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移动社交短视频的用户媒介素养

谈移动社交短视频的用户媒介素养

摘要: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着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将短视频作为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从移动社交短视频用户的媒介使用及依赖情况,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生产和参与互动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用户对于媒介信息的创造、生产、质疑以及参与能力均存在欠缺,尤其对于真伪信息的判断、政治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以及使用时间的把控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关键词:移动社交短视频;社交媒体;用户媒介素养

一、研究缘起

移动社交短视频成为一种新型的内容生产、传播的载体,并且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而我国学者当前多聚焦于移动短视频的内容与传播方式的研究上,强调其社交性的并不多。有学者认为移动社交短视频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出现,依托各类移动终端,由个人或机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一般不超过5分钟的视频内容。[1]但目前国内对此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移动社交短视频是指适合用户在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中利用新媒体平台观看的视频内容,具有社交属性,时长为十秒至几分钟不等。此类视频具有播放时间短、创作门槛低、用户粘性强、内容多元化等特点,[2]适应了受众更短更碎片化的消费需求。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目的是在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3]此后,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进行定义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不胜枚举。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国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较晚,始于2000年前后,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概述性文章,如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介绍及研究;二是对于不同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如大学生、教师、儿童、领导干部等。到目前为止,针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用户媒介素养的深入研究很少,因此,分析移动社交短视频用户媒介素养具有很大的意义;其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5]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一名媒介公民,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获取、使用、分析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因此,全面地反映移动社交短视频用户的媒介素养很有必要。然而,在移动短视频越来越被用户欢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内容同质化严重或缺乏创新、内容低俗或有违社会道德、拍摄画质和技术粗糙、美颜特效过于严重等。自2018年4月起国家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对造成不良影响的网络短视频进行多次约谈整顿,多家移动社交短视频平台依法受到处置,更有秒拍、内涵段子等应用平台被永久关停。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对用户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使用情况,来研究用户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并提出提高用户媒介素养的方法,对于改善用户的使用行为及净化网络环境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无差异的结构化问卷调查,搜集一定量研究对象的数据,归纳其中的共性及差异。我们将用户媒介素养实证调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收入等;第二部分是受众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使用及依赖情况调查,涉及被试的触媒时长、常用软件及动机、主要关注类型等;第三部分是被试对短视频信息的处理情况,涉及是否会录制视频,对短视频内容的客观性、可信性、法律及道德规范等的判断等问题;第四部分是被试对媒介信息生产与参与度调查,涉及被试日常互动方式及频率、是否持续跟进事件发展、与不同媒介的报道观点是否一致并如何形成自己看法等。发放问卷共459份,其中有效问卷443份。有效问卷调查中男性人数占41.1%,女性人数占58.9%。年龄调查结果显示1996年1月-2001年12月出生的大学生比例占47.9%,而1990年1月以后出生的非大学本科学历成年人占比52.1%,在校大学生与普通成年人所占比重虽有差别,但差异不大。被试来自一二线城市的约占30%,三线城市及以下共占比70%左右,考查城市级别对媒介素养的养成有无较大影响。月收入暂无的人数有222人,而6000元以上的仅有33人。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用户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依赖及使用情况

1.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依赖程度从调查对象接触移动社交短视频的渠道上来看,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普通成年人,“看到别人分享觉得有趣”均占比在56%以上,且明显高于“听说很火,体验一下”“通过广告了解”“他人推荐使用”等方式,这表明用户接触短视频的主动性较强,有自主意识,能够清晰把握各种媒介形态的变化,以满足个人的触媒需求;“他人推荐使用”占比均低于30%,可见如今用户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偏向于网络,远超出家人、朋友等周围群体的推荐。据统计数据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的用户在接触渠道的选择上并无明显差异。在校大学生及普通成年人均认为移动社交短视频具有视频长度较短,传播快速;视频制作简单,操作便捷;移动手机观看,使用方便;用户广泛参与,社交媒体属性加强等优点。2.移动社交短视频的基本使用情况(1)在移动社交短视频使用时间上,被试之间相差不大。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普通成年人,所占比最大的46.2%的人接触不足一年,这与短视频的发展历史相吻合。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视频形式是以2012年为起点进入用户视线的,然而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在2016年后,融资数量达到30笔,papi酱以其自导自演的短视频一夜爆红,跻身成为中国第一网红,此后短视频发展一发不可收拾。统计数据显示,接触社交短视频2年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比普通成年人数量多,表明大学生比普通成年人更易接受新兴事物,更能跟随时展的脚步,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对社交短视频的意识和使用比较超前。(2)在使用次数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和普通成年人在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使用黏度上是比较大的,只有少数人从不接触移动社交短视频,由此可见,用户利用移动社交短视频了解外界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薪资水平的用户使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频率有明显差异,月收入1万以上的群体,从不或很少使用的人数占比25%,月收入在6000-10000、3000-6000、3000以下和暂无收入的分别占比24.5%、22.4%、41%、25.5%,可以看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用户使用频率明显少于其他群体,由于经济压力,该群体更趋向于获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使用黏度较低。(3)在平均观看时长上,绝大多数大学生和普通成年人观看时长在1.5小时以下,较为极端的从不观看和观看2.5小时以上的占比在5%左右。当问及每次刷视频是否比原定时间要长时,49.1%的大学生有时会,普通成年人占比为43.7%。完全不会超时的普通成年人比大学生少5%,数据表明用户使用社交短视频的自控能力较差。首先,移动社交短视频首先一个短视频通常为15秒左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15秒可以使用户对视频内容形成印象,并会形成强烈的接受期待;其次,科学的算法机制使软件平台可以根据用户习惯,对其喜好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并进行内容推送;最后是短视频集声音、图像、文字、交互反馈等形式于一体,给用户以欲罢不能的视听冲击。

(二)用户使用短视频的动机

结果显示,大学生和普通成年人均选择“缓解生活压力”“获取资讯次数最多”前者相应占比为83%、76.6%,后者为53.7%、42.9%;大学生选择次数最少的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7.5%),成年人为“记录生活,表现自己”(17.3%);此外两者动机差异较大的为“满足社交需求”,大学生群体为42%,普通成年人为20.8%。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使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动机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两者都渴望通过社交短视频放松身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资源缓解自己的压力并且获取信息。然而,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用户选择“获取资讯”的占比60%,本科学历的占比50.4%,本科以下学历获取资讯的需求均占比小于50%,不同学历的用户在获取资讯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自主获取新鲜信息的意识较为强烈。(2)在动机选择上,缓解生活压力的比率远高于获取信息、了解他人生活、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的比率。由此不难看出,二者使用移动社交短视频参与社会议题或者实现完善自我的需求并不高。(3)大学生利用媒介很大程度上是满足社交需求的,普通成年人在这方面动机并不强烈,这与二者的社交方式有很大关系,普通成年人更倾向于人际交往,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社交网络实现沟通交流。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被试感兴趣的移动社交短视频类型,最多的是音乐、影视、舞蹈等艺术类(4.84),居于第二的是段子、吐槽类(4.36),第三是新闻资讯类(2.67)、知识分享类(2.57);个人生活记录类得分仅为(1.78),这也表明大多数被试并不乐于表现自己。

(三)用户对短视频信息的处理能力

媒介信息的能力是衡量用户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到移动社交短视频上包括对短视频的创造生产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对短视频的优劣势认知的能力。1.创造和生产能力关于“用户在闲暇时是否会录制并视频”结果显示,大学生和普通成年人均有一半人从不视频,只看别人的视频,分别为50.9%、50.6%;会录制视频的占比分别为25.9%、36%;会录制但不的占比分别为23.1%、14.3%,这表明用户主动创造短视频的意愿较弱,更多是观看他人的视频缓解个人压力,此外普通成年人比大学生的创造生产能力强,大学生更倾向于拍摄但不视频。通过针对视频的用户进一步调查,发现各个年龄段的用户数量最多均为个人日常生活记录类(80%以上),此外依次为情景短剧(27%)、创意剪辑视频(21.9%)、技能分享类(13%)、街头采访类(8.5%)。2.质疑能力(1)对短视频信息可信度的认识为了考察用户对移动社交短视频传播信息可信度的认知,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问题“我能评判短视频内容的可信度、可靠性、客观性和流行程度”,大学生选择“有点同意”及“非常同意”共占比60%,普通成年人选择占比53%。这反映出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对知识水平和媒介技术的掌握程度比普通成年人高。除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外,不同性别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男性“非常同意”个人对评判视频内容的可信度、可靠性等的能力占总数的24.5%,“有点同意”的占28.6%,与此同时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19.5%、37.4%,可见男性的判断能力比女性强。(2)独立思考能力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使用中,衡量用户移动社交短视频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检验用户能否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独立地使用短视频,进而对其传播的内容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判断。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问题:“在使用短视频APP过程中,干扰您对信息真伪辨别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结果有61.9%的被试选择了“未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次之是“看到很多人转发,从众心理”,“自己认知能力有限”,“信息传播过于迅速”,分别占49.9%、42.7%、38.1%。可见,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使用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系统的思维能力,极易受到一些主流意见或者其他意见的影响,并未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平台上,“沉默的螺旋”现象仍然存在,用户因为担心与他人意见不一而被孤立,会对周围意见气候进行认知,既而和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因此,意见不完全具有真实性,用户对信息的判断也不具有客观性。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有海量信息,用户看到的信息庞杂且观点不一,从而影响对信息的判断能力。

(四)用户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的参与互动情况

媒介素养的核心之一就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6]具体到移动社交短视频中,指的是参与短视频互动、与现实好友互动等情况。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对于热点话题的互动频率是?”以考察用户在移动社交短视频平台互动讨论的情况,调查发现46.8%的普通成年人表示“很少互动”,33.2%的表示“有时互动”,14.8%的“总是互动”,5.2%的“经常互动”,而大学生对应比率为49.6%、31.8%、14.3%、4.3%。分析发现无论是普通成年人还是大学生,即使拥有移动社交短视频这个平台,多数人仍没有充分利用其发挥话语权,参与互动程度很低,互动方式限于点赞、评论或转发分享,提供原创内容或线索的人微乎其微。此外对“短视频引起的社会潮流(如段子、金曲等)是否会参与”也作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仍有20%的用户从不参与,60%以上用户偶尔参与。这反映出用户的媒介参与意识本身并不强,互动性较低,更多用户只停留在使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层面上,这点很出人意料。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政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移动社交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可以为政府社会治理提供一种新手段,成为用户参与政治生活的新渠道。问卷中关于突发性或政治性事件进行持续关注、从不同角度对该事件进行评论以及与媒体报道持不同观点等问题的回答上,普通成年人“非常同意”所占比重最大,而大学生态度更多趋向于“有点同意”。此外薪资水平在1万以上的用户对新闻资讯类视频以及是否会此事件进行持续关注的态度为“不确定”的占比均在60%以上,而其他薪资水平用户对此态度多为“有点同意”“非常同意”,这反映出个人薪资水平和政治参与度并不成正比,反倒工资一般或暂无工资的用户对突发及政治性事件更为关注,这一点值得注意。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普通成年人在使用移动社交短视频时表现出的媒介素养没有太大差别,均处于较弱的水平,也就是对于媒介信息的创造、生产、质疑以及参与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用户在通过新兴出现的移动社交短视频媒介传播信息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出错、传播虚假信息、传播负面信息最终扰乱网络及社会秩序等等。用户面对庞杂的信息,如果缺乏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极易被不良信息误导。面对突发性或政治性事件,仅仅看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思考成因及发展过程就随意发表言论,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满足,于己于社会都是不利的。此外,移动社交短视频占据了用户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无法合理控制使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时间,这也造成个人时间的浪费和短视频使用成瘾。因此,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普通成年人都有必要通过各种方法提升个人媒介素养。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加大力度优化移动社交短视频的媒介环境,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仅仅依靠用户个人素养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法治规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机制,规范传播秩序,此外,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其他社会机构都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普及用户拥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学校层面上说,可以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且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或讲座,并且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不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改进学生对媒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移动社交短视频的参与度和利用能力;从用户个人的角度来说,要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就要严格把控使用移动社交短视频的时间,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媒介技术,增强对信息甄别判断的能力,使对移动短视频的使用向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作者:刘晶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