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主义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论文:社会主义文化理念历史演变

本文作者:郭咔咔 邓远萍 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对文化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主要是对人们的思想的改造和知识分子的改造,并认为,“文艺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这都体现了文化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探索,但由于左倾错误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匮乏,文化思想未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本身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任务主要由邓小平理论完成的。其次,精神文明理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后发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回答,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逻辑起点;第二,精神文明理论建立在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上,“经济建设为中心”范式对“阶级斗争为纲”范式的替代,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把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凸显了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三,精神文明理论建立在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把握上。邓小平理论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理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第四,精神文明理论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后发国家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跨越”思想指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不仅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还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精神文明理论在实际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为后发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典范。再次,精神文明理论促进了邓小平文化交往思想的形成。国内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进行国际文化交往,邓小平理论充分吸收了马克思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占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3]的思想,在肯定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改革开放中向外国学习的思想,“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坚持”,[4]从而顺应了民族史融入世界史的全球化潮流,发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优越性。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正是其文化交往理论的本质要求。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推进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中,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文化理论创新,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与时俱进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首先,先进文化理论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新认识。一方面是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及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向多方位、深层次、全领域的纵深发展,各种利益关系处于变动、调整期,这对党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质面临新的考验。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提升人们的政治觉悟和增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的能力,成为时展的新的要求。“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纲领的出场,总是对这一时代文化矛盾的解答”,[5]先进文化理论正是这种解答。“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6]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次,先进文化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辩证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辩证法中看待文化的作用,它突出了先进文化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先进文化对于政治的知识导航作用,通过“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7]通过发展先进文化,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从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次,先进文化理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一方面,先进文化理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主张通过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8]的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9]另一方面,先进文化理论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邓小平文化交往理论,把它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理论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三个“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先进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10]此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现了先进文化理论人民主体的思想,人民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服务对象,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之,先进文化理论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创造性地把文化的先进性赋予重要地位,在让人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的同时增强了大众的理想信念教育,把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联系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大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在新的实践上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当代文化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贡献。和谐文化理论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地把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任务,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内涵,继续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p#分页标题#e#

第一,和谐文化理论是对精神文明理论和先进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文化理论的提出首先是对精神文明理论和先进文化理论的继承和整合,精神文明理论和先进文化理论为和谐文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和谐文化理论顺应了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以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彰显了精神文明理论和先进文化理论的张力。同时,实践和时代问题的出现也急需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作出新的解答,实现对原有文化理论的突破、发展和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全球化深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和文化的广泛交往,深刻影响国内社会思潮;人们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各种利益关系急剧调整,社会剧烈变革,各种文化矛盾进入凸显期;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程度的扩大,社会不公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增加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良性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谐文化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第二,和谐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文化的和谐性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待,和谐文化只是解决文化矛盾的最佳选择,它并不是指一种拒斥矛盾的文化,而是指在其内部的各种文化矛盾得到有效的制衡、处于一种最优的状态。其次,和谐文化是一种包容性的文化,是各种文化差异性的统一,人们的各种价值追求得到有效满足,文化共识不断达成。要达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就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核心价值,来引领社会各种思潮、统领各种价值目标、包容多样性,这就是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因此,它必然以人们群众的利益为内在尺度,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为价值尺度,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是因为,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11]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主流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导向意义。在构建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建设中,要牢牢把握主流文化导向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也能够引领社会其他文化的发展。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丰富主流文化形式,提高主流文化吸引力;抓好文化产品监管,形成正向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主流文化;重要性;建设途径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市场依托科技的发展迅速壮大,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也应运而生。如何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加强主流文化的指导地位,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尤为重要。

一、主流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主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与文化的成功融合。主流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练。主流文化集中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和方向,是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主流文化具有导向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主流文化的特点,积极发挥对社会其他文化的正向作用,促进新时期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一)主流文化的含义。主流文化是指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在社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被人民群众拥护的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比较,主流文化的政治性色彩浓厚。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潜移默化影响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青年。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主流文化在文化领域中的核心性地位建设,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作用。

(二)主流文化的特点。1.导向性。主流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引领政治方向,保障其他文化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主流文化要始终贯穿于非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产品中,以多种文化产品形式,对人们产生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在规范文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认同感。因此,保证主流文化的科学性和政治性十分重要。2.渗透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日常的教育、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主流文化对人的影响也是如此。步入21世纪以来,文化的力量逐渐在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彰显,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文化的力量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主流文化可以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理论灌输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宣传,在社区定期开展讲座等形式,渗透性的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动态性。主流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基础各具特点,并由此相应形成了独特的主流文化。同时,主流文化也是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凝结,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主流文化具有科学的发展性,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更新,形成适应经济发展基础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4.包容性主流文化虽然集中体现了时展对人们的精神要求,但也不仅仅只是意识形态的反映。主流文化包罗万象,除了政治性,在经济生活方面、娱乐舆论方面,都有主流文化的缩影。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兴文化,都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主流文化的发展范围之中。主流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化相互影响而长期共存,共同组成了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研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具体研究的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意义。

观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代表有白淑英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及其理论意义》和陈志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两个作者都认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新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观点2: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网络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贯彻实施,有利于揭示网络文化与人在互动中的规律。主要代表有宋元林主著的《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陶侃主编的《我们都是网中人——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以及佐斌等人主编的《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研究》。陶侃通过对一些生活化的案例与情景进行剖析和点评,即学术论述、观点与生活化描述相结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影响之方方面面。佐斌等人认为和谐的网络文化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1.2建设中共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方向。

观点1:网络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我国正处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适应我国国情,彰显党的先进性,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李娟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中指出,网络文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为突出民族性、彰显先进性和注重服务性。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议。观点1: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代表作有课题专家组发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对策建议》等。观点2:增加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提高供应能力。魏苏伟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指出,当前能给人带来立体享受的网络文化产品数量还很有限,并且海量的网络文化资源没有合理的分类整理,使得广大网民在输入关键词查找时找不到相关内容,难以满足其需求。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论文

一、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特点分析

1.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来源的群众性特点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下,很多群众文化均来自群众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优秀的群众文化都是根据群众自身的一些经历进行改编和创作出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植根于基层,来源于民间,而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一大特点便是基层性和群众性。也正是由于群众文化具有这样的特点,反映了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的基本生活,才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国人雅俗共赏的一项艺术。

2.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特点

在现实的群众文化发展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展示出参与的广泛性。首先参与的广泛性体现在,参与群众的数量和行业相对广泛,由于很多群众文化来自于民,因此,备受群众欢迎,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化活动,使得现实社会中参与群众文化的人群较多;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还体现在群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所在地方地域、民族和气候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进行优秀的文化传播与演出的过程中,均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参与的广泛性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的通俗性特点

在现实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数的文化内容均来自于普通群众,因此,群众文化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让群众文化经久不衰,备受国人爱戴的另一个原因便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具有通俗性的特点,由于其内容通俗易懂,即使没有上过学不具备学科知识的老百姓依然能够明白其中的内容,由于是群众创造,于是其在说话内容,言语表达,内容选择上均贴近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因此通俗性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另一大特点。

阅读全文

如何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企业思想文化

油田企业,特别是我国东部的一些油田,如胜利、中原、江汉等开发时间都在三十年以上,它们重负产量、成本双重压力,承担重大的社会和经济责任。而油田员工又总是大多风餐露宿,上产会战,其劳动强度和工作的艰苦场面,不是非油田人可以感同深受的。油田企业一是用工总量多。一个年生产油气当量数百万吨的油气田,一般用工量都有数万至十万人,更大些的油气田甚至用工十几万到数(几)十万人。二是文化差异大。油田企业的员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差异大、所生长地域的文化差异更大。三是工作环境复杂。油田是没有围墙的大工厂,特别是东部油田都普遍和农田交织在一起,油区少数不法村民时常有偷抢油田物资,欺辱甚至是殴打油田员工现象。四是离城区距离远。油田的前线单位,一般都离城区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且不少是流动性作业。其子女入托入学、老人就医,夫妻团聚等诸多困难就可想而知了。五是前线油区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石油人在如此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只有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优良传统,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不断从教育、引导方式上;从人文关怀、创新改进的机制上与时俱进,才能占领好、掌握好、发挥好思想文化阵地作用。

一、注重亲情文化建设,让班组成为亲情文化园地

在中原油田,生产班组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平凡而又特别的人,他们边干工作边拉家常,他们有着洞察秋毫的双眼,有着体贴细腻的心思,有着帮扶济困的特殊力量,他们被职工群众统称为“贴心人”。他们就是班级里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络员”。为了营造和谐发展氛围,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党委积极探索在一线班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在300多个生产班组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联络员。职工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想法、意见和困难可以通过联络员迅速向单位反映。形成了纵向以厂党委、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联络员,横向以工、团、妇小组等组织为网络的纵横交错,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的第一线,落实到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为油气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该厂油气集输大队是设立联络员以来最大的受益单位。据大队党总支书记介绍,该大队有6名患大病职工,平日里,联络员们关心喜事、操心白事、解决难事,帮单位领导分了不少忧。

二、注重安全文化建设,让义务安全“监督员”成为保护神

中原油田率先试行“群众义务安全监督员”(后均简称群监员)制度,这些群监员都是普通职工,他们每天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安全工作、设备管理、隐患查找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虽说是兼职的,但其职责和专职安全员同样重要。他们本着“依法监督,群防群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原则,在基层单位建立起数百个群监小组,在每个基层班组设立群监员,张开了安全监督大网。为了使群监员不成为“虚席、摆设”,油田上下层层严把聘任关口,采取个人申报、班组推荐、基层单位认可、安全知识考查、现场测试、组织评选等方式,将数以千计技术水平高、安全意识强的优秀员工选拔到了群监员队伍。还定期组织他们经验交流、述职考评,明确群监员的责、权、利,落实群监员津贴,使群监员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为让群监员在生产现场敢说、能说、会说、说的有人听,中原油田还畅通了群监员安全监督检查举报信息渠道、检查汇报渠道和整改结果反馈三个渠道,建立了监督检查日常信息、群监员变动信息、先进典型信息、安全事故信息等四类信息汇报制度,为全面掌握安全工作动态、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安全预案提供了参考。他们配合专职安全员宣传安全知识、监管施工过程、防范安全事故,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到安全工作中来,让群众义务安全监督员,成为了广大职工互相关爱的保护神,有效提高全员安全意识,防范和降低事故发生率。关注员工人身安全是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三、注重网络文化建设,让虚拟空间成为倾诉真情的平台

一个个生动直观的动漫祝福;一段段通俗易懂的经典解释;一曲曲悦耳动听的经典歌曲;一条条心系发展的意见建议;一篇篇直抒胸意的心灵日记……点击着中原油田几百个网站,他们的职工园地、党员之家、青春论坛、心灵网站、计生之友等琳琅满目的内部网站,令你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油田选聘数百名优秀网络引导员活跃在虚拟空间,被职工群众形象的誉为看不见的“网上书记”。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需求,引导职工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这些网络引导员,与职工群众在网上真情交流,在对话中把大道理变成“普通话”、“家常话”,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抽象理论,明辨是非界限,为职工群众价值取向“导航”。“产量越来越低,形势越来越紧,中原油田的明天在哪里?”一天,一个网名为“路在何方”的网友在心灵网站留下的悲观感叹。“困难与希望并存,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光知道担忧,关键要有行动,最近产量不是开始箭头向上了吗?付出就会有回报!加油呀,每一位中原油田员工!”随后,“路在何方”的帖子被越顶越高,围绕“油田的明天就在我们每一名员工的手中”为主题的网络讨论会展开了。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一、现状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来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思路。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中要求我们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说明党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且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重大的价值。近年来,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到了高校文化建设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可一定的成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并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普及和大学生自觉践行的过程中,还缺乏科学学习方法、有效的途径和丰富的宣传载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认知不透彻,不知来源不懂根本,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肤浅,出现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状况。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片面,少数同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偏见,不懂历史不知本质,因此造成了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统一的现象。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模糊,只注重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深,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进的步伐。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的相互需要也是必然选择。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深刻认知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来源、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立于大学生内心,形成知行统一。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升华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精髓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囊括古今中外各家各派思想精华,但是从历代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看,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1.儒家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曾说“仁者爱人”。“仁”比较宏观的意义为“仁乃爱人,推己及人”,这要求大学生如何爱护自己就要如何爱护别人,从四面八方去爱其他人,以人为本以建立和维护礼仪和谐社会。“义”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义”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涵义,在字面意义上为公正、道义,在表达情意上为义气,义的至上性被作为儒家文化的道德因素之一,在于它的至上性形成了儒学的义利观,并且义利观成为了评判是非的行为标准,这便有了孟子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也。”在《论语》中的“义”更多的是突出合理、道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观也成为了评判是君子还是小人的标尺。儒家文化的“义”在中国有很深的影响,大学生要认真领会其中的深刻。“礼”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规范。儒家文化的“礼”突出恭敬、谦让,有礼有节。传承儒家文化“礼”的精髓,一直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他还指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他说:“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传承儒家“礼”文化,结合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指导实践。儒家文化中“智”的本义是明智、理智,明辨是非,是为社会和谐服务的。“智”在儒家文化的本义中更接近哲学中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智”者才对事对物有正确的解释,才能体会存在的真理。“信”乃诚信,讲信用。“信”在儒家文化中是核心价值的基础,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字。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信”既是人们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品行基础,又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根基。当然也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信才能实现个人、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才能有持续发展。“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的价值观理念通过传承和升华形成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继续倡导全社会互帮互助、公平正义、和谐友爱、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大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安身立命的基础,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家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漫长岁月逐步转化而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与枝、源与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及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追求正是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逐步发展为二十四字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包括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国家层面,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导向的社会层面,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观念的公民个体层面,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养料,彰显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价值和特色。

一、国家层面

追求国民同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坚持民为邦本的价值追求,强调富民保民,在富民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教民,进而达到仁政礼治。在孔子看来,民富和国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富是国富的前提和基础,国富是民富的保障。《孔子家语•贤君》中记载,当鲁哀公询问有关政事的问题时,孔子指出“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认为为政之要在于使国民生活富足,健康长寿。而关于实现富民的具体措施,子曰“省力役,薄赋?,则民富矣。”鲁哀公忧心忡忡,认为以孔子之法富民会导致国贫,孔子据理力争,“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认为国家就是我们的父母,只要我们人民子民富裕了,国家不可能不富强。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荀子认为要实现“上下俱富”,需要开源节流,固本强基,义利并重。他进一步指出,国富与民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总之,关于民富和国富的辩证关系的思想观念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观念的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等思想观念,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灵犀相同。《尚书•五子之歌》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国家才能安宁稳固,这与现代的民主观念和民本思想不谋而合。道家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指的是符合“道”的统治者,一个"圣人"是不能有自己的意志,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百姓的意志为重。孟子是中国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观念,这一思想对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古代的民本主义思想同现代的民主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中对庶民利益、权利和人格的尊重和重视却成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源泉。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文明大国闻名于世,中华子民对文明的追求、创造以及文明成果的保护与传承极其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文明,炎黄子孙自古以来都是以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作为个人修养身心的标准。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文明的思想内涵是在发掘汲取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追求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史载尧就是以和谐治世,在理论上以和谐精神处理同其他部落联盟体的关系,实践中和谐统一内部各部落的矛盾与冲突,故而留下了“协和万邦”的千古佳话。西周末年,郑国史官史伯在与郑桓公的对话中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和”是“以它平它”,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实现和谐则万物生长繁衍,如果完全一致,则无法发展延续。儒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认为“人和”可以产生无穷大的力量,故而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至今日,和谐思想早已深深浸润于民风民俗和民众朴素的意识中,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具有和谐意味的词语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思想都源之于此。

阅读全文

地名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

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积极探索和推广嘉兴“勤善和美”地名文化的同时,让地名文化不断发挥可视化功能、提醒功能和与社会生活融合的功能,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勤善和美;地名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沧桑历史的镌刻下,留下一座城市的记忆符号。嘉兴地名文化传承了七千年马家浜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与“勤善和美”嘉兴人共同价值观产生耦合效应。因此,对嘉兴“勤善和美”地名文化的实践探索,要紧抓传统文化和时代旋律的脉搏,与嘉兴市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浙江省优秀人文精神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1嘉兴“勤善和美”价值观与地名文化的和谐统一

1.1完美的和谐与统一:“勤善和美”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简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