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范例

美育教学

美育教学范文1

 

一、美育的涵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组织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问题。   对于美育,不仅学生不重视,一些教师、领导也把它置于脑后,认为学校美育可有可无,还不如把教学时间集中在智力的开发上。这些片面的认识,既影响了学校美育的实施,更阻碍着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美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目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使学校美育得到重视。   二、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美育   美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不等同于学校的美术教育,但是美术教学在美育方面确实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第一,如何欣赏美。   在学校美术课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学生如何欣赏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轻松愉快,朝气蓬勃地学习。并能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奋发学习。   第二,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因为美的形象和美的作品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并不都是健康的、高尚的、有益的、对身心成长有利的。例如:古罗马时期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雕象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有些人感受到她具有宁静、柔和、温顺、健康的女性形体美……而有些人则从他们优美的躯体和造型中下意识地寻求刺激和不健康的消极意识。这就说明了美的作品和形象的情绪体验不只是积极的,而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有时也会因一念之差而使某些思想不健康的人误入歧途。   由于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和知识发展阶段,明辩真伪、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在审美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而他们的观点也有可能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有高尚的,也有可能是低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美时,要帮助和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丑、善恶、高尚和庸俗,并能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中发现美。   要善于从平凡的形体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只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从复杂多变的自然物体中搜寻到美的所在,才能更好的表现出美的物体和美的形象。带领学生经常在大自然中去写生或欣赏起伏的山恋、婉蜒的小路、各种景色千奇万状,使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吸收大自然的精华,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的所在、美的愉悦,获得更多更好的美术知识。这样就自觉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第四,正确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识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从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后,各个美学家都作出了自己特有的回答,但始终没有一个结论和标准。而人们爱好美、追求美,由于时代、阶级、历史等原因,何以为美,何以为丑,总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则恰恰颠倒美丑。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大都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但由于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观点不同,其效果大不相同。一般的说美好的事物给人有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吸引人们接近他、感受它,给人以愉快的审美享受。一片山水、一树红花、一支乐曲、一幅绘画……都会以无尽的情趣吸引着人们。   总之,美育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是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人的心灵的。因此除了要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提高艺术素质之外,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有能够明辨是非、好恶、美丑的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吸收一些前人或生活中美的精华,并学会怎样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公民,要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就要利用教育这一重要阵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才能达到真正的美育目的。

美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美育视角;美术教学;思考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本身就有美育属性,所以教师需要有美育教学的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美术实践活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美育教学机制,丰富美育教学视角,提高美育教学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能力。

一、观察欣赏,引入美育教学机制

1.实物观察

实物观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实物观察训练,并给出观察提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审美体验。实物观察的内容众多,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展开筛选,因地制宜地设计实物观察的学习活动。如身边的用具、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都属于观察的内容,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提升学生的美育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冷色与暖色》时,教师先让学生对冷色和暖色的概念进行解读,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行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各种颜色,给你们五分钟观察时间,将能够看到的颜色记录下来,并且根据冷色和暖色的概念进行分类,看谁有更多的发现。”学生听后趣味盎然,快速行动起来,展示观察成果时发言踊跃。有的学生说“同学们的衣服呈现多种颜色,有红色、黄色、橙色的,这些属于暖色;有蓝色、绿色、紫色的,这些属于冷色”;有的学生说“教室外花草的颜色很多,有鲜艳的红色、粉红色、橙黄色,这些属于暖色;还有白色、紫色、蓝色的,这些属于冷色”。这里,教师为学生创造实物观察的机会,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图片欣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欣赏是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图片欣赏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筛选图片信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图片欣赏环节之中,自然形成美育体验认知。图片信息极为丰富,不仅包括美术作品,还包括照片、图案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搜索平台展开搜集,能够获得更多的观察机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信息海量,唯有展开科学筛选,才能给学生带来针对性的启迪。例如,教学《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车的图片信息,并给出欣赏要求:“大家对车都比较熟悉,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车,这里展示的车更具有特点,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看过这些车的图片,你肯定会有更多的想法。如果让你来设计一款新车,打算如何设计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观察图片,课堂讨论气氛浓烈。同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互动之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与指导。这里,教师为学生提供图片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究。

二、写生制作,丰富美育教学视角

1.实地写生

美术教学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实地写生训练,能够给学生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丰富美育教学的视角。实地写生不一定要走出校园,对教室内外的景物、同学和老师的形象、生活学习用具的形状等展开细致观察,利用手中的画笔将其直观地展示出来,都可以形成新的写生训练机会。学生对写生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学生提供更多写生训练的机会,以有效促进学生美育认知的发展。若开展实地写生有困难,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机会,这样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美育触动。例如,教学《海洋世界》时,不能带领学生去海边写生,教师可通过一些图文信息,给学生启迪。很多学生都有参观海洋馆的经历,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这里有一部《海底总动员》的片子,仔细观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海洋生物?你还见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兴致勃勃地观看。课堂讨论展示环节,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发现,也有的学生结合自己参观海洋馆的经历讲述相关见闻,课堂学习气氛热烈。

2.手工制作

学生对手工制作有浓厚的参与兴趣,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契机,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手工制作有多种选择,低段学生适合利用彩纸、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些动物的造型;中段学生适合进行平面和立体设计,如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展开创意的手工制作等;高段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材料,制作服装、乐器、模型、雕塑等美术作品。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获得更多的美学体验,自然生发美育教育。另外,由于手工制作需要提前布设,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制作材料。例如,教学《做做海洋生物》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材料,用于课堂上现场制作海洋生物。课始,教师先出示一个模型:“这是老师用橡皮泥制作的海洋生物,大家看是什么生物呢?”在学生发言后,教师随即出示手工制作的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制作活动,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对熟悉的海洋生物进行塑造。”于是,学生顺利地进入到手工制作的环节。由于材料准备充分,每一个学生小组都在最短时间内制作出多种海洋生物。这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展开手工制作和互评活动,使学生的美育认知自然形成。

三、创作实践,提高美育教学品质

1.主题创作

美术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多种形式的美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主题创作需要围绕特定的内容展开美术学习和实践,如主题讨论、主题设计、主题制作、主题活动等都有明确的活动中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做出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品质。例如,教学《门窗墙》时,为成功激活学生的美育学习思维,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众多门窗墙的图片信息,使学生通过观察,对门窗墙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同时,教师趁机展开主题创作布设:“我们在生活中对各种门窗墙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在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图书馆设计一款个性门,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特点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教师的布设展开独立思考和讨论,逐渐理清了创作的思路。成果展示时,不少学生能够带来一些惊喜,教师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

2.联想创作

美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健美操;渗透;美育;途径

体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德育、智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和美育也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联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健美操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渗透着美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健美操技术的能力,还有助于唤起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个人气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健美操已然成为小学体育教学渗透美育的重要课程。

一、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对于审美观还处于懵懂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美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水平,从而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并学会欣赏美和积极创造美[1]。

(一)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

美育是健美操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健美操教学的根本。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需要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也需要欣赏者调动多种心理活动去联想、体会,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再由抽象思维发展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具象思维,从而由认识美走向发明创造美。体育美育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正是由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康德曾说过:“美是情感知识和道德的桥梁。”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的,人的情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美好心灵形成的初期阶段,学校教育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美”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从而促进他们美好心灵的形成和发展。健美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具有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音乐美等多种要素[2]。健美操教学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美的要素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的形体动作这一感性认识开始,逐步发展到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培养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学会欣赏美,提升审美能力,最终发展为追求和创造美,让他们从小开始得到美的陶冶,培养美的情操,促进他们逐步进入追求精神美、气质美的境界。

(二)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从塑造美的心灵入手,可以让个体变得更为丰满,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国外有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个层次: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3]。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标准概念,改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熏陶,达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有效统一。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健美操技术的掌握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气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优雅的风度,从而影响其在各学科学习时的状态和效果,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外)祖父母的倒金字塔式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众星捧月”可能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是他们往往自我意识膨胀,以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普遍,他人意识、集体意识比较淡薄;二是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比较欠缺,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浪。这对其健全人格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健美操是一项集个人技艺与集体配合于一体的活动。优美的健美操动作的反复学习和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兴奋性、敢为性、独立性、聪慧性、有恒性[4],有利于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健美操又是一项需要相互配合的运动,健美操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小“我”只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我”———集体,而这个集体是“我”和无数个“他人”组成的,没有他人,就没有集体。通过健美操训练,可以培养小学生相互配合的他人意识和集体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乐群性、稳定性和自律性,进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思路的构想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美育,将为他们一生的审美观打下基础,有助于培育他们的健康情操,使他们受益终身。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固然都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而体育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健美操则是体育美育的主阵地之一。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健美操教学渗透美育的第一步,也是美育渗透的关键一步。小学生的审美观大多是在对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中逐步树立的,所以老师的示范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让他们在老师编排的健美操形体动作中感受到什么是美,在学习、模仿和训练中探索怎样表现美,培养他们鉴赏美、学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善于创造美的境界[5,6]。

(二)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

教师要充分明确健美操课程渗透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其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学习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接受程度等,安排不同的内容,使学生课上既锻炼了身体又得到了美的熏陶;要注意动作的难度适中,使学生只要用心就可以掌握;要有观赏性,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形体训练、组合性的健身操、各种轻器械操、有氧舞蹈、拉丁操等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对学习健美操有潜力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通过健美操的学习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美”也可以学以致用,也可以创造升华。总之,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实施美育渗透。

三、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有多种途径。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主要从“看”“思”“做”这三个环节入手,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看———感受健美操之“美”

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自然界没有比人体美更完备和谐的美了,这种美是更富有生机的美。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大赛中运动员精彩的表演,领略健美操运动员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女运动员所具有的匀称协调、线条柔和、尽显优美曲线的女性美,男运动员所具有的刚劲有力、反应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在操场上,在富有韵律的节奏和美妙的音乐中,教师将优美的、舒张熟练的动作姿态展示给学生,他们在教学示范中所表现出来的优雅的气质和风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健美操动作的刚柔并济之美。这些美妙的艺术大餐,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健美操的激情,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在健美操中表现“美”的欲望,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美育效果。

(二)思———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观看视频、示范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美”,怎样才能达到“美”,引导他们思考怎样去创造“美”。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让他们领悟什么是“美”,从而形成正确的“美”的意识,“美”的观念,激发其审美情趣。同时,还通过健美操动作的姿态美,让学生感受到健美操的塑造美的功能,让他们感到,“美”是可以创造的,我们也能创造“美”,激发其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做———训练“美”的形体

健美操的基本姿态对学生形体姿态的塑造和良好气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本姿态的练习贯穿于整个健美操课堂。要从模仿教师的基本姿态动作开始,通过反复练习,细心体验,掌握动作要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的锻炼,以形成优美的肌肉线条,培养出优美的形体;提醒学生注意养成优美的行为动作习惯,不仅在健美操课堂上,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时时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塑造自己优美的形体,并进而转化成一种优美的气质,让美的气质由内而外自然展现出来[7]。当然,健美操动作受力度、速度、柔韧性、节奏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跳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以形成优美的动作,让学生看到自己在练习健美操中立竿见影的进步,从自己优美的动作中产生成就感。

四、强化小学健美操教学的美育渗透功能

(一)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言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最重要工具。教师语言艺术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讲解动作的语言流畅,学生接受的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对动作节拍和动作提示语运用的恰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理解和掌握。练习健美操需要牢固记忆每一拍的动作,学生从接受到掌握到熟练,就是一种一步步变美的体验,这种美感的获得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言语交流,可有效增加师生感情,使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中接受美的教育,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美育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身体练习,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旋律优美的音乐,节奏分明的节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激发振奋人的情绪。音乐强化了动作表达的情感和风格,使之更加生动和富有魅力。我们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乐理知识的教学,将健美操的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音乐与健美操的内在联系。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使其能初步听辩和表现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美感。这样,音乐与体育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了强化美育的效果。

(三)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美育渗透

在健美操教学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学生往往过多依赖于老师的教导,一味模仿老师,这样容易将健美操的美固定在某一种风格上,不利于学生领略健美操之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小主人的意识,让他们懂得自己应该是课堂舞台上的主体,鼓励他们在老师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能力和特长,展现各自独特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美,为美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感受美、鉴赏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美。在教学中要注意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寻找美的素材,并融入到健美操的动作中,从而给他们提供创造美、表现美的机会,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在健美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己创编一些健美操动作组合,并把它排成一个节目,在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表演,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称赞,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兴趣,帮助他们开启了创新之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健美操课程中有效、科学地渗透美育,是需要小学健美操老师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学生能逐步培养自己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美的陶冶,培养美的情操,从而促进他们逐步进入精神美、气质美的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宝仪.美育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8):46.

[2]陆孝光,张晓红,李杉.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57-58.

[3]王友忠.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2010(12):762.

[4]刘志.浅谈健美操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92-193.

[5]张颖.健美操教学与美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97-100.

[6]赵郭侠.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9):96-98.

美育教学范文4

数学教学发展为数学教育,是对数学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数学教学“育人功能”的高度评价,无疑是一大进步。数学教育应包括美育教育,这种深层性的认识,早已被教育工作者提出和论证,也被少数教育工作者接受并付诸实践。然而,整个数学教学实践中,美育教育还未取得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还未被视为“教学过程”。特别是有的虽口头上承认而在教学中却不去实施,以至数学教学长期跳不出旧有的框架,习惯地把美育教育单纯地看成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学科目,只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特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德育功能,缺乏美育情趣。无疑,客观上削弱了数学的魅力和教育性。

二、数学本身存在着科学美

数学是以罗辑思维为构架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从美学角度看,数学有它自身的美。这种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也可视为形象美与观念美的结合,统称为感性与理性兼备的科学美。德国数学家庞莱说:“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的优雅,是所有真正数学家都知道的真的美感。”未有感受到数学美的人,其实还未步入数学的门槛;感悟到数学的美,才是对数学的奥秘和真谛有所认识和理解。具体说,数学美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1)简洁美。如数学符号与数学公式,用“△”表示三角形,用an表示n个a相乘,用S=πr2表示圆的面积公式等,无一不显示其简洁美。(2)统一与和谐美。统一与和谐也是数学内涵的本质特征。从黄金分割,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函数的图象与其解析式中都反映了数与形之间的统一与和谐。(3)有序美。如有序数对、有序数组、多项式的排列及几何图形,方程按本质属性分类,均是有序的美。(4)对称美。如几何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利用对称性添加辅助线,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数学概念的对偶性。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北大方正”“中国联通”“工商银行”等商标图案都具有强烈的美感。(5)奇异美。数形结合是奥妙的。有些问题,看起来难以解答,但通过特殊的方法,如换元法、反证法等。把问题化难为易,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奇异与灵巧。从而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三、数学教学可创造教学美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员和学生都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学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理所当然地包含教学过程对美的创造,即教学美。教学美可分为教学中创设的环境美,学生的学习美和老师表现出来的情境美。情境美应侧重于四方面:(1)语言美。数学教学语言除要求准确精练外,还要求有科学的特点,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有幽默感和潜台词,使语言成为打动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2)板书演示美。工整美好的文字,布局合理的板书,正确鲜明的画图,精致的教具和灵巧的演示操作,能直接给学生视觉神经产生美感,达到终生难忘的效果。(3)教态仪表美。教师的教学态度热情亲切,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教师仪表端庄文雅,能使学生心旷神怡,敬仰老师。(4)教学设计美。教学程序安排有节奏感,解决重难点的技巧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同类的内容,但每次都不重复,都有新意,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一样内容的数学课,有的教师上的平淡无味,学生讨厌。有的教师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入迷,两者差异,与其说是教学技艺的不同,倒不如说是对教学美的创造力不同,当代数学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与创造教学美。前面说过美不仅是多向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多格调的。不论哪种形式,教师首先由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艺术素养,对教学内容理解深透,运用自如,作艺术加工。其次要有强烈的审美意识,有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平淡的教材中找出闪光点,在三尺讲台上,从语言、板书、演示、教态、教学程序等方面,创造美感。

四、渗透美育教育可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中表现美的内容较多。如何渗透?首先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不能把美育教育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或平行内容,造成喧宾夺主;二是不能美的内容随意夸大,无限发挥,弄成牵强附会;三是不能无中生有,强硬加工穿插,以至弄巧成拙。所谓渗透,应是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结合,即(1)对数学美的内容要尽量挖掘,选准,作中肯而扼要的点评,引导学生审视、鉴赏。(2)注重创造教学美,从教学各环节来展示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3)鼓励学生塑造学习美,要求学生规范学习,作为工整,积极上进,形成学习行为美。如果教学中能坚持细水长流的渗透,必然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数学教学渗透美育教育势在必行。其优越性可概括为“五个有利”:(1)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美具有愉悦性,渗透美育教育可使美感对学生产生诱发力和吸引力。学生对数学美的感觉越深,越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追求与爱好,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自觉行为。变苦学为乐学。(2)有利于贡固所学知识。美具有鲜明性,渗透美育教育能把知识的结构、特色、规律,以直觉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得更形象清晰,理解更透彻。(3)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鉴别美需要观察、对比、想象、分析,概括等心理活动。这种心理过程就是使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得到有效训练的过程。(4)有利于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美育是“五育”之一,关系到人们内在人性和心灵的塑造。美育教育能培养高尚情操,能掏冶感情,净化思想,美化人生,促进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形式,逐步做到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美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育视觉;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处理好文本解读与立德树人、文化传承间的关系,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青年?

一、何谓语文

语文这个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的,它将先前的“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由此可知,语文应该是指语言和文学。文是象形文字,它的甲骨文写作“ ”,是一个胸部刻画了花纹的正面的人形,所以就有了“文”即“纹”的解释,也许在中华文化的早期存在一个“文身”的时期,但《庄子·内篇·逍遥游》中就提到“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足见在中国古代极早用以显示成年、已婚、权威、勇力、美观的办法不是“文身”。中国文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文在中国文化中不是文身、刺青。但文确实和修饰有关,修饰的目的是增进其神圣性,最终产生美感。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认为“文”指人类脱离自然的人文活动所显露之样态,它与质相对,质是原始粗糙的,文则采饰可观,二者可用玉石的浑璞与琢冶来比喻。而脱离自然的人文活动离不开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在质朴这一自然属性中多一些文明,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文质彬彬”。文即美,《论语》说“里仁为美”,宋代朱熹注解为“里有仁厚之俗为美”,仁厚曰“善”,美与善原是同一而和谐的。所以说,教文不仅仅是教的对象,更是教的目的——唤醒人的美与善,以达孔子“郁郁乎文”的教育理想。语文应该是一门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文章、文化来实现智育、德育、美育育人目标的一门学科,即于漪老师提出的“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这样的教育观同时也回答了核心素养下中国教育必须明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

二、基于美育的语文教学要求

(一)以人为本,人师先行

语文教学要达成以美育人、以善育人的目标,首先要求教师要心中有人,不能只见文本不见学生,心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明确文本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要想授人以美必先要懂美,于漪老师主张教师要学点哲学,其实还要学点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比如中国美学的“物我通融”“空灵淡远”“逝者如斯”“无言之美”“大巧若拙”“以小见大”“气化宇宙”“四时之外”“华严境界”“饮之太和”等等,它们表现了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强调生命的体验,追求身心的安顿,反映了中国人与天地共生、与人和谐、于己内省的观念,语文教师对此须有一定了解,方可传道授业解惑。

(二)核心素养下美育大观念的确立

大观念最早是由布鲁纳(J.S.Bruner)提出来的,威金斯和麦格泰(G.Wiggins&J.MCTigle)将其简单归纳为:一种有焦点的观念“透镜”,透视任何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科构成中,大观念可以代表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体现学科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大观念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我们要实现语文教育的美育目标,首先要厘清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模块课程纲要、单元课程纲要、课时教案之间关系,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要求,模块、单元纲要,课时教案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具体抓手,明确了几者的关系也就明确了核心素养下美育大观念确立的策略。策略一:选择核心素养或语文学科素养为既有目标,确立美育大观念。例如,模块五第二单元《边城》(人教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将人文底蕴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其对应的美育大观念,进而为此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内容进行教学。策略二:通过追问的方式确立美育大观念。例如,为什么要学习该内容?学习以后会怎么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无帮助?该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哪些美德?例如,模块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人教版)美育大观念的确立。问: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答:为了了解与西洋诗相比中国诗的特点。问:学习以后会怎么样?答:学习后会更加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化。问: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无帮助?答: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中国诗歌、鉴赏中国艺术。问:该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哪些美德?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文化认同,热爱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学会鉴赏美,并将中国诗歌中的无言之美、淡远之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我们就将人文底蕴、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作为这篇文章的美育大观念进行教学设计。

(三)围绕美育大观念来设置主要问题和组织学习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活动要求落实学生本位,围绕主要问题创设或组织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学会学习。例如《谈中国诗》,在确立了美育大观念后,围绕这个美育大观念设置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

(四)基于美育大观念的学习要求来设计评价方案

判断美育大观念的学习要求是否落实,需要设计评价方案,例如《谈中国诗》“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无言之美、淡远之美、安和之美。”作为美学大观念“学习美、感受美、热爱美、表达美”的学习要求,为判断其落实情况,可设计以下评价方案:按照上述评价方案,可检查本课美学大观念的落实情况,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上述内容是从美育的视角出发,以大观念为抓手来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美育教学范文6

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艺术美的体验,还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舞蹈在幼儿美育中的主要功能,探讨了舞蹈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幼儿教育;舞蹈教学;美育功能;主要措施

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舞蹈逐渐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艺术性作为舞蹈的主要特征,直接决定了舞蹈具有对幼儿进行美育的功能。此外,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等特点,因此,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最好形式。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美育,幼儿教师应明确舞蹈的美育功能以及掌握舞蹈教学的方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明。幼儿舞蹈教学对实现幼儿美育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形体得到规范,帮助幼儿改变之前的不良行走及坐立习惯。规范的姿势对幼儿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身体又能使幼儿的心灵世界更加美好。因此,舞蹈教学能够实现人内外美的统一。此外,舞蹈能够使幼儿理解美与丑的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美好气质。其二,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的审美意识是在不断欣赏美及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舞蹈作为表现艺术美的主要载体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审美意识的形成可以使他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蹈能够实现人体动作的艺术美,是动态性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形式。幼儿在努力学习相关动作以及进行舞蹈表演时,会逐渐形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观念。幼儿形成审美能力不但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且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及美丑的能力。其四,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舞蹈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外,还能增强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幼儿对舞蹈的学习,他们就会积累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这为他们对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此外,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可以使得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舞蹈教学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措施

(1)需要充分掌握幼儿的特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由于幼儿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期,运动神经及肌肉发育还不够健全,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舞蹈动作。此外,还要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多选择一些短促且节奏明快的动作。幼儿具有喜欢模仿、想象的特点,教师要运用一些具有故事性和幻想性的教学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并且还要选择直观性强的动作,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舞蹈动作,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培养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他们,才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3)完善舞蹈课程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教学较早地受到重视,并且已经有了比较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我国也应该在推行舞蹈教学的同时,努力形成幼儿舞蹈教学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既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需要注意幼儿的身心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舞蹈教学可以将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不应要求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只有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舞蹈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通过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王昆 单位:陕西省淳化县润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美育教学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幼儿美育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于幼儿教学之间的区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从文字结构上与幼儿教学相似,所表达意义并非一致,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在高校中存在的对学前幼师培养的教学,授教者为高校教师,学习者为高校在校生;幼儿教学可以笼统的的认为是在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中存在的对幼儿进行的教学,授教者为幼师,学习者为学前儿童。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者主体在理想理论中,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技能会成为幼儿教学中的授教者主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教学中的幼师,使其在幼儿教学中更加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成熟,在幼儿教育培养中,更为完善的培养幼儿。

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美育课程现状

(一)审美课程分布

根据对典型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全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全貌:共开设《学前儿童行为分析》、《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哲学》(人性美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幼儿舞蹈与技法》、《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造》(手工)、《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略有)、《儿童文学》、《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统计与测量》、《律动与体操》(美感)、《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训》、《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课程》(道德美感)、《教育原理》(道德美)、《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23个课程。

(二)课程审美内容分析

这些课程中直观层面上与艺术审美有关的课程为:《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舞蹈与技法》、《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文学》、《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计8个课程科目。隐含审美内容的课程为:《教育哲学》,其中包含对人性美进行分析讲解的课程内容;《幼儿游戏与指导》,根据审美活动最初起源认知之一“游戏说”的研究,游戏包含人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认知;《幼儿园环境创造》,课程内容多数为手工制作;《律动与体操》的课程内容是对人类形体美进行的培养;《幼儿园课程》的课程内容涉及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发掘如何培养学前儿童道德美感的培养,《教育原理》中也着重强调了美育对人性道德美、社会美等的审美活动。

三、美育课程审美原理及前景分析

开设课程中,含有审美内容或者涉及审美方向的课程多达14个,所占比重课程涉及的审美领域为音乐、舞蹈、绘画、游戏、文学、手工以及人性美7个大的方向。其中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可以被归纳入艺术美领域;人性美可以被归纳入社会美领域;手工可以归纳入技术美领域。审美范畴可以为审美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审美内涵意蕴,归纳审美特点与审美产生条件,但是审美对象不能被简单的划分,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往往包含一种或多种审美范畴,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未来的成长性是以成为幼儿教师为前提,故而对学前专业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学生本身的审美内涵,又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进行特定培养。

(一)优美与崇高

在审美过程中,优美和崇高,是最为普遍的审美范畴,是美表现的两种形态。优美与传统理解中的美比较相近,带给审美受众的是一种平和的,令人愉悦的审美心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优美所占比重较高,儿童歌曲,儿童舞蹈普遍侧重于优美方向。崇高在审美感受中,有着特殊的威力感。自古以来,对崇高的美学探讨非常丰富,从中国朴素哲学到西方历代审美认知中,崇高一直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对于崇高的审美,有着使人更为高尚的激励作用。这一点在教育中,是值得提倡学习的,但是崇高的审美感受,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特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则有着掣肘的遗憾。幼儿因为年龄小、经历少的原因,造成社会实践部分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产生崇高的审美共鸣。学前儿童对优美的审美能力比较突出,审美崇高则相对薄弱。美学中对崇高的定义为“美处于主客体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的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在学前儿童中,很难产生审美共鸣。以歌曲为例,在儿童中传唱的,多数为节奏欢快,曲调明亮,意义简单的歌,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歌词多用简单句式,以陈述为主,颇受儿童喜爱,相对比雄浑的《英雄儿女》主题曲,学前儿童很难理解激昂壮美的“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中的审美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优美与壮美的审美启发,应当符合学前儿童现有审美特性,审美教育中,以优美为主,适当穿插壮美的审美形态,启发儿童正确理解壮美的审美内涵。

(二)悲剧与喜剧

a喜剧的理解

喜剧在审美中,是以“寓庄于谐”为主要特征的,通过讽刺、乖讹、自相矛盾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让观赏者在笑声中满足审美追求。喜剧中往往要有一个或多个“丑角”,即表现为恶势力、黑暗、腐朽的形象,故事描述需要矛盾的激化,正义战胜邪恶,先进战胜腐朽,光明战胜黑暗,达到寓庄于谐的目的。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喜剧审美所占比重非常多,近期较为流行的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等都属于喜剧范畴,其中有代表友爱、正义的一方如“喜洋洋”、“佩奇”这样的角色形象,也有代表反派这样的“丑角”,如“灰太狼”、“光头强”这样的角色形象。通过鲜明的的形象塑造和简单轻松的剧情设计,达到了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人性美教育目的。

b悲剧的理解

美学研究中的悲剧,和传统现实中对悲剧的理解既相似又有所区别,传统现实中的“悲剧”是指造成人生不幸的种种现象,而美学中的“悲剧”则是与壮美、崇高相关联的审美范畴。“悲剧”在审美中,不单纯的事一种戏剧形式,它必定蕴含着矛盾冲突,失败或挫折,而其背后必定有美好被扼杀、英雄牺牲、灾难困苦等可以引发欣赏者共鸣,产生心灵震撼,从而起到升华灵魂的能力。例如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是纯洁美好的爱情被社会价值、家族发展等因素狠狠拆散,最终一死一疯的悲惨故事,往往可以引起观看者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升华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往往很难通过悲剧手段与儿童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意味的欣赏,所以悲剧形式的儿童文艺作品较少,即便存在,也因为照顾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对原有艺术作品进行了再加工,以阳光活泼的叙述更改,圆满和谐的故事结尾呈献给儿童,满足学前儿童的审美需求,如迪士尼改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与日本童话传说《咔哧咔哧的山》。

四、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审美教育的不全面

喜剧与悲剧在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中的主要表现为儿文学、动画作品这两个方向。用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感受,提升学前儿童的悲剧、喜剧审美能力。在美学研究中,对悲剧的审美认可往往高过喜剧,悲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充分回应人类的审美渴求。在学前教育中,则往往对喜剧审美较为依赖,多数的儿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都是以喜剧为表现形式。悲剧的存在比重极少,这就造成了审美活动的偏差。

(二)审美教育全面的可探讨性

根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审美内容的分析以及现有学前儿童对审美教育的需求与审美特殊的倾向性,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学前儿童对审美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身智力、情商、身体条件等各项方面的综合制约。根据幼儿自身生理条件发展的制约。对审美的感知需要依靠各类感官器官,对于审美的判断则需要依靠大脑,根据医学界常用区分,可以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枕叶、颞叶、额叶、顶叶。四个区域分工不同,枕叶负责视觉能力;顶叶负责触觉和空间能力;颞叶负责听觉和语言能力;额叶负责协调肢体运动。额叶中的前额皮层负责联络。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和成人无异,从严格意义上进行区分,8岁已经超过学前儿童定义范畴。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界限为7岁,但是审美能力与成人相比还有学前儿童,青春期大脑会变得聪明,青春期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发育得更加分化和完善,脑神经纤维的发育也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大脑(应该说“脑”,是全部的脑)的发育在儿童期时已经完成了。以后不会有“再次”的发育。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学前儿童的审美学习在成人的掌控范围之中,而自身的审美需求倾向,又造成了审美的不完全性。在色彩欣赏方面,学前儿童审美偏向于色彩鲜明,对比明显作品,相较单调抽象的水墨风格,则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形式上,偏向于整齐划一,对多样统一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悲剧和喜剧上,对喜剧的倾向性远高于悲剧。以往的研究中,审美范畴非常丰富,这是由于人类自身审美的美感差异性决定的,即人类本身对审美的需求就是带有倾向性的,是不全面的,所以,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造成的美感差异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缺失。但是,需要区分的是,学前儿童的美感差异性不应当是在审美对象不全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又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这是合理的美感差异,但是因为幼儿教师或者是幼儿教程中,人为的剔除一些普遍审美范畴导致学前儿童认知缺失而造成的审美偏离倾向,则为学前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让教育教师让幼儿领会审美

美育教学范文8

德育是教育者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心理或思想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系统地实施积极的影响,使之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是善的行为,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品德的养成十分重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艺术的途径,靠美的形象打动人,同时美是表现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是情感愉悦的对象,实施美育,就是使学生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明确善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是人在审美享受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可见,美育对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为应对新时代的要求,语文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德育与情感融合,突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中学的教育应注重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德育熏陶。语文教学艺术中,教师情是理的先导,理是情的升华,德是理的结晶。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方能动情。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地创设情感优化教学情境,激活德育气氛,以情激情,激情明理。做到以情感化,以理感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得到充分交流融洽,产生和谐共鸣,让思想教育在轻松而愉快的潜移默化的情境中进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让课文作者的“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的思想感情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水乳交融,让学生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2、美育有情感融合,激发学生对美的共鸣

在美育中以情感打动学生,进而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国在近代美学的开山鼻祖王国维,把美育称为“情育”,他认为“美育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方面为德育于智育的手段”。语文教材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师应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晓之以情,动之以情,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启迪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愉快地接受德育。当被侮辱、被欺凌的祥林嫂站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当热爱丈夫、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水生嫂现在正午的荷花淀的时候,当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芦柴棒”晕倒在锭子上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给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他们自然就会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别,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3、德育与美育结合,突出教学的审美性幽默风趣的说理,能让学生百听不厌;枯燥无味的说教,会让学生“闻而生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究寓德于美,以德示美的技巧。初中语文教学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丰富多彩美。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优美生动的词汇,引人入胜的成语,通俗风趣的歇后语,色彩多姿的古诗词曲等都是精华国粹;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通俗质朴美。要抓住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究德育教育的通俗化,不过分追求华丽的词藻,重视德育教育的思想性、审美性,使德育教育有声有色,美不胜收。德育与美育的交融在教学中应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不是单为德育、美育而教育,应当融于字里行间,融于特定的情感、意境之中。切不可板起面孔进行说教。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体验语文的魅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