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税收论文范例

绿色税收论文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碳税政策;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在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气候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且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人类意识到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安徽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决策部署,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造成能耗高、污染大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要通过产业的升级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20 世纪,日本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控,成功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和引入。因此,碳中和目标下安徽省如何利用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 世纪初,经济学家庇古最早研究了环境与税收的理论问题,并且通过环境污染案例进行了分析。Wallace E. Oates(1995)提出国家在制定污染税收政策时,必须在优化原有税收制度的基础上,控制环境的污染量,最后提议将企业污染税纳入国家的公共收入。进入 21 世纪,国外学者对环境税收、绿色税收、碳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James Randall Kahn等(2006)认为低碳税收政策的完善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问题,是制约 碳 排 放 的 重 要 措 施 。 Herman R.J.Vollebergh(2008)以荷兰税收改革为例进行研究,将与能源相关的税种确定为绿色税收,具体分析直接税与间接税政策对碳减排的效应。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收政策,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相关税收规定。安体富(2011)认为税收政策对实现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张国兴等(2014)、梁俊(2014)、胥加存(2014)等为了减少污染排放量,提出了要制定环境税收措施,规范排污权和环境补贴。公兵等(2014)通过实施钢铁企业优惠信贷政策,促使企业积极减排降污。左丹(2015)选取我国 29 个省区的税收和减排相关数据,利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以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就税收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以及对于降低碳排放量等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依据。将这些理论运用于中国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尤其要考虑到我国现在仍是发展中国家,各省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 碳中和下安徽产业结构的发展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以东,江苏以东,毗邻浙江、江西,西邻湖北、河南,北部位于华东腹地,是南北地域之间的过渡地带。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1990 年之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因为身处“不东不西”的过渡地段,导致安徽省前期只能通过第一产业即农业实现缓慢发展,虽然在 1978 年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经过市场化的调整,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上升,与前两者相比,第三产业几乎处于停滞阶段。②1991-1997 年,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沉淀,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增长,在最顶峰甚至高达 48%,这是前所未有的比例。同时,第三产业逐渐得到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代表,而第一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务农人员外出打工等问题发生锐减。最终于 1997 年完成了“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转变。③1998-2004 年,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随着现代化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落实,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飞速,逐步缩小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甚至一度反超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占比仍在逐年下降,这使得安徽省产业变化为“三二一”结构。④2004 年至今,回调至“二三一”结构。受各方利益驱动,导致安徽省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近几年不断飙升,工业投入的占比不断上升,令安徽省的工业产业来到了另一个顶峰,现已超过第三产业,占比接近 50%,此格局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虽然“创新”的热潮来临,第三产业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产业,但还是以人口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体,同时,第一产业依旧呈下降趋势,使得安徽省的总体产业结构又变回了“二三一”的模式。由上述产业结构的变化可知,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由最初的“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发展至“三二一”,又回调至“二三一”,且最后稳定在“二三一”这种产业结构上,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在现如今碳中和背景下是欠妥的,这就使得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安徽省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防止过大的经济波动影响本省的预期发展。

3 碳中和下安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整体水平较低

第一,目前安徽省的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推进,制造业行业中低廉的劳动力以及较大的生产规模换来的只有较低的生产总值,这也是我国制造业的通病。第二,安徽省的产业政策不够完善,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为了弥补结构上的劣势,合理充分地利用资源而制定的,但安徽省的产业政策并没有发挥出全省的优势,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并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经济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安徽的工业生产效率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安徽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仍以家庭为单位,在机械化使用水平和规模上存在滞后性;其次,在农业的收益上,整体水平较低,此外,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上也不够规范。在第三产业方面,安徽省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较为缓慢,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比较低,这导致安徽省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2 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

自 2011 年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安徽省的高耗能企业明显减少,发展速度也逐年放缓,但其中以煤炭开采、石油炼焦和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10%,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仅仅占本省工业生产总值的 4%左右,这要求高耗能产业向创新型工业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对安徽省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3.3 产业结构失衡,缺乏自主创新

一方面,安徽省现在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结构显然缺乏优势,且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过于缓慢,同时,第三产业的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合理,其发展仍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教育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产业为主。安徽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接近 50%,且主要依靠的是一些传统行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畸形,制约全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十四五”规划为安徽省带来了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革新机遇,但企业的自主创新过于依赖国家扶持政策的优惠条件,实质上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品牌建设及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不足,严重影响了安徽省企业创新转型工作的开展。

3.4 产业间缺乏良性竞争,各行各业的关联性不足

传统制造业在安徽产业结构中占比大,核心竞争力强,同时,一些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缓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产业间容易形成断层,缺乏良性竞争。而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显,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深入,行业间的关联性不大。长时间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容易造成安徽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同时,极易造成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局面以及严重的环境问题。

4 碳税政策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针对产业整体水平低、工业生产高耗能以及缺乏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以碳税政策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见图 1),并对未来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一些期望。通过碳税政策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具体路径有:通过调整征税方式、征税范围,从资源税、环境税和消费税  个方面三箭齐发,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提倡绿色健康环保型发展模式。扩大资源税计征的范围,建立资源税率调节机制。确保现行的环境税规范化、系统化,加大排污收费等方面的立法和执行力度。在消费税上,强调低碳环保,通过税制改革,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通过碳税政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具体路径有:营改增和税收优惠。通过持续深化营改增改革,避免重复征税,减轻服务等行业的税收负担,调动其积极性。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加大中小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从税收角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通过以上路径,确保安徽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5 碳税政策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5.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只有加强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和待遇,逐渐形成代代相承的工匠精神,才能从根源上改变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而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变,才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目的。

5.2 完善碳税政策,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

建立针对不同企业的碳排放量基准,对于低于这个基准的企业,政府可以对企业实行税收的减免政策,同时,可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此外,应当建立绿色企业名单,并定期进行公示,这有利于低于碳排放量基准的企业切实获得经济收益和社会认可。而这也将倒逼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转型与升级,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5. 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培养产业革新精神

在全球微笑曲线中,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基本上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大多数企业为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进行代工生产,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资源却收益甚微。而拥有良好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无疑收获了比缺乏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多的效益,付出的成本和资源也更少。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需要培养产业创新精神,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加快安徽省产业改革创新的步伐。

5.4 促进产业良性竞争,增强产业关联性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如小微企业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低碳环保目标的同时,促进不同产业的均衡发展,产业间实现良性竞争,增强产业的关联性。同时,加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速传统产业的革新升级,以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新的重点方向,助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性。

6 结语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建筑业是耗能大户,是节能减排所重点关注的行业。在借鉴现有低碳建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总结与归纳低碳建筑管理的影响因素,为低碳建筑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

关于低碳建筑的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定义,但学者们认为其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如国内学者张仕廉等[1]的研究指出,所谓低碳建筑,就是在建筑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里能够通过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此建设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李启明等[2]则强调建筑的低污染、低能耗和高利用率。由此可见,关于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可从广义层面和狭义层面来进行定义。从广义层面来看,低碳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范畴上,通过前期关于低碳建设目标的设定、低碳建筑的设计规划、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选型的严格把关,中期的施工过程中对低碳目标的管理以及建筑产品质量的管控,后期的低碳建筑运营过程的把控,来达到清洁能源高使用率、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量,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化的且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从狭义层面来说,低碳建筑是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以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而建设的节能、减排以及减碳型建筑。

3文献回顾

近几年,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低碳建筑进行了探索。仇保兴[3]通过对我国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指出要想大力发展与推广低碳城市建造的模式,就必须从“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建设”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而现阶段低碳城市建造模式在我国的建筑市场政策缺乏,经济、技术落后的形势下其推广度非常缓慢,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运营模式来加快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和应用。赵黛青等在关于低碳建筑国内外研究状态以及发展部署的研究中,分别从宏观政策和统筹管理方面、技术发展路线方面、相关配套服务机制方面探究了低碳建筑发展在我国建筑业发展中的可行路径。陈通和姚德利(2012)将生态城市理念引入低碳建筑管理中,提出以政府为管理主体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并建立包含宣传教育、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的政府激励机制。王长江等(2012)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运用有序Logistical回归模型方法探讨了我国建筑业实施低碳建筑的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归纳

低碳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与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还与参与项目的各利益相关方有关。低碳建筑的管理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参与方间的关系以及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因此,低碳建筑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①项目环境。项目环境不仅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环境,还有工程项目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具体观察变量是地理位置、建设条件、政策支持以及公众支持。②项目特性。主要指项目的范围、规模、项目的复杂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项目的建设目标。具体观察变量是项目规模、项目复杂性、技术先进性、项目建设目标。③主体特性。主体主要是工程项目的业主、实施方以及监控方,包括业主的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监控方的监督能力等。具体观察变量是业主融资能力、业主的管理能力、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监控方的监督能力。④规划。主要是指目标的规划以及实施计划的制定,具体观察变量是:目标规划科学性、计划制定合理性。⑤组织。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观察变量是组织机构合理性、资源配置合理性。⑥协调。主要是针对相关方的关系协调以及信息的上通下达。协调的具体观察变量为相关方融洽度、信息沟通畅通性。项目环境、项目特性、主体特性为外生变量,规划、组织、协调为内生变量,以此构建理论模型(见图1)。

5实证分析

通过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首先向参与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等节能型建筑的从业人士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50份有效样本问卷。其次对回收的有效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以及借助AMOS来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值为0.920>0.70,可见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所以可靠性较强。运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低碳建筑管理影响因素分为6个因子,各因子负荷均大于0.5,效度较好,即可以区分为项目环境、项目特性、主体特性、规划、组织与协调。运用AMOS软件绘制结构方程模型图,选取卡方与自由度比值(CMIN/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等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来评价模型拟合度。具体结果为:CMIN/DF=2.112<3;RMSEA=0.071<0.08;GFI=0.903>0.90;AGFI=0.918>0.90;NFI=0.902>0.90。各路径系数结果如图1所示。综合上述检验结果,低碳建筑管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

6结论

综合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可知项目环境、项目特性对于工程项目规划有显著影响,主体特性对于协调有显著影响。在低碳建筑的管理过程中,对于前期工作的准备与考察很重要,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规划与组织,工程项目的相关方能力则对于关系协调起着重要影响。同时,项目环境中政策的影响作用较大,项目特性中则项目的复杂程度与项目的建设目标影响作用较大,主体特性中业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财务方面的融资能力。但是对于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的影响却未作深入研究,还有待下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仕廉,章丽玲.低碳建筑开发阶段间的互动研究[J].建筑经济,2010(05):34-37.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02):41-43.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3

1.美国高校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主体作用。

美国高校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止到2005年,在美国4200多所高校中,已有2000多所大学和学院开设了30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设立了44种学术性期刊和277个创业教育捐赠席位,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累计超过4.4亿美元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等高校一直走在美国各大学创业教育的前列。首先,任何一种系统的构建,都要以一定的目标为支撑,准确定位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第一步。随着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创业教育工作者认识的加深,美国创业教育的目标逐步由培育创业者,使受教育者能够创办实体企业的“功利性”目标向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独立地工作生活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非功利性”目标转变。作为全球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典范,斯坦福大学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宗旨,即“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作为全球创业管理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学院,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宗旨是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其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内核,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的主战场。尽管美国各高校创业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基本已经系统化,并由基础课程——其他课程或法律课程——企业战略的金字塔课程模式向所授知识以创业为核心,成环状向外辐射散开的圆形模式转变。作为全球创业性大学建设领导者,麻省理工学院形成了创业相关知识普及——创意资产纸质化——创业实践体验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破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围墙,涵盖了教育过程的全链条。在百森商学院,为学生安排了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理论课程包括由一系列选修课程组合的4个整合模块和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支持课程组成的22门课程,其实践课程包括机会识别训练、商业计划书撰写、促销训练和模拟创办企业等。再次,师资力量不仅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创业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环。美国高校一般鼓励和选派拥有丰富创业经历和良好创业素养的优秀师资从事创业教育,还注重吸收社会上既有学术背景又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行业领导者等担任兼职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最后,高校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既是创业教育成功的潜在软动力,更是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美国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以潜在的动力推动着青年广泛参与到创业教育及教育活动中。据调查统计,美国18-29岁的青年中超过60%的人想要拥有自己的企业,18-34岁中80%的青年想成为企业家,在他们的创业动机中,个人独立愿望超过了对财富的追求。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创业论坛、MIT10万美金创业大赛、创业俱乐部等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交流学习和提升能力的平台,《科技创业》《斯隆管理评论》《MIT“创新影响”研究报告》等评论杂志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传播途径。

2.美国政府为创业教育提供切实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作为支持者,在政策法规和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推动着创业教育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4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Business2014)显示,美国的法律环境、管制规则和企业营商环境的宽松程度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4。在政策法规方面,早在1953年,美国国会依据《小企业法》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帮助有意于经营的小企业者创办自己的企业,并设立了白宫小企业委员会和国会小企业委员会,协同SBA工作。截至目前,SBA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共创业投资的提供者,是美国最大的对小企业的独立融资机构。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提出要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其价值取向,并颁布了《贝多法案》(BayhDoleAct)、《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SBIDA)等公共政策,促进了大批实验室发明成果开发成产品并推向市场,推动了高技术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政府愈发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在2011年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总统提出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并启动了“冲顶赛跑”的竞争项目,旨在资助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创新实践项目。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一是美国政府简化了创办企业流程,设立了一站式创业窗口,仅需5天即可完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从注册到运营的6个环节:预定公司名称,提交公司组织文件,制订并通过公司经营协议;申请联邦的雇主识别号;注册征收营销税;在劳工部的失业保险部门注册;购买雇员补贴和伤残保险;在两家报纸上公开公司的组织文件并提交证书和公开宣誓书。二是美国政府降低了创办公司的准入成本,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以2014年为例,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总值为50120美元,注册一个新企业则仅需750美元(其中第一个环节缴275美元,第六个环节缴475美元,其他环节免费),最低实缴资本为0美元。三是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制定了多项创业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1978年将资本利得税从49%降至28%,当年美国的创业投资额增至5.7亿美元;1981年政府进一步将资本利得税降至20%,带来了创投行业的第二次繁荣;2000年《新市场税收抵免方案》(NMTC)出台,规定投资者如果投资在促进低收入地区发展的“社会发展基金”,可以从所得税中获得税收抵免。

3.美国社会为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

社会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真正“舞台”,一个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对于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社会支撑体系,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各种中介服务。一是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创业研究会、家庭企业研究所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课程补充,协助学生在校园内与金融界、商界、学界等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交流合作,最大程度获取最新资讯与资源支持。二是由杰出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管理、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智囊团,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辅导,协助学生发展创意、确定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三是科尔曼基金会、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等支持创业教育发展的基金会每年都会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多项奖金和捐赠教席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自1997年正式开展,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上升,2013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已达到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但从整体来说,我国创业教育成效并不显著,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充分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功要素,对于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高校、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构建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各高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但政府、高校、社会大多孤军作战,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因此,我国创业教育要取得突破,必须科学构建“高校为主体、政府和社会为支撑”三位一体、相互联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中的一切资源和力量,实现各组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大学生创业构筑广阔平台。

2.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良性运转。

人才、信息和资金等“能量”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借鉴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高校应增加与政府、企业、行业、其他高校机构以及各地校友组织的沟通联系,争取形成固定合作关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层面开展专项服务,引进各类资源,拓宽资金支持渠道,从而实现政策、技术、资金、渠道、咨询等创业要素的聚集,进一步改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打造优良的创业教育平台,共同推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优化环境,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4

近年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已成为公众社会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仍存在争议:杜群(2005)是国内第一个给生态补偿以明确定义的学者,他将生态补偿定义为:国家或社会主体之间,约定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通过约定的某种形式转达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的过程。李文华,李芬(2006)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指出:生态效益补偿是用经济手段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市场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的补偿,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结合以上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是指相关部门对使用自然资源或者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人和单位进行费用征收,并将这些费用用于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主体进行的税费、补贴等形式的补偿,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各主体间利益的目的。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理论的探索。关巍、郝雪冰(2009)指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瑞士的凯恩林在《关于森林效益补偿》一文中提出“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森林效益的补偿是有限的,要与社会达成协议”。荷兰的Ottitsch等则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财政应区别林业的具体活动,采用相应的政策工具”。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应包括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而做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补偿的资金应由使用森林生态服务和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集体或者个人提供,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应当是一个变量,此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将生物多样性包括在内,并执行与林木不同的补偿标准。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发展。自1986年以来,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文件、政策、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全国各地设立了试点,进行了尝试。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央相关部门对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健全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多,因此,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各位林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提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并对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李文华等(2006)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对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生态效益补偿概念界定不清楚;标准过低;补偿范围不全;补偿标准单一,而且没有结合动态的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市场化手段;管理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相对落后;森林经营主体的参与度不够等。韩德梁(2009)在分析了我国生态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门色彩强烈;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缺乏广泛参与;生态补偿标准过低;资金使用未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张琪然等(2010)在对北京市平谷区的林农进行调研后,总结出森林生态补偿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缺乏;生态效益的量化标准不统一;产权不明晰;没有体现分类补偿的规则。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界定不清楚;2)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标准低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没能同步变化;3)缺乏市场化手段;4)补偿执行力度不够,即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不统一;5)生态补偿投入不足。显然,以上专家学者发现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生态补偿投入不足,究其原因就是资金缺乏,单方面依靠财政补贴,不仅会面临补偿不足或者缺乏补偿,而且会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筹资方式提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来源。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综述徐邦凡(2000)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分为两种:固定性(或称长期性)资金筹集和临时性(或称一次性)资金筹集。他认为,对于生态林维护成本等经常性支出,应采取固定性筹资;对新建生态林及固定性筹资不足以支付生态林维护成本的部分,可实行临时性筹资。临时性筹资的渠道主要有中央或地方政府预算拨款,发行政府债券,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陈晓倩,陈建成(2002)认为生态林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解决生态林业生产资金补偿的融资机制。除了传统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通过财政支出安排生态林业发展资金需要的思路外,论文主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服务市场在内的森林“公共产品”资金的市场循环途径,如碳补偿贸易和生物多样性交易。[4]王聪(2004)在分析国内BOT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BOT的方式融资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论证了BOT融资模式引入我国生态建设的可能性,提出了生态建设引入BOT的具体实施过程,最后介绍了应用BOT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益处。梁靓(2007)将生态林业的融资渠道总结为两种:政府财政渠道和市场筹资渠道。其中政府财政融资方式有发行国债和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市场筹资渠道包括碳补偿贸易和生物多样性交易两种方式。综上,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之前的学者提出的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市场化筹资方式和政府筹资两种。政府筹资主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征税、向国内外金融组织借款等;市场化筹资方式主要有发行生态、BOT融资、吸收社会捐赠等。其中社会捐赠由于公众环保意识较差,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发行政府债券容易造成财政赤字。由于我国之前有成功发行体育和福利的经验,发行生态将是一种最值得尝试的筹资方式。此外,由于今年生态旅游发展的较为迅速,因此,可以尝试利用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生态税的征收来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5

摘要:

当下国家经济加快调整转型的发展趋势,对施工企业的整体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要想获得期望利润,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增强成本意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堵塞管理漏洞,减少资金浪费,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只关注成本耗费的减少与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成本管理理念落后,目前还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理论来进行成本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这势必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

2.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大多数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几乎没有一定的成本管理模式以及理念。他们多数采用的是粗放式的成本管理方式,缺少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管理不够规范,各部门成本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流程不清晰,监督考核不到位。

3.忽视事前及事中控制

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没有把重点放在事前和事中控制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事后控制,这就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环节脱离,减少企业效益。然而成本控制的目的不在于考核,而在于通过事前及事中控制使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达标,并通过事后控制对制定不合理的目标进行调整,它们相互补充来促进企业实现其管理目标。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资源浪费,力图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把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因此成本控制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协调,只注重事后考核的行为只会使企业出现更多的问题。

4.成本核算方式落后

目前成本管理方法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有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和战略成本管理法尚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很多施工企业仍以财务部门提供的决算报告作为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而此类财务报告都是已发生的财务数据,这将导致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只有事后评价,忽视了事前成本预测、事中成本控制和监督以及事后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使企业无法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是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提高员工的成本管理理念,重点应放在成本管理上,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和成本观念,对项目的盈亏负主要责任。只有先把管理人员的观念提升上来,才能带动员工的观念提升,最后顺利完成企业订立的目标。与此同时,只有全体员工参与进来,树立起良好的成本管理观念,才能实现企业订立的目标。

2.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制定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组织架构和企业特点,不断探索,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而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要明确每个部门或者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利,有完善的成本控制过程。要强化成本分析,形成完整的成本监控和预测系统,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不断减少生产运营成本。在权责明确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3.建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事前对材料的预算及采购;事中项目成本耗费的计算;事后对项目的分析与考核。首先,企业事前控制时应制定目标成本,对已确立的总体目标成本按顺序逐级分解,同时依据作业建立各责任成本中心。之后,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活动加强控制,对由于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偏离产生的差异,应及时分析其内在原因,员工自身原因造成的成本支出增加,应查明事实真相并予以修正,促使实际成本在预算内进行施工,防止无缘由的超支。最后,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办理竣工结算,考核分析项目的成本效益,实施奖惩制度。

4.改进成本核算方式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受新环境、新因素的影响,其传统成本管理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加以应对,如作业成本法,这也为逐步细化和分解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施工企业需在不断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同时,创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模式,以达到减少施工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目的,进而实现成本管理的效率最大化。

三、结语

只有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最少的成本下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自己的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诗羽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第二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弊端及成因

摘要:

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进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上仍存在着各种问题与弊端。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成本管理的概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第三部分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弊端

一、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作为现代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成本管理是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指的是生产经营时,企业的各项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企业成本管理是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以企业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的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种种限制,如规模小,资金投入少,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所以,加强成本管理成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企业仍遵循传统的观念和战略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将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产品的生产成本对等起来。但在现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还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成本。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只重视成本的战术管理,即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战略思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有时候压低产品成本并不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而是生产出满足消费者要求,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才能创造经济效益。配合企业经营发展路线,合理设计产品,正确分配产品构成,确定最优产量,生产过程中避免残次品的产出和材料的不正常耗费,确保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2.企业缺乏成本意识

在对成本管理的职能认知上,有的中小企业认为成本管理不过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以所谓的产品的低成本达到企业经营上的高利润,于是造成了在产品的整个制造环节中企业没有按照产品的设计阶段逐一核算各零部件的成本,也没有自下而上地逐层汇总发生了的各项成本支出,而是按照发生了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管理费用来分摊产品的单位成本;

3.成本管理人才与管理方法的落后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引进和培养专业型成本管理人才,没能树立起现代化成本管理模式理念,成本管理无法在实际生产中获得运用,自然造成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和理论落后。大多涉及单个成本管理措施,并未涉及研究方法间联系,无法构建一体化成本管理方法制度。成本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联系不足,造成成本管理连贯性不足。

三、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进一步完善有关成本管理的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于2007年1月1日,为企业的成本确认、成本分摊、成本核算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尚无独立的成本管理准则,这显然不利于现经济条件下逐渐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所以,推行我国成本会计系统化准则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要符合国际成本管理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内部结构和成本管理的不同差距、法律法规等条件,使成本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较好地协调,又能在我国不同阶级的会计实务中体现出切实可行的良好操作性。

2.树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为此我国中小企业需要用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目光来看待成本管理,树立起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让企业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上去分析研究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客观环境,再联系自身的战略定位,推断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优化成本目标,确定产品设计方案,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建立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队伍,采纳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对成本管理有着充分的认识,同时重视对经营管理层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小企业对各层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有利于内部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使得企业成本管理保持了活力,进入了一个良好控制的局面。公司员工可借鉴和引进目标成本法、责任成本法、成本企划法、作业成本法等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经验和适合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的成本管理方法手段,例如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电子系统等。

作者:林海风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尚慧丽.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认识[J].当代经济,2011(18).

[2]王健荣.浅谈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J].对外经贸,2012(01).

[3]徐玉芳.浅谈中小企业成本管理[J].财经界,2013(12).

[4]杨晓东.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22).

第三篇: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探究

摘要:

本文主要对企业成本管理内涵进行分析,后针对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对成本管理措施予以完善性探究,不断实现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高效管理。

关键词:

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措施探究

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多为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升企业综合效益。而就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基础而言,传统企业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及条件性,因此不利于现代企业的高效化管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应及时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及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不断促进企业高效管理。

一、企业成本管理内涵

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等方法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成本管理目标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引导性思想。企业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多认为成本是生产消耗,因此多将成本管理作为节约生产能耗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性建设,企业成本管理内涵逐渐扩展[1],其扩展内容包含通过成本管理实现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成本的核算是其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差异性会造成企业成本层次及数据的不同要求,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中企业成本核算可实现对企业产品成本的体现,为企业发展及决策提供相关产品有效数据,促进企业发展。

二、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企业价值补偿缺失。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致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企业资产逐渐贬值,价值逐渐流失,因此导致企业价值补偿缺失,港口集装箱企业一般情况而言,若企业物流管理失控,则会导致企业资源严重浪费。我国现阶段的港口集装箱企业发展仅依靠海运业实现自身价值体现[2],因此其产品组成及利润来源多呈现单一性特征,故而海运业市场经济的波动及企业生产成本的波动会对港口集装箱企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其他企业业务形式实现企业收益增长,因此海运业的波动性易导致港口集装箱企业长期处于经济波动状态,企业经营风险较高,难以实现高效及稳定性成本管理,难以促进企业效益持续性增长。

(二)成本管理缺乏优化及整合,企业成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港口集装箱企业对于企业成本的管理以及企业工作的开展多建立于企业每年的年初预测报告及前一年的产品业务反馈基础上,按照企业不同部门的相关指标实现对部门业务的独立性下达,因此导致港口集装箱企业内部呈现独立化特征,过分重视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关利益获取,未重视企业的整体性利益,各部门员工在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多呈现机械化工作状态,缺乏工作主动性,导致企业成本管理与市场脱离,难以实现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认知,在企业成本管理手段应用中,多以任务及控制为主要手段,未感受到社会发展的竞争压力,难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提升。

(三)缺乏无形成本有效管理。

港口集装箱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企业多将其管理工作重心放置于表面基础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中,将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多限制于企业发展过程易呈现具体形态的企业成本管理中,而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无形性成本则未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意识,因此难以实现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的合理性管理。其中,有形成本多表现在企业设备修理费用、材料消耗费用等,无形成本包含企业产品服务成本、企业货物装卸生产率等。

(四)企业成本管理内容各范畴缺乏完善性建设。

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仅重视对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而缺乏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外部价值环境以及企业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影响因素未实现合理性认知,因此现阶段的企业成本管理难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促进企业高效发展。

三、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研究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完善建设。

港口集装箱企业在实现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建设完善的成本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具有统一性以及协调性的企业部门发展体系,各企业部门之间针对企业的具体事项实现高效性合作,在共同发展,共同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企业管理规范的严谨性,实现企业部门间的高配合性,同时港口集装箱企业在面对国际企业发展对手时,应针对企业现有的发展优势,将企业利益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保证企业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扩宽企业发展途径,促进企业发展。

(二)实现各管理方法的完善性及合理性应用。

(1)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经济环境会产生巨大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注重对行业竞争现象的分析,针对现有行业发展现状重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计划,针对变动的市场经济对其进行相关调整,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实现对企业财务及竞争优势的分析,将企业内外部结构及环境相结合,企业价值链具有企业内部价值制造及外部价值转移的行为空间,企业是价值创造链中的一部分。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可以企业生产环境为背景,实现对竞争对手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从而知晓社会发展动态,观察经济发展形势,实现企业战略分析与制定。(2)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具有核算精确性特征,该方法可向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基于成本动因成本分析法实现对战略成本管理动因分析,因此将该方法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将其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相互整合应用,实现企业成本的高效管理。

(三)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构建。

以成本管理内容而言,企业成本的降低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及限制性,在一定情况下,企业成本的管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但若企业将成本升幅降低,则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优势性在于,产品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产品可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价值,因此港口集装箱企业对于企业成本战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发展。客户价值中对于客户贡献的研究,可通过企业信息的应用,制定战略计划以加强产品价值,因此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的构建可将客户价值评价以及作业成本管理结合,将客户作为评价中心,使企业实现对信息的合理有效分析,不断实现客户高效管理,促进企业内部流程完善,实现企业成本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成本管理在港口集装箱企业管理及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港口集装箱企业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仍存在价值补偿缺失、成本管理缺乏优化及整合、成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以及成本管理内容各范畴缺乏完善性建设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各企业应完善成本管理理念、合理应用各成本管理方法、构建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促进企业成本高效管理,实现企业高效发展。

作者:陈立佳 单位: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翼.集装箱港口企业竞争力与竞争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AKPENAMOCTARALANDA.ImprovingPortsEfficiencyinWestAfrica[D].大连海事大学,2013.

第四篇:循环经济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和实践形式之一,对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对循环经济导向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开展研究同样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着企业成本管理战略这一中心点,对企业运行过程中成本管理层面上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度的研究与分析,并尝试性地对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现代企业的成本控制策略起一些帮助作用。

关键词:

循环经济;成本管理;策略

一、成本管理策略对于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的概念和意义

(一)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即是: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以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因素为对象,通过对多种成本管理的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与全方位管理,以实现利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二)成本管理策略对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的意义

通过成本管理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各类资源的损耗,实现更少资源、更多产出的高效发展理念,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损耗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除此之外,成本管理策略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延长和加深生产链,提高企业深加工的能力,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多新产品和新价值。最后,通过成本管理策略能够增强企业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生存能力,通过对“再回首再利用”的重新认识能够提升企业二次生产的能力,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管理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了当前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策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管理成本的上升包括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环境管理成本、销售成本、质量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战略管理成本。

(一)环境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循环经济大背景的一大特征在于对环保的要求空前增大。随着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企业在发展方式上已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以掠夺式开采资源、低环保成本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在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放在首要的地位,在资源开采方式和生态恢复上都要巨大的资本,这对于企业成本管理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压力。

(二)销售成本管理难度加大

企业竞争过程中,拥有新技术或市场优势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优势以降低产品价格或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短时的收益,但在循环经济中,传统的消耗类产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成本会体现出上升的态势,这会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销售成本管理难度不断增加。

(三)质量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质量成本管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弱的直接决定因素,质量成本管理是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其生产过程无法做到生产与污染完全分离,故而在如何制定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质量指标、如何提高质量管理效率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探索。

(四)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显著增加

市场以人为中心,企业的竞争在实质上是人与人的竞争,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运营、调整、保护以及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普及,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了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因为人而产生的其他开支。

(五)战略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在战略管理成本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成本不断上升是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

三、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

(一)打造强调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就总体上而言,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竞争力,在具体上而言,企业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企业成员的认识和实践。循环经济理念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能够使循环经济的要求深深地根植在员工和企业的观念中,保证企业在发展上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在实践中践行循环经济的要求,切实有效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降低守法成本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不完善,法律思想影响力也很有限,在制度保障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科学性有效性的不足,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法律意识,降低企业的守法成本。

(三)打造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降低企业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经济成本,除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坚持社会责任的企业自身之外,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市场的行为主体在于人,企业的主体同样也在与人,只有身处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能够切实地树立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才能够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实施和高效推进。

(四)精工减序,提高资源优化效率

精工减序,提高资源优化效率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精工减序能够在保证企业合理运行、产品质量水准不下滑的基础上改变成产工序,调整人员配比,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提高各环节的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有需要的部门中,提高资源优化效率,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保证在生产成产更低的同时取得相同的甚至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努力寻求资源和效益之间的最佳比

(五)创新成本管理策略

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多种多样,不同时期的企业对管理策略的要求和选择各有侧重,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企业的成本管理策略的选择应该立足于环境保护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标,加大对成本管理策略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推进管理手段的升级和更新。企业应该特别注意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奖励对成本管理策略做创新性的改变,以通过对成本管理策略的创新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势头。在创新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注意激励机制的运用,以推动创新成果能够更快地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六)重视完善的成本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离不开完善而有力的监督体制,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监督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立足于短时间和长时间两个层面上,以保证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能够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就短时间而言,应该强化原有的监督体制,严格监督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严格监督企业生产的各项环节以及产品,对不合格不规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及时的发现和严格的处理,保证企业在落实循环经济措施方面有好的表现;就长时间而言,应该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体现循环经济思维的企业成本监督体制,保证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能够在过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的研究,不仅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康思达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五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管理对策

摘要:

国内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措施降低产品和劳务成本,这也是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及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提高施工项目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管理内部具有不确定性

施工企业风险意识薄弱,项目管理各项制度不完善,以致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执行力较低;另外,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项目成本过高、投入资金难以顺利收回等。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方法滞后

当前形势下,国内仍有诸多施工企业未摆脱传统成本核算理念、方法及模式的束缚,以至于施工物流成本具备一定跨部门性、隐形性,易被管理人员计入施工成本中予以核算。另外,当前会计制度背景下,施工企业中并不存在物流成本账户,而是将物流成本计入“管理费用”账户或“施工成本”账户中,造成企业财务人员所获取的相关数据缺乏完整性、真实性、有用性,以致物流成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企业投资者短期行为的制约

从理论层面看,若社会投资参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既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绝对垄断状态,又能够进一步强化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对增强施工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实务层面看,尽管社会投资企业能够参与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但其施工项目建设管理经验不足,相关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从业技能水平不高,致使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成本费用超概算、项目管理混乱等问题。施工企业与社会投资在管理模式方面有所差异,使得双方所派管理人员难以融合,不利于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执行力。

二、成本管理视角下完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1)组织架构。施工企业可依据《岗位职责说明书》与《公司组织架构》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机构,并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

(2)人力资源。施工企业应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各机构经营特点与需求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招聘、内部调配及培训等多项行为。同时,施工企业立于《员工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之上构建与执行健全的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此确保人力资源高效性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3)安全生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指出,任何施工合同必须附属《安全生产合同》,同时全部施工人员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之前必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缴纳一定金额的安全保证金,这样便能够起到防范施工企业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完整性、安全性,推进施工企业各项组织资金活动顺利有序进行。

(4)采购业务。施工企业应依据《行政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及实施细则》及《材料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落实好采购申请授权审批、采购预算管理、采购付款管理及应付账款管理等多项业务,结合施工企业各机构生产经营需求,不断规范施工企业采购行为,切实规避不合理采购行为的发生,以防施工企业资金流失、浪费。

(5)资金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调整资产结构,简化资产处置管理程序,合理使用资金,确保对固定资产授权、保管、折旧及转移等一系列活动高效有序运行,从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6)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依据《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设计变更及签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材料设备管理制度》及《工程资料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协调好各工程施工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投资、安全及进度等多方面控制,不断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加快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

(7)财务报告。施工企业应依据《成本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财务报表编制行为,加强财产清产与会计凭证管理,以确保施工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决策有用性。

(8)预算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结合施工企业各机构实际状况,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加大预算执行控制力度,做好预算调整工作,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9)合同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合同授权审批制度》及《公章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加强合同授权审批与印章管理,合理解决合同违约与纠纷问题,以防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三、施工成本的管理相关方法与措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指一定时期内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包括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生产预算及财务预算四部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至关重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全面预算编制原则。即要求施工企业以一贯性、全面性、科学性、谨慎性及重要性原则为依据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2)全面预算编制目标。即要求施工企业围绕实现公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3)全面预算编制要求。即要求施工企业除编制年度预算之外,还要做好中、长期预算与季度预算编制工作。

(4)全面预算编制机构。即要求施工企业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出任委员会主任岗位,由公司副总经理出任委员会副主任岗位,由公司部门领导出任委员会成员岗位。

(5)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即要求施工企业依照五大步骤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①各业务部门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编制预算初稿,之后提交至财务部门;②财务部门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预算初稿进行审核、汇总,然后编制出讨论稿,之后提交至总经理办公会;③总经理办公会对讨论稿做出分析、审核;④相关部门依照会议决议适当调整修改预算,之后将修改后的预算提交至董事会;⑤董事会对其进行研究核实,待确定无误后予以执行。

(6)全面预算编制的内容。即要求施工企业围绕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及差额预算三方面内容为中心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应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预算差异分析及预算修正体系,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公司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解决。同时,施工企业需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推进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挂钩,以增强公司员工预算意识,激发员工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二)营运资金管理

充足的营运资金是确保施工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针对当前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1)施工企业为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而持有营运资金,所以这就要求公司严格依照《现金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使用营运资金。

(2)施工企业应依托于成本分析模式以达到提高营运资金利用率的目的,充分发挥营运资金的使用价值。

(3)构建健全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结合各部门需求,以季度、年度对投资、采购等规划予以编制,之后提交至财务部门进行审核、汇总得到讨论稿,然后将讨论稿提交至总经理办公室进行审查,最后交与董事会确定执行。

(4)坚持“一支笔”批款原则。施工企业任何资金支出活动均需由总经理批准后方能开展,如此能够从根本上规避营运资金流失、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5)构建完善的收支两条线制度。施工企业因经济业务而产生的货币资金财务收支均要尽数纳入账内核算,严禁账外账、“坐支”现金等违规行为发生。

(6)置于银行机构设置多个不同的账户,以满足施工企业资金借贷与结算业务的需求。同时,银行机构应严格依据《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定期开展结算工作,加强对公司的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出租、出借银行账户事件的出现。

(7)科学合理地利用信用资金。商业信用融资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环节的重要问题,其中应付账款在商业信用融资中比较大,同时,施工企业获取商业信用时通常会产生成本,而不同类型的商业信用,其产生的成本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科学合理地利用信用资金,在进行决策时需考虑机会成本。

(三)财务组织结构设置

规范的财务组织结构是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保证,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财务组织结构,即将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分离设置,既要保证二者之间的独立性,又要确保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明确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责权限,由会计部门承担起日常会计核算职责,为其他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由财务部门承担起财务管理职责,包括财务管理规划、财务管理控制、财务管理决策、财务管理考核等。另外,财务部门还涉及投资科、融资科、审计科及电算化管理科,其中由投资科负责调查考核公司所要投资的项目,实时监督投资效益状况;由融资科负责选取融资银行机构,组织开展融资活动,按期偿还银行机构贷款本息;由审计科负责编制、执行财务审计计划,保证资金使用价值充分发挥;由电算管理科负责开发相关财务软件,加强会计数据管理,保证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决策有用性。

(四)成本管理部门人员管理

施工企业应依据“引进一批,培训提高一批,转岗一批”的原则优化调整成本管理财务人员结构。“引进一批”是指从其他公司或各大重点高校中招募一些具有中、高级会计职称的财务管理人才;“培训提高一批”是指从公司中选取一批潜力人员,派往国内外高水平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从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转岗一批”是指通过对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将那些绩效差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调至相对不重要的岗位,将那些绩效好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调至相对重要的岗位。另外,还需对非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进行基础财务知识培训,增强其财务管理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

(五)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与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重要业务环节,该项业务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部门员工工作能动性,增强成本管理部门员工责任感,还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1)绩效考核可细分为建设期年度考核、运营期年度考核及建设期全面考核,其中前两者主要是针对于施工企业项目的年度管理绩效、管理行为的绩效考核,而后者主要是待施工企业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的有效评价。

(2)明确绩效考核内容。首先是建设期年度考核,其内容包括建设管理费用、质量管理、项目工程进度、综合管理等;其次是运营期年度考核,其内容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安全生产、净利润等;最后是建设期全面考核,其内容包括工程投资、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工期等。

(3)施工企业应构建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实现二大机制之间的直接挂钩,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对成本管理部门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职位晋升,以调动成本管理部门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

(六)审计管理

(1)施工企业应设立审计机构,组织专业资深人员出任于相应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由公司总经理领导开展内、外部审计工作。

(2)加强审计队伍培训、再教育。施工企业内、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取决于审计队伍的从业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首先,把好审计人员招聘关,严格依照公司审计要求招募审计人员,同时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待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公司审计标准后方能安排其上岗。其次,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再教育,确保其能够及时学习到国内外最新审计知识与理念,保证审计人员为复合型人才,既熟知审计、会计等相关知识,又了解经营管理、计算机工程等相关领域知识。最后,一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者:欧阳耀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第六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成本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在快速进步,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企业进行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才可以保证企业运行的正常性,同时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使企业的资产得以保障。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控制制度;成本管理;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而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不到位等,都直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就企业现在的发展状况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化对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和企业正常生产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只有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管理成本的强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持久健康。

1、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现阶段,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也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所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关领导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不重视,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不重视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这样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其次,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还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企业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在内控实施阶段带来很大的阻力与问题。最后,内部控制虽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相关部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通过上述几种表现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十分必要【2】。

2、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十分必要与紧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企业管理力度,减少企业生产成本

通过在企业中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力度,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极大的提升企业效益,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在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时,可以进行及时解决。另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进步,同时,随着国际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给我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而中国企业在市场中往往又缺乏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有的企业由于内控制度的完善性较差而影响了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十分必要,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3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相适应

现阶段,依据国际市场的相关准则以及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法》,其中都指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可信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必须要求,符合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的要求【3】。

3、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企业的发展的必备,同时也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但是,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范围、如何处理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等。

3.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尽可能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

因为内部控制有着统筹兼顾的作用,所以很多企业都积极推行。虽然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性质,同一个企业内部的作业单位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企业所有员工都会追求效益最大化,因此就需要包括生产部、财务部、客服部、企划部、销售部等在内所有部门的统筹协作,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我们在制定内控制度时不仅要将企业人事、财务、销售、生产、物质等部门高效结合,还要将各方面经济业务都涉及到,并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加强内控制度的检验和优化,尤其是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将内控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而这就不仅需要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还需要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付出努力。

3.2注意企业控制环境对控制制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员工职责、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者的态度等内部环境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切不可以凭空想象设计和实施。只有具备了合适的内部控制环境,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措施才可以更好地落实和实施。不然的话,我们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最后没有合适的人、适宜的环境去执行,也是徒劳的,更不可能为企业发展起到多少作用。所以,企业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积极认同,进而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4】。同时制定制度时需要全面考虑,因为不同的岗位对不同的职责有着不一样的诉求,制度的制定需要密切结合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3.3合理处理收益和控制成本间的关系

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管理,都要考虑“度”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比如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根据效益和成本来定。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程序的成本必须要比因风险或错误导致的浪费、损失小,只有这样制定企业控制制度才有意义。企业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具有严格的成本意识,寻求收益和控制成本间的平衡点。因为资金风险和其他各种不良因素无法杜绝,同时企业内部总的成本又无法恒定,因此这一控制就要根据相关实际情况来进行。

4、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途径

我国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以及成本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同时还有员工以及领导自身问题,都会给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就十分必要。

4.1在企业中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在企业中首先应该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元素,而成本管理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注意培养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有目的的将成本控制放入企业文化发展中去,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对员工宣传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员工中形成成本控制的思想。企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成本管控力度,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进行分析,提高对企业投入的管理力度,在企业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要不断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2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制

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力度,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企业效益。而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基础,就是要不断提高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控制企业费用的支出力度以及分解个人与企业的年终目标,通过制定分发工资定额,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企业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只有严格控制企业成本,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管理制度、随意扩大企业费用支出的行为,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只有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5】。

4.3推行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

根据现代企业实际发展的特点,现阶段企业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集成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从而使得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可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经营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物资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后期的成本、工资等方面,都要进行管理控制,实行相互整合,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还要不断了解市场的发展动向、政策以及市场要求,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同时,上级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控企业的生产,从市场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制度,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在注重传统成本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构建企业营销和成本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囊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流程,并为营销水平的提升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实现相互之间资源的整合,最大化的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更好地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尽可能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4.4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反而是一项动态而又漫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我们在注重上述工作开展的同时还应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始终以企业内控制度为主线,建立以企业领导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和内控人员为成员,企业员工为基础的三级成本管理体系,由企业领导负责对成本管理目标的制定,由各部门领导人负责成本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由内控人员负责对成本管理方案执行的监督,由企业员工为方案的执行贡献力量,从而在企业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完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尽可能地促进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4.5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员工素质水平的提升,进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他们与一些优秀企业之间的沟通,学习先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经验,进而结合自身公司的特点,促进自身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提升自我素养。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日益发展壮大,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发现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利群 单位:湖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29:85-86.

[2]樊行健,杨登伟.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6:7-8.

[3]李喜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29-30+43.

[4]刘淑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商场现代化,2014,30:179-180.

[5]樊爱萍.关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06:134-135

第七篇: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先进技术引领下,制衣企业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服装的需求出现了持续的增长,同带动了制衣企业的发展。然当前人民币升值、服装纺织类出口配额取消、各种服装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的成本、租金等不断上涨的多重压力,特别是许多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无法在竞争中取胜,导致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管理问题。本文从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出发,分析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应用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

一、全面成本管理的概述

全面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最重要方式。它是依据现代企业成本运动规律,以优化成本投入、改善成本结构、规避成本风险为主要目的,借助科学的成本管理原理和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行全过程、广义性、动态性、多维性成本控制的机制和行为方式。全面成本管理,重点在“全面”,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侧重成本管理的“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以及“全要素管理”。

二、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增城区享有牛仔裤之乡的美称。目前,增城区单新塘镇牛仔裤批发市场已有3000多家牛仔服装及相关配套企业,80000多名从业人员,1000多个已注册的牛仔服装品牌。产品远销中国香港、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新塘镇更荣膺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然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在新塘镇牛仔裤产业中中小型制衣企业比重大,中型企业占13%,小型企业占80%,大型企业占7%。中小型制衣企业多以为他人加工为主,产品重在模仿轻设计,小批量、周期短,产品档次低。成本管理方面多遵循传统模式,成本控制的对象主要局限于企业加工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缺乏战略性管理的思维,使企业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

(一)原始凭证数据比较模糊

许多企业的原始凭证数据较混乱,比较模糊,尤其是原材料、固定资产折旧、库存成本等相关科目的原始数据往往出现较大的错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成本意识不强,领用材料未做好登记工作,造成后面成本核算缺乏数据。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严重浪费材料,而且未将浪费的成本进行登记。其次是固定资产管理和固定资产折旧估算问题。制衣企业购置了大量的设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大型设备未使用,造成闲置浪费。另外,企业对机器设备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完善系统的保养计划,设备的折旧速度较快。许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缺乏科学的估计。每年清点资产的时候,都缺乏清晰的原始数据。

(二)记账过程中会计科目不清

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财会人员获得了相应的原始凭证就要开始登记入账。但是在实际核算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会计科目登记错误。例如一些企业财会部门,将车间水电费与管理部门的水电费直接统计为水电费,这样是不符合规范的,因为车间水电费是属于制造费用,而管理部分水电费则是管理费用。

(三)报销流程不规范

在许多单位中,报销费用这个环节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一些单位对于出差报销、采购报销比较混乱,导致出现差旅费过高、管理费用过高等。另外,部门工作人员在实际报销中,依然不够严谨,管理者未对员工的发票、收据进行检查就盲目签字,而财会人员也未进行仔细的核查,无形中增加公司的成本。

(四)企业的各部门的成本意识不强

目前许多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工作认识还是比较薄弱,很多单位都将成本计算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事情。因而,对成本计算对象、收入分割、费用的分摊等方面的无法明确,造成了许多企业仅仅计算到直接费用,对于很多固定资产折旧损耗、营业外支出等都没有清晰计算。

三、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应用对策+

(一)加强培训,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要加强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摒弃过去那种“成本管理不是我的事情”错误观念。单位的财会部门,要先制定简单的成本管理培训方案,给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思想,灌输节约成本的理念。尤其是公司的采购部门,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监控,防止质量不过关的材料投入生产,从而耽误生产,增加生产成本。

(二)完善各项凭证资料,实现全要素成本管理等

对于财会部门来说,制约其成本核算的较大的障碍是各项凭证的数据不清晰,导致最终成本核算不准确,没有科学统计出实际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因此,要完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报销流程。财会部门与生产部门要做好沟通,共同制定出比较规范的领料单、库存单等,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领取物料、使用物料、剩余物料都要做好登记,而且数据要准确。

(三)加强监督,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

公司的财会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共同将成本管理列入到个人的绩效考核。对于制衣企业来说,生产方面的成本是比较大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成本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强对生产工人的监督,禁止员工上班闲聊、偷懒等现象,甚至可以采用计件制方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员工成本的浪费。其次,要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禁止无货生产设备仍在运作的现象。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要长期生产和发展就要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当地中小型制衣企业,可以从加强培训,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各项凭证资料,实现全要素成本管理等、加强监督,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

作者:魏尚玲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邹原.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新趋势[J].中国纺织.2010(06):11-14.

[2]吴建华,王珍义,主编.纺织服装企业项目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3]孙淑娜.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23-25.

[4]陈刚.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

第八篇: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意义的论述,以及对目前我国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所面临的经营成本管理模式落后、企业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缺失、相应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改善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建议,为我国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呈现。而企业的成长要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改革也应该提上日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应该受到决策者的重视,如何加强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控制,优化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一、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意义

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环境数据的收集并整理以及企业环境成本经营方法。与此同时,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把控并进行绩效评价的同时,还要准确地计算企业在维护和改善所处环境下经济资本的投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的管理是指在企业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企业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环境成本加以控制管理,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和基于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严密把控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才能让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符合国家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国的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以及私有民营企业等各类型的企业都在这一环境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各个企业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甚至成为了我国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近些年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只有践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成本管理改革,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模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不是边污染边治理,而是在牺牲环境的代价下,在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条件下,先污染,后治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的条件下,这种环境经营管理不能说错。但是,随着近些年以来我国经济条件的大幅度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条件下,企业环境下经营管理模式也应该得到改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能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环境成本进行计划控制与投入,才能使环境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企业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领导决策层对企业的核心关注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而是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所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因为得不到重视而缺乏有力的支持。殊不知,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绝大部分企业对生产原材料的运用不科学,不能完美地利用原材料来生产产品,也是由于对原材料的运用配置方面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造成的。这样一来,不但造成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还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生产工艺的重视,也舍不得在生产工艺的研究上投入经济成本,因此造成了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原材料的大量浪费。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较于其他生产工艺先进的企业较高,不具备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必然会被淘汰。

3.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

不同的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方式不同,披露内容也不同,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同时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披露,只是披露了过去的时间段造成的既定事实,没有对未来企业环境成本计划做出披露,这也导致了企业未来环境成本的工作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开展。

4.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缺失。

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在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下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是保证企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一个主要环节。部分企业由于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常规经营成本的计算,而没有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这导致了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外部环境缺乏认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环境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较高。

5.相应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的不健全。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成本披露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界限不清晰,规定内容不细致,所以企业经常会出现隐瞒的行为。另外,企业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由于没有明确界限的规定,所以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造成了企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无法落实明确的责任人,使得环境问题事件纠纷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落实不到具体的责任人,也使得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率得不到提高。总的来说,由于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企业的环境经营方面与环境保护治理单位的工作得不到协同,不利于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三、基于企业环境经营成本下改善管理问题的措施

1.改善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模式,事前规划与事后治理相结合。

因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够有效地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所以,要对环境经营成本管理进行事先规划。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之前,对其进行研究规划,从生产工艺的改善、原材料的优选、产品的选择等方面开展,择取生产成本最少、效益最大、环保性最高的生产方案。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投入生产情况实时改进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要进行净化处理之后,才能排放。

2.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效控制环境管理成本的方法之一。企业要坚持绿色工艺与绿色生产,选择既符合产品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的原材料进行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在生产工艺的改进上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来改进生产工艺,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浪费,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发展道路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企业的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

3.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披露制度。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上市公司环境成本披露的相关规定的界限应该更加清晰,内容应该更加明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设立每一个行业的披露标准,细化、具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常规经营成本的计算,还要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这样可以使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外部环境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环境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降低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成熟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找出适合自己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同时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5.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人制度。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人。从而加强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对环境风险的抵抗能力,减少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同时,企业的环境经营方面的工作也能与环境保护治理单位的工作得到协同,有利于环境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孙健 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冯圆.企业文化、环境经营与民营企业成本创新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张健梅.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李书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

第九篇:业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

摘要:

一直以来,发展工业都是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企业面临着规模扩大化和市场竞争激烈化的问题,这虽然给工业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压力,为了使自身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成本的管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已了解到的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控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纵然工业企业一改以往的经营方式,不再仅仅通过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巨额投资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将经营的目标放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但是就目前工业企业经营的情况来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工业企业虽然打着进行成本管控的旗号,实际上却不曾真正理解成本管控的实质内涵,笔者提出,只有切实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即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方可使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一、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控所存在的问题

成本管控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重点,但是就目前工业企业经营的情况来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工业企业对于成本管控具有一定的理解误差,他们认为成本的管控就只是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为了降低成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不利于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其二,工业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而且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工作能力跟不上成本管控的步伐,拖累工业企业成本管控的进程,制约企业发展。其三,工业企业在成本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不是十分完善,工作人员对于突出情况并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只会按照相关制度按部就班的执行,以至于成本管控起不到根本的作用。通过对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分析,笔者对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做出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二、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

(一)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

之所以说要求工业企业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挂念,是因为工业企业对于成本管控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所认为成本的管控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这将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不利于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为了使成本管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工业企业必须要改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错误理解,重新审视成本的管控问题。企业要高度重视成本管控,具体的做法即安排企业员工分期接受相关培训,积极学习现阶段最新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手段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当然,必须要将学过的知识有选择性的运用到自家企业当中,不断摸索出适合企业的成本管控方式。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由于参与成本管控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必须尽快的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企业要正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及控制的真正内涵,不要带着偏见来培养人才。财务管理方面,杜绝以往只要会计算就可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切实培养集计算、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成本管控方面的人才如出一辙,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其次,企业要重视到岗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企业通过分析目前面临的困难及职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新老员工进行培训,一定要确保职工的能力跟得上企业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降低后期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企业可以选择相关院校进行合作,相关院校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实力要求,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及就业率,还为企业解决的人才问题,降低了招聘成本及入岗培训成本,可以说是多方获益啊!

(三)完善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管控之所以不能取得质的突破,不仅是与企业的错误观念及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关,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入手:第一,完善成本管控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大部分的企业都做到了前期审核及后期的复查,并且效果不错,但企业都忽略了企业在中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完善管控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企业要做到:建立管控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详细记录全程涉及到的数据如生产数量数据、销售量、有关会计信息等,记录存档,方便后期分析及当时的纠错,这样在生产当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资金超额使用的情况,便于下一阶段成本管控措施的调整和实施。第二,严格控制现金流的支出。严格控制并不代表就要压缩相关的资金支出,而是说要严格监控资金的流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自出。企业要做到:凡是有关资金支出的相关事件都需要经过上级的层层审批,在分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及经营状况后,确定资金必须要支出,且支出金额在合理范围内时,方可审批。其实这也是对成本管控的过程进行监控的手段之一,可以降低资金超额频率,将投入资金额降低到最小值,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又不会降低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三、结语

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工业企业的必须重视的问题,文章也就此做出了详细的论证,为工业企业在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宁 单位:江苏船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秦战广.论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J].中国外资,2011,02:82.

[2]张妍.对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浅析[J].中国外资,2013,15:225-226.

[3]朱金娣.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159+161

第十篇: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策略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竞争也逐步走向激烈。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发展的外在环境以及顾客的需求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进入到战略策划管理阶段,以保证企业今后发展战略的合理制定以及发展的质量有所保障。本文从企业税收成本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策略

1、企业税收直接成本管理措施

1.1企业税收的产生。

税收即为企业的成本,随着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不断消耗,价值也随之不断的被创造出来,税收的价值即在这些价值之中。因此劳动为税收提供了价值。我国的税收有多种类型,但相同点是都从企业自身所创造出的新增价值中扣除。税收来源于企业的收入,并且在核算方法中具有专业的方法。因此要在运用专业方法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2企业税收成本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在上半年制定出符合其自身情况的发展计划,并对于成本进行预算,将今后的发展成本计划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对于所指定的发展计划,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执行。并且对于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并对于原因进行分析,避免该问题下一次的发生。

1.3税负统计与分析。

税负统计表能够很好的对于税收成本进行评估,从而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发现,从而进一步的对于问题进行解决。

2、税收遵从成本管理措施

2.1对于自觉纳税意识进行提升,降低遵从成本。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受到国家保障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的税收具有强制性以及无偿性。企业的税收还具有稳定性,在长时间内税收数目的波动较小,不是随意波动。并且需要公民主动的对于税收费用进行缴纳,从而使得漏税行为有所降低。企业对于税收的各方面规则进行遵守,不仅有利于避免企业因为漏税问题而收到的惩罚,也有利于对于国家的财政来源进行保证。

2.2对于纳税人的权力进行强化。

强化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并且组织企业中负责税收缴纳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学习,从而使得其对于税收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企业自身的利益进行保障,并且在企业今后的运营中减少税收的成本,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3正确应对税收政策变化。

税收的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的时代制订了不同的税收政策,由此可见税收政策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但该情况下,对于税收的成本管理有了进一步的难度要求。专业的税收人员随着税收政策的变化要对于税收的核算进行相应的调节,给税收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甚至运用不当会造成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的目标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税收成本的管理就是将税收政策与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政策进行调整,从而找到谁手中的利益最大增长点,使得企业以及国家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促进企业与国家的税收共同发展。因此,专业的税收人员要不断对于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对于统一的财政政策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得企业得到安全的发展,并且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2.4建立税收信息平台。

税收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即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当前,税收成本的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日益复杂,并且当前的税收成本与科技水平也有所关联,因此税收信息对于收税管理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成本的管理也随着当前的发展有所进步,并且税收的管理随着工作过程中信息的反馈不断的对于自身发展进行完善,并且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前时展的要求。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对于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并且及时抓住发展的机遇,加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地位。

2.5强化内部审计在税收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税收审计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有利于将监督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的提升对于纳税审计的重视程度,并且进一步的对于纳税的统计、缴纳的证明收据等加强重视,并且严格的对于国家的法律进行遵守。

2.6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

在使得企业内部税收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不应将中心只放在企业的内部,还应将风险进行转化,从而促进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税收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专业性较强,企业的审计部门在进行监督的同时具有加大的难度以及局限性,不利于发展。

2.7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税收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良好税收关系,企业应在固定时期及时的对于税收金额进行上交,从而取得良好的信用,该行为有利于取得政府的信任,并对于税收进行降低,从而实现税收成本降低,并且促进企业与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合作,从而有利于共同的发展。

作者:相鳗珊 单位:云南红塔塑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税务管理问题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绩溪;县域经济;供给端

近年来,绩溪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8年,绩溪县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2010年绩溪县GDP增速高达14.5%,在这之后经济增速呈明显下降态势,直到2016年情况才稍有好转,但2018年经济增速仅为5.4%,增幅同比下降较大,经济发展时好时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全市范围来看,绩溪经济发展水平在宣城市7个县市区中倒数,在全省范围内也处于中下游位置,其根本原因就是产品供给端较为薄弱,未能及时跟上新时展要求。

一、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低下

绩溪县属于山区小县,农业产业占GDP比重较高,2018年,绩溪县农业产业总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2%。县域内农业资源丰富,有山核桃、茶叶、油茶、竹子、中药材等众多经济作物,但农业产业链较短,许多企业经营项目还在以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发展贡献力度不大。绩溪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存在着局限于为农业产业而发展农业产业现象。近年来,虽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有所上升,但融合质量不高,发展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工业产业制造水平落后

2009年前,绩溪县为发展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引入外来企业,这些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不锈钢企业和化工企业尤为突出,在绩溪县100家企业中,不锈钢企业和化工企业占比近30%。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策红利,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取得了发展,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去产能政策的实施,靠着以价取胜的策略再也行不通,大批企业倒闭破产。绩溪的一些本土产业,如纺织、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也由于制造水平落后,科技含量不高陷入困境。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好转,这些本土产业发展虽有所进展,但始终不能取得较好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度也十分有限。

3.第三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绩溪县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近10年来,绩溪县第三产业增速都在10%左右上下波动,向上突破动能不足。县域内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住宿餐饮业发展较为平稳,但以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作为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产业,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高品质现代化精致景点缺乏,以致发展动能不足,经济效益低下,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度较小。

二、从供给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1.强化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1]。第一,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实施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工程”,开展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大力培育新型农林经营主体。围绕油茶、茶叶、竹产业等绩溪优势产业,引导农户组团参与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加大对农林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引导农户组建家庭农场,鼓励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组织。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农业产业联合组织,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产品产业园集聚,实现规模发展。第二,实施健康养生发展工程,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绩溪中医药材资源优势,实施健康养生养老发展行动,重点建设健康养老中心及现代服务产业园。依托绩溪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积极打造新安健康产业园,对上河国际养老中心等一些原有的健康养生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引进现代化的健康养生公司,盘活乡村资源,以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资源入股建设分散式季节性的休闲养老项目。加强与黄山、杭州等地合作,构建健康养生产业联盟。第三,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开创农村电商新时代。实施电商培育行动。重点培育农产品电商网销知名品牌,力争网络交易额达到10亿元;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所有行政村统一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快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工作成果[2]。完善农村电商功能体系和服务点建设,用大数据引导产销,充分发挥农产品电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设立网销产品种养加一体化基地,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电商综合效益。

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发力,加快对信息技术运用,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强化两化融合发展,力争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走在时代前列。第一,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分析产品“价值链”,抛弃中低端便宜的产品线,专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线。对传统工业产业大力技改,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如绩溪钢材产业,需主攻科技信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异性钢材,专注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水电、航空航天航母制造等领域的高品质钢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实行差异化战略,对国内相关空白领域进行填补。第二,着力实现研发设计协同化。转变大规模、集中度高的设计生产模式,强化社会分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工业组织分散化,具体可采用产品协同研发、非核心业务众包设计模式。构建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和开放创新平台,通过良性互动、交互式的研发设计方式征集产品解决方案,同时,还可借助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博士后工作站,实现研发设计的协同化。第三,着力实现产品制造智能化。坚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逐步实现产品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转变[3]。加强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不断提升两化深度融合力度。深入学习德国“工业4.0”模范工厂——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厂先进制造经验,按照《中国制造2025》有关要求和精神,引入先进设备,不断提升工厂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对同一流水线进行不同程序的设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组装,着力解决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3.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立足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掘生态、文化、名人三大资源,努力实现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服务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第一,大力发展夜游经济,补足旅游短板开新局。以历史文化名城、高铁站新站区、扬之河与?溪河沿岸,以及城区周边景区村庄为基础,规划建设不同主题的夜游街区;围绕胡雪岩纪念馆、江南第一学宫等景点,开展徽菜教学、徽剧演出等夜游项目;在高铁新站区,发展美食、娱乐等夜间消费项目,打造高端商街夜市;参考浙江乌镇等地夜景经济模式,打造打造扬之河、?溪河两河流域精致主题夜景。第二,做大做强工业旅游,培育旅游业新增长极。参照嘉兴市歌斐颂巧克力小镇模式,构建绩溪工业旅游专业园。对工业生产场所进行创意化设计,汇聚旅游元素,规划衔接观光游览路线,促进文旅产业工业产业融合发展[4]。依托宁清茶叶、松鼠云詹氏等绿色食品企业,建成集旅游观光、购物娱乐、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绿色食品生产观光基地。对县域内徽墨、徽雕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改造,设立工业旅游线路,建成具有绩溪特色的旅游观光体验基地。第三,实施旅游发展工程,打造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皖南区域最美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带和“皖浙天路”自驾游通道;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优化组合精品景区景点[5],推出3—5条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等客源地的优质线路;加快对绩溪县特色小镇的升级改造;实施村庄变景区改造升级工程;加强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打造宜居宜游、充满特色的旅游村庄;通过全方位的打造提升,力求形成全域旅游的大格局。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诸多经济发展难题都集中在供给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必将使用县域经济焕发新活力,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志秀,宋俊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J].财经界,2016(36).

[2]张磊.石河子垦区一四三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17.

[3]曹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13).

[4]杨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城市化演化机制及发展模式[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6.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链;金融服务;生态农业城镇;新型低碳城镇

一、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的重新配置要求及信息化程度等息息相关的。而要让城镇真正起到为居民提供就业和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需要选择符合当地区域优势的产业链,由它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要想让这个产业链得以充分发展,就需要投融资的活动。所以金融服务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国外不少学者都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他们大都认为通过对某些具体领域或行业的资金倾斜以引领相关产业,Kyung-HwanKim在其论文中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支持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融资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Stopher,PeterR在论文中说明金融向轨道交通项目的倾斜为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Cho,Wu和Boggess在论文中强调了金融业通过对土地投资与开发的支持促进了城市化建设[3]。新玉言在其书中分析了国外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此类模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的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也称英美模式,英国的城镇化过程形成和完善了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美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扩展的;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工业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城市圈模式,日本城镇化是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来获得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韩国的城镇化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指导下以首都圈为核心的空间高度集聚;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拉美国家的城镇化是过度城镇化的代表,由于只相信市场机制而放弃政府指导,实行土地私有制,结果导致大量失地农民到城镇使得城镇化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发展水平。非洲国家的城镇化由于城镇人口急剧增长而经济发展没有跟上去,导致就业率下降,出现了贫民窟甚至出现饥荒[4,5]。上述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说明了,需要实施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危害,城镇化一定要有主导产业支持,要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积极作用;应建立可持续的稳定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所以政府的宏微观政策的适度引导是必须的。结合国外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提出要通过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金融支持如水资源建设项目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活动、企业投融资支持、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建设金融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提供资金。Chang,Miao在论文中提出通过向水资源建设项目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推动了城市化建设[6]。李黄衙玺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一方面要通过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增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支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7]。何静和戎爱萍认为针对存在的基础设施融资单一、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应该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如开发多元化的TOT和BOT等融资模式;建立城镇化金融服务和业务拓展体系;完善农村保险及农村要素市场化等[8]。李建华提出积极完善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如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改制的金融机构及积极发挥财政的支持力度等、健全联动机制及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等政策措施[9]。熊湘辉和徐璋勇根据量化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增加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金融机构对城镇化的服务水平等途径以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10]。在应用层面,基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十八大上我国高层再次提出新型城镇化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投资等问题。这些年全国先后对各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出现了一些新型城镇化模式如天津、江苏、成都、广东和浙江温州等模式。它们的共同性就是: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最近,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完成。该规划将涉及资金投向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新型城镇化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城镇化将成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

二、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于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定位

(一)利用资金导向直接或间接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布局合理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水、电、热、气、房及道路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不同地域特点的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利用率和新兴产业如节能节水节电等设施的布局等规划设计及建设的金融服务定位。另外,也要投入部分资金合理整治现有的田、水、路、林和村等综合问题。利用政府资金及政策主导,利用PPP项目、创业投资、科技金融及风险投资等市场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小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的规划合理、城镇软硬件配置合理。公共服务的金融扶植。对于新型城镇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和社会保障、绿化带的规划及建设、垃圾回收工程等在绿色生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包括利用PPP项目在新型城镇建立比较大型的医院并建立社018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715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8(CumulativetyNO.715)区医院,同时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到医院建设中,这样为医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降低了当地居民就医的成本。

(二)推动面向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定位及金融服务政策研究

针对各地区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扶植适合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链如新型生态农业城镇、新型低碳工业城镇、新型贸易城镇、新型生态旅游城镇、新型低碳矿区城镇及民族特色城镇等。具体措施如下:1.在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区,建立新型生态农业城镇。其金融扶持对象主要是以农业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等与农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农业生态合作园区,吸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科技等具有现念的高新科技企业及传统加工企业等进驻,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生态农业城镇化道路。通过创投基金、PPP项目、国家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或由政府担保金融机构的发行面向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债券,或进行农业产业链金融衍生品创新鼓励高科技农产品相关公司的创新活动。另外,由政府主导,增大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成立市县或镇级农业信息公司,由农业信息公司统一筹划,通过网络、媒体及其他推广形式将城镇所生产的农作物推向需要的世界各地,并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个人入股和吸引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形式,推动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及相关信息的流通。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新型城镇建设。2.在工业基地,建立符合当地产业链特色的新型低碳工业城镇。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个人及风投的金融服务,加大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科技企业多种融资渠道。积极鼓励达到国家规定的创业板市场或中小板市场企业上市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或者以获得企业未来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以本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为条件,折价获得融资资金,或者允许满足某种条件的企业发行票据。或者通过产权交易所或者对于节能减排的项目的企业通过碳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以新型低碳工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带动新型低碳工业城镇居民的就业,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物流业、信息业,将信息业和物流业充分融合,建设物流金融业务,以便通过各种信息通道将工业重镇中生产的产品及时送往世界各地。3.在边境或有河流、海洋等水陆运输的区域,建立新型贸易城镇,重点通过对国内贸易或出口贸易的现代服务产业链资金扶植,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可增加对建设物流仓储基地及物流金融场内场外交易市场的资金力度,以便对进行贸易的产品及时有效地保存,对贸易产品占用的资金及时转换成所需要的企业生产资金,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回收,提高物流金融交易市场参与者的资金利用率。同时,在贸易城镇,还需要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加强与世界的贸易交流与合作,提高城镇居民的就业率。4.在适合旅游的地区,建设适合宜居的新型生态旅游城镇。规划旅游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增加对旅游文化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开发力度,从而带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和结合高科技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动漫旅游基地等,针对当地天然的秀美环境或人文环境与环境净化技术及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进行天地人的融合,在提升新型生态旅游城镇吸引力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类消费需求推动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创新,针对当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出版发行、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的投融资活动,实现旅游与高科技、文化产业及现代服务城相融合的目标,使得当地城镇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5.在矿区基地建设新型低碳矿区城镇。由于污染严重或资源破坏严重,所以需要设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强化资金对高科技的支持力度,主要是增强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以便运用高新技术降低矿区的污染和破坏,用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品替代矿区资源。另外,建设省市级碳金融交易平台,以便通过碳指标的买卖降低矿区环境污染,同时又获得了部分因减少矿区资源开发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补偿,同时,有规划地合理开采矿区资源,并建立资源储备周转站和物流仓储周转站,以便降低仓库土地占有率,合理利用矿区土地资源,这样不同的领域吸收不同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的人员就业,同时带动新型矿区城镇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一个城镇不会因为某一领域的萧条导致所有行业的不景气最后是导致人才外流,城镇经济实力下降。6.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建设新型民族城镇,结合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通过政府民族政策的引导和政府资金主导,有秩序地在城镇规划和住宅建筑、桥梁设计等方面打上民族的烙印,另外吸引社会资金如通过对民族特色感兴趣的公司或机构融资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如林、牧等产业、文化产业或者当地的旅游业或者现代服务业,同时借助于金融创新平台,创设民族文化金融,通过这些产业的引领带动城镇其他行业的发展,建立具有民族风情的城镇。

(三)强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实物市场,在省市级建立符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碳金融市场,交易当地的碳排放量指标及相关金融衍生品,为资源行业及涉及到的领域提供融资和套保的机会,不同的科技企业类型设计不同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产品的同时,需要保证产业结构的协调,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在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从新型城镇国际化的视角探索扶植、支持、转型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租赁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会展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文化旅游业、教育培训业、社会福利业、服务外包、物流、仓储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等行业,在某些符合条件的地方,建立省市级国际物联网都市和碳金融市场、物联网下的物流金融场内和场外交易市场以便新型城镇企业参与其中,增大科技金融、碳金融、物联网服务投融资、物流金融、文化产业金融以及面向服务外包的投融资业务,扩大本地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模式。

(四)教育培训的资金引导,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利用资金引导,结合所在区域的高中职技术院校,在新型城镇区域通过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或者中职升高职、高职转本甚至研究生教育等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为新型城镇的建设培养一批了解当地资源优势、地域特点、农业生产特点和企业发展类型等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及对农业发展和企业特色产品拥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技术管理人员等,建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行业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当地城镇的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和地方城镇特色的管理水平服务。

(五)公共服务的金融扶植

对于新型城镇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和社会保障、绿化带的规划及建设、垃圾回收工程等在绿色生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在新型城镇建立比较大型的医院并建立社区医院,同时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到医院建设中,这样为医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降低了当地居民就医的成本。由于新型城镇的居民不少来自农村,所以针对当地地域的特点和病症的多发性,应该在当地的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增加对当地居民的相关病理研究和病例解决方案的设计,这样针对新型城镇居民包括新迁移的农民的常见病症,培养出新型居民急需的具有较高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可以从现有的熟悉当地病理特点的合作医疗卫生室中的卫生员中选出人员到相应的高职卫生院校学习或从高职卫生院校中选聘医生及护士到城镇社区为居民服务。

(六)建立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各级政府及科研机构还有实施单位的努力,建立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由于可预知因素带来的风2018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715期)时代Times险。借助于信息业,在进行新型城镇规划及行业资金投向时,加强资金风险敞口控制,同时通过培训等手段强化新型城镇的各个部门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降低各种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从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的同时,降低融资面临的风险,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引起服务经济产品的市场价格风险,降低签单风险、贸易对家风险、科技金融产品交易风险、服务外包合同风险或其他不能履行的违约风险等信用风险,降低误解政策或者执行政策偏离导致的产业升级或转型风险,或者其他人为操作风险。

三、结论

绿色税收论文范文8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建议

一、引言

1.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介绍。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决策时把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考虑在内,当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财务、非财务信息输入企业时,环境管理会计通过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环境投资决策、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预算管理四个体系的分析后,输出对利益相关人有用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分析。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基于以下三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既有利于环境管理的完善,又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发展于发达国家,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推动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于1994年公布的《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一项报告》成为环境管理会计最早的重要文献,于2002年5月,其与特勒斯协会合作建成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网站”,为国际上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机构、学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国环境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1994年7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学者将研究的方向转移到了环境会计方面,其中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先河的是葛家澍、李若山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2.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必然性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经济发展的初期多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部分企业、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开始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与环境责任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营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绿色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多方压力促使党在2015年9月政治局会议中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政府等监管机构为了有效地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以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激发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其必须向利益相关者披露财务信息,同时企业承担必要的环境责任成为社会需求。宏观的绿色经济发展方针指导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行为,如投资者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发展能力,同时要关注投资的风险,然而企业是否持续经营与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联系紧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也推动着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面临着来自宏、微观的需求,企业为了合法生存与竞争,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管理会计需考虑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在利润与环境中做到平衡。

二、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研究

1.外部监管力度小。政府部门多采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贡献,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监管范围窄,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仍需完善,法律违法惩罚力度不够,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具有选择性,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2.理论研究不充分。于2012-2016年间发表并被知网收录的文献中,以“环境管理会计”为关键词的文献只有113篇,我国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集中于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其侧重点在于对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现状方面,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较少基于我国现有会计发展现状。由于环境管理会计是环境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企业处于自身商业机密的考虑一般不会对外公布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理论研究的数据很难获得。3.企业践行能力不足。企业承受较小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披露的信息也较多集中于积极信息,对环保负面影响披露不足,Anbumozhi和LIU在2009年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属于披露初期,披露情况较差,只有60%的企业有披露信息。国有企业施行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与发展,并不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去主动落实环境管理会计。国内较多企业把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看成是一项额外支出,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事后成本大于事前防范成本。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的环境管理方法等方面认识还较薄弱,企业多是被动选择环境管理策略,例如在我国能源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多采用补充报告的形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同时受到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双重控制和管理,国家要求该类公司披露环境行为,但是其他上市企业一般不会披露非财务信息,没有进行环境管理会计核算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多数企业对于ISO14000指标也只停留在了解的程度。我国企业的财会人员多注重财务信息,对非财务信息尤其是环境成本等物质流信息关注不多,会计信息与环境决策的相关性较弱。即使有管理会计人员,但也多集中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管理方面知之甚少。同样企业环境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清楚各种能源、原材料的实物消耗,但是不一定知道这些资源在会计记录中如何反映。

三、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对策研究

1.完善环境管理会计法律法规。我国环境管理会计法律涉及到环境法、经济法、会计法,是环境资源保护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法律制度促使企业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走向关注社会总体利润。我国应借鉴美日环境法律体系的经验,强化以政府职责为本位的观念。同时建立日益规范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使企业在确认、计量、报告环境信息时有“据”可依。2.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政府在环境管理会计发展中应承担引导、监督的责任,张亚连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认为政府压力是企业编写环境报告动因占78.7%,由此可见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处于初级不自觉阶段。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如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政策来刺激企业采取保护环境措施。政府部门在督促环境管理会计实施中更要加强监督、惩治力度。同时与已经施行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合作,构建网络平台,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提供更多更真实的研究数据源。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NGO在监督企业环保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提高企业的自觉意识。3.1企业文化的树立。20世纪70年代掀起的保护环境的浪潮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更加符合社会健康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这有助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完善、发展。企业特别是重污染企业应该树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在各环节秉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生化”的“4R”原则。以社会责任为主导的企业文化督促着企业把环境因素考虑到财务信息中,环境管理会计成为企业进行内部监督、战略实施计划的有效手段。3.2管理者的引导。管理者是企业战术层面的制定与监督者,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没有法律强制性要求,其实施与否与管理者的认识能力有关。不论来自企业文化的压力还是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判断,这些都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对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管理层可借鉴日本等优秀企业的经验,完善环境效率指标体系,建立一整套环境收益与环境符合的评价标准。3.3提高会计人员的水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比如说需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能源企业应做好会计人才定向培养,在具备基础会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适应性。同时可与高校教育配合,做到人才定向培养与输送。

四、结语

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企业也必将由被动转向主动地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国内外保护环境的政策倡导下,我国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已为必然趋势,我国学术界、政府、企业需要认清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同时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合理利用资源,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推动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也应该重视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昭.社会责任下的环境管理会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24).253.

[2]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0.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