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教育论文范例

作风教育论文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术化发展;伪学术化;伪学术成果

本文所谓基础教育的学术化发展,就是指基础教育各个层面都过分追求教育工作与教师工作的学术化形式与成果,以至于影响和干扰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影响到了广大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教育学术化的错误

诚然,优质的论文、著作和课题,都是一个学校与教师的教育学术发展的表现与成果。但是,我们如果过分看重这些东西,将它们的有无和多少,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绩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走上歧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春秋时期的孔子,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开山鼻祖,他们在世时,都没有任何学术化的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但是他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却流传千古,影响后世。根源在于他们的一生都是躬行教育实践的一生,他们全力投身教育实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是却培养出不少杰出的弟子,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得到弟子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名垂青史。两位教育鼻祖的经历启示我们,教育最重要的是立足实践,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切实地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工作的唯一任务和目标。而学术性的成果,则是自然在其中了。即使自己不去将它写成文、将它“学术化”,自然也有他人或后人来将它们“学术化”。

二、正确看待论文、著作和课题

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这些只是教育的可能的副产品。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他最有效地促进或帮助了学生发展,他的工作任务就完成了,他的劳动就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如果说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这些都叫做教育的“学术化形式”,那么一切教育的学术化形式,都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教师自觉总结的结果。而且一般来说,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教育学养、足够的教育经验、足够的教育成效,他才会有心思、条件和可能去产生教育的学术化形式或学术化成果。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这样的教师其实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大概不到百分之一。因此,教育部门对学校和教师,强行规定要产生多少论文、著作和课题的做法,目前主要课题的强制性要求,是非常错误的。有些教育行政或教育业务部门,公然提出“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课题口号,这是严重脱离教育和教师实际、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同时,一些教育业务和行政部门,过分频繁地进行论文评选活动也是不切实际的教育管理行为。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这种纯学术化的成果形式,并不是越多就越好的。因为教育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追求物质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始终立足基本的人性,围绕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自己的工作。如果说物质资料的生产,讲究“创新”,而教育可能更多的是要强调继承和传承。也就是要继承和传承教育和人性中那些不朽的东西,也继承和传承教育界那些公认的经典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教育在理论上的发展,本质上是极其缓慢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有无数的新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冒出来。因此,教育的学术化形式与成果,是不可能太多的。而且,真正适合产生教育的学术化形式的教师,往往是极少的。一般只有极少数教育家级别的教师,才适合产生教育的学术化形式。如果在外力强制下,或者在教师自己的强制下,勉强去生产教育的学术化形式,其学术化产品(论文、著作、课题)的质量,往往是很差的,大多是没有价值的。

三、伪学术化成果泛滥的成因

1.教育管理的学术化倾向

教育的伪学术化形式和成果泛滥,主要根源就在于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的学术化”取向。各级管理部门,太看重教育的学术化形式和成果,结果导致了学校和教师一窝蜂地追逐教育的学术化形式,忽视和无视基础教育的本质教育实践。

2.缺乏科学规范管理和评价机制

除开教育管理的错误的学术化取向之外,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教育“学术形式”的科学规范管理和评价体制机制,也是教育的伪学术化形式泛滥的重要根源。譬如论文的质量、著作的质量、课题的质量,如何衡量?谁来衡量?如何考察?程序如何设置?标准是什么?这一切基本无人过问。

3.缺乏民主和正义程序

绝大多数的教育教学课题,常常是教师基本什么都没做,就是在课题主持人的授意和策划下,做些毫无意义的书面文章,或者搞一两次表演性的花样节目,然后写成结题报告,将一大捆似是而非的“成果资料”或“原始材料”包装入袋,填写好有关课题申报表格,各级各部门盖好印章,然后课题就算圆满结束。

4.学校与教师唯利是图

在职称等利益的诱惑与逼迫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唯利是图,放弃了学术道德底线,从而炮制出大量假冒伪劣的“成果”。

5.官僚主义的潜滋暗长

官僚主义在工作作风上追求的是工作的最大“轻松化”和“简便化”。搞教育的“学术化”,各级教育官僚,就只要坐到办公室,装模作样地翻翻“学术成果”,就把这说成自己的工作和政绩。这个比起广泛地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和家长,自然要轻松简便多了。

6.忽视和无视学者的作用

教育学术化的错误走向,是教育界忽视和无视教育学者作用和地位的恶果。教育的本质是学术性事业,它必须由真正的学者来领导与把关。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和业务部门的官员,都往往不是教育学者,有的甚至根本不是来自教师行业。如何确保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主要领导者都是货真价实的学者,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警惕伪学术化形式与成果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是警察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在社会问题冗繁杂糅与警察压力持续增强的语境下,意义非常重大[1]。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后备人才和培训在职民警的双重任务,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预备警官,提高受训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2]。笔者2022年2月24日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题名“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35篇。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P1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P2表示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R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百分比),数据不一定完全精准,但具有参考意义。从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根据笔者“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心态调整策略研究”项目组的前期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在此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如下思考。

(一)发挥学管干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1.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

公安院校的学管干部是直接管理学生,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人员构成上看,主要有部队转业人员和院校毕业生(包括本校、外校)。在一些公安院校还存在教师等岗位人员的换岗实践及新进工作人员的换岗实习,这部分人员的学管工作时间有限,一般一到两年。虽然流动性带来了表面的不稳定,但新鲜的血液会激活队伍的生命。加强学管干部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各类人员优势互补,部队转业人员一般在部队受过多年的军事化管理和军人素质培养,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军人作风。军事化、警务化管理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集体意识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本校毕业生熟悉本院校的情况,自身的就读经历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对学生的同理心,职业价值观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外校毕业生知识面广、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职业通路探索、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和职业心态调整都是他们更有优势的工作内容。而换岗实践、实习人员虽然在岗时间不长,但与院校各系部联系紧密、互通有无,加上一些教师有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奠定扎实的职业基础。通过优势互补、优化调整,使学管干部队伍实现最优化组合。其次,提高学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放手使用,及时鼓励;工作有绩,适时奖励。对他们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及时鼓励,对工作有成绩、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管干部进行任用、提拔、评先评优等方面的奖励。

2.丰富学管干部职业培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自我教育理念的完善。学管干部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感染着所带的学生。坚持爱岗有责、敬业有为、行为有范、教育有理;跟上靠下抓自己,身先士卒言必信。面对人生和职业价值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大学生,学管干部的自我修养必须跟上。首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拓展知识的集中学习和培训能够提高学管干部的工作能力;坚持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思考及文学、艺术、哲学素养的培养,是管理他人的前提和基础。积极运用校内外资源进行短期培训,开展退休学管干部经验交流、新任学管干部学习研讨,凝聚众人的智慧,对标更高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其次,举行阶段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学管干部的工作虽然面对的是在校学生,但工作烦琐,他们肩负着公安系统未来的希望,职业压力不小。学生思想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培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自我职业压力调节的培训,都可以帮助学管干部顺利开展工作,减轻职业带来的压力。最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定年度培训目标,积极进行学习交流,增强学习氛围,优化心理素质,开阔视野、完善自我。动之以情办实事,晓之以理多谈心,办事公道讲公正,心诚宁静无杂音。静下心来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成才的引路人。

(二)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熏陶作用

1.通过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坚定警察职业追求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在校园里吃、住、学、练,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倾向。所以,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警察文化的气息,使他们在移步换景中感受纪律养成教育、认同警察价值观念。增强“硬实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添警察文化特点,结合公安院校办学特色和本校历史,宣扬积极向上、勤学奋进的价值理念,以未来预备警官的标准开展文化建设。诸如将校训放置在醒目的学生活动主场馆,激励学生好学向上、以校为荣;建造以爱国爱校为主题,记录学校发展轨迹、表彰先进典型的雕塑;开设警察历史展览馆,陈列记录警察历史宝贵资料,保留优秀校友和公安英模足迹。另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学习和体能锻炼场所完善设施和设备,公安院校的学生未来要参加招警考试和警察晋级考试,这些考验对学生的文化和体能双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文化学习场所中学生利用得最多的就是图书馆和自习室,图书馆和自习室墙壁上可陈列杰出人物的图片、警察文化照片和名人名句警言,营造积极进取、舒适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浸染其中,在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进而获得人生价值。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网络建设需跟上时代的变化,对近年来公务员和招警考试的内容进行专门收集和整理,方便学生查阅。公安院校更应注重体能培训,为将来的警察生涯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校园内建设供学生进行警体素质培训的游泳馆、健身房和各类运动场等体能锻炼设施,鼓励学生平时多训练、用时知轻重,为培育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预备警官提供硬件保障,助其铺平警察职业之路。

2.通过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培养警察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基础必不可少,但核心仍然是精神文明的加强。精神文明是一种“软实力”,它为校园增添色彩与活力,为学生的行为指点方向。未来的预备警官,一刻不能马虎价值观的引导,时刻不能忘记思想上的修炼。“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公安队伍前行,也引领着公安院校育人的方向。首先,要在常规学习中要加强文化“软实力”,让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进图书馆,让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素养;让充足的馆藏资源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加强思想储备。在实际的校园学习中充分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文化“软实力”,现代信息技术速度快、更新及时,年轻人也非常喜爱。校园网站的建设、校园论坛的创立,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参与交流,赞扬并传播好人好事及先进事迹[3]。最后,增添丰富的校园业余生活完善文化建设。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办属于自己的校园报纸与杂志,举行主题征文比赛,发表积极向上的文章与诗歌,传播正能量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的思想不仅能够自由交流,还能够尽情抒发情感。除此之外,英雄事迹报告会、前辈经验交流会、专业学术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都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逐步培养良好的警察职业价值观。

(三)发挥警务化管理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通过警务化管理培养合格警察职业素养

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学生在校期间以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外在保持良好的警容风纪,维护个人形象和学院整体声誉;内在培养合格警察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外在的警容风纪通过行为上的警务训练来保持,从早上的出操、着装,到整理内务、晚查寝,以及学生的轮值。把以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训练成预备警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严格教育要在理,严格管理把好度,严格纪律重在行。学管干部要灵活运用行为管理机制,遵循《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基本要求,重视值班笔记和晚点名,正确引领、重点突出、记录规范。让警务机制保持统一、规范,警务活动达到有序、高效状态。其次,内在的警察职业素养要通过长时间的习惯来培养,职业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但个人所一直从事的工作和习惯的生活反过来也影响着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入学面试时,就思考过为什么选择就读这样职业性强的院校。通过让学生习惯警务化管理和井然有序的警院生活,让他们从思想上进一步坚定从事公安事业的信念,明确自己的使命,促进他们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早日达到一名合格警察的标准。

2.通过警务化管理体现个人价值争优创先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可见,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具备较高科研素质的临床医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医学的前沿知识,把握医学发展的最新方向;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制定科学可行的治疗方案;能够参与基础医学的研究,发现疾病的机理机制以及发生规律,寻找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3-4]另一方面,医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经历,以及科研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成果等均可以为其毕业后的学业深造、求职就业增加砝码[5]。因此,在本科阶段重视和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培养一批既精于临床、又善于研究的医学人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生的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技能和科研思维四个要素。其中,科研意识是前提,科研态度是保证,科研知识和技能是基础,科研思维是关键,四者组成了大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3]。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共发出问卷598份,其中安徽医科大学10份、蚌埠医学院11份、皖南医学院537份、国内其他高等医科院校40份,回收有效问卷537份,回收率89.8%。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路径,以期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科研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1.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匹配。调研数据显示,96.65%的学生认为科研素养对临床医学生“非常重要”或“重要”,95.34%的学生表示对科研活动“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然而,只有20.3%的学生“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科研活动。尽管近年来,为了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的举办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越来越多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上的参与度仍然较低,参与质量得不到保障,科研素质的培养成了高校的“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2.高校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固化。调研数据显示,27.37%的学生认为“高校缺乏良好的校园科研氛围”,21.97%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一批科研大师和学者”,24.21%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视不够”,18.81%的学生认为高校在“科研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是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形式单一,过程简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在课程内容、进度,以及授课老师的选择方面缺少发言权,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分析的学习习惯,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师资力量、科研经费等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基本的科研素养,无法进行科学问题的沉淀和提炼[1-2];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度低,实验室的开放性不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需求,限制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3.学生的科研知识技能较为薄弱。调研数据显示,98.1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科研知识技能,其中54.3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临床操作技能和经验”,23.46%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相关知识”,15.0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文献检索与查阅能力”。可见,由于缺乏对科研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加上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度不够,很多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检索和查阅文献,选题、设计医学科研项目,开展实验、调查等科研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科研数据,撰写科技学术论文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6]。4.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调研数据显示,98.51%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科研思维,其中,49.53%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科研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科研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发现新思路,运用新理论,开辟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且学习内容都是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前规划好的。在这种被动的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权威的勇气,从而导致创新思维能力难以提升,科研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二、科研素质提升路径与策略

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7],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3]。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研论坛、科研讲座等学术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资讯和知识渠道,培养科研兴趣和求知欲;开放部分实验室,降低科研门槛,支持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科研,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科研技能;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临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师生科研工作和成果的奖励和宣传,营造一种“有想法、有热情、有平台、有机会”的科研氛围,实现“人人想科研、人人能科研”的良好局面。2.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五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培养[1-2]。针对本科阶段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除开设必要的专业课外,增设基础科研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临床实用技能、医师职业道德等。不断将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固化到教学内容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分析问题[4]。完善师生双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定期听取学生诉求和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3.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按照自愿、对口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和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带培制度,制定具体的带培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加强考核管理,帮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凝炼主攻方向,参与科学研究[4]。“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推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不仅可以借助导师的项目资源,对学生进行查阅文献、课题立项、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等环节的系统性、个性化训练,使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又可以促使指导教师本身的科研思路更加开阔,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局面[5-8]。4.重视科研项目的带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各级各类的临床科研项目。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对科研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体验,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探究医学问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项目的开展和推进,学生的科研知识技能也在逐步丰富和强化,这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科研思维[3];此外,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上能力、素质的获得,均有助于医学生在就业时突显优势,拥有更强的竞争力[4]。5.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素质培养的融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生只有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才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验证理论假设;也只有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感受、观察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洞察医学问题的敏感性,找准科研创新的切入点;此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同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职业要求的临床医学人才,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9]。

【参考文献】

[1]黄一虹,王志荣,董晨,李洪春,徐晤,曹若男.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66-1068.

[2]桂明,钟狂飚,彭伟莲,沈守荣.五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调查及培养策略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399-400.

[3]陈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206):66-68.

[4]刘佳,尚莉丽,颜贵明,周晴.医学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2):1832-1834.

[5]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莫刚,蒋莲秀.以导师制为中心的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6):939-941.

[6]吴承堂,黄祥成,孙大成.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35-36.

[7]张洁,李先辉,龚兴牧,侯娟.医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实践———以吉首大学医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3-4.

[8]孙利军.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88-91.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4

现代化迅速发展背景下,知识创新等日益崛起,使得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对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力图将教育事业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教育事业带动其他行业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为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力图通过分析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这一主题来发现并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目的在于让教育管理理论更完善地去指引我国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教育管理;教育现代化;教育法制建设

1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技术指标等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而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①教育管理现代化内容应该包括思想现代化、组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一些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指出教育管理要致力于达到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学习了苏联先进教育理论、办学经验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第三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面向将来的号召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也进行了改革,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些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管理现代化由注重功能管理转变为注重学校效能管理,由优化单部门管理转变为整体优化的管理,由重过程监督转变为对教职工的热情、责任心等的激励式管理,由制度、严谨的管理转向权变、灵活的管理方式,是制度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既产生于现代社会,也是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管理理论实践等基础上的新发展。

2教育管理的理性化特点

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活动是社会中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是人的理性行为。教育管理人员在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设计教育改革方案以及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和检查的时候,总是先有理性思考,后有管理行动。也就是说,教育管理人员的行为是以过去自己或群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作为管理行为的参照系。教育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拥有与社会管理相同的特点。其中教育组织是以相对应的社会环境为生存空间的,并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资源是教育的前提保证,而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分别来源于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的投入;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进度等关系,以保证教育事业内部的和谐、平衡;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正常的工作秩序以及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完善是迫切要求。教育管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优化育人环境是服务好教职工和学生的前提,学校内一切章程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方案等都要富有教育影响,其次每个教育管理者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教育者,激励教师的积极精神和创造力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管理重点是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协调。

3我国教育管理理论成果

3.1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国近期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进展情况可简单概括为:在研究数量上,研究成果大幅增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专门研究教育管理及理论的论文数量是前20年总和的约3.5倍;在研究主题上,范围和领域分布较为广泛,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逐年增加,其中,理论研究大体概率是21%,实践总结及历史研究大体是17%,会议综述大约为5%,其他约8%;在研究方式上,以思辨、定性研究为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研究方式呈逐年上升态势,这里面定性研究方式从2001的78%急降到2011年的51%,综合研究方式从18%上升到39%;在研究队伍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导、年轻研究者及博硕士为后备的成熟的研究梯队,一大批高水平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加入研究队伍。

3.2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及新进展

教育管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及体系架构上从相互争鸣到渐趋认同。对于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从众说纷纭到逐渐认同几个比较主流的观点;对于教育管理学科属性,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人们认识真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从重“思维”到“实践”倾向的多元化综合方式。努力形成适合我国本土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式”,拓宽单一的研究方式,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理顺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是今后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教育领导问题上从隶属地位到独立与交融。在近几年,教育领导问题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经历了从介绍国外理论到形成本土的学校管理特色,逐渐使教育领导成为一门系统学问的过程;使教育领导从隶属于教育管理学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与教育管理学相互交融但又相对独立的体系。教育管理组织发展及体制变革研究则从宏观政策分析变为组织内部诠释。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的紧密关系。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从以往较多的政策分析转向从组织内部去诠释改革的背景、思路等,寻求组织健康发展的道路。

4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中的问题

在近年的发展中,教育管理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推动该学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责任还很重大,有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4.1理论运用不完善

经验总结与现状描述居多,对规律的探寻及概括程度不高;研究成果在运用于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研究范式还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且范式意识不强;历史研究及比较研究仍然较为不完善;仍然较为注重思辨、解释,而轻实证、批判与反思;不少研究中视角的狭窄导致学科体系架构及学科定性难有重大的突破。此外,不少研究中显得急功近利,在还未弄清基本问题的情况下,急欲跨越阶段发展。

4.2理性中人的因素处理不当

在教育管理中,政府、学校、教师、社区等主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教育理论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受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教育管理学家更加关注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要求教育管理者要适时激发大家的工作激情、奋斗心和责任心;为每个教职员表现才能提供机会;凝固组织团结力量,消除彼此间的矛盾;要精准研究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谐校内外人际关系。这些都要求教育管理者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极高的管理能力,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所处的复杂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如所想的那样顺利进行。

4.3权力运用不善

教育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赋予了教育管理部门相关的管理权力,使得相关部门能够有理可依地去管理教育现象等,而权力的运用是权力拥有者的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教育管理权力在运用中难免会出现滥用权力等现象,这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5解决教育管理理论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5.1努力完善地方法规

进一步改善地方法规体系,尽力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地方法规及规章制度是规范行政行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5.2积极推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院校要高度重视普法教育工作,及时调整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健全机构;健全学习体制,使学习宣传工作能够常规化、制度化。

5.3贯彻落实实施纲要

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依法执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法制教育,提高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严格依法管理,改变政府机构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

5.4保证依法治校,促进规划办学管理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体系中的具体应用,也是构建现代化学校的要求。具体可以做到:制定依法治校工作运行和建立典型校舍的暂行条例,统筹规划依法治校工作;逐渐完善学校章程制度;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方案,建立优秀典型,以一带多,促进现代学校的构建和完善。

5.5强化监督系统,促进教育作风建设

经常性开展执法检查与监督是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要在党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执法与监督活动,通过采取阶段性、重点性和专项性等方式的检查和监督,切实制止和纠正违规事项,促进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

5.6强化综合管理,塑造好的育人环境

各地教育行政、各院校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下,强化综合管理,塑造好的育人氛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要加强校园文化创建,构建浓郁的文化氛围;坚持法制化教育融入政府、学校、民众;结合主题任务和时势形势展开专题法制教育活动;联合专职兼职等,促进学校教育法制化;增加社会实践性,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强化综合治管理,维护校园稳定协调。

6总结

教育管理理论发展为我国政府、学校管理教育事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育能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中的各种条件背景都是变化的,一些理论在发展中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这些众多的理论也存在各种不足之处,给教育、学校、政府、教师等实践带来了挑战。由于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维和观念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任何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后必然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发展研究中,从整体出发,从实践出发,不断改革完善教育理论,在不足中不断发现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推进教育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通过积极实施各种有效方案来避免或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事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作者:梁榕乘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注释

①王岩,帅相志.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参考文献

[1]陈晓斌.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75.

[2]张伟坤,黄崴.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2):26,30.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

一、前言

艺术类大学生是指通过艺术类加试和文化课考试双重考核体系下进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的大学生群体,与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理工科、文科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从大学前教育体系、大学招考模式、入学考试类型、大学本科阶段培养模式、就业创业预期等方面,都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尤其在整体教育体系层面的艺术教育与文化培养的局部分割,令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呈现出独特的一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艺术专业下设数字媒体、平面设计、美术书法等专业,论文研究以2018年入学的艺术类全部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全院大一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数据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获取每个数据背后的丰富内容并对前期数据真实性进行校验,研究组成员分别对每位本科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从家庭成员政治面貌、家庭思政教育概况、学生大学阶段政治面貌发展预期、思政教育载体偏好、思政信息获取途径倾向、个人集体关系观等围绕思政教育培养的有关方面进行深度调研。通过前述2种调研方法的结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1.加入进步集体意识较强,实践热情相对薄弱

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计划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与传统的理工文类大学生的比例大至相仿,表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在进入大学之前的部分阶段接受过非传统应试教育,但是在他们思想中已经具备个人政治身份发展的预期,研究数据71%的大一同学计划在本科学习期间入党证明了学生入党规划和热情。入党需要热情更需要实际行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研究探讨中,70%以上的同学认为课堂和媒体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优先选择,即实践热情仅仅局限于常规接受被动教育的课堂和输入输出综合成本较低的媒体,这份研究数字的背后体现出同学们入党意识和实践热情高度的不匹配,这种现状需要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中逐步疏导、改变,构建同学们入党意识与实践热情齐头并进的教育局面。

2.个人发展意识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目前新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已经由90后转变为00后,基于国民经济提升、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等多层面原因,90后及00后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团队合作意识较低的现象,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的小众性和特殊性导致这种“重个人、轻团队、多个性、少合作”的思维行动特征更加鲜明。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中优化个人发展的同时为集体和同伴提供正能量,在集体多成员的正能量互动效应下,反馈个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个人-集体-个人互相优化的良好教育氛围。研究数据显示80%同学在意个人在集体的表现和角色,但是仅有32%同学热衷参与集体活动,这一数字对比体现出个人意识重视程度和团队意识热情的较大差距。基于思政教育和集体意识的关联性,集体意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该现状的存在严重不利于后续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

3.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呈现“偏科”趋势

艺术类大学生的大学前教育模式、大学专业课培养特点、毕业后就业择业相对单一的路径等一系列原因令同学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通识教育资源。传统的通识教育体系令大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能够拓宽大学生的专业范畴,获取更多的就业择业选择,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恰恰相反,他们的现有学习广度和未来发展依仗的技能全部来自专业教育,这种对于专业教育的专注和局限实际上导致同学们忽视对思政教育内涵和重要性的理解,形成了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形式大于内容、内容大于内涵”的现状。上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偏科”发展的趋势需要平衡的方法加快改善才能实现专业思政齐头并举的科学的艺术类大学生培养。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关键

1.牢固树立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

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仅通过专业培养单一模式无法实现对学生品质优秀、术业专攻双重使命的履行,思政教育“核心”地位的确立和其主导引领作用的发挥是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基石。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灵感获取、作品创作过程中会吸收很多外来的、多元的思想体系,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他们来说,这些新奇的思想很容易令其跟随、沉迷,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思想偏激和观念迷失,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首先牢固确立思政教育的领头地位凸显其实际作用,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体系下的艺术类学习、教育,才能将学生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控制在正确合理的框架内,学业成果才能获取正向反馈。

2.思政教育横向发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课堂,教师处于主动教育地位,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一方;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组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导的竞赛、活动、展示等,作品等级和成绩完全依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参与热情。一般认为,思政教育的课程和知识相对传统、模式化、较为枯燥晦涩,很难让学生产生思政教育内核与日常学业、生活、活动长期系统联系的共鸣通道,虽然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已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创新,但是学生心目中思政教育固有的样貌依旧没有质的改善。基于上述两种教育体系的现状和特点,将第一、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成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实践热情、走出个人独立发展思维、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偏科”局面的一种全新有效的途径。

3.思政教育纵深发展融入工作实践和创新创业

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的所有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全部为学生走向社会、职业发展服务,专业教育为学生们提供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思政教育为学生们提供健全人格的思想架构,校内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看得见的近处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如何让思政教育能够在看不到的校外同样获得正向的反馈是思政教育更加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是需要学生独自承担的校外社会和专业行为,在脱离校内谆谆善诱的教师、积极团结的集体、安逸宁静的氛围状态下,以思政教育内涵指导学生的纵向发展是思政教育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更是思政教育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方法讨论

1.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工作,强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职能

艺术类专业第一课堂大多采用一对一或小班上课的授课形式,专业教师与学生联系比其他专业要紧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肩负起思政育人的使命,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风向标。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传递道德观与价值观。要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通过设计多样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如:充分挖掘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将对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从2015级开始,在一年级设计素描专业课程中引入校园文化,迄今为止2015、16、17三个年级已经完成当艺术遇上火车、世纪钟、思源碑三大主题的创作,巧妙的植入让一年级新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研究校史,学习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强爱校荣校意识。2019年,设计素描课程继续以“国庆”为主题开展教学,推出了“课程串讲+参观阅读+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加深对中国艰苦发展历程的理解,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第一课堂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2.丰富第二课堂育人形式,拓展思政教育广度

结合OBE理念和学校综合素质培养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计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项目,如:建造节、创意文化节、红色主题讲演大赛、博物馆之旅、艺述交大、“中国记忆”讲堂、形象设计大赛等专业特点突出、对学生吸引力强的综合素质培养项目,既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又能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获得感。

3.重视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挖掘思政教育深度

以社会实践为着力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环节多是艺术类学生培养的特点之一,首先,在艺术写生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壮美河山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文化、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在文化下乡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有益文化的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民间生活,摒弃艺术创作中的功利思想,树立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第三,在外出考察中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要积极创造平台,鼓励学生走出去,多接触名家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艺术类大学生利用专业开展创业已成为一种潮流。在校创业,让专业与实践接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可以用实践来反思课堂学习,有助于专业的深入和拓展,同时也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培育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可以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办形式各异的创作工作室,在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市场信息沟通、专业指导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五、总结

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具备新时代价值观的艺术人,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璐,赵怡宁.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引领与影响——评《高校艺术教育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123.

[2]刘芸秀.新媒体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99-101.

[3]文云英.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7):97-99.

[4]赵思童.大学生德育中融入艺术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126-128.

[5]徐慧.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6):82-84.

[6]朱景林.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0(02):79-84.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形势、意义以及实务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阐述解决措施,以期对推动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独自生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冲突。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高校宿舍中舍友之间个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网络游戏等诱惑的存在,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都是发生在大学生宿舍中的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近年来,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工作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推动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宿舍是反映学生心理水平的窗口,宿舍关系成为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标尺。在大学生宿舍心理工作的目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及时调整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偏差,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从而使大学生对宿舍生活中的自我意识有正确的认识、控制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集体生活,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加强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1.打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宿舍是大学生睡眠、休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习、交流和进行人际沟通的地方,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进入大学,许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离开父母,感受集体生活。宿舍便扮演者“家”的角色,舍友就是他们新的“家人”。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难免会有紧张和焦虑情绪。良好的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舍友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以后,心理上的不适就可以得到迅速缓解,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宿舍的归属感。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一个宿舍的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互相影响,工作实务中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个宿舍的学生,要优秀就都很优秀,要玩游戏就都玩游戏,这便是宿舍成员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宿舍的学习氛围可能会影响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成长,在宿舍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交流,后进同学学习先进同学,潜移默化、互相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

3.塑造健康的人格品性,培养学生成熟的心理。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经常会面临感情、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并理性处理这些问题。当出现悲伤和痛苦的事情时,学生多愿意向同宿舍同学倾诉,和谐的宿舍氛围和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疑惑,避免心理问题甚至极端心理的产生。同时,大学生宿舍成员多来自四面八方,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惯和个性的不同,在人性和品质方面也会存在差异,良好的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理性地看待这些差异,学会换位思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潜移默化中形成成熟的心理品格。

三、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

1.工作被动,难以深入。

目前,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通常由院系辅导员负责,学校各个部门涉及学生的工作最终都会由院系落实,通知繁杂,事必躬亲,辅导员经常会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分身乏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理方式通常以个案为主,主要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矫正和补救性的个人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对于每个宿舍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波动,辅导员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深入的走访和研究,只能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式应付问题而难以将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工作方式比较被动,规模和力度都不能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2.原因多样,情况复杂。

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高校宿舍中,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贫富差距、生活习惯、个性、利益、感情、压力等。随着高校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长,学生缺乏集体生活经验,自我意识日益严重,缺少换位思考和包容心,造成宿舍矛盾频发,时常出现极端案例。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摩擦,在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认知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变成为心理问题。复杂的宿舍情况、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无疑为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四、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的解决途径

1.加强重视程度,规范管理体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高校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抓住机遇,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积极推进该项工作的发展。学校应当定期对在校生组织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疏导,以免情况恶化。规范学生工作系统的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明确学生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地位,让其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走访宿舍,开展宿舍范围内的团体活动,以成长和发展性的辅导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努力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重视家庭因素,建立家长邀请制度。

家庭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给孩子的关爱有助于孩子人格的成长,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当建立家长邀请制度。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和从未有过宿舍集体生活经历的学生,应当鼓励家长多对孩子的集体生活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集体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及时通知家长,邀请其到学校陪读,用家庭的温暖帮助学生度过难关,重塑健康人格。

3.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宿舍建设中,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可以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请优秀宿舍交流经验感悟、开设宿舍人际关系专题讲座等,教会学生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处理宿舍人际关系,引起学生对宿舍生活的重视,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尽快融入并适应大学集体宿舍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日常宿舍文化建设中,形成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比如宿舍心理文化节、宿舍交流会等。借助微信平台、网络等新媒体,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发挥宿舍长的作用,建立朋辈咨询制度。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制度,但是心理委员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高校班级少则一二十人,多则近百人,仅靠一名心理委员很难全面掌握每个人的心理动态,容易导致信息不畅。宿舍是大家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宿舍长对于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个人作风、恋爱问题、学业问题等都比较了解,充分发挥宿舍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让其承担心理信息员的角色,有利于及时掌握舍友真实的心理动态。组织对宿舍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技能的培训,对宿舍中常见的人际关系、感情、学习、网瘾等心理问题的处理给予一定指导,当宿舍成员遇到轻微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地帮助其走出困境,避免情况恶化。朋辈之间年龄相当、价值观相近,他们的意见学生更容易接纳。同时,宿舍长覆盖面广,帮助范围大,与同学关系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反应,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咨询工作。

五、结语

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宿舍极端心理案例的产生。因此,宿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加强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宿舍管理育人是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作者:温晴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团委

参考文献:

[1]高闰青.创新心理教育模式,培养身心健康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2]耿俊杰.高校宿舍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4,(11)上.

[3]肖永红,戴益信.高校宿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09,(5).

[4]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5]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6]杨广君,李颖.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宿舍心理工作实效性思考[J].科技信息,2012,(33).

第二篇: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

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作者:梁丽媛 陆桂芝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7]李金芳.网络环境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2(03).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摘要: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性交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张艳丛 赵婧 苏永彬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4]龚霞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5.

[5]张慧.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3,(2):187.

第四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实践

【摘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来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为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生力量,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也见到了一些成效。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可以尝试着由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借助多媒体活动的吸引力,注重交流实践活动的感召,让学生在课堂对比中感知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积极心理学对他们人生和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对自己心理健康带来的益处,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校园;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从1998年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以后才得到人们关注的。十几年来,各个国家都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实践教育活动从高校教育延伸到经济学,现代营销理念的培养也借鉴吸收了不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其本质在于内容的人性化,“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最终都是以研究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前主席赛里格曼认为的幸福包括乐趣、参与和意义,这种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些年,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在现实社会中,人民的“幸福感”却有降低趋势,“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感受也在不同程度上蔓延到高校中,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当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我们就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和方式、方法展开讨论,希望能够集思广益,为培养新世纪青年才俊尽自己的力量。

一、润物无声,借助影视媒体的吸引力

高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多见,而且这种标题的形式也会让学生反感。似乎给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是因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才需要进行配合参加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活动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影视媒体资料丰富,选择余地大,可以作为我们实施教育的首选,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兴起,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据某媒体报导,《中国合伙人》《失恋三十三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等国产影视剧在当代大学生中影响非常大,这些主题为青春、励志和成长的话题备受关注,剧中人物也为学生们津津乐道。这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健康心理学教育资料吗?其中那么多的积极心理学因素,会逐渐在学生心理生根发芽的。我们学校通过官方渠道积极引导,在大学校内的板报上,展开讨论,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关注。之后,学校还组织了全校师生同观看了一部关于幸福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非官方翻译或称《追求幸福》《追逐幸福》),并布置了全校大讨论的作业。这部影片虽然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比较简单,确是曾获得2006年奥斯卡提名最佳男主角的剧情片,由哥伦比亚影业发行。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也不影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也许从来就不具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通过电影,通过电影中塑造的人物,这个男主角所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问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证,我知道如何寻找答案,而且我是一定会找出答案的。这里,浓缩了一个“美国梦”,与我们现在的“中国梦”有很多精神意义上的重合,也极具推广价值。学校通过广大师生广泛讨论,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无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幸福不是虚拟的偶像膜拜,幸福也并非遥不可及,但也许永远不会主动来敲门,只有自己才能成为叩响幸福大门的使者。

二、网络推进,注重实践活动的感召力

随着科技的普及,在现代的大学校园,学生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上,各种软件五花八门。如果我们教育工作不占据这个良好的思想教育高地,将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大损失。经过抽样调查统计,目前学生使用最普及的社交软件是微博、微信、QQ等,一部分学生也在手机上网购买服装等商品。为了让学生能够吸取更多的正能量,学校宣教部研究开发制作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并绑定了一个微博账号,公众平台每天推送一期新的图文消息,微博则转载并参与互动,前期通过学校宣传主动引导学生关注。由于平台所推送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多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方面的资讯,因此,推广工作比较容易进行。在内容建设上,学校宣教部与学生会以及各个兴趣团体紧密联系,经常一起研讨主题,力求新颖,力求别致,力求传导积极心理学。譬如,学校就一则社会新闻推送了消息:据大河网报道,马朝立十七岁时遭遇事故左小腿截肢,妻子高红娟有听力、语言障碍,但夫妇二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救济,而是积极创业,谋划出路,他们白手起家开办了快递公司。后来,两人先后荣获2014年度全国“最美快递员”、某市自强励志“星青年”等荣誉称号。之后,他们还在自己取得一定成绩后积极帮助别人创业。原属他们部下的快递员沈鹏飞说:“他不像老板像大哥,我们都喊他老大”,如今,沈鹏飞也在马朝立的帮助下开设了快递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这则消息通过微信、微博的发酵和推动,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学生们讨论的热点不再是创业如何如何艰辛、现实如何如何残酷,而是积极地找路子、谈方法,对标自己的思想差距和行为差距:“积极面对生活,生活也会积极给你回报”“逆境,对于强者只是攀登高峰的一块垫脚石,而对于弱者却是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一条条带着丰富感情的评论如火似荼。这无疑代表了新一代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全新认知,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三、成效对比,感受课堂互动的感染力

效果,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不容置疑,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比如越来越多的“低头族”“蜗居族”“宅男宅女”等等,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在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当面沟通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技巧,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将积极心理学教学融入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迷上课堂面对面的交流,让教学也产生一种“魔力”!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位哲学老师,在某次教学正式上课之前,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圆圈,请同学们告诉他画的是什么?可以想象得到,对于这么抽象的图案,老师也没有更多的提示,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地球”,有人说是“鸡蛋”,有人说是“太阳”,也有调皮的学生说“什么都不是,所有的回答只是一个想象”。老师问为什么?有同学说:因为快到世界地球日了,所以我认为您想告诉我们这个地球被人类破坏的现象;有同学说:鸡蛋是静态的,但是可以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可以生出很多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老师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生命轮回的道理;有同学说:连续阴天好多日了,今天放晴,天空上出现了久违的太阳,物由心生,这个圆自然应该是太阳的写意;也有同学说:老师只是随手画了一个圈,并不具备任何生命、物质的特征,因此它什么都不是,所有同学们的回答只是自己心里一个无端的臆测!老师笑了,他点点头,很诚恳地表扬了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还赞美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后,老师说了一段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话:其实,我画的是一个梦,我昨天晚上的做的梦,我梦到了同学们毕业了,离校十年以后,大家不约而同、意气风发地回到这里与老师相聚,你们在各自的领域积极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同学们围在一起,像极了这个圆圈!我不是天才的画家,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此,我就画了这个“梦”的图像,希望你们能看懂!老师的话音未落,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的声声喝彩,也许不仅仅为老师的这次分享,更是为自己今后精彩的人生鼓劲加油。这一次简单的课堂互动,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效果,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安安静静听老师讲哲学课,同学们都被老师带进了那一片知识的海洋中。

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需专门开辟严肃的课程,也许那样并不适合现代青年的心理接受能力。做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心中有积极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大家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不断地借鉴吸收,因地制宜地加强研究,就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子。我想,通过我们教育战线教职工的不断努力,通过暗示、传导等方式,给学生传递积极心理学,每日输送正能量,定能让我们的高校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晓明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参考文献:

[1]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02).

[2]杨集梅,柴洁余.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2(02).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7

摘要:小学体育和德育教育,是互相联系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能把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师生集体勇于创新,积极向上。所以德育教育不仅是增长知识,增强体魄,增加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道德思想,思想素质上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要切身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并充分利用体育的优势,不断创新,不断积累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的经验,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准,让学生们形成增强体能,培养兴趣的良好习惯,树立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美好生活态度,从而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一、尊重、关心、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都知道要尊师重道,其实学生也是需要尊重的,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品德高尚的表现。特别是对那种缺乏自信,能力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习的学生,不仅不能用犀利的语言讽刺、侮辱谩骂他们反而需要从心理上安抚他们,耐心的帮助教导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重视,在教学中多创造机会给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关心和严格要求学生虽是表面条件,但真正能使学生们从内心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接收教育的正确观念。

二、教师应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谈吐文明,举止高雅,落落大方,时时刻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样不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熏陶,也做到谈吐文明,更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教师要用简洁、文明、幽默、风趣、逻辑性较强的语言来给学生们传达信息,切不可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的同时,也会博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体育教师更是应该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在教师的带动和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

三、经常给与学生鼓励与表扬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与适当的表扬及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完成任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并适当的给与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能是学生感受到荣誉感,满足感。有助于学生养成刻苦学习和自觉学习的精神。即使批评学生,也要适当的鼓励,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避免言行粗暴,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教师应随时总结说话的技巧和应用,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适当的做出回应。这样不仅使学生正确的接收批评,也能更好的使学生们的身心往更好更健康的方面发展。

四、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熟练灵活的运用教学教材,有效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尊重学生的人格,自主性教学,利用课堂组织教育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体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能力、自主能力、以及表现美、热爱没、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感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全方面的发展!

五、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小学的体育课程丰富多彩,例如体育课中的比赛和对抗练习,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班级与班级,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各种对抗形式,如课间操、运动会、各种游戏、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都可以成为学生们比赛竞技的好项目,都可以为学生积极参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更好的使运动员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竞赛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竞技能力。相互帮助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也可利用游戏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大多数游戏有一定的思想性、目的性、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如“运送弹药”等游戏,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角色,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或者利用“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进行游戏,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德育意识,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可提升体育教学所存在的意义与品味。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牢记德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抓住各个环节中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做一个有着良好思想品德、高尚品质的优秀教师,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育态度,较强的事业心、优雅的谈吐、忠诚的爱国心,用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熏陶、感染每一位学生。做一个教师的典范,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各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理论知识、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的掌握、自身的身体训练素质,不断提高技巧技能,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更高的教学要求。

作者:王伟 李亚洲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新峪希望小学 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杨睿荣.浅谈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02.

[2]王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3.02.

[3]于国涛.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4.

[4]黄柳琼.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教育,2016.07.

第二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教学的内容也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锻炼,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运动技巧,但是对学生的德育甚少,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没有全局意识,教学思维始终停留在本学科的范畴,另一方面受到当时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思维占据了当时的课堂,体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显得十分滞后,学生们也不重视,这些就导致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体育课程对强化小学生的品行教育,磨练他们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等德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除了需要完成既定的体育项目知识的教学外,还担负着学生的品质教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牵扯到的内容也较多,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心观察的话,小学体育的教学对学生忍耐力、意志力、宽容理解和修为操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也有自身的优势,只是需要教师依据学情,巧妙的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感受德育。体育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类课程,体育课更多的是活动课和实践课,这就少了满堂灌和说教式的授课,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之一,所以在这样的课堂渗透德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体育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完成的,需要与同学合作,那么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交往,能够学会沟通与交流,懂得尊重和谦让等,这些就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德育的方法。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通过直观的体验,所以效果要好得多。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德育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和乐意参加的教学模式,比如体育比赛、小组合作、体育游戏、多媒体辅助授课等方式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的个性,让学生的思想、想法、个性、爱好和特长得到尊重和发展,并通过这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给与强化,势必会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德育有效性的提升。

2创新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小学体育的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这门学科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可以说体育课程教学中能呈现学生的个性,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授课,在创新意识上能有所提升。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身的个性,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敢于展示自我,敢于探究,学会创新。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体育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之外,还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学会及时的评价,做好课堂管理。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赞许,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充满信心,才会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他们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所以教师尽量多鼓励,多引导,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师生构建良师益友关系。在宽容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发展。在体育项目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扩大交流,相互合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必须学会交际,学会尊重,懂得全局意识,给学生和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些其实就是德育的过程,也是德育的结果。比如篮球和足球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要树立团队意识,有团队归属感,队员之间多交流,学会奉献自己成全队友,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对手等,这些体育项目的教学中除了要赛出成绩外,还要收获友谊,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和学习,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一定会大大提升。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规则,任何人违反规则都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定的项目给学生讲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些也是德育的范畴,通过这样的引导绝对比理论性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来得快。

3以身示范,发挥教师的德育模范作用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交流的主体,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自身的言行就是最为有利的工具。体育课堂,老师的各种表现,比如上课态度、对学生的心态、有无迟到早退现象等,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德育重在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兢兢业业工作,积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艺,那么在学生心理就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威望。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作者:王爱霞 单位:河北省定兴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俊伟.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研究[J].神州,2014(11).

[2]吴俊凯.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5(05).

第三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通过对体育课中灌输德育思想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结合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让学生自主树立主体意识,用丰富的语言让学生记住,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课堂为载体,渗透思想教育。必须通过不断地思考去寻找教育的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培养全面健康的学生。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策略

现代教育希望学生在智力与健康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希望学生在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有更高的追求,这些都离不开学校教育,体育是其中的先决条件,德育是方向。德育贯穿体育教学,从学生主体出发,摸准学生的心理,将德育教育系统化,这些也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教师必须将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教学合理地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间实施各项德育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1教师的作用很重要

德育在体育课向学生传输的主要人就是体育教师,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首先,教师要有较专业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广览多读,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的表率应该自然得体,语言富有童趣,自身语言功底过硬,普通话标准、示范优美,在学生面前要有一个教师的样子,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融德育教育于无形。要做好的教师要有严厉的作风,规范的课堂,自身要有朝气,整个人充满运动的活力。以此来带动学生,促进学生,使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做为一个体育老师,课堂中的语言尽量要简练,能清晰地指导学生,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语言越少就越要精炼,要有一定的通俗与趣味,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做到好的表率,遇事不慌张、处理得体,科学地设计场地与教具等都非常重要。

2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教育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同组的教师之间应该有积极的联系。同题异构、同题同构等教研课可以更好地帮助不同的教师。同时,良好的教师关系也能带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看到协作的乐趣与好处。现代人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更需要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认可,对于学生的品德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教无类,对于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有些学生必定会运动能力比较差,有些纪律会不好还有学生会轻视体育,对待这些有提高空间的学生,教师不要用语言暴力更不能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相反,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给这些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帮助他们。例如,在体育课的最后学生示范时,除了要找优秀的学生出来示范,也要请动作虽然有缺陷但是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同时激发所有人学习的热情。这样有利于水平不好的学生增加自信,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所带来的温暖。很多时候,内在的改变比外部促进效果要好很多,学生渴望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比唆使教育来的更直接。

3潜移默化的课堂教育

教育不是口头一遍一遍的简单重复,体育课教学中间体育教师应该选择合理、有效的组织与调动,要灵活的选取教材,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这些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而在这其中同时也能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多学校的体育馆都不让学生私自进去锻炼,多数是出自于没人管理以及损坏场地的担心,这样其实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课中强调对场地器材的爱护,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和实际行动上就会自觉对场地有实际的保护。在低年级《快乐的跳跃》中,笔者示范了一个动物的模仿动作,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自己模仿了起来,学生的想象力非凡,练习的效果完全超出了预设,在短短的3分钟内,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这个情景的导入就非常成功,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都在欢声笑语里。

4善用赞美

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评判只适合很少的场合,更多的是对纪律的遵守。而表扬可以令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该表扬时决不吝啬,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尤其是本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一句朴素的发自内心的赞美,便可让学生爱上体育。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再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以及自觉学习、刻苦顽强的精神。在需要批评时,可以用表扬其他好的同学来代替批评,学生自然会有触动。教师要科学把握三个原则: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言行避免粗暴就事论事;鼓励是硬道理。

5结语

学生的品德或者说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是在良好的学校环境通过教师的传授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是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能体会到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热爱祖国和集体,帮助需要的同伴,尊重每一个个体,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并且具有创造力,越多的体育锻炼越能形成豁达的心理素质和阳光积极的拼搏精神。现代体育教学应该牢记“教书育人”的教学使命,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课堂中间,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爱学习爱体育,也为终身体育做一个注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中去。

参考文献:

[1]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高敬惠.也谈德育的渗透教育[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3]陈杰.黄石市学校体育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陈亮 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

第四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论文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作风教育论文范文8

【摘要】

阅读策略是语言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为提高阅读水平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阅读技巧。笔者基于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学生四六级英语阅读策略。

【关键词】

四六级阅读理解;解题策略;解题技巧

英语阅读理解是一种语言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手段,是读者与作者信息互动的方式,考查学习者的分析判断能力、信息概括能力、把握主旨和理解能力。学习者要想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提取意义,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掌握策略是很关键的。

一、学生做阅读理解犯的错误

很多学生做题紧张,觉得看不懂,从而失去分析判断能力,笔者通过询问的方式总结了以下原因。

(一)做题顺序。很多学生本末倒置,一眼看不懂文章便失去了耐心,于是不再仔细看阅读,直接做题目,从选项里找相应的单词和句子判断排除。

(二)阅读文章发出声音。有些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习惯读出来,笔者对班里40个学生进行调查,发现26%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但考试时不能发声,这部分学生不习惯默读,从而影响了自己的阅读判断。

(三)边读边译。63%的学生习惯看到一个英语句子就翻译成汉语,当遇到生词时一个句子理解不了就觉得整篇文章都无法理解,然后重读一遍文章希望能猜出生词的意思,因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四)词汇量小。有些学生一边看阅读一边查词典,还无法把握文章的意思;有些学生忽视词汇量,把时间都花在做题上,结果达不到效果。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会找关键词,理解文章大意,对拿不准的题目先做个标记,不给自己拖延的机会。首先,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读懂选项内容,找出题目及选项中的关键词。其次,利用关键词返回到原文,找出与原文相对应的句子,关键词的确定是解题的重点。关键词有特点,在快速浏览文章中很容易发现,所以便很快能够定位相应的细节,从而完成选择。如若题目或者选项中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可以把重复性名词或动词视为关键词。最后,把确定的句子和四个选项对照,通常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句子有所差别,尽管不是文章原句,却是对其的同义转述,所以找出正确答案难度不大,注意认真核对选项,慎重考虑。

三、扩大词汇量

在英语阅读中,词汇量是关键,倘若处处是生词,影响对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四六级大纲规定的词汇和短语,灵活记忆,不死记硬背,多看文章里的陌生单词和词组。阅读四六级文章时,把不认识的单词划出来,仔细查看词典,了解词性意思,常回忆字典中的解释,持之以恒就会记牢。对于一些生词可以选用一些猜测法。

(一)同义法。在词或短语间使用并列词and或or,它们连接的内容在含义上是接近或递进的,由此可以推测。

(二)反义法。如hotandcold,giveandreceive,或前句肯定后句否定,词与词之间都起着互为线索的作用。

(三)释义法。文章中的生词用定语从句、表语,甚至逗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引出并解释说明。

四、整体阅读,预测主旨

通过预测文章的主旨,学生能迅速有效地整体理解全文。标题常常是全文的主题和中心,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题目得到启发,准确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意图。寻找主旨句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关键,每段的主旨句常常出现在句首、句尾、首位句、段落和归纳分析中,主旨句常用的词有:mainly,summarize,themainidea,besttitle.

(一)快读。快读是指快速浏览全文,忽略文章中的细节、例子、数据等,重点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快读要求速度快,注意力集中,重点注意每篇文章的第一段及最后一段,每一段的第一句及最后一句,避免逐词逐句地阅读。一般在做主旨句和全文第一遍阅读时采用这种方法。

(二)查读。查读是为了快速地获得某一特定信息而运用的一种阅读方法,一旦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办法,尽量以最少的时间找到所需信息,查读的准确性和速度同样重要,学习者一般在看完细节题之后带着它去对号入座地找到题目涉及的细节,再确定是否相匹配。另外,查读时要注意字句的形式变化,有的题干会对原文中个别单词或词组进行同义改写或转述。学习者在找关键词时,不能只找一个单词,应该找两到三个关键词,再到文章里查读。另外,平时多注意词汇的联想记忆法,将单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记,学会用paraphrase.

(三)细读。对于那些只有通过上下文反复推敲才能获得隐含信息的文章,采用细读法比较合适。在阅读理解中,推理判断题和语义题要用细读法完成。

五、结语

总之,学习者要想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提取意义,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掌握策略是关键。

作者:何玉花 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文玲.ImprovingReadingSkills[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05(3).

[2]王波.OntheDepthofEnglishReadingComprehension[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

第二篇: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

大学英语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英语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发展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对于来自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困难会少些;而对于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困难会更多些,由于学习环境不同,学生接受的能力就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呈现的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以及课后学生自己阅读两种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阅读做出正确指导;而课后自主阅读,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进行的,这种独立阅读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理解能力不同,对一些文章的内容无法真正理解。因此,要想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阅读的意义

阅读教学在中国英语教学环境下始终处于重要地位,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了解不同的知识点,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探讨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快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对发展英语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为吸收国外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教材欣赏文章的内容,并推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总结成自己的观点,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就会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对英语知识掌握得更扎实、透彻。

二、影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

1、学生基础不扎实

很多学生在中学学习英语时,认为英语并不重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记单词,也不背课文,或者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态度即使记住单词和句子,也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更不懂得怎么运用和驾驭英语词汇。由于自身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导致英语基础不扎实,在进入大学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吃力。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英语可学可不学,从而在学习英语时,行动力较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课后不加强练习,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学生虽然在中学学了几年的英语,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基础差,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发音不准确,无法抓住重点,逐渐对英语失去信心,导致学习上毫无动力。有的学生依赖教师,课前不做任何预习,只按照老师的流程学习,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后又不加强练习,自主学习能力差,影响学习效果。

3、教师监督不够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扮演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英语教师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学方法单调,不认真钻研教材,只是根据教材进行授课,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听懂,只会一味的讲,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甚至有的教师把英语教学当做任务,觉得只要讲完内容就可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缺少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权,慢慢的就会养成只听不练的习惯,甚至产生懒惰心理,导致英语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无视课堂秩序好坏,只管教不管导,课后又没有任何检查措施,导致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满足于能在考试中只要能不补考就行的心理。

三、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案

1、教材内容充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包括单词、短语、语法结构等等,对英语的其他技能(听、说、写)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学生智力和情感的开发,教材要新颖、内容要丰富有趣、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和想法贴近,比如,可以将杂志、报纸、网络上的有趣文章进行摘选,包括经济、科技、爱情、金钱、音乐等等,增加一定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大量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内在潜能。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做出完整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习惯的好坏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很多学生刚步入大学时代,在阅读英语时习惯于边看边读,遇到生词就会直接查字典,这种习惯减缓了阅读速度。因此,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要重点培养学生跳跃式阅读,也就是根据简单的观看就抓住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加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不要盲目查字典,而是通过文章前后语句推测出单词的意思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学生只有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才能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直接抓住重点,对英语知识的运用也会更自如。

3、组建阅读小组,加强阅读训练

在班级里组建阅读小组,采取比赛等方式以促进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教学更有利。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任务,对完成任务好的小组给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足,并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给予指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简单阅读文章,而是要通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拟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加强课堂练习,课后检查,从阅读文章着手,丰富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作者:邱锦艳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廉洁.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23-25

[2]熊欣.大学英语阅读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4-36

[3]鲁子问.英语教学论(第2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三篇:大学英语阅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

本文解释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论述了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培养策略

我们生活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英文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准确获取能为我们所用的有效信息,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职业的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本文以大学英语议论文阅读为载体,探讨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学术界说法不一。美国批判性思维的专家RobertEnnis(1991)将其简洁地概括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1]。所谓“合理”,就要求在思维的过程中必须以逻辑推论为基础。所谓“反省”,就要求进行分析、评估、审验等反思性思考活动、对自己的所知进行校正、更新和完善。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英语阅读,作为英语语言输入的最主要方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补充语法知识的最佳方法和主要手段。基于这种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师,仍然把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法、长难句的讲解上,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及细节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很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评判,对论据进行审查,对论证结构进行分析,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文章的观点主张,其主体思维的能动性和批判性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3.1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然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2]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通过创造性思维,才能打破原有思维的局限,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新观点,新发现。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判,形成建设性的新观点。

3.2时展的要求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有效的分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利用批判性思维处理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所误导”。[3]而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大量的英文信息。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阅读英文信息时对西方文化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既保持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断汲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3.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阅读是以文本为基础的个性化很强的高层次思维活动”。[4]阅读的本质是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其核心是读者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主观建构意义。而意义的建构,需要独立思考,逻辑推理,这些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4.1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选材题材体裁多样,而只有议论文体裁的文章最适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国外优秀的英文网站、杂志中,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论题的议论文,激发学生对该论题的兴趣,从而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展开分析、推理,最终建构意义。

4.2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认识、观念和态度有自觉的意识。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做好英语阅读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真正起到教学过中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估、审验等反思性活动,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从而使英语阅读课堂充满了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

4.3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

针对英语议论文的批判性阅读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理解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理解阶段,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文章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支持结论的理由或前提什么?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是什么?学生只有明确了以上问题,才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对文章内涵的深入理解,是批判性阅读的基础。(2)批判阶段。在进行批判性阅读之前,教师需向学生提出批判的原则和标准,学生必须本着中立的原则进行批判。所谓中立原则,即在批判的过程中必须以逻辑、科学、法律、道德为原则和标准。批判阶段,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包括:作者提出的理由可信么?能通过作者提出的理由得出结论么?从理由到结论的推理符合逻辑么?是否能找出与结论相关的反例?以上问题,是在对英语议论文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把理解阶段和批判阶段的问题融合到读书报告、师生问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课堂活动之中。

五、结语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良好渠道,是培养高素质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胡明爽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2]罗明江,李旭.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7):183-185.

[3]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2000(11):7.

[4]陈明惠.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海外英语,2012(11):161-164

第四篇: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写作本位教学观

摘要:

简述阅读与写作是互相促进的两个语言习得环节,读写结合是英语教育的法宝。评述《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探索改进读写教学的策略,设计基于写作本位教学观的大学英语体验式读写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读写课程;写作;阅读;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大量阅读是学习使用一门语言的基本条件之一,就英语学习而言,重复率和接触量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英语学习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和语言的“亲密接触”上。[1]美国语言学家和教育专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大量的自由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不仅有利于语法和拼写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学习者综合语言素养。[2]149-150但现实情况堪忧,大学英语俨然变成一门工具课,课程人文性目标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心智发展被忽视。大学英语教材教辅的编写偏向应试,课本中文学作品和经典美文偏少,未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反复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机会。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读物应该说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需要。同时教材中也设计了许多针对课文的练习,作为教材,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设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练习却形同鸡肋,学生对此兴味索然,教师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阅读与写作是“理解”与“生成”的过程,是互相促进的两个语言习得环节。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能力强的人不害怕写作。反过来说,不害怕写作的人,一定是喜欢阅读或阅读量大的人。克拉申(Krashen)在《阅读的力量》(ThePowerofReading)一书中明确指出:“阅读得好的人写出的东西几乎都在可接受的程度,要想写得不好都很难。”因为,“学生在阅读中潜意识地已经吸收或学会许多写作手法,而且自动地本能地将它们使用出来;写作中使用新词比从阅读中读到新词更能有效增加词汇。”[2]45-50可见,阅读与写作挂钩,在阅读中练习写作,是发展读写能力的有效路径。但课外阅读什么作品?如何有效地阅读?如何促进自由阅读?如何以阅读促写作?教学是该坚持“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3]一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和启示。

一、从“英语语境”回归“混合语境”

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一些老师过分强调英语语境,生怕母语干扰,产生负迁移,摒弃汉语注释或双语阅读,其实适当的汉语注释可帮助学生阅读,因为生疏的单词太多,读起来就太费事,阅读兴趣就不复存在。而在写作中,为避免出现中式英语,许多老师一直强调用英语思维,而实际上对于中国学生,一直在汉语文化语境中生活,全部用英语思维实际上是“天方夜谭”,对于一个写作主题,可以用汉语进行构思,列出主要观点和写作纲要,然后用规范的英语表达。当然要写出规范优美的英语句子,海量的英语阅读是前提条件。《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一书中的“输入-理解”阅读模块,包括美文诵读、文化阅读、深度阅读(故事阅读、散文阅读、时文阅读)和双语阅读4个板块、7个项目。实际上每一板块都与汉语有关,导读部分、汉语注释、汉语译文等等无不充分彰显作者的良苦用心。“美文诵读”板块,着力让读者亲近经典名篇,期待读者能用心朗诵,享受绕梁余音;“文化阅读”板块,引领读者走近异域风情,开启文化之旅,作者遴选富含文化信息的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西方文化;“故事阅读”板块,目的是让读者感受故事作品的巧妙构思,真正体验品读乐趣,从而实现因兴趣而阅读,这是自由阅读的前提;“散文阅读”板块,通过美文赏析指导读者学会欣赏名师佳作,玩味英语之美;“时文阅读”板块,自然是提供时效性较强的热点篇章,目的是让读者纵览时事风云,开拓国际视野;“限时阅读”板块,旨在训练读者获取文章要义的能力,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篇章阅读,掌握扫读与略读技能,提升理解能力;“双语阅读”板块,提供汉语译文,目的是让读者真正领会篇章的语言表达,充分了解英汉差异。在阅读各板块后面还有阅读札记,记录阅读思考、捕捉习得体会。阅读札记可用英语或汉语写,也可以英汉两种语言混用,字数不限。这些独特设计目的都是让读者从所谓的“英语语境”回归到“混合语境”,母语不应该成为英语学习的干扰因素,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二、从“阅读理解”回归“阅读思考”

在应试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文章必须要完成一些附带的练习,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阅读理解,似乎没有练习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同时老师在讲解阅读理解题和讲评学生习作时“纠错情结”始终难以摆脱,似乎把错误的东西全部纠正过来了,剩下的就是正确的,其实以正确的语言去挤掉错误才是习得语言之道。另外,真正有效的阅读是基于获取知识和引发思考的阅读,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自己迫切需要精确掌握的资讯,自然会进行深度阅读和拓展阅读。当然英语阅读也存在一个“含混容忍度”,如果是为了获取一些资讯或者是阅读一个英文故事,可以不求甚解,排除冗余信息,只求融入语境、获得知识、体验阅读的快乐。这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上的“内容范式”取向,基于内容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喜欢上阅读,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不费力地学会主动阅读,从而积累大量词汇、学会拼写词语、发展理解力、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形成良好的写作风格,提高语言能力。《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提供了不同题材、难度相当的文章作为阅读素材,同时设置一些能诱发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考题。提倡思索、分享与讨论,从机械枯燥的“阅读理解”回归趣味盎然的“阅读思考”,在阅读相关篇章后,老师可为学生确定一个写作主题,然后提供1~2篇优秀范文供学生研读讨论,全盘考虑之后就可拟出写作提纲。

三、从“阅读本位”回归“写作本位”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他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常被提及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阅读本位”教学观的影响下,英语写作教学往往沦为“附庸”的“鸡肋”。这种流于表面的“读写结合”是对“以读促写”的误读。应该为“读”与“写”找到最佳契合点,阅读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是写作,写作才是阅读的目的,从“阅读本位”回归“写作本位”,为写而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中的“互动-产出”写作模块包含阅读思考、观点陈述、主题写作和拓展写作四个板块。“阅读思考”板块侧重提纲挈领,梳理文本,这是基于对“输入-理解”阅读模块中同一主题但视角不同的多篇文章的独立思考,由此引出“观点陈述”板块,其观点就有充分依据,这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最佳设计。该书的特色在于其主题写作恰恰是每一单元的核心,也就是说“输入-理解”阅读模块所有文章都是服务于主题写作,这就是为写而读。正所谓“博观约取,仿中有创”,这样习作才能体现学习者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互动-产出”写作模块中的“拓展写作”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引发读者创新思维,创意表达。

四、结语

倡导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英语学习成功必经之路,但是不能相信单凭“读书破万卷”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体验式阅读与写作的精髓在于“为写而读”,在于阅读、思考和表达的环环相扣。正如黄远振所指出的:英语学习需要多读、多思、多写。这如同马太效应(MathewEffect),读得越多、听得越多,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越好;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越好就越喜欢多读、多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5]

作者:姚鸿琨 单位: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明金.为写而读:大学英语体验式读写教学模式探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6(1):19.

[3]谢荣贵,孔晓静,林明金.大学英语体验阅读与写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黄远振,兰春寿,黄睿.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外语界,2013(1):11-19

第五篇:大学英语阅读认知语言学运用

摘要:

近些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普遍运用于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对于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说,阅读理解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心理认知,在英语阅读之中,读者自己储备的语言知识图示与背景知识图示相互产生作用,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提取、预测、检验与确认,或者对预测过程进行改正,进行新的提取,一直到真正完成信息的解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英语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英语学习之路。本文笔者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运用为研究中心,期望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大学生阅读

从之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教师错误的将阅读看作是对语言符号和结构本身的分析,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却没有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没有重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读懂课文,并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所思与所悟。同时,心理语言学理论和实践也表明,阅读不是逼迫学生去阅读,而是需要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阅读意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对阅读材料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在阅读理解之时,学生需要运用已掌握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理解文章表层结构及深层结构,因此,语言与思维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想要深层次的理解阅读文章,必须从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始。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

上文也有提到,学生的阅读理解是非常繁杂的认知活动,需读者独立抓住主要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理论是经由主观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两者的发展而来,是对两者中合理成分进行的提取。主观心理学认为,意义没有局限结构,人的想象力是无边际的,不应受到任何事物的影响,过于相信人的主观意识,认为意义是属于个人的,可以依靠自己的触觉、想象力、个人经验等。反之,格式塔心理学不相信触觉、想象力、个人经验,认为认知的发展规律不是后天培养的,是每个人天生存在的,同时还认为真理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理性是超验的,事物从客观转变为主观的整个发展过程,人的存在没有真正的意义,只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单纯坚持事物的抽象性、全面性与不受控制性,认为语义观绝对依赖客观的事实。上述两种主张都过于重视主观和客观对信息提取、处理的作用,而忽视了信息加工过程中读者的主观性,还有信息本身具有的客观相互作用,所以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认知语言学则是提取两者中的合理主张,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事实,也没有独立存在的感知与思维,只有相对于一定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经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具体意义不局限于语言之中,需要与客观世界相互互动,还要取决于使用者对实际的真实理解与信念。所以,认知语言学是适应新时期学生英语阅读的全新语言理念,它与以往的语言方式不同,它结合了经验主义与哲学的观点,将上述两种主张的合理之处充分的结合起来,体现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主义语义观。对新时期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而言,阅读材料是客体,它可以将作者独特的想法、意愿呈现或者阐述出来,从而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在此阅读过程之中,读者又再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去顺应或者逆反客体所表达的信息。鉴于此,阅读由主客体两者组成。在大学英语阅读之中,要引导学生将新掌握的信息融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发展全新的认知信息,这样才符合融会贯通的学习理念。在此阅读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意识,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这便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而言,合理的阅读模式需将三方面相结合:即概念能力、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图示知识,将此三方面结合知识,还要注意让三者相互配合,这样合理的阅读模式运行之后,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

1、概念能力

概念能力即人的智力体现。概念能力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需要读者在阅读之时将零散的信息总结为概念的能力,也就是对阅读材料透彻理解的全过程。在大学英语阅读之中运用语读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概念能力的重要方式,因为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弱,英语文化知识面窄的情况,所以,采用语读教学方式,便是在重视学生英语知识教学之时,更加重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引导学生善用自己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语言能力,精确分析与理解阅读文章之中展示的各种信息。

2、信息加工处理方式

信息加工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非常重要,它是阅读能力各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多的语言处理技巧。从加工方式方面来说,大学英语阅读学习之中,学生对于词汇、语义、上下文的综合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困境,这些都与社会文化有关,也受到了阅读表层文字与拼音文字转变的影响,且部分学生受到初高中英语学习中语法翻译的影响较重,导致学生在大学英语阅读之中遇到较多的难题。通常学生们很难明白或者利用上下文所给的有效信息,所以在阅读理解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让学生灵活的掌握阅读文本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加工,真正的理解阅读文章的精华所在,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与所悟。

3、图示知识

图示是由康德(Kant)的认识二元论而来,将语言认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两方面,而在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e在其著作《Remembering》中首次提出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图示是指学生大脑之中现有的知识体系,是大脑不断对以往学习经验的展示及积极组织,图示知识主要指认识怎样利用大脑的相关图示来储存大量知识与组织大量知识的。图示在信息加工处理之中主要起到读者背景知识与所接触话语间的相互作用。话语其实并无实质的意义,主要是为读者引路,让读者依据自己的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理解阅读材料表达的意思与情感。因此,想要达到有效的理解,需读者具有将阅读材料与自身知识联系的能力。从阅读理解方面来说,及读者需将阅读材料和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去理解阅读材料。当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可以将阅读理解的核心放于掌握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图示学习之中。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语言来说,学生的阅读过程必须通过不断的处理才能够发挥阅读的作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总是将阅读看作是信息传递到脑部的单向过程,而阅读心理语言则表明:学生的理解与概念、图示知识都具有较大的联系,且两者与阅读处理直接影响读者已掌握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一种是信息传递大脑,称之为信息驱动;另一种是大脑中已有知识或概念联系新信息,对其进行不断的加工处理与学习掌握,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力。此两种过程需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信息驱动之中读者可以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寻找缺乏的新信息,而概念驱动之中,读者可以快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呈现出来,对阅读材料做出猜测,将新信息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之中,不断进行比较、判断,不断进行猜测、验证、补充或者否决、调整加工处理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将整个阅读材料理解透彻。鉴于此,如果学生在阅读之中可以灵活转换多种认知模式,便可以让学生轻松、准确、综合的把握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及思维能力。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指导性分析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言,学生的英语阅读,就是学生与阅读材料沟通的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自由的探究阅读材料中多元化知识与互相关系,养成乐于解决阅读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之时,需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基本结构的技巧,掌握作者的真实观点;在组织教学之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即可;在选择教学方式之时,需以开放式阅读教学为最佳方式。

四、总结

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与大学英语阅读之中,对于学生的阅读非常非常重要,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之中,要以认知语言学模式为中心,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知识、文化素养在提高之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素养。

作者:李娜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菊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

[2]陈芳露,张彩霞.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3(07).

[3]齐婉丽.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发[J].现代交际.2013(02).