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论文范例

民间融资论文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1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内生的金融制度,在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本文就风险浅析几点有效措施,以此来完善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以期为民间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民间金融;风险体系

引言

民间金融作为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民间金融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之中。因此,改革民间金融法制,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法制空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各地民间资本的不断积累,多种多样的民间借贷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由于缺少正规的理财渠道,而且传统的正规渠道收益普遍较低,我国的金融需求也被紧紧压抑着。而民间的投资公司是在2013年银行业钱荒中应运而生的,代替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贷款业务。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在根本上也就很难给这些投资公司提供有效的管制,因此,一些不法行为经常出现。有些投资公司为了吸纳存款不断提高利息,再高利息转嫁给中小企业,这一形成呈现出恶性循环之态,缺少相关的法律保护使得民间金融风险增大。

二、完善民间金融的有效措施

民间金融既能优化融资结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道路,还能减轻中小企业因为信贷对银行造成的压力,而且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正式金融的不足与缺陷。但是民间金融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方说抗风险能力不强、投机性强等缺点,这些缺点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一定的干扰性,严重情况可能会引发局部金融危机,进而危害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国家需要对民间金融进行有效规范、完善,使民间金融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比如,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进行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必要时也可以将其纳入到国家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之中。除此之外,也要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管机制,对民间金融融资双方的交易操作要有效加以监管。再如,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由于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因此,这也导致了民间金融缺乏法律的约束与制度管理,很容易发生违约、破产等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建立健全民间金融风险预警制度,而且还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定期进行检查,最大程度地避免利率过高带来的风险。

三、设立民间风险挽救机制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民间金融对社会经济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调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发展以及民间金融风险的发生,对农村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经济整体上的走向并不乐观,民营企业老板跑路、高利贷崩盘现象层出不穷,这也导致后果非常严重。基于此,针对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与挽救机制,面对市场风险要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应对,采取及时挽救措施,及时做好民间金融风险准备,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启动相关的处理方案,有效避免债券债务关系混乱状况的产生。当出现风险时,在进行债权债务清理与偿还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公平、透明的原则,严禁出现暗箱操作等现象的发生,这样也利于取得群众的信赖,对剩余财产进行彻查,公平对待每一位债权人。风险挽救机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帮助债权人在最大程度上取得清偿,但是,同时也要对债务人进行安全保护,将其维持在相对和平的状态之中,在此基础上再保证风险得到尽快解决。

四、促进利率市场的不断改革,提供金融服务规范局面

银行与金融公司经常接入短期款项,贷出长期款项,以此来实现长短期款项之间的利率差额。如果想要使银行不随利率的变化导致亏损,就需要买入利率的上限期权,以此来保证最低净利差收入,这样,也便于银行锁定最高借款成本,无论利率怎样变动,都能保证银行盈利。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立法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引导并规范民间金融,要适当放宽国家对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银行的限制规定。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民情的利率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也要适度放开对利率体制的管制,让民间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有一定的浮动权利,使利率市场化,逐渐建立健全民间金融体系,对个体相互、企业相互常规的、个体与企业相互的借贷行为予以有效保护,全面凸显民间金融的创造性,促进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竞争与挑战,想要使民间金融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在此,笔者也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建立健全民间金融体系,及时变革、及时创新,为民间金融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饶婧洁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姚耀军.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财经研究,2009(12):129-139.

[2]吕臣,林汉川,王玉燕.我国民间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10:63-73+80

[3]刘雨露.我国民间金融监管模式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韩倩妮.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监管现状及对策.现代商业,2011(26).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2

关键词:PPP模式;棚户区改造;文献;SWOT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棚户区改造又是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现阶段未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商业价值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连续发文,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工程(PPP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PPP模式。目前,关于PPP模式的起源,一般认为英国的PFI模式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公路、水务、国防、教育等方面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来共同经营提供公共服务。1992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拉蒙特将撒切尔夫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命名为私人融资计划(PFI),现代PPP模式由此萌芽。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PPP模式的定义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贾康和孙洁根据人们对PPP的认识,并结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就PPP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二)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指建成区范围内平方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等。棚户区改造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根据国务院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要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二、基于文献计量层面分析

(一)文献来源。本文所研究的论文和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利用高级检索的方式,输入关键词“PPP模式”并含“棚户区改造”,以主题相关的方式进行搜索,查得论文为107篇,其中期刊论文61篇,硕士论文45篇,会议论文1篇。

(二)总体趋势分析。文献的总体趋势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从已有研究文献的整体趋势来看,国内关于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发文量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自2011年起,我国学者从文献层面开始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2014年起对该领域的研究开始激增,发文数量呈陡坡式上升,于2017年达到了最多的31篇,并开始逐年减少;就参考文献而言,自2006起关于该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的引用出现波浪式的上升,引用2015年的参考文献数量最多;引证文献伴随着整体研究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在2014年之后呈现陡坡式上升,目前呈下降趋势。总的来说,目前对于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研究处于下降趋势。(图1)

(三)关键词分析。累计次数出现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运用VOSviewer软件分析了2011~2021年所查到的107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情况,绘制了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该图谱有42个群集和629条连线,关键词分布较散。可见,107篇文献涉及研究内容较多,关注点较为分散。这107篇文献涉及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棚户区改造(词频为74)、PPP模式(词频为53)、PPP(词频为23)。去除“PPP模式”与“棚户区改造”这两个关键词和与其类似“PPP”“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关键词后,笔者整理发现“融资模式”(8次)、“可行性”(5次)、“政府购买服务”(5次)、“物有所值”(5次)出现的次数较多,这说明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了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等研究热点上,表明该研究领域最核心的关注点仍是PPP模式是否能解决棚户区改造融资难的问题和应用于棚户区改造中是否可行的问题。(图2)

(四)论文引用频次分析。论文的引用频次通常会用来评估其学术价值,论文的引用频次越多,证明其越被学者认可,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越大,受到的关注也更高。本文选取了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观察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关注点。高被引频次最多的年份是2015年和2016年,各3篇;其次是2011年、2013年、2017年和2018年,各1篇。在这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由清华大学潘在怡和罗茜等共同撰写的“我国棚户区改造常用开发模式比较、建议及案例应用”一文,被引次数达到了62次,下载次数为1,838次,这篇论文于2016年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地方财政研究》上。这篇文章分析和比较了我国现有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常见开发模式及其问题,并通过具体的项目策划分析提出了商品房与棚改一体化开发、棚户区改造与文化地产结合的建议,对研究棚户区改造的相关论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这10篇论文中,笔者认为清华大学的刘婧湜和王守清等的“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一文中有一点可以供研究者参考,作者指出相对广义PPP,狭义PPP模式更强调政府的参与及在项目公司中占有的股份,政府与企业以狭义PPP模式有机结合有利于突破棚户区改造现有困境,推进项目进度。所以,研究者在研究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棚户区改造资金需求大的特点,还应该关注棚户区改造项目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

三、基于研究内容的角度分析

(一)棚户区改造应用

PPP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方面的研究。关于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方面的研究,学者所站立场不同,研究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分析PPP模式的可行性,认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应用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扩宽融资渠道,促进项目风险分担和转移。如,冯从敢认为在PPP融资模式下,由民营企业负责项目融资,可以减少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投入资金,转移、减轻政府的投资风险,民营企业的专业性保证了更好地为棚户区居民提供服务。还有学者从建立模型和案例分析角度来分析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如,梁玲霞和韩芳通过构建城镇棚户区改造PPP模式VFM定量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A1项目包)PPP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该项目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适合采用PPP模式。

(二)棚户区改造应用

PPP模式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由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特殊性和PPP模式运作流程的复杂性,棚户区改造PPP项目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李文娟和金长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对棚户区改造PPP模式融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而判断出影响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对棚户区改造PPP模式风险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刁江月运用核检清单法、系统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构建起项目风险清单和风险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搭建起具有普适性的PPP模式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框架。

(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

造融资方面的研究。随着我国棚户区改造进程的不断加快,融资问题成为当前棚改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关于棚户区改造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文章:余洋结合棚户区改造对政府购买服务模式、PPP模式的内涵和流程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影响这两种融资模式选择的因素,并建议结合具体的影响因素采用最适合的融资模式。欧阳炯指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PPP模式的重中之重,资金是该模式的核心环节,按照长远发展趋势,PPP模式将是棚户区改造融资的重要方式。

四、棚户区改造采用PPP模式SWOT分析

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得到的优点和问题,对棚户区改造采用PPP模式进行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可以将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的态势分析法,其中SWOT四个英文字母是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缩写,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项目,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程,但是棚户区改造涉及众多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政府采用PPP模式,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入,为项目带来资金支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政府可以将资金投入到更多的民生工程中,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2、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公共部门包办公共基础建设低效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采用PPP模式将引入竞争机制到棚改工作中,为了达到签约合同和盈利的目的,民营企业必须提出更高效和更优质的方案,同时民营企业相对在知识、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更强,政府也可以摆脱繁重的事务,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监管者,从而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3、有利于风险转移与分担。棚改项目中应用PPP模式,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担政府部门独立承担棚改资金问题带来的违约和赤字风险,也能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分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因为PPP模式是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合作的方式,风险共同承担,当项目发生亏损时,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承担损失,实现了风险的转移和分担。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投资面临风险,私有资本难以加入。棚户区改造项目是惠民工程,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项目的合同期限较长,初期投资金额巨大,仅靠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入能否收回成本尚不确定,项目投资面临较大风险。而且,目前棚改项目大多由政府指定的国有企业实施,其他私有企业很难进入棚改项目,项目社会资金加入方式单一。2、建设周期长,征收难度大。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棚改项目建设一般包括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结算等阶段,整个建设周期一般3~5年。征收难也一直是棚改项目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棚户区改造是为了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但是仍有部分人不同意房子被征收,存在故土情节;还有一部分“钉子户”漫天要价,对拆迁补偿金额期望值过高,抱有超额赔偿的幻想,加大了征收的难度;棚改政策宣传不到位,媒体的舆论引导和部分低收入人员的安置不到位等也是造成征收难的因素。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相关政策支持。自2008年中共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以来,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关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也不断深入。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为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中提供了政策支持。2015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2、资金需求大。随着前几轮的改造,目前剩下的基本是商业开发价值低、改造难度大的“硬骨头”,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土地紧张,棚改出现向城市和边缘扩展的趋势,新建、改造老旧基础配套设施的资金需求巨大。以江西为例,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2022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江西棚户区改造63,202万元,江西2022年度棚户区改造开工目标为7.91万套,棚户区改造一般为60~8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按照60平方米/套计算,7.91万套棚户区改造仅建安成本(3,000元/平方米)就超过1,423,800万元,资金缺口巨大。3、运作基础良好。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PPP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PPP模式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并且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等,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目前全国也有多个成功的棚改PPP模式案例,如吉林省哈达湾棚户区改造和湖南津市棚户区改造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评价,这些成功的案例和相关的鼓励政策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领域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运作基础。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PPP模式本质上是以合同为基础,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会牵扯许多权利与义务的分配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解决。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在针对PPP模式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国家还没有制定专门适用于PPP模式的法律法规,只是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意见,缺少国家立法的支持将会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2、缺乏专业人才。我国对PPP模式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专业人员比较少,尤其是大部分管理人员对PPP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棚户区应用PPP模式会涉及到金融、法律、建设、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员在项目决策、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至运营整个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管理,因此专业人才的缺乏正成为推广PPP模式的一大障碍。

(五)对策和建议

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扩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棚改项目投资面临很大的风险,项目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长等情况使得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棚改PPP项目涉及的环节和参与主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合理公正地进行风险分担,把不同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参与方。同时,政府应该扩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提供政策支持,提高私有资本参与的积极性。2、依法征收,合理安置。政府应制订科学的规划方案,对征收方案进行充分的调研,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征收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对于“漫天要价”“蛮不讲理”的钉子户,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依法实施强制拆迁。同时,政府应针对民众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计划,落实安居工程,加大棚户区改造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舆论走向。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目前PPP项目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政府应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PPP模式的法律法规,打破现有法律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融资方面的约束,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同时也要注意参考国际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通用的法律法规接轨,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性。4、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PPP模式相关专业人才短缺,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政府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PPP模式相关内容进行教育。同时,我们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来培养中国式PPP专业人才。

五、结语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现有文献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较丰富,但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目前定性研究较多,以后的学者可以加强定量研究,增强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棚户区改造是国家住房保障的重点工程,对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有重大意义,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可以有效解决棚改融资难的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来保障棚改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营。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15]42号,2015.

[3]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与功能[J].中国政府采购,2014.(0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3〕25号,2013.

[5]潘在怡,罗茜,王守清.我国棚户区改造常用开发模式比较、建议及案例应用[J].地方财政研究,2016(04).

[6]刘婧湜,王守清,冯珂,伍迪.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5(08).

[7]冯从敢.利用PPP融资模式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2).

[8]梁玲霞,韩芳.城镇棚户区改造PPP模式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06).

[9]李文娟,金长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棚户区改造PPP模式融资风险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6.24(02).

[10]刁江月.PPP模式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以Y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11]余洋.新常态下棚户区改造融资模式简析[J].时代金融,2016(21).

[12]欧阳炯.浅谈棚户区改造项目的PPP融资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7(33).

[13]陈广丽.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1(35).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业的创新,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备了先决条件与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企业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想要促进企业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金融业很难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立足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结合企业发展情况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为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互联网金融的效率较高,同时成本较低,适合企业参与其中。据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融资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早在1995年互联网金融就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开展,但由于当时我国互联网技术还不够强,因此其并没有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到了2018年,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得到了普及,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也变得较为熟悉,无论是工商银行还是建设银行都已经开设了网络银行多年,包括个人客户网银、企业网银等已经得到了长时间的发展。从企业角度来看,网银的功能十分丰富,不仅可以办理贷款业务,还可以更加快捷的支付,这也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体现了金融的创新趋势,而金融业想要持续创新就必须加强对互联网的重视,以互联网为基础,不断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信贷业务。我国现有很多电商金融平台都依靠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具体的贷款条件门槛较低,适合中小企业参与其中。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水平,对贷款方式进行改变。虽然互联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处于劣势,企业融资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

2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企业融资问题

2.1融资难度较大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存在着一些融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融资难度较大是不能不提地。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其想要进行发展势必需要大量资金,但是由于融资的成本较高,所以他们的发展在现实中也被直接制约。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同时想要利用固定资产抵押,也不具备价值较高的资产条件,从银行角度来看,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较为缺乏,总的来说,只有解决融资难问题,才能确保企业的合理发展。

2.2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不完善,长此以往,企业内部的信用评价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统一的信用评价平台也不到建立,这也会影响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融资的辅助效果,因为信用评价平台没能够建立,所以互联网金融无法明确企业的具体情况,也就不能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解决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才能够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质量。除此之外,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会针对目标企业进行实际考察,但很多时候互联网金融平台并不能完全做到考核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这也制约了企业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

2.3企业具有融资违约风险

在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会对整体过程进行监管,目的在于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规避、控制,然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原理在于依靠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一旦互联网金融平台受到了不法人士的网络攻击,就会导致客户信息被泄露,被篡改,进而影响到企业对业务的开展。

2.4融资管理人员较少,政府缺乏扶持

我国现有的融资管理人员较少,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内的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较强的能力,这也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具体的说,在各行各业中人才都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人才才,能够高效率的解决问题并更好地工作,但很多企业的融资管理人员都不具备较高的能力,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互联网融资的管理模式在现实情况中亟待创新,只有创新这一模式才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着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所以必须要有专业人才负责相关工作,对融资风险进行控制。除了融资管理人员较少外,政府缺乏扶持的问题也是不能不提地。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之所以无法得到更好地发展,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而资金短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完善信贷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发展目标,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3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

在这一部分,提出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解决的措施。首先,互联网金融必须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合理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能够在保证资金周转速度的基础上解决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融资以网络为中介基础,对传统的借贷活动进行了创新,借贷人只需要在网上对贷款的需求申请以及其他的相关资料进行填写,就可以完成申请贷款的过程,这一种具备数字化特征的融资模式能更好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但由于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互联网金融也没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对管理体系进行构建,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也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发挥自身的作用。

3.2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完善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正如前文所说,信用评价平台没能够得到建立,所以互联网金融无法明确企业的具体情况,无法明确企业的具体情况也就不能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解决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才能够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质量。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并不能够完全让人满意,所以想要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就应对信用体系进行建立,对金融市场环境进行净化,处置各种借贷不合理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旦其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认可,就必须要以电商平台要求为基础,以法律相关规定为核心,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等级,这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企业的融资信息信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持续降低财务风险,保证融资的可靠性,体现金融信用的重要性。虽然互联网金融能够让企业更好的融资,但如果企业不提供真实的信息就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损失,所以必须要对征信体系进行建立,为互联网融资平台提供真实的信息,杜绝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为企业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特征进行利用

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着很多的特征,而在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平台特征进行合理的应用,因为除了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融资的途径外,企业往往会选择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但民间信贷的利率较高,会直接提升企业的融资成本,所以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了解,明确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特征,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降低自身的成本。相比其他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企业的要求较少,能减少企业的压力,以阿里巴巴金融为例,其为多个电商平台提供了小额贷款服务,具备一定益处,所以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结合互联网金融融资速度快的优势,对贷款进行吸收,保证自身的资金链具备完善的性质,以此来扩大企业的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3.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加大扶持力度十分必要,无论是加强人才培养还是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部门都必须要对自身的作用进行发挥,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适应性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水平,对互联网融资的实际需求进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企业的实际要求并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在递交申请资料后对平台进行考察,如此能够对企业申请环节进行简化。另外,企业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多推出扶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帮助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地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金融业很难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立足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结合企业发展情况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为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想要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就应对信用体系进行建立,对金融市场环境进行净化,处置各种借贷不合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欣.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企业融资问题探讨[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6.

[2]孙玉西.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3]杨士斌.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3(35).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财务风险;企业;肺炎

1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改革进行深水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企业需要应对的挑战趋多且复杂。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诸多问题,加剧企业财务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如何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此为今后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参考。

2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由于受各种因素以及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偏离预期的目标造成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伴随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财务风险是风险在财务领域的体现,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受人的意志所约束,在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并不能完全消灭,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范畴,避免出现无效费用的产生。②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的显著特点,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难点。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既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③全面性。全面性相对应的是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从企业成立之初到企业灭亡都时时刻刻存在财务风险。

3肺炎疫情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2020年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结合多年实践工作,肺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应收账款回笼周期延长,呆账死账比例上升。应收账款是企业扩大销售、占据市场、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举措,但是应收账款比例过高则会占据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安全隐患。肺炎疫情的发生无疑会延长企业应收账款的回笼周期,增加呆账死账的发生率:一方面,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诸多企业“停工停产”,生产、销售的停滞导致企业收入减少,到期的债务无法归还,导致赊销企业不能及时拿到货款,这样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赊销企业因不能按期拿到欠款,则不能及时采购原材料,从而进行后续的生产进度。另一方面,肺炎疫情的发展会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破产,而企业破产则会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成为死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例如,肺炎疫情发生,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难以偿还债务,企业不得不宣布破产,使得赊销企业的货款成为死账,无法追回。

3.2营运资金压力加大,融资成本增加。肺炎疫情发生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为了支撑运营必须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进而引发融资业务的开展,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一是肺炎疫情发生后,企业为了顺利生产必须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专门设置采购公共消毒用品、防疫防护用品以及开展工作人员健康检测等工作的费用。这些费用的支出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二是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受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的销售回款更加困难,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然要通过融资的手段获得经营资金。结合调查在肺炎疫情影响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会更高,例如,在金融机构信贷压缩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采取民间融资的手段,而民间融资不仅利率高,而且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融资压力越来越大。

3.3投资效益风险较高,股东利益难以保障。投资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投资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肺炎疫情的发生增加了投资管理的难度。肺炎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虽然经过党中央的有效举措,我国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其具有突发性,因此,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投资活动带来巨大影响。例如,基于国外部分国家疫情蔓延的现状,导致出口企业的投资活动承受巨大损失。投资风险的增加无疑会导致投资效益的降低或者导致投资出现亏损,影响企业股东的利益。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诸多决策没有经过严格的讨论论证。

4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

基于肺炎疫情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基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立足于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控财务风险。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调查,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如下。

4.1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与客户沟通。肺炎疫情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周期延长,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凸显。为降低财务风险,规避呆账死账发生,企业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一是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分析,根据应收账款的金额、客户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催款制度。例如,基于肺炎疫情影响,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应收账款催款岗位,加强销售人员与催款人员的沟通,及时催促到期未偿还的欠款。尤其是对于到期偿还仍未偿还的应收账款要重点监督,避免其成为呆账、死账。二是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让客户认识到企业的难处,争取及时归还应收账款。企业要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资金规模、债务比例以及信誉等情况,根据对客户的综合判断,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当发现企业存在破产可能时要及时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

4.2优化运营资金管理,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面对肺炎疫情导致企业运营资金支出增加、现金流恶化,针对该问题,企业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企业要优化运营资金管理。企业必须在不影响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的前提下,采取稳健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流动资金利用率。影响企业运营资金支出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库存管理不到位,货物积压严重。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设备物资的管理,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生产与销售的对接,降低存货库存成本。例如,企业要加快产品的销售,避免商品积压过多而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二是要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融资是缓解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举措,虽然针对肺炎疫情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的财税政策,例如,延长到期的银行信贷周期等政策。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所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必须要主动调整,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例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对接,避免因信息不对等而导致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4.3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投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经济竞争压力加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尤其是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出口投资活动所面临的风险更加严重。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一是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决策讨论机制。企业重大决策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防止出现“一言堂”现象。例如,国有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必须要由领导集体作出决策,并且要对决策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论证。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投资决策风险。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是提高决策科学性、合理性的关键保障,为此企业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企业投资决策全过程的监督审计,保证各项决策能够落到实处。例如,为防止企业决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项目投资挪为他用的现象,企业要发挥纪检、审计部门的作用,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并且做好投资项目信息的披露工作,提高投资信息透明度。

4.4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基于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尤其是2021年1月1日新收入准则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让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一是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对各种新制度的理解。例如,“金税三期”系统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需要企业按照“金税三期”系统的要求申报税务,所以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掌握其相应的技能,避免因会计处理不规范而被税务部门所处罚。二是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财务人员要主动转变工作思路,主动防范财务风险。总之,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受肺炎疫情影响,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面临诸多财务风险,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难度。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应对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必须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运营资金管理,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以此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雷.浅谈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01):96-97.

【2】邵阳阳.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全国流通经济,2020(31):69-71.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

1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背景

1.1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脉络

近年来,创新理论与实践的重点关注领域和热点话题都离不开创新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新的研究成果也为创新范式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动力与智力支持。由于国内外发展模式不同,创新演进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有学者专门对比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演变,从分析学者结果来看,国外更多的是涉及以单个企业或产业战略管理作为目标指向即单利益主体的开放式创新和服务创新,而国内较侧重于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协同创新。本文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采取国内研究定义。

1.2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产品迭代这种持续创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加大了创新难度,有限的组织资源和组织能力阻碍了组织创新的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构建成熟、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国家创新实践能力、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模式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和部署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创新生态体系。

1.3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性

在开放式背景下,受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等因素影响,国际形势不稳定,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国内大循环,从外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推进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是国内创新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在当前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我国凭借持续性创新活动,向国际价值链更高端环节攀升,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因此,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本文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究竟如何应对新形势,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及优化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现状

2.1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条件

2.1.1创新主体发展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之一,吸引了创新企业和资源聚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500强企业有21家,聚集了华为、中兴等一系列代表先进技术及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众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驻扎粤港澳地区,总量超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8万家,这些有望成为独角兽的创新创业企业为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注入活力。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驱动创新发展。2019年,我国政府研发投入超过了2万亿元,投入基础研究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6%,研发强度是2.23%。从研发强度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创下历史新高,还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而且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也均稳居全国首位。

2.1.2完备的产业体系促使创新要素充裕且流动自由

现阶段,其他三大湾区区域特色明显。东京湾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纽约湾区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旧金山湾区人均GDP位居榜首,并且拥有科技创新中心硅谷。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深圳科技创新产业蓬勃发展,香港的金融服务业逐渐趋于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制造业和科教文化当属广东发达,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制造业实力也十分雄厚,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湾区的产业融合和互动合作有了良好的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要素充裕且流动自由,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

2.2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问题

2.2.1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受限

由于港澳和内地城市受不同的法律管辖,行业监管政策也各不相同,使得该区域的人、物、资金等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在区域合作中提高了成本。在医疗行业,境外药品及医疗设备配备一直受到内地严格的管控,医疗器械有“配额”的限制,且审批手续繁杂,引进难度较大,从而影响生产要素的便捷性和流动性,以及跨境创新协作的效率和市场一体化。相关部门考虑到国内医疗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谋划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战略。

2.2.2内部区域差距较大,区域发展空间增速缓慢

从城市之间来看,大湾区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虽然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深城市、国际化水平程度高的港澳地区,但也有人均GDP低于中国内地平均水平的江门、肇庆。学者彭芳梅的《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整体网络联系过度依赖港深穗的辐射带动和中介桥梁作用,缺乏合理的梯度层级。区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离不开和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因此,核心城市香港、广州和深圳对周边城市辐射作用呈放射状的梯度递减,边缘城市甚至没有有效利用,界限明显。缺乏梯度中心城市减缓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欠发达地区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发展水平,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2.2.3创新人才不足,阻碍创新的引擎

与其他三大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专业化、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数量差距较大,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偏低(见表1)。追究其源,一是制度的差异产生科研人员收入重复征税、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困难等难题,阻塞了跨区域的人才和两地科研经费流动,制约了科研人员跨区域展开科创的能动性;二是大湾区中内地高等教育科研水平较低,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间缺乏深层次、高效的合作机制,致产学研脱节。

2.2.4物流问题限制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

在实际运作中,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环节烦琐、创新匮乏等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问题。在供应链物流方面,物流信息机制、共享衔接机制和大数据平台支撑的匮乏,使其物流体系运转效率不够高;大湾区物流业的错位发展与协作能力依赖于物流企业的协作程度,湾区内的物流企业协作能力必将影响整个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所涉及的法律及营商环境协同性还需加强,如果不统一物流技术标准,商品滞留等问题就会在过关时产生,从而使物流效率降低。

2.2.5融资难、融资贵

由于粤港澳地区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众多,一些中小型科创企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成本支持。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中小型企业稳步发展、扩大规模生产的一大问题。融资租赁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来源,而由于银行的政策限制,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授信和较高的额度。因此,融资租赁在区域内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内容和途径

3.1推进湾区交通一体化,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与周边城市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跨海通道的相继建设,缩短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有效降低要素流动成本,使得科研创新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和周边城市空间结构的内部梯度层次建设,调整不同梯度区域的产业布局。处于高梯度区域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将生产、学习、研究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以加速创新进程;中等梯度地区的产业要为创建新部门和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作出巨大努力;处于低梯度区域的产业升级,高梯度区域的城市拉动其经济发展,形成带动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密度,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网络化,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GDP与城市定位如表2所示。

3.2全力推动多领域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项目之一。首先,组织多种活动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为各个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培训;其次,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社会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最后,加快构建海外招才、项目聚才、校企育才的多元化招才引才育才体系,为科创企业充实后备人才队伍。

3.3利用物流打通湾区经济

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聚集扩散效应降低了现代物流业成本,提高了运行的效率,从而对区域内部的经济相关产业产生积极影响,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布局、空间结构趋向于合理化。现代物流业完善了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区域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高效流动,优化了经济发展并使地区间发展差距在合理范围内。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提升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能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现代物流业不仅推动大规模生产和家庭消费,激活强大购买力,也能促使国际国内市场更好联通,突破贸易限制。

3.4金融机构赋能创新生态系统

实施金融科技战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畅通和稳定上下游链条,持续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门槛高问题。一是整合金融资源,搭建科创融资平台,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和实体经济的力度;二是鼓励发展股权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民间资本配置,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发展供应链金融,对整个供应链及其核心大企业之间的交易风险进行评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在双循环背景下,加强金融对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对促使现代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发挥关键作用。

3.5善用“两制”之利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络经济;新常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部分,也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群体,是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主体,长期以来,是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经营难度加大,东部地区甚至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问题。“十二五”时期经济的发展下行压力加大,进入“十三五”以来,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形式,同时我国经济整体大环境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即从速度、结构和动力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在这种现状下中小企业必须要革新思路、采取相应措施、战略布局,尽快适应发展趋势,走出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1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1.1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当前贸易的主力军,尤其东部地区外向型的中小企业贸易占到我国全部贸易额的70%,世界市场的低迷也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了冲击。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下滑超过10%,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呈总体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亏损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2003年中型亏损企业数量为3609家,2012年统计达7193家,但在2008年以前亏损训练场约为0.1%-3.4%,2008年以后亏损的增长率达到43.8%,即就是说中小企业亏损数量增加量占了总量的近一半。从中小企业的收入角度来看,2008年以后的收入增长勉强到10%,个别年份如2013年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他指标如利润总额增长率、企业资产增长率、销售产值增长率也与些类似。从投入来看,中小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支稳步增长,其增长率约为10%,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支出也比较大,达到15%。对比发达地区以外向贸易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后发展地企业的中小企业作为第二梯队,也遵循发达地区的发展道路而行,以发达地区的技术投入为主,以本地区组织生产,产品销售由发达地区企业负责或出口或内销为主的模式。后发地区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进入到外向型发展的阶段,世界市场就发生了剧烈变化,既没有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积累,也没有探索出新形势下的发展道路,处境更为艰难,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依附于资源垄断、房产投资等非市场经济环境特征的行业。

1.2存在问题

增长乏力:根据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看,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在成长期内进行规模化生产,错失成长期,那后续的发展将是非常困难的。从东部中小企业来看,来料加工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一路下降,全国几乎所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都不再将加工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布局了,主要原因还是国内外需求的疲软所致。中小企业发展缺少继续成长的动力,交易额呈下降趋势,企业增长乏力,加上高昂的融资成本,实体类型中小企业能够维持日常运转就已经很不错了。企业数量增长率降低:正是有了众多的中小企业,从中才能涌现出优秀的企业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创新发展,缺乏数量作为基础的质量难以达到更高层次。2008年以粗中型企业数量增长率最高达到48.6%,最低也有6.7%,年平均增幅为17.6%,自2012年起,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处于负增长,即意味着破产的中小企业数量比申请成立的企业还要多。而且持续的破产潮对企业的创新和建立也有信心方面的冲击。亏损企业数量增多:企业亏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高的43.8%,此后虽低于该数据,但仍然处于较高数量。尤其以劳动密集的玩具制造、纺织等为主。还表现在企业虽然还在生产,但订单总额减少,使企业在低位运行,据海关统计,出口不足10万美元的小企业数量减少量为全国的93.1%,显示出破产退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经营状况恶化:具体表现在利润及总体收入与产值情况萎缩,企业销售产值从48.1%回落到2.3%;费用增长过快,尤其是当总体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成本支出加大使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加;存货总量上升,由于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存货数量加大,致使企业不敢进行扩大再生产。甚至处于观望状态,对于研究的投入也失去热情。

2中小企业当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2.1经济运行大环境

国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萎缩是争的事实,由于前些年依靠出口创汇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在需求市场受冷,国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方向。贸易保护与新标准:保护主义的源头还是来源于国际贸易,在国家竞争中采用一系列保护措施、制定新标准等阻止外来产品进入是在国际贸易准则下各国普通采取的一些做法,当然新标准目的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但对于以资源换市场的我国中小企业来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革命,生产工艺、生产成本都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对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研发投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在竞争中也逐渐落后了。成本提高与产业转移:我国人力成本的提高速度是非常快的,世界工厂的角色随着成本的上升也逐渐向印度、东南亚等国家转移,相应的制造业等产业也发生了转移,一是中小企业的维持成本增加,二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使中小企业失去了订单来源。要素市场变化:根据深圳市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外迁或倒闭的原因中,土地和人力是排在前两位的问题,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与原材料等要素体格不断上升之间的矛盾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中集中出现,使得企业经营处于两头困境之中。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本身获取融资的途径就有限,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民间资本,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虽然国家不断出台相关融资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落地的根本却受到种种限制,政策的出发点难以得到贯彻,没有资本的支持,维持发展尚且困难,转型升级就更难以企及了。资源及关系依赖困境:粗放型的经济下诞生的中小企业中也患上了资源依赖,或者是一种非市场化手段寻求局部的垄断思路,形成了官商之间扯不清的联系,这种资源或者关系的依赖在当前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加、企业市场化运营要求下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更严重的是制约了企业自身创新精神的施展,从基础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2.2企业自身原因解析

产业链整体价值不高:中小型企业中很多并不是创新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市场可替代性强,由于本身体量比较小,因此基本没有研发投入,产业竞争主要来源于大量同质化的低价格竞争,缺少成长性,处于产业链的附属地位,自身价值的创造主要依赖于产业链上其他比较有话语权企业的成长带动,处于“搭便车”的位置。网络经济适应性弱:在当前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经营市场则成长性和规模会非常有限,传统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技术和技能人才的投入,在应对新常态下的网络经济方面准备不足,投入不够,只能由从对传统产业链话语权企业的附属地位转移到为互联网平台大玩家企业的附属,难以分享网络经济的共享带来对自身在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创新与投入少:传统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处于跟大流靠天吃饭,经济形势好时整体收入就好,在新常态下处于中低速的整体形势下经营压力就比较大,由于企业能够跟随市场形势而发展,虽然处于被动承受压力的情况,但在创新投入难以短期见效的情况下,忽视长期发展或者将长期发展寄希望于整体经济形势带动的想法使得创新投入更加缺乏动力。员工培训力度太小: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和高技能人员的缺乏,加上人才流动性使传统经营的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员工的培训力度,甚至部分企业还存在有临时工接力的现象,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有时还会出现为别人培训员工的情况,所以喜欢用熟练工人,尽量采取简化工作流措施来降低对高技能工人依赖等情况比较常见。其他原因还有:管理的持续性不强,基本不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以至于经常看到合伙创业最终因利益分配问题而分道扬镳。在管理过程中大量存在家族式企业管理、人治大于企业制度等情况,这样造成我国传统中小型企业的生存期非常短。

3中小企业转型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

3.1中小企业转型战略方向

为理清中小企业转型战略方向,将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对比分析如下:根据增长函数,对比西方和我国企业增长,可以发现,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都有着相似的规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如表1所示。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当前及金融危机前我国中小企业外于增长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劳动力获取较为容易,也在这方面有优势,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获得规律化的增长,或者依靠创新驱动直接进入第四个阶段即综合性投入阶段。根据目前的环境来看,前者更为艰难,新常态要求以后者的思路走出发展的新道路。

3.2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中小企业要想继续根植本行业发展,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借助当前网络经济发展的潮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水平创新,具体如生产方面,跟随国际产业转移路径,将工厂建立了劳动力成本更低或者一段时间内不容易提高的地区,如东南亚等,在品牌方面,要告别贴牌生产、强化营销能力建设、培养自己的品牌、开发自己的产品等,以专业化为本,差异化为特点的路线,强化产业链合作,与大企业抱团取暖获得发展,从国际和国内市场入手,其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如图3所示。企业内部也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要从组织结构入手,对组织进行调整尽量实现扁平化,积极授权,促进决策的科学化,避免强人企业、做到不因企业负责人的变更而影响企业发展。第二要转变管理理念。要重视知识经济的作用,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的创新才能领先发展。第三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开放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者范围、更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先进的管理信息和思维。第四是管理模式要进行转变。要切实认识到传统的经济资源在现在已处于第二位了,知识已是处于第一位的重要资源,不重视、不挖掘、不探索知识的企业是无法获得发展的。

4网络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经营辅导体系,经营支持体系、融资体系。中小型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尤其国有几大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放贷比控制流程比较复杂,获货款难度较高,如果进行民间融资则成本想当高,对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但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融资平台,国家的“双创”计划也配套出台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相关制度,从源头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经营支持和融资难的问题。鼓励技术创新,有效政策引导转型发展方向。中小企业要积极参与政府的各级科技类项目申报,以获得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并加强自身的产品研发投入,创造更好的产业从市场中获得融资支持。中小企业要抓住国家支持的各种机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使自身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上游迈进,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要敢于走出去,到相关国家建立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扩大范围扩充规模形成自身优势。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者素质,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善于学习,要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经营发展,建立以制度约束监控下的企业运营及决策制度,实现企业发展的科学性,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避免企业成长的风险,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的竞争环境,紧紧抓住市场机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转型国际后发展地区市场。中小型物流企业要积极自我转型,尤其要抓住网络经济的机会,我国的网络经济在全球层面处于比较依靠的位置,中小型企业要在我国网络经济发展中积累经验,学习知识,在积极参与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中将我国的经验应用,产品和服务要善于利用国际市场打开后发展地区,从而获取局部的比较优势,在后发展地区市场中发展壮大自己。重视知识资源,提升劳动者素质。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人才资源才是长久的竞争力,要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重视知识资源,重点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正视人才的正常流动,要以企业的发展和团结的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罗文彬.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08):3-22.

[3]谭琦.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05):120-138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7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管控机制滞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突破原有众多的技术壁垒,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实效性强、交互性强、受众广。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监控审批不健全,网络非法转载、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一方面固然有有关部门监督缺位,以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法律依然还有漏洞,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当前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管理和监督还存在法律法规空白。其次,科技期刊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严格和优化。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重复办刊严重、整体实力羸弱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期刊中不乏一些是在利益驱动下,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刊物刊号,随意办刊,造成科技期刊资源严重浪费。甚至一些期刊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论文,存在买卖版面、页数增多、违规增刊、虚假引用、“假刊”等现象。

1.2资源配置低效、数字化质量不高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范围越来越大,但数字化内涵似乎没有被真正把握,存在资源配置低效、数字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只是把学术文章简单地复制粘贴到网站上,或是利用电子出版社,简单地加入学术期刊数据库而已。而出版社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合作水平较低,重复建设数据库,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例如一些高校学报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效推动数字化转型,但大都依托学校的门户网站建站,没有自己独立的顶级域名,即便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但显示的域名网址也是学校的二级域名网站。这些网站部分存在功能不完善、内容粗糙单调、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差、知名度低、维护不善等问题。还有一部分网站仅静态展现期刊信息,完全是纸质期刊的延伸和附庸,没有动态全文检索和互动交流,甚至网站上期刊简介、征稿指南等数据还停留在几年前,完全没有更新,访问量小,影响力弱,更谈不上和国际期刊竞争。再如在线投稿和审稿是科技期刊数字化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在随机抽取的500家科技期刊网站中发现,仅有267家实行了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占53.4%),可以看出,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社会科学类期刊,仅有39.1%实现了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此外,笔者在模拟投稿中还发现投稿系统存在内容设计不完善、结构设计不完整、系统安全性低等一系列问题。

1.3专业技术欠缺、人才储备不足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在表现形式上换上了“数字外衣”,但毕竟是数字产品,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科技期刊过去立足传统纸质出版,编辑团队往往是内容编校方面的专家,而数字技术与他们专业毫不相干,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数字技术和相关人才短缺障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这样一条鸿沟,科技期刊如若不更新和转换人才结构,解决技术人才稀缺问题,不可能真正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

2化解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中问题的建议

2.1坚持“内容为王”,狠抓载文质量

期刊的质量就是期刊的生命。不管科技期刊以何种形式发行,提升载文质量都是核心问题,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数字化转型也只是包在外面的壳,核心价值还是论文质量。期刊论文要坚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必须坚持原创性和前沿性。提升载文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1)期刊主编、编委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科的发展信息和前沿热点,制定好选题,打造自己特色栏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学术论坛、专题讨论等学术活动,密切编者和作者、编者和读者的交流,不断丰富办刊资源。有优秀的作者才能有优秀的稿件,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提高稿件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建立方便作者投稿和沟通交流的渠道,广泛吸引海内外学者积极投稿。3)构建一支国际审稿专家队伍,着眼实际,放眼未来,实施动态管理,使之成为科技期刊提高质量的有力支撑,有效利用专家来组织审稿工作。4)一流的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编辑人才来保障,“玉不琢,不成器”,一篇学术论文只有经过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美化,才能成为高质量的文章,因此,科技期刊要凝聚高素质编辑人才,尤其是掌握数字技术人才,要切实“以人为本”,磨刀不误砍柴工,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吸引和汇集人才。

2.2完善政策法规,改革管理体制

面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网络非法转载等涉及到著作权问题日渐突出,现行的政策法规有待补充和完善,以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数字化转型健康可持续发展。纵观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对于著作权问题还是存在诸多漏洞,比如:1)对数字网络的立法多而杂,并且往往是多部门分头制定、交叉执法,缺乏统一执法协调机构,严重影响了执法力度。2)相关著作权法规定侵权要赔偿损失,但损失额如何计算、间接损失是否赔偿等,未作具体规定。3)我国法律法规肯定了著作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却没有明确规定著作权人是否有权采取、怎样采取保护措施。4)著作权法修订周期较长,且缺乏前瞻性,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总之,数字化转型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其次,科技期刊评价体制也要改革。我国是科技期刊产出大国,仅次于美国,却不是期刊强国。科技期刊利于科技工作者交流成果、扩大视野、启迪思路,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贡献,实施宽松的登记制度无可厚非。但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实施退出机制,以评促建,宽进严出,加强监管,优胜劣汰。建议成立科技期刊评审委员会,定期对期刊进行综合考评,按照一定比例末位淘汰,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当然,评价体系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评估内容可增加社会信誉度、读者认可度,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员参与,全力以赴。

2.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科技期刊开放程度

一是在投融资渠道上,数字化不同于传统纸质出版,无论是人员培训、网站管理、平台开发,还是后期维护升级等,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为鼓励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政府必须予以经济政策扶持,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另,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形势,政府部门可进一步放宽科技期刊的投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甚至国外资本进入科技期刊经营领域,此举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技期刊经费不足的现状,也可借助市场力量优胜劣汰。二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数据库,也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摒弃门户之见,积极与外部接洽整合,加强沟通合作,向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各自为政。

2.4创新办刊和营销模式

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特色,提高自身质量的基础上,应拓宽期刊数字化平台,努力创新办刊策略和营销模式,扩大自身影响力。目前一些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和国际接轨,值得借鉴。例如《地球科学》编辑部和国外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作,允许Springer公司在国外销售《JournalofEarthScience》(《地球科学》)的数字资源。这是走“拿来主义”道路,利用一些国际著名公司和出版机构进军中国的同时,和其进行数字出版合作,加入其数字出版平台,利用国外出版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扩大自己期刊的国际影响。再如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DefenceTechnology》(《兵工学报》)与Elsevier国际出版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其ScienceDirect网站在线学术平台,以开放获取(OA)形式向全球读者呈现,快速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向国际一流期刊迈进了坚实一步。国内期刊和国外出版集团合作,利用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和数据库,以及成熟的用户群,使科技期刊进行世界范围内网络在线投稿和审稿,拥有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性稿件和同行评议,扩大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影响。

民间融资论文范文8

(一)债务融资现状

张桂杰(2009)认为融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公司融资效率状况良好的必要条件,由于家族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的不同,家族企业的融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般情况下,高成长性的公司由于资产的扩张会显得资金比较紧张,负债率较高。这种情况在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中表现比较明显。但是上市家族企业却有不同的特点,上市家族企业更加偏向于股权融资,因而往往表现为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家族企业,他们偏向于债务融资,从而获得发展资金。此时不同经营状况的家族企业融资困难程度不同,一般而言,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企业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但是由于自身的资金积累和负债的破产偿债风险影响,家族掌控者更加偏向于稳健发展采用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叶山梅(2007)认为内源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资本来源比例中,自我融资高达90.5%。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外援融资,加上自身的资本有限,所以其发展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借代,但是这种债务融资方式多数具有高利贷性质,成本高,风险大。

(二)家族企业债务融资影响因素

1.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唐松、杨勇(2009)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与金融发展程度之间的研究得出结论。若债务比例增加1%,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与低的地区相比,公司市场价值平均多提高0.54%,并且债务融资与公司价值的正相关关系只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才存在。

张山梅(2007)认为我国金融体制存在弊端,中小型金融结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民营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育程度比较低,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小,政府扶持力度弱,业务开展非常缓慢。此外,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的难度,银行为了了解企业真是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为了减少成本支出,银行变紧缩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

2.市场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2009)认为,处于不同竞争状态的行业对公司资本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充分竞争的行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倾向于分散风险,而相对垄断的行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

3.成本理论

对于实行现代管理模式的家族企业,还会遇到成本的问题,表现在:(1)在经营者持有企业股权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债务融资比例的增加会提高经营者的相对投资份额,增加经营者的工作动力。(2)股票融资需要企业支付红利,债务融资需要企业支付利息,但利息支付具有强制性。这就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剩余留利和折旧费之和),经营者从事企业价值非最大化行为的活动余地缩小(Jensen,1986)。(3)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相比,债务融资使企业的破产概率上升,经营者所受到的压力加大,为避免破产风险,经营者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奢侈消费。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了人成本,从而构成了债务融资的收益。

二、家族企业债务风险控制研究

(一)债务风险涵义

朱忱(2009)指出,债务融资风险是指由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即与企业债务融资相关的风险。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债务筹资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债务筹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以朱清香、宁宏义(200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债务融资是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比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企业有可能会因为债务比率过高而发生现金支付危机,从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风险的积聚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家族企业债务风险产生原因

家族企业债务等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吴元波,王晟(2008)认为家族企业债务风险来自于家族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定性

企业投资利润率即投资报酬率,是指企业所得利润初始投资额的比率;借人资金利息率是企业借款时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与借人资金的比率。由于企业某个期间所获利润无法确切估量,同期市场利率也处于变化之中,因而,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人资金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使用一部分借入资金,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当投资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入资金将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荇存,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2.家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

朱冰心(2005)提到家族企业还本付息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收益。企业收益与其日常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经营管理的好坏,影响当期收益的高低,决定现金流的多少,从而影响偿还到期债务本息“保证金”的充足与否,决定财务风险的高低。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会给市场传递一种不良信号,使企业信誉受损,降低其在融资市场中的信用等级,导致筹资困难,使企业面临再融资资金短缺的风险,无法满足后续发展需要,使企业发展缓慢或停滞。

3.家族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

尹建中(2006)指出,负债结构是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尤其是短期负债资金的比例。影响负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l、企业使用长期借款融资,其利息费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采用短期借款融资,其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波动。2、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长期投资,当借款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将借款展期,企业经营将陷入困境。3、长期借款融资速度慢,资金成本较高,并且附带一些限制性条款。

4.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

岳红梅(2009)认为企业等措资金,可能面临利率或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利息率不断提高,使得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增加。反之当国家实行“双松”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贷款利息率不断降低,企业筹资的资金成本降低,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同样,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动也给企业带来厂外币的收付风险。

(二)家族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和预警

1.基于融资结构角度

陈强(2007)认为确定适度的负债比率、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有助与家族预防债务风险。家族企业的负债比例要与自身具体情况相适应,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企业应不定期进行测算,掌握资产、负债状况,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根据实际情况,对比率进行适当调整,维持一个适度的负债规模。此外,他还指出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反之,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同样,家族企业还应对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和债务偿还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在日后经营过程中本金和利息的偿付风险。

许月悦、叶涛(2009)在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预防负债筹资风险。他们认为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加权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根据经营规模所拟定的资金需要量可以用多种筹资方式进行筹资,在资金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各种筹资方式不同的资金额就构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分别计算各筹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然后对其进行比较,选择其最低的筹资方案。

2.基于现金流角度

(1)吴元波,王晟(2008)认为企业应根据现金流建立信用批准与信用条件。企业建立信用批准体系的目标是将坏账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对信用批准程序的改进受到信用风险控制要求的限制,在审核时应考虑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批准程序以及信用限额,信用批准成本不能超过坏账的金额。信用批准过程不能太慢,企业应该经常对信用审核速度进行检查。在某些可行的情况下可以用电话对信用申请进行批准。此外,企业通过追查客户是否存在延期支付的纪录,也可以减少等待信用调查而延误的时间。企业在审核客户信用时还应考虑需要进行信用批准的最低限额。通常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信用标准,30天内全额付款是常见的信用条件,它要求在开出发票后30天内全额付款,没有任何折扣。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信用条件则更多是60天内全额付款或90天内全额付款。当然,信用条件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重要的是,企业一开始就应同客户明确支付条件,对于大额的订单,应要求客户在定货时交纳10%左右的定金。

(2)杨静,张新刚(2005)认为企业根据现金流加强订单与信用方面管理。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对供应商进行详细区分并分别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控制原材料存货和付款期限的目的,进而实现对物资流和现金流的有效控制。虽然信用条件通常为行业标准,但也应该有一定协商余地。大企业经常能够从小供应商处得到更优惠的信用条件;部分谈判可能会涉及在信用期长短和价格高低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供应商对提前支付给予一定的折扣,那么所获得的利益应该超过提前支付所花费的成本。如果企业能够向供应商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支付体系或计息支付方式,那么供应商就会乐于提供较长的信用期。

(3)叶山梅(2007)认为企业在生产循环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生产循环中,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主要是存货周转的速度。该循环中的关键控制点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存货周转期。企业应定期报告存货周转期及其变化并说明持有存货的成本。有关存货周转的资料可以编制在定期报告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可以分别编制。在报告中,根据项目的购买、使用或销售方式进行归类分组。不重要的项目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编制报告,企业可以判断出周转期正在改善和正在恶化的存货项目;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如何改善恶化的存货周转期或巩固已改善的存货周转期。在生产循环中,控制企业现金流量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适时制(justinTime)。适时制是一种由需求驱动的组织生产流程技术,其应用可以减少浪费和库存,以实现高质量的快速灵活生产。采用适时生产系统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库存的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由于现金循环的缩短而节约的利息费用。适时生产系统通过缩短存货周转期和降低库存量为企业带来财务利益,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报告这些潜在的财务收益来鼓励适时生产系统的实施。在企业尚无能力实行适时制时,可采用确定经济订购量、再订购点和安全存货量等措施对存货进行管理。企业通过运用上述手段对生产循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存货周转率,降低存货资金占用,从而使企业将更多的存量资金用于生产、投资等活动以及偿还债务,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4)狄娜,顾强(2004)认为根据现金流对发货与存货加以控制。在发货环节中,影响现金流人速度的因素包括发货的速度,因为货物被发出后才能开具发票;收货确认书的返回,如果需要客户确认发货单或其他单据才能开据发票,那么应尽快将这些文件送交开票人;准确性,发货本身以及发货单据的错误会阻碍现金回收的过程。存货控制同样十分重要,当有了订单却没有存货进行供给时,现金流人速度就必然延缓。原材料库存的短缺阻碍生产进程,产成品短缺阻碍发货进程。如果向客户发货的进程受到阻碍,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在对存货控制的检查中,企业应注意由于存货短缺而产生的无法履行的订单和延迟履行的订单数量。如果这一情况发生频繁,则意味着收款循环周期的拖延。

(5)狄娜,顾强(2004)认为需要根据现金流对应收账款加以控制。如果所有客户都全额准时支付货款,那么在收款循环阶段就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客户都做不到准时付款,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包括了解每项应收账款的欠款人、金额及到期日;了解客户逾期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否还有其他未到期的欠款或其他订单;尽量高效快速地处理客户的质询;督促逾期未付款者付款;对未结清的应收账款定期编制报告。企业应按照个别账户监督与总账监督相结合的思路编制账龄分析表,按时间顺序详细列出每项逾期未付的款项,监督客户的支付情况,以利于催款人员追收。此外,相关人员还要定期计算企业的平均收账期,与同行业和本企业的历史情况对比,并随时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此外,企业还应定期检查客户投诉、质询的次数以及妥善处理的速度。如果对客户质询处理得太慢,必然会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对逾期客户的最后手段是提请诉讼,企业应该确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发出提醒函的次数、频率以及对拒付者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采取上述方法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必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加速资金回笼,实现安全系数目标,提高现金销售能力比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6)朱敏(2001)认为企业需要依据现金流加强信用管理与付款工作。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供应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检查,了解各供应商对付款期限的要求,分析出哪些供应商可能要求尽快付款,哪些供应商可能允许逾期付款,然后根据供应商的不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支付速度。企业应充分利用供应商所给予的信用期,并不定期地对付款进度进行检查,以确认每一笔款项都按预定时间进行支付。此外,企业还应该认真考虑延期支付可能带来的后果。延期付款可能有利于本企业的现金流量,但却是以供应商的现金流量恶化为代价的,实际上是将现金短缺的难题转嫁给了供应商,将加剧供应商筹资的难度,甚至会导致供应商破产。在推迟任何大额支付之前,企业都应仔细考虑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和商业地位,这样的延期付款行为是否会影响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服务甚至停止供货。如果企业实行适时制,则是将供应商视为价值链上的伙伴。延期支付的方式显然与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相矛盾。企业若能有效地进行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现金流量管理,就可以在不损害自身信誉的前提下获取足够长时间的商业信用,以相对较少的实有资金维持一个相对较大的采购与付款循环,从而达到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