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美育教学

美育教学范文1

 

一、美育的涵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组织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问题。   对于美育,不仅学生不重视,一些教师、领导也把它置于脑后,认为学校美育可有可无,还不如把教学时间集中在智力的开发上。这些片面的认识,既影响了学校美育的实施,更阻碍着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美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目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使学校美育得到重视。   二、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美育   美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不等同于学校的美术教育,但是美术教学在美育方面确实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第一,如何欣赏美。   在学校美术课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学生如何欣赏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轻松愉快,朝气蓬勃地学习。并能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奋发学习。   第二,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因为美的形象和美的作品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并不都是健康的、高尚的、有益的、对身心成长有利的。例如:古罗马时期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雕象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有些人感受到她具有宁静、柔和、温顺、健康的女性形体美……而有些人则从他们优美的躯体和造型中下意识地寻求刺激和不健康的消极意识。这就说明了美的作品和形象的情绪体验不只是积极的,而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有时也会因一念之差而使某些思想不健康的人误入歧途。   由于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和知识发展阶段,明辩真伪、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在审美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而他们的观点也有可能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有高尚的,也有可能是低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美时,要帮助和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丑、善恶、高尚和庸俗,并能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中发现美。   要善于从平凡的形体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只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从复杂多变的自然物体中搜寻到美的所在,才能更好的表现出美的物体和美的形象。带领学生经常在大自然中去写生或欣赏起伏的山恋、婉蜒的小路、各种景色千奇万状,使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吸收大自然的精华,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的所在、美的愉悦,获得更多更好的美术知识。这样就自觉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第四,正确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识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从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后,各个美学家都作出了自己特有的回答,但始终没有一个结论和标准。而人们爱好美、追求美,由于时代、阶级、历史等原因,何以为美,何以为丑,总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则恰恰颠倒美丑。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大都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但由于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观点不同,其效果大不相同。一般的说美好的事物给人有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吸引人们接近他、感受它,给人以愉快的审美享受。一片山水、一树红花、一支乐曲、一幅绘画……都会以无尽的情趣吸引着人们。   总之,美育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是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人的心灵的。因此除了要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提高艺术素质之外,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有能够明辨是非、好恶、美丑的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吸收一些前人或生活中美的精华,并学会怎样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公民,要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就要利用教育这一重要阵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才能达到真正的美育目的。

美育教学范文2

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艺术美的体验,还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舞蹈在幼儿美育中的主要功能,探讨了舞蹈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幼儿教育;舞蹈教学;美育功能;主要措施

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舞蹈逐渐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艺术性作为舞蹈的主要特征,直接决定了舞蹈具有对幼儿进行美育的功能。此外,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等特点,因此,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最好形式。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美育,幼儿教师应明确舞蹈的美育功能以及掌握舞蹈教学的方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明。幼儿舞蹈教学对实现幼儿美育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形体得到规范,帮助幼儿改变之前的不良行走及坐立习惯。规范的姿势对幼儿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身体又能使幼儿的心灵世界更加美好。因此,舞蹈教学能够实现人内外美的统一。此外,舞蹈能够使幼儿理解美与丑的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美好气质。其二,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的审美意识是在不断欣赏美及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舞蹈作为表现艺术美的主要载体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审美意识的形成可以使他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蹈能够实现人体动作的艺术美,是动态性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形式。幼儿在努力学习相关动作以及进行舞蹈表演时,会逐渐形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观念。幼儿形成审美能力不但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且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及美丑的能力。其四,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舞蹈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外,还能增强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幼儿对舞蹈的学习,他们就会积累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这为他们对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此外,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可以使得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舞蹈教学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措施

(1)需要充分掌握幼儿的特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由于幼儿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期,运动神经及肌肉发育还不够健全,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舞蹈动作。此外,还要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多选择一些短促且节奏明快的动作。幼儿具有喜欢模仿、想象的特点,教师要运用一些具有故事性和幻想性的教学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并且还要选择直观性强的动作,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舞蹈动作,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培养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他们,才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3)完善舞蹈课程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教学较早地受到重视,并且已经有了比较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我国也应该在推行舞蹈教学的同时,努力形成幼儿舞蹈教学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既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需要注意幼儿的身心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舞蹈教学可以将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不应要求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只有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舞蹈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通过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王昆 单位:陕西省淳化县润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美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健美操;渗透;美育;途径

体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德育、智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和美育也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联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健美操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渗透着美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健美操技术的能力,还有助于唤起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个人气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健美操已然成为小学体育教学渗透美育的重要课程。

一、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对于审美观还处于懵懂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美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水平,从而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并学会欣赏美和积极创造美[1]。

(一)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

美育是健美操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健美操教学的根本。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需要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也需要欣赏者调动多种心理活动去联想、体会,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再由抽象思维发展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具象思维,从而由认识美走向发明创造美。体育美育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正是由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康德曾说过:“美是情感知识和道德的桥梁。”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的,人的情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美好心灵形成的初期阶段,学校教育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美”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从而促进他们美好心灵的形成和发展。健美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具有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音乐美等多种要素[2]。健美操教学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美的要素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的形体动作这一感性认识开始,逐步发展到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培养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学会欣赏美,提升审美能力,最终发展为追求和创造美,让他们从小开始得到美的陶冶,培养美的情操,促进他们逐步进入追求精神美、气质美的境界。

(二)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新型人才,从塑造美的心灵入手,可以让个体变得更为丰满,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国外有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个层次: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3]。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标准概念,改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熏陶,达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有效统一。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健美操技术的掌握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气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优雅的风度,从而影响其在各学科学习时的状态和效果,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外)祖父母的倒金字塔式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众星捧月”可能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是他们往往自我意识膨胀,以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普遍,他人意识、集体意识比较淡薄;二是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比较欠缺,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浪。这对其健全人格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健美操是一项集个人技艺与集体配合于一体的活动。优美的健美操动作的反复学习和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兴奋性、敢为性、独立性、聪慧性、有恒性[4],有利于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健美操又是一项需要相互配合的运动,健美操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小“我”只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我”———集体,而这个集体是“我”和无数个“他人”组成的,没有他人,就没有集体。通过健美操训练,可以培养小学生相互配合的他人意识和集体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乐群性、稳定性和自律性,进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思路的构想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美育,将为他们一生的审美观打下基础,有助于培育他们的健康情操,使他们受益终身。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固然都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而体育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健美操则是体育美育的主阵地之一。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健美操教学渗透美育的第一步,也是美育渗透的关键一步。小学生的审美观大多是在对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中逐步树立的,所以老师的示范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让他们在老师编排的健美操形体动作中感受到什么是美,在学习、模仿和训练中探索怎样表现美,培养他们鉴赏美、学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善于创造美的境界[5,6]。

(二)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

教师要充分明确健美操课程渗透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其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学习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接受程度等,安排不同的内容,使学生课上既锻炼了身体又得到了美的熏陶;要注意动作的难度适中,使学生只要用心就可以掌握;要有观赏性,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形体训练、组合性的健身操、各种轻器械操、有氧舞蹈、拉丁操等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对学习健美操有潜力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通过健美操的学习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美”也可以学以致用,也可以创造升华。总之,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实施美育渗透。

三、在小学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有多种途径。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主要从“看”“思”“做”这三个环节入手,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看———感受健美操之“美”

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自然界没有比人体美更完备和谐的美了,这种美是更富有生机的美。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大赛中运动员精彩的表演,领略健美操运动员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女运动员所具有的匀称协调、线条柔和、尽显优美曲线的女性美,男运动员所具有的刚劲有力、反应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在操场上,在富有韵律的节奏和美妙的音乐中,教师将优美的、舒张熟练的动作姿态展示给学生,他们在教学示范中所表现出来的优雅的气质和风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健美操动作的刚柔并济之美。这些美妙的艺术大餐,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健美操的激情,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在健美操中表现“美”的欲望,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美育效果。

(二)思———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观看视频、示范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美”,怎样才能达到“美”,引导他们思考怎样去创造“美”。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让他们领悟什么是“美”,从而形成正确的“美”的意识,“美”的观念,激发其审美情趣。同时,还通过健美操动作的姿态美,让学生感受到健美操的塑造美的功能,让他们感到,“美”是可以创造的,我们也能创造“美”,激发其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做———训练“美”的形体

健美操的基本姿态对学生形体姿态的塑造和良好气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本姿态的练习贯穿于整个健美操课堂。要从模仿教师的基本姿态动作开始,通过反复练习,细心体验,掌握动作要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的锻炼,以形成优美的肌肉线条,培养出优美的形体;提醒学生注意养成优美的行为动作习惯,不仅在健美操课堂上,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时时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塑造自己优美的形体,并进而转化成一种优美的气质,让美的气质由内而外自然展现出来[7]。当然,健美操动作受力度、速度、柔韧性、节奏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跳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以形成优美的动作,让学生看到自己在练习健美操中立竿见影的进步,从自己优美的动作中产生成就感。

四、强化小学健美操教学的美育渗透功能

(一)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言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最重要工具。教师语言艺术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讲解动作的语言流畅,学生接受的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对动作节拍和动作提示语运用的恰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理解和掌握。练习健美操需要牢固记忆每一拍的动作,学生从接受到掌握到熟练,就是一种一步步变美的体验,这种美感的获得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言语交流,可有效增加师生感情,使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中接受美的教育,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美育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身体练习,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旋律优美的音乐,节奏分明的节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激发振奋人的情绪。音乐强化了动作表达的情感和风格,使之更加生动和富有魅力。我们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乐理知识的教学,将健美操的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音乐与健美操的内在联系。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使其能初步听辩和表现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美感。这样,音乐与体育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了强化美育的效果。

(三)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美育渗透

在健美操教学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学生往往过多依赖于老师的教导,一味模仿老师,这样容易将健美操的美固定在某一种风格上,不利于学生领略健美操之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小主人的意识,让他们懂得自己应该是课堂舞台上的主体,鼓励他们在老师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能力和特长,展现各自独特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美,为美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感受美、鉴赏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美。在教学中要注意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寻找美的素材,并融入到健美操的动作中,从而给他们提供创造美、表现美的机会,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在健美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己创编一些健美操动作组合,并把它排成一个节目,在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表演,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称赞,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兴趣,帮助他们开启了创新之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健美操课程中有效、科学地渗透美育,是需要小学健美操老师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学生能逐步培养自己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美的陶冶,培养美的情操,从而促进他们逐步进入精神美、气质美的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宝仪.美育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8):46.

[2]陆孝光,张晓红,李杉.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57-58.

[3]王友忠.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2010(12):762.

[4]刘志.浅谈健美操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92-193.

[5]张颖.健美操教学与美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97-100.

[6]赵郭侠.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9):96-98.

美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美育视角;美术教学;思考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本身就有美育属性,所以教师需要有美育教学的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美术实践活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美育教学机制,丰富美育教学视角,提高美育教学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能力。

一、观察欣赏,引入美育教学机制

1.实物观察

实物观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实物观察训练,并给出观察提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审美体验。实物观察的内容众多,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展开筛选,因地制宜地设计实物观察的学习活动。如身边的用具、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都属于观察的内容,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提升学生的美育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冷色与暖色》时,教师先让学生对冷色和暖色的概念进行解读,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行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各种颜色,给你们五分钟观察时间,将能够看到的颜色记录下来,并且根据冷色和暖色的概念进行分类,看谁有更多的发现。”学生听后趣味盎然,快速行动起来,展示观察成果时发言踊跃。有的学生说“同学们的衣服呈现多种颜色,有红色、黄色、橙色的,这些属于暖色;有蓝色、绿色、紫色的,这些属于冷色”;有的学生说“教室外花草的颜色很多,有鲜艳的红色、粉红色、橙黄色,这些属于暖色;还有白色、紫色、蓝色的,这些属于冷色”。这里,教师为学生创造实物观察的机会,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图片欣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欣赏是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图片欣赏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筛选图片信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图片欣赏环节之中,自然形成美育体验认知。图片信息极为丰富,不仅包括美术作品,还包括照片、图案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搜索平台展开搜集,能够获得更多的观察机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信息海量,唯有展开科学筛选,才能给学生带来针对性的启迪。例如,教学《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车的图片信息,并给出欣赏要求:“大家对车都比较熟悉,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车,这里展示的车更具有特点,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看过这些车的图片,你肯定会有更多的想法。如果让你来设计一款新车,打算如何设计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观察图片,课堂讨论气氛浓烈。同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互动之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与指导。这里,教师为学生提供图片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究。

二、写生制作,丰富美育教学视角

1.实地写生

美术教学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实地写生训练,能够给学生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丰富美育教学的视角。实地写生不一定要走出校园,对教室内外的景物、同学和老师的形象、生活学习用具的形状等展开细致观察,利用手中的画笔将其直观地展示出来,都可以形成新的写生训练机会。学生对写生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学生提供更多写生训练的机会,以有效促进学生美育认知的发展。若开展实地写生有困难,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机会,这样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美育触动。例如,教学《海洋世界》时,不能带领学生去海边写生,教师可通过一些图文信息,给学生启迪。很多学生都有参观海洋馆的经历,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这里有一部《海底总动员》的片子,仔细观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海洋生物?你还见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兴致勃勃地观看。课堂讨论展示环节,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发现,也有的学生结合自己参观海洋馆的经历讲述相关见闻,课堂学习气氛热烈。

2.手工制作

学生对手工制作有浓厚的参与兴趣,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契机,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手工制作有多种选择,低段学生适合利用彩纸、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些动物的造型;中段学生适合进行平面和立体设计,如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展开创意的手工制作等;高段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材料,制作服装、乐器、模型、雕塑等美术作品。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获得更多的美学体验,自然生发美育教育。另外,由于手工制作需要提前布设,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制作材料。例如,教学《做做海洋生物》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材料,用于课堂上现场制作海洋生物。课始,教师先出示一个模型:“这是老师用橡皮泥制作的海洋生物,大家看是什么生物呢?”在学生发言后,教师随即出示手工制作的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制作活动,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对熟悉的海洋生物进行塑造。”于是,学生顺利地进入到手工制作的环节。由于材料准备充分,每一个学生小组都在最短时间内制作出多种海洋生物。这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展开手工制作和互评活动,使学生的美育认知自然形成。

三、创作实践,提高美育教学品质

1.主题创作

美术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多种形式的美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主题创作需要围绕特定的内容展开美术学习和实践,如主题讨论、主题设计、主题制作、主题活动等都有明确的活动中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做出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品质。例如,教学《门窗墙》时,为成功激活学生的美育学习思维,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众多门窗墙的图片信息,使学生通过观察,对门窗墙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同时,教师趁机展开主题创作布设:“我们在生活中对各种门窗墙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在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图书馆设计一款个性门,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特点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教师的布设展开独立思考和讨论,逐渐理清了创作的思路。成果展示时,不少学生能够带来一些惊喜,教师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

2.联想创作

美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育视觉;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处理好文本解读与立德树人、文化传承间的关系,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青年?

一、何谓语文

语文这个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的,它将先前的“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由此可知,语文应该是指语言和文学。文是象形文字,它的甲骨文写作“ ”,是一个胸部刻画了花纹的正面的人形,所以就有了“文”即“纹”的解释,也许在中华文化的早期存在一个“文身”的时期,但《庄子·内篇·逍遥游》中就提到“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足见在中国古代极早用以显示成年、已婚、权威、勇力、美观的办法不是“文身”。中国文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文在中国文化中不是文身、刺青。但文确实和修饰有关,修饰的目的是增进其神圣性,最终产生美感。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认为“文”指人类脱离自然的人文活动所显露之样态,它与质相对,质是原始粗糙的,文则采饰可观,二者可用玉石的浑璞与琢冶来比喻。而脱离自然的人文活动离不开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在质朴这一自然属性中多一些文明,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文质彬彬”。文即美,《论语》说“里仁为美”,宋代朱熹注解为“里有仁厚之俗为美”,仁厚曰“善”,美与善原是同一而和谐的。所以说,教文不仅仅是教的对象,更是教的目的——唤醒人的美与善,以达孔子“郁郁乎文”的教育理想。语文应该是一门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文章、文化来实现智育、德育、美育育人目标的一门学科,即于漪老师提出的“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这样的教育观同时也回答了核心素养下中国教育必须明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

二、基于美育的语文教学要求

(一)以人为本,人师先行

语文教学要达成以美育人、以善育人的目标,首先要求教师要心中有人,不能只见文本不见学生,心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明确文本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要想授人以美必先要懂美,于漪老师主张教师要学点哲学,其实还要学点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比如中国美学的“物我通融”“空灵淡远”“逝者如斯”“无言之美”“大巧若拙”“以小见大”“气化宇宙”“四时之外”“华严境界”“饮之太和”等等,它们表现了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强调生命的体验,追求身心的安顿,反映了中国人与天地共生、与人和谐、于己内省的观念,语文教师对此须有一定了解,方可传道授业解惑。

(二)核心素养下美育大观念的确立

大观念最早是由布鲁纳(J.S.Bruner)提出来的,威金斯和麦格泰(G.Wiggins&J.MCTigle)将其简单归纳为:一种有焦点的观念“透镜”,透视任何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科构成中,大观念可以代表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体现学科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大观念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我们要实现语文教育的美育目标,首先要厘清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模块课程纲要、单元课程纲要、课时教案之间关系,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要求,模块、单元纲要,课时教案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具体抓手,明确了几者的关系也就明确了核心素养下美育大观念确立的策略。策略一:选择核心素养或语文学科素养为既有目标,确立美育大观念。例如,模块五第二单元《边城》(人教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将人文底蕴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其对应的美育大观念,进而为此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内容进行教学。策略二:通过追问的方式确立美育大观念。例如,为什么要学习该内容?学习以后会怎么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无帮助?该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哪些美德?例如,模块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人教版)美育大观念的确立。问: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答:为了了解与西洋诗相比中国诗的特点。问:学习以后会怎么样?答:学习后会更加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化。问: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无帮助?答: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中国诗歌、鉴赏中国艺术。问:该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哪些美德?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文化认同,热爱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学会鉴赏美,并将中国诗歌中的无言之美、淡远之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我们就将人文底蕴、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作为这篇文章的美育大观念进行教学设计。

(三)围绕美育大观念来设置主要问题和组织学习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活动要求落实学生本位,围绕主要问题创设或组织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学会学习。例如《谈中国诗》,在确立了美育大观念后,围绕这个美育大观念设置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

(四)基于美育大观念的学习要求来设计评价方案

判断美育大观念的学习要求是否落实,需要设计评价方案,例如《谈中国诗》“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无言之美、淡远之美、安和之美。”作为美学大观念“学习美、感受美、热爱美、表达美”的学习要求,为判断其落实情况,可设计以下评价方案:按照上述评价方案,可检查本课美学大观念的落实情况,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上述内容是从美育的视角出发,以大观念为抓手来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美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美育教学;结合

我们平时谈到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美”字,就恰恰说明了美育教学在日常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现如今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教学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而在小学教学科目中,最适合进行美育的便是音乐教学了,将美育融合进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是普及和增强美育教学的最佳途径。音乐教学加上美育教学,就成为了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美的理解,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

一、美育的相关知识

(一)美育概念

所谓美育,就是将目标对准塑造完美人格,通过艺术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美育旨在帮助人发现美、理解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树立人们高尚情操的责任。美育是一种让人们互相理解美,从而帮助人们塑造美的过程。

(二)美育的基础是让学生们感受美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美育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美,扩大学生们对美的理解,让学生们感受到美。而只有学生们感受到美,才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来更好的进行美育教育。

(三)美育的进阶是让学生们理解美

学生们感受到了美,心中便有了学习美的欲望。而要学习好美,更要理解好美的含义。只有对美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让美育成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

(四)美育的最终目标是表现美

学生能够感受到美,还能充分理解美,便是掌握了美。可是掌握了美并不是美育的最终目标,美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得学生把美表现出来,创作出来。只有这样,美育教学才是完全成功的。

二、将美育与音乐教学融合起来

(一)利用正确的音乐教材

将美育教学和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而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音乐教材足够重视起来,我们要明确音乐教材中应该编写什么内容,以及什么内容会帮助我们推广美育教学。比如现如今,我们的音乐教材中编写了很多著名曲目,这些曲目帮助了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审美作为美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而音乐教材就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努力的最好途径。音乐教材中的曲调美、歌词美等,学生都能从曲子中感受出美。所以,要加深美育教学,就要从教材入手,用合适的教材,更好的进行美育教学。

(二)提升老师对美育的理解

在小学教育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而且,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美育教学中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气质、行为方式等,都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所以,加深广大小学教师对美育的理解,让小学教师强化对美的重视,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兴趣,从而推进美育的教学。比如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大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的投入,在表达上更规范,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深化美育教学。

(三)教学开端树立一个良好的引导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美育教学开始的时候,一个良好的引导能让学生对美有更直观的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美育的兴趣。比如在进行《祖国》的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展示中国举办各种国际比赛的场面,展示中国的天安门广场等景点,从而让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营造一种学习音乐学习美的氛围。这样,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融入课堂,深入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渐渐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老师和学生,极大的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现在,多媒体技术成为了老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歌曲,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音乐的优美,推进美育教育。

(五)在音乐活动中加深美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老师的讲解是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的。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展开音乐活动,让学生们一起参加到活动中去,让他们一起感受音乐。通过感受音乐,来培养成学生的审美观。音乐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跟随音乐的律动跳舞、表演、演奏音乐、创作音乐等。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感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

(六)根据经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一样的,这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长久下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音乐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这需要小学音乐老师对此不断努力探索。另外,审美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审美也需要创新。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推动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们多进行创作。这也可以推进小学的音乐教学。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按照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音乐的美,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树立全面的审美观。

三、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是美育教学的最佳途径,音乐因为其易感动人、生动的特点,对小学生心理的美化、美的陶冶、审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深入推广在小学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就要把美育教学和音乐教学结合起来。美育重在让学生们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而要将美育教学和音乐教学联系起来,就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利用正确的音乐教材。二是提升老师对美育的理解。三是在开端进行一个良好的引导。四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五是多举办音乐活动。六是要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雅雯.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J].音乐时空,2015(14):131-131.

[2]陶素平.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儿童音乐,2014(1):70-72.

美育教学范文7

数学教学发展为数学教育,是对数学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数学教学“育人功能”的高度评价,无疑是一大进步。数学教育应包括美育教育,这种深层性的认识,早已被教育工作者提出和论证,也被少数教育工作者接受并付诸实践。然而,整个数学教学实践中,美育教育还未取得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还未被视为“教学过程”。特别是有的虽口头上承认而在教学中却不去实施,以至数学教学长期跳不出旧有的框架,习惯地把美育教育单纯地看成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学科目,只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特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德育功能,缺乏美育情趣。无疑,客观上削弱了数学的魅力和教育性。

二、数学本身存在着科学美

数学是以罗辑思维为构架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从美学角度看,数学有它自身的美。这种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也可视为形象美与观念美的结合,统称为感性与理性兼备的科学美。德国数学家庞莱说:“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的优雅,是所有真正数学家都知道的真的美感。”未有感受到数学美的人,其实还未步入数学的门槛;感悟到数学的美,才是对数学的奥秘和真谛有所认识和理解。具体说,数学美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1)简洁美。如数学符号与数学公式,用“△”表示三角形,用an表示n个a相乘,用S=πr2表示圆的面积公式等,无一不显示其简洁美。(2)统一与和谐美。统一与和谐也是数学内涵的本质特征。从黄金分割,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函数的图象与其解析式中都反映了数与形之间的统一与和谐。(3)有序美。如有序数对、有序数组、多项式的排列及几何图形,方程按本质属性分类,均是有序的美。(4)对称美。如几何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利用对称性添加辅助线,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数学概念的对偶性。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北大方正”“中国联通”“工商银行”等商标图案都具有强烈的美感。(5)奇异美。数形结合是奥妙的。有些问题,看起来难以解答,但通过特殊的方法,如换元法、反证法等。把问题化难为易,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奇异与灵巧。从而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三、数学教学可创造教学美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员和学生都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学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理所当然地包含教学过程对美的创造,即教学美。教学美可分为教学中创设的环境美,学生的学习美和老师表现出来的情境美。情境美应侧重于四方面:(1)语言美。数学教学语言除要求准确精练外,还要求有科学的特点,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有幽默感和潜台词,使语言成为打动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2)板书演示美。工整美好的文字,布局合理的板书,正确鲜明的画图,精致的教具和灵巧的演示操作,能直接给学生视觉神经产生美感,达到终生难忘的效果。(3)教态仪表美。教师的教学态度热情亲切,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教师仪表端庄文雅,能使学生心旷神怡,敬仰老师。(4)教学设计美。教学程序安排有节奏感,解决重难点的技巧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同类的内容,但每次都不重复,都有新意,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一样内容的数学课,有的教师上的平淡无味,学生讨厌。有的教师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入迷,两者差异,与其说是教学技艺的不同,倒不如说是对教学美的创造力不同,当代数学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与创造教学美。前面说过美不仅是多向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多格调的。不论哪种形式,教师首先由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艺术素养,对教学内容理解深透,运用自如,作艺术加工。其次要有强烈的审美意识,有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平淡的教材中找出闪光点,在三尺讲台上,从语言、板书、演示、教态、教学程序等方面,创造美感。

四、渗透美育教育可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中表现美的内容较多。如何渗透?首先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不能把美育教育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或平行内容,造成喧宾夺主;二是不能美的内容随意夸大,无限发挥,弄成牵强附会;三是不能无中生有,强硬加工穿插,以至弄巧成拙。所谓渗透,应是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结合,即(1)对数学美的内容要尽量挖掘,选准,作中肯而扼要的点评,引导学生审视、鉴赏。(2)注重创造教学美,从教学各环节来展示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3)鼓励学生塑造学习美,要求学生规范学习,作为工整,积极上进,形成学习行为美。如果教学中能坚持细水长流的渗透,必然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数学教学渗透美育教育势在必行。其优越性可概括为“五个有利”:(1)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美具有愉悦性,渗透美育教育可使美感对学生产生诱发力和吸引力。学生对数学美的感觉越深,越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追求与爱好,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自觉行为。变苦学为乐学。(2)有利于贡固所学知识。美具有鲜明性,渗透美育教育能把知识的结构、特色、规律,以直觉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得更形象清晰,理解更透彻。(3)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鉴别美需要观察、对比、想象、分析,概括等心理活动。这种心理过程就是使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得到有效训练的过程。(4)有利于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美育是“五育”之一,关系到人们内在人性和心灵的塑造。美育教育能培养高尚情操,能掏冶感情,净化思想,美化人生,促进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形式,逐步做到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美育教学范文8

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美。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即以教学内容为本展现数学美,以教学方法为介渗透数学美,以教学手段为辅突出数学美,以数学活动为拓延伸数学美。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美育

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像一样。”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尊“雕像”,就会发现数学教学中的美其实是多样的,有简洁美、概括抽象美、转化美、逻辑美、严谨美、数字与符号美、神奇美、数形的和谐美等。这么多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怎样在有限的数学课堂中多方位地呈现,让学生感受、感悟并升华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立体地渗透美育。

一、以教学内容为本,展现数学美

小学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运用、统计与可能性这四大领域。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也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之间的规律,把数学的各种美融入其中,特别是低年级教材里面的插图数量较多,而且图画清晰、色彩鲜明、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合理使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本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的审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数一数”一课,首先呈现了一幅儿童乐园的场景,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这样的场景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原来就在生活中,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数学的生活美崭露头角。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的思想,体现了数学的符号美。又如,“认识图形”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后,教材第一次安排“动手做”活动。通过在教材上呈现用这些图形拼出的帆船、机器人、车等各种图案,让学生明白由几个简单的图形可以拼成美丽的图案,从而感受数学图形的直观美,再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案,唤醒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这些教学内容选取了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更多呈现的是形象美、直观美,教师应该在理解美、揭示美、创造美的基础上,提炼教学内容中的美。

二、以教学方法为介,渗透数学美

数学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活动变为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活动,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观察研究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转化美。又如,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以“阿福做新衣”的故事为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徒弟明明按师傅的要求量了三拃身长,怎么衣服就做小了?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生1:师傅手大,徒弟手小。生2: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3:师傅量师傅做才行。师质疑: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1:师傅量师傅做。生2:徒弟量徒弟做。生3: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小结,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阿福的新衣做小的原因以及解决的过程中,运用了谈话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思考,体会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从而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懂得应用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地数学素养。

三、以教学手段为辅,突出数学美

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其中多媒体教学能创设优美的情境,形象地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图文兼顾、动静结合,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动起来,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今“班班通”的配备也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可能。比如,计算本身就是很枯燥的练习,有很多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甚至厌恶之。在教学完“十几减9”一课后,笔者用多媒体设计了小猴跳树桩的游戏,每个树桩上写着11、13、15、17,19等数字,用这些数减小猴身上的9,而且每正确计算一个树桩,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游戏结束后多媒体将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算式中变化的规律:减号前面的数从11起依次多2,算出的得数从2起依次多2。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的有序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现代化未必是最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锦上添花”。

四、利用数学活动拓延伸数学美

美育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然而课堂中数学知识教学所渗透的美育只是一种熏陶,一种引领。数学活动课能够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应用、验证、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在审美创造中,充分体会由主体的对象化而带来的创造性乐趣,让数学美放大化。比如,认识完100以内的数后,教师安排了“我们认识的数”的活动。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汇报起来也特别的踊跃,“说一说”涉及了生活的多方面,如我们班有16张桌子。我爸爸今年36岁了,数学书有98页,衣服120元……通过用学过的数来表述与交流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猜一猜”活动,教师先数一把蚕豆,再估一估一把花生的数量,最后“数一数”那把花生到底是多少粒,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抓一把花生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蚕豆的粒数多?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思考,掌握了一些估计的方法,体会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就这样,在教师组织的“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感受到数字美。又如,学完“元、角、分”后,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的活动。笔者模拟了一个“小商场”的购物情景,学生将带来的玩具和书本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小小交易会。学生在模拟的购物中有售卖有购买,在交易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并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的美就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数学活动开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片面地追求趣味性、实践性,也要注重层次性、教育性和科学性。这样,数学美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一定深度的拓展。

五、结语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培养有智慧的人才,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和情感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不懂得美学和审美,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立体地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2]何明园.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科技探索,2012(8):91.

[3]顾柳倩.让学生感悟数学教学中的美[J].新课程(下),2013(9):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