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范例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范文1

历史知识是相联系的,本文在重视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教师灵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知识联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如今,教师照搬教科书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如何教活历史,成为了初中历史老师需要解的重要难题。关于如何攻破这一难题,笔者在联系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答案。

一、历史知识的联系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记载着从古至今的事迹,其内容丰富繁多,知识错综复杂,因而对初中生来说,学好历史绝非易事。纵观近些年的中考历史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单一而乏味的知识考点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将几个存在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组合成一道题目让学生解答。例如,林肯总统在接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时,曾经说过:“你就是那位引发一场大战的小妇人!”(1)请问“一场大战”指的是哪场战争?它有什么意义?(2)同一时期,我国封建统治者正在进行一场自救运动,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什么意义?此类题目使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擅于将知识进行梳理,从不同角度出发,将有联系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之后有条理地对学生进行教授,使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脉络图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得以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二、重视知识联系,优化教学策略

1.横纵联系。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这样可以有效地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进行纵向迁移时,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在不同时期的联系,将其差异区分开,比如教师对学生讲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建筑风格之间的联系时,可先介绍古希腊的石质柱廊特色与古罗马的拱形机构特点,之后再介绍意式的哥特式建筑。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将这些时代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铭记于心。在进行横向迁移时,教师不能够孤立地讲解本国的历史,而要注意将本国的历史同他国历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进行融合。比如,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可以先介绍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生产,使得世界进入了蒸汽时代。此事件使得西方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中国与其差距迅速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如此将同时期的事件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得更透彻。由此可见横纵联系是及其重要的教学策略。

2.主次联系。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凡是提到民族英雄与叛国败类的斗争,革命力量与反动分子的对抗时,一般都会使用主次联系法以强调正面力量的强大。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是主线,非常正面、积极,而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次线,比较消极、颓废。通过主次对比,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共产党是在全面抗战,他们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聚集起来,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收获了民心,最终也收获了抗战的胜利。而国民党则是在片面抗战,他们的作战方案比较保守,所以屡战屡败,而在民族大义面前又比较狭隘,因而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抗战胜利的机会。教师将历史知识进行主次联系后,学生即可以清楚地明辨是非,可见,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促使学生熟记历史知识,同时也教会了他们辨别是非的本领。

3.对比联系。每个国家的历史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与他国出现对比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两个矛盾的方面,也可能是两个共同发展的方面。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联系,将两个国家的发展史交织在一起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其发展历程中的异同。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同一时段,中国的发展史与日本的发展史列在一起,通过这样对比联系的方法,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印象加深,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4.学科联系。每个学科都有着各自领域所包含的知识,同时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而历史学科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它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知识,也包括科学、环境、技能、人文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历史学科中,学科联系的现象特别明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这一特点,广泛而细致地为学生讲解知识,使得学生可以轻松地在各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中穿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5.热点问题联系。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也像一面镜子,让人们认清如今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讨论与思考,从而使学生与信息化的时代接轨。例如,如今德国难民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总统默克尔,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此事件的观点。在学生积极发言之后给予一定的评价,提及德国的善举,并将话题转入德国曾经对犹太人进行过伤害,由此使学生复战时期的知识。这样联系热点问题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资讯,也可以提起他们复习知识的兴趣,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结语:

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所需要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丁珏? 单位:厦门市湖里中学

参考文献:

历史知识范文2

在初中历史中,涉及大量的数字、人名、地名,记忆的难度很大,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方法进行识记。这种方法采用发音相似的词语帮助记忆,不但效果比较好,而且可以长时间储存在大脑里。

(一)组词的办法。

意思就是在要记忆的词语当中选取一个字,组成另外一个常用的词语,进行记忆。比如说,在二次革命前,袁世凯撤消了三个省的都督,他们分别是安徽省的柏文蔚、广东的胡汉民、江西的李列钧。要记忆这三个人名,就可以采取谐音记忆的办法。比如柏文蔚可以记忆为安慰,胡汉民可以记忆为东汉,可以记忆为将军。这样就比原来单纯的记忆容易多了。

(二)造句子的方法。

在要记忆的人物或地名中,取第一个字,组成一句话进行识记。比如,上海七君子的七个人分别是: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在记忆中这些人名时可以选每个人的第一个字进行记忆,将这七个名字变成“沈邹李沙史章王”,通过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人名全部记下来。

二、利用顺序法识记历史知识

即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忆。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可以利用下面的提纲进行记忆。

三、利用归纳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中,同一历史事件可以放到一起进行记忆,叫做归纳法。这种方法便于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便于记忆。比如,在我国近代史上,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鸦片战争,签订耻辱条约,农民起义,袁世凯的复辟,洋务运动,康梁发动的百日维新等。在具体每一个事件中,可以利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因素进行详细归纳。

四、利用比较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这种记忆的方法是列出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近代史中,把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进行比较,从条约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在每一次战争中逐步加深的。再比方,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就会看出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五、利用活动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报告会、播放历史题材的电影、举办知识竞赛、展览等,能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活动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能把枯燥的、单调的、复杂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降低了本身的难度。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以还原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林则徐的满腔热血,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播放电影时,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问题,从而把知识进行内化,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

六、利用具体记忆法识记历史知识

大部分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位置,所以对于一些直观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掌握。比如在学习奴隶与奴隶主的课程当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二者的概念里得出这样的结论,奴隶就是被奴隶主强制进行劳动、剥削利益的人,奴隶主是生产资料(土地)的拥有者,对奴隶进行压迫、剥削。他们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地位。这个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但是对奴隶制度,作为抽象层面的知识,很多同学难以从具体的方向进行把握。那么就要求教师要以直观的形象作为切入点,比如奴隶制度建立在奴隶被压迫、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基础上,通过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七、利用遗忘规律识记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历史知识;地理核心素养

仔细研读初中地理教材发现,在正文、阅读材料、地图及活动中,历史知识的分布相当广泛。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却忽视了这些历史知识的教学功能,导致地理课堂枯燥无味、黯然失色。若能重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以补充,则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多彩多姿,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初中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以期和同行进行探讨。

一、借助历史知识,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受学生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的制约,初中地理教材对知识的阐述极其简明,很少涉及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可读性、趣味性较差。为此,教材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历史知识或者是历史上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1],其中,“阅读材料”呈现的历史知识竟占了三分之一,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例如,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第二节“巴西”这节教材,为了让学生理解“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这个主题,教材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展现了“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者贩卖黑奴贸易,巴西足球,美洲的印第安人较早地培植了玉米、甘蔗、马铃薯”等历史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阅读,巴西人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虽说“阅读材料”不做教学要求,但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在丰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某些地理现象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与魅力。教师应站在编者的角度审视教材,利用好阅读材料中的历史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2]。

二、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心理意识倾向。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很深刻。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以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为例:针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可补充草船借箭、商汤人工求雨、张衡的相凤铜鸟、枫桥夜泊、鸡形凤标、火烧葫芦谷等历史典故;针对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可补充冰雪守候莫斯科、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等历史故事;针对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可补充商汤人工求雨、司马懿绝处逢生等历史故事;针对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可补充新疆古楼兰国的消亡、大禹治水改善人类环境、埃及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三峡工程的修建[3]、二战英军北非战场取胜等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有选择地穿插这些历史知识,给枯燥的课堂加点“料”,会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他们不仅从中理解了地理学科中的某些枯燥而又单调的知识,而且对于历史学科中的某些疑点也可能会恍然大悟。

三、借助历史知识,解释重要的地理现象

对地理现象的表述,教材常常在“正文”中,用文本简单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重视这些历史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某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前因和后果,还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国家、地区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学习七年级地理第八章第二节“欧洲西部”时,教材中有这样的描述: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这里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使得人口大量集聚欧洲西部。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历史背景对欧洲人口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再如,学习七年级地理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时,教材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从中可以看出,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历史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的影响之大[4]。至今,有些非洲国家对他们的宗主国仍有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以上背景就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像韩国、日本依附于美国也是有深刻背景的,对这类问题,可指导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实践能力,也便于理解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四、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例如,当讲授八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首先就“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收复、台湾至今未能回归的历史背景”等问题,以时间为线索,用简明翔实的史料进行补充;其次,从地理学角度阐述“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的原因;最后,补充介绍国际法院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从史地结合的角度,分析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地理依据和历史依据,这对指导学生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如果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跨学科分析问题的习惯。因为地理与历史的联系非常紧密,人类一定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展开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条件[5]。

五、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在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地观念被视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6]。学生建立了人地协调观,就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就能结合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7]。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地理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时,可先补充介绍塔里木盆地曾经繁荣而辉煌的伟大历史,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走廊,现如今是西部大开发的热土。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城市都去了哪里?这里的地理环境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今我们在西部大开发时,是否该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而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对地理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地理空间思维和历史时间思维发生猛烈的碰撞,人地协调观必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六、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景观、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用好这些知识,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例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七章中,第二节“日本”,教材介绍了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中国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第三节“印度”,教材介绍了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印度的绿色革命、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再如,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教材介绍了宗教文化、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巴勒斯坦问题[8]等知识。用好这些历史知识,对开阔学生视野、学会尊重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差异等非常有益。有助于增加对世界其它国家和人民的感性认识,学习其优秀的历史文化,吸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七、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高度热爱与忠诚,是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巨大凝聚力和推动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地理课程目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关联性或对照性的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为例:在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可插入讲解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9]。在学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时,可介绍1972年马王堆发现的帛书中的三幅地图;“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与地图”的故事;我国魏晋期间的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创立的“制图六体”理论,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10]。在教学中,经常结合历史知识介绍我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可使学生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增强了爱国情怀。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理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源于单科知识又和其它学科相融合[11]。因此,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经常给自己“充充电”,以提高施教技巧、增强课堂活力,引导学生走出地理教材,融入其它学科,树立跨学科进行综合学习地理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地理课堂丰富多彩、熠熠生辉,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婷.初中地理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郑雨珍.初中地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处理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1):25-26.

[3]齐爱玲.中学地理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王健.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EB/OL].

[5]张淑艳.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7,(16):27-27.

[6]张孟华.地理高考与生态教育的契合—谈地理高考题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J].环境教育,2017,(7):40-43.

历史知识范文4

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一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知识。作为中学历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历史课本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加之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历史地理知识比重逐渐在增大,这就使历史教学中历史地理知识越来越被重视。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人文景观以及环境、人类发展和演变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地理观的形成对于塑造高中生人文素养,人文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交叉性和综合性,所以在历史的学习中,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通过这种综合运用提升地理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三、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目前来讲,高中知识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以及整体能力的提升。在历史学习中,综合运用历史地理知识,一方面能够通过加入一定的地理知识让历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历史地理知识的重视和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历史地理知识的准确获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将这种空间思维运用到历史学习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历史学习能够具有可感性,客观性,也更增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便快捷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其人文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两种学科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运用历史地理知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地理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够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具体来说,做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注重人地关系

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对于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地理知识,通过对于人地关系的讲解,对于人员地域等的把握,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综合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

(二)要把握历史地域概念

对于很多历史地域来说,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些地域概念的认识和掌握,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台湾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数次不同的名字,琉球、小琉球等都是其曾经的名字,这和历史事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北京来说,大都、燕京等都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将这些历史名称和地域相结合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地域的整体认识,增加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

(三)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经常有一些历史地图,这些地图,是当时地域的标记,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以这些历史地图作为具体的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讲解,将地域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图像和图形思维中了解整个历史事件,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熟知程度和掌握程度。

(四)加强历史地理知识习题训练

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知识习题的训练来实现,在目前高考文科综合的背景下,很多高考试题以及模拟题都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合在一起。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历史地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候,却要求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合运用的知识习题练习,对于学生提升历史地理知识的整体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于学生知识的练习和习题的掌握进行一定的强化,通过强化练习题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

(五)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地理遗迹

百闻不如一见,在历史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到实地参观考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历史地理遗迹进行参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地理知识,这种参观可以是古遗迹公园,可以是古战场,也可以是历史博物馆。如果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不允许到外地进行实地参观,则可以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这种地理历史知识的形象思维意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地理知识。

五、结束语

历史知识范文5

历史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学众多科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历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将史料知识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知识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的不足,提出了巧妙将史料融入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初中历史;史料;运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史料是十分丰富的,包含着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文字、图片、口述史料、碑刻、家谱等。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认识和分析,能够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各朝各代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学生形成动态的历史观。初中生学习历史不单单是掌握基础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国的发展史,包括文化、艺术、技术等的发展,教师要充分运用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识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初中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教师更要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史料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史料知识和故事类似,有情节和人物,如在教材中《虎门销烟》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入鸦片战争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理解林则徐的民族气节和销烟的意志。

1.2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对于枯燥的基础知识容易缺乏积极性,对于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量的引入史料知识,史料知识太少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史料知识运用过多还会导致喧宾夺主。例如在讲解清政府末期一些政策和行为时,教师要恰当的引入史料知识,利用讲解清政府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现了我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必须强大,青少年要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努力。

1.3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

历史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历史与时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年代计算的方法,识别历史图表等。教师通过巧妙运用史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历史教师对史料运用不够重视

目前,部分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讲解历史知识,对史料运用不够重视,导致历史教学十分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史料知识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仅靠课堂和日常中得到的历史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是零散与抽象的。如“九•一八事变”学生只知道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但具体的事件原因和历史背景学生不知道,因此,教师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一些史料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其次,应试教育的一些思想观念对教师的影响较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历史成绩,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观念纳入到教学中,导致历史教学成为了一种应试工具,功利性较强。

2.2史料选择和应用不合理

历史是一种真相和现实,所有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史料知识就是事件真相的最好说明。因此,历史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史料知识。目前,部分历史教师对于史料知识的选择不够合理和科学,有些史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形态,而不是全部。还有部分教师选择的史料与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导致史料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还有部分教师过分运用史料,导致喧宾夺主,学生只关注史料中有意思的部分,而忽略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3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运用策略

3.1再现历史真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运用史料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性格特点,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史料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教师可以将猿人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将古猿头像和现代人头像进行比较,学生会深入理解古代猿人与现代人的区别,进而形成直观的印象。

3.2选择有价值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有价值的史料知识,教师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要选用适合的史料展现历史的细节,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而促进学生深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如在《近代工业兴起》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分布图》引入教学,进而突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进行重点标注,凸显运动的实质。

3.3要适度运用史料知识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要结合教材内容,难易度适中,数量合适。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清平定准噶尔卷局部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新疆、西藏的发展历史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操和爱国精神,凸显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历史上,清朝加强统治,中央政府设立自治区,自古以来西藏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教师可以提供民国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到民国时期如何处理西藏问题。

3.4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独立运用史料

历史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史料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史料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史料知识,帮助学生辨别史料的真实性。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史料,提高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史料的水平。史料知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历史教师要巧妙的将史料知识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作者:段淑红 单位:威海经区皇冠中学

参考文献

历史知识范文6

摘要: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和人文价值,而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有限,无法全面掌握历史教学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和典故作为教学素材,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价值观。为了改善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学生和历史人物沟通的桥梁,使学生通过感受历史故事,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一、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枯燥乏味,尤其是大量的事件和复杂的时间线更是让学生的历史学习产生较大的困难。初中历史教师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1],以历史故事为契机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人物事迹、历史事件真相的主动性,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初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初中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但是感性思维较强,在日常生活中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容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学习、接受知识[2]。因此,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直观的方式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历史知识,强化知识记忆效果。

(三)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初中正是学生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强化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义重大[3]。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入历史故事元素,可以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将历史人物具备的优秀品质内化到自身,凭借优秀的精神品质不断鞭策自己成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4]。学生能在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到先贤坚强不屈的精神,领悟到以人为鉴的人生态度。

二、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做好课程导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初中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而有趣味性的故事内容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会被历史故事感染,在短时间内建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探索历史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历史故事,利用这些素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利用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5]。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挑选新颖、有趣的历史故事,把握好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历史故事提出教学问题,借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新课导入的素材,做好历史教学的第一步[6]。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让学生观察油画内容。然后,教师介绍油画的背景知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邀请董希文先生画了这幅画。之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开国大典的情况,包括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使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举国欢腾。介绍完开国大典的详细情况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置54门礼炮和齐鸣28响,引导学生查询资料并相互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要给出具体解释:54门礼炮象征的是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28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高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理解在开国大典上重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在这些问题的层面上开启新课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本课教学内容的欲望,为教学奠定良好开端。此外,采用历史故事作为新课导入素材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每一节历史课程中势必会存在重难点,而且这些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仅凭学生自身的理解或者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知识指导是很难取得最佳效果的。对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教学法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7],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历史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将知识内化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例如,教师在讲授“秦统一中国”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背景及措施等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理解秦国可以统一中国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将这个故事作为本节课的课前导入素材,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商鞅这个重要人物,并且利用历史故事引入商鞅变法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明确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根据历史故事营造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程——商鞅变法。教师利用“立木为信”这个故事作为引子为学生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可见,利用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运用多元化表达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习惯采用叙述历史知识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但是历史课时却往往安排得不多,教师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此时讲述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讲述法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就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历史知识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讲好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简化教学内容。教师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产生“反效果”,即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了讲好历史故事,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需要坚持精准简练的原则讲好历史故事[8],为了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可以适当润色历史故事,但是不能添加未经证实的信息,涉及核心历史概念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误导学生。例如,“鸦片战争”这一课中,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中一条就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涉及割让香港岛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香港岛的割让范围,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当时《南京条约》中涉及的“香港岛”,与如今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不能画等号。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原则,给学生传递了错误信息。其二,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讲谈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西汉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相关视频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除了讲述法,教师还可以运用谈话法开展历史教学。谈话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有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9],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在选用谈话法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并且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和小组探讨时深层次感知历史。此外,教师还需要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融入历史故事,体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解答问题建立自身知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10],确保使用的谈话方式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避免出现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

(三)运用历史故事连接教学知识内容

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制订教学计划,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每个知识点有机衔接在一起[11]。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师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确保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和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知识体系。从现实效果来看,历史故事是衔接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将前后期的历史事件完美衔接在一起[12]。例如,在讲解“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讲解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夏、商、西周等几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出牧野之战,然后借助“武王伐纣”的故事,帮助学生理清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知识脉络。教师通过两个小故事就可以清晰地阐述朝代更迭的相关知识点,并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想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效果,还需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肯定学生的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定期召开“专题故事会”,让学生在会上相互交流和讨论收集到的历史故事,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竞争氛围,提升学生探索历史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历史故事可以全面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历史学习效果,进一步贯彻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的具体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作者:张斐然

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篇2

在初中阶段,有些学生不具备健全的人格思想,普遍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这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缺乏学习兴趣,也无法把握历史故事背后的人文哲理。在此基础上,将历史故事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合,既可通过体现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来唤醒学生的历史学习欲望,又可在一定意义上发挥课堂导入与课堂延伸的作用,最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适用性原则。历史故事产生于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当代初中生所处年代相差较远,因此,若教师盲目引入与课堂教学无关或不符合学生认知的历史故事,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能达到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的。所以,教师应深入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历史故事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并实现历史故事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例如,针对五四运动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李大钊为依托导入历史故事,通过向学生讲述李大钊先生的英雄事迹增加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理解和感悟,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2.趣味性原则。将历史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兼顾趣味性与互动性原则,尽可能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营造融洽的历史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产品为依托导入历史故事,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轻工业发展情况,使学生加深对于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此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与改革开放有关的数据,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历史故事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可基于历史故事串联旧知识与新知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针对秦统一中国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详解秦国面临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来增进学生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围绕商鞅变法播放有关秦国的影视作品,在发挥多媒体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终推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2.利用历史故事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教师可基于历史故事引领学生清楚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降低学生的理论学习难度,进而达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可借助一些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特点的历史故事来构建课堂。这样,不仅可强化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在还原真实历史场景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前提来搭建课堂教学体系。因此,教师可在导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的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作者:吴祚明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芙蓉分校

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深化发展,教师要为初中生提供有质量、有趣味、有体验与有效果的教学资源。良好的教学资源能够提升历史教学的人性化、趣味化、参与化与实效化,为初中生的信息收集、知识解读以及才干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成长环境。历史教学需要初中生强大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的共同支持,因而以趣味性与故事性见长的历史故事就成为教师激活初中生认知的人文诱因,为历史教学提供强大的主体支持。

一、历史故事的特点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的兴奋剂,能够为初中生带来无穷的快乐。历史故事也是历史教学的增效剂,能够极大地提升初中生的认知效果与探究广度。

(一)历史故事具有突出的故事性

历史故事以历史事件为核心内容,讲述着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所见、所想与所做,往往出现一些异于常人的举措,或青史留名、万众敬仰,或千夫所指、遗臭万年,因而能够为初中生提供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故事内容。初中生具有非常强的猎奇心理与求知热情,因而对历史故事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与探究意识,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提供的历史故事活动中。

(二)历史故事具有突出的趣味性

历史故事以历史事件为素材基础,能够通过较完整的故事内容为初中生提供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意识、行为目的等信息,因而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故事内容,自然就会展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是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以及自觉悦纳的生命动力,能够使初中生在提升认知能力与生命状态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认知效果。

(三)历史故事具有突出的情境性

历史故事源于历史事件,自然会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事件形势以及社会态势,而且,能够青史留名的历史事件都具有较高影响力与知名度。因此,历史故事都是源于历史上的大事件,是时代色彩、社会影响、历史烙印、生命考量以及利害诉求,因而具有非常高的情境性。情境性是历史故事的本质属性,能够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能够给予初中生更好的认知体验与主观想象。

(四)历史故事具有突出的情节性

历史故事是一个与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的故事内容,自然会具有故事的起源、发展、高潮、结局与影响等基本情节元素,因而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有始有终、有爱有恨的故事过程。历史故事源于历史大事件,自然也会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人性考量,能够为初中生带来很多看点。历史故事的情节性能够直接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思想意识与主观考量,能够将历史人物心中的诸多思考非常直接地反映出来,因而能够有效丰满人物形象。(五)历史故事具有突出的思想性历史故事源于重大历史事件,自然能够表现出重要人物在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取舍考量、思想意识、道德修养、政治觉悟以及灵魂情操,或卖国求荣、贪生怕死,或挺身而出、视死如归,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是非性。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并广为传播,其思想性就是历史故事的存在价值与传播价值。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历史故事的思想性,使其成为良好的教学资源。

(六)历史故事具有突出的教育性

历史故事的思想性是其教育性的物质基础,只有历史故事具有良好的思想性,才会真正具备一定的教育性,才会对初中生的思想意识、道德理念、政治觉悟产生积极有益的正面影响,达到思想教育与德育培养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开发历史故事的教育性,为初中生输送更多、更好的社会正能量,帮助初中生积累足够的心灵滋养,实现初中生的快乐认知、健康成长。

二、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的途径

历史故事的六大特点是其进入历史教学的有力保障,能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为初中生带来良好的认知体验,非常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认知效果。

(一)借助历史故事优化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初中生牢记历史、接受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出现在初中生面前,成为初中生的探究对象与悦纳内容。历史故事具有突出的故事性、情节性、思想性与教育性,因而能够代替教材内容对初中生施加良好的历史教育,帮助初中生积累历史知识,牢记重大历史事件。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将“秦王”一举兼并六国、统一华夏民族的英雄壮举编辑成一个历史故事,可以叫做“大秦帝国建成记”。为了将故事内容构建得合情合理,教师可以从“商鞅变法”开始讲起,展示“商鞅变法”是建立“大秦帝国”的经济基础;然后,教师讲述“近交远攻、逐个兼并”的外交措施与军事谋略,以此成为建立“大秦帝国”的军事基础与外交基础;最后,教师讲授“大秦帝国”建立后的巩固政策,如中央集权、郡县制度、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焚书坑儒”等。因此,初中生能够在故事中听得津津有味,认知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二)借助历史故事优化教学资源

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成为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能够以教学资源的辅助身份进入历史课堂,为初中生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体验。历史教材在内容上较简单,不利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认知体验,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进行过程优化。因此,历史故事可以担此重任,将某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有效丰满。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中,“唐朝”对外友好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唐朝与日本”“唐朝与新罗”“唐朝与天竺”。初中生最熟悉的是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玄奘西游”,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活动又较少,因此,初中生需要多了解一些“唐朝与日本”的信息。教师可以将“鉴真六次东渡”这一历史故事作为教学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促进了日本在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快速发展,以此帮助初中生进行知识积累与视野拓宽。

(三)借助历史故事优化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经常实施案例教学,引领初中生开展集体讨论活动,对案例进行合作探究与深度剖析。因此,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师生合作、信息交流的探究对象,然后再以历史故事为案例进行课堂讨论,立足历史故事这一良好的信息基础,开展更深刻、高效、优质的课堂讨论活动。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鸦片战争”前期清朝人吸食鸦片作为历史故事进行讲述。在历史故事中,教师要为初中生提供大量关于鸦片对人体的危害的详细信息,如形体消瘦、两腮无肉、枯干弱小、萎靡不振、四肢无力等,帮助初中生了解毒品的危害,间接进行防毒品教育活动。然后,教师再简述一下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为初中生提供充足的案例。最后,教师再进行案例分析,总结英国殖民者的罪恶勾当、险恶用心以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四)借助历史故事优化教学关系

历史故事具有非常高的趣味性、情境性与故事性,因而能够为初中生带来非常好的倾听或观看体验。因此,教师在讲述或播放一个历史故事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是团结初中生群体的人心汇集过程,非常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借助历史故事优化教学效果

历史知识范文7

(1)试想一下,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难道不会感到汗颜吗?当我们在一个外国人面前历数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时,我们难道不会感到自豪吗?只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才可以使我们变得学识渊博,具有“厚度”。

(2)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宽度”。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知道什么是社会的发展主流,就能比一般人更深地理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能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国的政策和社会现实。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会了解诸如“人类的起源”的奥秘、“科举制”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的成就、“工业革命”的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我们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使我们的人生更有“宽度”。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是保证他们喜欢并学好历史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只要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反之,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并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通常的做法是:

(1)精心设计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迅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历史教学的“舞台”。如果教师不重视历史课堂的导入,不能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此后要进行的内容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不会太好。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并举,图文并茂地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历史小故事来激趣;引用名人名言或典故、成语等方式来引入新课……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就能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内容上来,从而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了精心设计的历史教学导入环节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授、所学知识一直保持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内容有较深刻的印象。我经常采用的办法有:看历史故事影片、听名人对历史事件的评析视频、让学生发表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讲历史故事、收集史料后集体交流、开展历史知识课堂竞赛、让学生参与演历史剧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对所授、所学内容保持有较浓厚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所学内容往往兴致较高,参与积极,学后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

三、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保证他们喜欢并学好历史的保障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课的内容纵贯古今,横揽中外,纷繁复杂,涉及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科学等许多方面。如果没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会对所学历史知识发生混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就很难保证了。如果有了一些好的方法,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就会记忆深刻,并会达到触类旁通、古今结合的程度,从而就会爱上历史学科。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采用以下方法记忆历史知识。

(1)概括归纳法:即将主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先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一条条线索,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如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一个“四”(四个重要历史人物),一个“三”(三个事变,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一个“二”(两大战役,即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三个“一”(一场灾难、一次会议、一个胜利)。再如,将某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归纳在一起记忆等。通过类似的概括归纳,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形成知识体系,不仅记得牢,而且用得活。

(2)歌谣、谐音记忆法:历史学科中的不少内容特别容易混淆。对于这些易于混淆的内容,如果设法将它们编成歌谣或一些易记的口诀,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了。如对我国的朝代更替变化的记忆,让学生背会大家常用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历史朝代歌谣,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了。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汉字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关系,把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通过“谐音法”赋予新的含义,寓巧于忆,寓趣于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记忆印度“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的名称时,可以谐音记忆为:老婆(婆罗门),杀(刹帝利),匪(吠舍),首(首陀罗)。这样,既会使学生掌握四个等级的名称,也会记住等级的顺序。

历史知识范文8

(一)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我国的中职历史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为主,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历史课本进行的,教学观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情况的了解往往是通过考试来评判的,因此,这就脱离了历史学习的意义,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理解历史的内涵,造成中职历史教学水平不高。

(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不足

中职历史学科的开设虽然对于学生的思想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相比,中职学校往往更加重视这几门学科。另外,大部分中职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历史这门学科不仅对未来的就业发展没有帮助,同时还会占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因此将学习的重点当在了语数外三门课程上,造成中职学生历史学习现象不理想。

(三)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历史教学往往更多的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历史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加强记忆从而能够应对历史考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无法对知识深入理解。另外,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复杂晦涩的课程,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加不容易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阻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的中职历史教学教师虽然在专业知识上能够符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在教学水平上、教学方式上,对学生的引导上还存在极大的问题,这些都致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历史学习中,影响了中职历史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历史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与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水平上远远不及他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只具备基本的初中知识,有的学生甚至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再重新返回学校的,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无论是在成绩上还是水平上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往往被当成副科来对待,甚至有时为了提高学生语数外等主科的成绩会将历史学科的课时减少,严重影响了中职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不感兴趣,认为学习历史知识无用也是造成当前我国中职历史教学现状的重要原因。

三、中职历史教学提升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中职历史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很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进而影响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中职历史教师急需更新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历史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在历史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导入历史教学,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会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提高对历史的认知

要想改变中职历史教学现状,首先需要改变中职学校对历史学科不重视的局面,因此就需要提高对历史认知。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通过给学生讲解我国的辉煌历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历史的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认知过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促使学生不断奋斗,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避免重复走历史上落后的局面。因此,对历史的学习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中职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现根据课本教材,先让学生掌握好教材上的内容吧,并适当的进行引申讲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才能了解到学习历史的意义,进而主动学习,提高中职历史教学质量。

(三)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中职历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课堂,因此,要想提升中职历史教学质量则需要从课堂入手,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愈加丰富,则越能够激起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的图文优势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的将游戏引入历史课堂中,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某个知名的历史人物,并由教师进行指导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改善枯燥无聊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同时还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历史课堂的师生互动频率。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历史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因此,学习历史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中职历史教师的素质对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急需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来改善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首先,教师需要具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活动。中职学校应当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不断更新其知识,提高其教学能力。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联系,派遣教师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来积极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教师还需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是否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态度,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中职学校需要通过开设主题讲座的形式来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以更加负责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