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学基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素描教学中美学素养的重要性
1美学思想的培养
20世纪以来,科学以及人文的极大发展使人类对人自身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表现因审美态度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面目。1930年代纽约先锋派画界中有影响的人物约翰•格雷厄姆说:“任何技巧上的完美和优雅都不能创造出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既不是忠实的再现,也不是歪曲的再现,而是直接的不加修饰的记录,记录了建立在空间中的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这种思想和感情的真实反映表明客观真实不再是艺术表现的羁绊,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基础上折射出的哲学、文化和美学心理反应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生阅历和美学趣味。因此,设计素描教育在造型基本规律之外要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发掘自身与描绘对象之间美学上的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有意味的素描练习和美学判断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素描造型规律和美学意识这二者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素描练习使我们从一种纯技术的、机械的、刻板的客观描绘式的表现方式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素描艺术把众多的造型法则与美学判断力都转化为朴素、直接的感受与表达,而素描教学则变成一种观察感觉、把握控制和组织表达的艺术美学表现手段。
2艺术表现意识的培养
多年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素描训练的目的就是为创作打基础,每一位大师空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从临摹开始的。基于此,艺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初级阶段以审美的方法来训练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和抓取能力;其次,教给学生们发现和表现这些美感的方法,也就是景顺;最后阶段就是做足“表现力”。但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前后形成有机联系?初级阶段要不要表现意识?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尽管素描是理性科学的,素描教学也是理性科学的,但必须置于美的前提下,美的东西不见得都是“对”的,将错就错或许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其了悟艺术的任务而不是纯然描摹对象,让其循着一定的逻辑与秩序对自然物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变异与重组而不是遵循美学的各种原则关系,把素描理解为一种寄托美学理想的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首先依赖于艺术家的美学分析和判断,艺术家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决定了在艺术表现时采用什么样的刻画方法。
看是首位,画是第二位,看是对客体之形体、色彩、线条、比例等客体表象之把握,刻画则是去挖掘包含在客体表象之中的内在美的本质感染力,前者表现的是形式美,后者实现的是一种美学意识的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引起质变的思维分析全过程。引导学生去多看、多思,给眼睛更多的时间,给思维更多的活动空间,从而能够真正地进入艺术表现张力的境界。当然,教学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教师要从多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美学意识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放开自己的视野,要善于从不同领域的艺术源泉中汲取养料,多方面地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能力。在科学分析和艺术领域两方面结合形成的教学思想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其有机的紧密联系。(1)美学主体的美感有赖于客体物象的暗示;(2)承认光、色、体对于物象的作用;(3)能动地认识对象,表现对象;(4)点、线、面等作为造型基本元素,应该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3教学中美学素养的实践训练
素描发展阶段有层次之分,但基本规律和技巧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发现、挖掘美并且去创造美,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美学意识的引导。
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
摘要:在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美学备受关注,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深入分析音乐艺术,并将其与心理学、哲学相结合,剖析音乐艺术的本质,深入了解不同音乐艺术元素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在进行结构创新以及元素有效重组的过程中,全面彰显音乐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音乐美学概述
音乐美学以研究音乐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内涵为基础,其理论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同时,音乐美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合作,进一步提升音乐美学的社会地位。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音乐美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可以进一步彰显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对各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的过程中,与音乐美学相关的理论发展得更加完善。部分学者认为,音乐美学能够为音乐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拉近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距离,理顺艺术表演、音乐创作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全面彰显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及本质特征。从微观视角来看,音乐美学的特征比较明显:首先,音乐美学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在社会生活中,公众需要通过艺术表现自身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协调,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部分思想感情相对比较模糊,音乐艺术能帮助人们生动直观地展现个人情感,并以个人的主观认知为基础,实现主观情感与客观理性的有效结合,在对个人的情感进行概括、总结以及抽象、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音乐美学的艺术动态性较为显著。节奏、音调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这些不同的艺术元素得到了系统协调,全方位展现着个人的情感及思想,这些元素的敏锐性较高,根据音乐美学理论,对这些音乐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二、音乐美学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社会科学,其以艺术作品的研究和艺术规律的探索为基础,进一步凸显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深入剖析创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进而全方位展现音乐艺术的思想内涵,凸显音乐艺术的本质。在音乐艺术的实践应用中,音乐美学能够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参照。从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的继承性和阶段性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功能。创作者要关注对不同音乐艺术作品结构的有效分析,了解其构成要素,全方位展现音乐艺术的时间价值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凸显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音乐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
音乐艺术形式中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其中,音准、音色、力度、速度以及节奏最为关键,这些元素是音乐形式的重要支撑,直接关乎音乐形式的发展方向。音色是音乐形式的重要元素,在展现不同音色的过程中,创作者会将情调、工艺与音色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凸显音色的独特性。音色会受乐器材料和歌者的影响,音色水平则与乐器的工艺和制作水平存在直接关系,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会影响音色表现。音准则存在明显的相对性,在进行音乐艺术创作时,创作者会结合音准的具体波动,实现上升与下降。灵活应用音高以及音律深入剖析音乐形式,可以实现不同音乐元素的有机整合。大部分的音乐形式离不开感性材料,为了进一步彰显音乐的形式美,创作者必须以音乐结构为基础,了解音乐形式的基本元素,合理把握并协调多种审美元素,进而提升音乐形式的艺术层次。
高校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探索
[摘要]口腔医学美学是一门新兴的口腔学科,也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涵盖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个口腔医学的分支,旨在维护、修复颌面部及牙齿的美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口腔医学美学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教育主要面向基层输送专业人才,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对口腔健康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教育探索融合口腔医学美学的教育新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口腔医学;美学;高职;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层次和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口腔健康及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恢复,对个性化美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口腔医学美学的概念愈显其重要地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向社会基层医疗输送口腔专业人才,肩负解决基层医疗口腔需求的重任,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现状是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是口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美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美规律,主要目的是塑造和修饰人体的形态美。口腔医学美学,是以美学和口腔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医学方法,维护和增进口腔颌面健美的一门学科[1]。它是口腔医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同时也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是培育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应该深入审视和认识医学美学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要关注医学美学对于口腔医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在现阶段的认识水平上,这里所说的医学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学科里面的名词和理论,更具有理论和技能层面上的美学含义,也就是医学美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医学美学的诊断和辅导技术。当前,医学美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被融入口腔医学各个层面和分支中,在具体的情况下,也解决和处理了很多的医疗问题。有些人会认为我们对口腔医学的需要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疼痛处理和控制的阶段,医学美学对于口腔医学生是可有可无的。但是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口腔医学已经迈入了审美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展示阶段。这样的趋势也就要求口腔医学必须要努力适应人们审美的需求,需要医学美学的辅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诊需求也不再仅限于疾病痛苦的解除,对功能的恢复和美学的塑造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医学模式发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颌面部有其解剖的特殊性,不仅需发挥咀嚼等重要功能,更是容貌美的集中体现,口腔医学的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和恢复功能,更重要的是还要重建美观[2],探索融合口腔医学美学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现状
美学教育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适应时展的高素养医师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口腔医学知识和具体的知识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病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疗。我们国家的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科内容。在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基本的口腔医学美学课程,但是只有很少的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些学校把这门课程看成必修课程,还有一些学校看成选修课程。高职高专院校的美学老师很少,并且专业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前,开设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高校主要有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佳木斯大学等。而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时安排较少,且多以理论授课形式为主。有研究分析发现口腔医学教育几大分类中(基础课、临床医学课、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等)很少有专门涉及美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未营造出有利于口腔医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氛围[3]。这就导致口腔医学生未能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审美意识。
平面设计教学与绘画的关联性
一、平面设计与传统绘画之间的关系
因为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加上摄影技术的数字化,给平面设计提供了更简易的材料获取途径和更轻松的图片编辑方法,因而平面设计的作品比传统绘画更加传神,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加之易于被复制、传播的特性,通过图像元素将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传播,平面设计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这不等同平面设计完全代替了绘画的地位,平面设计只是在绘画基础上的一种衍生发展,绘画中的基本构图要素、基本色彩搭配、资源选择和加工都是平面设计从业者必须学习的理论基础,虽然在最终的作品输出上,更多的是平面设计的输出形式,但是其输入却是建立在绘画的基础之上的。
二、平面设计软件教学与绘画的结合
1.对开设理论课必要性的充分认识
在高校平面设计软件教学的课程设置上,绘画的基础课程必不可少。不少学员对此表示不解,认为平面设计就是一门简单的操作技术,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理论学习上。对此,授课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分清平面设计和传统绘画之间的联系,学好美术基础知识,提升平面设计水平。
2.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穿插进行
平面设计的理论基础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程设计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如果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分段教学,其效果远不如混合穿插进行的效果好。教师可以根据平面设计的专业课程进度要求穿插进行美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在Photoshop教学中讲到色彩的组成,可以对传统绘画的色彩组成与电脑色彩组成的异同进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组成原理,从美学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色彩搭配的技巧。在平面设计画面造型的讲学中,可以同步进行传统绘画的艺术造型基础教学,结合传统绘画中的杰出作品赏析,令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的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路径
1.关于健美操中美学渗透的阐述
1.1美学渗透的过程
就美学而言,他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都有所表现,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分类。人们在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进行美学创造的同时,其首要条件就是应该掌握美的本质和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美进行更好的鉴赏和创作,才能进而实现自身的人格完善。在美学中,其主体是每一个创作和鉴赏的人,人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将主观世界和个人的内心性格相关联,在此基础上再对外界事物进行各种各样的判断和欣赏,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由此也可看出,审美过程其实就是美学的渗透过程,两者之间彼此存在并依附,又各自产生不同的作用。
1.2美学与教学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美学渗透既是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促进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学渗透是极其有必要的,健美操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书扑,还能促进素质教学的深入落实。此外,美学渗透的价值观具有多样且多元化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还有利于提升课堂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美学渗透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2.小学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的策略
2.1革新美学渗透的理念
论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变
作者:张伟 单位:合肥学院 南京大学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邓以蛰与朱光潜、宗白华一样,在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的道路上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和贡献。与中国现代美学其他两位巨匠朱光潜、宗白华的求学经历颇为相似,邓以蛰的家学渊源厚重,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又留学欧美国家,大量涉猎西方的哲学、美学及文化思想,深谙西方美学及艺术思想的影响,并基于西方美学以及艺术理论的视角来重新观照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所不同的是,三位大师在汲取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和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过程中,因为个体思想和关注点的差异,又形成了颇为不同的艺术美学体系,朱光潜先生留学欧美时间颇长,受欧美哲学、美学及文化思想的影响更久,其美学思想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中国式转化;宗白华先生则侧重于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内化,以此来重新观照中国古典美学以及艺术精神,其立足点主要基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但西方美学思想及艺术理论仍然是其阐释其思想观念的武器。与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先生所不同的是,邓以蛰虽然也曾游学欧美,深谙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熏陶,在基于西方美学视角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转换,但邓以蛰对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汲取比起朱光潜和宗白华似乎更为含蓄,其吸收内化的脉络很难捕捉,如果说朱光潜和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审美功利主义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革命功利主义发展的产物的话,那么邓以蛰的美学思想则可以说更多的属于一种审美自主主义的表现。审美功利主义强调美学的“入世”精神,朱光潜自不必说,就连一直被世人视为旷达逍遥的宗白华,也对审美功利性十分重视,他曾指出:“真超然观者,无可而无不可,无为而无不为……故能永久进行,不因功成而色喜,不为事败而丧志,大勇猛,大无畏,其思想之高尚,精神之坚强,宗旨之正大,行为之稳健,实可为今后世界少年,永以为人生行为之标准也。”[1]而邓以蛰在启蒙救国的思想大潮中远离新文化运动的漩涡,甘愿做一个“书斋型学者”,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和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而建构了独富个性色彩的审美自主主义美学体系,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增添了更为绚丽的色彩。
一、超越功利的审美自主主义
邓以蛰与朱光潜和宗白华一样,在游学欧美的过程中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美学中的超功利主义美学观点以及对艺术审美的特殊规律和独立价值的强调颇为三位美学大师所欣赏。然而由于朱光潜和宗白华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身份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虽然强调西方美学思想中艺术审美的特殊规律和独立价值,但他们仍然坚持艺术和审美所富含的启蒙意义,将形而上的超功利性的美学思想衍化为形而下的审美功利主义。邓以蛰在学习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的过程中深受黑格尔、克罗齐以及温克尔曼等美学大师思想的影响,他以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为理论的基点,系统清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尤其是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理论,阐发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独特见解,[2]他接受了黑格尔、克罗齐等美学思想中艺术审美的超功利性原则,并将其作为自身艺术美学思想体系建构的基点。李泽厚先生曾在比较朱光潜和宗白华美学思想时指出:“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却是抒情的……朱先生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先生是学者,宗先生是诗人……”[3]从这一角度来看,邓以蛰与宗白华更为接近,甚至比起宗白华更为传统。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前后,精通西方学术方式并且利用西方学术观点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学者非常普遍,在这种文化语境中,邓以蛰却没有跟风,他的学术兴趣由势如破竹的“新文艺”和极为兴盛的“洋为中用”转向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及艺术思想,这种似乎有点逃避主流的“逆动”从另一个维度说明邓以蛰在发展中国现代美学的进程中,抛弃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没有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而是基于现代学术的观点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转换。正是在此基础上,邓以蛰发展了他的审美自主主义艺术理论。邓以蛰认为,艺术是超出自然的绝对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现,应该表现出一种本质性的、深刻的、诉之于人的心灵的精神内容,唯其如此,才是正确的、合理的。在《艺术家的难关》中,邓以蛰提出:“柏拉图说艺术不能超脱自然(谓自然的模仿),而造乎理想之境;我们要是细细解析起来,艺术毕竟为人生的爱宠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使我们暂时得与自然脱离,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得一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这正是艺术超脱平铺的自然的所在”。[4]邓以蛰认为,艺术与人发生关系的地方就在于引起人的同情,而艺术招引同情的力量,却不在于它善于逢迎脑府的知识,本能的需要,在于它的鼓励鞭策人类的情感。也可以这样说,艺术就是要和一般人的舒服畅快的感觉相对筑垒的,在邓以蛰看来,只有那种与人类的知识本能永难接近的纯粹的构形艺术,才能达到艺术的绝对境界,才是艺术的顶峰。
正是从建构纯粹的艺术审美自主主义这一基点出发,邓以蛰回归了艺术内部形而上的探讨。在邓以蛰看来,艺术需要冲过本能、人事、知识等所谓自然的关口,进到纯形世界里,才能摆脱柏拉图所谓的艺术是“自然影子的模拟者”的符号。邓以蛰所要斩断的就是艺术自身中所依附的自然的影子,把艺术还原成纯粹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形态,于是日用器皿、建筑、书法、雕刻、绘画这些强调形式的艺术类型成为邓以蛰建构纯形艺术世界大本营中的主体。邓以蛰的艺术审美自主主义思想的形成除了受到黑格尔、康德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外,新文化运动前后形式主义泛滥以及“为艺术而艺术”运动的渲染也是导致他回归纯粹艺术研究的一个原因。当然,邓以蛰注重纯粹艺术的研究,倡导一种独立的艺术自律,但他并不反对艺术的启蒙主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邓以蛰甚至把艺术提升到人生理想和人生境界的高度,指出艺术要表现理想的绝对境界,就不应当脱离实际,躲进“象牙塔”,他以文学这种艺术形态为例,指出文学的内容是人生、是历史,诗的内容是人生,历史是人生的写照,诗与历史不能分离。在“五四”前后关于“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的争论中,他明确主张艺术是为人生的。他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指出这种观念把艺术本身孤立起来了,认为艺术有自己的目的和要求,不是为了社会的人生的效用,甚至艺术等同于游戏或者白日梦。当然,邓以蛰没有在“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他对艺术启蒙人性意义的阐发也是出于一种情绪化的只言片语,他所做的事业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艺术思想的观照和转换,也正因为这种“书斋型”的研究模式成就了他不同于他人的艺术美学研究思路,使得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得以可能。#p#分页标题#e#
二、史论结合的方法论以及由此建构的书画美学体系
邓以蛰在艺术美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对史论结合的艺术研究方法论颇为倡导。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一文中,邓以蛰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他指出:“中国有精辟底美的理论,不像西洋的美学惯是哲学家的哲学系统的美学,离开历史的发展,永远同艺术本身不相关涉,养不成人们的审美能力,所以尽是唯心论的,我们的理论永远是和艺术发展相配合的,画史即画学,绝无一句无的放矢的话。”[5]邓以蛰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艺术理论,如谢赫的六法论特别是他的“气韵生动”的绘画原则,还有沈括的“以大观小”的山水画理论一方面是对当时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引导着绘画艺术的发展,邓以蛰借用《实践论》将这种艺术方法论称之为“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邓以蛰倡导史论结合的艺术方法论,这是黑格尔艺术美学思想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黑格尔强调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统一,他把辩证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中,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在黑格尔看来,对艺术发展的观照必须联系“一般世界情况”来研究,换句话说就是联系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到经济、政治、伦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来研究。黑格尔从来不把文艺中的人物当作孤立的个人看待,总是把他们看作社会历史环境的产品,人物行动的推动力不是什么个人的幻想和癖性,而是每个时代的社会力量。邓以蛰正是在黑格尔艺术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画史即画学”的方法论体系。在此基础上,邓以蛰构建了他的“体—形—意—理”以及由之相对的“生动—神—意境—气韵生动”的史论结合的书画美学体系。邓以蛰指出,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上,商周为形体一致时期,秦汉为形体分化时期,汉至唐初为净形时期,而唐宋元明则为形意交化时期,邓以蛰从“体”这个艺术范畴出发,勾勒出艺术的精神从物质形式中挣脱独立的发展进程。对于“体”,邓以蛰认为“体”是由人所创造的“器用之体”而并不是“天然形体之体”,它所代表的是艺术的萌芽,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的“性灵”赋予了器体以“美观”,因而这些器体就具备了艺术性特征。对于“形”,在邓以蛰看来,艺术是一种净化了的形式,随着艺术的发展,形式美脱离了体的束缚,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形从器体物体中脱离后,成为了具有独立个性以及独特发展规律的艺术,并且在多个方面记录、描写了人类的生活。对于“意”,邓以蛰认为这是中国绘画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准确地说应该是出现在中国山水画开始形成的时期,在邓以蛰看来,只有生动与神合方可形成意境,“意”的艺术是由“体”和“形”的艺术自然发展而来的。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理”的阶段,“理”是活泼泼的,自在自为的精神,它和“气韵生动”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艺术的最高本体。由此邓以蛰按照艺术史的脉络建构了“体—形—意—理”的艺术发展体系,这是对艺术本体历史演进的一种描述,与此相对的是邓以蛰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生动—神—意境—气韵生动”的感性显现的逻辑描述。“生动”是与“体”相关联的,邓以蛰认为,汉代至唐代的艺术本体是由“体”入于“理”,由平板而入于生动,尤其是汉代绘画更是“生动”这一艺术特征的代名词,邓以蛰指出:“吾人观汉代动物,无分玉琢金铸,石雕土范,彩画金错,其生动之致几于神化,逸荡风流,后世永不能超过也。”[6]由“生动”向“神”的过渡是自然发展的结果,邓以蛰认为,汉代绘画取生动作为基本特征,那么六朝唐代则取神为绘画的艺术特征,“神能得物之全而去其肤泛,晶结散漫而纳之于周洽。”[7]“神”是对于“生动”的片面性的克服和扬弃,它是“人物之内性”的集中表现,但“神”仍然是一种过渡形态,艺术的发展经过它要进一步抛弃物质因素的制约,向更加精神的境界迈进。“意境”不是自然之属性,它更多的是属于心的范畴,邓以蛰认为,生动与神合而生意境,描摹意境可包括生动和神,但描摹的方式却迥异于生动和神了,在邓以蛰看来,表现意境之艺术应属于中国的山水画,邓以蛰认为,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酝酿自然于胸中,先已成一全体,有不得不写之概,故其开山披水,解廓分轮,完全顺乎意境。”[8]艺术的发展经过了“意境”的阶段,便到达了“理”的阶段。“理”是邓以蛰最为推崇的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气韵生动”就是这一阶段的表现形态,在邓以蛰看来,“气韵生动”不仅是大夫画与画工画之区别所在,更是画学无上之原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鉴赏者都无法逃避的准则,邓以蛰对“气韵生动”进行了梳理,他指出,气韵是画事发展的晶点,是艺术发展至高无上之理,“艺术不因与气韵不相容而失其存在,而气韵则超过一切艺术,即形超乎体,神或意出于形,而归乎一‘理’之精微。”[9]由此,邓以蛰通过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梳理,建构了“体—形—意—理”以及由之相对的“生动—神—意境—气韵生动”的史论结合的书画美学体系。
审美与政治通达新视野研究
一,引言
无论是受伦理束缚、强调成教化与助人伦的社会,还是将人民大众视为享受艺术服务主体的当下,审美和政治的联系都十分紧密。20世纪至今,现代主义艺术始终保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审美和艺术所处阵营,正在朝着自立且自由的方向前进。从表面来看,二者与政治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仍有诸多学者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审美属于自由体验的一种,对自由进行传达的载体为主观普遍性,其特点表现为无概念,在自由得到广泛传达的背景下,群体效应随之形成,这也是审美和政治相关联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审美既代表个人体验,同时也代表了群体体验,解放之维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审美之维这本书中,马尔库塞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全面论证,他认为联接艺术和革命的纽带不应与审美之维重合,而是要存在于该维度之上,且与艺术重合。文苑仲在书中指出,对审美之维进行研究的关键是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而非仅对艺术、美学等概念进行讨论,另外,政治审美所强调要点为自由解放,这点需要尤为重要。西方国家关于审美和政治的研究收获颇丰,即便如此,仍然有较为明显的不足存在。例如,多数研究均未做到宏观把控与系统整理,另外,没有融入当代艺术所面临问题也应引起重视,该不足所带来影响,主要表现为多数研究均未以政治美学为切入点,对艺术产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反思。近年来,以文苑仲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加入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队伍,从个案的视角出发,对西方美学内涵进行了宏观且系统的论述,大部分问题均迎刃而解,其中,带来深远影响的理论,主要有革命理想式微和文化转向,二者的社会价值有目共睹。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是首位将审美和艺术置于同样重要高度的学者,强调联接革命和艺术的纽带,应与艺术及审美相重合,由此可见,艺术和审美的关系为相辅相成。因此,由黑格尔所著美学一书,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代表着艺术哲学。除此之外,现有研究所依托方法,除了历史唯物、辩证唯物,还有历史研究结合逻辑研究。虽然个案研究和史学列传的相似度较高,但是,相较于史学列传的丰碑罗列,个案研究更强调内在逻辑与联系。朗西埃对蕴含于审美过程的实践力量持肯定态度,对政治美学所适用斗争方式进行了重点研究。詹姆逊以资本主义所强调文化逻辑为批判对象,强调重新对历史与现实加以了解的必要性,通过对乌托邦理想进行重启的方式,使政治美学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奈格里及伊格尔顿所研究内容存在较高契合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审美与身体塑造的关系;其二,非物质劳动给劳动者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二者认为政治美学所存在斗争领域,分别是身体及劳动。上文所提及个案代表着西方美学的发展,由历史基础过度至斗争范围再向斗争方法延伸,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为自由发展及相关目标的实现助力。在对审美和政治通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前,人们应当明确一点,由辩证唯物主义所延伸出的治学方法,始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要想使其效能得到发挥,关键是避免出现滥用乱用或是生搬硬套的情况。
三、理论依据
(一)同一性
无论是对理性持否定态度,还是放任其自成其是,均会引发真理来源、内涵等问题,海德格尔曾对上述问题做出了明确阐述,即:真理强调的内容并非理性或意识,而是除蔽状态,因此,自由、真理与存在者间,始终有密切联系。真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揭示自由,而自由又着重强调了让存在者的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存在者存在所依托基础为艺术,那么,自由也可作为存在者存在而存在,这便是上文提到的自成其是。另外,海德格尔将艺术创建视为赠与创建,将艺术与自由谋划画上等号,该观点的提出主要与存在丰富性密切相关,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必然性或可能性,基于此,人的存在也被视为选择,而人类做出选择的原因,通常与筹划结果相关联,这与马克思所提出观点不谋而合,即对群众而言,理解人、自然界均通过自身而存在的难度较大,这是因为该观点和实际生活相矛盾。
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概述
1.室内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室内设计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自己的起居场所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布置,让其达到功能的实用性和环境的美感,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时期。室内设计指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的需求的特殊目的,而对室内空间进行加工、布置的一种活动,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一种再创造。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要实现装修设计材料的最大化应用,突出经济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艺术美感。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的结果,它可以分为居家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两大类,它泛指能够在室内建立的所有物件,例如:墙体、门窗等原有部分,还有灯光、视听设备空调等后期添加的部分。室内设计所涉及的专业术语有空间、照明、功能、色彩等等。
2.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现代美学应用学科。它最早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后来得以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技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还涉及符号学、文化学、建筑美学、工业美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3.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关系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建构之中,并在逐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现在建筑特别是室内设计能否达到既定效果,越来越取决于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