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文范例6篇

美育作文

美育作文范文1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情趣 审美观点 加强培养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培养,以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呢?

首先,透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心灵美。人物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既是社会的产儿,又是大自然的产儿,因此,人的美就包括社会的心灵美(内在美),又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但从中学生的作文实际看,他们大都比较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在美,像"长长的辫子"、"水水汪汪的眼睛"等字样在作文中常常出现,而对心灵美却表现不够,甚至会歪曲一个美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人的重要本质是内在美,不能把目光停留有外在美上。要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教育他们:"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漂亮的外表。"人物美的实质在于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例如,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为美的形象。《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他挖山的目地是为了开辟道路、方便交通,既利于自己行走,也方便了邻人,因而这种理想是崇高的。

教师要提倡学生 写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的人物。契诃夫说过:"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有千百,各种各色。的确有一部分人,不仅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是美的统一,美的楷模。但是,也确有一部分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还有一部分人相貌漂亮,而灵魂丑恶。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以相貌的美丑来作为判断人物美丑的标准,而要通过观察人物言行来看他是美是丑。因为人物的内在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美、语言美表现出来的。

美的人物不仅仅是指那些英雄人物,在周围普通人的身上也都有美的闪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的人:忘我劳动的工人、农民,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听课的学生,礼貌待客的服务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来。

提倡描写心灵美的正面人物的同时,也不排斥写心灵丑的反面人物。因为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只是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美与丑。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认清美与丑,从而歌颂美的,批判丑的。

其次,培养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中学生一谈起自然风光美,认为杭州的西湖,泰山的极顶是美的,长江的汹涌澎湃是美的,而天天目睹的环境却是一无美处。学生 写《初到校园》,因感知不到校园的美,便在施工的现场凭空添上一个枝叶繁茂、花香四溢的花圃。这说明,他们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还很不够,而这种能力需要多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美具有极大的透发力。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激起表达美的愿望。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去观察、交流感受。

观察自然事物的美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形式的美。因为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自然美却更重形式。形状、色彩、音响、气味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因素。比如:花有绚丽的色彩美、婀娜的姿态美、诱人的馨香美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的多面性和易变性。既然自然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因素,人们就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支发现它的美。不同侧面与人的关系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黄山,八音鸟的歌声与"兰香灯笼"的幽香使人感到优雅,山峰的突起与云海的变幻使人感到雄奇。这就是自然美的多面性。自然物还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美并不永恒。黄山的"枫松相间,五色纷披",随秋天的过去而改变;"来去无定"的雾气,翻腾变幻的云海,会霎那间化为乌有;雨后瀑布,因久旱而断流;校园里的扑鼻花香,会因花谢则消失。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才能准确地表现自然美。

观察的对象、范围应集中些,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入手;要帮助学生编拟观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好观察角度,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为了培养学生感知自然美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不显眼的、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色中去发现美。

美育作文范文2

纵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美育突出三个基本理念,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义务阶段语文美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 ”中,提出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美育的重点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而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活富有情趣。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

“美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美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必须以情感作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感悟。语文教材中的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境界,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在语文美育教学中,教师既要理性分析,又要超越理性,启发学生充分感知文章情感,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有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而语文美育的情感原则是伴随美的欣赏始终,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感染。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饱满感情的语言、爱憎分明的表情、动作来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激发出他们潜在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去初步体味美的所在,沉静在美的体验中。

2.美与生命感悟。

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之下,学生情感必定会发生变化,唤起内心潜在的对美和生命的感悟,获取情感自由和心灵的体验。

3.心灵产生共鸣。

心灵共鸣是指师生在对美与生命共同感悟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经验与作品情意达到高度一致,学生主体处于兴奋之中,达到“物我同一”、“人我同一”状态。而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语文美育教育就是运用这种创造的一切美手段,对学生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学生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其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

二、寓教于乐,寓美于教,注重促进心理的“内化”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引领我们走进语文教学的殿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与知识、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等教育内容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魅力。新课标还指出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这就让我们语文教师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应有启迪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的使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到美的熏陶。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教育之中去。语文学科中具有许多强烈的美育因素。如优美与丑陋、悲壮与崇高、善良与丑恶、喜与悲、滑稽与荒诞等等,这些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不胜枚举。 同时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这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转变时期,情感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热爱生活,富有朝气,对美好的事物不仅敏感和反映强烈,而且接受得快。如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够将很好地将美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看清事情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在实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素养目的。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乃至生活中感受美,同时能够去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接受,并且产生兴趣、爱好,最终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语文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和谐整体。

三、茗香雅韵,沁人心脾,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其思维水平是成正比的,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有健全的心理,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进而产生审美情趣。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语文以其广博、宽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最终目标: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初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还着重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而美育的职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而语文教育正好有这样的功能。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与音乐的奇妙美感,因学生的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的制约,往往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不深,而乐曲和画面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更直接。因此说明,对学生确实需要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

美育作文范文3

关键词:美育 自然 人性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美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而且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美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上有变化多端的云海,浩瀚无际的宇宙,星光斑斓的夜空;下有波澜壮阔的江河,连绵起伏的高山,遮天蔽日的森林;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巍巍峰峦,也有“大漠孤烟直”的茫茫戈壁;有池生春草,曲径风荷;有皑皑白雪,莽莽草原……这些无限美景,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经典之作。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大自然之美描写的文学作品也俯拾皆是:譬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便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归来,一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

再如《荷塘夜色》中那流水一般的月光,以及月光下那绰约多姿的荷影,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和凝碧的波痕,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还有《再别康桥》中那多情的康桥,那云彩,那金柳,那清荇,那星辉斑斓的夜晚……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方面,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使人类变得更完美、更高尚。因此,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会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对美的形象进行发掘、开拓,从而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二、人性之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曾这样说过:“诗人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由此可见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呼唤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学作品是依靠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诠释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喟叹和期盼的。社会生活的主要贯穿者,便是人类,而人性又是永远无法完全、完整地揭示出来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文学家在不断地琢磨与探究中,在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中,都阐释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文学作品最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恐怕就是它所展示的入木三分的人性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就以其犀利的笔调,对国民的奴性、愚钝性、任人宰割的麻木性做了深刻的剖析。如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润土,少年时身手矫健,灵活自在,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磨砺之后,变成了一个拘于礼数、反应迟缓的中老年农民。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代表人物――《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在婚姻、生活方面终身都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束缚与奴役的妇女形象,她是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还有人人熟知的阿Q,更是整个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这些形象正如一个个制作精良并且个性鲜明的标本一样,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是那个时代人性受到禁锢的见证。

而另一位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则是以一种优美的、诗化的笔调将一副副湘西的风俗画展现给了大家。他的文章质朴清丽、含蓄自然,笔下的人也是向善向美的。如《边城》里的翠翠美丽、纯真、热情,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这种淳朴的爱与美的展示,能使学生领略到艺术赋予人物的人性之美。

三、情感之美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间真情、友情、温情的文章,它们就像一缕缕和煦的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引导着学生真切的体悟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的人间真情,从而激发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美育作文范文4

[关键词]作文;审美教育;新课程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

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有几个特点:一是情感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和阅历在日渐增加,而相应地情感体验也不断趋向稳定,而且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对各种人或物或景的欣赏,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形象性。万物皆有形,只有通过具体生物可感知的形象,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达到教育目的。三是愉悦性。感受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管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与审美主体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悦其目,陶其情。四是阶级性。审美属主观范畴,阶级立场不同,审美观点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许多老师不知道如何教学生作文,而学生也不清楚到底作文应该怎样写。究其原因,是由于作文主体缺乏生活经验,缺少情感体验,没有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以致在作文中也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憋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人物或景观进行观察、感知进而描写表达。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作文主体的真实感受,过分强调“他育”,所以一到作文课,大多是由教师规定题目和写作要求,哪怕学生对要写的题目一无所知,也要按老师的要求胡编乱造,在这种写作状态下,不仅学生本人痛苦不堪,而且久之会让学生失去写作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认为用强制的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强制性教育,它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自觉地去领略祖国的壮丽风光,感受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领悟人生的真谛。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1、发现美。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无处不在,大自然中的美景,社会中优秀人物,处处都是美的素材,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因为对这些事物太熟悉的缘故,它们身上的美不经意中被我们忽略了。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前,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会发现美。如果要让学生写春天的美景,那就要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看看田里的麦苗,闻闻枝头的绿叶,听听河边的潺潺流水,充分发现并感受春天的气息,领略春风春雨带来的无限风景。

2、感受美。同样是参观游览,同样是生活在校园里,有的同学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而有的同学依然是不知如何下笔,勉强造出来的文章也是矫揉造作,无病。究其原因,是没有从内心真正感受美,或者对美的体验不够深刻。老舍先生说过:“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思考。如果你观察得不对,或者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一个清楚的形象,不要硬写,你须回去再看,直到看清了这个人,这风景、这事物。”发现美不难,但关键是如何用心去感受,观察事物,要达到入耳入目入心,只有这样,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如此才能写好真实感人的好文章。

3、表达美。欣赏同一幅美景,写同样的题目,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文章,有的文章枯燥无味,而有的文章则让人感觉余味无穷,这是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加强词汇的积累。作文水平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提高的,只有平时加强积累,并多练多用,才能使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美育作文范文5

一、“真”是教育学生作文时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少拘束,少被框框束缚,能畅所欲言,挥洒自如。

学习作文技巧应该从写真话开始,真话是质朴的,而质朴中就蕴含着难得的技巧。宋代的李涂曾精辟地指出:“文章不难于巧(技巧)而难于拙(自然朴实),不难于曲(内容曲折)而难于真(朴素),不难于细(烦琐细节)而难于粗(简赅),不难于华(华美)而难于质(质朴)。”实践证明,写真话是学生作文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写真话是作文教学最佳的切入点。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培养学生学写真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善”是作文教学的内核,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性一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言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作文,而且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弘扬德育主旋律。

中学写作的训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议论抒情、说明介绍,都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充分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要通过写作教学,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抒时代之声、人民之情,写人世间真、善、美的事物,鞭挞假、恶、丑的现象。

2.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革命传统教育的天地十分广阔,形式亦多种多样,可组织学生访问老红军、老八路,或请一些革命者在课堂上讲革命战争故事,可组织学生观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电影、电视,可组织学生阅读革命英烈事迹的书籍,可组织学生瞻仰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这些活动,都可结合教材中的写作训练进行。写作体裁有参观记、观后感、读后感、影评、书评、通讯报道、记事叙文、抒情散文等。

3.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积极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是非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不少人追求金钱至上,大搞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因此尤其要指导学生对一些沉渣泛起的腐朽思想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在运用语言的表达中激浊扬清,挥斥方遒,写下自己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友情观,把写作过程当作道德情趣高尚化的过程,当作灵魂净化的过程。

为此,我们要善于发掘材料中的“闪光点”,恰到好处地表现材料中蕴含的先进性、典型性,以此开拓题材的深意和新意,使主题得到升华。要将写真情实情同表现积极、健康、高尚的思想情感统一起来。

三、“美”是写作的高标准要求,作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育又称为情感教育,当前语文教学呼唤情感,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内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写作教学,就是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毕生倡导美育并亲身实践的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写道:“美育者,运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写作美育,就是通过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修养性情,丰富情感。

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美是生活”,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学生观察认识的对象,教师在指导观察时,就应指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的美。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主要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见,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开辟一条较为径直的路。

2.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鉴赏,即人们对凝结于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中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审美鉴赏力即指这种“自我观照”的能力,具体到写作教学而言,是指对文学作品,对大自然、对社会美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了积累生活、观察生活的第一步,就要向扩大知识、增强阅读能力上迈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与批评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紧紧依靠教材,挖掘涉及美的各个领域。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写自然美的有《登泰山记》、《济南的冬天》、《天山景物记》等,写社会美的有《纪念白求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纪念刘和珍君》等,写人物美的有《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我的老师》、《采蒲台的苇》等,写劳动创造美的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可以说教材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大门,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画卷,为写作美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美育作文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应用文写作 美育渗透

美育也被称作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语文作为一门教人求真、向善、追求美的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学科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要求。中职生由于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在审美方面更是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更需要进行美育渗透。

中职语文教材在建构体系中有别于普高教材,应用文写作方面的内容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针对应用文写作中《广告语》的教学谈谈自己如何进行美育渗透的。

首先,教学中要有专业针对性,贴近生活实际。

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就业教育,所以在教学上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设计,在烹饪专业讲授《广告语》这一课时,我从餐饮广告语入手,设置特定情景,围绕武汉本地的餐饮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上选择了武汉有代表性的餐饮,让学生为它们撰写广告语。例如武汉的四大特色小吃、武汉美食四条街、武汉四大酒店的招牌菜等学生熟悉的内容。在营销专业上这一课时,我选择的内容就是为冬季新品会的某一款服装撰写广告词。这样设计既可以突出学生专业特长,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

美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语言的美就更难把握。为了让学生能持续保持对美的探究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一系列标题对每一环节的内容进行概括,使它们在内容上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例如视频导入感悟美、分析品评再现美、任务驱动创作美、总结评价提升美、拓展迁移延伸美等,一方面给学生直观上的认识,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浅到深的认知规律。整个教学设计沿着感悟美——发现美——传达美的思路进行,使学生对美的认知从外在层面上升到内在实质。

再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审美的方法和技巧。

审美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到一次教学带来的美感,还要教给学生一种发现和欣赏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独立审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仍然以《广告语》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关于赏析语言的美,我采用了图文对照的方式启发学生寻找美食图片和广告语之间的对接点,从而引导他们逐步归纳审美的方法和技巧。譬如说我先给出热干面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食品图片中的美,然后给出一句有待改进的广告语“红油热干面,美味天天见”,再让他们找到美食和广告语之间的对接点,学生会找出对接点在于颜色和味道。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美食图片和广告语之间存在不相配的地方,这时我会让他们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活动,启发学生从外到内发现广告语的美,提炼审美要素,找出其表现方式。即从色彩、结构、音韵等方面观察外在美,从情感、形象、创意等方面体味内在美。同时让学生明白各个方面的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例如结构的美在于广告语句式上的整齐、简洁和对称等等。这既是一种方法的引导也是一种审美技巧的提示。

最后,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

中职的学生因为学习兴趣不稳定,上课时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多样化,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新鲜的情感体验。我在设计《广告语》一课时,除了紧紧结合专业特色和职场需求,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两种教学方法,弱化写作概念,设置武汉本地餐饮情景,突出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过程。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化静态文字为动态展示。同时突出以学生自身修养为基础的审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设置了若干个活动,例如观察分析——搜寻美、美化改写——表达美、对比分析——强化美、布置任务——拟写美、组织课堂——展示美、量化考核——评价美以及课堂小结——反馈美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任务,而任务到组,小组竞争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