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监管范例

新兴产业监管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1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发展

如今,我国新兴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产业布局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宏观环境的改善给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突出很多矛盾。对此,新兴产业必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合理运用产业经济学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推动新兴产业群的发展。

1新兴产业群内涵分析

事实上,我国并未对新兴产业作出统一的解释。目前,很多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新兴产业:一是狭义角度;二是广义角度。其中,狭义角度而言,新兴产业实际上就是在第三次革命后出现的产业,而且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就是利用先进技术建立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领域,我国新兴产业包括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能源;二是节能环保;三是电动汽车;四是新材料;五是新医药;六是生物育种;七是信息产业。

2新兴产业群出现的必然性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新兴产业出现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变化都会导致新兴产业的产生。无论是技术的变革还是创新都和新兴产业紧密相连,新兴产业技术包括:一是信息技术;二是生物技术;三是纳米技术。分工更加深化明确也是新兴产业的原因之一。如今,社会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进而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由分工深化产生的新兴产业包括:一是金融保险业;二是经纪;三是物流业;四是会展业。新兴产业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多给很多非新兴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最终转变为新兴产业,我国房地产行业就是在社会需求诱致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群实际上就是多个单一的新兴产业经过碰撞整合在一起,新兴产业群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新兴产业群的出现是单一新兴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壮大,新兴产业群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产出更多资本。新兴产业群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发挥作用:一是新兴产业群会分析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时机,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存在内在规律。二是通过关联更多新兴产业来发挥作用,新兴产业为了共同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力量。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决定着国家是否能够跟国际接轨。新兴产业群必须紧抓发展机遇,美国和日本就曾经抓住了新兴产业群发展机会,经济势头大好。

3新兴产业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

在新形势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战略手段。但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定会阻碍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阻碍国家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新兴产业中虽然企业数量比较多,但是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新兴产业中没有企业龙头,无法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影响新兴产业的社会竞争力。

3.2支持要素不足

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支持要素包括:一是资金;二是技术;三是人才;四是政策。但是,我国新兴产业支持要素严重不足,导致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比较慢。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但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而且新兴产业融资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融资金额少,新兴产业投入不足。除此之外,相对其他行业,新兴产业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性比较大,投资者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新兴产业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技术实用化阶段;二是产品商品化阶段;三是经营市场化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断创新,但是我国新兴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比较低,很多企业甚至不愿意冒险进行创新,一直维持现状,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和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国缺少新兴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政府政策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我国出台的政策主要覆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二是财税;三是金融;四是科技创新;五是人才;六是土地。但是,我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够完善,而且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政府没有发挥出引导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新兴产业的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中新兴产业群,也就没有产生集群效应。

4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群也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但是,新兴产业群的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实现各个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关联,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时间比较短,要想缩短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坚持跨越式发展理念,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替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变革的速度。国家要看准新兴产业的发展时机,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国家经济复苏。日本已经是世界性的经济强国,日本就是抓住了关键的发展时机,建立了大批新兴产业,成功挤入发达国家行列。相比而言,新兴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梯度性。无论是新兴产业技术面还是形态上都呈现出梯度性,导致这一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国内信息化程度的影响,比如我国很多地区都在使用液晶屏超薄电视,而部分农村地区还在应用普通的大头彩电;二是体制性特征。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受到外部因素干预,导致新兴产业资源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产业经济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一是产业组织;二是产业结构;三是产业关联;四是产业布局;五是产业发展;六是产业政策。在新形势下,产业组织应该成为新兴产业研究的重点,对当前市场行情进行分析,降低外部因素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一直在摸索的过程中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断丰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产业经济学明确指出:新兴产业群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能够实现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经济学属于全新的经济学科,但是产业经济学一直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完善。虽然我国应用产业经济学的时间不长,但是产业经济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家就已经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把农业和工业联系在一起。目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结构转变的主力军,国内各个地区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来培育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要想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政府就必须发挥出强化引导的作用,实现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改变分散的状态,统筹全局,从大局出发,注重细节。我国还要打造特色新兴产业园,细化产业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要保证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对于一些特殊新兴产业国家要给予特殊的扶持,对于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可以采取关停或者扶持的对策,这样就可以为更多有潜力的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国内还应该不断增加新兴产业项目,并对新兴产业项目进行明确定位,防止出现混乱的问题,提高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企业是新兴产业的主体,企业必须具备创新意识,特别是技术创新,最大化地挖掘出内部潜能,突出企业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一直是阻碍新兴产业发展的难题。在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新兴产业也要不断拓宽资金获取途径,为新兴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资金,进而保证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家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关键场所,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来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国家要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大新兴产业宣传力度,并引导更多企业的加入到新兴产业中,壮大新兴产业的队伍,最终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总之,新兴产业群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新兴产业群也要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引入新技术和新观念,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也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发展和管理平台,实现企业转型。政府除了要给新兴产业发展以支持和鼓励外,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给新兴产业带来发展动力。

5结语

目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关键支柱,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对此,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新兴产业群比较分散,不够集中,管理难度比较大,而且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新兴产业缺乏发展资金,导致新兴产业发展进程比较慢,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在新时期,要想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合理运用产业经济学原理,在国情的基础上对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也必须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我国新兴产业也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在原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涛.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

[2]王琪,邢绍丽.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2

本文以我国新能源产业为例,对其2010-2013年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财务绩效在2010年最好,此后两年下降,2013年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的水平;此外,总体而言其财务绩效低于同期的上市公司总体水平。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整体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扶持政策存在缺陷、供求不相匹配,以及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商业模式不够完善。为改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务绩效,应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合理性,并加强执行环节;应多措并举打破需求瓶颈,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应特别注重创新实效。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批准号:20132114)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于2010年10月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这七大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状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财务绩效,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鼓励政策,但由财务绩效所反映出的其总体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相关产业。由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存在一定共性,因此找出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欠佳的主要原因,不仅可为新能源产业,也可为我国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经营状况以及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东方财富网和金融界的新能源概念板块中主营业务涉及新能源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去除了2010-2013年数据不全的公司,共选取了76家企业,以国泰安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新能源产业排除个别极值后的2010-2013年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

(二)数据结果分析

1.盈利能力。

所选盈利能力指标为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指标越高,表示企业盈利能力强弱。分析发现,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三个盈利能力指标均在下降,2013年虽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水平,这基本和上市公司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此外,新能源产业各年盈利能力指标均低于相应年份上市公司总体水平,特别是2011-2013年。这表明,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尽管2013年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的水平;而且,新能源产业的盈利能力低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水平。

2.营运能力。

所选营运能力指标为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个指标越高,表示企业营运能力就越强。分析发现,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三个营运能力指标均有下降趋势,2013年虽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水平,不过总体而言变化幅度很小,这基本和上市公司总体情况相一致。此外,新能源产业各年营运能力指标均低于相应年份上市公司总体水平。这表明,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营运能力略有下降,尽管2013年略有增加,但仍低于2010和2011年水平,总体而言营运能力变化幅度很小;此外,新能源产业营运能力低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水平。

3.发展能力。

所选发展能力指标为固定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三个指标越高,表示企业发展能力就越强。分析发现,2010-2012年,新能源产业固定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都在下降,2013年则有所增加,但仍低于2011和2012年的水平;净利润增长率2011年比2010年有大幅下降,此后净利润降幅逐年减小,但2013年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总体而言三个财务指标均在2010年达到最高。此外,绝大多数指标都低于上市公司总体水平。这表明,2010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最强,此后两年下降,2013年虽有所好转,但仍低于2010或2011年的水平;而且,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低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水平。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概述

上述分析发现:2010-201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由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所反映出的财务绩效均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此后两年下降,2013年虽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仍低于2010和2011年的水平。此外,绝大多数指标都低于同期的上市公司总体水平。这表明,虽然自2011年起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了各级政府更多扶持,但从财务绩效指标来看,并没能取得预期增长。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财务绩效的成因分析

(一)整体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

1.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企业在一定经济背景下运营,其业绩必然会受到所依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总体经济状况的改善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虽然自2011年起,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了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但从财务指标来看,新能源上市公司并未取得预期的增长,这与国内外总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经济增速下降会导致需求减少,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例如,经济增速放缓所导致的电力需求减少就影响到风电产业的经营状况。

2.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导致受国外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与很多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一样,我国很多新能源企业还未完全摆脱传统企业的色彩,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很多产品依赖出口。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特别是我国企业的主要市场———欧美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时,依赖国外市场的我国企业就会受到负面影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导致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状况会随着国外经济的下滑而下滑。

(二)扶持政策存在缺陷

1.一些扶持政策存在盲目性。

我国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存在盲目性,盲目的扶持政策不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一些行业不合理发展,如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很多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就是其中一例。由于电站建设享有电价补贴和增值税减半等一系列直接财税优惠政策,导致电站开发数量大量增加。根据德勤《2013中国清洁技术行业调查报告》,2013年国内已披露的达成意向、签约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光伏项目已达130吉瓦,大大超出国家到2015年装机达35吉瓦的“十二五”目标。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困境,除受市场因素影响外,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战略规划不够清晰而导致的盲目扶持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2.政策执行不力。

(1)一些政策执行存在时滞性。扶持政策执行不力也是导致扶持效果大打折扣的一个原因。一些财税政策已出台,但由于行政效率较低等原因而导致这些政策并未被及时、很好地执行。例如,根据电力工业部的《风力发电场并网运行管理规定(试行)》(电政法〔1994〕461号)文件,我国在1994年就已对风电并网、电价计算、(全部)电量收购、费用分摊和增值税(价外)计征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近20年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工作还没有全部落实到位[1]。(2)扶持政策出自多个部门,导致沟通和监管不到位而滥用扶持政策的现象发生。财政扶持政策出自多个部门,例如:对光伏产业各种扶持所涉及的部门包括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税总局、商务部、住建部、国家电网,其中财政部的金太阳项目补贴和电价补贴、商务部的出口退税政策、国税总局的光伏企业税收和电站土地税收政策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范畴[2]。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种类多,参与部门多,并且这些部门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审核监管不到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严重。

3.扶持政策的侧重点不够合理。

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规划,其发展的出发点只是拉动投资、增加就业或增加GDP,因此,扶持政策多集中在生产环节,而对能带来更高利润的研发和市场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这又进一步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从而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而这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脆弱、受总体经济环境影响程度加大。

4.优惠政策实施方式不够合理。

有些税收政策优惠方式不够合理,未能充分考虑扶持对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的纳税年度起的前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但根据新能源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其最初几年很难盈利,因此,新能源企业实际难以享受到3年免税期的优惠待遇[3]。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方式很难对企业经营起到促进作用。

(三)供求不相匹配

1.配套设施欠缺导致需求不足。

以风电产业为例,我国一些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东北3省风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对电力需求却较小。为支撑风电产业发展,这些地区必须向电力需求大的地区输出电量,但这些地区电网建设薄弱。风电项目比电网的规划、核准和建设周期都要短,这就造成了电网建设步伐跟不上风电项目的建设步伐,从而导致了大量风电项目建成后无法及时接入电网或全额输出。例如,2010-2013年全国平均弃风率分别约为10%、16%、17%和11%,2013年虽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但总量仍较高,特别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甘肃、吉林、内蒙古各年的弃风率多在20%以上[4]。因此,我国电网与风电项目建设的不协调,限制了风电的需求,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制约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2.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又进一步导致非良性竞争。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一些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我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一些产业严重产能过剩。例如,“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省份有29个[5]。产能过剩意味着对每家企业的需求不足,为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企业间就展开了过度竞争,不断通过低价策略来占领市场,而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总体经济状况不好时更是难以有好的表现。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了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但调查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低端问题严重,在技术层面超过70%的企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且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较少,不利于企业长期创新能力提高[6]。例如,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板块上市公司中,只有少数公司对研发的投入支持力度较强,总体水平不高,此外,技术创新投入仅能在短期内维持对市场价值的积极影响[7]。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对外依存度较高,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都需进口。此外,没有技术突破,还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空间很小,对财政补贴依赖程度高,而这又易引发与国外的贸易争端。

(五)商业模式还不够完善

我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时间还较短,大部分企业又是在传统企业或是政府主导型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着一些传统企业的惯有思维,很多企业还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例如,光伏产业与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基本没有区别,都是进口生产设备,再利用国内的廉价资源进行生产,最后再销往国外。一项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显示,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商业模式多属贫瘠型和非主导型[8]。因此,商业模式还不够完善,也是导致我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运营情况还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

四、建议

(一)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合理性

应根据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评估该地区适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具体规定还应考虑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短期很难盈利的产业,免税期可适当延长,以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的优惠。而且,扶持政策应更侧重研发和市场环节,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和设备的依赖,同时有助于企业开拓市场,增加需求。此外,应更加注重政策的执行环节,例如,应尽快将已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并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沟通,尽量避免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监管缺位。还应加强对财政补贴申请的审核,加大对虚假申报骗取财政补贴的企业的打击力度,以使扶持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二)多措并举打破需求瓶颈

国家应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优劣势,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即使在适合某产业发展的地区,也要加强调控,避免地方政府或企业为追逐短期利益而重复建设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和非良性竞争,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够获得合理的需求。同时,还应注重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此外,新兴企业不应受短期利益的驱使而盲目跟风生产,而应深入了解市场,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增加市场需求。

(三)努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能力

政府应切实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监管不力进行问责,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质的土壤。国家应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加强宏观布局调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如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从不同层面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加强产学研合作,健全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都应更侧重对研究成果实效性的考核和奖励,即不能仅以理论成果作为奖励或晋升的依据,而应更侧重于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和国家所带来的效益作为依据。

作者:刘芳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宪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2]吴淑凤.财政政策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效果被弱化的财政社会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6).

[3]潘文轩,吴佳强.新能源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2,(4).

[4]王赵宾.中国弃风限电报告[J].能源,2014,(7).

[5]李琪.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6).

[6]邢红萍,卫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分析———基于全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3,(7).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3

(一)发展基础。

党的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实现“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5年的4000亿元增加至76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18.7%提升至32%;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2300亿元。

智能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和“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建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全市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过1.5万家,累计推动7.1万户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培育形成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兴服务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绿色环保、先进材料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1.57%提高到2020年的2.1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61%。累计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7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建立创新机构、产业研究院101家。国内首个自主开发180nm全套硅光工艺PDK、全球首款Micro—LED智能手表。铝合金产业基本实现对国家所需重点关键铝材品种全覆盖,西南铝业集团成为国内唯一的国产大飞机铝材供应商。

产业发展要素持续集聚。全市研发人员达到16.07万人,新增部级高层次人才2500名。形成以3支市级股权投资基金为龙头、20余家区县股权投资基金协调发展的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际投资额超过26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

(二)面临形势。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变压器”,促进稳就业、稳增长的“稳定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有利于我市加快构建相对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同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从外部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成为各省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聚焦点,我市在争取引入头部企业、重大项目和创新人才等方面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从内部看,我市仍面临产业自主培育能力不强、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集群规模不大、行业领军企业缺乏等困难和问题。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攻克一批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高起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破除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

聚焦重点。对标“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把握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选择若干在全国或者西部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打造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聚焦我市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和先发优势产业,前瞻布局若干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

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优化增量和调整存量,培育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鼓励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选择1—2个重点发展领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备、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争创部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绿色低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严格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影响、安全评价等准入条件,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开放协作。聚焦全球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转移,大力提升产业合作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合作。推动“一区两群”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突出地区产业特色,强化地区间产业协同。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35%。

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梯次。在新型智能终端、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形成若干500亿级的产业集群,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

企业主体实力持续增强。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突破100家、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500家。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围绕优势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创建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产业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突破300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

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一)集成电路。

以整合元件制造(IDM)模式为主要路径,聚焦特色制造工艺、化合物半导体、封装测试等方向,坚持区域集聚,以应用为牵引,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扩大功率半导体领域优势地位,推进硅基光电子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芯片、模拟和数模混合芯片、微机电系统(MEMS)等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特色工艺技术高地,建成特色鲜明的部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特色工艺生产线建设和技术能力提升。突破硅光集成、异质异构、三维集成、背照式图像传感器等特色制造工艺,90纳米工艺更加完善成熟,55纳米工艺实现量产,28纳米工艺实现小批量生产。瞄准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高端工业电源等应用需求,发展中低压分裂栅型沟槽、高压超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功率器件,扩大功率半导体晶圆制造产能。面向消费电子、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等领域,提高中高频射频前端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驱动芯片、高性能滤波器、微机电系统等特色工艺芯片供给能力。

积极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提升砷化镓、磷化铟等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制造能力、产能和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生产线良品率,发展激光器芯片、光电器件等产品。研发氮化镓、碳化硅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推动功率半导体生产企业开发大功率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高速高功率氮化镓射频器件等产品。开展碳基纳米材料、锑化镓、铟化砷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研究。

扩大先进封测产能。引进专业化龙头封测企业,提升龙头企业封测能力,发展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高密度三维封装、多芯片封装、硅通孔等先进封装技术,提升先进封装产能规模。

着力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发挥智能终端、汽车等产品市场优势和代工制造能力优势,引进功率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显示驱动、指纹识别等领域龙头设计企业,支持骨干设计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展新产品研发。推进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工艺调试、知识产权、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能力,集聚一批专业设计企业。深化代工制造企业与设计企业、封装测试企业合作,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提升硅基材料、封装载板等原材料及封装材料规模。积极发展真空泵等动力净化、清洗、检测机台等工艺辅助设备。

(二)新型显示。

顺应新型显示柔性化、矩阵化、微型化等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下一代新型显示产品。以面板制造为牵引,加快产业集聚,积极打造部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构建完整面板产品体系。提升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能规模,推动真空热蒸镀、薄膜封装、驱动芯片贴合等工艺技术更加成熟。突破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造、巨量转移、坏点定位修复等技术,加快微缩化和矩阵化发光二极管(Micro—LED)产业化步伐。拓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新应用领域,保持TFT—LCD市场份额。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发激光全息显示等前沿技术,积极发展激光显示和激光电视。

实现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玻璃基板前段熔炉生产线,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玻璃基板后段加工能力,持续集聚一批显示模组及零部件企业,锻造产业链长板。积极引进培育偏光片、蚀刻液、玻璃液、有机膜、大宗气体等配套企业,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

(三)新型智能终端。

应对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瓶颈和产业链供应链潜在风险,积极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大力引育整机产品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巩固智能终端优势,打造全球最大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整机产品。面向智能终端行业智能化、交互式应用需求,发挥我市在笔记本电脑、手机、家电等领域的代工能力优势,积极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以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融合现实(MR)眼镜、头盔等高附加值产品。深化与已有智能手机骨干企业合作,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导入中高端机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争再引进1—2家市场占有率排名国内前十的品牌手机企业。瞄准持续增长的家用需求,积极发展家用服务机器人产品。

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完善摄像模组、结构件、电池等零部件配套体系,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顺应电子元器件小型化、高频化的趋势,发展片式电容、谐振器、电子陶瓷器件、天馈线。围绕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微型化、功能集成化的需求,发挥我市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规模优势,发展高频高速印制电路板、特种印制电路板等高端印制电路板产品。

(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

顺应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为主攻方向,加快汽车电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国内先进的动力电池和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加强整车集成技术创新,突破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整车智能高效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发展纯电动、增程式、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推动氢燃料商用车产业化。适时谋划新能源汽车开发数据库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开发技术服务水平。加快整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突破电芯直接封装等技术,开发轻量化、高可靠、低成本的动力电池,集聚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产业上下游企业,引进和培育固态电池、驱动电机、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等领域企业。建立健全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再制造的循环利用体系,探索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发展电网侧储能。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加大对充电需求大的老旧小区电力供应,推广居住区整体智能充电管理模式,完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探索建设统一的充电综合管理系统,减少充电对电网带来的冲击。搭建产业发展服务支撑平台,强化新能源汽车数字监管。

加速构建智能汽车发展体系。推动汽车企业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企业深度合作,突破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高度自动驾驶(L4级)及以上技术规模化应用,形成部分自动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L2—L5级)的技术供应能力。积极发展车用操作系统、电机控制器(MCU)、整车控制器(VCU)、车载芯片、智能座舱、智能终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布局建设智能汽车应用场景数据库,促进智能汽车研发设计能力提升。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发展具有健康功能的智能汽车。加快部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全面开展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城市级智能汽车综合性应用等应用示范试点。积极落实国家管理要求,加强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功能安全管理。主动参与国家智能汽车、车联网等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智能汽车发展话语权。

推动产品高端化融合化发展。积极应对低端汽车市场需求饱和问题,加快产品供给侧改革,推动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支持企业加快实施高端品牌和高端产品计划,推出更多高端产品,增强自主品牌影响力。加强合资企业跟踪对接,推动合资品牌加快新产品国产化步伐。抢抓国家进一步放开汽车产业投资政策机遇,努力争取中高端品牌外资车企来渝投资。顺应汽车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企业由制造商向智慧出行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紧紧抓住疫情引发的供应短缺机遇,引导支持整车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联合开展产品攻关。积极支持传统汽车企业与造车新势力融合发展,共享制造产能,盘活闲置产能。

(五)生物医药。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及重大疾病防控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顺应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趋势,破除医疗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加快推动生物药上市,支持“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推动中药规范化发展,发展高附加值医疗器械。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开拓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国际市场。

打造西部领先的生物药产业基地。围绕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临床用药需求,重点发展多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新冠病毒疫苗、疱疹疫苗等新型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推动多功能抗体药物规模化生产和具有重大需求的重组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产品产业化。全力建设市级疫苗批签发机构,力争实现我市生产疫苗批签发能力全覆盖。加强疫苗生产环节监管核查,建立健全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积极开展免疫细胞和干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支持企业建设细胞制备中心,重点发展基因重组T细胞治疗药物和间充质干细胞等再生医学工程制品,打造西部领先的生物药产业基地。加强生物药应用与医改政策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药品及时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促进生物药研发。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完善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布局。

巩固提升化学原料药优势。积极适应国家对原料药行业更为严格的安全环保要求,推动化学药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支持“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平台建设,重点发展通过一致性评价和纳入国家集中采购的仿制药品种。推动优势原料药品种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品种繁多的可药用天然气化工产品,新培育一批特色原料药。把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发展机遇,培育一批拥有研发、销售渠道和金融资源的上市许可持牌机构,解决制药企业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原料药绿色制备与高效清洁生产工艺,打造部级化学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

提速中药规范化发展。依托有关区县自然资源禀赋,利用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和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鼓励中药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市级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并制定中药材市级标准,实现中药原材料高品质供应。大力发展中药配方颗粒、精致饮片和传统经典名方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紧跟中药创新发展方向,加大黄连、青蒿等渝产大品种中药的二次开发力度。加强院企合作,支持院内制剂委托生产及新产品开发。支持中药饮片企业建设高水平检验中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开发中医药保健品、保健器材等产品,提升中药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打造智能化医疗器械创新制造基地。鼓励医疗器械骨干企业持续提升优势整机产品性能,攻克一批核心零部件,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增强产品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需求大、价值高的紧缺产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权投资方式整合关联“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面向居民健康状态管理需求,加快发展家用医疗检测设备。运用增材制造、脑科学等领域先进技术,发展骨科、心脑血管、微创介入与植入等高值耗材产品。发展高通量测序仪、即时检测设备、质谱分析仪、病理分析仪等体外诊断产品(系统)及配套检测试剂。拓展医疗器械综合检测能力,为企业就地上市提供便利,加快打造智能化医疗器械创新制造基地。

(六)先进材料。

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延伸先进有色合金、高端合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链,加快气凝胶、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工程化步伐。

着力推动先进有色合金提质增效。积极应对国家对“两高”行业实施的宏观调控,有序提升铝制造过程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保障铝合金产品原材料供应。抢抓中铝高端制造落户我市的机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用高附加值产品。聚焦航空、燃气轮机等应用需求,加快高强韧钛合金工程化应用步伐,引育钛合金板材、管材、丝材、带材、型材加工配套企业,做大钛合金产业规模。充分利用镁合金企业优势,加快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变形镁合金、耐蚀镁合金等产品开发,拓展在电子信息、汽车、电动工具等领域应用。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高效电机、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热交换等领域需求,聚焦铜精深加工制造和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高性能铜箔、电子铜箔、特种电磁线、引线框架、铜基精密带材、超长线材和高档铜管等产品。

打造高端合成材料产业发展高地。依托异氰酸酯、己二酸现有产能,加强多元醇等项目引进,打造完整聚氨酯产业链,拓展聚氨酯制品应用范围。瞄准高端合成材料国产空白领域,努力突破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备工艺技术,推动己二腈等材料加快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国产替代。顺应塑料产品技术发展趋势,面向不同领域应用需求,培育壮大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酯、聚烯烃、聚碳酸酯等产业链。鼓励淘汰合成材料落后产能,积极支持“卡脖子”高端合成材料项目建设,推动合成材料生产过程绿色化,降低生产能耗和污染排放,加强生产过程安全监管。

壮大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规模。依托玻璃纤维现有产能和技术,加快发展高性能聚乙烯醇功能纤维、差别化氨纶、特种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等产品。面向汽车、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整机产品结构件需求,加大高性能纤维材料领域企业引育力度,谋划发展碳纤维、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发挥轻合金及复合材料技术优势,实现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化,丰富复合材料品种,提升复合材料保障能力。

抢占气凝胶产业发展先机。通过引进上游配套企业及下游应用企业,延伸硅基气凝胶材料产业链,加快开发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隔热板、气凝胶隔热纸等产品。针对废水废气治理、电极材料、催化、超高温绝热等新应用领域,开发新型氧化物气凝胶及碳基气凝胶,不断丰富气凝胶产品种类。推动气凝胶材料在工业保温、建筑、高端装备、纺织服装、非绝热保温领域的应用,打造中国气凝胶产业之都。

(七)高端装备制造。

顺应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聚焦汽车、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无人机等产业发展迫切需求,进一步提升关键基础件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升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新能源装备竞争优势,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向中高端水平,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西部领先、国家重要的产业集群。

提升关键基础件保障能力。发挥我市齿轮传动技术领先、产品品类丰富的优势,围绕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高速列车、汽车等领域对传动装置高精度、高功率、高可靠性等新需求,研发推出一批高端齿轮产品。采用大数据技术,加强齿轮传动产品运行状态监测分析,着力突破齿轮传动正向设计、齿轮箱轻量化、齿轮齿面高性能复合修形、高强度齿轮材料改性与表面强化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能级。瞄准汽车领域大型模具、电子制造领域精密微型模具的制造短板,积极发展大型覆盖件、精密微型电子连接件等精密复杂模具,填补我市高端模具空白。发展汽车、轨道交通用大型铸锻件、高性能密封件、连接件和轴承产品,进一步完善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围绕固定翼、旋翼机等无人机发展需求,发展高功重比、高可靠性航空活塞发动机、高效率恒速电动变距螺旋桨,打造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领域竞争优势。

提升先进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能级。面向我市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需求,发展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车身传感器/控制器、超声波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惯性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智能安防设备等传感设备。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市内外创新资源建设部级产业创新平台,牵头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产业招商等工作,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依托汽车、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完善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配套体系。

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向中高端水平。瞄准六轴机器人、双腕机器人、双旋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细分领域,提升产品的柔性化程度及低成本生产能力。依托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进一步完善机器人检验与认证体系,加快推动我市乃至西部地区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拓展焊接、喷涂、柔性抛光等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完善伺服电机、减速器、视觉系统、控制系统、视觉传感器、力矩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发挥齿轮产品等制造优势,发展精密级高效磨齿机、滚齿机、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锻压机等中高档数控机床,引进培育高速钻攻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企业。紧抓增材制造产业高速发展契机,引进培育激光、电子束、离子束驱动的增材制造装备企业及超细合金粉末、高性能塑料粉末等企业,打造增材制造装备产业链。推动增材制造装备在工业机械、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提升新能源装备竞争优势。加快发展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推动8MW以上等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提前布局15MW以上等级海上超导风力发电机组研发。突破10MW级浮式风电装备研发设计能力,探索建立垂直轴浮式风电装备体系,推动浮式新能源工程化及应用示范。积极推动陆上风力发电机组降本增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开展运维可视化、一体化运维服务能力、老旧机组技改及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研究,提升风电系统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面向核电站运行安全需求,巩固核电站新型传感器先发优势,加快发展核级特种合金,壮大产业规模。抢抓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战略合作机遇,大力发展核医疗装备和医用同位素。

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区”运营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加快轨道交通运营环境、技术装备及线网客流预警等在线监测能力建设,大力研发轨道交通监测设备、运维装备及零部件,提升轨道交通运维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整合市内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总包、运营维护、资本运作等产业资源,面向国内山地城市、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探索集“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为一体的实施路径,推动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发展。

(八)绿色环保。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促进高效节能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先进环保设备发展和技术应用、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促进高效节能产业提档升级。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发展高效节能电器、绿色照明产品和绿色建筑材料等高效节能产品。积极争取工业节能、城镇节能、交通节能等重点领域国家节能技术系统应用试点,加强能源高效梯级利用技术应用,推动工业企业提高余热资源利用水平。加快重点用能单位用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先进环保装备智能化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围绕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焚烧发电等处理全过程,推进垃圾智能分类及焚烧、飞灰处理、固废处理、清洁能源等设备研发、制造和应用。瞄准精准、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加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污染类型土壤分析,开发土壤污染治理关键技术装备。聚焦低碳、零碳和负碳等发展方向,前瞻布局二氧化碳直接捕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碳封存等技术,推动可再生资源融合、低碳原料替换、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应用。

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深化大型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完善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理等设施设备。建立健全餐厨垃圾、医废、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及危废等固体废弃物治理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积极推进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废钢废纸、风电叶片等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在汽车核心零部件、有色金属、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探索推进再制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围绕“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需求,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着力发展工业软件和汽车软件、网络安全等产业,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领域提质增量,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化进程,打造一流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着力发展工业软件和汽车软件。顺应国产化替代、软件定义的发展趋势,着力突破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等工业软件,推进操作系统与芯片、数据库、中间体及各类软件的集成、适配、优化,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围绕解决汽车软件供应链“卡脖子”风险,推动整车企业加快研发自主可信系统底座、打造核心软件平台、建设产业服务保障生态。

把握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国家网络强国发展战略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需求,发展网络安全、工控安全、数据安全、密码安全等信息安全软件及服务,推动资产识别、漏洞挖掘、病毒查杀等网络安全产品演进升级,加大网络安全产品在政务服务、金融、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行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提升支撑网络安全管理、应对有组织高强度攻击的能力。建设密码应用基础设施,推动密码产品研发生产、应用推广和标准体系建设。

提速行业应用软件转型发展。聚焦党政服务、教育、医疗、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应用领域,发展重点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方向转型。面向健康领域发展远程诊疗、远程会诊、健康监测等智慧医疗软件,面向数字经济领域发展音视频编辑、实时渲染、虚拟拍摄系统等专业工具软件,面向农牧业领域发展农产品追溯、种养殖监控、舆情分析等智慧农业软件。

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化进程。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优势,布局建设全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形成面向重点行业的规模化标识解析服务能力,加强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加快部级跨行业跨领域、特色型、专业型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数据中心建设,实施典型应用示范专项行动。引进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面向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企业协作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实现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产业化。

深入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在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等方面研发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形成具有行业特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服务。围绕重点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打造人工智能数据资源、模型库、计算能力、标准体系、测试评估等软件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面向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数字内容等行业领域的应用需求,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创新,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向行业应用渗透。

(十)新兴服务业。

发挥新兴服务业基础性作用,推动新兴技术创新和融合渗透,支撑科技创新突破转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做靓国家检验检测基地品牌。聚焦产业发展瓶颈,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面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医疗器械、仪器仪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卫星导航等领域,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批部级计量测试中心,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检测认证服务能力。支持检验检测龙头企业聚焦主业做大做强,扩大服务范围,拓展国际业务合作,获取国际检验检测资质、国际认证指定机构、区域合作实验室等资格认定。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与发达省市检验检测品牌机构加强合作,支持检验检测机构深化人工智能、云技术、智慧管理等新技术应用,探索发展视觉设计、激光、太赫兹等检测方式,推动向云检测、智慧检测、一站式服务、快检服务等服务模式转型。加快引进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机构,对接上市检验检测企业来渝设立分支总部。

探索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支持数字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建设,推动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娱乐资源数字化融合发展,引导影视、动漫游戏、音乐制作、新媒体艺术等领域创新发展。探索建设元宇宙技术平台,支持开拓虚拟现实、互动影视、表演捕捉、可视化预演等专业服务方向。推动游戏影视化、影视游戏化,鼓励游戏玩法创新和运营创新,优化游戏互动体验。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深入合作,聚焦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工艺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工业设计核心能力。推动工业设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业态深度融合,提升设计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发挥“技术+数据”双轮驱动作用,积极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深化国家金融科技应用和金融标准化创新试点,加快引进培育金融科技头部企业和创新项目。创新开展投贷联动、股债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推进保险科技应用试点工作。发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电子化融资等新模式。探索发展智能投顾等金融科技新业态,积极争取国家法定数字货币试点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研究和移动支付创新应用,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加快建设西部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打造地方金融监管数字化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人防+技防”监测防控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作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集研发、孵化、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平台。提升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产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载体的发展质量和支撑作用,以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为手段,打造科技创新孵化新业态。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体系,培养一批高级技术经理人,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加快建设“易智网”等综合性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打造一体化技术市场。加快建设中国—德国、中国—匈牙利等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聚力打好医疗康养牌。推动大数据、高清视频、远程传感、物联网、远程诊疗等技术与诊疗设备深度融合发展,加大人工智能(AI)影像、医疗机器人、“互联网+家用医疗检测设备”等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引育力度。推动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鼓励发展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康复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康养服务,提升社区日常护理、康复、健康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供给能力。

四、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

(一)卫星互联网。

抢抓卫星互联网发展机遇,深化与中国星网集团合作,加快布局国家卫星互联网系统设计、建设、运营服务等。卫星通信方面,加快构建海、陆、空、天一体化新型信息网络,实现面向全球的移动通信、物联网、宽带互联网等应用及运营服务;在核心芯片、模组终端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供应商。卫星导航方面,发展导航服务,研发高精度、高性能系统级芯片和通用导航芯片,导航终端和授时终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软件。卫星遥感方面,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统筹管理,建设全市遥感影像统筹服务系统;研发遥感影像数据产品,提升遥感影像政用价值,积极拓展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电力通信、石油管道、地下管网等领域商业化应用。探索发展卫星本体制造产业。开展民用运载火箭及推进器、核心配套设备和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总装测试。

(二)氢能与储能。

顺应能源转型趋势,把握低碳变革机遇,布局发展氢能产业,围绕制氢、提纯、储存、运输等产业环节,推动化工联产制氢、高效电解制氢、提纯、规模化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快速输配氢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积极引进培育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等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生产企业。前瞻布局氢燃料发电站技术研发,有序推进加氢站规划和建设。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开发面向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等终端用户的电池产品。引进培育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先进储能技术企业。

(三)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

围绕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西部生物种质资源,探索生物种质创新先进原理,攻克种质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多组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平台、规模化创制设施和生物育种科学中心。积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重点突破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的水稻、油菜、马铃薯、茶树、果树、蔬菜、畜禽、水产和特种经济动物等新品种,打造从资源、品种到应用的全产业创新链条和体系,积极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种子基地。聚焦医药、农产品、乳制品领域的核心菌种,攻克化学原料药生物合成、植物天然产物的发酵制造、食品制造等技术,发展生物发酵原料药和酶催化医药中间体,微生态制剂、兽药及疫苗、农用抗生素用菌种,功能性益生菌及产品,冬虫夏草、灵芝、灰树花等名贵品种食药用菌。谋划建设人体微生态研究及产业转化种子资源库、药用微生物菌种等保藏管理中心。加强基因组化学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人工生物调控等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培育合成生物产业链。

(四)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主动对接面向2030年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部署,聚焦脑科学、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发挥我市在基础脑科学、认知科学等方面优势,开展脑认知原理解析、脑重大疾病机理与干预策略、类脑计算与脑机融合、脑智发育和退行机制研究。以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和医疗专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国际领先、特色鲜明的脑科学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开展前沿医疗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建设。针对脑瘫儿童、老年痴呆患者、亚健康人群等特定人群需求,积极构建脑健康促进产品发展生态。大力开发临床神经疾病救治智能检测仪器、神经损伤修复新材料、超分辨脑活动可视化技术、大脑生物物理特征和运行模式解析算法等领域的软硬件产品,推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

(五)量子信息。

瞄准未来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发挥我市半导体光电器件的技术优势,开展光量子芯片、量子加密、量子显示、量子中继、量子存储、量子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量子信息领域的核心材料和器件。积极参与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建设,在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领域开展应用试点。

五、重大工程

(一)集群梯次发展工程。

全力打造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高新区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巴南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5G、先进材料等领域推动创建一批部级产业集群。大力推动新型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等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区县围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明确1—2个细分领域,出台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培育建设一批市级产业集群。支持产业集群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建立完善产业科技创新、研发服务、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标准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研究。谋划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联盟,推动产业间、区域间协同发展。

(二)优质企业培育工程。

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培育集聚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地位、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广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发展等模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筛选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骨干企业。瞄准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五基”领域,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按照国家部署,适时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成长性企业培育工作。

(三)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围绕硅基光电子、智能汽车、卫星互联网、传感器、石墨烯等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整合市内外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牵头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标准引领,推动我市优势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主导推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持续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高质量标准,打造质量品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领域,积极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强化专利导航成果对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的促进作用,建好用好中国()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四)应用示范推广工程。

加快推进5G、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培育“5G+”“卫星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北斗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融合应用。积极推动石墨烯在储能、新型显示、半导体材料、传感器、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示范,工业软件在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应用。积极争取创建低碳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促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支持氢燃料电池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应用推广。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支持政策。

(五)成渝协同发展工程。

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优先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汽车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取得突破,力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共同争取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共同打造一批合作示范园区。联合建设汽车、智能终端等重点产品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引导两地企业积极融入对方供应链体系,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两地集成电路代工制造企业加强与对方设计、封装企业间的合作。鼓励成渝两地企业深化合作,互设研发机构,互建生产基地。联合争取国家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共建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共同出资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同打造国家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为产业发展赋能。支持两地知名高校与对方各市(州)深度合作,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解决创新人才短缺问题。探索共同设立成渝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专项支持合作示范园区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落地。完善推动成渝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机制,确保议定事项有力有序推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协调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常工作,指导各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市经济信息委负责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发展工作。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委、市金融监管局等市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工作。市统计局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要求,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其他市级有关部门要围绕战略性新兴重点产业发展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责任部门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度。各区县要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切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出台(修订)一批优先发展产业的市级支持政策,鼓励区县出台配套政策,联动支持产业发展。用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等国家政策和我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优化政策服务,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充分发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区县积极参与,围绕重点领域适时组建若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优化整合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适时组建若干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初创型企业投资力度,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培育能力。鼓励区县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引进企业和项目建设。

(三)加强产业引培。

坚持产业招商与自主培育双轮驱动,围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瞄准产业链短板弱项,编制招商投资促进规划。深入推进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合作,用好我市的市场、通道和人力成本等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主动顺应全球产业转移新趋势和跨国企业产业布局调整,瞄准发达经济体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投资金额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做好招商引资全流程服务,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滚动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专业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载体,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初创企业、创新团队,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孵化成长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四)加强人才供给。

围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需求,加强人才自主培育,推动在渝高校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倾斜教师资源和招生计划,加强与市外知名高校合作,着力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支持我市重点高校与国内“双一流”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依托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博士渝行周等活动,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引进。支持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出台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专项支持政策,增强吸引人才竞争力。优化人才服务,深入推进实施英才“渝快办”,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五)加强考核监测。

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引导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的区县加快产业发展。探索优化考核方式,充分激发被考核区县积极性。用好市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真抓实干督促激励措施,引导区县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运行监测时效性,力争实现发展数据按月统计。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实施督查和评估,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作为指导“十四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等内容。实施本规划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等会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需征占地项目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一定社会稳定风险。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材料、化学原料药、先进有色合金等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大产业,若不充分考虑区县环境承载能力,可能会对有关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大气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端合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行业部分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造成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增加。水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化学原料药等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增加相关化工园区的水资源消耗量和废水产生量。声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带来施工作业和生产过程噪音。

(二)规划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规划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规划项目实施前期,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均按需开展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规划项目实施中期,严格制定项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加强高能耗、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规划项目实施后期,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全面推行“智能制造”“5G+”等发展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4

(一)资金投向不尽合理、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型国有企业,仅少部分资金投向了民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不够明确。2011年笔者调查的A省本级共向347户企业(剔除重复企业)投入资金40.57亿元,从投向的企业所有制看,投向国有企业的资金为39.42亿元,占全部资金的97.2%,涉及企业172户,占全部企业户数的49.56%;投向民营企业的资金1504万元,仅占全部资金的0.4%,涉及企业27户,占全部企业户数的7.78%,可见,绝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向国有企业。从投向行业属性看,投向电力、邮政、热力、医院、养老、科研、水利等明显属于公益性行业的资金只有3947万元,仅占全部资金的0.96%,涉及企业21户,占全部企业的6.05%;投向竞争性行业的资金40.16亿元,占全部资金的98.99%,涉及企业326户,占全部企业户数的93.95%,其中投向铁路、公路、航空3家企业25.74亿元,占全部资金的63.45%。由此可见,A省财政对公益性行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国有大型企业,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无法达到。

(二)地方政府未及时出台管理办法,导致中央政策打折扣

笔者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开展了调查研究,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当年,A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提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发展重点工程等举措。2011至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A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40万元,涉及2户企业的3个项目,A省自有财力同时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6000万元,涉及64户企业的70个项目。但笔者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12月,财政资金已经使用2年,A省却未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发改等权利机关没有明确补助资金分配办法、分配标准,也未向社会公示分配结果。财政、发改等主管部门未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均未对2011、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开展绩效考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无法保障,导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打了折扣。

二、主管部门审核不严导致财政资金效益低,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

笔者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目标,深入项目单位调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情况,发现部分项目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经营前景差、土地无法落实等问题,项目无法按时完工,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

(一)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获得专项补助,导致资金长期闲置无法发挥效益

由于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导致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不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企业通过审核并获取中央财政资金。如某公司2011年申请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为大型机床铸件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期限为2011至2015年,由于土地未落实,无法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建设项目无法开工,截至2012年12月,专项资金300万元一直未使用,长期闲置。再如某制药企业新药胶囊产业化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化示范工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2011年获得省级预算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150万元,截至2012年末,由于建设土地涉及林地转换手续无法办结,建设项目尚未开工,资金长期闲置在财政部门没有拨付。项目审批部门事前未对企业申报的项目开展详细调查研究,只审查了企业上报的书面资料,无法准确判断企业实施项目的可行性,造成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获得补助资金。

(二)部分项目未按期完工,未达到预期目标

调查发现某企业2011年申请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财政专项资金840万元,项目建设规模为形成年产20套国产高端石油装备海洋钻井平台电传动系统装置的生产能力,建设期限为2011至2012年。截至2012年12月,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仅占总投资的62.9%,未形成年产20套国产高端石油装备海洋钻井平台电传动系统装置的生产能力。再如某研究所申请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建设零界值提取生产线一套,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专用渗透液30万瓶的生产能力,建设期限为2011至2012年。但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末,生产厂房未建成,部分生产设备未购置,无法形成年产专用渗透液30万瓶的生产能力。再如某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微生物发酵生产新型医药中间体———200t/a截短侧耳素产业化项目获得专项资金补助200万元,主要内容为建立年产300吨生产线。由于原料价格提高、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该企业近年来连续亏损,自2011年12月停产至今,企业未能实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或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政策目标。

(三)部分企业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专项资金

一方面企业希望多获得财政资金,想尽办法申报项目;另一方面由于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审批部门多,各审批部门信息互相封闭,无法获得某个专项资金是否已经申请了其他财政资金的信息,导致一些企业的某个项目获得了多项财政资金支持,而一些企业的项目却没有获得财政资金。调查发现,某市有4户企业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专项资金,除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专项资金外,还获得工业发展六大行动计划、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如某公司以“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多头申报专项资金,分别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专项资金300万元,第七批人才扶持行动项目资金200万元,并前后4次申请“国药产业发展专项项目资金”、“急需紧缺人才认定项目资金”等各类项目资金,已获批1400万元。

(四)部分专项资金被挪用

由于部分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申请到的财政资金没有专户核算,只是专账核算,财政资金同企业自有资金混在一个池子里,无法明确区分,企业法人也认为给到企业的钱就可以任由企业支配,甚至法人代表随意支配,导致部分专项资金被挪用。如某公司将用于申请到的项目资金52万元转到公司法定代表人个人账户,用于偿还其个人贷款。某公司将项目资金100万元用于支付该企业生产经营贷款利息。还有一些企业拿到专项资金后改变了资金原定用途,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或紧急事项,如某公司将建设新型农药悬浮剂生产线的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支付车用燃气项目土建工程款,某公司将建设A省聚光太阳能热利用创新创业示范园专项资金465.46万元用于专家公寓建设、电梯购置和锅炉安装等。

三、企业编造虚假项目套取、骗取资金现象严重,造成财政资金损失

受利益驱使,一些企业通过伪造、编造虚假申报材料等手段,骗取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等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现象严重,部分企业骗取财政资金后便注销注册登记,企业消失的无影无踪,财政资金最终落入少数个人腰包中。甚至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政府以尚未注册成立的公司和无任何经营活动的公司等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申请并获取中央资金,资金到位后,政府部门变更项目主体后开始实施。由于项目申报时不真实,财政资金使用便很难监管,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

四、对策建议

(一)取消不必要的补助项目,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规范政府行为,紧紧围绕公共财政的功能和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避免财政资金介入竞争性领域干预企业公平竞争,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尽快出台政策法规惩治过程腐败,对财政资金必须投入的领域加强审核过程监督财政资金、项目审批的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在入口处杜绝企业通过虚假资料骗取财政资金;审计、财政、发改等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立法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法规惩治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减少有分配权的公务人员寻租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形成有层次的防控体系,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益,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确保项目政策目标的实现。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5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的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拼搏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主要指标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全年实现市内生产总值586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境内财政收入46.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6%、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同比增长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10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62元,同比增长15%;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30.6%。万元GDP能耗、COD排放等能耗环保指标明显下降。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7.2:58:34.8。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总产量预计达到64.9万吨。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有机肥桃、干鲜果品、速生丰产林发展到77.6万亩,生猪、奶牛、鸡等畜禽存栏量670万头(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枫叶鸭繁育基地。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1家,其中省级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5万亩。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18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96家过亿元,23家利税过亿元,193家利税过千万元,1家进入全国500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0亿元、利税134亿元、利润79.1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30%、32.5%和42%。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5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重点企业研发机构31个。服务业繁荣活跃。“2112”工程推进顺利,20个服务业集聚区、10家骨干企业、20个重点项目的培植建设加快推进,特色街区、夜间经济、家庭服务业等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17%,占GDP的比重达到34.8%,实现服务业税收8.7亿元,同比增长39.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7.8%。

——优质投入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用优质增量促进存量优化,靠高效投入拉动科学发展。年内共实施投资过亿元重点项目126个,计划总投资448亿元。加大招商争取力度。把招商引资、对上争取作为“一把手”、“365”工程来抓,深化“融入两圈行动”,主攻世界和中国500强、央字号企业,在北京、台湾、香港等多个地区成功举办了招商推介会。同时,科学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三农”扶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民生保障重点等领域,深入开展政策和项目“双对接”,对上争取无偿资金12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过亿元的126个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干部“领办制”,定目标、定分工、定进度、定时限,全年完成投资172亿元,新天地生物质燃料、泰鹏粗旦无纺布、云宇20万套驱动桥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实施“两带三区四园”发展规划,市高新区完成了“区街分离”,现代农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现代盐化工基地跻身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126个过亿元项目中,有109个集聚在“两带三区四园”。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围绕建设“人文、生态、宜居、精致”城市,坚持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并举,推进城区“东拓、西进、南展、北上”,重点建设了龙山河带状公园二期、市民广场、百信广场、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展览馆)等城建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4.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1.3%。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突出抓好20个示范社区,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2个低碳样板社区。启动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城联创”活动,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

——民生工程持续加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年初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计划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成中小学合点并校,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13处,成为新标准实施后全省第一个教育工作示范市。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9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296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扩面51000人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月人均分别达到1360元、950元、600元。实施十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镇街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价格下降44.2%。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年人均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提高到1500元,城市低保每人每月提高到310元。

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呈现出经济增长提速、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活力增强、民生日益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不够突出,骨干企业实力不强,产业结构重化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加快发展的瓶颈约束进一步显现;生产要素价格波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很繁重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p#分页标题#e#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各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打造中国、建设美好、共筑幸福家园”为统领,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努力在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求突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市内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4%、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5‰以内;完成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

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巩固壮大规模、优化提升品质”的要求,推进农业有机化、标准化、园区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推进40个有机蔬菜标准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声誉。抓好“三桃”、“两菜一粮”品质提升。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枫叶鸭、雪山草鸡等特色养殖业以及生猪、奶牛等优质产业,年内建成标准化规模饲养区20个。二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龙头企业壮大,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实施扩能改造项目10个,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突破580个,示范社达到130个。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检测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发展到60万亩。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5个,争创国家、省级著名品牌2个。四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实施各类土地整理项目,积极争取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市。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稳定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五是努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做实做活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经营村庄“三篇文章”,积极探索用活土地政策增收、发挥区位优势增收、盘活集体资产增收、服务农业产业化增收、发展企业增收、经营债权增收等新途径、新路子,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引导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进行工艺革新、设备更新和管理创新,突出抓好胜利化工二期、果糖等30个重点技改扩能项目和等企业的13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年内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15亿元,增长16%。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倾斜,集中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加快中科院中试基地、微波无电极紫外线光源等12个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钕铁硼强磁、碳酸锂等10大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提质扩能。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40亿元,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三是做强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云宇集团、泰鹏集团等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带动能力,重点打造装载机及配件、玻纤制品、盐化工、汽车配件、桃木制品加工、有机食品加工、非织造材料、石膏建材、农业机械、矿用设备等“十大产业集群”。四是培强骨干企业。继续对全市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开展“递进式培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60家,力争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的1家,过30亿元的2家,过2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30家。五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重点行业节能技改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化工、钢铁、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三)繁荣发展服务业,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构筑特色突出、业态高端、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现代物流和金融保险为重点,着力推进商贸城、农贸城、冷链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探索设立新兴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交通银行开设支行,扩大村镇银行网点。加速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夜间经济、家庭服务业、商贸流通和特色街区建设,加快新合作购物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或改造农家店50个。鼓励引导新合作等骨干连锁企业整合资源,提升经营档次。集中打造桃木商品城、商业金街等“四城六街”。

(四)推进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做强转型升级载体。一是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沪高铁沿线和美国、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做好项目推介,重点引进财税贡献大、吸纳就业多、有利于群众增收的好项目。策划上报50个过亿元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争取有15个项目列入市以上重点扶持项目;继续实施集中开工和联合预审推进等机制办法,强化落实指挥部作战的运行机制,督促项目按节点进度加快推进。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作用,汇聚各类资金。加大土地指标争取力度,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全市新建续建过亿元项目120个,确保60个项目竣工投产。二是积极开创园区发展新局面。科学界定“三区四园”功能定位,加快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强综合监测分析,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新兴产业开发区和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两翼,以“四大园区”和镇街项目集聚区为支撑,独具特色的“两带三区四园”园区经济发展体系。三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汇总上级扶持政策,编制对上争取指导目录,重点争取区域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支撑作用的大项目。特别要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两个符合”,坚持重点时段集中争取与平时分别争取“两个结合”,高质量策划项目,高频度对接争取,确保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户。

(五)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孵化器、新兴产业开发区产业孵化服务组团,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1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1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家。二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施“50家创新型企业成长计划”,年内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全年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0项,专利授权量2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以上。三是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百人计划”、人才选拔“金字塔工程”,开展招才引智行动“515”工程,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展“十大发明奖”、“十大自主创新带头人”、“十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倡树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风气。#p#分页标题#e#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以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内涵为重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是推进城市建设。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加快东部新兴产业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新区的充填完善。重点建设广场、上城国际城等高层建筑群,建成一批城市地标建筑。加快实施“亮化工程”,对城市重点路段、重点建筑及重点区域逐步进行夜间亮化。推进河带状公园与河公园的贯通融合,完善提升公园、公园等公共休闲服务功能。加快古店等32个城中村改造。二是加快镇村开发。引导各镇街细化完善城镇规划,加快建设开发。深入推进4个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湖屯—石横、安庄—边院—汶阳两个城市次中心。加快合村并点和社区建设步伐,全力抓好20个示范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带动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年底建成居民楼30万平方米,安置群众3000户。三是深化“四城联创”。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市场,整顿“马路市场”,改造背街小巷,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布局一批管理规范的城区公厕、停车场。完成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省级节水型城市和省旅游强县创建。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青山绿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创建生态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做好试点镇和81个试点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内全部完成“四化两处理”,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

(七)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三圣”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吉祥文化品牌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中心、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实施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确保全市村村有文化活动室、50%的村有公共电子阅览室、30%的村有文化广场。二是加速推进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实施春秋古城、世上旅游度假区、文化公园、中华儒商文化园、中资颐年山庄、植物园、山开发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基地。积极申报“中国文化之乡”。三是加快文化龙头企业培植。围绕发展桃木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文化产业,引进落户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扶持新华印刷等本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做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及时补充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新培育500名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带动形成400支业余文化团队。积极扶持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基层文化人才。组织评选“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和“十大文化杰出人才”。五是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两节一赛”,举办农民文化节,继续开展文化下乡、“送百场文艺演出进农村进社区”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升广场文化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水平。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6

关键词:无人机;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相比于有人机,无人机具有成本较低、无人员伤亡风险、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热点,在警用安防、农林植保、遥感测绘和消费娱乐、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是关系国防事业和人民生活的新兴产业,同样未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向也由无人机指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指出,无人机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民用无人机发展迅猛,消费级和工业级A无人机系统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传统行业与无人机系统的逐步深度结合,各种新的产业随之产生和发展,这种深度结合的方式在增强传统产业内涵价值和助力国民经济方面有着很积极地催化作用。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预测,2020年左右无人机产业的年均增速40%以上,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国内航拍无人机系统产业预计可达173亿元,农业植保无人机系统产业将达500亿元,电力巡检无人机系统产业将达到48亿元,安防无人机系统产业将达到25亿元。[2]随着无人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目前常见的问题有:行业法规标准体系的不完善、检测认证的体系不健全、安全监管的手段滞后、行业应用类无人机的部分核心技术发展不足,这些问题形成了制约无人机行业发展的诸多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最为根本的途径是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兴趣,兴趣形成的关键点是落在高中信息素质教育。将无人机技术引入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前沿科技热点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知识性学习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提升学生投身无人机产业的热情,进而促进无人机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将在无人机技术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高中素质教育的衔接。

1无人机技术研究概况

1.1无人机的应用领域

根据传统的定义,由控制站管理(包括远程操纵或自主飞行)的航空器叫做无人机,也可以称为远程驾驶航空器。它携带有各类有效载荷而不搭载操作人员、利用无线电或机载计算机与导航设备进行飞行控制、可一次性或多次重复使用。在很多领域,无人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3][4]:(1)服务民生。农林业:农作物病虫害可以用无人机进行监测与预报、也可以用无人机广阔的飞行覆盖面进行农药喷洒等。渔业:可用于鱼群检测、鱼食大面积播撒等。通信:可用于通讯中继、无线电监测等。交通:可用于交通状态监视等。运输:可用于物资运输、急件传递等。(2)资源监测和保护。环境监测:可用于环境状态监测。海洋监测:可用于监测海岸线变化、海冰形成与消融等。地理地质:可用于地形地貌监测与绘制、地理信息采集等。遥感监测:可用于地遥感测量与数据采集、目标定位等。水利:可应用于水源监测、灌溉监测等。电力:可用于线路巡视、电站与变电所监视等。(3)气象探测。大气数据的采集可以采用无人机、可以通过无人机携带催雨弹人工影响天气、利用无人机进行环境气象监测等。(4)自然灾害应对。可用于执行灾后监测、搜救、通信、投放物资等任务。(5)公共安全。利用无人机可以实现大范围、高层次的边境巡视和防恐反恐,同样在缉毒、反走私、国家海洋维权等方面发挥作用。(6)科考研究。可用于极地科考、气象研究、地球海洋物理研究等。

1.2无人机关键技术

无人机关键技术包括[4][5]:(1)动力技术。为了实现无人机在一定的高度携带大量载荷进行长时间巡航高效功能,动力系统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油动和电动两种动力配置装置是无人机使用的常见动力其中,发动机、燃料以及螺旋桨等部件组成了油动系统,电动机、电调、螺旋桨等部件组成了无人机的电动系统。(2)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无人机材料,除此之外还有金属材料、塑料、智能材料等。由于复合材料具有比刚度高、抗振能力强和热膨胀系数小等特点,所以在变体飞行器、智能直升机旋翼、仿生扑翼微型飞行器和发动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3)机体结构设计技术。为了实现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连续性,无人机机体广泛采用整体结构设计技术。这种结构可以更精确地进行结构设计,从而可以简化飞机的传力关系。(4)导航技术。组合导航技术是应用在无人机上的一种导航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多普勒导航、视觉导航、地磁导航等不同的导航方式。其中能够实现推算位置进行导航的导航技术叫惯性导航。通常为了无人机能够在导航中实现全天时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定位,一般采用卫星导航系统。(5)通信技术。机载部分和地面部分组成了无人机的数据链设备。机载数据终端和天线被称作机载部分。地面数据终端和天线被称为地面部分。(6)飞控系统。作为无人机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飞行性能和飞行品质也由飞控系统的性能进行影响。飞控系统在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精确度及实时性等方面对无人机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飞控板、传感器、舵机、数传电台、遥控器和地面站组成了无人机的飞控系统。(7)空管技术。空管技术是集成卫星和GPS技术开发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无人机的空中资源分配、任务划分、数据注册、飞行监管等任务。

1.3无人机产业发展趋势

(1)市场专业化。在很多行业中,由于民用无人机技术的一步步成熟,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民用无人机相关技术超过一半涉及航拍摄影,其次是采用无人机进行快递投递等货物运输服务。未来民用无人机市场中,航拍无人机和货运无人机会在规模上将呈现出更良性的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化。导航技术作为飞行控制技术中的核心,在无人机的飞行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无人机发展的需求性,全球定位系统(如GPS、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使用很少,大部分仍然采用惯性导航系统。但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的相关技术也偶有出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3)应用人性化。随着民用无人机应用场景的扩展,对人的生命、财产以及隐私造成的危害也随之而来。相应地,如何运用法律杠杆,在协调好无人机市场秩序的同时兼顾其在天空中的飞行秩序,是政府未来法律制定的重点。

2无人机技术与高中信息素质教育的衔接

2.1高中信息素质教育中无人机技术产生的作用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提出了“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任务。[6]无人机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热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向。无人机技术覆盖知识面广、对知识综合运用要求高,将无人机技术纳入到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有助于使中学生的学习从知识性学习向探索性和创新性学习发展,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使中学生的思维从定向思维向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前沿科技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投身无人机产业的热情,进而促进无人机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2无人机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在高中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在高中信息素质教育中开展无人机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涉及知识面广,创新和实践能力要求高,学生短期内难以掌握。无人机技术涉及动力、材料、结构、导航、通信、飞控、空管等诸多知识。无人机技术知识量太大,短期内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物理、工程、信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无人机自主飞行的编程开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和动手能力,虽然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对于能力积累和成长的要求高,同样存在短期内难以学习和掌握的困难。(2)师资要求高,教师短期内难以驾驭该课程。高中教师的强项在于基础知识教学,对于前沿科技的把握相对薄弱,同时还要掌握大量无人机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得一般高中教师难以在短期内驾驭该课程。(3)实践环境要求高,一般高中难以具备。无人机实践活动受到低空飞行管制,而且操作不当会出现坠机事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高中校园一般不具备相应的无人机飞行实践环境,在安全方面是一个大的问题

2.3高中无人机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挑战,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素质教育中开展无人机技术教育的解决方案如下:(1)将无人机教育贯穿于高中高年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无人机教育作为一门延续性、社团性课程,贯穿在高中高年级信息素质课题教学和相关社会实践中。通过开展相应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在课外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可以形成学习社团、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无人机培训和交流之中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主动学习、共同成长。(2)让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结对工作。通过高校教师进高中讲学、培训、交流等方式,使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协同工作,有利于高中教师迅速掌握无人机相关知识和技术体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3)建立规范、共享的实践环境。集中资源建立可多校共享的、规范安全的无人机实践环境,以校间竞赛形成推进无人机信息素质教育。也可让高中与大学的主动对接,通过举办无人机方面的赛事或夏令营形式的走入高校学习交流,协助相关实验室进行测试等方式来实现无人机与高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对接。

3结论

将无人机技术纳入到高中信息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展视野,激发学生投身无人机产业的热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可以通过长期性教学、与高校对接、建立规范共享实践环境等方式,解决高中无人机信息素质教学面临的学生学习难题、师资困境、实践环境匮乏问题。

参考文献:

[1]DAMIENWOLF,宋丙坤,谭春波.2018年无人机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8,2:64-68.

[2]“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文件.

[3]祁圣君,井立,王亚龙.无人机系统及发展趋势综述[J].飞航导弹,2018,4:15-18.

[4]昂海松.无人机系统概念和关键技术[J].无人系统技术,2018,1:104.

[5]牛轶峰,肖湘江,柯冠岩.无人机集群作战概念及关键技术分析[J].国防科技,2013,34(5):37-43.

[6]李卫红,王济民.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4(5):5-8.

[7]吴建华,郭静,孙静.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成员与对策分析[J].情报科学,2011,34(2):968-971.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7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结构;物联网;大数据;产业融合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动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我国2014-2018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14-2018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2014年第一产业占比8.7%,第二产业占比43.3%,第三产业占比48.0%;2015年第一产业占比8.4%,第二产业占比41.1%,第三产业占比50.5%;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8.1%,第二产业占比40.1%,第三产业占比51.8%;2017年第一产业占比7.6%,第二产业占比40.5%,第三产业占比51.9%;2018年,第一产业占比7.2%,第二产业占比40.7%,第三产业占比52.2%。其中,第一产业从2014年的8.7%下降到2018年的7.2%,整体降幅为1.5%,在三大产业中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小。2016-2017年是第一产业降幅最大的年度,其从2016年的8.1%下降到2017年的7.6%,降幅达到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二产业从2014年的43.3%下降到2018年的40.7%,总降幅达到2.6%。2014-2015年间我国第二产业占比率下降2.2个百分点,是近五年中降幅最大的一年。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定上升,从2014年的48%增长到2018年的52.2%,整体增长幅度达到4.2%。其中在2014-2015年期间涨幅最大,由48.0%增长为50.5%,增长2.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趋势良好,近五年来保持着持续优化的发展态势,并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二)数字经济在三大产业中的渗透

数字经济又称为信息经济。从三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的渗透情况来看,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5~2017年期间,数字经济在我国各行业渗透程度不断加深(见图2)。由图2可知,在三大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差异较大。其中,2015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比4.9%,工业数字经济占比14.2%,服务业数字经济占比23.1%;2016年农业数字化经济占比6.3%左右,工业数字化经济占比16.5左右,服务业数字化占比29%左右,虽没有确切的占比率,但可以看到数字经济在三大产业中的渗透都较2015年有明显增长;2017年,农业数字经济占比6.5%,工业数字经济占比17.2%,服务业数字经济占比32.6%,这说明数字经济在三大产业中的渗透在逐年加深。总体来说,2015-2017年间,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渗透高于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的渗透高于第一产业,且服务业的数字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由2015年的23.1%增长到32.6%,共增长9.5个百分点。该组数据说明数字经济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最为密切,同时数字经济在三大产业的渗透程度都远远未到50%,可见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思路不清晰、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原则,以及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中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其中,发展思路不清晰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由于缺乏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的规划和部署,我国各产业在数字经济中缺乏相应的发展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趋势。其次,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中缺乏必要的发展原则,使得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实现数字化经济。再次,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有些领域的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还停留在浅层次,尤其是新型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入、基础设施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各部门和各平台的数据共享工作不理想、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造成的,这极大地制约了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势在必行。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一)发展思路

要想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应该在发展思路上统筹规划,提高把握趋势、应对变革的能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传统优势产业想要实现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就要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坚守发展实体经济,从而凭借已有优势抢占制高点、提升竞争力。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整体思路上,要有步骤、有层次地对实体经济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要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依托企业发展,以行业内部运维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供给效率等方式,确保价值链得到有效提升、产业链能够有效强化、创新链更好发展,进而通过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方式,促进产业经济向着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主要原则

从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上看,产业结构优化应遵循五大原则:第一,应用牵引原则。应用牵引主要是针对网络的应用层,也就是说,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行业领域的产业结构要根据其发展基础和个性化需求来开展,即任何行业的数字经济化都必须脚踏实地,遵循真实、可行的准则,以应用软件为突破口,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地在同行业的不同部门间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要防止一拥而上的盲目推行,在保障推进质量的基础上再追求效率;第二,坚持存量原则。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要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整合现有的资产,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从而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同时,要坚持靶向治疗、精确惩治,集中淘汰产能低、长期亏损的企业,推动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效应,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第三,坚持迭代优化原则。迭代才能进步,一昧的墨守成规只能导致发展缓慢,从而被市场淘汰。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要在坚持中迭代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业务边界,只有从战略诉求着手合理布局业务模块,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原则。开放是数字经济的根本特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网络的互融互通能力得到加强,各生产要素在网络平台上获得了更高的流通效率。对此,只有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才能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进而才能实现国内、国际资源的高效共享,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五,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要把创新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对此我国各产业必须加快自主产权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不断将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具体做法

1.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融合发展。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为产业结构优化助力,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开展,加快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的必然要求。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度融合,仍应摆在重要的发展位置。政府要不断改革原有的产业发展逻辑,从爆发点、科技属性、产业跨界、数据驱动四个维度出发,强化数字技术在产业中的渗透应用。同时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农业、商贸、金融等传统产业的融合,开发传统产业的虚拟业务平台,以“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的方式提高产业的信息化程度,用数字经济整合产业发展,实现数字红利。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不盲从不冲动,从产业在发展遇到的实际出发提出解决方案,确保经济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适时释放和爆发。2.积极培育有优势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占据着重要内容,将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顺应时展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其中,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我国各产业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征程。我国新兴产业一定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价值,这能实现发展方式的有效升级,提高产品和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政府要以当前资源为基础,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上,以战略性思维指导行业发展,从而在新常态的重要背景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治理以及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革。随着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日益凸显,政府应加快确立新兴产业的战略方向,为相关新兴产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扶持,这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参与国际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政府要坚持高水平起步、高标准要求,积极打造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软件应用等新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夯平台、抓项目、扶巨人”,筑牢基础、保持优势,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工业软件、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汽车等产业,从而提高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不断提升各产业发展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多措并举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想取得产业结构优化“质”的飞跃,就必须多措并举为产业结构的中高端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具体做法上:第一,要深化对产业结构数字经济的认识,从思想意识层面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理念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要重视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增强数字经济理念,用理念引导行为,积极创造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外部发展环境。政府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政府应加快制定关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落实和执行相关文件,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要任务;第二,要解决基础设施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的发展对数字技术提出新的要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助推产业发展瓶颈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现代化服务水平。在具体做法上,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即加快建设高速畅通、移动安全、广泛覆盖的数字化建设,构建万物互联、平安高效、人机交互、服务便捷、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第三,要重视跨部门跨平台的数据共享。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的交流互通更为开放,其打破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因此,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数据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孤岛问题。除此以外,面对建立或统一技术标准的需求,建议由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协同开展通用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究工作,对数据标准、数据采集、数据使用、数据处理、数据产权、数据隐私、数据保护等问题进行规范,积极推动公共数据开放;第四,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网络化、大数据的应用更为频繁,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发展数字经济时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刻不容缓。在具体做法上,政府要加强监管作用,全面提升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对此要建立配套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明确网络安全主体的责任,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习。

参考文献:

1.罗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J].电力设备管理,2018(5)

2.黄如花,陈闯.美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合作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6(19)

3.阮芳,蔡菁容,张奕蕙,郑微.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J].科技中国,2017(4)

4.任保平,李梦欣.中国经济新阶段质量型增长的动力转换难点与破解思路[J].经济纵横,2016(9)

5.张勇.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4

6.杨新铭.数字经济:传统经济深度转型的经济学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7.郑志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8(2)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8

(一)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投资稳定增长。

2019年,完成投资238.5亿元,增速10.1%。4+2投资结构均完成上线目标,其中高新技术投资增速达到76.9%、民间项目投资增速达到80.2%、项目服务业投资增速达到57%、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增速达到33.3%。一是重大项目谋划成效显著。省“152”工程方面,谋划楠溪·云上温泉旅游度假区等6个项目列入省“152”清单,同比增长50%;落地任务完成率166.7%,同比增长66.7%;谋划任务完成率达150%,同比增比50%。谋划成功全县第一个5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楠溪·云上温泉旅游度假区)并作为陈建明副市长挂钩联系项目列省“152”清单,谋划并成功落地全县第一个20亿元以上的单体制造业项目(新纵年产10万套教玩具生产基地)。省重大产业项目方面,全年共计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6个,其中实施类3个、预选类3个。二是重点工程推进持续加快。2019年,我县共安排县重点工程56个(去年38个),同比增长47.4%,年度计划投资103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24.6亿元,完成率121%。14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项目个数全市排名第1。三是项目审批流程不断简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中网上收办件、批文电子签章网上回传已实现“跑0次”审批;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完成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三阶段审批平均用时仅7.49天,比规定“最多60天”缩短87.5%。

(二)着力抓好重大事项谋划,参谋助手作用稳定发挥。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管理。15个专项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积极与县空间规划做好衔接。启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及规划纲要》及3个前期课题有序推进。二是谋划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建立县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牵头产业合作专题合作推进工作。开展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思路研究,初步提出围绕“一个目标”,结合“五大抓手”重点工作,聚焦“五个特色”领域对接,打造“三个城市”发展定位(“1553”),并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拟定行动计划。梳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项目43个,总投资473亿元,主要在产业共兴、平台合作等领域;梳理申报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重大签约项目7个,总投资108亿元。三是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大花园建设工作机制,组织制定《大花园典型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积极申报省大花园典型建设单位;建立全县大花园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41个,其中列入市级大花园建设重大项目5个,岩头楠溪小岩溪山庄园列入省级大花园建设重大项目;积极申报省诗路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17个项目列入省级项目库。

(三)着力抓好重大产业发展,产业优化调整不断加快。

全面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谋划提出了“5311”现代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2310”旅游发展路径,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服务业成为经济稳增长主引擎。2019年,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6.72亿元,同比增长10.0%,占GDP比重是53.3%。出台《服务业培育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服务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速,2019年,全县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10.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4.23%,较上年提高4.43个百分点,战新增加值增速达到12.9%。研究制定战新产业鼓励政策并融入县工贸高质量政策,拟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初步建立我县亿元以上战新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11个,总投资36亿元,其中3个项目列入市战新重大项目计划,助力高参数特种阀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创成2019年度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三是特色小镇创建不断提速。楠溪诗画小镇2019年全年完成投资6.11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4.87亿元,占比79.64%;非政府投资4.24亿元,占比69.32%。教玩具小镇2019年全年完成投资10.26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7.23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为70.45%,非政府投资10.14亿元,占比为98.78%;小镇已成立省级教玩具产教联盟和教玩具研究院,举办了中国教玩具之都国际博览会,已成为亚洲幼教年会永久性会址。

(四)着力抓好重大改革推进,改革任务扎实落实。

一是牵头全县经济、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牵头协调推进红十字海鹰“党建+公益”模式、“公墓革命”等4项社会事业改革亮点项目。推动我县雅林社区被列入全省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建议名单。三是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把信用建设融入“两个健康”创建工作中。通过发信用提示和向相关部门发信用风险研判函实现多部门联动信用风险监管;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工作中引入信用机制实施部门联合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