业园区进行消费活动;利用线上各大电商平台、微博、微信等途径宣传销售康养农业园区的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生鲜及深加工产品,扩大康养人群实地消费以外的线上产业盈利。与物流公司协商合作,实行包装运输一体化,构建康养农产品销售和运输网络,推广重庆市康养农业品牌。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科学技术,顺应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创新产品、优质服务研发,提出“云康养”“云农业”概念,大力发展“智慧康养农业”,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3.5以发展为前提,科学配置人力资源。针对市场高精尖人才空白制定全新引进计划,政府加大企业与从业人员优惠补贴,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作为重庆市康养农业产业发展的顾问,吸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入驻市场。打造“康养农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利益联结机制,联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及相关农业科研单位,培养精通农业、医养、心理等多领域的综合型、专业化人才。立足长远发展,要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康养园艺从业人员和人才,制定行业行规,推行“持证上岗”,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作者:雍顺圆 曾明 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国家教育部山地园艺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